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15:54:12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1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 《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2.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母亲边给爱迪生讲课,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爱迪生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母亲帮助指导爱迪生做物理化学实验。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家是与母亲的亲手指导分不开的。本课的三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爱迪生的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为学生的明理,提高认识作了生动形象的补充、说明。增加了学生的信任感和可行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着重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母亲采取灵活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做实验,使之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几件事。意在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培育。从中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他成长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爱迪生是在母亲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爱迪生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试想: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解答,结果会怎样?(2、3这两道对比题的设计,目的是强化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耐心而且正确的引导。)

4.爱迪生在实验中遇到哪些危险,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进一步明确: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是在教爱迪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

5.爱迪生深知他能够成长起来,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那么爱迪生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指导行为,突出重点。)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掌握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行为愿望,深化教育效果。

练习题1:爱迪生为什么说一辈子忘不了母亲的恩情?(这一问主要是突出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

练习题2: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培育你成长的?(这是属于联系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深化明理,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练习题3:说一说你学了这课受到哪些教育?(这一问题是总结性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对本课教育主题的升华。至于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可采用出示爱迪生的肖像图,由教师简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迹,进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亲。从而揭示出课题。2.解题:课题中的"母亲"是指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她对少年时的爱迪生培育作用巨大,甚至影响到爱迪生的一生。

(二)感知教材,启发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情感教学,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协调的气氛中以真挚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做到以情激情,并适时出示幻灯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勤,母爱的伟大,从中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为导行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启发明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提出如下问题:a.爱迪生小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提问的?如果母亲

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作耐心的解释,结果会怎样?(会挫伤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很可能成不了发明家。)b.爱迪生在实验室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妈妈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得不够具体教师可及时小结: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危险,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且还把小阁楼让给儿子做实验,这使爱迪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矗)c.为什么说爱迪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教学时将设计的思考题可用幻灯或其它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可围绕问题分组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议,统一认识,明白道理。同时教师可抓住课文中"母亲耐心的解答","和爱迪生一起做实验","给爱迪生买书","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迪生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明理后,教师及时小结: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爱迪生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她不只是教给爱迪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爱迪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爱迪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所以说,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正如爱迪生所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三)扩展引申,深化明理1.可先由教师点拨谈话。师:其实不仅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同时也离不开父亲的培育。

2.有条件的地方可录一些父母教育、关心培育子女的片断给学生看。

3.列举一些现代和古代名人由父母培育起来的故事。(如《的两位母亲》、《茅盾和他的母亲》等。)拓宽教育面。

4.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或养父母是怎样关心、培养你成长的。请同学们把父母关心你,使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意在使同学们知道父母不仅培育我们学习,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而且在衣、食、注行等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照顾。同时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1.通过学习课文及同学们生动讲述的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小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a.当你做错事,父母批评你时,你该怎么办?

b.你没有做错事,但却受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时你该怎么办?

c.父母在指导你学习时,你该怎么办?

d.对于你父母不让你做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以上的一组练习题,意在指导学生行为,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可结合《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

3.辨析

(1)李红是一名大学生,他父母都是没文化的个体劳动者。有人说"李红成为一名大学生,与他父母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小丽洗酒杯时,不小心把酒杯打坏了,妈妈埋怨她说:"都这么大了,干什么也不中用。"小丽听了,委屈极了,顶嘴说:"不就是打坏一个酒杯吗?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活了。"小丽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意在让学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体会父母的辛劳。教师可让学生留心观察、感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培育自己的,然后召开一次《我向父母说点什么》的主题班队会。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2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三个家庭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们在家中倍受大人的关爱和呵护。像蜜一样生活着的孩子,集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从小就感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把别人的对自己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3~6岁(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良好品德。《指南》其中对关爱情感的阐述是:“爱父母,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针对这一点,我们有机的将其整合,将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融入到主题活动之中,为他们创设视觉环境、心理环境,打造爱的环境氛围,为他们搭建平台,培养他们的关爱情感。让幼儿在欢快的节日中,学会感恩——感激父母、关心父母,让关爱的情感在幼儿心中升华。

1 “三八节”节日主题活动——“我爱妈妈”

三月,春回大地;三月,阳光和煦。为了让幼儿学会表达爱的情感,增进母子亲情。我们精心组织了“三八节”主题活动,让妈妈和孩子在说说、笑笑、玩玩中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主题活动以“我爱妈妈”展开—谈话活动:“介绍妈妈”、“我和妈妈的小故事”、美术手工:美丽的花仙妈妈”,邀请舞蹈:“我的好妈妈”等一系列的活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1.1谈话活动,感受母爱

谈话活动—“介绍妈妈”。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介绍妈妈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性格、爱好以及对妈妈的爱。孩子们声音洪亮、吐词清楚,词语丰富、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浓浓的爱意,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谈话活动——“我和妈妈的小故事”,孩子们都深情地讲述:妈妈在自己生病时、孤独时、学习时、对自己无私的爱。锐锐小朋友更是热泪盈眶的讲述了自己生病发高烧时,妈妈请假在家,熬夜照顾自己的小故事。望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凝视着孩子们充满渴望表达的眼神,我们的心里被感动着。这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爱,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心,也让妈妈们知道孩子对自己纯真的爱。看到孩子都其乐融融地积极参与着, 妈妈的心里被感动着、充实着,感动于孩子的进步,满足于活动带给自己节日的快乐。

1.2亲子手工,促进情感交流

亲子手工:“美丽的花仙妈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增进了亲子情感交流。妈妈折纸、孩子粘贴的方式,共同完成作品,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剪着、撕着、贴着……把对妈妈深深的爱都融入到这朵朵美丽的花朵中,整个场面温馨感动。看到和妈妈共同完成的作品被布置在教室主题墙上,孩子们既兴奋又开心,拉着妈妈的手,笑得很开心。

1.3邀请舞蹈,增进感情

欢快的音乐响起了,随着音乐的节拍,孩子们满脸微笑的走到自己的妈妈面前,邀请妈妈们跳舞。妈妈们在孩子的带领下,开心的舞动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喜悦,释放着快乐,妈妈们的笑容更灿烂了……

2 “清明节”节日主题活动——孝敬父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让孩子们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正含义。主题活动以“孝敬父母”展开:《黄香扇枕温席》故事,理解“孝敬”的含义---设置情景:说说“如何孝敬父母”——“制作孝心卡”—舞蹈“我爱我家”,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学会孝敬父母。

2.1聆听《黄香扇枕温席》故事,理解孝敬的含义

出示多媒体课件,聆听故事《黄香扇枕温席》,了解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孩子们都很认真的聆听故事,回答老师的提问,感受黄香的孝心,知道黄香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并理解孝敬的含义,知道孝敬就是用自己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关心、爱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感到开心、感到快乐!

2.2设置情景,说说“如何孝敬父母”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设置情境: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的时候、父母生病的时候、当惹父母生气的时候、当父母过生日的时候,让幼儿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孝敬父母?有的说: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时,给父母拿拖鞋、捶捶背、揉揉肩、拖地、扫地等;有的说:父母生病时,给父母拿药、喂药、端水、一直守护在父母的身边;有的说:当父母生气时,及时的给父母说一声对不起,让父母知道自己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等;有的说:当父母过生日时,给父母唱生日歌、自制小礼物、给父母跳舞,献上真诚的祝福等。在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要如何孝敬父母,看到孩子都地积极参与着, 笔者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2.3制作“孝心卡片”,感受儿女孝心

让孩子们将自己想为父母做的事情,用图加文的方式制作成“孝心卡”,送给自己的父母。小朋友在制作孝心卡时,都很认真地画出了自己的想法,仿佛将对父母的爱融入这张小小的孝心卡,要让父母感受他们的爱,感受儿女的一份孝心!

2.4“亲子活动”,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在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地走到自己的父母身边,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爱您,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我永远爱您爸爸妈妈”,“谢谢您们爸爸妈妈”等感恩的话;有的孩子“抱一抱,亲一亲”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给父母倒杯水”让父母感受儿女一片孝敬之心!

2.5温馨舞蹈,感受亲情

温馨抒情的音乐“我爱我家”响起了,随着感动舒缓的音乐,孩子们满脸微笑和手拿孝心卡的爸爸妈妈,开心地唱着跳着……教室里充满了歌声,充满了爱、真希望爱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让我们感受无限的亲情。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3

【关键词】走近亲情;回报亲情;延伸亲情

为了上好《难报三春晖》这课书,本人做了一个爱父母,为父母做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一出来,令本人大吃一惊,真正为父母做过事的学生少之又少,有些学生说:“在家中,父母从来不让我做事,如果我有时想帮忙,父母总是说:‘走走走,你懂做什么,快去做作业,越帮越忙。’久而久之,对家中的事,我也懒得管,我不做,父母也会做。”看着学生的这些调查结果,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是的,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围着“小太阳”转的现象越来越普通,这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却很少体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让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更是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放学回家,父母肩上背着书包,左手拎着水壶,右手提着孩子写字或者画画用的工具;校园的电话亭,常听到孩子对父母的责怪:就是你,把我的书忘记放进书包里了,害得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学校里稍有不如意,把气发泄到父母身上也是习以为常的……正是由于父母过多的呵护,使孩子习惯了来自父母的爱,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父母付出自己的爱;而又有些父母一味关注学习成绩,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让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巨大的思想压力,久而久之,也就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由此看来,让孩子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并让孩子通过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亲情,是对孩子最好的震撼他们内心深处的教育。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借助政治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呢?

一、走近亲情

让学生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故事,激活亲情。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父母的艰辛,本人在上课时特意从网上下载母亲分娩的过程(视频)给学生看,看后并让学生扮演怀孕的母亲,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看完视频和表演,学生们纷纷说:“原来自己都不知道母亲十月怀胎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特别是在生孩子的时候,更是受尽痛苦的煎熬,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世上是多么不容易!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的生命,母亲太伟大了,以后,我要好好孝敬母亲,报答父母。”对母亲的爱自然就产生了。

1.搜集父母爱自己的故事,牢记成长中父母的足迹

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孩子们的成长更是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孩子生病时,只有父母时刻记在心上,关心孩子。半夜起床到医院去挂号,不辞辛苦日日陪在身边。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有几个孩子家离我们的学校很远。可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些家长不惜花费一大笔的借读费,有些甚至为了接送孩子方便,还特地买了一部电动车,真的是风里来雨里去。这样的父母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还有些父母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好好读书,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更加重视,几乎每天都到教室来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拿出钱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的各种速成班、培训班、兴趣班的学习……正是由于父母的栽培,才使我们孩子的成长如此精彩!可是孩子能理解妈妈早晨的催促声吗?孩子能读懂自己生病时母亲担忧的眼神吗?孩子能体会到一道精美菜肴、一件悄悄披上的衣服、父母那殷切的期望和关爱吗?孩子会感动于上学时奋力骑车弓下的背影、夜色中候在楼梯口接过书包的双手吗?或许成长中的这些片断、这些足迹他们认为是应该的!因此上课时,本人特意安排一个节目是:讲述父母爱自己的故事,学生讲完后,我对他们说:“孩子们,记住爸爸妈妈在你成长中留下的足迹,用感恩的心真挚的情记录下这些动人的足迹,大声说出“我爱你们”、“谢谢你们”!真正让孩子们去走近亲情,感悟亲情!

2.回顾往事,为父母制作一份写真集

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当孩子有了成绩、荣誉时,是否想过父母为了这一刻已年华早逝呢?教材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到外贸公司应聘时,主考官问他有没有给自己的母亲洗过脚。这个大学生愣住了,满脸绯红。虽然他很爱自己的母亲,但却压根没洗过母亲的脚,更不知洗母亲的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回家后,他决定要亲自为母亲洗洗脚,替她按摩一番。他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住母亲的脚。突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不能松开……已显衰老的母亲的脚,浓缩了母亲一生一世的沧桑,镌刻着母亲抚育孩子的艰辛。母亲正是靠这双脚,满世界奔跑,才一次又一次为她的孩子带回希望。父母的脚踩出了孩子的前程,却送走了自己的青春;父母的脚曾站立成一棵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同时又被岁月剥蚀,那晚,这个孩子终于理解了母亲。

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岁月的痕迹已悄悄爬上了父母的额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都有些大不如从前了……看了这些,做为孩子的我们怎能不内心为之一震呢!所以上课完后,我布置学生周末回家后,去翻翻父母的相册,看看曾经风华正茂的父母,再看看如今沧桑的父母。回校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问问孩子:“同学们,你能想起父母的样子吗?”接着让孩子拿起画笔,画出自己的父母,或者拿起笔,写出自己的父母,为他们的父母制作一份写真集。

3.用诗歌、歌曲,或身边赞颂亲情的故事,激起学生心底的爱

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这是一种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许多赞颂父母的歌:如上课时,为了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导入:“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他)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咱的妈……”优美、动听的音乐响起,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沉浸在回忆当中,有些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一面听,一面擦眼泪。我知道,这音乐已经深深打动学生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已经引起共鸣。其实,亲情就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赞颂亲情的感人故事。记得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的《人与社会》栏目曾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小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从家里买了电脑以后,小东就沉浸在电脑游戏中,完全不能自制。小东的爸爸对小东道理也讲了,打也打了,还不能使小东改掉这个毛病。为此,小东的爸爸决定赞助一位贫困的大学生,前提条件就是让小东到这个贫困的家庭去亲身体验。小东开始还不理解父亲,觉得很开心,可当他看到爸爸资助的那位贫困大姐姐的家时,小东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改掉沉溺电脑游戏,其实是在赞颂浓浓的父爱。所以老师上课时应该多寻找些赞颂亲情的诗词,多留意些赞颂亲情的故事,让学生们始终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

4.父母恩情知多少

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平常我们爱吃什么样的菜,爱穿什么颜色、款式的衣裳、看什么类的书籍、我们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相信父母都能脱口而出,十分在意。换做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以及他们的习惯和爱好又了解多少呢?有些孩子似乎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曾经有一个孩子以为自己的母亲非常爱吃鱼头,因为每次吃饭时,他总看到妈妈第一个把鱼头拿去吃了。他想:鱼头的味道一定比鱼肉鲜美。直到有一次,他把好不容易抢到的鱼头送入嘴中,他才明白母亲爱吃鱼头的原因是想把好吃的肉让给自己。这让他对母亲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也要努力尝试多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本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对父母的深入了解,让学生回去问问自己父母的各种喜好,问问父母的生日,并牢记在心。

二、回报亲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之恩,何以为报!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

当爸爸(妈妈)生的时候,要照顾他(她),多讲一些开心的事情给他(她)听,在爸爸、妈妈生日、节日时给爸爸妈妈送上自己的祝福。

3.帮父母做家务事

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我们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把体谅父母,关心父母落到平时一言一行的小事上。每天可以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例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听听父母工作的事。这样不但能够在沟通中积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我们还在不知不觉地交流中增长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5.倾听父母的教诲

对父母的教诲,要多听、多记,并付出行动。但也不是盲从。外出、回家要和父母打招呼,一来让父母放心,二来也是有礼貌的表现。有什么事与自己的父母商量,让他们帮助拿主意,让父母感觉到你是尊重他们的。

6.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认认真真地学习,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父母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自己的子女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作为子女,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习搞好,用好的成绩回报父母,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三、延伸亲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尊重长辈,爱护幼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培养,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把亲情扩大到家庭其他成员,使孩子爱所有的亲人。有一位妈妈问孩子:“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郑重其事地说:“妈妈,我说实话,你可不要难过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你,是我姥姥。”听完这句话,那位妈妈差一点流下泪来——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欣喜,因为亲情得到了回报而欣喜。因为这个孩子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和学习,无暇照顾他,孩子是由外婆一手带大的。孩子最初爱的种子是由外婆播下的,她的爱滋养了孩子的心灵。孩子渐渐长大,就把对父母的爱扩展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进而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一个内心充满亲情的孩子,走上社会也必然会令社会充满爱,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和谐而稳定,昌盛而安康的。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忽略孩子每一个爱的行动。要经常带孩子去探望老人,逢年过节带上孩子回家团聚,让孩子感受大家庭里那浓浓的亲情,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亲情的满足。教育孩子要有一颗仁慈的心,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所以为人师者,心中要有亲情。只有这样才会关心学生,融入学生梦幻的心灵,为学生编织美好的憧憬;教师心中充满亲情,才会尊重学生,全心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才会研究学生,挖掘深藏于学生的潜力之宝,开采那富有活力的智慧之库;教师心中充满亲情,才会勇担责任,用自己的才识志气,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用毕生情感滋润学生的希望之田!一个充满亲情的学校,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照顾,像是一个和睦融洽的大家庭。

同学们,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回报亲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敬之心;孝敬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之中。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思想上让父母放心,在学习上让父母省心,在生活上让父母少操一份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吧!

【参考文献】

[1]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2

[2]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 2008.3

[3]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 南方出版社 2005.7

[4]唐唐 感悟母爱海潮出版社 2006.1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4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关于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请您阅读!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孝敬长辈做孝顺儿女》。

昨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我认为,孝就是爱,就是要像父母爱自己那样去爱他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没有父母的生养,小辈就不能成人,父母为小辈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晚辈应该关心他们,尊敬他们。尽管我们还小,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孝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你的父母,这才是我们当代学生应有的美德。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一杯热茶,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们,让我们一起,用心铭记父母所有的恩情,用心理解父母所有的厚爱,用心感恩父母所有的关怀。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2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孝心孝道》。

是谁教会了我们吖吖学语?是谁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们?又是谁将自己的年华飞逝换来了我们成长着的生命?是父母!人们说:母爱如水,滋润生长;父爱如山,遮风挡雨。我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杯咖啡,静静地向周围弥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带苦涩,而它的糖份却积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后,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温热的牛奶,学习时那一句关心的问候,玩耍时那一声小心的叮咛……父母总是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未说过一次。对于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苏辙曾说: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还记得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吗?田世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爱已经坚如磐石。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只不过,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飞尘所掩盖了。可是在我们同学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时常发生,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与父母顶嘴,殊不知,那些唠叨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从未关怀过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金库,殊不知,爱不是无底洞;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爱……这样的事时常发生,不由得令人心忧。

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孝心,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是用金钱就能弥补。孝心的终极奥义,就是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样也不需要千万豪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优秀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会接受它,因为,这里满载着真诚的爱!这才是给予父母的礼物!当然,我们要孝敬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关心、疼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对于他们我们同样也要敬孝心,讲孝道。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建筑心中永恒的爱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把孝心带回家,让父母,长辈们沐浴最温暖的爱的阳光!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美德——从孝敬父母开始》。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在父母的扶持下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花去了父母多少心血、将来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各样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这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可想而知,他也一定很尊敬他人,也一定有许多人尊敬他。那么,他一定可以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谢谢大家!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4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悠悠五千年,长江黄河的滔滔玉液,孕育了多少孝感动天的古老传说。从西汉的董永卖身葬父,东汉的黄香扇枕温衾,三国的孟宗哭笋,到今天的山里女子佘银花三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残疾母亲。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他们给予我们心灵太多的震撼和感动,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浸润剂。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但是孝不仅死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行动。那么孝到是什么呢?孝是沉香不怕艰难险阻,排除万难一定要救出母亲的赤子之心,孝是许士林为了救母亲磕红的额头,孝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远见。

从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呢?

孝顺主题演讲稿600字范文5“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以及的脆弱.

儿行千里,母担忧。当我们常年在外奔波的时候,也该停一停、歇一歇脚步,去看看父母。几句交谈,父母就能得到莫大的喜悦;不需要礼物,不需要金钱,父母能看到我们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就是一辈子的心愿。不管我们是穷是富,不管我们有无成就,要知道父母不嫌儿丑,儿女永远都是老人心目中的孩子。,每个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但我们也总不能永远在父母的襁褓里成长吧!我们也不要把父母关心我们和照顾我们的习惯当作是一种义务,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总有一天翅膀回硬,回飞出那照着我们的呵护伞,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我们走的再远,家永远遗留着我们温暖的归宿,家里也有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鸦有反哺之行。孟母三迁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人们记住了一代慈母的形象。人类繁衍生息,与之对应相系的孝心是人类最朴素的感情。孝,百行之首,是德之本也;孝,意味着责任,责任如山;孝,体现着做人的道理,对父母要知恩图报,对朋友、同学要仁义爱人,孝心所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呢?那么,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谁又相信他能够无私奉献,成为一个于社会、于人类有用的人呢?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5

[关键词]敬养之孝 大学生 孝行 孔孟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孝的产生与发展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它虽是父子血缘“亲亲”之情的体现,但本质上它是对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反映。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继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并且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孔孟敬养之孝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的“孝”把敬养父母作为主要内容,孔孟对父母敬养表现为对父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也就是说要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真正爱自己的父母。敬养之孝是孔子、孟子孝道中最基本的要求,基本限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规范,乃家庭内部的孝。这是子女尽孝的最起码的要求,是践行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因此,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小孝。

1.孔子的敬养之孝

“孝”的本意是“善事父母”。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养、葬、祭是奉行孝道的三大问题。其中,重点是“事生”,即是“奉养”,认为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强调子女应爱亲。所谓“奉养”就是要使父母的物质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有条件的儿女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给父母带来充足的生活保障。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基本存在状态。因此,为人子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父祖事之以礼,而且要忧年忧疾。“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这里的意思是说,儿女要尽孝道就必须明白两点: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忧劳;另一方面,时刻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对父母的身心健康多加体察,竭尽自己的一番孝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对父母的尊敬同对父母的奉养一样是孝的基本内容。孔子倡导敬亲之孝,以区别于当时流行的“能养为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并不是要否定“能养”,而是认为“能养”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应该由此更上一层,达到“敬”。孔子还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既“养”又“敬”,才可以言“孝”,孝顺发自内心真正的爱。孔子援“敬”入“孝”拓宽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

2.孟子的敬养之孝

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把在物质上侍奉双亲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他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这里所列五项中直接提以奉养父母者即有三项,可见,赡养父母已作为孟子孝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孟子非常强调悦亲的重要意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孟子•离娄上》)。”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孟子进而提出悦亲之道,在于诚心,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悦亲有得到,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孟子•离娄上》)。所以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可见,孝顺父母,不仅要奉养,而且还要尊敬。真正的孝道,第一,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情感;第二,要尊,这是内心情感外化的表现。敬和尊,相互构成对双亲由衷的尊敬,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由敬爱自己的父母、祖先扩大至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这是先秦儒家孝道“敬亲”内涵的引申含义。孟子明确要求人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而且要用同样的情感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兄长,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这种由敬爱自己的双亲,推广到敬爱所有长辈老人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困济危、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和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是孝道中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成分,应该加以继承和弘扬。

三、孔孟敬养之孝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一直以来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孟敬养之孝中的合理内核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更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1.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规范当代大学生的孝心

古人云:“人生百善孝为先”,“尽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血缘亲情的关系,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亲情”是人间需要的感情,“孝道”是人间的常道。“孝道”反映了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孔孟的孝道以“孝”为灵魂,以“爱”为内容,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尊长爱幼的集体主义精神。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当代学生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注意培养其孝心,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亲情关系具有永恒价值,孔孟敬养之孝蕴涵的丰富的尊老爱老的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孝行孝敬父母,尊老敬老不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孝敬父母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在,即要自觉地赡养好父母。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可即使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当今时代也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处处可以看到不孝的行为,正如许多大学生不顾父母赚钱的用心,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在学校大肆挥霍,互相攀比,以品牌示人;许多大学生把父母当作终生的“避风港”,过度依赖,总要求父母为自己着想,绝不会想到要考虑孝养父母之事;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的是来自方方面面过分的溺爱,以致他们对长辈从来都没有个好的态度,等等。类似不孝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情况都很具普遍性,我们在同情老人遭遇的同时,通过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家庭养老在新时代的脆弱性,也显示了其历史局限性。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予以重视,重新学习孔孟敬养之孝中积极的因素,继续发扬尊老爱幼、慈孤怜弱的传统美德。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种种行为,最主要的应该是从道德上给以指导,启发不孝之子的孝心,规范其孝行。

3.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指导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孝道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孝道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提倡孝道,由己及人,有利于养成尊老、养老和慈幼、扶幼的社会风气。“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要把天下人都视为自己的兄弟,当作亲人一样对待。把敬养父母推及到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这种扶困济危,尊敬长者正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性格。当代的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爱民族,多一些“爱的奉献”,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应该提倡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有助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哲学史,2000,(3).

[2]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2).

[3]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3).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6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位列“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首。

在古人看来,履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但是,由于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人们对“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孝经》和《弟子规》为依据,尝试性剖析“孝”的三重境界,以期完整、准确地理解“孝”的含义。

《孝经》借孔子与曾子的问答,提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 事亲,即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也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事君,即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立身,即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弟子规》则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分别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

一、孝的原初境界: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忠君爱国和爱众亲仁的伦理基础。按照《弟子规》的论述,敬养父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二、孝的扩充境界:忠君爱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孝”并非单纯局限在子女与父母之间,而是可以扩充和迁移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3“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4 在当代社会,“忠君爱国”早已没有了封建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泛泛地空谈“忠君爱国”的口号,而是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思想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人们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

在对待各级领导方面,《弟子规》要求人们“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弟子规》要求人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介入同事之间蜚短流长的议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对待本职工作上,《弟子规》要求人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耐心细致地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

三、孝的升华境界:爱众亲仁

自汉朝以来,中国的历代君主均崇尚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当然会有“愚民”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对孝道的宣传和弘扬,达到教民亲爱、移风易俗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众亲仁境界。

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5《弟子规》对于孝的升华境界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爱众。古人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6 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必须恭敬地对待他人。受此思想影响,《弟子规》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主张用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一切人民,而且要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人民的爱。

其爱众思想表现在: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亲仁。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防止出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后果。这种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在《弟子规》里升华为了“亲仁”的境界。由于“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所以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拣择,做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否则就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那么,怎样判断谁是仁者呢?《弟子规》给出了三条参考标准:“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从外表判断,仁者举手投足透着稳重和威严,令人折服;从言语判断,仁者讲话真诚坦率,不顾虑重重;从态度判断,仁者温良恭俭让,不奴颜媚骨或哗众取宠。

参考书目:

[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孝经·士章第五》。

[3]《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4]《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5]《孝经·天子章第二》。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7

关键词:孝道思想 高职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论语》 传统文化

1 他山之石: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区区二十字却道出了孝道的精髓,即:一养,即赡养父母。二敬,即敬爱父母。三安,即不给父母带去烦恼。四终生孝敬。

1.1 春秋时管仲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看到没有基本生活的满足就无从谈及孝道了,故而尽孝道首先要能够做到物质上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意思就是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即“敬”。

1.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意思就是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在此,孔子认为仅仅供养父母还是不行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父母怀有一片孝敬之情。也就是要注意养父母之心,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的心情舒畅。里仁篇第十八讲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意思就是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1.3 除了“养亲”、“敬亲”,孔子认为要做到真正的孝,还要注意“安亲”,要做到弗辱。[1]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4 里仁篇第二十讲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意思就是说: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同时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2 玉石之契:《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关联

2.1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百善孝为先,遵守孝道、践行孝道是一个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就无从谈及爱人与爱国,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因而孝道教育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为根本。

2.1.1 孝道是人道德素质的逻辑起点。在中国古代社会,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孝道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起点。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一切善行和精神建设都出于对别人的关系与爱护,作为子女最先接触的思想就是父母的爱,从父母身上获得母爱或父爱,而今再融发出子女对于父母的以及其他人的爱。如果没有对于父母的基本孝道,其也不可能对他人具有怜爱之心。孝是人之道德之基,也是精神文化境界之渊源,当今许多的教育学家对于孝道进行了精神层次分析,明确进行孝道教育是进行爱国教育的第一步。

2.1.2 孝道是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和睦的精神支撑。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遵循血缘以及宗法原则而进行,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遵循一个“孝”,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立的基本,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文化精髓就是要将血缘之爱推及他人,以对于父母之爱的善行对待他人,那么一定会形成一个充满相互爱护的文化氛围,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和蔼相处。因此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借鉴与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充满着爱心与关爱,对待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儿童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多为社会尽一点责任,因此要以孝道为思想精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软肋。当前,学生群体的孝道缺失现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对孝道思想的教育不无关系。

2.2.1 学校孝道教育的重视不足。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教育场所,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对学生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政治理想层面与专业文化的学习的教育,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明显不足。首先,有些学校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曾讲到孝道,但教育形式古板生硬,学生对所讲孝道内容并不能很好的领会掌握;其次,除了略微提到孝道的相关知识,思想道德课更多的是向学生教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却忽视了对父母尽孝的基本的道德教育;第三,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并不是非常规范,关于孝道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这就使得学生的道德修养略显不足甚至是缺失。

2.2.2 学校孝道教育的知行脱节。学校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过重于理论环节的教育而忽视孝道实践,重点考察学生的孝道理论,而不重视对于学生实践孝道的引导,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实践主体作用,这是目前孝道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当代人对“照顾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贴父母和令他们开心”有着很大的认同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在身体力行方面却不能让人满意。道德教育由于考察评价存在灵活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时也只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孝道以及孝道的意义等,而对于孝道的具体实现形式以及孝道实践效果忽视评价,同时学校对于孝道教育的形式也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性的内容,学生在利用孝道知识时他们采取的方式也过于死板,造成学生对于孝道的实质没有深刻的领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目前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对父母孝顺,但是却认为孝顺要在父母老了之后才能进行,因此目前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孝道认知和孝道践行的脱节。

3 攻玉之用:《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启示

内容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以《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为鉴,我们要不断丰富完善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笔者认为,孝道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能养:养父母之身。所谓能养,就是教育学生尽孝道首先就是要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让父母吃饱穿暖,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尽孝最起码的要求。首先,学生应当明白要做到善事父母,尽孝道,首先就要做到能够养亲。父母老了以后,他们的劳动能力就会降低,他们就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同时加上疾病的困扰,此时需要子女要进行赡养义务,以孝心尽父母养育之恩。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养亲的方式教育。一般说来,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应包括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但由于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还没有能力对父母进行经济资助,因此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应尽量照顾父母,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生病的时候应随侍在侧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子女的孝道。

3.2 尊亲:养父母之心。所谓尊亲,就是教育学生除了养父母之身,还要注意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得心情舒畅,这是尽孝更高一层次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孝道中“敬”的重要意义:《论语》为政篇第七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说明孝的最高境界应是尊敬父母,给予情感上的关照,而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养”已经不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了,随着空巢现象这一问题的日益凸显,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对尚未经济独立的学生来说,精神上尽孝道是他们的主要形式,因此更要把握从精神上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其次,教授了学生尊亲的重要性之后,还要注意教授如何来践行尊亲,要做到尊亲,就是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和需求,尊重他们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决定,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支持,使老人在精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3.3 感恩:孝道的灵魂。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因此要从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联系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孝道。此外,我们不仅因父母、妻子、儿女给我以关怀、爱护、帮助、照顾、支持、提携而感恩,还要对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表示感恩,更要感谢社会给我们的一切。“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应当成为个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3.4 践行:孝心成孝行。看孩子孝顺与否标准很多,不一定认为孝顺的孩子就会给父母磕头,也不能认为给父母磕头的孩子就是孝顺的。孩子们的孝顺不能够用硬性的要求来要求和管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促使孩子们认为孝顺是应该的一种很自然的习性,是人们亲情的顺理成章的表现。孝道不应流于一种形式,更不应该把某些陈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强加在青年人身上。孝心只有真正变成一种行动,让孝心变成孝行,才是孝道的真谛。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生动活泼、形象感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建立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其采取的形式、活动内容要有所区别。总之关于孝道的践行,要避免形式化,也不可搞“形象工程”,要做到求真务实,在学校里可以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此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走出学校的小圈子,在各种社区、公众场所开展有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而为整个社会孝道体系的建立做出努力,孝道教育要从小事入手、正视对于学生的孝道意识培养和孝道行为习惯的锤炼。

参考文献:

[1]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0,69,162,

163,164,69.

[2]胡兴文等译注.华夏文化经典宝库之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关于父爱母爱的作文篇8

《我的俄狄浦斯情结》文笔洗练,语言细腻,堪称弗兰克・奥康纳的上乘之作。小说通过小男孩――拉里第一人称叙事口吻的讲述,把“我”对“母亲”的爱,以及“我”和“父亲”为了赢得“母亲的爱”而展开的“战争”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虽属虚构,但其人物的出现却与奥康纳的生活历程处处暗合。也正因为小说描写得真实,当主旨呈现时,才更加打动人心。

说奥康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并非妄无出处。他的本名为迈克尔・奥多诺万,1903年出生于爱尔兰小镇科克。奥康纳自幼家贫,母亲米恩妮漂亮贤惠,靠在别人家里帮佣,勉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庭。他的父亲迈克尔曾是一名英军士兵,在军乐团里当鼓手。部队解散后,他还当过海军。迈克尔嗜酒如命,经常会为买洒而四处赊账,从而致使家里债台高筑。他甚至强迫妻子卖掉家fk,以换取酒钱。在一些传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米恩妮每日出去做工,换回微薄的酬劳。有时出于幸运,这点酬劳才没有全部被丈夫拿去买‘吉尼斯黑啤酒’。然而,米恩妮的‘东躲’令丈夫十分愤怒,他甚至拿军刀威逼妻子交出酒钱。幼小的奥康纳不惜冒着被伤到的危险,勇敢地冲上前去,保护自己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奥康纳的父亲宁愿让奥康纳与其他男孩子打架,也不愿意让他识文断字。他经常粗鲁地咒骂儿子“缺乏男子汉气概,没有出息”。由于父亲的粗暴,奥康纳常常要到菩解人意的母亲那里寻求庇护。他一直视母亲为偶像,甚至坦言:自己就是“妈咪的宝贝”。对于父亲加诸在母亲身上的痛苦,奥康纳深恶痛绝。在奥康纳的一生中,他和父亲的斗争就从没有停止过。然而,母亲却对父亲怀有一种令奥康纳不解的眷恋。她并不能完全包容奥康纳对于父亲饱含仇恨的叱责。母亲之所以感念这样的父亲,是因为当初父亲没有嫌弃她在孤儿院里长大这一事实,并给了她一个家。母亲的忍让和善良,以及为维系这个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在奥康纳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可以说,奥康纳的童年就是在期盼母亲回家的孤独中挨过来的。

在《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拉里的父亲由于离家参战而长期在外。在父亲参战的日子里,拉里独享母亲的爱。然而,战争结束、父亲归来以后,拉里感到父亲严重地威胁到了他的特权,母亲也不再像先前那样疼爱他,于是他断定是父亲抢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母亲。拉里以非常严肃的成人口吻,道出了诸多充满稚气的话语,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妈咪,你觉得如果我使劲祈祷的话,上帝会把爸爸送回到战场上去吗?”“如果上帝喜欢的话,能够再发动一场战争吗?”“妈咪,我想爸爸到他自己的床上去睡,会更健康一些!”随着母爱的天平逐渐倾向父亲的一边,拉里再也不能容忍父亲这样“猖狂”下去,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他和父亲“正式宣战”,成了“公开”的敌人。拉里绞尽脑汁疏远父亲与母亲的关系,还告诉母亲,长大后要和她结婚,以表明自己绝不认输。可以说,在拉里和父亲的战争已进入白热化之时。弟弟索尼的出世让父子矛盾出现了转机。索尼出生后,母亲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索尼的身上,父亲和“我”似乎都得不到母亲的关爱,于是便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最后,父子冰释前嫌,父亲还“破天荒地特意给我买回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铁路模型”。

小说中的“父亲”似乎是奥康纳父亲的翻版。拉里最终与父亲重归于好,实在可以说这是奥康纳的良好愿望。而奥康纳对母亲的爱和眷恋,更是构成该文的创作之源。“奥康纳”原本是母亲为别人打工时使用的名字,出于对母亲深沉的爱,在1931年,他以此署名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国家的客人》。当弗兰克・奥康纳声名鹊起后,他的真名迈克尔・奥多诺万渐渐地鲜为人知了a

然而,《我的俄狄浦斯情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自传。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父亲”形象。“一战”以后,饱经沧桑的父亲回到故乡,却面临着生存的巨大难题,家中没有经济来源,他必须养家糊口。“爸爸一言不发,只是点着了烟斗,狠命地抽,眼睛看着外面的阴影……”“你可怜的爸爸很劳累,很焦虑,整天睡不好觉……”战争让他背井离乡,让他不能坐享天伦;战争的结束却又让他难以找到工作,让他与原本生疏的儿子之间产生了更大的隔膜。奥康纳痛恨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他强烈渴望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奥康纳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实还体现在他对“祖国母亲”爱尔兰的无限眷恋上。奥康纳在创作中,往往会把故事的背景置于爱尔兰的乡村或小镇:其小说的主题也多集中于描写爱尔兰的风俗、宗教、爱情、婚姻、家庭以及仇恨等。“那里(爱尔兰)是方舟把我留下的地方”是奥康纳时常引用的至理名言。

奥康纳对祖国母亲爱尔兰的深刻依恋,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改变。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饱受战乱之苦。1918年,奥康纳毅然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为爱尔兰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战。1923年,他被自由邦军俘虏。十个月的战俘生涯,使他刻骨铭心地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出狱后,奥康纳先在乡下教书,后又在斯里哥等地的图书馆工作。1928年,他来到都柏林,供职于一家图书馆。1935年,在叶芝的推荐下,他成为阿贝剧院的董事,1939年,叶芝去世后,他又被迫辞去这一职务。“二战”爆发后,奥康纳在伦敦广播公司工作。国内压抑、沉闷的文化氛围已迫使许多作家流亡海外,著名作家乔伊斯也是因为忍受不了都柏林的黑暗与肮脏而远赴他乡。由于奥康纳经常抨击时弊,他的多部作品曾在爱尔兰遭禁。他本人也被视为“反爱尔兰的爱尔兰人”。于是奥康纳亦于1951年侨居美国,继续从事自己的创作。并曾先后在西北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安定、富足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奥康纳对祖国母亲的深刻思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内政治气氛的缓和,1961年,奥康纳返回爱尔兰,任教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次年被该学院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3月,奥康纳卒于都柏林的家中。自始至终,奥康纳从未割舍那份缱绻的爱尔兰情结。

弗兰克・奥康纳一生共创作了150余篇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剧本、诗歌和两部自传。其中70余篇短篇小说描述了爱尔兰的家庭生活,并与奥康纳本人的生活和经历息息相关。沃格兰特(Wohlgelernter)在评价《我的俄狄浦斯情结》时写道:“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小男孩,可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弗兰克・奥康纳讽刺性的幽默,不仅仅针对爱上自己年轻漂亮的母亲,并想谋杀自己亲生父亲的男孩子们,而且哀叹了爱尔兰的生活现状,在这样的现状下,男孩子们从青春期开始就对母爱产生强烈的依恋,也不失为一种悲剧。”

上一篇: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问卷调查表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