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26 06:22:59

咏雪诗句

咏雪诗句篇1

关键词:咏物诗 审美特质 体物 喻体 抒情

咏物诗于世间万物的吟咏,或对物感怀,吟咏性情,或借物抒怀,有所寄托,或托物寓意,意蕴深邃;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必心领神会始得,妙处不在言句上。咏物诗除了写景写事外,其中还流露着某种思致,沁透着某种感情,景与物披上了一种“感荡性灵”的东西,使人读着不仅实获我心,而且意味无穷。这就是咏物诗歌的妙处,既有物理特征,体物若即若离;又有事理特征,喻理饶有兴致;还具情理特征,抒情意味深长。

一.体物要求“若即若离”

这是咏物诗的物理特质。“若即若离”就是一种临界美,咏物诗,既要切合咏物,曲尽“物”之妙,又要暗合情韵,直抒“人”之思,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似花还似非花”,花与人不即不离,水融,密不可分,物我一体。所以咏物,有时侧重于绘形,有时侧重于赋神,有时形神兼备。

(一)穷形尽相。着重表现物的外在形式,描写生动,新颖传神,可谓穷形尽相,诚如刘勰所说:“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如骆宾王的《咏鹅》,就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红掌白鹅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形象;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状写了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形态;再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寒,复觉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阑梦醒,冷气砭骨,衾枕生寒,白雪照棂,下雪之久、积雪之深、飘雪之大,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所勾绘的这一场夜雪,不禁使人遥想“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壮观景象。

(二)遗貌取神。不太追求细致刻画,工巧形似,而是重在写物的神态,表现物的内在精神,诗人只是写自己刹那间所感受的物理的气象,有点像中国的写意画。咏物“气韵生动”(谢赫《古画品录》),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陆归蒙的《白莲》可为代表。《房兵曹胡马》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态,更使读者感受到胡马凛然无畏的气度。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则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柔弱风姿,摇曳娇态,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三)形神兼备。此乃咏物诗之妙境。钱咏《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所谓“不即不离”,就是指“形”与“神”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渗透了诗人的情思。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于谦的《石灰吟》写了石灰的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石灰就是自己的化身,自己就是石灰的写照。这里再看一首陈亮的《梅花》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梅花的“形”:疏枝瘦条,雪积其上,花萼似珠,光彩夺目;一朵先开,吐放清香。由第四句转到后四句,主要写梅花的“神”:梅先天下春,凌雪抗冰霜,清香传天地,规律不可抗。梅花有人品,人品是梅花。

二.喻理可以“饶有兴致”

这是咏物诗的事理特质。以物喻理,饶有兴致。咏物诗通过物事来喻理,既可形象生动地讲清道理,使人容易领会;又能婉转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不尽。其间,有“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豁然,亦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洞然,更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然,事理通晓,诗理明晰。王安石吟咏石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古代兵法“兵不在多而在精”的至理名言,蕴含“以少总多”、“从微见著”的哲理。欧阳修感叹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后反差,两厢对比,点明了一个真理:失去了自由的画眉鸟,即使将它用金笼供养起来,它也没有身在大自然快乐啊!由物及人,人不也是这样吗?人禀七性,应物斯感。感怀亦有不同,物因人而感触异常,人因物而体验迥然。

(一)一而异的理趣。咏同一物表达不同的情志。以唐人三首咏蝉诗为例:虞世南《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三位诗人,一为高官,一为囚徒,一为迁客,各自所处境遇有别,地位、气质不同,因而在诗中寄寓的情感迥异。同为咏梅,词作傲岸,陆游词作料峭,心境不一,赏梅有异。

(二)异而一的理趣。咏同一物表达同一情志。同为咏菊,郑谷与郑思肖在表达不改节操、坚守人格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篙,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用对比的手法写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与他花攀比,借此表达诗人不慕高位、坚守节操的品格。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霜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前两句写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咏不同的物表达同一情志。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笔下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孤高清傲,高格独标,一袭香馨,默然轻悄。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无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

咏雪诗句篇2

笔者在教学《咏雪》这篇短小的文言文时,作了如下的设计,尝试把“文”和“言”的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了解“咏雪之事”――读课文,初知文意

一读――读准字音:差chà、骤zhòu、拟nǐ、奕yì。二读――读出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读――叙述故事:要求学生对照注释看通课文大意,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复述故事,强调以下几个词语的意思:集(聚会)、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为后文的赏析做铺垫。课本上的文章都是优秀作品,并有相当的注释,学生可据此自主学习,在明白大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一定要读得朗朗上口,最好能读出语感。然后对学生有疑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重点、难点精选的字词的意思、用法当堂学会翻译。

二、赏析“咏雪之句”――品形象,寻找美点

文中两个咏雪之句各自有何妙处?(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把雪比作盐,主要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来形容,确实有些形似,但它只是说出了“雪骤”之前刚下小雪时的状态,与“骤”下“纷纷”大雪的情景不符;况且把雪比作盐有点俗气,语言缺少一种雅致的美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把雪比作柳絮,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来说都极其相似,灰白色的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正如柳絮趁风飞舞,这种情景令人陶醉;更美妙的是,它表达了一种优雅的意境,漫天飞舞的柳絮让人联想到了春天的温暖,真乃是以春景写冬景的佳句,这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咏雪绝句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前一句,此句妙喻既有形似又有神似,当是更胜一筹。

三、走近“咏雪之人”――析语言,探讨个性

讨论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后再以不同的语气朗读)。

1.上面两个咏雪之人分别是谁(明确人物身份),从他们说话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们有何个性?

谢朗:从谢太傅话音刚落他即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之句,可以看到一个才思敏捷、聪颖机智的翩翩少年形象;而从“差可拟”这几个词又可看出他的率真和急躁,思考问题还不成熟,甚至有些不自信。

谢道韫:从“未若”二字可以看出,谢道韫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显得自信从容;而能吟出“柳絮因风起”的佳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满腹学识、优雅稳重的才女形象。

2.对他们两人的表现谢太傅持何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谢太傅(谢安,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对两个后生的表现,谢太傅没有说话,只是“大笑乐”,也许是他不便对谁做出褒贬,同时为两个后生的才学感到高兴;又或许是善笑谢朗的率真,赞笑谢道韫的才华――从一“笑”字,便可看出一个慈祥可亲的长辈形象;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聚集在一起,谢太傅“欣然”召集大家讲解诗文,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能有这样的雅兴来做这样的雅事,岂能不“乐”?――从一“乐”字,我们看到了一个儒雅脱俗、气度非凡的文人雅士形象。

四、感受“咏雪之情”――说环境,烘托氛围

从以上的几个人物我们了解到,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即有学问的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文中是如何描写雪天环境的,这种环境对家族里“咏雪”的氛围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感悟)?

雪天环境:寒雪日、雪骤――寒冷的、下着大雪的天气,一“寒”字和一“骤”字,精炼地描写了一个天寒地冻、粉妆玉砌的美妙的雪的世界。

作用:简短的几个字,精妙之极――交代了“咏雪”的背景,为“咏雪之事”做铺垫;又为“咏雪之句”提供了素材;更让“咏雪之人”展示了才华。屋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而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一家人聚在一起讲解诗文,老少同乐,让人倍感家庭的温馨,烘托出了浓浓的“咏雪之情”。

咏雪诗句篇3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可谓咏雪诗的绝唱。群山白雪皑皑,大地茫茫,不见飞鸟,人迹罕至,唯有一渔翁正冒雪临江独钓。寥寥二十字,却勾画出一幅凄清寒峭的雪中垂钓图,画面既廓大又具体,形象鲜明而又生动。

春雪“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刘方平的《春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飞雪迎春图。“带”字之意玄妙而微茫,“徘徊”二字又赋予了雪花以生命气息。小诗气息好,韵味醇。东方虬的《春雪》又是另一番景象。“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分不清雪花梅花,辨不明雪落梅落,给人留下无限美的遐想。“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韩愈笔下的春雪,雪花嫌春花开晚,先自飞舞,还要到树间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它穿树绕枝,炫人眼目,以招春归。

松下雪《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警句。唐朝诗人钱起用其意写了首《松下雪》:“虽因朔风至,不向瑶台侧。惟助苦寒松,偏明后凋色。”小诗雪松兼写,雪助松翠,雪润松劲,松雪两并而美。

塞外之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的咏雪名句,一幅塞外飞雪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这是唐朝卢照邻的《雨雪曲》。此诗将雪与飞沙相比,又以月光与冰凌互喻,写尽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凝与酷寒。

积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是祖咏的咏雪名作《终南山望余雪》。岭表高出云端,山顶积雪处在云遮雾罩之中,仿佛浮在云头。天睛之时,夕阳谥彩,雪岭增色,画面之美可想而知。

月下雪月下赏雪,自然别有风味。薛蕙在《月下望雪》中写道:“朝看云际雪,夜坐月中楼。宛似青天上,俯观银汉流。犹怜日未尽,好为上帘钩!”小诗以赋写起,继之以比法描绘出雪月辉映,神姿仙态,云遮雾罩,缥缈无际的瑶台仙境。

苦雪高适在《苦雪》中写道:“漾潆洒平陆,淅沥至幽居。且喜润群物,焉能悲年储。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诗人巧妙地将雪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雪润群物,故喜;但又想年储不多,青黄不接,则忧。

咏雪诗句篇4

(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著名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主席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练习背诵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的《咏梅》词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自己读。

(2)谁来读读陆游的这首词?(3)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看看和读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教师介绍: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3.学生介绍收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分小组理解探究,深入体会两首词的内容及思想。

4.小结:虽然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面对来自国内自然灾害和国外等重重压力,仍然非常乐观,以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乐观谦虚的革命态度。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卜算子·咏梅》(毛词)。(配乐朗读)

三、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上画,并给自己的画题上词。(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自开、寒梅斗雪图、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

四、深悟感情,创意表达。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

①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写等)②成果展示,相互评议。

2.感情读、背升华理解。五、扩展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以前学过的的七律诗《长征》,现在又学习了他的《卜算子·咏梅》,还读过哪些的诗词?

(学生背诵的其他诗词。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诗词让学生朗读。)

咏雪诗句篇5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译文

b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写作背景

此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写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崭新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戒律,再凑几句了。

咏雪诗句篇6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的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也各异其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这昭示着梅花独领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以此类题材作的诗词在百首以上。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后来,填了一首,又有不同的味道。

卜算子・咏梅

作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又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貌,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梅花是他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此外,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的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体现了梅花的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意境浑然天成。

【附】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咏雪诗句篇7

1、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雪意味着掩盖过去陈旧的事物,从中萌生崭新的有生命力的新物,毛主席借此表达面对这么一个漂亮壮丽的祖国,一定要努力成为今朝风流人物,解放以至建立一个新中国;

2、毛主席写成将近十年之久的《沁园春》咏雪词书赠于人,在重庆第一次问世,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

(来源:文章屋网 )

咏雪诗句篇8

【关键词】史达祖;咏物词;形神俱备。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南宋泰嘉开禧年间权臣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颇擅权用事。韩败后,史达祖受黥刑,死于贫困中。今传有《梅溪词》,存112首,而其中咏物词共计23首,约占词总数的六分之一,分别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子,《海棠春令》咏海棠,《东风第一枝》咏春雪,《玉楼春》咏梨花,《乐》咏鸳鸯,《祝英台近》咏蔷薇,《西江月》咏木犀珠,《桃源忆故人》咏桃花,《菩萨蛮》咏玉蕊花、软香,《夜合花》咏笛,《留春令》咏金林檎(沙果)、梅花,《瑞鹤仙》咏红梅,《兰陵王》咏碧莲,《风入松》咏茉莉花,《隔浦莲》咏荷花,《齐乐天》咏白发、咏橙,《惜奴娇》咏梅,《龙吟曲》咏雪,《醉公子》咏梅。

其咏物词作成就之高,向来为人称道。姜夔曾评曰:“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清人邹祗谟称:“咏物固不可似,尤忌刻意太似。取行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宋词至白石、梅溪,始得个中妙谛。”笔者通读梅溪之咏物词,认为其词“形神俱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穷形尽相,巧妙化用前人神思。

梅溪的咏物词多采用白描手法,将所咏之物细腻刻画出来,用词轻盈绰约,极妍尽态。如咏燕子“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虽短短的十二个字,却将燕子活跃季节、轻盈体态、尾似双剪的特性细致地刻画了出来。诸如此类细致穷形尽相的状物描摹,在梅溪咏物词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一首好的咏物作品,除了追求形似之外,神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咏物词字里行间鲜少出现所咏之物的字词,更多是巧妙地化用前人咏物名句或典故所蕴含的神思,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物态神韵,翻新旧意,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赋予它们独特的意蕴与风姿,贴切自然,如同己出,了无痕迹,又见工巧。虽然没有点破所咏之物,但却能使读者阅读过程既可会心明意理解所咏之物,又能回味此间的无穷韵味,尽情领略诗歌言不尽意所带来的审美。如《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这是一首咏春雨的词作,而遣词造句,却不露一个“雨”字,而字字均与“雨”关涉。其十分巧妙地化用的了前人吟诵“春雨”的名句与典故:“千里偷催春暮”化用孟郊《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春潮晚急”化用韦应物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新绿”化用韦庄词“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门掩梨花”化用秦观词“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化用李商隐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中最为巧妙的则属词作的最后一句“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咋看似平平数语,细细品来,却饱含着无限情思。“门掩梨花”出自秦观词《鹧鸪天》:“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无一语,对芳樽,安排断肠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此词写流莺相催时节,闺房女子泪湿沾巾,千里之外的意中人却断无消息,便只有在梦里飞越千里关山去追寻那人了。无奈也好,无语也罢,春暮时候,只能是“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灯深夜语”化用了李商隐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描写诗人雨夜寂寥,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能寄托将来。待他日返回故乡,便可共妻子在西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倾诉今夜的思念之情。梅溪此处化用,虽短短九字,但却承载着绵绵情意,不仅均与“雨”相关,更是了无痕迹地将前人的微妙的感情、神思也融入其中,丰富了“雨”的感彩,增加了“雨”的感情容量,开拓出一种新的意境与神韵,使物不再是死物,而是生动多情的活物,给人留下无限联想。正如词评所云:“愁雨耶?怨雨耶?多少淑偶在佳期,尽为所误,而伊仍浸淫渐渍,联绵不已。小人情态如是,句句清隽可思。好在结二语写得幽闲贞静,自有身分,怨而不怒。”

能在化用前人诗作的同时,将其神思也一并化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是梅溪咏物词的一大特色。此外如咏桃花的《桃源忆故人·赋桃花》,语不涉桃花,而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父,借此故事表现桃花与世无争、隔绝俗世的气质,下片化用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桃花情事,使其笔下的桃花多了一抹风流色彩,多了一股伤感气息,形似而神俱,生动多情。再如咏梨花,化用了李重元《忆王孙》“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闺怨情怀;咏海棠,化用《太真外传》里唐明皇称赞杨贵妃的典故;咏软香,化用了汉代班姬失宠所作的《怨诗》等等。

二、语间传神,咏物而不滞于物。

张炎《词源·咏物》:“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可见,一首好的咏物诗,不能单单停留在对物体的描述上,更应该有所拓展深化,借物抒情。梅溪咏物词之所以能形神俱合,栩栩如生,很重要一点便在于其“咏物而不滞于物”。

如《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是一首咏燕子的词,上片描绘一双燕子温馨多情、无忧无虑,快活自在,尽情享受着春日回归家园的喜悦,“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说尽了双燕限快意。下片写燕子玩乐完了,就恬然入睡了。这时候看燕子双飞的闺人出场了,她盼着燕儿归时带来远方的音信,而燕儿却自顾着快活,是它忘记了,还是远人根本没有托燕传情?无限怨念至此而生。双燕越是多情缠绵,越衬托出闺人的孤令哀怨;双燕越是快活无忧,越衬托出闺人的心酸无奈。这种人、燕、冷、热的对比,更加突出了闺思怀远的不堪心情。可谓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词作名为咏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已经把燕子形态雕琢得精巧无双,空前绝后了,况还借燕儿传情的惯例,将笔锋转向等待天涯芳信的闺人的愁思,其情其韵其神油然而生,跃然纸上,咏物而不滞留于物,形神俱备,令人读之回味无穷。

再如《祝英台近·蔷薇》将女子“欢喜——失落——惊喜——复喜”的情绪变化附著于蔷薇,感情展现得酣畅淋漓,令人几乎忘记了蔷薇只是一株植物,而非可爱多情的女子。作者虽然意在咏物,但其从不停留在物态表面,更多是通过刻画一个心境、情绪来使物态风情万种、立体可触,物不再是“死物”,而是和人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力,以及丰富情感的活物。

上一篇: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范文 下一篇:小企业财务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