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范文

时间:2024-01-11 17:28:39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1

一、预设疑问,确定经典文学的学习主题

《智取生辰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生都看过相关电视剧,也非常熟悉其中的人物形象。但能够完整读完《水浒传》的原著的学生却很少。这就是教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把握的重点。如何通过文本的阅读,让学生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有个完整的评价和理解,这才是学习这篇经典文学课目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这篇课文中,主要人物是杨志,他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到他踌躇满志,想要报答梁中书,想要建功立业,可是却遭遇梁山好汉的劫持,杨志的人生遭际到底如何?最终吉凶如何?故事就从这里展开。

对于学生来说,在电视剧中已经看过相关的故事,对于人物也有所了解。但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学习,就要让学生把握其学习主题。这不是通过看电视剧单纯了解一个情节故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从艺术的视角,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以及结构、文字刻画等文学元素,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智取生辰纲》具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故事情节栩栩如生,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二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比较细腻具体,层次分明,抓住了杨志在遭遇突变时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三是环境描写非常简练,而且对于人物性格的烘托,故事情节的开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通过这三方面的探究,让学生在经典文学的欣赏中,提高人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我首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看过的电视剧入手,谈谈自己的感觉。有学生认为,《水浒传》中杨志是被逼上梁山的。被谁“逼”?到底是梁山好汉在“逼”他,还是他被当朝政府“逼”上梁山?这是问题的关键。藉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文本的深层阅读探究中。

二、抓住人物角色,分析其特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和把握。我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杨志故事及在《水浒传》中的地位。学生在课前做好了资料储备,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将杨志的人生经历都挖掘出来:《水浒传》第12回至第17回中有性格的展现,其人生履历较为坎坷:他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创;后来因生活所迫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之下不得已杀死泼皮牛二,被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这是他的磨难所在;正当人生无望之时,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他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这是他人生的转折;杨志被重用后,又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却无奈在黄泥冈失陷;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失意。此时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从其人生遭遇可以看到,“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而学生也理解到,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就在这个转折点里,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对于《水浒传》而言,《智取生辰纲》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农民起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发生冲突,而这也正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另外,在文本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欣赏,看到杨志这一人物在押、丢生辰纲中表现出的性格。作者用细腻的描写,写出其人之机警干练。表现在:押运时间的选择,“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深知黄泥冈乃“强人出没之处”,不许军汉在此歇凉;看到形迹可疑之人,“赶人松林”,进行盘查;军汉们要买酒吃,坚持不允。像杨志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却一步步陷入吴用预设的圈套,用杨志之“智”来映衬晁盖一行之“智”,正是“水涨船高”之法。如此写,也不至于贬低杨志英雄本色,尽管此时杨志还是梁中书的奴才。

关于故事线索,我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求他们进行改写。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并且要在规定时空(六月初四,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字数为500字左右。

我出示故事主线:开端: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

发展: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舒头棵脑价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州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

高潮: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

结局: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吴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

让学生根据主线进行改写后,大家一起比较和探究,看看结构、人物、场面方面,都有何不同。经过探究后,学生发现,在悬念上,最后一段补叙文字,使吴用的妙计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另外,小说同时写了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盖一行有机可趁,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

经典小说阅读教学,应该让初中生从中读到经典的特色,能够从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中深刻理解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同时,可以从情节和故事中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了《智取生辰纲》的艺术成就。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2

[关键词]文本细读 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分析方法

1.何为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这是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而本文所论的是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它是指对文本仔细阅读,细致地揣摩、研究、体会字字句句传递出的内涵、思想和文本的指向,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准确、透彻的理解,进而把解读转换为课堂设计,带领学生潜进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熏陶。

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详细阅读文本,对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王崧舟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及探究能力e

2.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痼弊。中学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几乎无一例外地等同于人物性格的分析。而分析人物性格的操作流程往往是这样的:学生匆匆浏览了作品一教师分门别类给人物定性,贴上“性格标签”一教师旁征博引(或是学生按标签在作品中“挖”论据)。如此操作,只能是把一个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摆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也就局限或禁锢在教师所给的标签,如此解读人物形象,怎能解读出人物性格的丰满生动?怎能让学生体验到再度创造的愉悦?怎能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笔者以为,要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人物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首先必须直面文本,让学生进行“原生态阅读”,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亲自”去阅读文本,亲密接触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性格的魅力从来都在于其独特性。再次,挖掘性格刻画的多层次性,这是一个一步步向人自身挺进、深化对人的本体和人的实践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3.文本细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1 文本简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在众多的英雄中,林冲在作者笔下占有重要的位置,林冲走向“造反”的独特道路,最有说服力地证实了“逼上粱山”的斗争规律。《水浒传》中叙述描写林冲的故事,共写了五回,描述了林冲由一个安分守己、乐知天命的朝廷武官发展为投奔梁山“落草为‘寇”的起义英雄的全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最精彩的片断,作者置林冲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典型民族风格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林冲性格的决定性转变,终于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因而这一回是整个故事关键性的环节。

3.2 文本细读策略。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典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一大看点就是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人物性格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水浒传》结构严谨,前后连贯,交代的每一处小细节对事态发展或反映人物品质都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样的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能是环境的描写。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感悟,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让学生的体会更深刻。

那么,面对阅读材料时,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教师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

3.2.1 关注动作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注重通过情节来描绘人物,心理描写注重言语、动作的纪实,从来不打断隋节的连贯性,习惯于在动态中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通过人物的外部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文中对买酒之前的林冲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背着北风而行。

林冲非常小心地盖上火盆,取毡笠戴上以挡风雪,小心地带上钥匙,把草厅的门拽上,关好,出到大门,再把两扇草场门反拽,再锁了。

作者在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意欲何为?细读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来,林冲是在陪着小心,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很残破、很寒冷,但是林冲仍然很爱护,仍然舍不得。我们好好品味这几个动作,将火炭盖了,为什么要将火炭盖了呢?怕火烧着了,把大军草料场烧了,他很担心这个世界再出意外,他只求这个世界平安,不要再出什么意外了,他已经怕了。然后,林冲拿了钥匙,这个动作耐人寻味,钥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物件,身挂钥匙,意味着有一扇门为你而开,意味着有归宿。此处作者专门两次写到钥匙,拿了钥匙,带了钥匙,表明什么?表明林冲还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一扇门他可以打开,哪怕打开这一扇门之后这里面是破破烂烂,但是总有一扇门为他打开,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栖身、让他安歇,他握住了钥匙就好像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握住了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契约。有这个钥匙,表明还未遭世界的抛弃,所以他特别珍重这个钥匙,把门给锁上,表明他细心地呵护这个世界。门里面也就是一堆破烂啊,但是他就愿意抱残守缺,愿意安于现状,这就是林冲此时的心态,也是他性格转变前的最好写照。

3.2.2 于无疑处存疑。“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

林冲在打酒过程中遇到了一所冷冷清清风雪弥漫的古庙,文中写道: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

从故事发展的情节上看,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又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张本。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细究起来,则不禁令人生疑。虽然山神庙是重要的场所,但作者未对其环境作描绘,反而“安出一笔”――“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此句点出了林冲性格的一大特征,真是“妙绝奇绝”。对山神的恭敬表现林冲是一个存有恭敬之心的人,这一点他不同于《水浒传》中的其他英雄。他有恭敬之心,林冲知道世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恭敬和尊敬。正是这一点使他与《水浒传》中的其他人物截然不同,其他的水浒人物毫无恭敬之心,在他们的眼里好像什么都可以践踏,什么都可以打碎,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即使是书中较为完美的人物鲁智深也是这般,他在佛殿的后面撒屎撒尿,酒醉后用木棒将佛像打翻。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十五人,其中包括小孩、马夫、丫鬟、仆人,毫无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悯。林冲在《水浒传》英雄里绝对是一个另类,是一个难得的有恭敬之心的人。如不细读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能深层次地把握林冲的性格。

3.2.3 善于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

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昧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

林冲独自一人在山神庙里面饮酒,他身边共拥有六样物件:花枪、酒葫芦、絮被、毡笠子、白布衫、钥匙(房子已倒,钥匙已无用处)。林冲此时此刻所拥有的这些,就是他全部的家产了,全部的家当了。但就是这样,就是这些破破烂烂,他还愿意守,全无英雄豪杰的洒脱。这再一次验证了林冲的本质―__“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庸人气息的英雄;或者反过来说,他是一个具有大英雄素质的庸人。问题就看命运把他往哪一方面摆,如果命运给他一个平安的生活,他注定终身是一个庸人;如果命运给他很多的磨难,那他有可能变成大英雄。”(鲍鹏山语)林冲“逼上梁山”既是社会外力逼迫的结果,又具有内在的性格依据,他是如何摆脱命运的裹挟,完成性格发展的全过程,且看他在山神庙杀掉三个恶人后的表现: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我们不妨拿此处的描写与前文提到的六样物件作比较,此处写了自布衫、毡笠子、葫芦、被子、枪,未写钥匙。写与不写间,别有深意。

被子与葫芦都不要了,为什么?它们象征着安寝和享受,有被子可以安寝,有葫芦有酒就可以自我麻醉,现在林冲已了无牵挂,身外之物当可弃如草芥,他此刻身如飘蓬、心如死灰,他曾经那么小心翼翼,曾经那么委曲求全,最后得来的还不是灰飞烟灭吗?

枪是要的,枪是冲突,枪是绝杀。安寝与享受不要了,冲突与绝杀留下来了。林冲从此以后和这个世界再也不可能和平共处了,从此以后他的花枪上挑的就不再是酒葫芦,而是人头了。

自布衫、毡笠子是林冲进入山神庙时解下来、放下来的,现在重新穿上、戴上。它们与被子和酒葫芦形成对比,被子和酒葫芦代表停歇与安逸,毡笠子和白布衫代表着出门去,出行。此情形颇似汉乐府民歌《东门行》所描述的情景,“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几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一家老小,惟有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林冲此时也同样是提着一条花枪,往东去了,做强盗。

文别注明,林冲把葫芦中的冷酒都吃尽了。“冷”不单是饮酒的感受,也是心理感觉,世界是冷的,林冲此时的心也是冷的,把这个吃尽了,酒葫芦一扔,人世间就是这样的寒凉,根本找不到温暖。

此处为何不写钥匙?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钥匙了,要在这个世界开一扇门,靠的不是钥匙,靠的是花枪,这就是强盗的哲学。这个世界对于林冲来说,不是关上了门,而是根本就没有了门,既然无门,何需钥匙?林冲要在这一个世界之外重新找一片天地,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属于他的门。所谓“水浒”,就是一片属于那些走投无路之人的天地,在王权所到的地方,都没有他们的活路与安身立命之处,惟有在此,他们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所以钥匙这一道具与林冲的命运发展和《水浒传》的主旨有着莫大的关系。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3

关键词:《水浒传》 英雄义气终南捷径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民间知识分子,在对水浒英雄的态度上,感情相当复杂:既叹息水浒英雄的可悲下场,又无法为其找到更好的出路,于是把功成身退、浪迹五湖,作为可供提倡的选择,这从小说最后对宋江等人所做的赞诗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自相矛盾的“唐律”,一首哀挽,一首歌颂,体现了作者内心态度的矛盾。

儒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熏陶,可谓刻骨铭心。宋代以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观念逐步强化,成为纲常伦理。元代统治者又一度废除科举考试,使知识分子明经及第的希望无法实现,基本上堵住了通过考试进入官场的进身之道。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报国无门的苦闷,促使作者对进入朝廷的途径进行多方位的探索性思考。《水浒传》通过小说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要表达的是:通过打打杀杀的英雄主义进入官场并落得个好下场是不可能的,个人英雄主义注定要失败。

水浒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俯仰皆是。“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好汉:留在庄上的,终日追陪,毫不厌倦;起身离开的,尽力资助,视金如土;平时则多行方便,排难解纷,为的是周全人性命:身为公门中人,为劫财的吴用等人通风报信。他的种种表现,实际上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忠孝仁义”并不是他的本性。 “义”字当头之下,还有朱仝“智稳插翅虎”,雷横“义释宋公明”,相互隐瞒,争相表现个人英雄义气。武松是怕店家笑话,才硬着头皮去打虎;为报答施恩的酒肉招待,替人“义夺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除了显示自己“英雄”外,没有别的解释,其结果是让施恩“重霸孟州道”,被别人利用并引火烧身。李逵靠的是对宋江死心踏地的追随,博得了在山寨的位次靠前,但每次出门,都要因个人意气惹些事端,由别人收场。诸如此类的例子为数尚多,兹不列举,对他们动辄使用“义释”、“义夺”等字眼,作者的态度看似肯定。

作者观点的代言人宋江,算是知识分子,上了梁山之后,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分褪色不少,不满足于对大秤分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落草”生活,他所无时或忘、心向往之的是朝廷。宋江的这种思想,在《水浒传》里很多。第58回,在梁山泊气势如虹、不可一世之时,他就在考虑招安事项:

宋江、吴用,下马入寨,把宿太尉扶在聚义厅上当中坐定,两边众头领拔刀侍立。宋江独自下了四拜,跪在面前,告禀道:“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为被官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权借梁山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

他不止一次地表露过对于梁山前途的担忧,急于返回朝廷为官的愿望十分明显。这样,一旦他掌握了梁山的领导权,带领一干人等走出梁山泊,也就毫不奇怪了。从宋江接受招安,实现了“忠”和“义”的结合上可见作者的态度是认可宋江的作法的,认为他是真正的大英雄。而那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人物,则充其量是个人英雄,最后没有一个落得了好下场。我们注意到,对英雄行为的描写越是细致入微,英雄的形象越高大,与他后来的结局对比起来,其悲剧意味更浓。

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是主“静”和内求的伦理体系,集中表现在调和、持中及追求静止和和谐上。梁山好汉的行为,与中国的这些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所以,最终不会得到包括《水浒传》作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认可,梁山好汉的命运注定是悲剧式的,不论其是否接受招安。招安了,要遭受来自政府同僚内部的压迫;不招安,早晚要被剿灭――梁山不可能成为安身立命、颐养天年的地方。

我们若从作者的立场跳出来,冷静地分析一下梁山的形势,也可以得到梁山不是乐土的结论。

总体上考查人类的追求,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求存在、求发展和求幸福。

梁山好汉中的大多数,在被逼上梁山前,基本是游荡于市井与江湖之间的闲汉与游民。他们生活在社会边缘,受到上层社会的歧视。吹、拉、弹、唱无所不会的燕青,实质上是员外卢俊义的帮闲;朱贵、张青,与被鲁提辖拳打的“镇关西”一样,杀猪卖饭,只是因为份属英雄,才不被人骂为“腌泼才”。这些人为了生存,各打各的小算盘进入梁山,为的是生存。

存在之后的问题是发展。梁山人口日多,但地域有限;梁山成员又不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只是在“杀富济贫”的名目下巧取豪夺,实施对社会产品的二次分配,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它要生存和发展,就只能向外扩张,或者占领梁山以外的地界,或者回归社会,融入正常人的生活。要么老虎吃掉驴子,要么老虎被驴子吃掉,除此二种,别无他法。实际上,梁山一直坚持防御政策,在官军的围剿中过日,哪里顾得上扩张地盘?还有一层,性别比例失衡,人口增殖就是大问题。社会产品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大类,一样都无的梁山,能否长久存在就是问题,发展就更谈不上了。

追求自由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无政府主义散乱状态,不可能真正长久,不可能真正让人有幸福感。从人性的本能出发考查可见,回归社会,娶妻生子,安居乐业,才是梁山人正常的基本诉求。这也正是宋江的招安号召能够付诸实现的重要原因。

好汉们通过自己的打、砸、抢、烧,在梁山建立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并试图通过南征北战,成为朝廷的肱股之臣,然而后者只能是梁山人的一厢情愿。好汉们大多死于非命,是权臣弄权迫害的结果,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符合逻辑的结局。试想,靠打杀搏击,实现了封妻荫子的人生理想,在小说刊布之后,该会有多少人效仿?那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会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文人们难道期待这样一条与自己读书仕进之路完全相反的终南捷径存在?正因如此,无论英雄们在小说中曾经有多么波澜壮阔的表现,作者都不可能让他们善终:除了那些知趣地自觉退出官场者之外,其余人等,该香销的香销,该玉殒的玉殒。英雄们之所得,是经过官场的洗礼,身份不再是“强盗”,转而为名正言顺的社会成员:这样的结局,是作者理想之所寄托。

为了表达“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出路”的思想,作者让代言人宋江采取了心狠手毒的做法,消灭李逵等人,不仅诛心,还要杀人,大义凛然地捍卫对个人英雄主义进行彻底清算的态度:

宋江已知中了奸计,必是贼臣们下了药酒,乃叹曰:“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轻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现在润州都统制,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

把个人英雄主义打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才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所在。这样的结局,表明了作者对个人英雄主义全盘否定的态度。

基于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创作者的态度这两项,我们可以采取比喻的方法,把《水浒传》定性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挽歌。

参考文献:

[1] [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李建华.“义”与梁山英雄座次的排定. 菏泽学院学报,2009.(6).

[3]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4

我与王彬最初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他正在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我应邀参加了撰写工作。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经常为了一个史实而反复讨论,有时甚至激烈地争辩起来。在讨论与争辩中,彼此逐渐熟稔起来,从而对他的经历也有所了解。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是承上启下、奠定文化和思想品质基础的关键的时期。王彬有幸的是,他的这段时间是在著名的北京四中度过的。四中作为一座名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王彬也可算是其中之一。然而王彬又是不幸的,他在四中没有读完高中,就碰上了史无前例的“”。1968年,他进入了工厂当工人。“”期间,“读书无用论”席卷全国,而王彬却冒着风险,阅读了大量当时被视为封资修毒草的中外文学名著。“”结束后,他考入北京经济学院(后来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攻读经济理论。毕业后,他本可以借助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下海、炒股、办公司,获得丰厚的收益。但出于对文学与文化的热爱,他放弃了前者,而改行到鲁迅文学院做了一名教师。现在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拼搏奋进,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建筑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领域,不断丰富和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读中国古代禁书最多的学者

作为一位中年学者,王彬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在这方面,他主攻禁书研究。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知道,清代是中国古代禁书的集大成者,这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但是出入参差,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在王彬的主持下,对此进行了梳理,用了将近十年的工夫,才把这项工作做完。其中的艰辛可知。王彬是严肃认真的,举凡被清代政府禁毁的书籍,他都尽量找来仔细阅读,他可以说是阅读中国古代禁书最多的学者。《清代禁书总述》出版以后,受到学界好评,被认为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典籍,可以信赖的工具书。目前,我国正在组织清代通史的撰写工作,《清代禁书总述》被列为参考书。

在此之前,王彬撰写过研究禁书与文字狱的专著,他从观念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想象进行深入思索,得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结论。他发现,在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里竟然收录了二百多种禁书,这是为什么?王彬一一做出了解释。对他的这本著作,季羡林老人十分欣赏,撰文介绍,并推荐参加第七届中国图书奖的评选。

在清代禁书的研究上,王彬是严肃认真的,他认为,举凡被列入清代的禁书,必须有政府的禁毁文件,道听途说,不能作为依据。比如,流行的说法,《红楼梦》在乾隆时代被列为禁书,并由此演绎出曹雪芹的悲剧。真实的历史是,在乾隆时代,《红楼梦》并没有列为禁书,因此,附会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红楼梦》被列为禁书是在道光年间,而且是苏州的地方政府,并不是中央政府的行为。而在曹家的家谱中,没有曹雪芹的记载,以禁书的理由解释,家谱中不收曹雪芹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人,并不是铁案,而是颇可以怀疑的。

前辈学者陈衍曾经对青年时的钱钟书说:“为学总须根底经史,否则道听途说,东涂西抹,必露马脚狐尾之日。”(《石语》)王彬正是有了扎实的国学根底,才使他在中国古籍的研究与整理上左右逢源而独树一帜。

运用考据的方法而洋为中用

随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自然也随之变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门打开,半个世纪以来的西文美学思潮、文学流派一涌而入,现代、后现代、结构、解构,从叙事方法到内容意义、价值取向、文学语言等方面,形成了多元并存局面。王彬没有被这股西风所迷惑,他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把中国传统的考据功夫与现代方法相结合,抓住最感兴趣的西方叙事学,洋为中用,把它引入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给文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惠风,注入了新鲜血液。

辛勤的耕耘,使王彬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在上世纪9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学观念研究》《水浒的酒店》《红楼梦叙事》等著作。这几部书都能突破旧的研究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辨的眼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细微之处入手,填补空白,精到而富有新意,具有开拓意义。《中国文学观念研究》囊括了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古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中国新诗四个部分,作者通过考证、推断,寻绎文学观念历史演进的痕迹,颇多新见,使人开阔视野,受到启迪,引发思考。

读过《水浒传》的人,没有哪一位不关心那些江湖人物的,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是在哪里发生转变的,却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自然也就不会成为研究的课题。王彬心细如发,他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水浒传》中的主要事件、人物的命运大多都与酒店有关。比如,景阳岗酒店、狮子楼酒店、快活林酒店、琵琶亭酒店、浔阳楼酒店,等等,都关系着武松、宋江、李逵等人物的命运。可以说,在《水浒传》中,酒店作为人物活动的重要空间与生活背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酒店,便没有《水浒传》。

王彬是学习经济的,在这部书中,他运用考据学的方法,从文学创作与古代经济学的角度对《水浒传》中酒店的种类、规模、经营、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广泛、深入而又饶有兴味的探讨,殊属可贵。王彬由此认为,利用文化复原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文背景,换言之,把小说中的人文背景纳入学者的考察对象,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与《水浒传》一样,《红楼梦》也是王彬研究的对象。众所周知,《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非常特殊,诚如王彬在《红楼梦叙事》的前言中所说:“研究《红楼梦》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关于曹雪芹的家世,还是从传统文化与美学方面研究《红楼梦》的著作,都已汗牛充栋。如果没有新材料的问世,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突破且被认同。”然而王彬执著探索,并做出可喜成绩。他运用西方叙事学的方法,剖析《红楼梦》的叙述结构、叙述话语,不仅靠叙述、伪时间等范畴,探索其中的叙述技巧与创作规律,并且对传统红学争议已久的诸多问题,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比如:曹雪芹的作者身份、黛玉的年龄、高鹗续书、《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等等。关于后四十回是否为高鹗续书,在红学界争论不已。相互难以说服。王彬从叙述者,也就是讲故事的人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王彬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叙述者是顽石――贾宝玉的前身,举凡重大关节,都要显身出现议论一番。比如,在元春省亲的时候,顽石出现了,他议论道,如果还在大荒山下,青埂峰前,怎么能享受如此风流富贵的生活;在他与宝钗正式见面的时候,顽石又现身议论。而在续书的后四十回重大关节中,比如,黛玉之死,贾府被抄,顽石却不再显身,说明高鹗不懂曹雪芹的叙事方法,而是采取了传统的说书人讲故事的方法,从而露出破绽。

历史的真相是,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红楼梦》的来历是空空道人从一块石头上抄来的。而高鹗为了说明后四十回是他的续补,特意在一百二十回中写了这样一句话,看那石头上又增加了许多“收缘结尾的话头”,于是空空道人重新抄写了一遍,从而流传人间。高鹗并不愿意隐姓埋名。

《红楼梦叙事》出版于1997年,至今已经九年,但是运用叙事学研究中国古典名著,进行文本分析,仍然还是仅此一本。而这本不到二十万字的书,王彬写了整整三年。

城市的研究者与保卫者

从80年代起,王彬开始研究北京的胡同。出版了《北京老宅门》(图例)、《旧京街巷》《胡同与门楼》《北京街巷图志》,主编了《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与《北京地名典》等著作。其中《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出版于1987年,系统地对当时北京城区的道路、胡同及其两侧的机关、商店、学校、工厂进行了详细记录。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流淌过去了,今天的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想了解当时北京城区街道与单位分布的情况,那么,《实用北京街巷指南》则是一部可以信赖的书。王彬注重第一手资料与资料的严谨性,他认为没有自己调查的资料,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是难以想象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是他为研究北京道路所做的调查报告,有意与无意之中,为我们留下80年代北京城区道路与单位布局的翔实资料,是十分宝贵的。

为了系统研究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王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了北京的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个基础上,他与妻子合作撰写了《北京老宅门》(图例)、《胡同与门楼》《北京街巷图志》。这三部书出版以后,获得好评。其中,《北京老宅门》(图例)从中国传统建筑的角度,分析了北京的旧式宅门,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具有开创意义。《北京街巷图志》则第一次从城址变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角度,对北京的道路进行了系统探讨。从西周到今天,历时数千余年,有评论说是“在三千年的历史画廊中展现了北京的街道与胡同风貌,其文化含量之大,信息之丰富,已经超过了北京街巷的意义,是难得的一本好书。”

近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许多胡同被以危改的名义拆掉了,引起专家的关注,王彬也是其中之一。为此,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保护有历史价值的胡同,避免因为愚昧和无知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们知道,胡同是北京的文化载体,是北京人独特的居住方式,产生于元大都时代。但是当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且只有砖塔胡同的名称留存下来。这条胡同,前几年也面临被推平的命运。王彬知道以后心情沉重,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撰写文章,呼吁对其保护。道理很简单,砖塔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怎能把根拔掉呢?现在这条胡同已经被保护起来,避免了被夷为平地的命运。

为了更好地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王彬提出微观地理学的观念,他认为:微观地理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微观地理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延伸的。在进行城市改造之前,编制宏观规划的时候,应该注重区域研究。把区域分出段落,根据区域的历史价值进行划分。至少应该划分出历史文化保护区、过渡区、过渡区以外的新建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保护为主。从某种意义说,保护就是守旧,旧的肌理与旧的建筑本身就是价值。这种价值不应该仅仅以旅游经济的高低进行评估。而应该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国之瑰宝的角度,高度重视。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的元素是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而不是社会的负担。不应该笼统地反对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而应该强调新旧景观之间关系。如果这个关系是协调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便是成功的。

王彬认为,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注重方法,注重方法的革新,方法变了,往往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决历史上众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会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结论;他还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注意细部,注意文本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从细微之处入手,宏观之处着眼,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避免大而无当,空疏无用。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5

第二作者:胥瑾,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6105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文学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重要作用。其任务在于通过作者使用的语言,探讨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本文以沙博理翻译的《水浒传》为目标译本,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总结了该译本中可供借鉴的翻译技巧,并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文体分析,得出以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译本是可行的这一结论。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水浒传》;语言形式;功能

Abstract:Literary stylistic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criticism.Its mission is to discuss the thematic and aesthetic meanings of the text through the language the author uses.Exemplified by Outlaws of the Marsh translated by Sidney Shapiro,one of the influential translators in China,this thesis analyzes his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concludes that literary stylistic approach is practical in analyzing a translated version.

Key Words:literary stylistics;Outlaws of the Marsh;linguistic form;function

1.引言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理想的英雄传奇。这部巨著不仅艺术手法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在国内外流传了多年而经久不衰。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国随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思路。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水浒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在其英译本中,流传最广的为赛珍珠(All Men Are Brothers)和沙博理的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其中学术界一直推崇的译本当属沙博理的译本。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着重分析沙译本中对人物性格的传神翻译。

2.文学文体学

文学文体学是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研究的对象是文学的文体。“文体”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技巧及风格。确切的说,文学问题反映了文学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内涵。而语体研究与文本的体裁有密切关系,因此文学语体的研究可与文体研究相结合进行。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评论的桥梁,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1]文学文体学家受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新批评的影响,通常关注文本自身。刘世生认为文学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类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点,它最关心的是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2]文学文体学分析文本时,通常不采用特定的某种模式,而是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学模式。文学文体学分为三个基本的研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主要探讨不同体裁的规范和要求;第二个层次是文学语体,即作品在表达时所体现的句法,词汇,语音,话语,语调,一词多义等方面的集合;第三个层次是文学风格,是指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显现出的基本特色。文学文体学家通常趋向于研究表达形式,探讨不同表达法引起的不同效果,从而找出作者选用表达法的价值。

3.《水浒传》及其英译本的文体研究

《水浒传》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章回体小说,它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其影响是世界性的。下面笔者将着重从文学文体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即文学语体,分析沙译本的句法,词汇的选择运用及人物话语的表达等等。

3.1词汇的选择

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之一。选词的准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翻译的质量。译者若忽略了作者选词后面体现的美学效果和主题价值,就可能造成损失,影响译文的质量。我们看文中的例子:

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His head was bound in a bandanna with figured swastikas,buckled in the back with twisted gold rings from Taiyuan.A raven black plaited sash bound his parrot green warrior's gown at the waist.On his feet were yellow boots embossed with four welts of brown leather in hawk talon design.He had large ears,a straight nose and a broad mouth.A full beard framed his round face.He was six feet tall and had a girth of ten spans.[3]

汉语里有很多量词,它位于数词和名词之间,用法灵活。尤其在描述事物时量词的使用更显得丰富多彩。英语中没有量词,数词或不定冠词可直接置于数量名词前表数量,如eight lamps八盏灯。在汉英两种语言没有对应词类的情况下,两种语言如何达到意义上的等值对应关系就成了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4]可看出译文对量词的翻译主要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冠词∕数词+名词(a bandanna),二是使用与汉语基本相同的单位词:冠词+数量名词+of+名词(a girth of ten spans),三是冠词∕数词+形容词+名词(a straight nose,a broad mouth,A full beard)。就量词而言,汉英两种语言的互译绝不仅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汉语一个量词,英语往往能用几个甚至几十个词来表达。英汉量词的互译是错综复杂的,无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语言实际应用的角度,沙博里对量词的翻译准确,基本上达到了两种文体的对等。

3.2句法关系的判断

毋庸置疑,英语为形合语言,汉语为意合语言,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翻译时需尽可能遵守的一条准则,即功能对等。这就要求译者把原文中隐含了的信息,如句间关系在译文中显现出来。如果忽视了句子中信息的主次或排列方式,往往达不到原文表现的文体效果,造成译文的流失。同样以文中例子来说明:

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这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子父们盘缠。

“I will tell you our story,sir,” the girl replied.“We are from the Eastern Capital.My parents and I came to visit a relative,but when we arrived we learned he had left Weizhou for the Southern Capital.…“The contract was real but the promise was false.…What's more,Master Zheng ordered the innkeeper to demand that we 'return' his three thousand strings of cash.…My father taught me many ballads when I was a child and we began making rounds of the taverns,singing.”

汉语原文中没有明显标识句间关系的词,原文这样描述,那妇人同父母去魏州投奔亲戚,然而他们的亲戚却搬离到南京去了。由此可断定,投奔亲戚和他亲戚搬离到南京去了是一种转折关系,这样看来,译文中but的选用就是完全正确了。而且but的使用明显强调了后一分句的内容,即he had left Weizhou for the Southern Capital的事实。But的使用连接了上文,同时也暗示和引导着下文叙事的方向。

译文第二句“The contract was real but the promise was false”对应原文“虚钱实契”四个字。原文貌似并列的两组词实际上暗含了转折和对比的关系。译作中加了but一词,把原文中的对比关系直接展现出来,译的非常准确,恰如其分。

译文第四句的“What's more”和最后一句中的“and”在原文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字,然而,初读原文的人都会很容易发现,原文中看似平行的语句前后实际上表明的却是递进关系,因此译文把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用逻辑词很好的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和原文一致的文体效果。

3.3 人物话语的表达

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一言一行与他的社会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留心人物话语的特点,挖掘出话语背后暗含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来自市井阶层,当然也有一些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原文对话语的描写就很好地体现了不同阶层的话语风格,那么译得如何呢? 看下面的例子:

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You can go ahead with the ordination,” said the abbot.“This man represents a star in Heaven.His heart is honest.Even though his appearance is savage and his life has been troubled,he will eventually become purified and attain sainthood.None of you is his equal.Mark my words.Let no one dissent.”

赵员外请文殊院的智真长老收留鲁智深,寺里的和尚们瞧见鲁智深一副粗鲁凶横的模样,纷纷反对,长老的回答。从原文可以看出,长老的用词相当正式,如“凶顽”,“驳杂”等,话语简洁有力又不失体面。译文沿袭了原文这一特点,译者用到了“represent”,“savage”,“become purified and attain sainthood”等等,词语都是非常正规的。这正符合长老的身份特征和文化修养,所以说译者的翻译是很贴切,很到位的,取得了与原文差不多的文体效果。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

信步行到半山亭子上,坐在鹅项懒凳上,寻思道:“干鸟么!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离口,如今教洒家做了和尚,饿得干瘪了。赵员外这几日又不使人送些东西来与洒家吃,口中淡出鸟来,这早晚怎地得些酒来吃也好。”

Halfway down the mountain he halted to rest in a pavilion.He sat down on a low “goose neck” bench and said to himself with a curse: “In the old days I had good meat and drink every day.But now that I'm a monk I'm shrivelling up from starvation.Squire Zhao hasn't sent me anything to eat for a long time.My mouth is absolutely tasteless.If only I could get some wine.”

鲁智深在五台山寺中,不知不觉已过了四五个月,对于他这样的好动之人,怎能耐得住寺里闲适平淡的日子?这段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在对话中,一般都会使用非正式的口语,《水浒传》中的话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清代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从文中“干鸟么”,“俺”,“洒家”,“淡出鸟来”,“怎地”可以看出鲁智深粗鲁的性格,并且具有浓重的平民色彩。他的语言与其性格,身份,地位,处境相协调,与长老的话语有明显的差距。鉴于这些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在翻译中应尽可能采用文体效果相当的语言,以达到文体对等。我们看到译文中,只有“curse”是臭骂的意思,其他表达似乎并不能看出鲁智深的农民身份,所以译文在这段的表达上有失欠缺。

4. 结语

文学文体学以语言学方法为工具,在分析语言现象的同时能发掘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是文学研究从主观性走向客观性的桥梁。通过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译者可以更加敏锐地抓住小说语言的特点,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同时,译者的错误也会很容易凸现出来,不足之处也一目了然。因此,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来说,无疑是评价翻译质量的一块试金石。(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01).

[2]刘世生.文学文体学:文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和融合[J].清华大学学报,2003(6).

[3]Sidney Shapiro,(trans.)Outlaws of the Marsh [Z].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1.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6

类型一。文学常识类

[考点]:文学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以《水浒传》为例,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文学常识:《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真题1]:《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 ① 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 ② 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 ③ 过程的描写。(北京市卷)

[答案]:①左丘明②长勺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

[真题2]: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塑造了________ 这一鄙视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________ 的生活状况。(山东东营卷)

[答案]:阿廖沙 俄国(俄罗斯)下层人民

[真题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安徽芜湖卷)

1.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________ ”,宋江任寨主后改为“________ ”。

2.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_____ 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________家中的生活历程。

[答案]:1.聚义厅,忠义堂 2.一,外祖父或外祖母

[真题4]完成下面的名著阅读题。(贵州贵阳卷)

“你以为我是机器而没有感情吗?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①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 》,是英国作家________ 的作品。

②这段节选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答案]:①《简・爱》夏洛蒂・勃朗特②刚烈坚强,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追求平等。

[真题5]: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人物、作者、作品。(四川南充卷)

1.(1)关键词:败走麦城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

人物:___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

(2)关键词: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一生

作者:___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

[答案]1. (1)关羽《三国演义》(1分)(2)罗曼・罗兰《名人传》

类型二。名著内容类

[考点]:名著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主题、内容、思想意义等。如《水浒传》,主题是:表现了的主题;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思想意义:通过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真题6]: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江苏连云港卷)

1.在《格列佛游记》中,“我”获得自由两个星期后,小人国的内务大臣告诉“我”:“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请问这两大危机是什么?

2.在《骆驼祥子》中,祥子有一个最大的梦想,后来发生的诸多事情使他的梦想最终破灭了。请说出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并说出导致他梦想破灭诸多事情中的一件。

[答案]:1.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二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或者一是帝国内低跟党和高跟党勾心斗角,二是受到不来夫斯库帝国入侵的战争威胁。)2.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虎妞难产而死 卖车为虎妞办丧事 小福子上吊而死(说出一个即可)。

[真题7]: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湖南长沙卷)

A.《童年》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B.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并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古典名著《永浒》,成功地塑造了“花和尚”武松、“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人物形象,被金圣叹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著名作家冰心深情歌颂母爱的诗句,她的《繁星》《春水》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净化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答案]:C应为“花和尚”鲁智深

[真题8]:走近名著。(辽宁沈阳卷)

1.根据要求填空。

“看看醉猫似的爸爸,看看自己,看看两个饿得像老鼠似的弟弟,小福子只剩了哭。”这段文字出自作家________之手。

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童年》中的外祖母勤劳、善良,她经常给阿廖沙讲故事。

B.《藤野先生》叙述了作者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C.在荒岛上格列佛无法使独木舟下水,决定开一条运河,把水引到船底下来。

D.保尔・柯察金参加红军后英勇无畏,在战斗中光荣负伤,一只眼睛失明了。

[答案]:1.老舍或舒庆春2.C

[真题9]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江苏常州卷)

A.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C.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三个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酣战之际,观音菩萨赶来带走了妖怪,悟空也救回王后娘娘。

[答案]:B,解析:“打伤太白星”是后话,应是“打出南天门”。玉帝派去擒拿孙悟空的是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二郎神出场是孙悟空蟠桃宴上二次大闹天宫之后的事情。

[真题10]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呼和浩特市卷)

A.“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写的是沙僧。

B.《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讽刺小说,它通过虚构的离奇情节和丰富的讽刺手法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C.赵云是蜀国五虎将之一,以骁勇善战著称。一杆长枪,勇救幼主,征战无数,屡建奇功。

D.鲁达和林冲、史进在潘家酒楼吃酒,遇到金翠莲父女卖唱乞讨,得知他们父女受了郑屠欺负,不禁大怒,不但慷慨解囊,而且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答案] D

类型三。故事情节类

[考点]:故事情节是文学名著中最精华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者以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如《水浒传》的精彩情节有:宋江三打祝家庄,武松斗杀西门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等。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

[真题11]:结合所学文学名著,按要求作答。(福建福州卷)

1.一部《水浒》,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列举《水浒》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义”的两个故事。

2.虎年说虎。“景阳冈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是《水浒》中的两个精彩的打虎故事,请任选其中一个。概述故事情节。

[答案]:1.示例:①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② 吴用智取生辰纲③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④ 武松醉打蒋门神。2.答题要求:要有人物和地点、事件,语言表达顺畅。不能脱离原著,另编故事。示例:①李逵背着老娘上梁山,行至沂岭。为给老娘解渴,李速出去找水,回来时发现老娘不见了。李赶紧四处找寻,终于在老虎洞旁发现老娘的残躯。李逵大怒,一连杀了大小四只老虎。第二天掩埋了老娘的尸骨,大哭一场,独自走下山去。②武松路过景阳冈,遭遇一只大老虎。那虎又饥又揭,扑向又醉又困的武松,武松一惊,酒也吓醒了。他一闪,先躲过了大老虎,接着拳脚相加,几番打斗,最后赤手空拳打死了大老虎。

[真题12]: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福建晋江卷)

请你从下面两个情节选项中选一个,用简洁语言把省略部分的情节补写完整。(60字左右)

A.祥子辛辛苦苦攒钱买到第一辆车……最后一次买到的车还是卖掉,给虎妞办丧事。 B.格列佛被大人国王后买去,得与大人国王相处……终于又回到英国。

我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A……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后来,他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结果碰上孙侦探一锅给端掉了。祥子跟虎妞结了婚,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B ……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格列佛获救。

[真题13]:名著阅读。(厦门卷)

[真题]: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许多神奇之处。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简述其相关故事情节。

①发现“水帘洞” ②获取“金箍棒” ③炼就“火眼金睛”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7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历年“名著阅读”题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查内容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然而综观今年的各地中考题,其考查的轨迹还是微有变化的: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微小的语段,让考生阅读,从中把握名著的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有的试题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对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等也进行考查,考查由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光要采取泛读的方式,还要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考题展示】

1.(2011年浙江省湖州市)名著阅读:下面是摘自不同作品中的书信内容,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的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乙】“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语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丙】“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

⑴【甲】出自作品《 》,【乙】出自作品《》。

⑵【丙】中的“我”指,他是法国作家塑造的三个伟大人物之一。

【试题解析】

本题命题者巧妙地将不同国别的书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考查考生对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名著阅读情况,尤其是对书信这个特殊文体的考查,本题三个微语段,题目的考查主要是作品名称、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影响等。做好这类试题,需要仔细的阅读分析,抓住主要的关键的字眼去体味,【甲】段中我们要抓住“菲利普”这个人物,我们自然会想到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乙】段中我们抓住“谀词有使你丧失自知”看到这我们就会想到的是《傅雷家书》的语段;【丙】段中我们抓住“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这句话,就立即想到的是音乐家贝多芬。了解到这些信息,对解析下面的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⑴《我的叔叔于勒》或《羊脂球》;《傅雷家书》⑵贝多芬 罗曼•罗兰

【方法指津】

1.了解作者背景: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2.理清故事情节: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性格: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

4.积累名言警句: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5.写读后感巩固: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6.多进行读书交流: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能力提升】

1. (2011年山东省临沂市)名著阅读

⑴他是一个“坚决、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⑵他是梁山好汉,江湖人称“黑旋风”,挥一双板斧,勇猛无比。招安时,大闹东京城,扯了皇帝的诏书,杀了钦差……

⑶他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向往冒险生活。他在一座无人的荒岛上过了长达28年的原始人生活。

⑴作品:; “他”叫

⑵作品:; “他”叫

⑶作品:; “他”叫

2.(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根据阅读体验,回答问题。

“你(阿廖沙)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她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选自高尔基《童年》)

⑴这里的“她”是谁?

⑵小说中“她”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2011年四川省眉山市)名著阅读

【甲】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乙】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⑴填写表格

⑵甲段中说保尔“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我们应该学习保尔的什么精神?

⑶乙段中的主要人物杨志,后来也被逼上梁山,也成为了108个英雄好汉中的一位。请根据这个人物的相关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下联。

上联: 保尔呕心沥血写小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1年山东省东营市)名著阅读

“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______写得《》。选文中的“我”还曾流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5. (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然后填空。

【甲】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乙】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

①【甲】文段说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说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或【乙】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__ (填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6.(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填空。

夜来了,一种有力的、清新的、宛如慈母的体贴似的东西注入胸怀,寂静像温暖的、毛茸茸的手轻柔地抚摸着,拂去记忆中应当忘掉的一切――所有的苦难和辛酸,白天所沾染的一切侵蚀人的细尘。仰面朝天躺着,看星星怎样亮起来而使天空显得深不可测,真是让人陶醉的事情……

外祖母久久不能入睡,她躺在那里,把手交叉着枕在脑后,兴奋地讲着故事。

“阿廖沙,你睡着了吗?”显然她很在乎我是否在听。她总能找出一个恰当的童话故事,使我感觉夜晚是如此的美丽和神秘。

听着她均匀有节奏的话语,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上述文字节选自文学名著______,作者是______ 。

【参考答案】

1.⑴《骆驼祥子》祥子 ⑵《水浒》或《水浒传》 李逵 ⑶《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2.⑴阿廖沙的外婆(外婆);⑵她的爱丰富了“我”的心灵,使“我”充满力量面对困苦的生活。3.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施耐庵 杨志阻止手下买酒喝;乐观豁达、坚强乐观。⑵ 写作(或文学创作),应学习他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意近即可)。⑶示例:山穷水尽卖宝刀 、走投无路上梁山(要求内容必须与杨志的故事有关,要符合对偶(联)的要求,宽对也可)4.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大人国飞岛5.①曹操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 武松醉打蒋门神 《水浒传》 ②示例:曹操;他豪气冲天,指点群雄,有咄咄逼人之势,雄才大略显露无遗。刘备;他深藏不露,谨慎,机智灵活,善于忍耐,大智若愚。武松;他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6. 《童年》高尔基。

水浒中的酒文化探析篇8

一、不同故事中的“重名”现象 上引《简帖和尚》故事中的公人还有张千、李万,此二人也非仅在《简帖和尚》中出现。《水浒传》中押送宋江的公人便是张千、李万。此外,《水浒传》中押送杨志的张龙、赵虎也是说话艺术中常见的公人形象;在后来变得相当发达的包公故事里,张龙、赵虎便是包公手下两个得力的公人。

《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武松故事中的王婆代表着说话故事中常见的另一类形象。她是街坊上的老妇,通常开得有个店,但往往兼做媒婆或马泊六。《红白蜘蛛》是起源较早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本于这篇小说的《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郑信投靠张员外时,说自己“见在宅后王婆店中安歇”[4] 687。起源也较早的《西山一窟鬼》中吴洪在临安设馆教学,一日有“半年前搬去的邻舍王婆”来访,“元来那婆子是个撮合山,专靠做媒为生”。此王婆很明确已是一个媒婆的形象。《史弘肇传》中柴夫人到郑州后投“孝义店王婆家安歇”,还央王婆为媒而嫁与郭威。《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胜仙思范二郎成疾,其母欲延医诊治,使女迎儿道:“隔一家有个王婆,何不请来看小娘子?他……做媒人,又会与人看脉。”[2] 212,613,789后来胜仙便是经王婆说合而与范二郎成亲。 说话故事中还很常见的两位媒婆是张媒、李媒。《三现身》中孙文之妻是安排让张媒、李媒说亲而嫁与其奸夫;《种瓜张老》中张公欲娶文女,请的媒人是张媒、李媒;《张主管志诚脱奇祸》中的张员外欲纳妾时,也“差人随即唤张媒李媒前来”[2] 58-60,278,726。可见张媒、李媒在当时的说话故事中也颇为常见,且总是成对出现,而且是专门做媒的,与王婆的形象有所不同。 说话故事中最常见的婢女形象当数“梅香”。《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中玉兰的使女名梅香;《水浒传》中徐宁家与李师师家皆有叫“梅香”的丫鬟。“梅香”作为婢女的形象在当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出现在很多时曲小令中。《金瓶梅》第6回中潘金莲用琵琶弹的《两头南调儿》有“……唤梅香,开笼箱,穿一套缟素衣裳……。出绣房,梅香:你与我卷起帘儿,烧一炷儿夜香”,第60回中郑春唱的《清江引》曲又有“一个姐儿十六七,见一对蝴蝶戏。……唤梅香:赶他去别处飞”[5] 181,1649。两处的梅香显然都是婢女的形象。 与丫鬟“梅香”相对的,是小厮“安童”。《封神演义》中宋异人家有仆名安童[6] 144,《水浒传》第100回中吴用封官后是“带了随行安童”前去赴任[1] 1806。《金瓶梅》中苗天秀被害后,有仆人安童试图为他报仇[5] 1223-1295。但《金瓶梅》中的安童不止一人——杨姑娘家和王杏庵家均有仆名安童[5] 199,2771,可见“安童”是说话故事中常见的家僮形象。

二、“重名”人物是说话艺术中的“常备人物” 此外,《三现身》中写押司孙文夜间吃酒醉了,其妻“叫迎儿:‘你且摇觉爹爹来。’”[2] 57这是故事中第一次提到迎儿,但不说“叫使女迎儿”,而只说“叫迎儿”,说明在作者看来,迎儿也是用不着介绍的人物形象。与此相类,《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写周胜仙游樊楼归来,因思念范大郎而身体不快,“做娘的慌问迎儿道:‘小娘子不曾吃甚生冷?’”[2] 788-789小说此前只写到有一“女使”陪胜仙出游,而未出其名,此处却突然带出“迎儿”而不作任何介绍。同样,《封神演义》中宋异人为帮姜子牙开命馆,要“叫后生收拾一间房子”,书中接下去便叙“却说安童将南门房子不日收拾齐整,贴几幅对联”[6] 144。《水浒传》中写燕青访李师师时,“只见屏风背后转出一个丫鬟来”,燕青让她去请鸨母,“梅香入去不多时,转出李妈妈来”[1] 1218。前面说到“后生”、“丫鬟”,没出其名,后面的叙述却很自然地便改称其为“安童”、“梅香”,则这两个人物也是不用多作介绍的。

事实上,安童与梅香是如此的为人们所熟悉,以至于他们的名字可以用作“家僮”与“婢女”的代名词。《张主管志诚脱奇祸》中的“小夫人自在帘儿里看街,只见一个安童托着盒儿打从面前过去”[2] 735。“安童”可以说“一个”,说明它已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这类人物形象的一个代名词。《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入话故事中,王老要让金老看其所获之银时,“叫安童四人托出四个盘来,每盘两锭”[7]。“安童四人”实即“四个童仆”。《水浒传》中时迁盗甲一节,谓时迁潜入徐宁家院中后,“伏在厨房外张时,见……两个娅鬟兀自收拾未了。……(夜里徐宁的娘子)分付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徐宁起来,便唤娅鬟起来烧汤(并安排点心)。……徐宁吃罢……两个梅香点著灯,送徐宁出去”[1] 940-941。徐宁家有两个丫鬟,但故事自始至终只出现“梅香”一个名字。徐宁的娘子“分付梅香”时称之为“你们”,即她不是对一个,而是对两个丫鬟作此吩咐,则“梅香”实即“娅鬟”的代名词,可用复数。后面又两次出现“两个梅香”,更直接地说明“梅香”就是作为丫鬟的代名词来用的。

同名人物在多个故事中出现,跟说话艺术主要是口头文学的性质有关。西方学者在研究荷马史诗等基于口头文学传统的作品时,发现里面有很多反复出现的“常备词语”(stock phrases),开创该领域研究的巴里将其称为“格套”(formulae)[8]。按书面文学一般的规范来看,这些词语在作品中大量重复似使得作品的语言太欠精炼。但在作为口头文学的史诗传统中,这些词语却有着重要的功能:一是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词语有助于说唱艺人的记忆和听众的接受,二是说唱艺人可以根据具体诗句的需要,灵活地插用这些词语,以调节诗行的长短与韵律(如希腊史诗中韵步)[9]。我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也有很多套语、主题或典型场景的“口头程式”[10],这是它能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说话艺术中这种“常备”成分作为一种“格套”也大量存在,除词语外,许多描写典型情景的韵文、骈文和一般为七言二句的“留文”等,也都在不同的作品间被相当自由地借用。从上面所举的例证来看,说话艺术中的一些人物类型也形成了一种“熟套”。仿照“常备词语”的说法,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常备人物 ”(stock characters)。

三、根据说话艺术的特点解读“常备人物”

上面的论述中提到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小说”类的说话故事。与“讲史”类说话故事不同,这类故事往往是先以口头文学的形式长期流传,后来才被整理而形成比较成型的书面文学。①“常备人物” 的形成跟这种口头文学的传统密切相关。这样,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应多结合口头文学的特点进行,跟解读后来主要由文人创作的小说有所不同。说话艺术发展到明代,形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长篇巨制,② 其中《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很可能是整合原有的多个故事而形成的。相互间本来比较独立的多个故事要整合到一起,往往会产生很多矛盾。就不同的作品及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而言,作者为协调这些矛盾所花的整理的工夫可以很不相同。从明清的批评家到现代的研究者,往往将这些作品作为个人创作或至少是由作者作了很系统的改写、从而整体性很强的作品来看待,这样解读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充分认识到这些基于口头文学传统的作品的特点,对它们就可以有新的解读。这里我们试就有关“常备人物”的一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金圣叹之于《水浒传》,张竹坡之于《金瓶梅》,基本上都是把它们作为一位“才子”的杰构,认为其中的情节、人物、语言都是由这位“才子”自主决定的。《水浒传》谓押送宋江的公人“无非是张千、李万”,金圣叹于此批道:“‘无非是’三字妙。可见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愚夫则心谓真有其事。”[11] 660其实,一位作家在整理一批材料以形成一部作品时,既受这些材料的激发,也受其制约,自主性是有限的。按我们上面的分析,“无非是”三字表达的更可能是说话艺人认为听众对张千、李万这一对公人形象已很熟悉,不用多费口舌来介绍他们的语气。 由此文所论,对林冲、卢俊义两传的类同可从另一个角度作出解释。在《宣和遗事》中,林冲跟李进义(《水浒传》中卢俊义的前身)与杨志一样,是被派押运花石纲的十二位制使之一,没有独立的故事。《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与卢俊义故事很可能开始是独立发展的,这样林、卢两传的类同并不构成什么问题。结合着《三遂平妖传》中董超、薛霸押送卜吉的故事也与林、卢两传类同来看,这一点就更清楚了。然而,当林、卢两传被整合进同一部书里时,两传的类同就有可能造成矛盾。《水浒传》作者在借用原有故事时作了我们前面所引的交待,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这个矛盾。不过,《水浒传》并非对其所用的 “常备人物”都作了妥善的处理,故书中会出现三位不同的“王婆”。

《金瓶梅》中写到第二位“王婆”时,张竹坡有两条夹评,谓“此处直使王婆入来,写得报应分明,令人怕甚”。又谓“一路写王婆,令人怕甚”[12] 1576,显然是把这里又用“王婆”来扮演马泊六的角色当作作者的有意安排了。所谓的“报应”,当指西门庆曾借王婆之助与金莲成奸,而此处云离守又欲通过王婆对西门庆之妻行非礼之事。

以“报应”释《金瓶梅》的写法,在张竹坡的批评中随处可见。《金瓶梅》在有的地方确实在宣扬因果报应,但书中故事颇复杂,给各个人物安排的结局也远非都合于因果报应。上例中张竹坡的解读便是成问题的,因为云离守欲与月娘结亲事乃月娘一梦,也并未得逞。书中写此梦,不是欲以之明因果,而是写普净禅师借此梦点醒月娘,使她不坚执于去找云离守,而让儿子孝哥儿随他出家。

对于《金瓶梅》中出现三个“安童”的问题,张竹坡没有置评。现代有论者以书中出现三个安童作为《金瓶梅》叙事混乱、作者水平不高的一个论据。然而,持此论者恐难解释为何叙事混乱远少于《金瓶梅》的《水浒传》中也出现了三个王婆。按我们的分析,无论是《水浒传》中董、薛两位公人的重复出现和有三个王婆,还是《金瓶梅》中的两个王婆和三个安童,都是二书的作者整合原先比较独立的故事时留下的痕迹。《水浒传》的作者对其所用的材料作了较为系统的加工,在弥合这些痕迹上做得较为成功,包括用一段文字解决了董、薛二人重复出现的矛盾;而《金瓶梅》的词话本有很多细节处理得还相当粗糙,叙事混乱处远多于《水浒传》。但这并不是作者独立创作而生的混乱,恐怕只能说明作者在整理材料上用的工夫较少,而不足以说明其水平很低。在大的结构安排上,《金瓶梅》的网状结构比《水浒传》那基本上是串珠式的结构要难处理得多,但作者驾驭得不错。此外,《金瓶梅》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颇为成熟,一些大概是文人创作的章回在文字上也很老到。在崇祯本中,细节上的一些矛盾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但书中却仍然保留了三个安童。这些都说明,对《金瓶梅》这部颇为复杂的作品,简单化的结论往往都会有失偏颇。

注释:

①有的“小说”类说话故事是取材于较早的传奇或其他已形成文字的文人作品,但一般在演变的过程中篇幅大为增加,语言风格也发生很大变化,还是受民间口头文学传统的影响较大。

上一篇:医疗废物废物管理条例范文 下一篇:临床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