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课文范文

时间:2023-10-27 06:42:26

怀念母亲课文

怀念母亲课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一如季羡林先生的文风,语言朴实而情感强烈,读完后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上课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对学生这样导入,我们都有妈妈,能说说妈妈对你的爱的表现吗?学生很高兴,说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好衣服,生病了母亲陪伴我……在学生兴奋地汇报时,我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妈妈离开我们,会怎么样?孩子们一下子沉寂了下来,慢慢才说,没有好吃的了,没有母爱了,马芯说:“没有妈妈,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了。”我说,是啊。季羡林先生就是怀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写下了这篇文章。

接着我深情地范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很用心地在听。读完后我说,我们都有一个母亲,季羡林却写到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为什么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感受不深,而季羡林说怀着同样真挚的敬爱之情?学生略作思考后说,因为他离开祖国出国留学了。对,能说说你记得的一些诗句吗?学生马上积极踊跃地回答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说,只有离开故乡,离开祖国,你才可以感受到祖国母亲。课文中也有解释,你能找到吗?两位同学回答,得出两种答案,一是第三段:“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二是最后一段:“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再仔细思考看看,到底是什么?之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答案最后一段。那第三段呢?他们考虑之后,告诉我是承上启下段。我鼓励他们说我为你们骄傲,真会学习。

在理清文章结构与思想之后,我们开始研读第二段。请学生默读第二段,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在汇报中,重点解读了下列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并在学生逐句汇报时指导了朗诵。之后我读了两段文字。一是季羡林写的与母亲小时亲昵的事情。二是母亲去世后他的悔恨之情。读完后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达到高潮,我没有着急,我说现在我们明白了他的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是因为……学生马上说,是因为他再也不能回报母亲了;是因为他不能再为母亲尽孝了;是因为他成为孤儿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学生说,再也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了;再也无人给缝补衣服了;再也无人疼无人爱了;当学生这样说完了,一个个都泪流满面。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之后我们师生配合朗读了第二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从他们的读书声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理解了,他们在用心地读。

课上到这里我心潮起伏,我想这就是补白的作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是多么的痛苦,可见妈妈对我们生命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巧妙地挖掘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那我们现在又该为母亲做些什么呢?课堂上不断地将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层次思考,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

怀念母亲课文篇2

<<怀念母亲>>有感

我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他的两位母亲,怀着深后的感情!

作者在他6岁时离开他的生母,到城里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他读大学2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40多岁.他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便想和母亲于地下.他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作者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他怀着不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作者就泪流不止,数10年如一日.

读完了这一自然段,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怜悯之情,这是我便自叹不如道;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记得原来在5年级时,爸爸妈妈给弟弟和妹妹一人买了一双300多元钱的鞋子,而没给我买,我气急了,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没给我买一样东西,因为给他们了重礼,总得给我买点东西的歉意呀!自从这件事之后,我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这是我便意识到我的醋坛子打翻了.

我读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 我知道了:其实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永远的,对别人的爱是暂时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了:我不应该在家经常与母亲顶嘴.

我的总体感受:天下父母都一样,作者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所以我也要对父母好,长大找份好工作,孝敬父母!

怀念母亲课文篇3

1.创设氛围――让学生成为主人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从高傲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把学生落实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整个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掌握自己的学习,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地听为快乐地学,为课堂增添色彩。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怀素写字》,写的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练习写字的故事,采用多媒体展示怀素练字的动画,搭配古琴的伴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古香古色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正在练习写字,请想一想你平时是如何写字的?”在学生说出各自的答案后,因势利导:“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国唐代一位书法家怀素是怎么做的?”由于契合学生实际,打开了学生求知的闸门。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重要的字句,同桌间相互检查,小组内小声评议,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探索,都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探究的结果。接着鼓励学生学着怀素的样子,说出写某一个字应遵循的顺序。先观察这个字的大体形状,记住它的间架结构,再仿照着写出来,最后总结出怀素和尚成功的秘诀――刻苦勤奋。

我们看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优雅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刚刚开始的习字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看、自己想,让他们自己学着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从文中找答案。整堂课渗透着自由宽松的气息,学生自发自愿地读书、勾画,寻找探究,最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2.研究文本――使学生探究知识

在点燃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后,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层层设置问题和悬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探究。通过学生自由熟练地朗读,发现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深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特色。在探索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秋游”时,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堂上带到郊外。让他们借助朗读进入到秋天的田野。今天我们来到秋天的田野,你们高兴不高兴?请大家读一读、看一看,都能发现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句子用彩笔画出来。第一个层次,天空是什么颜色的?上面的云朵有哪些变化?画出它们的样子。第二层次,天空的下边,是广袤的田野,田野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第三层次,这么美的天空,这么漂亮的田野,小朋友们想干点什么呀?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问:“书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找出来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运用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以及句式“有的……,有的……”,而不要照着句子念。

运用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通过细读课文,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边读边画,涂上颜色。经过思考、组织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动手、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课堂使学生乐在其中。

3.展示风采――给学生交流空间

学生为本,不仅仅是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独自探索求知的基础上,还提供互动交流的舞台,使之畅所欲言,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课堂上,教师适当设问,制造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辨的欲望,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在争辩中求取真知。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在学生初读,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理解母爱的伟大,引发学生的交流争鸣。作者为什么要抱他的母亲?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换床单”这个原因,可是用心的同学站起补充另一个原因,是报答母亲。当作者抱起母亲时,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三个“想不到”去分析,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母亲对儿女们崇高无私的爱。这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母亲做过哪些让你感动的事。教师再提问当作者再次抱起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她为什么流泪,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母亲为我们付出那么多,却特别容易满足。

围绕母亲的爱与子女的报恩,学生们再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他们通过一遍一遍地阅读,饱含真情地朗读,深深体会着作者和母亲的感受。在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作品的理解,受到了一次母子亲情的教育。

总之,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孩子们的欣赏者,以赏识鼓励的眼光,关注他们的精彩表现。为他们搭建自由飞翔、个性张扬的舞台,通过巧妙、别致的教学设计,诱导学生进入到探索与发现的乐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乐趣中,全面发展。

怀念母亲课文篇4

一、情景描述

课堂上在分析完童真、乡情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分析母亲,找了几个有关母亲的句子。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一个大方热情、疼爱孩子的母亲。

师:琦君写了一辈子的母亲,说她是一个世纪的寸草心也不为过。可是,老师有一次偶尔读到一段文字,震惊不已。琦君在《永世有情人》的序言中,透露道:“数10年来,我笔下的母亲,其实是对我有天高地厚之爱的伯母。我1岁丧父,4岁丧母,生母于奄奄一息中把哥哥和我这两个苦命的孤儿托付给伯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兄妹长大的。”不幸的是,琦君的哥哥在琦君7岁时就去世了,自此,她的伯母,也正是文中的母亲竭尽所能给予她最珍贵最伟大的母爱。

师:听完老师介绍,大家有何感想?

生(含泪):她的母亲太无私、太伟大了。

生(动情):幼时的琦君其实挺可怜的,还好有她的伯母。

屏显: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琦君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白先勇

师:课上到这里,请同学用“因……而温馨,因……而悲怆 ”的句式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

生:因有母亲的疼爱而温馨;

因有母亲酿的甜甜的春酒而温馨;

因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双亲而悲怆;

因作者的孤苦伶仃而悲怆;

因母亲不是我的亲生母亲而悲怆。

师:文章有哪个具体语句能体现?

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二、反思和分析

1.课外拓展喧宾夺主

补充琦君的母亲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伯母这一段,确实在课堂上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用,学生们的心理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但自此,学生一直沉浸在对文中琦君母亲的钦佩,对琦君身世悲惨的情感中无法自拔,以致于后面想要引入到思乡怀旧的主题而不得,情感确实激发起来了,但是却脱离了文本,更是远离了主题,可谓得不偿失。

2.材料引入牵强附会

白先勇的这段文字,在《春酒》的公开课上可谓经常用到,毫无疑问,它是对琦君所有作品的一个总体评价――“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但是把这句话直接用在评价本文是否合适还有待商榷。尤其“怆痛”这个情感如此浓烈的词用在作者这“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这份幽幽的怀乡愁绪中,我认为是不恰当的。而老师直接想把这两个词语作为深入主题探讨的关键问题,难怪学生不得其解。

3.教师情感居高临下

散文教学,情感应该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且因读者经历身世的差异,对文章情感的体味会不相同。而老师的“因……而温馨,因……而怆痛”这一问题抛出,可谓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上了道枷锁,只有温馨和怆痛这两种情感,因此无法让学生真正去体味、感悟这份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的浓郁乡愁,那份思而不得无法表露的复杂情感,自然学生也就无法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病理诊断

1.果断删减干扰材料

琦君母亲材料的补充,虽能让学生对温厚善良的母亲有了进一步了解,且能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学生看似动情了,却对理解本文主题有干扰作用,可以果断删除。而白先勇的这段评价文字,文字虽好却使用不得法,教师高高在上,强势侵入学生情感,没有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犯了语文教学之大忌。

2.深入挖掘文本资源

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又要掌控好本文思乡怀旧的主体情感,如何才能兼顾,我认为可以从挖掘文本资源着手。可以发现,一个“总”字多次出现,尤其是在写母亲的文字中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如此多的含“总”字的句子,一个慈爱热情、和蔼可亲,温柔和善的母亲跃然纸上。只要牢牢抓住这一字,确实可以很好且透彻地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而且还可以发现,文中不仅只有写母亲时才出现这一“总”字,在写到“我”和乡邻时也用到了“总”。

在此,不难看出,这些句子中的“总”取“一直”、“经常”、“常常”之意,文中多处出现这一字,说明这些都是儿时经常出现的画面,再平常不过了,且时隔多年,依然印象深刻。

怀念母亲课文篇5

在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教材中感恩的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是最多的,正所谓“文以载道”。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课文具有丰富的感恩内涵。

1感念父母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在小学教科书中,编者从多角度来表达父母之恩的伟大。如《春蚕》这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作者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前他家养蚕的情况,通过三次亲眼所见特写镜头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母亲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实感人,耐人寻味。又如《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默默地忍受作者双腿瘫痪以后暴怒无常的脾气;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记叙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

2感念老师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感念师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师恩为主题的课文也不少。如《一株紫丁香》,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讲的是叶圣陶一丝不苟地为中学时代的肖复兴修改作文,文中表现了师长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我最好的老师》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描写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扬。

3.感念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老师、爱父母,还要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怀。如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朋友之恩;从《掌声》等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4.感念祖国之恩。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如《一面五星红旗》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动而帮助他的事;《梅花魂》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学生感受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詹天佑》等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5.感念自然之恩。大自然创造了天地万物,创造了世界,使人类得以生存发展。无论是一山一水还是一花一草,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它以壮美的山川拓展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西湖的“绿”》、一碧千里的《草原》等,这些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黄河的主人》能让学生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特殊的葬礼》使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有机渗透感恩的行为意识培养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传统德育有时显得柔弱无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引起其情感共鸣。在教学感恩类课文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动中感恩,形成道德认同,付诸爱心行动,建树完整的人格。“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要求在师生情感共鸣前提下,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情境,唤起学生直觉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入情入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化为一体,对各种道理或产生顿悟或欣然接受,即达到所谓的“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1.知恩。从学生感恩品质角度来说,第一个阶段是知恩阶段。这一阶段的指导策略既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直觉感受,又可以利用媒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直觉感受。直觉,是由具体的道德事物而引起的直接的情绪反应。尽管这种情感具有片面性、暂时性、情境性,但这是学生情感的真实体验过程,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础。直觉情感体验的引发必须抓住与学生原有情感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对道德事物认识的兴趣,产生想知道或愿意知道的心理。如课文《三个儿子》讲的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翻着跟头,一个孩子唱着歌,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你会怎么做?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然有感而发,我们抓住学生们的发言,可以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课文上来。

(2)利用媒介,激发学生情感体验。①以情育情。情感具有移情性,引起情感共鸣是培养道德情感的关键所在。如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可以辅以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的话语,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这种通过声音媒介传递的真情,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课件。当一个个面目全非的孩子、书包出现在视线中,当一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在你身边”响彻在耳边时,父爱的伟大便呼之欲出了,感恩父母的道德认识也就油然而生。②以境育情。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在导入课题后先演示课件,播放人们在地球上辛勤地劳动、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的情景,当声像同步的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之后,演示地球遭到严重污染的画面。前后两种情境的巨大反差,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美丽家园、感恩自然的情感及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心。③以形育情,课文中许多感恩教育的渗透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如伟大的母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上的伟人和民族英雄、可爱的伙伴……因此,在教学时,树立榜样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关键。如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出现刻画母亲形象的语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随之呈现核心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母亲?在你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母亲形象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中对母爱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

2.感恩。学生感恩品质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感恩。这一阶段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寻找学生思想内化的情感基础与教材、教师的情感融合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换位、行为换位,用教材中的人和事的情感、语言、动作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初步构建学生的感恩意识。

(1)回忆体验,产生心理“认同”。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亲历情感体验,是产生心理“认同”的重要途径。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可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或最受感动的事例,说说想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学生有了心理“认同”之后,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便自然产生了。

(2)换位体验,激起角色“同感”。换位体验,就是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将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去体验其情感。这样,将心比心,激起角色“同感”。如在教学《学会看病》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妈妈,你在家等孩子时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孩子,看着“狠心”的妈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两个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让孩子接受锻炼也是一种爱。

(3)亲身体验,引感“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或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有些课文,看起来道理浅显易懂,但真要让学生有深切体验并非易事。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如教学《小伙伴》一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伙伴的力量,可以安排一个搬讲台的活动,先让一个全班力气最大的同学搬,他使尽全身力气也搬不动,再让四名同学分别往不同的方向搬,还是搬不动,最后让四人齐心协力往同一方向搬,结果搬动了!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孩子们真正懂得了“感恩伙伴,团结互助”的道理。

(4)朗读体验,享受情绪“共振”。感恩教育的每篇课文都叙述小故事或具体事例,而这些具体事例或故事中都充满着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朗读课文来仔细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在深入剖析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彼得欠她的母亲如下款项: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十年中吃喝0芬尼,为在他生产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这样让能学生在朗读中产生情绪“共振”,感到母亲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理应孝敬父母。

3报恩。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课后延伸是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感恩类课文通过情感体验式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动,已初步形成感恩意识。但是,感恩意识最终要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为避免孩子们“听听很激动,想想很感动,回去没行动”的现象发生,我们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策略,尝试以语文的方式让孩子在感动中报恩,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类课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课外延伸方式可以有:感恩语文家庭作业;感恩主题征文活动;感恩主题小报;感恩故事会;感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我们以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三大感恩主题为例,可以设计以下几种课外延伸方式:

(1)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①布置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帮助父母做家务等。②开展征文活动:如《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还给父母一个吻》、《我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相册》等。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如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假定自己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等。④体验教育活动:如“一日护蛋”(开展“一日护蛋”活动,让每个学生上学时带一个鸡蛋,除上体育课、文体活动课以外,必须全天随身携带,放学前交流“护蛋”体验,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观看剖腹产手术录像(用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创造一个生命的艰辛和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人的千辛万苦。)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①演讲:如《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等;②征文:如《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等;③主题小报比赛:如《我爱我师》等。

(3)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①感恩实践:如“我为同学做一事”、“今天我值日”等;②回忆对自己帮助大、恩情大的1~3人,然后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等方式表达感恩之情。

(4)施恩。报恩不应只局限于以一人报一人,以一事报一事。报恩的最高境界是把爱的薪火传承,是施恩行善,在别人危困之际、关键时刻,能给予别人救援、帮助,用施恩的爱心、施恩的善举去回报整个人类、整个社会。因此,我们还应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报恩行动升华为施恩行为,让感恩的心最终转化为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

作者单位

怀念母亲课文篇6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点,我把《春酒》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让他们释放激情、自主探究,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在《春酒》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文章处处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本文文质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蕴,阅读时需要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大语文”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掘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据上述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中风俗人情的感受;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之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刻,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无法体会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怀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来体悟情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分忆、赏、悟3个步骤来品味文章,并根据本节课目标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鉴赏――情感延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组新年图片,让学生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回忆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腾而热闹的新年场景及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温州新年有喝春酒的习俗,使学生有了解这一习俗的渴望。

忆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乡”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故乡的新年。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又朗诵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却难忘他的容颜;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记得那么清晰……”每句诗后面都有一个问号。在舒缓的乐曲中,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赏春酒,品情趣

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品读。以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触。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我”很馋,很喜欢母亲的八宝酒);“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聪慧。)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勤劳聪明、热情贤惠的母亲,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同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进行点拨、引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

悟春酒,解乡愁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对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彻,仅从文本理解还不够。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领悟思乡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学生做“阳光使者,发手机短信抚慰作者漂泊的心”开始,然后问学生:“你是否有离家的经历,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你长大离开故乡时,有哪些事物会让你时时想着故乡?”“作为一名游子,你会跟家乡人说什么?”然后教师顺势提问:“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让学生找出来,并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的心情来。”

情感升华,创设高潮

此时,学生已经满怀热爱家乡的激情。我对学生说:“是啊,母亲是根,故乡母亲也是根,祖国母亲更是根,叶落总要归根。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听到呼唤,毅然踏上寻根的归途!”由对故乡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引出回归主题,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用短短的40分钟,师生穿行在春酒的洒香中,感受琦君浓浓的乡情,我呼唤学生把这一份乡情铭记!然后欣赏歌曲《望乡》,一起在音乐声中去体味醇美的乡情!

课堂结语,余蕴无穷

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归乡的路有多漫长,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背起行囊远离故乡,你会发现故乡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到那时别忘了这首歌,别忘了我们曾经品味过的春酒,愿你揣着乡愁踏上归乡的路,带回游子的问候与祝福!”

【板书设计及原因】

为了使春酒的意象具体可感,我设计了一坛“春酒”。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乡情”这一主旨鲜明地呈现在板书中,好似在春酒中酝酿而生。春酒的酒香弥漫着,吸引着我们去品味,于是引出忆、赏、悟3个步骤的学习。

怀念母亲课文篇7

北京市怀柔实验小学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积极”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因此,“积极”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而心理学中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和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它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即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具体来说,积极心理教育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积极优势”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特长(优势),包括个人优势、创造力、学习风格等。二、“积极情绪”关注如何更快乐,围绕过去、现在、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乐观与希望。三、“积极关系”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和谐与冲突、感恩与宽恕等。四、“积极应对”关注如何从灾难与挫折中重生,包括抗逆力或心理弹性等。五、“积极成长”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包括自我决定论、目标选择与执行意图、自我效能等。学生从自己的优势中获得自信心和成长的力量。六、“积极组织”关注学校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师的幸福感以及学校效率。

怀柔实验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个年级都开展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教育形式多样,如心理活动课、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等。

四年级的《传递幸福》心理活动课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养育的教育,让学生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珍惜和回馈。其发展性目标符合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独生子女娇惯、不珍惜父母的爱等问题,通过视频清晰、生动地展现了母亲从孕育到养育的艰辛,让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爱和辛苦,进而心生感激、感恩之情。同时,这堂课还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邀请了家长们一起参与课堂,便于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理念,有利于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的延伸。家长在课堂上了解了孩子的另一面,即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且回馈给父母爱,比如,孩子早早地为母亲准备了礼物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谢。“爱要大声说出来”这个活动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触动了母亲和孩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们热泪盈眶,喜极而泣。

《传递幸福》活动课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每一个活动都准备得很充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第三,课堂氛围比较活泼。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有:第一,活动的内容不必太多,一节课有一两个活动就足够了,关键是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什么;可以对学生在一两个活动体验到的东西加以深入探讨,予以升华,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第二,教师在提问时暗示性太强,如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你快乐吗”,教师的意图很明显,是把学生往积极方面引导,但这种封闭式提问对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心无益,可以问“你做这件事有什么感受”,等学生作出反馈后再作引导,会更好一些,如果学生回答“感到快乐”或其他积极情绪,教师进行肯定就行了;如果学生回答的是消极情绪,教师可以追问原因,再化解消极情绪。这样学生无形中就能觉察和认可自己的消极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学生会产生什么情绪,如果教师只是封闭式地问“你感到快乐吗”,学生会为配合老师而说快乐,这会让没有感到快乐的学生认为自己产生消极情绪是不对的,学生的消极情绪被压抑和隐藏,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而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接纳自己,积极调节情绪。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承认消极情绪的客观存在,学习积极地调节和转换消极情绪,并不是要求学生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

五年级《大声说出爱》是一堂亲子沟通课,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课堂,学生、家长、教师都真情流露,教学效果很好;课程内容和时机恰当,三天后就是母亲节,课程内容是感受母爱并表达对母亲的爱,家长们(母亲们)很受感动,学生也进一步理解了母亲的关爱,为融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也为将来可能的亲子冲突做了很好的预防与缓冲。

需要更进一步讨论的地方是:第一,课程主题是“大声说出你的爱”,但活动中只提到母爱,有局限性,爱有很多种,还有父爱等其他形式的爱;

第二,活动内容引导性强,但有强制的痕迹,学生的回答雷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六年级的《明天会更好》活动课运用巧妙的实验使得学生学会积极心理暗示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在于:第一,教师上课充满激情和热情,学生很投入;第二,活动设计精巧,其中“扎马步记忆单词”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坚持的重要性和努力坚持学习后的愉悦,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教育的宗旨;第三,“水晶球实验”巧妙地呈现了意念的力量,让学生亲眼看到水晶球随着学生的意念而摆动的神奇,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比单纯的说教讲解更令人信服,学生由这个实验体会到了自我暗示(信念)的力量,会启示学生自觉运用积极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第四,这节课的精彩还在于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己特长和优势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优势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畅想未来。

《明天会更好》心理活动课体现了《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即: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起到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作用。

这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第一,活动课的主题是“明天会更好”,课堂内容似乎跟主题不太密切,单个的活动很精彩,但综合起来主题不够突出;第二,“水晶球实验”后,教师对其所蕴含的意义挖掘不够深入,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和升华,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心理暗示不够;第三,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梦想并贴在黑板上,没有分享和讨论,梦想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五年级的《分数》是一堂数学课,渗透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师以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折纸)的方式教学生学习“分数”的概念和加减运算,教学形式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

本次观摩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从课的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上课教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课堂效果较好,体现了积极心理教育的目标,即“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为了更好地提高积极心理教育的效果,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真思索、探究,比如,课程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和深入;课程内容始终围绕主题开展,选择活动的根据应该是能否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活动之后还应有充分的讨论和升华。

怀念母亲课文篇8

【教学日标】

1.准确理解“合欢树”意象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对亲情、生命的感悟。

2.准确理解象征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并进而把握“我”对合欢树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一走进江陵中学,就被教学楼外墙上的一句话——“筚路蓝缕,嘉树成林”——打动了。“嘉树成林”,这是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成长为江陵人的骄傲。其实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树,它有着温暖而幸福的名字——合欢树。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死后能埋在合欢树下,他是史铁生。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与合欢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究竟合欢树与他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他对合欢树又有怎样的意义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散文《合欢树》(板书),一同来感受这棵树背后的故事。

[环节一]相遇合欢——感知意象

课前质疑。(正式上课前,教师收集学生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母亲对待合欢树的态度”,为什么母亲会这么在意它?(PPT展示学生手写的预习疑问。)

1.重点品读第8段,聚焦关键词句“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以为是含羞草……竟是一棵合欢树”“不舍得扔掉”等。

引导学生对“合欢树”形成初步印象,母亲全心全意地照料着合欢树,珍惜、呵护(板书)合欢树。

2.学生交流讨论,思考:“母亲为什么如此在意这棵树?”

聚焦关键词句“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有时念叨……不知道几年才开花”等。

教师补充作家名片,知人论世。(PPT略)

启发:“我”与合欢树存在着共性,“我”如树,同命运,都有着坎坷的过去:母爱树,如爱“我”,因为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板书)。

[环节二]相知合欢——挖掘内涵

课前质疑一:很多同学聚焦在:“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如何?”(PPT展示学生手写的预习疑问。)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重点思考:“我对合欢树的态度为什么是矛盾的?”

提示:

1.把握母亲的形象、“我”的经历、“我”的情感,从文章前6段找细节,找依据。

学生发现:

A.第1段中母子和乐融融、淘气争执的场景,是与后文母子默默承担命运苦难的对比。

B.第2段中对母子之间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我”曾经的绝望、暴躁和母亲的宽容。

例如:安排情景模拟朗读,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师:刚才你演绎的这句话“别浪费时间了,根本没用”,为什么用这样的情绪来表现?

生:因为当时史铁生对自己的遭遇充满了绝望,对母亲的劝说感到不耐烦。

师:绝望,不耐烦,体会得很到位。绝望、不耐烦发展到什么程度?粗暴地不顾母亲的种种努力。母亲的扮演者,你刚才为什么要这样来处理这句台词?

生:我觉得这体现了母亲对史铁生抱有希望,还有对他这种比较绝望的态度和不好的态度有一种百依百顺的感情。

师:百依百顺?如果用更好的词语,可能更是一种宽容。遭遇挫折,儿子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很好,在第2段,通过这个对话描写,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太深沉了。

C.第3段中母亲对“我”写作的鼓励,表达了母亲的爱。

D.第4、5段中“我”的悲伤及对母亲的思念。(学生独诵4、5段,谈体会。)

2.重点品读文章后半部分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语句“我心里一阵抖”“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等。

例如:品读“我心里一阵抖”。

师:为什么“一阵抖”啊?

生:因为后文写了“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把那棵小树都忘记了”,说明在作者的记忆中,那棵小树并没有时不时地冒出来,但是偶然听起院子里的老人说出这棵小树的现状之后,觉得这棵小树竟然在母亲的照料下存活了下来,而且现在还有这样繁茂的场景,想起了母亲。心里一阵抖,这是代表了对母亲突然的想起。当时,母亲去世之后,作者是经历了很大的悲痛,然后再平静下来。但是听到了合欢树的现状,又想起了母亲,想起了那些悲伤还有以前那些快乐的回忆。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深刻。为什么“心里一阵抖”?想母亲,可以天天去看树。为什么不看?这“心里一阵抖”,睹物思人。不愿意去面对,对母亲的怀念,藏在心间,藏在最柔软的地方。不愿意被提及,可是终于有人提及了,这“一阵抖”是内心真实的写照。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引入《我与地坛》的一段文字。

(师有感情地配乐背诵。背景音乐《雨中印记》,PPT展示《我与地坛》部分文段:“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师:“我”已经懂了,可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是作者多年之后最真实的痛悔,风依然在公园里吹过,“我”想去说话的人,“我”想去与之分享成功的人已经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去推想,为什么多年之后,他不敢去面对这棵满树芬芳的合欢树,在年轻的时候,他的任性、他的不懂事,给母亲带来了什么。

作者对合欢树想看而不敢看的微妙心态,恰恰是他内心矛盾挣扎的写照。而作者只有把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以及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融在这复杂的情感当中,统统寄托在合欢树这个意象上。(师板书:怀念,愧疚)

课前质疑二:聚焦在:“可否只写前6段,即只写母亲,不写树?”(PPT展示学生手写的预习疑问。)

学生自主交流讨论。

启发: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将浓烈复杂的情感寄托在合欢树上,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情感深化。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写,让文章更有值得让人琢磨和品味的价值,更有生命力,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插入归有光《项脊轩志》简评和泰戈尔诗歌《仿佛》对比阅读。)

[环节三]相聚合欢——升华延伸

课前质疑。聚焦在:“为什么要写那个孩子?”(PPT展示学生手写的预习疑问。)

1.学生活动安排:小组研讨,交流。

启发:这是作者个人体验的独特性,对生命(板书)哲学的思考。

2.写作延伸:如果要用象征手法来写你的父母,你会选择哪一种物象?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构思?

生:我想写跟爸爸在一起的日子,爸爸因为经常在外面工作,很少回来,但回来就会跟我一起玩。我想写在我很小的时候跟爸爸一起洗脚用的盆,因为那时候爸爸会把水溅到我们两人身上(众笑)。虽然现在看来,爸爸好像很幼稚,但是我觉得那是一种成熟的幼稚(全场笑声,掌声!)。我想写这个——我和爸爸有很多很好回忆的洗脚盆。

师:好,感谢你,感谢那个和父亲在一起有着共同回忆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洗脚盆。

[环节四]总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合欢树。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走了。他的眼角膜、肝脏都捐献给了最需要的病人。用他夫人陈希米纪念他的文集名字“让‘死’活下去”来说,史铁生用另一种方式让死活了下去。所以我相信在另一个世界里,史铁生会在那棵美丽的合欢树下(板书,画出合欢树的简笔形状),奔向他朝思暮想的母亲。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另一种合欢吧。

板书设计: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 545006)

上一篇:捕蛇者说译文范文 下一篇:古今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