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新政范文

时间:2023-10-28 16:02:10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1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招生政策;研究分析;现状探讨

自2001年,江苏率先尝试高校自主招生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成为自主招生政策的首批试点院校。到2013年,我国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已经扩展到上百所,为自主招生提供了关阔的实施空间。同时,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与可行性探讨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议题,面临着社会与舆论的双重压力。当前我国高考自主招生何去何从成为本文研究重点。

一、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意义探讨

1.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深化完善高等教育改革

我国现在推行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给予学校更多的发展空间,切实增强高校的人才选拔力度与自主意识权利,符合高校的自身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及人才需求,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结合,为高等大学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条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开展

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最直接目的是选择一批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指导当前的基础性教育。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时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的基础文化课水平,在达标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兼顾学生的独特性。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创新能力进行考核,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充分体现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与理解,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这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既定目标,高校的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契合。

二、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新亮点分析

我国在2008年对高校的自主招生进行了规范与改革,使之呈现出几大亮点。首先高校的自主招生范围有所扩大,在确定参加自主选拔考试的生源范围内,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的中学与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成为重点选拔区域。其次开通了免费师范生的高校实现了自主制定选拔计划招收免费师范生。其对部分表现十分优秀的考生进行了分数线的适当降低,不拘一格选择人才,更注重人才的综合型发展。接着,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在进行高校自主招生时要充分保证公平、公正,在透明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拔,严格审查现象。对自主招生的全过程进行审核与监督,确保整个环节的公正、合法。最后,进一步增加自主招生高校名额,由原来的59所上升到百余所。学生的选择性更大。

三、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弊端分析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实施推广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主招生的比例有所扩大,政策逐渐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违法犯罪行为。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招生状态,而是对个别有后台的人开绿灯的方便。针对广大考生来说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虽然表面上增加扩大了选择权限,其实是公平竞争机会的日渐缩减。因此对于在自主招生中出现的现象,一经查出必加以严惩,对于责任属于自主招生高校的,取消去招生资格,对于责任属于学生一方的,取消其参加考高机会并记录档案伴随一生。其次,当前的高考制度在大多数考生与学生家长中比较容易接受,而作为一种新的招生模式,自主招生因为存在的弊端很难获得普遍的心理认同感。最后面对众多的自主招生,其更多的将招生重点放在了重点中学上,这在无形之中剥夺或者缩减了非重点学校学生的入学机会,有失教育公平。

四、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建议分析

面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利与弊,需要家长充分理解孩子的学习实际,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慎重选择,对于学习抛出的优惠条件与照顾政策要学会理性看待。综合分析当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有几种类型,有的是出于好奇参与到自主招生中,有的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稳操胜券,为自己步入理性大学而尝试。还有的报有侥幸心理,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有的是因为跟风影响。不同的心态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措施,尽量避免盲目选择,多而不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高校,即使没有成功也不至于十分沮丧失落,影响后期高考的心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政策,不仅能够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意义重大。

五、结束语

高校自主招生具有积极意义,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方面,推行高考自主招生政策不仅仅是推行一种制度,更是推行一种理念,一种选拔人才的合理方式,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对当前的高考教育制度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不断完善现有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及时补充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中的不足与漏洞,使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实现自主招生制度的良性发展,服务于我国的高校招生事业。

参考文献:

[1]刘言冰.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执行过程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34-135

[2]胡瑞.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157-158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2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校招生;统一招考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3-0054-05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事关大学生源质量和中学教育质量评价,同时也反映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国民政府自成立以后,便致力於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1938年,国民政府因应抗战形势的变化,开始了我国近代有高考以来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试验,然而仅仅进行了短短的3年,便於1941年停止实行。引起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采取统一招考制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招生的试水有何借鉴意义?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重点所在。

一、抗战时期高校统一招考制度的建立过程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战区或靠近战区的大中学校纷纷内迁,许多沦陷区的学生也西迁内地,原有的学校设置格局被打破。1938年6月2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声称基於“以往国立各院校招考新生均各自为政,为节省时间、费用及便利学生起见”,决定国立高等院校采取统一招考模式,并制定、颁发《民国二十七年全国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规定1938年“国立各大学及独立学院一年级新生,除上海各校院外,均照本办法统一招考。录取后由教育部分发各院校。”具体做法:在行政组织方面,教育部设立统一招生委员会,其职责是规划并执行统一招生各事宜,如考试科目的确立、命题与录取标准的制定、各项招生法规的解释、考试成绩的复核、决定及分配取录学生等项。同时,在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南郑、延平、南康等12处设立招生处(考试区),必要时下设分处。各地方招生处成立招生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考生报名、组织考试等事务,另需要聘定命题委员和阅卷委员若干人,由他们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标准进行命题、阅卷。各处成绩出来后,需报送教育部,最后由教育部按志愿顺序等分发取录学生。在考试科目方面,笔试科目为7门(口试限於报考师范者),由於分组不同,具体科目及内容略有差异。本次统考大致分为文(含文、法、商、教育等)、理工、医农三组进行。除公民、国文、外语及本国史地四门为各组完全相同的考试科目外,第一组(文科)还需考试外国史地,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中任选一科目,第二组(理工科)另加物理、化学两门,第三组另加生物(若报考地理系则可以外国史地代生物)及在物理、化学两门中任选考一门。命题范围程度及内容方面,规定须以高中课程标准为限,以教育部审定的通用教科书为依据。此外,这次统一招生委员会还对会考优秀学生的报送、同等学力者的录取等办法做了具体规定。

1938年统一招考结束后,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对考试效果进行了评估、总结。在其后的《民国二十七年度统一招生委员会报告》中,充分肯定了统一招考的成绩。於是,1939年继续试行统一招考制度,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外界批评以及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细节问题,对部分规定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由教育部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统一试题的命制,以改变各地试题难易不一的问题。

经过前两年的统一招考试办,尽管存在各种不同意见,但被一些学者认为总体上看“是一个良好的制度”,教育部亦认定有相当的效果,认为有确立制度的必要。为此,在1940年教育部一改过去所设招生委员会的临时性质,设置了常设机构“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其内部组织还增设了研究组,其职责也在原来管理招生事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於统考各项问题的研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标志着国民政府时期统一招考制度的正式确立。

1941年,随着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导致交通异常困难,统一招考难以为继。为此,教育部颁发《三十年度公立各大学及独立学院自行招生办法》,决定统一招生暂停一年,由各院校自行组织招生,但教育部仍对各院校的考试科目、录取名额、命题标准以及录取政策等进行控制。1942年正式撤销教育部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停止统一招生,但将全国划分为10个区,指定区内各公立院校实行联合招考。自此以后,大学招生又回归多元化的招生模式,而统一招生模式直至政府败退台湾前夕,一直未能得到恢复。

二、影响统一招考制度出台的深层次原因

对於1938年开始实行统一招生考试的真实动因,当时官方透露出的信息前后并不完全一致,民间对其意图的猜测也是多种多样,但大致而言不外乎便利学生说、统一标准说、统筹规划说。便利学生说,是指政府采取统一招考方式,乃是基於抗战军兴,道路交通困难,为便利学生节省财力、物力、人力等。统一标准说,是指鉴於过去各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各自为政,考试科目与内容不一,录取标准差异极大,这不仅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影响着高中教育的水平衡量,为此,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统一招考的方式,帮助统一标准,一方面可以沟通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将有利於高校生源质量的提升。统筹规划说,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发展没有计划性而言,认为采取统一招考的方式,将有助於政府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录取数额,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调节。

以上因素,无疑是国民政府采取统一招考的重要意图之一。不过,依据当时特殊的形势,这些理由并非是统考制度出台的全部动因,有些只能属於统一招考可能带来的“果”,而非真正的“因”。如便利学生说,毫无疑问政府采取统一招考确实可以免除学生东奔西走投考各校的辛劳,然而,学生兼投数校出现的时间、金钱的浪费问题,并非始於此时;而且若因此而进行统一招考的改革按理应有先期的准备调研工作的开展,然而,奇怪的是这次统一招考之前毫无先兆,其试行方案的颁发是在当年的6月22日,按当年统一招生大纲规定,9月1日开始高考,二者之间仅两个多月,其仓促性可见一斑。同时,交通困难不仅对考生有影响,对统一招考的实施同样影响很大,加之邮电拥堵,致使教育部与各地联系困难,更加大了其实施的难度。

又如统一标准说,在统一招考之前确实存在部分学校降低门槛,甚至滥招学生的现象发生,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些问题主要并不只是公立高等学校所为,私立院校中同样存在,可这次统考改革始终没有将私立院校的招生涵盖其中。故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的统一招生制度至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或消除所有高等学校自降标准滥收学生的现象。

深究国民政府在这个时期试行统一招考,其隐性的或内在的动机还与政治“合法性”与管理“集权性”的指向有关。

所谓“合法性”或曰“正统性”,是指借助统一招考的政策制度,不仅彰显政府在对高等院校管理方面控制的权威性,而且也从一定意义上去宣示政府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和广大中学毕业生对国民政府的认同感。

抗战爆发之后,虽然有大批专科以上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西迁以躲避战火,然而,依然有部分高校和师生滞留在沦陷区或游击区。同时,日寇在此时急切推行“以华治华”策略,扶持汉奸傀儡政权上台,如1937年12月14日,在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等人的策动下,王克敏等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次年3月28日,梁鸿志又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这些新成立的伪政权为推行殖民教育,开始了对高等学校管理控制权的争夺。伪华北临时政府建立后,他们除新设立了一些学院如“新民学院”外,还接管改组了原有的一些国立高校,如在1938年便开始运作伪北京大学的恢复。新民学院於1938年1月开学,伪“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也在该年5月开学,接着医工理在9月之前开学。

基於政治上的针锋相对考虑,国民政府一方面在政治思想的宣传上,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在特殊时期的必要性,以凝聚抗战力量和人心,并获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国民政府是综揽全国治理的唯一的最高政府,也就是国家统一的寄托,……敌人侵略我国的方法,是企图先将我国分裂为若干部分,然后逐渐吞灭,所以欲树立若干傀儡组织,从破坏我国统一入手,来颠覆国民政府的政权,我们应誓死反对国民政府以外的任何伪组织。”它意味着任何伪政权的所作所为(包括教育权的争夺)都是对国民政府合法性、正统性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宣示和强化政府对教育控制和管理的权威性,警告所有伪政府政权所办教育机构的非法,如在1938年3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战区内专科以上学校处理办法》,规定凡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未经教育部核准者,不予承认。同时,国民政府推出统一招考制度是在1938年6月,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时间节点,因为它与北京汉奸政权抢夺“国立大学”的时间离得如此之近,可见其举措绝非偶然。它既是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举措,又具有基於政治立场上对合法政府认同感的强化作用。这种认同感的形成,一是可以通过考试内容来体现,如1939年度统一招考的国文科中的现代语译成文言文的试题,便是选择了1938年8月28日在中央训练团第一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训词作为考试内容,内容涉及今后教育的目的阐述。1940年的该项题依然是选择了的一段讲话作为材料。二是通过对所获高校文凭合法资格的认定来实现。广大考生报考所有列入统一招考的公立院校,本身便是对於国民政府权威性的认同。相反的例证是,在日伪统治时期的北京,一些伪“国立大学”为拉拢更多的学生进入学校进行奴化教育,虽采取了免费政策,但其招生情况仍十分惨淡。如伪教育部直辖的外国语专科学校,1938年3月成立后,原拟招生200名,结果仅100人报名,最后录取80人便草草开学。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学生纷纷以考入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收费颇高的私立大学为荣、为安,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学校终究是要被(国民)政府承认的”。

所谓“集权性”或“统一性”,是指加强中央政府对於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和控制,包括学校规模、专业设置、招生数额、评价标准等,实施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方略。

国民政府对於高考模式管理中所持一贯立场是凸显中央政府在其中的领导角色。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建立以来,便将中央政府主导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高校的招生考试作为改革的价值取向或发展方向。如1929年下半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正式规定大学入学资格,须是曾在公立或已立案的私立高中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考试及格者;1932年下半年,教育部通令,规定各校招生考试科目与命题的依据是《高中课程暂行标准》;193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二十二年度各大学及独立学院招生办法》,规定了各类招生名额及比例,以纠正招生中存在的重文科轻实科的现象;1935年上半年,教育部要求各校须将高考各科试题报教育部备查,并规定了各系科新生数额的限制;1937年,教育部令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校举办联合招生,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试办统一招生的开端”。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大批高校西迁导致学校教育格局大变动,同时过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出来,1938年4月颁布的由教育部长陈立夫主持拟定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便对“新教育”进行了猛烈批评。在1938年8月的一次会议上批评过去大学教育的失败:“我们中国近几十年倡行所谓新教育,在表面上似乎是理论方法应有尽有,实际上这个‘新教育’只是盲从、粉饰、凌乱、空泛、无计划、无目的教育,……这种无目的无方针的教育,简直就是亡国的教育,灭种的教育。”改良旧教育,确立合乎国情的教育发展方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938年教育部制定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中确定的方针之一是“政教合流”,认为“教育为造就人才以备国家推行其政策,完成其政治经济之建设,自应与国家施政方针相吻合,故於自身其目光须远於各部,其联系缜密,以期质量之随时调整而合於需要。”显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完成,即只有通过政府中央集权型管理体制,才能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混乱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也是统一标准说、统筹规划说背后的主要预设。故有教育部“为适应抗战时期需要,提高大学生程度起见,於二十七年度起举办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之说。

所谓抗战时期的需要,首先是指抗战政治的需要。“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战时政治路线,必然要求强化行政权力。教育行政亦应采取严格的“集权性”或“统一性”的管理模式,以实现“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1938年4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曾特别提出:“对於管理应采严格主义,尤注重中学阶段之严格管理,中等以上学校,一律采军事管理方法”。其次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为了统一思想认识,落实政府确定的“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战爆发初期,如何确定战时教育政策,曾在教育界引起极大争议,大致而言有三种意见:战时教育无用论;战时教育应维持现状论;战时教育彻底改造论,即废除正规教育而专办应付战时需要的短期训练班。国民政府通过统一招生制度的推出,借此表达和落实政府对於发展战时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方针、质量等方面的观点和立场,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精神具体化。另一方面是调整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适。抗战初期“高校的内迁同时也是对高校的一次改组和整顿”,而统一招考制度则是通过名额分配等控制手段达到对院校系设置重复、文实比例失调等问题整顿的有效途径。

通过统一招考制度的建立以突显政府的权威,强调中央对於教育资源的统一规划,在抗战的特殊时期,无疑有助於凝聚民心,集中国家力量应对残酷的战争,同时也体现了国民政府对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中流行的自由主义道路的“纠正”。之所以在成立了常年性的统一招生机构之后,第二年却暂停实施,完全是迫於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统一招考实难进行的缘故。

三、统一招考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由教育部主导实施高校统一招考是早有“预谋”,但该时期统一招考制度的出台却是极为仓促。尽管事后教育部相关人员及部分学者认定其成效不错,但因时间、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亦暴露出诸多不足,引起了广泛争议。为此,后两年的统一招考办法的规定中,每年均有所“改善”。分析短短三年统一招考制度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呈现出某些改革特点及趋势。

首先,确保大学新生质量成为统一招考制度改革的目标追求。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便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否决了社会舆论中要求因应抗战需要而改变现有学校教育制度的主张,认为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於战时的应急,更应在於战后的建设需要;强调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务必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以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而统一招考的动机之一便是整肃教育质量,教育部所设的招生委员会亦据此精神,在制度设计和实行过程中,对可能影响质量诸因素的控制日趋严格。以对待同等学力报考和录取为例,1938年大学对於招收同等学力者没有任何限制,但1939年则要求同等学力者报考时便须填报详细履历,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总录取数的10%,且应以每区录取总额的前50%为限,到了1940年,更是将录取数额降为5%,因为在政府部门看来:“(同等学力)考生各项学科未有平均充分准备,入学后往往感受困难,斯宜更加限制,以利教学。”又如对於社会上关於扩大招生名额,降低录取标准,以救济广大失学青年的呼声,遭到了教育部门和部分学者的反对,认为大学是造就人才之所,而非社会救济机构。

虽然对於保证质量方面大家并无异议,然而针对抗战的特殊时期是否应该特殊处理,其实在当时存在着争议,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即相当一部分大学教授和大学教育主管部门对於考生质量的期待或坚持,与现实中考生水平低下的现实之间存在极大反差。一方面政府恪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质量标准,但另一方面由於战争的影响,学校及家庭处於颠沛流离之中,学生无暇求学、无心读书,考试成绩不理想自是预料中的。故1938年的录取标准一降再降,最后竟然是7门笔试科目平均40分(满分百分)即为合格,其后两年仍无实质性变化。由此遭到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批评、奚落,“自中国有考试的办法以来,待士之宽,求贤之渴,无疑的要推民国二十七年度的统一招生考试为首屈一指。”致使教育部招生委员会在报告中亦不得不深叹“理想与事实未能吻合”。

其次,维护客观、公平是统一招考改革的价值指向。客观、公平性在这次改革中主要体现在试卷和评分标准的命制、批阅和录取标准、保送免试生等方面。例如,由於统一招考方案出台过於仓促,1938年度的试卷由各区自行命制,导致宽严不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939年度便统一了试题命制。然而,由於试卷的评阅无法统一实施,为公平起见,自1939年度起不仅由教育部详定评分细则,而且采取了以各招考区平均中位数对分数进行调整的办法。又如严格保送免试生资格和数额,在1937年度还曾规定高中毕业会考前15%、国立中学毕业生成绩在甲等者(均分80分以上)的前15%可以有资格免试入学,但到1939年度则取消了国立中学毕业生的免试入学资格,将毕业会考成绩优秀者的范围也改为前10%。此外,在录取程序上,严格按照志愿、分数进行派发。

第三,凸显政府对於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性,是统一招考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和趋势。如上文所言,强化政府对於高等教育的控制,是推行统一招考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亦成为该项制度设计必须信守的原则。正因如此,在实行统一招考的三年时间内,逐年提升了政府对招考的控制力度,如最初纳入统一招考的院校仅限於国立大学及独立学院,第二年便开始将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逐渐纳入统一招考范围。对於那些暂时未被纳入统一招考行列的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政府亦加大了对其招考过程(如招考对象、科目设置、试卷命制和批阅等)的监管和控制。又如关於各院校、各专业录取对象和录取人数的决定权,完全操於政府手中,而政府部门则根据社会需求等进行政策倾斜转移,完成其规划部署和发展控制。

政府通过统一招生制度来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对於克服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过於自由散漫、各自为政的现象确有必要,尤其是在抗战的特殊情形下更显重要。然而过於信赖政府的统一性决策的“英明”,而漠视各院校的自身诉求,势必引发统一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冲突。例如1940年出台的以院为填报志愿的方式,便招致许多高校学者的反对。有学者便认为,各高等学校、各学院和系科有着自己对新生素质的要求,采取统一科目考试势必忽视各高校的专业要求。㈤此外,实行在文、理、工等科比例调整中过於倾斜工科的招考政策,也遭到了包括潘光旦等一批学者在内的专家的质疑和批评。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3

关键词: 高校 自主招生制度 思考

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考试,至2010年,拥有自主招生考试的高校从3所增加到76所,由拥有5%的招生自到部分高校20%的招生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正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各大高校公布出2010年的自主招生简章之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先是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国内名校宣布,在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中将展开合作,通过联考方式进行自主招生;接着是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以及北大、北航、香港大学的三校联考;然后是四川大学推行的“双特生”政策。自主招生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纵观高校自主招生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我将我国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对比,从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自主招生的含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3]1号),“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自主招生是高校在教育部及其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地拟订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1]。

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不同,不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参照的招生录取制度。高校可以录取那些文体特长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几个学科大赛中获得奖励者,在科技创新、文学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甚至在某方面特别突出的“偏才”或“奇才”[2]。这些偏科的学生如果参加全国统考,肯定会被高校拒之门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体现出“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学人才观。另外,高校自主招生相比全国统一高考,还具有其他优势:①降低分数线录取。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对被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的学生会降低一定的分数线录取。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优惠的录取政策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②提供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有面试这一环节,正好给了学生和高校教师了解对方的一个平台。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自己的学校;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向高校教师展现自己丰富多彩的才艺,让高校教师充分了解自己。③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安排合理。高校自主招生一般是在每年的1月中旬进行,为期两天。就算学生没有通过自主招生考核,对学生未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也没有太多的影响。④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单科成绩非常优秀,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强,具有较强的培养潜力。高校愿意自主招收这样的学生。⑤招生范围扩大,实行双向选择。只要是高三学生就可以报名,高校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高校。

高校自主招生是对统一高考和招生的一种补充,可以让一些在某方面突出的学生比较早地摆脱高考的束缚,调整好状态,准备迎接更高层次的学习。随着教育的发展,统一高考和招生的弊端日益显露。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给高考改革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高校自主招生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也正原因如此,公众才会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诸多质疑。

二、高校自主招生摆脱困境的对策

近几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这对高考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高校自主招生不但担负着我国考试制度改革积累经验、探索道路的历史使命,而且担负着促进素质教育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重任。然而,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质疑,这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消除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就必须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1.加强高校民主管理,实行透明化操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自主招生的组织机构和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程序。高校的招生录取是一项非常认真严肃的事业,关系到学生、中学、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人的利益[3]。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工作中,高校应该向全社会公开自主招生的整个过程,这样能使自主招生的过程处于公开、透明状态中。如果高校自主招生没有透明化的操作,可能大多数人仍然会更愿意相信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标准。另外,高校自主招生的不透明,可能会给有“暗箱操作”想法的人方便,出现腐败的现象。因此,自主招生的标准、规则、程序一定要公开,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录取才能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合理。

2.建立公平与诚信制度,创造良好的招生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高校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考虑的生源大都是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有的甚至只有重点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去申请参加自主考试,这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有些优秀的学生因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放弃参加自主招生。因此,高校应该考虑给那些贫困学生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能享受自主招生带来的好处。同时,高校应该建立诚信制度,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生或有特长的学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中学采取取消推荐自主招生资格的惩罚,而对滥竽充数的学生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

3.建立明确的法律或法规,加大自主招生监管力度。

当以往“清晰的分数选拔”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选拔”后,高校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保证制度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招生部门不滋生腐败,是确保自主招生能够稳步健康推进的重要前提。从理论上讲,自主招生可以保证高校选拔到优质生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偏才、怪才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但由于自主招生的标准是“不唯分数”的综合指标,实际上降低了分数在招生录取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规则的权力向哪部分人倾斜,哪部分人就会大大受益,教育公平问题势必就会更加突出。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所言,恢复高校自和腐败的增加必然是一个共生的过程。在长期缺乏自主和自律的情况下,高校很有可能出现招生腐败。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健全的民主管理体制,社会监督机制也还不完善,在现有体制和诚信环境中,确实很难从根源上杜绝招生腐败。因此,要保证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仅依靠高校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由政府、社会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途径的监督机构,进一步规范。

4.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设想。

目前的自主招生改革没有完全达到改革的目的,而且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改革和进行政策调整。

(1)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目标。我国高考和招生改革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应是:人人有机会,获得机会靠个人。这就是说高等教育和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对所有人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但每个人要把机会变成现实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不分出身和地位,无论阶级、肤色、民族、性别、年龄,但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学力,即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和能力。高考和招生改革必须坚持这一价值理想和基本原则。

(2)制度设计。根据这一价值目标,并针对目前招生考试制度和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设想了两个自主招生改革方案:一是一步到位,对现行的高考和招生制度进行整体改革,建构一个理想的考试和招生制度;二是保持现行的高考和统招制度架构,只对现有的自主招生制度进行完善。这两个方案的制度设计是一样的,即统一考试,自主招生。

所谓统一考试就是: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分。只有统一考试才能提供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和客观的,而且统一考试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减轻考生、中学、大学的负担,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考试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保证考试的质量,有利于宏观调控考试,并能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教育质量的比较,提高效率和信度。考试不应多元化,多元化的考试无法进行比较,没有共同的客观标准,容易导致不公平。统一考试下的科目、内容、考试的性质可以多样,但也不可太多,以十几门为宜,这样可以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统一考试可每年实施两次,为大学、中学和考生提供多一次机会。

自主招生表现在两方面:在考试上,设置多种考试科目,有的科目可设两类或三类卷,也可设不同性质的考试,而各大学有选择考试科目和类型的自,自己本校招生的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统一考试的实施机构分别向考生和所报考大学报告分数,以及分析报告。在招生上,高校可自主设立分数线,甚至可以要求单科成绩;更可以将统一考试作为资格要求,划定某一基准,在基准成绩之上的学生都可自主申请,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免面试,或要求面试。

两个方案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全国统一考试,后者是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联合组织考试,但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考试因为另有高考,而高考考查学科知识,因此自主考试可以是能力测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学术倾向,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何种设计,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全面测评学生,最终都要有利于大学选拔多样化有特色的创造性人才。高校招生可根据学校性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来确定自己选拔人才的标准,择优录取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并可在面试时,再对学生进行特定的评价,这不但有利于大学选拔符合自己办学目标的人才,而且可以让不同系科专业挑选到有专长的学生,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有着种种困惑,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折的。高校自主招生的这条路必定会布满荆棘和障碍,还可能出现与先前预期相反的结果,高校必须正确地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6.

[2]周大平.透视高校自主招生[J].t望新闻周刊,2003,(34):47-48.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4

问:今年春考的整体情况如何?

答:今年有4.6万余名考生参加春考。春考与统一高考外语科目考试(1月)、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同时段进行,在各考区、考点、考生的密切配合下,考试平稳顺利。

问:如何评价今年春考各科目试卷?

答:从各方的反馈来看,今年春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命题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考查等方面保持了鲜明特点。各科目试卷整体结构稳定,呈现出良好的区分度。

通过对考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今年各科目的成绩和合成总分的均分及分布也与去年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此次春考命题过程对试卷整体难度的把握是成功的。

问:2020年春考招生政策有无变化?有哪些院校和专业会参加春招?

答:春考招生是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考生重要的升学路径,其“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的招生模式为考生所认同。2020年的春考招生政策与去年基本一致,保持延续性。

参与春考招生的学校均为市属本科院校,招生专业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或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考生可以点击查看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专业计划一览表及各招生院校春季考试招生章程,了解今年各招生院校的专业计划及招生要求。

问:2020年春考招生院校及专业有哪些变化?

答:2020年依然是23所院校参与春招,招生专业68个,招生计划2401个。

其中,华东政法大学新增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上海师范大学新增英语(师范)专业,上海电机学院新增计算机类、汽车类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上海杉达学院新增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方向)、酒店管理(高级管家方向)、翻译(日语翻译方向)4个专业。

有4个专业往年有招生,2020年恢复招生,分别为上海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含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3个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上海建桥学院的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智能技术)、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珠宝商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航空器械维修)专业。

有9个在19年有招生计划的专业在今年无招生计划,分别为华东政法大学的侦查学(刑事侦查)和法学(国际金融法)、上海理工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工程)(中德合作)、上海政法学院的法学(涉外卓越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上海电机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上海杉达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上海建桥学院的新闻学(双语班)和工商管理。

问:春考成绩公布后,想要报考春考招生的考生该做什么?

答:在公布春考成绩的同时,我们还会公布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考生的统一文化考试成绩总分(含政策性加分)必须达到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其中应届高三考生还须取得7门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合格成绩,才能填报春考招生志愿。

志愿填报将于2月17日-18日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上海招考热线”网站(shmeea.edu.cn)上进行,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好好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各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了解想要填报的院校及专业,特别要注意一些招生专业会设置男女比例、身体条件等要求,要确保自己符合条件才能填报。各招生院校还会在招生章程中注明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考生也应提前查阅知晓。

问:填报春考招生志愿,可以参考哪些资料?

答:为方便考生有效填报志愿,我们汇总以下资料供考生参考: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的通知(沪教委学〔2019〕54号)

2.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实施办法》的通知(沪教考院高招〔2019〕41号)

3.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专业计划一览表及各招生院校春季考试招生章程

4.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成绩分布表

5.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成绩分布表

6.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各校招生专业自主测试资格线汇总

问:为何要设定春考招生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

答:春考招生采用“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的招录模式,设置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的目的是确保参与春考招生录取的考生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生春考的统一文化考试成绩达到了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只是具备了填报志愿的资格,只有成绩达到所填报院校专业的自主测试资格线,才具备参加该院校专业的自主测试资格。

问:今年春考招生可以填报几个志愿?

答:具有春考志愿填报资格的考生可以填报2个专业志愿。这2个专业志愿可以是同一所院校的2个专业,也可以是2所院校的各1个专业。

问:院校的自主测试资格线是怎样划定的?

答:根据市教委文件规定,各院校确定自主测试资格线应遵守以下原则:即公办院校通知参加自主测试的考生数不得超过公布计划数的2倍,民办院校通知参加自主测试的考生数不得超过公布计划数的3倍。

各招生院校会根据填报志愿考生成绩及公布的招生计划按相应比例划定自主测试资格线,并在2月20日公布各招生专业的自主测试资格线,考生届时可以登录报考院校的网站查阅。

问:参加春招志愿填报并获得院校自主测试资格的考生,如果不参加院校自主测试,是否会影响后续报考?

答:根据市教委文件规定,参加春考招生志愿填报并获得院校自主测试资格的考生,无论是放弃选择院校自主测试的时间和地点,还是选择院校自主测试时间和地点后缺考院校自主测试,其自主测试成绩均按零分计入总分,并参与院校后续录取排序。所以要特别提醒考生,春考招生志愿务必谨慎填报。

问:考生如果被春考招生预录取了,是否还能参加后续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答:不能。根据市教委文件规定,预录取考生(含列入候补资格名单并最终被预录取的考生)无论是否与院校确认录取,一律不得参加2020年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三校生高考、秋季统一高考。

问:考生可以从哪些渠道了解春考招生相关信息?

答:考生可以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官网“上海招考热线”(shmeea.edu.cn)、《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以及各春招院校的官网上了解春考招生志愿填报政策、院校招生章程等信息。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5

关键词:自主招生;高考制度;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周峥艳(1986-),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云英(196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长沙41012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05-02

2010年对于自主招生考试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2010年11月,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组成了“北约”,而在之前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另一阵营的七所高校则在南京大学正式签约,预示着“华约”的出现。与此同时,以同济大学为首的九校联盟则形成了“同盟会”。这也向我们呈现出现今高校自主招生三足鼎立的情形,很多专家甚至惊呼“高考战国时代已经来临”。

自主招生制度始于200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自主招生被首次提出,并在22所大学进行试点。2009年,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使自主招生被空前关注。①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同年,各高校自主招生之战越演越烈,先后出现“北约”、“华约”、“卓越”联盟。

一、概念的界定

自主招生考试是指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高校结合自身制定的招生政策,使用一定的招生计划进行择优选拔录取,接受社会监督的招生制度。②它包括招生和考试两大环节,“自主”是前提,“招生”是目的,“考试”是手段。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在有关管理机构(如教育部、教育厅)的监督下,自主确定招生计划、招生区域、招考条件并自行组织考试、自定录取标准、自主录取考生。

二、自主招生的现状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的阶段,高校要求招生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当时教育部规定22所重点大学施行部分招生计划的5%自主招生,此后,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逐年增加,到2011年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已达80所。根据有关方面数据,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5万人左右,从2003年开始到今年就已经有12万左右的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③一方面,自主招生考试给考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高考的新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主招生考试只是受到了城市学校、家长和考生的追捧,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及不发达地区而言,自主招生考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许多专家、媒体指出现今的自主招生考试已经开始偏离了它本身的出发点和目的,出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三、自主招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政策不成熟

自主招考政策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但是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必然会出现漏洞,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再不断进行修改。在实施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国家针对的是特殊人才,但是真正实践操作起来,由于经济和本身教育的局限,很多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的考生不能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而且所谓的特殊人才国家也没有对其进行一个鉴定,没有可供操作化的指标,因而各个学校都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招收符合自己学校利益的学生,而往往那些所谓的偏才、怪才被大学拒之门外。④

2.新的教育不公平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的局面,在城市里可以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而且绝大多数的名校也建立在大城市。据统计中国大学的50强,北京一个城市就占到了三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高校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教育机会的获得过程是一个利益配置和能力角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成为教育机会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这个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

据湖南师大的数据统计,2010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农村学生不足10%,参加2010年清华五校联考和北大三校联考的,绝大多数是城市学生。针对农村地区考生难以搭上自主招生考试列车的状况,2011年,清华大学推出了自主招生“B计划”,特别要求申请人必须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学习、生活。但是尽管如此,五花八门的考试内容也是农村考生通过的“绊脚石”。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中,“偷菜”、“网瘾”等年度热门话题进入了试题,这对于很少有机会接触网络的农村考生是很有挑战性的。⑤

3.诚信机制不健全

(1)学校方面。在实行校长推荐制后,很多中学实行的都是推良不推优的做法,因为在整个升学率的压力下,中学要保证它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名校,本来就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不通过推荐也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名牌大学,而本身成绩良好的学生凭借校长推荐或许也能够跨入名校的大门。⑥有的中学甚至会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通过一些假的竞赛获奖证明或者假证书,将学生推荐给高校,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自主招生原来的目的。

(2)考生方面。这几年,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到自主招生考试这个阵营,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只是希望借助于自主招生考试来考上一所大学,而是希望通过这场考试给考上高校加一分保险。⑦

4.社会认可度不高

自主招生制度从开始实施起就遭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非议。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就曾发表文章《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矛头直指目前自主招生考试存在的诸多弊端,认为当前自主招生的实际效果与期望之间有不少偏差,自主招生考试与99.9%以上的考生没直接关系,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使得自主招生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

四、问题出现的原因

1.国家政策制定的滞后性

自主招生政策是为在高考竞争中没有办法顺利通过但是本身又具有十分显著特长的考生以及综合素质特别高的考生而设定的,政策的出台本意是很好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人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什么叫做特长显著,综合素质高又怎么来判断,我们并不能找到清晰的客观标准来进行操作,从而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2.教育体制的问题

公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在教育领域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本应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下,很多城市从中小学开始就存在着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名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注入,更好的师资水平,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同阶段的其他学生在某些方面是存在着差距的。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以湖南省为例,从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名单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大部分具有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考生都是出自湖南省示范学校或者各个市的重点学校。⑧

3.经济因素

现今我们都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国从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地形梯度为依据,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因为靠近沿海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因而经济发展程度最高,而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地形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以城乡为依据,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制结构,城市依靠着企业和吸引外来资金,经济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农村,而在农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了经济发展速度的缓慢。参与自主招生考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农村地区的家庭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的,这样就决定了自主招生考试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来说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4.社会环境的因素

中国具有悠久的“诚信”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曾促使中国社会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诚信”却在国民心目中逐渐泯灭了。社会上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高抬物价、骗人广告、假药劣医、变相集资等比比皆是,而在校园中,考试作弊的行为也是屡禁不止。中国诚信缺失状况已经十分严重。

5.不同教育层次之间出现脱轨现象

一般而言,自主招生考题基本处于“保密”状态,中学很难获得全真版本,大学与中学的校长教师们,也很少有机会面对面探讨自主招生出题思路以及出题范围等。大学也极少对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进行跟踪和分析比较,出具详细调查报告,从而为中学教育改革提供依据。中学和大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偏差。中学所培养的是依据高考所确定的学习型人才,都是统一按照高考的考试大纲进行学习和复习,而自主招生考试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还需要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热点。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1.不断完善政策的制定,使政策更加科学

政策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完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国家和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也需要社会特别是媒体的监督,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在全社会引起一个广泛的讨论。同时自主招生政策的完善也需要学者、教授和专家们的积极献策。

2.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投入是影响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自身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很多地区的教育投入就占据了整个地区财政投入的60%~70%。而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能够通过国家财政投入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地区财政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比如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等。这样就可以看出处在两个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就已开始产生差距,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就注定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的整体竞争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就更加需要国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以满足欠发达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3.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我国现在的诚信教育还是以学校上课方式为主,从小学开始的思想品德到初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一直延续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我们都是通过课本开展诚信教育,未曾发自内心地重视诚信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仿照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到踏进社会的诚信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如考试舞弊、银行卡恶意透支等,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事业和前途的发展。⑨

4.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接轨,达到双赢

自主招生要真正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改革的“助推器”,需要走出名校间的“勾心斗角”,更多地与考生、与中学教育和社会需求“接轨”。这就要求名校的教育工作者平日深入中学、了解现今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已经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考生进行追踪了解,制定出更加符合自主招生要求的招生章程。⑩

六、结语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尤其是在中国优质教育稀缺的年代,教育也必将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成为考生和家长们争先抢夺的对象,自主招生考试作为一种向上的渠道就必然会成为一个战场。近几年这种状况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到了这场战斗中,但是我们在看到自主招生给我们提供机会的同时,更应该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真正的动机,不要盲目去跟随大众参与到其中。当然要更好地规范自主招生考试,处理好在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考生都能够公平地享有这个机会,更加需要政府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的引导和监督。

注释:

①李敏亮.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几点认识[J].高教论坛,2010,(8):

125-126.

②汪菁.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评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7.

③孙玉霞.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④肖娟群.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历史考察与现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⑤王石川.名校自主招生农村学生门窄弱势子弟何以改变命运[EB/OL].news.省略/edu/2011-01/14/c_12980203.htm

⑥郑刚.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若干问题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6.

⑦吕小芳.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⑧郑蔚.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9,

(12):55-56.

⑨任桐.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6):143.

⑩李涵.高考改革中的自主招生政策分析――以大学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王淦生.自主招生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J].教学与管理,2010,(4).

[3]蒋光祥.魏敏.高校自主招生若干误区及其引发的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4]周剑清.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与盲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5]刘艾芳,周勤,邓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发展趋势分析[J].教研探索,2009,(12).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6

【关键词】自主招生 高校自 高等教育

高校自治在任何社会体制的任何历史阶段中,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必然受到来自历史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各方面的影响,且要反作用于这些方面。

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尽管实施时间较短,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数量也有限,但仍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效果来看,社会上主要持肯定态度,但是也有一些质疑,主要是对招生程序的公平公正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疑虑。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来看,高校自治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基础,缺乏自治权的高校是不可能拥有自主招生权力的,而自主招生是探索和实现高校自治的有效路径。

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的关系

高校自治的涵义与组成。阿什比和安德森的经典文献中,阐述了高校自治的六大组成部分:高校自治包括在院校管理中免于学术干预的自由;在院校认为适当的情况下分配资金的自由;招聘教员并且决定其工作条件的自由;选择学生的自由;设计和传授课程的自由;设计标准和决定评估方法的自由。①

通过翻阅我国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文件发现,我国多以“高校办学自”来阐述高校自治权。高等学校办学自包括自主决策权、自主执行权和自主监督权等,其中决策权是核心和关键。高校办学自是社会改革发展及社会与高校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主招生的涵义。自主招生,是自由选择学生的一种形式与体现。在我国,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具体来说,自主招生是指高校在同批最低控制分数线上,自主提出调档比例,择优录取经过申请、推荐、公示、测试、审批等环节的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②

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由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的涵义来看,高校自治与自主招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高校自治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实施与推进的依据与基础;另一方面,自主招生是高校办学自的体现,是实现高校自治而进行的有效探索,是实现高校自治的重要路径。

由于高校自治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自主招生则是一种被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所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人才选拔方法,也是被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所逐渐接纳与引进的人才招录模式。通过分析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可以反思我国高校自治道路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自主招生政策与实施现状

我国自主招生政策的历史沿革。我国近代大学在孕育和诞生初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可能产生一种游离于国家控制之外的所谓自治的高校。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之初就担负着抵御外侮、富国强兵和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高校被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加之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高校更不可能发育成像西方大学那样的自治组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地位、理念与治理方式均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革。20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学习与反思西方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方式。其中,高校自治的理念逐渐被高等教育改革者与决策者所持有,并努力推进。目前,政府部门宏观调控,高校面向国际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成为发展趋势。

我国现行自主招生制度实施现状。教育研究者多以2001年南京地区高考自主招生改革为研究自主招生制度的起点。目前,共有80余所重点本科院校实施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按照目前实施情况,可将我国自主招生模式归纳为两种: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和相对独立自主型。前者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国内众多试点院校属于这一模式;后者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两校在指定省份实行自主选拔录取。

一、统招前提下的自主型。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在高考成绩和自主选拔的双重标准下,以学习成绩为基础,以综合评价为导向的多元化招生模式。高校拿出招生计划总数的5%左右进行自主招生,通过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考生名单,考生入选后还要参加全国统考,在录取时可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也就是说高考成绩在决定学生是否录取时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二、相对独立自主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录取改革最大的突破在于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已经被自主录取的考生,也要参加高考,但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这种模式赋予高校的自显然更大。

透过自主招生观我国高校自治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并进行立法与政策支持。我国教育管理与规划者高度重视高校自治,不断从西方发达国家汲取先进经验,并通过立法与推行相应政策保证高校自治的推进。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是具有极强政策导向的,体现着国家对高校自治的高度重视。

如关于高校办学自方面的规定:《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增强学校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等自,高等学校可以到外地合作办学等。

高校自治意识不断加强,并积极寻求有效路径。在国家有关法律与政策的支持下,各高校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寻求实现自治的有效路径。自主招生是则是实现高校自治的突破口之一。高校招生录取是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指导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又为高等教育选拔与输送合适的人才。

我国高校自治仍存在很多问题。自主招生政策是我国为高校自治的积极探索,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折射出我国高校自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一、公平性问题。公平性问题包括自主招生制度本身引发的公平问题与诚信缺失和腐败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前者包括自主招生政策“城市化取向”所导致的地区与城乡之间的不公平、高校自监管不到位引发的不公平以及高校间机会不均等引发的不公平。公平性问题的产生必然导致公众对自主招生政策的质疑,影响政策的推行,进而阻滞高校自治的改革与推进。

第二、科学性问题。透过自主招生来看,我国高校自治在实践与操作层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与配套政策等仍待完善。

首先是人才选拔标准的问题。自主招生是要高校适应其特色与个性的需求,选拔创新人才,特别是在大规模统一考试下不容易被发现的拔尖人才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但从试点高校的情况来看,能够真正突破统一高考束缚来发现人才、招收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高校办学目标的模糊致使人才选拔的标准趋同。

其次,高校的培养模式趋同。若自主招生能够在招录环节选拔出偏才、怪才以及特殊人才,但高校能否因材施教,针对各种人才提供相应的培养模式,促进这些人才潜能与才能的发挥,也存在疑问。

结语

对于个人来说,高考招录环节是求学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理想的高考成绩,是升入理想高校、获取优质资源与更优社会地位、发挥自身价值的敲门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自主招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的重要措施,作为高考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为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特长的考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主招生政策与高考一起,作为高等教育人才选拔入口问题,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界点与衔接点,是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重要维度与有效切入点。自主招生制度所提倡的高校对人才的自主选择权是高校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自治为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提供理念支撑,而自主招生则是高校自治的实践与探索,招生自是高校依法享有的自之一,扩大高校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自主招生,作为高校自治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国家与高校的高度重视与认可,但目前还处在试点探索时期,各方面还不成熟,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目光和关注。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注释】

①蒋凯:“国际高等教育治理”课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②翟居怀:“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7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教育公平;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吴冠兰(1990-),女,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科生;王春燕(1989-),女,山东滨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12-02

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源起与发展

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高考招生一直采取由国家或省市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按考试成绩一次性统一录取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持高考招生的公平性,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不少高校抱怨缺乏招生的自,认为仅凭一纸成绩难以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学生。也有人认为,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录取办法有失教育公平,应该给考生更多的考试选择机会。另外,更有不少人将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不力的致因归于高考,认为高考招生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只要高考招生制度不改革,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堡垒就难以攻破,素质教育改革就难以取得成效。

为制订一个更为科学、公平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推进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国家在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同时,也作出了改革高校招生选拔制度的决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扩大学校的招生自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自2001年东南大学等部分高校首次尝试实施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加,到2011年已达80所,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及公众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自主招生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较大反响和争议,赞同者认为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有助于构建多元的人才选拔机制,为高校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反对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会损害教育公平。有学者曾就自主招生中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过调查,其中67%左右的调查对象对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性表示担忧和质疑。那么,当前的高校自主招生中是否真的存在明显的教育公平问题?根据研究,答案是肯定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公平问题

部分高校只对部分省(市区)进行招生,且多集中在经济、教育较发达地区及其周边省市。2012年,同济大学在自主选拔录取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文科选拔范围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大连理工大学则锁定文科招生范围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上海大学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自主选拔录取对象为上海市25所中学中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文、理科应届高中毕业生。从这些学校划定的招生范围可以看出广大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很少或基本没有惠及。显然,这种地区间的差别对待对教育资源本来就不足的偏远地区学生来说是事实上的不公平。

2.城乡公平问题

我国城乡差异由来已久,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乡学生在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由于自主招生考试命题灵活多样,不依课本所学,面试环节中看重考查口头表达能力、反应速度、整体形象等,而农村孩子从小受经济条件、教育条件限制,因此在考试和面试的许多环节上处于劣势,这种劣势这并不表明农村学生的发展潜力要差于城市学生。

另外,就参加自主考试的考试成本而言,为参加考试所付出的物质投资,如报考报名费、路费、住宿费等等也是许多农村家庭无法承担的。

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人为地选才标准“城市化”以及自主招生考试的高额成本无形中给农村考生增加了负担,这很可能使农村考生面对自主招生时望而却步,造成入学机会不均等。

3.校际公平问题

自主招生高校将“综合素质突出,在省级重点中学或省级示范中学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者”作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条件之一。这就造成高校自主招生对象绝大多数来自于省或市重点中学,而使一般普通中学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这样的规定条件剥夺了非重点中学考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应有权利,从而造成入学机会不均等。另外,这种规定所产生的影响是与国家试图通过自主招生改革引领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相背离的,不但会导致高考竞争提前,择校风加剧,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最终也难以真正达到选拔优秀学生的目标。

4.阶层公平问题

自主招生学校要求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学科竞赛、创新、语言等省级以上奖励,以为高校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以及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根据阶层——精英再生产理论,考生获取竞赛奖励是以丰厚的文化资本为前提的。文化资本虽然可以通过个人后天努力积累获得,但在受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阶层再生产获得。罗立祝博士曾对某市在1995~2005年保送生中的获奖学生与他们的父母所在阶层(行业)进行了对比统计,结果显示:在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与私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工人技术人员、农民、办事人员、个体户、失业这7类人员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与私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优势阶层获得了大量的竞赛获奖机会,按照“辈出率”计算,①他们的子女获得省级学科竞赛的辈出率分别是农民阶层的84.1倍、91.4倍和103.6倍,农民、个体户和失业人员等社会劣势阶层明显处于不利地位。②这一数据表明,在当前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不同阶层所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明显的再生产特征。社会优势阶层往往获得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阶层之间分布的不平等性将保持甚至扩大。

5.过程公平问题

在各种教育公平问题中,人们对自主招生的过程公平更为关注。2009年,《中国青年报》曾就自主招生问题进行过一次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2117名被调查者中,认为“钱权交易不可避免”的占66.7%,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不够透明”的占56.78%,认为“对教育资源缺乏地区学生更不公平”的占48.8%。③实际上,人们对过程的关注和重视并不难理解。虽然从目前的招生录取过程来看,各高校基本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选拔录取方案、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以及确定考生入选名单、最终录取名单都向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和录取过程复杂。目前对于自主招生的规定主要是从政策层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监督机制,仅有公平的执行程序和监督程序并不能保证招生结果的公平性,因为自主招生政策执行的结果最终取决于高校自主招考人员,在社会诚信度不高和讲求人际关系的现实社会背景下,自主招生容易成为种种交易的遮羞布,公平底线难以保证。

三、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改革对策与建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关乎到广大考生和家庭的利益,关乎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宁,保证其公平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决定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

1.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兼顾地域、城乡公平

自主招生政策之所以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中学倾斜,实际上是我国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学校间生源质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才能保证自主招生逐步扩大选才面。同时,自主招生政策应适当向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倾斜,兼顾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城市考生和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计划上,在贫困地区投放单独招生名额,针对农村考生进行单独划线;建立特殊困难考生救济机制,分区设立考点,方便考生就近参加考试,考生可向高校申请往返交通费补助。如此高校可拓宽参与自主招生的主体范围,保证大学自主招生的地域公平与城乡公平。

2.淡化阶层背景影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自主招生政策与评价体系中,放宽农村考生的报考条件,引入地区因素和家庭因素的评价,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农村生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所处的相对薄弱教育环境的校正,减小阶层文化背景对自主招生考生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改革自主招生评价内容,综合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创新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同时将学生的平时测验成绩、实验成绩、推荐信等纳入考察内容;改革评价方式,在面试中增加实验测试、口试、小组讨论等环节,使不同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以综合客观评价考生。

3.提高自主招生的透明度,规范招生程序

建立健全详尽、明晰的自主招考制度,完善招考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标准,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将招考制度、招考方案、招考程序、评价标准、考试过程、考生成绩与录取结果等及时向社会公布,使考生从申请、考试到录取整个过程都能够得到充分信息,使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能够在公正、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

4.强化监督机制,加大惩治力度

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内部及社会对自主招生过程的监督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管理,对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存在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行为的高校和个人应暂停或取消该校的试点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者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学校应成立由监察部门、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负责实施自主选拔录取全面管理和监控,负责学校招生政策的审批及监督政策的实施,接收和处理招生过程中的投诉。同时,高校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邀请社会优秀公民进行现场监督,现场公布成绩,充分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

注释:

①辈出率是指某一社会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之比。计算公式为:阶层A的辈出数=大学生中阶层A的子女所占比例/阶层A人口占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的比例。如果辈出率超过1,则该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于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②罗立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7:192.

③王聪聪.自主自主招生66.7%的人担忧权钱交易不可避免[N].中国青年报,2009-11-24.

参考文献:

[1]王元伟.自主招生政策的利益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

(2):6-8.

[2]何静.教育公平视野下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规制[J].现代教育管理,2001,(2):21-24.

[3]王后雄.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12-114.

[4]王聪聪.自主自主招生66.7%的人担忧权钱交易不可避免[N].中国青年报,2009-11-24.

[5].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篇8

2008年自主招生政策又有新变化。日前,经教育部审定,2008年全国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由59所增至68所,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不受生源所在地同批次分数线的限制。这意味着高校的招生自进一步扩大,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了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基础上,2008年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又增加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长安大学等9所。试点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其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生源较好的试点高校可适当扩大自主招生的录取人数。

高校可不拘―格大胆选才“偏才怪才”有了更多机会

记者了解到,2008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政策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点:

――试点高校在确定参加自主选拔录取测试的生源范围时,要向三个方面适当倾斜,向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向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倾斜。

――有免费师范生招生任务的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将主要用来招收免费师范生。此举是为了鼓励有志于长期从教的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进一步提高免费师范生的质量。

――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试点高校可以突破原有的考生分数必须达到生源所在地同批次线的限制,不拘一格大胆选才。已开展自主招生试点3年且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经过测试和公示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人才,可参考其高考成绩、中学学业及综合素质等情况决定是否向省级招生办申请破格投档予以录取。

记者了解到,高校对自主招生人才往往采取“宁缺毋滥”的态度,但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科特长生”,也就是俗称的“偏才”、“怪才”,却相对比较宽松。如中山大学最近公布的《2008年本科自主招生方案》明确表示,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以及“在数学、物理、计算机、文学、语言等学科方面和领域具有明显特长及培养潜质”的学生,将是该校自主招生的重点考虑对象。

“偏才怪才”不过重点线也可录取

日前,中山大学公布了2008年度本科自主招生实施办法。与2006年相比,中大今年将进一步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在“申请条件、测试选拔方式”等方面有新调整。

特别明确,对于经学校选拔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少数特别优秀考生即“学科特长生”,在录取时将给予更大优惠。这一新策无疑对那些有特殊学科才能的“偏才怪才”是一大福音,因为即使他们中学整体成绩排名不前,即使他们的高考分数不过重点本科线,只要他们是中大认可的特殊“偏才”,校方都会依据程序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备案,将他们特招进校,并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给予特殊照顾。

自主招生牵动中学校园教育部强调公正问题

距离2008年全国高考还有半年多时间,但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却已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记者了解到,2003年我国开始进行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5年来录取此类学生已超过两万人,未发生一起投诉或举报。今年已有了首届毕业生,据有关项目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参与实践创新及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较好。

实际上,自主招生影响的不仅是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它带来的“冲击波”已经影响到中学校园。

有专家分析,对高校而言,自主招生的好处是明显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宣布,2008年两校在沪自主招生人数均由300人增加到500人,占到两校在沪招生名额的1/3左右。据介绍,两校之所以“扩容”,是因为两年来,自主招生让他们招到了真正想要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而对高中生而言,参加自主招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考压力,因此学生的热情很高,老师也比较支持。不过,针对一些中学专门开设“自主招生班”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做法,教育界专家认为,如果将自主招生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将有违自主招生的初衷。

针对一些人担心的自主招生中的公平、公正等问题,教育部日前强调,对在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查实,责任属招生学校的,取消其试点资格:属推荐中学的,将在试点高校及所在省区市范围内予以通报:属学生本人的,取消其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并记入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向高中课改实验区倾斜一重点招免费师范生――优秀生不受分数线限制

记者目前从教育部获悉,2008年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由原来的59所扩大到68所,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可不受生源所在地同批次分数线的限制。这意味着高校招生自进一步扩大,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了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做好2008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08年有资格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在原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长安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其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生源较好的试点高校可适当扩大自主选拔录取人数。

2008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政策还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试点高校在确定参加自主选拔录取测试的生源范围时,将向高中新课程实验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或中学、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的考生等三个方面适当倾斜。二是有免费师范生招生任务的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计划将主要用来招收免费师范生。三是对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试点高校可以突破原有的考生分数必须达到生源所在地同批次分数线的限制,不拘一格大胆选才。

申报方式新趋势

重点院校: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宁缺毋滥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目前广东本地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两所重点院校。据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办透露,2007年招生计划数为220名(理科),今年人数大致相仿。记者了解到,包括华工、中大等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对于自主招生人才都采取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

趋势一:申请方式增加――“中学推荐”+“毛遂自荐”

记者了解到,过去自主招生政策主要采取“中学推荐”的方式,但目前绝大部分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都重新调整了政策,欢迎学生以“中学推荐”和“毛遂自荐”的方式申请自主招生考试。但根据要求,“自荐”学生必须同时出具本人的“学习成绩、获奖奖状复印件”,且经所在中学校长签字、学校盖章方为有效。

趋势二:申请范围扩大――非重点中学学生也有申请资格

过去很多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都强调申请者必须是“省级示范中学”或“著名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这个“身份”卡住了不少来自非重点中学的特殊优秀人才。最近几年,包括华工、中大等高校对于自主招生考生“出身”有新政策规定,允许非重点中学的考生也可以“个人自荐”方式申报。中山大学招生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可以肯定地说,非省级重点中学也有我们需要的好苗子。”

考试选拔新模式

“偏才”――“深度面试” 其他――面试+笔试

目前,重点院校普遍把自主招生分为A、B两大类,在考试选拔政策上作区别对待。A类学生必须参加自主招生的面试和笔试;对于B类学生,也就是俗称具有“偏才”的特殊学科才能的学生,可望直接参加专家组的“深度面试”进行选拔。

以中山大学2008年自主招生为例,A类和B类学生的选拔分别有以下亮点――

A类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获得A类资格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中山大学在其所在省份投档线以上,加10分进行专业录取;高考成绩达到学校在所在省份投档线下20分内(含20分)且不低于重点线,在专业服从调剂前提下,参照本人专业志愿,结合各专业录取情况录取。

B类学生:不达重点线或可额外备案录取

上一篇:心态正能量范文 下一篇:小蛮腰减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