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11-14 08:05:36

水浒传歇后语篇1

1、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2、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3、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5、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8、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9、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0、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1、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2、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4、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5、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6、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8、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9、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菜

20、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21、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3、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4、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5、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7、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8、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29、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30、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1、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2、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3、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4、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5、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36、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7、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38、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39、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40、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1、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3、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4、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45、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46、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47、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48、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49、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50、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51、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52、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53、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54、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55、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56、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57、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58、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读后感)

59、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好词好句)

水浒传歇后语篇2

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3、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

4、花木瓜——空好看。

5、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6、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7、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8、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9、飞蛾扑火——惹焰烧身。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

13、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

14、老虎扑食——三股劲。

15、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16、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17、林冲上山——。

18、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19、石迁偷鸡——不打自招。

20、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21、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22、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23、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24、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2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26、贼去了关门——迟了。

27、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28、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

29、花木瓜——空好看。

30、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31、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3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3、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34、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35、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

36、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

37、佛面上去刮金——刻薄。

38、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

39、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40、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水浒传歇后语篇3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著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

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让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我在学校蹲点时,常跟踪高年级班级进行听课,高年级教材《景阳岗》一文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欢看的一部影片,电视中那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那明争暗斗的唇舌交锋,刀光血影的打斗场面,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三国或水浒,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发。教学《赤壁之战》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讲大败曹军赤壁的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课前,老师把一些资料粘贴在学习栏里,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谁发现的多,谁的思维最敏捷,谁就是本课的值堂老师。

这下,同学们可忙坏了,有的同学查资料圈圈点点,在文中旁注,有的同学借光盘来重温刀光剑影沙场,“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思维敏捷”,具有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争做值堂老师”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加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那一刻,老师真的激动不已,就连我也一起融进了那热烈互动的气氛中。

上课了,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几十双渴求的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微笑着不吭声,走到最后一排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反应敏捷的班长苏浩阳立即跑到讲台上,扶了扶红领巾,模仿老师的口气大声说:“上课”。同学们有礼貌地站起来向教师问好,随后轻微地“嘘”了声,他们知道本课的值堂老师便是苏浩阳了……

老师微笑着注视着“小老师”,“小老师”熟练地画幅三国简易图,并用彩笔画出长江及赤壁。他从双方将领的特点到双方兵力的部署,从地势特点到双方胜败,分析得头头是道,像是小小的军事家。几个不甘寂寞的学生想为难老师,举手说道:“老师,假如没有火攻,东吴能取胜吗?”小老师“不慌不忙,”这个问题我想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教室里沸腾了,讨论声一阵高过一阵,有的声情并茂,有的指指点点,仿佛他们已进入了角色,似乎正在见诸葛亮呢!”小老师“呢,走下讲台,和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老师也参与其中,这样,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身的体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建设先进文化的新时代,正处在热切呼吁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吧。

水浒传歇后语篇4

可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与潘金莲,其实我们并不熟悉。武大郎不仅英俊伟岸,还是个清官,潘金莲也是个贤妻良母,二人绝对可称得上模范夫妻。

于是问题来了,施耐庵笔下的武潘二人为什么与史实如此大相径庭?施耐庵为何如此下笔?在民间百姓的流传中,武潘二人为什么惨遭诽谤?让我们回到历史的真实中去看一看。

一、小说中的武大郎、潘金莲及其家庭

描写武大郎、潘金莲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部:《水浒传》和《金瓶梅》。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第一形象丑陋,身不满五尺,面目狰狞。清河县人见武大郎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他三分象人,七分像鬼。老百姓俗语常说,武大郎显魂,就是说这个人一点人样也没有。

第二能力低下。他每天挑着一担子烧饼去卖,连一家人都养不活。而且武大郎不善风月,身体也不好,既不能满足其妻潘金莲的肉体需要,也不能满足她的精神需要,更不能保护貌美如花的妻子。

第三软弱可欺,窝囊怕事。他在家被潘金莲踩在脚下,在外也受豪门大族、流氓地痞欺负。

在历代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尽是有关污辱武大郎的歇后语,如“武大郎卖豆腐――人熊货软”、“武大郎卖刺猬――扎手”、“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

而潘金莲“千古第一”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自小命运堪怜,七八岁就被卖到清河县的张大户家做使女。长大之后,偏偏生有一段姿色,肌肤胜雪,妩媚生香。张大户妄图占有潘金莲,潘金莲表面顺从,暗中告诉张大户的老婆。结果张大户羊肉没捞着,反惹了一身骚。出于报复,张大户倒赔一些嫁妆,把潘金莲白送给武大郎。潘金莲在追求小叔子武松未果的情况下,鬼使神差地撞上了西门庆,在王婆的唆使下,为谋杀亲夫,最终死在武松之手。

《金瓶梅》里武大郎和他的前妻还有一个女儿,名字叫迎儿。她幼稚木讷,胆小怕事,经常受到潘金莲的虐待。

二、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潘金莲

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完全不同,武潘二人之事是受《水浒传》、《金瓶梅》影响而成的冤案。

据考证,北宋末年确有武大郎、潘金莲其人,他俩分别是河北省清河县相邻的孔宋庄和黄金庄人。

武大郎真名叫武植,字田岭,因排行老大,故称武大郎。武大郎并不矮,至少1.70米以上,而且仪表不俗。武大郎少年时能文能武,年长后乐善好施。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被宋徽宗钦点为山东阳谷县七品县令。武县令为官期间,为官清廉,除暴安良,爱民如子,造福一方。他冤狱,治理河患,做了不少好事。相传当地人曾给他立过功德碑。

武大郎的身世,有县志和武氏家谱为证。1946年孔宋庄人穷得揭不开锅,有人为救燃眉之急,挖掘田、武两大姓的祖坟,想弄点金银财宝。武大郎的坟头高大、青砖壁垒,用铁锤钢钎凿开,里面只有一具楠木棺和两具骨殖。

潘金莲也是一位品貌双全,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贞洁之妇。潘金莲出身于河北省清河县潘家庄(后世为了避免泼污,改为黄金庄),其父曾官拜邯郸知州,在家乡开有染坊,是一个大户人家。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掌上明珠,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聪明美丽的大家闺秀。

武植家贫,年轻时在潘家做过短工。潘知州见他品端能干,便资助他求学,并把女儿金莲许配于他。有潘金莲做贤内助,武植越发勤奋,终于考中进士。

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而闻于乡里,夫妻二人恩爱,生有四子,白头到老。阳谷清河一带,至今流传潘金莲这位贤妻良母的佳话。据武大郎的后代讲,他们家祖祖辈辈相传说,武松还是潘金莲养大的。潘的身世,有潘家传世家谱为证。

后来有人作诗,为武大郎和潘金莲鸣不平,诗曰:清官武大坟犹在,进士娇妻慧且贤。史有其人被诬陷,女中何止一金莲。

三、历史冤案是怎样形成的

武植在阳谷县当县令的时候,少时盟兄王某家败破落,逃难至阳谷武县令处,请求武植相助。武县令热情款待,可就是没有提及帮他建房子和给他谋差事的事,这位盟兄一气之下,不辞而别。

在回家的路上,王某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于是乎沿途传遍。又有曾被武植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添油加醋,百般诋毁。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武清官的形象被毁于一旦。

王某回到家中,发现武大郎早已派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盖房屋,置买良田,但覆水难收,他已无力收回诋毁武植的那些故事了。他悔恨交加,自杀身亡。

水浒传歇后语篇5

1.一些歇后语直接出自小说原话

周瑜的妙计——赔了夫人又折兵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更多的歇后语是根据小说中的具体人物、故事情节创作出来的。

①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②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③晁盖的军师——无(误)用

④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3.还有一部分歇后语是以小说为依托,根据表达的需要想象虚构出来的,与小说原着中的人物、情节无直接关系,但又不无关联。

①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②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③孔明夸诸葛亮——自夸自

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的特点

1.歇后语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的反映细致全面

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

关公的脸——红到头了

关公的眼睛——睁不开

这三条歇后语涉及了关公外貌的所有细节特征,可见人们的观察多么细致。

有些歇后语串联起来,可以全程反映某一故事情节。如: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这些歇后语中所涉及的情节片断相连,构成了《水浒传》中林冲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2.概括性强

歇后语能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作品中人物的基本特点,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例如,关于《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歇后语有两类比较突出:第一类是关于吃的,有20多条。如:

猪八戒吃鸡蛋——正对数(素) 猪八戒吃面条——粗中有细

猪八戒吃西瓜——独吞 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

猪八戒吃钥匙——开心()

其中只有吃西瓜和吃人参果,作品中有记述,其它都是人们根据猪八戒爱吃的性格特点虚构出来的,这些歇后语突出反映了他贪吃的本性。

第二类与女色有关,反映了猪八戒好色的本性。

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水浒传歇后语篇6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大家读完《水浒传》都有哪些感受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2021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1《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所写。本文讲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写得更加有声有色,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绿林好汉们为百姓们打抱不平,贪官与恶霸们欺凌弱小,仗势欺人。当然,世上还是好人多,绿林好汉们不断壮大队伍,最终将贪官恶霸成功大败。我最喜欢的人是鲁达。

最让我敬佩的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故事了。这篇讲述了“九纹龙”史进在离开少华山后,到了渭州。他走进一家茶坊歇脚,不久后便遇到了鲁达(鲁达也是一个及义勇为,打抱不平的好汉子)。两人又遇到了史进以前的师傅李忠。三人便坐下来喝酒。不一会,他们便听到了一个老头和一女的哭声。鲁达过去问他们事情的经过。原来有个叫‘镇关西’的郑大官人看上了小女子,强行娶了小女子为妻,却又被他家大娘子赶了出来,还要三千贯钱。鲁达听后,气不打一处,问了老头那人在哪里,原来在桥下卖肉。鲁达立马动手去找他,找到后,又利用卖肉的借口戏弄了他,接着抡起拳头就是一顿。事后,又给了父女俩一点钱,让他们快点走。不久后,鲁达便被官府通缉了。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贪官腐败,民众也仗势欺人。他们只是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水浒传?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老百姓生活的艰巨与压力,官府的腐败无能。

我非常欣赏鲁达的机智和勇武。他的聪明才智不禁令人大呼痛快!所以说鲁达是我在《水浒传》中最喜欢的人物了。

《水浒传》精髓的基础上语言更加生动,通俗易懂,文字也更加简练,阅读起来也更富有节奏感。你能从这本书里听到梁山伯好汉的振臂呐喊。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书中美好的情感,精深的知识和熏陶……所以,在《水浒传》的故事里,尽情阅读起来吧!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2合上书,看着在灯光下褶褶生辉的三个大字——水浒传。心底轻叹一声,为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命运而唏嘘不已。不禁想要问一句:“英雄?何许人也?”

《水浒传》这一部文学巨著,讲述了北宋时期一段浩浩荡荡的绿林往事,书中的英雄们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有真真切切的感触,那一百零八位,或许有很多不同,但他们的友情。是人生难得的君子之交。

我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什么呢?我横竖睡不着,翻来覆去的看,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篇都是两个字,忠义!是的,在《江州城劫法场》这一文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宋江和戴宗即将被知府蔡九开刀问斩,而早在第三十八回,吴用突然发现自己伪造蔡京给儿子的回信中,因为误用了讳字图书,而可能导致梁山好汉半路上准备营救宋江的计划已经败露时,便已经紧急着手准备集体去劫法场了。这前后足有六天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得以事先为这次劫法场行动精心做好各种准备行动,因此最终取得了营救行动的胜利,成功的在法场上救出了宋江和戴宗。

说到劫法场,就不得不提到书中还有《大名府劫法场》一文,石秀在突然得知卢俊义当天就将被官府斩杀的消息后,事发突然,导致石秀根本来不及通知大批梁山好汉前来协助自己。这是他匆忙之间采取的个人营救行动。

这是一场结局注定的悲剧。

单打独斗的石秀终究寡不敌众,这次劫法场行动终究宣告失败,自己也搭了进去。在这次描写里,作者惜字如金,仅仅四百多字,显得十分简明扼要。这一回的文字处理,有效的避免了与“江州城劫法场”的文字描写出现重复臃肿现象,做到了同中有异,犯中求避。

这是一个“义”字。是我个人认为全文最直接的体现,以身犯险,为什么?为了救朋友一条命!在精于算计的当下,这种举动少不得被嘲笑,但又何妨?问心无愧,顺心而为,怎一个“豪爽”了得!

而这一百多位好汉,下场却不怎么好。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剿灭叛党,却惨遭奸人谋害。这一生大起大落,宛若无根浮萍,难得最后不用再被统治者喊打喊杀,却惨遭当道的奸臣谋害。

英雄们戏剧化的一生,却是顶天立地的作为!

我突然觉得,他们若是知道后人称他们为英雄,或许会展颜一笑,摆摆手:“当不得当不得。比起英雄,我们还是喜欢好汉这个叫法!”又或许,是我浅薄了,他们的心,我怎么能轻易揣摩透呢。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3《水浒传》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为师徒二人:施耐庵、罗贯中。此书主要讲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等一百单八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

本书开头并没有写到千军万马沙场点将的壮观场面,而是把高俅发迹的一段事儿作为全书的引子,因为高俅的发迹正是照射了北宋末年官场的腐败。明末清初白话文先驱金圣叹先生曾评价这一高明写法: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单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水浒传》作者确实是用心在构作。高俅出场后,才有王进因高俅迫害而夜走延安府,林冲也是因为高俅诬陷发配沧州……从而明确了梁山好汉起义的政治背景。

当然许多文学作品的创造不仅要历史的写照还需要创造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水浒传》的情节构成里,作者集纳和吸收了民间传说中的水浒英雄的传奇故事来创造梁山好汉主要人物精彩的性格。如:前十六回林冲、杨志,鲁智深落草,后武松十回,石秀十回……都是最精彩的部分。这些人物由于不同的社会身份才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独特个性,丰富着每一个艺术个体的生命。

书中有众多语言描写也是个性鲜明而独特,比如在写武松时,沿用武松原话:“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理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便死也不怕”……,渗透了武松骨子里的力、勇、智、义的性格特点。

林冲以前的身份乃八十万禁军教头,社会地位不低。只因高俅的儿子林冲之妻,于是一连串的厄运降临,他才忍无可忍,手刃寇仇而雪夜逼上梁山。他是能忍辱的英雄。后来在朝廷招安中他反对招安,他劝说宋江:“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事”。言语中可见他深知朝廷烂事,对腐败的统治者早就不做幻想。

总括全书主要讲了两个字:“忠”“义”。梁山好汉的“义”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义气,刘关张桃园结义最初建立在“破黄巾,报国家”的基础上。后来也不是尽义于公尽义于民。而梁山好汉的“义”最初建立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基础上,正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这种“义”不废于私不废于个人。

《水浒传》被称为封建时代中国农民起义的史诗是当之无愧的。它既让我们知道了“官逼民反的黑暗政府”又让我们知道了做人要“忠义双全”的为人守则。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4经过整整一个学期的坚持,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领的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发誓要替天行道,做了许多好事:鲁提辖鲁达赤手空拳打死了镇关西,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武松景阳冈打虎,为民除害;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发散不义之财……后来,宋江和梁山军马受到了朝廷的招安,被派去战方腊,一百单八将在战争中拼命杀敌,十已折八,好汉所剩无几。最后,宋徽宗因听信了奸臣的谗言,赐宋江毒酒,剩下的兄弟也因朝廷腐败,不得不自缢而死。

在梁山泊上,众人聚义之处名为“忠义堂”。“忠”和“义”许多人都能理解它的含义,但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寥寥无几。在生活中,对上级、长辈、朋友忠心耿耿,从不背叛,从不违背自己内心的人就做到了“忠”。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他就能够做到“忠”。一个人如果连“小忠”都做不到,他又怎能精忠报国,为国争光,做到“大忠”呢?“义”也可以代表很多,如:正义,仁义,情义,道义,仗义,忠义……《水浒传》中的人物就能把“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石秀只身劫大名府法场,去救卢俊义;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为被夺寺庙的老和尚出面;鲁达大闹桃花村,为了给桃花村的刘太公出头……他们这种“义”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位位好汉结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是为了一个“义”字。他们为百姓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就为了一个“义”字。

以前,我对“义”的理解比较狭隘。记得有一次,我的朋友还没有做完作业,他的组长就快要来了。我拿出作业,对他说:“你抄我的吧!”当时我觉得自己很讲义气,可现在,我读完了《水浒传》之后,再转念一想:那是真正的“义”吗?那只不过是作弊罢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了|义”。

梁山好汉都是忠义之士,虽然结局很遗憾,但他们在我心中都是不朽的英雄。

四大名著水浒传读后感800字5同列四大名著,我们来看看《水浒传》与其他三著。

水浒三国,关键点:历史。取材的是历史,写的是历史,升华的还是历史。都有着强烈如羹汤、浑厚如黄河水的历史感年代感和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但不同的是三国的情感主旨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千古风流人物也无力与历史的潮流抗衡,往事越千年只能“都付笑谈中”。水浒更想表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底层人民在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中不屈的呐喊和不彻底的反抗只能招致失败的思想。当然殊途同归,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他人是谁?历史。

水浒西游,关键点:磨难、体制。不一样的是,这两大名著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上似乎持相对的意见。西游记最令人称道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核心人物是三藏,他在《西游记》中是由磨难到磨难到安乐的。可是西游记的核心是悟空。悟空除了早年在花果山享过几十年福,其余时间都在受苦,取经过后生活安逸但天性泯灭,不复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水浒传》里好汉们清一色的“逼上梁山——短暂过几年理想生活——继续磨难直到大败亏输”。无论过程还是结局,两部名著都处在相反的相位——简直处在两个相反的维度。对于体制,他们保持了相同的看法:活在体制内,可以保命(妖怪,关胜朱仝等落草官)可以取命或是了无意义(宋江,孙悟空);超脱在体制外的享个太平清闲日子(武松,大唐百姓);脱离并对抗体制者毫无生还可能(方腊,六耳猕猴)。这或许是时代的原因,乱世的人深知随时可能飞来横祸,也深知离开体制而反抗不能活命。太平年间一切皆可太平,体制没必要对抗。

水浒与红楼,关键词:悲剧。鲜有不同,以小见大。都给封建社会敲响了预言的丧钟,读来痛彻心扉,不胜感慨悲戚。若用红楼梦的语言,这两部巨著的差异只是“形”,外在的;而内在的“质”别无二致。正是:顾影自怜人皆谤,当年钟鼎对高堂。对月徘徊辞成章,镜水茕孑字断肠。愁轻萦身挥不去,恨沉锥心浇枯黄。回首半生世无常,拔剑问天谁承殇?

水浒传歇后语篇7

关键词:明清小说研究;《水浒》人物世界;性别失衡;血腥暴力;矛盾心态

《水许》自成书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兴趣,同样《水浒》人物世界男女不协调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就梁山好汉而言,有一百零五个男性,仅三个女性,而其他人物也是明显的男多女少,作者构建的是一个阴阳不协调、阳气逼人的世界。

一、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

1、男女性别失衡的具体表现

洋洋万言的《水浒》为我们留下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其中,男性梁山英雄加上高俅、蔡京、方腊不下一百一十余位;女性如顾大嫂、扈三娘、孙二娘、潘金莲、李师师等。主要人物总共一百四十余人。而涉及的人物不下千个。但是从中我们发现女性形象很少,就那么十个左右。就整篇的人物构成而言,也是女性占绝对的少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所出现的人物中,女性不过占10%左右或者更少。就拿作者精心打造的一百零九个好汉(加上晁盖)而言,男性好汉占一百零六个,没有妻室的有八十个,占总体的75%。还有四个没有正面描述,有无妻室不明,而这仅占3.7%。由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水浒》人物世界女性严重缺失,作者构建的是一个阳气逼人的世界。有研究者指出:“水浒好汉中可以确认正常者只有林冲、安道全、王英、周通、董平、史进等六人。秦明、柴进、花荣和三个女将等十九人虽有配偶,但不知其性心里如何?若按《水浒传》‘不亲女色’的‘真男子’观念推测,其中应不乏宋江、杨雄、卢俊义、燕青、张顺式的性冷淡,性死亡者。武松、李逵、鲁智深、杨志、黄信、呼延灼等七十六人,则个个如阉似骟”。[1]这种观点认为英雄性死亡,性冷淡等的话语,我虽不十分赞同,但是“林冲等十九人有配偶,而武松等七十六人无配偶。”却是不争的事实。

2、男女生别失衡的思索

爱情生活是小说的一个主题,英雄、美人历来是小说所歌颂,但为什么《水浒》会有75%的英雄没有妻室?是不是作者所倡导的“英雄不亲女色”的‘真男子’观念作祟,还是“女人祸水论”的支撑?数百个人物形象女性仅有十余个。如此严重失衡的性别比例,肯定有更深刻的原因和理由。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缺失的女性,我们都趋向于认同,甚至还觉得合情合理。那么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一世界呢?女性缺失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又是如何让我们接受或者是认同呢?

二、女性缺失带来的影响

“《三国演义》、《水浒传》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也铸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线条粗犷,不事雕琢。甚至略有仓卒。但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迫人的热气。这就是它们共同具有的豪放美、精犷美,这些作品没有丝毫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直的阳刚之美和气势。”[2]《水浒》给人一种豪放、粗犷的美感,一种“风风火火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侠。不象《经楼梦》有极浓的脂粉气、绮靡气。这在很大程度上跟《水浒》人物世界的女性缺失有关。英雄们少有女性的牵制,更多“了无牵挂”的洒脱,他们“不亲女色”、崇尚暴力,有极强的尚武精神。他们几乎都是无牵无挂、无父母无妻儿的浪子。所以,他们动不动就刀剑相逼,杀人放火。从某中意义上说,他们是流氓,血腥的狂徒。如攻打祝家庄,黑旋风李逵一身血污,腰里挂着两把板斧,直到宋江面前唱个大诺,说道:“祝龙是兄弟砍的,祝彪也是兄弟砍的,扈成那厮走了,扈太公一家都杀得干干净净,兄弟特来请功。”宋江道:“你这黑厮,拿活的有几个?”李逵答道:“谁鸟耐烦!见着活的便砍了。”(五十回)他们没有人性可言,是血腥的狂徒,人在他们的刀剑之下比蝼蚁还轻贱,视其如草芥,根本没把他们看为人。再如武松“血溅鸳鸯楼”,为赚安道全上山而杀的血腥场面。无不令人发秫、使人发寒。这就是所谓的“替天行道”吗?再如第四十四回这样写道:“......江州军民百姓,谁敢近前?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百姓们撞看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里去。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的事,休只管伤人’。那汉子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砍将去。”。就像砍西瓜一样干净、利索,活生生的一个人,倾刻间就化为虚无,因此,在英雄们面前,他们比蝼蚁更不能把握生命,只能做砧板上的肉——任他们宰割。把他们称作血腥狂魔,一点也不为过。梁山英雄出马,旗号是杀尽贪官污吏。可是又有多少小老百姓被他们咔嚓呢?每一次战争,都有无数百姓做了他们“忠义”的刀下之鬼,无数无辜的生命被杀。作者为何要把这些英雄都塑造成血腥狂徒呢?是不是作者对血腥暴力持赞扬态度呢?答案是否定的,作者塑造这些英雄只是对封建社会混乱的一种反映,而他们之所以会成为血腥的狂徒,是因为客观社会女性缺失,而使作者不得不这样塑造。作者并不希望这样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女性(即阴性)来平衡调节,而导致阳气太盛。他们大多都无妻无母,是标准的浪子,缺少女性的牵制,一个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慢慢地就有了火暴脾气和暴力倾向,久而久之就变成血腥的狂徒,甚致杀人狂魔。

俗话说:“家有贤妻,男人不遭横事”。这句话体现出女性在一个家庭中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巨大作用。当然也不乏引起干戈的(这毕竟是少数)。梁山泊就是因为女性缺失,缺少女性来调节这个圈内的平衡而致使英雄们的狂暴性,《水浒》也成为一个狂燥、暴力的世界,大多数人都有暴力倾向,而有贤妻的牵制、调节的林冲的暴力倾向就不太明显。他当初不愿落草、反抗性不强就是他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他想维系这个家庭幸福的生活,更想维持这个平衡。其妻被高衙内调戏,“林冲因此而备了一把解碗尖刀数次去寻找陆谦时,其妻便尽力劝慰林冲‘我又不曾被他骗了,你休得胡做’。她宁肯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希望丈夫消气,以求息事宁人。”[3]此一节,金圣叹也相当肯这,他在夹批中称赞林冲之妻说:“只一个劝字,写娘子贞良好见。若是妇女,必然要哭要死,要丈夫为其报仇也。”[4]也就是一个“劝”字就造了林冲的双重性格。同样也写出女性对消解、平衡男性狂燥性方面的作用。要是多几个“林冲娘子”的话,李逵、武松等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血腥暴力了。同样阴性的调节在李逵身上也很明显,回家接母时,不喝洒、不闹事,在母亲面前温顺如羔羊;可是当其母被老虎吃了之后,就喝酒闹事。由上可以看出:女性对消解英雄的狂燥性有巨大的作用。其实,《水浒》世界就像一个生物圈,要使这个圈内平衡,各方面都要基本协调,否则就会破坏平衡。如今女性的缺失,必然会引起阳气过盛,也就是英雄们的狂暴性。由此可见:梁山英雄的血腥暴力除了社会因素(社会混乱与生存的需要)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女性缺失造成的。

2、利于塑造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

李贽赞武松为“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5]“杀去东京,夺了鸟位”[6]的李逵,金圣叹也抑制不住情感地批到:“李大哥来行何迟也!真令读者盼杀也!想杀也!”[6]连这些大家都禁不住为之欢呼的英雄们独具特色的个性语言,个性鲜明跃然纸上,试想如果硬要给李逵、鲁智深安出一个贤妻来,管教他们,教化、平衡他们的阳刚之气,那么他们的豪侠性格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李逵也许就不可能会说:“这黑汉子是谁”的粗鲁语言了,鲁智深也就不回说:“谁鸟耐烦等你,同去就去”这种个性化的语言了!这就像鲁迅所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7]什么样的处境造就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处境影响什么样的语言。也只有李逵、武松等才会如此洒脱不羁,换作是林冲、花荣等,可能就会三思而后行了。就像在英雄排座次时,宋江刚唱出招安时,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招安,明日也要招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行粉碎”(七一回)这正是长久的女性缺失形成的阳刚之气。就像李逵一指戳昏卖唱的,不识得怜香惜玉为何物,作者把75%左右的英雄写成独身主义者,只是为了更加鲜明的表现其“说走咱就走,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洒脱,了无牵挂,放荡不羁、个性鲜明,绝不像林冲、花荣等犹豫不决、顾虑重重,正如何梅琴所分析的:“《水浒传》写的是英雄好汉的英雄壮举,不是才子佳人的言情故事,写英雄还要顾及他们的家庭和妻儿,势必分散笔力。同时也会给英雄们走上梁山带来一些障碍,会使他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这样势必影响他们的英雄形象。而把他们都写成独身主义者,一个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做起事来才无牵无挂,豪无后顾之忧”。[8]女性缺失是为了“不影响他们的英雄形象”,他们的暴力性、豪侠性才得以拓展,如果硬要把他们写得有妻有室的话,势必会使他们有后顾之忧。鲜明、富于个性化的形象就会大受其影响,他们的阳刚之气可能会大打折扣、毫无鲜明个性可言。

三、作者创作的矛盾心态

作者把《水浒》人物世界构建得如此失衡,是不是作者故意贬低女性,还是视女性为男性附属物的思维定势作祟?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不是这样的,作者不仅没有贬低女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赞扬、同情女性,如对三位女英雄的塑造。英雄传奇小说理应以男性世界为中心,作者也是这样构建的。但是作者为何把众多笔墨泼在潘金莲、藩巧云、阎婆惜身上,而且在尽力丑化她们的同时,笔端又不自觉的流露出同情。这都源于作者于思想转型时期,深受两种思想影响而体现出的一种矛盾心态。

1、既维护礼都又后叛礼教双重性格

“在《水许传》成书的200多年中,传统儒学思想一直占据着不容动摇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宋元之际又是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以其特有的心理特质和社会心态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9]也就是说作者既受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同时又“受王阳明学派舍天理而求良知,挑战孔孟之道,宣扬个性解放”[2]的影响,使用作者既有工维护礼教,同时又反叛判礼教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想把《水浒》世界塑造行得男权绝对化,尽力丑化女性,另一方面笔端又流露出同情妇女,甚至赞扬的心态。

“明中叶之后,个性解放,主体觉醒,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逐步又扩大到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批判等,而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尤其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是最突出的,也是最持久的。”[10]作者也受到此思潮的影响,从作者笔端流露出对几个女性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可以证明,而施耐庵正是宋元之人,《水浒》中作者用“三纲五常”来框范人物可以看出:作者同样也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所以在《水浒传》中作者为宋江、杨雄、武松上山而精心打造的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既把他们视为的曲型,特别是“潘巧云,既把他们视为的曲型,特别是“潘金莲成了与坏女人的代名词。”[11]同时又寄以同情,作者从人性的角度为女性的思考开创了新的视域,符合当时对“个体意识的张扬与合理人欲的正视......。”[12]从人性的角度入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端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三个女人的同情,潘金莲长得如花似玉,嫁给的却是‘面目生的狰狞’,‘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头脑可笑’的武大郎;阎婆惜与宋江一个闭月羞花,一个面黑身矮,一个芳龄十八,一个已过而立,一个是活泼少女,一个是谙于权术的官吏,二人之间似乎少有相互沟通的契合点;潘巧云的老公倒是相貌堂堂,但又时常夜不归宿,使其过着守活寡一般的生活。由此可见,她们三人的婚姻无一幸福,她们移情别恋,追求自己的爱情从情理上讲是无可厚非的。对于这一点,作者从情理上给以充分的肯定,从人性给以一定的赞扬;而从礼教方面则给予批判,宣扬“女 祸水论”,“女色误国”,这在英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晃一出场,“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十四回),同样宋江由于同情才与阎婆惜结合,而且”初时宋江夜夜与婆惜一处歇卧,向后渐渐来得慢了。却是为何,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受抢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二十一)再如王英要刘高之妻做押寨夫人,宋江道:“但凡好汉,犯了‘溜骨髓’三个字的,好生惹人耻笑”,(三十二回),可见“好汉耽于女色,必会带来奇耻大辱,雷横一时兴起,听那白秀英唱了几支曲子,便落得勾栏门首戴枷示众,还连累母亲吃人耳光,远离女色还是避祸的需要。女色误国的思想深入作者的内心,作者是“纲常”的真正捍卫者,但作者大力宣扬“妇人祸水”的同时,又把潘金莲塑造成一个觉醒的形象。她大胆追求爱情,只是时代给以其枷锁,“潘金莲发现自己被摆错了位置,她认识了自己人的个人权利,她要抽出自己的那块砖,这无疑是对‘和谐’的极大破坏,她不仅使‘麒麟出马脚,而助理使塔底的苟活者显得难堪,于是乎‘不安分’的罪名紧紧绞住她的手脚,来自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阻遏和挤压使她动弹不得,尽管潘金莲使出了全身的解数,却终于没能把‘砖’抽出,不仅没抽出,她自己反而在原来位置上被碾成了齑粉......。”[13]在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对潘金莲的大胆追求也是有所肯定的,只是在“纲常”的枷销下;不得不把她定位为。

2、“男权视角”下的女英雄

作者的矛盾心态还体现在对三个女英雄的塑造上,《水浒》是英雄传奇小说,理应是男性的天下,偏偏加进了三个女性,三个女英雄除了性别阴性之外,其余全部男性化,我们都习惯呼之为“好汉”,在“男权视角”的小说文本中,作者一方面想把所有英雄都定位为男性,但也应该给女性一定的地位,于是乎,三个女英雄就进入了七十二地煞星之列。顾大嫂一幅凶相“生得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毫无女性特征,孙二娘是开人肉铺的,可见其凶悍,武松目睹“‘眉横杀气,眼露凶光’的孙二娘,就此说风话,试探孙二娘真面目,正派的武松却借‘馒头馅肉’有‘人小便处的毛’来戏谑孙二娘,这显然是人物心理情绪矛盾构成了情节的戏剧性。”[14]同时更是作者自已心理的矛盾体现。唯一有一点女性特征的扈三娘,仅知道其是个美女,其余都被男性同化了,聂钳弩曾写道,“《水浒》全部都是轻蔑妇女的,连女英雄都没有什么本事,唯一象有点本事扈三娘也被林冲擒来,由宋江作主嫁给‘屁烧灰’王矮虎了。”[15]这一观点虽有些偏激,但也不乏其合理性,三个女英雄本领比起林冲、武松、李逵、张清等实在差,作者只是为了提升女性的地位,在男性世界中硬安了三个女性,她们女性特征的丧失,正是作者矛盾心理的体现,他一方面想为女性地位开创新的视域,但同时又被男权文学同化,基本被男性化了,成了我们都认同的“好汉”了。

四、性别失衡的深层原因

上面我们论述了性别失衡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作者矛盾的创作心态。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失衡呢?作者为何如此建构《水浒》的人物世界呢?

1、社会经济生产力方面的原因

“我们可以把小说比做一种魔镜,反映出事物的外貌及它为众所看到的日常秩序,同样也能表现事物的最深邃的内容,它们的内容和五光十色,以及它们之中所进行的相引,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后果......”[16]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与当时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孟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17]文学是现实生活的镜子,《水浒》也不例外,反映明朝社会贫弱,程朱理学象一个紧箍咒,男尊女卑,男人拥有绝对的权力,男人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而女人只不过替别人培养,正如萨孟武所说“男人是本家传种的工具,而女儿只不过是替别人家传种......”所以养女儿视为不划算,而女人大多时候只是一种负担,如人不仅是工具,而且连做这种工具的权力都没有,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溺死女儿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家都把女儿溺死,于是中国社会遂发生了一种性的缺陷,既男儿太多,女儿太少,这样男女成年后,当然有一部分的男人觅不到老婆。”[18]从这一层面分析,《水浒》世界中女性再少也很正常。女性少而男性多就非常的合理了,正如萨孟武所分析的:“经济愈进步,生产规模常常不断扩张,这个时候,多生一个儿子,就是多增加一个劳动力,因此打胎杀儿不但视为不道德,并且视为不经济,只惟女儿,因为她们少时不能做工,到了长大能够做工的时候,而又须嫁给别人,所以视为‘赔钱货’,而为父母所遗弃。”[18]生产力的发展,生活逼迫他们不得不生男弃女,当然“男儿太多,女儿太少”也就很正常了,《水浒传》正是诞生于这个时期,《水浒》人物世界中,男女比例失衡,有75%的英雄没有妻室、只有数十个女性出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2、小说层面的原因

上面我们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理应男多女少,我们再从小说层面看,英雄传奇小说不同于世情小说,世情小说可以构建行脂粉气十足,就像《红楼梦》塑造了形形的数百个女性不足为奇,而英雄传奇小说理应是以男性为中心(上文己论述过)女性只是一种陪衬附属,从而才能形成一种粗犷美、豪放美,如果有太多的脂粉气、绮靡气,不但会影响其粗犷美,而且还会使英雄行事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影响其果敢性。所以“男多女少”也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审美需要,符合小说特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说构建的是一个男女性别失衡的世界,也由于女性缺失所带来的一些血腥的暴力,作者创作的矛盾心态是过多宣扬英雄主义,忽略其女性特征。是作者创作的矛盾心态,同时也符合英雄传奇小说的审美需要,正如“严复、夏曾佑,他们说‘凡为人类,莫不有一公性情焉,此公性情者,原出于天,流为智,各种政、教皆由此而生,何为公性情?一曰英雄,一曰男女小说就是表现英雄崇拜和男女之情这两种共同人性的,所以能够‘震动一时,而流传于后世’。[19]《水浒》正是更多塑造英雄崇拜,甚少涉及男女人性的,这种塑造符合英雄传奇小说,这种男女性别失衡也有其合理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段德明.水浒新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72.

2辜美高,黄 霖.明代小说面面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17.

3、马成生.水浒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211.4http://wblib.gov.cu/4down2/onews.asp=912.2004-4-19.

5湖北水浒研究会编.试论武桦[A].水浒争鸣(第三辑)[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26.

6郭兴良.《水浒》幽默论[A].元明清文学探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103,104.

7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王蒙人性断想[A].文学理论争鸣辑要[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51.

8何梅琴,范桂红.浒之谜[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86..

9梁 海.从《水浒传》中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的形象塑造来谈施耐庵创作的矛盾心态[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2003(1):34.

10周纪文.明清小说中近代审美因素的表现[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2):116.

11水浒争鸣编委会.胡邦炜.论潘金莲[A].水浒争鸣(第四辑)[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202.

12、宋克夫.论晚明文的消歇[J].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2004(7):79.

13、施爱东.英雄杀嫂的主题分析[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7):125.

14、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第3辑)[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18,118.

15、.水浒争鸣(第五辑)[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201

16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第1辑)[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6.

17转董学文.张永刚.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5.

18萨孟武.水浒与中国社会[M].长沙:岳麓书社,1987:41.

水浒传歇后语篇8

【关键词】阅读;名著;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9-0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不再对神话和传统故事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索,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憧憬,对未来技术的幻想等。所以,出现了科幻热。随着出版市场的活跃,供给现代中学生的读物选择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所以,现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元的。但是,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名著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淡薄,如何激活中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这样的经验:

首先要化整为零,由浅入深。因为现代的许多中学生喜欢读图,看漫画,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使学生惧怕读大部头的图书,为了不让学生拿起书来就害怕,所以要先化正为零,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

怎样化整为零呢?

首先由问题入手,设计几个简单的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入门。简单的原则是:耗时不多,学生只要用少量的时间就能完成,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觉得有意思,自己愿意主动去读去做。学生只要读入了门,以后的其它问题,即使你不去问他们,他们也会来找你来问个究竟。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引狼入室”。

例如:我在让学生读《水浒转》时,学生不满地说:“电视剧都看了一百遍了,还有什么好看的?”我就说:“那好,我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说出水浒一百单八位英雄的绰号分别是什么?一百零八位英雄各有什么本领?他们分别使用什么兵器?有几位是女将?……”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全的。到了第二天,有几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把水浒中一百零八将的绰号全都找到了,同时也把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名称也全都找出来了。”我问他们:“有意思吗?”学生高兴地回答说:“非常有意思。”

以上问题都是表层的,只是为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已。接下来,就应该抓住良好的开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的阅读。也可以叫“诱敌深入”法。可以这样设计:说出你喜欢的梁山好汉的长相,找出几位语言上有特点的人物,他们上梁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这样几个问题,很快就会读完这部名著,并不觉其苦,而是自得其乐,饶有兴致的去读。

其次,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成语、歇后语、俗语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三国演义》是一部文言小说,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易接受。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刘备的天下――哭来的,扶不起来的皇帝――阿斗。让学生根据自己找的俗语来读书中的有关章节。那么学生在读有关章节的时候,为了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他就会去看相关的情节。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学生就会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会读完这部小说。

第三,从戏剧入手,以引起兴趣,领学生看《空城计》、《草船借箭》、《诸葛亮三气周瑜》、《武松打虎》、《杀惜》、《白帝城托孤》等戏曲表演。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著内容与戏剧所表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使学生逐渐对原著产生兴趣,以达到“引狼入室”的目的。学生一旦被吸引进去后,就会欲罢不能,就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了。这样就能达到我们诱敌深入的目的。

第四、局部阅读法,根据小说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学生采用专题阅读法。如:《水浒传》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完全可以像读人物传记一样来阅读此书,如,读有关林冲的章节,读有关武松的章节,读有关宋江的章节等,读有关李逵的章节。专题阅读的好处是:能够对一个人物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可以减轻学生阅读的心理负担。殊不知,所有的故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当你关注林冲时,你就不得不关注鲁智深,当你关注宋江时,你就不得不考虑李逵的结局。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对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命运始终的关注的,这样,尽管是专题阅读,但是,阅读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你所规定的范围。

第五、采用比较法阅读。如:林冲与杨志的比较,柴进与鲁峻义的对比,武松与鲁智深的比较等。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较,林黛玉与史湘云比较,刘备与袁绍比较等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的理解人物。比较阅读的方法,尽管缩小了阅读的范围,但在理解的层面上加深了。

每当学生阅读完一部名著后,都要及时开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谈谈读书体会或者对原著的认识。在讨论会上,学生会提出许多自己的看法。例如,宋江不应该让李逵喝毒酒,李逵不应该听宋江的,上梁山的人员中,并不都是官府逼迫的,有很多是被梁山的人给逼迫的,梁山好汉说自己是杀富济贫,其实好多都是自己挥霍掉了等。林黛玉与史湘云境况相同,但与人相处却不同,完全是性格不同造成的;讨论阅读原著与看电视剧有什么不同时:学生的感慨就更多了,“电视剧的好多情节与原著的情节不一样”,“我对原著的理解与电视剧所表现的不一样”,“我觉得还是看原著更好”……

上一篇:外国现代诗范文 下一篇:早教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