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范文

时间:2023-11-09 11:33:31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1

摘 要:中国诗歌语言从《诗经》时代开始,到魏晋发展至鼎盛的唐代,直至明清、近代,每个时代的诗歌语言特点各有千秋。其语言以质朴自然为主,但因时代不同,或,乐而不淫;或,哀而不伤。唐代诗明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巅峰,其语言最为完美,“华声”是其特点的高度概括。封建时代的诗歌,清时代遭遇文字狱之灾,诗歌语言不能自由发展,现代诗歌语言由于西学东渐,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中国诗歌语言形式变化,但其内在思想即使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依旧是中国诗歌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中国诗歌;语言;诗学思想

一、中国诗歌语言

(一)中国诗歌划分

中国诗歌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通常当人们提及中国诗歌是,大都想到是古代诗歌。中国的古代诗歌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两种诗歌的概念是在唐代形成的。

古体诗包含了古诗、楚辞、乐府诗,而“歌”“歌行”“引”“曲”“呤”等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语言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律诗的语言讲究格律且要求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古体诗语言的自由,成就了其豪放大气;近体诗语言的讲究,将语言雕琢得玲珑有致。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美

中国人说话要求语音美,说话的内容也要美,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发展至今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成就了整个汉语。于坚在《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杨克主编《中国新诗年鉴1998》的《代序》)一文里认为:汉语是诗性语言,具有天然的诗性特征和历史意识,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本世纪最后20年间,世界最优秀的诗人是置身在汉语中的。[2]可见,即便是现代汉语,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精华部分早已烙印在其中,就像紫檀木中的金星,隐隐发光。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美,这种美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历代诗人所遵循的韵。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在押韵或不押韵中变幻莫测,美不胜收。为求押韵,作诗时的讲究也多,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近体诗在韵的追求上比古体诗更为严格,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同时还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而古诗允许中途换韵,少了一分可以,多了一分潇洒!

(三)、中国诗歌画面美

中国古诗虽然在语言上要求语音押韵,朗朗上口。但古诗的美不仅仅是听觉上的,还是视觉上的,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视觉之美,让人目不暇接。诗歌在语言方面要达到精美,这种“精”便可以与古代律诗在音韵上的追求契合。诗人为了能找到一个字能既达意有符合韵脚,可谓是倾尽其心思。“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江南春天的无限生机跃然纸上,让读者最忆是江南!

王摩诘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连现实主义代表杜子美的诗句也能在忧国忧民的同时照顾到审美的要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句诗中可以体会到杜诗的用词特点整体的画面感。两句诗出现了碧绿、洁白、黛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映“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对比鲜明,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美丽景象就在眼前。逾白与欲燃又是一个趋临动态的词,给人以跃动的想象感,诗句顿时有了生命,值得品味。透过语言文字,诗歌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

语言文字要抒发诗人胸臆,除了直接描写画面,还会运用到各种手法。用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角度看,古代诗歌中的名词活用现象还是不少。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活用后的词性与“吟”是对仗的关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诗句“开轩而场圃”,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这些词的活用,一字生辉,又如马良手中之笔。

二、中国诗歌中的思想

(一)社会现实的体现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诗歌这门艺术的语言是其思想的载体,字里行间表述的就是诗人所思。而诗人所思正是来源于生活,从《诗》开始,中国诗歌中所体现的思想基本都是百姓生活中总结出来,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美好的爱情写于纸上。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李太白,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正体现其文思的豪放,不拘小节,让人佩服其登蜀道天险的勇气,同时也感叹时不与他。也许正是这样,才成就其与众不同;杜甫,生活在战火之中,家破国亡都在其诗歌中体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艺术手法也影响了我国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

若诗歌艺术只一味地咬文嚼字,或是远离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这些诗歌虽然对诗歌的发展还是有过作用的,但是终将被淘汰。唐初,盛行的上官体诗歌,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韵辞藻之美。事实证明这些诗歌的生命力并不强。

(二)儒家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代名词,现在已经不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它的内容太多,太广。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诗歌在思想、语言、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经》、《论语》、《孟子》等等儒家经典,将儒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孔夫子所奠定的分析文学论著的方式、诗歌语言的方式都植入到中国诗歌中,中国诗歌深深烙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汉末魏初,“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大背景下,文人诗歌创作是“五言腾踊”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等“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缔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学具有“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描写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例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诗歌。“三曹”中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七子”中最有成就的是王粲,其《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这些诗歌作品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儒家文化的核心。

三、结语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2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很多教师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一形象(意象、意境)一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一技巧”按部就班地加以复习,辅之以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笔者之前也是这么做的,但复习之后学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心惊:“老师,没专题复习前我还能做题,也还能拿到五六分,但经过专题复习之后,我发现自己拿到诗歌鉴赏题后不知怎么做题了,得分不升反降!”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种复习方式: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鉴赏的要点,逐一加以复习,并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鉴赏方法和鉴赏术语,然后再按不同题材分专题进行复习。这样之后,我发现学生在独立面对古代诗歌鉴赏题时有了抓手,得分也有所提高。

第一步,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鉴赏诗歌主要从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人手,这一阶段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将有助于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者要求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

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初步的宏观认识,这就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成以下几种题材:1.送别抒怀类;2.羁旅行役类;3.边塞军旅类;4.咏史怀古类;5.山水田园类;6.咏物言志类。

下面我就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的复习思路。

一、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所谓“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二、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三、总结这类诗歌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 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之情。

3 这类诗歌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 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目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居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亿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四、从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中筛选出此类诗歌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阅读鉴赏。

以上是笔者对古代诗词鉴赏复习的思考和尝试,目的是为了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更有效的复习,给学生一个抓手。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3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定义简单,魅力却不可小觑。古诗人们在创作中将各种描法巧妙运用,使诗歌摇曳生姿,韵味无穷,留下众多的名篇佳作。

一、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因其直接,往往不够含蓄,难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于是诗人们便常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来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就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侧面描写效果极佳的作品早已有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秦罗敷,有正面刻画罗敷的装束和人物对话显现她的外貌美和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而此诗让人称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侧面描写。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罗敷周围的人见到她时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又如《琵琶行》中,白乐天在描摹了琵琶曲的美妙旋律正面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在琵琶曲结束时又添了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连“东船西舫”这物之听众,都受到感染,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而“悄无言”,何况人呢。短短两句,侧面烘托,将琵琶女琴艺的高超展现到极致。

二、衬托(正衬、反衬)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此诗前两句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竞丽。构成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而如此之美的春景,作者却无心欣赏,想着“何日是归年?”这样以乐景写哀情,更能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动静结合

客观事物有动有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或一动一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趣。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使独具匠心的文学构思与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辨统贯一体。

四、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鬼怪世界、仙府梦境,可以是往昔、未来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强化主题。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虚景,十全十美;“今年今日”“我”看到的实景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怅惘顿生。短短四句,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令人怅惘不已。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二三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中亲人,而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下笔,把自己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五、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感,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因弹劾不法官吏已被贬的“垂死病中”的元稹闻听好友白居易因得罪权贵也被贬,竟然“惊坐起”。这一细节的刻画,维妙维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白居易读后也深受感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六、白描

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避免用秾丽的形容词、繁复的修饰语。正如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所说:“白描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民歌《刺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猫,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乍看去,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以最少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写出了田家的悲惨命运,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显得十分耐读,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妙。

七、其它

通过五官感知如听觉、视觉、嗅觉等,视角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色彩对照如明暗、红绿、冷暖等来对客观事物作描摹,在古典诗歌中

也是常见。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幅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色彩上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感官上黄鹂在啼鸣,白鹭在飞行,视听结合;再者,黄鹂居柳上而鸣,白鹭飞翔上天,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又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4

描写立春的唯美诗句

1、雨打梨花深闭门,误了青春,忘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____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5、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____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6、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____刘方平《春怨》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1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1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15、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____杜牧《赠别》

1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__王维《鸟鸣涧》

17、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____王维《相思》

2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2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23、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____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2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2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7、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8、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____宋祁《玉楼春·春景》

29、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3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____杜甫《绝句二首》

3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____高鼎《村居》

3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3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3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3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杜甫《绝句》

37、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____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38、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____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39、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____杨巨源《城东早春》

40、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____苏轼《蝶恋花·春景》

41、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____秦观《春日》

4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4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4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王安石《元日》

46、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4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____杜牧《江南春》

48、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朱熹《春日》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5

关键词:诗歌鉴赏;答题策略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写景部分的答题策略

景物描写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凡景语皆情语”的说法,所以诗歌的各种题材中,无论是抒发感慨的抒怀诗,还是依依惜别的送别诗,甚至是咏史诗都少不了景物描写,那么诗歌鉴赏中关于写景部分的题型有哪些?又将如何解答呢?下面试做简单探讨:

对于诗歌中写景部分的考查总体上有如下三种:

一、直接考查意象类

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构成画面的景物。

1.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答题思路:景物特点+主要意象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诗的最后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写了无边无际的碧空、渐远渐逝的孤帆、奔流天际的长江。

二、考查意境类

意境就是整个画面的氛围、基调。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2.答题思路:

(1)抓主要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图景画面。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3)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了一片孤帆在碧空之下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边,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长江向天边奔流而去的情形(抓意象,绘画面)展现了一幅壮阔孤寂(概括氛围特点)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目送友人远去的惜别之情(感情)。

注:这类题的答法也适合景情关系的题

三、写景技巧型

写景技巧也就是在景物的选取上、景物的安排上、写景的手法上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可包括:视角层次(远近高低等)、感官(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鲜明、暗淡等)、动静结合、工笔细描与粗笔勾勒结合、虚实结合等

1.提问方式:

(1)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或是怎样写景的?

2.答题思路:

(1)明确特点

(2)特点的表现

(3)概括氛围特点

(4)表现的内容感情

例如: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题: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这首诗既写了桃红、柳绿、落花等静景,又写了莺啼的动景,动静结合,红绿色彩鲜明(特点和表现),描绘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春景图(氛围),表现了山客闲适恬静的心情(感情)。

以上只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题型,希望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对同学们的做题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二:“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问法的细微差别

审题向来是做题的关键,而同学们往往在考试或做题的过程中急于做题而忽视了对题干的审查,殊不知,有时一字之差,答题的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届的学生在诗歌鉴赏时做到类似于:请简要谈谈本诗“描写景物的特点”或“描写的景物特点”时,都会混淆,认为这两种问法是一样的,为避免出现错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谈这两种不同问法的答题方向与方法。

“描写景物的特点”意即描写景物时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感官方面的视觉、嗅觉、听觉等,色彩方面的鲜明、绚丽、灰暗等,观察角度方面的仰视、俯视、远看、近观等。

“描写的景物特点”则主要就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而言,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优美宁静,或萧瑟凄凉,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概括得出。

下面就举例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种题的答题方向与区别:

例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写景上各有什么特点。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分析:这道题属于“描写景物的特点”型。第一首中前两句作者从整体上写了春日温暖大地、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的景象,三四句具体写了春暖泥融、飞燕衔泥搭巢,沙滩变暖、鸳鸯在上酣睡的情景,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其中“迟日江山丽”与“沙暖睡鸳鸯”是静景,“泥融飞燕子”整体上是动景,做到了动静结合。第二首写景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色彩上,绿、白、红色彩对比鲜明。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诗歌首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分析:这道题属于“描写的景物特点”型。首句中写到了华美的小船系在岸边的杨柳树下,静静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整幅画面宁静优美。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6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

B.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强调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外语考试五花八门,而语法的正确与否几乎变成了技术性的苛求

C.国际社会人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能更好的帮助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D.国家发改委决定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加快禽流感防治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有效遏制疫情向农村蔓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病句的能力。A选项重复累赘,删去“的误区”;B选项“与否”和“苛求”前后不照应;C选项搭配不当,“走出”不应包括“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书不能太少,____也不能贪多,____。精读应循序渐进,扶摇直上,____,层层上升,迅速接近顶端。切忌贪多图快,囫囵吞枣,否则势必根基不稳,____。

①容易沦为别人的思想奴隶②太少则行而不远③贪多则消化不良④有如登塔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首先从“不能太少”“不能贪多”的对比形式可判断出各自所接的句子形式相仿,又从内容上可判断为“②太少则行而不远”“③贪多则消化不良”

“扶摇直上”后衔接句应考虑后面的“层层上升,迅速接近顶端”,所以应填写“有如登塔”。

最后一句是假设之下的结果,承接“根基不稳”自然为“容易沦为别人的思想奴隶”。

5、悠然把酒对西山。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

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入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治》一书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江为湖沼,最宜建园,历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这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具体表现。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也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圆明园如今仅存断垣残基,要谈为些只能用今日沿存的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为例了。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摹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翬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宏伟,为他园之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列,其子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室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园仿江南元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惜。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或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1.以下是对“借景”之说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借景”指把不是园林中的景物搬入园林,使园林添色,使游人顿增游览兴致。

B.“借景”指在园林中进一步增添远景之美,而造园要立意在先,更强调了借景的作用。

C.“借景”指以园林之外的景物为背景,使外景烘托内景,增添了景致的变化和趣味。

D.“借景”指巧借园外的景物,使之与园内之景相映成趣。融为一体,增添了景色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A项“把不是园林中的景物搬入园林”错误;B项“在园林中进一步增添远景之美”错误;C项“以园林之外的景物为背景,使外景烘托内景”错误。故选D。

2.以下完整体现了颐和园造园之术的一项是()

A.颐和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B.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洵美。

C.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

D.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室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根据题意筛选信息能力。A,C两项错在有山无水;D项错在无水也无山。

3.古代造园讲究立意,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北京西郊最宜建园,历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

B.佛香阁踞万寿山之巅,俨然为全园之中心。

C.颐和园移江南之淡妆,现北地之胭脂。

D.颐和园长廊极尽变化之能事,仿佛舒展的山水画手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题意整合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A项讲西郊地理环境适宜造园,未涉及“造园讲究立意”,B,D两项以偏概全。

4.根据文中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必须因园内之水,借园外之山,这种说法失之偏颇。

B.圆明园等一批名园和*的园林理论著作《园治》表明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

C.颐和园的成功之处在于集交税郊园野趣于一身,同时又不失其皇家园林的品位。

D.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摹拟,以至成为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的典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D项加强因果,颐和园成为中国园林中借景的典范,并非因其模拟西湖。“借景”并非“模拟”之意。

三.古诗文阅读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写了江、鸟、山、花四种景物;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江的碧绿衬托鸟的洁白,以山的青翠衬托了花的红艳。

2.后两句,诗意发生了怎么样的转变?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由写乐景,转为抒哀情;感叹时光流逝,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翻译: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写作部分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7

【关键词】诗歌鉴赏;复习;方法;羁旅行役

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渐增,近两年为10分。但据阅卷专家讲,这一部分的省均分偏低,还不足5分。可见,考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并提出新的复习方式,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得心应手。

一、高中诗歌鉴赏的复习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很多教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按部就班地复习,辅之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我也曾经这么做,但复习的效果不佳。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太慢,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二、提出新的复习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种复习方式: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鉴赏的要点,逐一加以复习,并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鉴赏方法和鉴赏术语,然后再按不同题材分专题进行复习。实践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在独立面对古代诗歌鉴赏题时有了思路,得分也有所提高。

1.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这一阶段要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有助于他们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宏观认识,可以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诗歌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为六种题材:送别抒怀类、羁旅行役类、边塞军旅类、咏史怀古类、山水田园类、咏物言志类。

三、举例说明复习思路

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设计的复习思路。

1.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2.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3.总结羁旅行役类诗歌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会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常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

(3)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和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4.从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中筛选出此类诗歌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阅读鉴赏。

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篇8

第一节 浙江著名景点诗词选读 (三结合 题目 作者 经典语句) 灵隐寺

宋之问:唐代

字延清,山西人

诗与沈佺齐名,时号“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古今诗话》认为为骆宾王代作。)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传说在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气爽常有似豆的颗粒飘落)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石桥:石梁,位于天台山中方广寺前。) 鹫岭:原指印度的灵鹫山,此借指灵隐的飞来峰。 慧理和尚——飞来峰 岧峣(tiao yao):形容山高。

春题湖上

白居易:唐代

字乐天,太原人 香山居士

曾任苏州、杭州刺史

与元稹世(zhěn)称“元白”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言有尽而情无穷,成为深受人喜爱的千古名句) 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

山园小梅

林逋(bu ):宋代,杭州人

宋仁宗赐“和靖先生” 人称“梅妻鹤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别名) 狎:原指亲近而态度不庄重,这是指亲近。 “尊”通“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四川人

曾任杭州知府

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

其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俗; 其书法“苏黄米蔡”合称“宋四家”。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雨:白亮的雨点,说明雨大。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湖由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号诚斋

“杨尤范陆”称“南宋四家”(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 林昇:北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登飞来峰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退居金陵(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千寻:言其极高。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满江红

岳飞:字鹏举;谥武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鄂王墓 赵孟頫(fu ):元代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宋王朝宗室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社稷:国家)

十五绝句

袁枚:清代,杭州人。 随园老人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岳飞、于谦) 谒(ye ):拜见。

游山西村

陆游:南宋伟大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扫胡尘”、“靖国耻”是他平生志向所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腊酒:头一年腊月酿造的酒。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

入若耶溪(浙江会稽若耶山下,北入鉴湖) 王籍:南朝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称为“文外独绝”) 艅艎(yu huang):古时的一种木船。

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描写山水的诗人,与王维并称“王猛”。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兰溪棹(zhao )歌(渔民的歌) 戴叔伦:江苏人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桃花雨:指桃花盛开时节的雨,即春雨)

题八咏楼(八咏楼位于金华市东南,原名“元畅楼”,南朝沈约建造,唐代改之) 李清照:宋代

易安居士;

山东人。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江郎山

辛弃疾:号稼轩;

山东济南人。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干:冒犯)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赋临海武坑 文天祥

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玉界:指晶莹如玉的山岩)

富春至严陵(富春至桐庐一代的富春江沿崖风光)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

沿江无数好山迎,才出杭州眼便明。

忆江南·江南好(晚年在洛阳所作)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描写钱塘江景色)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河北人,曾长期住在杭州。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上片写人们观潮场面,下片写弄潮儿表演。

望海潮

柳永:北宋词人 世称柳七

宋婉约派大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天堑:天然的壕沟,此指钱塘江) 三吴:《水经注·浙江水》:吴兴、吴郡、会稽,“世号三吴”。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巧妙的摄住西湖景色的诗意灵魂,称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钗头凤·红酥手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沈园)

渔父

张志和:唐;

烟波钓徒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浙江湖州市西,一说在湖南)

月下雷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

深深地黑夜,依依的塔影。(与胡适同游)

莫干山纪游记 陈毅

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写莫干山的竹景、雾景、夜景)

第二节 楹联

冷泉亭记

白居易

“春之日„„夏之夜„„起人幽情。”

观潮

周密:济南;善写诗词;《绝妙好词》《武林旧事》(内容主要追记南宋岁时风俗、市井琐细)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杨诚斋:杨万里 文:通“纹”

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湖北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创始人。 在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艳冶极矣!”

湖心亭看雪

张岱:浙江绍兴人;

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天与云、与水„„舟中两三粒而已!” 惟:同“唯”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 王羲之:山东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 殇:指没到成年就死去。

与宋元思书 吴均:南朝;

浙江安吉人;

文辞清秀,格调隽永,时人仿之,号“吴均体”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严先生祠堂记(严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人,曾与刘秀同学) 范仲淹:苏州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雁荡山记(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雁荡之游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 沈括:杭州人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石,不类他山。” 宴坐:静坐。

雪窦游志

邓牧:号三教外人

杭州人

“覆盂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 委弁:丢弃的帽子。

游天台山记

徐宏祖:号霞客

江苏人

《徐霞客游记》

“梁宽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凹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颓,百丈不止。”

普陀游记

朱国桢:明代人

莫干山记

吴康侯

上一篇:卡耐基名言范文 下一篇:咏雪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