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11:40:21

春雨的色彩教案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1篇

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想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就必须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变得美丽。

“老师,我有一个发现。”

这是一节语文课,当时正在讲《春雨的色彩》,我正津津有味地带领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小动物眼中,春雨各不相同的色彩。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然而离下课已没有多长时间了,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没有理会,继续讲课。小手开始晃动起来,似乎要引起我的注意。最后,这名同学忍不住叫了起来:“老师,我有一个发现。”“你有什么发现呢?”“我发现春雨不仅有这三种色彩,还有其它的色彩。”我一听很高兴,提醒全班同学:“同学们注意了,现在蔡瑞旭同学有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我认为春雨也是粉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杏树上,杏花就粉了。”他边说边指向窗外。时值春季,窗外的杏花开得正旺,白里透粉。蔡瑞旭同学话音刚落,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似乎都有了新发现。大家举手抢着说:“老师我也发现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淋在梨树上,梨花白了。”“老师,春雨洒在打碗花上,打碗花紫了,春雨就是紫色的了。”……下课铃响了,虽然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以前每节课教师都是课堂的主人,串讲串问。甚至有时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每次学习提及质疑,不是被“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是被想方设法回避掉,老师们在课堂上常常是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今天课堂上的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同时体会到发挥孩子的能动性、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

以后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声音多了,活动也多了。又是一节语文课,我们在学习《三个小伙伴》一课。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谁做得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小手,同时喊出安东的名字。看来,学生对安东将自己一大半的面包分给玛莎的行为,都从内心给予了认可,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都被安东感动了。正当他们七嘴八舌夸奖安东的时候,忽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老师,我有不同意见!”一位同学急着站起来说。“维加和安娜也应该受到表扬。毕竟他们也关心了玛莎,还有很多同学连句关心的话都没说呢!所以我认为他们做的都对。”学生们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对这个故事中的人和事表示出各自不同的态度,看到孩子们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我万分欣慰。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次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如果我对第一个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没有给予特殊关注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发现,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比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天真、幼稚的,但是这些不经意间出现的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让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这样学生才能得以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语言去理解文章,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给予学生更多的掌声和喝彩,使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2篇

一、 语言富有诱惑力──使学生愿意听

一堂好的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是否听得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 ,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刻苦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吉尔伯特・海尔。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

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还必须情感沟通。

二、 建构体现“快乐”的教学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的互动的语文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读书,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创设快乐的学习条件

对于小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一是营造“快乐教学”的教室环境,可以通过对教室的布置整理,座位的摆设,建立识字王国、动画城,合理利用黑板报等;二是精心设计各种教具。如《雨点儿》一课中的生字卡制作成雨点儿的形状,《胖乎乎的小手》的生字卡制作成小手的形状,《自己去吧》一课可设计小鸭、小鹰及小鸭妈妈和小鹰妈妈的头饰,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案

经营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可强牵学生跟着教案走,而应当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因此,首先要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提问,门槛过高的教学提问,会构成学生思维的障碍,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提问,则能帮助学生进入“跳起来摘桃子”的快乐境界。其次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学习疲劳、精力分散、开小差时,我们不应大声训斥,而应因势利导,将不利的教学因素化解为有效的教学动力。如:一节公开课上,课堂被外面低空飞行的飞机轰隆声扰乱,有的同学低声议论,有的扒窗而望……性急的老师大声呵斥学生,课堂气氛变得紧张而不和谐,相机设计教学活动来化解教学危机岂不更好?

三、 相互欣赏,给童心以移情理解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交流感爱,谈自己的见解,如上一年级下册的《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学生围绕课后“泡泡”中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在紫罗兰中,紫罗兰就变紫了。”有的学生说:“不对,春雨是七彩的,因为花是五颜六色的。”还有的学生说:“不对,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我们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无色的。”其实春雨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孩子们的童心多么富有诗意,我们的小朋友已经会从大自然中寻找答案了。我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由衷的赞赏,我想学生一定也从我的话语中找到了真诚与自信。

四、 活动具有驱动力──使学生愿意说和做

学生积极有效动口、动手,是课堂活跃的主要标志,要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话说,有事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

五、 共同分享,让师生拥有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于学生必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入社会大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教学中很多课文,都可找准一个突破点,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上网查询或向他人请教等形式预习,课中联系相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课后再拓展延伸。

如《阳光》一课,课文的重难点是要让孩子们热爱阳光,充分感受阳光的宝贵与美好。我让学生针对阳光能给世界带来哪些好处收集资料。孩子们收集的资料有的直接从电脑上下载、有的是向他人请教后的笔录,还有的从报刊书籍中获得。他们或以图片、或以实物、或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激发了孩子们探求知识的愿望,我常常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的潜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

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师生共发展,共同求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 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谐”教育提倡让知识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让快乐走进每一堂课吧!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法;新课程;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7-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就像一个个瓶口大小方向不一的瓶子。教师居高临下向瓶子里漫天洒水,这样进瓶子里的水到底有多少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

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参考文献:

[1] 吴美花.用预设构建《生成的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00. (07)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4篇

一、意趣。文化散发的恒久魅力

春联诞生之初就和我国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又以喜庆的色彩、祝福的话语、遒劲的文字、整齐的结构和精妙的构思赢得了百姓的欢迎和钟爱,从而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从早期的辟邪祈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征,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理投射与碰撞。因此,浏览春联,就是了解风土人情的捷径。我从小读对联,好多内容早已忘记,但那鲜丽的画面感一直留存胸间,那对吉祥幸福的祈盼之情总催人奋进,大概就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感受吉祥意向”的教学设计如下:1.是啊,春联很美,它的内容中还有许多象征我们中国吉祥幸福的事物呢!2.你搜集的春联中还有这一类吉祥事物吗?学生说:玉兔毫光生紫气,金龙捷足人青云。时雨春风五羊献穗,尧天舜日百凤朝阳。马蹄踊跃驰千里,羊角扶摇上九霄……3.老师展示富含吉祥意向的年画:年年有余、花开富贵、喜鹊登枝……4.年左右两边再配上应景春联。5.师述:这些事物借用谐音等手法,传达中国人特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顺意的祈盼。6.诵读积累欣赏。

二、传承。语文学科的价值追求

春联只是华夏文化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小葩,却能在演变中逐步发展出鲜明的特色,是多少文人付出的智慧与结晶啊!可如今在繁忙的社会中,这项从前每个读书人都应具备的“对对子”的基本能力已逐渐消失。虽然过新年春联的买卖市场仍如火如荼,但只是将内容从书上或网络上誊抄下来,书写于红纸之上。说到创作,如今只能在专门的研究机构或淳朴的乡间寻得这项文化的轨迹,令人无奈。事实上,不论是保存文化,还是发扬民俗,春联都是一项值得珍惜的文化财产,需要我们共同传承、推广、振兴。

语文学科对于春联这一文学形式的传承自然是责无旁贷。春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只有把握春联的格式,才能写出好对联,才能展现春联的内容美、形式美和音韵美。

这些不正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对锤炼字句的高层次追求吗?所以学习春联本身就是语文的实践活动,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训练。

例:咬文嚼字感悟文字妙

《春联》文中以一联为例,详细解析了对仗的特点。不过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让学生理解“对仗”这个知识点,而要积极创设情境让生学以致用。我引入练习七中的“风拂千条柳,雨口万朵花”习题,让学生讨论方框内填个什么字最恰当。

学生交流:打、沐、润、落、淋、湿、洗……

再问:在这些字中,选哪一个最好呢?为什么?

生1:“润”是滋润、润泽之意,和上面的“拂”相称,都表示动作。春天的雨是轻柔的,细如牛毛,滋润着大地万物。杜甫就写过赞美春雨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2:“洗”和“湿”说得太直白,缺乏美感;“打”和“淋”太暴力,和上面的“拂”不相称;“落”把花瓣都打落了;“沐”字用在这儿,感觉雨水太多,花儿会被淹的……

生3:我觉得“吻”不错,拟人化,春雨本来就很多情。(生笑)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读、思、议、读”的活动,学生对春联对仗特点了然于胸。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5篇

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

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倘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在教学《春》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放飞季节的候鸟,春悄然栖息在蝴蝶的翅膀,春花、春草、春风和春雨,驱走了残冬的寒意,展示了美丽和活力,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伴着桔红色的希冀,点燃五彩斑斓的人生,那么,春天真的这么美吗?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春》吧!”这段开场白似一首赞歌,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这样的导语让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样的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诗意般的情境。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感。在教学《春》一文时,由歌曲导入:同学们,大家会唱《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吗?生:“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这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出春天的哪些景物?生:花、草、鸟……学生们热闹非凡,兴致勃勃,举出许多春天的景物。对,春天有许多美好的景物,让人感受的春天的勃勃生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尽情感受春的美好吧!

二、精彩生成,课堂充满真谛美。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课堂上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只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学会倾听,引导学生“倾诉衷肠”。如在教学《成长的烦恼》综合实践时,我告诉学生,“当一份快乐跟别人一起分享时,它就变成了两份快乐;当一份烦恼跟别人共同分担时,它就成了一半的烦恼。”让学生畅所欲言,向同学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然后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的确,中学生正生活在孩童和成人的夹缝之中,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却,大人们所谓的成熟离我们还太远,于是,花季走来,雨季走来,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是啊,烦恼是我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绪。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引导自己以平常的心态正视烦恼,以积极的方式化解烦恼。引导学生学会倾诉和释放,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往往使教学得以升华,使教师意识到课堂上的生机勃勃,是源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尊重差异,张扬学生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欣赏课文中的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我最欣赏曹刿的深谋远虑、镇定自若和虚怀若谷。”有的说:“我最欣赏鲁庄公的知错就改。”最后一位同学说:“我欣赏鲁庄公的不拘一格用人才。如果不是他,用人为贤,绝对不会有曹刿在鲁庄公面前的人格平等。”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魅力和活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因此,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的特征。我们只有依据鲜活的“学情”顺流而下,随机调控,才能给课堂创造一种如火如荼的局面。

三、富有情趣的评价,让学生欣赏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调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摈弃以教师的价值、文本价值取向为唯一评价指向的评价方式。摈弃诸如“读得真好”、“读得棒极了”这种空泛的,对学生学习没有真正益处的评价语言。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美、欣赏美,让美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鸟》一诗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位同学声音洪亮,掷地有声的朗读了“小鸟,小鸟,你轻轻地跳,可爱的小树,它还在睡觉。”这一小节,朗读结束后。这位老师这样评价“刚才大家听到了这位同学句句清晰的朗读。如果读书时能让小鸟高兴地离开,小树在他的朗读声中睡得更香甜,那就更好了。”这位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朗读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又进行了第二次评价,“你的读声让小鸟高兴地离开了,但小树已微微睁开眼睛,你能让小树再进入梦乡吗?”这位同学面露微笑,高兴地点了点头,又进行了第三次朗读,这次读的效果非常好。教师进行了第三次评价:“你美妙的读书声让小鸟心情愉快地离开了小树,小树在你的读书声中进入了梦乡,睡得可香了。你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我代表小鸟和小树谢谢你。”这位同学听到了教师的评价后特别兴奋,激动地说了声:“谢谢你,老师。”这样的评价,让学生一次次发现自己的进步,坚定自己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评价中,也让其他同学发现了这位同学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在发现别人的亮点,欣赏别人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创设想象空间,使学生憧憬美

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地翱翔。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对文字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一步感受语文给其带来的憧憬美和遐想美。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6篇

【教材分析】《春》是一篇美文。美在哪里?我将之概括为“六美”,即美景、美情、美在情景交融;美言、美喻、美在结构严谨。

美景:即作者笔下的春景美;春草的嫩绿多软,春花的争奇斗妍,春风的和煦温暖,春雨的轻柔湿润,春天里人们的勤劳。

美情:即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

情景交融之美:这是我国古典诗歌至高境界,“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触景生情是因为心中有情,有了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景语”便成了“情语”。

美言:指本文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对口语进行提炼,使其散文语言清新朴实,生动形象。如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些句子都是从口语中来,通俗而生动。在修辞上,文章经过作者的加工,语言节奏明快,意象突出。如“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却放在了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这样就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

美喻:即作者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其实这一点也应属于美言的范畴,但比喻作为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我就将其单列出。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引人联想。

结构严谨之美:指本文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又见跌宕变化。全文以作者对春天的感情为线索,引出盼春、绘春、赞春3种情愫。然后依据作品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又制作了5幅画面。“春草”、“春花”、“春风”、“春雨”4幅画面描写顺序由低到高,而且这前4幅画作为第5幅画的铺垫、烘托,使全文意境开拓,题旨鲜明。而在揭示主题之后,文章最后又异峰突起。以3个比喻总写春天,脉络分明,而又富于变化。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2. 通过写批注和话题,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复朗读理清思路,感知品味课文;3.理解、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学习方式】变教案为学案。本人从2003年开始运用学案,从刚开始只停留在资料的提供上,到2005年才使之更加完善。2006年,我开始在教学中大面积使用。使用学案的目的源于“要教会学生自学”这一理念。学案的设计要遵循内容的实效性、方法的指导性、行为上的可操作性。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宽度、厚度。

【课时安排】2课时。

【说课内容】

第一课时:读准字音,疏通词句,熟读课文,争取成诵。运用批注法初步批注课文,课堂上的分层教学表现在批注课文这一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批注的层次允许不同。

《春》以学习者的行踪为线索,共设“自学走廊”、“作业大观园”、“讲学大厅”、“作业大观园”4步。第一课时由前两部分组成,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教师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学案的特点是有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如,“自学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实际上既有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又有对学习方法的明示,而且“批注”一栏则明确提示学生批注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概述段落大意;提出思考问题;做出分析评价。这些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意义重大。

第二课时:由“讲学大厅”、“作业大观园”两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是赏语言,学比喻,明观察。这一部分是以读为本,贯穿两个互动,即“批注”和“话题”。这节课的课型可叫讲读课或展示课。批注是第一课时做过的,但是批注到何种程度,需要教师示范。为此,我设置了“学生单读2~3段”,其他学生听评,评后引出教师批注。学生理解后再次入境读文,反复体验,以使文本所承载的意义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另外,“任选段落,完善批注”,交流再读,使学生在反复的听说读写中生成对话,积淀语感,形成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感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把握语文规律。

重点突破:教学要突破重点,比喻就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点,为此我设置了“突破重点,感知美喻”这一环节。结合课后练习,明确比喻的理论知识,再结合课文8~10段,让学生学会比喻的运用,加上巩固练习,将比喻的作用引申出来,深入浅出,易于把握。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自己能够体悟到作者的为人。一个有爱心,善于观察的人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为此归纳观察的方法,以备本单元之后的学习,再延伸。

作业:作业体现综合性学习在阅读课中的运用,同时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做了准备。

【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疏通词句;反复诵读,争取成诵;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学走廊:自学首先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学生自读(初读)

1.标注自然节,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生字、生词、妙句、不懂的地方等。

2.读准字音,疏通词句。以下画线字是老师在初读时记录下来的值得注意的字。请先给它们注音,看看你还有哪些问题?请补在后面。

嫩嫩捉迷藏散在草丛里 鸟巢酝酿薄烟 蓑笠

似的 胳膊

3.看书P55读一读,写一写(在积累本上)。 要求:释义、连词成文。

4.文学常识:(1)作家生平、代表作品;(2)作家感人事迹。

二、二读需做(默读,跳读)

1.概述内容,总结中心。本文描绘了______;抒发了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

2.理清思路:由“内容”受到启示,划分本文层次的切入点为第______自然段,由此理清本文层次为:(1)____春;(2~ )绘春;(~10) ____春。

3.第 2、3自然段可否调换?为什么?

三、三读要做(写出批注,完成积累)

1.理解词语的含义;2.概述段落大意;3.提出思考问题;4.做出分析评价。

四、争取成诵

五、作业大观园

1.继续完成本课时未完成的学习任务。

2.背诵全文。

3.日记。

(1)一层积累背诵一首春天的诗。

(2)二层写一首春天的诗。

(3)三层完善你的阅读心语。

第二课时

要点:赏语言,学比喻,明观察。

讲学大厅

一、朗读课文(2~3段)

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评。

1.评议。

(1)读之境界(读准、读顺、读雅);

(2)尝试朗读。

2.以下是老师对2、3自然段所做的批注,阅读后请完善你的批注。

A.原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批注:这是一幅春天的轮廓图,“山”和“水”、“太阳”句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进行点染,给这幅画面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又使其意境更加动人。

B.原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个迷藏。风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这是一幅春草图,抓住春草嫩、绿、多的特点,又用人、风来侧面烘托其软的特点。“偷偷”、“钻”用得传神,让人感觉似乎不经意间小草便悄然而出。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想起了“推敲”的故事。

3.体味下列画线词的妙处: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云破月来花弄影;

(4)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齐读这两段读出生机,读出欣喜。

(1)任选段落,完善你的批注。小组交流。

(2)选优美句段全班交流。交流段齐读,读出情感。

二、 完成话题

本文是一篇美文,都美在哪里?请你说说?请从6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至少一个)来说说本文的美点。

例:美在情景交融

诗评家有言: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触景生情是因为心中有情,这诗情与画意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赞美春天,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用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如对春风的描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又从侧面点染:“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一个歌唱家诞生了,短笛也是有情人,它要给鸟儿伴奏。一切“景语”皆“情语”。内在的诗情与外在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此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彩。所以说本文美在情景交融。

三、齐读第5段,突破重点,感知“美喻”

1.比喻:看书P55第三题,请同学们画出与比喻有关的知识并识记。

2.以第8~10段为例,学习“比喻”的运用。齐读8~10段。

(1)8、9、10段是否可以调换?

(2)找出本体、喻体、相似点。

3.巩固。

(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句子:

①他长得像他的妈妈;

②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

③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④他好像有点不放心似的。

(2)请说出8~10段比喻的作用。

(3)仿8~10段写一组比喻句。

四、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问题。然后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1.学生讨论交流。

2.师生总结。

作业大观园

1. 以自己的方式赞颂春,可以采用吹、弹、唱、画、写、诵、舞、拍MTV等方式,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 日记:以快板或你喜欢的写作形式总结本文。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英语教师要想彻底解决初中生打不起兴趣学英语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就必须借助多媒体信息教学的强劲东风,去催发初中生爱学英语的春芽,使学生从不爱学转向爱学,从爱学转向乐学。促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活如东风催发的春芽,迎着英语教学的春风,春雨,尽饮英语知识与技能的甘露,级级攀升,节节拔高,茁壮成长。

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巧借多媒体强劲的东风实施有效学习做一个初步分析。

一、催醒学生的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现代教学理念也认为: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实现学习教学目标的重要动因。《英语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初中生在学习英语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记忆,就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可是,由于民族语言之间的较大差异,迫使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犹如沉睡不醒的树芽,死气沉沉。这时多媒体信息教育的强劲东风吹来了。我们英语教师只有巧借此强劲的东风去酝酿英语课堂教学的春天氛围,促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嫩芽从沉睡中醒来。因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呈现是多通道、多元化的,它能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将抽象和枯燥的语言内容转化为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多媒体提供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生动的视频和适合的音频形成新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尽快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英语教学中,外语语言的教学跟其他学科一样,因手段原始而落后,课堂教学只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即“粉笔加黑板,课本加教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们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缺乏真实的语言输入。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加之信息闭塞,外语教学陷入困境。致使学生对英语产生畏惧、厌烦等负面情绪,导致学生在上课期间不主动开口,出现了只“教”不“学”的僵局。这时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动口,使他们爱学、愿读、敢说,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口语交际和小组交流。如果想要打破只“教”不“学”的僵局。只有呼来多媒体信息教育的东风,把它化为阵阵春雨,去浇灌学生之林木,促使他们自然萌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创设和模拟情景,使抽象教学内容形象化。多媒体提供的音视频资料信息丰富,更广泛地满足兴趣爱好、智能倾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整个课堂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多媒体提供的音视频资料形式多样,可以形象地强化重点,实现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课堂讨论、网络交谈、角色扮演游戏、实际学习和反馈等多种手段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方式。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一方面学生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能把握学习内容的进度和程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只需提供某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原有的英语水平选择与之相应的信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有能力的学生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目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发挥学生学习“自助餐”的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并进一步地激发创造性。

三、破解重难点,教学效率高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准确恰当而又形象,生动有趣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否则就事倍功半。如何突出教材重点,怎样破解教学的难点?这些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所有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对此,我的做法是巧借多媒体的东风作为破解教材重难点的神奇剪刀,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多媒体在教学中显示出来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功能是其他教辅手段没法相比的。

语音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可以清晰地展现发声和发声时的口形,听声音仿口形,模拟发音。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后反复练习,使平时难以教学的语音部分变得比较容易了。所以,把多媒体的东风引进课堂可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那么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与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的东风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课堂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实现了愉快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和谐统一,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效益。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言教学 多媒体 发散性思维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58-02

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全面开放的过程,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一个平等合作的过程,一个自觉自主的过程幼儿园语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样一个多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到底要教给幼儿什么?现在的幼儿该怎么教?如何改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语言教学教改的当务之急。

我们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便能够彻底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更为开放,更富有创造活力。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全面开放的过程,一个全体参与的过程,一个平等合作的过程,一个自觉自主的过程。 我园是柯桥区主城区幼儿园,教育技术应当走在全区的前列,近年来,随着教育多媒体化的发展,自2012年10月在班级多媒体设备完善情况下和在多媒体化教育的感召下,全园教师明显感觉到:既拘谨又乏味,已经无法吸引幼儿和有效推动多媒体知识的传输;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幼儿知识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知识的单向流动,养成幼儿被动的学习习惯,抹杀了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的权威式教学,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同时也弱化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因此,本课题研究立足利用幼儿园多媒体设备,摒弃一张图片一块黑板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我们的语言教学,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园教育教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使教师和幼儿在网络媒体化时代快速成长。

一、基于多媒体的幼儿语言教学研究内容

1.落实任务,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以此课题的研究为中心,组织园内教师进行就如何多媒体技术优化幼儿园语言故事、诗歌教学等专题研究和磨课活动,每个学期推出公开课,请园内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评估。在实施中,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采用团队协作方式,展开全面的实践探索,我们围绕教材情况、幼儿特点作全面分析,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相互说课讨论,确定何种媒体施教,研究媒体的功能优势,探讨相应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强的教师针对教学方案的要求,收集相关的素材,精心设计、制作软件,力求使课件符合幼儿学习特点,体现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最后以试教听课的形式获取反馈意见,从教学过程、方法、操作等方面观看老师教学观念和操作技术;从幼儿的学习兴趣、注意倾听、语言表述等方面观看幼儿学习情况,分析讨论多媒体情景的创设对幼儿学习活动带来的帮助,经过课堂信息反馈,再次修改方案和课件,使之成为园本教材资源,并在园内推广应用,教师们在这浓浓的集体研讨氛围中,各显所长,各抒己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2.挖掘功能,全面优化语言课堂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幼儿时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而多媒体能以它特有的优势,为幼儿提供大量色彩鲜艳、真实、生动的感性的替代经验,有助于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教学功能,如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它,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提供协商、会话的环境,帮助幼儿进行意义建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语言故事《三只蝴蝶》中,借助自制课件生动展示三只蝴蝶与三朵花,太阳公公的情景对话,让幼儿聆听雨的沙沙声,感受三只蝴蝶的焦急心情,通过视听媒体的刺激引发幼儿大胆讲述的兴趣。

3.自制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落实目标

一年两个学期的研究尝试,研究的目标为制作幼儿园省编教材小中大年段语言教学多媒体课件,并尝试进行课件的有效应用。我们主要从省编教材语言教学课件园本化、课堂教学层次化二方面来确立的目标,结合省编教材中语言教学教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我们从教材的内容、目标进行分析,按小、中、大年段分类分段实行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逐步完善课件。

二、多媒体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让幼儿的语言学习更生动、形象,它能将某些抽象的语言、词汇具体化,将问题情景化,使之更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多媒体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语言学习兴趣的“引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一切基础与动力。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幼儿与教育媒体的互动,使之快速进入学习的意境,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富有情趣的解说,悦耳动听,优美如诗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有助于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这种学习情绪带来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更增加了幼儿学习的投入度,使幼儿视、听、心、脑得到充分调动,媒体的刺激促使幼儿爱听、想说、乐思,有效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例如,中班散文诗欣赏《春雨的色彩》,欣赏教学对于幼儿来说往往比较抽象,使幼儿难以理解,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细雨从天空中落下来,春天的大门被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盛开了,小草偷偷的从泥土中钻出来,树叶变绿了。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享受。

2.多媒体是创设语言情境,优化语言训练效果的重要载体

多媒体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幻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态的色彩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比如:《螃蟹小裁缝》让幼儿认识螃蟹的各种形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大钳子钳水草的方法,螃蟹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让幼儿理解故事,螃蟹的整体形象就在幼儿意识中形成,及大增强了教学的密度,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幼儿学习时的负担,优化了教学效果。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换功能,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存贮的声音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控、快捷的交换,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录音、录像机因倒回播放而中断教学使幼儿注意力分散、影响幼儿思维等弊端的发生,这就可以使教师能更主动地控制教学过程,进而增强教学效果。

3.多媒体是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幼儿的语言创新能力的工具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提供协商、会话的环境,帮助幼儿进行意义建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发展幼儿语言同时,不仅注重培养幼儿敢于产生疑问、乐意发表自己观点、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经常鼓励幼儿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发展其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以声音、图像等多种表达形式,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定格,设置疑问,引起幼儿语言学习中的思辨。

如:为什么红花姐姐只让红蝴蝶进来?三只蝴蝶为什么一起飞走了?如果太阳公公没有出来帮忙,三只蝴蝶该怎么办?……问题情景的设置,幼儿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情景资源中,发散想象,预测、猜想事情可能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幼儿思维的兴趣和想象、创造的空间。幼儿的思维在多媒体课件的碰撞和交互中大胆创想,各抒其见,积极争论,发表着自己精彩的演说。多媒体课件的介入,让幼儿带着疑问去学、去思、去探索,提示幼儿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考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设疑、猜想、解难,孩子们思维活跃了,语言也得到了操练。

三、小结

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学习研究,努力实践与反思,我的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由于我踏踏实实开展课题活动工作,认认真真进行反思,并和参与人张飞仙老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课件比赛,得到了家长老师们一致好评和主管领导的肯定。

1.本人多媒体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并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并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幼儿学的工具,幼儿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园内教师通过《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幼儿园故事教学》、《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幼儿园诗歌教学更有效》等专题研讨和多媒体语言教学公开课活动,使得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幼儿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园的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上下两个学期语言教学课件优化整合,与省编教材配套语言教学课件全面制作完成。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的陈旧与落后的成分,实现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运用多媒体革新课堂教学,把各种教育因素与教师的教、幼儿的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最优组合,达到最佳效果,逐步构建与幼儿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结构模式是多元的、交互的、立体灵活的。多媒体的介入,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协商、对话的活动环境,帮助幼儿进行意义建构,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能适时适地、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一定能够成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剂”,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引领幼儿更好地翱翔于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唐昌雄:浅谈在语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几点,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8).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9篇

一、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德育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时候,我们翻开课本就会发现是三则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体现了其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夸父逐日》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奔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表现了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文章很多,那些情景交融、意境感人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对情的把握,发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事物,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风、春雨、春花等景物的描写,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真是让人难忘:“火”不仅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更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春花怒放、姹紫嫣红的灿烂景象。“霞”的绚丽多姿,“雪”的晶莹明亮,再结合其他的几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学生在花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氛围中,仿佛闻到了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适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加强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对祖国春光强烈的爱,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而壮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吟咏,然后在理解全词境界的基础上呈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伟人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魄以及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国热情。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案,将德育教育恰当地融入其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着健康道德情操的人。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社会的脚步去适应和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教材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私塾先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背就打板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的八股思路和风格,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对接下来的刨根问底的体现。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去思考,以此来产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我号召学生向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学习,敢于说真话。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傻瓜。他这么一说,会被皇上杀死的。所以诚实没有好处,还不如说假话,说‘善意的谎言’。”他的观点一时间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时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异议,是大胆创新、勇于思考的表现,同时向学生抛出话题:做人,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诚实,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坚持和发扬”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举动,我不仅维护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行为,同时也为学生交流和答辩提供了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活动课,如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诗歌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同时,我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环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知识、创新理念,使学生变得奋发图强、奋勇争先,不仅具备完善的人格特征,同时还有一股冲劲儿,一股闯劲儿,成为了成绩出色、品德兼优的人才。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概念的解读

1 预设

预设就是“事先筹划”。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上课要有准备,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他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的分析上,是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作出的设计。课前预设应该是理性的、静态的,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课前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成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

2 生成

就是教师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生成的契机和成果因师而异,因文本而异,因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程度而异,也因师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及厚度而异。因而,它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智慧碰撞过程;是充满灵性的,动态的,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

二、理性的预设,为灵性的生成铺路

1 了解学生,预测学情

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特征,只能使教学事半功倍。预测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通过个案调查、座谈问答及出预习题等方式予以实施。

2 研读文本,把握教材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即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预设时必须投放“精力”关注文本,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将文本改造,转化成课堂教学流程、环节和活动内容,这样才能避免课堂天马行空的生成。

3 多种策略,多元导向

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设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也才可望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教师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就知道把天空比作蓝宝石这个答案,但比作“水,窗帘”有―定的难度。正因如此,教师的预设就应直扑重点。天空的美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的,并又据此作了具体的设计:如有学生直接找到答案,则直接组织讨论;如学生一时回答不上,则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性的生成。让理性的预设生辉

1 耐心倾听,期待生成

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要彼此信任、默契,教师微笑而耐心的倾听,往往能闪现出学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倾听着的教育”是一种的新的教育理念。用微笑的沉默与耐心的倾听展示教师新的形象,俯下身来,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充分给学生表达与展现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舞台的黄金分割,展现自己最靓丽的风采。这样的倾听也是一种精彩、一种智慧。

2 心灵碰撞,演绎精彩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语文课堂最富魅力、最富激情,“她”充满着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她”是一种无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诗意境界。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着人性的展示和发展,充满着感情的交融与碰撞。我们教师要在富于变化的课堂上,温柔而动情地拨动学生那富有灵性的心弦,让课堂时刻焕发出教学的灵感,演绎出生成的精彩。

3 捕捉契机,启迪智慧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所思所想的契机,以及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将教学及时地调整,不断地推向理想境界。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的过程中,当师生共同沉醉在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中时,学生朗读“岸上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时,很多男生都情不自禁地学起了沙鸥的叫声,这出乎我的意料,可是我没有指责学生不守课堂纪律,而是引导孩子们分男女生读古诗,在女生深情朗读的时候,男生配上沙鸥的离愁别绪的叫声,于是学生都默默地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了。朗朗的读书声和着点点的沙鸥的叫声相谐生趣,让人心动。

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理性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灵性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理性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灵性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在我们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吧!

上一篇: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 下一篇:高中体育课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