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作者范文

时间:2023-10-13 14:54:03

乡愁的作者篇1

关键词:城镇化;乡愁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段表述与传统的官方语体颇有差异,感性而诗意。此表述一出台即引起广泛关注,随之引发了各界关于乡愁的讨论,这种关注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对城镇化道路的反思。

一、乡愁的涵义及意象

历史上,乡愁总是和社会变迁、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等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无奈、哀愁和怀旧的思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落后的交通条件使那个时代任何远离故乡的行为都显得极不寻常,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不愿背井离乡,漂泊异乡,即便是在外功成名就,总是要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当今的农民已经习惯了南征北战,东拼西杀,或半工半耕候鸟般在城乡之间迁移,或家庭分工,老幼在家,青壮在外已经成为当今农民的生活常态。精彩的外部世界,引得无数农村人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故土,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日渐萧条的农村似乎难以唤起农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农民对故乡的留恋。“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价值取向被冰冷的现实消解,传统村落被各种小区取代,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取代,乡风民俗被各种城市文化取代,传统有机的宗法社会和礼俗社会被法理社会取代,乡愁似乎只是文人墨客对土地的黄昏唱的最后的一曲恋歌。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对乡愁的讨论骤然升温,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说法最能概括乡愁的意象。

1. 乡愁诞生于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连。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农业社会的规章制度、生态农业技术、乡风民俗等无不蕴藏在乡间,城镇化必然使乡愁无处安放(周国平2014;刘奇2014)。从这个角度看,乡愁其实也是一种乡恋,所谓“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礼失求诸野”体现的是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和对文化母体的挂念。田园庐墓、小河炊烟、牧童短笛、乡规民约、熟人社会、崇尚自然、勤劳朴实等是我们对传统社会的表述,也是传统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具浪漫色彩的想象,然而这一切都已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渐行渐远。

2. “乡愁”其实是“城愁”。这些研究者从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既回不去又留不下的群体的精神困惑,进一步延伸到让农民真正立足城市,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好社会认同的现实层面(刘奇2014;田思思2014)。

3. 乡愁是一种社会文化焦虑,体现了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于那个最真实自我的眷恋,对它失去的忧伤,对寻找它的一种焦虑,对企图用它来疗伤,来关怀自己的一种渴望。“乡愁是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化生产出来的一种情绪”(旷新年2014)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我们每个人的乡愁。

二、留住乡愁之于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一方面意味着原有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升级,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村落的大量消失,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学者、人文学者、历史文化学者的深深忧虑。

从感情上看,乡愁是一种高贵的情感,人类不能只有物质的生活,更要有诗意的栖居。乡愁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乡愁的存在会使人们更加理解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大多数人认同乡愁的存在意义,认为没有乡愁的城镇化是断根的城镇化(张孝德2014)。同样,没有获取在家乡外安身的资本,“距离”彼岸的故乡于他而言只有“乡悲”而无“乡愁”(耿波2014)。

比较有代表性的可能要属叶一剑的《乡愁里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贺雪峰主编的《回乡记》等,这些著作的特点都是作者亲身体验城镇化给乡村带来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消失、无法回去的故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还有学者从丰富城镇化的内涵角度看留住乡愁的价值,认为不能留在乡愁的城镇化是缺乏内涵的。城市的发展不限于扩张和更新,如果一座城市在日新月异的改造和更新中将城市文化与历史清理出城市,城市将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也淡漠了乡愁。熊培云说,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其实,对乡愁的讨论也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再反思。近代以来,资本以无与伦比的能量把众多乡村卷入其中,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碰撞的结果往往是乡村消亡,传统湮灭。荷尔德林说过,“人类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乡村的终结不但使众多现代人产生一种乡愁无处安放的哀怨,而且使大量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归于湮灭,这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对一个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乡愁”一词的运用,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更有对现代化必须烙上中国特色的自信。党的十以来,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相继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总书记强调,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必须留住乡愁。

那么,城镇化建设如何留得住乡愁?

其一,如何看待传统村落。现代城市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城进农退”城市化,以与自然对立和对乡村排斥为理论基础,因此,乡村的消亡是必然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天大约有300个村落消失,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有500多万个村落消失了”。费孝通、贺雪峰等人的研究表明,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人的价值在于衣锦还乡,多数农民的人生价值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得到认可承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有几亿人生活在乡村,都市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个挣钱的场所,他们的生活价值和人生意义仍然需要返回村庄来获取。没有了村庄,乡愁便无处寄放,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尊重数亿农民的生活选择。

民风民俗、村规民约、古道家风都是和村落共生的,载体变了,优秀文化如何传承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城镇化建设中要为乡村发展留出空间,尊重亿万民众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让一些有故事的村庄继续留存,让乡风民谣代代传唱。城乡发展本应并行不悖,没有了乡村的映衬,城市也会失去生机。

其二,城镇化是谁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能否实现,对中国的城镇化太重要了。行政权力决定下的城镇化必然造成优质资源向特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并形成一种马太效应。所以,新型城镇化应该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因地制宜,使大、中、小城镇各放异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三,新型城镇化应该能够安放乡愁。所谓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要跳出以往那种片面靠权力意志推动和高资源投入的城镇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避免大拆大建,避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强化软环境建设,打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和谐环境,否则,再繁华的城市也无法安放人们的乡愁。协调城乡冲突,重建美丽乡愁,实际上是能否走一条包容式发展道路的问题。

三、以留着乡愁为契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如果能以留住乡愁为契机,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城镇化建设,参与乡村建设,无疑将是一举多得的良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乡村改革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埋下了乡村治理危机的种子,在城镇化潮流的激荡下,多地乡村处于离散状态。一是由于乡村集体经济瓦解和农业税取消带来的国家与村民关系松散;二是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村庄基础结构离散;三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传统价值坍塌,价值离散。乡村离散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大到乡村党政建设、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到乡村环境治理、村容村貌,小到家庭是否和睦、老人赡养、儿童教育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乡村如何治理也是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徐勇、郑凤田、姚洋等学者主张把村民自治看作是国家政权建构逻辑的必然走向,认为它是国家权力主导的现代治理体系的建构过程,提出“县政、乡派、村治”结构治理模式;温铁军、党国英、李昌平、吴理财、于建嵘、李凡、素颜臣和周绍金等学者则主张实行乡镇自治,构筑以农民自治体和农民组织为基本架构的乡村农民组织制度;曹锦清、贺雪峰等学者注重从乡村内部机制研究乡村治理结构。但归结到一点,没有村民的参与,任何治理都会大打折扣。因此,能否动员起民众参与是乡村治理成败的关键。

之所以可以把留住乡愁作为乡村治理的契机,是因为,其一,乡愁是人所共有的,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留住乡愁的城镇化建设诉求可以打动许多人;其二,留住乡愁是最容易切入的,它不需要大拆大建,只需要对原有的风土故物保持必要的谨慎和敬畏即可。中国自古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没有彼岸观念,但祖先情结、乡愁情结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皈依。迅速发展的城镇化使现代人离家越来越远,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疏离、日益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让现代人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愁不仅仅是农村人的,更是我们所有人的乡愁,留住乡愁就是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02).

[2]郑风田,李明.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中国基层县乡村治理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5).

[3]温铁军.如何进行新一轮农村改革[J].山东农业,2003(03).

[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5]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进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7(06).

*本文得到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愁”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5-GH-310)、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资助。

乡愁的作者篇2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诗歌运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写法,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让学生学会深情地诵读、细腻地品读、优美地解读、丰富的联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朗读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着歌曲《乡愁四韵》(罗大佑),教师深情地朗诵古诗《泊船瓜州》(宋/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古代诗人们对故土的思念,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写下了这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当代中国台湾,也有位诗人写下了他纠结于内心40余年的思乡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余光中的《乡愁》吧!

(二)诵读

1.赏读。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2.学生小声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同时提出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并尝试标记诗的节奏和重音。(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3.教读。教师示范朗读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

4.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5.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6.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三)研读、赏析

1.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找找哪些词可以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板书)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乡愁?(课件展示)

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3.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在这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离哀思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峡相隔忧思

4.学生思考、讨论:“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请你归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请你解析诗人的乡愁。(板书)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妻子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四)联读

学生活动:我们感受了余光中的乡愁,可古今中外思乡之诗词佳句很多,请同学们找一找,忆一忆。如: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席慕容《乡愁》

(五)学生再次诵读

(六)课堂小结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歌曲《一壶乡愁》(周杰伦作曲刘德华演唱)结束新课。

乡愁的作者篇3

几年前,在异国他乡纽约市的一次华侨聚会上,第一次近距离、面对面地听人朗诵余光中的《乡愁》。顿时,心里重的受不住,泪水涌满眼眶……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记得那天窗外大雨瓢泼,而朗读《乡愁》的人是因国事访美的总理。那时我就想,《乡愁》是一首多么纯朴和感人魂魄的思乡情诗,怎么至今就没有被人谱曲成歌?真叫人扼腕叹息!后来,因有很多演出和教学日程,常常回国,便找来《乡愁》一诗逐字抄下,盼望着有一天能碰上个情投意合的作曲家,将《乡愁》谱曲成歌。

过了不久,深藏在我心里的期盼和等待便与来访者不期而遇了。第一次与云南师大艺术学院青年老师、作曲家柳进军相见,是在他的恩师,作曲家金湘先生歌剧作品音乐会后的座谈会上,我是歌剧《原野》男主角仇虎的原创演唱者。

小柳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英俊、睿智,但不知他的作品是否深情而凝重。因为我的人生经历,灵魂深处那种“悲剧英雄”情结早已扎根。种种虚头巴脑的媚俗之作,再腻再甜,我也不屑一顾……在柳进军将他谱写并录唱的《乡愁》,放给我听的全过程中,我的全身像被一种奇异的火焰和力量掰扯开去,合拢而来地烤炙着,推搡着,从心底里向外涌出的那种陶醉和满足的酸楚与思乡别恨,让我眼泪横流。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那只是未到伤心时!然,此时此刻我为何要如此伤心?柳进军用我钟爱的诗词和他那如泣如诉的音乐和歌声,触动了我那在异国他乡数十载的孤寂、煎熬,无告和深不见底的乡愁!但是,对于一个决不轻言放弃和服输的男子汉,哭,有时也是一种深度解脱和另类深刻!为了不被自己的乡愁和情绪左右,第二天,我又重听《乡愁》。

当柳进军唱道:“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还是禁不住泪湿眼眶,浑身颤抖。我们这一代留学生,没有钟酩鼎食和豪门深宅的背景,更没有谈吐皆鸿儒,锦衣与玉食的资产后盾,在家时,还有父母兄弟朋友的亲情,走出国门后,无论是浪迹天涯,还是顺臾得意,不靠头悬梁锥刺骨,卧薪尝胆似的奋斗,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空泛的心里剩下的只有孤独和乡愁。故《乡愁》是永远悬在我们头顶上的那轮“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满月,是我们永远私藏的“灵魂深处的中秋”……

哦,《乡愁》,已无乡愁,何以解忧?人无《乡愁》,愁更愁。

乡愁的作者篇4

水仙子·夜雨

元代: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小令。曲作一开始就用鼎足对形式:“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既点明了时间、环境、又照应了题目,更交待了此曲的感情基调。梧桐叶落,飒飒声响,表明是深秋时节;以雨打芭蕉叙出气候,芭蕉叶大而较硬,声音清晰而杂乱,与寂寥的旅人的愁绪自然和谐地共鸣起来,仿佛打在心上,千愁万苦,如雨点密集而下,创造了无限凄凉的环境。作者以《夜雨》为题,通篇却不着一个“雨”字,而是从听觉人手,给秋以声,给芭蕉以愁,借“雨”写“愁”;“一声”声,“一点”点,既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连绵不断的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的缕缕愁思如同这秋雨一样无法断绝,从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接着连用两个“三更”,以点出“归梦”之难成:由于万千愁绪,以致夜不能寐。归乡之梦又为作者平添了一份乡愁,故“归梦”两字承上启下,既补叙了愁因,又为下文梦醒的描写作了必要的铺垫。梧桐滴雨,雨打芭蕉,古代的文人骚客常以此描写人生的愁苦,加之深秋夜雨,孤身一人,客居他乡,半夜“归梦”,引起人无限的愁思和惘怅。因此,作者以一个“愁”字,点出全曲的感情基调。

“落灯花棋未收”,雨夜下棋,本为排遣愁闷,然而棋后懒于收捡,可见是越下越愁闷,正像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句从视觉角度渲染乡愁,化用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意,写雨夜客居时的孤寂。而残灯照空局的景象,则进一步表现了深秋雨夜的凄凉和愁苦。因此,“落灯花棋未收”是由景向情过渡句,接“三更”时分,引出更深喟叹。

“叹新丰逆旅淹留。”此句借用唐代名臣马周之典,唐人马周未登第时,曾旅宿新丰,受店主冷遇,后世借指旅愁。《坚瓠集》载徐再思“旅寄江湖十年不归”,曾滞留北方十多年,然而仕途多艰,仅做过下等的小官。这里以马周自况,羁旅他乡,饱受寂寥愁苦,然而仕进无门,一事无成,穷途潦倒,仿佛马周当年为新丰客般备受冷落。而马周穷途尚有常何引荐,自己怀才不遇,久困异乡,前途渺茫。而且客居地“新丰”之得名本就与乡愁有关,加之前句“归梦”的导诱,联想到自己与马周境遇迥异,是愁上添愁。一个“叹”字,把自己羁旅异乡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愁闷,尽收其中。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作者躺在床上,回想起十年来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种种往事,年迈的父母远在江南,自己不但未尽孝,反倒让二老担忧,如今功名也未成。孤寂、怨恨、自责、思亲等种种愁苦,都凝结为“都到心头”四字,道出了深秋夜雨时心头愁苦的具体内容。

乡愁的作者篇5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永恒的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表现“乡愁”情愫的古诗歌应当上溯到《诗经》,《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用“乡愁”来激励在前方作战的将士奋勇杀敌、衣锦还乡。汉乐府《木兰辞》中的乡愁意味更浓烈,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但不爱封赏爱家乡;“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希望的是“对镜贴花黄”。这,就是中国人早期朴素的乡愁观。

上古时期,乡愁诗歌主要表现对家乡、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眷念,这是农耕时代人们情感的主要寄托和表达方式。王云涛先生在论文《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内涵》中认为:“到了汉代,乡愁诗多写游仕求学中的的相思,文人多为求学求仕而远离家乡,自然会产生浓烈的思乡之情。如王桀《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内心深处济世安民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豪情被唤醒,折射到诗歌中便是反映社会动荡、有家不能归或无家可归的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乡愁诗则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相结合,主要表现游宦羁旅和边塞征人的离乡别情。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王维描述长安城的繁盛:“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乡愁诗的宽度、广度增加,思想内涵更加深刻。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杜牧、王昌龄、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乡愁诗,题材涵盖了羁旅之情、边塞感悟、仕途磨难、友朋之情等领域,无论从写作技法还是思想内涵上都达到诗歌巅峰,让后世难以超越。这些乡愁诗中,又以李白的《静夜思》冠盖群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景言志、直抒胸臆、乡情浓郁,无与争锋。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是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活的写照。“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乡愁诗表达的主体转向家国命运和个人情感、人生际遇的交织,更多反映社会现状和国民心态。

宋朝初期,汲取唐末地方军阀藩镇割据的教训,尚文轻武,国家迎来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全面繁盛时期,传统经学让位于理学。有学者认为这时候的乡愁诗虽延续唐以来的个人与国家命运交织,商贾羁旅和宦海沉浮后对故乡的眷念,但已经无法与唐诗创造的高峰相比肩了。

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宋恭帝及谢太后。公元1279年,元军南下,最后在福建崖山与残余的南宋军队进行了殊死激战,陆秀夫抱着8岁的宋幼主赵m投海自尽。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南宋的终结。元遂统一中国。连年战乱导致大量中原士庶南迁,中原文明随之向南方辐射转移。乡愁诗最早诞生于黄河流域,但元代之后因士族文明南下而风景黯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是一幅羁旅荒郊图,但真正表达的却是亡国之痛、乡愁之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而成为元代乡愁诗的代表作。

清,摇着扇子的风流文人亦不少。

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出身官宦家庭,他感情细腻,创作的“纳兰词”在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像《采桑子・九日》就表现羁旅乡愁:“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入侵,国家动荡,民族陷于危亡时刻。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上升为国家主要矛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深入人心,仁人志士纷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民国终结了清王朝,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的乡愁主要表现爱国情怀和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扮演,而儿女情长、故土难舍的小家情怀都让位于祖国情感。正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泣血写下“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那样,舍身救国是仁人志士的理想。近年来,民国题材的影视剧热播,或许是现代人对“仁者爱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乡愁的反思与追问。

乡愁的作者篇6

【关键词】乡愁 城市化 居住环境 设计

在当今社会,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渗透生活、改变生活。当下我国老龄化问题严峻,亟需设计参与解决一系列问题。除了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基本功能性设计以外,设计还应体现出对于老年人情感的关怀。

一、“乡愁”语境之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意义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次在正式的文件中用文学修辞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要求。“现代的‘乡愁’概念来自于情感和理性的疏离。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所谓‘乡愁’已经不仅仅是空间距离造成的思乡病,而是代表了一种在浩大的城市化浪潮中,乡土世界全面失守,那些从乡土世界流浪出来的人们注定无法安置自我情感的悲剧体验。”①这个定义虽有些悲剧色彩,但是反映了问题所在。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明显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结构,使老龄化问题异常严峻。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②面对这一趋势,老年人如何在其生存空间中安享晚年,是社会问题,也是设计师应思考的问题。室内设计师与景观设计师应发挥聪明才智,从大的环境规划到小的细节装修,探索出一套适应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居住环境。

城市化进程使乡村文明渐渐失去植根土地的特征,城市文明的忽然而至使得老年人的“乡愁”情结浓郁,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享受生活的记忆与乐趣,缓解与年轻人的隔阂,这些因素促使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应该探索适应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案,使老年人在满足其“乡愁”情结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因此,用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为老年人打造“乡愁”的解决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室内居住空间中的“乡愁”主题设计

(一)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六何分析法”

“六何分析法”是指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用6个英文单词: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m(谁)、When(何时)、Where(在哪儿)、How(怎么做)来促使设计师发问,并关注细节设计。这6个追问可以使设计师触摸到设计的本质,找到设计的规律。其中What指的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点,以及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如老年人卫浴的设计,应该考虑怎样达成便捷、省力,以满足老年人在尺度和造型方面特殊的要求。

Why指的是在设计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时候,应仔细分析安全问题,即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避免老年人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危险。一句话:用优良的设计规避问题的发生。Whom是指设计所要针对的对象,在本文中主要指老年人。老年人也应细分为不同的群体,如有“乡愁”情结浓郁的,也有生活在城市里没有“乡愁”的,他们的生理状况、潜在需求都会有所不同。When指的是时间因素,如地区采光时段等时间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老年人的作息规律等。Where指的是整体环境设计,以“乡愁”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和功能区的划分是一个整体布局,要具有前瞻性和规划性。How主要是设计的分析和实现,通过对“六何分析法”的运用,将“乡愁”元素加入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中。

(二)无障碍设计的达成与“乡愁”的渗透

无障碍设计是对老年人家居设计的整体要求,也是针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年龄特点提出的统筹安排,“无障碍设计的宗旨是对物质环境和设施建造前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因伤残或正常活动能力不足的人群的使用需求,营造一个充满关怀且平等的现代生活环境。”③无障碍设计主要偏重人体工程学与老年人设计数据的调控,如造型尺度的适宜性、辅助功能的方便性,以及安全保护措施等,其中又以厨房和卫生间的空间设计最为重要。如何在这些功能化的设计中加入“乡愁”的元素,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智慧。如厨房是老年人制作饮食的地方,而饮食便是“乡愁”的一个载体,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辅助室内设计,既能满足老年人饮食的生理需求,也能唤起其内心的稳定安乐,这些设计应贯穿整个室内环境之中。

(三)非物质化的室内“乡愁”载体构建

室内软装的布置是表达“乡愁”的重要方式。在家居装饰上应该尊重老年人意见,如果是隔代同住,老年人的卧室需要特别设计;根据老年人的“乡愁” 记忆,墙壁装饰和陈设品的布置可以突出“乡愁”的主题,如一张老年人童年时的照片、一个老年人年轻时用过的工具、一个记录过去重要经历的物件等。另外,需要注意装饰中整体色彩的运用,老年人的视力水平下降,在色彩运用上既要注意突出色彩,又要使色彩布局不会破坏整体氛围而导致“乡愁”的消解。

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于老年人精神休闲方式的尊重。老年人有着充足的时间,如何健康并有意义地度过这些时光显得特别重要,一种是精神休闲,一种是娱乐方式。笔者曾见过一个农村老人,有神佛的信仰,到都市生活后,儿子为他设置了一个小型念佛空间,使老人得到了精神归属感。从本质上看这也属于“乡愁”的范畴,在娱乐方式上,音乐、书法、戏曲等都是寄托“乡愁”的载体,需要在室内装修中合理设置空间。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中的“乡愁”主题设计

(一)大空间与小空间中的“乡愁”设计

这里所说的大空间指的是整个城市(镇)尤其是新兴城市的规划布局,能够让人们看到、了解、记住、回味“乡愁”,通过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规划,注入“乡愁”的内涵;小空间指的是小区的建设与建筑风格的确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以建筑、房屋设计的视觉感留住“乡愁”。

在大空间的布置规划中,首先是整个城市功能区的划分,除了基本的商业区、居住区、教育区、高新区、绿化区等之外,应该独辟一块安放“乡愁”记忆的地方。如在城市的规划中可以把古村落或老建筑的实景进行复原,或者直接把建筑构件整体挪移,在城市中安放一个具有历史价值、民俗价值、乡村文明的“城中村”。这个“城中村”既是乡村文明的保存,又能让老年人有地方凭吊、守望“乡愁”;或者在水系的规划上把过去曾有的小河注入城镇,让小河变成城市的脉络,“小河潺潺,杨柳依依”,从而缓解钢筋水泥森林对老年人的压抑。

小空间的设计是指在老年人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内,通过小区与基本的建筑风格,让老年人看到“乡愁”。在小区建设之初不管是其风格、户型设计,甚至小区的命名,都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想法,如“西班牙小镇”的名字无法照顾到老年人的“乡愁”情结;再者,地方民居可以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保留民居的风貌,在不影响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和而不同”。这些元素的运用都可以让老年人重拾记忆,留住“乡愁”。

(二)以城市标志物突出“乡愁”

城市的标志物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在标志物中加入“乡愁”的基本元素,既能破解“千城一面”的困境,也能体现乡村文明建设。有谚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讲的就是“乡愁”的差异性,在城镇化建设中把这些差异性载体化,就是留住“乡愁”最好的办法。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如在景观小品中设置垂钓空间,在水系中加入鹅鸭戏水的内容;在广场的设计中加入“农场”的景物,使之接地气;在城市雕塑中,可以以乡村名人、道德模范为主题,既能够让同乡人追慕祖先,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上,建立乡村谱系文化博物馆等。这些都是“乡愁”载体的建设,具有实践操作性,而且能够在城市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结语

本文从室内居住空间与室外环境设计两方面规划了老年人“乡愁”关怀的居住环境设计。当人步入老年,身体与心态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居住环境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更应关注精神上的需求。基于“乡愁”语意的设计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使乡土情结不会因为城镇化进程等环境的变化而遗失。

(注:本文为驻马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成果,课题名称:“河南省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研究课题”,课题编号: 11808)

注释:

①张帅.“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J].民俗研究,2014(2):156.

②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EB/OL]http// /link?url=FYfWvNyCe0xB-UdtbI1uZlF67MhQ1nD9sK11lLEzuo_ZblUTnewdh34xcqb6WODNXbaJPxC0AAlPKPFO1gJsK_

③钟振亚.老年人居室中的无障碍厨卫空间设计.山西建筑[J],2012(2):8.

乡愁的作者篇7

[关键词]乡愁文化 古银杏 旅游 安陆

[基金项目]1.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湖北省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14D040,湖北省教育厅人社科重点项目;2.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与新型城镇化WL2014C009, 武汉市旅游科研课题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之路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留住文脉”更是社会进步的“人文内核”。银杏起源久远,与恐龙同时代,历经冰川浩劫而不移其志,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因契合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而被当作中华民族生命的图腾。从这种文化意义上讲,银杏作为人们追溯远古、迈向未来的桥梁,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美乡愁”,古银杏旅游也是人们“追寻乡愁”的最好回归。

一、乡愁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乡愁文化产生的背景

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顾名思义,“乡愁”就是“思念故土的愁绪”。综合学者对“乡愁”文化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乡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积累下来的源自于故乡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以有形和无形为载体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般而言,“乡愁”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即对亲族同胞、乡亲邻里的思念;二是时空隔离的怀旧,即对故乡风物、故国山河、旧时情景的怀念;三是代代相传的风俗,即对浸润其中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等的浓情眷恋。显而易见,“乡愁”反映了人们“身、心、灵”的需求,其中,风土人情对人们的影响是最为深层久远的。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远古乡土聚落逐步演变为眼前“水泥森林”,“城市化”发展使不少农民背井离乡,而“城市病”又一度让“进了城、上了楼”的人们感怀乡情的弥足珍贵。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久居“城市樊笼”,向往“田园牧歌”式自然奔放的生活状态。人们思念亲人,牵挂家乡的祖屋,难忘家乡的口味……乡愁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生长在血脉里、难以被割裂的文化根脉,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是中华民族坚守了几千年的诚信、勤俭、向善、感恩。

(二)乡愁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和意义

1.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迅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们在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时,也遗失了原有的“根脉”,人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已经难以寻觅,只能通过类似的符号找回心灵的归宿。这些符号可能是古旧的房屋、祠堂牌坊、家书信物、石佛青灯的静态物象,也可能是炊烟篝火、春耕秋收、读经礼佛、织浣渔樵的动态表达。国家一系列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发展要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原貌、尊重本土文化。乡村旅游规划和设计在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改善自然环境,保留和恢复历史风貌,彰显地域特色,能够统筹城乡发展,让城市建设和乡村形态各具特色,实现乡村旅游项目科学化、层次化、个性化要求,并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改善旅游服务,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人们割舍不掉的“美丽乡愁”是土地孕育的乡情,是血脉维系的亲情,是文脉延续的精神。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风土人情、农耕物象、聚落炊烟为“乡愁”找到了栖息地,因此,乡村旅游成了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卖点”和发展“标尺”。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正说明了做足“乡愁”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立足地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是留住“乡愁”的有效路径,反过来,作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密码,乡愁文化也能挖掘地方特色,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和浅层化现象。二者各有侧重,相互促进,能够带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3. 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归属感是人类精神的最高需求,有了“精神故乡”,人生目标才有安放之地。乡愁文化让我们接续了过去、传承了现在和拥有了未来,是心中神圣的“精神高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上楼”成为享受城市文明的城里人,乡村文明正在一点一点消逝,“乡愁”成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延续。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还将有两亿人步入“城市快车道”,农村的“空心化”也让更多人“愁上加愁”。发展乡村旅游,留住文化碎片,让更多人回归“精神故乡”成为一种历史责任。只有厚植“乡愁文化”,才能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让社会永续发展。

二 、 安陆市古银杏旅游发展现状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优势明显,属鄂中腹地,位于鄂西生态旅游圈境内。

安陆市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处桐柏山、大洪山余脉和江汉平原交汇处,是一个拥有62.6万人口的县城,总面积约有1344km2。境内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安花公路、安卫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北往襄樊,南通武汉,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属“九省通衢大武汉”的卫星城市,是湖北武汉、襄樊、十堰的重要连接点,位于鄂西生态旅游圈内,与随州市随县的洛阳银杏谷连成一片,是鄂北精品游的必经之地。

2.古银杏群落树龄古老,树形奇特,景点集中,观赏性强。

钱冲古银杏群落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大自然状态银杏群落之一,拥有参天连片的古银杏群落36处,定植银杏240万株,现存千年以上的银杏古树48株,500年以上的有1468株,百年以上的有4683株。古银杏不仅品种、数量繁多,年代久远,且树形各异,有夫妻树、公孙树、母子树,极具观赏价值和情趣。最古老的银杏树树干须6人合围,树冠达380余平方米,树龄达3200年,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经历了炮火洗礼,感受了人间冷暖。它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勤劳朴实、善良宽仁的特性为后人所崇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银杏乡愁”,也为安陆市古银杏旅游的差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3.文化底蕴深厚,与李白文化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动力强劲。

安陆银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仙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留下名诗名作300多篇,安陆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白兆山上李白亲植的银杏树又为古银杏旅游增添了传奇色彩和文化气息。银杏得李白文化润泽,李白与银杏结缘,二者相得益彰,为“乡愁”文化的挖掘找到了契合点,共同丰富了安陆市文化旅游内涵。2012年,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进驻公园所在的钱冲村进行采风,传播了银杏文化,栏目播出后,影响甚广,全国各地刮起一阵“银杏风”,当年国庆节后,慕名而来旅游的游客达到36万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文化促进了古银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劣势(Weaknesses)

1.旅游开发投入捉襟见肘,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完善。

一方面,整体投入需求大,建设成本高。古银杏资源主要以原始资源为主,后天栽植规模小,不能产生旅游效益,引进旅游开发公司进行管理没有注重科学规划和规模投入,主要景区基本上还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没有凸显特色。另一方面,周边农户参与少,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少,档次低,功能不全,大大限制了游客在景区逗留的时间。

2.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大旅游格局难以形成支撑。

安陆市经济发展较慢,游客接待量小。尽管安陆市在古银杏旅游产业方面进行了大力扶持,每年投资600多万建设旅游环线,改善景区交通状况,宣传旅游形象,但是对于景点的打造,这些有限的投入只是“蜻蜓点水”,短期内难以得到提升和改善。加之,作为林业旅游资源,古银杏旅游内容单一,季节性强,而周边的太平寨等旅游资源又没有进行有效开发,银杏采叶园也没有进行精心包装,造成旅游的总体效益低下。

3.旅游景点管理不科学,旅游专门人才匮乏。

安陆市旅游资源管理比较分散,分属于旅游、林业、城建、文化等各部门,尽管引进了开发公司,但公司与市、镇、村三级管理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不断,这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由于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景区发展需要。此外,安陆市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极少,旅游管理水平与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生态文明得到社会认同,“乡愁”文化深入人心,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向好。

多次提出各地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效益让乡村旅游火起来,古银杏旅游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它勾起了人们的“乡愁”,引起了游客的共鸣,通过走访调查得到,半数以上的游客认为“回归自然”、“领略乡村田园风光”及“带小孩增长知识和阅历”是推动游客乡村旅游的最主要因素。

2.国家政策利好,地方政府支持,以银杏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竞争力。

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特色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地方政府也更加注重对“乡愁”的打造。资料显示,全国盛产古银杏的城市仅有三处,以安陆银杏最为古老,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全国唯一的以单种植物命名的部级森林公园。2013年,安陆银杏获批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安陆钱冲村获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钱冲景区也被纳入“全省金秋快乐乡村游”10条精品线路和10条最美赏秋线路。由此可见,古银杏旅游在全国同类乡村旅游景点中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四)威胁(Treats)

1.经济疲软,市场失衡,制约了银杏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中国经济当临结构性失衡问题,企业发展乏力,无序竞争、市场信息不灵导致了银杏资源价格整体下滑,银杏资源减少,其产业发展很难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安陆银杏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观光方面,银杏加工比较粗放,主要是加工开发银杏食品、银杏茶、银杏枕等,由于市场经济调节,没有科技投入更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杏产业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旅游资源竞争加剧,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旅游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也带动了各地的景点开发。近几年,各地纷纷打造古村古镇,发展特产采摘等休闲农业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给经济支撑能力欠佳的安陆来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乡村旅游景点的增多,也会导致大批游客流失。

三、安陆市古银杏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银杏系列产品的深度研发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安陆市古银杏资源存量有限,作为林业资源,其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如遇狂风暴雨,黄叶提前零落,旅游地生命周期缩短,也会影响旅游品质和旅游收益。建议增加投资,依靠科技,保证银杏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保护原有古木和增植新苗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将银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串联起来,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圈,推动古银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塑造文化品牌,加大同质化产品的资源整合力度

尽管安陆银杏被列入地理标志产品名录,但其产品附加值仍然有待挖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安陆古银杏旅游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前政策红利,抓紧开发“乡愁”景观,结合特色文化优势,丰富银杏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安陆银杏的文化名片,从而提高银杏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对农业资源,林业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促进产业融合,鼓励发展花卉苗木规模种植,丰富旅游产品种类,对古银杏旅游形成强力支撑,让景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三)融入文化元素,提升银杏旅游的整体形象

文化是旅游的生命,用文化留住“乡愁”,最能在人身上打下烙印。安陆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银杏为主的古木文化,以李白遗存为主的李白文化,以太平寨、府河为主的山水文化、以新五师旧址为主的革命文化,以田园风光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以杨氏太极为主的太极文化、以水墨漫画为主的艺术文化、以足球为主的运动文化、以地方特色为主的民俗文化等等,应该让这些文化元素互相勾连,发生联系,尤其是要与古银杏旅游相结合,加强创意规划和特色设计,彰显丰厚的历史文化精髓。建议在钱冲古银杏森林公园设立银杏书院、农耕史学馆、太极堂、渔浣潭等景点,营造“乡愁”韵味,延长银杏旅游线路,增强文化灵性,提升整体形象。

(四)注重营销合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景点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旅游营销,对于安陆古银杏旅游来说也是如此。乡村旅游营销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旅游欲望,安陆市当前除了能够利用“李白故里,银杏之乡”的城市名片造出一点声势外,在景区的形象打造和营运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建议加强内外部营销合作,采用“线上+线下+体验”三位一体的旅游营销模式,在城市形象上做足文章,提升城市品位,让更多的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这无疑是安陆市古银杏文化旅游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 周兵:《“乡愁”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学术探索》2015年第4期

[2] 刘晓川:《乡愁蕴含的文化》,《京郊日报》2014-01-08(A4)

[3] 朱峰、李娟文、马勇:《安陆市旅游资源特色分析及开发构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 范玉刚:《乡愁是文化记忆的价值原点》,《t望》2015年第21期

[5]郑荣:《让乡村旅游发展“记得住乡愁”》,中国缙云新闻网:http://.cn/jynews/system/2014/10/20/018577521.shtml, 2016-02-26

乡愁的作者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愁》;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50-02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文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美育因素,但教学中往往缺乏发掘与渗透。美育渗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美的感动,产生美的追求。在此,仅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教学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妙语导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最忌教师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再好的内容也难以显出其美的特质来。因此,精心设计一段导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美的氛围,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本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愁”是文学作品恒久的主题,古人早就有许多写乡愁的名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多媒体):

(一) 李清照的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 李煜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 贺铸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古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浓浓的愁思。李清照的愁太沉太重,船载不动;李值某钐多太长,如春水东流,绵绵不尽;贺铸的愁太密太细,剪不断理还乱。他们都能借助形象来表达愁思。今天,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吧,看看他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乡愁呢?

一二分钟的开场白,创设出奇妙、新奇的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竟可以用文字表达得如此美妙。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二、配乐诵读,体会音韵美、意境美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美的氛围,随后教师以配乐朗诵将这种美进一步扩散、加浓、放大。让学生轻轻的闭上眼睛聆听。教师选放一曲舒缓而伤感的古筝曲,和着舒缓的音乐节奏用淡淡的、略带伤感的语调,声情并茂地朗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陶醉其中。优美的音乐,回环往复的诗歌,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征服了他们,完全可以收到舞台上表演的艺术效果。这份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打动了学生,他们很容易地理解诗歌形象: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所呈现出来的凄楚意境;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以一封封家书解乡愁;长大后为生活所迫奔走他乡,既思念母亲,又思念新婚的妻子,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一次次探亲;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母亲的死别,无法化解乡愁,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游子与大陆分离且无法逾越,依然难解乡愁。

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教学,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注意语调及重音的处理,通过有表情地朗诵课文,读出诗歌的音韵美来。再读,竟发现每一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回环反复;还有四节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运用,更使全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不知不觉间竟能背诵了。此时,学生对这首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有了深刻的感受,但似还意犹未尽,由无意识的感受开始转入到有意识的追寻美。

三、 察其外形,体会结构美

这首诗除了听觉上给人凄美感外,在整首诗的结构上,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均衡对称,长短句式相结合,于整齐之中有参差之美,更有学生说,看《乡愁》的每一节外形似一只小船,尖尖的船头,窄窄的船身,正准备越过浅浅的海峡,驶向心灵的故乡呢!

四、发散练习,创造美

新课结束后,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同样以愁为题,或用歌声或用形体,或用诗词,或用绘画形式,来表现这种抽象的情感,教室里歌声悠扬,诗声朗朗,舞姿轻柔,线条流畅。

上一篇:改变从现在开始范文 下一篇:关于中秋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