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赏析范文

时间:2023-10-21 05:23:58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1

一、体味现代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其承载的内容也是丰富、高度浓缩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味、揣摩,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学情,指导学生朗读,可以教师范读,或是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听名家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要领,体会诗歌情感,领略诗歌意境之美。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朗读,然后把握背景、理解内容之后再读,通过名家的朗读对比、感受。让学生说说从名家范读中听到的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二、感受现代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在现代诗歌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把握。当然,我们不能按照现代散文、小说那样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肢解的方式让学生提高概括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也不能像文言文学习那样逐词逐句地翻译。要引领学生带着情感、思想去分析诗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谈谈个人对诗歌中的词句甚至情感的独到理解,如此,他们就能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如让学生理解《雨巷》中首尾两节“逢着”和“飘过”的含义,从而体悟诗歌中表现的两人相逢却又离散的让人痛苦的情愫。再如《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写景角度的变化;《相信未来》中暗喻、反复手法的好处;等等。

三、领略现代诗歌掌握前后联系的方法

现代诗歌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我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前后联系地看待现代诗歌。

的《沁园春・长沙》延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其一韵到底,但在平仄上又有变化,相对而言通俗易懂。在学习时可前后联系,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了秋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染”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天景色的变化。将《长亭送别》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进行对照学习,这里的“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情景交融,表现出离别的凝重离愁,从而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再如《再别康桥》一节一韵,在意象的选取上又继承了传统。食指的《相信未来》通过不同含义的意象选择来表达情感。我们可以从它们与古代诗歌的联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和诗意的隽永。

四、品赏现代诗歌提高理解能力

近年来有些省份的高考语言运用仿句题可以说是现代诗歌的转换形式。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5小题,对“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进行仿写,就是一道现代诗歌的仿写题。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现代诗歌进行研究,这样的题目就难不倒他们。

近年来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题已经占主流,其中一些材料就是现代诗歌或是其中的节选。如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材料就是聂沛的《手握一滴水》,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象征意义、人生意义对一滴水进行阐释后,以“水”为话题进行写作。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材料中的第二则材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选自艾青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如果学生读过这样的诗歌,理解过这一诗歌的主题,就能很快地审出“忧与爱”的写作角度。

五、从现代诗歌中挖掘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中审题容易出现偏差,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训练,而写作素材空洞无力、语言匮乏枯燥是学生写作的突出问题。鉴赏诗歌,体会现代诗歌的语言艺术,并将诗歌中一些优美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那么作文的语言就会新颖,思想就会深刻。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昭示着一代伟人奋斗的青春,可以用来论证“青春需要激情”“青春需要奋斗”等观点。“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可以用来作“没有绝望的人生,只有绝望的心境”“面对挫折”等论题。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2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黑体字注音。

(1)原chí______là______象

(2)一代天jiāo______

(3)分______外妖娆

(4)稍逊______风sāo______

2.解释下列黑体的字词。

(1)惟余莽莽()

(2)须晴日()

(3)分外妖娆()

(4)竞折腰( )

(5)稍逊()

(6)数风流人物( )

3.写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根据你的积累填空。

(1)《沁园春 雪》是一首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雪”是 。此外你还积累了一些和“沁园春”类似的名称,比如:水调歌头、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等。

(2),原指《诗经》里的《_______》和《楚辞》里的《_______》。

文本解读

5.根据文意填空。

(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_______ ”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分别照应上文的“_______ ”“_______ ”两句。“看”则与上文的“_______”字遥相呼应。

(2)这首词的下阕议论抒情,作者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先用“惜”字统领,意味丰富:“惜”中有褒,肯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惜”中有叹惋,表达作者这种叹惋之情的相关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说说“惜秦皇汉武……”中“惜”字所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背诵《沁园春 雪》,用原文诗句填空。

(1)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词中点明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 。

7.诗句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所展现出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中“顿”改为“渐”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8.“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在词的结尾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风流人物”是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我们理应记住他们。请说出一位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延伸

阅读《沁园春 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①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②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③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④,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⑥,浪遏⑦飞舟?

【注】①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②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③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④同学少年: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⑤遒(qiú):强劲。⑥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⑦遏(è):阻止。

9.这首词与《沁园春 雪》中“望”“惜”作用相同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10.《沁园春 雪》中的哪几句可以回答本词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试比较《沁园春 雪》与本词在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一练

《雨说》随堂练习

苏茂新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禁锢( ) (2)留滞( )

(3)襁褓( ) (4)喧嚷(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yīn哑( ) (2)丝lǚ( )

(3)suō衣( ) (4)斗lì( )

3.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1)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

(2)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

(3)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

(4)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二、文意梳理

4.说说下列诗句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1)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

(2)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

5.请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表现出雨的内涵。

第一节:( )的春雨

第二节:( )的春雨

第三节:( )的春雨

6.仔细品读全诗,体会“雨”说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拓展

7.以“下雪了”或“刮风了”为话题,仿照“下雨了/大地溅起了一片欢乐/山谷是太浅酒杯/盛不下欢乐汇成的河”写一组句子。

下雪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刮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析诗中五次提到的“雨说”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第七节,诗人以“勇敢地笑”引出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等可爱生灵“笑”的形态,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它们的“笑”源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一招

诗歌朗读

学好诗歌,首要条件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的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要做到正确地朗读,同学们应掌握好诗歌的重音停顿,把握诗歌的节奏,还要注意诗歌的押韵的特点,并且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灵活把握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和情感。

《雨说》这首诗,一韵到底,节奏明快,语调轻松,同学们朗读时应注意很好地表现出“雨”的形象。

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还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最好的办法是先用笔将每句诗的停顿、重音等标注出来。我们可用第一节为例标注:

标注前应先把握几个问题:《雨说》第一节诗在朗读上应带着一种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学习课文了解文意后,答案就有了:应读得轻柔,温和,应读出高兴、喜悦的感情。

重音字词用下划线“ ”表示,停顿处用斜线“/”表示。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接下来,同学们自己标注完成《雨说》的其他小节,并朗读一遍。

【延伸练习】

1.请大家阅读冰心的这几首小诗,看看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哪些重音和节奏。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可体会到诗词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品味出诗词的美感。同学们根据学到的朗读技巧,自由地朗读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感受诗歌的美感。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3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摇标点 商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多年、多版本皆选入诗家气势磅礴、大美无疆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尾句皆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词编、注名家臧克家先生主编的《诗词鉴赏》等亦如此。鄙揆情度理,反复吟咏,认为此句所标标点符号不妥有二。斗胆试做改动,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由如下:

“曾记否”中,“曾”为副词,义为“曾经”,此处可做时间名词解,释为“从前”。“否”字“用于肯定、否定相叠的格式中表示否定的一方面”。如:可否、能否、是否。(《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否”字:“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询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可见“否”字本身具有表疑问的功能。“记”为“记住”。此句意思为:“(大家)记住了还是没有记住从前?”简言之,为:“(大家)记得从前吗?”全句意思应为:“(大家)记得从前吗?(我们)到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遏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解释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省略号为此文作者所加)。可见,“曾记否”应为设问句,故“否”后理应点问号,而非逗号。若“否”后点逗号,“飞舟”后点问号,即:“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意为:“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高中·新课标〈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曾记否”后点问号还是点逗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点问号还是感叹号,乍看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但若细细研读、琢磨,反复吟咏、体悟,顿觉区别大矣!

首先,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先设问,做较长时间的停顿,以引起人们的思索,然后做出响亮而肯定的回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壮志满怀,充满必胜的信心!

其次,标点决定语气,标点不同则语气不同,情感各异。余光中认为:“英文用标点,是为了‘文法’,中文用标点,则是为了‘文气’。”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诵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时画面历历浮现于眼前;抑扬顿挫,气脉贯通;铿锵有力,气吞山河;感情强烈,恰与等有志青年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一问一答,尽显风流。“情”是诗的内核。白居易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之论。惟其如此标点,朗诵时方显其“声”其“情”,声、情俱显,“根”固而“华”(花)美。北齐颜之推有“气调为筋骨”(《颜氏家训》)之说,气韵即神韵与风格。惟其如此标点,朗诵时方可尽显此词气魄雄浑、格调昂扬、意境恢宏之神韵与诗词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如果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读来无法体现“遏”字之力敌千钧,无力少气,缺乏节奏,薄情寡味,根本不能够表达出有志青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冲天豪情、凌云壮志。

再次,本词上阕之结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谓平地惊雷,千古一问,启发人们百年深思。下阕结句标点若该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先问后答,以感叹句作结的形式,方能更好地与上阕的千古一问相照应,形象、含蓄而响亮地将“谁主沉浮”的答案给出: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藐视腐朽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此答足以警醒百代,激励千秋!

诗词的标点历来为编、注者争议的焦点之一。如,臧克家先生主编的《诗词鉴赏》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此书所收录的手迹亦有标点符号,却标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末用句号,明显优于问号。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手迹“曾记否”后标点清晰可辨,分明为冒号,亦优于逗号。又如,《菩萨蛮·黄鹤楼》在《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下阕的标点是:“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收入1963年版《诗词》时,作者对标点做了认真推敲,改为:“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此类例多矣。虚怀若谷的向来乐于、勤于同郭沫若等大家反复推敲、斟酌、修订自己的作品。1962年4月24日给臧克家的回信中,有这么几句:“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下面还加了着重号。作为教材,须有利于教与学,故理应规范,经得起推敲,须慎之而有慎。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4

一、注重朗读教学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喜悦;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忧思;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激愤;“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豪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悲壮;“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教学,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二、注重类比教学

在推进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诗歌教学中类比教法,不断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沁园春·长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习。

首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更加喜欢哪一首,然后让学生从诗词中找出自己最喜欢之处,比如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美、气魄美、色彩美、情感美、动词美、结构美等,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和剖析一下各自对诗词美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

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次诗词创作思维的“大练兵”“大检阅”。虽然学生在这方面的思维还显稚嫩,甚至比较肤浅,但是可以让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知道如何切入,如何深化,如何化大为小、化小为大等等,从而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更加清晰,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拓展教学

诗歌语言精美,内涵丰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效拓展文本,不断挖掘深意。如教《归园田居》时,我在解答《归园田居》中“从何而归”这一问题时,就专门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出“尘网、樊笼”来作答,之后再从中分析它的比喻义,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随口告诉学生是“从官场归”,借用“尘网、樊笼”向学生作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比较贴切。

因为官场就像网、就似笼,在官场的作者就如笼中之羁鸟,网中之池鱼,真正入木三分、具体可感地形容出官场之不自由、不自在,这比直接回答“官场”两字,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达到迂回启发的效果。教师在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挖掘引申之义。

在讲清陶渊明“归去如何?”的问题时,就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在诗歌中不断歌颂田园之美,怒斥官场之厌,其实正是作者在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着人生更高的境界。

如此的诗歌教学不仅仅教授了语文知识,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一举两得。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质疑的开始,许多看似容易实则复杂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

这个问题当时令我也一时语塞。师生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前一句“狗吠深巷中”写狗叫声从深巷中传出,写听觉,“鸡鸣桑树巅”是紧承上句继续写听觉,应是“鸡鸣之声高过树巅”之意。我又顺势发问:既然两句均写听觉,那么又表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反衬村庄的幽静。”

教学的民主化开启了学生的大脑思维,使他们发现了美。 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

四、注重启发想象

诗歌大多有形象感。利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寥寥几笔,将几种景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田园风光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拍击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并不难想象。但是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可进一步想象出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场面:此火彼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恰是应“怀古”二字,实扣伤今之意。

再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祖国江山色彩壮丽,世间万物争奇斗艳,促人上进,催人奋发。学生于此不正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勃发之雄心、激荡之情怀?正是这些极富感性的诗句把学生带到了一种艺术创造的空间,在对它们进行咀嚼、品味的同时,也获得了思维的灵动、想象空间的拓展和审美情趣的升华。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挑战性,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抛弃过去曾经有过的对诗词结构字词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在纵情的朗诵和吟唱中领悟诗词的韵律之美,在亲身的创作中感受诗词的形式和用语之美,及时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努力探索新颖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提高诗歌教学效益,就一定会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5

关键词:诗歌鉴赏;分步教学;自创增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作诗,是不容小觑的任务。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诗歌鉴赏单元,这是一次让学生与诗歌亲密接触的机会,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作为一种尝试,对此活动进行分步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吟咏激疑

现代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诵读能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把文质兼美的诗歌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同时,在分析之前学生对诗歌的涵

咏,也包含了他们对字、词、句思考的过程,其中有通过已有知识水平成功解译的内容,又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正能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诵读,学生会想方设法进入诗境,读出诗意,同时也是自己对诗歌的加工和创造,又会生成一些疑问:如何系统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精髓,感同身受地去领悟作者的心情,这么美的诗歌,作为学生能创作吗?这些都为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生境

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然而,如何欣赏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呢?只能是想象。

《沁园春·长沙》上阕写了眼前之景,远望重峦叠嶂,枫林如染,如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清碧,百舸争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翱翔长空;低眉处,鱼虾戏水,自由轻快,所描写的景物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无不融入了他的感情,融入了他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兴衰的由衷关怀。万山、层林,鹰、鱼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后就成为了意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这便构成了整首诗的意境,它“一洗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幅画面,用图画把所想展示出来,可以用彩笔描绘,也可以在电脑上绘图,电脑高手也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几乎每一首诗都可以成为一幅画作,因为它有意境美。

三、知人论诗

诗歌作品是作者精神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要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意义影响甚或写作方法,必须要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熟悉作家的生平事迹,去参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韵。

诗词以其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无虚假造作的风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无论是他早期意气风发的言志诗,还是中期跃马横刀的战地诗,以及晚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诗,都给人一种雄风不减的感觉。即使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情绪最低沉的时候,他也能喊出“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句子,而绝无悲悲戚戚、寻死觅活的那种婉约情调。诗词之所以遒劲有力、磅礴激荡,缘于他胸襟开阔,学识渊博,志趣高远。他的博怀和顽强意志,在他的诗词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拼搏进

取、昂扬向上的励志佳句。

四、自创增趣

学生时代是诗意最盛的时期,要留住这青春韶华,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情的舞台。尽管文笔稚嫩,语言生涩,仍应鼓励学生用那激情点燃的神笔,去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意想的

蓝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

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诗歌,选出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教师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美的诗歌,如卞之琳的《断章》、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写出自己的感悟,同时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其中可以用一些应景的插图作点缀,并为他们装订成册,进行班级展览。笔者还在班级开展以“青春诗会”为主题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所选诗歌可以是名家名作,更欢迎自创,每个小组不仅要推选朗诵诗歌的选手,更要写出一份简短的诗歌

推荐词,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并感悟诗韵。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如果学生只是追求情节的刺激和热闹,而不会透过字面去揣摩诗歌的象

外之境、言外之意,也没有对诗歌的激情和直觉,那么诗歌对他而言只是味同嚼蜡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将学生引领进诗歌殿堂的义务,带领他们去涵咏、感悟、思索、创作,真正让学生养成纯正的趣味,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橹.中国现代诗歌名篇欣赏[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1.

[2][古希腊]柏拉图.教育的艺术[M].曹晚红,吴大伟,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01.

[3]向明.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J].阅读与鉴赏,2004(07).

作者简介:

陈淑君,女,1982年生,江苏无锡人,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6

【关键词】朗读教学;诗词朗读;情感世界

近久,刚好和学生一起鉴赏了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中也颇有些感受,借此机会也谈谈自己的一些陋见。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诗歌本身就是感情与认识的统一,没有感情的投入是无法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当然也不可能真正的去理解诗歌。因为,诗歌可以说是抽象的,基本没有具体的现成的概念去让你把握。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多些感性、少些理性很有必要。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做个“导路者”,引导学生在诗的国度漫步呢?

诗词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不是靠讲解条条框框让学生去明白一首诗,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的“吟”或“唱”中去揣摩她,去感悟她,从而达到去感悟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导路者”,我一直跟我的学生重复着“你们进入不了我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办法学好我的语文科目的。”“你们朗读不好一首诗歌,同样也是学不好这首诗歌。”等等这些话语。说这话可能说过了点,但我相信我是用情感去教学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言都是如此,朗读在我的课堂上一样得到体现。我是通过自己的情感吟唱去感化学生。诗词课堂,是通过吟唱让学生进入她的意境的。通过诵读进入诗人的时代(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的人生经历)。

就以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为例,来谈谈我对这首词在教学中的一些朗读教学法。上课铃响了,在高亢而有激情的朗读的《沁园春・雪》声中,我大步迈入教室。学生先是一愣,马上明白过来,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跟着朗读起来。(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很是熟悉,且对该诗词感悟过)声请并茂中,我的课堂自然过渡到《沁园春・长沙》,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在对本诗的朗读中,我没有让学生坐着齐读,而是全部起立。黑板上是两幅素材图片:一为“独湘江图”,一幅为祖国“山河如此多娇”图。每一个炎黄看到一代伟人的风姿,“看”到祖国大好山河,心中那份豪壮之情油然而生。在朗读中那种高亢和激情自然就出来了。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叫停了。给学生留了个问题:如此多娇的河山,又是那样的一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感慨呢?同学们从“问”字开始尝试朗读,反复的揣摩中,一种山河尤在,国家破碎的感觉逐渐被体会出来了。重游橘子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再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意气风发,那种要报效祖国,勇担大任的豪情读出来了,自然也达到我朗读的一个目标。到此,只是片段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分析的感情起伏变化朗读全诗。在我的朗读指导和适时的穿插讲解中,一堂课完了,留了的是学生的无限的感想。

上面是我对诗歌朗读教学的简单的案例分析。当然,课堂上具体的授课的流畅和课堂组织的合理性,我们每个老师都可随学生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教无定法”嘛。在这里我只是把它作为我理论上的一点支撑而已。

也许,每个老师都会注意到朗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诗词的朗读。但在朗读教学中,很多时候可能都无法让我们感到满意。具体说来,在诗词朗读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不足。以下草拟几点,大家一起探讨。

朗读时间把握不好,只是教案上的安排式的朗读。一般教师可能是在介绍了作者,作品背景后就放录音或者直接就叫学生朗读。如果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而这样,那何不先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氛围再进入朗读呢?哪个的效果好,大家一看便知。再者,中途为了活跃气氛而朗读,这种朗读的动机上就不妙,怎么能让学生带有感情去朗读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一开始就没有带动他们学习本诗词的积极性,进入不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又怎么去读好她呢?更有甚者,可能是为了填充课堂时间强加的朗读,这种方式我不便多说。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课堂上诗词朗读的实效性呢?在上面的案例中,大家也可能已经看到我的陈述。在我的课堂上,特别是诗词鉴赏课上,我是在有“情”的朗读中进入课堂,进入诗词学习的。在我的课堂开始之前,我和我的学生已经一起奠定了这一堂课的基调。从朗读 情感跌宕,音调的起伏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去理解诗的意境。我是从来不去安排什么时间去读,什么时间去讲的,暂且我把它叫做“读讲合一”吧。所谓的“读”是感情式的朗读,而“讲”是一种穿插试的讲解,我可不想破坏已经有了的课堂氛围。至于说到一堂课上要朗读多少遍才算够呢?这要取决于我们的这堂课上师生情感调动的程度。朗读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应该完全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在这种情感的释放过程中渐渐的走入诗人的心田,从而达到感悟诗词的目的。一堂很好的朗读课应该是师生相互揣摩交流朗读的过程,在这种朗读中师生之间可以交流揣摩,从而提高师生生朗读水平。在老师的朗读中,可以让学生走入我的情感世界,那么你还会担心学生不专注你的课堂吗?同样,我们也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心与心的交流中,有师生的感情交流。当然最终我们也和诗人的心有了交流,这样去理解一首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毕竟,去感悟诗词才是我们上一堂诗词课的初衷。

在诗词的朗读教学中,还要注意根据诗词的不同而去把握朗读的方式。要注意单读和齐读的重要性,不同风格的诗词在朗读方式的选择上侧重点是不同的。譬如,上面说到的两个案例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沁园春・长沙》我们可能是侧重于齐读,可以营造出高亢、激情的氛围,这也适合此诗的感情基调。而《再别康桥》却应以单读为主,齐读为辅。它需要的是一种淡愁的氛围,这也适合诗歌的淡淡离愁的基调。诗词的朗读,是为了情感的更加投入,朗读也是促进情感升华的最佳方式。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7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

诗以抒情为本,作者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这就为我们的鉴赏带来了难度。那么,我们该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步入诗的殿堂,获取美的享受,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朗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是一种节奏感强又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因此,加强朗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从中获取音乐的美、画面的美和情调的美。但在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②要有感情地朗读。

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遣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同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这样才能体味诗中的绘画美情调美等。

二、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情调美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

如戴望舒的《雨巷》,表面上,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个忧伤的爱情诗,但只要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抓意象、明意境,想象诗中的形象美、绘画美和意境美

1.意象

即诗人的意中之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客观物象包括天地间的一切,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在诗中,诗人往往用这些意象来描绘意境,抒发感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抓住这些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诗歌的形象美。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该散曲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典型意象渲染出一派凄凉萧条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又如元代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该曲抓住“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等最能表现秋景的意象营造了一幅萧瑟的秋景。

2.意境

“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的生活图景。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读诗而能品味它的意境,正是审美意识的萌芽。我们欣赏诗,只有进入意境,才能切实领悟诗意,体味作者的情态和获得美感。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选取了“驿外”、“断桥”、“黄昏”“风和雨”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以及所受到了打击的画面,流露出词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

四、分析表现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1.抒情方式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通过采用呼告的手法,表现了他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的情怀。

2.表现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样我们才会在鉴赏诗歌时获取更多的美感。

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动静结合等。

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夜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物是人非,对比鲜明。

五、咀嚼语言,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叶圣陶论创作》)可见,赏析诗歌中,语言分析十分重要。分析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达到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把握。

如的词《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山之多;“遍”字写出红之广;“层”字写出树林重迭之状;“染”字着意刻画出枫林仿佛是人有意染成一般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句写的是近景,“透”字表现了江水的碧绿清澈,形象可感,而“争”字则给平静的江面增添了昂扬的动感。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蕴含在这些(当然还有其他词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中。

在古诗词中,中国古代诗人也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赏析:“闹”字人格化,比“浓”更凸现出红杏挂满技头,争奇斗妍的盎然春意,且动感十足,意态传神。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赏析:“弄”字拟人化,比“投、落”字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皎月破云而出,月下花影斑驳,风中花影摇动,花枝招展,化静为动,化美为媚。

沁园春长沙赏析篇8

语文基础知识面较广。本文试就常见的词语、诗句、名言警句、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的拓展,作一说明。

词语、诗句的拓展。例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成语“二三其德,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等,可提示学生说出一些来源于《诗经》的成语。像出自《关雎》的“辗转反侧”,出自《风雨》的“风雨如晦”“风雨凄凄”,出自《桃夭》的“逃之夭夭”等。这些成语的拓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劝学》时,由文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补充“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相类的词。

上李白的《蜀道难》,诗中有“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句,可引出和子规有关的古典诗句。“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北宋秦观《踏莎行・彬州旅舍》),“子规声里雨如烟”(南宋翁卷《乡村四月》等。在比较中体会杜鹃(子规)这种意象在渲染氛围,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则更多的喜用“空”字,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句。由此,可引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在比较中积累,在积累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

在讲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句时,可就“望”字引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中的“晦朔”二字,进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中有关时间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拓展有关的基础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思想内容的延伸

教材中的课文,尽管题材不同,风格有异,时代不一,但都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成的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做到对每篇课文都注意思想内容的分析,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能启迪学生心智、有助于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东西引到课堂中来。通过分析、比较、引申,从而使学生得到新的深层次的认识。

如《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在他身上表现出的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都可以从阿Q身上找到影子。

三、艺术表现手法的比较

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内容。处理不好,或方法不当,容易流于空洞和形式。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能根据课文实际,恰当地进行拓展、比较。是可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的。

的诗词意境雄浑,画面开阔;想象丰富,善用夸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和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诸多相似之处。高中语文新教材仍然保留了他的《沁园春・长沙》。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万”字气象万千,使人的视野极为开阔。这一数字的夸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他的《沁园春・雪》中,同样也用了数字的夸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的意境雄浑,使人不难体味到作者那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联想到大诗人李白,同样也喜好运用夸张的手法。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通过这些数字的夸张,极大地拉开了时空的距离,从而营造出诗词雄浑阔大的意境,进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豪迈的胸襟。在比较中,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上一篇:公司生产管理流程范文 下一篇:经典相声台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