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25 16:08:37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 孟子 孝道 养亲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者,致天下之致,成天下之成,美天下之美。孝是一种传统,孝是一种责任,孝者重长辈之意,孝者稳定伦常。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代,为了氏族的生存与延续产生了尊老养老的观念。

孟子继承了先人的孝道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孝道观念,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一、关于孝的重要性

(一)孝可以促进天下和谐、太平。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在于家庭,可见家庭的和谐是天下太平的基础。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关键在于一个“孝”字,按照中国古人的思想,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行其孝。这体现出孝与天下太平紧密相关。孟子认为“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只要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二)孝可以增进个体人生幸福。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据此人生的三大乐趣之首在于“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生养之恩大于天,是人世间最大的恩情。若是父母安康长寿,子女能尽心报答养育之恩,人生才能得以完美幸福,有俗语曰:家有老,如有宝。因此在孟子看来,孝是人生的大事,“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正体现了这一点。并且“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与之交相辉映。可见,在孟子的思想观念中,孝对于个体人生有着重大意义。

(三)孝是人德之本。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作为人,不能够顺从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以为人之子。在这里,“为人”、“为子”的责任在于“得亲”、“顺亲”,取得父母的欢心成为做人的标准,顺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为人子女的义务。又有“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将孝作为与禽兽相区分的标志,孝是人类特有的品质,不孝者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

二、关于孝的基本范畴

根据孟子的意思,孝的内涵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之谓孝也”,即是说,孝是子女之于父母一生践履的职责与义务。

(一)父母在生时,一定要做到“事之以礼”。

在孟子看来,儿女要对父母做到“事之以礼”,不仅需要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全面地孝敬父母,而且要将孝德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外,还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养亲之“口体”。

养口体,即养父母衣食住行。父母在年老时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丧失自理能力,当然就无所谓经济来源,这就得靠子女给予物质支持,这是赡养父母的最基础、最首要的条件。孟子认为子女行孝、赡养父母,一方面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让他们“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另一方面要将父母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做到“不负戴于道路也实现在物质生活层面对父母有所“养”,是尽孝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根源于人的自然报恩观念。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于人,母亲十月怀胎,历经生死考验生下子女,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养育、教育。其间的苦只有为人父母方能体会。因此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必然成为每个人应尽的道德义务。

2.养亲之精神。

所谓的养亲之精神就是对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奉养。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对父母精神生活的奉养更为重要,为人子女应该让父母精神充实愉悦,才能称得上是真孝。在孟子的孝道体系中,具体通过慕亲、尊亲、顺亲、得亲、谏亲与谅亲几方面来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对父母的孝养。

子女一是要做到“慕亲”,即眷念父母。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於君则热中”,意思是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热辣辣的难受。这样不是孝,孟子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为人父母者,不管孩子多大,始终将孩子视为生命之最要,对待孩子的那颗慈爱之心一生不变,而孩子大部分都仅是少时慕父母。而舜作为大孝的典范,五十而慕父母,备受孟子赞益。因此,孟子强调子女始终要有眷念父母之心。

二是要做到“尊亲”,即尊敬父母。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子最大的事情没有超过尊敬父母的。又有“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尊敬却不爱护等于是养猪,爱护而不尊敬,等于是养犬马。可见,孟子强调一定要尊敬父母,仅仅做到能养,而不敬,就和养猪及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了。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用心去与父母交流,始终对父母怀有敬爱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孝。尊敬父母是一种子女对父母怀有敬爱之情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对亲情的道德要求。

三是要做到“顺亲”、“得亲”、“谏亲”。孟子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意思是不顺从父母的意志就不可以做儿子,没有取得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做人。“得亲”、“顺亲”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孟子在强调子女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不开心的同时又主张有所变通,不能愚昧地“顺亲”。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父母有错时,子女要审慎对待。“亲子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父母的过错很大时,子女应该怨,并规劝。不怨反而是不孝,因为这样是让父母错下去,子女深爱父母就不能漠视父母的过错,那样会对父母本身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如果父母的过错小就不能怨了,怨了就是不孝。“亲之过小而怨,是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四是要做到“谅亲”,即谅解父母。孟子以大孝之至的舜为例,主张谅解父母的过错。舜的父母不喜欢他,这让舜非常痛心,然而出于无奈,也只能“往于田,号泣于昊天”,在父母面前依然毕恭毕敬,尽心孝顺。他说:“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爱我,于我何哉?”在舜贵为天子后,给予父母的是最大的尊敬与孝,即“以天下养”。舜能够不计较不喜欢自己,甚至几次想害死自己的父母与弟弟,仍然尽到儿子的责任,对父母尽孝。真正做到了“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可之谓孝之至也。

3.孝及他人。

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根据仁的要求,他提出了博爱天下的思想,“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仁之实,事亲是也”,“孝”作为“仁”的根本,必然成为孟子所提倡的观念。孟子讲的孝也不仅仅局限于指家庭内部的子女父母关系,还进一步扩展到指所有年轻人对长者的尊敬与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证明。这样形成一种全社会孝道盛行的良好风气。其实,孝及他人也是孝敬自己父母,保存自己父母的表现,因为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可见加害别人其实就是加害自己的亲人,同样是大不孝的行为。所以对其他人的尊敬与孝非常重要。

4.作为子女,千万不能有不孝的行为。

孟子在《离娄下》中写道:“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将不孝的行为分为五种:其一是四肢懒惰、不务正业、生活没有保障,当然就不可能管父母的生活;其二是沉迷于、下棋、饮酒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不管父母的生活;其三是贪图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其四是放纵自己的声望,使父母蒙受耻辱;其五是好勇斗狠连累父母,使父母操心。此五种不孝表现都是不考虑父母的养育之恩,皆被世俗社会认为是大大不孝的行为。

(二)父母在死时,应该“葬之以礼”。

孟子认为对待丧葬要超过养生,“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为什么呢?根据朱熹在《孟子集注:离娄下注》中的解释: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所以孟子主张厚葬父母,“亲丧固所自尽也”,要竭尽全力做好父母的丧事。“不以天下俭其亲”,“不以俭而慢其亲”。通过厚葬来表达对父母最大的敬爱与孝心。但是他也主张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来为父母举办丧事,而不是故意苛求。另外孟子十分重视棺木的选用,“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乎?”他尤其重视棺木的厚度,这样才不至于使死者的身体接近泥土。

(三)父母在死后应该守孝三年,做到祭之以礼。

孔子提倡以三年之丧来怀念死去的父母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主张,他说:“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即不守孝三年,即使非常重视守孝三月的缌麻、守孝五月的小功等也会被认为不识大体。但是同时孟子又提出了权益之变,如果确实不能守孝三年,可适当缩短守孝时间,但不可以无故这样做,否者何以言孝。

孟子还主张要对死去的父母“祭之以时”,表达对父母的怀念,“永言孝思”。

三、孝道的教育与培养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人天生就知道爱自己的亲人,是人的天性,孝正是人天生具有的良知、良能,但是需要扩充与发展。“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加之各种现实的诱惑,许多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使孝道的培养成为必然。

首先,孟子认为学校德育是培养孝道观念的主要途径。对于孝的培养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的,因为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方式。孝道教育的成效直接受学校相关教育的影响。所以,孟子主张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孝观念的培养,“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那样就可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同时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明人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人伦的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由此不难看出人伦的首要标准是父与子的“亲”,即孝要处理的关系,学校教育将孝道教育排于首要地位。

其次,家庭教育对于孝道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孟子提倡“易子而教”,以达到不影响父子关系、不影响孝道实施的目的。父母教育子女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同而相互埋怨,而在父母子女之间产生“责善”,不利于父子关系的发展,因为“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责善则离,离责不祥莫大焉”。

最后,归根到底,一个人能否具有孝的品质,主要在于他是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孝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完善自身的修养。孟子在《尽心》中指出道德修养论的基本纲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四、孝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孝道是老龄化社会的必需。

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根据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即为老年型人口类型。故得出结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养老制度还未完善。2012年新出台的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问题,但其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子女赡养父母,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老人能否安然度过愉快的晚年生活关键在于子女是否行孝。这表明,弘扬孝道是当今社会现实所需。

(二)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歇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传承的灵魂,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孝道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三)弘扬孝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实用主义、金钱主义成为主导观念,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与缺失。人们的“善端”未得到扩充,导致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农村,主要表现为不养亲之“口体”,由于经济条件差而不能给予父母基本的物质支持,无奈之下出现了年迈老人拾荒的现象,让“颁白者附带于道路”。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子女因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照顾老人,父母只有被送往养老院,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然而种种原因都不能成为不能尽孝的借口,只要在内心深处有孝养父母的观念,相信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必定会将赡养父母放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古有“老二十四孝”,今有“新二十四孝”。可见孝字无论在历史长河的哪个阶段,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孝,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美行;孝,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践行。孝者行天下,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王立民,译评.孟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徐洪兴.《孟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吴锋.论孟子的孝道思想[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2).

[4]崔雪茹.浅论孟子的孝道思想[J].孝感学院学报,2008(4).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2

看完《北航大讲堂》,我选择的题目是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百行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经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一、什么是孝道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起源于商朝,兴盛于西周。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作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第一,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斩荆披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

第二,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异性的爱。还有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第三,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看:地球上自从有了生物之后,由低级向高级,由植物到动物。发展中分门别类,各自独立生存。以动物来说,他们生育后代以后,又不停地设法教育后代生存的手段。如鸟学飞、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小乌鱼喂瞎了眼的老乌鱼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他还达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

二、孝道与社会和谐

和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那么,孝道在和谐社会中又扮演什么样的作用呢?

社会和谐,核心是人的和谐。我国有13亿人口,分布在4亿个家庭中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有个法宝,这就是尊老爱幼。说起尊老,我们强调一个“孝”字。当前,我国孝道意识淡化了。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如此,何况人乎?但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孝道意识却越来越淡保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下一代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众星拱月,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则无足轻重。尤其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孝道缺失现象更为严重。在农村,吃的最差的是老人,穿的最破的是老人,在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田里干活和照看孙子一辈的多是老人。孝道衰落令人心忧,也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可见,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是“孝”最低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精神上的慰藉。有的子女每月、每年可以给父母一笔钱,以为这就尽了做子女的“孝”。其实,现在的老人尤其是在城市里的老人,更缺的是天伦之乐,是亲情之爱。因此,除了给老人提供物质上的条件,对老人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料,经常与父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满足老人精神上的要求,使老人高兴、愉悦是更大的孝。如果能像田世国那样为了父母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大孝至爱的精神更值得弘扬。

孝心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大力推进孝德建设,让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会,以孝聚合力、保稳定、促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以孝为荣、不孝为辱、以孝为美、不孝为丑”的良好风气。这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又适应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倡导真善美,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只有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才能真正爱人民、爱集体、爱国家。我们应该立足孝德建设这一道德本源,全面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对于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村庄乃至于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人受胎于父亲之精,成胎于母亲之怀,秉受人间第一亲情、血缘亲情、哺育之恩、抚育之恩、培育之恩,作为子女怎能不孝呢?

孝道对于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的稳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独特作用。

第一,“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孝”是人间各种伦理关系中第一伦理。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人若有这个孝,人格才会完美起来,才能“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才会有信、义、仁的品德。

第二,“孝”是发展家庭亲情关系之本。“孝”反映的是子女对父母之间的一种亲情关系,这种亲情关系是家庭中种种亲情关系中的第一关系,家庭中的兄(姐)弟(妹)间,夫妻间,姑媳间的亲和关系,常常总是在家庭中首先存在了“孝”的这个关系才可能出现的。一般说,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对父母的“孝”,他才有可能按父母的意愿,去做到对亲兄弟的亲及其他关系的亲。

第三,“孝”是发展个人和国家亲和关系之本。子女对父母有孝心,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就有可能去爱他人之老,使社会亲和。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

(一)弘扬新孝道有助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国有3.74亿个家庭,大小不一,关系颇为复杂。只有把各种关系都处理好,家庭才能和睦。但众多关系中,有一类较为重要的关系便是家庭代际关系。由于家庭两代人成长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差异。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严重滑坡的今天,不可避免的存在代际之间隔阂和冲突。有的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有的子女虽能提供相对丰富的物质供应,但对于精神方面需求则是不闻不问。如何协调家庭代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要传承弘扬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子女真正做到孝了,父母的心情和身体才会有稳定的保障,家庭的气氛就会和睦融洽,而有了每一个家庭的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弘扬新孝道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孝的一个核心就是尊老敬老,而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这种由孝生发出来的尊敬爱护他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不肖子孙不赡养老人,不仅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打骂老人。还有的一味强调父母的养育之责,长期依赖父母,把父母的积蓄和家产据为己有,视父母为保姆,恨不能把老人最后的力气榨干。这些现象不仅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睦,更为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从而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不和谐因素。通过弘扬新孝道,这一种基本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可以由点及面,从而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

(三)弘扬新孝道有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培养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而弘扬新孝道,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中国的孝道强调对于父母的尊养,反哺,回报,就是在感恩,感谢父母的生育、养育、教育、培育的恩情。此种恩情虽来源于天生的血缘,但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对于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至关重要。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如果人人都怀有爱人之心,整个社会就会祥和安定,趋于和谐。

(四)弘扬新孝道有助于培养人的爱国精神

传统孝道不仅仅是一种小我的、家庭的人伦道德,已经扩大为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而就是对国家的忠义。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把孝上升到爱国、强国的高度来认识,他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今天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新孝道中的爱国思想,正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如果每位公民爱家、爱国的情怀永不改变,必然会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晶.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3

有国内学者的问卷调查显示,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周玲以问卷的形式对湖南省师大附中、湖南省雅礼中学等五所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孝道的认知特点:倡导“平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肖群忠教授提出,孝道是源于生命崇拜和延续以及代际生命呵护和群体互养。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对当今社会家庭和谐、自然和谐以及和谐中国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国内对孝道教育的研究多见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具体做法泛泛而谈,缺乏实证研究和可操作性;研究对象较少关注中学生;研究范围仅局限在孝顺亲人,内涵狭隘,与时代脱节。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的新孝道教育实践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一、新解孝道――移孝为爱

中国传统孝道历经数千年,深深打上了各朝各代的烙印。为此要正本清源,挖掘出“孝”的本真意义和现代价值。“孝”的本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在奉养、诚敬、立身等方面应尽的义务。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孝是“仁之本”,由近及远,由亲及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被泛化为“大孝”。以崔圣奎会长为代表的韩国孝运动团体总联合会提出现代孝道的“七大理念”:实践敬天爱人思想;孝敬父母和师长;关爱儿童、青少年学生;爱家;爱国;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爱近邻,服务全人类。这“七大理念”既与我国传统的“泛孝”有类似,又增加了新时代的元素,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我们重新解读现代的孝:外延可以扩大至“移孝为爱”,孝的对象由父母、长辈、特殊人群到全人类、大自然,孝的方式由爱亲、敬亲、光亲、仁民到爱惜众生。

二、开发课程――弘孝砺行

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类的课程开发。其实,作为德育工作的开展,依托课程建设更能提高实效性。孝道教育既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应包含在各科课程的教学和学校的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之中,从课程的角度系统地有主题地进行。开发孝道校本课程,可以整合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心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等学科内容。以广东番禺中学的孝道课程为例,该校开发的特色课程名称为“弘孝砺行”,取名的缘由有三层意思。

第一,弘,光大;弘孝,弘扬孝道,推广孝道。依托学校核心文化,施行“移孝为爱”的“泛孝”教育,敦厚品德,激扬正气,先学为人。

第二,砺,磨练;砺行,践行孝道,提升孝行能力。孝,不仅是心德,更是行德。孝心为始,孝行为末,孝行是孝心的载体。学生除了学习高中必修课程,提高全面素质以外,还可以实践孝行,和谐关系,健心尽孝,发展特长,和谐交往,服务社群,最终实现“人皆有才,人人成才”的教育理想。

第三,弘孝砺行,不仅重视转变观念,丰富情感,探究知识,还重视培养技能,创新实践,服务社会,奉献社群,努力达到孝感、孝知和孝行的统一。该校本课程目前开发了6门普修课和2门专修课(图1)。

目前所开发的8门课程,都有具体的课程目标。每学年开设2门普修课,高一下学期开始开设2门专修课。由专人专时进行教学。随着时代和学校的发展,专修课还可以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该课程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校互评等方式。学习普修课程并完成《“弘孝砺行”行动本》上的相关课程作业,学生每学期则获得选修二学分2分;学习专修课程的学生每学期可得学分2分。

三、构建模式――四步兴孝

孝道在心理学中被细分为孝的认知(孝知)、孝的感情(孝感)、孝的意志(孝意)三个层次或成分。孝知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认识、知识及信念。孝感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情感、情绪、感受好恶及接受与否。孝意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行为意向;孝意另一方面是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行为,也就是中国人习称的孝行。孝行是孝的可见体现。1974年,Lee就提出有关个体孝道认知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从Lee的五阶段模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孝首先是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的奉养;孝更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与给予、以及一切对父母有益的行为;孝是以亲子之间的情感和爱为基础;孝不仅是小家的内在和谐,更可以延伸到整个社会、国家。

广东番禺中学经过11年的教育实践探索,根据“知情意行”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强化养成教育,最终构建了“爱亲―敬亲―成才―服务”的四步新孝道学校教育模式(图2)。

图2 “四步兴孝”的新孝道教育模式

这四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指:第一,珍爱亲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尊重父母的人生经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体会父母的情感需求,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尊敬师长。激发学生对师长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尊敬长辈,尊敬和热爱为社会尽职尽责的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爱护家园,爱护生态环境。第三,成为人才。更新学生对孝的认识,着力引导学生领悟“孝”在社会感、责任感等方面的升华,而不仅仅将“孝道”局限于亲情方面。把尽孝落实在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行动上,在社会分工坐标体系中找准位置,对自己负责。第四,服务社群。引导学生由良好的习惯、动机出发,反复实践,最终达到观念的形成。回馈家人,服务社会,奉献社群,努力达到孝感、孝知和孝行的统一。

在实施“新孝道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按照“贴近学生生活,拨动学生心弦,融及学生灵魂”的工作原则,除了组织学生学习“弘孝砺行”校本课程以外,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人人愿意做、人人能够做”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有:提炼传统岭南文化、番禺人文中孝道文化的精华,利用雕塑、板报、橱窗、展板、标语、对联等,精心打造物态校园文化;每学年开展孝道小品朗诵会、专题征文、评选校园“孝道之星”、完成“成人宣誓”仪式;每学期学生要完成“弘孝砺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作业,还邀请学生家长评价孩子的孝道作业完成情况和孝道行为;与综合实践活动、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从“孝敬小家”到“服务大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到养老院、培智学校慰问,担任大型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爱心义卖和捐款。让学生走向社群,从家庭走向社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专题网站、微信、微课等正面教育的媒体信息渠道;学校与家长、社会紧密合作,全方位、立体化开展新孝道教育。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4

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小学于2014年4月18日,对本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地了解了对学生、对父母、对社会、对学校、对同学的感恩状况,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探索孝亲敬老教育的方法,提高活动效果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二、情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主动做家务活、学会照顾自己、积极与父母、与同学、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主动,不会让父母有过多的操心。但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以学校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孝亲敬老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祖国,从而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此,学校又一次广泛深入开展了“尽孝心,行孝道,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

三、活动程序

(一)宣传发动(2014年5月中旬)

研究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对活动开展进行详细的安排部署。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地进行孝亲敬老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创设浓厚的孝亲敬老教育氛围,迅速掀起孝亲敬老教育活动的热潮。

(二)全面推进(2014年5月下旬至11月)

1.学――知德明理。

(1)以班级为主体,开展《弟子规》诵读会。

(2)教会学生传唱孝亲敬老歌曲。

(3)开展观看孝敬影片、吟颂孝敬诗歌、孝亲敬老故事会、阅读孝敬美文、征集孝敬格言的活动。

(4)举办“孝亲敬老”手抄报展览

2.“做”――导行明辨。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力所能及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给父母一个微笑,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孝敬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孝敬爷爷、奶奶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培养敬老、爱老的品德。

(3)学会自立,自主。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主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让或少让父母操心,也是对父母的孝;不给他人添麻烦,也是对他人的爱。

(4)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尊师教育,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教师自觉问好,人人会讲“老师早”“老师好”;遇见年长者自觉问好,过路让座,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尊重长辈的情感。

(5)感激社会、报效祖国。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小队活动和德育基地、劳技基地等形式,培养和增强学生感激社会、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感。

(6)感激自然的赐予。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成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志愿者;最终达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学生们自觉行为的目的。

(7)抓好节假日教育活动,使孝亲敬老活动常规化、制度化。把周日固定为孝敬日,把“三八”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所在的周定为“孝敬周”。要求学生为父母、孤寡老人等长辈做好事、善事。“七一”“十一”开展颂党恩、爱祖国活动。

3.“评”――评价激励(2014年12月)

对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组织策划的班级和个人通过学生自荐,家长、老师、同学考查的方法进行筛选,评选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示范班,在学生中评选“孝敬之星”,进行全校表彰。

四、活动效果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5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事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多的人。你可能知道《百事孝为先》,其中一句话使我印象特别深,一直在脑海里回荡,“二复蓼我思二亲,亲恩天地无比伦。生我鞠我长育我,出入腹我何艰辛……”是的,孝,首先要孝父母,如果世界存有爱,那么首先爱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关护我们,使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在世上的许多爱中,至深至纯的是母爱和父爱,是无私的,永恒的,无微不至,不求回报……如果母爱如水,应该是温柔细腻的;那么父爱就应该如山,往往是深沉而严格的。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他们不顾一切的呵护我们,我们应该回报他们,让他们同样得到我们的孝敬,我们的爱!

我们都是裸而来,没有谁天生富有,没有谁天生贫穷,人生旅途中,是选择放弃,是拒绝接受,在于父母的指引,心灵的选择!

如果你是雄鹰,就选择敬老;如果你是沙鸥,就懂得赡养;如果你是麻雀,就会自觉服侍长辈;如果你是一个人,就更应该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

关于“孝心”有许多的故事,名言、诗、词、歌……《二十四孝图》“孝字处处那么显露,近期,一部电视剧《暖春》隆重上演,难道你没有被小花的孝心所折服吗?

在生活中,“孝“并不只存限于家庭,并不只针对于家人,它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等着有心人去发觉。同样,生活中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你,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父母,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

感恩,并不是宣扬了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方式!学会感恩,不要去记恨对你不好的人。只有学会感恩的生活,才会宁静,祥和。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亲情的珍贵!如果孝敬变为传统,世界将会更美好,你会发现,自己很美,父母很美;你会知道,孝敬是满足,付出是快乐,选择孝敬父母,行动就是证明!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亲情;孝道;“啃老”;养老

《老牛家的战争》是一部30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情的梗概是: 退休后被返聘的中学历史教师老牛脾气倔强、自尊心极强。善于持家的老伴慧娟去世后,留下了两套房产和10万元现金。老牛按照老伴临终的遗嘱将家里的财产进行了交代和分配,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由此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妻管严”的大儿子牛志华在媳妇冯三燕的撺掇下与研究生毕业的小儿子牛志文在两套房产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争端,老牛因此住进了养老院。二女儿张月梅虽然早年被重男轻女的老牛给送了人,但性格鲁直善良的她却对父亲没有怨恨,反而一心为父亲着想。被气得脑血栓发作的老牛躺进了医院,面对巨额医药费,无力承担的兄弟俩决定将父亲转院。没想到,转院途中,老牛却“失踪了”。重新现身的老牛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的他在老伙伴紫霞的帮助和提醒下,决定对他的孩子进行重新教育。最终,一家人的心重新聚到了一起。透过剧情足以让观众引发对怎样看待亲情和孝道问题的思考。

一、亲情无价是因为

亲情的天平必定重于物欲的砝码

亲情的核心要素是基于血缘和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共情心、同理心和责任心,由此产生安全、依恋、尊重、关注、信任、沟通、奉献、包容、温暖、担忧、悲哀、爱护、牵挂、幸福、快乐、求助等情感与行为。

亲情的首要因素是共情心。共情心是一种首要的亲情联系纽带,许多家庭亲子关系之所以恶化,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绪情感变化几乎麻木了,当对方处于痛苦甚至挣扎状态时,都觉得还不够过瘾,非常残忍地希望对方表现得更痛苦些才好,丝毫不知道有些话语和行为会深深伤害自己最爱的人。共情心要求亲人双方不管是否理解对方,都需要无条件接纳对方,爱对方,尤其是有修养的成年父母更需要宽容孩子。 同理心是指要理解对方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完全了解对方之后,对方的行为就会变得可以理解,这时,你就不再想与对方抗争,从而对方也会去除防御心理。共情是同理的前提,你爱他你才要了解他;共情也会因同理而深化,你因为理解他而更爱他。责任心则是亲情中最高级的因素。当共情心成为本能,同理心成为习惯时,责任意识就会油然而生。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甚至在亲子双方都感到对方让自己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状态下,责任意识都在限制着内心那种原始低级的盲目和冲动,不会伤害到亲情。

物欲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物质享受的欲望,人心为物欲所蔽,失其灵明。

在《老牛家的战争》一剧中,整个故事情节处处凸显着对亲情和物欲怎样选择的拷问。剧情伊始的第1集中,就展现了这样的内容:

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又被返聘的老牛异常地伤心,跟他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老伴慧娟去世了。老牛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没有出门,他的两个儿子牛志华、牛志文、大儿媳妇冯三燕以及从小送人的女儿张月梅都替他担心,任凭谁叫就是不出门,就在大家无计可施之时,自己从屋里出来了,说出老伴临终留下的遗嘱,家里的两套房子,大两居老牛和小儿子继续住,小平房留给大儿子一家三口,老伴的首饰一家一份,十万存款给女儿张月梅五万,因为月梅从小就被老牛送了人,受的苦多,老伴临终想补偿女儿。张月梅个性耿直,认为自己再苦再难也不能伸手管爹要钱,把钱又还给了老牛,老牛认为女儿还是记恨自己从小把她送了人而大发脾气,张月梅脾气上来就与老牛呛呛,当晚带着女儿琬萍、丈夫王大成离开了牛家。冯三燕对老牛的分配方案本来就不满,听说张月梅没要老牛的钱,就以儿子牛向东小升初需要交择校费为借口,逼着丈夫牛志华把老牛的五万借了回来。小儿子牛志文想和女朋友崔灿结婚,崔灿提出要有自己独立的房子才肯结婚,牛志文准备借老牛的钱做首付买套房子,可惜晚了一步,眼睁睁地看着钱被哥哥、嫂子拿走。

在随后的剧情发展中,老牛与儿子间的大战,两个儿子之间的尔虞我诈,女儿对老牛的关心疼爱,儿子与女儿间的矛盾交织着,使得牛家的每个人都在亲情和物欲的矛盾中挣扎着,剧情发展到29集,老牛觉着自己竟因为房子和钱财与两个儿子成了仇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悲观失望到极点。

物欲虽然曾经那么让老牛的两个儿子为之癫狂,甚至于置父子亲情而不顾,一味地不计手段地欲索取欲占有,但当剧情发展到最后,物欲终究不敌亲情,亲情的砝码终究终于物欲,在因为物欲而大战过后,老牛的两个儿子最后还是被亲情所感化,放弃了对物欲的争端,而选择了尊敬父亲和关爱父亲。老牛坐在老伴的墓前,也发表着自己的感慨说,没有了儿子要房子有什么用。

二、孝道弥贵是因为

孝道是中华民族能够代代相传、值得弘扬的美德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尽管社会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小辈应向长辈尽孝的义务仍然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且是国家提倡和保障的。

《老牛家的战争》一剧,以对比的手法深刻地刻画了儿女能否对父亲尽孝道问题的一幕又一幕,留给观众不尽的关于目前社会环境下应该怎样对长辈尽孝道的思考。

从对待老牛的财产分配意见看,两个儿子不尊重也不服从父亲的意见,都算计自己的利益,都想多得到一些,甚至不惜伤害老父亲的心;而女儿虽送人多年,生活又很困难,却体恤父亲,坚决放弃父亲送给自己的5万元钱。

老牛在因为财产问题与两个儿子闹得不可开交的情况下,说了一句气话,告诉他们自己要去养老院,大儿媳冯三燕一听便顺水推舟答应了,并快速地找到一家养老院,这样的做法让老牛彻底失望了。看到老牛失望的眼神,二儿媳崔灿不同意让老牛去养老院,却被二儿子制止,说去养老院也挺好。大儿媳和大儿子算养老院的钱,二儿媳看着闹心、生气。老牛住进养老院,才知道儿子给自己定的是最便宜的房子,跟精神有病的富贵住在一起。

老牛在与两个儿子争执中气病,两兄弟怕承担医疗费用,左右磨叽就是不签字,直磨叽到姐姐来才签字。在老牛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治疗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哥俩都不愿出钱。二儿媳看不过,把自己留着生孩子的住院费取出来准备给老牛交治疗费,不料摔了一跤,自己却受了伤,二儿子匆匆赶到医院,把媳妇要给老父亲交住院费的钱给媳妇交了住院费,对父亲的医药费不理不问。再不交钱医院就要给老牛停药了,女儿张月梅得知这个情况立即给丈夫王大成打电话卖牛,就离开这么一会儿,老牛身边无人发生危险,进行紧急抢救。两兄弟为老牛的医药费在病房里发生争吵,张月梅很是伤心,把哥俩轰了出去。张月梅回家卖牛,看到王大成不舍得把牛低价卖了,张月梅为了给父亲筹集医药费,二话不说给钱就卖。

从这一幕一幕的内容看,对老父亲的孝道表现在儿女身上其行为是大相径庭的。讲孝道的女儿唯老父亲的利益需要和感受为是,尽力送上女儿的爱心。两个儿子却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顾父亲的感受和安危。当然,在该剧的结束,孝道的弥贵唤醒了两个儿子孝道的良知,老父亲得到了两个儿子的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有着不懂孝道和不尽孝道的人和事,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诸如年轻人的“啃老”问题。据调查,我国的“80后”,约有20%在“啃老”。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30%左右的“啃老族”虽已成年,却仍“享受”着父母的供养。构成“啃老族”的主要是六类人群:第一类是对就业过于挑剔的高校毕业生;第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第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不满紧张繁忙的工作,然后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也是人数最多的文化低、技能差,又怕苦怕累的人。“啃老”现象的出现与缺乏孝道观念有关。不少青年人没有认识到,结婚成家意味着承担责任、承担义务,意味着夫妻共同分担人生忧患、共渡生活难关,而将本该由自己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转嫁在年老体弱的父母身上。“能靠父母一天是一天”可能是部分青年人的想法,这种想法、做法未免太自私,太过分,对父母也太不公平,对年轻人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到自己年老的那一天,下一代也会如法炮制,“啃老”的人最终也将被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啃老族”代代相传,“啃老”问题也就始终无法解决。

三、结 语

亲情与孝道一向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后,子女如何孝敬善待老人、赡养父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老牛家的战争》在批判社会上不孝子孙的种种丑行的同时,也讴歌了孝顺女儿的孝道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人间真情,在观众的心里播撒了亲情无价、孝道弥贵的种子,这种重亲情、讲孝道的美德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弘扬,特别是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熏陶与灌输。重亲情、讲孝道的美德必将以其无价的砝码、弥足珍贵的价值而抑制和战胜社会中表现的不讲亲情和不讲孝道的问题。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7

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5、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6、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8、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9、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1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2、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4、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1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6、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名人名言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17、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1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0、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24、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25、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26、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7、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8、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9、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3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31、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2、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33、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6、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7、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8、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3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4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4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4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43、长幼有序。——孟子

44、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45、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6、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47、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4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第一》

49、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50、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5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5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5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

58、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5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6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61、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6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孝老爱亲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孝道文化;主题活动;思想教育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首要内容便是“孝”,有“天下孝为先”的说法,尊老、敬老、养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校园生活,都摆脱不了其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摆脱不了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形成自我认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开始有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倾向的选择,需要细致入微、深入其灵魂与心灵深处的道德感化与道德教育。加强孝德教育,倡导孝德思想,不仅仅应该存在于大学校园,更应该存在于全社会。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孝道文化,让学生深入领会孝道文化的内涵。由此在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一、师生联动形成机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道教育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和公益社团多年来,主动联系学校周边的社区和自然村,开展定期的关爱独居老人活动。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上门为独居老人清洁家居卫生、促膝相谈,与他们一起共度周末;在寒冬之时开展义卖活动,筹集经费为老人们送上棉被和慰问品。为能持续做好关爱独居老人活动,校内的公益社团成立爱心小分队,结队培训社员的服务技巧,加强与社区街道等单位的联系,为不断深入开展关爱独居老人服务,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美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师生共同组织的各类敬老、爱老活动深得认可,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行孝氛围和导向。而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各类学生团体、组织,牵手市级和镇区的各家颐老院开展探访活动。在重阳等重大节日里,大学生为老人们精心准备礼物和联欢会。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广阔平台,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强化了道德意识,增强了自身的行为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二、结合节日主题契机,让孝道文化深入走进校园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国际母亲节,为弘扬中华民族孝敬关爱父母的传统美德,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让亲情氛围温暖校园,从感恩身边阐述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每年的5月都开展以“一封家书”为主题的系列母亲节感恩活动。活动先是由大学生在校内派发贺卡以及信封,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写下对自己母亲的留言和祝福。同时,现场的大学生或是在横幅上用小布缝上对母亲的寄语,或是在环保许愿树上留下自己对父母亲的寄语。活动的次日,大学生将回收的贺卡通过邮政帮助学生寄送对母亲的爱,同时大学生也不忘派发贺卡给自己的女老师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封家书”活动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为母亲献上自己真挚祝福的机会,也赢得了强烈的反应和大力支持,更加深了儿女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大学生的道德规范素质。

三、关爱农民工子女,携手传承当代孝模的榜样力量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关爱、缺失了对长辈的敬爱。为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感谢父母、老师、同学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植入懂得感恩他人的高尚品格,从小细节引导学生培养用爱回报他人、用心感恩他人的高尚情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长期在农民工子女集居的社区和民办学校举办孝文化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展示谢延信、张晓、朱清章、田世国、曹于亚、洛桑扎西等当代孝模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介绍感恩之心的板报、生活情景剧、学习感恩之歌和制作感恩卡片等形式,与农民工子女互动,让农民工子女从心出发去懂得感谢每一位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去感恩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等。同时,这也为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上了感恩教育课,让大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共同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孝模的榜样力量。农民工子女的感恩教育的成功开展,通过每年系列的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和农民工子女知恩、感恩、报恩美好心灵的形成,帮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珍惜现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增强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去回报他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自觉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传统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通过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孝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验爱他人、爱社会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快乐,加强、巩固大学生为“孝”之心,将“推己及人”内化为自觉意识,切实加强孝道教育,从而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对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建设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孩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助学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