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范文

时间:2023-03-22 11:42:55

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范文第1篇

助学贷款,想说爱你不容易

考上大学,金榜题名,在农村是一桩大喜事。然而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尤其是多子女上学、家有重病人的家庭的学生来说,却是喜上眉头忧在心头。

2006年的6月,刚参加完高考,来自浙江省仙居县的小毅(化名)一面焦急地等待着高考分数放榜,一面向亲友打听哪里在招临时工。小毅的父母双双残疾,一家人全靠母亲那点为数不多,为人织衣服赚来的钱过日子。小毅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中上,对于上大学,她既向往,却又害怕。不是怕自己考不上大学,而是害怕自己考上大学后,所要面对的那一笔高额的学费。

今年的高考,浙江省高考学生人数又一次创了新高,对于那些与小毅一样,为自己学费发愁的贫困学生而言,高分进入大学校门的喜悦,将转而被高学费带来的压力所代替。但他们凭着对更高人生目标的追求,努力想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助学贷款成了很多人的一种选择。

据调查了解,2005年,浙江省70多所高校的7.7万名贫困大学生里面,有4万多名大学生因助学贷款而受益,他们与银行签订了总额达2.4亿元的贷款合同。然而,许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申请助学贷款反而越来越难了。

浙江某高校2005级大学生小李对记者说:“没想到申请助学贷款那么难。去年一开学,我就把贷款申请递交上去了,但大部分都不能通过初级审批。”因为负担不起高额费用,小李不得不天天在校外四处奔波,多方兼职。

在浙江,贫困大学生占高校大学生的比例在11%到12%之间,然而去年,可以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只占了其中的半数左右。

不仅新的申请未能获批,以往申请获批的助学贷款资金也未到位。“直接诱因是部分毕业生到期不还贷款,银行方面要求校方先做好催交欠款的工作。”某大学学生会的一位姓姜的学生说了原因。

而此前,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因为毕业生助学贷款的违约率的超标,开始叫停了国家助学贷款。记者在调查中明显地发现,比较起个人的购房按揭贷款,银行普遍对学生的助学贷款,都抱以非常冷淡的态度。记者在采访助学贷款过程中,银行的工作人员不是委婉地告诉记者这里不办助学贷款,就是态度冷淡地表示不知道这件事,或者让记者去问领导。据了解,银行承接一个学校的助学贷款业务,总是希望能与该校其他金融业务进行捆绑,以谋取利润的最大化。

诚信度和就业难成为助学贷款违约率增多的因素

“助学贷款实施了六七年,虽然在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但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瓶颈。”浙江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主任陈龙春这样对记者说。“一方面是手续非常繁琐,和普通的贷款没有区别,消耗的人力成本高,但利润较之私人贷款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生毕业后,因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一时找不到工作,所以还不起贷款。”

几天前,在合肥工业大学就学的杭州人张璐(化名)刚刚还完了自己在大学里贷下的1.1万元助学金,但与她一起贷款的同班同学,有三分之二的人,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至今未归还大学时代遗留下来的这笔债务。

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高校扩招后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缺乏,他们即使找到了一份工作,可最初的就业薪金往往只够给自己解决每月温饱问题,哪里还有余钱去偿还贷款,于是历史债务越拖越久。

据统计,在未能如约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诸种原因中,“就业困难或就业处境不佳”的人高居榜首。很多学生在贷款时并没有失信的动机,他们的违约与毕业后的境遇有关。某大学电力专业的罗同学坦言:“毕业前我就一直在奔波,可找工作实在太难了,许多地方要找有工作经验的人,现在我的工作还没找到,我那近3万元的贷款,拿什么来还?没办法啊。”

除此之外,指责大学生“诚信缺失”也成了许多银行不愿意办理助学贷款的一个原因。在他们看来,学生还贷不佳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是有不少是缺乏诚信。还贷不佳的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各大银行和高校,制约着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开展。

对此,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并不否认,确实有不少学生认识不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毕业后恶意拖欠,还贷意识淡薄,“助学”的本意被扭曲。

陈龙春认为,在约束贷款人方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缺乏有效的刚性措施。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处在中上水平。但在我国,一个人不讲信用却没有相应的惩罚体系来约束,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渲染下存在侥幸心理,滋生出许多不良记录。

据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和工商银行总行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不良率超过了12%,而且逐年呈增长趋势。随之带来的恶果是,下一批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无法顺利贷款甚至贷不到款,助学贷款之路在日益增多的毕业生违约率中越走越艰难。

为了让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浙江正想方设法助推助学贷款

为了让一些贫困的学生,不因贫穷而进不了大学,同时也为了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从2004年秋季开始,国家推出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并给予经办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金。在招投标制度推行以前,浙江省结合新校区建设,要求高校与各自的合作银行加强助学贷款的合作;同时在全国首次推出了学生生源地贷款,用意在于将银行的贷款风险降低,并为此专门设立了风险准备金以及违约贷款通报制度。

随着招投标制度的推行,目前,浙江省高校的助学贷款由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中标后统一管理。2004年年底至2006年5月底,按新机制已经有41000名学生获得了助学贷款2.4亿元。从2001年开始到2006年5月底,全省累计有16.4万学生得到了9.8亿元助学贷款,2005年全省有5%以上的学生受到了帮助。

目前,浙江省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主的新体系。去年开始,浙江在原有的政府奖学金基础上设立了政府助学金。去年一年,近3万名学生得到了累计5000万元的政府奖学助学金,这也意味着特困生至少每人每年可以拿到了1500元以上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在高校内,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公办的普通高校都要按学费收入的10%的比例设立专项助学经费,去年全省有2.8亿元的助困专项经费。25万人次拿到了2.6亿元的各种级别奖学金、助学金。

银行方面,工商银行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要求在提供学校助学贷款的同时,结合学校其他业务,进行银校合作,但这一点受到了高等学校与原来合作银行的制约。

对于助学贷款未来的思路,陈龙春表示:“我们希望未来的助学贷款,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把它办成独立的、可持续的金融业务。”即政府成立一个保险基金或担保基金,补偿银行所追逐的利润。同时, 他主张,完善相关的贷款制度的安排和监控办法,“让制度在规范、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到警示的作用”。

据悉,上海在国内率先启用的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其中就有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信息),就是通过“信用黑名单”的震慑作用,达到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效果。在今年全国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提出,高校应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考评制度,形成全国范围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用数据库。

但是,目前个人信用数据库的诚信档案建立,还走在法律的边缘。因为在个人信用系统设立中,有一些涉及到公民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无法得到清晰的界定。对此,法律工作者指出,为助学贷款提供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已日益显得迫切。

相关链接

助学贷款有望实行代偿制

7月25日,在教育部例行新闻会上,教育部官员透露,国家有望实行助学贷款代偿机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毕业生到艰苦地区或艰苦行业工作,只要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则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的本息。目前,这一机制正在最后的报批过程中。

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介绍,鉴于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毕业后,对于偿还助学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一直在研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助学贷款范文第2篇

一、国家助学贷款理论基础研究

有关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安排必要性的分析,国内学者一般是从教育投资的外部性和公平性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方面,教育投资具有正外部性,需要政府公共支出的支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外部性,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由公共支出理论可知,在市场机制下,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教育支出必须有政府的支持,通过补贴学生把正外部性内在化,纠正市场失灵,才能达到刺激教育需求、减少效率损失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投资的公平性也需要政府对教育进行资助。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供给的增加,贫困生人数也在上升。教育投资来源的缺乏,使得贫困家庭子女不能与收入较高家庭的子女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而人力资本本身不能担保,人力资本市场不完善,对人力进行投资的回报也很不确定,所以私人金融部门是不会轻易对教育进行投资的。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运用金融手段资助贫困生解决支付难题,体现教育投资的公平性。

在助学贷款与助学金孰优孰劣的争论中,焦点往往集中在公平性上,学术界对此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贷款倡导者,他们认为,来自较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最可能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公共补贴,而这些补贴包含了中、低收入的纳税人对他们进行的利益转移,但是贷款能确保那些高等教育直接受益者最终偿还贷款,所以它比助学金公平;此外,与助学金相比,贷款制度对公共经费的压力较小。但也有批评者认为,低收入学生是风险厌恶者,因此贷款在鼓励低收入学生接受教育方面,不如助学金有效果。但这种观点的前提遭到了哈巍和李文利的否定。哈巍在考察中国某大学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关系时,发现在该大学的抽样样本中,低收入学生并没有表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李文利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在高等学校中,基本上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学生申请贷款的比例越高。

因此,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合理性。

二、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问题研究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自身缺陷的研究;二是对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制度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运作存在矛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商业银行办理的一种由政府贴息的商业性贷款。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原则,考虑较多的是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而国家助学贷款有着很强的政策性目标,且风险大、期限长、成本高。显然,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新政策规定经办行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形式上由指定承办转变为自愿经办,但这种变化对解决商业银行风险损失几乎没有意义:一是补偿率与违约率差距较大;二是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招标并不顺利。

2、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不理想。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很不理想:一是“信用档案”起步迟缓,发展状况不尽人意,还不足以支撑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二是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发展很不平衡且不具权威性;三是网络技术落后,分散的信用信息未能实现共享。这样不仅会导致借贷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逆向选择问题产生,从而造成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成效大打折扣;还会使得商业银行因无从审查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贷款风险加大。

3、失信惩罚机制不力。目前,新政策中规定的还款约束机制由于种种原因,或者难以真正实施,或者因其约束力本身就极为有限,对违约学生并不足以形成不可抗拒、不可弥补的约束效果。如果个别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缺乏信用恶意逃债,而又不必为此付出相应的失信成本的话,就会影响到更多的借款人仿效之,从而加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4、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助学贷款工作实施时间还不长,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许多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未建立或健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不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惩治。

其次,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政策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银行办理积极性不高,贷款供求失衡。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需求量大,实际放贷金额很小,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有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商业银行实际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仅满足了1/3贫困学生的贷款需求。2、发展不均衡。从1999年到2002年年底,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呈现出银行之间发放结构不均衡、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学校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虽然新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在2004年一年中迅速增长,但从全国来看,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西部不发达省份,多种综合因素导致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不好。3、贷款违约率高。一方面是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诱发了学生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是就业状况、知识适用性等客观因素制约了高校毕业生预期收入的实现,造成学生还款能力与动力不足。

三、发展策略研究

1、由政策性银行负责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银行是由国家创立并控制,不以盈利为目的,在特定领域从事政策性投融资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将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含政策意味的贷款业务交给政策性银行,使之取代商业银行作为贷款的供给主体,可以消除国家助学贷款供给的制度约束,保证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体现国家助学贷款的优越性,将更符合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机理。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组也首次提出应该“逐步实行政府出资本金的国家助学贷款方式”。

2、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为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学校应设置相关课程,教育大学生从个人动机上杜绝还贷违约现象,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信用档案”,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另外,为了能够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需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有学者认为,商业银行助学贷款信用评级体系应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学业成绩及身体健康状况、担保三个方面。张志俊认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应该由大学生基本信息、社会信用信息、银行信用信息、资产和稳定性信息、收入信息五类一级指标和相对应的二级指标组成。

3、大力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由学生凭录取通知书在当地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办理助学贷款,银行直接将贷款发放给学生家庭的贷款方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了解贷款家庭的真实情况,解决学生离校后联系不便的困难,从而有效降低助学贷款风险;它克服了以往助学贷款集中在学校所在地,而助学贷款申请又集中在开学期间,导致银行放贷效率不高、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贷款的不足。在个人信用体系形成之前,实施生源地放贷不失是改变目前贷款现状不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4、制定灵活多样的贷款方案。学生贷款在现有贴息信用助学贷款基础上可增加低息(基准利率)信用助学贷款、低息抵押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教育贷款等品种,并将前三类贷款纳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最后一类属于盈利性贷款,可实行财产抵押和一般利率政策,纳入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程序。在还款环节,应根据学生就业、收入及家庭资助等实际情况,实施供不同群体选择的多元化偿还方案。比如延长从毕业到还第一笔贷款的时限;每次还款额占总还款额的比重从较低的比率逐渐增加;将还款期限延长至10年到15年等。

5、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基金。这样做,可以为助学贷款呆坏账提供风险补偿来源,解除承办银行的后顾之忧。虽然新政策中规定成立了补偿专项资金,但由于补偿率与违约率差距较大,商业银行承担最终损失仍不可避免。政府、学校和社会都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者,应该为其承担相应的风险,风险基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体,可按每年学生贷款额度的一定比例(如20%)拨付,高校按每年学生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如10%)缴纳,同时积极筹集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捐赠,接受国际捐赠等。

6、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的助学贷款政策法规,规定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扩大贷款规模和防范风险,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总的来讲,可通过立法对助学贷款的资金来源、发放机构、贷款种类、申请程序、偿还方式、减免条件及管理机构等作出明确规定,促使贷款的管理与操作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对贷款违约者做出相应规定,提高其违约成本,便于依法治贷,从而降低、化解违约风险。此外,也有学者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立法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比较理想的立法建议。

除上述发展策略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助学贷款保险机制、助学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比如,王和等人曾提出了建立我国助学贷款保险机制的构想。骆志芳等认为,我国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充足,而且一些机构曾经尝试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具备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但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还不具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充分条件,不过2004年的《国务院关于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积极探索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将会推动我国助学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四、国际经验研究

不少学者对国际上助学贷款一些成功的运作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有:

1、助学贷款中的政府担保体系。在美国,如果学生违约没有归还贷款,或者由于死亡、疾病等原因无法还贷,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将向银行赔付95%的拖欠贷款,即美国商业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由州政府负责担保并由联邦政府“再担保”。这样,对于银行来说,助学贷款几乎是没有风险的。以此为借鉴,我国政府应该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肩负起更多的负责,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出面为贫困生贷款提供担保、中央政府提供“再担保”。

2、多元化的贷款方案。国际上拥有可供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选择的多种贷款品种,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灵活采取还贷方式。比如:在美国,学生毕业后,可以每月还固定的数额;可以开始还得比较少,然后逐渐增加;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收入增减,采取灵活的浮动还款方式,等等。另外,政府的各种减免措施也格外人性化:毕业后去中学当老师,教满5年,可以免除1万美元的贷款;去贫困地区当教师,可以减免更多等。

3、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和体系,建立起便利快捷的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查询网络。比如:美国自20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依托高度发达的电子网络,美国的个人信用系统十分完备,学生毕业后,银行均可以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他的行踪和收入,从而有效控制风险。所以,尽管美国大学生贷款率高达70%,不良还贷率却远远低于我国。

4、实行助学贷款证券化,开放学生贷款二级市场。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教育银行和回收公司所持有的学生贷款打包成资产组合,以证券和票据的形式出售给个人或企业投资者,使教育投资在私有资本市场上成为“一种具有潜在投资价值的资产”,而贴息助学贷款因由政府提供“担保”和“保险”,成为“亚金边债券”,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这样有助于增强助学贷款资产的流动性,分散、化解违约风险。

助学贷款范文第3篇

今年8月,国家教育部点名批评我区、甘肃等8省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进不力。

为扭转新疆国家助学贷款的后进局面,9月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新疆银行业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支行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工作的紧急通知》。

9月19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了全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专项会议,要求全力推进我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的落实情况如何?贫困生能否得到充分帮助?学校、学生眼中的助学贷款又是怎样的?记者走进了首府各高校――

贷款发放额猛增

据了解,新疆共有贫困学生30610人,贫困学生比例占到学生总数的30%,每年的特困生比例一般在10%左右。

9月19日,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5年9月15日,2004―2005学年,各学校已经给银行上报申请贷款材料4223份,申请贷款金额3265294万元;银行已经审批申请贷款学生1709人,是计划数的16.75%,审批贷款合同金额1149.56万元,是计划数的14.2%;银行已实际发放贷款人数426人,实际发放金额165.14万元。

自治区有发放计划的27所高校已经全部与经办银行签署了《银校协议》,实际发放贷款金额猛增到了405万元。

调查中,近八成的贫困学生表示,在入学前他们都将希望寄托在助学贷款上。在他们眼里――

助学贷款能解燃眉之急

谈到助学贷款的作用时,多数学生认为,贷款为贫困生解了燃眉之急,减轻了生活压力,消除了后顾之忧,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投入;为学校及教育部门解决了难题。

肉孜・娜伊乌斯满今年秋季刚刚进入新疆医科大学就读大专。她说,她的哥哥也在上大学。父亲是残疾人,曾经有过工作但现在下岗了,母亲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家里全靠街道办事处发放的低保金维持生活。

“我读预科第一年的学费是家里借钱凑齐的,如果申请不上助学贷款,我就上不了学。”

肉孜・娜伊乌斯满告诉记者,她从入校后,就开始申请明年的助学贷款了,目前,正在上交资料。

不太担心还款能力

在新疆医科大学就读的程国杰告诉记者,由于读研究生是自费,他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了,因为他的妹妹也在上大学,父母只是基层的普通员工,供他们上大学,已经非常吃力了。

所以,程国杰申请了助学贷款,他认为申请手续不是很复杂。毕业后,他肯定有能力还款。听从前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同学们说,虽然还款的时候还是有压力的,但是他们并不会为此而太过担心。

每次会议都有极大推动

郑平是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处学生管理科科长,几年来,学校所办理的每一笔助学贷款,都有他的参与,他还清楚地记得每年的进展情况:

在贷款工作刚刚起步的2001年,尽管学校向银行方面申报了材料,但当年没有学生获得贷款。

2002年,学校共有两批145名学生获得了助学贷款。

2003年,因为工作推进缓慢,没有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2004年5月,有41名学生获得了助学贷款。

5年助学贷款工作,留给郑平最大的感觉是:“每一次专项会议,都是一次极大的推动。”

但是,也有很多已申请了助学贷款的学生认为,助学贷款还远远满足不了贫困生的生活所需――

仅贷学费满足不了生活所需

来自贵州瓮安县铜锣乡的石河子大学生物科学系02级学生熊庆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申请的助学贷款每年3500元,刚刚够交学费,此外,每学年的住宿费800元,书本费300元,和每月200多元的生活费都得靠年迈的父母东拼西凑,整个算下来,他每年必须的上学费用至少是8000元。贷款不够,他还要靠课余时间带家教、打零工来维持。

为了节约生活费用,熊庆春从不吃早饭、不打荤菜,给自己订的吃饭标准是每顿不超过2元钱,有时中饭打了一份1.5块钱的菜和1块钱的米饭后,晚饭他就只能买两个馍馍吃。

据他说,该校像他这样的学生还不算少,由于贷款额度受限,贷款根本满足不了贫困生的需要。

新大计算机系两名学生认为,发放贷款的银行有限,内容单一,对学生信任度低。还有学生认为,贷款透明度低,贷款人缺乏对贷款程序的认识。

一名贷款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时,全是按学校的要求签的,贷多少,签几年都按学校的要求填,一个合同短短十几分钟就签完了。

助学贷款范文第4篇

一、助学贷款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使用助学贷款并按时返还看似很简单,然而在使用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还贷工作极其艰难。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还款意识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导致社会信用观念弱化,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混乱,“信用危机”成为制约中国信用消费、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和行为的定型期,极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加之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对于贷款选择很容易随波逐流,采取能逃就逃、能拖就拖的办法,给银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就业难,还款能力缺乏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正在以30%的速度增加,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大学生较高的培养成本使他们产生较高的职业收入预期,大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贷款学生大多家庭贫困,在家庭无力负担偿还时,还贷就成为兑现遥遥无期的一份沉重的负担。

3.缺乏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还款制约力差

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对个人信用难以把握,从而也无法根据消费者的真实收入水平和承贷能力准确、及时地决定贷与不贷和贷多少。在一些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通行证”,每个公民都拥有一个账号,里面储存着公民的学历、就业、信用记录等多种信息。相关机构可以对公民的信用进行查询。一旦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公民将受到来自很多机构的惩罚。就我国助学贷款政策而言,对于已毕业学生信用状况的查询和管理成为一个棘手问题,信用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和进行,并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良好经济秩序的形成极为不利。

4.法制不健全,违信成本低

信用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我国逐渐使用,我国法律制度对于违约的惩罚至今缺乏完整、系统的规定,违约者仅仅受到经济惩罚,可以说对于违约者的影响微乎其微。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只要存在违约记录,不仅影响违约者的再次贷款,而且不良信用记录会影响工作升迁甚至一辈子的事业发展,一次违约,一辈子刻苦铭心,违约成本非常高,贷款者自然会选择守约。

5.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淡薄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责任意识培养的欠缺和感恩教育的弱化导致学生依赖性较强,感恩意识淡薄,有的学生把助学贷款当成是政府在改革大学收费制度后理所当然应为贫困生承担的责任,视助学贷款为免费午餐,对于自己在贷款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清,还贷意识淡薄。

二、规范和降低信用风险的保障措施

新贷款政策加大了高校在贷款管理中的责任,但是高违约率单纯依靠高校和银行的努力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因此政府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始倡者,应加强对助学贷款外部保障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尽快建立助学贷款的信用保障机制。

1.打造诚信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使诚信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价值道德标准,”“明礼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传统的道德观在当今社会似乎成了迂腐、保守、另类的代名词,道德观念、诚信理念的缺失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把培养诚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报道典型,使道德模范成为全社会敬仰和效仿的对象,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2.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能力,鼓励贷款学生灵活就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面临求职困难。国家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加速发展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贷款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和就业部门应联合起来,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大学生只有学到真本事,才能实现就业,才能有好的发展空间。

3.银校联合,建立完整的个人征信系统

2006年1月,我国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全面运行。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助学贷款学生基本信息的对接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学生毕业前的信息掌握在学校,毕业后有关信用信息分散在公安、银行、税务、煤气公司等各个部门和机构,银行应和学校、公安、税务、煤气公司等涉及个人信用的机构和部门协调联合起来,取得有关个人信用的完整记录,在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大学生的联合诚信系统和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实现银行对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共享。这样,学生毕业后,不管其工作流动性有多大,银行均可通过遍布我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借贷人的行踪和收入,从而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4.健全个人信用法制体系,做到赏罚分明

我国关于个人信用业务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备,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应涵盖个人信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加快有关个人信用立法的步伐,规范消费者信用行为、规范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行为,尤其要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制定合理的惩罚尺度,以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提高信用缺失者的违约成本,迫使其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首选策略。

5.银行应加强贷款等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促进还款

助学贷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 学生资助

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目前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国家助学贷款(亦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校园地助学贷款"或"就学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也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学生在就学所在地申请国家贷款资助的助学贷款模式,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与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一种银行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操作的,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相关人员或机构担保,帮助符合条件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以完成顺利入学和最终完成大学学业,具有一般商业性信用贷款特征的助学贷款。

一、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演变历程

助学贷款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不同的利益群体来进行成本分担的而诞生。它的理论基础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高等教育公平理论。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在国家助学贷款不断走向成熟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二者演变历程有着共同的基础来源。

我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资助工作最早萌芽于1986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颁发了《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报告的通知》(国发[1986]72号文件),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制约,直至1999年6月之前高校助学贷款实际上没有开展起来。

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为助学贷款初步形成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承办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2001 年变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人。借款人是中国大陆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贷款期限6-8年,贷款利息执行中央银行5年以上期限贷款的基准利率、不上浮,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贷款期间政府贴息50%,每位学生每年可申请的最高额度8000元/年(2002年6月后改为6000元/年,用于借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1999年6月至2002年2月规定借款人必须提供抵押、质押或保证担保,在学者深入的研究和建议下,2002年2月至2004年6月转变为信用贷款,保证人为学生所在学校提供的介绍人和见证人,经办银行负责贷款的审批、发放与回收。

2004年6月至2007年5月为助学贷款制度的调整探索阶段。以省为单位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由教育部统一进行招投标确定贷款人,2005年1月银监会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在河南等地试点,由此国家开发银行开始介入国家助学贷款,借款人扩展到中国大陆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贷款期限延长为8-10年,贷款利息仍然执行中央银行5年以上期限贷款的基准利率、不上浮,随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学生在读期间政府贴息100%,毕业后自己承担全部利息,每名学生每年可申请的贷款最高额为6000元/年,用于借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政府与高校共同向贷款银行提供贷款额度以下某一固定比例招投标确定风险补偿金,借款学生无需提供担保,学生所在学校也不必提供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借款学生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和本息。高校成立专门机构,按照在校生人数1:2500比例抽调专人管理助学贷款。

2007年5月至今为助学贷款巩固完善走向成熟阶段。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存在发放面偏窄,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高校落实情况较差,贷款发放额度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导致相当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获得资助等问题。为帮助更多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获得助学贷款,2007年5月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将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助学贷款体系,变成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享受同等待遇",并随之出台配套的试点政策与措施,指导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试点工作,其目的是利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提高助学贷款目标人群覆盖率与降低贷款违约拖欠率。该政策的落实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深刻影响。

从二者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其演变特点:助学贷款从担保贷款到信用贷款,国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鼓励商业银行经营助学贷款,体现了一个逐步放松条件,扩大范围,从纯商业性贷款设计到政策行贷款设计思路的转变。

二、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异同及适用范围分析

通过考察和仔细比较研究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曲折发展中存在相同之处。二者的理论依据同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都是我国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助学贷款类型,都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的贷款资助,并由财政等部门给予贷款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不需要财产做担保和抵押的一种信用贷款,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二者的贷款期限都比较长,是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才开始计算利息,其资助的对象都是高校大学生.同时也是国家利用财政和金融的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重大举措之一。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贷款担保主体不同。国家助学贷款是大学生凭自己的信用申请的贷款,其贷款制度的基础是学生个人信用,是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在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己提供的见证人,以信用方式想商业性银行申请发放助学贷款;而生源地助学贷款是由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学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和其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第二,贷款的金融机构不同。国家助学贷款以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性银行为主,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则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同时鼓励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具体承办银行由各地财政、教育、银监部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确定。第三,贷款的期限长短不同导致毕业后还款的压力有很大差别。国家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0年,贷款学生毕业后第一年还贷压力非常大,远超过其他国家规定的占毕业生工资的10%,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4年,相对于国家助学贷款而言贷款学生的还贷压力小一些。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在理性选择助学贷款类型时有必要清楚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适用范围。首先,可以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以确认本人户籍所在地是否能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因为生源地助学贷款还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其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中明确规定:"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再次,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在新学年开学后(具体时间各高校有明确规定)通过学校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不直接受理学生个人的贷款申请,经办银行原则上每年集中受理一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则是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查,银行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

三、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国家助学贷款在多年的曲折中推行,逐渐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广泛的正面优势作用,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担求学成本,帮助其完成学业,使其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另外,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拥有平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帮助借款学生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提供给社会的收益远大于提供给学生个人的收益。由于金融机构的参与,金融机构必须遵行信贷资金运作的原则与规律,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同时兼有一般商业性的特点。在国家助学贷款日益完善的今天,国家助学贷款还存在局限于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我国信用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其贷款的风险不可控性是制约国家助学贷款深入发展的致命性问题,无论是担保人制度还是介绍人或见证人制度以及目前的风险补偿金制度,都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国家助学贷款单笔交易额小,交易数量庞大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运作成本高。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在国家助学贷款基础上推出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其优势在于贷款方式方便,仅要求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与学生组成共同借款人,灵活性强,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在当地完成,更准确快捷,将学生与家庭"绑定"也有助于降低还款风险其还款期限长的特点吸引学生贷款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还款负担,缓解学生还款压力,同时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全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承担,减轻了高校的经济负担。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分散和部分遏制学生贷款偿还银行承担的高风险问题,拖欠率会大大降低。当然,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置否的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难题,首先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其它现存的资助政策体系之间缺乏有限的衔接机制,难以发挥协同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形成的一套"奖、贷、勤、助、补、减、免"为主资助政策体系,其中"贷"主要是针对国家助学贷款而言的助学资助模式,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无法与其它资助有效结合起来,甚至会产生冲突,例如,国内有的高校为规避风险,不愿承担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带来的负担,要求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而经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也极力劝说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由此导致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都难以落实。其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参与方的利益激励动力不足。经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政策性业务,而且该政策性业务具有公益性质,对于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来说,盈利是其首要目的,金融机构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中投入大,获利少,而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催收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自身没有主动承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再次,生源地助学贷款目前还不够细化,各部门配合不默契与监督力度不够。政策性文件虽然对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做了明确规定,但在操作过程中各种问题时有发生,很多的工作程序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最后,由于国家助学贷款一开始就完全按商业性贷款的方式运作,致使许多贫困生无法获得贷款,并且生源地助学贷款涉足的是国家助学贷款"不愿涉足的空间",而且由于其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与国家助学贷款同样的优惠政策,其积极性有所下降。

四、结论

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已成为占有绝对地位的两种学生资助模式。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就学贷款具有共同点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对各自优缺点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实际的运作中可以形成良好好的互补作用,只要各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协调工作,结合使用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够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富有成效的广泛开展。

不可置否的是学生还贷需求、高校促进、商业银行惜贷、地方政府推动,会形成巨大动力使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在整个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中所占份额将会慢慢下降,甚至可能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体系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还是有必要注意二者相互替代性特征,需要考虑在通过贷款的政策条款微调下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两个品种形成良性的竞争、共同发展,发挥各自优势,满足不同高校学生的资助需求,尽量避免对贷款条款做大幅度的调整,以免引起市场波动,影响整体资助工作。

依据"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不决定于最长的木板,却决定于最短的木板,如果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偿还机制不力的话,将对整个助学贷款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的致命的灾难性影响,因此对贷款偿还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内专家学者、负责资助工作的高校老师、银行工作人员及负责资助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都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考虑专家学者们建议的拓宽助学贷款融资途径,发行助学,同时进行分散助学贷款风险,将助学贷款打包证券化,对此课题的研究尚需要专家学者们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赵建凤,陈宝峰.国家助学贷款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3).

[2]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的通知[S].财教[2008]196 号.

[3]王长民.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浅析[J].财政金融,2010(5).

[4]杨屹东.完善生源地助学货款政策的探讨[J].西南金融,2008,(3).

[5]蔡靓,沙中强,仲彦华.生源地助学贷款:好花为何难开[N].中华合作时报,2008-01-09.

[6]蔡玉平,井辉,何琳.我国助学贷款两种模式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助学贷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生资助 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学生贷款

一、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贷款的异同之处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操作的,帮助新考入高校的和在高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银行贷款。

从两种助学贷款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两者都属于我国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助学贷款类型,都是政府主导的,由财政贴息,并且由财政等部门给予贷款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不需要担保和抵押的。是国家为了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然,两种助学贷款在申请对象、申请条件、贷款银行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国家助学贷款是大学生凭自己的信用申请的贷款,这种贷款制度的基础是学生个人信用,是在校大学生通过所在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助学贷款;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银行类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其次,国家助学贷款以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主;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办,同时鼓励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具体承办银行由各地财政、教育、银监部门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确定。

第三,在贷款期限上,国家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0年,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不超过14年。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4年6月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144.1万人,新增审批合同金额121.1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230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90.9亿元。实践表明,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和重要内容。但是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面偏窄,有相当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获得资助;二是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方高校落实情况较差;三是贷款发放额度仍然偏低,还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四是基层经办银行由于担心毕业生流动性大、贷后管理困难、清收贷款成本高、学生信用差等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广泛关注的瓶颈,进一步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过有关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发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际上被实践证明的切实可行的一种助学贷款模式。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通过试运行,这些地区的经办银行反映:与高校地国家助学贷款相比,生源地助学贷款在身份认定、信用约束等方面优势突出,是比较符合金融属性、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国家助学贷款品种。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选择助学贷款类型时要分清种类,区别对待

首先,要向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以确认本人户籍所在地是否可以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因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现在属于试点阶段,首批试点的是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五个省市,现在山西、山东、安徽、青海等20多个省份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第二,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只能选择其一。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中明确规定:“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第三,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学生须在新学年开学后(具体时间各校有明确规定)通过学校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不直接受理学生个人的贷款申请。经办银行原则上每年集中受理一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查。银行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

总之,二者都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件精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使经济困难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有利地推动了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支付在校费用,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为公民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了社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

[2]《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二九年六月)

助学贷款范文第7篇

我叫,是大学学院级班的学生。我出生在省县的一个农民的家庭,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母亲为了让我们安心读书而积劳成疾,父亲仅以种田的微薄收入支撑全家的生活,家境比较困难。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的张家出了个大学生,既让全家自豪,又给父母增添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实在交不起我的学费了。忧愁冲淡了喜悦,但是助学贷款让我圆了我的大学梦,也给我的家庭燃起了新的希望。

作为众多贫困生中的一员,当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为我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手续,不久,我获批了两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共12000元。拿到贷款的那一天,我激动得流泪了。也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受助对象和最终受益人,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政府对贫困生的关注、关心、关爱和大力资助,借此机会我想表达一个心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感谢甘肃省建设银行对我的资助,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感谢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帮助,真心谢谢你们!我觉得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实我觉得,助学贷款给我的一种感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而且给我一种信念,而且是给了我生活上的勇气。我觉得,贷款远比资助给我心理深的压力小得多,我无偿接受别人资助的话,我会觉得很内疚,或者我怀着歉疚的心情接受别人的资助,因为我是贷款,我相信我自己有能力还掉贷款,我是用自己的钱做自己的事。我就很坦然,很洒脱地面对生活,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贫困生,我交不起学费,我只是认为,我和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在学校,在生活,我在努力地为自己的未来找一个方向。所以我一直觉得,这种生活方式给了我排解了很多很多心理上的压力,使我没有歉疚感,是促使我继续努力的动力。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自觉接受党的教育,走在同学前列承担起一名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几年来,我不放弃任何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机会,在大家的推荐和推举下,我担任过学生干部,并积极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为自己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回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愿望。

尽自己所能真心回报社会,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我始终把生活的艰辛当成前进的动力,把党和政府、学校老师的关怀与照顾当成自己奋斗的支撑。我虽然自身困难,但是知恩图报,不忘他人,尽自己所能回报党和政府,回报社会。树立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乐观面对的人生态度。如今,在我大学毕业之际,在全国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下,我会更加努力,努力掌握过硬的本领。从大学生的教育中我懂得了回报社会的责任,过去我想要生我的母亲幸福,现在我要成为社会的财富,虽然我对社会的工作还不太了解,但是我有信心,通过我的努力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尽到一名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把党和国家的关怀升华为动力,积极投入到未来的工作当中,时刻鼓励鞭策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建立和谐社会传递一种力量。

此致

敬礼

助学贷款范文第8篇

文章从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内涵、测度方法以及提升对策等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总结,通过梳理加深了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并指出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研究的大数据模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绩效;测度

国家助学贷款是各国政府为保证本国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通行做法之一。我国于1999年9月开始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试点,于2000年9月在全国推广。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资助学生889.8万人,累计审批金额883.6亿元,累计发放金额为830.1亿元。毋庸置疑,助学贷款既能够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又能够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发挥了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如何?本文将基于文献综述视角对现有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为今后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纵观已有研究文献,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绩效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分别是什么是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如何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绩效。

1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内涵

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内涵进行科学的界定是研究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重要前提之一。国外学者MaureenWoodhall教授(1987)是较早系统研究学生贷款问题的专家之一,其为发展中国家学生贷款计划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随后,JohnStone教授(2001)、FredrickMuyiaNafukho和SatishVerma等教授从国际横向比较的视角对学生贷款的政策、目的、构成要素、风险防范、绩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阳小成(2004),黄维等(2007)及姜洁(2011)等国内学者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内涵进行了界定,总体来看,学者们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主要将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界定为各相关主体按照相关政策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取得成绩与效果的优劣程度。进一步地,黄维与沈红(2007)将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分为效率性绩效、适应性绩效以及稳定性绩效三个方面。董屹宇(2015)认为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应该符合3E特征(即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特征)。

2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测度

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到,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测度主要是采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模糊评价以及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展开。刘先辉和梁新潮(2007)从区域经济基础、教育资源、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助学贷款工作的历史状况等方面入手,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东中西地区区域性绩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分析后认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与各地区教育资源显著相关,但与各地区经济基础缺乏显著的相关性;赵炳起和李永宁(2007)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向江苏省部分高校在校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发放问卷的方法获得数据,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进行了测度;段全英等(2011)同样运用因子分析法,选择人均GDP、高校数目、在校大学生人数、贫困生比率、累计获得贷款人数以及累计获贷人数占在校生比例等6个指标,对我国山东、浙江、辽宁、四川等8个代表性省份的国家助学贷款绩效进行了测度并排名,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甘剑锋(2012)认为应该秉持“公益为重”与“多维全面”的原则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合理考量助学贷款绩效,从而可以促进国家助学贷款高效健康发展;龙飞(2014)使用SERVPERF法研究了国家助学贷款对本科教育服务质量改进的绩效问题,研究后发现国家助学贷款对本科教育服务质量的改进在宏观上具有保障性和可行性,在微观层面上,效率与回应性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董屹宇(2015)基于3E特征及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3国家助学贷款绩效提升对策

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学者们分别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赵炳起和李永宁,2007;姜洁,2011;董屹宇,2015等)。政府层面主要应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政府职责及建立相关监督制度等方面着手,学校层面主要从强化学校贫困生的认定,建立更为合理的贷款模式以及加强成本管理等方面提升绩效。同时,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为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根据现有文献可以看到,现有文献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国家助学贷款绩效进行考察,从微观学生视角考察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绩效的文献较为少见,研究略显不足。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从微观层面即学生个体层面获得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研究样本,利用大样本数据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绩效进行深入探析,就国家助学贷款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将会成为研究国家助学贷款绩效的一种趋势,大数据样本数据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研究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4):10-17.

[2]刘先辉,梁新潮.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分析与评价[J].东南学术,2007(4):120-126.

[3]段全英,冯汐,闫慧.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研究[J].经济视角.2011(12):102-104.

[4]甘剑锋.论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完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227-230.

[5]龙飞.国家助学贷款对本科教育服务质量改进的绩效研究[J].理论前沿,2014(5):174-175.

[6]赵炳起,李永宁.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64-68.

[7]阳小成.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的绩效[J].决策探索,2004(11):89-90.

[8]董屹宇.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9):33-37.

[9]姜洁.浅谈影响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的因素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9):195-196.

助学贷款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美国助学贷款制度启示

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为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工程立法,启动了第一个联邦助学贷款工程。1970年,许多从事助学贷款的银行开始抵制助学贷款工程。从1972年开始,政府为了鼓励银行对学生发放贷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方法,使得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根据2003年剑桥消费者信用指数调查,22%的美国人负有助学贷款债务。在美国,学生助学贷款是继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消费之后的第四大消费信贷。1970年美国有大约100万大学生通过国家担保获得借贷金额为35亿美元,至2000年借贷金额达到了350亿美元,有超过60%的大学生通过学生贷款来上大学,本科大学生人均贷款额度由1985年的6500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近20000美元。目前,美国有一万多家商业银行或其它信贷机构参与学生贷款,有80多家由联邦政府授权的担保机构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

一、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及其特点

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

1.贷款的种类

美国的学生资助政策是世界上最复杂多样的,学生贷款的项目也有多种,美国将之统称为“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主要的贷款项目有:

“斯泰福贷学金”,是根据《1965年高等教育法》而设立的,原名为“国家担保贷学金”,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为现名。“斯泰福贷学金”长期以来是美国最大最重要的的学生资助项目,该贷款项目约占联邦担保学生贷款总额的五分之四。该贷学金的贷款对象是“有经济资助需要的学生”。“斯泰福贷学金”由联邦政府提供担保,由商业银行出资借贷,年利率一般不高于8.25%。它分为“政府贴息贷学金”与“无贴息贷学金”两种。“贴息贷学金”是指学生学习期间及还贷宽限期的利率由联邦政府支付。贴息贷学金需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比较贫困的学生才有资格获得贷款。“无贴息贷学金”是指政府不为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利息,这主要是面向中产阶级家庭学生所提供的。

“学生家长贷学金”是根据《高等教育法1980年修正案》而设立的。这一项目是面向有良好银行信贷记录的大学生家长的。贷款仍由政府提供担保,利率不超过9%,仍低于普通商业银行利率。利息在贷款发放后开始计算。

“补充学生贷款”是根据《高等教育法1986年修正案》而设立的。该项目主要是面向经济独立于父母的学生,该贷款额度为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减去该生获得的其它经济资助,实行弹性利率,但最高年利率不得超过11%。美国国家担保学生贷款项目是为不同的贷款对象而设立的,其利率和还款期限也各不相同。

除了联邦担保学生贷款外,美国还有其它学生贷款,如:

“帕金斯贷学金”,最初是由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确定的,原名为“国防贷学金”,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使用现名。“帕金斯贷学金”是由学校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发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利息由政府支付,学生毕业后或离校9个月后开始还款,还款期间的利率为5%。

“联邦直接贷学金”,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学生贷款改革法》,规定从1994年7月开始实施该贷款计划。参加直接贷款计划的高校可从美国教育部直接获得贷款资金,并向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贷款。这样学生就不必象“斯泰福贷学金”项目那样向商业银行贷款,省却了银行、担保机制这样一些中间环节,可以大大降低学生贷款的成本。

2.还款方式

美国学生贷款的还款方式有:一是标准还款法:要求借款人每月支付固定金额的本息,还款期限不超过10年,具体还款时间长短取决于贷款金额和每月支付金额;二是递增还款法:还款期初还款金额较低,逐步递增偿清所有贷款;三是收入敏感行还款法:每次还款金额为借款人月收入的一定比例;四是提前还款法:整个贷款期内任何时间都可以提前偿付所有贷款,无需罚款。

3.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

多年来,美国政府为了不让学生因贫困而与大学擦肩而过,美国大学也在扩招,与此同时,学费也越来越贵。助学贷款能够发展,主要在于承担贷款风险的是政府,而不是银行。美国的风险防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和多种优惠减免措施。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或者生病、受伤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延期还款。政府有各种减免措施,而且这些减免的费用,由政府或大学来承担,而不是银行;二是对银行和经营学生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利用经济杠杆让他们主动去收回贷款。美国联邦政府规定,虽然政府为学生提供95%的担保,如果发生拖欠,银行和经营学生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自己要承受一定的损失,这就提高了银行追讨债务的积极性;三是对于高校,《美国高等教育法》1992年的修正案规定,如果高校贷款拖欠率太高,教育管理部门会对其进行审查,暂停该校学生的贷款申请资格。如果拖欠1年达到40%或者连续3年达到25%,该校学生将失去获得贷款的资格,这将严重危及学校的生存。

4.贷款的违约处罚机制

学生贷款发生拖欠,银行等部门将拖欠情况汇报给信用局,此外,拖欠学生还将受到以下惩罚:一是失去申请延期还款及债务免除的资格;二是拖欠帐户会转给专门的追款机构并由其进行追讨,拖欠者需要缴纳滞纳金、罚息和追讨过程所发生的费用;三是授权税务部门从个人所得税返还款中扣款,授权用人单位扣除一定比例工资充抵拖欠款;四是将拖欠者名单在媒体上暴光;五是对恶意拖欠者的最严厉惩罚是诉诸法律,由法院强制执行,并由拖欠者负担审判费、律师费等。

综合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不难看出,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府直接参与助学贷款的运作。首先,政府为助学贷款制定、更正、修改相应的法律和法定程序,使助学贷款的实施成为可能并不断完善;其次,所有的助学贷款由州政府担保,由联邦政府再担保;再者,政府设立一家公开上市的股份公司作为政府资助的企业进行教育融资,银行可以将学生贷款出售给国家资助企业或者更大的银行以获取资金或其他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即“资产证券化”。

第二,助学贷款的贷款种类多,运作方式灵活。助学贷款的种类有“斯泰福贷学金”等7种,加上各种资助,确保每个资金需求者能合理得到相应的资助。此外,还款计划安排合理,如还款方式灵活多样,有标准还款法、递增还款法、提前还款法等多种还款方式。

第三,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有效、违约制裁手段有力。风险防范机制分为对银行、对高校和对贷款学生三个层次,通过防、罚并举,美国的助学贷款有效地保持了贷款的低违约率。

二、美国的助学贷款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应加大参与力度,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从美国和我国助学贷款的运作可以看出,政府的介入程度与角色决定了助学贷款的发展方向。美国的助学贷款起初由于美国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导致助学贷款几乎停办。1970年,许多从事助学贷款的银行开始抵制助学贷款工程,1972年政府为鼓励发放贷款,直接参与运作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政府和学生是主角,银行是配角。而我国政府对银行的支持力度仅限于免征利息收入营业税。助学贷款的制度突出了政府不出资、不拿钱的中国特色,而以行政命令要求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这种行政命令的背后,实质上是政府把责任推给银行,造成事实上的政企不分,影响银行作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从经济学讲,政府通过提供贷款本金,或者贷款担保实现以小博大,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的最佳选择。

2.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

我们要通过立法制定健全的法律体系推动助学贷款工作,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助学贷款法》,规范政府、学校、银行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使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办理、还款、付息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定学校、银行、税收、企业等部门和个人有义务向信用机构提供真实的材料,对不依法办理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要制定健全的法律体系杜绝各种违法行为。如,可以在申请获得批准的助学贷款个案之中,选出占一个百分比的申请个案,通过调研,审证申请人所呈报的资料是否真实。对于严重欺诈或涉嫌欺诈的案件要转交给司法部门,对违法嫌疑人采取适当法律诉讼,杜绝恶意贷款和长期拖欠贷款情况的出现。

3.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

首先要拓宽大学生资助的筹资渠道,扩大助学资金来源。一方面通过政府和媒体的大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如企业集团、民间机构、宗教组织以及个人等,提供贷款或设立专项奖学金来捐资助学;另一方面,可以设立政府担保的助学基金,通过向社会公开集资的方式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扩大助学资金来源;其次,要增加助学方式,国家助学贷款只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差别大、学生资助需求多样的特点,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还应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见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应该建立完善的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为辅的“一揽子”助学规划,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

4.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是降低贷款拖欠率,提高助学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因为诚信度决定了借款学生是否愿意履行契约,是否有还款的主观愿望。因此,高校和社会传媒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用意识,筑起防范风险的一道屏障;二是要设置灵活的还款方式和减免措施。因为学生能否按期还款,除了有还款意愿以外还取决于他们的还款能力,那么按照学生的还款能力来设计灵活的还款方式就成为保障贷款按期收回、降低拖欠率的第二道防线;三是对违约者实施行之有效的处罚,使违约成本高于履约成本,迫使借款人履行契约,按期还本付息。

助学贷款范文第10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精神,帮助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等部门关于*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78号)要求,现就做好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重要意义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探索。对于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整体效应、确保国家助学政策实现既定目标,进而促进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和中部崛起战略,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好事做好。

二、高度重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利用多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面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资助条件、申请、审批、发放和还贷等基本程序及要求。要积极配合当地经办金融机构,掌握学生录取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确保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顺利申请到贷款。同时要随时掌握本地学生贷款情况,积极协助当地经办金融机构做好贷款学生的还贷工作。

各高等学校不仅要做好在校大学生申请贷款的各项服务工作,更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励志成才,完成学业,回报社会。

三、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有关要求

1、对今年录取的*籍高校新生,各高等学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务必寄送*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材料,同时告知学校相关收费标准、开户行名称和账号。

2、对已入学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提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各高等学校应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的相关信息,认真填写《*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生源地证明》,同时要建立相关信息库,避免学生同一学年内同时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两项贷款。

3、对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据报到的学生,各高等学校要及时给予注册。学校收到贷款后,应当及时告知借款学生及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县(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在开学初及时将生活费贷款转发给借款人。

上一篇:次级抵押贷款范文 下一篇:贷款利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