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4:31:02

家乡文化论文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政治小论文教学 乡土资源 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8-01

“老师我们没有东西写啊?我们没有素材,到哪里去找啊老师?”“老师我们在农村,家里没有电脑,信息面不广啊!”……

一、政治小论文写作存在的现状及分析

(一)政治小论文写作的现状

现状一:不知道何为论文,何为政治小论文,又不知从何下手。

现状二:据了解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不喜欢写作,觉得无内容可写,无事可论。

现状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可写,没处可查。经常是为了完成一项写作任务而拼命的去寻找素材,也不考虑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新颖性和完整性等等。

(二)原因分析

1.观念问题

政治小论文对与学生来说普遍都具有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只要是提及“论文”两个字,大家都认为非常之难,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语文作文一直在训练的都写不好了,何况政治小论文呢。

2.素材问题

“无米”,“肚中无货”又是学生写政治小论文的一大难点,许多学生都认为要写好一篇政治小论文应该有发达的通讯,有电脑可查,要见多识广等等,而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写做素材的寻找上有很大的难处。

3.体验缺失

许多学生的习作单调、僵硬,空话、假话、大话连篇。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结构不完整,思维品质不成熟,再加上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从而造成学生体验的缺失。

二.政治小论文写作在乡土资源上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中的课外学习资源,往往很容易被老师忽视。国家课程虽然也尽量顾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变性,但由于受到课时、观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是挂一漏万地选择,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解放学生的双眼,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掘习作资源

我市是典型的“森林中的城市”,既有林中茶叶、笋干、山核桃、鸡血石等几宝,又有“吴越文化名城”之美称,阡陌纵横以及当前社会天翻地覆的变革等等,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教师要把学生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找美、发现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来表现美。

比如写家乡变化之快,以往的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银杏的呼唤》、《家乡变化启事录》等一些精美的习作应运而生。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从乡村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习作资源

家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挖掘这种底蕴,可以起到习作、育人的双重作用。“意在笔先”,“留心处处皆学问”。

1.访农家之历史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打倒土豪劣绅、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让学生去问问前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稼穑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劳作之艰辛,激发对创业者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于是,在学生的习作中,就会出现许多浸透着真情的作品,如如藻溪丝绸市场由兴到衰的原因、传承・延续――对临安市昌化鸡血石博物馆的思考、九里桥的来历……

2.问家乡之传闻

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摇蒲扇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村庄、一座老态龙钟的古桥、一棵枝叶扶疏的百年银杏、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让学生们欣喜无比。于是,在他们眼中,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熠熠生辉。

(三)解放学生的心灵,从乡情感悟的体验中丰富习作资源

生在农村的学生往往对眼前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素材、捕捉信息的心灵。

1.体会“风俗乡情”

思想品德书上有一句话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于漪老师曾说:“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是的,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千百年来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延续中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杀鸡宰鸭,走亲访友的正月;螺蛳嗍嗍,炉渣沽沽的清明;上梁说“哨子”、祝寿做寿桃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体验“劳动闲趣”

家乡有农民勤劳俭朴,一辈子以劳动为生。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翻地、浇水、插秧、收割、种桑、养蚕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除参与农活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就会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关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使之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

参考文献:

[1]陆贵勤.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颖琼.互动教学 其乐无穷[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06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间采风;课题;成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6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 引导学生开发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吸取其中精华,融会贯通,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2. 建设一支勤思考乐钻研的、能写高质量论文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乡土文化与创新作文”研究时,必须积极撰写论文,养成思考、提炼、参读、随记的习惯,写作要有独到的命意、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发现、开阔的视野、精美的语言、新颖的手法,要求能公开发表。

3.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以课题专刊《玉荷》为平台,开设“创新天地”栏目,将选登的创新习作再择优选送至省级、部级报刊发表。

4. 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吸取乡土文化精髓,促进农村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 运用课文导引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镶嵌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鲁迅的《社戏》、琦君的《春酒》、萧乾的《吆喝》、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那些意趣盎然的民间口语、民间习俗如一幅幅美妙的风俗画,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到民间采风去”,就已经给我们指引了途径。我们在教学这些篇目时,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开展拓展延伸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口语、习俗,并利用手头的报刊资料搜集写节日习俗的文章,反复品读,感受乡土文化。

2. 利用网络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在网上搜索荆州的乡土文化,并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荆楚文化知多少”的手抄报,让学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我们的家乡。学生从网上搜到了丰富的资料,设计的手抄报内容异彩纷呈:有荆州说鼓子、花鼓戏、民歌、打莲湘等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荆楚饮食文化、婚俗礼仪、荆州民歌、荆楚大地岁时节令、民间殡葬习俗、三国文化、关羽文化等。大家兴致勃勃,对荆楚大地蕴藏的丰富的乡土资源津津乐道。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深入民间采风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如“智者大师”见下图册),请查阅资料,向你的亲戚朋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2)认识方言。同学们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歇后语、谚语、笑话(要求内容健康)等,编辑成专辑,在班上与同学交流,还可以说说自己亲历、耳闻、目睹的一件方言故事。如有学生搜集到了这样一则与方言有关的感人故事:一个流浪汉遭遇车祸,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始终昏迷不醒。有个细心的护士发现,自己查房时用方言与同事讲了句话,病人似乎手指动弹了一下。于是几个护士一起来到病人床前,分别用多地的方言与之谈话。结果奇迹发生了,昏迷多日的流浪汉竟然被公安籍护士的乡音唤醒。读了上述故事,引起你的什么联想?你有什么感受?因势利导,让学生意识到方言的魅力。

(3)乡土发现。组织学生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民间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举办一期“民俗文化专栏”黑板报。为了方便同学们进行调查采访,教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尊重老人。

(4)节日探源。我们生活在多种节俗里,比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集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诗词、对联、灯谜,了解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4. 采集交流知识

组织学生将辑录的专辑、相关的资料在全体学生中交流,以交流的形式来传播文化,获取的信息资源共享,让全体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创新写作尝试

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自承担课题之日起,胡老师就积极地展开筹划工作,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对课题成员的研究专题进行了明确分工。在胡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尽心尽力完成各自负责的专题研究:肖文玉老师负责作文“文体形式的写作创新”专题,裴春知老师负责作文“内容与构思的写作创新”专题,文力军老师负责作文“语言表达的写作创新”专题,陈志老师负责“文章角度的创新”专题,王迎春老师负责“整合研究与实验”专题。课题组成员从广袤宏赡的乡土文化中吸取精粹提炼观点,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试验尝试。学生听讲座进行创新试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拟定从文体、构思、语言、角度四个方面入手,借鉴乡土文化进行创新试验,让学生的作文既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在课题成员完成专题报告之后,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多功能教室倾听“乡土文化与作文创新”专题讲座。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水平。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钻研,不断地提炼总结,完成论文写作,收获颇丰。肖文玉老师对“乡土文化”中的各种文体形式进行采集,撰写的论文《巧借乡土文风,剪出文体新叶》举例典型,论述透彻明了,对学生作文的体裁创新很有指导作用,文章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刊发。王迎春老师在研究中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收集了许多经典的乡土语言,并写成了论文《带点乡音添情趣》,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创新提供了翔实的创作材料,该论文被《中学生》《新课程导报》《农村孩子报》等多家杂志争相刊登,在作文论坛上引起了极好的反响。文力军老师撰写了《褒贬时事有高招》,裴春知老师撰写了论文《歌海淘金,妙绘文章骨骼秀》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刊发。雷芬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总结了学生创作成功的经验,找出了学生创新失误的症结,并撰写了论文《披沙拣金拾乡土,听唱新翻杨柳枝》,对课题后期的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成绩斐然,撰写的论文《让你的文章不同凡响》《沾染一点“乡土气息”》《巧选角度,文采新异》《作文创新可走乡土之路》《把写作的角度伸向乡风民俗》等近20篇研究论文分别刊登在《语文报》《创新作文》《农村孩子报》《今日中学生》等报刊杂志上。课题研究,让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研水平!

2. 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文化,开拓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明白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经过试验,学生写作已初见成效。

(1)活泼新颖的文体创造。学生从家乡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公安说鼓”“公安鱼鼓”“湖南花鼓”“千百转民谣”……)中随机化用、借用文体形式进行了巧妙创造,如刘欣同学创作的《八戒成婚》,文中八戒与嫦娥的对唱就是采用“千百转民谣”撰写的,此文现已发表在《大阅读》《少年作文辅导》《创新作文》上。类似的文章再如:《武松打虎后传》(花鼓戏)、《夸父逐日新传》(花鼓戏)、《狼》(课本剧)、《李元霸之死外传》(花鼓戏)、《刘海砍樵新传》(花鼓戏),学生的创作灵感受到了激发。可以说,家乡的民间文化为学生的创新写作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2)别具风味的乡土语言。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聚宝盆中采撷到了许多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的乡土语言,有言简意赅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还有一些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方言俚语,情趣盎然,别具风味。如“你真是屁股上插扫帚――伟大(尾大)呀!”“养儿不读书,赛当养头猪”“你看这条路宽得可以走四条牯牛”“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些语言直白爽口又不失俏皮,隽永耐品。如程欣同学创作的《听奶奶的话》一文中借奶奶之口道出了大量民间谚语,犹如一场谚语脱口秀:“吃不言,睡不语”“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不懂装懂,永世饭桶”“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这些朴素的谚语中富含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仔细思之,受益匪浅。

新奇巧妙的切入视角。学生从民间的许多故事传说中物也能够开口说话中受到启发,在写作时从新巧的视点、视角切入,从新奇怪异的自述主体出发来观览世界、描述感受,从而展示出“视角万花筒”的独特魅力。如张迅同学创作的《一支痛苦的毛笔》,就是站在毛笔的角度,借毛笔之口来表达被家长剥夺休息时间的孩子的苦楚,文笔沉重,引人深思,此文已刊登在《作文周刊・中考版》。再如:王莹的《猎枪与橄榄枝的对话》(现已发表在《优秀作文名师评点》)、毛明月的《月亮被告上法庭》、李娜的《成功与失败的争吵》《直线与曲线的媲美日记》《狼老师编位记》、徐向宗的《一群猪的理想》、李蔡的《聘用现在》、袁圆的《作业受审记》、周珊的《小白兔历险记》均已发表。

3. 学生作文的质量有大幅度提高。课题研究两年以来,我们从民间采风中挖掘写作素材,日积月累地丰富写作资源,学生作文有话可写,内容形式新意叠出,学生作文质量得以提高。《从民间采风中获取写作资源》这一课题的研究,加速了笔者所在学校作文教学的进程,丰富了学生写作的源泉,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从那天起,每天晚上,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是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在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快要迸发时,有一天季羡林却说:“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当伊姆加德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季羡林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祖国去报效国家的。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随后他离开了德国。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

一次,季老谈到出国见世面、学本领的感受时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素材解读】

对于季羡林来说,伊姆加德为他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他知道;为他作出的无私奉献,他清楚。这一切,他应该感激。然而,当伊姆加德说出“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这句话时,他心里仍不免充满矛盾与痛苦,因为他明白自己内心的选择,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更需要他。

【适用话题】

爱国情怀;家乡情结;家与国……

【运用示例】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留学德国时,同一位金发碧眼、姿容美丽的德国姑娘伊姆加德擦出爱情的火花。但是,当想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都需要自己时,他经过痛苦的内心冲突作出抉择:他要回到祖国报效国家。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爱国精神,他在中国文化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习作《奔向祖国的心》

【评点】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乡土文化 英语教学 课外素材

学生进入到初高中,学习往往会比较被动,因为他们恰好处在青春期。若是教师强行向他们灌输所学知识,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会增强。为此,我们要构建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与家乡乡土文化资源相互渗透的新模式,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将所处的文化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正如徐特立先生曾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我们生活的素有“闽中宝库”之称的泉州德化,曾先后获得过“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的称号。如此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德化三中身处在如此的自然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开发课内课外资源,开发属于学校自身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习的内容与家乡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接下来,笔者将通过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英语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全面形成我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英语。

一、乡土文化与语法教学

目前,我国很多农村的学校,课本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然而,教科书的制定是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学生整体水平制定的,各地的风俗文化不同,师资力量不同,使得一些教学资源中有很多材料都与农村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农村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带来的应用性,从而认为知识的学习对自己的发展作用不大。英语语法作为最难攻克的一关,也是让教师的教学绞尽了脑汁。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农村学生学习的必然途径。

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无法被应用于农村学校的生活中。因此,我们要将乡土资源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材料,将其融入到日常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中。由于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可通过设置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法。例如:在学习英语语法中的“过去式”时,我们可以选择提供学生有关于家乡近些年发展的一篇文章及家乡之前的状况,从而让学生试图了解“过去式”这个语法点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整篇文章以本地的风土人情贯穿始终吸引学生,逐渐将学生的注意点转移到英语语法的学习上。

二、乡土文化与写作教学

学生进入初高中,英语的重点就不止在词汇及语法上,更重要的是要将词汇及语法进行应用,从而组成一篇带有自己观点的文章。学校可根据学生所应掌握的一些词汇、语法与文化资源相联系,将介绍本地习俗、典故、历史及风土人情等故事带入其中,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同时,我们可根据一些形容家乡文化的故事,提炼出一般英文文章写作的几个部分。高中阶段的英语作文都要求学生能够写作议论文,因此,我们可以分析,英文议论文写作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根据问题提出观点”――“提出理由验证观点”――“总结观点”。同时,我们可根据这几个步骤制定出一定的写作框架。

德化素被称为“中国陶瓷之乡”,因此教师可共同完成一篇有关于“陶瓷制作过程”的文章。通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对陶瓷制作过程进行了解,提出整篇文章的架构,使得学生了解写议论文时的条理性。通过了解陶瓷制作过程,将着眼点放到“firstly...,then...,next...,last...”这样的文章架构上,从而更好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架构点。

三、文化之间的异同

英语的积累本就不只是词汇语法的积累,更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沉淀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有条件的话,学校可开设每周一次的英语文化选修课。课前,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有关于所在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知识,同时教师搜集有关英语国家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在选修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当地乡土文化与英语国家乡土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家乡的文化,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源。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英语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由此,从一定角度上提高对本国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的本质是应用于生活。因此,知识的学习不是强行地灌输,而是与生活的联系。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而不同的乡土文化又给我们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的素材。因此,笔者结合德化文化背景,挖掘其地方特色,与本地英语的教学相联系,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从而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将我们的英语课堂内外同时兼顾,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生活化的英语知识。通过我们所有的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理解所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四川教育出版社.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分类法;地理小论文;指导撰写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在《地理学辞典》中的解释为“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研究本乡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乡土地理给学生提供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就此研究成果、心得体会、撰写小论文其意义重大。

一、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撰写小论文的意义

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由于撰写地理论文要先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收集数据,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写作能力,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加深学生爱乡、爱国情感。

二、指导学生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把人的智力分成:

(1)言语─语言智力;

(2)音乐─节奏智力;

(3)逻辑─数理智力;

(4)视觉─空间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自知─自省智力;

(7)交往─交流智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本人根据此理论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编排,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到家乡实地考察,获取个人体验,独立撰写论文,是对“强调学习者的经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个人意见;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的活灵活现的阐释。

三、运用研究对象分类法,指导学生选好论文主题

乡土地理小论文的题目选定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航灯,是撰写时思路源泉的保证。为了保证论文符合“小”、“活”特点,突出乡土性,本人采取研究对象分类法,切实指导学生开好题、选好题。

1.基于时空演变的研究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火热进行,家乡变化日新月异,乡土地理也发展演变,随着时间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中心也发生空间上的迁移。这种变化,历时较长,学生无法在现实中直接考察到。为了实现对这种时空演变的研究顺利进行,作为指导老师,就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城市地图(包括相关地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比较研究,然后提出许多地理小论文专题,如《看晋江市交通地图家族扩大,喜家乡腾飞》。

2.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例如,本人曾组织学生参观陈埭镇丁氏祠堂,访问阿訇主持,指导学生阅读陈埭回族族谱,我国伊斯兰教历史变迁,引导学生拟定出研究主题,如《陈埭回族与伊斯兰教源远流长》。

3.资源环境研究法

我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空气、水、土地、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现在质量、总量如何?被污染了吗?存在什么问题或弊端?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指导老师的追问下一一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疑惑去研究。如我们学生撰写的《晋江上游水污染的调查报告》获市一等奖。

4.工农商等经济类研究法

我们身边地理事物丰富多彩,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部门,这些经济建设相对初中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难度要大些。作为指导老师要尽量避开那些抽象名词、给学生具体的生活面,指导他们从身边环境变化,人民消费方式的改变等角度去发现问题,找专题。如《青阳商业街结构设计》(获市一等奖)。

5.生活休闲类研究法

考虑到初中生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研究的对象最好选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吃、穿、住、行、玩、用等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聆听家人、朋友及同学的心声,抓住生活中、校园里的变化,提炼出研究专题,并以此展开研究论述。如《我为“泉州市交通病”把脉问诊》(获市一等奖)。

6.文化习俗类研究法

晋江人杰地灵,乡土资源丰富多彩,人文地理独具特色,闽南文化别具一格,这些都值得我们指导学生去了解、学习、研究,有机会争取把它发扬光大。有的小组研究泉州戏曲;有的研究闽南婚丧习俗;有的研究古民居;有的研究地方方言等。

7.时政热点禁令法规等研究法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际社会热点事件、了解各级政府颁布的禁令、通告与倡议、公益广告,提取关键词,小组讨论后确立论文主题。这样撰写的小论文就有时代感。例如,“禁塑令”公布后,我们研究性小组写出了《改变旧习,驱逐塑料薄膜污染》(获市一等奖)等论文。

四、指导学生正文撰写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学生撰写论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在实践中个个龙腾虎跃,选题时思维活跃,可是一到了撰写论文时,却犯畏难情绪,不会写,不爱写,写不好的一大堆;讲大话,写废话一大片;有的学生写成了语文作文;有的眉毛鼻子一把抓,中心论点不突出;有的文字青涩,阅读起来很别扭;有的学生行文中丢失自己的见解,缺乏创新性等问题普遍存在。

2.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时要把握好几点

(1)“三段式”写作模式

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本人一般采取“三段式”模式,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写出了,经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措施及创想并有理性地写出来。

(2)紧扣论题,言简意赅,突出实用创新性

任何文章最忌“无病强”“拖泥带水”,很多学生经常犯“东放一枪,西放一炮”的错误。指导老师总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指正,提醒他们要紧扣主题,语言简练,要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建议、解决措施。

(3)谋篇布局多样化,图文并茂,突出研究性

不同研究小组撰写的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有的是调查报告,有的是故事性的议论文,有的是叙事开篇的,有的是访问采访式的,附上调查表、设计图等研究结果,使得文章图文并茂,实践性强。

五、指导教师实践反思

指导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对指导老师是一次很大的考验,甚至是一次“洗脑风暴”。首先,它需要指导老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作文模式、行文技巧上都要指导。其次,平时多关心家乡建设,对时事周边地理事物变化有较敏锐的目光,这样指导的论文时代感较强,乡土味浓。第三,它要求指导老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现在社会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很快,要求指导老师博学强记,兴趣广泛,当然对待不同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

一篇乡土地理小论文从开题、选题、研究到结题充满着师生双方艰辛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是一项师生双赢的活动,是一项有利于教师、学生能力提升,地理素养提高的活动。今后,本人将继续充满热情地参与,并争取获得更多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胜庆.乡土地理新论[M].测绘出版社,1992.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高等教育转型,就是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转型,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高等师范院校及其转型后的地方院校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生应是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重要来源。笔者以为,高师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语文教师职业息息相关,不可偏废,理由如下: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题———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

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与教师职业关系如此密切,论文的写作自然不能偏废。那么如何才能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呢?笔者以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很关键,好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选题要早,选题早就可以早动手,从而缓解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矛盾。选题也要巧,好的选题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尽量避免学生到网上粘贴、复制,应付了事。选题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任务,需要在教学中精心摸索,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兴趣是选题的关键。笔者以为选题最好能做到“三个结合”。

(一)与古代文学的学科教育相结合,从学生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将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挂钩,不失为培养能力的良好途径。因为要选题就必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多读、多看、多思考。这样的选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对选题的指导要切合学生的兴趣。其方式主要有二:

1.通过课程小论文,找到学生的兴趣课程小论文篇幅短小,不限题目,要求不高,学生可以随意书写。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简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这简单的看法,往往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好的选题所在。笔者曾经给大三布置《红楼梦》作业,一学生对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发表了一点看法。之后笔者以《论贾宝玉的玉》作为他的毕业论文选题,近一年的时间,指导他反复阅读《红楼梦》,并查找相关资料,思考“玉”与宝玉形象、“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进而完成了毕业论文。学生写得轻松,教师指导得也轻松,教学与选题的结合使师生都受益不浅。

2.通过课堂讨论寻找学生的兴趣大学高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不少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课堂讨论越热烈越能显示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对《三国演义》战争的讨论中,有学生对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性格十分感兴趣。后来笔者以《蜀魏战争与将帅性格》作为他的论文选题。该论文认为诸葛亮的“慎”与司马懿的“疑”是战争胜败关键,观点不一定成立,但能思考,有见解,与《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等选题相比,该文选题新,可操作性强。一次讨论,一个选题,一篇论文,一种能力,这就是教学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的收获。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果能用心细一点,努力发现学生课程论文及课堂讨论中有价值的思考;用力勤一点,尽早确立论文选题并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那么学生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及早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避免与求职、升学在时间上的冲突。与此同时,由于论文选题源于兴趣,言之有物,毕业论文的完成就能轻松裕如,同时还能避免写作中的抄袭、应付等不良现象,提高论文总体质量。

(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老师的兴趣中寻找好的选题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古代文学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在教学的同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研动态、自己的科研情况,甚至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一些自己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学习与学术的距离;另一方面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

1.选择一些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术热点作为论文选题比如,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地域文化研究。在向学生介绍地域文化研究成果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学生以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选题,研究名人自身、家族或作品等相关内容。这样的选题范围广、自由度大,又便于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历史名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增强写作欲望,甚至增强家乡自豪感。

2.选择与学生所学相关、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为选题与学生上课内容有关联,不会使他们觉得生疏、有距离感,从而望而却步;与教师的研究内容相关,往往容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师生彼此互相沟通。再者,教师的研究本身强调创新,因此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学生必然会有所启发,教师指导也相对轻松。此外,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也可能会触发教师的灵感,解决研究的瓶颈,促进教师的研究。这样的选题,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是老师自己在研究或曾经研究过的,对学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与时代结合,在现实中寻找选题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文化、文学作品,它们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的东西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将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与时代结合,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发掘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与意义。古代文学中有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作品的研读和比较阅读,可以很好地提炼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可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的影视改编本作为选题,探讨原作与今天改编本的不同,探讨改编的得与失,从而发掘出内在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学会比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在比较中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三是由今及古,易于产生兴趣。

三、结语

高师本科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写作与教师职业息息相关,不能偏废。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运用知识,发展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今后作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关键在于选题,如果选题能贯彻三个“结合”,将会有效解决大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将不再是鸡肋一块了。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以典型乡土文化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对本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迹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如以 “长江三峡地区是亚洲人类的发源地”等三峡考古发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处于长江边,以“水文化”为切入点,从“大禹治水”、《易经》论水、五行之水、人体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思考中医、去理解中医。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甘肃高校;秦汉史教学;甘肃元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56-03

秦汉史作为断代史专题研究课程,大部分高校历史系都会为已具备中国古代史、历史文选知识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甘肃高校也不例外。与中国古代史等专业基础课相比,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专题研究课程秦汉史显然具备一些特性,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既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事科研的能力,还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优秀思想品质。此课程肩负的任务重,但课时却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目的得以充分实现,如何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高质、高效得完成教学任务,无疑是每个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甘肃各高校历史专业重视此课程的开设,大部分任课教师经验丰富,在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曾取得较大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甘肃高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仍有改善的余地,教学目的并未完全实现。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本课程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秦汉部分的关系不清晰。在教师讲授中,很容易将此课程变为“细化版”的中国古代史秦汉部分,甚至存在两个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课程吸引力不足。由于本课程断代史专题研究的性质,一般仅为少数对秦汉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重视。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不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对大部分学生产生吸引力。

其三,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相比,教师一般对知识传授更为重视。即使部分教师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尝试,但往往由于切入点设置得不够理想而效果不佳。

其四,由于授课内容过于依赖相关教材,与甘肃本地特色结合不足,所以,授课往往缺乏生动性、现实性,脱离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实践活动,难以充分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和热爱家乡情操的培养。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克服它们,当然有很多思路。笔者认为,注重甘肃地方元素,结合陇原文物、文化是解决上述诸问题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本地、本省生源较多,这在甘肃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授课中联系地方特色,强调当地历史文化与秦汉史的密切关系,既有助于提高本地生源对秦汉史课程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甘肃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研究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而课程设计中加入地方元素,以地方文化为例深入阐述秦汉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则可以彰显本课程特点,避免与中国古代史秦汉部分的无谓重复。此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甘肃元素,把当地文化与秦汉史的结合作为锻炼科研与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有助于刚刚接触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学生顺利转换角色,提高素质修养。综合来说,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秦汉史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规避前述诸多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相关文化遗产丰富。尤其秦汉时期,甘肃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既表现在秦汉时期甘肃地区自身的发展、繁荣上,更表现在这一区域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上。从学习和研究秦汉史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重视甘肃的文化遗产和考古资料,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清晰解释和深入研究。探讨秦文化的起源、发展,绕不开甘肃,据《史记》记载,秦人兴于“西垂”,就在甘肃东部一带,20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山秦公大墓的发现,使深入研究秦兴起阶段的历史文化面貌成为可能。探讨以汉匈关系、汉羌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秦汉民族关系,绕不开甘肃,河西地区真正被纳入中国版图即实现于汉武帝时代,是汉匈战争的直接产物。探讨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中西文化交流,绕不开甘肃,悬泉置等汉代邮驿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汉代交通设施和与西域关系的第一手资料。探讨汉代的边塞防御,绕不开甘肃,甘肃的秦汉长城遗址数量多、保存好,玉门关、阳关、疏勒河流域汉塞至今仍可探寻。更重要的是,今天从事秦汉史教学研究的最重要史料――秦汉简牍大量出土于甘肃。甘肃是我国的“简牍之乡”,出土的6万余枚简牍材料中有5万余枚属于秦汉时代。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悬泉汉简等,不夸张地说,如果绕开甘肃简牍,今天秦汉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根本不可能开展。放马滩秦简《日书》对秦人思想信仰和社会生活的研究,居延、敦煌汉简对汉代政治、经济、边塞制度的研究,武威《仪礼》简对文献学的研究,武威医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都产生过极大影响。

李学勤先生曾说:“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这句话对于秦汉史课程教学同样适用。甘肃在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简牍等相关文物、文化遗存的存在,决定了甘肃高校在秦汉史课程教学中关注地方特色、借助地方文化力量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甘肃高校历史专业的秦汉史教学,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与甘肃历史文化相结合,使甘肃元素能自然的为秦汉史教学所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程设计与具体结合方法上,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本课程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利用甘肃元素调动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在“绪论”的讲授中要强调甘肃历史文化与秦汉史的关系。在此内容的设计中,重点突出早期秦文化、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汉匈和战与甘肃的关系,甘肃简牍及出土文物对推动秦汉史研究之意义,前辈甘肃学人在秦汉史研究中的贡献等内容。通过“绪论”,使学生认识到甘肃在秦汉盛世形成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乡土观念是人的普遍情感,其往往可以成为兴趣的催化剂,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正式授课之前,向学生介绍甘肃与秦汉史研究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们“秦汉史就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普通断代,与我们没有关系”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在甘肃从事秦汉史学习的生动性、必要性,培养他们学好秦汉史的历史责任感,对于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乐之”式学习显然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课程设计与具体讲授中,应有机联系甘肃元素。现阶段的本科历史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甘肃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秦汉史课程内容一般是秦汉史概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那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略突出早期秦史、简牍学、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边塞防御等与甘肃联系较密切的专题内容。具体来讲,讲简牍学时可突出甘肃秦汉简牍的重要历史意义;讲民族关系时可强调汉匈、汉羌和战对于两汉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讲社会生活民间信仰时可以放马滩秦简《日书》为主要史料依据;讲伦理观念时从武威“王杖”简谈汉代对孝道的提倡;讲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现象时可以王符及其《潜夫论》中的社会批判内容作为切入点;讲与西域关系时可介绍甘延寿、段会宗的西域经营;讲地域文化时可联系李广、赵充国等陇籍将领分析“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历史文化现象等。授课过程中对甘肃元素的利用,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深化学生对秦汉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再次,应以甘肃元素为切入点,锻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与中学教育相比,研究性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高校高年级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秦汉史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但以往仅注重知识传授和泛泛为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锻炼研究的能力来说,效果不佳。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引导学生多思考与乡土文化、乡土历史有关的问题,无疑会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定论”观念的清除,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有义务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历史问题并不像中学教育宣称的那样有所谓定论,在历史评价,甚至部分基本史实的认定上存在争论非常正常,而新材料的发现和科研努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中,可以以相关甘肃元素作为切入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良,是秦汉科技史的重要内容,传统文献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发明了造纸术。这一观点近2000年来被世人接受,但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陕西灞桥西汉纸的出土,此观点受到冲击,部分学者认为早在西汉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纸已出现,蔡伦充其量是纸的改良者。学界围绕此问题争论激烈,坚持传统观点者认为灞桥纸仅是“废麻絮”,且有作伪的可能,双方各执一词,聚讼不息。而1986年西汉文景时期放马滩纸地图和1992年悬泉置遗址400余件西汉纸的出土,使这一争论基本平息,蔡伦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已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这一利用甘肃出土文物推动秦汉史重大问题研究的例子,会给学生以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他们迷信定论、权威的思维定式,刺激他们自觉走上研究性学习道路。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还要与学生期末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整体来看,目前本科生论文的针对性较差、水平不高,这与选题的盲目性有一定关系,如果能引导学生选择某些其感兴趣的秦汉时期甘肃历史、文化现象作为题目,这一问题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锻炼效果会更好。具体选题时,既可以选择早期秦文化、民族关系、移民屯戍、简牍研究等与甘肃有关的宏观问题,也可以选择两汉时期凉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各种微观细节。今天的甘肃在汉代主要属于凉州刺史部。西汉时期的凉州八郡,东汉时期的凉州十郡基本涵盖了今天甘肃的主要地区。当时这些地区的管理制度、文化面貌有一定独特性,学生们如果能以自己家乡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或家乡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作为论文主题,显然,操作效果会强于对一些泛泛题目的研究。

最后,在授课中、授课后的社会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甘肃地区丰富的秦汉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实践能力。作为过去发生事件和现象的孑遗,许多历史遗存、文物能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这种历史直观的获得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讨和研究文物中蕴涵的历史奥秘的兴趣”。教师在秦汉史授课中,应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甘肃地区秦汉遗存的照片,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有条件的高校在讲授一些仅靠口头解释难以使学生明白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利用博物馆资源,例如我们在讲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简牍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甘肃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参观,让他们直接观察简牍文字、编联、保护的实际情况,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历史学不是一门完全关闭在书斋中的学问,利用地方文物资源,开展田野性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文物调查、研究工作是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甘肃高校的秦汉史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甘肃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址及考古文物资源丰富,既有以秦汉长城、关塞、邮驿为主的地面遗存,又有西垂秦公大墓等重要墓葬,既有大量的简牍、碑刻资源,又有铜奔马、木地图、王杖等珍贵秦汉文物。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文物资源,锻炼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与当地文博部门合作,为学生争取参观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形式多样的考察、实践活动。例如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安排相关学生对家乡及特定地区的遗迹遗存、博物馆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秦汉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都会有重大促进作用。

推动甘肃高校秦汉史课程的开展,需要在课程设计、课堂讲授、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充分重视甘肃地方特色及陇原文物、文化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归根结底,本课程是秦汉史,而非甘肃地方史秦汉部分,重视甘肃元素是推进秦汉史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授课中联系甘肃元素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史感,能更好地学习秦汉史,而非让学生仅关注甘肃地区秦汉时期的历史。从课程设计来说,在具体专题下应顾及到甘肃元素,但不宜出现为甘肃而设的专题,如“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的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题目就不宜出现。从授课内容来说,应强调甘肃对秦汉史进程的影响,但对秦汉时期的甘肃等具体内容则应淡化,例如,讲河西四郡,对于其设立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对于其在汉匈战争和中西交流中的作用应详谈,而对其设立的具体时间、设置变迁等内容则应略谈。从论文指导上说,应强调甘肃元素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作用,但绝不能将甘肃元素作为论文的惟一选题方向。

综上,笔者认为,合理、适度地结合甘肃元素是今天甘肃高校进一步改善秦汉史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秦汉史知识和相关学术成果、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还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曹家齐,潘丽.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方法谈[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4):86~88.

[2]李学勤.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啊!我心中的索玛花阮居平乌蒙山上生彝家山乡发生机勃勃的杜鹃花呀开满了荒野和山崖一树树花枝摇碧玉一片片花海落彩霞杜鹃花呀索

>> 啊,我心中的索玛花(男声独唱) 啊!我的太阳 寂寞的恋人啊 多好的阳光啊 欲说还休的你啊 《帆的孤独啊》 谈“啊”的音变 啊!德国的森林 啊,我可敬的父亲! 啊,我的“阿妈妮” 党啊,我的母亲 梅子啊,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唐诗的用处很多啊 漂啊漂的川剧 这是怎样的男人啊 可爱的人啊 啊,忙碌充实的日子 摇啊摇的乐趣 “对啊,去你的!” 天使啊,深深的脚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啊!我心中的索玛花 家乡的风流 啊!我心中的索玛花 家乡的风流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啊!我心中的索玛花阮居平乌蒙山上生彝家山乡发生机勃勃的杜鹃花呀开满了荒野和山崖一树树花枝摇碧玉一片片花海落彩霞杜鹃花呀索玛花清新明丽又秀雅啊!杜鹃花呀索玛花你这让我魂牵梦绕的女儿家云海里生根雾海中绽芽风情万种的杜鹃花呀美透了幸福新农家一树树默默献深情一片片静静吐芳华杜鹃花呀索玛花神态温柔又潇洒啊!杜鹃花呀索玛花把我如痴如醉的心儿全融化(550002 贵阳市群众艺术馆)家乡的风流李小林又是春色迷人的时候,赤水两岸杜鹃花儿红透;好像当年英雄的笑脸,张张印在大山的心头。又是春色迷人的时候,桫椤沙沙舞动绿色衣袖;清风吹起木叶悠悠,月光下捧出千年美酒。这就是我的家啊,青山中生长着绿色的故事,绿水里流淌着红色的不朽。这就是我的家啊,山歌里总有唱不尽的传奇,美酒里总有酿不完的风流。(550002 贵阳市文化局创作室)

家乡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姓名(中文)

(英文)专业国别学号

汉语言

现住地址

联系电话

论文题目

韩国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文化

指导老师

联系电话

选题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准备解决什么问题等)23

1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1课题的研究意义

在当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人们高度重视和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时候,很容易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造成传统文化的遗失。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没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和家族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淡薄,社会也会变得日益淡漠。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一切向钱看”的年代,提出重孝道和重家庭,通过搜集和分析韩国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活动等传统习俗,得出的结论是韩国完好地保存和继承了传统文化,是一个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节日的民族。本论文的主旨是倡导全世界人民和韩国一起,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重塑健康的社会环境。

1.2课题的研究现状

韩国有着与中国相同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农历1月1日),元宵节(农历1月15日)、端午节(农历5月5日)、中秋节(农历8月15日)。

(请搜集一下有哪些人,不论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研究过韩国的这四大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活动,他们发表了哪些论文、出版了哪些专著?这是“课题的研究现状”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和中国不同的是,韩国在传统节日中更加重视祭祀活动。即使在现代,韩国的民众依然更习惯于通过举行各种祭祀祖先的活动,感谢祖先的恩惠,追忆祖先的美好精神和传统,并祈求祖先的保佑。可以说,祭祀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已经成为韩国民族精神中“孝文化”最重要的体现。

本文搜集了韩国在传统节日中的各种祭祀活动,反映了韩国人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祭祀这一传统节日习俗,体现了韩国民族重孝道,重家庭的特性。

在当代,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现代韩国人分享家人之间的亲情,重申家庭为本的观念和增进相互团结和睦的机会与场所。

2本文的研究内容

2.1春节时的祭祀活动

韩国的春节祭祀是家族祭祀,它也是韩国春节最具特点的风景线。春节的前一天,整个家族聚在一起做祭祀食物。因为是向祖先进奉的食物,所以要用心做,做得漂亮些,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春节的代表饮食是年糕汤,此外还要做其他样的20多种菜,要花大量的时间。

韩国人认为,去逝的祖先只有在春节这天早上才会回来,吃掉祭祀的食物。所以在房屋的正室上方,摆放着写着祖先名字的灵位和祖宗的画像,供桌上摆着各式供品。物品摆放规则极其严格,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讲究,供品还有“枣栗梨柿”、“米糕片汤”等。祭祀的程序严格按家谱上的规定依次进行,全家身着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鞠躬磕头,向祖先表达后辈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新的一年期间的平安和健康,祈求祖宗创下的家业兴旺发达。

春节祭祀是一年中排场最大的家族祭祀。装木质祭器的纸箱也很大,洗过之后装盘,整整摆两大桌,一大桌一小桌,有汤有饭有小菜,三四种鱼类,另外还有打糕。水果有枣、栗子、梨、柿子、苹果。一切准备妥当,点上香,桌子后面是屏风,阖家的男人开始行第一轮的大礼,静候十几分钟,这是留给先人吃饭的时间。然后开始第二轮,倒酒,行礼,静候先人喝酒吃菜。然后礼毕撤供桌,专门一个人站在水盆边,祭器源源不断地送过来,半个小时也洗不完。洗完后要控水,然后,要擦干,最后再装进盒子里,花再多的时间都要不厌其烦。

2.2端午节时的祭祀活动

端午祭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现在韩国还有“士大夫”、“君”、“臣”这些职位和称呼吗?)

现在的“江陵端午祭”,除了这些独特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荡秋千、摔跤、长跪比赛、举行假面舞剧、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表演农乐舞等集体活动。

2.3中秋节时的祭祀活动

“秋夕”当天一家人团聚后,人们身着漂亮的韩服,开始举行隆重的祭祀礼仪,把精心制作与买好的各种美食,如牛肉、鱼、柿子、坚果等供品摆在祖先的牌位之前,敬献祖先。接着去扫墓,祭奠亲人,然后子孙给家中长辈磕头,一起共享美餐。

节日期间不能回家乡的人们通常会责备自己是“不孝之子”。实际上,家乡在北韩的人们,一到过节时,都会聚集到能够很近地眺望北方的京畿道坡州统一岭,举行祭礼,一面向家乡所在的方向虔诚地作揖,一面喃喃地说着“原谅不孝之子”的话。

论文撰写提纲(写作思路、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调研型论文。

通过搜集和分析韩国过去和现在传统节日中的各类祭祀活动形式和内容(你没有把过去和现在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活动进行比较呀,好像只写了现在的祭祀活动,没写过去的!),总结出韩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祭祀历史,一直坚持以祭祀活动为载体,高度重视“孝文化”的东方国度。

本文通过描写和介绍韩国三个主要节日中的各种祭祀活动,让大家更加了解韩国各大节日的祭祀内容,祭祀形式,祭祀主题和祭祀文化。

1.韩国的春节-更重视“岁拜”和“家族祭祀”。

2.韩国的端午节-江陵端午祭,保留了最完整和原生态的集体祭祀活动。

3.韩国的中秋节-“感恩节”,通过隆重的家庭祭祀来感谢祖先。

另外的两个问题:

(1)元宵节的祭祀活动为什么没有写?

(2)每一个传统节日祭祀活动的深层文化含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越透彻、越详细越好!

上一篇:文化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