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范文

时间:2023-10-29 08:12:51

患者安全

患者安全篇1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检查、治疗、诊断和抢救等工作的特殊场所。患者从入手术室接受手术到手术完毕,医护人员的任何疏忽都可酿成严重后果。我院手术室共有12个手术间,年手术量约5000台,主要涉及胸科、骨科、普外科、儿科、耳鼻喉科及妇产科手术。近年来,针对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护理安全隐患,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现总结如下:1 护理安全隐患

1.1 术前接送患者的安全隐患 随着我院手术量的增加,术前接送手术患者工作量大,时间短,同时因我院的客观条件如人力和运送设备短缺,易发生接错患者、接送患者的运具损坏导致受伤等隐患。

1.2 术中的安全隐患 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不配合等情况;手术床狭小,固定不够稳妥,易发生坠床的隐患;②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执行不力,有手术部位开错的隐患;③手术物品清点核对制度执行不力,有手术物品清点不清、遗留在患者体内的隐患;④“三查七对”执行不力,有用药错误的隐患;“三查八对”执行不力,有输血错误的隐患;⑤标本留送制度执行不力,有标本的丢失等隐患;⑥摆放不当,有引起压疮的隐患;⑦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有切口感染的隐患;⑧不规范使用高频电刀,有电烧伤的隐患;⑨术中器械设备配件缺失,为手术带来不安全隐患。

1.3 术后的安全隐患 ①手术结束后麻醉清醒期,患者躁动有坠床的危险;②送危重患者回重症监护室或病房时,由于患者生命体征往往尚不稳定,有发生病情突变及患者抓落各种管道的危险;③在运送病人途中,如果病人未完全清醒,有发生窒息的危险。2 防范措施

2.1 术前的防范措施

2.1.1 安全接送患者 我科由护士长或主管护师每季度给予工作人员及使用平车的护工安全接送患者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接送患者时使用平车,应系好安全带、固定两侧的防护栏,防止患者摔倒,推患者时要注意安全,用力均匀,通过电梯、手术室门时应注意,避免撞伤病人。推患者下坡时避免失控,应将患者头部向上,工作人员在下。规定每季度检修、保养平车,平时不定期抽查运送患者情况,杜绝不规范不安全的接送方式。

2.1.2 防止接错患者 我科规定由巡回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和手术排程表进行查对,查对患者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台次、手术间号。巡回护士接患者时,认真按手术通知单和病历再次查对患者的相关信息,确认无误后,与病房护士一同到相应的病房对患者的身份及腕带上的各项内容进行核对并签字,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2.2 术中的防范措施

2.2.1 防止患者坠床、摔伤 我科规定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必须专人守候。手术间必须保证至少一名医务人员在场,并与病人沟通,做好解释,用适当的保护器具保护好患者并妥善固定。

2.2.2 防止手术部位开错 我科规定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①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对的工作。②手术患者配带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③手术安全核查表由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执行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④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及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情况、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及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施手术方式、术前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物品,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⑤三方确认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字。

2.2.3 防止器械、缝针、敷料等遗留在患者体内 我科规定严格执行手术物品清点制度,手术物品的查对,不仅要清点数目,同时也要查看物品的完整性:①体腔及深部组织手术使用的器械、缝针、纱布、纱垫等必须认真清点数目及完整性。②把好四关: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体腔完全关闭后、皮肤完全缝合后,清点数目相符。③清点责任人:手术医师、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四清点时,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应对每一件物品查点两遍并准确记录。④手术实行专人负责制,原则上不更换手术护士,否则严格交接,交接者共同签名,确保物品清点无误[1]。

2.2.4 防止用药错误 手术前30分钟我们都要进行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认真地核对术中医嘱单与药品是否相同,抗生素的皮试,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

2.2.5 防止输错血 ①我科规定术中由总务护士负责取血,血取回来时总务护士要与巡回护士进行三查八对,输血时由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单、血量,检查血袋的完整性、有无血中凝块、溶血及污染等现象,无误后方可输入;②输血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术后送回血库,血袋保留24h;③护理记录增加“输血情况”栏,以记录术中输血的血型、成分、已输血量和剩余量[2]。

2.2.6 防止病理标本的丢失 我科规定手术中取下的标本,由洗手护士、主刀医师、巡回护士进行核对,手术结束后即将标本同病检单放入标本室内,并做好登记,标本室加锁,由值班人员对钥匙进行保管,每天由护士长和总务护士对标本进行查对,防止丢失。

患者安全篇2

1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

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2业务技术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3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医源性因素

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环境因素

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管理因素

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

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

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

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控制院内感染

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6]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 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象[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4]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

[5]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防护理学杂志,2006,25(3):195~197.

作者简介:

患者安全篇3

【关键词】骨科;安全隐患;护理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诊疗水平逐步提高,骨科患者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护理工作日趋繁杂,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多。骨科患者在接受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不安全因素,如诊疗技术、心理、环境、药物等,如何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是每一个骨科专业护理人员都需要正视的问题。2007年1月以来,通过认真分析每一位骨科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未出现护理安全问题,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骨科常见安全隐患

1.1 临床工作环境

近年,骨科患者不断增多,而投入相对不足,故病区环境拥挤,经常出现床栏、扶手等防护设施配备不到位,同时,由于地面潮湿,理疗器械或牵引用物等设备、设施使用不当,骨科患者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等安全隐患。

1.2 人为因素

1.2.1 用药安全方面

骨科患者经常需要使用的一些特殊药物,毒、麻药品使用频率高,用药安全隐患多,同时,临床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要求护士不仅要熟知一般药物配伍禁忌,而且要熟悉临床新、特药的用法和配伍禁忌。

1.2.2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引发的安全问题

由于低年资护士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等,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发展,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可能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护士自身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长期超负荷工作,都将影响到护理安全。

1.3 患者行为因素

骨科患者因病程长,常伴有严重疼痛等不适和肢体活动的障碍等疾病原因而发生身心的变化,骨科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亲密配合与支持,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成正比,若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等心理现象,从而对治疗护理不信任,产生护理安全隐患。有研究显示,导致每一种安全问题的病人自身影响因素较多,常见的安全问题的危险因素中存在共同目标,如年龄、神经精神情况、感觉功能等[1]。

1.4 护理质量体系方面

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相关隐患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对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对患者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护理文书书写缺乏规范性,以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

2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 加强教育和培训,建立护理安全教育制度,增强护理安全意识

2.1.1 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培训,规范护理文书记录

重视风险意识教育,防患于未然。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自律能力和守法自觉性,认真分析护理工作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防范能力。让每位护士都从执法的高度看待护理文书书写,变被动为主动,增强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及安全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书写质量。以此将安全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职业责任感和“慎独”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护士一切行动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从思想上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在各项工作中防范差错,落实安全。

2.1.2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组织护理人员多种形式的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专科技能操作的学习,对专科新技术、新项目组织培训,重视培养护士的观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2 建立、健全科室护理安全制度

科室针对专科易发生的潜在安全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预案及对应的防范措施,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各种常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及安全护理制度,每项新技术、新设备在临床使用前,制订护理操作流程和安全管理制度,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章可循[2]。

2.3 全员参与,共建护理安全管理体系

2.3.1 新入院患者及术后患者的安全评估

我科对新入院患者、特级和一级护理患者以及手术患者常规进行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度及肢体感觉功能和大小便情况及心理的状况评价,有无偏瘫、截瘫、并发脑血管意外等,对坠床、跌倒、烫伤及压疮、及自杀自伤等安全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记录标识于交班报告;对班内新入院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进行常规询问并取用醒目标识于患者床尾卡及病历牌及三测单上。

2.3.2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病区护士交班是记录是向全科医护人员报告病区全天工作动态及重点病人情况和工作重点,是医护人员全面了解病区总体情况最便捷的途径,我科将护理安全内容融入书面交班内容中,保证医护工作良好地连续运行,对新入院患者、特、一级护理患者、手术患者、牵引患者、使用热水袋、约束带、意识障碍、防跌倒、坠床患者及特殊用药患者进行严格床头交班。

2.3.3 护士长围绕“三个重点”进行护理安全管理

护士长在安全管理中做好重点病人护理、重点护士工作和重点工作落实,将危重病人、手术病人、截瘫、全瘫和牵引患者作为重点病人,带领护士进行床头交班,了解护士工作完成情况,发现情问题及时解决,督促落实。将新入科护士、工作粗疏易出现问题的护士作为重点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经常进行操作规章制度培训,保证工作的有效安全;合理配备护理人力,在工作安排上采取强弱搭配、新老搭配、弹性排班的方法,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潜力和创造力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安全和效率的提高;鼓励和培养护士间团队协作的工作精神,可有效唤起相互间的有意注意,弥补工作中的缺陷或漏洞,防范护理差错。

2.3.4 充分发挥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作用

科室内挑选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长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定期不定期检查科室护理安全落实情况,利用晨会、查房及护士例会等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估,查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管理误区和盲点,根据需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组织落实,做到持续改进。

2.4 加强环境管理

病区内有充足的光线,病床上配备床栏;地板随时保持干燥整洁;病房走廊安有扶手,卫生间及洗漱间贴有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马桶旁安装扶手等,护士长每周定期对病区环境及医疗器械设备中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2.5 安全用药管理

毒、麻药品专人专柜加锁规范管理,高危药品单独存放(氯化钾、肌肉松弛剂、局麻药品等专用抽屉存放),使用红色标签醒目标识;常用药物建立配伍禁忌档案、说明书档案,定期组织学习新、特药品药物用途、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患者药物过敏史在床头、病历牌及三测单规范标识;同时要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以减少医源性损害,确保用药安全[3]。

参考文献

[1] 谭晓雪,苏葆育 ,何玉球.临床工作中潜在性损伤因素的分析与管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6):609.

[2] 王瑛.护理随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5):143.

患者安全篇4

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我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静脉输液1 586例,出现药物外渗35例;针眼出血13例;血回流堵塞针头10例;回家途中出现不适3例;延时观察皮试结果11例。

1. 1输液安全隐患因素

1. 1. 1社会因素:我国现有国情为独居老人多,无人陪伴,通常一个人前来就诊。护士不仅要进行输液操作,还要应对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操作准确度。医生及患者偏好输液这种治疗方式,管理制度不完善,要求不严,激励机制欠缺等。

1. 1. 2护理人员因素:人员配制不足,护理人员不足,排班不合理,搭配不当,对患者的呼唤没有及时应答,没有及时更换液体,引发回血,使患者不满情绪明显增强;患者多,时常出现多个输液人员同时拔针,护士没有时间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按压针眼,导致出血,引起患者的指责;按规定患者输液结束后,需留院观察半个小时,因护士无暇认真交代,导致患者直接离去,途中出现不良反应,引起纠纷等。少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技术不达标,造成操作失当,违反操作规程,静脉穿刺失误或固定不佳,也会导致药物外渗等。

1. 1. 3老年患者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机体衰老,肌肉、关节、平衡、运动能力下降,容易摔倒,骨质疏松易出现骨折;感觉功能下降,包括视力、听力、体表的冷热、疼痛等感知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听不清、听错名宇,自我观察是否有渗出、输液的速度及进程能力差;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尿频、尿急、反复上卫生间次数多;有的老年人患有轻度精神障碍(如脑梗、中风后遗症、阿尔默海茨综合征等),性情偏执、好激动、多疑;还有的老年人患有基础病,长期使用多种药品,容易忽略配伍禁忌与相互拮抗作用;甚至还有不少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意外可能性大等。

2安全隐患相应的对策

2. 1注重科学管理,重视护理人员的配制:适当增加护士力量,实行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规范护理操作,增强考核力度,将护士的工作业绩与绩效和晋升挂钩。

2. 2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实施护理,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知识要多了解,多掌握,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安排专人巡视观察输液速度、渗出、有无不良反应,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如厕、按压拔针部位等。

2. 3重视个人修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贯彻落实三好一满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尊老敬老,语言文明,态度亲切。

2. 4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利用下午等相对空闲时间组织业务学习,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药物的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组织护士学习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观察,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及急救方法,确保抢救药品齐全,抢救设施保存完好。

2. 5运用沟通技巧,提高与老年人的沟通质量: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沟通,耐心倾听老年人的诉说,了解患者的认知能力,请同时输液的患者对老年人给予关注与帮助。由于护士力量有限,交代老年患者(80岁以上)及残障老人尽量有亲属陪伴。

2. 6开展健康宣教,争取老年人的理解与配合: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明确用药目的,对输液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而又详细地了解,观察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工作中落实各项告知制度,要有耐心,详细告知皮试时间、输液瓶数、输液滴数、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液体渗漏等,让患者心中有数。

3结果

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提高了社区输液厅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服务满意度。

4体会

随着物质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延长,老年患者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由于社区具有明显的方便、经济、有效优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可并接受社区卫生服务。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普及,患者的法律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进一步实施,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护士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

患者安全篇5

关键词:职业病;护理;安全管理

职业病从某种层面上讲,不仅代表了医疗问题,还涉及社会稳定问题,由于职业病的特殊性与其他疾病性质有极大的不同,护理上也存在差异。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种类很多,导致职业病范围较广,对护理知识的要求不断增大,对护理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年来职业病患者医疗纠纷时常出现,如何对职业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是护理者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影响职业病住院患者的安全因素和防范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患者因素

1.1.1心理因素 由于职业病患者在身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也希望医院能帮助其解决补偿问题,所以职业病患者都有复杂的心理过程[1]。多数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容易出现抑郁、消极、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同时在病痛折磨下,患者性格易暴躁,存在疑医赔付等不良心理活动,在与医护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容易迁怒于医护人员,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1.1.2医疗依赖因素 职业病患者享受职业病防范赋予的全部权利,由于患者害怕不能行使所赋予的权利,个别职业病住院患者为达个人目的,煽动和组织其他患者到政府部门上访。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技术因素 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为了节约成本聘用低年资护理人员,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当职业病患者病情加重时,护理人员因技术较弱,护理风险加大,成为影响患者安全重要因素。

1.2.2沟通因素 职业病患者性格偏激,护理人员与其沟通困难,常导致语言冲突,发生护患纠纷,给护理加大了难度,普片职业病医院均存在此因素[2]。

1.2.3管理因素 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新的劳动方式不断产生,引起职业病的因素不断增多,若护理对职业病认识不足和知识培训不到位,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原因。

2 提高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教育培训与安全建设 职业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建中,安全管理的实施和发展需要全体护理人员的配合和领导的支持,由于护理工作量较大,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使得护理安全意识和应对不良事件的能力较弱,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护理水平极其重要,护理应该通过岗前技能、安全文化、应急措施的培训,使护理能有效保护患者和自身安全。

2.2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应该以预防为主,由于职业病患者易因病情观察不到位而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所以需要对患者加强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采取弹性排班模式,增加重点时段护理人数,加强病房巡视。

2.3重视与患者沟通交流 现今护患纠纷时常出现,在处理纠纷时杜绝将问题简单化,由于患者对医护人员来讲是属于弱势群体,在处理和病患关系时,要站在患者角度看问题,多给予患者关怀,多和患者沟通避免纠纷。首先,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和沟通技巧,平时护理时要对患者的问题多解释,态度要诚恳,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用心,在与患者相处过程中,要有主动服务意识,对患者做到优质服务[3]。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做到尊重理解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平等护患关系。

2.4保障患者权益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对患者开展关爱活动,提供良好地治疗环境和高品质的服务,主动了解职业病患者待遇、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旧伤复发鉴定等相关政策,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其关心[4]。日常工作中向患者宣传职业病防范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患者争取权益,同时对患者加以鼓励,给予信心回归家庭和社会。

2.5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防范纠纷,包括完善职业病患者入院告知制度、建立职业病患者离院登记表、规范职业病患者离院申请手续、患者入院签到协议书、劝阻患者外出告知书等,对职业病患者加大管理力度[5]。低年资护理要学会将矛盾转化,在执行医院规章制度时要人性化,遇到较难处理问题,要及时向上面报告,避免护患关系矛盾激化,影响护患关系,对少数重点患者,注意方法策略和说话技巧,化解矛盾。

2.6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备 护理人力资源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医院管理者压缩成本控制编制,导致护理人员缺少,使护理差错发生几率加大,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该严格按照国际要求,增加护理人员资源配备,构建合理护患比例,保障职业病患者的安全。同时增加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平均水平[6]。

3 心得与体会

护理服务和社会的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是成正比的,安全管理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护理基本。护理安全管理不到为,是直接导致护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护理水平是关键。我国对于患者安全的强调较多,通常会忽略护理人员安全,其实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同患者是一样重要的,不能顾此失彼。近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对临床护理安全管理更加重视,但是对于职业病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上,还属于初级阶段。职业病患者护理安全工作要靠高素质护理人员通过实践集合而成,护理安全管理是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进护理安全建设和发展作用力。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能使护理服务质量上升、护理纠纷减少、患者满意度上升。因此,不断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拉近距离,增进彼此之间心灵交流,做到在精神上安慰鼓励患者、治疗上对到患者认真负责、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这样即能有效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感、恐惧感,增加患者安全感,又能对职业病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起积极推动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加大,病因也逐渐增多,对护理工作加大了难度。为了有效防止这一情况,要不断的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总体水平,为职业病患者建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健,王建元,盛秋洁,等.职业病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4:1715-1716.

[2]谢桂英.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1,01(23):25-26.

[3]林锦芬,黎亚娜,黄坚芳,等.临床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5):181-182.

[4]王秀芳.护理不安全因素探讨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771-772.

[5]邬国英.护理缺陷(失)分析及护理安全干预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4):208-209.

患者安全篇6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安全隐患

急诊科作为医院中的主要科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平台,但是对于危重患者来说,为了实施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在之前还需要对病情做出进一步的诊断和检查,因此需要在各科室中转运。其中在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护理,保证患者院内转运安全[1]。本文主要是针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实施护理,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5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79例,女性患者136例;其中57例脑血管意外,48例多发伤,35例呼吸衰竭合并心衰,34例心肌梗死,34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脑疝,24例骨折,23例胸腹部外伤,19例刀砍伤患者,15例宫外孕,11例消化道出血,11例急性中毒,4例其他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中加强护理,其具体措施如下:(1)转运前的准备和预处理措施。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交接班工作,在前10min同时相关科室,以便该科室在患者转运前做好准备[2]。其中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起到准备、供氧装置准备、各种管道准备、转运和方式准备等方面[3]。(2)转运过程中中的护理措施。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需要保证患者护理顺畅,如果患者呼吸道出现较多分泌物,则需要及时清理干净,以免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其次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患者舒适,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如心跳骤停、休克等;最后还需要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如果意识较为清醒的话,在转运途中常常会产生烦躁、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动作来及时的安慰患者,通过娴熟、有条不紊的操作来给予患者自信心、安全感,进而更好的配合诊断和治疗。其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对转运途中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检查结果做好详细记录,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3)转运后的护理措施。当患者所有检查都做完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稳妥、安全的转移到病床上,并注重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同时转运护理人员和病房护理人员之间还需要做好交接工作,其中包括口头交接和书面交接两个部分,确保病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详细的了解患者的疾病信息,以便后期更好的实施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1.3观察指标

统计转运期间患者安全隐患发生情况。

2结果

在转运期间,共有26例患者发生安全隐患,其安全隐患发生率为8.25%(26/315)。其中9例(2.86%)转运途中管道滑脱,4例(1.27%)转运途中心跳停止,3例(0.95%)脑疝,3例(0.95%)休克,1例(0.32%)窒息,4例(1.27%)转运护理不当,2例(0.63%)相关科室转运前未接到通知。

3讨论

对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来说,是一个连续护理、治疗以及监护的过程,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对患者病情做好有效评估,确保患者在整个院内转运过程中都能够得到优质护理。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通过加强护理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仅为8.25%,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保障。综上所述,急诊科在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时候,在全过程中都需要加强护理,密切监视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确保其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郑米娅,张旭芬.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配合[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03):147-148.

[2]徐凤霞.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127-128.

[3]钱丽华.急诊科危重病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4):85-86.

患者安全篇7

关键词:颅脑损伤;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颅脑损伤,是外科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复杂、危险性高、并发症多等特点,且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患者常常出现暴躁、消沉、瘫痪等症状,严重威胁到患者自身的安全和临床治疗效果[1]。因此,如何确保临床治疗过程中颅脑损伤患者的安全问题是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重点课题。本文抽选自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58例,对他们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58例颅脑损伤患者。患者年龄大约在18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4±6.2岁;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4例;损伤原因中,撞伤20例,砸伤26例,摔伤8例,其他损伤4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58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9例,观察组患者29例。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干预治疗。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护理安全管理进行临床干预治疗。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护理、气道安全护理、针对性心理疏导、镇痛镇静护理、创腔引流管护理、环境安全护理以及必要的保护性约束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1.0软件对两组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安全情况和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并进行X?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事故情况分析

临床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为27.59%(8/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率为6.90%(2/2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2.41%(21/29),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27/2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析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65.52%(19/2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55%(28/2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安全问题,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内容,主要是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关注患者在生理、心理、病情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并及时的进行护理解决,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2]。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来说,由于存在意识不清、精神异常、偏瘫等情况,导致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跌倒、压疮、感染、抑郁、自残等不良安全事故,因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应用安全管理护理是尤为必要和重要的[3]。临床研究显示,本次随机抽选的5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采用安全管理护理的患者其临床安全事故的发生率(6.90%)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27.59%),但其临床护理总有效率(91.10%)和患者满意度(96.55%)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72.41%,65.52%),各项组间比较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熊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2(05):1184-1185.

[2] 范成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19):131-132.

患者安全篇8

关键词:眼科 安全管理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1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64-02

安全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由于眼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人视力障碍、年老、全身性疾病病情复杂、外伤情绪激动等因素,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误食、磕碰、烫伤等意外的机会高于其他科室患者。故而,我们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影响护理安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对隐患提出改进及防范措施,采取人文关怀及安全防护,提高本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

1 眼科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1.1 专科疾病因素。眼科多数患者视力下降、视野减小、暗适应能力下降、术眼或患眼敷料包扎等原因,造成患者行动不便,发生跌倒、碰撞、误食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增高。

1.2 跌倒。根据对50例患者的随访调查,约80%以上的眼科患者视力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由于病区地面光滑、潮湿、有障碍物,或者病房内、过道内障碍较多、俯卧时间过长等因素,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50例患者的随访调查中,因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特殊等原因,在起身时容易发生跌倒或坠床的有5例,约占10%。

1.3 误食。对于一些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等患者,因视力障碍发生误食的较多。误食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由于患者视力下降、年老记忆力减退等因素,在服药过程中漏服、错服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住院患者的服药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4 暗室内安全。暗室是患者接受检查的重要场所,裂隙灯、眼压计、眼底镜等精密仪器林立其中。同时,暗室内光线暗淡,易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仪器之间的碰撞。

1.5 坠床。由于年老体弱,长期的特殊致使患者抓扶不稳发生坠床的危险性增高。

1.6 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急于手术,过度节食及过量运动,致使低血糖反应屡有发生。

1.7 走失,迷路。由于患者视力下降、年老记忆力差、对周边环境不熟悉等原因所致。

1.8 护理人员素质欠缺,宣教不到位。由于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不细致,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及家属自愿的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宣教不到位或不细致,在给病人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同时,有时会导致治疗失败,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如因眼内惰性气体在高空中急剧膨胀可引起高眼压等并发症,故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气体注入的患者应禁止坐飞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术后应该注意俯卧的姿势,在保持俯卧的同时,胸部不能长时间压迫,以防静脉回流障碍使头部供血不足,引起视神经缺血,导致视力下降;面向下位的同时,避免前额及下颌,双肘部长时间受压,避免压疮的形成。若健康宣教没有告知患者,将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使患者对自己疾病的危险程度有足够了解,对自己的行动安全充分重视,避免造成患者的意外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提供优质化服务,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入院热情接待,给予详细的入院宣教。包括人员介绍、环境介绍、物品使用、安全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认知情况、自理能力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同时,加强巡视,及时沟通,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其疾病的注意事项及其重要性,掌握安全的防范措施。

2.2 建立安全的住院环境。暗室内仪器及物品摆放位置固定,检查时专人陪伴并做好搀扶工作,协助患者摆好。病房地面干燥清洁无障碍物,床头桌椅暖壶茶杯摆放有序,位置相对固定。鼓励患者使用床头寻呼装置,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患者悬挂防摔倒、放坠床的明显标识,提醒护理人员及家属加强防护,防止患者摔倒碰伤或烫伤。暗室内仪器及物品摆放位置固定,并安排护士在暗室内搀扶患者,有效地帮助医生完成检查,在搀扶患者的时候,我们与患者面对面,护士的双手拉起患者的双手,患者向前走,护士退行,让患者不再有踩空的感觉,到检查台前先让患者扶住凳子再协助其坐稳;然后一手扶住患者的头后,另一手扶住前额,慢慢向前移,平稳地将下巴放在支架上,前额贴紧额头架,检查时嘱其不要变动头位和,以免仪器碰伤。

2.3 服药安全问题。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实行顿发看服到口,并向患者讲解所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为医生调整药量提供依据。

2.4 防止迷路,走失。患者外出检查时,由护士或护工陪伴护送。患者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离开病区时鼓励家属陪伴。住院患者配有腕带,注明住院科室、姓名、年龄。

2.5 加强病房巡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视力严重低下、高龄神志障碍患者要求家属陪护,以便给予生活照顾。同时,应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给予帮助解决。按时监测血压血糖变化,鼓励病人表达出内心感受,有困难和疑问及时提出,消除不良情绪对疾病影响。

2.6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科内营造学习氛围,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学习一种疾病的简单疾病知识护理及注意事项。或者报告一个病例,通过讨论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力及专业技能。同时,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及法律意识,使其高度重视危及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及隐患,提高其责任感及消除不安全因素的能力,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3 小结

疾病的特殊性是眼科发生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重视每一个护理细节,实行优质化服务,健康宣教安全教育到位,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优质高效的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保证患者的有效治疗及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年会主题范文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