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范文

时间:2023-10-08 21:56:42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1

这里旧石器时便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期的秦长城曾在这里横亘而过;这里曾是辉煌的丝路北道咽喉要塞和军事要冲;秦始皇西巡时曾“开回中道”、建“回中宫”;汉武帝六出萧关,“析北地,设安定”,不仅奠定了这里在西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地位,而且让无数英雄竞风流、多少文人骚客常吟颂;这里有与云冈、龙门石窟相媲美的中国著名石窟——须弥山石窟;这里有一代伟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雄浑壮美的曙光之山、胜利之山——六盘山;这里还有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最后会师地将台堡……

这里,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大门、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固原市。

固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不仅使中华文明深深烙印于此,也使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

固原古称安定郡、高平、原州,处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地的地理中心位置,是历史上的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左控五原,右带兰会”,因为其举足轻重的军事位置,成为不少帝王将相成就霸业之地。汉武帝六巡至此;唐与吐蕃,宋朝与西夏一直就将其争来夺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在草原,纵横天下,戎马一生,却偏偏钟情于山清水秀的六盘山,并且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这里。成吉思汗的子孙同样也将六盘山作为灭金阀宋的“行宫”……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特色鲜明

——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六盘山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森林公园,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被誉为“高原绿岛”和“高原湿岛”。六盘山上森林茂密,气候凉爽,物种丰富,是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也是引种驯化、林业科学、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中草药研究的天然试验室。六盘山生态旅游资源汇集了西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精华,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既有北国风光之雄浑,又有江南秀美之神韵。是消夏避暑、科考探险、生态观光以及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

——红色旅游资源的垄断性

六盘山是中国35座名山之一,是一座曙光之山、胜利之山,是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在六盘山上,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下的将台堡,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之地。在单家集,走访回族清真寺,宣讲党的民族政策,与回族群众结下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如今,这些红色遗迹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基地,中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性

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战国秦长城、元代安西王府、固原古城墙遗址、西吉古钱币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以及如繁星一样散布在固原各处的古城堡、石窟、寺庙、宝塔等建筑遗址,为人们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讲述着固原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变迁以及古丝路文明所传承的深厚的人文内涵。

——民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宁夏是中国回族之乡,固原又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穆斯林的生活习俗、文化在固原传承、保留得非常完整,回族、回族婚丧嫁娶、清真美食、回族服饰、回族民间艺术特色明显、精彩纷呈,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同时,居住在六盘山区,与回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的汉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关陇文化”现象,亦成为其极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

2000年4月,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旅游局、扶贫办、财政部、国家计委等部委批准,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试验区包括泾源县全境,西吉、隆德县和原州区有旅游资源的部分地区,地域面积160平方公里,覆盖21个乡镇40万人口,其中回族人口占57%。试验区的中心区有泾源风景旅游区、白云寺旅游区和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面积70平方公里,同时辐射须弥山石窟、火石寨等面积90平方公里。

建市10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产业发展定位准确。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态、历史、红色和民俗旅游资源,以陕、甘、宁、蒙、青等周边省份为主要客源市场,围绕“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总体形象,狠抓“高原绿岛”“长征圣山”“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建设,推出了与周边地区有差异性、互补性的“清凉六盘消夏之旅”“长征圣山体验之旅”“丝路重镇文化之旅”和“回乡风情探秘之旅”旅游产品,已成为“宁夏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重点旅游县发展规划、主要旅游区(点)建设性详细规划体系已经形成。

——景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以“两山一寨”(六盘山、须弥山、火石寨)、“两馆一园”(固原博物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园)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点)道路、供电、通讯和旅游接待服务等基础建设稳步得到推进。特别是2008年以来,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六盘山生态博物馆、萧关遗址文化园、须弥山博物馆、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和老龙潭景区基础建设项目,夯实了发展的基础。各县(区)也积极挖掘历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原州区的毛家台子“农家乐园”,泾源县的冶家村、大庄村、沙南村“农家乐”和王洛宾文化园,彭阳县的皇甫谧文化园,隆德县的六盘山博物馆、杨家店“六盘人家”民俗文化村、六盘山文化城、红崖村“六盘人家”老巷子等一批文化旅游景观,逐步形成了融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休闲避暑度假与民俗风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全市已经有固原博物馆、六盘山风景旅游区2个AAAA级景区,有须弥山石窟、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2个AAA级景区和老龙潭、胭脂峡2个AA级景点,打造了以“红绿六盘·文化固原”为主题的旅游整体形象,形成了“高原绿岛”“长征圣山”“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品牌和“清凉六盘消夏游”“长征圣山体验游”“丝路重镇文化游”“回乡风情探秘游”等1~4日游产品。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2

一、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文明带头”,推进移风易俗。一是城北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教、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抓好典型带动、倡导文明社会新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培育新型农民、提升乡村环境卫生、发挥精准帮扶作用等11项内容要求。二是把文明创建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全区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375支服务队伍、3359名志愿服务者关心、支持和参与移风易俗工作作用。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到乡村、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活动的重大意义,引导群众“启动”移风易俗的自觉性。三是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年内创建2018-2019年度市级文明村4个,文明单位31个,文明单位标兵2个,文明社区10个,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2个;推荐评选西宁市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8名,创建“五星级文明户”6472户。组织区妇联、区文明办开展“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和谐文明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命名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出893户文明示范家庭。对45户“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及21户市级“抗疫最美家庭”进行了表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并充分调动全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户五星级文明示范户的“文明带头”作用,动员各文明单位深入农村、社区,进行移风易俗宣教帮扶工作,通过座谈会、发放宣传单、开展文艺演出、帮助制作标语墙绘等方式,宣传移风易俗工作,使之家喻户晓。四是抓好移风易俗主体建设,通过突出农村主体,实现38个农村“一约四会”组织全覆盖,制定红白喜事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及奖惩规定,推动移风易俗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五是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移风易俗活动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积极发挥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影响作用,结合开学典礼、“小手拉大手”“童心向党”等活动,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手段,把移风易俗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移风易俗教育。六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刊播移风易俗公益广告,综合运用()个宣传栏、()面文化墙(廊)、()个道德讲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全社会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

(二)“破旧立新”,整治婚丧礼俗。一是狠抓整治,破除陋习,由城北区文明办出台《城北区农村红白事操办参照标准》文件,梳理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12大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项目清单,明确各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办酒不铺张、礼金不攀比、宴请不跟风、丧葬不迷信、低俗不参与。二是突出党员主体,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份,通过建立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带头宣传落实移风易俗政策,带头支持红白理事会工作,带头劝阻亲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三是推动“厚养薄葬”,充分运用好( )个村级“老年幸福院”和( )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会资源,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继续深化“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探索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为农村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提供更多关爱和服务。

(三)“吐故纳新”,弘扬传统文化。一是注重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以“我们的节日”为依托,通过北山“五月十八”文化庙会、晋家湾土火锅节、宋家寨“月饼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突出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积极发挥文化环境对群众移风易俗、转变观念的熏陶作用。二是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传承保护“非遗”资源,截至目前,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29个,农家书屋38个,农村舞台4个,以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物资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引领群众把乡村文化礼堂作为简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使文化礼堂成为培育婚丧新风的学堂,实现节俭治家的平台。

虽然我区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然存在《村规民约》形同虚设,“四会”成员未能发挥好作用,农村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精神脱贫、乡风文明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宣传与负面曝光相结合,着力提升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一方面强化正面引导,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倡导文明新风,营造移风易俗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加大曝光力度,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炫富攀比、违规土葬、封建迷信等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四会”管理,提升综合素质。借助新一届村和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有利契机,及时对各村“一约四会”成员进行调整补充,确保人员配备充足,组织运行良好。同时,对分管负责人及“一约四会”成员进行集中培训,确保培训工作保持全覆盖。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3

这是一节区品德的展示课——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中的第2课《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执教老师设计了“传统节日大观园”的活动,为了能在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中选取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就将话题集中在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上。让孩子们讨论中秋节喜不喜欢吃月饼、能不能取消吃月饼的风俗。

在他们的讨论,让我发现了一个意外:有些孩子在跟同桌说着悄悄话:“这些内容我们不是学过了吗?以前X老师都教过的,为什么现在还学呢?”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起点。

在品德这样一门颇被“冷落”“遗忘”的课程面前,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呢?正如崔峦老师说的:“因为目标意识不强,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便同时存在。”为了避免低级的重复教学或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必须“以学定教”,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是根本。

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同主题的“螺旋上升”内容及目标进行了梳理:

一、纵观教材,整体把握“螺旋上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其中,“螺旋上升”指的是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又各有侧重,逐步提高。

二、揣摩教材,深刻体会“螺旋上升”

1、同一主题,不同梯度

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学习,教师能最直接地了解各年段在相同教学主题的内容呈现上的区别。相同主题“家乡的风景与特产”在不同年级不是一个话题的简单重复,而是逐渐深化的过程。二年级是在搜集资料中在活动展示中了解家乡的风景、美食、特产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三年级要知道了解家乡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以及特产的目的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在此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不同的表述正是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生活经验在逐渐积累。这样一分析,我们才能把握相同主题在不同年级的递进目标,并以体现学生不同需求、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

2、同一单元,课课关联

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有单元主题,这些单元主题一般都囊括了单元里每篇课文的主要方向,其内涵往往是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当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立足单元,了解本课内容所处的位置、瞻前顾后,关注目标的前后衔接性。如六上的“民风民俗知多少”这一单元由《民风民俗大观园》、《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三篇课文组成。第一课侧重于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第二课侧重于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三课侧重于要辨证地正确看待民风、民俗现象。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从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连贯、递进的,层次分明,息息相关,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学习,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单元目标。

三、细读文本,准确定位目标

细读文本是揣摩了整册以及单元的目标之后,“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考虑到本节课中处于螺旋上升的哪一个位置,这样才便于制定出准确的课时目标。

1、解读关键文字,把握课时重点。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都会出现关键词,是每课教材的“题眼”,它们比较概括地表明了各课的教学重点,在同一话题的展开过程中自然就引向不同的方向,课堂也不可能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了。例如由“节日”引出的话题,

如果我们能牢牢抓住课文中所提供的关键词,教学着力点就不会偏差太大,使教学定位更加准确。

2、挖掘图后深意义,丰富课时广度。《品德与社会》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课本漂亮,图片生动,文字内容却较少,似乎很“浅”,其实背后蕴涵着深意。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慢慢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这样才能丰富教学目标的广度、深挖教学目标的深度。

3、关注学生主体,符合课时实际。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作为教材,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个体差异、学校差异、环境差异都决定了我们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我们学生所处的地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

作为一名一线的品德教师,我想只有全面整体把握教材,牢牢“摸准”教材在学生不同发展水平上所呈现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教学有度,才能成就生本课堂的营养价值。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4

民俗文化独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在全国各地大力倡导文化旅游的契机下获得了蓬勃发展,为增强地区旅游竞争力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提供了新的动力。近年来以少数民族聚集区尤为突出,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随着民俗村、民俗镇的不断兴起,陕西出现了一些知名民俗村,如党家村的古建筑群、凤翔六营民俗村的泥塑、袁家村的民俗、富平陶艺村的陶艺、平利龙头村的乡村美景。这些民俗村或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或发展农耕文化通过民俗民风的实体展示凸显出具有当地乡土气息的独有文化,吸引了周边和外地游客的目光。宝鸡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加之“青铜器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不胜枚举,民俗文化更是众多,但是宝鸡虽然农家乐发展很早,却没有对民俗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滞后尚未形成知名的民俗村镇。因此,宝鸡应在借鉴周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后发制人,兼容并蓄为宝鸡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点。

一、宝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括

宝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从静态的民俗工艺品到动态的社火表演,无不彰显西府风情,据粗略统计宝鸡市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78个,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宝鸡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宝库。笔者根据陕西省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将宝鸡市的省级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成册见表一。通过此表就可看出宝鸡的民俗资源主要集中于隶属宝鸡的关中平原一带,且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之地,同时宝鸡的民俗文化除竞技类外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别,足见其的种类繁多。其中以传统手工技艺数量最为丰富,而且涉及范围最广,动静皆有是值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

二、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分析

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当前文化旅游的主打项目不仅具有文化旅游的文化历史传承性,而且还将文化旅游中存在的物态化表现力缺失通过民俗中的相关实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由于其独有的地域特征使得旅游者在参与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获得了更好的体验。因此在宝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契机下,民俗文化首当其冲是旅游开发的重点。

(一)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从宝鸡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来看,最早开发的当属岐山周公庙民俗村,随后在宝鸡各个县市得到了响应,但是主要是以单一的“农家乐”形式通过单调的起居饮食习俗来进行旅游活动,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2012年底市区建成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并积极申请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2013年2月在陇县成功举办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的活动使得宝鸡民俗文化家喻户晓。虽然初具规模,但是依然属于旅游开发的初期,在深入学习袁家村乡村旅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确定了千阳县黄里古镇、眉县庵岭古城和凤县凤州古城等16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目前眉县庵岭古城和凤县凤州古城已开业运营,通过典型的民居建筑和饮食习俗为游客营造和体验出具有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

(二)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从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总体开况来看,静态展示多于动态的生动表演,仅仅是通过民俗工艺品陈列,蜡像泥人的场景再现对民俗风情进行简单的表现。而对于动态的社火、西府曲子等除了民间特定时间地点的表演外,基本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体验场所,更无从说将民俗文化动静结合的整体呈献给游人。民俗文化是对当地社会生活、精神态度的高度凝练形成的具有当地民众特色的涉及日常各个方面的信仰、社会、生活、经济的民俗。与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谋而合,即对旅游地的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体验,但是要生动再现民俗文化不是简单的摆几个场景,放几件工艺品就能够完全做到的,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需要一个整体的氛围,让民俗文化能够活起来,不仅仅是对动态的锣鼓、戏曲,还包括对传统手工艺的过程的展示和参与。这样才能将民俗文化的精髓通过体验和传承获得不断的发展融合。

2、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

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对于民俗文化正是在宝鸡这块优越特定生态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民俗文化的产生与自然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只有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自然山水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宝鸡民俗文化旅游目前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对人文环境的展示,缺乏对文化大环境的重视和烘托,这也造成了民俗文化旅游商业化气息严重,产品类型单调,体验和参与性几乎没有的状况。

3、缺乏相关市场营销手段

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下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域风格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其中凤翔木版年画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古朴自然的风格、夸张饱满的造型、强烈鲜艳的色彩闻名全国;凤翔泥塑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胆夸张的造型在全国泥塑艺术中独树一帜;宝鸡民间社火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宏大气势而久负盛名。它们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炎帝陵祭典、西凤酒酿造技艺等不胜枚举。但是这些民俗却由于开发手段和宣传力度不够几乎并不为旅游者所知。

笔者通过对宝鸡各县区旅游网站的查阅发现明确将民俗单独罗列提出的仅有眉县和扶风两县,但仅对其工艺品做了图片展示。旅游产品中基本将民俗文化的工艺品做为旅游商品售卖,没有将其作为旅游相关项目参与产品设计,因此对民俗文化的宣传根本无从谈起,很多具有民间浓郁乡土气息,旅游吸引力极强的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推销。

三、宝鸡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人类长期生活延续下来的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巫术以及婚丧嫁娶等相关活动。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脱离了自然环境下的民俗就失去了其真正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自然旅游资源与其千丝万缕的关系。宝鸡的众多民俗就是依托自然景观共同形成的,比如信仰民俗,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现象不能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类民俗在西府地区流传甚广,渗透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虽有些已经消亡或发生了变异,但有些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甚至有些地方还产生了新的信仰民俗。社火表演和龙门洞、灵山庙会以及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盛行的敬神祭祖都是民俗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宝鸡市重修了炎帝祠、炎帝陵,在每年一度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初七,两处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民众祭祀典礼活动。平时,海内外炎黄子孙亦来此寻根祭祖、观光旅游。此外,在渭滨区的峪泉村、天台山,凤翔县的槐原村和陈仓区的桥镇白荆山,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一、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都要举行祭祀炎帝及炎帝之母女登活动。祭祀炎帝已成为西府地区的民俗活动。

除传统的节目外,近年来新设立的有“清明祭祀炎帝典礼”、“炎帝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法门寺国际佛教文化节”等。这些民俗文化旅游不仅为宝鸡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也为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西府文化提供了生动直观的视觉盛宴。

(二)引入品牌化营销理念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俗文化旅游火热发展的同时,品牌化是其在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唯有建立属于自身特色的品牌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旅游吸引力。因此宝鸡民俗文化旅游要重点开发,推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民俗村,民俗镇,并且利用智慧旅游和互联网+的助力创新营销方式将其展示给游客。

金台区的古陈仓印象,凤翔县的六营民俗文化村,岐山县的食为天公社,太白县的黄柏塬生态休闲古镇,凤县的凤州古城等16个乡村旅游计划项目无不各具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后期重点在于对其的营销。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进行网络营销、病毒营销等手段让众多游客了解宝鸡民俗,产生对宝鸡民俗的参与和体验需求,从而吸引其前来。同时加强智慧景区建设,让游人能够实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景区互动交流,达到高效高质服务的效果。

(三)合理规划发展特色卫星城镇

由于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典型的不可移动和模仿性,因此在百里不同俗的宝鸡地区,有重点、有计划、有特色的开发民俗村镇形成以围绕宝鸡市区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特色卫星城镇,进而带动宝鸡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建立卫星城镇并不是简单的选择宝鸡周边的乡镇,而是在全面的城乡规划中,通过调研寻找具有典型民俗文化资源,交通及基础设施利于发展旅游业的村镇。唯有此才能在既便于外地游客前往,又具有强烈旅游吸引力的前提下达到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为地方经济提供新的起飞点。

(四)形成政府保护引导,企业经营,本地居民参与共赢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稀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目的手工工艺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运行,后工业时代的碾压正面临消亡的局面。如何保护和传承将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这些民间文化找到了维系的纽带,也通过旅游的方式为现代人展示了古老民间智慧的精髓,从精神层面给世人以新的推动力。

虽然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是需要多方全面的管理和经营。政府做为市场的监管者旨在保护民俗文化,正确引导企业开发,尤其是对一些濒临消失的民俗积极发动当地居民共同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企业作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对民俗文化的利用和传承,因其敏锐的市场感知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及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地位尤为重要;发展旅游离不开资源固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更根植于民间社会生活,要更好的表现、发展和传承民俗文化只有发动当地居民参与,不仅使得民俗文化获得了广泛传播,而且也发展了当地经济不失为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赢的局面。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5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天坑地缝;奉节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32-05

1引言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内分布着大量农村型居民点,而这些居民点要么因过于城镇化、商业化、人工化而对风景名胜资源造成破坏,要么因与风景区的旅游发展缺乏互融而导致衰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风景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划分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从多地实践效果来看,缩小型或控制型村庄由于受到区域位置偏远、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就业渠道单一等诸多制约,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杂乱,经济发展落后。单纯搬迁型村庄,除本就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农民进入城镇之后由于老弱病残、无其他劳动技能等原因,就业和生活更为困难。

另外,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村庄正在大量消失或走入衰败成为“空心村”。据统计,1990―2010年,我国行政村数量,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100多万个锐减至64万多个[1]。作为有着独特民族记忆和乡村文化烙印的传统村落,其衰败和消亡更为迅速。

事实上,风景区内的乡村因其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简单恬静的生活方式,淳朴厚重的乡风民俗,富有内涵的村落肌理,对于现代都市人具有异常的魅力与体验价值,传统村落[ZW(]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的界定,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本文中所指的传统村落,是指生态环境较优良、传统民居较集中、传统的物质文化元素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民俗历史传承、保护利用开发价值较大,可作为旅游资源利用开发的村落及民居点。不是行政村的概念,相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的界定范围更为宽泛。[ZW)]更是具有突出的文明价值及传承意义。本文将以重庆市奉节县在天坑地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在开展的卡麂坪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更新改造为例,探讨生态旅游导向下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发展的有效模式。

2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的现状分析

21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概况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位于奉节县域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七曜山脉,范围覆盖兴隆、长安、龙桥、云雾、太和、吐祥、冯坪、鹤峰8个乡镇,幅员面积1263km2。经过普查核实,该景区范围内有传统村落及民居点共178处,其中50户以上的26处,20~50户的65处,20户以下的87处;涉及农户5665户,24万人;民居占地面积1472038 m2,建筑面积1564775m2。

按照“点上示范定标准,面上推广成规模”的原则,奉节县在2013年全县传统村落普查的基础上,率先启动了兴隆镇六娅村五社卡麂坪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示范项目,探索乡村生态旅游导向下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之路。

22卡麂坪传统村落概况

兴隆镇六垭村五社的卡麂坪,距离核心旅游城镇兴隆镇8km(图1),靠近天井峡地缝景区,紧邻旅游环线,交通便利,生态良好。卡麂坪是一个立村近三百年的自然村,有25户96位村民(图2),村落民居占地面积6500m2,建筑面积8200m2。

233农民就业技能匮乏,进城农民就业难

对于一些搬进城镇的农民,除原先早已外出打工、或常年在城镇就业经商的以外,还有一些劳动力,由于失去土地、老弱病残、无其他劳动技能等原因,再就业面临着巨大困难。

24卡麂坪传统村落发展的潜在优势

相比兴隆镇其他传统村落,卡麂坪所在区域交通便利,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村落民居相对集中成规模,乡土建筑有一定历史且保存相对完好,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民俗风貌有本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241原生态自然环境秀丽多姿

卡麂坪村社周边群山环绕,绿树葱郁,山谷清凉,鸟鸣啁啾。村落中间有一处喀斯特溶洞。水源丰富。低洼平坝处多为良田,苞谷、小枣、柑橘、脐橙、猕猴桃、紫薯等特色农产品和云木香、黄连等中药材丰富。古宅老院随势而建,与田园、山林交错相融(图3)。242村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及传统技艺内涵丰富

270年前清代乾隆年间,五个不同姓氏(付、雷、廖、粟、唐)的人家从湖南移民至卡麂坪,犁田打坝,繁衍生息,持续至今。

天坑地缝风景区至今仍保留着夔巴文化的遗留痕迹,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后,又融入了我国东南人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如夯土墙、板壁房建造技艺,家叽布等原始手工织造技艺,高山腊肉、菜合渣、炕洋芋、包谷饼、苕酥糖、蜂糖酒等美食制作技艺(图4),狮舞、对歌、薅草锣鼓等民俗文化,尤其是高山深处的跳丧舞(闹丧鼓)更是传承了远古巴巫文化的原始元素。

243乡土建筑风貌特色突出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6

2011年6月,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庄楼社区的几位农村妇女每天晚上自发地聚在一起跳健身舞,这引起了镇村干部的关注。通过调研,他们发现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对跳舞健身非常支持,于是在村部平整场地,开亮灯光,架起音响,请来教练,使村部成为了农村群众的舞场。每逢夜晚,广大村民集聚在村部跳舞健身,寂静的农村夜晚成为了欢歌笑语的海洋,这一活动迅速被推向全镇28个村。随后引起了睢宁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将此活动推广到全县399个村(社区),并名之曰“舞动乡村”。

以“五个一”打造村部文化活动中心。通过财政统一扶持,以“一块平整场地、一组亮化灯具、一套音响设备、一批时尚青年带动、一支村干部队伍服务”搭起“舞动乡村”的平台,使村部成为村民文化娱乐、人际交往交流、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干部为群众服务的重要场所,村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以六项文化活动激发村部新活力。通过健身舞、大家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农村群众动起来,让农村村部热起来,让民俗文化扬起来。一是健身舞。作为“舞动乡村”活动的主要形态,易学易练、强身健体、时尚优美的健身舞,受到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热烈欢迎。干群共舞,老少同乐,拉近了干群关系,融洽了邻里感情。二是大家唱。开展“我为老歌填新词”、“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通过老歌新唱的形式,让农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激励和教育。三是达人秀。参照央视“星光大道”的模式,举办“睢宁达人秀”电视选拔活动,从百姓身边选拔才艺达人,推出草根名星。四是擂台赛。拔河、跳绳等20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成为健身大擂台的标准比赛项目,通过户与户、组与组、团队与团队分赛到村与村、镇与镇和全县总决赛,使更多农村群众动起来。五是民俗秀。组织专门力量对睢宁传统民俗进行改编,增强平民化、大众化、现代感。落子舞、柳琴戏等民间传统艺术,打腰鼓、划旱船等传统民俗文化在“舞动乡村”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六是休闲乐。不愿跳舞的村民在“舞动乡村”现场打球、下棋、健身,或者读书、看报、聊天,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以六大为民服务项目构建农村文化和社会建设新路径。在村部全面推行“四站一园一室”建设,以群众工作站、乡风文明工作站、文体活动站、志愿者服务站、留守儿童快乐家园、村民议事室为载体,重点开展六大为民服务项目。一是晚办公。依托群众工作站,镇包挂干部每周不少于一次,村干部每月不少于五次,在“舞动乡村”现场办公理事,使“舞动乡村”成为干部为群众工作的全天候服务站。二是微课堂。利用跳舞间歇,开展以“干部讲堂”、“百姓讲坛”、“好人课堂”和“富民学堂”为具体形式的“舞动乡村微课堂”活动,用朴实亲切的群众语言讲政策、普法律、颂美德、授技术、集民智。三是文明行。依托乡风文明工作站,成立民风促进会,开展乡风文明行动。设立村民道德银行,开展身边好人“讲、评、议”、“十星文明户”、“文明和睦家庭”评选,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新风尚。四是议事会。依托村民议事室,开展村事双月谈,组织村民代表、“五老”代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对村产业发展规划、村级财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村务事项进行商议,组织票决。五是志愿团。组建治安巡逻、晚办公、微课堂、留守儿童辅导、民事调解、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队,凝聚志愿力量,为六大为民服务项目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同时,博爱义工联、教育、卫生、司法、农委等多个社会团体和部门的志愿团队,定期在“舞动乡村”现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六是致富经。依托微课堂、市民学校、创业基地,邀请农技专家、创业导师、致富能手传授先进经验技能,培训农业科技、网店开设运营、小饰品加工等知识,2万多人通过舞动乡村“致富经”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舞动乡村”开展以来,全县399个村、10万多名群众积极响应,农村留守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全县农村工作呈现出“六多六少”的可喜变化:留守家里的少了,村部聚会的多了;赌博信教的少了,健身娱乐的多了;封建迷信少了,文明新风多了;开会办事难少了,干群互动交流多了;矛盾纠纷少了,团结互助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创业致富的多了。求美求富求乐,向善向上自信成为全县农村群众的自觉追求。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舞动乡村”活动满意率高达95.2%,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同比提高20%。《人民日报》、新华社、《半月谈》等20余家权威媒体对“舞动乡村”给予关注报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等专家学者教授多次到睢宁调研。2012年4月,“舞动乡村”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案例”。2012年6月,省文明办、市文明委召开了全省“舞动乡村”现场观摩会,并将活动向全市推广。

“舞动乡村”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融洽了干群邻里关系,促进了村风民风改善,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幸福和谐指数,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的好载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好平台,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好举措。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7

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卫生死角等“六清”整治活动,筑牢美丽乡村建设基础。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在全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强化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出台《延边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运行办法》,明确生活垃圾设施的运营管理主体和相关责任,落实运行维护资金,安排专兼职保洁员和保洁经费,建立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环卫设施、农村保洁员队伍、日常保洁制度三个全覆盖。全州建设垃圾场1147个,防雨、防渗农村垃圾中转站470个,固定保洁人员3443名,农村环境清洁率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农业清洁示范区建设,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殖、清洁种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积极推进汪清地膜科学利用等示范项目建设。敦化市、黄泥河林业局等县市和林业局对废弃木耳菌袋等废弃物回收出台资金扶持办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汪清新民村、珲春防川村等村屯先后启动以电代柴试点。开展湿地资源普查,研究具体保护办法,并先期制定出台《延边州永久基本水田划定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房改造、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交通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围墙大门改造等工程,稳步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全州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187公里,基本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改扩建(新建)村部1051个,新建休闲广场765个,卫生所765个,安装路灯21104盏。全州有485个村达到道路硬化、沟院墙整齐化、中心村屯亮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村屯环境洁净化的标兵村建设标准,占行政村总数的45%。延吉市仲坪村等39个行政村被我省确定为“美丽乡村”。

坚持民俗文化传承引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底蕴

大力传承创新朝鲜族优秀文化,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底蕴。打造演艺品牌。培育东光村等民族村成立“民俗表演队”,由村民进行洞箫、长鼓等传统文艺展演,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吸引游客。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命名了22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和12个展示点,公布了134名代表性传承人,并通过刀画、民族乐器现场制作、开展传习活动等形式,充分展示延边民俗文化魅力。打造传统民居品牌。加强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力度,突出朝鲜族特色民居和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规范建设一批具有朝鲜族民俗风情、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服务配套、民族和睦的特色村寨。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等8个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打造味道品牌,积极弘扬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精髓,大力开发延边特色民族食品。组织开展“记住乡愁――阿玛尼的味道”传统民俗民间百家菜征集、中国图们江国际旅游食运会美食嘉年华等活动,让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品尝打糕、泡菜、米酒等朝鲜族传统美食,并享受亲手制作的乐趣。打造节庆品牌。推出朝鲜族大酱节、老白山雪村文化节等一批节事活动, “金达莱节”、“辣白菜节”等节事会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珲春大荒沟、汪清东满密营等一批红色主题旅游文化园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密切结合。

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以延边魅力乡村建设为载体,利用农村文化习俗、产业基地以及乡村田园风光,发展民俗旅游、体验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结合全州精品小镇建设,抓好旅游沿线型和景区带动型乡镇旅游开发。做大做强了敦化雁鸣湖镇、珲春敬信镇、龙井三合镇、珲春孟岭村、图们白龙村、延吉春兴古村落等一大批旅游强镇、示范村,有力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多元模式发展。一是农村生态保护型。敦化市小山村、腰甸村,图们市河南村,和龙市太兴村、龙兴村,珲春孟岭村等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上,推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逐步引导村民转变生活观念,打造以观光、采摘、体验田园生活为主的农业生态文化。二是名景古迹挖掘型。安图县以长白山沿线为主攻方向,打造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福满生态沟、石门镇茶条民俗风情园等。珲春市防川村利用“一眼望三国”的独特区位优势,发展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三是传统村落整理型。图们市白龙村积极传承本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舞”,与坐落于本村的中国朝鲜族“百年部落”合作,通过表演“农耕舞”、“刀舞”等方式,开发本村旅游资源,形成了边境风光和朝鲜族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四是历史名人弘扬型。龙井市明东村,大力弘扬朝鲜族的著名诗人尹东柱事迹,大力整治村屯环境,提升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民俗文化展示景点,发展红色文化游和朝鲜族民俗游。五是乡村旅游打造型。龙井市仁化村,积极抓住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打造仁化朝鲜族风俗村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延吉市春兴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六是民俗文化传承型。和龙市金达莱村和光东村将新建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房屋外观全部统一成飞檐翘角式的朝鲜族传统民居风格,同时在围墙改造中,聘请设计师进行专业设计,着力打造朝鲜族村屯民俗特色。选拔有文艺特长和了解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的农民,组建朝鲜族民俗文艺表演队。修建朝鲜族民俗餐厅,开展民俗文艺演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文化传承展示旅游产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延边州建设了30余个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村,其中安图县红旗村等6个村入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这些村屯分布在公路线、旅游沿线、边境线的重要节点上,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树立了新农村建设典范,并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6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延边州正式启动延龙图新区(延龙图文化旅游区),规划面积达到265平方公里,覆盖延吉、图们、龙井三个县(市)25个村。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篇8

一、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供给现状

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是一座现代的新兴中等城市,其有利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廊坊服务京津的近郊型经济结构。京津均为人口上千万的特大城市,客源多,人员流动大,为廊坊发展京津近郊乡村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7家,三星级农家乡村酒店1家,星级农家院30家,发展势头凶猛。主要休闲项目有:蔬果采摘、吃农家饭、农庄文化体验等,主要运营模式有永清的“农户+公司”模式、大厂的“生态园+乡村酒店”模式、“农业园+蔬菜种植”模式等。廊坊拥有田园景观、农耕文化、非遗民俗等多种乡村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现有农业生态园近70家,规模效应逐渐显现,见下表1。

二、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供给数量较多,质量不高,整体处于低水平运作中

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高质量、多元化,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供给多以各类生态园、观光园为主,多数生态园未摆脱观光、采摘的固有模式,项目设计雷同,产品品种单一,创新不足;其次,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如分布于廊坊各县市的桃园、梨园、枣园等景点,不成体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外,虽然有部分生态园加入亲子游,但对亲子游项目产品的深度开发不足,仅加入摇椅、蹦床等活动设施,对农业生态知识普及、农业原生态绘画、农耕活动深度体验等内容的产品数量较少,有待深度挖潜。

(二)产品的休闲性不强,住宿设施不健全,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提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在成为现实。交通的便利使旅游者的驻留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当旅游产品没有足够吸引力、住宿设施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游客多选择一日游。一日游对旅游接待地而言,不能获得游客长时间逗留而产生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也就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率。廊坊一方面享有地处京津走廊的区位优势,但也面临游客当天往返而造成的低收益。因此,加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化设计,为京津和当地市民提供特色化民宿、为企业提供高标准乡村会所等,吸引和留住旅游者,是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整体效益的关键。

(三)现有旅游交通类型单一,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沿途服务有待提升

随着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交通必将成为吸引旅游者观光的重要手段,例如旅游交通观景、欣赏交通、多元化交通工具等。廊坊地处京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目前,廊坊虽有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设施,但真正能用于和满足京津市民休闲需求的交通设施形式较少。比如,廊坊就缺少绿道、游步道等,多数骑行爱好者不得不得和汽车同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几率;且交通绿道、慢行系统、沿途景观、沿线服务产品供给匮乏,使旅游交通仅发挥了交通功能,旅游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四)主题景观不突出,缺乏核心产品,农耕体验项目潜力不足

目前,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多以生态园为主,主题化、特色化、具有真正视觉冲击效果的地景景观缺乏,除香河万亩荷塘渐成气候外,其他地景景观规模尚小、特色不明显;其次,从廊坊市区及各县市看,现有乡村休闲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主题性不强,缺乏叫得响的核心产品,对京津市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第三,廊坊地处平原,其平原农耕文化是其特色,但现有农耕体验项目仅仅是农事劳作体验或租种农田,对农耕知识和文化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的开发不足,产品品质不高。

(五)农村乡土特产特色不明显,代表性不强,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农村乡土特产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等特点,是乡村休闲旅游者出游的必购之物。发展乡土特产购物,既可就地取材增加村民收入,又能满足旅游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重点方向。廊坊各县市拥有多种乡土特产,如安次金丝小枣、安次区鸭广梨,三河豆腐丝、蒋福山水蜜桃,永清甜瓜、永清胡记烧鸡,大城里坦薛家窝头、大城金丝小枣、大城鸭梨等,但多数乡土特产各县市均有分布,且特色不明显,加之产品包装简易、销售渠道单一、宣传不到位,使这些乡土特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

(六)民俗节庆活动宣传不到位,产品文化性开发不足,知名度不高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要想吸引旅游者,仅依靠大尺度地景景观带给旅游者视觉冲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依靠触动旅游者内心深处的文化感动,引发其共鸣。廊坊尽管没有名山大川,但却拥有二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廊坊乡村休闲旅游深入发展的文化基础。但从目前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廊坊本地人对廊坊非遗了解很少,因此口碑宣传更少;其次廊坊现有民俗节庆活动种类多样,如胜芳元宵灯会、安次第什里风筝节等,但知名度高、参与性强的民俗节庆活动不多;第三,由于缺乏深度开发,民俗节庆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产品供给创新模式与策略建议

当前我国旅游需求进入爆炸式增长阶段,而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线上线下旅行服务、旅游演艺、旅游购物、旅游交通等供给要素与旅游需求不相匹配,各要素组合形成的旅游产品结构不能适应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从廊坊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看,亦存在产品体系、产业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与旅游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因此亟待从供给端入手,了解产品供给现状、发现问题、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供给水平与效率。

(一)产品创新模式

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创新模式以旅游系统六要素为基础,从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提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既关注各要素的自身发展,又强调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产品创新模式见图1。

(二)策略建议

根据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创新模式,提出六大策略建议:

1、发展生态绿色健康农产品,延伸绿色产品加工链条。针对廊坊乡村休闲旅游产品,首先要加大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种植,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的监管、监控,建立全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让京津旅游者吃上放心农产品;其次,针对廊坊桃树、梨树、枣树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的特点,延伸产品加工链条,将果实进行酿酒、饮料制作等深加工,实现产品附加值增值,;第三,注重产品种植、加工过程进行旅游包装,将旅游与修学结合起来,使旅游者亲自体验果树种植、修剪、采摘、果实酿酒等全过程,以此吸引旅游者消费。

2、强化乡村民宿的北方特色,提升乡村会所的服务功能。开发具有北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与中高端乡村会所,满足京津市民及企业需求,将成为廊坊乡村休闲游的新亮点。但是,乡村民宿开发要突出北方农家环境特色,如成串的玉米、磨面的磨盘、长长的火炕、宽敞的庭院、个性化的剪纸等,将北方乡村民俗融入乡村民宿,突出文化个性;乡村会所以服务京津企业年会、研讨会及员工休闲度假为主,注重安全卫生、康体健身等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整体服务功能。

3、规划京津廊慢行系统,发展完善沿途服务。借鉴贵州赤水到仁怀168KM自行车道、游步道的建设经验,规划建设贯穿京、津、廊三地的慢行系统,完善沿途绿带、绿楔、水系建设,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为京津廊市民休闲骑行、徒步提供条件,还可以借鉴法国、德国公共自行车道建设经验,在沿途设置游客休息站,提供休息、用餐、维修等便民服务,既能满足骑行、徒步者需求,又能为沿途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可谓一举多得,更好地满足京津旅游者的需要。

4、建设大尺度自然生态景观,丰富平原农耕文化体验。首先,对部分小的生态园进行规划整合,每个县市区规划一到两个规模较大的生态园,不同生态园之间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使之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其次,构建大尺度地景景观,要注重规模效应和深度开发。例如,对旧州镇百年梨园、葛渔城千亩桃园、文安县森林湿地、永定河故道观光等自然生态景观统一规划,进行功能整合,如桃园的文化功能、湿地的教育功能等;第三,深度开发农耕体验项目,如对农耕知识传授、农耕工具展示、耕作全程体验、农耕作物介绍、农田夜间观景及住宿等,加深农耕体验,延长停留时间,吸引旅游消费。

5、廊坊乡土特产开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议各县市重点培育一到两个知名特产,文安苏桥靳记熏鱼、大城里坦薛家窝头虽等,可在产品质量、产品系列、包装、宣传上下功夫,提升产品质量与特色。二是在宣传上,可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发农村电商平台,。三是在各县市区建设实体店,以方便市民及旅游者购买,加大可重复购买的食用特产的网络宣传,如永清有机蔬菜、大城窝头杂粮等,培养京津市民的网购习惯,使廊坊乡土特产真正走进京津的千家万户。

上一篇:狗年吉祥话范文 下一篇:餐饮规章制度范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