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1-15 18:52:24

春雨的诗句

春雨的诗句篇1

关键词:春夜喜雨;教学过程;情感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也明确写道“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是那么的重要。我在教学《春夜喜雨》时采用“三步法”,把“喜”的真正内涵逐步渗透进学生心里,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让孩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借助背景,整体感知

诗歌相对其他文体更抽象,更难以理解。要想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往往需要了解诗人本身的特点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因此,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相关图片。)上课伊始,当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将“诗人为何而喜”这个绣球抛给学生,让孩子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到:《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当时他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他在成都定居期间,亲自劳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体会了农作物对春雨的需要,因而,对春雨的感情更加特别,写下了这首诗。

二、抓住关键字,品读悟情,体会喜悦之情

出示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问到:“好”字好在何处?从哪两个字写雨的“好”呢?生抓住“知”“乃”初读后,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春雨的好处:花儿鲜了,草儿绿了,景色美了,庄稼喝足了水,长得更快了。让生谈到这些时,相机启发学生说出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谚语“春雨贵如油”。春雨如此的珍贵,因为它知道农民播种,万物复苏都需要雨水的滋润。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呀?再次品读这句诗,学生领会到“知”将春雨拟人化,显示了春雨这样有灵性,这样善解人意,难怪诗人“喜”呢!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无声“地做什么呢?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这句诗后,抓住“潜”“润”找到了答案。春雨随着风儿,悄悄地来,细细地下,滋润万物,而一声不吭,做了好事不留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全班有感而发。学生再次品读这句诗:春雨不仅滋润万物,而且有着高尚的品德。这种精神谁不喜欢呢?难怪诗人喜欢呢!这一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句诗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诗人一道观赏这道风景。在细读这句诗后,抓住“黑”“明”两个字,从视觉的反差感受风景的美,领悟“雨意浓”,万物该多高兴呀!难怪诗人喜呢!再次让学生感受作者“云黑心明“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句诗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初读这句诗后,结合课本中的相关图画看一看。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这美丽的春色,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难怪诗人喜呢!

三、回顾全诗,升华情感

齐读“悟”喜。大家闭上眼睛,仿佛这个时候,蒙蒙细雨已经飘落在你的脸上、手上、身上,美美地读出你的感受吧!

交流“谈喜”。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诗人的喜悦或者自己的喜悦。

动手“表喜”。学习了这一诗歌,你怎样表达对春雨的喜呢?

(1)画一幅关于春雨的美丽图画。

(2)制作关于春雨的卡片

(3)唱一首春雨的歌。

(4)配乐诗朗诵。

(5)写一写关于春雨的片段。

春雨的诗句篇2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雨的诗句篇3

1.闭上眼睛听雨,谈谈感受。

导入:有一位诗人,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的儿童,他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他有一首诗歌,清新灵动,欢快活泼,是春雨对孩子们的悄悄话,这就是《雨说》。请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配乐朗读,静静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对我们深情的诉说。

学生听完《雨说》后让他们睁开眼睛,说说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谈,可以说雨的形象,也可以说全文的感情基调,等等。

2.声情并茂吟雨,积极点评。

请学生个别朗读诗歌,其他学生从诗歌的情感、节奏、语气、语调上评点同学的朗读。

3.随着音乐诵雨,提炼小诗。

让学生在配乐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并且,每一句都要用这样的句式开头:“雨说:……”

4.想像画面读雨,描绘意境。

每一节诗就是一幅流动的画页,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飞到春雨润泽的每一个角落。感受春雨的细腻与柔情。让学生用散文诗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提示学生:诗歌要有鲜明的意象,要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如第五节的画面描绘: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枝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5.对照课件赏雨,对雨说话。

让学生在观赏春雨中再次听雨的悄悄话。春雨对我们说了那么多悄悄话,同学们也应该对春雨说点什么呀。学生或抒情或议论,赞美春雨的形象,抒发对春雨的情感,不拘一格。

老师示范说:春雨呀,你好温柔,你来的时候,脚步那么轻,声音那么柔,生怕惊扰了孩子的美梦。(或者)春雨呀,是你给了溪水流动的生命,有了你,溪水又开始唱着它新的洗衣谣了。

6.朗读揣摩诗行,仿写诗句。

同学们会读诗,会赏诗,这还不够。想学着写几句吗?请朗读第五节诗,让我们将视野再放开阔一些,丰富诗歌的意象,看看春天还停留在哪些角落。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感,收获情感的微芒。

7.选择喜欢的诗节,背诵展示。

喜欢哪节诗就背诵哪节诗。

课文一共听读诵七遍,思索的角度逐渐深入延展,力求让整堂课都沉浸在学生朗朗的吟咏声里,沉浸在诗歌的氛围里。

春雨的诗句篇4

苏舜钦在政治上属于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因此成为保守派攻击的对象。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十一月,苏舜钦遭保守派诬陷被捕入狱,后虽经多方营救,但还是被削职为民。不久,他携妻小南下。这首诗正是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今日江苏淮阴一带)时所作。这首写景小诗在宋人绝句中一向为人赞赏,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一首诗歌,特别是写景诗,首先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而景物的描写又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诗情荡漾、韵味深长的图画,既表现了自然美,又塑造了艺术美。

诗题为“淮中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写船停滞不前,诗人于古庙过夜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描写诗人白天行舟于淮河上眺望到的两岸景色。这时,春雨欲来,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层轻纱笼罩在草色青青、一望无际的淮河平原上。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必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让诗人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景象便印在诗人的心田了。

诗的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描写诗人傍晚泊舟古祠的所见所思。天色渐晚,阴云布满天空,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中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只见河里的水在船底迅猛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安坐古庙之中,听着满川风雨,看着春潮奔涌的水上夜景了。

诗中有画。绘画艺术所要表现的某些特征、色觉和光觉也体现在诗中。如“时有幽花一树明”一句中的“明”字,在古汉语中,“明”主要是指光而非指色,由于这树幽花是和阴沉的高天、青碧的平野对衬,则此花可能是白的,也可能是具有较强光感的颜色,如粉红的。苏舜钦的诗写所见,不但注意到了色,而且让人们感受到了光。阅读此诗时,我们必须细细体会,方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但是,诗人在悠闲、从容的心态外,却另有一种如春潮一般的愤懑。

附原文:

淮中晚泊犊头

[北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选自《唐宋诗词选》)

阅读练习

1.前人评价说,“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明”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明”字妙在何处。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

参考答案

《春野孤舟寂 无语看潮生》

1.“明”意为“闪亮”。在春雨欲来、阴云低垂的阴暗天气里行舟时,作者突然发现岸边野花不时闪现,那明丽的色彩打破沉闷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将这种怡人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十分巧妙地暗写出船在水中前行的动态。

春雨的诗句篇5

春: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的“春”字,本义是季节,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民播种的季节,即“春季”。荀子说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周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里的春夏秋冬,指的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字也可以单独作“年”字用,比如高适的诗句“一卧东山三十春”,这里的“三十春”,实际上是指“三十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字本身,以及由“春”字构成的词和成语,既单纯,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说“春风化雨”“春雷滚滚”“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以及“雨后春笋”等;还有“妙手回春”“枯木逢春”,这里的“春”也都透露出一股生机。就连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之情,也用“春”字,如说“春情”“春心”“怀春”等,这里面同样包含着与生机和生命力有关的比喻意义。

由“春”字构成的词中,还有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百姓又称“过年”;“春联”是春节贴的对联;“春荒”是指春季青黄不接时的饥荒,多发生在旧时的农村;等等。至于“春试”这个词,又称“春闱”,指的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会试在春天举行,因此叫“春试”。还有,“春秋”这两个字含义较多,一是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说“苦度春秋”;二是指年龄,如说“春秋正富”,意思是年纪很轻,来日方长;三是指“史书”,即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四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成语“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字本身,以及由其构成的“春风”“春雨”“春色”“春宵”“春江”“春城”“春草”“春花”等词,无一不流淌着诗意,一经入诗,便大放异彩。在古典诗词中,由“春”字打头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诸如“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雨断桥人不度”“春色恼人眠不得”“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草还从旧处生”“春花不愁不烂漫”,等等,无一不堪称名句、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由“春”字想到通常用来描写江南美好春光的“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一些汉字研究专家,喜欢用这六个字来证明汉字的组词能力和表意能力有多强。你瞧:“杏花春雨江南”,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也可拆成“杏花”“春雨”“江南”,还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不管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并且有着完整而明确的含义。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望尘莫及的。

秋:秋月春风

当原野上的高粱红似火的时候,人们知道:秋天来了。

“禾”与“火”组成“秋”字,这完全合乎逻辑。《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秋”的本义是“收获”,《尚书》中就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说法,意思是: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来说,庄稼成熟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秋天也是人们喜欢的季节。古人用“秋红”来形容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来描述谷物登场的喜悦。在收获季节举行的祭祀社稷的活动,也叫“秋报”;在收获季节举办的婚事,叫“秋期”,“秋期”也就是“婚期”的同义语。《诗经》中就有“秋以为期”的诗句,意思就是把“婚期”定在秋天。甚至连美丽的女子都用“秋女”来借代。秋天又是美好的季节。人们用“秋高气爽”形容气候宜人,用“秋月春风”比喻时光美好。白居易的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杨万里的“秋月春风耽搁了”,这里的“秋月春风”,指的都是美好的岁月。

基于“秋”的季节特征,在谷物的收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的同时,草木凋零又给人带来伤悲之感。古籍中就有“秋,愁也”的说法,把“秋”说成“愁”,正是这种悲伤意识的体现。于是,形容人的悲愁的面容,用的是“秋颜”;“秋怀”则用来表示秋天的思绪情怀,“秋愁”用来表示秋天的悲怨情绪;“秋闺”指的是容易让女子引起秋思的场所;“秋士”指的是怀才不遇日渐迟暮的人生失败之士。至于“秋审”“秋刑”“秋决”等词,更让人感到了有一股肃杀之气。古代诗人描写伤秋情绪的诗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柳宗元的“秋来处处割愁肠”。《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尽管不是诗人,但她写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也把秋天的肃杀景象和人的悲凉情绪写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字的用法也有一些引申或转义。比如,由“秋”又可以引申为“年”,《诗经》中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就是: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秋水”一词,本指秋天的水,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用的就是本义;而杜甫的诗句“秋水为神玉为骨”,这里的“秋水”用以比喻“清澈的神色”,显然是转义了;李贺也有一句诗叫“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里的“秋水”与“秋波”同义,意思是“清澈的眼波”,就更是转义了。到了坡的诗里,就直接称作“秋波”了,他有“佳人未肯回秋波”的名句。

“秋”字还是一个姓氏。鉴湖女侠秋瑾,即姓秋名瑾。秋瑾在临刑前,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至今仍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个字,出自清代诗人陶澹人的《秋暮遣怀》一诗,全诗是:“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春雨的诗句篇6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雨的诗句篇7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 天街:唐时长安城朱雀门大街,亦名天门街,简称天街。

② 酥:酪类制品。此处形容小雨滋润着早春的土地,使之变得松软湿润。

【翻译】

长安街上的土地,在早春细雨的滋润下,变得松软湿润起来,远看草色青青,近看却没有颜色。这正是一年中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满城杨柳如烟的盛春景色。

【赏析】

这首小诗是长庆三年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韩愈写这首诗时已经56岁了,经历过太多的人生沉浮――少年时生活艰辛、青年时科举落魄、中老年时仕途坎坷,这些都影响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如果说烟柳飘摇的皇都是壮丽的,那韩愈也一定曾经欣赏过这样浓丽的盛景。不过现在他老了,唯有心性依旧高洁,气质依旧兀傲。

早春的长安街道冷冷清清,诗人却从中发现了似有还无的春色。他驻足停留,这遥看近无的草色激发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感悟。这多像自己的少年时光,清冷却饱含着希望。这希望就像那似有还无的草色,随着春天的来临,越来越浓,越来越艳。

整首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润”字写出了春雨的及时与可贵,更妙的是诗人又把这滋润万物的及时雨比作“酥”,真是润泽明丽呀!在这天街烟雨迷蒙的背景下,推出了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的警句,也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稀朗朗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的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绘画甚至都有所不及。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素淡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创造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诗家高手。

春雨的诗句篇8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今诗人笔下的“花”“鸟”无不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花鸟尚且溅泪哀鸣,人何以堪?解答此类诗的关键是分析景物诗中“花”“鸟”中所附着的诗人情感。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三、四句写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上半阕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乃借景抒情。可如此组织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一开始就给人掩抑低回之感;接着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渗透了词人悲伤的情绪。

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就是“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表现对大自然由衷赞美的情景交融。解答类诗关键是分析并想象“雨水”与“明镜”、“双桥”与“彩虹”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环境特色应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概括时一要抓住重点景物和写景时用到的形容词,二要想象其意境。重点景象有“莓苔”“履痕”“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形容词有“静”“闲”等。然后进行恰当的想象,归纳出环境的特色是“幽静”。诗人闲适恬然的心情与清幽静谧的景物交融为一。可如此作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与诗人闲适的心境融为一体。

因景生情

因景生情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枫林”“霜叶”之美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思想。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 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解答此题时,既要理解“过”的表面意思,又要联系语境,感悟“过”的深层内涵。“过”直接描写鸣叫着的黄莺,显其动态;黄莺“过”的是落花,既点名季节特征,又平添惜春之感。以一“过”字绾结两个景象,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构成鲜明生动的场景,诗人伤春惜时之情因景而生。可这样作答:“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以景衬人

以景衬人就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没有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但景与人相互依托,交互衬映。解答类题关键是分析“人面”“桃花”如何“相映”的。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轩诗兴

张 C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第二联是写竹的,写得非常细腻:上句写竹梢影子映入轩中,落入茶碗,形成了光影的变化;下句写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这响声伴着盘香的烟缕在轩中飘摇萦绕。上句从视角角度写出了竹影的摇曳;下句从听觉角度写,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竹声的轻柔。此情此景衬托了一个闲适的诗人形象。可这样作答:全联视听结合,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上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下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以景喻人

以景喻人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我为一体,景象之象征意义基本固定。解答类题主要分析“落红”等景物的象征意义。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题目考查诗歌意象的内涵。“兰”“蕙”“菊”三个意象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高中古诗中多次出现。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的诗句,撷取“滋兰”“树蕙”“秋菊”等意象,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情操。三个意象的含义基本上固化了。标答如下: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有节操的人。

易错误区

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误区1】以译代析,没有鉴赏。有考生答“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把四句诗简单翻译,以翻译代替答案,鉴赏肤浅。

【误区2】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词人因景生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韵味十足。考生或有概括无分析,或有分析无概括。

正确答题应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场景,再进行细节分析(明确这四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或情感。这三步缺一不可: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概括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细节分析)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点明氛围)

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残

翁 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颈联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 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反衬、融情入景的手法,把它们连缀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主人公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

上一篇:毕业文案范文 下一篇:有内涵的网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