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18 12:13:52

沁园春长沙课件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1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将诗歌的内容吃透,领会诗歌的情感,将诗歌的“美”悟出来。其次,搜集相应的音乐作品。选择音乐作品的原则是跟对应诗歌主题相近、意境相通、基调相符。现将我选用的部分音乐作品分列于下: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歌曲)

《再别康桥》(徐志摩)——《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曲)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长城谣》(歌曲)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热恋的故乡》(歌曲)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梁小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

《致大海》(普希金)——《大海啊,故乡》(歌曲)

《我一无所求》(泰戈尔)——《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永远和你在一道》(歌曲)

《秦风·无衣》(《诗经》)——《我是一个兵》(歌曲)

《离骚》(屈原)——《潇湘水云》(古琴与乐队协奏曲)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白马篇》(曹植)——《骏马奔驰保边疆》(歌曲)

《归园田居》(陶渊明)——《走在乡间小路上》(歌曲)

《琵琶行》(白居易)——《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

《蜀相》(杜甫)——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锦瑟》(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歌曲)

《雨霖铃》(柳永)——《送别》(歌曲)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赤壁怀古》(歌曲)

《一剪梅》(李清照)——《难诉相思》(歌曲)

再次,要制作多媒体影片。根据诗歌的情景和时代背景融入动画、图片和艺术字,让影片充满诗情画意。影片我一般用Flash软件来制作,歌曲是用MP3格式导入。

二、选择适当时机融入音乐作品

用歌曲导入课文。讲授的《沁园春·长沙》时,我一进教室,立刻播放自己制作的多媒体影片,当出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动画画面时,我立即高歌一曲《沁园春·雪》,我用的是美声唱法,声音浑厚有力,再加上与歌曲的旋律对比鲜明,将作者的那种豪情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唱完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迅速导入新课,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及情感美,感受领袖的凌云壮志和伟襟,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在分析课文的中途融入歌曲。如分析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求》时,我告诉学生,这首诗很美,因为作者对生活充满热爱。作者笔下的景色虽然平常,挤牛奶姑娘的动作虽然普通,但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感,充满浓郁的乡间气息。我讲了很多,但学生还难以领会。于是,我在制作的课件中插播了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画面上牧羊小姑娘美丽动人,活泼可爱,一张圆圆的小脸配上一双明媚的大眼睛,美丽金边的衣裳随风飘舞,广阔的草原、美丽的羊群与歌词的情景配合得恰到好处。学生都陶醉在优美的画面和歌声中。我问学生这首歌美不美,大家都说美。我再问歌的美体现在哪里,同学们都说美在体现了平凡、自由而充满诗意的生活。我接着引导学生,诗中作者充满热爱之情描写挤牛奶姑娘的手、挤牛奶姑娘的动作、跟挤牛奶姑娘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色,这是否透露了作者一种生活态度?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向往宁静、纯朴、充满诗意、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诗歌写得相当含蓄、委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能力;切入点

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因没有找准探究的切入点,导致课堂上仍是师生一问一答,甚至是无病。那么,何时切入才是探究的最佳时机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尝试。

一、从课文导入时切入,培养学生探究新课内容的能力

学生进入新课读到课题时必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力。此时切入,一定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课进入时,我多从课题入手,设问,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探究。如进入《江南的冬景》一课时,我问学生: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大家声情并茂地背起来。“春天,江南景美。可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却是一个万物萧瑟的季节。然而郁达夫却偏偏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那么在大师的眼里江南的冬天有什么美景?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同学们怀着一睹为快的急迫心情很快找到:“可爱明朗、含蓄的生气、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能不能归纳到一个词语上?”有同学接口道:“明朗。”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能不能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家分小组很快归纳出:曝背谈天图(第2自然段)……“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写什么?”通过小组再讨论,各小组代表又很快在黑板上归纳出。这样在课文导入时,就把握住了新课内容。

二、从学生自主阅读入手,培养学生探究课文脉络及写作特色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不知从何处开始学习。此时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最佳时机。如我在板题《劝学》后就问同学“荀子在文中为什么要劝人们学习呢,是从哪几方面来劝的,又分别采取什么方法来劝的?”同学们带着这一连串探究题去自主阅读课文,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劝人们的。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学不可以已’,他在学习的意义方面,用“青”“轮”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改造人的品性。在学习的作用方面,他用“吾尝……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吾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从而强调了学习的作用;他又通过“登高而招”却“臂非加长”而能使“闻者彰”等四个比喻来说明人主要是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又分三层次采用了正反设喻论证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同学们就已理清了课文脉络和写作特色。

三、从学生的疑难处入手,培养学生“明道解惑”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疑惑,一种明道解惑的愿望非常强烈,此处切入也是极好的时机。在学习《师说》一课中,一学习小组代表质疑:课文的第一段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而第二段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不是矛盾吗?对此,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去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要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再去读第二段,思考:为什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最后再将第一、二段连起来读想,通过步步点拨,最后这个小组的同学不好意思的摸摸头说,噢,原来第一段既是说古人重视师道,又是针对现实,而借古非今的;第二段是批判当时社会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在每一、二段间起过渡作用的。

四、从学生的分歧处入手,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学生当遇到意见分歧时,第一希望是什么,希望教师能站出来,支持他们的见解,倘若此时教师巧妙地激发,便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在学习《鸿门宴》评价人物特点时,有同学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话一出立即遭到另一位同学的异议:“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大家立即将视线转向了我。而我却故意笑了笑反问道“为什么?”他觉得挺委屈的,情绪激昂说:“他真正的失误在于他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宽宏大量等弱点上,就算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李邦……在新安之战中,章邯率部归降。项羽却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坑埋秦卒二十余万人。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我这一激将法,不仅使学生更深地认识了项羽这一悲剧性英雄,而且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还培养学生辩别事物道理的能力。

五、从课文知识迁移处入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只是个例子”,其目的是要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此时切入,便能使教材起到例子的作用。在教学《沁园春・长沙》快结束时,我打出投影――《沁园春・雪》诗文,并要求阅读体会本诗与《沁园春・雪》在结尾所抒发感情上的不同点和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同学们在稍作讨论后,很快归纳出《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沁园春・雪》通过对历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当然“今朝”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可以当是的自况。两首诗在写景上,一是写美景,抒豪情;二是运用对比手法,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的对比;三是语言极富表现力。

当然,语文课堂中探究的最佳切入处是动态的。这需要教者捕捉课文中每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巧妙而适时地切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达到最佳的效果。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3

刚进入新课改时,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小心翼翼,就怕三年后的高考考砸了。于是,针对高考,贴近高考,就成了自然的选择。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至于其他的,老师能顾及当然好,若顾及不上也是没太大问题的。这个现状使得现代新诗在中学课本中的地位极其尴尬。

除了高考对新诗的“排斥”态度,新诗在中学课本中占据的位置和选文范围也极为有限。在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新诗仅占一个单元,并被安排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其单元课文包括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虽然产生于1925年,但属于现代范畴。三年前我们怎么教呢?我们从个人经验出发,从政治导向出发,从考试出发,将的《沁园春·长沙》做了重点解读,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做练字训练,将词的上片写什么景,下片抒什么情做高考题似的设计与提问,比如“这首词的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由于有着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大量的应试教学经验,大多数教师对旧体诗的理解与教学相对成熟,因此,当我们碰到不太熟悉的现代新诗时,便习惯性地用分析古诗的办法来分析新诗,分析诗歌的主旨、情感或某些字词。新诗的教学便只是走走过场:读一读新诗,背一背新诗,介绍介绍作者,讲一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对新诗产生基本的认识,更别谈让学生燃起写作新诗的兴趣。

于是就有个感觉,现代诗歌的教学过于冷清,可有可无,成为鸡肋,现代诗歌教学走向边缘,走向了无趣,而无趣的事做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于是,反思就成了自然的事。

现代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丰富深刻的内容。与古典诗歌相比较起来,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少了一些束缚,在内容之中显得更为深厚宽广,其表现手法也没有那么约束且多样化,这样也就能让更多人接受并模仿创作。一些自由诗歌,曾经在八十年代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读诗写诗的青少年却很少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地位也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迷茫。

那么,如何走出迷茫,面对又一次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我们的设想是:回到现代诗歌的本质,回到现代诗歌的原点。

现代诗歌的本质和原点在何处?作为教师,不必在概念上纠缠,基于王荣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定位于现代诗歌的文体和几个核心要素,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诗的抒情性,二是现代诗的外形(形式),三是诗的音乐性,四是诗的意象和意境,五是诗的比喻、反复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据此,的《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定位于与新诗进行比照,据此,我们确定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能背诵这首词,能知道词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词的情感,能比较词与新诗的不同。也就是说,向高一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词,词有什么规定性,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学中,学生只要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体会其情感即可。侧重点是选择一首名为《鹰》的现代诗与之比较,并将的这首词用现代口语加以改写,让学生进行比较,目的是区分古体格律诗和现代新诗。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比较,大体能感受古体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的积极性,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有必要简单介绍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历史意义——那可是参与了中国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的诗歌啊!这样,在讲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将学习目标确定为:能背诵这首诗,能知道现代诗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诗的情感,能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将侧重点放在情感和形式上。情感上,戴望舒不仅有着当时的时代烙印,也有着个人的心境。形式上,教师可介绍象征派诗歌对戴望舒的影响,在诗歌句式来理解叶圣陶所说“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的含义,并将其与胡适的《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作比较,这样,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到两首诗在语言、句式上的不同。同时,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明了《雨巷》的意象和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以便理解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承续关系。

而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简单介绍徐志摩和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同时将这首诗的诗行排列与《雨巷》比较,让学生理解现代新诗的外形,也即诗行排列的创新与变化。同时,体会新诗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比喻和反复。

当然,对这首诗的语言感受和品味也必不可少。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诗句,完全是现代的词语,现代的句式。如果和古诗句比较,比如和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相比较,何为古诗句,何为现代诗的句子,结果能立刻显现。

要强调的是,上述两首诗歌还特别适合朗诵。教师应教会学生找出诗歌的韵脚和诗句的节奏,把握轻重音,教会学生朗诵。教师还可利用名家朗诵材料,让学生学习朗诵,爱上朗诵,进而喜欢诗歌,喜欢一种诗意生活的方式。

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们将学习重点定位于,比较这首诗与《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语言与诗行排列,学习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判断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以让学生建立文体意识。同时,还可比较这几首诗抒情方式的异同。

当然,学习这一单元,还有必要适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分析文本诞生的历史条件,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主张等,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手段。比如介绍徐志摩与林徽因,既可引发学生兴趣,也可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面对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4

1、看,褐色的老枝,繁多而茂盛微微变曲,向四面伸展,约有一人高。老枝上抽出一些浅绿的新枝,缀着一朵朵紫巍巍的小花。每朵花有四篇花瓣,里卖抱着一根白色的花蕊,真想一根精致的绣花针。这话有多少呢?看他的花名吧,"丁香花".

2、走到里面,我看见了一棵丁香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一朵小花 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就像一对可爱的翅膀,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丽、淡雅。

3、我爱丁香,爱它的优雅,爱它的美丽,爱它的安静,爱它沁人心脾的幽幽香气,更爱丁香团结的精神。

4、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5、在那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却开满了丁香花,它那香味沁人心脾。今人一醉不已。不禁使我想起了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再看那丁香树,远远看去,就像一株株落满晶莹雪花的圣诞树,圣洁而诱人。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朵朵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有四个水滴型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天空伸展着,又朝观赏它的人们伸出一双双小手。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美丽、淡雅。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就好像到了梦一样的香海中。风一吹,那幽香被送得很远很远……

7、这花有多香呢,坐在三楼教室里上课,就能感到馥郁的花香一阵阵的指望鼻子里钻,使人心旷神怡,如醉如痴。这花有多美呢?他们一朵紧挨着一朵,就像许多穿紫裙的小姐妹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清风吹来,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子运载飘动。那一对对桃形的叶子,鲜绿鲜绿的,纵横交错在花间。花香夹杂着绿叶的气息,弥漫在校园里,使人感到多舒畅啊!

8、每年初夏,丁香就长出桃形的叶子,不久便长满了米粒大小的花骨朵,像一串串弯弯曲曲的小火柴棍。过不了几天,就开满了洁白的小花。近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穗是由一个个精致的小花组成的。每朵小花都有四个水滴形的花瓣,两个一组,像一对对小翅膀,向空中伸展着,在绿叶的簇拥下显得俏丽、淡雅。

9、几十年风霜雨雪的洗礼,这棵丁香已长有三米来高。它面南而立,浓荫如盖,显得古朴端庄,苍劲健秀,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魔力。那绿油油、水生生、鲜嫩嫩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微风乍起,沙沙作响。

10、冬天,下雪了,丁香树的叶子已全部落下,光秃秃的树枝上盖着的白雪显得格外耀眼。晶莹的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远看,那一片片似云的雪宛如丁香花在开放。

11、丁香不象牡丹雍容华贵,不象玉兰亭亭玉立,不象迎春灿烂夺目,但它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美丽。

12、丁香是优雅的、安静的、美丽的。丁香就象一个正在看书的小姑娘,头上别着好多沁人心脾的花朵和心型的叶片。好多人天天闻着丁香花中幽香的气息,却忽视了它的存在,它那么小却散发出那么浓郁的香气,是多么神奇呀!

13、走来一看,它竟是那么小巧玲珑。它的颜色不像牡丹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只有粉色和白色。它的花瓣很特别,有四瓣的,有五瓣的,六瓣的极其罕见。

14、夏天,丁香花慢慢凋谢了。这时,绿绿的叶子下的树阴便成了我们休闲的好场所。上完体育课,我们便坐在树阴里的蓝凳子上聊天,常常是到打了上课铃才回班。课间,常常有一些淘气的小男孩爬上树,摇着树干让树叶落下来,一边说:"天女散花啦,天女散花啦!"

15、远远望去,在稀疏的绿叶丛中,时隐时现的丁香花好像在和我捉迷藏。微风吹来,那朵朵艳丽的丁香花摇动着自己美丽的。身躯",多么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呀!

16、秋天,丁香树的叶子慢慢变黄,伴着秋风飞旋着落下,就好像一只只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时,同学们便用落下来的叶子做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叶贴画。还有的同学,踏着落叶练习长跑,脚边就好像激起了一朵朵金黄的浪花。

17、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丁香花便露出了笑脸。那一朵朵白如雪、红似霞的丁香花开满枝头。远看,就好像丁香树的绿叶上浮起了一片片彩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春风轻轻地吹进教室,夹杂着几丝丁香花的香气,给严肃的课堂带来了几丝温馨,使人又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18、丁香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丁香花的叶子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小桃子,紫丁香在这些小桃子之间露出了头。有的才露出两三朵小花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绽开了笑脸,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看起来像一个个大玉米棒子。

19、当和煦的春风吹醒大地的时候,小鸟在枝头高歌。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枝芽,丁香花也张开了笑脸。仿佛在迎接春姑娘的到来。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5

1、调动情感体验,发展意象思维,意会悲欢离合,状写人生百态倾情投入,真情演绎,以师情激生情,以生情悟文情,在情感的激荡中激活学生意象思维。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放一曲哀乐,营造悲的氛围。教师悲情的朗诵课文,一遍一遍,直至泪如雨下,声气梗阻。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去体验人们失去总理的大悲大痛,又从这大悲大痛中感悟出总理人格的伟大以及人民那种对总理的真悲、真痛和真爱。

这种内心情感”,其实是一种审美情感。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孙犁的《荷花淀》等那样充满诗情画意的篇什,固然能引起人们的美的愉悦,而那些描写丑的东西的作品,经过作家的审美评价,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这是文学欣赏与日常生活的观赏的区别所在。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中丑的事物。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周朴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的人。在私生活领域,他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在社会生活领域,他是一个狠毒、残忍、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在这样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恶心的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审美情感,集中笔墨多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周朴园那丑恶、肮脏的灵魂。

再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里的古代语言教师,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接触;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未存过的东西,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还要把别人装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思想麻木、僵化;行为鬼祟、虚伪。作者正是通过这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典型的奴才性格,充分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总之,文学作品描绘丑的事物,并不会产生如同人们在生活观察中引起的那种痛恶感,因为在天下的艺术家手中,正如果戈理所说:“一切都可以成为追求美的工具,如果听命于美服务的崇高理想的话”。丑的事物,经过作家审美理想的反射,在同美的对比中,作为美的对立面被评价时,它也就变成了具有艺术美的事物,也就是说,审美情感并不等同于生活情感。

2、从笑声中得到启示,从悲悯中得到净化,直面崇高得以超越,直面丑恶得以警醒。一切文学作品莫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莫不蕴含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解读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生活而仅做形而上学的研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笑为手段,否定生活中那些不协调的形式,从而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肯定、引导和发展学生情感中善的方面,让学生心灵在悲剧冲突中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古人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中一切崇高的形象来震憾学生灵魂,使其余是以超越;以一切丑恶的现象来刺激学生良知,使其得以警醒。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文学作品中活的形象来激发学生活的生活进行感悟得以实现。

文学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通过读、看、听,从文艺作品的形式到内容的具体感受阶段是欣赏的感性阶段,而文学欣赏的理性阶段则是欣赏者依据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素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对欣赏对象加以对照比较、分析鉴别的阶段。青年学生在新闻记者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停留在文学低沉的感性阶段。也就是说,他们仅仅能够理解作品字面意思,即表层意蕴,而对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即字面底下所含蕴的意味,则把握不住,因而也就不能领悟作品作包含的独特审美意蕴。欣赏文学作品,首先要进入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情感交流,从而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受,而青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如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叙写了、山气、夕阳、飞鸟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表达了作者从这些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这首诗的表层意蕴。若要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审美特质,尚须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绘美好的田园景物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恬静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现他蔑视居恶污秽的现实,不愿奔波于龊龌的官场的清高思想。这就是在理解诗表层意蕴的基础上领悟和把握诗的深层意蕴。

3、创新教学结构,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

我们知道,作家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及其审美指导下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读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特殊性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作品的。青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清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在理解作品表层意蕴的基础上挖掘和把握深层意蕴,我想,随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肯定会日有所进的。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高效

在进行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时,要向其中注入人文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现实的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鉴赏能力,从而培养语文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一、优化教学模式

语文和数学、物理等学科不一样,极具灵活性。这样的特点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增强自我修养,及时地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诗歌的美,从而主动接触诗歌、了解诗歌。例如,应该怎样来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是先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还是在理解之前进行诵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对不同的情况来具体分析。例如,在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感受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英雄人物壮志难酬的苦闷,学生在与诗歌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背诵;在学习《锦瑟》时就没必要如此诵读了,学生可以在没有深入了解诗歌的条件下先进行多次阅读。

二、深化诗歌内涵

诗歌语句精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诗歌做出拓展,深化其内涵。例如,在讲授《归园田居》之时,对于作者从何处归来进行解答可以让学生主动从文本中找出线索,大多数学生会找到“樊笼”与“尘网”这两个词。教师在学生得出初步答案之后就可以深化文本了,通过对诗歌的全篇分析向学生阐明作者回归园田的原因,是由于官场生活对于作者的禁锢,作者在为官时感受不到自由与快乐,如同羁鸟般体会不到真正地乐趣。这样的话就较之直接向学生传递“从官场而归”的简单层面的答案更容易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更加具体而贴切地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在诗歌课堂教学中不要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要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为学生将来的多方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类比教学

在众多的教学方案中,类比教学无意是较为突出的。尤其是高中的诗歌教学,将两首或更多相似的优秀作品来作比较,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关于《沁园春・雪》的讲解,让学生在阅读这两首诗歌之后分别作出评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为自己选择的诗歌从结构、意境、思想等角度进行优点阐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进步的机会,在自行鉴赏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力,锻炼思维。

总而言之,虽然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选择,让学生“乐于学”。无论什么方法都离不开对于课本的要求,学生要在学习中紧抓文本、亲近教材,全面提高诗歌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阎淑蓉.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J].甘肃科技纵横,2008(06).

[2]田春艳.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浅见:从一道诗歌鉴赏题说起[J].考试周刊,2008(42).

[3]丛文雁.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J].成功:教育,2011(01).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7

多媒体技术集电脑、录像、电视、播放四者于一体,打破了计算机跟其他电教设备的界限,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同时处理、获取、存取以及展示两种及其以上类型不同的信息,创造良好、高效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具备集成性、交互性、共享性、实时性等特点,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合理把握度。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能创设逼真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片等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并展示著名画家傅抱石以《沁园春·长沙》为素材创作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让学生犹如真的身在辽阔的冰天雪地里,真的在与指点江山的伟人对话。

2.多媒体技术能凸显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将复杂难懂且枯燥的内容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图像、声音等将荷花的颜色、外观、姿态、习性等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欣赏荷花,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借景抒情”。

3.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拓展学生视野。电脑里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能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素材少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检索和超链接,查询需要的教学资源,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4.多媒体技术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通常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禁锢了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打开和运用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1.减少师生情感交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正常播放课件,学生注意更多的是屏幕上的播放内容,本应是师生间的交流也演变成了“人与机”的关系,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

2.学生思维发展受到抑制。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先制作好的,要临时更改很难,这就使得教师很难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强度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3.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文本阅读永远都占据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学生要领悟语言,培养语感,必须要注重积累、仔细推敲、品味和比较,但很多时候这些都被多媒体呈现的动态画面和音乐替代了,很难达到深入培养学生语文语感的目的。

4.限制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将显示屏当做了黑板,鉴于屏幕只能一幕幕显示讲课内容,不能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在一页显示完全,这必然会对学生把握整篇文章造成影响,加之教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已经设计好的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中学语文课堂应突出文字魅力

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弊,本文认为,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把握好度,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如何突出文字魅力上,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1.注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和美感,领悟课文的思想情感,甘愿被语文文字魅力折服。

2.注重联系实际。语文教材中很多知识都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重挖掘教材里的实际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将这些元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也让学生能更深入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这是一首十分出色的离别诗,要让学生感受诗里的离别美和诗意美,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故乡》、《蓝莲花》等具有离别气息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一种充满离别美的氛围,让学生讲讲自己有没有跟家人和朋友离别的经历,勾起学生心中浓浓的爱和离别之情;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表演性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跟着背景音乐带入情感朗读课文。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里的“轻轻”、“走”、“来”都无不展现了作者的缅怀之情和离别之情,这就是文字魅力的体现。这句话也成为了中国传诵一时的名句。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注重语文文字魅力的展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沁园春长沙课件篇8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学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40-01

一、与诗歌相关知识的传授

诗歌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的内容比较容易界定,学界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如关于中国古代诗诗词曲赋的基本分类,像唐诗、宋词、元曲等。唐诗又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又有五、七言之分;宋词有不同的词牌,根据长短又有慢词和小令之分;现代诗歌也有其基本的体例和规范。这些知识,虽然没有必要像大学中文系一样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但中学生要学习它,对这些基本常识的了解是绝对必要的。正如方智范先生所言:“了解了一定的格律常识,有利于学生在鉴赏具体作品时,领悟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音律美方面比现代诗歌具有更精密细腻的特殊美感,对作品的意境和情韵的感受可以更深入一步。”

当然,教学中,这些基本常识的学习应该有多种途径,但空对空的传授必定是大忌,因为教学这些知识不是目的。有一位老师这样教《沁园春・长沙》这首时,讲到“沁园春”词的格式,他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掌心词的有关知识:

(一)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二)练习: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笔者以为,诗歌知识的这种教法是最值得肯定方法之一的,因为它做到了既形象实用又准确易懂。

二、诗歌的诵读

诗歌教学中的诵读慢慢被分析所取代,有的教师居然像分析散文一样一句一句甚至一词一词地落实其中的微言大义,同时也没忘了给诗歌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种做法几乎完全消解了诗歌独特的文体特点,它的跳跃性,它的节奏感,它的音乐感,都被大量的意义分析给抹平了,诗歌教学成了应试教学的最大牺牲品。

我们汉字的词汇量十分丰富,单单对文字,就有“读、念、吟、诵、唱、看”等阅读形态。一般的书信文稿是既可以“读”也可以“看”的,也就是说既可以出声,也可以不出声的。而阅读诗歌却不能用“看”来表述,读诗不能无声。柳永的词一写出来就会在坊间传唱,可见词也不宜默读。因此,诗歌不吟诵好比曲成不演唱一样不可思议。

三、诗歌教学的人文熏陶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追求实利的,中华民族始终缺少非功利的形而上的信仰,因此做什么事都得问一问:它有什么用处?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所有目标就是中举做官,书本只是他们入仕的敲门砖。封建王朝灭亡,废科举,兴新学,总该有所改观吧?我们先听听林汉达先生1941年在他的《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中一段话:

假如文字是矿工所用的铁锄,那么学问是用这铁锄所开出来的矿物。自然矿的种类不一,金矿银矿也好,铁矿煤矿也不错。怕是怕工人们什么矿都不采,只在那是费了五年十年的光阴和精神,专在擦亮他们的铁锄。……这种开矿工人要他何用?这种读书人,那是有什么教育?过去的读书人是这样,现在的学生还不仍是这样吗?学生在学校里干什么呢?还不是在他的锄头上做工夫吗?谁叫他这样干的呢?自然是他自己,他的父母和他的教员。一个学生若在作文簿上写了几个别字,或夹了几句不通的字句,国文教员便批评他“不通”,“国文程度够不上”,而他所写的内容如何,却不过问。反之,一个学生如能做诗,且做分平仄押诗韵的旧诗,那末,这管他所说是花呀,月呀,甚至是屁呀,他总是一个有国学根底的好学生。这样的学生不但自己很高兴,便是他的教员,他的家长,也很得意。

目前,“高中语文新课标”已经出台,“人文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在这教育改革的良好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经典诗歌中审美意蕴和人文魅力,让它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使他们成为灵魂高尚、思想健全的人。

当然,我们反对这样一种做法,即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的表达。“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的做法只能是对诗歌本身的损害,对诗歌教学一点好处都没有。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正如黑格尔所言:“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四、诗歌创作的实践尝试

以写诗来品诗,与以作文来赏文,其原理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味。既体味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艰辛,又学习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学过二胡,才会真切体会二胡演奏家的高超,挑过重担,才会真切理解黄山挑山工的艰辛,同样,写过诗,对会真切洞察到经典诗作的万丈光芒。

以写诗来言志,其实也是开拓出中学生写作的另一条新路。这条路,比传统的作文要新颖得多,也超脱得多。诗样的年华、诗样的情感,用诗样的语言表述出来,本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但高考作文卷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长期制约,长期弱化了学生作诗的冲动,最后甚至成为一代人未老心先衰青年老头。这种对人的天性的严重扼杀的现象早就应当改变了。

上一篇:清晨祝福短信范文 下一篇:美在你身边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