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0 17:12:33

创新力培训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1篇

音乐具有明显的艺术性,是能够给人带来乐趣的东西,所以音乐教育也应当以审美为主,充满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观念看待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声音给予表扬。教师要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表现欲望,并采用多种技巧引导学生创新,当学生的创新性想法不够完善或者走入误区的时候,教师也应当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委婉的进行纠正与指导。对音乐教育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建立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

音乐教育是一种群体的教学,建立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有的学生产生了新奇的想法,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并不能够将想法完善,这就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在通过群体合作,能够将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互相弥补彼此的缺点,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三、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音乐教育其实也就是一个“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当选择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联想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音乐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带来新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兴趣,学会独立思考,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将音乐教育与文化相结合音乐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作品的内容与相关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授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不仅仅是演奏和歌唱,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①创造性的歌唱教学。歌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在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创造性的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欣赏能够加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的艺术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体会与思想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将视觉、动作、听觉与创作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③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类似联想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短小但是节奏性强的歌曲,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表现歌曲的意境,根据歌曲内容编写故事、设计舞蹈动作,让学生在娱乐中体验音乐、创造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活动,例如上台表演、角色演出等,让学生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在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合理设计教育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力 创新体系

创新,作为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当前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精神之一。实际上,整个理论界和优秀企业均认识到,企业的创新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体,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职工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整体水平。因此,如何培养提升电力企业职工创新力,是当今亟需考虑的重要内容。对此,本研究基于某电力企业基层员工创新的相关措施和情况,对如何培养职工创新意识和提升其创新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相关研究评述

本研究涉及创新意识与创新力两个概念。学术界对创新意识的认识较晚,且更多的被视为个体对创新的认识和态度。在总结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创新意识提出的自己的见解。如李志认为创新意识包括3个方面,即需要与动机意识、手段意识、价值意识。相比于创新意识,创新力理论的路径则要清晰许多,即从创新水平研究到创新类型研究;再从环境影响到主观感知的研究。

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界定比较丰富。但是,现有的研究涉及了太多复杂的特质,曲高和寡,使创新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估难以简单化。同时,现有研究中有关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力的对策与方案过于宏观,实际中难以把握与利用,从而结合某电力企业实际对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力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对此,本研究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计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电力企业培养职工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力的方案与对策。

二、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本研究首先分析某电力企业的创新体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本企业员工创新力与创新意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某电力企业职工的创新力与创新意识体系

从图1中可以看到,创新行为并不是静态或者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循环往复的动态的过程。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外部环境中除了市场的需求拉动,还有同业对标的创新压力以及作为公用事业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推动。这些外部环境的相关因素会作用于单位内部环境中的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组织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与组织创新条件。

在电力企业中,创新氛围包括工区创新的传统、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等等。这种知觉会影响员工个体对创新的态度,进而影响员工的创新力和创新行为。领导支持是管理者对于职工创新行为的态度和对创新受挫的容忍程度。创新条件则是指除氛围、领导支持等“软”环境之外的“硬”环境,以电力企业为例,创新条件包括实验场所、材料、设备等创新所需的资源,检验创新成果的机会,应用创新成果的场地等。创新条件越是优越,越能够提高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与内部环境相对应的,是员工个体的先验知识和所采用的交流渠道对创新力与创新意识的影响。个人特质指职工本身的禀赋特征,先验知识是指职工通过自身学习与经验总结而内化的知识储备,交流渠道指职工从外界获取知识、资源的路径以及消化和吸收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外部、内部和个人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创新体系,从而可以构建随后分析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某电力企业职工创新力与创新意识概念模型

据此,可进一步提出本文研究假设:H1: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个人创新特质、先验知识、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对职工创新意识有显著正向作用;H2:先验知识、正式交流、非正式交流、创新条件、创新意识对职工创新力有显著正向作用。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1.问卷设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相关要素。在各变量定性与定量方法上,尽可能以那些成熟的量表作为设计问卷的基础。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68份,回收17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2份,问卷有效率为68.2%。

2.信度效度分析。本文以Cronbach 系数作为评判信度的标准。经测算,所有题项的相关系数大于0.5,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5以上,可知问卷信度较高。同时,本研究利用AMOS17.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通过分析可知,各变量的标准化因素载荷量的t值均大于2.6这个参考值,即模型的各变量的度量指标是有效的。

3.实证分析。本研究同样利用AMOS17.0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拟合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与参考值相比较,可看出模型拟和效果较好。

通过AMOS17.0软件运算知,除假设H6外,其余假设均得到了验证。说明创新意识在创新氛围、领导支持、个人特质、非正式交流四者与创新力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而在先验知识、正式交流二者与创新力提升的关系中起到不完全的中介作用。

四、创新力提升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影响内部和个人环境的构成要素同电力企业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力的作用较为显著。基于此,构建电力职工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力提升的体系。

1.要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电力企业领导要意识到知识、创新、人才的重要,要致力于促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实现。领导者需不断地在企业内部强调“知识成为资本”的观念,这既是对职工创新支持的体现,亦是对当代不稳定和高风险的科技创新劳动的强利益刺激和物质保障。

2.增加培训师数量,提高培训师质量。电力企业分有不同的地域和专业,不同的地域和专业,培训师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尽相同。对于培训师数量不足的专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同时制订相应奖励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员工向培训师方向发展、进步,也确保培训师队伍有更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培训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参加创新活动,获取创新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能力。

3.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结构。新员工入职后,企业和培训师应该根据新员工的特点、兴趣等制订学习和培养计划。电力企业要不断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以及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和创新模式,不断改进理念,改进培训方法,建立健全知识体系结构,从而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创新交流平台。电力企业应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和努力寻求新资源为企业职工搭建实践平台,激发创新热情。同时,企业还要合理分配资金,加大对企业实操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场所。

参考文献

[1]BASADUR M,HAUSDORF PA.Measuring divergent thinkingattitudes related tocreativeproblemsolvingand innovationman-workagement[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6(9):21-32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3篇

摘要:当今经济社会,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和创新力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力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保障。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如何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力显得甚为重要。本文针对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培养与提升的因素,从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培训、轮岗、团队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探究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提升;途径

1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重要性

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显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富的64%来源于人力资本,因此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关键是自主创新力的竞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突破,知识不断更新,企业对创新的需求甚为迫切。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不创新,就灭亡!创新使微软成为领头羊,使宝洁持续傲立,更使海尔突围而出。企业需要进行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员工具备旺盛的自主创新力。员工的自主创新力体现在员工热忱于工作,具有创新意识,拥有活跃的思维和充足的活力,善于学习和探究,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活动,并有能力制造创新成果。员工的自主活力创新是企业创新经营的保障。因此企业应积极探究,运用多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策略来开发和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力,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持续发展。

2探究员工自主创新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2.1 分析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培养与提升的因素

2.1.1 内在因素①个性品质。不同的个性品质使人在创新力上有不同的表现。如具有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谦虚、自律自信、勤奋上进等个性品质的员工,他们较为容易地发挥自主创新力;而怠惰自私、怯懦自卑、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等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抑制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发挥。因而,一个具有旺盛的自主创新力的员工,往往表现得幽默、热情、乐观、自信,并乐于接受挑战。②意识观念。意识观念指导行动,差别的意识观念产生截然不同的行动结果。传统的中国文化重人伦、轻科技,重权威、轻创造,因此造成中国社会的总体创新意识不够强烈,从而影响创新力的发挥。另外,危机意识也是影响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我们的成功取决于创新,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危机意识能使员工感受到压力,会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创新力得以提高。③学习活动能力。在创新思想和行为形成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认知和操作活动。学习与活动能力的差异在接受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时便会表现出不同的优劣。其中,活动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

2.1.2 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体现在员工所处的环境,环境的影响力是毋容置疑的,好则如“水能推舟”,坏则如“水能覆舟”。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的环境主要有两大方面:①企业环境。包括有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团队类型等因素。②社会环境。包括传统文化、法律保护、行业竞争等方面。

2.2 探索员工自主创新力提升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应有的放矢,围绕主要的影响因素,探索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改革企业环境和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学习、轮岗等形式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活动能力。具体途径如下:

2.2.1 营造孕育创新的企业文化诺基亚总裁曾说:“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可见,为员工营造一个怎样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关键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新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坚定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一个激励创新、敢于创新的环境才能使员工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锐意进取的雄心,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企业文化的营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的管理理念、工作环境、员工生活等,主要是营造出崇尚学习、崇尚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例如:海尔集团推行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理念,就体现了事事创新、人人创新、日日创新的企业文化,传递意念,催人奋发。

2.2.2 创建激发创新的激励机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母士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的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因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以保住饭碗。但是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潜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用公式表示则是:工作绩效=能力×激励。因此,激励是激发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催化剂,企业有必要研究建立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保证对员工的“激励”发挥最大的效用。首先,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员工的劳动成果。尤其是针对员工的创新成果,要体现出相应的权重。其次,设置具有吸引力的多层次化报酬体系。其中应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员工个人与团队的考核和奖励相结合。

2.2.3 开展培养创新的培训活动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日本,企业员工工作l5年运用到的知识中,真正从学校学到仅占10%,其余90%是在工作和在职培训中得到的。而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企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比例达46%,而知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也很高,美国增加培训费的回报率达35%。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相关的创新主题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培养员工创新智能,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此外,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也是培养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佳选。如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推出“企业创造设想发明运动”,并在公司设立相应专门的管理组织结构,如“创造发明委员会”、“创造发明小组”等,负责具体的创造发明活动。通过举办活动、成立协会、俱乐部等形式,员工得以相互学习,增加知识交流与共享,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聚集效应,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成果的展现。

2.2.4 进行体验创新的岗位轮换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所说:“人总要受沿袭已久的陈规旧习的支配,这在生活中是允许的,但在工业企业中是必须排除的恶习。”在企业中,员工固定某一岗位日久以后容易形成定势思维。思维定势有利于常规思考,但对创新会起到阻碍作用。总是被原有的一套框架所束缚,就难以激发出创新思维和取得新的成果了。所以,岗位轮换是一种摆脱定势思维,融入创新思维的好方法。例如,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来对员工进行强化创新能力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并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轮换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岗位轮换的理念就是通过员工轮流从事不同岗位的工作,让员工锻炼多种能力,体验新鲜环境,激发创新思维。

2.2.5 组建迸发创新的学习型团队彼得·圣吉称未来成功企业必将是“学习型组织”,变动时代唯一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一个善于学习的企业拥有永续不竭的动力,这样的企业就需要组建学习型的团队,处于学习型团队中的员工必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自主创新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智力基础。学习型团队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将学习作为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方式。学习型团队,应能有计划地进行信息捕捉、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交流等活动,形成广泛的学习交流网络,组织团队成员学习与本企业、本岗位有关的知识,了解国内外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让成员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成长方向、目标和步骤,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员工的工作更有创造性。

2.2.6 建立保持创新的管理体制日本东部铁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运输公司,一个维修工人在检查隧道设备安全性时发现隧道中涌出的水特别好喝,因而建议公司不将水排走,而是将这种水灌装成瓶,作为珍稀的矿泉水到市场上销售。铁路公司采纳此建议后,进军饮料业,并且一炮打响,1994年他们“清水”牌饮料的销售额就达到4700万美元。在这个创新的例子中,员工提出的看似与本企业毫无关系的建议被采纳并实现了,由此企业收获巨大的效益。我们鼓励创新的思想,我们更为强调让创新的思想转化为实在的价值。所以,如何保持员工的创新思维,并将其转化为创新成果,推进员工继续发挥创新力,则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来执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包括信息传递与反馈的程序、意见处理的权限、执行与决策的定位等制度。

3结语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实现发展的根本,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力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保障。我们应该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措施形成有效的途径,为员工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保持创新提升,真正把员工的自主创新力演变成持续的具有生命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玉眷.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开发探讨[J].企业经济,2005,10:103-104

[2]程钧谟,段福兴,王道高等.论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J].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13-17.

[3]那文忠.民营企业员工创新力的提升[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63.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4篇

契合“互联网+”的“新IT”

从2003年成立至2015年11月30日,华三通信已累计申请专利6225件,专利申请总量年复合增长率达55%,专利授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8.2%。华三通信的创新力并不仅仅体现在专利的质量、数量以及对专利100%的产品转化率上,更体现在华三通信基于对IT行业发展方向与前景的深刻洞察而率先提出的“新IT”创新理念与业务实践中。华三通信提出的“新IT”就是以IT系统的创新力去驱动各行各业的业务创新。在“新IT”的框架下,IT不再只是企业业务的辅支撑,而是具有革命性力量的业务创新引擎,能引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模式发生质变,这一理念正契合了“互联网+”的时代浪潮。

打造“新IT生态圈”

凭借100%自有专利技术做支撑,华三通信的“新IT”理念与战略得以迅速落地,具体体现在“大互联”、“大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四大技术方向和产品集群。同时,鉴于“新IT”整体交付的特点,华三通信还在行业内倡导和构建了“新IT生态圈”。2015年3月30日,华三通信联合40多家合作伙伴在三亚成立了新IT智慧产业联盟,旨在将应用与平美结合。联盟主要依托资金、应用、平台、顶层设计、运维五大资源,形成合力引领产业趋势,推动新IT智慧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做活创新人才的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是创新力的源泉。没有充足的创新人才做储备,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一潭死水。华三通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花费了大力气,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为提升整个行业的“创新力”做出了特别贡献。从华三认证培训体系及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到与高校合作开办的数百所“华三网络学院”,再到参赛者众多的“全国大学生网络科技大赛”,华三通信所构建的IT青年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已经成为中国IT行业最重要的创新人才资源池。

传递“创新”正能量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1-0135-03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和获取战略优势的关键所在。

在美国,以中小规模高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公司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灵魂,不但是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者和领跑者,更是推动产业创新的先锋力量。

我国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仅占中小企业的2%左右,但企业技术发明总数的65%、新产品的80%、75%的技术创新活动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现出了令人关注的发展活力。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力等。

1 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重要意义 当今经济社会,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和创新力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力是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保障。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显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富的64%来源于人力资本,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自主创新力的竞争。

企业需要进行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归根到底是要求员工具备旺盛的自主创新力。员工的自主创新力体现在热忱于工作,具有创新意识,拥有活跃的思维和充足的活力,善于学习和探究,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活动,并有能力制造创新成果。员工的自主活力创新是企业创新经营的保障,企业应运用多种有效途径,采取各种策略来开发和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力,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的学历、素质、智能普遍偏高,有很强的自主创新力和欲望,需要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给他们提供自主创新的权利和机会,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创新领域,或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积极推动员工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以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2 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提升的因素

影响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因素体现在个性品质、意识观念、学习活动能力等方面。一般来说,具有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谦虚、自律自信、勤奋上进等个性品质的员工,能较为容易地发挥自主创新力;而怠惰自私、怯懦自卑、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等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抑制员工创新力的发挥。我国的传统文化重人伦、轻科技,重权威、轻创造,造成社会的总体创新意识不够强烈,从而影响员工创新力的发挥。另外,危机意识也是影响员工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学习与活动能力的差异也使员工在接受和创造新知识时表现不同。其中,活动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

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外在因素体现在员工所处的环境,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企业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团队类型等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包括传统文化、法律保护、行业竞争等方面。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对策与措施31 营造适于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确立自主创新价值取向,把培养创新思维列入员工培训计划,培育自主创新精神,形成追求卓越、宽容失败、推崇创新为代表的创新理念,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帮助每一个有“想法”的员工把“想法”付诸于创造性的实践。要建立员工创新支持系统,对员工创新给予技术支持、资金支持、风险规避、失败谅解支持。

32 创建激发创新的激励机制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母士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的员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因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以保住饭碗;但是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潜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因此,激励是激发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催化剂。

321 制定员工认可的远景目标 创新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数员工来说是一种内在需求,如果企业能通过一定的外在激励,对员工的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可将员工的创新意识引向企业需要的方向。因此,企业在制定远景目标时应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有利于找到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共同点,有利于提高员工对创新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促进员工自觉开展企业所期望的创新活动。

322 设立鼓励创新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及各指标的权数,清晰地表达了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和要求,若再配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就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和约束作用。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设立有关创新的指标,并根据不同性质、级别的工作岗位规定恰当的权数,以反映企业对员工的行为导向。对员工创新活动的考核不能仅局限于取得创新成果,应细分为提出可行的创新方案、积极实施创新方案、取得创新成果三个方面。

323 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传递和反映着“据实评判”、“一视同仁”的规则,员工的创新思想、行为和成果将会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努力将会得到回报。员工有了良好的预期,就会自觉地、持续地进行自主创新。

324 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案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种类多,其性质、难度、收益大小、收益期的长短等都存在差异,创新主体的特点和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不同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案。企业在实践中可以采用诸如长短期相结合的薪酬激励制度、标准清晰的晋升制度、成果冠名制度以及定期总结评比制度等做法。

325 建立失败容忍制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高附加值的特点,因而鼓励员工自主创新除了对成功进行奖励外,还应对失败有一定的宽容,减小创新的顾虑,提高积极性。建立创新失败容忍制度,可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大小定级,根据不同的级别,规定可以失败的项目数、经费额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允许失败。但失败者必须分析失败的原因,编制成书面的分析报告,供其他人参考、引以为戒。

33 开展培养创新的培训活动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日本,企业员工工作15年运用到的知识中,真正从学校学到的仅占10%,其余90%是在工作和在职培训中得到的。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企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比例达46%,而知识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也很高,增加培训费的回报率达35%。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相关的创新主题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培养员工创新智能,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牢固树立培训投入是企业投资而不是提高服务成本的现念。

34 进行体验创新的岗位轮换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控制力;创新力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3.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偏低。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产业工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尤其是农民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就会走出“农门”,跳进一些工矿企业充当“脏累差重”活儿的重要承担者,同时也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牺牲者。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结构的变迁,使得生产的主体都是由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安全意识低下的农民工、外来工、临时工来承担。同时,生产组织也不愿意为他们的安全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训支付安全成本。导致作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违规违章作业比比皆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4.安全文化缺乏效力。“安全文化”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1992年被引入我国。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并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行为准则、团体意识、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综上所述,要防范安全事故风险,必须改善并提高这几方面的控制力,通过创新激发潜在的创新力来防止控制力失控,使控制力随着创新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增强。

二、安全管理创新力

安全管理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内部整合力的源泉,是指把系统中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确保社会经济能够安全、高效、有序运行的能力。安全管理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安全制度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技能培训创新及安全文化创新方面。

1.安全制度创新。全面整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相矛盾,重塑安全管理规制机制。坚持权力与责任共同授予的原则,解决政府间利益分享问题,保证规制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防止各级政府、安全规制机构和人员与生产组织间的利益分享和勾结。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组织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建立软性道德调节与刚性法律调节相结合、行政法律追究与社会追究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管理规制效果。激发并调动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增强安全管理控制力。

2.安全技术创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工艺、自动化程度、材料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事故模式不断翻新,灾害规模不断扩大,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针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进行安全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研究,努力提高安全技术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构建安全信息网络,采用专家系统、模糊智能控制技术等预测并识别危险源,不断改进与完善监控预警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技术尤其是监控预警技术必须与生产技术、设备同步或优先发展,增强安全管理的控制力,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是防范控制安全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使创新的技能和意识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确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从而为保障安全奠定良好基础,使安全管理控制有效。

4.安全文化创新。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安全价值的认知,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规范等功能。

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孤立地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力。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效应,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力,及时纠正并弥补控制力不足的状况,实现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关系

1.从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二者具有因果负反馈关系。在安全生产系统中,生产事故之所以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现实中,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使生产事故不断发生,而导致控制力不足的真正根源是安全管理缺乏创新力,它们之间是链条型因果关系。同时,在安全管理中,控制力缺失能激发其潜在创新能力,提供管理创新的初始动力;而创新力的提高也能给管理提供新的控制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力,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控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使控制力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使控制能力不断积累夸大,逐步缩小系统目标差的过程又具有负反馈的特性。由此,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因果负反馈关系。

2.从系统动力观来看,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源动力和外动力关系。任何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有源动力驱使和外动力支持。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能够正常良好地运行,既要充分发挥源动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外动力的支持。一般来说,源动力位于系统的内部,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容易被挖掘和感知。外动力虽然不像源动力那样难以挖掘和感知,但是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并被利用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事物外在的表象的特征进行详细总结,找出共性及规律性,进而才能够最终认定。外动力直接作用于事物,是源动力发挥作用的媒介与通道;而源动力是事物发展壮大的本质所在,为事物不断前进提供初始动力。

3.从力的角度分析,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又具有内外力关系。从创新力与控制力的源动力与外动力出发,创新力又可以看作是内力,而控制力则是外力。

在安全管理这个大系统内,存在着控制与创新两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系统位于最里层,外层是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控制力与创新力分别在各自的空间内朝预期的方向运行。由于控制系统的设置及运作并不是天衣无缝,绝对完美的,所以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成为控制平台上的缺口(这里假定创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交界处为控制平台)。在控制平台上,只要有缺口存在,生产事故就有可能随时发生。要弥补控制力缺口,确保安全生产,就要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源动力作用,使创新力在系统内加速运动,能够及时识别并跟踪控制系统存在的缺口,当缺口确定之时,创新力与控制力就会汇集于同一方向,从而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创新系统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加强自身创新力建设,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提高控制系统,弥合控制缺口,优化控制平台,进一步提高控制力。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创新力与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控制力缺口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安全生产。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力是根本,外力是条件;内力通过外力爆发出去,外力通过内力得到支持。即控制力是安全生产的充分条件,而创新力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两力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强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在两力的整合过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前承后续一脉相承的统一体。也就是创新力是内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外力,是条件,两力的有机协调促使安全系统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四、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的途径和方式

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不是一对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一强一弱的矛盾关系,而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双重不足导致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但随着二者的相互增强与提高,生产事故又可得到避免,也就是在控制力与创新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控制力与创新力得到有效的统一。

1.建立和完善授权与责任、监督体系,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平台。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权限过于集中,导致决策链太长,在突发、紧急事件面前,现场作业人员由于无权决策而延误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责任体系极不完善,责任模糊不清,出问题后的责任追究具有随意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授权、责任与监督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首先,授权就是把权限制度化之后转移给别人,它赋予受权人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创新的能力。由于受权人的权力是有限的,因而授权本身就解决了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机结合的问题。其次,建立与授权相配套的责任管理体系,又会大大增强控制力的有效性。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2.树立科学安全观,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思想保障。科学安全观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行为规范总和。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设施与环境等。要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导安全管理与实践,规范安全管理控制力的建设,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及持久的驱动力,把握安全管理主动权,实现安全控制的目标和效果,正确处理安全、效益、质量和发展的矛盾,通过制度约束、机制激励和素质提升等创新手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协调发展,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挖掘创新源,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动力支持。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的源动力,而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其效力,就离不开创新源的支持。创新源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是滋生、孕育创新力的摇篮,为创新力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它与制度、技术、材料、工艺及人力资源等密切相关,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安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的具体表现,针对其主要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源。通过挖掘与塑造创新源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支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力,进而增强控制力。

4.善于利用控制缺陷,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一直以避免安全事故为目标,但安全生产系统不可能绝对完美地运行,安全事故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安全事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安全生产系统。因此,对于安全生产事故,在有效控制和防范的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利用,从损失中发现潜在收益,充分利用控制缺陷进一步激发创新潜力,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促进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所反映的控制缺陷,不但能够激发创新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强控制力,为两力的增强和协调统一提供新的空间。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而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促进并达到协调统一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行信,王友顺.企业灾害风险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吕武轩,王志民.安全监测及监控学科的历史任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12).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控制力;创新力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3.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偏低。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产业工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尤其是农民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就会走出“农门”,跳进一些工矿企业充当“脏累差重”活儿的重要承担者,同时也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牺牲者。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结构的变迁,使得生产的主体都是由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安全意识低下的农民工、外来工、临时工来承担。同时,生产组织也不愿意为他们的安全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训支付安全成本。导致作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违规违章作业比比皆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4.安全文化缺乏效力。“安全文化”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1992年被引入我国。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并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行为准则、团体意识、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综上所述,要防范安全事故风险,必须改善并提高这几方面的控制力,通过创新激发潜在的创新力来防止控制力失控,使控制力随着创新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增强。

二、安全管理创新力

安全管理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内部整合力的源泉,是指把系统中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确保社会经济能够安全、高效、有序运行的能力。安全管理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安全制度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技能培训创新及安全文化创新方面。

1.安全制度创新。全面整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相矛盾,重塑安全管理规制机制。坚持权力与责任共同授予的原则,解决政府间利益分享问题,保证规制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防止各级政府、安全规制机构和人员与生产组织间的利益分享和勾结。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组织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建立软性道德调节与刚性法律调节相结合、行政法律追究与社会追究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管理规制效果。激发并调动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增强安全管理控制力。

2.安全技术创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工艺、自动化程度、材料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事故模式不断翻新,灾害规模不断扩大,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针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进行安全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研究,努力提高安全技术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构建安全信息网络,采用专家系统、模糊智能控制技术等预测并识别危险源,不断改进与完善监控预警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技术尤其是监控预警技术必须与生产技术、设备同步或优先发展,增强安全管理的控制力,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是防范控制安全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使创新的技能和意识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确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从而为保障安全奠定良好基础,使安全管理控制有效。

4.安全文化创新。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安全价值的认知,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规范等功能。

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孤立地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力。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效应,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力,及时纠正并弥补控制力不足的状况,实现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关系

1.从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二者具有因果负反馈关系。在安全生产系统中,生产事故之所以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现实中,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使生产事故不断发生,而导致控制力不足的真正根源是安全管理缺乏创新力,它们之间是链条型因果关系。同时,在安全管理中,控制力缺失能激发其潜在创新能力,提供管理创新的初始动力;而创新力的提高也能给管理提供新的控制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力,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控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使控制力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使控制能力不断积累夸大,逐步缩小系统目标差的过程又具有负反馈的特性。由此,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因果负反馈关系。

2.从系统动力观来看,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源动力和外动力关系。任何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有源动力驱使和外动力支持。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能够正常良好地运行,既要充分发挥源动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外动力的支持。一般来说,源动力位于系统的内部,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容易被挖掘和感知。外动力虽然不像源动力那样难以挖掘和感知,但是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并被利用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事物外在的表象的特征进行详细总结,找出共性及规律性,进而才能够最终认定。外动力直接作用于事物,是源动力发挥作用的媒介与通道;而源动力是事物发展壮大的本质所在,为事物不断前进提供初始动力。

3.从力的角度分析,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又具有内外力关系。从创新力与控制力的源动力与外动力出发,创新力又可以看作是内力,而控制力则是外力。

在安全管理这个大系统内,存在着控制与创新两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系统位于最里层,外层是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控制力与创新力分别在各自的空间内朝预期的方向运行。由于控制系统的设置及运作并不是天衣无缝,绝对完美的,所以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成为控制平台上的缺口(这里假定创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交界处为控制平台)。在控制平台上,只要有缺口存在,生产事故就有可能随时发生。要弥补控制力缺口,确保安全生产,就要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源动力作用,使创新力在系统内加速运动,能够及时识别并跟踪控制系统存在的缺口,当缺口确定之时,创新力与控制力就会汇集于同一方向,从而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创新系统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加强自身创新力建设,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提高控制系统,弥合控制缺口,优化控制平台,进一步提高控制力。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创新力与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控制力缺口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安全生产。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力是根本,外力是条件;内力通过外力爆发出去,外力通过内力得到支持。即控制力是安全生产的充分条件,而创新力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两力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强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在两力的整合过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前承后续一脉相承的统一体。也就是创新力是内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外力,是条件,两力的有机协调促使安全系统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四、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的途径和方式

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不是一对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一强一弱的矛盾关系,而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双重不足导致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但随着二者的相互增强与提高,生产事故又可得到避免,也就是在控制力与创新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控制力与创新力得到有效的统一。

1.建立和完善授权与责任、监督体系,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平台。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权限过于集中,导致决策链太长,在突发、紧急事件面前,现场作业人员由于无权决策而延误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责任体系极不完善,责任模糊不清,出问题后的责任追究具有随意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授权、责任与监督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首先,授权就是把权限制度化之后转移给别人,它赋予受权人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创新的能力。由于受权人的权力是有限的,因而授权本身就解决了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机结合的问题。其次,建立与授权相配套的责任管理体系,又会大大增强控制力的有效性。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2.树立科学安全观,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思想保障。科学安全观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行为规范总和。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设施与环境等。要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导安全管理与实践,规范安全管理控制力的建设,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及持久的驱动力,把握安全管理主动权,实现安全控制的目标和效果,正确处理安全、效益、质量和发展的矛盾,通过制度约束、机制激励和素质提升等创新手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协调发展,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挖掘创新源,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动力支持。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的源动力,而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其效力,就离不开创新源的支持。创新源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是滋生、孕育创新力的摇篮,为创新力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它与制度、技术、材料、工艺及人力资源等密切相关,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安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的具体表现,针对其主要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源。通过挖掘与塑造创新源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支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力,进而增强控制力。

4.善于利用控制缺陷,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一直以避免安全事故为目标,但安全生产系统不可能绝对完美地运行,安全事故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安全事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安全生产系统。因此,对于安全生产事故,在有效控制和防范的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利用,从损失中发现潜在收益,充分利用控制缺陷进一步激发创新潜力,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促进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所反映的控制缺陷,不但能够激发创新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强控制力,为两力的增强和协调统一提供新的空间。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而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促进并达到协调统一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行信,王友顺.企业灾害风险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吕武轩,王志民.安全监测及监控学科的历史任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12).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安全管理;控制力;创新力

[中图分类号] F40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6-0046-03

[作者简介] 马彩辉,云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

秦德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云南 昆明 650221)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3.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偏低。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产业工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尤其是农民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就会走出“农门”,跳进一些工矿企业充当“脏累差重”活儿的重要承担者,同时也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牺牲者。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结构的变迁,使得生产的主体都是由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安全意识低下的农民工、外来工、临时工来承担。同时,生产组织也不愿意为他们的安全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训支付安全成本。导致作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违规违章作业比比皆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4.安全文化缺乏效力。“安全文化”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1992年被引入我国。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并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行为准则、团体意识、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综上所述,要防范安全事故风险,必须改善并提高这几方面的控制力,通过创新激发潜在的创新力来防止控制力失控,使控制力随着创新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增强。

二、安全管理创新力

安全管理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内部整合力的源泉,是指把系统中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确保社会经济能够安全、高效、有序运行的能力。安全管理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安全制度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技能培训创新及安全文化创新方面。

1.安全制度创新。全面整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相矛盾,重塑安全管理规制机制。坚持权力与责任共同授予的原则,解决政府间利益分享问题,保证规制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防止各级政府、安全规制机构和人员与生产组织间的利益分享和勾结。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组织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建立软性道德调节与刚性法律调节相结合、行政法律追究与社会追究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管理规制效果。激发并调动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增强安全管理控制力。

2.安全技术创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工艺、自动化程度、材料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事故模式不断翻新,灾害规模不断扩大,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针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进行安全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研究,努力提高安全技术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构建安全信息网络,采用专家系统、模糊智能控制技术等预测并识别危险源,不断改进与完善监控预警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技术尤其是监控预警技术必须与生产技术、设备同步或优先发展,增强安全管理的控制力,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是防范控制安全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使创新的技能和意识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确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从而为保障安全奠定良好基础,使安全管理控制有效。

4.安全文化创新。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安全价值的认知,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规范等功能。

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孤立地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力。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效应,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力,及时纠正并弥补控制力不足的状况,实现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关系

1.从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二者具有因果负反馈关系。在安全生产系统中,生产事故之所以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现实中,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使生产事故不断发生,而导致控制力不足的真正根源是安全管理缺乏创新力,它们之间是链条型因果关系。同时,在安全管理中,控制力缺失能激发其潜在创新能力,提供管理创新的初始动力;而创新力的提高也能给管理提供新的控制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力,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控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使控制力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使控制能力不断积累夸大,逐步缩小系统目标差的过程又具有负反馈的特性。由此,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因果负反馈关系。

2.从系统动力观来看,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源动力和外动力关系。任何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有源动力驱使和外动力支持。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能够正常良好地运行,既要充分发挥源动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外动力的支持。一般来说,源动力位于系统的内部,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容易被挖掘和感知。外动力虽然不像源动力那样难以挖掘和感知,但是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并被利用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事物外在的表象的特征进行详细总结,找出共性及规律性,进而才能够最终认定。外动力直接作用于事物,是源动力发挥作用的媒介与通道;而源动力是事物发展壮大的本质所在,为事物不断前进提供初始动力。

3.从力的角度分析,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又具有内外力关系。从创新力与控制力的源动力与外动力出发,创新力又可以看作是内力,而控制力则是外力。

在安全管理这个大系统内,存在着控制与创新两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系统位于最里层,外层是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控制力与创新力分别在各自的空间内朝预期的方向运行。由于控制系统的设置及运作并不是天衣无缝,绝对完美的,所以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成为控制平台上的缺口(这里假定创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交界处为控制平台)。在控制平台上,只要有缺口存在,生产事故就有可能随时发生。要弥补控制力缺口,确保安全生产,就要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源动力作用,使创新力在系统内加速运动,能够及时识别并跟踪控制系统存在的缺口,当缺口确定之时,创新力与控制力就会汇集于同一方向,从而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创新系统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加强自身创新力建设,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提高控制系统,弥合控制缺口,优化控制平台,进一步提高控制力。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创新力与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控制力缺口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安全生产。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力是根本,外力是条件;内力通过外力爆发出去,外力通过内力得到支持。即控制力是安全生产的充分条件,而创新力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两力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强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在两力的整合过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前承后续一脉相承的统一体。也就是创新力是内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外力,是条件,两力的有机协调促使安全系统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四、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的途径和方式

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不是一对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一强一弱的矛盾关系,而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双重不足导致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但随着二者的相互增强与提高,生产事故又可得到避免,也就是在控制力与创新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控制力与创新力得到有效的统一。

1.建立和完善授权与责任、监督体系,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平台。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权限过于集中,导致决策链太长,在突发、紧急事件面前,现场作业人员由于无权决策而延误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责任体系极不完善,责任模糊不清,出问题后的责任追究具有随意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授权、责任与监督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首先,授权就是把权限制度化之后转移给别人,它赋予受权人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创新的能力。由于受权人的权力是有限的,因而授权本身就解决了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机结合的问题。其次,建立与授权相配套的责任管理体系,又会大大增强控制力的有效性。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2.树立科学安全观,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思想保障。科学安全观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行为规范总和。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设施与环境等。要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导安全管理与实践,规范安全管理控制力的建设,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及持久的驱动力,把握安全管理主动权,实现安全控制的目标和效果,正确处理安全、效益、质量和发展的矛盾,通过制度约束、机制激励和素质提升等创新手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协调发展,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挖掘创新源,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动力支持。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的源动力,而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其效力,就离不开创新源的支持。创新源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是滋生、孕育创新力的摇篮,为创新力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它与制度、技术、材料、工艺及人力资源等密切相关,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安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的具体表现,针对其主要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源。通过挖掘与塑造创新源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支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力,进而增强控制力。

4.善于利用控制缺陷,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一直以避免安全事故为目标,但安全生产系统不可能绝对完美地运行,安全事故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安全事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安全生产系统。因此,对于安全生产事故,在有效控制和防范的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利用,从损失中发现潜在收益,充分利用控制缺陷进一步激发创新潜力,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促进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所反映的控制缺陷,不但能够激发创新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强控制力,为两力的增强和协调统一提供新的空间。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而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促进并达到协调统一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行信,王友顺.企业灾害风险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吕武轩,王志民.安全监测及监控学科的历史任务[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12).

创新力培训范文第9篇

我国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武汉、南宁等六座城市影视制作、广告/媒体、公关活动以及动漫制作等四类创意型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创意人才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从业时间短,人才流动性大

从业时间与人才流动性是评估创意型企业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只有拥有一定比例熟练创意工作的“老员工”,人才相对稳定,才能确保企业专业水平得以稳固与提升。2004年,我国创意产业首先在上海出现,随后在东部发达地区各省市及部分中等城市逐步得以发展,创意产业在我国发展已有近10个年头。根据调查数据,超过七成的被访人从事创意行业不超过5年。与此同时,创意人才表现出较高的跳槽频率。被访人中有接近一半表示有“2~4次”跳槽经历,更有1/4的被访人表示有“4~6次”跳槽经历。笔者把跳槽频率数据与从业时间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时发现,相对于较短的从业时间,创意人才表现出非常高的跳槽频率,人才流动性非常大。

2.职业忠诚度低

职业忠诚度是衡量创意人才工作投入程度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就业动机与职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创意人才对创意工作的情感忠诚度。只有创意人才带着满腔热情,才有可能在创作活动中不断燃烧激情、激发创新力;也只有创意人才热爱创意工作,才能承受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在职业规划问题上,13.81%的被访人明确表示“近期有转行计划”,另有7成以上的被访人态度模糊,仅1成左右表示会“坚持本行”。创意人才如此低的职业忠诚度,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投入程度,进而导致创意型企业创新力停滞不前。

3.工作满意度低

创意人才的工作满意度低主要表现在对专业水平提升不满意与对薪资奖励不满意。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成被访样本对目前专业水平感到不满意,其中有53.81%的被访样本表示“专业能力停滞不前”,更有7.62%的被访样本表示已出现“工作倦怠”。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创意人才坚持创意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与事务性专员不同,创意人才更看重工作中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专业度的提升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方面。创意人才只有在创意工作中专业能力不断得到企业与客户的认可,对工作的满意度才会随之提升。反之亦然。

不仅如此,创意人才对现有薪酬/奖励机制普遍不满,仅30.01%的被访人对现有薪资待遇持正面评价,对现有奖励机制持正面评价的被访人只有21.43%,另有接近2成被访人表示对现有奖励机制“非常不满意”。

我国创意人才发展对策:构建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

人才流动性大、职业忠诚度低、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创意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意人才的发展困境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创意型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创意型企业来说,提升创意人才创新力的根本方法是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为具有复制和再生创新力的组织结构,使企业成为创意人才的创意生产基地。因此,从创新型组织角度出发,将企业组织结构打造为具有创意孵化器功能的创新型组织结构,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提升创意人才创新力,促成激励的发生,或能解决创意人才发展困境,并最终实现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1.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

如图所示,具有创意孵化器特征的组织结构,在总经理与项目小组之间将增设创新平台作为企业创新力生产平台。创新平台由创意、企划、客户、市场等方面总监组成,他们是企业最高执行管理者,对项目小组业务职能负有直接责任。创新平台是创意孵化器的核心驱动部门。其部门职能是确保创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工作职责来看,创新平台对所有项目小组的创意专业水平起到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因此构成创新平台的各职能总监专业素养要远远高于所有基层服务人员。

2.创意孵化器型组织创新力生产路径

作为创意孵化器核心驱动部门的创新平台,是企业创新型组织架构的核心部门,其对于创新力的生产路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路径一:创新内容,提升出品水准。作为创意孵化器核心驱动的创新平台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绝对核心。创新平台肩负创新产品的职责,通过创造性生产提升企业出品水准。以湖南卫视为例,其职能部门创新研发中心即扮演着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中创新平台的角色。作为电视传媒业中的佼佼者,湖南卫视早在2006年就正式成立了创新研发中心,以此提升电视节目创新力。①经过8年实践,湖南卫视创新研发中心先后推出《变形计》、《我是冠军》、《天天向上》和《我是歌手》等一批优质电视节目。

路径二:打造培训平台,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创新平台不仅要创新产品、提升企业创意水平,同时将打造企业培训平台,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在创意孵化器型企业组织中,作为拥有最高专业水平的创新平台,各职能总监将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例如,市场研究总监将研发项目团队服务客户所属行业的相关专业报告定期予以分享,提升小组执行人员行业专业性;客户总监以客户沟通技巧、项目进程管理、团队协调组织方法等方面为主要培训内容;创意总监将在更为核心的创作层面向员工输出专业养分。

路径三:营造创意擂台,提升创意沟通能力与操作技能。创新平台实现创意孵化的第三条路径是定期发起内部创意大赛,激发团队沟通能力与创意操作技能。项目团队之间缺乏专业交流是创意型企业的一大弊病。具有竞赛和交流性质的创意比赛,将为囿于固定思维的各项目团队开拓新的视野。定期推出内部创意比赛是创新平台营造创意氛围的一种可行方式。创新平台在此主要扮演配角,通过营造擂台,刺激各小组在竞争意识下团队协作,将创新技能付诸实践。

路径四:建立新兵营,孵化创意生力军。培养新兵是创新平台生产创新力的第四条路径。创意孵化器型企业所招募到的各高校/社会实习生不再如传统做法那样被分配到企业各项目组分别学习实践,而是直接进入由创新平台各职能总监打造的学习平台,接受更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经过一定周期的实习培训,通过平台总监考核的优秀实习生将转入项目组,以正式员工身份进行作业。以国际4A广告公司奥美为例,在奥美中国最新推出的“2014奥美新兵计划”中,其导师团队成为广告公司的创新平台,发挥培养创意人才的作用。

构建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的意义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逐步成熟,创意人才将成为创意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从组织内部出发,通过构建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缓解创意人才发展困境,将有效提升创意型企业的竞争力。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的运作模式将从企业稳定性、创意人才工作投入度、创新力及企业运营成本四个方面,对创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1.提升创意人才情感黏度,加强企业稳定性

按照创意孵化器型组织创新力生产路径,企业中大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将通过创意孵化器培养而成,其核心部门创新平台通过培养创意生力军、实现专业人才的内部提拔等方式实现创意人才的内向型生产。经由内部提拔的人才情感黏度更高,对企业的情感归属感更强。他们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同步的,对于企业将附着更多的情感倾向,因此跳槽的可能性也会相对低很多。

2.提高创意人才工作投入度

工作投入度与职业忠诚度、工作满意度成正比。创意人才热爱创意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其工作投入度也会随之提升。激发创意人才对创意工作的兴趣是提升创意人才职业忠诚度的主要方式。创意孵化器型企业通过优化创意氛围,激发创意人才工作热情。例如,由创新平台推出的公司内部创意比赛,将常规工作变成了轻松有趣的竞赛游戏,缓解了工作压力,促使创意人才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创意工作。与此同时,创意孵化器型企业通过打造培训平台与创意擂台提升创意人才创新力,促使创意人才通过优质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工作中的自我价值与存在感得以实现,工作满意度由此提升。

3.再生创新力

在传统创意型企业人员架构中,总监主要作为部门负责人行使工作职责,各部门总监各自为政,负责所辖部门作业出品。如此一来,总监对企业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所产生的作用有限,总监们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力也很难成为企业的再生资源。创意孵化器型企业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将各职能部门的总监聚合在一起组成创新平台,使总监不再受限于具体的执行操作环节。此时位于创新平台中的总监,主要扮演创新生产机制的催化剂与创新分子学习原型的角色。作为创意孵化器核心部门的创新平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总监的简单集合,而是创新力的复制与再生部门,其职能范围已包括研发产品、打造学习平台、优化创意氛围等。

4.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创意型企业提升专业水平的传统做法是从外部高薪聘请高级人才。这种做法一方面因为协作问题势必需要延长创意团队作业磨合时间;另一方面,过度依赖高薪引进外来高端人才,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创意孵化器型企业给予创意人才生产一条新的路径――内向型人才生产机制。其核心部门创意平台通过培养创意生力军、实现专业人才的内部提拔,使企业不再需要持续从外面输入高端人才。这一转变将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创新人才的运营成本下降。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二线城市中小型广告公司发展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1345】

注释:

①杨晓凌:《湖南卫视节目研发创新机制考察》[J],《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第3期

上一篇:建筑规划学范文 下一篇:经济研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