梅花魂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27 11:56:34

梅花魂教案

梅花魂教案篇1

1.研究问题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训练表达

2.研究策略

2.1联系上下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2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3反义词对比:通过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体会情感。

2.4补充教材,扩阅读量。

3.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梅花魂》)

3.1激感,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梅花图,初步理解梅花的品性。】

同学们,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呢?(梅花)

谁见过梅花,老师这有几张梅花的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他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呀,别的花大多是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得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揭题,齐读,板书。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3.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读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概括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前后位讨论,课文围绕着梅花都写哪了几件事,分别起个小标题。(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送梅图 送梅花巾)

3.3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来体会。】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设计意图:通过反义词的对比体会外祖父对于梅花的钟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板书: 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相机指导朗读。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格外珍爱)

【设计意图:反问句的设置,进一步感受外祖父的情感】

在这里面有一句反问句,你能找到吗?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这是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外祖父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同学们在外祖父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就能够体会出他对于梅花的这份钟爱,所以当看到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批评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梅花是那么的洁白无瑕,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你来读(……),

就是因为外祖父对于梅花的感情无人能知,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斥责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这梅花是不能够玷污的,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通过外祖父的话语让我们更进一层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珍爱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中体会不同语句的多层含义】

但是,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出示第13段)

当外祖父再给我说这段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是外祖父明知道孩子听不懂,却仍然这样认认真真的说,,难道仅仅是对孩子说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外祖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层: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轮读:所以外祖父这么钟爱梅花是因为(一组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同样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二组读几千年来……这梅花一样)更因为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精神。(全班读最后一句)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精神!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当作者要回国时,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文中,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描写了外祖父对于祖国的思念,大家一起找一找!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思乡的诗句和典型事例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茶是故乡浓 酒是故乡醇,常年游居异国他乡的人们,不能够回到故乡,心中总是无限惆怅,忆及故乡的人或物时,难免会暗自落泪,我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课文一种讲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都是什么时候?(三次)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船快开了……的梅花"

这三次落泪都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呢?

第一次:默默流泪。第二次:放声大哭。第三次:泪眼朦胧(朗读)。

虽然他们的时间、地点、所处环境、状态等等方面都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怀念故乡之情)

这是作者所看的三次流泪,那他的外祖父就仅仅这三次因思念故乡而流泪吗?你认为他还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4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1)还记得在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疑问梅花怎么会有魂!现在你知道了吗?这里的"魂"指的是什么?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4.研究成效

梅花魂教案篇2

花开富贵、多子多福礼盒

花开富贵礼盒花开富贵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花开富贵礼盒代表了人们对美满幸福、富有和高贵生活的向往。

花材介绍(芍药、八仙花、荼糜、鸣子百合、百子莲) 礼盒:东阳竹编

芍药花语:圆满、浓情、富贵 八仙花花语:希望、健康、有耐力的爱情、美满、团圆等 荼糜花语:灿烂、繁华

百子莲花语:浪漫、爱情、生机

和合唯美礼盒

“和合”代表和谐社会、和睦关系,“唯美”代表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和合唯美礼盒寓意巧用智慧享受美好生活,成就美满人生。

花材介绍:大丽菊、石梅、相思梅、荷花、莲蓬

礼盒:东阳竹编

大丽语:大吉大利、美丽

石梅、相思梅:梅能傲霜,梅花开春天来,代表美好

预示着来年吉祥

荷花、莲蓬花语:高洁、清廉

禅心初见

斜上云端的是一支春光乍现的樱花枝;即将来临的是热烈、高贵、纯洁生命的降临;每一个生命,皆憧憬幸福;每一刹那幸福,皆是精神世界里善良的果实。洞见光明本身,就是当下这一颗无我利他的心;如同这樱花枝,不论是初见,或是次遇,都将生命做最美的盛放,这就是樱花枝的禅,就是你我的“禅心初见”。

花材介绍:

苔藓、绿绣球 、郁金香、

樱花花枝 礼盒:东阳竹编

苔藓:寄予希望

绿绣球:希望、永恒、团聚

郁金香花语:高雅、富贵、聪颖

樱花花枝:纯洁、高尚、神秘、

生命、幸福

孙可

花道家~孙可(教授)字露申,法名:释-隆严居士。

善因华道研究会创办人。中管院花道文化中心主任。少年时受家学影响,研修传统插花、花道二十余年,国内早期从事高级花艺订制的著名设计师,七年前,发愿推广佛前供花(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

新浪微博:孙可花道家 微信公众号:善因华道研究会

香囊礼盒

香材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与茶花散发的自然之气相融合,产生自然舒适的审美感受。

花材介绍:山茶花、梅魂香丸

礼盒:东阳竹编

山茶花花语:谦逊、理想的爱、美德、可爱

梅花魂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深化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更好做到帮带作用,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张立忠

副组长:孟庆芳

成  员:乔海霞(教导主任)朱秀梅(副教导主任)王艳花(高语组教研组长)陈文平(低语组教研组长)李春香(数学组教研组长)李丽荣(英语组教研组长)吴剑霞(体育组教研组长)

三、活动对象

五年级组任课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18年9月11日——9月14日

五、活动具体实施:

1.五年级组各任课教师讲示范课一节。

2.讲课教师需精心准备、使用导学案上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的创新理念。

3.五年级组全体教师要全员参加听课,并认真学习,以尽快驾驭生本课堂模式教学。

六、具体时间安排(9月11日——9月14日)

教师

学科

时间

节次

班级

课题

刘春

数学

9月11日

1

五四班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王艳花

语文

9月11日

2

五三班

《梅花魂》

贾静

英语

9月12日

2

五一班

《Unit2 my  week》

杜娇东

体育

9月12日

3

五四班

《脚背正面运球》

王霞

语文

9月13日

1

五二班

《古诗词三首》

陈平

品德与社会

9月13日

3

五二班

《我的家人》

王彩霞

语文

9月14日

2

五一班

《鲸》

单立新

体育

9月14日

3

五三班

梅花魂教案篇4

月起露渐皓,思量自难忘。忆。木石前盟定,青梅此生缘,小小儿女,相看不相厌。

笑。灼灼少年貌,夭夭女儿俏。心事到。实指望执子手,偕老相依不离只在窗前绕。

两心悦。丽日乐园邀,云霄飞车翱。瞬间命案爆。英姿勃发睿智一击且将凶手显形。

珠泪暗暗垂。卿本也佳人,却为情相误。兰心一念怜卿心。且只见一双黑影忽现过。

少年不疑急跟随。须臾不见君,从此天涯错。而今再忆万般千种恨。恨不能再回头。

如若轻将君袖牵系住。或能随君去,不至君踪渺。十年弹指芳华渐渐随风去。惊梦。

一度再回斯夜斯地觅斯人。烟花依旧灿,独缺伊人伴。夜凉风紧泪无由惶然失措。

庆幸。苍茫夜间小小知音从天降。虽是七龄童,却系解语人。

不离不弃只有心事最明了。迷惑。风雨几度飘摇几度命相交。

梦里再相遇,几乎错相认。冲口欲问是否伊人借魂回。落寞。

兜兜转转终究无凭破真相。心已有答案,情不能相堪。伊人始终在幕帘后。疑问。

躲闪。无奈。听任伊人欺人欺已。几欲抽身去,不忍形孤单。既然早相知。

隐忍总有由。豁然。不再紧相逼。愿君自坦言。脉脉无言语,落落两相望。蓦然。

天有意己血换君还。惘然。伊人再度腾现面前。离奇。

明明眼前人,分身有术不教人疑。还以为天见可怜人。欢颜。一夜无眠兰心雀跃。

形同往昔同路而行,喜约黄昏后餐厅相会。伊人暗表心事微微露。

却又有喧哗命案发。不做强留随君潇洒去,断不了此度再无会面时。又是春流去。

花谢去。鸿雁不传消息。忽有黑衣歹人强掳而去,小知音献身相救终把心事叙。

魂断。一腔情血抛洒。魂断。

此心已随故人同游云天之外,徒留无知无觉无情无恨躯一付。

梅花魂教案篇5

一、课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激发学生求知心理和爱好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我教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反映的是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诗人和好友分手了,远行的船越来越小,留给诗人和远行者的都是孤单的身影和依恋的心情。教学时,我选择播放李书同填词的《送别》曲,那悠扬缠绵的乐曲,扣紧了学生的心弦。当他们沉浸在深情哀婉的乐曲中时,我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这时,学生的心绪已不知不觉地被带入诗境中。他们初步感知到诗文的美妙,并产生了进一步去理解诗句的欲望,收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又如,课文《梅花魂》一课教学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这样的动感画面:寒风在呼啸,大雪在纷飞,在这冰天雪地中,梅花却灿然怒放,它以不屈的傲骨,迎接冰雪的挑战。画面配之以大家熟悉并喜爱的歌曲《红梅赞》,并同时出现红梅赞的歌词。深情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歌词,使学生完全陶醉了。同时,梅花的高洁不屈的品格自然地凸显在学生的面前了。这激起学生对梅花的赞扬与喜爱,学生怀着这样的情感自然地进入对课文《梅花魂》的学习之中。

又如,教学《黄山奇石》时,课始,随着老师一番赞美黄山的话语娓娓道来,屏幕上展现出黄山那奇形怪状的岩石,学生们目睹着“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怪而有趣的岩石,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多美呀!”“啊,真神奇!”……一声声惊叹流露出学生们心中的向往,活跃的思维有如泉涌,欲心驰神往地探究黄山奇石的奥妙,于是,学习课文的热潮就开始了。

二、课中,运用多媒体组合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功能,配上教师的讲解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感觉、知觉、听觉、表象

和想象,这样,可以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又如,教第五册《科里亚的木匣》一文中,要解决“妈妈用量步子的办法找到木匣,可是科里亚用同样的方法却找不到木匣”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妈妈步伐没变,而科里亚步伐变大”这个原因,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我借助电脑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显示对比科里亚脚步的大小变化、妈妈脚步不变的情景,并反复演示,这样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月食》一文的教学中,月食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效率,我制作了能体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动规律动态课件,同时,还特意突出了地球的阴影。教学时,操作课件,月亮由于绕地球转,慢慢进入地球的影子,能反射到太阳光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等完全进入影子,即形成了月食……学生通过亲眼看,一下子便明白了月食的成因,真是省时省力。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回声》中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秀美,《雷雨》中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又都可采用影像来突出重点,同时在学习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或诗歌时,可选择一段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来渲染情感,以突破情感的教学,教好指导朗读,而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又可选用一段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来增添美感……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在课中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一定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课末,运用多媒体组合检测评价,巩固教学效果

学生的知识要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掌握牢固并转化为技能。因此,课后检测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利用电脑,通过动画游戏的形式,设置检测题,待学生输入答案后,电脑即作出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巩固。如,我教完《赵州桥》一文时,设计了总结课文的填空题:赵州桥是()朝的石匠()设计的。桥长()米,宽()米,全部用()砌成,没有(),只有一个(),非常()。它不仅(),而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和(),是我国宝贵的()。学生运用电脑输入答案,填对了,屏幕上会显示“答对了,你真棒!”的句子,并伴之一小段快乐优美的乐曲;答错了,屏幕上会显示:“很遗憾,请继续努力!”的句子。在两次答错后,电脑会显示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实了训练内容,巩固了教学效果。

梅花魂教案篇6

一、萝岗香雪,确立学校文化建设定位

优秀的学校文化应该是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学校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建设以梅花精神为核心的“香雪文化”的设想,主要依据是:

1. 萝峰山一带原有“十里梅林”,当年的“萝岗香雪”是广州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数百年间历代文人骚客到萝岗赏“雪”,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萝岗香雪文化。萝峰小学依托地方特色打造学校特色正是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优秀文化之举。

2. 萝峰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学生普遍都存在着“家庭衣食富足,个人自立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的缺憾;而部分教师也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况。因此,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香雪文化,实施“磨砺养成教育”,着力培养他们敢于迎风傲雪接受挑战、刻苦磨练、奋发有为的梅花精神,是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和现实意义的。

二、雪傲梅香,实施磨砺养成教育

孙云晓所写的《夏令营的较量》发表后有如石破天惊,引起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强烈震动。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生存意识、环保意识、实践能力、意志品格等方面尤为突出),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大家纷纷发表看法,采取对策,以极大的努力改变教育的失误。

我们所提倡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我校的香雪文化建设突出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理念,“磨砺”是香雪文化的灵魂、核心。实施磨砺养成教育,具体指对小学生进行自觉磨炼、刻苦锻炼的教育。即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着意创设各种艰苦环境,开展实践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陶冶其情操,健全其人格,以增强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及合作精神等素质,为其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我校的磨砺养成教育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实施:

1. 文化校园环境,营造“磨砺”氛围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优秀的学校文化就成了卓越的品牌。致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以梅花精神为核心的香雪文化”、用“香雪”精神激励师生成长。

(1)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学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00万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梅花大厅、梅花诗词长廊、赏梅亭、梅花碑林、校训浮雕、主题雕塑等系列以梅花为主题的亮丽景点陆续展现眼前,校园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雪”(梅花),生机盎然。此外,学校重点打造“书香”文化,开辟了“书香园”、 “漂流书吧”、“读书角”,举办读书节,极力推荐师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人文性与环境绿化、美化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环境育人的效果,并营造了“磨砺”的氛围。

(2)编印“香雪文化校刊”。经过精心准备,我校第一期校刊《香雪园》终于出版了,它全面反映了学校的成长历程、发展状况,分成四个版块“教育天地”、“教学之窗”、“校园生活”和“家校共育”,深受师生、家长欢迎。

(3)修改完善校歌。校歌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旧校歌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时代需要的情况下,经过历时一年多的收集及评选,新校歌终于诞生了,它由我校青年教师罗锦周作曲填词,并编曲录制,一面世即受到全校师生认可,大家一致认为新校歌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深意,蕴含香雪文化精神。

2. 开展校本培训,优化“磨砺”资源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只有拥有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因此,我校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优化“磨砺”资源。

(1)注重师德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2)制定个人规划,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3)倡导读书反思,打造教师学习团队。

(4)专家引领,提升教师教育智慧。

(5)利用网络平台,促进专业发展。

3. 创新校本课程,提供“磨砺”载体

我校针对学生在学校、家庭、公众场合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了《萝峰小学磨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从学习教育、纪律教育、礼仪教育、服务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磨砺教育七大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学校香雪文化建设,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

根据新制定的“萝峰小学《磨砺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实施方案”,把《磨砺养成教育》校本教材按校本课程安排在课表中,由班主任担任。并融入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4. 建设学生文化,夯实“磨砺”基础

(1)开展磨砺养成教育。根据实际制定了《磨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编印了“磨砺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并尝试开展“磨砺教育从晨跑开始”等实践活动。我们还有计划地把“磨砺养成教育”的实施与创建品牌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等大型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我是文明小天使,我为创文作贡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2)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建设平台。社团建设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面临在我们面前的是社团建设领头人的选拔和培育,其次是学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为社团活动提供方便。我校成立了田径队、鼓号队、柔道队、击剑队、合唱团、舞蹈队、小记者站等30多个学生社团,每周定期开展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5. 营造生态园区,参加“磨砺”实践

学校的生物园占地将近10000平方米,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给每班划分一块劳动实践基地。这项工作由副班主任主要负责,组织学生认识各种农作物,亲手参加种植、栽培、除草等劳动实践活动,德育处在每学期分三个阶段(第六周、第十二周、第十八周)评奖,设立一、二、三等奖,让学生使用学校综合实践室定期召开劳动成果分享会。

6. 举办香雪文化节,提供“磨砺”平台

为了丰富学生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我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香雪公园),德育处每年在元旦前后组织学生步行到香雪公园赏梅,开展每年一届的学校香雪文化节活动(即赏梅、写梅、画梅、影梅、咏梅、书梅),使它成为学校师生常态活动和品牌。

三、跨越发展,萝岗香雪映朝阳

“岭南无雪何称雪,雪本无香也说香。十里梅花浑似雪,萝岗香雪映朝阳。”(郭沫若)伴随着开发区、萝岗区经济飞速发展(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全国部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萝峰小学从一个蜗居于旧祠堂的简陋的农村小学向现代化小学蜕变,通过建设香雪文化,开展磨砺养成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负上级领导和社会的期望。

1. 学校凝聚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各项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精细化,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区的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基地”,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当地享有良好的声誉。

2. 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统率、规范、激励、熔炼作用已显现。高旦、钟桂兰、钟秀娟等一批教师已成为市区学科十佳教师,一大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3. 磨砺养成教育已成我校德育品牌,正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已初步养成良好习惯,基本洗掉了“土气”。

4. 德育特色活动成果丰硕,学生在全国、省、市、区比赛获奖众多。

5. 提炼确定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德育理念等,形成了理念体系,并且深入人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向着更高目标——省市名校前进!

梅花魂教案篇7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1我会写: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 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

①昼(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2教材分析:

1、“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2、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

第一、二自然段是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的一幅色彩丰富绚丽而富于生气的画。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3、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4、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5、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

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虹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识。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我会写:

蝴:蝴蝶 蝴蝶结 蝴蝶花

蝶:蝴蝶 蝶泳 彩蝶 招蜂引蝶

蚂:蚂蚱

蚱:蚂蚱 蚱蜢

樱:樱桃 樱花

拔:拔草 拔剑 选拔 拔河 出类拔萃(cuì)

瞎:瞎闹 瞎忙 瞎想 眼瞎 黑灯瞎火

铲:铲地 铲平 铲土 铲菜 铲除 铁铲

割:割草 割掉 割断 割舍 忍痛割爱

承:承认 承担 承载 承重 继承 承包

拴:拴马 拴住 拴牢 拴线 拴束

瓢:水瓢 瓢泼 瓢虫 瓢饮

逛:游逛 闲逛 逛街 逛公园

形近字:

蝴(蝴蝶)湖(湖水)

拔(拔草)拨(拨打)

瓢(水瓢)飘(飘落)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摇晃

结:jiē结果子 jié结束

近义词:

漂亮——美丽 闪烁——闪耀

存心——故意 特别——非常

随意——随便 阴凉——凉爽

反义词:

新鲜——陈腐 漂亮——丑陋

承认——否认 黑暗——光明

随意——拘束 阴凉——炎热

理解词语:

【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光芒四射】指强光向四处照射。也形容人或事物光彩照人,极具影响力。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词语扩展:

ABB式:

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静悄悄 黑沉沉 香喷喷

亮晶晶

课内词语: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榆树

锄头 承认 水瓢 随意 阴凉

圆滚滚 明晃晃

句子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样样都有”可见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扳着手指头给人显示她的富有,那种满足、得意、炫耀的神态跃然纸上。

2、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描写了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的色彩丰富。

3、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运用比喻修辞,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形态。“胖乎乎,圆滚滚”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自己满心的快乐。

4、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句话写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明晃晃”一词改为“五颜六色”好不好?

不好。“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事物的满心喜爱。如果改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的丰富多样,则不能传达出这种感情。

5、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因为……所以……”这一句式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喜欢事物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结果子的喜欢,不结果子的好像不存在。

6、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先呼叫”说明榆树高大,树大招风,只要一刮风,枝叶猛烈摇动发出呼呼声;“先冒烟”是雨点落在纸页上,雨珠成线就像冒烟那样。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

7、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写阳光下的榆树叶子,闪光发亮,充满活力。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大榆树的高大?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入手,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描写大榆树的高大和充满活力。

8、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我”跟随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我”并非真正地劳动,而是儿童的天性——爱模仿,甚至还很淘气,把菜种踢飞。这些行为表现了“我”的天真幼稚、顽皮可爱。

9、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因为我太小,祖父拔下锄头杆,让“我”单拿着“头”铲地,表现祖父体谅我,不愿让“我”太劳累,表现他对“我”的疼爱。

10、我并不细看,……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这一段中运用“摘、丢、追、采、捉、绑”等动词,从“我”这些动作中,写出了“我”在园子中一刻也不停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对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

1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运用拟人、排比修辞,写出园子里的花、鸟、虫是自由快乐的,是无拘无束的。

1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也处处表现了“我”的自由自在。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二部分(4~15):具体叙述“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玩耍的情景。

第三部分(16~20):写园子里的动物、植物还有人和谐相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和成长。

问题归纳:

1、花园里面有什么昆虫?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昆虫的?

答:花园里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作者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2、十七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是“愿意”“就”这两个词。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借景抒情,清新自然。

3、“我”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答:(1)园子给了“我”自由。“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耍,即使是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

(3) 园子给了“我”快乐。这里有“我”喜欢的昆虫、花鸟、植物,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活力的,是“我”喜欢的环境。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

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还追蜻蜓、摘吃黄瓜、捉玩蚂蚱等。

特别之处: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许多可爱的昆虫,白、黃、红、金、绿,各种颜色一应俱全。

(2)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a、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感受: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b、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感受: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3、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主要内容:祖父去世后,作者对园子景象的想象与猜测。

新的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

课外拓展:

《呼兰河传》中的句子: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则满院蒿草。风来了,蒿草发着声响,雨来了,蒿草梢上冒烟了。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3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8-2009.7),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多音字:

斗:dǒu星斗 dòu斗争

燕:yān燕国 yàn燕子

近义词:

孤单——孤独 陪衬——衬托

气派——气势 盼望——期望

澄澈——清澈 广阔——辽阔

平凡——平常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

容易——困难 澄澈——浑浊

广阔——狭窄 平凡——伟大

不可胜数——屈指可数

理解词语:

【陪衬】①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衬托。②陪衬的事物。本文是第二种意思。

【不可胜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胜:尽。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江湖水面十分辽阔。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浩渺;辽阔无边。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显得很有情趣,很有意思。映:映衬。趣:意趣。

【诗兴】作诗的兴致。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萌动】(事物)开始发生。

【晶莹】光亮而透明。

【澄澈】清澈透明。

【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旖旎】柔和美好。

【无垠】没有边际。

【碧波】碧绿色的水波。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雄奇】雄伟奇特。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耄耋】指老年:高龄。素:七八十岁的年纪。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优美的景色。良辰:美好的时光。

词语扩展:

形容数量多的四字词语:

不可胜数 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不胜枚举 恒河沙数

句子解析: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爱故乡。开头简洁、自然。

2、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作者的家乡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不知道山为何物,所以无法理解诗句描写的景象。

3、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作者看到天空中的明月,清光四溢,看到水中的月亮与之相映成趣,心中萌动的一定是对明月的赞美,是对家乡的歌颂。

4、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这段话通过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作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含义。

第二部分(2~4):回忆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第三部分(5~6):写离开故乡后的生活,表达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第四部分(7):抒发对故乡月亮的思念之情。

问题归纳: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答: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

答:写了两件件趣事:第一件事是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第二件事是在古柳下面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作者明明是写故乡的月亮,为什么还要写那些童年趣事呢?

答: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赏月等都跟月亮有关,通过写这些铭刻在作者记忆中的童年趣事,表达出他对故乡的眷恋、思念之情。

4、本文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答:(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拿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课文主题:

本文以“月亮”为线索,深情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4教材分析: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中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包括无数海外游子无比崇尚的精神。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本课的重点是借外祖父的几件事的描述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爱梅花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爱梅花就是热爱祖国。

作者介绍: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厦门人》《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等。

多音字:

抹:mā抹布 mǒ涂抹 mò抹墙

折:zhé折扣 zhē折腾 shé折本

近义词:

偶尔——偶然 爱惜——珍惜

训斥——斥责 清白——洁白

慈祥——和蔼 郑重——庄重

欺凌——欺负 眷恋——留恋

反义词:

漂泊——定居 偶尔——经常

训斥——表扬 清白——污浊

慈祥——严厉 郑重——轻率

理解词语:

【冷艳】耐寒而美丽(多形容花)。

【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

【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文坛】指文学界。

【颇负盛名】形容名气很大。盛名:很大的名望。

【古玩】古代留传下来的可供玩赏的器物。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

【郑重】严肃认真。

【欺凌】欺负;凌辱。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折节】屈服于别人。

【境遇】境况和遭遇。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严冬。

【凉飕飕】形容有些凉。

【蒙胧】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相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代: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句子解析:

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运用倒叙的写法,先写看见梅花开,闻到梅花的幽芳,再写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巧设悬念,引人思考: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联系呢?

2、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把梅花与其他的花进行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质。三个“最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在梅花的精神。

3、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写从梅花图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这样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强烈情感。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由梅花开放想到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第二部分(2~15):回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春恋之情。

第三部分(16):照应开头,赞扬外祖父的爱国精神。

问题归纳:

1、外祖父为什么珍爱梅花?这表达出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答:梅花魂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3、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课文写了外祖父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感,赠墨梅图,送梅花绢等五件事。

表达了这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主题:

本文以梅花为线索,讲述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的深切爱国情,也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梅花魂教案篇8

关键词:范型嬗变;男性视野;现实意义;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的小说传奇和诗词曲赋中经常出现离魂现象,而《离魂记》《牡丹亭》更是其中的经典,同时也引来大量与之相关的女性离魂研究,但男性离魂在志怪小说中也占据了大量篇幅却很少有研究者留意。本文以志怪小说的巅峰《聊斋志异》为例,进而分析其背后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感受男性离魂故事范型的独特魅力。

一、男性离魂故事范型的嬗变

细观文学史发展,即使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迥异,但是“离魂”这一母题总是在文学作品中乐此不疲地出现,并不断演化出还魂伸冤、起死回生、因爱离魂、借尸托愿等形式,附带着浓厚的时代特征和不断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创作者奇特的构思和深厚的社会现实。

(一)灵魂存在性的肯定

离魂故事范型存在的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上》中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1] 376-378 来解释世界的生成与变化。书中将鬼魂定义为“物终气”,从而肯定了事物存在“鬼魂”这一状态。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为了改善礼崩乐坏的社会状态,鬼魂之说被赋予了道德刑罚和政治建构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墨子・明鬼》中。文中以将“当若鬼神之有” [2] 112-116 作为圣王之道的基础。虽然墨子是假托鬼神之说引发的敬畏之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但是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鬼神的存在加以肯定。而在屈原的《九歌》《离骚》等作品中也带有大量的招魂言辞。加上巫觋在宣扬鬼魂之说上的特殊作用,鬼魂的存在性在很大范围内被认可,但是也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存在。

(二)灵魂主体性的接受

随着东汉末年本土道教兴起,“魂不灭论”思想和在大量道教经典中展现出“羽化成仙”的实例,使得人们对于灵魂的生存状态得到了较为清晰的了解;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佛教思想又展示出地狱中的灵魂状态。而魏晋是“男子离魂”这一故事范型爆发的时期,戴祚《甄异传》中“王肇常在内宿,晨起出外,妻韩氏时尚未觉,而奴子百:‘郎索纸百幅。’韩氏帐中,见肇犹卧,忽不复见。后半载肇亡。” [3] 说明当时已认为灵魂和肉体之间是极其相似。而干宝的《搜神记》中《刘根招鬼》体现出鬼魂也是具备感情和伦理道德;《吴猛止风》中离魂的方式来使人复生更是体现出鬼魂和肉体之间的界限甚至是可以打破的。可见,这一时期灵魂的主体性已经被广泛接受,肉体和灵魂之间并无区别,两者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具备社会个体的性质。

(三)灵魂自主性的运用

明时期《封神演义》中记录着哪吒以金莲藕化为身体复活重生的情节,此时人们认为由于某些契机肉体和灵魂之间的这种界限完全丧失,可以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聊斋志异》中记录着大量灵魂追寻爱情、追寻名利的故事,这之后的《子不语》里面更是有了灵魂翻案、托孤、托愿的情节。鬼魂此时已经具备了自主性的特性,已经完全和肉体没有差别,甚至拥有肉体不具备的高度自由和灵异能力,更有甚者将灵魂作为一种追寻目标的途径。典型的就是《子不语》中的翻案故事,如《汉高祖弑义弟》《董贤为神》等,借助鬼魂这一途径来洗刷生前无法洗刷的耻辱和冤屈。

总的来看,灵魂的存在从最初的被肯定,逐渐变成具有主体性的社会个体,之后被赋予自主性,直至最后成为了一种具有高度超越性的梦想途径。

二、《聊斋志异》中男性离魂故事范型的分类

《聊斋志异》作为古典志怪小说中的高峰,其中自然充斥着大量的男性离魂故事,这些故事按照离魂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灵魂出窍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要属《阿宝》。故事讲述的是天性迂讷的孙子楚为追寻心仪少女阿宝,魂魄随之而去,附身于鹦鹉,最终感动阿宝喜结连理并求取功名的故事。冯镇峦以“此与杜丽娘之于柳梦梅,一女悦男,一男悦女,皆以梦感,俱千古一对情痴” [4] 235 来点评《阿宝》,打破了《离魂记》《牡丹亭》传统因爱离魂母题中女悦男的故事模式,而且还依托于鹦鹉之身。冯镇峦评:“若仍前魂随之去,便少趣,忽附一鹦鹉,又开异境,文情之妙,不可名状。” [4] 235 这种离魂方式不似之前肉体与灵魂完全变成两个个体的情况,灵魂虽然离开但是本质上肉魂还为一体,以至于最后孙子楚的家人要到阿宝家进行招魂。

(二)变异离魂

《聊斋志异》中也存在一些由于身体尚存但魂魄变异的现象,典型作品就是《促织》。故事中成名的儿子的灵魂化为勇猛善斗的蟋蟀,从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通过灵魂的变异其实含有人性变异和社会变异的成分,这与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的境遇一正一反,控诉着变异的社会带给平凡人的不幸遭遇。

(三)神游离魂

这一离魂题材主要形式是幻由心生,即心境不同使得灵魂遭遇不同情形。形式可以是灵魂出窍,也有身体与灵魂共同陷入幻境的情境。代表作品《画壁》,故事讲述的是朱孝廉深陷壁画之中,因心境不同而遭遇不同幻境的故事,即“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这一形式的离魂带着佛教“空”的思想和“缘起论”的世界观,并伴随着因果循环的宿命观。

(四)梦境离魂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梦境故事,《莲花公主》中窦生在蜜蜂国的遭遇来表现出书生理想国的构造;蜂王和群蜂影射着君臣关系,与公主的婚恋也包含着男性对于爱情的追寻。显然这与《枕中记》有着典型的师承关系,但是现实中的蛇与梦境离魂中的巨蟒重合,真实中含有幻想,幻想中蕴含真实,梦境离魂中的理想遭遇所包含的社会现实不言而喻;《梦狼》中白老汉梦见儿子公堂上都是狼,从而也就蕴含着白老汉儿子残暴腐败的现实,与《莲花公主》一样,幻境中含有社会的缩影。

(五)孤魂野鬼

这一类题材在《聊斋志异》占有着巨大篇幅,所表现出来的主题纷繁芜杂。《考城隍》中通过宋焘因为要尽孝道侍奉母亲而拒绝担任鬼官,体现出对于亲情的坚守;《王六郎》中歌颂了捕鱼人和水鬼王六郎之间真挚的友谊;《席方平》中控诉了腐败官场带给平凡人的深沉苦痛;《考弊司》中反讽着封建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埋没。可见,这一离魂形式较之前的四种离魂形式,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性别视角下离魂范型的差异

(一)叙事结构上的差异

因爱离魂虽然在男性女性的视野中都有涉及,但是这种离魂的叙事结构由于性别视角必然存在差异。女性离魂范型主要是以女性为了追寻自己的心上人而离魂跟随,然后冲破桎梏厮守在一起。故事是男女先相爱后离魂的叙事顺序,典型的作品有《倩女离魂》《牡丹亭》等。《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和王文举之间的爱情由于得不到嫌贫爱富的张母肯定,又害怕王文举科举高中之后抛弃自己,因此忧心忡忡灵魂出窍伴随爱人而去。《牡丹亭》中杜丽娘由于梦中和柳梦梅的爱情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抑郁而死。杜丽娘在阴间向判官询问她梦中的情人姓柳还是姓梅,她的游魂才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总体而言,因为和男性相爱,所以女性因此离魂,是先相爱后离魂。但在《聊斋志异》中因爱离魂的代表作品《阿宝》中,孙子楚是因对阿宝一见钟情,因此魂魄随之而去,附身于鹦鹉,最终感动阿宝,两人终成眷属。可见,男性离魂范型是秉承先离魂后相爱的顺序,叙事顺序颠倒,离魂是作为获得爱情的途径。

(二)故事题材上的差异

女性离魂除在早期《搜神记》等作品中展现了几位女性鬼神的见闻之外,很少是突破因爱离魂这一个母题的。这个文化现象从《幽明录・庞阿》开始便极为明显,虽然到了明清时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牡丹亭》爱可以由生到死,由死到生,但是仍然是没有脱离因爱离魂题材的窠臼。但是仅仅以《聊斋志异》为例,男性离魂的故事范型纷繁复杂,有伸冤题材的《席方平》,有反抗社会现状的《促织》,有控诉科举的《考弊司》,有描绘书生理想的《莲花公主》等等。可见,男性离魂的故事范型较之女性包含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内容。

(三)审美趋向上的差异

封建文化中女性所承担的束缚往往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女性通过离魂的形式实质上是对于封建礼法的反抗,通过女性在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心理冲突,领略的是女性那种为爱不顾一切的原始的生命活力,感受的是女性所表现出的独特人格魅力。《牡丹亭》中杜丽娘维护自己的爱情,这是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典型,在情与理的冲突中表现出女性在爱情上的坚定执着,在审美上更多倾向于在杜丽娘这个人物本身。在男性离魂的故事范型中,过多地看重的是男性被社会压迫所展现出的无奈,控诉的是社会所带来的悲情。如《阿宝》中更多表现的是对于那种门当户对爱情的控诉;《梦狼》中展现的是官府腐败带给民众的苦难。在男性离魂的故事中,男性本身魅力相对冲淡很多,更多的是对于故事的社会背景的分析。虽然两种离魂范型都是来自于相似的社会现状,女性离魂则更多的是看中的是人物自身的价值,而对于男性则是更多被赋予社会意义。

(四)人物塑造上的差异

在女性离魂故事中,为了更加细致地表现出主角的性格,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将男性作用大大淡化,从而在对比中突出女性的人格魅力。如《碾玉观音》中,当私奔被发现时,女性主动承担了所有责任,而男性则表现出懦弱、无能的形象。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爱情离魂,柳梦梅则是有着坐享其成之感。而男性离魂故事中作为主角的男性相对于女性离魂的主角弱化的多,并且男性形象的刻画是与强大的社会相抗争来表现出他们的坚守和无奈,而并没有弱化女性来丰富形象。

总之,离魂故事的创作者主要是男性,因此其中不可避免的融入男性的心理预期。正如波伏娃所说的那样,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因此这些离魂题材中的女性其实可以说是男性所刻画出的女性,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女性形象都是男人借助于女性来传声的,因此这样的女性是否具有社会真实性值得商榷。其次,父权制度下,男性在经济上占有着绝对的统治权。波伏娃肯定了经济自对于女性独立地位的确立有着基础作用。在女性离魂的故事中,基本可以看出女性是出身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环境,男性可以通过科举高中,女性实质只是从一个经济依赖体转移到另一个经济依赖体,因此女性离魂必然是为了男性离魂,在男性的这种心理默许中才能够展现出女性自身的价值,就如同《牡丹亭》最后要出现一个皇帝角色来成全这桩奇缘,实质上仍然是男性权威下的产物。最终,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生理因素和历史因素决定了女性在家庭中生育和抚育子女的职责。这就将女性离魂题材中的舞台限制在家庭生活和爱情道路,因此就不会像男性题材涉及广泛和被赋予更深厚的社会意义。

四、《聊斋志异》中男性离魂范型的现实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潜在动力,当这种快乐需要由于外在原因无法获得时,本我便会产生一种意象或者事物来进行自我安慰,以消除以此带来的紧张情绪。到目前为止对于灵魂的存在仍无定论,可见如此多的离魂故事并非来自于创作者的直接经历;而在历史上魏晋、明清则是这类离魂小说最为爆发的时期,同时这两个时期又是文人压抑最为严重的时期,离魂现象的社会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科举禁锢下的虚妄反抗

《聊斋志异》中多数男性不是自幼贫困,就是家道中落,而且大多都是书生。“黄金屋自在书中,愿好为之”(《凤仙》),可见科举制度不仅仅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更是一种发家致富的捷径。但是“不必有罪,此是旧例。若丰于贿者,可赎也”(《考弊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再司簿书十数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于去恶》)展现出的科举本身就是一种埋没人才的途径。腐败的科举体制致使书生在社会中肉体被高度束缚,理想道路被堵塞,现实中的价值无法获得,只能借助于灵魂做着虚妄的反抗,于是便诞生了如同《席方平》这样到阴间告状的故事,表达男性对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的一种控诉。

(二)困窘境遇下的爱情追寻

金钱已经异化了当时的社会,《连城》中史孝廉将女儿嫁给了盐商之子王化成;《凤仙》中皮翁以富贵程度差别待遇自己的女婿;《胡四娘》中因为丈夫的贫困致胡四娘在娘家毫无地位。伴随着男性科举道路被堵塞,男性的爱情变得更加渺茫。但是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来看,被爱是身为人类所必须的需求。就如同《阿宝》那样离魂去追寻自己的爱情,文中阿宝的父母也是因孙子楚配不上自己“与王侯埒富,姻戚皆贵胃”的家境而拒绝这桩婚姻。门当户对的爱情对于无法在科举道路上飞黄腾达的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或而出那些投怀送抱的女鬼女妖,或而通过游魂做一个孙子楚摆脱这种身体的束缚围绕在爱人身旁。

(三)社会压迫下的悲情控诉

《聊斋志异》中存在着大量女性投怀送抱的故事。《画皮》中太原王生初识女鬼便“乃与寝合”。《葛巾》中常大用也是迅速“乃揽体入怀,代解裙结”。《翩翩》中的女仙不仅不在意罗子浮“床头金尽”,更不介意其“广疮溃臭”,仍然为其医治生子。与之伴随的是男性的极度。弗洛伊德将性动力作为人类的根本动力,但长时间来,性作为一种隐晦却和人类紧密相关的行为,一直受到道德观念和生命观念的双重审视。但是当社会的压迫不断加深,外在的自由无法获得,生存危机感不断加深,道德和生命的天平失衡,原始的望便成为了缓解生命危机的策略。这就解释了《画壁》故事那种男性进入拥有众多女性幻境的原因。

(四)性别失衡下的权威维护

明清文学不约而同出现了一种男性弱化的现象,“一少年出,丰采甚都”(《娇娜》)、“时见对户一少年出,美如冠玉”(《素秋》)、“嘉平某公子,风仪秀美”(《嘉平公子》)等。除了外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赖女性为他们解决生理危机,如《嫦娥》;还要为家庭承担维护安全的责任,如《小翠》《辛十四娘》。但是在离魂故事中这些男性却摆脱了这副懦弱、无能的状态,《莲花公主》中窦生保护公主,并在梦醒后为蜜蜂筑巢。可见,男性在离魂时也是不甘于陷入这种无能、无知的状态。这种社会生活中男性能力被压抑带来的男性权威丧失,在离魂故事中被找回。

(五)异化社会中的道德坚守

不可否认的是《聊斋志异》还是有着极其明显的道德教化作用,这主要是基于被金钱异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状。因此《梦狼》里面借助于白老汉儿子的遭遇劝说为官必须清廉;《考城隍》号召民众尽孝道;《王六郎》歌颂真挚友谊的美好。

五、《聊斋志异》中男性离魂范型的文化意义

(一)传统的文化心理

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一直对于魂魄和生命的起源不断假设。“人生始化日魄,既生魄,阳日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5] 2047 (《左传・昭公七年》)“凡所谓崇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而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 [6] 116-117 (《韩非子・解老篇》)“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圣王之道也。”(《墨子・明鬼》)随着本土道教和佛教的兴盛,民众对于灵魂的世界得到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并将羽化成仙、立地成佛作为自己灵魂的追求,并将地狱思想作为克己育人的思想支撑。

(二)原始的灵魂信仰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7] 219-22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占典析学的终结》)。这在《易经》中以“精气”“游魂”来解释世界的存亡和变化有着极其相似的理解。“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离枕上之魂;下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聊斋志异・叶生》)可见这种心理现象已经和灵魂出窍相互联系。可见,离魂故事是对于人类对于一些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的解释。

(三)母亲原型的影射

母系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着久远的时间,这对于人类的原始心理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且这种随着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不断繁衍至今。女性本身的生育特性和大自然之间的生命孕育本能地联系在了一起,即大母神,表现出大容器、大地、大树等形式。远古人类对于母亲有着一种特殊的依恋情感,在荣格看来这种母亲原型并不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形象,而是人类心理上的特殊意象,并且幻化为母亲、祖母、妻子等具体的形式。生存在不安全感中的《聊斋志异》中的男性有一种回归的心理趋向,而所谓的投胎转世是灵魂的特权。此外,在很多离魂故事中还充斥着一些超能的女性,家境殷实,貌美如花,地位出众,甚至还承担保卫家庭和丈夫的责任,这就解释了《画壁》中在幻境遭遇的是一群貌美的仙子、《莲花公主》中是公主而不是单纯建立理想国的故事。

(四)深厚的男性心理

离魂故事最根本的现实心理意义是来自于男性在真实生活中的被压抑的生活状态,由此带来无能、无知的心理感受。男子在科举中的郁郁不得志衍生了离魂控诉的席方平故事;才华被压抑想要功成名就衍生出阴间考试高中的《考城隍》;现实生活中爱情道路的坎坷衍生出《阿宝》中离魂追寻爱情的孙子楚;甚至有了想借助于女性而飞上枝头的《莲花公主》。可见,这些离魂故事几乎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因此把这一切说成男性的痴人说梦,也自然有着道理。

六、结语

总的来看,对于离魂故事范型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心理意识的不断发展,并且植根于原始信仰和母性信仰。男性较之于女性,在历史分工和生理分工上,男性外在性的特点,必然促使男性离魂现象有着更为广泛的题材和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宗教对于文人心理潜移默化的作用,离魂完全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行为,因此文人自然将这种离魂作为一种追求理性、摆脱身体束缚的途径,在臆想的世界中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墨翟.墨子[M].李小龙,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鲁迅.古小说钩沉[M]MM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韩非.韩非子[M].陈秉才,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上一篇:鸿门宴教案范文 下一篇:桂花雨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