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和谐范文

时间:2023-10-04 18:34:29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1

关键词:人;自然环境;和谐;

中图分类号:X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我国目前人与自然环境的困境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尴尬境地。我国环境处于恶化阶段,治理能力远远落后于破坏的速度,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仍在加剧。我国的自然环境污染具体体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第一、水污染。我国水资源总量2.8亿立方米,位于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使得我国的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水平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我国受污染的水源还包括全国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据统计,我国75%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只是受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国的各大城市中,水域受污染的情况也相当严重,90%的城市中的水体都已经受到污染,南方城市虽然河流湖泊多,降水量也相对来说较大,但缺水却相当严重。其原因是由水体污染所致。地下水是我国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但对我国118个城市进行地下水的调查时发现,其中115个城市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此外,由于我国的污染处理缓慢,导致我国的一些重要水系处于重度污染,如辽河、淮河、海河的功能已类似于一个排污场,另外,滇池、巢湖、太湖也因为严重的富营养化而使得其使用价值在逐步地丧失。

第二、大气污染。《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471个县级以上城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是三级标准,1.7%的城市低于三级标准。大气污染主要分以下几种污染:

一是二氧化硫。因为中国的工业主要是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使用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所以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的粮食、水果、蔬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产量降低,林木大量死亡,土地和水源也被酸化。大气里二氧化硫的存在也是人体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

二是粉尘、烟尘。烟尘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火电厂,由于目前我国的许多电厂仍在使用一些效能较低的除尘器,所以对于烟尘排放量来说还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三是机动车的尾气。私家车拥有量近年来迅速增长,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合物,这些物质的排放总量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2010年11月4日环境保护部门公布了《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在年报中,我国第一次将我国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公布,并系统地介绍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我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已经成为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空气污染的元凶。其中,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超过了7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除此以外,汽车排放的尾气中所含的铅也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铅还能与空气中的悬浮物凝结成铅尘,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铅这种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四是雾霾。2011年10月以来,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进入公众的视野―PM2.5,并且在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正式将PM2.5正式纳入“国标”,成为各省市强制监测的标准。PM2.5也叫可入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长,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我国近两年来,北方部分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就是雾霾天气。在这种雾霾天气里,空气中就漂浮着PM2.5。由于PM2.5来源广泛,能源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因此成为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新难题。

第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且成分日益复杂,目前已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我国工业方面的固体废弃物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另外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很惊人,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而垃圾的处理能力并没有随着垃圾的增长而提高,而是对垃圾处理水平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大多数都是采取填埋的方式,焚烧只占了极少的部分,垃圾处理问题困难重重。不仅如此,若固体废弃物经日晒雨淋,它们所渗出的有毒物质渗入土壤后,会使得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妨碍植被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此外,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的必要措施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倾向和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局限,从而扭曲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科学地理正这一关系,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给以建议。

(一)改变传统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是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为了追求高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加重了环境破坏的广度和深度。把资源、环境问题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或外部环境。用这种价值判断作为标准引导人类生产活动,其局限性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在这种传统发展观支配下的经济增长中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毫不顾忌地浪费资源,边生产边污染。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它以整体性作为发展观的出发点,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指标来衡量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目标上追求质量型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而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新的高度,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作为单篇加以论述。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坚持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分担环境义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环境问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坚持保护与建设、预防与治理并举,保护和预防优先,避免出现新的破坏和污染,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建设和治理效果。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生态建设要注意与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要求相结合,污染治理要与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生产和建设的技术水平,减轻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坚持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在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利用国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

第三、构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必须重视生态文化教育。使人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尤其掌握生态科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具有建设生态文明能力、具有生态文化教养的人才。来建立和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来开展长期的、全面的生态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2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是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同时,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3

   

一 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内隐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当代人对这种不和谐的深深忧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抗,即人类拼命地掠夺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对人类每一次胜利都进行疯狂的报复。生态危机作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标志正在诅咒着人类,威胁着人类的在世生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从而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解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态危机苦难,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味着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意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甚至是一种最高的善;相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由于其隐喻或象征着毁灭,所以它是一种恶,甚至是一种大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价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价值指向。消除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键是确认产生这种不和谐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够为人类找到拯救生态危机的正确道路。尽管对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原因人们有种种猜测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见解和论道,但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的断裂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与自然发生本质的对立,才在实践行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的后果。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上的紧张和分裂,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人之为人的人性与自然世界之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总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宇宙保持和谐一致,千万不要僭越最伟大灵魂为人类安排的这一必然秩序的行为规范。然而,古人的这种存在维度和意义维度却被现代人所遗忘,西方近生的启蒙运动彻底颠覆了古代人的有机论自然观,自然世界由此变成了一台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生气,完全由力学支配,进行机械运动的机器。自然概念的含义也由古希腊的“生长”、“涌现”、事物发生的“内在根据”,变为了现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总和。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沦落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界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的实体,他们之间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儿的二元对立说,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两个属性之间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它们互不产生、互不限制。结果斯宾诺莎在建立实体一元论的同时,又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属性二元论。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消弭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但他们却走向了与古希腊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如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尔则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属于“主—奴关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隶。经过现代形而上学的努力,人从自然宇宙中彻底脱落出来并成为与其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从此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属于仅具有广延特征的物质世界和客体世界,人类则属于能够思维的心灵世界和主体世界,“目的王国”和“自然王国”之间从此产生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

    现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样,以自然宇宙为背景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将人与自然的对立、不同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这意味着,启蒙之后人从本质方面与自然发生了彻底的断裂,或者说从人的本质方面与自然世界划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缩到以自身为参照系统并仅仅向自身认同的独立存在。如仅仅向自身的认识能力认同,从而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仅仅向自己的类特征认同,从而认为人是一个社会存在物。启蒙运动将人从自然宇宙一体中独立出来,似乎解放了人类,争取了人的尊严,但事实证明,近现代人的这种自我启蒙和自我解放在给人类带来自由和享乐的同时,也对人自身和自然环境制造了灾难性后果。首先,近现代人解构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同一性,从而造成了人类自我的迷失,使人类无法准确确认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误把对自然界的宣战、掠夺和奴役视为人之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认同,而成为仅仅向自身认同的存在物,这势必导致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强势运行。如现代人类完全扭曲了生物进化的意义,把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理性,以及生物进化最为辉煌的一幕——人类的诞生,理解为人优越于自然界和强暴自然物的固有资本。人拥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绝对价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仅仅是服务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为现代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发人类对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与自然的现实不和谐。所以,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发生断裂是人与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对立,这种断裂直接规定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并为人类占有自然和统治自然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合理而正当的理由。作为人与自然现实不和谐标志的生态危机,正是这种本质断裂的直接逻辑后果。

   

二 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根据

    当我们确认了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是人与自然分裂和对立的深层原因之后,隐含在这一分析中的一个逻辑推断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即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应该是保证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本质方面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确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尽管古人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同一的思想,但这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其中还不乏泛神论糟粕,以及人屈从于自然的自卑心态。真正科学而合理地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是人与自然现实和谐的基础,进而是人类社会和谐基础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提出了这一思想,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的“权力意志”和话语霸权,遮蔽了其思想的灵光,造成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在本质方面的同一性产生了遗忘。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4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人类相对中心论,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确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个问题:人类对自然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在我国学术界的争论中,一方主张人类对自然界应保持“敬畏”态度,另一方则认为应当持“征服”态度。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又过分极端。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它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到构建“和谐”。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过程。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社会的最初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3]这就是资本主义。资本增殖的逻辑是无节制利润追求,是“尽可能地成倍地增加劳动的使用价值或生产部门,以致资本的生产会不断地和必然地一方面造成劳动生产力强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劳动部门的无限多样化,也就是说, 会使生产具有包罗万象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使自然的所有各方面都受生产的支配”。[4]资本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使得人们疯狂地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利用、征服、统治自然,企图使自然界成为服从于人类有用性的奴隶。这就彻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的理论的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务于人的需要”。[5]

马克思是有预见性的。他在剖析以“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之后,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8]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只有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异化之后才能真正解决。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9]恩格斯也明确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10]事实上,这就已经将“和谐”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三种基本形态的任务明确提了出来。

历史有自己的步伐。矛盾引导思维前进。如果把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敬畏”,视为“正题”,把人对自然的“征服”“统治”,视为“反题”,那么,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则应当被看作是“合题”。作为更高级的阶段,“和谐”既是对“崇拜”“敬畏”的否定,也是对“征服”“统治”的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彻底抛弃,而是辩证法式的扬弃,内含着对先前两种形态所有积极成果的自觉保存。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应当取古代人类“敬畏”自然中之合理内核——尊重自然,去其神秘和不作为的消极性;应当取近代人类“征服”自然中之积极因素——改造自然,去其企图统治自然的狂妄性。只要真正做到“尊重”和“改造”的辩证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如何对待“人类中心论”?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5

关键词:短篇小说 人类社会 愚昧贪婪 自然界 和谐友爱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出生于印度孟买。六岁时他被送回英国学习,寄居在哈洛威上尉家里,日子很不快乐。1882年,他从专门培养帝国主义军人的英国联合服务公学毕业后返回印度,在拉合尔市担任《军民报》记者,同时开始了诗歌及小说的创作。1889年,吉卜林返回英国,在这里他作为作家的声望日渐提高。由于他“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190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36年,他逝世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在狄更斯、哈代的墓旁。

吉卜林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他一生共出版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尤以短篇小说创作突出,被认为是“英国当时最好的短篇小说家”。他共创作短篇小说350余篇,其中分别于1894年和1895年出版的童话故事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闻名于世。这两卷故事集共收录了15篇故事,其中8篇是以狼孩莫格里为主人公的。

虽说吉卜林长期以来被冠以“帝国主义作家、帝国诗人”称号,在其作品中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思想,认为印度政府软弱无能,无力自治,需要英国政府的指引和教化,以此为英帝国殖民扩张政策唱颂歌,并一度因此声名陨落,但在《丛林之书》及其续集中,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个童话王国,通过描写狼孩莫格里的身世经历独辟蹊径地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愚昧无知和人性的贪婪、赞美了自然世界的美好和谐和真诚友爱,这点与众不同之处使《丛林之书》超越了一般的儿童故事而具有了一种深度。正如评论家富尔斯说:“莫格里系列故事代表了吉卜林先生的自我、他的理想主义、他对文明的厌烦以及对原始世界的热爱。”

本文将选取《丛林之书》中的两个短篇《莫格里的兄弟们》和《老虎!老虎!》进行分析,论述自然界的美好、人类社会的自私愚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故事当中亲情、友情写得委婉动人

狼孩莫格里的父母是樵夫,因被瘸腿老虎谢尔汗偷袭,仓惶奔逃中丢下了他。当幼小的莫格里初进狼窝,他还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全身,棕色皮肤……从来还没有一个这么娇嫩而露出笑靥的小生命……他抬头望着狼爸爸的脸笑了。”而人印象里敏捷凶猛的狼爸爸在面对幼小的莫格里时,也表现出爱心和仁慈。“狼是习惯于用嘴叼自己的小狼崽子的。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嘴里叼一只蛋而不会把它咬碎。因此,狼爸爸尽管咬住小娃娃的背部,当他把娃娃放在狼崽中间的时候,他的牙连一点皮都没有擦破。”他对狼妈妈说,“他身上没有一根毛,我用脚一碰就能把他踢死,可是你瞧,他抬头望着,一点也不怕。”

而狼妈妈拉克莎立即将莫格里视若己出,呵护备至,“多小呀!多光溜溜呀,啊,多大胆呀!”狼妈妈柔声说道。当老虎谢尔汗威胁狼爸爸和狼妈妈,要他们交出莫格里时,狼妈妈毫不犹豫地保护素昧平生的莫格里,说,“他是我的!谁也不许杀死他。我要他活下来,跟狼群一起奔跑,跟狼群一起猎食。”“他是在黑夜里光着身子,饿着肚子,孤零零一个人来的……收留他?我当然收留他!”甚至当狼群为是否收留莫格里发生争执时,狼妈妈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她知道,如果事情发展到非得搏斗一场的话,这将是她这辈子最后一次战斗。最后,在老熊巴卢和狡猾凶猛的黑豹巴希拉的交涉下,莫格里凭着一头公牛的代价被接纳进了西奥尼的狼群。

二、在快乐成长的同时,森林里的动物还教给他许多道理

巴希拉在莫格里刚懂事的时候就告诉他,永远不要去碰牛,因为他是用一头公牛的代价加入狼群的。“整个丛林都是你的”巴西拉说,“只要你有力气,爱杀什么都可以,不过看在那头赎买过你的公牛份上,你绝对不能杀死或吃掉任何一头牛,不管是小牛还是老牛。这是丛林的法律”。在关键时刻更有情深意重的伙伴保护他。阿克拉在谢尔汗率领其他狼要杀掉莫格里时,说,“他虽然和我们血统不同,却也是我们的兄弟”,“他跟我们一块儿吃食,一块儿睡觉,他替我们把猎物赶过来,他并没有违反丛林的法律。”“你们却想在这杀掉他!”“我肯定是要死的。我的命值不了什么,不然的话,我就会代替人崽儿献出生命……我答应你们,如果你们放这个人崽儿回到他自己的地方去,那么等我的死期到来的时候,我保证连牙都不对你们呲一下。我不和你们斗,让你们把我咬死,那样,狼群里至少有三头狼可以免于一死。”正是与这些有情有义、真心爱护他的动物伙伴在一起,莫格里才懂得知恩图报。”虽然在谢尔汗的挑拨下,群狼至十年前的誓言于不顾,要将莫格里赶出狼群,莫格里还是许诺,“既然我除了血统以外,算得上是你们的兄弟,那么,我答应你们,当我回到人群里,成了一个人以后,我绝不会像你们出卖我那样,把你们出卖给人们。”他也时刻记得保护他的朋友,“阿克拉可以随便到哪里去自由地生活,不准你们杀他。”

在回到人群中后,莫格里忙着学习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村里的小娃娃常常惹得他火冒三丈。幸亏丛林的法律教会了他按捺火气,因为在丛林里,维持生命和寻找食物全凭着保持冷静;但是他们取笑他不会做游戏或者不会放风筝;或者取笑他某个字发错了音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知道杀死赤身的小崽子是不公正的,才使他没有伸手抓起他们,把他们撕成两半。而当他最终被人群所驱逐时,他说:“我们绝不伤害这个村庄,因为米苏阿待我是那么好。”正是在动物们的关心教导下,莫格里成长为有情有义的年轻人并得到动物朋友们的拥戴。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映衬出人类社会的虚伪和丑陋

莫格里在狼群中度过了美好、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刚到狼群中的时候和才出生的小狼一样大,但狼长得快,莫格里还只有几岁大,小狼就已经长成大狼了。“狼爸爸教给他各种本领,让他熟悉丛林中一切事物的含义,直到草儿的每一声响动,夜间的每一股温暖的风,头顶上猫头鹰的每一声啼叫,在树上暂时栖息片刻的蝙蝠脚爪的抓骚声,和每一条小鱼在池塘里跳跃发出的溅水声,他都能明明白白地分辨清楚,就像商人对他办公室里的事务一样熟悉。他在不学本领的时候,就躺在太阳下睡觉,吃饭,吃完又睡。当他觉得身上脏了或者热了的时候,他就跳进森林里的池塘去游泳。想吃蜂蜜的时候,就爬上树去取……他已经能在树枝间攀缘跳跃,像灰人猿一样大胆……他最喜欢和巴希拉一块进入幽暗温暖的丛林深处,懒洋洋地睡上一整天,晚上看巴希拉怎么打猎。”

在莫格里终因血统关系回到人类社会中后,他仍然时常梦想过去在丛林里的时光。而他作为一个放牛娃,“放牛是天下最逍遥自在的活儿之一。牛群走动着,嚼着草,躺下,然后又爬起来向前走动,他们甚至不哞哞地叫。他们只哼哼,水牛们更是很少说什么,只是一头挨一头走进烂泥塘去,他们一点点钻进污泥里,最后只剩下他们的鼻孔和呆呆瞪着的清瓷色眼睛露在水面上,他们就像一根根圆木头那样躺在那里……接着,孩子们睡了,醒来,又睡了,他们用干枯的草叶编了些小篮子,把蚂蚱放进去;或是捉两只螳螂,让他们打架;要不他们就用丛林的红色坚果和黑色坚果编成一串项链;或是观察一只趴在岩石上晒太阳的蜥蜴,或是一条在水坑旁边抓青蛙的蛇。然后,他们唱起了悠扬的歌曲,结尾的地方都带着当地人奇特的颤音,这样的白天仿佛比大多数人整个一生都要长,他们或许用泥捏一座城堡,还捏些泥人和泥马、泥水牛,他们在泥人手里插上芦苇,他们自己装作国王,泥人是他们的车队,或者他们假装是受人礼拜的神。傍晚到来了,孩子们呼唤着,水牛迟钝地爬出黏糊糊的污泥,发出一声又一声像枪声一样响亮的声音,然后他们一个挨着一个穿过灰黯的平原,回到村子里闪亮的灯火那里。”

丛林边村庄里的人相对于忠心耿耿、与莫格里亦师亦友的动物们来说,显得愚蠢幼稚:他们听任村中长老和猎人的欺骗,相信巫术;又贪婪可鄙:猎人布尔迪奥贪图政府赏金,向莫格里强索他打死的老虎,遭拒绝后遂回村诬其为魔鬼。

莫格里被村民逐出村庄,回归狼群并靠智慧成为新的丛林之王后拒不承认自己是人。但他虽然在自然社会中体验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与动物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关爱和友谊,他的血管里毕竟流淌着人的血液,最终要回归人类社会,就像黑豹巴希拉所说:“你是一个人崽。就像我要回到我的丛林一样,你也最终要回到人们中间。”所以在《在丛林里》(收在1893年出版的《许多发明》里)莫格里长大成人娶了妻,在英印政府里找了一份看林人的工作,和他的狼兄弟一起,帮助林务官保护印度丛林。虽然结局有点煞风景,但毕竟莫格里用他自己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天堂乐园。

参考文献:

[1]Walter Allen,The Short Story in English,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76.

[2]Cyric Falls, Rudyard Kipling, Folorolt Library Editions,1972.26.

[3]陈兵.丛林法则、认同危机与东西方的融合[J].外国文学评论,2003,(2):22-29.

[4]陈兵.吉卜林与英国短篇小说[J].上懂外语教学,2006,(2):71-75.

[5]刘洁.对吉卜林的文化身份解读[J].东南亚纵横,2009,(7):85-88.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6

一、简朴生活――人类停止破坏自然的途径

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正“比任何国家都迈着更快的步伐前进”,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拜金主义思想刺激着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为了聚敛财富,人们终日忙碌,远离了自然;为了聚敛财富,人们从东部到西部肆虐砍伐开发,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梭罗对人们贪图安逸享乐,肆意破坏自然的做法极为反感。他提倡简朴的生活,正如在《瓦尔登湖》一书中表明的那样,他在湖畔度过的二十六个月就是其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的人生实验。事实上,梭罗的主张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从“欲望动力论批判”的观点来看,也是人类对待自然应采取的态度。

“欲望动力论批判"是二十世纪空前活跃的一个重要的生态思想。该理论猛烈地抨击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欲求原理,并指出,人类“必须自觉地限制其永远不能完全满足的欲望”,否则,如果听任欲望无限制膨胀,人类将面临自然的污染与破坏,并最终导致全人类的毁灭。

早在一百五十年前,梭罗意识到了人类贪婪的欲望可能给自然带来的毁坏。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由于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摆脱掉的贪婪、自私和一个卑辱的习惯,把土地看作财产,或者是获得财产的主要手段,风景给破坏了……农民过着最屈辱的生活。”梭罗呼吁人们简朴地生活,因为正是人类对奢侈生活的欲望才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只有改弦更张,最大限度地消解欲望,即不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向大自然过度索取,才能尽快修复与自然的关系,才会真正地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并最终保护自然,人类亦才能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二、万物平等――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思想和灵感的源泉。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风行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倡以人为本,将自然屈居其后。该思潮在解放思想,使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歪曲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来面目。接踵而来的工业发展更使人们天真地以为人类是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主人,可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向自然无穷尽地索取。梭罗热爱大自然。在他看来,自然中的一切是平等的,人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在《瓦尔登湖》中,他勾画了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融洽相处的美丽图画,人不仅徜徉于山水之中观察自然,而且已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把大自然比作我们的“曾祖母”,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是“大自然曾祖母”的子孙后代,与我们人类情同手足。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选择与禽兽为邻,与飞鸟为伴,彼此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梭罗研究专家劳伦斯・布伊尔说:“梭罗用其作品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人类之外的存在,那是最主要的存在,是超越了任何人类成员的存在。揭示了那个存在独立的价值以及它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的重大意义,是梭罗最有价值的贡献。”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石。

三、保护自然――工业文明批判

历史学家理查德・巴特利特认为:欧洲人入侵美洲前,美洲土著人与生养他们的环境是相当和谐融洽的。然而,随着首批欧洲移民的到来,这片土地原有的平静被打破了。欧洲人自恃为自然的主人,荒野在他们眼中成了安全舒适生活的一大障碍,给绿色世界的安宁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梭罗一生追求形式简朴而内容丰富的生活。他发现,文明非但未使人开化,反而使大多数人变得野蛮起来,甚至变得比野蛮人还要贫穷、匮乏。人只有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物质生活追求上,才能使自己在精神上更加富有。梭罗对简朴有明确的解释:“世上有两种简朴,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智人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在梭罗看来,“简单生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以物质生活的尽量简单换来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反之,即使人占有了全世界,但却输掉了自己的灵魂,又有何益?”梭罗有感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发出感慨,“感谢上帝,人还不会飞翔,不能把天空变得像大地一样荒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学会了飞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随之扩展到了天空,因此,保护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幸运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现出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已如一只“黎明时站在栖木上放声啼叫的金鸡”,唤醒了麻木昏睡的世人。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梭罗作品的影响,把简朴生活、万物平等、保护自然和更高准则的生活等思想发扬光大,并加入了环境保护的行列。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的责任。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倡导的那样,人类在治愈地球的同时也治愈了自身,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安享和谐的生活。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7

关 键 词:自然 和谐共生 产品设计 环境

所谓“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产生于现代的先进设计思想,它的设计理念能赋予产品更加深刻的意义,使人们在体验现代设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享受的同时,达到与自然心灵上的沟通,回归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以机器为本”与“以人为本”

提到“以自然为本”,就不得不先提到“以机器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所谓“以机器为本”,是指在人机关系和人机界面设计中以机器为价值标准,把人的行为类比为机器行为,把人看成是机器系统的一部分。它的设计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功能和效率。

“以人为本”,就是指从人操作行为出发,通过人机界面设计来指导机器功能设计,并通过人机界面给人提供满意的操作条件。它批评并摒弃了以往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提出“人中心设计”,使机器为人服务,以此来减少失业、减少机器对人的压抑。

二.“以自然为本”

而“以自然为本”,也叫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或绿色设计。它在逻辑体系上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类的自然属性,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观念,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比起“以机器为本”与“以人为本”,笔者认为“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是建立在两者之上、更有远见、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

三.道家文化与“以自然为本”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就很好体现了“以自然为本”这一理念。道家思想中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人天合一”,都无不透露着人们自古对自然怀有的热爱与敬畏。

道家思想秉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认为人类产生于自然,在自然中成长,就应该崇拜与适应自然。这样的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当时以自然万物为元素所设计的各式日常用品、工艺品之上——整齐的形式,对称的设计手法被大量使用,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无比崇敬。

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并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后来的“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很大一部分就是根据古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得出的。

而自然万物中许多动植物都是具有对称美的,人们正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发现美的事物,从而创作出更多美的东西。

自古以来,人类从自然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灵感,而随着人类不断的进化发展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终是应适应于大自然的,逆自然规律而行的愚蠢行为,已经有人为其买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崇拜与恐惧,也不是愚昧的统治,而是和谐共生。所以,我们人类在取材于自然的同时,更要回报自然。

四.现代设计中的“以自然为本”

现在,我们为保护环境,提出以自然为本;而在设计中,“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也是现代设计所不可缺少的。

“以自然为本而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可以说“以自然为本”是“以人为本”的进一步思考与升华。

“以人为本”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享乐主义,更不是索取主义。“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比“以人为本”考虑的层面更加进步、更加深入、更加长远;而对于“设计”的定义也恰恰是开拓创新与规划未来,这些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从这一角度讲,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是现阶段更值得我们推崇的设计思想。

五.美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凡是自然的都是美的。

或许因为我们本身生于大自然,所以我们痴迷于自然的一切。就像懵懂的孩童依偎于母亲怀中、幸福地感觉美丽的母亲便是整个世界;就像海豚依赖着蔚蓝的海洋,每天在海浪中吸吐每一口泡沫、在海面上自由跃动,便是最自然的事;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片树叶都拥有大自然所赋予的独特脉络……人生于大自然,自然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美丽。

许多人喜欢穆夏,喜欢穆夏笔下的非自然而成的自然,一部分原因或许是出于人们本性中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安静又不失低调的华丽,那是来自自然的颜色,是他蘸着自然的色彩画出;只有热爱自然,才能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对自然真正的感受,才能用色彩把自然万物的天然的美诠释得如此深刻到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有了前辈优秀的设计,就需要后辈们在继承的同时继续创新,做出更好的作品,因此任重道远。

六.“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师用心去感受所做每一项设计的本质,总结归纳出用户最根本、原始的需求

也许因为芬兰的国土面积的69%是森林,芬兰的设计总会给人一种心回归了自然的感觉。

这个运用自然元素手工制作而成的灯具,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芬兰设计。它由多根竹条弯曲并整齐围绕而成,自然又不失优雅。这样的设计总会让人内心变得平静,仿佛自己真的正置身自然,心无旁骛。从这些灯具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不需要附上多余的文字,人们也能感受作者内心的平静。

七.“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之上,从长远打算,为人类资源的可持续化而设计

无印良品的成功,在这一理念之下,似乎是一种必然。纯朴、简洁、以人为本的同时不忘环保,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是它的鲜明特色。如今,无印良品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推崇。

每一件无印良品都不仅是一件普通的日用品或工艺品,更是一件件充满生活哲学的艺术品。而这些灵感来源便是以自然为本的以人为本。

八.“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还要求设计师在用视觉触觉等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用心灵与自然接触

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做出真正美且实用的产品。

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花瓶。用布袋的形式作为花瓶的外部材料,而任意一个废弃不用的矿泉水瓶都可以成为它的瓶身。这样一来,有了它,不仅得到了一个艺术的花瓶,而且也使一个废弃矿泉水瓶得以重生。

“以自然为本”,同时又兼顾人性化,既做到了人们追求实用与美观兼存的设计要求,也没有与自然的和谐背道而驰,因此称得上是成功的设计。

九.“以自然为本”不是单纯的形式主义

它既顺应了当今的时展要求、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又把设计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自然为本就是比以人为本多考虑了一步,给以人为本加上了一个合理且必要的限定条件,最终目的还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这个瓶子上限量环的设计告诉我们,节约资源、以自然为本并不是遥远的文字,它就在我们身边。

在使用沐浴液、洗发水或是洗手液的时候,有时会因为劲儿使大了,压得太深,液体流出过多,造成浪费。而在瓶子上加上这个小环,就可以轻松防止这种浪费了。这才是现代设计,为现在和未来的设计。

任何事情都讲求双赢,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希望设计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舒适,同时也希望这样的设计不会给生态造成破坏,影响人类以后的生活品质。

十.“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前景

现在,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已经成为工业设计的主流,是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业设计中积极倡导产品与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才能顺应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所以,在充分考虑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再来谈设计,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产品;在真正理解了“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后,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人们越来越发现,随着对设计认识的不断深入,设计的方向方法越来越趋于简单,从不断地做加法到现在的开始做减法,我们发现,好的设计往往是简单而实用的,反思设计越来越进入我们的视线。当人类步入工业时代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成了历史的必然。人类的智慧使我们的进化与发展变成自然而然的事,但以自然为本却始终是一切的前提,毕竟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正像没有人愿意为了不必要的功能买单,若设计师不以实际行动做目标长远的设计,百年之后,面对自然的报复,谁会为人类买单?

以自然为本而设计,才能让人更接近于最原始的美丽,才能更加顺应时代的进步,才能让绿色的未来不再只能仰视。

参考文献

[1] 孙通海译《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人与自然的和谐篇8

关键词:人 自然环境和谐

人类社会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要相协调。在广义方面不但要重视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水资源缺乏,同时还不能忽视狭义环境,也就是生活环境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空气、水、生活垃圾等。

一、人与自然环境污染的现状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水、空气、和周围环境,对这些自然环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空气环境

城镇市区空气环境劣于乡村,由于人口密集,机动车多而且增长较快,尾气排放量增加还有相当部分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还在运行,再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扩散慢等原因,造成局部空气质量污染,特别是交通干线两侧极其严重;降尘呈逐年上升趋势,降尘主要产生于煤的燃烧、机动车的行驶,建筑施工以及相关的人类活动等,机动车大增也是引起降尘上升的主要原因;油烟污染也是空气环境污染的一个方面,楼堂餐馆、大排档、小饮食等,许多没有油烟处理设备而且排放口不规范,近几年开发的建筑都是“上居下铺”式,楼下开办饭店,楼上的居民往往遭受油污染之苦。这些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综合也是产生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冬季大气气压低居民取暖燃烧量大增,严重污染空气。

(二)水环境

人口密度大,水资源处于较紧张状态,水环境问题最突出和最紧迫的问题,水环境的流域污染非常严重,使我们生活常用的地下水质很差。河道是我们生活的主要水域,水质恶化究其原因:生活污水污染,没有规范的排水系统。延江河边从城市、县、乡镇的生活污水都是通过管道排污,净化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排污管道都是雨污混流,据统计中等城市每天排放的污水约15―――20万吨,其中包括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餐饮业产生废水,企业单位、娱乐场所、医院等产生的生活废水。

(三)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大量排入江河。江河两侧的一些企业、农贸市场、居民将江河边看成他们处理垃圾的天然场所,这些垃圾遇雨天就冲向江河里,因其中的垃圾渗滤液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而严重污染水质,畜禽业污染严重。规模不大的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养殖的清洗水、排泄物等没有经过处理就近排入江河中,严重污染江河水质;由于沿岸周边没有排污系统,更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江河中。滩涂养殖投入大量生物饲料的利用率非常低,还有渔民用农药清除、投素等也增加了无机氮、磷的浓度;以化工等行业为龙头带动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小工厂或家庭作坊,其中有部分属于小企业,这些企业设备简陋、工艺陈旧废水乱排,并排入江河中;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是从城市到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很低,绝大部分只是简单的填埋或堆放。焚烧处理方法排放废气中含有多种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与数种癌症的有害物质,灰烬中的有害物质更多要消除或减少焚烧产生的污染。关于垃圾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是政企合一,管理、监督和运行主要由一家完成的体制,同时环保部门对垃圾处理是被动的,对城市的垃圾削减、回收和利用没有系统考虑。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收费制度没有建立。虽然每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但是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难以满足无害化治理的要求。没有使公众和企业认识到垃圾问题与己息息相关。垃圾减量化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合理消费造成资源浪费,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观念意识变化以及包装工业发展,商品包装形式越来越多,种类、数量急增。一次性商品也广泛用于宾馆和餐饮业。过分包装和豪华包装不仅增加垃圾产量,同时也是资源浪费。垃圾混合收集,增加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难度。如干电池、废油等未经分类直接进入垃圾,同时降低了可用于堆肥的有机物资源化价值,无机成分多余有机成分,不可燃成分多余可燃成分。全民环境意识和资源环境价值观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第2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将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环境共同原则,其中包括:人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现在起,世界上人们在计划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慎重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人人享有良好环境和充足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有为当代和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神圣责任;要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恢复和改善再生资源的生产能力;各国务必使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等等。人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针对以上现状用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加以分析。

二、人与自然环境污染的原因剖析

环境污染使各种有害物质残留物体上,同时影响人体健康,尤其容易滋生各种有害病毒,引发各种流行疾病,使人们生活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在城市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不断的向前推进,环境问题变得复杂化和多样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

为了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温饱奔小康问题,往往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错误地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思想缺乏一种认识,即资源是有限的。生态比例失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差

全民保护环境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垃圾乱堆放、炸山取石、乱砍乱伐等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缺少资金处理垃圾

一个小型的焚烧场,也需要3万以上的资金建造,对于一个贫困的地区,本身温饱问题都有困难,他们根本不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挣下来的钱投到这个方面,乡镇的资金也很紧缺。

因此必须向“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谬误观念挑战,对无偿占用,掠夺性开发,任意向自然排污加以整治。

三、人与自然生活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

环境的好与坏不但影响自身一代,而且还影响子孙后代。1987年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OURCOMMONFUTURE》报告认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为了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净化自然环境,加强日常环境的整治,对此提出几种整治建议。

(一)空气环境整治

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除尘、脱硫设备和技术,采用清洁燃烧技术,采用油、煤气、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其他低污开展餐饮业油烟专项整治工作,餐饮业必须净化处理后高空排放。依据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如下表)

(二)优化机制

健全机制力求经济和环境双赢,调整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改进考核办法。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环境保护,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三)推行垃圾分类收集

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有害物单独处理,生活垃圾占生活总量的1/3,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等,最好税收方面制定与之相适应废品回收价格和政策,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收集的持续发展。

(四)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清洁生产

严格限制发展资源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清洁生产“高效、节能、降耗、减亏”的原则纳入企业发展计划。引导乡镇扩大生产规模、合理布局,推行集约化经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减轻环境污染。

(五)推行总量控制

既要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又要保证环境质量为目的。实施核查方案,结合排污申报和发放许可证、污染源年检等监控措施有单一注重转向浓度和总量一起控制,同时污染物削减要注重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推行排污权力交易 。

总之,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态平衡与失衡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环境’本意是‘围绕’的意思,是指围绕人类活动主体而存在,在亿万年间由多种自然力相互作用而形成和由多种生命体及非生命体组成的生态空间客体。”因此加强环境治理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康著.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云南人民出版社[M],昆明. 1998年第P89.

[2]OURCOMMONFUTURE―――THEWORLDCOMMISSION ONENVIRONMENTANDDEVEL?鄄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 1987.

上一篇: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爱国作文5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