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05 10:16:24

助学心得体会

助学心得体会篇1

   学习助人为乐心得体会    暑假里,住在我们家隔壁的天天要出去旅游,拜托我帮他照顾一下他的两只仓鼠.

   我一向是个热心肠的人,便满口答应了,三天内小仓鼠的饮食起居我都包办了。

   我养过鸭子,我想仓鼠和鸭子都长毛,它们的习性应该也差不多吧。于是,我找了一片菜叶,放进笼子里。两只仓鼠一看到有吃的,争先恐后的跑过来。褐色的仓鼠率先跑到菜叶处,把菜叶占为己有,白色的那只只有流口水的份儿。褐色的大口吃起菜叶来,嘴巴不停地一开一合,样子可爱极了。可不一会儿,它却一动不动了,随即,一股令人作呕的臭味扑鼻而来,我捏住鼻子朝笼子里看,原来是它拉肚子了!这下我可急了:怎么办呀?……我怎么向人家交代?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吗!

   “上网查呗!”妈妈在厨房间伸过头来给我出主意。“对啊!”我立刻像一支离弦的箭一般冲到电脑旁,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电脑。电脑开机的时间似乎变得特别漫长,我紧张得不得了,腿不停地抖,心里默念着:仓鼠啊,一定要坚持住,我马上会知道办法如何拯救你的。电脑屏幕一亮,我就上百度搜索“仓鼠拉肚子怎么办”。幸好,仓鼠抵抗力比鸭子强,只要把排泄物清理干净,再多铺一层木屑就可以了。

   三天后,我把仓鼠还给了天天。褐色的小家伙活蹦乱跳的,根本看不出大病初愈。天天见到可爱的仓鼠十分高兴,真诚对我道了声“谢谢”,我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助人为乐真好!我愿意继续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学习助人为乐心得体会    讲文明,懂礼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基准。尊敬长辈,爱护弱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更应该做到讲文明、懂礼貌。

   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知道了讲文明、懂礼貌并不需要做的轰轰烈烈,只要平平常常就可以了。记得在《今日视线》曾报道过,有一位先生多次捐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当记者想要见一见这位好心人时,他总是不愿露面,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姓名,人们称他为“活雷锋”,还亲昵地称他“关微”先生。通过记者的搜索,终于得知“关微”是广东一位行善不留真名的人,五年来,他共捐款72。5万元。平时都是通过电话确认救助对象,然后把钱汇过来,唯一一次露面,是在2004年秋天,利用出差之机,取走几年来的资助发票。见过他的人记得,“关微”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那“乐善好施”的文明行为感动了所有人。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因出车祸流血过多,需要输血!当《今日视线》发出报道求助时,一位来人知道自己的血型可以救人。赶紧去献血。当医生得知他刚献完不到三个月,不能在献血。可老人毫不犹豫,不顾自己的安危地再次献了救命的血!他的行为不正诠释“文明”两字的含义吗?

   我相信,文明就像一盏灯,灯亮一些,我们的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人迈出文明的`一小步,社会将迈出文明的一大步。文明是一种力量,好像奥运火炬手传递一样,经过没人的手中,都能汇聚、释放所有人的热情。

   让我们携手起来,共同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的美德吧。

   学习助人为乐心得体会    助人为快乐之本,关心体贴他人,在他人急需的时候,能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与照顾,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已也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是人的一种高尚行为。

   助人为乐就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在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有许多战士把仅有的粮食、药品,甚至生存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饥饿、苦难与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就是因为红军战士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关键时刻帮助别人,是高尚的世界观的体现。是的,古代有英雄的劫富济贫,当代有雷锋精神的出现。再看一看我们现在。我们这一代是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虽然有着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优点。但是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如自私、以个人为中心等等。要改正一个群体的缺点是不容易的事。而提倡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却可以很好地加强当代独生子女自立、合作精神,弥补自私这一缺点。

   助人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而你助人为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走进教室,随手关门,将呼呼的寒风挡在门外。当你走过卫生角,随手捡起掉在地上的纸屑。当你经过讲台,随手将零乱的讲台整理好。当你穿过马路,扶起一位摔倒的小男孩,安慰他不要哭泣。这一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都是助人为乐的表现。

   亲爱的同学,当你身陷困难时,你是否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肯定会的。同样,当别人身陷困难时,我们也要助人一臂之力。

   庆幸的就是,现在我们的身边已悄悄地涌起助人为乐的热潮。扶弱助残,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甚至有许多同学也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惊喜地发现,雷锋精神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我们周围蓬勃地发扬光大起来。

助学心得体会篇2

首先,是在政治思想方面。记得在第一次的助理会议上,杜老师就明确要求大家要有政治意识,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会后自己去查看了相关的知识,意识到自己有着许多的不足,这也鞭策着我在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党委宣传部的办公室助理,每天接触的工作大部分会涉及到党的先进思想、方针、政策的落实与传播。长期的耳濡目染让我学习了不少关于党的先进理论知识。这使我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快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步伐。

其次,在组织纪律方面。党委宣传部是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纪律的部门。从工作时间的遵守到工作任务的落实,每一项工作都要严格的纪律作为保障。第一次助理会议上,杜老师着重点到了纪律要求。要求大家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身份要与工作相符,不早退,不迟到,不弄虚作假,团结友爱,信息保密,不造谣不信谣,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这让我从单个个体成为了组织的一员,让我改掉了作为个体存在时的一些坏习惯,如懒散、粗心等,提高了自身的纪律性及集体归属感。

再次,是在业务学习方面。党委宣传部是学校宣传的重要部门,这便要求我们要了解学校历史,知道学校的校训及办学精神等方方面面。在第一次学生助理会上,杜老师提问我,我校的办学精神是什么?我答错了。这一不足时刻鞭策着我,在这之后我努力去了解学校历史,认真关注学校的发展。在公文写作上,自己曾经学习过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从来没有接触过,在刘佳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成功的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写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最后,是在日常人员来访接待方面上。作为办公室助理,对来访人员的接待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在人员接待的过程中,我从一个较为寡言腼腆的人变成了一个较为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提高了我人际交往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有了上述方面提高的同时,我自身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容易情绪化。当工作繁多且工作难度大时,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情绪的波动容易造成我工作上的失误。

(2)人际交往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在实习中,人际交往方面我已有了很大提高,但有些交际用语以及礼仪礼貌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我还需要继续学习。

助学心得体会篇3

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明白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驿站!这让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文秘工作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多听别人的建议,不要太过急燥,要对自己所做事去负责,不要轻易的去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单位也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文秘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更好地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实习期间,我从未出现无故缺勤。我勤奋好学. 谦虚谨慎,认真听取同事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虚心听取。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并努力学到把学样学到的知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尽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最佳状态,培养了我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素质。能够做到服从指挥,与同事友好相处,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并始终坚持一条原则: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

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的事业,并且要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我觉得重要的是在这段实习期间里,我次真正的融入了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掌握了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并且在次期间,我注意观察了前辈是怎样与上级交往,怎样处理之间的关系。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想自己在这期间的工作情况,不尽如意。对此我思考过,学习经验自然是一个因素,然而 更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没有做到位。现在发现了这个不足之处,应该还算是及时吧,因为我明白了何谓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自己能够把那些不该再存在的“特点”抹掉。感谢同事们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指导和教诲,我从中受益非浅。 本次实习使我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们大开 眼界,也算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吧!这次生产实习对于我们以后学习、找工作也真是受益非浅。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中,让我们初步让理性回到感性的重新认识,也让我们初步的认识了这个社会,对于以后做人所应把握的方向也有所启发。

(1)加强英语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做贸易的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够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书信。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习中要求我们加强英语的学习,掌握外贸专业术语基础。

(2)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在校生,我们不管到哪家公司,一开始都不会给我们布置过多的工作任务,一般都是先让我们熟悉公司的工作环境,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会觉得很无聊,没事可做,便会产生离开的念头。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不能轻易放弃。再者,在外工作不比在家里或者学校,做的不好挨批是正常的事,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很容易放弃。这时我们要直面问题,如果是自己的失误,一定要改正错误,吸取经验,争取不再犯。

(3)坚持学以致用:贸易业务员,算是与专业对口,对外贸流程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经过在业务部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渐渐明白有时实际要比理论简单直接的多,但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操作还是比理论要复杂、间接,通常是我在别人的实际操作中领会到了自己所学理论的重点及要旨。值得庆幸的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公司的同事领导给予了我热情的指导和帮助,而我也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前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

助学心得体会篇4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应该学会服从、付出、充满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为人民服务。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协会,我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

作为一个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在使其他生命活出色彩的同时,志愿者也可以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关爱他人,也更深刻地领会到生命的意义。而且,支援者的活动,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微小的,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太有限。它又是伟大的,因为他在有限的范围中让老人露出了笑容。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提升了现代青年的精神道德,培养了现代青年的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彰显了我们青年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让我们为这一事业来奋斗吧!

助学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大学生仍被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要求他们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如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如大学生本人的因素。在大学生个人因素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低。因此,当现有的心理卫生资源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需求时,要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和一般心理问题,就需要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同伴间的正向影响力。

大学生心理互助从广义上讲,泛指发生在所有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等相互帮助的活动;从狭义上讲,特指受过一定专业心理助人技巧培训的学生心理互助员,在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同学之中开展心理帮助的活动。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充满友爱和富有同情心的,每个人都有从心理上帮助他人的希望和行为,同样也都有得到别人帮助的心理需求。当提供了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和机会时,人的本性便是善良的,能不断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就是提供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的氛围,激发人与人之间地相互关心和帮助。心理互助的过程就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喜悦和价值感;也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念,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可能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

(二)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理论。《当代社会科学大词典》(1955)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社会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个体精力和环境的影响必然会给个体带来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会使他们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而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解决这些挫折,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大学生心理互助就是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给他们提供一个来自同学、同伴、同龄人的支持,提供一个发现、交流和宣泄自己负性情绪的平台,让其通过获取各个方面的有关自己的反馈信息,缓解紧张和压抑的心理,排解和疏导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当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朋友需要帮助时,而自身恰好也能提供这种帮助,自己也会给予其他人以帮助和支持。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和帮助是相互的。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的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观察主体称为观察者,榜样通过观察者的观察活动而影响观察者的过程,称为示范作用。朋辈心理互助员是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开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和系统的培训,不仅具有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和助人能力,而且具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责任心强、善于倾听等人格特征。这些特点有助于他们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在相互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这些优秀的品质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其他同学,影响到周围的人。其他同学会以心理互助员为榜样,自觉不自觉地去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行为,并不断进行自我强化。在心理互助过程中,心理互助员作为心理健康的榜样,可以去引导和感染其他人,最终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心理激励,高效率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现实依据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符合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大学生试图解决心理问题时,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而在必须寻求外界帮助时,首先倾向于向朋辈或家人求助,只有当问题诉诸情绪障碍并且较为严重时,才会寻求专业咨询帮助。大学生选择向同伴寻求帮助,是因为同伴之间关系平等,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和共同关注的事情,他们之间可以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能引起共鸣。

(二)大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大学期间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趋于成熟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发展,关注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活有自己的规划对未来有初步的想法,个性也逐渐成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大学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有些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部分心理问题如果能顺利度过,将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走向成熟,而这些一般性和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解决的,但对于少部分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则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帮助解决。

(三)大学生心理互助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心理教育对象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单一化等。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今后应突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全体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主体性,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即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发掘自身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实现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内容

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容易发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建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内容体系。大一新生侧重于大学生活适应。很多大学新生千里迢迢求学他乡,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初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心理上会有依赖性、对大学理想化等特点,从而导致对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不适应,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时应对他们开展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学习特点、提升耐挫折能力以及大学四年生活规划等方面的训练。通过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解压方法,改变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注重自我身心健康。大二应侧重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心理互助,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欣赏自己。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同时,此阶段大学生也要继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消除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掌握人际交往规律、学会处理异性关系和交往。大三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冲突期,其心理问题表现较突出的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性冲动和传统道德的心理困惑等。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决策能力,完善自我人格,学会自我调控等是此阶段心理互助的主要内容。大四毕业生主要以求职择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最多,有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矛盾的问题以及考研、恋爱、找工作的冲突问题等。心理互助重点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培训、教育,使之懂得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规律。

四、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施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朋辈互助氛围及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海报、展板等宣传媒体,多渠道的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和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以及积极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一个“关注心理健康、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一支合格的朋辈心理互助员队伍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关键,因此对人员的招募和选拔就显得尤为重要。朋辈心理互助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与热情,有责任心;具有相对稳定健全的人格,为人热情真诚、宽容接纳、具有亲和力、善解人意、关心他人;自信理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和谐、情绪稳定。另外,心理助人工作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沟通,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互助员必须具备心理助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需要在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计划指导下进行规范系统的培训。具体包括:一是心理知识培训。让心理互助员了解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获取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互助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原则,更好的开展心理互助工作。根据不同的培训时间和要求,可分为岗前培训和具体工作内容培训。二是实践训练。包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咨询技能,培养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经常召开例会,进行案例分析、观摩心理电影、交流读书心得等。在诸多的方式中,采用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和训练活动也是非常有效地一种实践训练。此外需要加强对心理互助员的督导。督导可以是专业老师对心理互助员通过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的直接督导,也可以选拔高年级优秀的、能力强的心理互助员对低年级心理互助员进行督导。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有效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建立朋辈互助读书阅览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读书还的确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4]大学校园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不仅仅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心理自救,解决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更好的利用图书资源,促进其发展。因此,朋辈心理互助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分享读书心得和体会,并把读过的好书分享给其他同伴。这样利用朋辈之间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敏生.心理互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2]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

作者简介:

助学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资助工作

时代剧变,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将打破原来的精英化教育,逐渐开始普及化、大众化。随着高校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贫困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多,高校的资助工作成为德育教育中的新课题。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思潮、汇聚正能量,达成一致共识。故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的提出决定了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凝聚了社会各界共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理解核心价值观体系,深刻掌握其内在精华,用其蕴含的思想意识形态来主导和开展各项工作,将会有章可循,有理有节,也必将是高校工作的创新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明确了具体的社会关系,价值目标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今后时期在发展目标上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道德准则上的引导。通过三个层面的要求,在促使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社会的个体,即“人”的发展与定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融合

(一)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性质的本质体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助是教育发展改革中突显的一部分,体现出的问题一是经济方面,二是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已经实施资助工作。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注和特殊的关照、关爱。社会主义大学的优越性在于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使每年的巨额资助金得以顺利下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来指导资助工作,在思想和实质工作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将切实的政策和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就在身边,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将更好地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

(二)开展资助工作的有效办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都很强。资助工作的开展也是一项系统的、有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既要在系统上整体开展,还要在个别上参考比较。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理解和内化,对社会充满积极情绪等,都能使资助工作和党、政府对此项工作关心扶持的目的和意义相吻合。大学生是复合型的群体组织,受身边人和事的环境影响,其自身的“三观”也体现出有所不同。开展资助工作,认识价值体系的内含和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寻求出他们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相似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切实感受资助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想困难学生之所想,急困难学生之所急,传递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内涵,将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大认同。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发展前进动力

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主义不断变化和发展而日趋改变,致使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变得更现实和直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在经济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弱势,而将学生资助工作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正确引导贫困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思想等方面充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易形成较强的承受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地域、生活环境等不同,使部分贫困生生成偏激的心理,对社会持有悲观、否定的看法,怨天尤人、愤世不公、生不逢时,把自身贫困的现状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

(二)思想方面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为独立自强。他们不向困难低头,越挫越勇,积极进取,自尊心极强。但其思想上有压力,怕稍微松懈而落后;担心学习成绩不高而对不起为自己欠下债务的父母;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被人瞧不起;担心自己的将来等等。

(三)道德方面

部分学生认为助学贷款虽然要偿还,但不是在校期间的事情,而是毕业以后才履行的义务,而政府资助学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不但没有存在感恩心理,反倒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有甚者,少数贷款学生丧失诚信,出现恶意违约、拒接银行和学校的电话等情况。也有学生在得到款项之后肆意挥霍,使得资助款项失去了真正意义。其不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不但有损个人信誉,同时也使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开展受到了阻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运用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中去。为了逐渐认识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精华,一方面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体系精华变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断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个别学生谈话、班级会议、年级会议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思想观念得以转化和提高。另一方面,把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贫困生感知自己和别人的差别,能够正确看待自身在能力、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认识,逐渐摆正姿态,继续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把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政策资助变成回报社会的动力。通过接触社会各阶层,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准确及时地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以不断地调整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工作是以贫困生为重点,党和政府的这项资助项目又是一项利民工程,在两者结合的时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内含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既要把握好科学方向,又要认真落实和贯彻。资助是一项管理工作,必须和相应的活动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环节,借此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爱,激起和唤醒大学生的感恩之心。高校资助工作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动力方向。两者结合首先发挥了教育的优势,体现了教育公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同身受,形成感恩意识,在内心里对自身所获得的恩惠产生认可。其次,要让贫困生明白他们能上大学,是周围所有关爱他们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他们感恩。最后,外化为感恩行动,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和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行为。

(三)建立健全资助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倡导党和政府的内在资助教育目的,同时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故此,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资助工作队伍。

1.设立大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教育部曾指出:“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切实可行的高校资助工作机构建设,是顺利开展对贫困生帮扶的首要前提。

2.强化和训练资助工作队伍。

资助工作是由这支队伍进行推广和实施开展的,所以要保证队伍的数量和稳定性,同时注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树立和发挥资助人员的人格魅力,以此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得到体现,激发此项资助工作的真正教育内涵等。

3.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制度。

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了事,否则高校就失去了惠民教育的意义。资助工作制度化,透明化,制定统一的监管机制,明确资助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划分,让资助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这样才能增强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

参考文献:

[1]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2]衷华,陈良声.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

[3]罗洁.浅谈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新举措[J].理论界,2010,(05).

[4]张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4).

[5]张园,孙宇,付昌义.高校资助工作视域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助学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它既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又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是一个人最具可塑性的黄金期。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但由于目前资助体系的缺陷性,使得部分高校贫困生产生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其他更为严重的个性和心理问题,同时也会为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阻碍和负面影响。如何使资助体系在物质资助的同时关注心理资助,让贫困生以健康、阳光的心态接收国家的帮助,了解国家资助的真正意义,是高校资助体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高校贫困生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从整体上讲,大多数贫困学生拥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学习刻苦努力、生活简朴等,但从个体上讲,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贫困生最易出现以下三点现象。

第一,自卑心理,自信心受挫。由于贫困生大学前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使他们大学以前的获得信息量、知识面途径相对局限,这在与其他大学同学的对比中尤为明显,因而容易造成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自信心受挫。

第二,性格内向,与同学缺乏沟通。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反差,与周围同学在经济、视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同学们聚餐,因囊中羞涩而不愿参加;想要参加社团活动,又苦于没有任何特长而退缩。久而久之,就疏远了同学,形成性格上孤僻敏感、沉默寡言。

第三,依赖心理,不懂感恩。由于长期受到国家、社会的无偿物质资助,反而使部分贫困学生及其家庭对国家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将“贫困”作为一种资本,一味地想依靠国家、社会,甚至将国家资助当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家坐等资助“从天而降”,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自我解决困难的办法。更有甚者将自身的贫困归罪于社会不公,受到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一点感恩回报社会之心,只知索取不懂付出。

二、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几点思考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贫困生物质、经济的困难,也要关注其可能面临的精神、心理上的问题。如何贯彻资助政策,切实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资助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帮扶。

第一,在关注智育教育的同时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引导贫困大学生正视自身暂时的物质困难,克服在困难面前产生的自卑、消极心态,解决一味“等、靠、要”的错误想法等种种“精神困难”,教育学生不断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增强直面人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通过“以工代补”、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鼓励贫困大学生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着力于其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活动中,着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让他们能够顺利走上社会,为国家的发展搬砖添瓦。

第三,加强贫困生教育引导力度,强化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培养受助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意识,让受助学生在享受社会帮助的同时也能向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这样才能使得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可持续发展下去,让更多的贫困生收益。也帮助那些受助贫困生能够更坦然的接收社会的关爱,不再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三、结束语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这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在保证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才能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德智全面发展,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虎.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构建新型资助体系的探讨[J].中国水运,2008,(11):64-65.

助学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资助方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70-02

中国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意味着原本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国民教育。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象牙塔”学习深造,而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现象也因此而变得日益突出。数据显示,在全国高等院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20%~30%。[1]尽管在国家、社会、高校层面上对于贫困大学生都有诸多资助,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仍然存在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此,必须开展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资助方式选择的研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式,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自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贫困大学生与家庭富足的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刻苦、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心理特征。然而,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之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负担学费、生活费,物质生活水准与一些富足的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贫困生背负着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甚至健全人格的形成,亟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1.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表面上强烈的自尊心与内心深处极度的自卑感相互交织的情况是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物质生活状况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行、生活消费上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引发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因担心自身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同学的尊重,经常表现出遇事不积极、生活态度过分悲观、不乐于与同学交往的消极负面情绪。[2]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又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习惯于用强烈的自尊心来掩盖极度的自卑感,经常表现出爱面子、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情绪,这与其所担负的来自家庭、社会的期望有关。

2.自立自强与自我消沉两极分化。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成长环境、生活境遇、性格特点上的不同,致使在面对同样的经济压力时,所体现出来的反应存在差异。对于多数贫困大学生而言,源于其从小便知晓生活艰辛,能获得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不易,他们会倍感珍惜,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保持积极向上的平和心态。[3]当然,也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选择了自暴自弃、自我消沉,在困难面前,勇气不足,行动失位,缺乏一种迎战生活、学习的决心和信心,本该主动解决经济问题,最后却成为被动救助,极大地影响其健康成长。

3.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除完成学业、实现职业能力成长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为人处世,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参加高校内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然而,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的冲突情形。一方面,希望通过交往来获得同学的肯定、赞赏,所以他们积极参加诸如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以实现自我的成长。然而,在交往中,他们又时常表现出害怕歧视、自我孤立、沉默寡言的心理特点,这与他们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大学生的此种心理特征,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长此以往,必定影响其人格健康成长。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的现状与问题

针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社会、高校各层面均采取积极措施,从“奖、贷、助、补、减、免”等方面入手,构建起帮扶贫困大学生走出经济困境的扶持体系,然从整体上而言,助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本身的不足。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是有效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难题的基本制度。然而,在资助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乏统一的贫困大学生认定的标准,以至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多由辅导员掌握决定权,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使得一些本身不是贫困生的学生也拿到了资助资金,导致资助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4]此外,在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还存在贫困大学生个人相关隐私难以得到保护,高校难以确切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贫困大学生毕业之后贷款追回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在一些奖助学金资助项目上,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弱化了各种奖助学金机制作用的发挥。

2.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不足。在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运行中,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即需要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数量远远大于高校奖助学金能提供的名额。资料显示,获取助学贷款资助的大学生仅占目前贫困大学生的35%。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在校生中所占比例巨大,这些人只有在获得奖助学金的前提下,才能安心完成学业,规避经济压力,缓解精神负担,然而,由于资助资金的不足,使其不得不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经常性参加社会兼职,并节衣缩食,而这又极大地影响了其学业的完成。

3.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方法不当。对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是社会保障的范畴,是彰显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对此,资助方法的妥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着资助制度实施的效果。从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法来看,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第一,经济资助的评审方式问题。一般而言,评审主要经过申请、评比、审查、公示、批准几个步骤,但在这些步骤实施时,需要贫困大学生参与并陈述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经济困难,然而,不幸的家庭各自有各的不幸,有些事情是难言之隐,可是贫困生为了得到资助,又不得不说,不仅隐私没能得到保护,自尊心可能也因此受挫。第二,社会上一些资助高校贫困生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考虑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过分注重宣传,无意中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三、构建多维、规范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

分析得出,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上存在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自立自强与自我消沉两极分化、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的情形,而国家、社会、高校在执行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又存在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力度不足、资助方法不当等问题。对此,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坚持经济资助和建设资助的双维结合,以促进他们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1.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经济资助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正常生活”的基础环节,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教育民生底线思维,是缓解大学生经济压力的“解压阀”。对此,在经济资助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只有更好,没有更少”的原则,积极完善贫困大学生奖助学申请的相关程序,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奖、贷、助”的资金资助力度,以高额奖学金的方式给予那些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鼓励,利用经济手段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其克服内心自卑的心理,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优势。[5]同时,不断改进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工作方式,围绕如何保护他们的隐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开展工作,避免工作方式的失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里梗阻,实行贫困大学生奖助学金申请保密化原则,以非公开评审的方式进行。不断优化助学贷款的发放渠道,实施生源地贷款政策,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贫困大学生的家庭隐私,另一方面则保证了贷款追索的便捷性。此外,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贫困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奖助学金项目,不断做大奖助学金“蛋糕”,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获取奖助学金的机会。

2.以精神资助为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黑格尔认为:“意念一旦进入人的心灵,就很难拔除。”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导致的自卑、封闭、抑郁而又无奈等心理意念,一旦从“习惯”变成“自然”,必然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恶劣的影响。对此,必须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与贫困大学生单向联系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不断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乐趣,感受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快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效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的引导,使其能正确看待心理压力,积极应对生活的挑战,树立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认识态度。

参考文献:

[1]付金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正机制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21.

[2]赵曼,王希文,曹军会.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透视与资助体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9-132.

[3]孙英梅.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J].健康研究,2009,(1):67-69.

[4]高云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187-188.

上一篇:孝老爱亲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化妆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