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语录范文

时间:2023-11-11 23:46:37

北京青年语录

北京青年语录篇1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方言 自释词语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所著,此书“语言鄙俚,不以文饰”[1],多口俗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方言词,这些方言词语使此书词汇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东京梦华录》中的方言词语,大多以自释词语的形式出现,这些自释词语相当一部分阐释的是当时京都人对某物、某人、某种风俗、某种风物、某项杂戏的称呼,多为当时当地人们的口语。另有一些则散见于文中,没有特殊标志,只能从文献中使用情况和方言在今天口语中的保留去考察和理解。本文对《东京梦华录》中以自释词语形式出现的方言词语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风物、饮食类自释词语

【洗手花】

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中元节)

“洗手花”,宋代汴京一带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洗手花】〈名〉鸡冠花。古北方方言。清·张慎仪《方言别录》卷上之二引宋·袁耿《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2]《汉语大词典》亦有释:【洗手花】鸡冠花的别名。宋·袁耿《枫窗小牍》卷下:“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则儿童唱卖,以供祖先。”清·高士奇《天禄识余·鸡冠》:“鸡冠花,佛书谓之波罗奢花,又汴中谓之洗手花。”[3]《枫窗小牍》、《天禄识余·鸡冠》均点出“汴中”二字,与孟元老所记相同。它文亦见:《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七:“《增花史》曰宋时洛中谓鸡冠花为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京师中元词二首》之一:“万柄红灯裹绿纱,停停倾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

【院街】

向西去皆妓馆舍,都人谓之“院街”。(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院街”,《汉语大词典》不收此词。北宋东京人称妓院为院街,古方言。

【狮蛮】

前一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重阳)

“狮蛮”,古北方方言词,北宋汴京人称重阳节时制作的一种蒸糕。

二:民俗类自释词语

【杂嚼】

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夾子、猪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州桥夜市)

“杂嚼”,宋代京师中的口语,是当地方言词。此词《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均不见释。宋·周紫芝《群书杂嚼序》:“客京师者,暇则相率怀数百钱而之市,如阮宣子杖头子钱,遇物而食之,唯其意,谓之‘杂嚼’。人之嗜书如人之嗜食……有可于意,辄萃而录之,如食于市者,唯其意也,号曰《群书杂嚼》……”此文“杂嚼”一词可与《东京梦华录》一文相证,“杂嚼”一词为宋京师地区特有,为古方言。

【醉司命】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十二月)

“醉司命”,北宋汴中一带方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此词:【醉司命】用酒果供灶神。古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都人于交年日(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杯酒供灶门,谓之~。”[2]此词它文亦见:宋·吴泳《鹤林集·别岁诗》:“故乡于此时,酿熟岁猪肥。骨董羹延客,屠苏酒饷兕。灶涂醉司命,门帖画钟馗。多少伤怀事,溪云带梦归。”吴泳,此诗追忆北宋时汴京故事。又清·朱彝尊《醉司命辞并序》:“醉司命者,宋汴京故事也。以涂月二十四日帖灶神于灶上,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命’。盖自南渡后废不行矣……”

【照虚耗】

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十二月)

“照虚耗”,古北方方言词,同“醉司命”一样,是北宋东京过年时的一种风俗。陈元靓《岁时广记》三十九引《岁时杂记》:“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圂,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照虚耗”一词今已不存,但除夕夜晚上点灯这一风俗在河南开封、郑州等地农村依然保留。

【打夜胡】

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十二月)

“打夜胡”,《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打夜胡】跳鬼驱祟。古北方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2]此词有些文献中记做“打野狐”。《汉语方言大词典》【打野狐】年终前,乡民争着跳鬼驱祟的俗称。古北方方言。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傩,俚语谓之~。”[2]

【撒帐】

对拜毕坐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娶妇)

“撒帐”,《汉语方言大词典》有释:用钱果撒向喜床。古方言。清翟灏《通俗编·仪节》:“《戊辰杂抄》:‘~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饮合卺酒。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裙盛之,云得多,得子多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南向右,女向左坐。妇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①《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先生念试赋,请新人入房,坐床~。”[2]

【赏贺】、【答贺】

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疋回之,谓之“答贺”。(娶妇)

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娶妇)

“赏贺”、“答贺”,古代婚俗,拜堂或回门时向长辈敬献彩缎等物,叫“赏贺”,长辈回赠彩段,叫“答贺”,二词均为古方言。

【拜门】、【复面拜门】

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娶妇)

“拜门”、“复面拜门”,二词均为古方言,即回门。“拜门”一词,见于《汉语方言大词典》:【拜门】回门,结婚后若干日,新婚夫妇一起到岳家拜见长辈、亲友。官话。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婿往参妇家谓之~。”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二折:“可便是大~,撒敦家的筵宴。”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前日又请俺哥哥嫂嫂拜门去了。”[2]

【移窠】

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育子)

“移窠”,古方言,一种风俗。

三:杂戏类自释词语

【爆仗】

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简如钟馗像者,旁一人以小铜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爆仗”即“爆杖”。《汉语方言大词典》收有“爆杖”一词:【爆杖】〈名〉爆竹。冀鲁官话。山东寿光。[2]

【抱锣】

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短后之衣,帖金皂袴,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抱锣”,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

【硬鬼】

有面涂青碌(绿)戴面具金睛,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硬鬼”,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古方言。

【舞判】

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简如钟馗像者,旁一人以小铜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舞判”,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

【歇帐】

忽有爆仗响,又复烟火出,散处以青幕围绕,列数十辈,皆假面异服,如祠庙中神鬼塑像,谓之“歇帐”。(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歇帐”,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

【抹跄】

又爆仗响卷退次,有一击小铜锣,引百余人,或巾裹,或双髻,各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跄”。(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抹跄”,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名。

【扳落】

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背着地有声,谓之“扳落”。(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扳落”,古方言,宋代东京人称一种杂戏名。

四:人物类自释词语:

【大伯】、【焌糟】、【闲汉】、【厮波】、【客】、【打酒坐】、【撒暂】

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皆通谓之“大伯”;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近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送钱物之类,谓之“闲汉”;又有向前换汤斟酒歌唱,或献果子香药之类,客散得钱,谓之“厮波”;又有下等,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临时以些小钱物赠之而去,谓之“客”,亦谓之“打酒坐”;又有卖药或果实萝卜之类,不问酒客买与不买,散与坐客,然后得钱,谓之“撒暂”。(饮食果子)

【大伯】、【焌糟】、【闲汉】、【厮波】、【客】、【打酒坐】、【撒暂】均为古方言。“大伯”、“焌糟”、“闲汉”是当地人们对酒楼中几种人物的称谓,而“客”、“打酒坐”则是酒楼中下等卖唱的方式,“厮波”、“撒暂”均是对某种兜售方式的称谓。【焌糟】、【打酒坐】二词,《汉语方言大词典》有见:【焌糟】宋时酒店中为客斟酒的妇人。古方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2]【打酒坐】下等,自愿侑酒,受赠后离去。古南方方言。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有一等下贱,不呼自来筵前祗应,临时以些小钱会赠之而去,名~。”[2]“打酒坐”一词始见于《东京梦华录》一书,《汉语方言大词典》以吴自牧《梦粱录》为证说明“打酒坐”一词是古南方方言,似失偏颇。首先南宋风俗多承北宋而来,其次在创作上,《梦粱录》、《都城纪胜》类书多有抄袭《东京梦华录》的现象,有时甚至是整段的抄袭,原创性不够。且吴自牧在《梦粱录·分茶酒店》一文中亦言:“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开张。”可见“打酒坐”一词最初当为北方方言词。

上文所举词语均是自释词语中的方言词语,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方言词语还有:【短镫】、【杂货工匠】、【缴檐红】、【回鱼筯】、【插钗子】、【铺房】、【起檐子】、【欗门】、【撒糓豆】、【坐虚帐】、【坐富贵】、【走送】、【高坐】、【利市缴门红】、【牵巾】、【合髻】、【交杯酒】、【新妇拜堂】、【煖女】、【满月】、【分痛】、【催生】、【围盆】、【搅盆】、【添盆】、【百】、【周】、【试】、【棘盆】、【鹁鸽旋】、【踏五花】、【打旋罗】、【预赏】、【水傀儡】、【水秋千】、【旋罗】、【海眼】、【交头】、【扑旗子】、【引马】、【开道】、【仰手射】、【合手射】、【拖绣球】、【柳枝】、【旋风旗】、【立马】、【献鞍】、【弃鬃】、【拖马】、【飞仙膊马】、【镫里藏身】、【赶马】、【绰尘】、【豹子马】、【花褪马】、【鞅韁】、【埋祟】、【守岁】等。这些方言词语,多是对当地风俗或杂戏的称呼,今天多已消亡。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此例所用版本当与邓注本不同。

参考文献:

[1]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4.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4390,6993,1059,1069,5741,1067,7020,4186,7466.

北京青年语录篇2

西单墙上的广告制作水平比同期报纸上的商业广告制作水平要高一些,都是铜版纸彩色印刷,照片也很多,图文并茂。缺陷是没有灯光照明,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了。即便如此,西单广告墙在北京广告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开辟了新时期北京户外广告的先河。后来西单广告墙也作了改进,增加了霓虹灯和各种射灯,成为北京市一块重要的户外广告长廊。

户外广告如雨后春笋

此后,北京其他区县也纷纷要求建造户外广告。1979年6月,北京市委宣传部下文同意恢复户外广告业务,并指定北京市美术公司统一规划和制作北京城区的路牌广告。随后,户外广告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新中国第一街――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一下子竖立起10块户外广告牌,引得路人争相观看。这10块广告有6家是国有企业,4家是外商企业。广告牌由北京市美术公司的美工制作,画面比较考究,远远望去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电影海报,为王府井大街增添了新的看点。

北京羊绒衫厂是这10块广告牌的厂家之一。当年在工会工作的王师傅回忆说:“当时我们企业还生产不了羊毛衫,只能生产机制毛衣和腈纶衫,我们把自己产品定名为‘雪莲牌’。那时企业刚实行奖金制,多生产一件产品一线工人就可以多拿几毛钱的奖金。工人的干劲很足,但生产出的产品销不出去。因为北京都流行自己手织毛衣,妻子给丈夫织,母亲给孩子织,女朋友给男朋友织。但手织的毛衣费时费力不说,花样也很简单,样式更是呆板单一,而且细密度差,保暖效果不好。而我们开发的机制毛衣色彩艳丽,花样繁多,细密度好,保暖性强,既可以手洗,也可以机洗,价格也比手织毛衣便宜。我们也曾想过做广告,在广播上做过一些,但效果不是太好。这时候,上级告诉我们厂一个消息,说北京市准备在王府井大街上竖立几块户外广告,北京市经委推荐了我们厂的‘雪莲牌’毛衣。

“王府井大街的广告牌竖立以后,仅仅一个礼拜多的时间,我们厂的订货电话就多起来了,不仅有北京市的,还有外地的。一个东北的客户说,他到王府井逛街,看到了我们厂的广告,说这么漂亮的毛衣一定好卖,于是亲自来到我们厂里订货。北京市的订货量最多,百货大楼、东风市场订单最多,还有东四百货商场、西单商场,北京当时的四大商场几乎要把我们的产品包销了。北京市民后来手织毛衣的越来越少,都穿起我们的机制毛衣。有记者写文章说我们厂改变了北京人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我要说这不全是我们厂职工的功劳,王府井大街的广告功不可没!”

1979年春至1980年初,是北京市户外广告发展的高峰年,除了西单、王府井外,东单、建国门、公主坟、前门、崇文门、鼓楼、西四、新街口、大北窑等繁华地段,都出现了巨幅户外广告。这些户外广告很多都是由语录和画像改造的,尤其是公主坟一带,那里曾矗立着很多巨幅画像和语录。如果没有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没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很难想象这样的改变能够顺利地实现。即便是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公主坟的几块语录牌在改造成广告牌的过程中,街头的议论也是很多的。公主坟广场有一幅语录牌被改成了手持化妆品的摩登女郎,就曾引起一些离休老干部的不满,个别的还上前质问干活的工人。

不过,总体来说,北京户外广告的改造还是顺利的。截至1980年初,北京市内街道及广场改建语录牌和新建路牌广告已达300多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北京户外语录牌的改造还影响了其他城市,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杭州,都把“”时期的语录牌改成了广告牌。这一现象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瑞典时报》最早进行了报道,称中国已经从政治国家向政治城市转型,商品经济大潮正在改变这个国家城市的面貌。日本《每日新闻》、美国《纽约时报》也相继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正在抹掉“”的痕迹,改革开放已经不可逆转。

商家的招牌广告也出现了。为了招揽生意,商家都制作各种尺寸的招牌挂或立在门外。招牌上大多是吸引人的商品或低廉的价格,引导顾客购买。条件好的商家制作了玻璃橱窗,里面放上吸引人的货物或彩色图片。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的中国照相馆,已经多年没有橱窗广告了,里面摆放的都是语录,现在换成了光彩照人的模特照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当时还未恢复“王府井百货大楼”的老店名)也恢复了橱窗广告,里面是模特穿着各种各样的新式服装,还有丝绸、布匹、鞋帽等实物。

北京的灯箱广告也是在1980年前后出现的。由于造价昂贵,维护成本高,灯箱广告出现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繁华商业街和宾馆饭店等营业场所。当时位于金鱼胡同西口北京著名的四联理发店,将弃之不用多年的旋转灯箱从仓库里找出来。这种灯箱外形呈圆柱形,里面有很多盘旋上升的黑白蓝色条,一转动,这些黑白蓝相间的色条就舞动起来,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晚上,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盘旋上升的魔瓶。解放前的上海滩就已经时兴这种旋转灯箱了,四联理发店从上海迁京后也把这种十里洋场的玩意儿带了过来。“”爆发以后,这种旋转灯箱被当成“四旧”予以砸烂,京城再也看不到理发店门口这种特殊的标识了。四联理发店重新安装这种旋转灯箱,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感到格外新鲜和亲切。《北京晚报》还派记者采访四联理发店的师傅,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四联理发店安装旋转灯箱后,北京的其他理发店也纷纷效仿。几乎一夜之间,这种旋转灯箱就重新出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件颇有影响的广告营销案例。

改革开放初期的旗帜广告运用得并不多。解放前的天桥地区、大栅栏地区是旗帜广告最活跃的地方,解放后旗帜广告就越来越少了。“”时期,旗帜广告基本成了政治广告,漫天都是红卫兵的战旗,中国成了一片红旗的天下。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可能对“”时期的“红海洋”记忆犹新,所以旗帜广告没有什么商家愿意使用。但一家外国公司却想到了旗帜广告,那就是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公司早就看中了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还在“两个凡是”盛行的1978年,他们就在北京饭店设立了办事处。他们派出富有营销经验的精干人马,研究如何用广告打开中国的市场。1979年中国广告市场复兴后,他们在电视台和报纸上都做了大量的广告,成功地使中国人记住了可口可乐这个品牌。但可口可乐的销量并不好,因为这种洋饮料的口味中国消费者并不认同。价格也是个问题,人们甚至连尝试都不愿意去尝试。

在这种态势下,可口可乐公司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卖场促销活动。可口可乐公司雇用了北京很多女青年当促销员,让这些女青年穿上可口可乐公司特制的服装,举着印有可口可乐商标的小红旗,在北京各大商场门口搞起了“有奖促销活动”。举着小红旗的女青年,吸引了大批顾客前来观看。有奖促销也很实惠,当时每瓶可口可乐仅售五角钱,买一瓶可口可乐还可以赠送一个彩色气球,或者赠送一双带包装的精美筷子。顾客纷纷解囊购买,带着可口可乐进商场购物,逛累了打开瓶盖就喝。这种饮料口渴的时候喝味道是很好的。慢慢地,中国消费者就认可了这种洋饮料。尤其是孩子,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喝惯了可口可乐就对中国自己的饮料不满意了。

可口可乐公司的卖场促销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利润减少了一些,但销出了大量的瓶装可口可乐,培育了大批的消费群体,也迅速扩大了可口可乐品牌的影响力。那些气球和筷子虽然是白送的,但都印有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孩子们喜欢气球,没事就拿出来玩,等于做了一次千家万户参与的广告互动。可口可乐公司不仅在北京市场上做这种促销活动,在上海、天津、武汉、沈阳也同时开展。这应该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大规模的卖场促销活动,为中国的广告市场增添了新的样板,随后,这样的促销活动便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了。

大碗茶――叫卖式广告效应

在可口可乐公司举行大规模卖场促销活动的时候,在北京的前门、大栅栏一带,大批返京知识青年也在开展一种茶水促销活动:一群青年男女围着一个铁皮或搪瓷桶,旁边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排盛满茶水的大碗,青年男女放开嗓子高喊――大碗茶便宜喽!一毛钱一碗!

跟可口可乐公司的促销活动不太一样的是,前门、大栅栏知青的促销活动没有统一的制服,没有花花绿绿的旗帜,没有营造气氛的气球。可口可乐公司的促销是国际大公司的商品推介,为了以后更大规模的商品输入培育消费群体,带有专业的策划色彩,而北京知青的茶水促销属于最原始的叫卖广告,没经过专门的商业策划,是一种集市贸易性质的地摊推销。

当时北京城里有数十万没有找到工作的返城知识青年,他们年龄都在25岁以上,有的年近三十,基本上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学历也是初中、高中。他们1968年响应的号召,去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农村插队落户,在农村干了十年以上的农活。种地犁田、垦荒畜牧他们还有些经验和技能,但回到城里他们确实感觉到没有用武之地。教书教不了,进工厂不懂技术,即便是最简单的商场售货员,分量称得准还要包得好看,也不是一下子就能上岗的。无论进工厂还是进商店,都要从学徒开始。二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去学徒,手脚笨拙不说,面子上也有点过不去,因为很多师傅还没有自己大。干惯了农活的手,面对城里的细致分工,很多人感到茫然。北京虽然有很多的工厂企业和机关单位,但都已经满员满岗。北京从1970年开始,知识青年基本上就不再上山下乡了,而是充实到机关、学校和工厂企业。哪都不要人,找个正式工作比回城还难。

因此,很多知青没有正式工作,北京各个街道里都有大量的知青等待就业岗位。当时有一个专有名词――待业青年。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待业知青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脆弱,工厂企业效益不好,很难为知青提供工作岗位。于是,政府要求街道组织待业知青成立集体性质的商业组织,从事第三产业。前门街道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他们成立了很多个知青联社,组织他们从事服务业的工作,于是,作为成本最低廉的茶水服务――“大碗茶”便应运而生。

为什么叫“大碗茶”呢?因为前门地区外地人很多,出差的旅游的去天安门广场都要到前门来逛一逛。那时候没有矿泉水、纯净水,汽水倒是有,一两块钱一瓶,北京人都喝不起。可口可乐也进来了,促销价还五角钱呢,外地人也舍不得买。只有廉价的茶水,才是外地旅游者最适合购买的“饮料”。而且茶水最解渴,成本又不高,买一个大桶,放进几把茶叶就行了。给客人提供茶水不能提供玻璃杯,因为玻璃杯比较热,客人拿起来会烫手。另外,玻璃杯盛的茶水少,客人喝一杯不过瘾,会觉得北京人抠门儿。于是,吃饭用的大碗,便成了最好的盛水器具。“大碗茶”就这样被推出了。知青们几个人为一组,有的人叫卖,有的人收钱,有的人负责烧水运水,卖得多就多挣,卖得少就少挣。

一个名叫张华春的老三届北京知青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大碗茶一开始推出我们并不太认可,倒不是怕卖不出去,而是觉得自己上街卖茶水有点不好意思。我在家里是老大,当年父母都对我寄予了厚望,经常教导弟弟妹妹向我看齐。我也很争气,考上了汇文中学,在班里考试每次都名列前茅,当了好几年班长。如果没有‘’,我上清华、北大都很有可能。可是,我们赶上了‘’,没有大学可上,卷起铺盖集体上山下乡。不过,我仍然很自信,我们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第二年就入了党,几乎年年都是兵团的先进。后来,我当上了连队的指导员,我是当时最年轻的指导员,一百多人归我管。我那时威信特别高,我父母听说我在兵团当了指导员,干得有声有色,也特别高兴,经常对邻居眉飞色舞地说我的事。

“后来,知青大返城,我的指导员生涯只能到此结束。我当然也愿意回到北京,回到父母身边,可是没想到回京后一年多没找到工作。房子也没有,跟父母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我的弟弟倒是比我强多了,在工厂分了房子,当上了工段长,节假日回家大包小包往回带。我妹妹在学校里当教师,是教研组组长,职业很风光,也分了房子。这个家里我倒成了混得最差的,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父母虽然没这么说,但我心里有自知之明呀。街道后来成立了知青联社,我本来不想参加,但我得养活自己呀,只能硬着头皮过来了。但听说去街上卖大碗茶,我还真有点发怵,我不怕别的,怕我的父母看见,他们引以骄傲的长子现在沦落到去街上卖茶水,这颜面上不好看呀!当然,我自己也不想去卖茶水,当了这么多年的指导员,一百多号人的连队一把手,站在大街上卖茶水,实在有点抹不开面子,万一碰到连队的战友,那还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可是,生存的压力大呀,我已经一年没有收入了,我总不能张口跟父母要钱吧,于是,我只得跟知青们一起抬着茶水桶上了街。开始还算不错,因为大碗茶价格低廉,我们都定为一毛钱一碗,外地人旅游的一招呼就过来买。可是,后来卖大碗茶的人越来越多,好多非知青比如一些刑满释放的人也到大街上卖茶水。这些人没有面子的顾虑,光着脊梁哪里人多往哪里钻,扯着嗓子在街上叫卖。我们比较拘谨,文文弱弱,结果生意都让这些人抢去了。我们后来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我们也开始扯着嗓门在街上喊,往人多的地方去招揽顾客。由于我们的形象和穿戴比那些人要端庄得多,待客也诚恳,加上我们用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好茶叶――那些人使用的都是烂茶叶、便宜茶叶――生意很快就被我们抢过来了。经过这样的市场争夺战,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知青都打消了自己的虚荣心理,我们认识到卖大碗茶没什么不光彩,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没有人会看不起。如果真有人看不起我们,那他也是没有脱离世俗偏见,十足的小市民。经过这次卖大碗茶的历练,我觉得自己重新找回了做人的信心。”

这个名叫张华春的老知青,后来被一家很有规模的集体企业看上,开始当工会主席,后来当上了党支部书记,再往后做了总经理、董事长。谈起自己的发展,他特别感触那段卖大碗茶的经历,说那是他战胜自卑走出人生低谷的一次精神涅。他从此明白了很多东西,也看透了很多东西,每当他工作或生活中遭遇到挫折,他就会想起在前门扯着嗓子卖大碗茶的情景。他说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日子。当年卖大碗茶的经历已经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当年发起和组织知识青年上街卖大碗茶的前门街道干部尹盛喜,在带领知识青年完成了最初阶段的创业后,由于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需求发生了变化,街头卖大碗茶已经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了,亟须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尹盛喜根据形势的变化,带领知识青年开始了二次创业。他四处筹集资金在前门开了京城第一家融京剧表演和茶水面点服务为一体的综合茶楼――老舍茶馆。老舍茶馆开业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气,不仅旅游者蜂拥而至,北京本地人也乐意到这里来享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老舍茶馆每天都高朋满座,成了前门地区新的旅游景点,连外国政要来中国访问,也点名要到老舍茶馆来听京戏品茗茶。

在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可口可乐、雪碧、冰红茶等饮用水、饮料盛行的今天,人们已经想象不到北京当年大批返城知青在街头叫卖“大碗茶”的情景了。即便在老舍茶馆里喝茶听京戏,当年的知青影子也难觅踪影。整个前门、大栅栏地区找不到一点当年的痕迹了。但“大碗茶”的记忆是抹不掉的,当年知青在街头上扯着嗓子的叫卖声,已经永远地载入了北京史册。它不仅仅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叫卖广告、声响广告在当代的传承,也是北京知青在经历了以后灵魂重塑的自然表露。正是因为这种原因,返城知青叫卖“大碗茶”,成为了中国广告史上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历史瞬间。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编者小记】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王府井大街一块又一块户外广告牌的诞生,既有消费者的需求、客户需求,更有当时大的经济环境的需求。古人讲道法合一,天人合一。这说明积极跟踪,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是提升当今广告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所获得的机遇,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是罕见的。营销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认知!广告营销不是产品好或不好的较量,而是能否获得消费者和广告客户认知的较量。

北京青年语录篇3

本次大赛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广播电视台指导,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办,北京外语广播和北京电台青少英语俱乐部Y.E.S未来星承办。

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冬奥会申办成功,标志着筹办工作拉开帷幕,而全国的青少年作为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年轻血液,同样也肩负着普及奥运知识、传递奥运精神的责任。

为此,作为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的主流媒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的中小学生发出邀请,正式启动第八届青少年英语大赛暨2016“我的冬奥梦”北京电台双语小记者全国选拔赛。大赛的主题为“从青少年的角度去了解冬奥会,并以双语小记者的身份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人民对举办冬奥会的自信和热情”,希望全国的青少年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增长新闻知识,成为宣传冬奥文化的双语小记者。本次大赛得到了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的大力支持,将大赛纳入到“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系列活动”内容中。

本次大赛有四大亮点

一、赛事覆盖全国。本次大赛将面向全国范围内喜爱英语和对新闻媒体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分别在北京、河北、天津、广州一佛山、南宁、沈阳、成都、重庆、内蒙古等地设立赛区。选拔活动分为小学组(9-12岁)、中学组(13-17岁)两个组别,通过分赛区初赛、复赛、决赛的选拔,最终进入7月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预选赛和全国总决赛。

二、引入互联网+概念。本次大赛首次尝试在线初赛的测评模式。各分赛区的初赛都将以在线题库答题的形式进行,在保证比赛的高效性和客观公正的同时,为参赛者节约了参赛成本,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参赛时间。同时,在线题库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题目生动、有趣,互动性强、寓教于乐,在考查参赛者水平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了一次趣味学习冬奥和新闻知识的机会。

三、颁发小记者聘书。为了给参加本次大赛的青少年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使之成为真正的“双语小记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外语广播将为全国总决赛的获奖选手颁发为期一年的双语小记者聘书,使孩子们有机会将自己在全国各地制作的采访报道放在电台节目中或新媒体平台上播出,成为最耀眼的双语小记者和英语小明星。

四、双语小记者赴美采访实践活动。所有参赛选手均可报名参加2016年暑期的双语小记者赴美采访实践活动。其中,荣获2016“我的冬奥梦”北京电台双语小记者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的选手将获得免费参加2016年暑期北京电台双语小记者赴美采访交流活动的机会;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选手将有机会获得一定额度的奖学金,用于参加2016年暑期北京电台双语小记者赴美采访交流活动。

大赛启动会上,获得2015“我的冬奥梦”北京(张家口)青少年英语大赛小学组一等奖银奖的黄薪源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去年参加大赛的收获和作为小记者采访和制作节目的感受。她说:“参加比赛让我对冬奥会又有了新的认识:冬奥会不仅是一个比赛,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还让我们交到更多朋友,让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沟通与合作。而作为小记者,可以增强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英语水平。”

自2009年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年举办一届青少年英语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覆盖人数由首届的一万人增长到2015年第七届的五十万人,参赛地区也由北京扩展到全国。经过七年的积累,大赛已逐步打造成为全国青少年学英语、用英语的有效平台。

北京青年语录篇4

“青城”,顾名思义――青色的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的汉语意涵。蒙古人将蓝色和绿色合称为“青”,对我来说,只要是蓝穹绿野之地,点缀散落于河边的蒙古包,就是我的青城。

我参加的中国法学会主办的“2011台湾法政专业青年学生夏令营”,主办单位的目的,是要带领台湾学子同时体验、比较首都北京的繁华霸气与内蒙古主要城市的塞外风情。当然,除了旅行游历之外,北京法院的参访及与内蒙古大学法律系学生的交流,更是此行的重点所在。

然而,要来趟呼和浩特并不容易,除了交通上的曲折,还加上水土不服的折磨。台湾学生分别从高雄、桃园搭机来北京会合。来到北京城,我们见识了首都的今与昔――故宫、鸟巢、水立方及金山岭长城。

长城之长,可说是一尾历尽沧桑的巨龙。回顾历史,固守边疆的士兵要捍卫国土,还要终年肩负修筑长城的重任。因而,母亲与儿子分离,丈夫与妻子分离,就是生与死的永别。万里长城啊,你是母亲和人妻的泪衣袖!

隔天,我们参访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这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由3名高级法官向我们介绍大陆法院的实际运作情形。从中得知,大陆的诉讼程序是采区级、中级人民法院,为“二级二审”的审级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则是为特殊重大案件所设置的终审法院。而在台湾,除了行政诉讼及其他轻微案件为“二级二审”之外,一般案件原则上为“三级三审”,地方、高等法院为事实审,最高法院则为法律审。

两岸在制作笔录的方式上也有差异。大陆的法庭虽然有做电子笔录的设备,但是当事人无法当场立即看到笔录的内容,必须于庭讯后,要在笔录上签名时,才能审视笔录内容,如要改正,须经法官的许可,由书记官作修正。在台湾,法庭及侦查庭现场皆有作电子笔录的设备,当事人可随时提出对笔录内容的意见,由书记官立即修正。

且说我们的青城之旅。

长夜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动车”轮转声,我拨掀那朦胧的睡意,盼着天光微晕,终于,“青城”在清晨7时左右抵达。在内蒙古期间,很幸运有内蒙古法学会的安排,与学会何岩副秘书长的千金何佳桐及其表妹,两位优秀的小姑娘相伴。许多对元朝历史与内蒙风俗的漫天疑惑,可亲耳从当地人的角度听到解答。

这次北京、内蒙古之行,我们参观了当地的部级博物馆。来到内蒙古博物馆,馆内不仅陈设历史文物,还展出了当地考古的自然标本。文化与科学兼容并蓄,让台湾学子们大叹惊奇。而北京故宫述说的是正史与野史的宫廷故事,离开北京之后,没有了古代性情古怪的太监,也没有了旧时后宫佳丽的3000个凄凉故事,我心理上似乎少了一种宫廷文化的压抑与束缚。

一望无际的希拉穆仁大草原,果真是台湾“骄”子们所期待的。我们一下大巴士,蒙古族的一对年轻男女立即奉上迎宾酒,并将洁白的短巾套在每一位客人的颈子上,仪节极为隆重。

我和姊姊聚集了四五个人乘着马车,游历希拉穆仁大草原。

我们坐着马车去了3个定点:喝马奶酒、敖包许愿、放逐草原。“敖包”是蒙古人祭天祈愿的地方,只要一面绕走敖包3圈,一面默念着愿望,愿望就会实现。我静默地绕步敖包,我的心胸被大地撑得很宽广,许下了宏愿,祈望两岸的未来能借由多元的交流而和平发展。后来我们被“放逐”在大草原上,拥抱着轻溜的风。我像是一颗沙粒,头顶是一片天,无论被吹向何处,总在苍穹的庇护下悠游其间。

蒙古文化是否能与草原文化画上等号?我思索着这个问题。站在草原的高处,我能体会草原带给其上的人民宽阔的心、谦让的情,刚勇的性格和组织分明的族群。这是千古留下的生活形态,也是自然形成的律法雏形。

在内蒙古大学法律系学生的欢送会上,我们献上3出极具台湾特色的表演项目:男女生们对唱闽南语情歌;带动两岸青年跳台湾少数民族舞蹈;最后以一首《萍聚》道别。其中,台湾少数民族歌舞那一段最为精彩,游团中一位赛德克族群的公主以歌声带领大家交叉牵手,脚踏整齐的轻快步伐,用手拍打着节奏,最后全体簇拥向前,在欢呼声中结束。道别不带半点哀伤,留下的是初次交流的美好回忆。

我们启程去鄂尔多斯,在导游口中,那是一个极为富裕,且正积极发展的新兴都市。它像个性格比较冲动的年轻人,是各方豪杰前来捞金的处女地。

在大巴上,我与佳桐的父亲――金先生攀谈。他是位回教徒,我问了他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是先有回民,还是先有回教?”金先生反问我“是先有民族,还是先有宗教?”我略加思索,回答:“如果用民族学的观点,是先有回民;如果是从宗教学的观点来说,那可就说不准了!”回民分布在大陆的西北地区,是台湾人较不了解的族群和区域。与金先生对话之后,我觉得跟他有了族群包容的共识。

这趟旅途悄悄进入尾声,坐在北京首都机场的候机楼,我脑中依然是一片紫茵的草原,徐风吹拂着令人感动的回忆,从心、从手、到脚都透支了。可是我仍有许多疑问,留着下次造访大陆时再找答案。双手抚按着佳桐送我的那本书――《成吉思汗》的封皮,心中有些感触:

当我最初听到“成吉思汗”这4个字的时候,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成”是成功的成吗?

“吉”是吉祥的吉吗?

“思”是思念的思吗?

“汗”是汗水的汗吗?

元太祖成吉思汗颠簸的人生历程,消灭异族,他成功了吗?他自小父亲也速该遭陷害而死,这是吉祥的预兆吗?当成吉思汗披挂上阵时,如何克服对妻子孛儿帖的思念?他辛苦的汗水有没有白流呢?

北京青年语录篇5

经过专家评委的四轮投票选择,最终评选出各类别获奖作品。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崔瀚文的《共舞双憩》获得创意类一等奖,两华大学黎力鑫的《晚餐》获得记录类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刘玺的《时间长廊》获得手机类一等奖,黄河科技学院的高泽雨等10人获得专业组最具潜力摄影师TOP10荣誉称号,这10名摄影师每人获得一台由广东思锐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思锐专业摄影三脚架。

担任本届大学生摄影大赛终评的5位专家评委分别是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丁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程铁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海涛和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总编辑吴笛。

在评选过程中,有评委表示投稿学生多为年轻的90后甚至95后,影像语言新颖,题材多,但同时也普遍存在一些缺点,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题材的把握力不够强,影像语言的成熟度也有所欠缺。经过评选观察,对现实有关注、能较好地将概念转化成视觉语言、有较强的逻辑性、能把故事讲述完整、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作品更能得到评委们的青睐。

颁奖典礼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在致辞中说道:“摄影已经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摄影大赛面向学生群w,正是考虑到他们正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思维活跃多样,原创空间非常大,会产生很多令人惊喜的作品。”作为终评评委之一,摄影世界杂志社总编辑吴笛也表示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次大学生摄影大赛中来。从来稿作品中,能够看出大学生摄影师们的青春活力和创作激情,大家关注的面很广,涉及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对一些社会现象也都有自己的独到思考。她说:“希望伴随着大影赛的成长,能够更多地看到大学生们对自己身边生活的脚踏实地的关注。”

北京青年语录篇6

2012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精英班受邀作为中方代表与斯洛文尼亚、立陶宛和泰国合作伙伴一起申请了2012-13年度的欧盟“青年人在行动”项目,在近300个竞争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欧盟对该项目总计10万欧元的资助。

在这一年期间,各合作方按照计划在本国组织各种演讲、辩论活动推广环保意识,帮助弱势群体,影响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公益事业。除此之外,三次大的国际论坛亦是重头戏之一。承办方为四国青年创造朝夕相处、面对面辩论、探讨的机会,并通过参观、讲座、论坛、影像拍摄与放映等形式,增强文化层面的沟通和学习,促进各国青年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让西方青年了解中国

北航精英班师生共10人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4月参加了在斯洛文尼亚和泰国举办的国际青年论坛,并于今年4月在泰国放映北航新媒体艺术学院同学创作的环保主题微电影。在交流过程中,师生们总会小有遗憾。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却因受到西方媒体宣传的影响,见解中经常充斥着偏见、误解和猜疑。这些遗憾,让组委会的中方成员思考用什么样的行动可让大家了解和见证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

今年8月29日至9月7日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校团委和新媒体艺术学院负责举办本年度最后一次国际青年论坛及四国青年辩论赛。组委会决定发展以DV影像记录论坛活动的传统,在完成基础拍摄项目外,为加深其他三国青年对北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四国青年将混合组队,每组配备一名新媒体艺术学院的学生作为技术支持,以北航为起点拍摄各国年轻人在京七日的点点滴滴。项目总结的最后一天,展播评比四国青年制作的微电影“北京印象”。

镜头一

镜头将开始于北航校园吧!一个美丽宁静的夏日清晨,旭日东升,洒扫车刚过去,街上清洁湿润,有淡淡土腥味。操场已热闹起来,晨跑者、打篮球的同学、跳健美操的老人们,趁着暑气未占上风抓紧时间舒活筋骨。接下来是一连串快节奏的剪辑—热闹的开幕式、缤纷的餐桌、肃静的会场、激烈的赛场……浓缩成北京印象之北航篇。

镜头二

华灯初上,从北航南门东行5分钟即可到达“元大都遗址公园”。这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是附近市民休闲消夏的绝佳场所。歌声、乐声此起彼伏,毽子、八卦球往来如梭,最抢眼的当属夜间风筝,长长的线上缀着彩色灯泡,凭借风势扶摇而上,灯光闪烁仿佛各色宝石散落天际。伴着夏日的浓烈,这别样的市民生活,会进入异国年轻人的镜头吗?

镜头三

来到北京,自然不能错过经典的故宫和长城,朱墙琉璃瓦,巍峨的箭楼;走不完的庭院,爬不完的台阶……纵是匆匆一瞥,也能感受到那属于历史的一丝厚重。这样的北京,是现代之外的古老,是个性鲜明的存在,让人放慢脚步、不觉深思。

镜头四

去逛逛南锣鼓巷和前门大栅栏吧!两个历史街区宛如时光隧道可品古今。吃、喝、赏、玩,琳琅满目。每个大大小小的门脸里仿佛潜伏着小怪兽,让游览者发出一次次惊喜的尖叫。尝尝都一处的烧卖,品品张一元的新茶,给家人买双内联升的布鞋,给父母扯块瑞蚨祥的丝绸,买个风车给弟弟,吹个糖人给妹妹。

北京青年语录篇7

始发:武汉――北京

出镜人物:武汉铁路局武汉客运段动车车间D124/5次第一、七包乘组的全体乘务员

特色服务:

1、作为铁路上的奥运文化宣传员,她们以传播奥运知识、营造奥运文化氛围、唱响奥运精神为主题,向旅客介绍奥运会的大事纪和奥运圣火的传递线路时间。

2、为迎接奥运,提升服务质量,大家展开了首问首诉服务、无干扰服务、温馨亲情服务、英语特色服务、哑语服务、叫醒服务。

星级评点:她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奥运文化之旅的宣传,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传播奥运知识,进一步推动广大旅客参与北京奥运各项活动的热潮。

始发:广州――北京

出镜人物:由广州发往北京的T16次特快列车列车长袁嫒

特色服务:

1、奥运列车车厢被精心布置成为一座流动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到处都有福娃、中国印、祥云图等奥运图案。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图片,也是随处可见。

2、最特别的是,车厢走道还被打造成为一个奥运历史的长廊,各届奥运会的历史介绍,缔造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经典人物,北京申奥成功的激动场面,都定格在一幅幅精致的画框中,向乘客们讲述着悠久的奥运文化。

3、奥运列车视频和广播系统也将向乘客滚动播出奥运宣传片和主题曲。星级评点:广州至北京的T15/16次列车开行了40余年,久负盛名。京广车队连续17年保持铁道部“红旗列车”称号。这次担当奥运列车的任务,一定不辱使命。

始发:长沙――北京

出镜人物:广铁集团公司长沙客运段长

京车队Z17/18次列车女子第五包乘务组的姊妹花

特色服务:

1、她们实行“亲情、诚信、无干扰”等特色服务法,通过日常的学习和服务礼仪的培训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2、车队决定在6月中旬让这支姊妹花队伍进行中、英文礼仪的服务介绍,体现良好的综合素质。

星级评点:看!她们面若桃花,身着崭新绚丽的服装展现出一种陆地航班铁姐们的气质与魅力,正是这种气质和特色服务吸引着广大旅客,创下了96%的平均上座率。

始发:青岛――北京

出镜人物:“海之情”青京T25次列车长李莉,她也是青岛市新闻办公室、青岛市奥帆委授予的“城市形象列车推广使者”

特色服务:

1、从软卧车厢经过,两侧长廊上的照片记录着申奥历程。走进餐车,两侧墙上悬挂着的奥帆赛场馆和青岛风光图片让餐车平添一份浪漫风情。餐车书报栏上还有“帆船之都”摆盘、徽标等各种精美的纪念品。

2、先后举办了餐车“奥运画廊”、当好“帆船之都”形象大使,开好“奥运宣传列车”等活动,特设了“餐车奥运文化车厢”、“软卧奥运文化车厢”,开办了“奥运专题广播节目”。

星级评点:作为国内第一列正式命名为“奥运宣传列车”的海之情青京列车,担负着宣传奥运、宣传青岛奥帆赛的使命,播撒友谊,传递文明,全力把列车办成奥运知识的流动课堂、奥运场景的展示大厅。

始发:上海――北京

出镜人物:上海至北京的Z13/14次全国青年文明号奥运列车服务班组

特色服务:

1、列车窗帘上都印有中国印标志,车厢窗户旁挂着福娃、祥云图案等画框。

2、9号餐车滚动播出着北京奥运的宣传片。

3、举行奥运知识问答等活动。星级评点:Z13/14次“东方号”是个充满光荣与希望的集体,用她们特有的自信、执著拥抱奥运,在每天开行的这趟“奥运列车”上绽放着她们年华的异彩。

始发:西安――北京

出镜人物:西安客运段北京一队z19/20次列车乘务员

特色服务:

1、在Z19/20次奥运列车上,除了有“奥运列车宣传手册”,还制作了中英文“奥运列车欢迎您”车厢导示牌、“奥运会倒计时”显示牌,录制“奥运知识”节目在广播上播放。

2、举办了“迎奥运、提标准、展风采”文艺汇演、开展了“迎奥提标、服务提质”“奥运知识进车厢”等系列活动,同时在车厢张贴奥运宣传画、制作了“奥运列车欢迎您”列车运行区间牌。

3、列车员还佩戴了奥运胸牌、绶带,乘务间门上悬挂了奥运服务格言,达到全方位宣传奥运、支持奥运、参与奥运。

北京青年语录篇8

北京师范大学是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

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该校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6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5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8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校自196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截止目前,每年接受48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在校长期留学生人数占全日制学生总数的10%。该校长期留学生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秋季在学长期留学生近2000人,其中学历生占74%。2009年北师大长期留学生人数是1400多人。为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该校从2011年开始在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环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四个学院启动国际硕士学位项目,招收优秀留学生。这些项目所有课程为英语授课,旨在培养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又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高层次国际专业人才。学校还为申请国际硕士学位项目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还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并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学院合作建立了6所孔子学院。

抢眼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有21个院系、36个本科专业招收外国留学生。在本科生方面,留学生在北师大就读主要以文科专业为主。汉语文化学院汉语言(3个专业方向:汉语与中国文化;经贸汉语;汉语教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传播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以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等相关专业受留学生青睐。理工科方面,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专业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也较多。

北京师范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主要以亚洲国家为主,其中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人数最多。根据北师大2013年秋季招收的部分留学生人员名单显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为热门,将近50%的留学生选择了这一专业。其它热门的专业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以及汉语言文学(经贸汉语)。

上一篇:成语故事亡羊补牢范文 下一篇:泰戈尔的爱情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