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课件范文

时间:2023-12-07 22:27:37

沁园春雪课件

沁园春雪课件篇1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沁园春雪课件篇2

【关键字】语文;网络;优化课堂教学

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更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广大农村城镇中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1 优化学习资源,激发语文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对“秋魂”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而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课时,时有“自焚”事件发生,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一段树木成长过程的FLASH动画(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这两个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2 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 “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

3 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新人才。”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例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沁园春雪课件篇3

(海原县第三中学,宁夏 海原 755299)

【摘 要】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探究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入中学语文课堂,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这个整合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加上语文课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新亮点、新突破。

1 创新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观察思考—范例激趣—自主探究—创新实践;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

1.1 诵读

教学中,通过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研读

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

1.3 鉴赏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

2 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初中语文《枣核》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

2.1 创设情境

(电脑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 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教师提问: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

2.2 合作探究

教师启发: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成果。

2.3 自主探究

教师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思维训练、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于一身,同学们乐于参与,善于实践效果很好,帮助同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后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几年的实验,表明运用信息技术,确实能优化语文课堂,优化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创新教学结构,扩大知识面,开展学法探究,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

沁园春雪课件篇4

2、走到里面,我看见了一棵丁香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一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就像一对可爱的翅膀,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丽、淡雅。

3、这么多的紫丁香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起来像一幅很美的画。

4、丁香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5、丁香是优雅的、安静的、美丽的。丁香就象一个正在看书的小姑娘,头上别着好多沁人心脾的花朵和心型的叶片。好多人天天闻着丁香花中幽香的气息,却忽视了它的存在,它那么小却散发出那么浓郁的香气,是多么神奇呀!

6、冬天,下雪了,丁香树的叶子已全部落下,光秃秃的树枝上盖着的白雪显得格外耀眼。晶莹的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远看,那一片片似云的雪宛如丁香花在开放。

7、几十年风霜雨雪的洗礼,这棵丁香已长有三米来高。它面南而立,浓荫如盖,显得古朴端庄,苍劲健秀,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魔力。那绿油油、水生生、鲜嫩嫩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微风乍起,沙沙作响。

8、看,褐色的老枝,繁多而茂盛微微变曲,向四面伸展,约有一人高。老枝上抽出一些浅绿的新枝,缀着一朵朵紫巍巍的小花。每朵花有四篇花瓣,里卖抱着一根白色的花蕊,真想一根精致的绣花针。这话有多少呢?看他的花名吧,“丁香花”。

9、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丁香花便露出了笑脸。那一朵朵白如雪、红似霞的丁香花开满枝头。远看,就好像丁香树的绿叶上浮起了一片片彩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春风轻轻地吹进教室,夹杂着几丝丁香花的香气,给严肃的课堂带来了几丝温馨,使人又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10、每年初夏,丁香就长出桃形的叶子,不久便长满了米粒大小的花骨朵,像一串串弯弯曲曲的小火柴棍。过不了几天,就开满了洁白的小花。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个个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都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空中伸展着,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俏丽、淡雅。

11、秋天,丁香树的叶子慢慢变黄,伴着秋风飞旋着落下,就好像一只只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时,同学们便用落下来的叶子做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叶贴画。还有的同学,踏着落叶练习长跑,脚边就好像激起了一朵朵金黄的浪花。

12、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13、我爱丁香,爱它的优雅,爱它的美丽,爱它的安静,爱它沁人心脾的幽幽香气,更爱丁香团结的精神。

14、夏天,丁香花慢慢凋谢了。这时,绿绿的叶子下的树阴便成了我们休闲的好场所。上完体育课,我们便坐在树阴里的蓝凳子上聊天,常常是到打了上课铃才回班。课间,常常有一些淘气的小男孩爬上树,摇着树干让树叶落下来,一边说:“天女散花啦,天女散花啦!”

15、远远望去,在稀疏的绿叶丛中,时隐时现的丁香花好像在和我捉迷藏。微风吹来,那朵朵艳丽的丁香花摇动着自己美丽的。身躯”,多么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呀!

16、再看那丁香树,远远看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型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天空伸展着,又朝观赏它的人们伸出一双双小手。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美丽、淡雅。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就好像到了梦一样的香海中。风一吹,那幽香被送得很远很远……

17、在那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却开满了丁香花,它那香味沁人心脾.今人一醉不已。不禁使我想起了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8、这花有多香呢,坐在三楼教室里上课,就能感到馥郁的花香一阵阵的指望鼻子里钻,使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这花有多美呢?他们一朵紧挨着一朵,就像许多穿紫裙的小姐妹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清风吹来,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子运载飘动。那一对对桃形的叶子,鲜绿鲜绿的,纵横交错在花间。花香夹杂着绿叶的气息,弥漫在校园里,使人感到多舒畅啊!

19、丁香不象牡丹雍容华贵,不象玉兰亭亭玉立,不象迎春灿烂夺目,但它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美丽。

沁园春雪课件篇5

关键词: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的信仰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第二个环节——研读: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身心都来一次洗礼,不但可以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又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锻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醉翁亭记》中作者于民同乐,寄情于山水,愿与民共舞的思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秀丽、俊美的祖国大好河山,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三.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激情的涌现

《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的结合教育素材,让学生多看、多读、多写。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表达能力的训练。如学习《三峡》后可以让有条件的孩子同家长一起看看三峡,写一些观后感。既可以锻炼意志,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沁园春雪课件篇6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单刀直入板书课题,然后由课题生发开去提出揭示教学要求和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导语可设计为:“今天我们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板书),文题是由三个名词组成的短语,这三个短语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将文题改写成一个能够体现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主要内容的句子(可改为:《《林教头风雪之夜山神庙前杀敌报仇》)。”然后再以这个句子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

二、游戏导入,寓教于乐

爱因斯坦说:“游戏是最好的老师。”适应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游戏活动,可将知识的传授融于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兴趣盎然的智力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把本文改写成课本剧,并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分别扮演唐雎和秦王。表演者要把握人物语言、神态、情感等。然后在教学本课时,采用表演导入,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更深的体会,还可从同学出神入化的表演中受到感染,激发爱国情感。

三、竞猜谜语,激发兴趣

“猜谜语”是学生十分喜欢参与的游戏形式,猜谜语导入,很容易形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中。

如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教师即可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形状像老鼠,爬在树枝上;生活像猴子,忙着摘果子。’请同学们猜一动物。”学生很快就能猜出谜底。教师再积极引导:“那么松鼠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近松鼠,了解松鼠。”这样学生就会有很高的学习兴趣,急切地想知道松鼠的样子和习性。

四、描绘故事,营造氛围

所谓故事导入运用,就是运用人物故事、历史典故、作者生平等背景资料,让老师的语言变得幽默、有趣、生动,而不是刻板、生硬和乏味,来激发学生课堂思考、后续阅读等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如教师在教“写作应简明”知识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与同事外出散步,看见一匹奔马踏死了一只狗。欧阳修对同事说:‘试述之。’同事说:‘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共用了11个字。欧阳修嫌其啰唆,只用了‘逸马杀犬于道’6个字。历来被人称颂为简洁的典范。但有人提出异议,简是简了却未必佳。同事的字数虽多,但几个要素交代得很清楚,犬是‘卧’着的,地点是‘通衢’,故被马杀。”说到这里,教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改得更好?”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最终学生写出了“逸马杀卧犬于通衢”的符合简明要求的好句子。

五、巧设悬念,培养思维

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去探求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教读《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是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要杀死杨修呢?”学生会带着问题急切地去探究答案。

六、引用诗句,进入情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古人笔下的雪景美妙动人,那么,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以上一段话是学习《沁园春 雪》时的导入语。

七、播放歌曲,渲染气氛

利用多媒体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感受古人欣赏月色时的心境。再从歌词内容受到感染,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由此导入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课,这样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痴如醉的美妙境界。

八、质疑设问,产生欲望

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同学质疑:“为什么叫死海?却又说不死呢?你想知道原因吗?请赶快走进课文,了解事情的真相吧!”学生会产生一种探求真知的欲望,主动学习。

九、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于漪老师教《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精练优美的导语:“同学们,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接着她又让学生回忆描绘春天的优美诗句: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中的“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巧妙的情景创设,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境界和角色,引发了学生对美妙春天的共鸣,这实在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教学。

以上只是简要地谈了几种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除了达到必要的课堂效果外,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同时,学会思考,在潜移默化之中,喜欢上语文课,学好语文。

沁园春雪课件篇7

关键词:结语 总结 延伸 引导

在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透彻,点拨到位,学生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但是当检查学习效果时就差强人意。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利用课堂结语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虽然课堂的结语所用的时间不长,但这短短的几分钟,却能突出教学重点,指引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加深记忆,开拓思维。在设计课堂结语时要考虑到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情绪等方面因素,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灵活、巧妙地设计和应用,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反刍总结,巩固所学

《论语》里说要“学而时习之”。俄国教育学家乌仲斯基也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对每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学到哪里,听到哪里,书本一放,时间一长,什么都忘记了,这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结语环节这个最佳时机来及时巩固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利用提问、简述、提纲、表格、图示等方法来强调要点,强调记忆,使学生对整堂课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例如学习《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解释关键的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可以利用下课前5分钟,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如表格所示,对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句进行梳理、记忆和运用。

词、句 例子

实词

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猪牛羊等祭品)

通假字:小惠未(通“遍”:遍及)

一词多义: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砍伐)

词类活用:神弗福也(赐福)

虚词 以①因为②把③用来④凭借⑤认为

疑难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样的教学安排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可以把练习中获得的技能上升到方法的高度,使教学内容逐步深化。

二、延伸话题,探究新知

学习语文当然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学习,文本学习应该是通往更广、更宽的知识世界的另一个起点。因为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涉及的内容广泛,如果不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会把学生引入一个非常狭窄的认知天地。所以,拓展课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阅读范围,对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学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时,唐雎的有勇有谋、不畏的精神会让学生敬佩赞赏。这是延伸话题的好时机,可以设计问题:历史真有唐雎此人此事?还有,我们今天还有没有唐雎这样不畏的人?学生会讲到广州敢举报公车私用的欧伯、披露地沟油的记者等等,但是他们都遭到了报复……结语的正面总结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有了这些人的不畏,公车私用现象少了,造假者不敢明目张胆了……学生在延伸话题后得到启发和收获,迈出了探求新知的关键一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以此为契机,进行课外阅读,多角度看问题。课堂结尾短短两三分钟,可以引来活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反弹琵琶,正向引导

“反弹琵琶”的意思是指原有的、一般性的理解,从反方向去思考,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认识,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充分利用课堂结语,可以用“反弹琵琶”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的叔叔于勒》的构思精妙,塑造人物形象传神,对比手法运用的精彩。在课堂小结时,可以提出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贫富变化成为小说的线索,“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和叙说者,都应该写。但是文中却写了二姐、还有看上二姐的公务员,二姐的婚事,不是显得有点多余吗?学生尝试着省去这个情节再读课文,就发现了写二姐的婚事成功,是为了引出去尔赛岛旅行,才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学生认为写那个公务员答应婚事,是作者的特意安排,因为他想说明当时不仅仅是菲利普夫妇这些个别人是这样唯利是图,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如此。学生的发言虽然还是比较简短,但是角度倒是开阔了很多,也从另一个角度深刻体会作者情节安排的巧妙,以及揭示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现实,认识作者对裸的金钱关系社会的一种揭露和抨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需要激发的,有时候只需要教师在堂上的一点点时间引导,学生就可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殊途同归地理解、掌握知识的要旨。

四、前后呼应,落实目标

结合新课的内容,以照应开头的方法结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要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我们都比较习惯在课堂开始就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用设计悬疑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所以一堂课的结尾时,启发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此前提出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巩固该堂课的学习内容精要,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前呼后应、豁然开朗的效果。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课前导入:“《沁园春・雪》一发表立即得到广泛的传诵,就连都钦佩不已,那这首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在课堂结尾时,让学生来回头再说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学生大多数都从虚拟更高观察点写出雄伟壮阔的雪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生机盎然、娇艳美丽的河山、结构上承上启下,浑成一体等角度去品味词的精妙,少数也谈到佩服作者敢于超越前人的信心和气魄。最后总结: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可能有很多文学家都不逊色于,但没几个能写出《沁园春・雪》的豪迈气概。所以,真情流露的作品才最感人。通过这样的首尾呼应,本课的学习精要就尽显无遗了,很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导入还是结尾,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结尾方式,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更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

参考文献:

《语文“生命”课堂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7期)

《关注课堂结尾》(《教育时报》2010年29日)

沁园春雪课件篇8

《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便为战斗在语文第一线的老师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便以其不可阻挡的势头渗透到教育领域,给教育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就在于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课堂教学效益会不断提高。

一、 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喜欢动画、音乐、游戏等生动而且充满趣味性的东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营造出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如在讲解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 雪》时,课前,我先在屏幕上打上毛泽东主席《沁园春 雪》的手迹,主席洋洋洒洒的书法配上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纯净优美的诗词欣赏氛围中,从心境、思想、精神上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作好了充分准备。进入课堂,借助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调控自如的 优势,借助一张张诗情画意美妙无比的图片,借助专业朗诵家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朗读带,我很轻松地就将六七十平方的教室变成了一个跨越几千年跨越几万里的时空,将全班四十多位学生带入这个时空神驰遐想,感悟词作的壮美意象、无穷意蕴。

二、 再现生活,加深体验

利用多媒体可以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拉近学生与客观事物间的距离,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情境中得到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一课时,传统教学中,去过中山陵的老师还好点,没身临其境的就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真是老师心里犯嘀咕,学生课下更糊涂。如今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找来一张光盘,学生们随着导游“游览”整个陵园,不但对陵园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精神也有了清楚全面的了解,在看课本已是一目了然,不用老师在陵园的布局上费尽口舌,而更多的时间精力则用于对文字行文构思的分析理解上。最后让学生对着画面配导游词,学生们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三、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师不仅要把课内的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导入课堂,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教学《隆中对》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片段,生动的画面激起了学生课外探求知识的兴趣,课堂上还利用动画地图,让学生对于曹操、孙权以及荆州、益州的位置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对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方针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在课后纷纷通过网络链接,去阅读了解更多的相关资料。

上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提高酒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