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上许嵩范文

时间:2023-11-30 01:10:55

清明雨上许嵩

清明雨上许嵩篇1

曾几何时,以一曲《飞蛾》感动千万人心。“也许一个人比较适合。”许嵩,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有如此强大的人格魅力,让千万V迷对华如此疯狂,一路听着你的歌,我感动的哭过多少次…

还记得初听许嵩的歌是《断桥残雪》“若是无缘再见,白提柳帘垂泪好几遍”你的声音轻柔沙哑,去又不做作。犹如天籁…当我听到第二句我便爱上你的歌!那年五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你,便用最短的时间创作了那首感动千万网友的歌曲----《天使》,你说“谨以此送给所有在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第一次听这首歌,我哭了,哭了好好久,不仅为这首歌的旋律,更为你那颗爱心,那时的你,还只是安徽医科大学的学生!

许嵩,你为什么总是能把我们的心事道出来!好像我们90后的孩子,唯有你最了解。或许是因为你也还只是一个孩子!或许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普普通通的学生,你不过大了我几岁!

许嵩,你说“你我只若初见,何需感伤离别”这一句一直被我视为至理名言,人生假若只是初见,又何来分别之苦!许嵩你又唱道“白发渔樵,老月青山,平平淡淡,值得珍贵”你叹尘世美好,这一句若呼神来之笔!我如梦中初醒,尘世多么美好,可我却从未感觉,许嵩,我再一次被你感动!

许嵩,很多时候,我真不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正你绝非一个凡夫俗子!你是古代的陶渊明,你唱着《南山忆》“乘一叶偏舟,入景随风,望江畔渔火。转竹林深处,残碑小筑,僧侣始复送,苇岸红亭中,抖抖绿蓑,邀南山对酌…”你向往闲云野鹤,一心归隐!你不是五柳先生,可你们隐者之心更胜五柳!许先生,你才是真正值隐仕!

许嵩,你是南宋的辛弃疾!你顶着《半城烟沙》“半城烟沙,兵临池下,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半城烟沙,随风而下!手中还有一缕牵挂,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半城烟沙,血泪落下,残骑裂甲,铺红天涯,转世燕还故榻,为您衔来二月的花…”你化身为一位古代将军,带领兵马冲峰杀敌,可你的内心却是向往和平。你说“…冤冤相报不了结,只为了完成一个夙愿,还将付出几多鲜血…”忠义抬却难两全。许嵩,你不是稼秆,可你的忠义却不输于稼秆,许大侠,你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许嵩,你更是一位痴情郎,依然还记得最爱的那首《清明雨上》你说“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你在人间彷徨,寻不到那个属于自己心中的天堂,你叹“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来轻轻唱…”可惜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许嵩,你的这份痴情,再一次感动了我的心!

清明雨上许嵩篇2

一首歌一个回忆,即便某日没有人再听我写的歌,我还有最后一个歌迷,叫许嵩。

——题记

有这样一个人。

他的音乐自成一派。毫无粉饰的生存哲学,超越现实的想象思辨,细而不腻的私人回忆,在他的作品里尽数展现。

很多的人在听歌,很多的歌在被人听,很多的歌一听就知道是谁唱的,但很少的歌一听或一读就知道是谁写的——只有他。他的个人气息永远浓郁,让人过耳便可辨识。

他,就是我的偶像,许嵩。

我爱他,爱他的谦和,有礼,冷静,少言。镜头面前的他,看不到一丝文人常有的自负和清高,或是艺人常有的玩酷或耍“范儿”,他就像一个温和的孩子。或许有内在自信的人,对外在的武装不感兴趣吧?

他自内而外的真是,音乐为人的统一,让我有了更爱他的理由。

难怪连v迷的口号也是“音乐纯粹,爱v绝对”。

在他大二的时候,仍然保持着每月创作,发表一首作品的“好习惯”。他的人气和讨论度一线上升,但他拒绝了所有的演出邀请,以保证自己的学业不受影响。

我爱他,更爱生活中的他。

记得在他的博客上,有这样两句让我铭记在心的话——

“经不起一些困难的人,即便从未遇到这些困难,也一定通往不了成功。”

“自卑是多么失败的一种品性,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话,也就别指望别的了”

是的,许嵩说的对。困难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中有大困难,也有小困难。在一些小困难面前,都没有战胜它的勇气,更何况是那些大困难呢?

而在生活中那些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让别人看起自己人?所以说,自信很重要。自信,可以让自己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而不是被别人嘲笑、唾弃、驱逐。

……

自从许嵩走进我的生活后,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得开朗了,乐观了,自信心更强了。当我失败的时候,耳边总会响起那么一句歌词“在那不遥远的地方,有我为你鼓掌,坚强是你一贯形象”;当我悲伤难过时,总会想起那句“无所谓,自由自在的飞,让梦纯粹,静候轮回”。。。

是许嵩,改变了我。

有人说,有一种音乐的名字叫许嵩,淡淡的,犹如天籁的歌声总是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有一种音乐的名字叫许嵩,默默的,悦耳的声音总是能在无形中给人的心情一种舒展;有一种音乐的名字叫许嵩,优雅的,华美的辞藻在至真的灵魂上产生一种相互间的共鸣;有一种音乐的名字叫许嵩,流畅的,优丽的曲调总是能缓缓的舒展生活中无奈的烦恼。

而我想说的却是:

唯有南山忆往情,

爱只清明雨上悲。

许诺今生惟爱你,

嵩山独坐泪已垂。

清明雨上许嵩篇3

【许嵩,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轻叹繁华又一年。

时间其实过的很快。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瞬间,又是一年五月到了,意味你走过了二十五个春夏与秋冬,日子一节一节,和年轮同时成长,容颜褪,芳华逝,岁月如水。

我的人生,不过轻挥弹指间,转眼间:同样一个地方,同样一个场景,同样一个季节,同样一片天空,同样的一个笑容。不一样的,从此以后,生命中多了你,许嵩,我的生命注定与你牵绊。

从此,做伴红尘,我朝朝暮暮地想你,想你成为一道明媚春阳的温暖。

一个繁华的城市,一条热闹的大街,希望在那里,永远都会有我们的身影,即使永远不可能。

念在心上,心在今,在此时,在此刻,在每个此时,在每个此刻。

深深浅浅的想念。

我想给你爱,我想给温柔。

路过街边的冰淇淋的店,我多么希望你能听见我甜蜜的话语,为爱一次次解说着我的风情。

许嵩,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许嵩,孤单眷顾了谁的守候?】

早晨,面对有些清冷的街道,心有些疲倦。冷冷的街道,散着清冷的呼吸。天气渐寒渐冷,雪还没有下,但我久已在盼望了。

就像在清冷的月光下,盼望心中的恋人,是你,许嵩。

一个人漫步在冬日的季节里,静静聆听这个世界的沉默,却总忘记了稍纵即逝,只留给了我一地忧愁,原来听到的沉默。对你,只有幻想罢了。

转身,回头。孤单眷顾了谁的守候?

【不堪的世俗:寂寞的年华】

我坐在电脑前,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搜索着你的名字,流着自己的眼泪。

更多的时候,你会浮现在我的脑海,荡漾在我的心底,牵动着我的心弦。

那种浓浓的情意,如同暖暖的冬日,怎么也说不完;那种绵绵的爱,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怎么也诉说不尽。

许嵩,只有,把你记在心里。

你有你的花好月圆,

我有我的朗月风清。

时光,如此淡而远,不知远方的远方有多远?多少曾经清晰的风景已变得朦胧而美丽,那些过往的岁月,总是泛着淡淡的馨香。

花开与花落,是天赐,是宿命。

任风儿轻柔如云飘绕在心间。

纤纤曼舞,一世的繁华。

不堪的世俗:寂寞的年华。

念不完的哀愁:落不尽的思念。

【我只想不再轻易流泪】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历尽世间人情冷暖。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等待,许嵩,你是我唯一的盼头。

一个又一个雨过天晴,爱就这样升华了。

喜欢你那些独有的悲伤,喜欢对你那些特有的感情。

若,心灵还有感知,亦愿是你梦里的清风几许。

此时,夕阳余晖尽没,落暮的余晖醉红天际,柔情万万千,不可能有你的日子,谁会为我停留?

我向远方眺望,朦胧的夜色,正从天际袭来,弥漫了我潮湿的思绪,天涯咫尺,咫尺天涯。我终究不过只是是一个走失在破碎流年里的孩子。

花落无痕,浅笑流年。

【后记】

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许嵩,我许你。

时间转瞬即逝,我的年华似水,似水流年!

清明雨上许嵩篇4

《雨》:歌手光良。《心雨》:歌手周杰伦。《雨爱》:歌手杨丞琳。《雨一直下》:歌手张宇。《六月的雨》:歌手胡歌。《风雨同路》:歌手光良。《下雨天 》:歌手南拳妈妈。《雨念》:歌手刘力扬。《雨蝶》:歌手李翊君。《冰雨》:歌手刘德华。《相思风雨中》:歌手张学友和陈惠娴。《忘情冷雨夜》:歌手张学友。《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手许美静。《风雨无阻》:歌手周华健。《清明雨上》:歌手许嵩。《春雨里洗过的太阳》:歌手王力宏。《雨痕》:歌手魏晨。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清明雨上许嵩篇5

郑长春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中岳嵩山实在算不上最高峻的山岭,但因苍茫之中耸立一座寺庙,便显得与众不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

于是,山和寺便有了内涵,有了禅意,有了说不出、道不完的传奇。

当然,也有了熙熙嚷嚷、匆匆忙忙的脚步。

记忆中的“嵩山少林”,还是我在七八岁时从《少林寺》、《南北少林》等武打影片中知道的。那时,我并不知道威震天下的少林古刹就在离老家很近的中岳嵩山,而且是“中国第一名刹”。

一睹嵩山少林,便成了我的梦想。壬辰年春,终于梦想成真。

汽车还在烟雾飘绕的盘山公路上穿行,我就远远地看到那巍然耸立的北魏嵩岳寺塔了,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突然想起《诗经》中的“嵩高维岳,骏极于天”来。聚精会神数之,约有十五六层,浑圆的塔身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中定格为一处风景。

走过几所武术学校及少林寺武术馆、少林科幻探险馆,就到了少林寺大门。只见门额上方横悬康熙大帝御题的“少林寺“匾额,苍劲有力,雄浑刚正。门前石狮两座,系清代雕像。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互相对称有两座石坊,东坊外额书“祖源谛本”,内书“跋陀开创”;西坊外额“嵩少禅林”,内额“大乘胜地”。

据史书记载,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拓拔宏为回避北方柔然族南侵和便于控制中原、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决意迁都洛阳。当时寺院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信佛之风盛行,少林寺乃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敕建。孝昌三年(526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海路抵广州,历经三年,跋山涉水,后寓止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从此成为中国禅宗祖庭。

佛教在中国汉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个主要流派,而禅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做为一种外来宗教,禅宗之所以影响最大、流传久远,这与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密切相关。

进入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遮天蔽日、粗有数丈的千年银杏树,把整个庭院掩盖得神秘而圣洁。树旁有一大殿——天王殿,外塑两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内塑四大天王(也有人叫护世四天王),按佛教的传说,印度须弥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护一方天下,是保护佛教、保护众生的神。持宝剑者称风,名南方增长天王;持琵琶者称调,名东方持国天王;持伞者称雨,名北方多闻天王;托搭者称顺,名西方广目天王——合起来即“风调雨顺”,体现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可惜,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阀混战,国民军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天王殿未能幸免。我们看到的天王殿是1982年重修的,心情有些失落,不知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四大天王”有何感想?

实际上,佛教做为一种外来文化,也必然随着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而历经考验,少林寺也是命运多舛,数废数兴。

据资料记载,历史上少林寺曾四次遭到严重毁坏。第一次是公元574年即北周建德三年,武帝禁佛,寺庙被毁。第二次是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迄唐末五代,寺庙又见衰颓。第三次是元末农民大起义,少林寺僧众被遣散,寺庙荒废。第四次是公元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一把大火,焚毁了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钟楼等多座建筑。与上述毁坏相对应的,少林寺也曾获得过多次发展的大好时机。第一次是北周大象年间静帝重建少林寺,易名陟岵寺。第二次是隋朝大兴佛教,复少林之名,赐良田百顷。第三次是少林武僧协助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有功,获得优厚封赏。第四次是元皇庆元年即公元1312年,仁宗帝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一时间中外僧众2000云集,演武礼佛,兴隆异常。第五次是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子到少林寺出家,因而屡次诏令大修。第六次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巨资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重建,现已形成了以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等为主的建筑群,使千年古刹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循着潺潺水声,哒哒的木鱼声,由远而近的诵经声,我知道,穿过苍茫的树林,前面红墙飞檐一角,就是大雄宝殿。这是少林寺佛事活动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

仰面供奉的主佛为释加牟尼、阿弥陀和药师三佛,佛教称他们分别掌握着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故又称“三世佛”,后壁悬塑观音像,两侧列坐十八罗汉。殿后两侧,有钟豉二楼,均高四层,玲珑古雅,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上雕有飞禽走兽,雄伟挺拔,分别内悬千斤钟鼓,寺僧每日击撞报辰。登上楼台阁极目四顾,远山近景皆一览无余。

千佛殿是少林寺里现存最大的佛殿,内供毗卢佛像。故又名毗卢阁,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58年)。殿中间大型木制神龛中,供奉着明代铜铸莲花座毗卢佛像,即释加牟尼像。神龛上悬匾额乃乾隆皇帝御书“法印高提”。殿内东、西、北三面是明代绘制的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形彩色壁画,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十分罕见。

最令人惊疑的是,殿内地面上分布着密而有序的脚坑,我粗略地数了一下总共四十八个。一僧人旁边告知,脚坑系当年寺内武僧练武时站桩所遗,因清代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在最隐蔽的千佛殿习武。

与“脚坑”一样传奇的立雪亭不能不看。方丈室的旁边有一庄严肃穆的庙宇,四周皆松柏,门前铺一条石阶,红漆斑驳的大门上横着铁锁,隔门细望,见殿内神龛中供达摩铜坐像,上挂“雪印心珠”四字。相传,此地是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法的地方。

立雪亭面阔三间,通高近九米,始建于明代,一九八零年翻修。当年,有个高僧叫神光,少为儒生,博览群书,通达老庄之学,出家后精研三藏内典,造诣颇深。四十岁时追随达摩到少林寺,虔诚求法被拒。但神光并不灰心,仍然不离达摩左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照料达摩。直到公元53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达摩坐禅入定,神光侍立亭外,双手合十纹丝不动,大雪埋没双膝也全然不顾。第二天早上,达摩开定后便问神光:“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泪流满面:“只求师傅慈悲,传授真法。”

达摩暗示天机道:“要想我传法于你,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即抽出戒刀,自己断左臂,滴滴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白雪。

达摩深受感动,便将佛学真谛和法器尽数传给神光,并取法名为慧可。自此,佛教禅宗在中国有了自己的传法体系。

现在,立雪亭已作为少林寺著名景点对外开放,但我始终不解,那时那地神光为何非要自断其臂,达摩方能信其心诚?

这使我想到了早期的许多佛教故事,都是一开始带着点血腥和残忍,从释迦牟尼苦修悟道到舍身饲虎,从因果报应的生死轮回到十八层地狱的永不超生,没有进入中土前的西域佛法,总给人以阴冷和压抑的感觉,总厂满慈光的佛教,则是到了中国以后,以禅宗的形式大放异彩。

这一切,始于少林寺。

我屏着呼吸,在立雪亭外静静驻立良久,这里没有风声没有雪影,但见一簇簇游人穿来走去或拾阶而上,或合影留念,或烧香磕头,或呼朋唤友,或卖吃叫喝,红男绿女、达官贵人、贩夫走卒,摩肩接踵,窃窃私语,然后叽叽喳喳而去,全无佛门静地的清幽之意。

一时间,竟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这究竟是一座千年古刹,还是热闹的公共场所?

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顿觉释然。

我们知道,禅宗在其诞生地印度没有开宗立派,却在少林寺成为中国特色的名流宗派,这固然跟达摩的创新有关,但也跟中国几千年来的热闹而鲜活的世俗社会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传教过程中,菩提达摩摒弃了印度佛教惯常的阶梯修行方式,主张人人都具有“本性”即佛性,人人都具有成佛的智慧即“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而成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这就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与普通老百姓十分亲近。禅宗“衣钵”相传,又经历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càn)、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慧能时,连坐禅也免了,认为顿悟并不要求离开现实生活,“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了。由此,禅宗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

这一套创新理论,一旦与中国儒家的修身、道家的习气结合起来,再放到中国世俗社会一交融,于是佛法便少了宗教的庄严感,而增添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把佛变成了芸芸众生中平常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修行,谁能说这不是禅宗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思忖间,不觉到了塔林。

这里埋葬着少林寺的历代高僧,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塔形最全、时间跨度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少林寺祖茔。据资料,现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古塔二百二十八座,每个塔下埋葬着一位高僧大德的灵骨。因为这些塔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形制各异,散布如林,故称塔林。

导游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乾隆帝游少林,问这些塔为什么都不一样?住持答:按照佛制,僧人圆寂后,依据生前地位、佛学修养、经济情况等确定形制和大小。乾隆又问一共有多少塔?住持说没有确切数字。乾隆就命五百御林军每人抱一座塔,剩下多少人一算不就数清楚了吗?结果五百御林军没够用。原来,树密塔粗,常有两人相向抱塔而不得知者。

我悉心望去,塔型有六角五层的,也有四角七层的,还有一些难以叫上名的石塔。塔身刻有文字,大概记载着这座塔的主人及建造背景。地面上卧着一层柔和的草,游客如织,轻移步履,遥想当年少林寺十三武僧在此地救李世民刀光剑影,心底油然涌起一脉激情。

这些塔,石基坚实、气势昂然,间或有苍松翠柏点缀,看得见形状不同的塔顶上有石土分布,一些枯草和树叶蓬勃其上,林林总总,隐隐约约,显出饱经历史风雨的沧桑和厚重。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在中国,有几人能配得上以塔作碑、顶天立地呢?

巍巍嵩山,幽幽古寺。山有寺而奇,寺因山而名。华夏中岳,禅宗祖庭。“嵩高维岳,峻极于天”,这是《诗经》中的嵩山。其实,早在三十六亿年前,当所有的陆地还在海平面以下的时候,中岳嵩山就腾空而起,傲立世间了。

无疑,它是万山之祖,见证了地球生命的演变,是上苍赏赐给人间的一块“活化石”。

更妙处,这座山上,至今保存着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策源地第六小洞天中岳庙,儒释道三教荟萃,历经岁月风雨,已融合成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而且,我认为更值一提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天文建筑观星台也在这里,真正地把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信念发挥到了极致。嵩山现在的行政辖区是河南省的登封市,想一想,真有点“登峰(封)造极”的趣味。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嵩山是“天造地设”的一顶桂冠,那么,少林寺就是这项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颗明珠,闪动着自然灵气、文明之光,更闪动着佛语禅心!

迎风看水,赏武听禅,放下一切杂念,静静感悟禅宗的奥秘。不知不觉,斜阳西下,烟雾袅袅。

心怀慈悲,漫步山林,登甘露台、观星台、拜中岳庙,当然更值得去看达摩洞。遗憾的是,天色已晚,而达摩洞又在塔林西北的石崖深处。那究竟又该是怎样的一方藏龙卧虎之地呢?

此刻,嵩山无语,少林无语,只有幽幽香火飘荡眼前……

清明雨上许嵩篇6

【关键词】 《骷髅幻戏图》;抱婴妇人;婴孩;乞子求福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李嵩,史料中最早记载:“钱唐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嵩训养子。光、宁、理三朝画院祗候。得嵩训遗意。虽通诸科。不备六法。特于界画人物。粗可观玩。他无足取。”[1]9《骷髅幻戏图》是李嵩的一幅画作,历代记录中传为《李嵩骷髅图》,有作于团扇绢面、方绢、澄心堂纸等。可见,元明清时期可能流传多本材质不一、名为“李嵩骷髅图”的作品,但我们不能肯定这些作品皆为李嵩所作。现存此类“李嵩骷髅图”只有一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今定名为《骷髅幻戏图》(图1)。

明人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记录了他所收藏的团扇绢面的《李嵩骷髅图》:“予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2]28清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记载了画于澄心堂纸的《李嵩骷髅图》:“李嵩骷髅图纸画一幅。画于澄心堂纸上,气色尚新。画一墩子,上题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髅,手提小骷髅,旁有妇乳婴儿于怀,又一婴儿指着手中小骷髅,不知是何义意。识二字曰:‘李嵩’。”[3]31由记载可知,这些材质、题跋等不同、传为《李嵩骷髅图》的作品的画面基本信息与今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骷髅幻戏图》没有多大出入。明代顾炳辑录的《顾氏画谱》云:“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4]但他究竟能悟到什么,未加说明。又有清人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云:“骷髅弄婴图。骷髅而衣冠者众见。粉黛而哺乳者已见。与儿弄摩候罗亦骷髅者。日暮途远。顿息五里墩下者。道见也。与君披图复阿谁。见一切罔眼作如是观。”[5]76他也未能讲明其中的寓意。

关于李嵩和《骷髅幻戏图》的资料较少,著录中的“不知是何义意”却引发了不少人的思考。人们所认为的图中的寓意也并没有所谓的正确与否。诸多学者的阐释也只是其中的多种可能性。或许李嵩本人创作此图时并无特别之意,只是后人附会而上的想法。笔者最初关注此图,也是因当中的特殊性引起了多个疑问。而笔者的研究意义则在于解决疑问的前提下,对《骷髅幻戏图》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所以本文希望从画面内容出发,通过建立宋代社会生活与之相关关系,借以探讨其中的寓意。

一、《骷髅幻戏图》的画面内容

(一)志怪故事中的骷髅幻戏

我们假设画家李嵩可能根据流传至宋代的志怪故事情节而作《骷髅幻戏图》。宋代李P的《太平广记》记载一则出自《乾月巽子》的发生在唐代元和时与骷髅有关的志怪故事:“只在崇仁北街。居无何。僖伯自省门东出。及景风门。见广衢中。人闹已万万。如东西隅之戏场大。围之。其间无数小儿环坐。短女人往。(往原作准,据明钞本改)前。布幂其首。言词转无次第。群小儿大共嗤笑。有人欲近之。则来攫。小儿又退。如是日中。看者转众。短女人方坐。有一小儿突前。牵其幂首布。遂落。见三尺小青竹。挂一触髑u然。”[6]2722学者庄申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将《骷髅幻戏图》与志怪故事相联系,他认为“骷髅戏弄傀儡图”可能是对于中唐开始流传的一个荒诞故事的记录,李嵩可能据此故事将崇仁里改为五里堠,把短女人改为开怀乳婴的妇人,在地上匍匐而行的男婴则是“乾月巽子”所记述的故事里的原有的成分。[7]426但是从志怪故事出发,笔者认为“布幂其首的短女人”被画家改成“头戴幞头穿纱衣的大骷髅”可能更为合理。

《太平广记》还记载一则出自唐代前期的汉族志怪传奇小说集《广异记》的、与骷髅有关的故事:“止有幞头布。掩然至地。其下得一髑髅骨焉。”[6]2671从《太平广记》记载而言,我们知道宋人也是通过前人记录熟知此类故事。宋人洪迈的《夷坚志》是宋朝著名的志怪小说集,当中亦有记载一则这样类似与骷髅相关的故事:“白书有绯衣妇人蒙首入门,云有疾求治。刘不在家,家人以实告。妇人径入及中堂端坐以待。或发其首幕,乃一髑髅,惊呼间遂不见。”[8]127

上述几则与骷髅有关的志怪故事和《骷髅幻戏图》的“大骷髅”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短女人“布幂其首”、亡娣“身衣白服戴布幞巾”、妇人“绯衣蒙首”与画中“头戴幞头身穿纱衣”的大骷髅的穿着效果是一样,旁人没掀落衣服之前都未能发现遮掩下的骷髅。由此可知,这类与骷髅有关的志怪故事从唐代流传至宋代仍十分流行,而李嵩所画的“头戴幞头身穿纱衣的大骷髅”形象很有可能是这类故事的一种图像转变。

(二)抱婴乳之的妇女形象

笔者有意将《骷髅幻戏图》中抱婴妇人的形象与宋代“鬼子母”形象联系,则是因为发现抱婴妇人的形象与西部东嘎石窟出土的壁画(图2)极为相似。笔者认为这并非偶然性,《骷髅幻戏图》中妇人形象可能与宋代“鬼子母”崇拜文化及其艺术形象存在某种关系。

宋代的“鬼子母”究竟是以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出现?唐代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了鬼子母神原始供养方式是在诸寺门屋处、食厨旁塑画母形像,有“抱一小儿于其膝下”[9]50之B。鬼子母神形象出现在绘画中,是否蕴含着其他寓意?在《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古人供养鬼子母求子的现象:“越中士女求男女者。必报验焉。”[6]261此书也记载了一则张应因祭拜鬼子母神而使得妻子病全愈的故事,张应“秉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妻病有间。寻即全愈”[6]782。这两则材料表明在宋代信仰鬼子母神多与求子求福的心愿有关。可见,由于宋人崇拜鬼子母神现象十分常见,鬼子母神的形象才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在绘画上。这一时期的鬼子母神的崇拜文化可能也因此影响了李嵩的作画。

显然,我们也会把“抱婴妇人”形象与宋代的乳母形象联系一起。研究宋代乳母形象的学者程郁认为,宋代的绘画和雕塑有不少流传至今,下层妇女往往当众敞怀喂乳,即使不乳时,其襦裙的衣领也较上层妇女为低。对于这个阶层的妇女来说,露出丰乳或胸部微露并不是惊世骇俗的。她们未必典雅端庄,但却是极具女性特征的。[10]那么,从《骷髅幻戏图》中妇女的穿戴来看,其应该属于下层妇女。所以,李嵩在这样的情境下安排“旁有妇乳婴儿于怀”也不足为怪。

二、画中三组人物关系

(一)大骷髅与小骷髅的关系

学界普遍认为,《骷髅幻戏图》中大骷髅手中的悬丝“小骷髅”是宋代悬丝傀儡戏表演。笔者认同此种说法,在此不赘述。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和《繁盛录》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展示出宋代傀儡戏的盛行情况。这些文献记载了傀儡戏的分类、罗列了一些专业的表演者以及傀儡戏所扮演的故事类型。在宋代的文献中,傀儡戏计有五种,即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在宋朝时期的一些重要节日都可以见到傀儡戏演出,如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圣节、元夕等节日的傀儡戏演出。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得知一些技巧精湛的傀儡戏专业表演者,有傀儡舞鲍老、弄傀儡卢逢春、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还有专门的傀儡社[11]1,如福建鲍老社、川鲍老社。

研究此画的学者康宝成认为:“这种利用《骷髅图》或用木制骷髅(傀儡)说法的形式,来自佛教密宗仪式。”[12]在有关傀儡戏的研究中,学者许地山、常任侠认为印度的提线木偶对我国的傀儡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康宝成进一步指出,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密宗仪式影响全真教,从而以画《骷髅图》和悬丝傀儡的形式得以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宋代悬丝傀儡戏如果受到密宗仪式的影响,那么李嵩《骷髅幻戏图》可以说是有利的图像证据。

傀儡戏为何如此盛行?绍熙三年(1192年)二月,时任漳州太守的朱熹曾颁发《劝农文》,想要劝告农民不得因为杂聚观戏而轻于农事,内云:“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钱财,装弄傀儡。”[13]这则公文较为真实地记录宋代漳州农村演戏情况。其中还指出了傀儡戏的一大社会功能:禳灾祈福。诚如《西湖老人繁盛录》所言:“或作傀儡神鬼,驱邪鼎佛。”[11]18又如宋人范成大以悬丝傀儡戏作喻,记录了傀儡戏还被用作祭祀求雨,“刻木牵丝罢戏场,祭余雨后两相忘”(《请息斋书事三首・之一》)[14]。再如北宋朱《萍州可谈》记载江南地区用傀儡戏祭祠神明的情形:“张乐弄傀儡。初用楮钱。热香祈祷。犹如祠神。”[15]因此,除了玩耍所用,傀儡戏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禳灾祈福的社会功能,是祭祀神明,驱除邪崇的手段之一。现在福建许多地区仍然还有将傀儡戏用于驱除邪崇、佑庇婴儿等礼仪中。据学者叶明生考察,傀儡戏参与的礼仪有新婚探房、斩煞求子、拜斗求寿等等。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骷髅幻戏图》中“大骷髅”手提“小骷髅”不只是宋朝时期悬丝傀儡戏的记录表现,而在画中还蕴含消灾祈福之寓意。

(二)婴戏与悬丝傀儡戏

两宋时期的傀儡戏高度发展,不仅在宫廷里备受欢迎,更是在民间十分流行。一种类似傀儡戏的民间游戏,尤其受到婴孩的喜爱,即文献记载中的“傀儡儿”[16]111。在宋代出土的实物中就有反映这一时期儿童戏耍傀儡的图像,如河南济源出土的宋代婴戏三彩瓷枕(图3),绘画作品有如《百子嬉春图》(图4)、《E童傀儡图》(图5)等,都绘有儿童表演傀儡戏的场景。

在文献中也有记载婴童戏耍傀儡玩具之说,如宋代陈普《石堂先生遗集》曰:“三二百年天地里,十棚木偶弄婴儿。”在宋代,婴孩耍玩傀儡,或是木偶戏弄婴孩都是常见之事。那么,在《骷髅幻戏图》中,大骷髅以悬丝“小骷髅”吸引婴孩的注意,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大骷髅与“旁有妇乳婴儿于怀”的关系

前面已通过几则与骷髅有关的志怪故事来说明“头戴幞头身穿纱衣的大骷髅”在图中所设定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宋代以来,都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城镇各大小巷都可发现货郎身影,《货郎图》就是此类题材的真实写照。因李嵩存世多幅的《货郎图》,研究此画的学者多将“头戴幞头身穿纱衣的大骷髅”与货郎形象联系在一起。如陈继儒就这样形容:“旁有货郎担”。而实际上,《骷髅幻戏图》担上多是有如睡席、伞等生活用具,很难称得上“零星百物”。所谓“货郎”,就是一种流动出售小杂货的小商贩。在宋代,文献记载中有卖客弟子通过有戏耍傀儡招徕顾客,“撮弄泥丸,咸酸蜜煎,旋造羹汤,唱耍令,学像生,弄傀儡,般杂半,瓶啜酒,点江茶蔬菜,关扑船”[11]8,还有戴傀儡面儿的货郎卖糖,“内鱼龟顶傀儡面儿舞卖糖”[16]109,以吸引顾客。假使“大骷髅”为货郎,担上货品鲜少,有一疑问是货郎如何借以傀儡售卖何物?《骷髅幻戏图》中所示为宋代悬丝傀儡戏的表现形式,这点并无疑问。据此笔者进一步猜想,图中大骷髅可能借用悬丝傀儡完成一种“货郎儿”的说唱形式。作为演唱形式的“货郎儿”,一般认为最初源于宋代现实生活中卖货郎的吆喝,后来发展成演说各类故事的说唱艺术。[17]宋人笔记《武林旧事》记载的“舞队”条下有“大小全棚傀儡:货郎”[18]。根据王国维的研究,“舞队”应该是一种以人来表演故事的戏剧。[19]31换言之,从周密记载此条信息来看,傀儡戏也是一种表演故事的戏剧,而货郎则有可能是傀儡戏题材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之后稍晚一些的陶宗仪也记录一种元代院本杂剧《货郎孤》[20],郑振铎认为,所谓的“孤”可能是男角色的总称,因此“货郎孤”应该就是以男角为主的滑稽杂耍戏。以此出发,“头戴幞头身穿纱衣的大骷髅”有可能扮演的是货郎孤。再者,我们细观图中所示的“郎担”,当中伞上系绑疑似响铃乐器之物,具体何物尚不明确,可能是扮演“货郎儿”用以配乐之需。

在宋人笔记中不乏见有艺人的身影,如:“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使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赀。”[16]79宋代,民间艺人社会低下。为了衣食,拖家带口,走街串巷,在各种街巷、空地、茶肆、寺庙等地出售技艺。而此画戏耍傀儡表演货郎的说唱形式可能就是这类民间艺人的生活写照。

通过分析三组人物关系,笔者认为《骷髅幻戏图》可能是描述这样的一个情景:在宋代流行与骷髅有关的志怪故事中,旁人很难发现纱衣隐藏之下的骷髅。在标有“五里”城墙旁的空隙地段是民间艺人的演出场所,他们携家带口在此演出。我们可以看到幞头与纱衣之下的大骷髅借以悬丝“小骷髅”表演“货郎儿”说唱艺术招徕顾客,以及其显要标志“货郎担”。大骷髅身后是其妻抱襁褓婴儿就地盘足而坐。在宋代,悬丝木偶玩具深受婴孩群体的喜爱,所以“大骷髅”成功地利用悬丝“小骷髅”吸引到婴孩的注意。

三、小结

《骷髅幻戏图》有一个重要的图像元素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即关于骷髅的图像描绘。探讨此图的学者多数以骷髅为《骷髅幻戏图》的主题,他们从《庄子・至乐》中“庄子叹骷髅”的故事出发,以及其引申演绎而来的张衡的《骷髅赋》、曹植的《髑髅说》、吕安的《骷髅赋》、苏轼《骷髅赞》等文本探讨骷髅的寓意。骷髅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意象中,更是与宗教关系密切。如有藏传佛教中手执骷髅杖或头顶骷髅冠的神o、骷髅成就法、白骨观,还有金元全真教的骷髅观修习法以及王重阳《骷髅图》、谭处端《骷髅歌》。当然无论是文学中的骷髅意象或是宗教中的骷髅形象都有助于我们理解骷髅的含义。史料记载的南宋李嵩“工画人物道释”[21]、“佛像尤绝”[4]、“精工人物佛像”[22]。另外,《骷髅幻戏图》对幅题跋是元代王玄真书黄公望散曲题咏,吴其贞《书画记》著述的《李嵩骷髅图》的临摹本上也有张伯雨等人题跋,黄公望和张伯雨等人都是道士身份,所以他们也是从宗教角度观读此图。今人研究受到前代著述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图中的“骷髅”意象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而这些看法恰是围绕着骷髅作单一的探讨。究竟骷髅与婴孩为何同时出现李嵩此画中,至今仍是个迷。

总结全文,笔者更倾向认为图中抱婴儿乳之的妇女形象与宋代鬼子母崇拜文化的关联性,李嵩在图中安排该形象也蕴含着求子求福之愿。目前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资料来证明悬丝傀儡造型有骷髅状,康宝成对此研究颇为详细,笔者援引其观点“印度木偶戏通过密宗仪式影响全真教进而影响傀儡戏”,而李嵩此图则是有利的图像证据。在宋代,傀儡戏之所以如此盛行,不仅是其娱乐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禳灾祈福之愿。所以,《骷髅幻戏图》中的悬丝小骷髅也应有此意。此外,从图中婴孩的数量来看,共有三个,有一男一女外加一襁褓婴孩,这可能寓含着宋人的“多子多福”传统生育观念。因此整体来看,本图当是乞子求福之图。

参考文献:

[1]庄肃.画继补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陈继儒.太平清话[M].宝颜堂秘籍本排印,1985.

[3]吴其贞.书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顾炳.顾氏画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5]衣若芬.骷髅幻戏――中国文学与图象中的生命意识[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5(2).

[6]李P.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庄申.罗聘与其鬼趣图――兼论中国鬼画之源流[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2(44).

[8]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

[9]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程郁.进入宋代皇室的乳母与宫廷政治门争[J].历史教学月刊,2016(3).

[11]佚名.西湖老人繁胜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2]康宝成.补说《骷髅幻戏图》――兼说“骷髅”、“傀儡”及其与佛教的关系[J].学术研究,2003(11).

[13]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14]吴之振.宋诗钞[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朱.萍州可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吴自牧.梦梁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7]黄小峰.乐事还同万众心――《货郎图》解读[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2).

[18]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0]陶宗仪.南村缀耕录[M].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

[21]夏文彦.图绘宝鉴[M].上虞罗氏宸翰楼据元至正本影刻本,1914.

清明雨上许嵩篇7

一、陪礼谢罪出使英国

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理率人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发生了“马嘉理事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借机滋事,迫使清廷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

“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清廷决定派福建按察史、总理衙门大臣,郭嵩焘担此重任,因为他向以懂洋务著称。

郭嵩焘出使英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三大使命:

第一个使命是为马嘉理案“陪礼谢罪”;

第二个使命是考察西方政事民情;

第三个使命就是在伦敦创设使馆。

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他的湖南同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老宅。当时,甚至流传一首极为尖刻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但郭嵩焘认定时局正艰,不忍坐视。他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单纯靠义愤填膺和空洞议论是无补于艰危的。如果能多一两个了解洋人情伪、谙习其利病的人,自然可以多一重应变之术。他决心做这样的明白人,到西方去学习他们的“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特别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由器而学而政教,这说明郭嵩焘的认识的确比当时人要高一筹。

光绪二年(1876年)冬,1876年12月,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从上海次年1月到达伦敦,郭嵩焘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从途经十数国的风土民情、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教”。

郭嵩焘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来。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来在商贾。”

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顽固守旧者的口诛笔伐,痛斥他“极意夸饰……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二、考察西式图书馆

郭嵩焘驻外期间,多次考察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牛津大学,二十一个学院中,三个学院的图书馆。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记述了光绪三年(1877年3月23日),参观英国大不列博物院图书馆的见闻:“其馆藏书数十万册,皆分贮之……其藏书目录,或新收入,或移置他处,辄改记,亦十余人司之。最后一圆屋约可容……千余人。每日来此观书者六七百人。四围藏书分三层,下一层皆常用之书,听人自往取观。上二层,则开具一条授司事者,司事者书其所取书于牌,分别门类,各向所掌取之……凡历三时许,未能遍游……其藏中国书籍,别为一屋。竟不及往观。”

为了弥补未能参观中国书籍的遗憾,同年6月11日。郭嵩焘又专门去参观了中国书籍。不久,还参观了当时在西方各国图书馆中排名第三的彼得来恩图书馆。

光绪四年(1878年7月21日),郭嵩焘参观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对该馆作了详细地记述。他记述道:法国国家图书馆,将藏品分为古钱、图画、钞书和刻本四个院。各国书籍分室贮藏。共有五六个大厅。每个厅或为两层,或为三层不等,法国本国书籍都是抄本而无刻本。中国书籍入藏两万四千部,共有书本式目录四大册,其中明朝的上佳版本居多。

郭嵩焘不仅介绍了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和书库布局,还详细地记载了图书馆维持正常馆务所需的费用开支、缴送版本制度、办理借阅手续、目录检索办法、以及图书防虫、防火管理等。

三、对中国与英国文化教育的反思

中国古代藏书,渊源甚久。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载:早在夏代,已有藏书石室。

中国图书馆起初的名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斋”、“楼”。

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存全书七阁等。

中国图书馆藏书楼分皇家藏书和私人藏书。皇家藏书,只有鸿儒硕学、骚人墨客才能得以观之;私人藏书,主人视书为私产,期望“子子孙孙永保之”,然“子孙未必能读,戚友无由借观”,长此以往尘封土埋,最终不是厄于水淹火焚,就是遇于虫蠹鼠咬。

郭嵩焘在考察英、法图书馆时,惊异地发现:西式图书馆全属公民所有,平民可凭一证(借书证)观遍馆内书籍。

郭嵩焘对英、法等国文化教育考察后,认识到西方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等西哲与“孔夫子”、“孟夫子”等东哲相提并论,而且还特别推崇西方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他说:“英人谓天文窍奥由纽登(牛顿)开之,此英国实学(科学)之源也。相距二百三四十年间,欧洲各国日趋富强,推求本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

四、开眼看世界却成罪人

郭嵩焘致信国内说:“西方立国之本在于知识,科技和政教,而不非专恃武力!”郭嵩焘把英见闻辑为《使西纪程》,寄回国,是奉朝廷之命,他料所不及的是,在文中加之自已观点“称赞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等话语,会招来朝野上下,恶意中伤。最为恶毒的攻击便来自他的副手刘锡鸿。刘锡鸿密劾郭嵩焘:欲擅改大清黄龙旗、有违逆之心、对洋人不论尊卑之道、大失国体、刻意模仿洋人、趋媚忘本、败坏闺教、不成体统等“十大罪状”。在当时闭关自守的大清国,郭嵩焘已超常人向前看了几十年。他这种超前的洋务思想,使他难安其位,不断受到攻击。由于清朝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从朝廷到京师大夫对郭嵩焘一片唾骂指责之声,且在郭嵩焘、刘锡鸿二人“内耗”日甚一日的情况下,清政府于1878年8月下令将二人同时调回。光绪五年(1879年5月5日),郭嵩焘心力交瘁,遂请假归乡,乘船到达长沙。当时湖南正好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连用西洋小火轮拖带的木船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国人的阻拦,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满了大街。

郭嵩焘蛰居乡野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就时事外交上疏朝廷、致书李鸿章等重臣。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李鸿章奏请朝廷宣付史馆为郭立传,并请赐谥。朝廷降旨曰:“郭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故不准立传赐谥”。

五、西式图书馆开花结果

郭嵩焘虽然生前被官场众人唾骂,但郭嵩焘的开明思想终被有志之士所识。最早对他进行评说的是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梁启超将魏源、曾纪泽和郭嵩焘并称为“中国首讲西学者”,赞扬郭嵩焘是“最能了解西学之人”。继郭嵩焘公使之后,曾纪泽公使、薛福成公使陆继对欧洲图书馆进行了考察――中国人渐渐了解了西式图书馆的优点与中国藏书楼的弊端。

光绪十八年(1892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藏书》中呼吁:大办西式藏书楼,购中外有用之书,无论寒儒博士,领凭(借阅书的凭证),即可遍读群书。继后,梁启超、康有为纷纷上书清政府,奏请开设西式藏书楼。自鸦片战争起,传教士就陆续在中国建立西式图书馆。戊戌变法期间,各地出现了创办学会的风潮。维新派的仁人志士,纷纷办报出刊,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

由于报刊杂志太多,要贮藏;要开民智,要平民教育,要学习西方科学与民主,免费读西洋书,就成了兴办中国近代图书馆必然之路。1894年,《教育世界?拟设简便图书馆说》第62期,从日本“图书馆”一词,引进中国。西式图书馆最开始引入中国,只分布于教会学校、贵族小型藏书阁,并不对公众开放。光绪二十年(1895年),上海强学会,在办公地点,创立了第一个效彷西方的图书馆――强学藏书。该馆宣布:以普及新学、启迪民智为已任,对公众免费开放。光绪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900―1902)乡绅徐树兰独家捐资“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余两”,在自己家乡绍兴府城古贡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古越藏书楼的诞生,是中国图书馆史上一次重大文化创新,不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具有开创意义,而且对中国近代教育,特别是社会教育事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该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 随着西学东进,西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出现,西式图书馆便随学堂同时诞生。清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奏请清政府建京师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年),京师图书馆诞生。郭嵩焘当年用心血打下的契基,终于得以开花结果。

结束语

清明雨上许嵩篇8

》G

G是尘,我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女孩。一个梳着简单马尾辫,戴着眼镜的孩子,身上透出一种书香味儿,有点超凡脱俗的清纯,第一次认识她正因为如此吧。可是,我们长大了,青春的琐事在我们和她之间划出了一条银河,我们跨不过那条锁链,第一次发现青春也可以伤人……尘,回过头吧,你还会记得那个爱缠着你的,爱叫你“尘尘”的女孩吗?

》I

I是苹,小小的身体,像棵豆芽,总是一副不黯世事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去保护她。或许是我的自卑吧,她是宠儿,可我,是离她很远很远的“贫民”,我不忍打扰她……苹,你会忘了比你大一点,却很自卑的女孩吗?

》R

R是我,一个很自卑,也很努力的女孩,有点爱做白日梦,爱看小说,爱忧伤,总之是一个步入叛逆期的孩子。

》L

L是嵩,我们中间最高,最美,最白的女孩,像个幸福的公主,成绩好,漂亮,是我对她的评价。青春挡在我和她之间,或许,是我太没勇气,不敢,跨过那道防线……嵩,你会记得那个喜欢和你在一起看书的女孩吗?

》Girl

不管怎样,我们都会在一起,是铁四角。青春,青春有什么可怕,只要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就可以风雨无阻,只要还可以微笑,就没什么大不了!

G-I-R-L,我们永不分开!

写给所有在一起的朋友,

上一篇:有关中秋节的灯谜范文 下一篇:以课堂为话题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