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9 02:10:12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1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教案点评: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1.可以指导学生开辩论会,要求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阅读鲁迅先生的三篇杂文《夏三虫》、《战士和苍蝇》、《送灶日漫笔》,用心体味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指名朗读第5、6、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教案点评: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病症 治疗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26-01

近期,园内工龄5年内的新教师们进行了课堂比武,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观摩,我发现5年内的新教师她们的课前准备都很充分,而且都能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方法和现代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新时代教师们的风采。但同时我也发现了新时代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易犯的几个病症。

1 紧张综合症

“紧张综合症”在临床学上表现为面对陌生人时容易脸红、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讲话结结巴巴等。“紧张综合症”在课堂教学中多发生在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身上,表现为教师认真准备的一节30分钟课,实际课堂为从头到尾一溜顺,为了早点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越来越快的上课节奏下,15分钟完成了。虽然没有漏掉环节,但也没有重点难点,更加没有课堂开拓,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是教师为了防止被孩子们牵着鼻子走,产生无法控制课堂现象,不敢拓展课堂空间,更加不敢放飞孩子们的思维,只能采取快速上课法了。

治疗:采用“历练法”+“速效救治法”能治疗此病症。教师可以通过争取各种机会进行课堂展示,克服紧张情绪,放缓课堂教学节奏,感受课堂魅力,放飞孩子们思维,拓展课堂空间的同时,在每节课备课时,按本班儿童的特点准备几招紧急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如转换环节中出示新教具等,学几句回答孩子们难题的话即可,如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说:请老师和小朋友们下课后再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学会用钟表卡时间,即每个环节时间的合理安排,并尽量扩大中间,削减两头,即突出难点重点,让每一节课的时间呈现完美的“橄榄球”型。这样在公开课时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通过熟悉的上课节律平缓地、自信地展现应有的教师风采和课堂魅力。

2 富贵综合症

“富贵综合症”在临床学上表现为患者因多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膳食不均衡而引起的营养过剩现象。“富贵综合症”在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为了吸引孩子们眼球,活跃课堂气氛,各种教玩具的堆砌,先进教学手段的乱用,引起的教具过剩,气氛过剩现象。比如:教师开的一节“跳跳虎”的故事课,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为了展示新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第一遍幼儿听故事中,采用了边听故事录音边用立体卡通动物表演,可不料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集中于各种卡通玩具中,影响了听故事,影响了孩子们对老师问题的深思,甚至成了课堂教学的累赘。

治疗:究其原因是教师观念性问题:她们认为出示图片太老套了,还是立体卡通动物新颖。殊不知图片的有些功能,比如反映时间、地点以及动物的表情形象等是立体卡通动物不可代替的;她们认为教具越多越好,只有通过外部的教具手段才能调节气氛;她们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只有用各种新颖的教具才能让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殊不知,这是画蛇添足,容易使孩子们太激动和太兴奋,反而更难控制上课的场面,从而使课中途停止,全砸了。

易犯此病症的教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是否教具越多越好?是否教学手段越先进越好?教师对第二个问题往往会理所当然认为肯定是的,但老师因开课时,多媒体临时出故障,又缺乏应对经验,从而课上不下去的例子也常有发生,因此老师在考虑第二个问题时,应多考虑几个问题:我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否临时会出故障?假如孩子们太兴奋,无法控制场面,我采取什么措施?

采用“返璞归真”法来改变思想观念治疗以上病症。俗话说得好:“合适就是好!”作为新教师应从基础开始,扎扎实实地学习各种不同类型课的常规上法,在全面掌握各种方法后,再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即先立再破,没立咋破呢?

3 拿来主义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拿来主义症”在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不考虑幼儿特点,不考虑实际情况生搬硬抄优秀教案。许多优秀教案(特别是网上的优秀教案)环节清楚,方法新颖,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师用“拿来主义”,往往会重难点无法把握。

治疗:采用“帮忙治疗法”可以治疗此症。可以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教师间教案探讨,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忙修改教案,平行班活动试教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新教师还应从日常教学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地根据优秀教案进行创造式改编。

4 炒冷饭症

“炒冷饭”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为了追求课堂效果,想让课体现完美性,能更好地控制课堂,教师在课堂观摩前在同一班小朋友那儿同样上几遍。殊不知在课堂观摩时正因为是“炒冷饭”,所以教学就不新鲜了,孩子们像背书一样,没有活力,呆板现象。这样不但显现了孩子们的思维被束缚,孩子们的所有回答都局限于已知答案,孩子们的回答完美地让人感觉虚假,而且使孩子们缺乏想象力,每次问题第一个孩子就能回答完整,整个课堂缺乏内容,节奏偏快,不够丰满。更可笑的是:课堂教学中还出现了两个孩子为一个问题的答案不统一而指责对方记性差,并要求老师裁判的现象。

治疗:“百炼才能成钢;只有工夫深,铁棒才能磨成针”,其实课堂观摩对于开课者不是展示成果,不是展示完美,而是让观摩者发现问题,力求更加完美。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纠正问题,并在纠错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因此教师首先应抛开面子,荣誉问题,改变思想,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行班活动试教,教师间活动不断探讨做起,这样才能展现一堂虽有不足,但依然令人深思、回味和学习的课。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4篇

错误一:多媒体课件的“拿来主义”

直接拿来的途径是在网上搜索,随着通用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几乎每个课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好几个课件,有的教师想要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又不想花时间去研究教材,他们就会从网上寻找同一课时的多个课件,或者选一个觉得最好的,或者把几个拼拼凑凑,就拿来上课使用,想通过这种方法获得适合自己的优质课件,无疑是缘木求鱼。

思考:对于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我们要“借鸡生蛋”

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是指对外部事物一律采纳,而不管好坏,先生对这种“拿来主义”持批判态度。对于我们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也不能采用“拿来主义”,而要“借鸡生蛋”。

网上的多媒体课件良莠不齐,一些多媒体课件只是课本的翻版,教学模式单一,控制方式简单,距教学要求相去甚远;即使能找到制作精良的课件,那也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风格、按照自己上课时的学情制作的,你拿来直接使用,就像一个耍惯了长枪的人,你硬给他一条长鞭,用起来很不顺手,而且效率低下,所以“拿来主义”要不得。

但这并不是说网上的课件完全不能用,对于这些课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首先是“挑选”,不是挑选课件,而是挑选课件中的素材和教学设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视野,避免闭门造车;然后是创新,这就是“借鸡生蛋”了,利用精心挑选的优良资源,加上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本人风格,也符合本人教学要求的课件。

错误二:把制作课件当成备课的全部内容

在多媒体环境下,有了课件就可以上课,而且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一般要反复修改,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到最后课件定稿的时候,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教学过程跟我们备课本的教案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已经没有必要编写教案了,他们把制作课件当成备课的全部内容,认为做好了一个课件就完成了一次备课。

思考:课件制作仅是备课过程的一个环节

多媒体环境下,通用技术备课至少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2)教学目标设计;(3)设计和编写教案;(4)制作课件。我们可以看到,制作课件仅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环节,在制作课件之前教师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设计和编写教案这一环节远比制作课件更加重要,教案确定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步骤、教学的方法;而课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不明确这一点,教师在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会跑偏题。

比如,《技术与自然》(苏教版,以下同)中有“都江堰”这个案例,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觉得这个案例很好,应该好好挖掘一下,就找了一个介绍都江堰修建的军事原因、修建的过程、及其历史变迁的长达15分钟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唯独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工程典范,而这恰好是课本引入“都江堰”案例的本意。所以,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制作课件的提纲,课件制作过程中知识和素材呈现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它们必须符合教案中的设计。

错误三:课件容量越大越好

有些通用技术教师为了让课堂内容更充实,在课件中加入过多的内容。主要表现为:(1)“教材搬家”。通用技术课的教材中有丰富的素材,如“案例分析”、“讨论”、“阅读”、“马上行动”、“思考”、“小试验”等,有些教师把所有的素材不加选择地加入课件。(2)随意拓展。比如,《技术的创新性》中的案例“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引入这个素材的本意是要让学生理解,瓦特蒸汽机作为一个动力机器对当时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在课件中介绍了瓦特蒸汽机以前的蒸汽机效率怎样、如何工作,还介绍瓦特蒸汽机之后蒸汽机的发展情况,这些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思考:课件容量要适中

把教材中的内容不加选择的加入到课件中,这仅仅是教材投影化而已,就教学效果而言,甚至不及传统的板书教学;随意拓展后,信息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增加,过多容量,使得知识堆积,学生大脑不堪负荷,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只是一推漂浮的知识碎片。这种情况只不过把以前的“人灌”演绎成了“电灌”,所以我们制作课件时一定控制课件的容量。

要想控制课件的容量我们至少要做到:(1)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各种素材,要宁缺毋滥,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2)知识的拓展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要喧宾夺主。

错误四:追求过于华丽的视听效果

教学过程中,精彩的课件有助于吸引学生,但有些通用技术教师过分追求华丽的视听效果,而没有考虑所涉及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其结果反而削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这是因为,过于丰富多彩的画面会降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关注,过于愉悦心情会削弱学生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探求。因而课件中动画、声音、色彩“泛滥”,可以让课堂更“热闹”,但会降低教学实际效果。

思考:课件中媒体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

通用技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关内容的演示方式,没有必要为了热闹加入音效或视频,也没有必要为了画面好看而加入图片。课件是展示学习内容的工具,其所有的内容都应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要做到宁缺毋滥。

比如,《结构的类型》里面有一个“鸡蛋承受压力试验”,有的教师觉得用鸡蛋做试验,弄不好鸡蛋就碎了,太麻烦,就从网上找到一个“沈殿霞踩鸡蛋”的视频替代,事实证明,学生更关注这个视频中的娱乐性而忽视其中的科学性。而用鸡蛋做真实的试验,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现象的科学性。

错误五:上课时师生无交流

现在有一种现象很普遍,那就是通用技术教师上课时的工作就是点击鼠标播放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眼睛是盯着屏幕,而不是看学生,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播放员”或“讲解员”,师生之间没有言语、表情、眼神的直接交流,只有冷冰冰的屏幕。这种情景下,即使再优秀的课件也无法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

思考:师生交流是课堂的灵魂

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教学的工具,通用技术教师要明白,我们是利用课件来教学,而不是课件利用教师来演示。

屏幕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途径,但绝不能成为唯一的途径,师生间的直接交流,才是课堂的灵魂,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任何多媒体技术都替代不了的。

实验证明:由计算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倾力制作的,掺入“最先进”教育思想、选择“最时髦”教学策略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相匹敌。因为师生直接交流时,教师能从学生的体态、表情、语言和声调等多个方面获得大量的信息,而无论这个课件设计得多么精致,教师也无法得到这些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帮助教师实现有效教学。

错误六:放弃板书

由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在课堂上都不再板书了,他们把所有以前要板书的文字全部呈现在课件中,认为这样既省时间,又可以投影很多“板书”内容,殊不知这样是大错特错;而且放弃板书后,使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演示的速度远远快于站在讲台上的讲解速度,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疑是一种徒劳学习。

思考:喜新不能厌旧

我们在运用新的多媒体设备的同时,还要继续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因为黑板板书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它可以理清教学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而多媒体课件中的“板书”,仅仅是一晃而过,学生很难记住。另外通用技术课不需要高考和会考,学生也不会主动记录,空空如也的黑板使得一堂课看起来轰轰烈烈,下课后学生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

综上所述,在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白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教学的立足点是教学内容,而不是多媒体课件,一定不能“为用而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所以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度。

参考文献

[1] 成莉. 过犹不及 得不偿失[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1(3):91-92.

[2] 潘德永. 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利弊 [J]. 品牌, 2011(1):73.

[3]姚莉红.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误区与思考[C].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案例;运用;选择

为加强我市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在我校开展了一次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观摩活动。几位老师上的是同一内容:苏教版必修二《控制的手段与应用》,但是其教学设计却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案例的运用不同。上通用技术课必须要用到大量案例,这些案例或为了引入新知识,或为了理解知识,或为了拓展知识。而案例的来源也非常丰富,可以是书本上现有的,也可以是网上教案中出现的,还可以是从生活中提取的,所以我们通用技术老师上课时不是无案例可用,而是面临如何选择案例和如何使用案例的问题。根据通用技术老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我认为可将其分为三种境界:一般、成熟、非凡。

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从几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恰好找到了这三种不同境界的代表。下面我把他们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主要案例用表格陈列出来。

一般:拿来主义。表格一:教师甲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要么是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拿来,要么一字不动书本上拿来,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拿来主义”,这种表现称为一般。

成熟:为我所用。表格二:教师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时,不再是直接“拿来”,他们会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或是从教材和其他资料中选择经典案例,或是将碰到的案例改编后使用,或是重新在生活中寻找案例,这样得到的案例每一个都很贴切,每一个案例都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为我所用”,这种表现称为成熟。

非凡:有所创新。表格三:教师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能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融的境界,他们对案例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有所创新”,这种表现称为非凡。

以上对案例运用的三种不同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一、“一般”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一阶段

运用案例境界为“一般”的通用技术教师有两种,一是刚开始教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还不够;二是兼职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去研究通用技术课程。他们要想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拿来主义”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书本上和网上教案中的案例也经过别人的选择,这些案例理论上是可以直接运用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纯粹的拿来主义不好,因为:1.不管是书本上的案例,还是网上教案中的案例,它们都是别人的选择,而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别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2.不同老师面临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案例,在你的学校用得很好,但在他的学校却不合适了。比如教师甲所用的案例《摩登时代》电影片段就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它长达7分钟之久,用在别人45分钟的课堂上或许可以,但是用在我们这里40分钟的课堂却不行。

二、“成熟”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二阶段

处于“一般”阶段的通用技术教师怎样才能达到“成熟”阶段呢?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这可以让我们获得足够多的可以选择的案例;2.充分研究教材,这可以使我们真正抓住教学的重难点;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可以使我们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案例。

我为什么把“成熟”阶段对案例的运用称为“为我所用”呢?因为在这个阶段,通用技术教师不再是随便碰到一个案例就加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是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方方面面,最后做出恰当的选择。比如教师乙(我本人)在“理解控制含义”这个教学环节中,运用的小试验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虽然简单,却能让学生体验到控制的过程,当时我在备课时碰到三个案例供我选择,一是“齿轮与齿条组合”,二是“如何把一张纸扔的更远”,三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呢,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如果向其他学校借,又太麻烦;为什么不选第二个呢,因为做了这个小试验之后,地上肯定到处都是纸,如果强调学生收回又延长了不必要的时间,综合考虑之后,我才选择第三个。可见,在这一阶段教师不是被动使用案例,而是主动选择案例,让案例为我所用。

三、“非凡”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三阶段

我个人认为“非凡”境界达到了运用案例的极致,是对案例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境界中,案例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案例本身就成了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知识点,则成了案例的引申。在教师丙的教学过程中,他只用了一个案例“交通红绿灯”,但在深度剖析这一个案例后,却解决了“引入新课”“控制概念引入”“控制含义理解”和“控制三要素”等多个知识点。由于使用的案例只有一个,学生学得更轻松,对知识理解得也更透彻。这种创造性的运用案例是第二种境界的升华,是每个通用技术老师运用案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非凡”境界,关键不是如何挑选案例,而是如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想教学有所创新,我觉得首先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其次通用技术教师要多交流,不仅是本校交流,而且要跨学校、跨区域交流,不能“闭门造车”。

我觉得每一个通用技术教师都处于某一境界之中,通用技术教师要想从“一般”到达“成熟”甚至“非凡”,唯一的途径就刻苦钻研教材、积极研究各种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案例的使用要力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庆绪兵.浅谈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5(11):11-12.

[2]吕明化.教学中如何发掘“案例分析”题材[J].魅力中国,2009(30):191-192.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设计;艺术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合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多元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多元互动感知,构建个性语文学习认知体系。语文教学离不开形象和情感,如何进行艺术性创设,成功激活学生内驱动力,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提出新课题。

一、问题情境,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问题,这是语文教学最常见教法运用。即使在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也是普遍做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到精巧,还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入探究,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著作,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思维切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其次是对学生个性学习情况进行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调查,这样才能针对学生思维实际进行科学设计。再就是问题投放时机需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学生思维启动过程之中、学生课堂训练遇到困难之时,都是比较关键的节点,如果此时给出问题设计,对学生一定可以形成重要帮助。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切准学生思维脉搏。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课题,然后给出问题设计:本文课题属于议论文标题的哪种类型?看过这个标题,你感觉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急于要找到问题答案。经过一番阅读分析,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讨论反馈时,学生个性观点很多。有学生说:文本题目是“拿来主义”,这是引出了议论的对象。鲁迅先生给出的^点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而不是照搬照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传承。也有学生认为:“拿来主义”是一种继承意识,对文化精华需要不折不扣地继承,对文化糟粕也要采取剔除的方法,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拿来主义”就是照搬照抄,不然怎么叫“拿来主义”呢?鲁迅提出这个问题,其着眼点是批评文化传承中的教条主义,对那些不正确的传承意识进行抨击。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大讨论。学生开始争辩,教师及时介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促使学生很快形成了学习共识。

教师针对课题展开设问,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拿来主义”这个课题非常有创意,如果不认真阅读文本是难以准确把握其要义的,教师针对性给出问题设计,抓住了学生关注点,具有很强的激发效果。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并自发展开相关讨论,形成了个性认知。教师问题设计带有启发性,其运用价值是极高的,这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具有较强艺术性。

二、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所谓媒体情境,是指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实物、挂图、多媒体等,都属于媒体范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媒体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教师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对学生感官造成重要冲击,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要注意追求实用性,而不是搞“花架子”,更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甚至患上多媒体依赖症。

多媒体应用要适时适度,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掌握好尺度。如《宝玉挨打》学习,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学生观看热情很高,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红楼梦》相关认知,特别是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展开评价。学生大多对这个内容有一定了解,发言比较积极。有学生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贾母、史湘云等,这些人物性格个性鲜明。如贾宝玉,他性格表现为叛逆,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不愿意走向仕途,比较清高。林黛玉则表现比较柔弱、善良,给人的感觉是凄美、可怜,体弱多病,注定其悲惨遭遇……也有学生说:要说个性,我说王熙凤最为典型,她精明、干练、灵动、泼辣,当然也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尖酸刻薄的一面,这个人物性格刻画最为成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跟进引导:《红楼梦》人物众多,咱们单说这贾宝玉,他因为叛逆,自然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所以他才会“挨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被谁打了呢?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启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红楼梦》相关情节有了一定认知,也为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人物性格讨论创造条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将学生关注视线慢慢牵引到贾宝玉身上,学生为获得相关认知,只有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课堂教学引导进入正轨。多媒体运用有其独特魅力,学生被相关情节所感染,学习关注点被集中,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互动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课堂互动情境创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互动情境,就是合作学习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不仅能够集合学生集体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集体学习活动时,要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主动参与交互活动,这对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在互动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互动形式的创新和优化,用丰富的合作学习形式性,调动学生参与交互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辩论、小组竞赛、小组对话、小组演绎、小组展示、小组调查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给出适当设计,自然可以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阿Q正传》全文共分九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挑选一个章节展开赏析教学设计,并将相关教案计划提交班级评价。学生拿到任务后,小组组长进行相关分工,阅读文本、搜集信息、展开设计、讨论取舍,各个小组行动有序,学习研究气氛正浓。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小组都有创造性发挥。有小组赏析第一章:序――介绍阿Q身份、地位。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本基本意义,熟悉铺垫写法;初步了解阿Q身世。教学过程:首先是自主阅读文本,疏通文意;其次是提出阅读思考问题,引导思维逐渐渗透;设计合作学习,讨论相关议题;给出课堂训练,巩固学习认知。教师对这个小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设计思路比较明晰,具有可操作性,但不够细致,切入点交代不够。有学习小组选择第五章节: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再写阿Q

畏强凌弱。这个小组赏析设计主要是围绕课堂演绎展开的:首先是阅读文本相关内容,理清人物关系,进行角色分配;其次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设计相关台词;最后是展开多重排练活动,磨合演出效果。教师同样给出评价:设计创意无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参与到文本赏析活动之中,但人物性格分析、台词设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赏析设计,为学生提供重要锻炼机会。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般是难以参与其中的,这里放手让学生操作这个任务,给人以新鲜感,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体设计教案,需要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因为教学设计包括众多内容,需要每一个成员都给出支持,才能顺利完成相关操作,所以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互动交流品质。

四、演绎情境,丰富学生学习感知

高中学生大多对课堂演绎活动往往持排斥态度,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但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还是充满期待的。因此,教师在演绎情境创设时,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要。班级活跃分子,对演绎活动是比较欢迎的,而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演绎,却对观看课堂演绎有敏感性。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课堂演绎是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解读,为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立体的学习感知机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演绎教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教师课前让几个学生编排了课本剧,课堂教学开始时展开演绎活动。教师简单致辞:一个小人物,勤劳、善良、有责任心,不仅没有得到善报,还被变成了甲虫。他的命运最终向何处发展呢?请看课本剧《变形记》。第一个出场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他身上背着一个硕大的甲壳(纸糊的),引发学生一阵哄笑。人物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命运却不够公平,我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欺负,在家里也不被重视,我被变成了一只甲虫,要我如何面对世人呢?我这日子该怎么过呢?“妹妹”出场:哥哥是一个可怜的人,辛辛苦苦工作,在公司是好职员,在家里是好孩子,可他却遭到了不公待遇。如今,他身体越来越差,还在为还清父债而操心,我要给他以照顾。“父亲”出觯何艺獠徽气的儿子,不知干了什么坏事,遭到了天谴,现在变成了甲虫,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真正成为废物了。……课堂演绎在继续,学生观看热情高涨。教师适时给出引导,学生学习进入佳境之中。

教师让学生展开课堂演绎,学生因为事先经过排练,因此其表现已经有模有样了,课堂反响效果良好。学生对课堂演绎有特殊敏感性,通过观看课堂演绎,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再介入文本阅读学习时,自然生发更多主动认知。课堂演绎在调动教学时有特殊效果,教师要科学设计,以创造气氛为主要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是高效的。让学生展开化妆演绎,这可是比较高级的课堂演绎设计,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个性设计,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切入点衔接点训练点审美点创新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为了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案。几年来,我们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紧紧抓住教学中的几个“点”,进行了语文创新教学设计的探究。

一、在教学切入点中创新

这个切入点就是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远离现代生活,如果把情感内目标仅设计为让学生注意本文中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的生活,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把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注意本文是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点面结合的写作特色,这样的设计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只是隔靴搔痒。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当今某些打工妹的生活和包身工相比,也相差无几。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把比较打工妹生活和包身工生活的异同点作为切入点,并引导学生调查或找一些打工妹生活资料与包身工生活作比较阅读,组织学生讨论,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那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比较分析中,理解打工妹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点上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今有部分打工妹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虐待,她们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能学会提高阅读的能力,更能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本领。

二、在教学衔接点中创新

即教师利用课文的旧信息结合现实社会找准衔接点。现行中学课文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要求教师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增大信息量,找准课文信息与新观点之间的衔接点,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课文中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与当今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仅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来理解“拿来主义”,显然这种教学是肤浅的、粗糙的。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讲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得与失,了解我国为什么必须接受外国硬“送”的东西。如果让学生思考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全面,进而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经济,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更学会正确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特点。

三、在教学训练点中创新

训练点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确定重点。在训练中,由浅入深的提问是常用的方法。创新性的提问能使学生都有思考的体会,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如《变色龙》一课的教学,可设计几个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其“善变”的特征有哪些?(3)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4)是什么因素使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5)奥楚蔑洛夫到将军家后的态度又会怎样呢?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任务的分析设计的,采用由易到难的梯级提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创新性的提问,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使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四、在教学拓展点中创新

鲁迅的小说《祝福》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如果就课文分析课文,把感情教育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在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中,中国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及封建礼教的罪恶,把技能目标定位在学习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描段,这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难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找一些当今中国部分妇女被贩卖虐待的痛苦生活资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解放五十年,中国仍有些妇女还过着祥林嫂似的生活,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婆婆卖祥林嫂这一情节,改写为祥林嫂被当今人口贩子卖给了贺老六,并设想她可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得以解脱,维护自己的权利。请学生改写成小说后,让大家交流。通过这一教学,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开拓了课文的深度,也让学生在写作中自觉地认识到当代青年该怎样尊重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五、在教学审美点中创新

现行的语文教材,集古今中外文学之精萃,以美的形式、善的内容,寄寓了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它既是传授语文知识的依据,又是贯穿美育的好教材。教学这些内容,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鲁彦的散文《听潮》,是一篇写景抒情、意境深远的美文佳作。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运用美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课文的意境美。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具体教学时还可选用“月牙岛”及其海面为背景,配以“圣母颂”那曲悠长而宽广的主旋律,并由教师娓娓朗诵着导入语:“每当我们漫步海堤或徜徉海滩时,你可曾从大海喃喃细语中,从那如痴如醉的倾诉或是汹涌澎湃的咆哮声中,品味出大海那深沉而丰富的内涵……。”就这样,让学生沉浸在大海那柔情脉脉的静美之中,陶醉在大海那雄奇奔放的壮美之中,留连忘返,学生如梦的遐想,伴着似天边传来的吟咏,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67―01

改革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教案。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了以下几个“点”,对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究。

一、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上创新

这里的切入点指的是课文的人文因素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如夏衍的《包身工》一文,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与我们生活的年代相隔较远。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将当今打工者的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异同作为切入点,并引导学生深入调查打工者的生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二者的异同点。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就能深刻地理解打工者的生活与包身工生活的本质不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今有部分打工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虐待,他们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

二、在教学衔接点上创新

在教学衔接点上创新即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创造性地将社会现实与课文内容相衔接,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课文中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与当今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仅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来理解“拿来主义”显然是肤浅的、粗糙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wro及中国加入其中的得与失,从而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观点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在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经济的冲击时,该具备怎样的良好心态。这样的教学才是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三、在教学训练点上创新

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多个方面。在训练中,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是常用的方法,能使每个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变色龙》一课的教学,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其“善变”的特征有哪些?(3)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4)是什么因素使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任务设计的,并且是由易到难梯级上升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在教学拓展点上创新

教学拓展点即对课文的人文因素与课文主题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动态地处理教材,找准拓展课文主题的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主题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开拓,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课文分析课文,把感情教育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以及旧社会妇女所受到的压迫上,把技能目标定位在学习鲁迅先生高超的艺术描段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很难激恬学生思维的。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当今中国妇女的生活引入课堂,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五、在教学审美点上创新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学案编制; 学案使用; 问题

一、学案编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导学议练悟” 教学模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课前指导功能、课上导学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课后梳理功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案编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使所编学案或华而不实,或流于形式,起不到学案应有的作用。

1.学案导向性不明确。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寻找出题思路和感受出题意图,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组建者”,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恰恰相反,我们现在的学案导向性不明确,有的甚至偏离方向。

2.学案的针对性不强。现行学案针对性不强,分层不够。学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且有针对性。学案设计要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内容的科学性、难度的层次性、题目的趣味性、用时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的练习。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尽可能满足有余力同学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拔高,令人望而生畏,也不能随意降低,使人俯下身子摘桃子,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既为成绩好的同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成绩较差的学生装上起跳的助跑器,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均有启迪和帮助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

3.拿来主义盛行,生搬硬套。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编写学案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此环节不重视,建立在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学习方案,成了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教师要么从网上下载,直接用于教学;要么在使用原学案时没有进行二次备课,继续使用旧学案,与实际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学案目标含糊不清,定位不准。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陈述含糊,具体目标难辨;三维教学目标的逻辑不清,目标知识水平的要求定位不准。教师在编制学案时,没有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导致要么学案目标要求超标,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要么学案内容超量(范围),要么要求偏低,不能达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5.内容选择重复。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教辅选择面比较宽,学校的教辅配套齐全,但是缺乏一定的筛选机制,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学案中课堂训练的内容没有与教材合理整合,很多课堂练习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精减,导致编制的学案中不少内容与配套的教辅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进而导致学生重复训练,这对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提高缺乏实质性益处,客观上也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

6.知识梳理不落实。学案编制没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梳理。新课学习结束以后,一方面学生要领悟本课中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借助图表、思维导图以及概念图等多种形式,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课后反思,注意总结新课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在哪里,解题中易混易错点在哪里,思考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和求解途径。

二、学案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穿新鞋走老路,以教定学。学案,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教师在学案的使用上,有的将“教案”和“学案”混为一谈,表面上使用学案赶了一回时髦,而实际上对使用学案的意义、作用等理解不够,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学生多了一个文本的资料;有的教师不敢放手,担心过多,把自己当成主角,自导自讲,学生则是听众。在学案的使用上更多地考虑怎样去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去学,以教定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2.把学案简单地当成了练习题集。我记得我有一次语文教研课后,有位听课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很震惊。他说:“表面上看你和学生是在借助导学案进行教和学,实则是在一题一题地做练习,课文的内涵被破坏了,课堂上似乎缺失了语文的味道。”他的一席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是的,我应该把导学案看成引导学生和老师理解课文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把课堂的重点当成单纯去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学案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用以自主学习的方案,更多意义上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不能完全代替教材。

3.学案使用时机错位。从教学实际看,由于教师对教案与学案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案编制与具体使用的脱节,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不少教师因为没有认识到学案的导教导学功能,同时受到过去“满堂灌”、偏重于讲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所以课堂上教师依旧是讲的过多,没有适时将学案编制与教师教的过程有机整合,导致学案成为教学中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材料。在学案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学案是否做了,没有将学案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与教师的新课教学整合,忽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没有将学案的内容与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整合,仅仅将学案在课堂反馈时使用,出现了很多练习内容的重复。有的课后仍然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

4.批改检查不及时。在学案使用中,学案的批改一般要突出课前的预习检查,注意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课堂授课时重点例题变式训练的巡批,或当堂及时批阅;要落实课后作业的及时批改,既利于巩固新课知识,又利于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但是,部分教师把学案的批改当成是一般性作业的批改,随意性很强,不仅疏忽了前预习作业的检查,而且不重视课堂训练的及时反馈,同时学生课后巩固性作业也批改不到位,有拖拉现象。这客观上使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延时,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有松懈。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导入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1 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教《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由于导入语的故事已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这节课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了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4 歌曲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5 应变导入

日常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影响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武汉给近千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学生和听课老师早就在静静地等着,看上去课堂是那样严肃、紧张,这时,只见钱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们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先是全都一愣,随即又都同意了钱老师的提议。“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学们认识的人。”偌大的课堂静得出奇,不一会,一位大胆的同学举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接下来,教学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导语设计,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名言警句导入,对联导入,焦点话题导入,时代背景导入,情境导入,图画模型导入等方法。不过,无论怎样设计导语,都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作铺垫,联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准备阶段,往往起着定调和奠基的作用。恰当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情趣由潜伏状态激发到活动状态,实现教学上的事半功倍之效。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石潭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