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控制范文

时间:2023-11-06 14:49:27

质量管理控制

质量管理控制篇1

(天水四七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摘 要:探讨和加强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设备使用安全和确保准确性。通过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优化质控流程,进一步加强质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等措施,有效的提高了设备使用率、临床效率,降低消耗成本,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关键词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73-02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任继富(1981-),男,甘肃白银人,专科,临床医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医疗设备维护与管理。

近年来,医院严格执行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对医疗设备安全、规范管理的各项政策,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以安全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医学装备质量控制手段,通过重点加强制度的完善,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革新等方面建设,实现了医院医学装备质控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稳步提升了医疗质量,增强了为广大人民群众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随着新版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的出台,国家对医疗卫生市场整顿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患纠纷处理举证责任倒置政策的出台,医疗事故责任逐步明晰。所以,如何保证医疗设备的计量准确和安全可靠,将显得十分重要。

一、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概念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工业制造领域,其目的在于控制产品和服务质量。

医学计量:医学计量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技术保障和支持手段,主要针对诊断设备,确保设备量值精确;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治疗设备,确保治疗过程中医患安全。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的技术手段,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为目的,融合计量技术手段和医疗质量检测技术,实施确保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医疗设备是医疗质量链的重要一环,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控制,能保证医疗设备质量,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二、国内外医疗设备质控现状对比

1、国外医疗设备质控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在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方面,相继推出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标准,美国1976年推出了《医疗器械修正案》,1990年,正式颁布了著名的《医疗器械安全法令》,授权FDA管理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和性能质量。瑞典也于1982年通过了《医疗服务法案》。这些制度使医疗设备监督管理全面涉及产品制造商、使用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根本上规范了医疗设备生产、销售、使用、保障部门的行为,医院有制度、人员有资质、质控有标准,有效提高了医疗设备的安全和临床应用质量。

2、国内医疗设备质控的现状

(1)国内相关法律法规:2000年,国家药监局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2年,出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责任事故“举证倒置”;2004年,颁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办法》;2006年,印发了《全国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整顿医疗器械研制和生产单位,对医院使用提出了严格要求;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入国家卫生部;2009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案送审稿)出炉;2009年《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年印发《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2014年内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公布。

(2)国内在医疗设备质控方面刚刚起步,主要特点是:医疗设备临床准入标准没有建立;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还在建立和完善中;医疗设备临床工程师准入制度尚未建立;医疗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还没有建立;医疗设备引发的不良事件没有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时代的需要,是对设备保障模式的改革创新。

三、如何实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

1、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组成

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医疗设备使用安全、质量、成本和效益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

目前,我院设备科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并建立了一套符合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由3个环节组成,即设备采购质量控制、临床使用质量控制和医学工程保障质量控制。医疗设备采购管理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把质量控制入口关,严格采供管理,坚持从源头控制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才能确保进入医院的每台设备都能够安全、顺利地应用于临床。在使用管理方面,对于新购置的设备,为了使设备操作人员能够正确熟练操作设备,避免因误操作而引起设备故障甚至医疗事故,同时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的性能、日常维护、一般故障处理等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在设备购置合同签订时应当明确相关要求,在设备安装到位后,及时联系和督促厂家对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在设备的技术保障管理中,医疗设备的质控是一种主动性、预防性行为,除了采用故障维修这种常规的模式外,建立定期预防性维修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要把大型设备、影像设备、检验设备、急诊急救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常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维修后形成的文字资料(如维修报告、检测报告数据等)要作为技术档案归档保存,这对于以后同类设备的维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个环节各成体系,又从宏观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了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

2、优化检测流程

为了保证质控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我们对质控检测的流程进行了优化:

(1)行管协调,统筹安排,临床沟通。在医管部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领导下,统筹安排好工作计划,保证工作进度,同时注意和临床科室沟通交流,分配好工作时间,制定和完善好待检医疗设备收发登记制度,确保待检设备的完好和安全。

(2)按计划、分步骤实施,落实到位,责任制到人。根据工作计划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对全院纳入质量控制范围的医疗设备清查摸底,准确掌握数量、型号、使用科室等相关信息,明确人员责任分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质控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关每一台(件)上。

(3)做好记录,整理案例,挖掘数据。按照“主动、负责、耐心、安全”的原则,接收待检医疗设备后,严格按照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要求,认真填写质量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要客观、真实。做好案例整理汇编,及时归档并分析和统计相关数据。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后,均须贴质量检测标识,表明其质量状态是“合格”、“准用”,并注明“有效期”。

3、进一步加强质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质控人员以医学工程人员为主,质控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至关重要。为此医院通过外派质控人员参加相关质控技术培训班、邀请检测设备技术专家讲课、内部技术学习及交流、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考核以及参观高水平质控点单位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质控技术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控培训工作,不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也使得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收到了稳定人才队伍、增强科室凝聚力的积极效果。

通过医院的继续教育平台,对临床科室质控人员开展定期的集中院内培训,在教授质控管理技术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医疗设备质控意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医疗设备联防质控的效果。

四、结论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消除了我院医疗设备使用中存在的大量隐患,大大的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价值、节省医疗成本,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

我们将本着开拓创新的理念,完成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能与定位的转变,进一步扩大质量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数字医

学,2010,2(8):18-25.

[2] 郑小溪,构建医疗机构医学计量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

疗设备,2012,27(7):69-71.

[3] 金璐,在用医疗设备定期质控检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

医疗设备,2010,25(11):92-40.

[4] 曹德森,刘光荣,吴昊,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维护管理[J].

中国医院院长,2007,3(7):53-56.

质量管理控制篇2

【关键词】 审计质量;系统控制;措施

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审计人员素质和技术、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审计准则体系及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环节。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

一、对审计质量管理的全程控制

(1)做好审计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一是根据审计项目、任务选派适合的人员组成高效的审计组,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是审计机关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二是要求审计组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包括调查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收集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资料和为实现审计目标必备的资料;三是要求审计组制定周密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和目标。(2)加强审计方法的质量控制。一是审计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实施进一步检查和取证的范围和方法;二是审核检查资料、实物及有关经济业务,这是审计实施阶段最关键的环节;三是根据疑点或线索,进行账外调查;四是根据审计要点,进行证据综合整理,从而形成能证实审计目标的证据体系,严格执行审计复核程序。(3)强化制度的质量控制。一是审计机关本身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审计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审计决策目标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有关制度。二是审计计划工作、审计取证工作、报告编写工作和报告审定工作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计划质量控制,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使审计计划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审计取证质量控制,使取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重要性的原则;报告编写质量控制,要求提出定性定量准确、评价客观、处理意见适当、文字表达清楚的审计报告;报告审定质量控制,就是要建立审定报告的合理运行机制,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决定,把好审计处理关。三是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即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1.以人为本,和谐控制。(1)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培养独立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2)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任务,需要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全员参与,树立审计人员既是审计项目的执行者,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者。(3)审计质量控制要重视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抓住关键,讲求实效。(1)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2)把好依法审计关。把好这一关的核心在于确保做到坚持原则,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保证国有资产和国家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3)把好审计报告关。在内容上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加强试行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4)把好跟踪落实关。疏通审计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审计机关对于交查处的重大案件线索,要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督促落实,跟踪到底。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1)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审计部门,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在准则规范的细化方面下功夫,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把实践证明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2)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3)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4.科学考评,明晰责任。(1)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审计组和所在部门要重视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另外,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2)运用文件和记录控制方式,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3)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嘉祖.《经济控制论基础及其应用》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质量管理控制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质量管理控制是为了符合法律法规、遵循工程合同,更为了达到质量标准,满足客户需求。做好质量管理控制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施工质量。房屋建筑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业主投资的成败,更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一、研究质量控制问题的重要性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及使用,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施工单位的运营及在同行中的声誉。建筑企业若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这就要求企业从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做起,确保施工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总之,对于房屋建筑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使建筑质量达到法律法规的规定,满足客户的要求将是我们进一步实现的目标。

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是贯穿整个项目始终的,关系到人们是否可以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工程质量具备以下特点:影响因素多、不固定性、质量隐蔽性。影响因素多指的是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容易受到承包单位的资质水平较低、监理单位的管理疏漏、设计单位的经验不足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固定性指的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不同于工业化的生产,它是根据实际情况实际处理的,不具有固定的生产模式和单一的操作环境,因而质量关难以把握;对于质量的隐蔽性,众所周知,一旦建筑工程完工后,不易发觉其隐蔽的施工问题,即便发现问题也不能随意更换拆除,因此,控制工程质量需从小做起,从头做起,工程质量无小事。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完善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是综合性极强的管理,但是现在的施工质量管理却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其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查方面,使得许多工程的质量问题都无法检测出来。虽然工程完成了之后,一些质量能够被发现,但因为其建筑不比其他的工业产品可以进行零件损坏的更换,建筑是不可以的。工程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对施工的质量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其最终导致许多存在质量的房屋建筑流入市场。

2.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差

现今在工地上施工的人员大都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都存在着文化水平低、文学素质差、技术水平不强等缺点,导致在施工现场施工时没有组织性和规律性,其操作水准也低下,而且没有规范性。而管理层对农民工只注重使用并不注重培养,因此农民工的技术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3.施工建筑材料质量不合格

现今的建筑材料的生产厂家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对材料的生产偷工减料,造成材料质量不合格。而现在的工程有许多是实行分包的,这样就有很多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在材料的资金上进行贪污,到施工人员手里的资金远远不够使用质量好的材料,但为了完成目标,施工人员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材料的质量要求降低,去购买那些质量相对较差的建筑材料,因此那些由不合格材料建造的建筑工程必定存在质量问题。

4.有很多的影响因素

房屋建筑工程工作流程复杂、工作难度也较大,又加上工程具有长期性特点,因此其质量管理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且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多,其主要有: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地质条件施工人员等。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偶然事件导致施工质量问题产生,其主要是:施工工艺技术出现问题、材料的损坏和机器设备的损坏,而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不能有效的发挥。

四、加强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建筑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筑产品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而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的质量,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建筑施工行业就更为重要。政府部门对于建筑行业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深入到施工单位中,避免浮夸于建筑工程施工表面,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管理作用和震慑作用。

2.严格规范工程参与各方的行为

一项优质的工程产品必然是工程参与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仅仅依靠施工单位的努力想要实现工程施工质量的优越性是十分困难的。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往往不会是仅仅因为工程施工方各方面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投资方、监理方甚至政府机构也同样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构建并完善相应的质量责任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拥有了完善的质量责任机制才能够避免相互推诱的情况产生,才能够通过责任机制的约束力敦促各方积极的投人到工程施工质量目标的实现中去。

3.严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建筑材料也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在建筑材料众多的市场中,如何选择质量优、价格廉的材料是建筑施工行业采购人员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建筑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建筑材料采购制度与验收制度,在进行建筑材料初期选择时,做好供应商的选择与评审,对于关键的建筑材料要进行检验,合格才可以使用。对于采购的建筑材料,在施工使用前要严格检验,避免使用损坏的或是过期的材料,防止其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总之,要加强工程施工单位的材料管理制度建设,为工程施工提供高质量的材料,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4.树立牢固的质量管理意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把其中制定的预期功能目标和具体规定落实到质量管理之中,在此过程当中,可以把安全和质量分开考虑,考虑技术的可实现程度,形成最佳施工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建立质量的概念,充分认识到保证质量的重要性。

5.增强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认识水平和职业精神,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形成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技术团队,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员工的培训机制,最后,要尽可能优化建设工程中相关人员的配置,保证能力的最大程度的发挥。

6.完善目标管理机制

目标管理是指对目标的设定、实现方式、实现效果等方面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激励团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生产力,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率。

7.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是质量管理切实落实的保证,为了保证监督管理的效果,要完善相关的人员配置、组织结构、软硬设备和工作方式提高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发现问题的专业水平,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8.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以目标管理为指引,以监督管理为手段,明确责任划分和相关责任的追究办法,结合奖惩激励制度,形成完善的责任制度,出现问题后,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根据责任大小采取不同的措施。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效的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服务大众,满足客户需求,这将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毅敏.浅谈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设计管理,2012,06:27-29.

[2]赵平.浅析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355.

[3]唐涛.浅谈建筑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城市建筑,2013,20:225.

质量管理控制篇4

(1)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

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督和制约机制是非常重要,这两个机制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筑企业若是建立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够健全或者是没有建立该机制,将会严重阻碍到企业的发展,并且,还会影响道土木工的质量问题。因为缺乏机制而引起的工程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除此之外还会给企业造成非常严重高的经济损失。

(2)施工设计方案变更比较频繁

很多施工单位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不重视施工设计,导致整个过程极不规范。由于最初所设计的方案不符合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在后续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变更方案,这样不仅影响了工程进度,严重的还会导致实际结果与设计结果出现偏差。并且,在整个施工工程中,建设单位不重视设计过程是导致方案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较差

近几年,我国的土木工程项目建设发展速度非常快,各大施工单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对于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但是过多的对人才需求就导致很多建设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过多的注重数量,进而导致技术人员的质量不过关。招聘的很多技术人员在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技能方面都不符合规范要求,直接影响到了整个企业的基础技术力量。再加上各大建设企业都比较看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招聘员工之后并没有系统的对所有员工进行一个确切的培训与教育,以至于很多员工是在不熟悉项目的情况下参与项目建设,导致项目的质量无法保障。

2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研究

(1)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

建设单位依照工程施工的程序来进行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另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一系列的施工质量的有效机制能确保工程施工不会出现问题,并且这一体系也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的,因此在实施上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个项目中无论是施工方案的选择还是质量运行守则、质量监督流程体系等等,每一个不同的环节都会出现变化,因此不同的环节要有不同的计划书,以便进一步的配合质量控制机制,最终能从根本上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质量高标准完成。

(2)施工对象的控制

涉及到施工对象的除了有施工人员之外,还有施工材料及其施工设备等等。起重施工人员是保障施工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且也是土木工程建设的核心之处,因此整个项目建设中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一定要人性化。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只有参与到项目建设的人员责任感高度集中才能约束他们的行为,按照流程来完工。其次就是施工材料的问题,施工材料选择、使用等各个过程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在材料最初的选购和使用的时候都应该严格把关,对于质量不过关的原材料,不能进而到施工地。最后就是施工设备,很多时候施工设备加快施工进度的利器之一,并且施工设备比较好的工程,其工程质量也会比较有保障。在选购施工设备时,应该根据施工要求来购买,尽量不要让设备闲置和浪费。

(3)建设资金管理力度要强

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与使用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资金的运用要有合理并且科学的计划和流程来控制,确保每一笔资金在材料采购、设备及其员工工资发放等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且,只有合理的利用了资金质量才能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在项目建设中最忌讳的就是有资金限制或者是浪费,一般都是要准确、科学的进行成本核算和企业利润最大化。

(4)施工环节要细致化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虽然施工周期长,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多,但是从整体上看,细节也是同样重要的,要想进一步的控制施工细节,就要有细致化的管理措施。首先就是要有完整的施工图纸,这是确保施工细节的重要措施之一。再加上就是要员工能够清楚的知道工程的每一个步骤,能清楚的了解工程的实际情况,能有效的推动工程进度,进而确保工程质量。

(5)施工技术要提升

我国的科技力量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传统的技术手段会导致施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应该把提升自身的施工水平为基础,多多选用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等等。再者就是在土木工程招投标的阶段,委托方就应该以选择经验比较丰富,应对能力较强,施工技术也比较高的施工单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能够过关。

3总结

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土木工程建设作为大型建设单位,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突出的。在整个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人员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土木工程是现代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用现代质量控制的理念对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质量管理控制篇5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选用了我院21个科室的所有病案,我院2007年开始对病案管理工作实行质量控制,因此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抽铁路环境噪声问题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首先,应在噪声测量中重视对测量点的选择,进而获取较为精确的测量数据,为日后的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保证。其次,相关测量人员应该培养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待自己的工作应认真负责,在对环境噪声进行测量时要尽量合理选取测量点并熟悉各种注意事项,例如测量之前必须要事先校准测量仪器,要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以及要保存好原始的测量数据等。再次,政府也要予以重视和关注,政府应明确规定相关城市或地区要对铁路沿线的居民区加强防噪声的防护设施建设,避免铁路噪声对周边的学校或者居民区造成干扰,同时铁路改建时应尽量合理规划,选取科学的改建方案,加强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如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声污染,则可以考虑重新调整布局或重新设计施工方案。取病案进行比较,对这两次病案管理的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病历书写中易发生的问题,并比较质控前后病案管理质量的区别。

1.2评分方法

2013年抽取的病案共14124份,2014年抽取的病案共16635份。病案的质量评价根据辽宁省对两次抽取的病案进行质量评定,主要包括病案首页、入院记录、辅助检查、病程记录、出院记录和书写要求等6个方面。分数≥95分称为甲级病案,分数在75~95分的为乙级病案,分数<75分的为丙级病案。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20.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结果

2013年抽取的病案为14124份,甲级病案13513份,占95.67%;乙级病案539份,占3.82%;丙级病案72份,占0.51%,整体缺陷率为4.33%。2014年抽取的病案为16635份,甲级病案16389份,占98.52%;乙级病案246份,占1.48%;无丙级病案,整体缺陷率为1.48%。2013与2014的抽取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实施质控前病案缺陷的主要原因

在进行质量控制前,我院病案管理的缺陷率为3.82%,书写和管理方面的失误较多,对病案管理的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未区分字母大小写,例如将mmHg写为了mmhg,占35.53%;(2)首次主治医师查房缺少鉴别诊断,占19.57%;(3)无患者或家属签字,占22.19%;(4)病历缺损或少页,占8.12%;(5)书写太潦草,无法识别,占5.17%(;6)病历被破坏,无法辨认(包括被水晕开、被墨汁覆盖无法辨认等),占2.72%。

3讨论

病历质量的好坏不仅是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医学能力的体现,更是可以作为医疗行为的法律支撑,因此只有对病案实行科学、标准、有效地管理,才能真正地提高病案质量。

3.1提高医护人员法律意识

病案是医护人员行为和操作的法律支撑,目前由于病案书写中的纰漏而造成的医疗纠纷数不胜数。医护工作人员每天工作量较大,而且比较繁杂、紧张,因此在对病案进行书写时多是出于紧张或疲惫的状态,此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使病历书写出现纰漏,包括书写不全、书写错误、漏项或缺项等。而一旦发生了医疗纠纷,病案就会成为医护人员行为的有力法律支撑和证据,若是病案书写有纰漏,那么医护人员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或使医护人员不至于处于被动地位,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培训,让其具备有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在对病案的书写过程中可以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3.2采用业务流程重组的病案管理方法

业务流程重组,即对企业的整体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重组和二次设计,由此获得的成本、速率和业绩等方面质的飞跃。对病案管理采用业务流程重组,即通过对病案的书写、审核以及存档等环节的重组和再设计,寻找既简便、又能准确反映病案情况的方法,从而提高病案书写的速率、准确率和水平。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合理的调配病案管理的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而且可以杜绝医护人员对病案管理工作的不上心以及拖沓等现象。

3.3科室病案的个性化管理

对于不同科室的病案管理,多是同样对待,从而忽视了不同科室的特性和个性。因此在对病案管理的质控中,应该重视对不同科室病案的个性化管理,尤其是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病案的质量差异。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手术科室的工作节奏比非手术科室快很多,医护人员处于更加紧张的状态,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抢救患者生命是首要问题,无暇顾及病案的书写,这会导致手术科室的病案质量相较于非手术科室要低。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应该在基础标准不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科室的性质,重视个性化的管理,采用不同的病案管理流程,灵活的增减流程,为不同科室病案管理提供适宜的环境。

4结束语

将质量控制运用在病案管理中,利用提高医护人员法律意识、采用高质量的病案管理方案、推行个性化管理、加强书写培训以及完善院内人力资源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和杜绝病历中常出现的失误和纰漏,提高病历书写质量,进而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质量管理控制篇6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一、公路桥梁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公路桥梁建设工程项目中的桥梁施工过程是一个集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组织等各方面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存在众多的风险因素。质量控制已成为工程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工程安全控制的一种方式,其目的主要为防止和降低质量安全风险。目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还基本局限在项目的开工阶段、施工阶段、交竣工阶段的质量监督。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是项目监理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或质量控制工程师来具体实行的。由于质量检查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检查工程质量并填写质量检查表,所以质检表中的数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质量检查人员不但需要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而且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工程的质量,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风险。

二、桥梁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实现

桥梁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即工程项目实体评价和过程管理体系的评价。并对两方面的相关因素分析,逐步建立多因素并逐层分级、逐层量化,并附以各级权重加以分配,最终形成工程项目过程质量的评价模型。公路桥梁工程项目的质量好坏,是从决策、计划、勘察、设计到施工等各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而不是仅仅通过质量检验查出的。工作质量涉及到项目各部门的所有人员,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然要求项目所有参与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精心的工作,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所有因素严加控制,通过不断提高和持续改进工作质量来达到满意的工程项目质量。

(1)首先要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制定质量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控制对象进行检查,纠偏。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影响桥梁工程质量形成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控制,具体可分为对施工人员的控制、对施工及生产机械的控制、对建筑材料的控制、对施工方法的控制和对施工环境的控制。在这五个环节中,对施工及生产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的控制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量化控制的,如各种建筑材料都有国家规定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

三、桥梁相关质量问题与分析

1.桥梁裂缝

混凝土桥梁由于开裂而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倒塌,是桥梁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城市桥梁中广泛应用的预应力连续刚构梁,其腹板经常出现约45°的不同程度的斜裂缝。混凝土构件裂缝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混凝土的材料性质、构造特点及施工过程、外力等各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由于施工引起的质量问题。

(1)成因分析

① 温度应力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热聚集在内部不易散发,内部温度显著升高,而拆模后表面温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温度陡降,内外巨大的温差造成内部和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就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膨胀应力。混凝土在浇筑初期,其抗拉强度很低,若此时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②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由于腹板内预应力管道密集,在浇注腹板混凝土时容易造成局部地方特别是位于预应力管道下方的混凝土振捣不到位,出现漏振、欠振等现象,致使腹板混凝土不够密实,有蜂窝麻面甚至孔洞出现,削弱了腹板混凝土的整体强度。

(2)预防措施

①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分层浇筑以及设计合理的养护措施,比如混凝土表面覆盖草袋及塑料薄膜,进行保温、保湿养护等措施,确保降低温度应力,避免温度裂缝。

②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浇注腹板混凝土时振捣一定要充分,特别是腹板内预应力管道较密集的地方更要做到不漏振、不欠振,保证混凝土浇注密实。严格按施工规范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避免在混凝土强度还没达到规定值时张拉预应力筋。

③ 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特别是保证预应力束的张拉效果。在后张法时由于应力损失使的控制应力≤0.75fpk,要采取检测全部磨阻和实测锚塞回缩造成的应力损失,对其进行超张拉并同步进行整束控制应力检测使得锁锚时达到设计张拉控制应力=0.75fpk,最终达到有效预应力的建立。

2.路面与桥梁连接的质量通病

桥梁两端与路面之间的接缝连接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日后的行车。在道路和桥梁工程中,道路和桥梁作为两个单项工程在施工中只能分别施工,施工接近尾声时,必然牵涉到接缝连接,如果处理不好,那么在通行一年后,沉陷问题便暴露出来。行驶中的车辆到桥两端被迫减速慢行,反之,就要引起严重的跳车现象,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正常行驶。究其原因,桥梁台背填土,由于压实机械的作业面狭小而是压实不到位,通车后,引起路基的压缩沉降。台背填料与台身的刚度差别大,造成沉降不均匀。在桥梁与路基结合处,常会产生细小收缩裂缝,雨水渗入后,使路基产生病害,导致该处路基发生沉陷。为了防止桥路结合部出现错台,应采取一下措施:

①道路开槽至旋喷桩桩顶,将桩间软泥尽可能用人工清理干净后回填碎石至设计标高,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静碾一遍,振动两遍,以保证碎石填满桩间空隙。

② 回填二灰前,实验室必须对回填材料进行现场取样,并检测石灰含量及混合料含水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进行摊铺。如混合料不合格则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③ 回填中,控制虚铺厚度在23cm,保证压实后每步厚度不超过20cm。每步回填碾压完成后,试验人员要进行密实度检测,对不合格点要进行重新碾压,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④ 回填中,对桥头及挡墙两侧部位,振动压路机压实不到处,采用小宝马压路机进行碾压后,采用火力夯进行夯实。

3.路面平整度问题

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其有养护方便、通车快、行车舒适、噪音小、运营经济性好等优点,在高等级公路和市政道路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就施工方面而言,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路基与基层的质量。路基是路面的基础,由于路基填料不当或路基防护排水不完善等原因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陷,必然会起路面的不平整。基层的工艺水平差和管理不严会导致沥青路面的厚度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差6cm~7cm。竣工时虽然表面的平整度较好,由于面层厚度不同,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面层的压密形变也不同,这就导致表面出现小的不平整。

(2)面层摊铺材料质量。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不合理,油石比较大,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壅包和泛油;油石比较小,,路面会出现松散;矿料的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和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容易出现路面的各种病害。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匀也造成摊铺困难,难以保证路面平整度。因此,在施工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

① 路基在填筑前,首先应进行原地面处理,路基填筑厚度一般以不小于30cm 为宜,予以分层压实,并完善排水设施。在基层施工中,主要以控制纵断高程为主,一般采用摊铺机自动找平系统走钢丝绳的方法。

② 沥青拌和站的生产能力应与摊铺能力相匹配,以保证摊铺机能连续、均匀、不间断作业。此时路面平整度就好。如供料不及时,摊铺机待料时间过长,混合料温度下降会引起局部不平整,而且自动找平系统在每次启动后,需行驶3m~8m后才能恢复正常,因此切忌摊铺机经常停机。

四、结束语

质量管理控制篇7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把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应放在首位。本文介绍了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基本要求,重点讨论了人、材料、机械、方案和环境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 现状,要求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 to the market has a place, must be put in the management of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should be put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people, materials, machinery, schem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influ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 TU2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目标因素和环节管理,使工程项目实施按照一定建设程序,利用有效资源,实现具备一定期望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对工程项目质量常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找出原因, “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内容比较广泛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几种:

1、违背建设程序: 如未经可行性论证,不做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 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等。

2、工程勘测设计原因: 未认真进行现场勘察,提供线路资料、数据有误; 设计考虑不周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3、建筑材料及制品质量不合格。

4、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造成的。例如: 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 擅自修改设计; 不按有关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缺乏基本施工有关知识,施工蛮干; 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 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5、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雷电、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工程项目不同,针对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处理措施和方法不同,但对质量问题处理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处理应达到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生产、使用要求,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的目的。

2、重视消除施工原因。这不仅是一种处理方向,也是防止事故重演的重要措施。

3、注意综合治理。既要防止原有事故处理不善引发新的事故,又要注意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4、正确确定处理范围。除了直接处理事故发生的部位外,还应检查事故对相邻区域及整体结构的影响,以正确确定处理范围。

5、正确选择处理时间和方法。发现质量问题后,应及时分析处理。处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质量问题的特点,综合考虑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等因素,经分析比较,择优选定。

6、加强事故检查验收工作。从施工准备到竣工,均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7、认真复查事故的实际情况。在事故处理中若发现事故情况与调查报告中所述的内容差异较大时,应停止施工,待查清问题的实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再继续施工。

8、确保事故处理期的安全。事故现场中不安全因素较多,应事先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并严格检查、执行。

三、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有人、料、机械、方案和环境等五个方面,事前对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是保证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的关键。

1、人的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中人的控制,是指对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人,作为控制对象能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达到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工程质量的目的,除了加强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制定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外,还需要根据项目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本着人尽其才,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的使用。在项目实施质量控制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人的素质对质量的影响。

(1)人的技术水平与生理缺陷

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质量的高低,尤其是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都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人来完成。必要时还应对他们的技术水平予以考核。根据项目实施的特点和环境,应严格控制人的生理缺陷,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不能从事高空作业视力、听力差的人,不宜参与校正、测量或用信号、旗语指挥的作业等,否则,影响施工质量,引发安全事故和产生质量事故。

(2)人的心理行为和错误行为

人由于受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受组织纪律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因此,人的劳动态度、注意力、情绪、责任心等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对某些需确保质量,万无一失的关键工序和操作,一定要控制人的思想活动,稳定人的情绪。人的错误行为,是指人在工作场地或工作中吸烟、错视、误判断、误动作等,这些都会影响质量或造成质量事故。所以,对具有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应严禁吸烟、嬉戏,当进人强光或暗环境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测试时,应经过一定时间,使视力逐渐适应光强,然后再正常工作,以免发生错误。对指挥信号,应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以保证畅通,避免噪音的干扰。这些措施,均有利于预防发生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此外, 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图省事、碰运气、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

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上,应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控制。

2、材料及构配件的质量控制

(1)材料及构配件的质量控制意义

材料及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项目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项自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项目控制目标和进度控制目标的前提。

(2)材料及构配件质量控制的要点

①对用于项 目实施的主要材料,运到施工现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如不具备或对检验证明有疑问时,应进行补验。检验所有材料合格证时,均须经监理工程师验证,否则一律不准使用。

②所有各种构件必须具有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凡标志不清或怀疑质量有问题的材料,质量保证材料有一点或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受工程重要性程度决定的材料,需要进行追踪检验以控制和保证其质量可靠性的材料等, 均应进行抽检。对于进口的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或关键施工部位所用的材料,应进行全部检验。

③主要材料及构配件订货前宜事先实行公开招标,施工单位应将样品和有关订货厂家的情况以及单价等资料向监理工程师 申报,经监理工程师会同设计、建设单位研究同意后方可订货。

(3)材料及构配件质量控制的检验方法

材料质量检验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寿诞,将所取得的材料质量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相对照,借以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能否使用于工程中,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质量信息。一般有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等四种。

3、机械设备控制

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制定机械化施工方案,应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力求获得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从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家度出法,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制宜的原则,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上轻巧和维修方面的要求,贯彻执行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改良工具相结合的方针,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使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有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进行操作,是保证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彻“人机固 ”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4、方案控制

项目实施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在制定项 目实施方案时,必须结合项目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5、环境控制

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气象等;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 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织、劳动工具、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变化万千的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涉及范围较广,在拟订控制方案和措施时,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才能到达有效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玉林, 干永旺. 浅谈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案[J]. 魅力中国, 2009,(33) [2] 马建喜. 论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J]. 广东建材, 2010,(06)

[3] 刘佃清. 在施工项目中如何抓好质量管理[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10) [4] 郑臻华. 浅谈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案[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5)

质量管理控制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质量控制;质量管理;材料

混凝土是指以胶凝材料、水、细骨料、粗骨料,需要时掺入外加剂和矿物质混合料,结合实际情况将实验室设计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在通过专业设备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经振捣密实养护硬化后并形成具有堆聚结构的人造石材。按胶凝材料可分为: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和有机胶凝材料混凝土;本文在这里着重介绍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构筑物等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的普通混凝土。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框架、框剪结构主要建筑材料,其施工质量决定了这项建筑工程的优劣。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根据多个工地混凝土施工的情况,将影响混凝土施工材料质量控制及管理的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1 水泥材料

水泥: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适量的水拌和后形成塑性浆体材料,并能将砂、石材料胶结能在空气和水中硬化的粉状水硬性胶凝材料。

水泥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时,要对其包装、品种、级别、出厂日期等项目进行分批次检查,并对其强度、安定性以及其他的必要项目进行检查、复核。产品质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或者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严谨使用过期和含氯化物的水泥或对其降级使用,不同品种、等级、出厂日的水泥要分别堆放,做到先到先用不能混掺使用。施工现场散装水泥要注意防潮,堆放位置要离墙、地30cm以上,并尽量处于密闭环境中。

2 砂、石材料

砂在施工中称为细集料,按直径不同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通过细度模数Mf定。碎石是由天然岩石、卵石或矿石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碎石多棱角,表面粗糙,与水泥黏结较好,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差,但混凝土硬化后强度较高。

对于砂石材料的验收,生产厂家供货单位应该提供合格证及质量检验报告,并按批次进行验收,对于砂料每批次都要对材料的级配、含泥量检验,对于碎石料每批次都要对材料的级配、含泥量、泥块及针、片状颗粒含量进行检验。砂石材料在运输、堆放过程中,应防止杂质混入,并按产地、种类、规格进行。

3 拌合用水

拌合用水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生活用水要求,满足要求的可直接用于拌制混凝土。地表水或地下水用于混凝土拌合时,应对其按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用于拌合用水。拌合用水中的氯化物、硫化物或者硫酸盐含量要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中物质含量限值标准。不能产生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凝结,有损混凝土的强度发展,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污染混凝土表面。

4 矿物掺合料

矿物掺合料是指为了改善混凝土性能,节约用水,调节混凝土强度等级,能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粉状矿物质。主要指氧化硅、氧化铝为主要成分,且掺合料不小于5%的活性粉体材料。在一些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量大的会起到降低温度,增进后期强度,改善工作性,提高耐久性,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节约资源等作用。

5 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是指能改善性能,提供经济效果,并适应新技术、新工艺而加入某种特殊的材料。混凝土外加剂在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加剂的使用改善混凝土制作设备、养护工艺以及材料级配的同时,也加快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节约水泥材料,并满足工程施工中的特殊要求。

常用外加剂种类及使用范围:

①减水剂是一种表面活性材料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不变的情况下,并能减少拌合用水的外加剂,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及强度的增长。一般在不透水要求高的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中适合使用。

②早强剂指在使用中能加快硬化速度,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对后期强度或强度增长无明显影响的外加剂,早强剂不含氯离子,对钢筋无锈蚀作用,适宜初冬和早春季节的低温条件及硅酸盐类水泥,在矿渣水泥中的增强作业和改性作用尤为显著。不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和预应力结构中。

③促凝剂是指掺入后能使混凝土在短时间内完成凝结硬化的外加剂。适用于快速工程施工,堵漏工程,边坡喷射混凝土项目中。

④缓凝剂是指能延长混凝土凝结过程的时间,起絮凝和凝聚的作用,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无明显影响的外加剂。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油井工程项目,以及气候炎热地区、长距离运输的混凝土。

6 配合比

配合比是配制混凝土材料时,粗细集料、水和水泥的配合比例,即水泥、沙、石及用水量的重量之比。由于设备和工艺不同,配合比也不同。配合比设计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和稠度要求、水泥品种、标号及质量水平、粗细集料的品种、最大粒径、细度及级配,以及外加剂品种、掺量等参数进行。现场施工中,应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预配试验,必要时不同的部位还需进行调整。

在合理确定配制强度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最佳水灰比值,单位用水量以及适当的砂率是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的核心参数。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几点常用要求:①施工配合比的换算。混凝土设计配合比与施工配合比之间要进行换算,在换算中取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水灰比。在现场拌制混凝土时,砂、石是在室外环境中,其含水率是随环境在改变,所以在拌制时应及时测定骨料的含水率。②施工配料。确定施工配合比后,需根据施工现在的拌料机总容量确定材料的比例。③严格控制材料称重。确定施工配合比后,要对材料进行称重,材料的重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质量。每拌制一盘都要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计算各组材料的一次投料。其重量偏差要满足《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规定要求。

上一篇:审计专业范文 下一篇:市政工程投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