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快乐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11:19:58

传递快乐作文

传递快乐作文篇1

日本有一个奖项叫“终身成就奖”,以前得这个奖的都是些社会精英,而这一年政府却将其颁给了清水龟之助,因为他已经干了25年的邮差。电视台采访他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快乐地干这份枯燥的工作,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随母亲拜佛,见老和尚在洗仙桃,孩子见了,便不想回去了。老和尚便把一个桃子递给那个孩子,他的母亲说:‘别给他,给了他,你就少吃了一个。’老和尚和蔼地笑笑:‘我是少吃了一个,却多了一个吃桃人的快乐’”而那孩子就是清水龟之助。

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都有权拥有,但我们却不愿意主动向别人传递快乐,因此,快乐就会越来越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清水龟之助那样,主动去向别人传递快乐、制造快乐,那么这个世界必将充满欢声笑语,灰心丧气的想法必将永不存在。

“终身成就奖”的桂冠之所以能够被清水龟之助摘取,是因为他安于现状,觉得工作十分适合自己,可以为大家传递快乐,这样能快乐地干25年的邮差在日本,哦,不只是日本,而是在世界,已是屈指可数。其他邮差以为这是一份苦差事,十分苦恼,而他就无法向清水龟之助那样为客户传递快乐,也无法把它作为终身职业,更无法成为“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都去做快乐的传递者吧!这样,你一定也会成为快乐的接受者。

传递快乐作文篇2

每一份真情,都会像春天里的微笑,夏天里的微风,秋天里的一丝暖气,冬天里的一束阳光。带着一种快乐,助人为乐的心情传递这份真情吧!

社会虽然是冷酷的,但社会是需要真情的,那份真情,会使失去信心的人重新振作,会使那些难过的人沉浸在快乐之中。

那些对别人真情的人,她也会得到别人对她的真情,你对别人真情一刻,别人将对你真情一时,我们对待真情,要用一种崇高的敬意去对待,要用一种不求回报的意识来对待。

无论用什么方式,无论这么对待,都要让这份真情传递下去,有了这份可贵的真情,才会让社会都充满快乐,洋溢着一种叫幸福的快乐味道,那么,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吧!

江西南昌城北学校六年级 赵能

传递快乐作文篇3

在濮阳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全市的550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本次教学教研会。我很荣幸能获得这次学习机会,可以接触到教育界的专家,深入了解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的编排意图及教学方式。

来自温州教学研究院的曹鸿飞老师为我们重点讲解了《快乐读书吧》系列丛书的编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曹老师从五个方面肯定了“快乐读书吧”的价值:1、传递出教育的重要信号——教育的深远目标就是让孩子爱上阅读;2、传递出统编教材的强烈信号——学好语文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大量阅读;3、传递出语文教学的强烈信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事;4、传递出提高语文素养的强烈信号——多读书,读整本的书;5、传递出阅读的强烈信号——“大人”要做读书种子。

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责任编辑冯颖博士从“快乐读书吧”栏目的编排思路,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施建议,整本书阅读与单篇课文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通过曹鸿飞与冯颖两位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让我不仅对教材编排的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激励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发展,这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我们将在后期工作中,继续认真研究部编教材,在课堂上不断的探究实践,让我们透彻的了解部编教材,更好的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去。

传递快乐作文篇4

【关键词】 神经依赖; 长时记忆; 痛苦; 快乐; 自由; 幸福; 学习与记忆; 遗忘

1神经依赖与信息子

1.1神经依赖

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包括神经网络、神经环路及突触连接等不同水平的可塑性,其中突触连接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神经可塑性的关键部位[1]。通过学习记忆过程,神经系统可以按照特定规则或方式将新信息不断地转换为自身可识别的信息单位。神经系统具有的这种将新信息转换为自身可识别的信息单位的过程称为新信息的标准化过程。在神经系统内部排列组合自身可识别的信息单位时依据的特定规则或方式称为标准化新信息的标准。在神经系统内部可以传递使用的最小信息单位称为信息子。不同的信息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库[2]。根据上面三个概念,学习记忆过程是神经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新信息不断地标准化为信息子的过程。经过信息的标准化过程,新产生的信息子可以在神经系统内相应的信息库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

学习记忆新信息的过程也是神经系统根据需要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形成长时记忆的同时意味着神经系统在新的状态下达到相对稳定。由于在学习记忆新信息的过程中,根据学习记忆信息量的多少,个体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阶段性不适感觉。而在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时,个体只需要付出较少的精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而且心理感觉要轻松很多。因此,当面对学习记忆新信息和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两种选择时,个体常常倾向于选择后者,试图通过回忆和想象等方式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当新信息已经被标准化并形成长时记忆时,意味着维持长时记忆所需的神经支持系统也同时建立。

形成长时记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随时使用已经被标准化的信息,若想维持长时记忆,还需要不断地重复(学习)接触或想象与之相关的信息,否则,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将会被逐渐遗忘。长时记忆形成后,如果个体停止接触或想象与之相关的信息,并转而学习记忆其它方面的新信息,那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神经系统需要再次调整。在神经系统不断地标准化新信息的同时,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将会被逐渐遗忘,并在新的水平上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由于在遗忘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时,根据遗忘的信息量的多少,个体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阶段性不适感觉。而在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时,个体只需要付出较少的精力就可以达到目标,而且心理感觉要轻松很多。因此,当面对遗忘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和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两种选择时,个体常常倾向于选择后者,试图通过回忆和想象等方式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

事实上,学习记忆和遗忘过程常常是同时出现的,很难将它们完全独立出来。个体在学习记忆新信息的同时,一些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将会部分更新或遗忘;而个体之所以会逐渐遗忘一些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常常是因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主动或被动地学习记忆新信息造成的[2]。

对比神经系统在进行自我调整时的学习记忆、维持记忆和遗忘等三个阶段后发现:在学习与遗忘阶段,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的动态调整状态,个体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阶段性不适感觉;在已经形成长时记忆后的维持记忆阶段,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调整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也保持相对稳定,而且心理感觉要相对轻松很多。为了避免在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阶段性不适感觉,个体常常会产生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的想法和倾向,从而保持心理状态的相对稳定。因此,神经系统具有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并且保持自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趋势,任何改变当前相对稳定状态的刺激都会使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的动态调整状态,从而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阶段性不适感觉。学习记忆或遗忘的信息量越多,调整刺激的改变幅度越大,个体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越强烈。

如果没有来自内部或者外部动机的强烈干预,当同时面对学习记忆新信息、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信息和遗忘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信息三种选择时,由于维持记忆需要付出的精力最少,而且心理感觉相对比较轻松,个体常常会倾向于选择维持记忆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效避免在学习记忆或者遗忘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阶段性心理不适感觉。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感觉,神经系统具有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信息的趋势,我们把神经系统具有的这一性质称为神经依赖,又称为心理依赖[2]。

1.2信息子的概念、分类与性质

通过学习记忆过程,神经系统可以将新信息不断地标准化为自身可识别的信息子,这些信息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聚集在一起形成信息库,新产生的信息子可以在神经系统内相应的信息库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信息子可能是由一组神经元按照特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而成。与神经元一样,信息子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种方式,其中电突触的传递是双方向的,而化学突触的传递是单方向的。由于在编码时使用的标准不同,信息子之间的大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信息子的传递方式不同,信息子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只能单方向传递的信息子称为单子,可以双方向传递的信息子称为双子。在被标准化的信息库中,单子常常以“应该”、“不应该”、“必须”、“天生”、“不可以”、“不能”、“因为…所以…”等风格的语言组合在一起,双子常常以“可以”、“可能”、“也许”、“或者”等风格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例如:女男和男女,母父和父母,妻夫和夫妻,下上和上下,本来女和男、母和父、妻和夫、下和上等几组词语是没有方向性的,可是一旦你习惯了某种顺序以后,在突然转换成另外一种顺序时就会感到有些不正常;“生育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人天生具有的本能”这句话就是由具有单子风格的语言组合在一起,而“一个人可以生育自己的孩子,也可以不生育自己的孩子”这句话则是由具有双子风格的语言组合在一起。

在学习记忆过程中,信息子是被标准化为单子还是双子完全取决于在标准化新信息时选择的标准。即使新信息被标准化为单子以后,单子还是可以继续被标准化为双子,但是需要进行学习记忆1个信息子的过程。因为双子可以进行信息的双方向传递,所以它不可以再被标准化为其它类型的信息子。双子也可以认为是由2个向相反方向传递的单子组成。因为信息子是在神经系统内部可以传递使用的最小信息单位,因此,1个单子是由1个信息子组成,1个双子是由2个信息子组成。不同信息子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受到限制的,只有达到了在标准化新信息时设定的传递条件,相关信息库内的信息子之间才可能发生信息交流。

在某种标准的限制下,新信息被标准化为相应的信息子以后,还没有达到设定的传递条件的心理状态称为对此传递条件的心理渴望。当达到了设定的传递条件时,相关信息库内的信息子之间开始发生信息交流,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对此传递条件的心理满足。个人一旦对某种传递条件产生了心理渴望,为了获得心理满足,它就会产生主动创造条件达到此传递条件的心理动机。对标准的选择和传递条件的设定决定着个体在神经系统内部建立起来的信息库结构和大小,也决定着个体可以体验到怎样的心理体验(如快乐或痛苦等感觉)以及何时才能产生这样的心理体验。

在对新信息的标准化过程中,如果选择的标准适用范围很小或者选择的标准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新信息同样可以被标准化为相应的信息子,个体同样可以对传递条件产生心理渴望,当达到了设定的传递条件时,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同样会发生信息交流。但是由于在标准化过程中选择的标准不合理,当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发生了一次充分的信息交流以后,如果再次达到传递条件,那么信息库内相当数量的信息子将不会发生信息交流。

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新信息标准化为相应的信息子以后,如果多次达到传递条件,但是其中只有一些信息子可以发生多次信息交流,而另外一些信息子却只能发生一次信息交流,那么我们就把那些可以发生多次信息交流的信息子称为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把那些只能发生一次信息交流的信息子称为一次性使用的信息子。当然这些信息子可能包括单子和双子两种类型。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学习记忆过程新信息才可以被标准化为信息子,如果一个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建立起来的信息子只能使用一次,相对于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而言,它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些浪费了。因此,在新信息的标准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新信息标准化为相应的信息子以后,如果设定的传递条件可以被其它种类的传递条件替换,也就是说在最初的标准化过程中,不论是选择这样的传递条件还是选择那样的传递条件,当设定的传递条件达到时,信息库内的信息子都可以发生信息交流,那么我们就把此传递条件称为可替换的传递条件。如果设定的传递条件不可以被其它种类的传递条件替换,也就是说,在最初的标准化过程中,只有达到了此传递条件,信息库内的信息子才可以发生信息交流,设定的任何其它种类的传递条件都不可以使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发生信息交流,那么我们就把此传递条件称为不可替换的传递条件。我们知道,只有达到了设定的传递条件,相关信息库内的信息子才可以发生信息交流,在没有达到传递条件之前,个体会对传递条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渴望。个体设定的传递条件是可以被替换的,表明通过其它的各种途径,也有可能使相关信息库库内的信息子发生信息交流,只有发生了信息交流,个体才可以验证先前建立的信息库是否正确,选择的标准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对此信息库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调整。因此,相对于不可替换的传递条件而言,可替换的传递条件实际上是推迟或者阻止了个体验证或修改自己建立的信息库的时间和内容。如果可替换的传递条件一直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持续地对此传递条件产生心理渴望,相关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就不会产生信息交流,也就是说,可替换的传递条件实际上阻止了个体验证或修改自己建立的信息库的可能性,部分地限制了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果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传递条件建立了太多的信息库,由于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发生信息交流的前提条件是达到设定的传递条件,因此即使它建立的信息库容量非常大,但是在神经系统内部发生的信息交流量还是有可能会非常小。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选择的标准和设定的传递条件不合理,导致各种信息库之间相互独立,信息库内的信息子不能跟其它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发生信息交流。如果可以找到这样一种标准,个体在此标准下建立的信息库可以包括所有的其它信息库,那么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在这个人的神经系统内部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信息交流。

1.3长时程突触增强( long 2 term synaptic potentiation, LTP)

因为只有达到了设定的传递条件时,相关信息库内的信息子之间才可能发生信息交流。个人一旦对某种传递条件产生了心理渴望,为了获得心理满足,它就会产生主动创造条件达到此传递条件的心理动机。而长时程突触增强(LTP)可能使设定传递条件、产生心理渴望、获得心理满足等现象成为可能。

通常LTP 表现为三个典型的特点:输入特异性(in2put specificity)、关联性(associativity) 和协同性(cooper2ativity)。这些基本特性也使它被认为是信息快速储存的可能细胞机制。(1)输入特异性。输入特异性是指在LTP只发生于那些经历特定神经活动诱导的突触,并不影响到邻近的其他突触功能。LTP的输入特异性局限在很短的突触空间距离范围内(约10~ 70 Lm以内)。LTP发生的输入特异性极大地增加了单个神经元的存储容量,允许同一细胞的不同突触参与编码和储存不同信息的独立环路。但是,也有研究报道LTP现象还可以跨越突触,影响到突触前细胞与其他神经元的突触连接。(2)关联性。一般情况下,对某一通路的微弱刺激本身并不足以引起LTP 现象的产生,但当在另一条临近的通路同时经受强刺激时,两条通路都会有LTP被诱导产生。这种在其他通路强刺激的帮助下,经历弱刺激的突触中诱发产生LTP现象的特点被称作为关联性。(3)协同性。多个通路的弱刺激作用的协同可导致所有通路的突触生成LTP,而对单一通路的微弱刺激本身并不足以引起任一通路的LTP,这就是诱导LTP 的输入协同性[3]。

2快乐、痛苦与时间

2.1快乐(pleasure)与时间

学习记忆过程即信息传递过程,是把到达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转变为释放贮存于前膜内侧分泌囊泡中的化学分子,后者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最后再转变为后膜的电变化,完成信息的跨细胞传递。[4]

根据信息子所处的状态不同,我们可以把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的信息子称为正信息子,把正在处于学习记忆过程中的新信息子称为负信息子。由于神经依赖现象的存在,正信息子在发生信息传递时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较少,而且心理感觉也比较轻松;而负信息子在发生信息传递时则需要个体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会产生阶段性的心理不适感觉。因此,我们可以把正信息子在发生1次信息传递时的轻松心理感觉和负信息子在发生1次信息传递时的心理不适感觉相互抵消。也就是说,如果正信息子在发生1次信息传递时的心理体验是(+1),那么负信息子在发生1次信息传递时的心理体验正好是(-1),因为(+1)+(-1)=0,所以正信息子和负信息子分别发生1次信息传递时的心理体验正好相互抵消。

根据所处的活动状态不同,可以把正信息子分为两种类型:激活状态和静息状态。虽然神经系统已经对正信息子形成了长时记忆,但是要想维持长时记忆还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把那些维持长时记忆状态的正信息子称为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神经系统就会分阶段地将它们逐渐遗忘,从而形成静息状态的正信息子。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转变为静息状态的正信息子的过程称为神经系统的遗忘过程。在神经系统的遗忘过程中,个体在心理上会产生阶段性的不适感觉,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阶段性不适感觉是个体在产生神经依赖时的主要表现症状。个体在遗忘过程中的阶段性心理不适感觉的消失过程与痛苦的消失过程基本一致,只是发生遗忘时的心理不适感觉比痛苦的症状要轻一些。神经系统遗忘的正信息子数量越多,个体产生的神经依赖现象越强烈。静息状态的正信息子转变为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的过程称为正信息子的唤醒过程。与负信息子的形成过程相比,正信息子在唤醒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不适感觉要轻松好多,需要的精力和时间也少很多。如果在短时间内遗忘的正信息子数量足够多,就会形成心理成瘾现象;如果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负信息子数量足够多,个体就会体验到痛苦的感觉。

正信息子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越多,一个人的心理感觉越轻松;负信息子发生的信息次数越多,一个人的心理不适感觉越明显。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正信息子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和负信息子发生的信息传递次数的差值称为在此段时间内的净信息传递次数。

快乐(pleasure):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净信息子传递次数。如果神经系统内的正信息子在时间t内共发生了n次信息传递,神经系统内的负信息子在时间t内共发生了m次信息传递,那么,个体在时间t内的净信息子传递次数是(n-m)次,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净信息子传递次数可表示为:

p=n-mt

由于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净信息子传递次数p不可能达到无限大,而是存在一个最大值P1,我们把当P=P1时的心理状态称为快乐,把当P=0时的心理状态称为平淡。如果在单位时间内个体产生的正信息子传递次数小于负信息子传递次数(即n-m

由于神经系统内建立的信息子数量是确定的,而且一个人学习记忆新信息子的速度是受到生理条件限制的,因此,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可能一直保持在痛苦水平,只要学习记忆的时间足够长,足够数量的可以保持在幸福水平的信息子就可以被建立起来。由于某种类型的信息子可以被重复使用,因此,只要那些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数量足够多,选择的标准和设定的传递条件非常合理,就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在自由状态。另外,在某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只有一次机会),在体验到强烈快乐的同时,一个人可能会在大脑内部体验到电流或者闪光的短暂出现。为了描述上的方便,可以把这个心理学模型称为快乐模型:

p=n-mtPP1,自由

P=P1,快乐

P=0,平淡

P=12P1,抑郁

P=P-1,痛苦

2.2痛苦、遗忘与时间

2.2.1痛苦与时间

虽然在适应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具体内容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骨骼肌与神经系统在适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时间上和心理感觉上的同步性,在发生损伤后采取的基本治疗原则也大致相同,它们的完整调整周期都是6个月。例如,神经系统在刺激的改变幅度较大时会产生痛苦感觉,骨骼肌在负荷刺激的改变幅度较大时会产生剧烈疼痛感觉;当运动技能形成后突然停止相关的身体活动,神经系统会产生神经依赖,骨骼肌会产生肌肉依赖,两者共同作用促使个体产生对此项运动的渴望;当与运动技能相关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时,与之相关的骨骼肌功能也会增强[2,5]。

为了获得较好的学习记忆效果,个体在建立新信息子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学习记忆速度。个体的学习记忆速度越高,体验到的心理不适感觉(即心理痛苦程度)越大。当学习记忆速度超出某种水平时,由于会体验到强烈的痛苦,个体就会产生比较差的学习效果。例如,个体也许可以忍受每天学习记忆5个单词或者数字组合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而且也会获得较好的学习记忆效果。但是当学习记忆速度增加到500个/天时,个体的心理痛苦程度将会大幅度增加,严重时可能会完全拒绝进行学习记忆活动,其学习记忆的效果将会很差。因此,当正常地学习记忆新信息子时,个体的心理不适感觉一般不会达到痛苦的水平。但是,当建立相关信息库时选择的标准或者传递条件向相反方向变化时,此信息库内的大量单子将会在短时间内不得不被标准化为双子,如果达到了产生痛苦的条件:P=P-1,个体就会体验到长时间的痛苦。例如: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你喜欢的人或者你爱的人向你提出分手时;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身体被检查出有比较严重的疾病时。

骨骼肌在进行科学的大负荷刺激时会产生生物学适应过程,在适应过程中,骨骼肌的功能会表现明显的阶段性提高的特征(即静止期、增长期和稳定期),发生微细损伤处的疼痛感觉会表现出阶段性下降的特征[6];神经系统在进行学习记忆时也会产生生物学适应过程,在适应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学习记忆效果也会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提高的特征(即敏感化阶段、习惯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发生微细损伤处的痛苦感觉也会表现出阶段性下降的特征[5]。由于骨骼肌与神经系统在适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时间上和心理感觉上的同步性,我们可以根据骨骼肌在微细损伤后产生的疼痛感觉的阶段性下降特征推测出神经系统产生的痛苦感觉的阶段性下降特征:

当达到了产生痛苦的条件以后,个体就会产生痛苦的心理感觉。在达到产生痛苦条件的第1~3天,个体心理产生的痛苦感觉最剧烈,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在第1~3天,个体往往会非常痛苦以至于不想吃饭,睡眠时间大幅度减少;在第4~7天,痛苦感觉稍微减轻,但是依然可以感觉到剧烈痛苦;在第2~3周,痛苦感觉再次稍微减轻,并且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在第4~6周,痛苦感觉在减轻幅度非常小的基础上逐渐下降;在第7~10周,痛苦感觉在第7周会发生大幅度减轻的现象,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出现一个明显的转变、提高过程,从第8周开始,痛苦感觉又会逐渐增加,并在第9周达到第7~10周阶段内产生的痛苦感觉的最高峰,从第10周开始,痛苦感觉又会从最高峰出现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明显超过了在第7周内发生的下降幅度;从第11周开始,个体只能体验到中等程度的痛苦感觉,在第11~20周,痛苦感觉以稳定的速度逐渐下降,在第19周痛苦感觉又会出现一次小范围的增加,在第20周又会发生明显下降,直至痛苦感觉基本消失;在第21~26周,个体的痛苦感觉会一直保持在基本消失的水平,在第26周(即6个月)以后痛苦感觉完全消失。

如果个体在对一个条件产生的痛苦进行生物学恢复的过程中,又达到了另外一个产生痛苦的条件,那么由这两个条件分别产生的对痛苦的生物学恢复过程是相互独立的,是互不干扰的,它们的完全恢复时间和对痛苦感觉的变化规律是各自独立的。例如:如果在前一个条件产生的对痛苦的生物学过程进行了2个月以后,另外一个产生痛苦的条件才开始达到,那么,由前一个条件产生的对痛苦的生物学适应过程继续进行4个月以后才可以完全恢复,而由后一个条件产生的对痛苦的生物学适应过程则需要继续进行6个月以后才可以完全恢复。

虽然痛苦的感觉使个体在心理上非常难以忍受,但是痛苦的出现说明在个体已经建立的信息库内部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完美的地方,需要个体在短时间内学习记忆大量的新信息,从而使已经建立的信息库更加完美。当痛苦的感觉消失以后,个体的思想将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体验到较小程度的痛苦感觉,例如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使你非常生气(即较小程度的痛苦)的事情时,你常常会在第1天不想吃饭,而且睡眠时间大幅度减少,前3天不想和他说话,3天后生气的程度明显减轻,7天以后生气的程度基本消失。

痛苦也可以认为是个体在短时间内不得不学习记忆大量新信息的过程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因此,从学习记忆的角度来看,痛苦感觉的阶段性下降现象和神经系统在形成长时记忆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提高现象是同一个生物学适应过程的两个方面。在长时记忆的敏感化阶段(即第1~6周),个体心理产生的痛苦感觉很剧烈,而且痛苦程度保持相对稳定,个体形成的长时记忆能力很不稳定,常常会暂时性地忘记学习记忆的内容;在长时记忆的习惯化阶段(即第7~20周),个体心理产生的痛苦感觉呈有规律的逐渐下降趋势,个体形成的长时记忆能力逐渐提高;在长时记忆的自动化阶段(即第21~26周),个体心理产生的痛苦感觉基本消失,个体的长时记忆能力基本形成[5]。

2.2.2遗忘与时间

由于痛苦是个体在短时间内学习记忆大量的新信息子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而神经依赖现象是个体在短时间内遗忘大量的正信息子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由于两个过程正好是神经系统在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两个方面,因此个体在遗忘过程中的阶段性心理不适感觉的消失过程与痛苦的消失过程基本一致,只是发生遗忘时的心理不适感觉要比痛苦的症状轻一些。

3与爱情

身体性别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完全不知对方身体性别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接吻或品尝对方身体的局部皮肤味道、嗅闻对方身体所散发出的气味、握手或抚摸对方身体的局部皮肤、观察对方身体的局部皮肤或者聆听对方所发出的声音等方式来判断出对方是女性还是男性。如果对上述结论有疑问,还可以思考下面一个问题: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如果不去注意一个人的性器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判断一个刚出生不久还没有学会说话或走路的婴儿的身体性别[7]。

3.1第一次恋爱

我们可以将爱情理解为前面已经建立的心理学模型的一个实际应用案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即性别文化和性文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在神经系统内部被标准化为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子,并形成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

在建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时,选择的标准是:在女性和男性之间身体性别相同的方面,通过运用化妆、美容、学习记忆与爱情相关的信息等手段,使女性和男性在整体上的感觉完全不同,从而使它们在各自性别的神经系统内部建立了大量的一次性使用的单子;在女性和男性之间身体性别有明显差异的方面,建立隐私部位的概念,并通过运用包裹隐私部位(和性器官等)、尽可能地减少或者禁止不同性别的人之间相互探索或者接触对方的身体、学习记忆与爱情相关的信息等手段,使女性和男性对异性的身体都产生巨大的兴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它们在各自性别的神经系统内部建立了大量的一次性使用的单子。另外,在女性和男性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之前,通过大力宣传在部分女性和男性之间产生的爱情的美好心理感觉、发生在相爱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由阴道和共同参与并达到时的的美好身体感觉,使女性和男性对爱情和都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渴望。为了获得心理满足,它们就会产生主动创造条件体验爱情和的心理动机。

在建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时,设定的传递条件是:在女性和男性之间,你喜欢的人也明确表示喜欢你,或者你爱的人也明确表示爱你。

个体在出生以后,经过不断地学习记忆新信息,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容量不断增加,个体对爱情的心理渴望程度也不断增强。当达到了与爱情相关信息库的传递条件时,大量的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子开始在信息库内部传递,这时,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净信息子传递次数很容易就会达到产生快乐的条件(即P=P1),于是,个体就会体验到长时间的快乐或者短时间的自由。在对方没有提出分手之前,快乐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与爱情相关信息库的结构和大小。因为个体从一出生就要接触与爱情相关的信息,与神经系统内的其它信息库相比,个体在建立与爱情相关信息库的持续时间方面往往是最长的,与爱情相关信息子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因此,当第一次达到传递条件时(即第一次恋爱),个体就会体验到它出生以后从没体验过的最长时间的快乐。大量的一次性使用的单子在第一次恋爱中获得信息传递以后,将不会继续参与信息的交流。另外,当第一次恋爱后,个体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与第一次恋爱时规模相同的信息库,爱情的传递条件有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达到。因此,一般情况下,第二次恋爱时体验到的快乐没有第一次时间长。

因为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包含了太多的一次性使用的单子,随着恋爱中的两人不断地接触和交流,它们很快发现,想象中的爱情与实际发生的爱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爱情没有发生以前,你可以把接吻、拥抱或者等身体活动想象的非常美好,当上述身体活动真的发生并且不断地重复时,你将很快发现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再也没有了,也就是说,那些一次性使用的单子再也不可能发生信息传递了。

当你爱的人第一次说“我爱你”时,你体验到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长时间的快乐,你往往会错误地认为是对方给了你这么多的快乐,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当你爱的人每次都说“我爱你”时,你应该每次都体验到持续时间相同的快乐,但是理论和实践证明,这样的现象是不可能重复发生的。正确的解释是:这些快乐是你自己给你自己的,因为在建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时,你把快乐的传递条件设定为你爱的人也明确表示爱你,也就是说你把释放快乐的权利主动交给了别人。如果在建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时,你把传递条件设定为任意条件或者没有条件,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就有可能随时发生信息传递,你也可能会随时体验到快乐。因此,“你爱的人也明确表示爱你”这个传递条件属于可替换的传递条件。把传递条件设定为“你爱的人也明确表示爱你”的另外一个后果是:推迟了验证或者修改与爱情相关信息库的时间和内容。如果没有设定这样的传递条件,个体很有可能会通过经验、推理或者想象等方式获得可以重复使用的真实的与爱情相关的信息。例如:接吻、拥抱等身体活动的真实感觉很容易通过经验或者想象等方式直接在神经系统内部建立可以重复使用的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一定要等到发生真实的接吻、拥抱等身体活动后才开始验证或者修改相关信息。

3.2

在对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上,爱情文化也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措施。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部包含了许多有关的信息子,其中也包括许多一次性使用的单子。在还没有真实进行以前,使个体对产生巨大的心理渴望,大力宣传发生在相爱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由阴道和共同参与并达到时的的美好身体感觉。因为在由阴道和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女性体验不到。因此,爱情文化通常会强调在相爱的女性和男性之间应该而且必须保持稳定的关系,对于女性和男性在进行时是否都达到了的问题则没有过多的说明,常常有意无意地把进行和获得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认为是同一个概念,常常错误地假设:发生了的女性和男性双方都会体验到。

虽然爱情文化大力宣传进行并获得时的美好身体感觉,但是由于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部包含了许多与相关的信息子,因此,当进行的传递条件达到时,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将会发生,与相关的信息子开始发生信息传递。当达到了产生快乐的条件(即P=P1)时,个体就会体验到长时间的快乐。因此,个体在第一次进行后的一段时间内,在获得相应的身体感觉的同时,在心理上也会体验到一段时间的快乐。随着进行的次数不断增多,那些与相关的一次性使用的单子将不再参与信息的传递,这时很不容易达到产生快乐的条件(即P=P1)。如果产生的快乐感觉真的是由于进行引起的,那么在第1次进行时体验到的快乐感觉应该和第300次体验到的快乐感觉是一样的。虽然在心理上体验到的快乐有可能会随着次数的增多而减少,但是由于在不断地重复进行的过程中,与相关的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将会产生神经依赖,与相关的肌肉将会产生肌肉依赖,这时如果停止进行,个体就会在心理上和身体上产生渴望,从而促使个体继续按照已经形成的模式进行。

由阴道和共同参与形成的只是多种可以达到的方式之一,由阴道和共同参与进行的只是多种可以进行的方式之一,因此,如果仅仅考虑获得或者进行这两方面的因素,阴道和共同参与是可替换的传递条件。尽管有多种可以达到的方式,在获得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身体和心理感觉,但是个体在达到时的身体反应和心理感觉是相同的,与相关的肌肉发生了短时间的节律性收缩(即多次短时间的快速收缩)。依赖是肌肉依赖的一种表现形式,性幻想依赖是神经依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爱情文化中,个体对产生心理渴望是本能,是不需要解释的事实,是单子;而根据神经依赖和肌肉依赖的概念,个体对产生心理渴望则是通过学习记忆和实践培养出来的,是有确定的原因的,是双子。

3.3思念、想念与爱情调整期

当女性和男性确定恋爱关系一段时间以后,虽然那些一次性使用的单子已经不能再进行信息的传递,但是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还有许多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这些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通过恋爱过程一直维持着长时记忆状态,也就是说它们是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当女性和男性由于某种原因分别一段时间(例如7~42天)并且很少相互联系时,在分别的这段时间内,在女性和男性的心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思念或者想念对方的感觉,这种思念或者想念对方的感觉在爱情文化中被解释为一个人爱或者喜欢对方的表现。但是,从神经依赖的角度分析,这种心理状态的出现是由于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在转变为静息动态的正信息子时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神经系统试图通过思念或者想念的方式维持已经形成长时记忆状态的正信息子,从而有效阻止遗忘过程的发生。与爱情相关的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越多,个体思念或者想念对方的程度越强烈。如果在此期间女性和男性即没有通过其它途径相互联系,也没有主动采取措施(例如不断地回忆)有意识地保留两人之间的交往细节,个体思念或者想念对方的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降低。

思念或者想念对方的程度的降低过程与痛苦的消失过程基本一致,在分别后的第1~3天,思念或者想念程度最强烈;在第4~7天,思念或者想念程度稍微降低,但是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第2~3周,思念或者想念程度再次稍微降低,并且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在第4~6周,思念或者想念程度降低幅度非常小的基础上逐渐下降;在第7~10周,思念程度在第7周会发生大幅度降低的现象,从第8周开始,思念或者想念程度又会逐渐增加,并在第9周达到第7~9周阶段内的最高峰,从第10周开始,思念或者想念程度又会从最高峰出现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明显超过了在第7周内发生的下降幅度;从第11周开始,个体只能体验到中等程度的思念或者想念感觉,在第11~20周,思念或者想念程度以稳定的速度逐渐下降,在第19周思念或者想念程度又会出现一次小范围的增加,在第20周又会发生明显下降,直至思念或者想念程度基本消失;在第21~26周,个体的思念或者想念程度会一直保持在基本消失的水平,在第26周(即6个月)以后思念或者想念的感觉完全消失,与爱情相关的处于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已经完全转变为静息动态的正信息子。

女性和男性确定恋爱关系以后,当那些一次性使用的单子不再发生信息传递时,恋爱中的双方感受到快乐的时间和频率将会大幅度减少。由于爱情文化把女性和男性分别按照两种完全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标准化,随着身体心理交流的不断深入,女性和男性将会发现真实的对方与想象中的对方差距非常大,在恋爱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观点上的差别与矛盾。由于神经依赖现象的存在,女性和男性都不想改变自己的观点,都希望对方可以改变观点,并且和自己保持一致。它们各自的尝试在客观上造成了它们不断地学习记忆对方的观点,也就是说,新信息按照对方的观点(标准)不断地被标准化为自己的信息。由于在学习记忆新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心理不适感觉,因此,在恋爱初期长时间的快乐过去以后,将会出现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心理不适感觉。心理不适感觉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恋爱双方需要学习记忆的信息量的多少。当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经过实践检验和充分调整后,那些新建立起来的信息子已经形成了长时记忆,新信息子已经变成了处于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而且新建立的信息子大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这时,在恋爱过程中女性和男性体验到快乐的时间和频率将会增加。为了描述上的方便,可以把这一时期称为爱情调整期。如果女性和男性在建立与爱情相关信息库的初期就逐步建立大量的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那么爱情调整期的持续时间将会很短,而且恋爱双方体验到快乐的时间和频率将会比现在多。

3.4失恋时的痛苦

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当你的恋人明确表示想要与你分手时,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部含有的大量单子在短时间内不得不通过学习记忆过程被标准化为双子,当达到了产生痛苦的条件时(即P=P-1),你就会体验到由失恋引起的一段时间的痛苦。由失恋引起的痛苦恢复过程与由其它原因引起的痛苦恢复过程完全一样,这里就不在重复说明了,请参考前面论述的痛苦恢复过程。

由于个体在失恋事件发生以前大量的处于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正在正常地进行信息传递,当失恋事件发生后,个体与前恋人之间的联系会大幅度减少或者完全中断,与爱情相关的处于激活状态的正信息子不得不通过神经系统的遗忘过程逐渐地转变为静息状态的正信息子,于是个体在体验到失恋痛苦的同时,也会体验到发生神经依赖现象时的心理不适感觉,个体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思念或者想念对方,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与之相关的记忆会逐渐遗忘。

如果个体在恋爱以前就已经建立了在失恋以后才开始建立的双子,那么它将不会体验到失恋的痛苦。事实上,只要我们在建立信息子时找到了识别单子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将这些单子标准化为双子,从而有效地避免发生失恋时的痛苦。在建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时,由于选择的标准和设定的传递条件出现了错误,才会造成需要的双子不能正常地建立,从而使个体体验到由失恋引起的长时间的痛苦。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建立的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足够科学合理,那么对方在明确表示与你分手时你将不会体验到痛苦。对产生爱情的传递条件的错误设定,在客观上推迟了逐渐地把与爱情相关的单子转化为双子的时间。因此,是你自己把产生失恋痛苦的权利让给了别人,而你建立的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子是通过在学习爱情文化时获得的。

3.5幸福爱情与自由爱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爱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是快乐模型的一个简单应用,现在使用的爱情文化可以使相爱的女性和男性在心理状态上保持在幸福水平。由于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内包含了大量的单子,设定的传递条件大都是可替换的传递条件,从而使个体不断地在建立心理渴望――获得心理满足――再建立心理渴望――再获得心理满足的模式中循环,个体的心理状态大部分时间在平淡附近上下起伏,偶尔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快乐,偶尔会产生一段时间的痛苦,我们把这种爱情称为幸福爱情。

通过学习记忆过程,如果女性和男性都具有长时间独处的能力,在女性和男性的交往中始终坚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原则,女性和男性都做好了正在进行的事情有可能随时被中断的心理准备,女性和男性都具有较好的想象力,那么它们就可以在建立与爱情相关的信息库的过程中,建立足够数量的、可以经受实践检验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双子,它们就可以识别出那些可替换的传递条件,找出并设定那些不可替换的传递条件。当各方面的条件达到时,女性和男性才有可能在恋爱中体验到自由的心理状态,我们把这种爱情称为自由爱情。

4结论

4.1学习记忆过程是神经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新信息不断地标准化为信息子的过程。经过信息的标准化过程,新产生的信息子可以在神经系统内相应的信息库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如果没有来自内部或者外部动机的强烈干预,当同时面对学习记忆新信息、维持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信息和遗忘已经形成的长时记忆信息三种选择时,个体常常会倾向于选择维持记忆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效避免在学习记忆或者遗忘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阶段性心理不适感觉。

4.2如果一个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和传递条件建立了太多的信息库,由于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发生信息交流的前提条件是达到设定的传递条件,因此即使它建立的信息库容量非常大,但是在神经系统内部发生的信息交流量还是有可能会非常小。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选择的标准和设定的传递条件不合理,导致各种信息库之间相互独立,信息库内的信息子不能跟其它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发生信息交流。如果可以找到这样一种标准,个体在此标准下建立的信息库可以包括所有的其它信息库,那么信息库内的信息子在这个人的神经系统内部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信息交流。

4.3由于神经系统内建立的信息子数量是确定的,而且一个人学习记忆新信息子的速度是受到生理条件限制的,因此,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可能一直保持在痛苦水平,只要学习记忆的时间足够长,足够数量的可以保持在幸福水平的信息子就可以被建立起来。由于某种类型的信息子可以被重复使用,因此,只要那些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子数量足够多,选择的标准和设定的传递条件非常合理,就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在自由状态。

4.4由于痛苦是个体在短时间内学习记忆大量的新信息子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而神经依赖现象是个体在短时间内遗忘大量的正信息子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觉。因此,从学习记忆的角度来看,痛苦感觉的阶段性下降现象和神经系统在形成长时记忆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提高现象是同一个生物学适应过程的两个方面;个体在遗忘过程中的阶段性心理不适感觉的消失过程与痛苦的消失过程基本一致,只是发生遗忘时的心理不适感觉要比痛苦的症状轻一些。

4.5爱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是快乐模型的一个简单应用,现在使用的爱情文化可以使相爱的女性和男性在心理状态上保持在幸福水平,可以在女性和男性之间产生幸福爱情。如果女性和男性都具有长时间独处的能力,在女性和男性的交往中始终坚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原则,女性和男性都做好了正在进行的事情有可能随时被中断的心理准备,女性和男性都具有较好的想象力,那么女性和男性才有可能在恋爱中体验到自由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自由爱情。

参考文献

[1]左昕,潘奇波,林春辉.学习记忆中长时记忆形成的分子机制.海军医学杂志,2008,29(4):364-366.

[2]田聚群.心理依赖与性幻想依赖.中国性科学,2012,21(9):83-88.

[3]徐春,章晓辉.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模型: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自然杂志,2009,31(3):136-141.

[4]王佩,王海祥(综述),王维平(审校).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5):651-653.

[5]田聚群,邵伟,王晓飞.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与阶段性特征.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1):118-121.

[6]田聚群,王童,王晓飞,等.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5):125-128.

[7]田聚群.身体性别与心理性别.中国性科学,2013,22(5):77-85.

传递快乐作文篇5

【关键词】为人师表 博学好思 勇于创新 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再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教师是决定因素,所以,做一个具有正能量的老师更为重要:做学生阳光路上的引领者、给力者,给予学生的不仅仅只有知识,还有生命的烙印,这些烙印应当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金色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温暖,遵守规范,学会坚强,勇于创新。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做一个焕发和传递正能量的教师呢?

一、做一个为人师表、快乐进取的教师。

人活一世,不外乎两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当是一位焕发正能量的教师认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为人师表,是教师焕发和传递正能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作为教师,给予孩子“正能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主将,是把系统的知识递交给学生的二传手,是学校成为学校的第一要素。著名作家莫言在散文《我的老师》一文里讲到的让他铭记终身的好老师,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每天其实就是一些琐屑的事情,但他们正直、果敢、善良!他们在一言一行中教会了孩子“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快乐进取,是教师焕发和传递正能量最重要的个人气质。

教育的着落点是培育有尊严的人、公正的人、正义的人、自信的人、善的人、真的人、美的人。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完备的人格、宽广的胸怀,更要有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气质。一个快乐进取的教师,才会像童心未泯的于永正、和善美丽的窦桂梅、激情澎湃的王崧舟、舍身救生的张丽莉那样,把工作和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把无限的快乐传递给孩子们。要以求实致远、朴实高雅的气质、品格来熏陶、感染、引领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真诚、正直、公平、平等和友好的品质,成为生活的智者,人生道路上的进取者。

二、做一个博学好思、充满智慧的教师。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做人之师,要焕发和传递正能量,一定要在知识占有上走在学生前面,并且具有会把复杂事情明了化、简单道理系统化的高超艺术。

1.博学好思是教师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基础。

一名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适应能力的教师必须从人的现展意识上认识教育的价值。再次,新时期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教师要想较好地面对时刻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勤思好学的能力。博学好思的教师更会引导学生在有意义、有效率的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充满智慧是教师传递正能量的有力保障。

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叶圣陶先生说过:“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也说道:“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当一位焕发正能量的老师真正走入孩子心灵的时候,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象征,更是智慧的象征。用心做事的人必然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必然富有创造的活力。

三、做一个有责任感、勇于创新的教师

焕发正能量的教师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在一言一行中传递着做人的责任心。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那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

1.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以心育人。

哲学家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要关心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以新促学。

曾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你能不能把中国小学的课程都变成漫画式的,把中国的中学课程都变得像武侠小说那样,那我们都喜欢学习了。”细细揣摩这句话,心中不免感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战略性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特定的目标与要求,更要融入平时的教育之中。在教学上、作业中、试卷上、在课堂的问答中,能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答案显而易见,一位焕发正能量的教师一定善于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求异,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与书本、老师不同的意见。潜移默化地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不断创新的思维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焕发正能量的教师是美的耕耘者,爱的播种者。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教师向孩子、社会传递的正能量无所不在。让这种力量引领孩子勇敢前行,让这种力量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班级工作与心理辅导》 鲍谧清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做有智慧的教师》曾建胜,苏文木 编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3]《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4]《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升级版) 》

[5](美)玛丽·伦克·贾隆格,琼·P·伊森伯格 著,张涛 译

传递快乐作文篇6

关键词:动画;光影;情感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54-02

有光才有影,在动画影片中,光影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决定影片的视觉风格,更是影片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动画影片中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光影在塑造空间、渲染气氛、传递情感等方面对影片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动画影片中光影对情感传递几种影响方式。

一、通过塑造空间达到光影传递情感的目的

塑造动画影片空间是光影在动画影片中最基本的作用,通过塑造动态或静态空间传递影片情感,是光影的情感特质之一。动画影片中的需要塑造的空间是动态的,动画创作者通过不同艺术手法,让光影直接参与到动画影片的空间设计,用来塑造空间的结构层次和立体感,进而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指引观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影片产生情感共鸣。在美国动画影片《美女与野兽》中就有一处通过塑造空间来传递情感的案例,女主角贝儿的父亲驾着马车去展览会上的途中,在分岔口快要误入到城堡时,场景发生了转换,创作者有意调高了室外光线和城堡室内光线的对比,让这种对比出现在相同的一个时空场景内,让观众明显感受到不同场景的切换,这种明暗度的对比不仅仅强化了空间,而是通过强化空间来暗示贝儿父亲张望的充满奇异色彩的城堡时的心情,并且制造了这部影片的悬念,这时的光影不仅营造了空间,而且通过用光影营造空间这种方法传递了导演的意图,参与了影片叙事。

二、通过营造场景氛围来进行情感间接传递

在动画影片中,动画创作者们为了更好的表达细致的故事情感,通常会采用光影来渲染影片的氛围。当一部好的动画影片故事脚本和任务已经敲定,接下来的工作就要创造影片的氛围,它的作用就如同确定一幅画的基调,极为重要。沉重的主题思想应当配以凝重深沉甚至比较诡异的光影,而轻松快乐的故事则应该配以色调比较明亮的色彩,所以为了突出特定的场景氛围,光影的处理极其重要。

在宫崎骏先生的《侧耳倾听》一片中,创作者在圣司拉奏小提琴的场景中,就有动漫评论家曾这样评论过:宫崎骏先生对这个场景的设计极为用心,在手指指法和琴音配合上耗时很久,才使得指法和琴音配合的天衣无缝,除了手指动作外,这段的光影处理也处理十分的细腻,可以说光影在这段作为渲染气氛,运用到了极致。

地球屋的工作室是一个地下室,太阳落山的时候,工作室里面除了桌台上的一盏台灯外,没有其他的任何光源,当灯光照在圣司拨弦的细而长的手指上,随着音乐的流动,他的手指和琴音完美的配合在一起。光线使手指的浅浅的影子投射在五根琴弦上,琴弦的细细的影子几乎淡得看不清,但又隐约能够分辨出来。于此同时,一把陈旧的小提琴的琴板上映出褐色而柔和的灯光,由于灯光照射范围比较小,勉强把两个人笼在朦胧的光线中,便自然的行程了视觉中心,进而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幸福快乐的色彩自然的映在男主角的脸上,在这种色彩的映衬下,整个画面犹如回忆中的世界一样,极其柔美。

台灯柔和的光线创造了这个场景的快乐、祥和的氛围。地板上投射出墙面上悬挂的未完成的小提琴的影子,和家具、楼梯的影子融合在一起,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进而优美而欢快的音乐起,这个欢快的曲子伴随着霞稚嫩却认真的歌声在诗意浓浓的空气缓缓飘散,伴随着身体和手指的动作,房间的灯光也开始舞蹈,影子也犹如赋予了生命般缓缓摇摆。

从上面这部片子我们不难看出光影的氛围营造力在很大成都上推动了剧情发展,营造了细致情感。

三、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实现情感直接传递

光影是动画影片的灵魂,它不仅能塑造空间,营造氛围,还可以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传递影片情感。运用光影,按照剧情的要求,从点到面,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光影处理,突出人物性格和意识形态,以创造富有感染力的

动画形象。使用光影来刻画角色是传递影片情感的手段之一,如运用适当,可以起到点睛作用。在动画影片中,动画创作者在处理正面人物登场时,总是伴随着暖色调的光线,而反面角色,场景中总是照着冷色的光线,并用逆光的手法勾勒出反面角色的轮廓线,表现恐怖紧张的效果,也常用底光来表现恐怖诡异的角色。

在动画影片《秦时明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荆天明与剑侠盖聂在夕阳中对话。场景中夕阳对人物的照射产生了强烈的剪影效果,强烈的光影对比效果不仅烘托出盖聂对于荆天明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更在观众面前凝固了那一瞬间的印象,主人公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多年之后需要肩负的重任在瞬间即逝的落日余晖中被揭示出来。光影在此刻画了人物形象,传递了凝重情感。

四、结束语

在动画影片中光影和情感之所以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光影不仅为具体的人物造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照亮动画场景提供了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是光影在动画影片中充当动画的视听语言,能独立或者间接的传递情感。一部光影运用的好的动画影片,能激发观众无限的想象力,激起或悲或喜的情绪。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光影的构成越是充分运用,观众与动画影片的情感共鸣就越强烈。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光影对动画影片的作用无处不在,而它除了塑造空间,营造氛围以及表现绚丽画面以外,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使影片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一部好的动画影片需要也必须要有设计独到的光影作为先决条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安徽省动漫产业研究方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sk533,本文为该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海斌、李小舟.动画影片中的光影设计[J].电影评介. 2010(3).

传递快乐作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以及为广告本身增添更多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广告背景音乐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和语言一样具有表达功能,即表达情感、思想甚至文化的功能。此外,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音乐叙述性”,这种性质是自足的、内在的、结构性的。基于音乐的表达功能、叙述功能以及潜移默化的功能,广告商经常在电视广告中使用背景音乐,作为提高广告有效性的一种手段。michli在1984年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电视广告中有75%都使用了背景音乐,到1988年时,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90%。而根据1989年的video storyboard tests报告,在500则新的电视广告中,近1/3的电视广告将音乐作为主要的“创意元素”。众多企业相信广告背景音乐有助于广告的接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来解释音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试从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以及为广告增添更多意义三个方面,论述广告背景音乐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一、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电视广告经常使用音乐来影响消费者的偏好。aaker &norri。在1992年对500多个电视广告做了一个调查,他们将这些电视广告分为两大类:情感诉求广告和理性诉求广告。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类的广告,通过使用背景音乐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而理性诉求类的广告,则强调了信息的说服性。被调查的广告中有一半以上具有情感诉求类广告的特点。

    情感诉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在相关的市场营销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相抵触的观点都涉及到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 )的作用。传统观点一般指极度假说定律(law of extremes hypothesis )。这一假说认为情感诉求通过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凹曲线关系中,情感中立的广告相对于消极或积极情感的广告而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更小些。对广告的高度注意会阻止情感诉求与广告品牌的联系。极度的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只是简单的使潜在消费者的意识聚集在劝服性的信息沟通方面。广告中消极或积极的情感并不能直接地改变品牌态度。

    在高卷人度的广告环境中,情感诉求对品牌态度的形成具有间接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联系机制通过充满情感的信息简单地提高了消费者对广告诉求的记忆。之后,个体通过运用广告中记住的信息来对品牌进行认知上的评价。这一理论观点指出,在广告环境中,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劝服信息都一样的有效。情感诉求的唯一目的是增加记忆的相互联系以便于信息的保存和重新获得。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认知反应是占主导地位的,并优于任何对广告执行方面的评估。因此凹曲线关系假设,在高卷人度的环境中,情感中立的广告与消极或积极情感的广告相比,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的影响要小很多。因此,极度假说定律在高卷人的环境中被认为是合适的。

    另一个对情感诉求的效果的解释一般认为是快乐优越假说(superiority of pleasant hypothesis)。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 )和广告诉求相符合可以直接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反应。情感成为劝服性沟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整体评价。这一方式表明,一则情感广告可能具有消极的效果也可能具有积极的效果。情感认同与之后的品牌态度有直接关联。对广告品牌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的直接转变与传统理论在过程和潜在结果的方法上都是相冲突的。具有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广告还是与中立情感的广告有显著的差异性;不过它们的直接效果又各不相同。根据快乐优越假说,消极情感诉求将直接改变广告的对象,而积极情感诉求的广告试图提升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偏爱。在低卷人度的情感广告中,不管是消极或积极的感觉都可以逐渐影响广告品牌态度。

    本文主要用说服模型和卷人概念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精细加工模式(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将广告组成部分和广告加工过程分为两类,来测量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根据这一模式,广告观看者被认为会沿着中心路线,接收以信息的语义为基础的广告组成部分,如广告中的支持观点或反对观点;或者观看者也会沿着次要路线,接收以非语言信息的感觉为基础的广告组成部分,如音乐和情绪/幽默(humor)等来影响他们对广告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中心路线假设当广告强调信息的质量时,消费者具有较高的卷入度;而次要的路线则出现在较低卷入度的广告中,在这种环境中,情感诉求较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消费者的卷人程度在这里被定义为个体对电视广告的关注程度,而不是信息的私人关联。该卷人概念在检测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在电视广告中所扮演的角色时,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对两种广告类型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都影响着在这一概念框架中的消费者偏好的形成。

    说服模型的一个说明假定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广告和品牌态度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个体在对广告的情感反应基础上就能够形成品牌偏好,而不需要任何对广告中的劝服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评价、。一些对背景音乐的研究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特点对品牌态度的直接影响。

    说服模型的另一个说明假设,一个间接的说服路线:品牌认知形成品牌态度。在这一路线中,对背景音乐的情感反应在对广告诉求的接受或拒绝中起中介作用。具体地说,认知反应的不同是由于广告中的情感特征所引发的适度、温和的感觉。

二、广告背景音乐对广告信息接收的影响

    前面讨论了消费者对广告音乐的情感反应,在广告中创作积极情感的音乐是值得赞同的,但是除非消费者能记住广告中的品牌和信息,否则广告背景音乐毫无作用。因此,考察背景音乐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传递的影响也是同样重要的。

    bruner等学者在1990年就认为,音乐是多维性的,并呼吁学者们对音乐的这些多维特征在营销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本部分就探究了音乐中的两个特性对广告进程的影响。我们通过引人一个变量:音乐—信息一致性来阐明音乐对广告信息的回忆作用。音乐—信息一致性是指音乐用非语言的方式所传递的意义与广告文案用文字所传递的意义相协调。背景音乐吸引注意有两种假说:当广告中的音乐与信息所传递的意义一致时,音乐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广告品牌和信息的回忆;而当音乐与信息不协调时,音乐就会干扰广告的进程。

    1.音乐吸引注意的作用

    影响信息接收的第一个音乐特征是“吸引注意的作用”,指激活或引发音乐的潜能。音乐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源于其客观存在的特征(如速度、音量等)和主观特征(如出乎意料和有趣等)。缓慢轻柔的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较小,而快速响亮的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则较大。

    在广告环境中,音乐通过吸引和保持注意力来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接收。但是,如果观众对音乐高度注意,就可能留意不到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对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是一种干扰。就像macklin所说,“观众对广告音乐的着迷可能导致其对广告信息的忽略。”她认为当音乐与广告主题没有关联时,音乐可能有干扰作用。因此,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究竟是提升还是干扰广告信息的接收,取决于音乐和语言信息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具有一致性。

    2.音乐—信息的一致性

    很多研究表明纯器乐的音乐能够表达大多数听众都能理解的特定含义。gundlach的一个早期研究表明,音乐通过其内在元素,能够引发听众几乎相同的感觉。gumey认为,音乐通过两种方式来传递意义。首先,音乐通过模仿具体的声音如鸟叫声、交通噪音等来表现具象的意义;其次,音乐还具有表达形象、想法和感觉等更抽象的意义的特殊能力。

    基于音乐可以传递意义,我们提出“音乐—信息一致性”概念,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纯器乐所引发的含义(如想法、形象、感觉等)与广告信息所引发的含义的一致性程度。由于研究者在主要和次要广告线索之间引进了一些刺激一致性的因素,因此研究检测了与音乐—信息一致性相关的一些变量。如,在图片—文字一致性的研究中发现,当图片和文字在一幅简单的插图中相互融为成一体时,该品牌名字的回忆率比较高。而当图片和文字传播相同的信息时,相关产品属性的信息的回忆率也较高。

    总而言之,背景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与音乐—信息的一致性是相互影响的:增加观众对与信息一致的音乐的注意力可以强化对广告信息的记忆,因为广告中的语言文字和音乐所传递着相似的内容。而增加观众对与广告信息不一致的音乐的注意力,则不能强化对信息的记忆,而且还可能干扰观众对文字信息的接收。

    三、广告背景音乐为广告增添更多意义

    音乐本身包含着一个符号系统,因此能够增加广告的意义。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观看广告时会形成一个参照体系。具体说来,音乐在合适的广告中,通过与观众所处的文化语境相联系来传递意义,以减少广告中的“噪音”。

    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音乐可以影响意义从文化层面到产品层面的转移。scott在1990年对8个电视广告做了一个文本分析后,指出音乐能在广告中表现流行文化、自我身份识别并形成社会识别。

    音乐作为一个符号元素,具有表达意义的能力。在广告中,音乐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它总是与至少一个其他的广告元素一起出现,如声音、对话、文案或画面等。因此,音乐在广告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所表达的意义,还包括音乐与其他广告元素的关系。这些与音乐并列的广告元素,如言语、文案或画面为检测音乐如何为广告增添含义提供了一个框架。

    为产品增加含义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意义转移的过程。但是在后期的研究中,这一过程被扩展了,还包括了不同的修辞过程,正是这些修辞过程详细说明了广告元素间的关系。在一个关于印刷广告的研究中,图片和文字这两个并列元素间的关系得到了检验。mcqarrie&mick指出,在杂志广告中的修辞符号包含了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性。不一致的符号的偏离程度也会比较高,广告中的不一致的修辞符号能够引发观看者更深层次的语义加工和对广告信息的回忆。

    与不一致广告的语义特性相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一致性能够有助于在广告的语义结构中形成一个螺旋状线条,并引导观看者用新的眼光将看上去不协调的广告元素重新联系起来。gorbman认为,电影片段中所运用的音乐能够影响观看者,因为观看者会自动地为这些音乐加上意义。意义的这一制定过程或引起共鸣的过程是可能实现的,因为符号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连接的(coupled) 因此,能指(或载体,如能传递意义的文字)与不同的所指(所代表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以创造不同的意义结构。事实上,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中,一个字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在过去,傻瓜是“快乐的、幸运的、好心的”,而现在傻瓜则是“头脑简单的、可笑的、愚蠢的”。在后现代社会里,文体的激增和意义的改变速度比任何时候都快,广告商和消费者也同样地变成了积极活跃的个体(agent),为消费符号添加各种各样的意义。例如,说唱音乐曾经是美裔非洲人文化很有影响力的表现方式,现在则已变成了主流流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mcquarrie &milk在1996年时描述了广告的意义调整过程。该band-aid广告由两个不一致的元素组成:标题—“向孩子的新保镖问好!”和配有卡通人物的产品图片。当观看者面对不一致的概念时,他们会通过赋予band-aid保镖的特性(如很大、很强壮、保护vip不受伤害)来解决这一矛盾,并从广告中得出结论:band-aid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保护。因为新的阅读需要一些社会知识(如,保镖的含义),观看者之前观看的其他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有助于提供一个可替代的联系来描述不一致广告的意义。

传递快乐作文篇8

首先,游戏规则是:一共四组,分成两组,每组四个人。第一组先上台,老师告诉站在第一个人要做什么动作后,依次传递下去,第四个人回答做的是什么动作。

游戏开始了。老师开始选队员。我们这组有两人自告奋勇,此时,我心想:不要选我。老师经过观察,选了一个女同学和另一个男同学。而另一组,有四个人自告奋勇,但必须有一个女同学,所以老师去掉了一个男的。游戏即将开始之前,念了参加者的名单,第一组有:唐沐寒、周家伟、王梓怡、龚劲樵,第二组有张锦东、毛沪强、邵佳媛、董又文。

游戏开始了,第一组昂首挺胸、信心十足地出去“迎战”。第一个动作是猪八戒背媳妇。第一个同学唐沐寒眼珠子骨碌一转,就把鼻子往上拱,耳朵往外扯,然后做出一个仿佛背着一个很重的东西似的,再指了指老师。经过“一路上”的传递,动作也改变了不少,最后一个同学想了很久,此时,我想:你一定要回答对呀!我恨不得大声告诉他,只见他当着大家,犹豫地说:“眼保健操”,“什么?眼保健操?”我不禁说道,台上四个队员一起摔倒,有的抱着肚子哈哈大笑,有的就拍着桌子来制止自己……这时,老师揭开了签案后,他觉得自己的答案离猪八戒背媳妇太远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轮到第二组了。第二组也信心十足地迎战了。动作是肉包子打狗。只见队长盯着那几个字想了想,就捏起自己的肉,用手比划包子的大小,然后把手一挥,似乎丢什么东西,后就用手做到狗耳朵。经过传递,动作也变了不少,最后一个同学信心十足说出“看时间”,惹得台上台下的同学抱肚大笑。老师公布答案后,那位同学觉得不好意思,就挠了挠后脑勺,我想: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配合。

上一篇:清明节的习俗作文范文 下一篇:学会了游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