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堂实录范文

时间:2023-11-26 01:24:28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1

圆润的鹅卵石那般光滑,不是经历了大风大浪,而是那不起眼的河水的冲刷。潺的河水千万次地洗礼,磨砺出了臻于完美的石子。我们的专业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一节节普通的随堂课奠基,哪有公开课上的风光无限?

随堂课,积淀经验,让我从生涩走向成熟。幼稚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还记得刚刚走上讲台时,自己总是信心满满。在课堂上,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那种激情澎湃至今都很难重现。因为是随堂课,自己总是以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任凭思维自由飞翔,很多设想现在想来都觉得堪称经典;因为是随堂课,课堂上出现了磕磕绊绊我们完全可以重来,非直播的方式让我可以且行且探。由于缺乏经验,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遭遇尴尬的局面,甚至时常成为失败的样板。但随堂课上积累的经验却弥足珍贵,三年后第一次参加的区级教学竞赛上我收获了成功。我想,这一定离不开每一节随堂课的积淀。我庆幸,面对每一节随堂课,我都在认真实践自己的教学设想,从不曾敷衍。

随堂课,用心实践,让我从失败走向成功。读过很多名师的著作,常常会因为他们精彩的教学设计而拍案叫绝;看过很多名师的教学实录,常常会因为他们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而击节叹赏。我的课堂能否也演绎这样的精彩?单凭自己的能力恐怕还很难实现。于是,我尝试带着名师的教案走进课堂去实践。每学期一拿到教材,我都会根据目录收集名师相关的教学实录或录像。上课前,我会认真研读观看,整理出名师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再走进自己的课堂进行探索实验。有时,尝试非常成功,让我体会到了精彩设计的妙处所在,坚定了我学习名师的信念;有时,尝试惨遭失败,深刻的反省让我明白了“四不像”的课堂源于“拿来主义”的照搬。我想,也只有在随堂课上才能如此轻装上阵随时实践,也只有在随堂课上才敢这样“冒险”,经受考验。在失败与成功交替转换间,我的专业成长开始加速度前进。当我捧回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奖杯时,我又想起了那一节节的随堂课,一次次的大胆实践。

此刻,回望自己走过的专业成长之路,刻骨铭心的一定会是那一节节的公开课。执教每一节公开课,都会经历一次痛苦的磨砺,当然,那种煎熬后的豁然开朗,那种蜕变后的快乐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如果说公开课是成长路上的高峰体验,那一节节的随堂课就是最普通却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基石了。上好每一节随堂课,珍惜每一次机会进行锻炼,让我们用厚度成就人生的高度!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2

【关键词】思政课,课堂创新

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讲话时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可见创新的重要。“思政课”的课堂创新,应该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1.理念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表现为显性的(明晰的)和隐性的(模糊的)两种知识形态,这两种知识形态是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作为“思政课”的教师,首先在心里应该给自己的课程一个定位: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灵魂的深处拷问自己:是否信仰书中的理论?是否能够按照书中理论的要求去从事自己的实践活动?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很显然,如果教者自己都会对所教的理论产生怀疑、打个折扣,那么他又如何能够让被教者去相信理论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这应该是个硬性的规定,没有商量的余地。有了科学的信仰,接下来的问题是任课老师要用哪些事实来说服自己去爱这门课,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因为每一位任课老师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事业、亲人、朋友,有自己的幸福与烦恼。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教师是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只有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到从容、镇定、生动、活泼;才能调动听者的兴趣与爱好,不仅仅能使自己所讲的课入学生的耳,更能入学生的脑;才能讲活“思政课”的理论灵魂。

2.内容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核心

作为高校学生教材的“思政课”,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应有它要说明的主旨,即理论的灵魂。

讲活理论的灵魂,应该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不是离开教材漫无边际地去讲学生们喜爱的故事,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而是在教材大纲的框架下,围绕理论的灵魂,将内容讲精、讲活。在我们课后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问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内容时,多数学生会说:爱讲大道理的老师他们不喜欢,劝世性的理论他们很反感。他们喜欢语言生动幽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比较好的老师;喜欢能够联系实际,最好是能够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的内容。而且这种联系实际,不单纯是信息的,应是能够透彻地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真实的信息、真诚的言语,应该给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很好地启示。

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课堂成功的保证,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更是总体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这一优秀团队的成员需要经常地研讨与交流。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应该进行仔细、认真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把每一位老师精彩的那部分拿过来,大家共享;把大家认为讲起来比较困难的课,拿过来一起攻关,直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才把它拿到课堂上来讲。课堂上讲完后,大家再聚到一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谈一谈还应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应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这样来源于实践,被用来更好地去指导实践的课堂内容,我想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一定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3.形式创新是“思政课”课堂创新的有利支撑

“思政课”的课堂创新,在完成了核心的内容创新后,接下来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把创新的内容表现出来。

3.1 讲课的方法要创新。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包含着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因此,“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愿望时,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好研究型、研讨式、辩论式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抓好读原著、听报告、讲原理、谈体会、看录像、做调查、写论文等教学环节,改变以往“注入式”教学方式,实行“启发式”教学,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中的主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3.2 考核的形式要创新。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对考核的方式进行了改革,大多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无疑,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我们还应该思考其中的细化方面:对于平时的考核,除了考核课堂的出缺勤、课上的听课表现、课后的作业完成状况这些常规的、显性的表现外,还应对超出课堂的表现予与考核。对于期末考试,客观、主观两类大题型不可缺少,但量的分布上应进行改革: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不宜过大,应加大主观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让学生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与此同时,期末考试的方式也可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

3.3 教学的手段要创新。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方法。通常来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组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直观、方便、快捷。在思政课课堂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省时省力,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解说时间。二是生动直观。通过醒目的大标题,一目了然,学生们知道本节课要讲哪些东西;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学生们便会知道历史记载了什么;录音录像资料,更是能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历史与现实,证明理论不是说教者发明的用来说服被说教者,而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诠释。三是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教课,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及对教师的要求[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S1期.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3

课前预设――到学生那里去备课

课前预设,到学生那里找教学出发点,找教学需求,找新课改的突破口,这是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深入课改的一个探索。该校数学教师刘重庆说:“我在备教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按照学校提出的课改思路,从备课改革入手,开展了一个课前前测活动。首先,课前前测帮我了解了学生的真实起点。这种起点不仅仅是指知识起点,还包括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起点和预期情感起点,同时,课前前测帮我确定了适合学生现在状况的学习方式。当了解到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时,我在课堂中大胆采用了‘让会了的学生教’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的讲解,及时改变了常规的教学程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四年级数学教师李俊在学生中成立了“娃娃数学委员会”,小小委员们认真搜集各自的学习小分队在每次课前提出的学习难点、疑点以及对老师教学看法的各类信息,快乐地走进自己的数学王国探究学习。

课中生成――让课堂动、实、用、活、开放起来

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都有内在的自我生成需求,因此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动态化的,学生把不断生成的不同需求直接反馈给教师,促成教师教学行为不断生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一起体验,让课堂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学生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他们深入学习的基础。这是该校数学教师方勇执教的三年级《数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的实录片断:

在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测量方凳面、课桌面的面积后。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我们上课教室的面积,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

学生纷纷走出座位,自愿组合,非常投入地测量起来。

一会儿,有学生回到座位上拿凳子,搬桌子。有学生跑到老师面前……

在学生充分体验后,老师请学生回到座位上。

老师走到学生甲面前:“刚才这位小朋友测量一会儿,就找我来了。你找我要什么?”

生甲:“我想要一个大点儿的面积单位。”

生乙抢答:“有现成的凳子。”

师:“老师弄不明白,刚才你们拿凳子、搬桌子是什么意思?”生乙:“我们已经测量出方凳面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用9平方分米测量要比用1平方分米快。”

师:“真了不起啊!”

生丙:“我想这个教室里除了黑板外,就数课桌面最大。我搬课桌量教室的长,看一排能量几次,再量教室的宽,看能量几排。知道了课桌面的面积,就能算出来教室的面积。”

师:“太有创意了!拿凳子量,搬桌子量,都说明1平方分米太小了,需要一个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拿凳子量、搬桌子量”,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课堂灵感的迸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学过程生成的宝贵部分。

1.教学过程强调对知识的意义理解,让课堂实起来。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展开的意义性的理解过程。所谓“意义的理解”意味着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认识和自我理解的过程,让新鲜的经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新意义和创生新意义的过程。

2.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让课堂用起来。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往对话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发生成,让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着一个多层面的活动场,学生在课堂是“忙活着、思考着、探究着、质疑着、发展着”。

3.教学过程强调游戏的趣味性,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造一种游戏的氛围,承担着各自的角色,充分享受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心情,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这种游戏创新,具有一种自成目的的特性。它需要教师教学的机智智慧,在快乐与生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4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互动交往,它主张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来展开教学,强调师生共同体验,探索而获得知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需要平等的交流,互相之间保持信息畅通。改变单一、封闭、不平等的师生交往,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实现师生双赢的运作过程,为新课程的实施作着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尝试;其次转变师生的观念,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师生成长的平台。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民主的、和谐的、宽容的、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师生关系融洽,他们可以大胆尝试、大胆想象、大胆发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兴趣与信心。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师生更快成长的沃土。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它不仅可以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思维的灵感,从数学枯燥的外表里面挖掘出它的美丽和趣味来,成为连接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还能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身临其境,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商不变性质》故事情境导入:淘气和笑笑准备吃西瓜,智慧老人把一整块西瓜平均分成2块,每人1块。爱吃西瓜的淘气说:“ 1块这么少,我想再吃一块。”智慧老人说:“给你2块西瓜,4块也可以。”淘气很高兴。可是,他分到的西瓜和笑笑的还是一样多。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被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住了,于是,通过师生的对话,叽叽喳喳地议论:原来淘气第一次是拿了整块西瓜的1/2,第二次拿了是整块西瓜的2/4,第三次拿的是整块西瓜的3/6。接着,就自然地引出新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喜欢生动的课堂,学生“入戏”以后,就能够以角色的观点、立场、感情和态度来体验认知对象。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尝试是一种甜蜜的体验,喜欢尝试未曾见过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研究、发现和探索的机会。《圆柱和圆锥》实践活动:

1.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物体。量量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制作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形纸盒。估计它的体积。

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后,以数学小日记的形式记录并交流。作业上交后发现,学生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认识颇为深刻,通过操作、记录、自由展示和交流,对这两个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而教师也在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在数学课堂上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路,同时分享别人的经验,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面积》教学:学生首先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接着要让学生探究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长方形(大小不等,有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相近、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较大)、数个小正方形、剪刀、硬币等。请学生自主探究:任选两个长方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注意两个问题:(1)选择了哪两个长方形进行比较?(2)能够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一边探究一边记录,最后和老师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用直接观察、拼凑、数格子等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较面积大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体验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78-02

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在因特网上传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才能让这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的学生扎实而又有效率地学习呢?这首先要明确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果教师的教学还是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实施个性信息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各取所需,实现个性发展。

个性信息教学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一种现代因材施教模式。即通过可移动的终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选择适用于自己的学习资源、交互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随着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和速度得到逐步提高,个性信息教学在硬件上有了基础保障。利用笔记本电脑的WIFI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动态信息,能够及时找出学生的薄弱之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个性信息课堂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它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养成习惯,就是说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并且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达到 [2]。面对可移动式的信息化的课堂,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结合信息化课堂的外设多元、移动便利、手写触摸等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发挥移动式电脑和电子白板的作用。

一、利用外设优势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信息化课堂中,学生可以使用附带摄像头、触摸屏的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很多学生在平时已经接触过智能手机,他们因此会对用于教学的信息化设备产生亲切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无意注意较强,容易被活动的、变化的刺激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外设上的优势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展示自我的课堂活动。

例如,教学“It?蒺s hot and sunny today”一课。这是一节以学习气象单词为主的课,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强化单词识记时,大多将单词置于句子中,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的口吻播报天气情况。然而,学生往往是机械式地记忆单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注意力不集中,识记效果不佳。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利用信息化设备的特点,设计出一堂有趣的天气单词认知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情况,并将自己的“天气预报节目”录制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自行录制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非常认真、投入,他们反复地查看录制的视频,若发现问题,还会重新录制。这个过程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教学管理软件的“上传”和“共享”功能,把自己录制的节目上传到教师的计算机。学生们只要点击“共享目录”,就能观看到全班学生上传的所有节目。学生观看节目后,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如让学生对同学所录制的节目进行点评,找出节目的优缺点。同样是让学生充当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情况,利用信息化外设的优势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移动优势开展合作学习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使用的是10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在室内这个较为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多径效应、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其他干扰源的存在使得无线信道中高速数据传输的实现比有线信道困难,因此WLAN需要采用合适的调制技术。IEEE802.11WLAN是一种能支持较高数据传输速率(1~54Mbit/s),采用微蜂窝、微微蜂窝结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局域网络。整个局域网是采用IEEE802.11g无线技术组建的无线教学网络,摆脱了网线对计算机的束缚,学生可以拿着笔记本电脑离开座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的“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信息课堂的移动优势。

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是一节以旅游为主题的英语课,要求学生掌握where,what,who,when这4个疑问词的区别。在“write a letter to tell Tom your trip plan”环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完成自己的旅行计划,然后再拿着笔记本电脑离开座位,与其他组员相互交流,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旅游计划。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学生乐在其中。

此类课堂活动的设计主要依托移动式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深入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轻松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利用写巧优势化抽象为直观

在个性信息课堂中,学生使用的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是触摸式的,学生可以用手在屏幕上迅速地拖拽各种图形。这与智能手机非常相似,学生不需要教师特别教授就可以自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善用信息化设备的写巧优势,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抽象的规律,还能让学生通过触摸来具体感受某些事物的真实性。

例如,《奇妙的图形密铺》是一节小学数学课,其中涉及的密铺图案、设计密铺等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直接在笔记本电脑的触摸屏上拼接密铺图形。这样可以非常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密铺的含义、特点等。与传统的利用图卡拼接相比较,笔记本电脑能提供更多的图案;而与用鼠标控制的计算机相比较,配备触摸屏的笔记本电脑能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操作。又如,教学数学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字小英雄”“等值分数软件”等小应用程序,学生用手指在触摸屏上轻轻一划就能看到分子、分母变化后相应的图形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大增。

总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个性信息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化设备为教学服务,发挥信息化设备的外设优势、移动优势、写巧优势,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信息环境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8.

[2]陈健兴.情趣教学艺术[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62.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6

关键词:实验;小学数学;背景;意义;应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具备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结论的动手能力。现代数学课堂并不是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更不是反复重复计算的机械训练模式,而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敢于动手的灵动模式。笔者发现,动手实验的数学课堂值得探讨并推广。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常规课堂上,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规规矩矩的坐着,要么认真听,要么用心练,很少有老师会关注学生动手的需求;再者我国的教育仍然注重考试成绩,没有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评价老师的教学也是以学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这就导致老师宁愿多花时间于练习中,也不愿意花时间在动手实验上。数学实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数学结论,得出数学规律,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能力以及推理和归纳结论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应用

1.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学只有目的性明确,课堂才能高效,但有的老师动手实验只是为了课堂热闹,比如学习《升与毫升》的时候,老师拿出一瓶2升的雪碧和一瓶600毫升的可乐,孩子们顿时兴奋异常,随手把饮料倒入一只透明塑料杯,找三个学生估量应该有多少,谁估计答案距离正确答案最近,就奖励谁喝这杯饮料。我们可以暂且不论不宜鼓励学生饮用饮料,这种办法虽然也促进了学生估量液体的体积的兴趣,但学生的注意力变为了想喝饮料上来了,看似热闹,但给学生留下的是课后对哪位同学喝饮料、哪位同学没有喝上饮料的无休止的讨论。既然要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前就要明确实验材料、方法、过程,以及实验要达到的目的。要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要防止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事喧宾夺主。还是以《升与毫升》一节为例,笔者选择了自来水作为实验材料,避免了饮料吸引学生无意义的关注,用细长瓶作为1号瓶、短粗瓶作为2号瓶、不规则瓶作为3号瓶,三种不同特点的瓶子装入自来水,让学生先估计分别有多少毫升,然后把三个瓶子中溶液由多到少进行排序,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触摸、比较,最后,拿出一只量杯进行测量、记录、比较,得出结论。这种数学实验,热闹但不喧闹,提高了学生对于升与毫升的感知力与估测能力,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2.要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实验数学,要注意参与的广泛性,不能顾此而失彼。在一些实验教学中,本来我们的初衷是让所有的同学都能人人参与,结果有的老师实验成了少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观看的表演。比如学习《千克和克》一节,有的老师在讲台摆放了一些物品:一袋食盐、一包巧克力、一个萝卜、一个土豆,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体验一下哪一个重,然后再用一台台秤称一下,看看克数是多少。这种实验不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很难起到实验的作用。广泛参与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个学生不但都能够观察,更要有摸一摸、掂一掂、拿一下等动手的行为,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实验的一员,而不是观众。比如《千克和克》一节,可以提前布置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件常用的物品,等到了上课时候,让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拿出自己提前准备的物品,比一比谁的重,学生议论纷纷、争执不休。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怎么知道哪个物品重?有的学生说用手拿起来比一下就能感受到哪一个重;有的学生说物品外边包装袋上面有标注的,比如这包薯片90克,这包饼干200克……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办法,告诉学生很多商品现在已经在外包装上标注好了重量,但很多超市的东西是没有事先标注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纷纷说出了猪肉、鱼、散大米、香蕉……教师再引导,那怎么办?“用秤称量。”学生异口同声,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台秤分给每一个组,让学生学习秤的使用和读出读数,然后再逐一称量小组拿来的物品,有的负责称量,有的负责读出读数,有的负责记录……学生广泛参与了,记忆才能更深刻,掌握才能更牢固。

3.要体现实验的科学性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7

大学数学课程是大学公共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较少。因此,大学数学课堂的枯燥性与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慕课”(MOOC)势如破竹,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慕课发展得比较迅速,在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类院校也参与其中。因此,慕课在全球教育发展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引领一场教育的变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其自主能力学习和合作意识,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改革传统的大学数学模式,推广慕课教学形式。本团队依据慕课的理念,就大学数学课程进行改革,将慕课与传统课堂进行线上线下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教学模式。

“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以连通主义为基础,将微课与翻转课堂联合一起形成一个课堂系统和以网络为载体的新涌现的一种学习模式。相比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慕课”的学习资源丰富,并且学习也较灵活和有趣。“慕课”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拿起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慕课运用“游戏闯关”理念将知识单元进行划分,学生通过闯关通关,充分巩固和掌握知识的每个部分,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慕课”灵活、多样、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习活动。“慕课”可以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多互动机会,使得师生关系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优化和创新了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学校Blackboard平台和网络的“e板书”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共数学和专业数学的网络课程,实现“慕课”教学模式。

一、“慕课”的实施

(一)广东财经大学Blackboard平台

Blackboard平台是一个数位教学平台,老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登录Blackboard后,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进行课程内容学习。Blackboard平台正好给目前正在兴起的“慕课”提供了发展的舞台。利用广东财经大学的Blackboard平台推广慕课,实现慕课在大学数学的应用,对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无疑是良好的契机。老师将课堂录制下来的视频裁剪成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上传到广东财经大学Blackboard平台的“在线学习”板块。学生通过注册相应的课程,就可以进入“在线学习”进行课程学习。视频短小精悍,同时,老师在讲课期间,会穿插一些提问,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视频上作答了之后,才能继续观看,同时老师也会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回答。此外,老师设置了相应的课堂作业和课程考核。对于每一节课程,老师会布置与该课程联系密切的典型题目,学生可以进入工具栏中的“资源”,通过做相关的习题巩固对知识的掌握,以此方式,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老师还会在工具栏中的“课程”设立“课程信息”、“教学内容”、“学习交流”和“知识拓展”等板块,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功能对所学习的课程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同时加强跟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见图1,图2)。

(二)e板书的应用

一方面由于我校数学教师资源紧张,一个教师一堂课面对几十甚至一百多个学生,每一位学生不能完完全全被照顾到,因此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一个学期要录制上百个视频,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同时我校Blackboard平台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向学生推荐使用“e板书”这个“慕课”平台。“e板书”有着优质、全面、开放的学习资源,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高校建立合作课程,成立“数学教育联盟”,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实现全球资源共享。“e板书”作为教学科目的补充,有四个优势:1.能听到来自名校名师的名课;2.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随时随地地学习;3.能够获取更多课程知识,开阔视野;4.可以更大胆地与老师和同学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学生通过注册账号登录平台,点击注册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能完成线上学习。在“e板书”上,不但能够听到校外的老师的课程,而且本校的老师也能建立自己的课程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将以往以老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课堂模式。“慕课”平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老师创新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见图3)。

(三)微课视频的录制

在Blackboard平台和e板书上推广慕课,离不开微课视频的录制。将大学数学课程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录制一个微课视频,这整体的微课视频,就成为大学数学课程MOOC建设的内容。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老师利用“自动录课”、“遥控录课”、“电子绿板”、“EFP多机位拍摄”和“虚拟演播室”等与时俱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实现对微课视频的录制,从而促进慕课教学形式的改进与提高。

二、结论

相对于传统课堂,慕课结合数学概念的提出背景和应用领域,着重讲解大学数学中蕴含的抽象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分析上升到应用层面,给予学生大量模拟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慕课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收获全新的参与感。慕课的团队力量可以针对数学专业,设置多种与专业相关的课后作业与考核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始终边学边用,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成就感,提高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慕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数学教学可以抓住“慕课”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平台和e板书,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使大学数学的教学更直观和富有启发性,实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资源为支撑的互动互融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靳琰,胡加圣,曹进.慕课时代外语教学中的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A].现代教育技术,2015(3):84-89.

[2]张红丹.“慕课”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评论,2015(1):84-86.

[3]王万禹.大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Z].科技视界,2014(15):120.

[4]徐倩.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J].上海教育,2013(28):24-25.

[5]居家军.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3(22):96-97.

[6]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5.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篇8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留作业来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而学生会沿用以往不恰当的思考方式来进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这样的教学弊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二)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国家义务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改革提出了四点教学理念:学生主体、生活经验、体验过程、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模式就是符合上述四种教学理念的学习模式。通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提出、分析、解决的主体,逐渐解决现阶段小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抽屉原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补充读本中的学习内容,很多小学生单靠看读本,始终不能够理解原理的本质。所以,本文以抽屉原理为教学内容,来演示一下“问题解决”这个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抽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能遇到,所以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原理的存在。首先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从简入难,逐步加深难度。在课堂上可以准备扑克牌、铅笔等教学用具,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合作探究其中的规律所在。

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以下几种:

1.把5只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看看有几种放法?记录结果,并总结规律。

2.把5只小鸽子(塑料模型)放入3个笼子里,有几种放法?记录结果,并总结规律。

3.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有几种放法?记录结果,并总结规律。

4.把一副扑克牌拿走大小王之后,任意摸出5张牌,同时进行3次,你会发现什么?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设置好了,接下来,将全班按照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假设班级有40个同学,那么一共有10组,由教师制定每组的小问题,而相邻的小组不能重复。每个小组通过相互分工和讨论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选出一个小组长来进行问题的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去思考、去发现。

(三)成果反馈,反思问题

成果的反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应该先听完学生的汇报之后,认真做好记录,逐一点评,并举出几个错误率极高的案例,进行真正的讲解。比如举扑克牌的例子,教师可以找出刚刚做扑克牌案例的小组的学生(5人),让他们上讲台前做游戏。教师先问学生,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多少张?学生回答52张。再问花色有几种,回答4种。接着,请5位学生分别抽一张牌,教师要求把牌先保密,接着说:这5张牌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注意,是至少。并让学生认真理解这两个字的内涵。接着亮牌,如果学生不解,再多进行几次同样的步骤。

原理的得出,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而且不断地变换数据。现在教师引导每一组的实验,是不是总是至少有一个“抽屉”(教师引导学生把盛放的物体叫抽屉)中至少有N支铅笔,而N是指物体与抽屉的商的余数+1。然后由学生来进行这个结论的验证。再引出“抽屉原理”的内容,即当物体的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时(物体数不是抽屉数的倍数),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有商+1支铅笔;当物体的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时(物体数是抽屉数的倍数),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有商支铅笔。(以铅笔和铅笔盒为例)

(四)指导总结,应用问题

讲解了“抽屉原理”之后,让学生把刚才错误的记录与规律改正过来,教师应认真批改改正过的作业本。“抽屉原理”虽然不难,但是关键是找出“抽屉”和“物体”的替代物,并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从上述4组问题中,选出一组来进行解答,要求不能选已做过的一组,并且要写出记录过程和具体思路。

不难发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上一篇:向英雄致敬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恩师难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