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23 08:56:24

执行力读后感篇1

一、王尚文的“语感”论说 “违反心理学常识”

王尚文教授明确地说“语感”表现为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语感论》第3页)

王尚文教授同时又说:语感是感觉层面的,没有思维。

“人的言语活动不能须臾离开语感,而有的活动则非语感不可,思维插手不得。例如:学校里的语法课本告诉学生,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语法的。但从未上过学、没有读过语法课本的人显然也具有这种判断能力。”(《语感论》第8页)

“我们也许可以从中确认语感是一种思维并未直接参与作用的言语能力,在言语实践中起着无法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感论》第21页)

“也就是说,思维往往参与不了言语理解、生成、判断的任务。就话语本身而言,对于听、看的对象意义的理解和说、写出来的话语的生成,思维往往无能为力,而是无意识的用武之地。”(《语感论》第34页)

“语感毕竟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思维。”(《语感论》第41页)

“语感不假思索,并非感觉与思考的统一,思考有时反要坏事。”(《语感论》第43页)

依据王尚文教授的这些话,任何一个逻辑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据此进行简单推理,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听、说、读、写是无意识的活动,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思维。

教语文的老师也好,不教语文的老师也好,懂心理学的老师也好,不懂心理学的老师也好,哪位老师敢说一个正常成人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是不受思维干预的无意识活动?翻开心理学著述,至今还没有哪一位心理学家敢说:一个正常成人的言语活动是不受思维干预的无意识活动;几乎所有心理学工作者都一致认为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王尚文教授在他的专著《语感论》中多次强调:语感是无意识活动,是感觉层面的,思维不参与。

王尚文教授就语文教育提出新学说、新见解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提出的新学说、新见解如果和已有的心理科学常识相矛盾,就容易让人产生怀疑。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原有的这条心理科学常识存在问题,因此和这条心理科学常识相对立的新见解就难以成立。

另外,王尚文教授举的一些例子,自以为是支持自己观点的铁证,比如:

“人的言语活动不能须臾离开语感,而有的活动则非语感不可,思维插手不得。例如:学校里的语法课本告诉学生,哪是正确的,哪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合乎语法的,什么是不合语法的。但从未上过学、没有读过语法课本的人显然也具有这种判断能力。”(《语感论》第8页)

“好比一个没上过学……的中国人,……对诸如某种说法的句子是否通顺和完整、一个句子是否有两种不同的意思等等做出判断。这种直觉的语言知识或者说人们凭这种知识所作的有关句子构成和正误的判断就是语感,又称直觉知识或直觉。”(《语感论》第17页)

其实,这些所谓铁证根本经不起推敲。

这里需要指出,语文教材或语法课本上的语法知识,是陈述性知识。语法知识还有另外一种存储状态:程序性知识。知识学习的一般步骤是先经过知识的陈述性阶段,然后再通过实践运用最终掌握程序性知识。母语语法知识是默会的知识,其学习步骤恰恰与此相反,先掌握程序性知识,随着年级升高,在老师引导下才能通过概括而从实例中提炼出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说,未进学校的文盲,虽然没学过课本上的语法规则,但在听说实践中掌握了大量的母语语法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都是程序性知识,只能应用,无法说出,只知道怎样说是对的、怎样说是错的,而不知道具体违反了哪条语法规则。

二、课标应该舍弃“语感”代之以“言语监控”

看来,“语感”这个概念确实需要从“课标”中“剔除”。腾出的位置谁来坐?“言语监控”。“言语监控”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意思就是对自己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进行监督、控制。

先来看“写文章”时的言语监控。写文章,如先打腹稿、列提纲(言语计划),还要顾及文章写给谁看(言语计划),然后再按提纲不断产生一系列要表达出来的“意思”(言语计划),不断地写出书面言语(言语执行),有了这些,在写的过程中,作者本人就会按这些计划去监督自己的书面言语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言语监控),发现不按计划进行的地方(言语监控),可以随时修改(言语修正),也可在草稿完成之后修改(言语修正)。

相对于“写”,说话时的言语监控现象还没引起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好多人话音未落,就对刚出口的语句进行修改。这说明,说话时,也确实存在言语监控。再看独白式言语(演说)中的言语监控。演说者不断地想出后边要说的语句(瞬间计划),不断地把瞬间计划好的语句说出来(言语执行),还要关注已经说了什么(言语监控),是否有需要修正或补充的地方(言语监控),同时要顾及听众的反应(言语监控),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言语修正)。这对演说者本人的言语监控能力有较高要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说比写难。

听话过程中的监控,也很难发现,然而确实存在。听别人说话过程中,有时会在前期了解相关情况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听话预期”,随着听话进程不断推进,随着接收的信息不断增加,不断加工,不断更新,新的听话预期(瞬间计划)不断产生,听话者头脑中不断产生的瞬间计划(听话预期)和听话者实际接收(言语执行)到信息迅速比较(言语监控)。如果听话者发现自己头脑中产生的瞬间计划(听话预期)和实际听到的信息不匹配(言语监控),听话者就要迅速调整自己的瞬间计划(听话预期)。

阅读过程中的言语监控很隐蔽。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朗读有标点的白话文课文,说明他们阅读有标点的白话文的瞬间计划和言语执行已经比较熟练,除非遇到难度较大的词句,言语监控和言语修正方面不再需要花费多少心力。学生此后如果继续长期学习有标点的白话文教材,学生其他方面的阅读能力可能会按计划提高,但是阅读中的言语监控技能却不会有明显长进。学生阅读有标点的白话文,不必考虑句界停顿位置在何处。学生在阅读无句界白话文时,不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一系列瞬间计划以避免把词、短语读破,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一个更难、更重要的瞬间计划:确定哪儿是句界。做出一系列瞬间计划之后,紧接着就是依次执行这些瞬间计划——读出来,读的同时,听觉性语言中枢负责言语监控,如有错误,就要及时进行言语修正。在言语执行和言语监控的同时,大脑还要不断做出一系列新的瞬间计划,否则,阅读就会出现不流畅、停顿时间过久等毛病,甚至阅读中断。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生在阅读无句界白话文时,他们的瞬间计划和言语执行等能力在言语监控的协助下迅速提高,能在很少出错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阅读活动。可见,用无句界白话学习材料,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语监控,可以迅速提高阅读活动中的瞬间计划能力和言语执行能力。

三、言语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听、说、读、写教学

言语活动的复杂性,尚未被语文教育界普遍重视。以阅读教学为例,儿童如何学会阅读? 笼统讲阅读技能肯定无助于阅读教学设计。所以要把阅读技能进行分解。一般的阅读技能可以详细分解为:预期(瞬间计划)、执行、监控、修正。

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技能(此处不用内涵比较宽泛的阅读能力),就要按照叶圣陶老先生的主张,组织学生阅读无标点无句界的白话文材料。叶老对他的主张提出过解释。“理想的办法,国文教本要有两种本子:一种是不分断落,不加标点的,供学生预习用;一种是分段落,加标点的,待预习过后才拿出来对勘。……现在的书籍报刊都分段落,加标点,从著者方面说,在表达的明确性上很有帮助;从读者方面说,阅读起来可以便捷不少。可是,练习精读,这样的本子反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减轻了。既已分了段落,加了标点,就随便看下去,不再问为什么这样分,这样点,这是人之常情。在这种常情里,恰恰错过了很重要的练习机会。若要不放过这个机会,唯有令学生用一种只有文字的本子去预习,在怎样分段、怎样标点上用一番心思。预习的成绩当然不免有错误,然而不足为病。除了错误以外,凡是不错误的地方都是细心咬嚼过来的,这将是终身的受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圣陶教育文集》)

学生掌握了无句界白话文阅读技能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中熟练,这种水平的阅读技能就会巩固下来。如果还想把阅读技能提升一个台阶,就要在阅读材料上继续提高难度,用标点之后的文言教材。学生阅读有标点文言文的技能,依然可分为四个方面:阅读预期(瞬间计划)、阅读执行、阅读监控、阅读修正。教学突破口依然是学生先学习阅读预期(瞬间计划),也就学习如何寻找句内停顿位置。这时,教师的领读、范读就显得很重要。当学生阅读有标点文言文学会了做出瞬间计划的技能和阅读执行的技能时,重点就要转移到培养阅读监控和阅读修正这个角度,直到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朗读有标点文言文,才算是掌握了有标点文言文的阅读技能。

执行力读后感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养成教育

语文课程所提出语文的教学理念是: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书写习惯的养成

1.规范写字姿势。每次写字时都要及时的提醒学生做到:头正、肩开、身直、脚平。上身自然坐直,眼睛距书本30厘米,胸离桌沿一拳,笔杆与纸面保持60度的倾斜。执笔时笔杆应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稍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右,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并且两者不相碰,手指尖距笔尖约2厘米,笔杆斜靠在虎口处。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2.注重方式方法。教师在写字教学中不要怕麻烦,教师要按执笔和坐姿的具体的要求边讲解边训练,每做一步,告诉学生相应要领,让学生体验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每次写作业前,让学生背一句执笔要领,自己做一个动作,然后,学生背一句坐姿要领,自己做一个动作,连续坚持三天,各学科教师和家长都要知道这个要领,并配合老师严格要求,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写字姿势。在写字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按要领严格训练自己,教师只作检查和个别指导,再坚持严格训练5天左右,这样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

3.评价具有时效性。写字贵在坚持,巩固学生的写字姿势,可开展一些评比活动,互帮活动,写字比赛活动,鼓励监督学生牢固掌握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校每学期都进行学生的系列竞赛,其中抄写就是一项,通过班级的初赛、复赛,最后进行决赛,获奖学生受到奖励,这样在无形之中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更有了努力的目标。

二、阅读能力的养成

1.掌握方式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读分为多种形式,常见的就是默读、放声读和有感情的朗读。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到至少读课文三遍,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感悟。可以开火车读,可以表演读,更可以赛读。学生通过多种的读的方式,喜欢上阅读。同时教师也要做适当的知道,特别是范读能够为学生起到引领作用。

2.注重课外阅读。学生只依靠书本中的阅读远远是不够的,所以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特别是要“读好书,好读书”,我们班级成立了图书角,还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资源,成立借阅室。学生每周一班会课和周四下午以班级为单位借阅书籍,每一次学生都读的很开心,这样不断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3.注重阅读积累。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积累很重要。阅读要做到笔、本不离手,遇到好的词、句抄下来做积累,经过几年的积累,学生手里都有了几本的读书笔记,这样使得学生读有所用。

三、写作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是写的基础,也就是说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小学写作教学也是一个难点。

1.注重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对好词好句的积累,特别是一些不同的修辞、说明方法的使用更是为习作点睛之笔,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日记的好习惯。参加活动后要有写观后感的习惯。还有就是对知识的了解面要广泛。

2.掌握方式方法。习作时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对动物、景物、事物的不同层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写人物之前要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这些好的习惯的养成对习作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口语交际习惯的养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并认真耐心。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其实口语交际就是说话,但是说话也要讲求方式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养成说话有礼貌的好习惯,并在说话的过程中用上尊称及谦语,这种习惯的养成不单单是在学校,还可以映射到校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养成教育无处不在,只有把教育教学和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养的人。

执行力读后感篇3

连续两周随语文组教师一起聆听了本组除教研主力军外七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听后感受颇深。各位执教者立足我校区语文立项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双轨四步练阅读”实践研究》,紧扣“ 读”字,时而教师动情范读,时而学生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 、分组赛读,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教师给学生所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与课内阅读相得益彰,不仅令学生陶醉其中,更让听者连声赞叹,给了听者一种:“阅读芝兰溢异香 “双轨四步”相益彰”的感悟。

七位执教者都能结合课题内涵创造性的设计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均有其独到之处。李春芳老师所展示的《凡卡》一课以“读”为主线,采取诸多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读中体会课文主旨,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接读、赛读、配乐读中自己思索,充分体验读中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树立起了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教师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文本,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教师的提问非常具体:“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 ?”“乡下爷爷家真的很幸福吗?”“你还从哪看出了凡卡遭到了非人的待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试试看能否找到答案。”教师所预设的提问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最后给学生推荐阅读《凡卡》原文,水到渠成。整节课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自主阅读明白“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配乐朗读强化了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春艳老师所讲授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精湛的阅读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自始至终将指导的形式由平日的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教师只做适时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总结板书,整个课堂 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使听者有一种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舞出多美的舞蹈的顿悟。

孟林静老师的课,教师整堂课都始终面带笑容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很默契的亲和力。同时,注重了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阅读培养了学生语感。权雪莉老师所讲的《学步》一课,首先指导学生读懂,然后学会运用,其次教会了学生由问题入手打开阅读界面从而享受阅读的方法。白彩玲老师的课运用多媒体资料,准确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导学案,让学生的学习有了目标。田朵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自然且结合学生实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总之,本次语文展示课,为非教研主力军队伍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各执教者均做到了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 课内外衔接得较为得体,便于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活动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执行力读后感篇4

一.技术技能的支持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语文教学手段也加入了科技含量――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中声音、图像的恰当使用可以鲜活再现情境,激活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形象、感性的表达教材所要传达的文本情怀。曾获无锡市评优课一等奖的叶有德老师在教授《过洞庭》时,就使用了音像配合的诵读法,学生在铮铮的古琴声中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后,老师又播放了浩淼的洞庭湖影视画面,并在抑扬交错的古筝乐声中范读。这时学生的思维、眼界顿时开阔,诵读兴致高涨,全身心投入声像情境中再次朗读。当教师最后播映音像原声朗读时,学生对张孝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自信与豪情已是如临其境、心神领会。

在注重人文回归的主流背景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黑板和媒体投影成为课堂上重要的展示平台,执教者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块阵地。除了娴熟的媒体技术外,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精当的板书、醇厚而带磁性的嗓音、标准的普通话、幽默机智的应答、文化底蕴丰厚的遣词用句等技能,同样能有效刺激学生感官,提升文本解读层次,感受浓郁文学情怀。

二.情感磁场的密布

也许由于应试的功利性,许多学生会觉得没有读过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课文,但语文课堂毕竟不是学生或教师孤军奋战的濯濯童山,而是一个师生思维阡陌交流的云兴霞蔚的山阴道,而情感始终是这个跋涉过程的助推力。要使课堂上思维流动、情感流淌,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应有满脸满怀的热情,并贯穿于情境导入、文本解读、课堂拓展及结束激励语等各个环节中,自觉形成一种使学生难以抗拒的情境感召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很自然跟着教师起伏的情感节奏流动,课堂教学才会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课堂上执教者真情投入,能使整堂课的教情、学情、文情完美统一,有效引导学生情境体验、披情入理,这将是拨动学生心弦、折射真善美人文情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执教者动情了,学生才能动情,师生都感动了,语文课堂的情怀感召自然就生成了。

三.心灵生命的感召

许多学生的确在语文课堂上感动了,对自然界的丰富和谐产生了敬畏,对人类灿烂的文化由衷的赞叹,但更多学生会觉得这只是对不可及的苍穹的一种仰望,虽动人然离自身太过遥远。

其实语文教学文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真实生活的提炼。孔子说:“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切著明。”文本就是一个生活实例,教师应抓住学生动情的这一契机,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及时有效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当课堂教学的光芒照亮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学生才能运用课堂体验对现实生活见微知著、洞幽察微,严肃对待社会生活的阴暗丑恶现象,感知其正义良知的可贵,践行理想的路标,升华生命的情怀。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教亦需载道。文本解构后适时地拓展、联系自身生活,则更易于对学生潜能的发掘、意识的觉醒、精神的呼唤,并进而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形成个人的社会生活理想,最终生成其冷静的判断、执著的意志、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语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达成经验共享、视界融合、心灵感召,这是新的课程改革向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更需要教学者大语文的教学情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课堂教学情怀是教师的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浸染涵养,经年累月的尝试探索。《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成这样的教学实效,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较好的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注重平时的技能素养提升和文化积淀,课堂上才能从容应对、厚积博发,以自己丰厚的文化素养、审美品质来潜移默化地感召、引领学生,生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信念与教育情怀。

执行力读后感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方法优化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这是不争的事实。高效的课堂教学能让全体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能力,感悟思想,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在课堂中获得自尊、收获自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优化课堂教学,合理、高效地进行增长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本人的教学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进行简约化的教材处理,为课堂减肥

即使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今天,老师一直主宰着课堂,激情地上演“独角戏”的现象依然在大行其道。不能放手的根源在于我们教师的不自信,总觉得不把教材面面俱到地分析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有缺陷,并且还担心学生的折腾,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因此我们不能充分地信任学生,不肯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让出地盘,把整堂课上得满满当当的。殊不知一节课时间有限,若面面俱到地讲,就会蜻蜓点水,不能给学生深切的感受与体验。这样的结果经常是 “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本人认为要解决这一痼疾,就应该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删繁就简,为课堂减肥,把课堂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法的目的。

语文课的最大困惑就在于可讲的东西永远那么多那么杂,教师因为疲于取舍而总是于不经意中掉进了满堂讲、满堂灌的尴尬境地。怎么办?要想不陷于教材内容的大海,本人认为精简教学目标,凝练教学线条,整合教学板块,通过教师对文本的重组,精选内容,拈出最精要的一处或几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就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文章篇幅长,老师只就其中重点的“不同的人对孔乙己的笑”进行精读精练,就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再如《故乡》的教学可自始至终扣住“变”字来一线串珠,通过四个问题1.用一个词语概括故事情节的特点。2.故乡的哪些事物在变?3.他们是怎么变的?4.他们为什么变? 精当地串起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感悟深刻了,收获就自然有了。

为课堂减肥还意味着教师重点着力于文本特质的分析,勇敢地删繁就简,提炼出课文中对学生最有效的训练内容,设计最简便灵动的训练途径,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课堂上学有所练,练有所得。如我执教《土地的誓言》,整个教学过程只有三个板块:屏气凝神听誓言、酣畅淋漓品誓言、联系实际写誓言。第一个板块主要是听音乐激情导入。听老师范读进入文本,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体悟感情。第二个板块主要是品味语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勾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品读并交流。对文本简化头绪处理,这样训练具体了,学习深入了,体验也丰富了,真正做到了“老师,让出地盘;学生,展示自信”

二、执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为课堂增效

“教材是例子”的观点早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那么教材如何使用更有利于初中学生学习,让他们愿意学乐意学、学得好,达到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上多层面的收获呢?新课程提出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又是教材的开发者的论断。开发就是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活”起来。我认为进行教学策略活动化,将死的文本变为可操作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阳光舞台,与学生一道探究、合作、讨论、交流,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另一层面上说,“高效课堂”的主导思想是还课堂以学生,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执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中把思维推向深处,使学生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走出来。

如我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设置了这样的活动化的教学策略:1. 设计一种图形,表现出故事的矛盾冲突双方的关系。2. 以“菲利普夫妇值不值得同情”的辩论提挈全篇教学。3. 想象性写作:菲利普一家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确实躲过了于勒。他们心情沉重地回家没几天便收到了一封于勒的来信。如果你就是于勒,你会在信中写些什么呢?在课堂上,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

再如我执教《金色花》时,将课堂分为两个活动。其中有个活动是写真集,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文本后,学生将文本文字转化为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个活动是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一学生要将文中精彩的语句挑出来;第二学生要对文字进行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第三学生要把脑中浮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较为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既训练了读写的能力,又训练了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尝到思考的快乐,都积极地走进学习中去。再如教《马》这一课时,我又作了这样处理,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充当解说员,以第一人称来解说其中的一类马。这样的解读,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各类马的特性,又训练学生读说写的能力。

执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久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团队精神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出来了。

三、倡导熏陶式的朗读指导,让个性张扬

执行力读后感篇6

近日,我三次执教初一《贝壳》一文,不断地让同行评判,不停地白我反思,以求完善,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是多么不易,十几个昼夜的辛勤努力,换来我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认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犹如凤凰涅檗,获得重生。我仔细写下三堂课的教案以及课堂实录,记录下这枚“贝壳”在我手中是如何成长的。

我通过“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板块”三个维度比较三堂课的异同,以此来见证《贝壳》教学成长过程。三堂课中截取一部分进行纵向比较,主要从“教学目标”中的“2.语言品味”来做比较说明。

第一堂课:《贝壳》

执教班级:一 (1)班

【教学目标】

2.反复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

【评价任务】

检测目标2。通过白由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品味优美语句,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板块】

(课堂实录)教学过程(略)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体现,老师太强势,每一个步骤,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看起来课堂“很安全”,都是老师预设情景的还原。可是,殊不知,这样一问一答的模式,将学生“困死”,没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感阅读中。应加强个别示范读、品读、评读,让学生在争论探讨中获得情感体验。

第二堂课:《贝壳》

执教班级:一 (2)班

【教学目标】

2.反复朗读,品析作者饱含诗意和深情的情感语言。

【评价任务】

检测目标2。通过自由读、齐读、示范读等多种方式,赏析关键语句,反复品评,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板块】

(课堂实录)教学过程(略)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很好地展现了学生们对于语言的评析能力,通过齐声读、示范读、点评读较深入地挖掘出语段中关键词句所蕴含的哲理美和情感美。学生们也很积极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课后我仔细回想,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其实还可以更加突出。逐段逐段地“死板”分析,显得过于生硬,何不放手让他们自由“呼吸”美丽的句子?只要是他们所喜爱的。

第三堂课:《贝壳》

执教班级:一 (3)班

【教学目标】

2.反复朗读,品评作者饱含诗意和深情的情感语言,感受贝壳带来的生命启示。

【评价任务】

检测目标2。小组讨论,说说词句中蕴含着的作者的生命感悟。

【教学板块】

(课堂实录)教学过程(略)

在本课的“品读”教学坏节中,我作为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较好地观察着学生们的举动,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全部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展现才华。我只需要“静静”地关注着,适时引导,给予鼓励,给予安慰,创造机会,跟随着学生脚步走。最后“收回”重心,凝聚于“情感”。每一个教学步骤,明白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到底学到了什么。

文学作品的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妙处”。从审美的角度看,“妙处”就是“美”。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美”的积累、“美”的发现。

散文教学,应注重挖掘哲思美,品析情感美。而这两种美,《贝壳》兼而有之。我认为课堂主体时间应放在品析“诗意”语言上。这就涉及“美”的发现。“美”的感悟因人而异,所以,我在第三堂课中,提出“找出最触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点评点评”的要求。这是最大程度给予学生白由,去关注“美”,发现“美”。我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点评、评价朗读、读书笔记记录等方式来验证学生在《贝壳》中感悟到了“美”。并且,针对个别学困生,我适当提供帮助,指出“美”在此处,供他们赏析。

《贝壳》中“美”的发现,其全部工作在于对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艺术奥秘。这就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主张通过小组讨论,互读优美词句,探讨关键词句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只有反复朗读品味,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引起共鸣。

执行力读后感篇7

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中国人民志愿军接到去另一个地方执行任务。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了两个朝鲜小朋友。

当我读到:“到处一片漆黑,山高路滑,看不清的道路,只能摸索着前进”时,我真为志愿军叔叔感到担心。当我读到:“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手挽手的站在那里”时,我被他们感动了。当我读到:“志愿军叔叔上前线打美国鬼子,我们也要出出力”时,我感到朝鲜小朋友很勇敢。

再看看我自己,爸爸妈妈这么努力去挣钱给我读书,我却不认真读,不珍惜机会。记得有一次上课,我似乎忘了正在上课,便搞起小动作。当老师出题给我们做的时候,别人很快就做完了,我却想了很久都做不出,想到这里,我感到很惭愧。

等我长大了,我要做一个勇敢的人。现在,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来报答我的父母。

执行力读后感篇8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阅读 能力 策略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①。然而当下许多初中生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原因很多,有的是家长持反对态度,许多家长坦言“不希望孩子课余时间看些与教材无关的书”。并表示“让孩子学习一门才艺远远比坐在家里读课外书有用得多”,因此,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才艺班占满。也有的是语文教师不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掌握课本内容,大量做各类练习册,将课余时间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上。当然,也有学生自身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为阅读既费时又费力,对阅读产生了倦怠心理。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家庭要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

首先,家长应督促孩子制订并完成课外阅读计划。家长应多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然后督促孩子结合自身情况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譬如每学期要阅读哪些书目,安排在什么时间阅读。计划制订完,家长还应督促孩子按时完成阅读计划。有的初中生自制力不强,计划刚制定完的几天做得十分认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督促不严时,学生就不按计划执行了。因此,家长在孩子的课外阅读管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私立学校做兼职教师时,执教的班级中有位女生的母亲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她经常向我了解女儿在各阶段应阅读的书目,然后给孩子购买相关书籍,同时经常向我反馈女儿课外阅读的情况,以及其在辅导女儿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位母亲的配合下,该女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写作水平及口语交际能力也得以提升。

其次,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读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经常向笔者反映,放学回家后家里总是乱哄哄的,使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学习、阅读。笔者在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许多家长在下班后习惯回家看电视,邀请朋友来家中聚会,有些家长甚至每晚玩游戏、打麻将到深夜。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学生的确很难做到专心阅读。家庭阅读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效率。一个安静的房间,一张干净的书桌,一个满是书籍的书柜,那种温馨、宁静定会让孩子漫游书海,置身其中便手不释卷。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每天在孩子阅读时关闭电视、电脑,让孩子能够坐下来静静地品味书香。

二.学校要给学生课外阅读以正确的指导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内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课内阅读,可将课内与课外阅读进行整合,找到彼此的联系,从而充实课堂教学,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达到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

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如教师在给学生解读一位作家作品的同时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笔者在讲解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时,就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让学生感受同一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魅力。教师也可将课内、课外阅读中主旨相近的文章进行联系阅读,如讲授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可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凡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师也应阅读,这样能起到师生共同提升的作用。在师生同读中,教师可与学生在阅读方法与经验上进行交流,学生也可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更细致地阅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有了目标,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加深了对课内文本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善于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组织一些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引导。如教师可定期召开好书竞读、竞荐会。让学生从课外阅读的书籍中选择喜欢的文章或片段,进行比赛式阅读,或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向同学推荐。在笔者执教的班级,学生们在好书竞读、竞荐会中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每个发言的同学都能神采飞扬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中的片段,或极力详尽地阐述自己推荐书籍的原因,通常是一个同学刚坐下,另一个同学就站起来发言。这种竞读、竞荐会正是利用初中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目的。

笔者在执教班级还采用了“口头读后感”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即让学生把阅读一本课外读物的感受与思考口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领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由于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日渐盛行,其共享性及信息的丰富性、新颖性等特点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有很多学生选择上网阅读文学作品,更有大部分学生热衷于当下热播的影视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只要引导正确,网络文学、影视文学一样能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如笔者执教班级中的男生十分喜爱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笔者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悟空传》中的悟空形象与《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有何异同?学生带着问题对比阅读两部作品,就会对文本有更细致、深刻的理解。同理,学生爱看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笔者就推荐他们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让学生比较柯南与福尔摩斯谁更有智慧。

除了教师要给学生课外阅读以正确的引导外,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大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②因此,学校应努力通过建设并向学生开放阅览室,在每个班级设图书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物质条件。

只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②(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8页

上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范文 下一篇:一天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