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范文

时间:2023-11-07 16:07:10

化学家

化学家篇1

1.在家庭生活中发现化学

在日常生活,我们时时刻刻离不了化学,我们祖先发明的蒸馒头可以说是利用化学的典范,首先使面粉中的淀粉发酵产生乳酸,和面时加入苏打,苏打呈碱性与原来成酸性的面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使馒头发悬,这里就会讲到面粉的发酵作用,实际就是糖类的乳化,产生酸,酸和苏打发生酸碱中和作用,既有有机化学,也有无机化学。窗户上的玻璃,我们天天见到,其实学习了化学后,认识起来就十分简单了,二氧化硅是它的主要成分,玻璃的种类很多,普通浮法玻璃主要成分是硅酸钙和硅酸钠,主要反应如下:Na2CO3+SiO2=(高温)Na2SiO3+CO2CaCO3+SiO2=(高温)CaSiO3+CO2酒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其实酒精制作过程也是淀粉的发酵,首先醛化,再生成酒精。学习这些章节时我们时刻想着这些反应,记忆一定十分深刻。

2.在家庭建立简单的化学实验

2.1选择实验的场所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除了生活的必要空间,可以开辟3-5m2作为开展化学实验的场所。图2-1是我在2013年初中三年级时建立的家庭实验室,在客厅的一角,利用墙面做了一些简单的格子,放有关的化学器械,但是一些化学药品一般不要放在上面,可以单独放在一个箱子里,另放在地下室。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就完成了。

2.2购买必要的化学实验

随着科技和商业的发展,现在单独为学生准备的成套化学试剂已经商品化,通过网络购买了由上海化学试剂厂生产的成套化学试剂一套,器械有铁架台、酒精灯、三角烧瓶、试管架、各种试管灯,实验药品有高锰酸钾、氯酸钾、碳酸钙、氯化钠、二氧化硅、硅酸钠、稀盐酸、稀硫酸等必备的化学试剂。

3.根据课标开展化学实验

随着化学的学习,我在家里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的化学实验。例如化学实验中学习了稀盐酸和锌制作氢气,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开展有关的实验,按课本上介绍的装置进行,首先将稀盐酸加入到三角烧瓶,再用简单水下集气法收集到氢气,用明火点燃发出尖锐的爆鸣声。通过实验我既学到了氢气的制作方法,有了解到了氢气燃烧的原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在家还开展了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收集氧气、各种金属和酸制作氢气、金属的燃烧、铝热反应等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在书本上发现不了的问题,例如在铝热反应过程的,点燃镁条时,用普通的打火机根本点不着,只能在天然气上点燃,说明镁条的燃烧需要较高的温度,但是镁的燃烧在纯氧气中需要的温度较低。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加深印象,学习才能扎实。化学实验由浅至深,循序渐进,不断学习,这样将会养成做实验的习惯,更能在学习中培养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4.在家庭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在实验建立过程中注意不能影响家庭生活

化学实验试剂有许多具有腐蚀性、挥发性等化学特性,所以我们在建立化学实验室过程中尽量根据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分别保存试剂[2]。我所建立的实验室是化学器械可以摆放在室内,化学试剂在地下室建立专门存储试剂的地方,做实验时,我把试剂提到室内,做完实验,我会把这些试剂放回地下室。

4.2做化学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化学实验有些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要对实验的实验性质、实验的目的、实验现象等要有充分的认识,最好找一位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3]。

4.3现场实验要两个人以上

做化学试实验时,最好有两个人以上,既可以相互讨论,又可以相互学习[4]。尤其做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时,必须有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在场。在学习过程中,我把我的家人加入到我的小组,共同进行实验,有问题可以讨论,即学会了协作的能力,又可以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

5.小结

在家庭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受益匪浅。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实验室的建立,多给学生创造学习化学实验的机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在生活过程中发现化学,鼓励学生在家庭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家篇2

一般认为,二十世纪的变革给儒家思想或儒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现代儒家哲学是对于儒学现代困境的一种哲学的回应,甚至在现代哲学论域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却仍然不能改变儒学在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尴尬处境。在接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仍然不能拒绝这一事实,即二十世纪是在前现代作为整体的儒家文化经历解体、离散、飘零的历史。应当说明,本文以下所论多就大陆情况而言,并未包括笔者尚不熟悉的台湾和香港。在前现代的社会制度已获改变的二十世纪,儒学何以仍然是一个不断被提起的焦点话题?在现代中国社会,儒学的超越哲学的存在是否可能及其所需条件是什么?这是本文关注的主要之点。而篇幅所限,本文提供的仍主要是一个历史的、现象的陈述。

儒家思想在前现代社会所居的正统、广泛、绝对的影响是和宋元以来王朝统治的支持推行、教育制度以及家族制度提供的社会基础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历代王朝赋予了儒学以正统意识形态的地位,规定了儒家经典(包括宋明儒学的解释)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种制度的建构是宋元以来儒学大盛的政治基础和教育基础。而家族宗族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乡治秩序是儒学根深叶茂的一个更深的历史社会基体。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儒家文化或儒教社会的整体。

但自19世纪中叶以还,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遭遇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强烈冲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施展了以近代资本主义为背景的工业文明的先进特长,古老的传统中国文明在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面前一败涂地,被迫变革。经过洋务运动到,近代自然科学及工艺制造已开始引进,近代西方合理主义的政治结构也已为先进知识人所介绍,清政府也开始渐进的改革。但甲午战争的挫折使得儒教中国的危机更加深重而未得缓解。19世纪末儒学的状况是,儒家的知识体系和政治制度受到了巨大挑战,但这种实质性的挑战并未在名义上指向儒家,儒学的制度性基础并未根本解体,儒学的危机尚未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到二十世纪为之一变。本来在洋务运动后期,维新派在各地已经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即使在一些旧式学塾中,课程亦开始新旧并存。1899年清廷下诏废八股、诗赋,1901年清政府《兴学诏书》,正式要求全国广设学堂,这些已经是对传统科举服务、为制造儒生的旧式教育体系的根本挑战。由于自1899年来各地书院已渐改为学堂,至1905年传统“儒学”(学校)已无形中取消。更为决定性的是,1905年,清政府正式决定废止科举,规定所有学校除保留经学、修身之外,皆教授自然科学。无论在法律上还是事实上,儒学在传统教育的地位终于完全倒塌了。

不过,1905年的《教育宗旨》仍特立“尊孔”一条,并规定学校在春秋入学及孔诞日应“祀孔”。这些措施及保留经学等,显然旨在谋求在改革中维持精神权威和伦理秩序,特别是孔子的伦理权威。但辛亥革命后,又对清政府的教育宗旨加以革正。1912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主持教育法令的的讨论,提出在法令中“去尊孔”,在学校中“废祀孔”,在课程中“删经学”,使得从小学到中学不再设置经科,儒家典籍作为整体被排除于教育之外。儒学不仅再不是教育的必要内容,更不是仕宦进身的必要途径,制造儒生的产业基础完全被消解。1到辛亥革命后短短几年,儒学已整体上退出了政治、教育领域,儒学典籍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基础,不复为知识人必读的经典,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二千年来第一次置身于没有“经典”的时代。

然而,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的退出,还不代表固有的孔子的精神权威的自然失落,还不等于儒家的伦理价值的说服力已彻底丧失。民初梁启超等人一面反对读经,一面仍主尊孔,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它们看来,孔子的道德教训乃是中国几千年立国的道德基础和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核心。2因此,儒学虽然从政治和教育的领域中退出,但仍然保守于伦理、精神的领域。

但在梁启超主办的《大中华》上,虽然虽然提出了“孔固当尊,经不必读”,却也同时反对以尊孔复辟帝制,甚至出现了“改良家族制度论”的呼吁。几个月后创办的《青年》而后更名的《新青年》则更进一步以“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全面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新文化的锋芒直指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伦理的价值,几乎就是一场批孔批儒的运动。陈独秀把儒家伦理归结为“三纲”,认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高倡“伦理革命”,3实际是要革孔子与儒家伦理之命。易白沙以《孔子评议》为文,指摘孔子学术的弊病。吴虞更与鲁迅呼应,谓“孔二先生的孔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可”“盗丘之祸遗及万年”,大呼“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4后来人们把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概括为“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新文化运动对文化与社会领域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近代中国的儒教兴衰史来看,新文化运动正是把辛亥革命前后放逐儒学的运动进一步推展到伦理和精神的领域。从废止科举到新文化运动不过十数年时间,儒学在现代中国文化的格局中遭到全面的放逐,从中心退缩到边缘。

经过本

世纪初二十余年,儒教文化已全面解体,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儒学在青年中更失去权威。但是,国民政府时代儒学的困境并未进一步发展,其原因是中山先生坚持以“四维八德”发展民族精神,赋予了传统儒学德目以新的精神。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也明确主张以“礼义廉耻”为立国之本。在1929年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中明确指明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国民道德的教育内容。1934年蒋还推行过“新生活运动”,要求把礼义廉耻落实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对于传统道德的重要德目都给予了新的解释,同时又增入许多现代社会的公德。尽管新生活运动未能配合以推广知识教育和技术发展,在政治和农村土地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其成效有限,问题不少,但其社会伦理意义亦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无论如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自觉保留了儒家伦理的内容。5

值得注意的是,1937—1945的八年抗日战争中,政府、知识分子和全民对儒学的态度与民初相比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抵御外来的横暴侵略,国共两党、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动员各种力量来振奋军民的精神、意志,以反抗侵略。儒家伦理砥砺德行、变移风气、鼓舞士气、增益爱国心和树立自信心的功能,使得儒家伦理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精神资源和道德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也成为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与知识分子的共识。1939年国防最高委员会颁行《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以“八德”为救国道德,“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共产党立即表示用拥护此纲领,号召其党员发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6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既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各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抗战后国民政府建国方针所肯定的民族精神和根本德行。

早在民国初年,围绕宪法中是否应有尊孔条款及是否定孔教为国教,曾经历多次讨论,由于1915、1917年的两次复辟帝制都举出尊孔为旗号,最终使宪法中未能肯定儒教的地位,儒学未能取得政治上和国民教育上的指导地位。国民政府时代特别是抗战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形式恢复了儒家伦理在国民精神与国民教育中的指导原则的地位,却无力使儒家原则在社会层面实现。1949年以后,情况又为之一变,儒家的命运在政治、社会、思想方面遭遇了一次更大的曲折。

国民政府时期虽未明确提倡孔子和儒学,但把儒家伦理的道德原则视为中华民族的固有德行,把四维八德作为中国立国的纲维,实际上是把儒家原则作为三民主义的根源。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姿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明确宣布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儒学在大陆悄然从民国时代占有的舞台退出。七十年代与发动全国性的批孔运动,全面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的激进主义而更远过之,使孔子的精神权威荡然无存,儒家伦理在社会层面受到了二十世纪最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以后,乡村的社会结构发生畸变,传统的官僚—教育制度的瓦解、军阀间的混战、乡村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紧张、乃至国共之争,使得传统的农村社会传统的自组织功能遭到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土豪劣绅与功能低下的基层村保人员。梁漱溟曾想通过“乡村建设”恢复农村的礼俗机制并导入科学技术,以造成儒学复兴的社会基础,但不可能成功。1949年以后,经过、合作社到,整齐地建立了“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集体所有制的全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宗族的力量经和阶级斗争彻底分化,党的政策通过公社、大队、的行政和党的组织一直贯彻到村庄,社会组织的脉络上下打通,亲族之外,传统主义不复存在。尽管人与土地的技术关系未变,固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已起了根本的变化,造成了近代化的基础。除家庭之外,传统儒学在社会基层结构上也失去了依托。

列文森曾说:“儒家思想在产生它并需要它三社会开始解体之后,变成一片阴影,仅仅栖息在少数人的心底,无所作为地被象古玩一样珍爱着。”7然而,儒家思想在近代化的社会是否仍有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并不完全依赖于前现代化社会的制度基础,如科举制以前儒学已经经历了千年发展的历史,又如日本有儒学但并没有科举制度。从春秋到六朝,儒家思想的存在并非以王朝的推崇为前提;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族与宗法制也并非在每一时期或每一地区、每一阶层都占支配地位。尽管古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乃至政治制度的安排影响了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和理论结构,但儒家伦理的价值具有超越特定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的普遍性。所以,正如杜维明所说:“虽然从发生学上来看,儒家与农业经济、官僚制度、家族社会有密切关联,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但既不能把儒学简单还原为家族主义、、反商主义,而且也不能认为社会根柢被摧毁,儒家思想就因此丧失了它作为人文关怀和伦理宗教的意义,这些关切和意义与现代世界仍然相关。”8

早在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已提出中体西用,他的解释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9。可见他

所谓中学为体室指治身心的传统伦理不必因在应世事方面学习西方而发生根本改变。与张一时先后的先进之士多是如此。帝制以后社会状况使得这种呼声更多,“中华立国,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改,民彝无改”,事实上是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康有为要求立孔教为国教的主要根据也是“又经大乱,纪纲扫地,法律全废,廉耻弃绝,道德衰蔽”,10以对治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为己任。陈焕章的主张是:“孔教既废,人之道德心尽亡”“中国之道德,一言以蔽之,曰孔教而已矣。”11与基督教面对“上帝死了”所发出的惊呼如出一辙。所以梁启超民初起草《大政方针宣言》明白地主张:“一面既尊重人民信教之自由,一面仍当以孔教为风化之本”。12这些都是着眼于风俗教化而肯定儒家思想的积极面。后来在宪法草案的讨论中,孔教方面也仍集中于主张在宪法中明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13

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文化论争,围绕儒学发生的争论,从所谓“保守主义”的方面来看仍在坚持儒家道德伦理的适用性上。章士钊的所谓新旧调和论继续张之洞以来的主题,要“物质上开新,道德上复旧”,14这并非反对个性独立解放,而是着眼于社会正常伦理秩序的维持。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也反复强调,科学之新学并不能解决人生与道德的问题,内心修养的精神文明“唯在新宋学之复活”。15杜亚泉在陈独秀的猛烈抨击下仍然坚持:“确信吾社会中固有之道德观念为最纯粹最中心者”。16特别是,他们对西学有相当多了解,政治和社会改造方面的主张决不能说是保守的,但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伦理革命、儒教革命始终加以反抗。

不仅如此,一般看来对伦理关切似不显著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往往包含着这个方面。梁济1918年自杀时人多谓以殉清之故,但他自己已说明:“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这里的“所学”当即指传统伦理而言。他的自杀乃是要以一死以警醒世风。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时清华校长称:“盖先生与清室关系甚深也”,但吴宓则说:“若夫我辈素主维持中国礼教,对于先生之弃世,只有敬服哀悼而已”。17稍后陈寅恪所撰挽辞序更说:“吾中国文化之义具于白虎通三纲五常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18饱受西方教育的吴宓与陈寅恪所钟情的“礼教”“三纪纲五纪”显然是指普遍性的儒家伦理原则和价值理想。在道德生活的态度上,偏于西化的知识分子亦不例外,傅斯年1929年曾承认,虽然在思想方面已完全西洋化,但这这并没有妨害他在安身立命方面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他所说的安身立命之处显然也是就伦理准则和人生态度而言。19而以“新文化,旧道德”著称的胡适又何尝不是如此。

民国时代的主政者与正统派知识分子在兼求道德性与现代性方面是一致的,孙中山赋予“八德”以新的解说,如忠于国、忠于民、始终不渝、博爱守仁等,很注意对传统道德的发扬,故蔡元培认为孙中山是“一方面主张学习外国之所长,另一方面主张恢复固有的道德与智能,是为国粹与欧化的折中。”20孙中山死后的国民政府更明确把四维八德列入《教育宗旨》,主张赋予五伦新的涵意而继续其精神。后来《中国之命运》一面认为工业化为中国之急需,另一面在文化上主张保守道德伦理精神,与冯友兰、贺麟的看法相一致。冯友兰在抗战初所写《新事论》中,一方面主张工业化为中国通向自由之路,另一方面认为传统道德中“不变的道德”仍可用来组织社会和调节精神生活。他说:“组织社会的道德是中国人所本有的,现在所添加者是西洋的知识、技术、工业,则‘中体西用’这个话是可说的。”21贺麟的主张在四十年代的新儒学中最富文化意味,他不仅着力结合现代生活重新阐释三纲和五伦,对新文化运动对宋儒理欲之辩的抨击给予了哲学家的辨析,他主张吸收西洋哲学、宗教、艺术以发挥儒家的理学、礼教和诗教,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他甚至提出“以儒家文化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的口号。22从民初到抗战结束的这些呼声,决不表示这些思想家企图全盘搬用先秦或宋明儒家的道德来解决近代文化危机中的道德衰落,对传统道德伦理根据时代加以调整、批判、补充对这些饱学中西的学者来说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内的刘少奇在30年代末提倡道德精神与修养时,自然地和无可避免地大量援用了儒家文化的资源,这使得他的书50—60年代得到青年及大众的高度认同,甚至使其影响在60年代前期一度超过。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积极致力于肯定和阐扬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的学者中,多数基于强烈的人文道德关怀而有见于儒家道德资源的现代意义。近年来政府方面致力改革和主管经济、贸易、教育的领导人也开始务实地注意到这一点。所有这些都说明,现代对于儒家思想的有分析的肯定并不是出于对社会改革的排斥,而是出于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秩序的破坏的关注和对儒家德性伦理普遍价值的认知。

正因为儒学的价值世界与现代世界的相关性并没有因传统社会的巨变而消失为无,也因此,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儒学仍然是

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而社会每处于道德危机时对传统价值的呼声愈高。所以辛亥以后,不仅有康有为等坚持孔教,即使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梁漱溟这样要为孔子作发挥的人。四十年代贺麟对儒家礼教和三纲五伦的诠释和张扬,在五四时代是很难想象的,而冯友兰不仅在四十年代不反对“中体西用”,在五十年代依然坚持主张“抽象继承”的意义。有关儒家价值体系的争议一直是文化论争的中心之一。不仅五四前后是如此,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化热的中心课题依然是如此。而理解这一现象,现有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的模式,无论是“革新与复古”“启蒙与救亡”“激进与保守”都尚未能恰当地应用于二十世纪的儒学论争,对理解二十世纪儒学论争的深刻根源多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文化认同”或“文化心理结构”的提法注重文化心理而忽略了客观性的社会需求。事实上,如果仔细体察20世纪处于弱势而始终不屈的维护儒学价值的呼声,便可理解,儒家伦理所以在近代社会转型后仍每每处于焦点话题乃是理有必然的,其必然性即根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道德性”与“现代性”的分裂以及对克服此种分裂的要求。

因此,二十世纪历程中儒学价值的不断被肯定,本质上并不是所谓后殖民话语在中国的一种表现,更不是什么全球资本主义霸权话语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意义的肯定,23而是理论上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肯认和实践上对现代化过程的治疗,是对价值理性深切关怀的表达,对理想人生与理想人格锲而不舍地追求的体现,在中国还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强烈要求。同时也是对启蒙叙事的道德的人文反思。四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表明,儒学的危机除了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的基础之改变外,主要来自于国人在功能坐标中判定儒学不能富国强兵、救亡自强,以及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潮影响下已不再认同儒家伦理的价值。因此,二十世纪儒学的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价值信念的危机。从这个观点来看,像马一浮、熊十力、冯友兰等人的现代儒家哲学,虽然在学术和哲学层面可以看作儒家在现代文化中的存在,但马、熊、冯等未真正面对五四以来儒学的文化的危机。他们的哲学是在五四以来激进主义反孔运动的遗产未得清理的情况下,在民族危机特殊时代的氛围中产生的。而儒学的文化危机则本质上是“近代化”所带来的,只是抗战使得这一根本主题暂时淡化而已。因此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儒学及其价值传统在近代化社会文化中究竟有无意义,这些问题不解决,儒学就只能存活在少数思想家的头脑之中,不能落实在社会文化的空间与个人的精神人格,而无法改变反传统主义和反儒思潮带来的社会失序与价值混乱,这也正是我们不仅在八十年代经历而且九十年代仍然面对的儒学的困境。而这不仅是儒学的困境,也是中国文化的困境。

因此,“作为哲学的儒学”,不同于“作为文化的儒教”,前者是学术思想的存在,而后者则是社会化、制度化、世俗化的整合的文化形态。马、熊、冯及近年在大陆研究介绍较多的当代新儒家的哲学贡献相当可观,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哲学的儒学”在二十世纪不仅不能说是衰微,反倒可以说是较为活跃的。但是这样一种儒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宋元以来的儒学根本不能相比,这除了制度性的基础已经不同之外,主要原因是缺少“作为文化的儒教”以为基础。而由于知识分子拒绝儒家价值,民众及青年缺乏稳定的道德权威和价值信念,无法形成“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统一的国民精神,文化病症与道德危机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拨除中国近代因习用富有岐义的“体用”概念造成的讨论上的混乱,就现代化过程中主体应当或是否需要从传统保留什么、从西方吸取什么来看,20世纪造成有关儒学的论争的最强有力的根源,可以说始终围绕在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与伦理秩序和人生理想的问题。无论佐久间象山“东洋道德西洋艺”,或张之洞“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乃至前述冯友兰、贺麟的思想,都决不是一种文化情感上的对传统的怀恋,而是基于对传统道德性之普遍性格的信念及对现代化经验对道德害之提防。所谓文化保守主义或道德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分歧并不在要不要社会改革,要不要吸收西方近代文明。而是,文化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要求彻底摈弃传统以拥抱市场工商业、城市文明、个人主义、自由、民主、资本主义竞争性、功利主义等为内容的现代性。而所谓保守主义则始终认为科学、民主、市场经济、民主政治都不能自发产生公民道德或导致共同体的伦理秩序,不能满足人生价值的需要,并认为近代社会抑制不力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适足以危害群体生活和社会道德。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要素,但实存的现代社会并不能仅靠现代性而存在。近代以来主张正面理解儒学价值呼声一致认为,现代社会中公民道德与伦理秩序的维护和贞定决不能采取反儒批孔的方式,必须守护价值传统和道德权威,从而体现为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对儒学普遍性道德价值的肯定和呼唤。这一切是在哲学层面上发展儒家哲学的社会—文

化的基础。

在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妨碍正确理解儒学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的力量,不仅来自于自由主义对儒学的激进否定,极左的假马克思主义在近几十年的批判儒学的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批判在批林批孔时代的提法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和充分。而批林批孔时期的极左文化观在后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至其影响在今天仍可常常看到它的表现。如果说80年代的全盘反儒思潮主要来自于以自由主义为背景的文化激进主义,而90年代中期,一个正在兴起的、小规模的批儒运动主要来自教条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孔子学说是一个非常封建的学说,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孔子的教义,无论如何是两个对立的体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关系应该是批判性的否定关系,把儒学仅仅看成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对立起来,用虚幻的手法提出“如果我们天真地以为从‘国学’中可以找到立国之本或重建民族精神的支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可以置之一边,那么未免太迂腐了”,“不排除有人企图用‘国学’这一可疑的概念来达到摈弃社会主义新文化于中国文化之外的目的”。24教条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无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性,无视民族利益和民族前途,无视历史转型中的现实困难,假意识形态的威权,把赞成正确理解儒学和要求善用传统资源以对治现实问题的主张扣以“复古主义”的帽子,企图以政治化的话语打击不同的学术意见,这无疑是90年代改革开放潮流中的一种倒退的表现。同时,也可看出,在把儒学视作“农业文明”、“专制意识形态”方面,教条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是是受同一种启蒙话语所支配的。

儒学并未死亡,它在离散之后作为文化心理的传统仍不自觉地以隐性的方式存寓于文化和人的行为之中。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是支离的、隐性的,其表现便不能整全和健康,当前中国世态与文化的病症悉由于此。只有在去除儒学不合时代的内容的同时,理直气壮地正面肯定其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有价值的精神和原理,使之合法化地作用于国民教育和文化建设,才能重建统一的国民道德与稳健的国民精神,走向合理的现代社会。而排除政治化的干扰,克服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和片面的启蒙心态,辩证地理解道德性与现代性的互动,在文化层面纠正种种对儒学的偏见,是健康发展儒学积极精神的基础与前提。注释:

1.参看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下册,第六编,商务,1938年。

2.参梁启超:《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复古思潮平议》,分载1915年《大中华》一卷二期、七期。

3.陈独秀:《复辟与尊孔》,载《新青年》第3卷第6号。

4.见其《说孝》等,载《吴虞文录》,亚东图书馆1929。

5.参看宋仲福等著:《儒学在现代中国》,第206页,中州古籍,1991年。

6.中共中央书记处1939年4月《关于精神总动员的指示》,引同上书。

7.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命运》,此处译文用自杜维明《探究真实的存在》。

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9.张之洞:《劝学篇》,大连出版社1990。

10.康有为:《中华救国论》,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选》下册,中华1981。

11.《民国经世文编》卷四十,上海经世文社编。

12.同上卷二。

13.见1913年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草案19条。

14.章士钊:《新时代之青年》,《东方杂志》,16卷11号。

15.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科学与人生观》,亚东1923。

16.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14卷4号。

17.见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321、322页。

18.引自《陈寅恪诗集》页10,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9.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胡适的日记》1929年,中华书局1985年。

20.蔡元培:《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蔡元培全集》第六卷,中华1985。

21.冯友兰:《新事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22.贺麟:《文化与人生》,页6—17,商务印书馆,1988。

23.以儒学为全球资本主义话语,见阿里夫·德里克:《似是而非的孔夫子:全球资本主义与儒学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3(1995.11),页158—183。

化学家篇3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能以幼儿为本,以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我园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园联系册》、宣传橱窗、家园共育专栏、幼儿园博客等途径,积极做好相关宣传,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知道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会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道算术题、会背多少首古诗的“神童”。我们呼吁家长能够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转变家长“拔苗助长”的错误育儿观念,赢得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二、进行培训交流,引导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以往每学期幼儿园召开的家长会,一般以介绍学期教育任务,提出让家长配合的要求为主。在“去小学化”活动开展以来,我园通过“转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培训讲座和家长会,向家长宣讲教育部的通知,并把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向家长讲解。针对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科学的保教知识,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不理解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解家长顾虑的同时,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作了解释说明,并从幼儿年龄特点、心理和身体发育状况等方面阐释了学前教育中儿童的成长需求,用一些小故事、生动的名人成长事例消除了家长心中的担忧。

在家长会上,我们还组织家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请教子有方、教育效果好的幼儿家长介绍他们的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的家长会,对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克服“小学化”倾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共建成长档案,激励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为了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我们和家长一起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了一份成长档案,其内容包括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童言稚语、旅游见闻、学期评语等内容。教师和家长从家庭、幼儿园两方面对孩子行为进行实录、分析,使幼儿的点滴活动情况能够清晰地记录下来。幼儿成长档案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以家园互动式的成长档案形式呈现,给了家园一个交流沟通的载体。家长在参与幼儿成长档案的制作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了解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特点,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更加有的放矢,这对有效消除家长“小学化”观念、树立正确育儿观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家长走进校园,促进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我园地处农村,许多幼儿家长的学习经历、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等导致了他们的心目中上学就是“学知识”,把识字、写字、背儿歌、背古诗、做算术题等作为在园学习的主要内容,“小学化”观念严重。“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我园利用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们来园观摩幼儿的晨间锻炼、集体教育活动、游戏、课间操、就餐等半日常规。家长们亲自体验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看到了在幼儿园的常规活动中,教师是如何以游戏为主组织活动,如何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如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不但拉近了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而且淡化了家长看重知识学习的做法。

除此之外,家长助教活动也是我园实现家园互动、转变家长观念的又一项举措。学期初,我们就对家长的兴趣、特长、工作性质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家长的这些特点,我们有意邀请“妈妈老师”“妈妈大夫”“警察爸爸”“农民爷爷”等到幼儿园当“老师”,讲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讲如何保护牙齿、讲遇到坏人怎么办……来自各个行业的“老师”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使孩子们开阔了眼界,获得了一些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家长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家长亲身感受到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认识到了“小学化”的危害。

五、开展亲子活动,帮助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亲子活动是一种辅助日常教育活动的有效活动形式,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帮助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赢得家长对我园工作的认可,我园定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

如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各班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在班内阅读区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经过登记后把图书带回家。家长陪幼儿一起进行阅读,孩子在亲情陪伴中习得了借阅图书的方法,学会了早期阅读,学会了倾听。再如“三八”妇女节之际,我园举办了“庆三八,爱妈妈”主题活动。通过给妈妈献歌、捶背,和妈妈一起制作红花、给妈妈戴花等环节,孩子们的心灵播下了一颗美丽的种子,他们懂得了去如何爱自己的亲人,亲子关系进一步增强。还有,春天的亲子运动会、“六一”“元旦”的亲子联欢、日常的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使家长们在与自己孩子的互动、交流、探讨中,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增进了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淡化了“小学化”观念,为孩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家长的认同、支持,感受到家园互动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总之,在遏制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过程中,我园通过家园互动,让家长了解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和身体发育规律,认识到了“小学化”教育的危害,逐渐树立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如今,更多的家长在接孩子离园时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开心吗?”,而不是“今天都学什么了?”。虽然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园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但要彻底消除“小学化”还需一段过程,还需我们和家长共同努力,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来培养孩子,使孩子成为我园培养目标所倡导的:“三年奠基一生,习惯成就未来”,让他们在幼儿园里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

化学家篇4

在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用碱。古代那种从草木灰中提取碱液,从盐湖水中取得天然碱的方法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为此,1775年法国科学院用10万法郎的悬赏征求可工业化的制碱方法。1788年,勒布兰提出了以氯化钠为原料的制碱法,经过4年的努力,得到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到了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实现了氨碱法的工业化。由于这种新方法能连续生产,产量大,质量高,省劳动力,废物容易处理,成本低廉,它很快取代了勒布兰法。 掌握索尔维制碱法的资本家为了独享此项技术成果,他们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使外人对此新技术一无所知。一些技术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秘密,大都以失败告终。不料这一秘密竞被一个中国人运用智慧摸索出来了。

这个人就是侯德榜,他1890年8月生于福建农村。少年时他学习十分刻苦,就是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在姑母的资助下,他单身来到福州英华书院读书。毕业后曾在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做过工程练习生。在工作之余,他抓紧时间学习,1911年考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3年的努力,他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美国留学。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时,他时刻怀念祖国,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这时候,在纽约他遇到了赴美考察的陈调甫先生。陈受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委托,为在中国兴办碱业特地到美国来物色人才。当陈先生介绍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而且利用我国缺碱而卡我国民族工业的脖子的情况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马上表示,“可以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立即返回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后,出任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技师长(即总工程师)。他深刻地体会到创业之艰难。要创业首先需要实干的精神。他脱下了白领西服,换上了蓝布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建成中国自己的碱厂而奋战。虽然索尔维制碱法的原理很简单:先把氨气通入食盐水,然后向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生产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再将碳酸氢钠过滤出来,经焙烧得到纯净洁白的碳酸钠。但是具体的生产工艺却为外国公司所垄断,所以侯德榜要掌握此法制碱,得完全靠自己进行摸索,困难是很多的。从工艺设计、材料选择、设备的挑选和安装等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紧张而又辛苦的几个寒暑的奋战,侯德榜终于掌握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各项技术要领。

1924年8月,日产180吨纯碱的永利碱厂终于矗立在中国大地上。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减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袋袋的纯碱是中华民族的骄做,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志气和智慧。摸索到素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其专利而大发其财,但是侯德榜主张把这一奥秘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这一科技成果。为此侯德榜继续努力工作,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着《制碱》于1932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就是这样披露了素尔维制碱法的奥秘。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伸向上海、南京。位于南京的硫酸铵厂作为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军事价值,年产一万吨硝酸,可以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他们派人企图收买范旭东和侯德榜。但他们明确表示:“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

1938年,侯德榜率全部员工西迁,在四川岷江岸边的五通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在新厂,侯德榜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这个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

化学家篇5

验的开展,对弥补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时间短、局限性大等缺点有明显的优势,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化学家庭实验素质教育意义实施问题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开设活动课是让化学与社会、生产的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家庭实验是化学活动课的一种独特的形式,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化学

家庭实验的开展,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时间短、局限性大等缺点有明显的优势,还能提高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化学家庭实验是学生在家中,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得到一些代用仪器和简单虽不纯但具有同样实验效果

的药剂,进行简单的实验。它不仅可以巩固和促进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还真正联系了生活实际,解释一

些生活现象。化学家庭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中实验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的实施存在很多实

际困难,但教师应尽量克服,对化学家庭实验要有足够的重视,组织和引导学生很好的完成实验。

一、化学家庭实验活动的意义

化学家庭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本身的绚丽多彩的颜色变化和现象

来吸引学生,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实验虽有但毕竟太少,而且多是照单抓药;演示实验虽多但毕竟不是

学生亲手操作,而且多是验证实验。化学家庭实验既能很好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又能让学生在其

中起主导作用--我的实验我作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实验测定鸡蛋壳的成份。由于

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所用的药品也就不尽相同,有的用"洁厕灵"和蛋壳反应,有的用白醋和蛋壳反应

等,当然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果也就有所不同,这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迫使他们探个究竟。他们就会去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再次做实验等等,不断去寻求答案和探索问题。

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发现化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从而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家庭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习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操作

机会毕竟有限。化学家庭实验是以家庭条件为主,独立设计,自主探究,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生活

中常见的药品和仪器,如食醋、蔗糖、植物油、食盐、石灰水、小苏打、淀粉等,就地取材,不受时间

限制。同时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亲自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独立完成实验,使学生在比较

宽松的环境和浓厚的生活扭转中体验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了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科学探究和发现科学真知的能力

。由于化学家庭实验没有明确的实验所需药品、用具、步骤和要观察和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有帮助。开展化学家庭实验使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创新精神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化学家庭实验的实施

化学家庭实验作为活动课的形式之一,应有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1、教师对化学家庭实验的提出

教师首先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合课堂所学内容,拟出学生所要做的化学家庭实验,讲清实验的目的

。开始时引导学生选好所用的仪器和药品,写出实验的步骤和安全事项等,在学生熟练后由教师或由学

生讨论提出实验目的,而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整个化学家庭实验。

2、学生实验过程

根据实验要求,步骤开展实验,记录好实验现象,填写好实验报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实记录

,最好能由家长签字。

3、教师做好总结

教师通过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化学家庭实验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改正意见,并提出今后

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来实验设想,让学生带着求异思想继续深入探索。对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

出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或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再实验,找到答案。

三、化学家庭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家庭实验活动的开展,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知识的巩固,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但实

际情况是学校教师对化学家庭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中有许多的问题。

1、教师方面,受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基本上无

暇顾忌其它工作。再有进行化学实验即使是化学家庭实验还是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而家长基本不能给予

过多监督和指导,等等。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教师不会过多的开展化学家庭实验。

2、学生方面,学习任务繁重,学习紧张,花时间做实验,但无人指导,若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又不知如

何解决,最终过不到化学家庭实验的目的。

3、学生在化学家庭实验创新不够,部分学生能正确的化学家庭实验,但创新方面比较欠缺。大多数学生

都是按照课外读物,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按已经提高好的药剂和仪器完成实验,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自

身的想象或探究,通过利用已有的实验材料代替药剂和仪器来设计新的实验,这就不能达到化学家庭实

验最初的目的。

因此,要加强教师和家长对化学家庭实验的指导和监控作用,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化学家庭实验对学生

科学素养培养上的作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化学家庭实验。教师在布置化学家庭实验之前,要对下列问

题作出指导:①实验用品的选择;②反应的原理;③实验操作中的要点;④安全注意事项;⑤观察的重

点。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中发现的各种现象,自己推导的结论。及时评价学生的化学家庭实验,每过

一段时间,经历一个阶段,就要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化学家庭实验室课外活动能持续下去,同时对学

生化学家庭实验室课外活动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对于实验中存在的安全

隐患,可以通过实验报告本的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学生在提交化学家庭实验的药品、材料、实验步骤

等相关内容,经教师审查签字后,学生才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化学家庭实验。总之,化学化学家庭实验是学生进行理论联系

实际的实践,是知识与操作 训练的统一体。与其它化学实验一样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 握和巩固

,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 观察、思维、基本操作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

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办法。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力.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M] 海口 南方出版社;

[3]李旻 蒙钢.利用化学家庭实验角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探索[J] 化学教学 2006.4

化学家篇6

【关键词】仁爱;和谐;尚义;诚信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儒家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批判继承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如仁爱、和谐、尚义、诚信等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企业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伦理思想贵“仁”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人都应有“恻隐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仁者爱人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用“仁”这个基本范畴把其他的道德规范统帅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

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无私奉献精神、知恩报德精神、热心服务,真诚奉献。仁爱思想要求管理者坚持仁爱、仁义、善待下属。要求企业员工之间精诚合作、相互爱护、乐行善事。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组织的活力。

二、儒家伦理思想贵“和”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按现代话说,即礼的作用,以和谐为重;先王准则,以和谐为美。言下之意,一切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目的都是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先代尧、舜、禹、汤、文、武诸王,均以此作为自己安邦治国的宗旨,因此才有了中国远古时代的泱泱盛世。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力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主张人际之间和谐、安定,团结,协作,即“人和”。几千年过去了,“和为贵”始终是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华民族信奉的治国方针和道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即将“和为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讲解和阐述。??

和谐是一种对真善美追求的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思想祟尚亲密的人际关系,人际亲密强调个人以彻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于群体之中。管理者与其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保持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当今企业道德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敬如宾,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与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脉相承。发扬儒家仁爱精神,就要以仁爱向善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企业员工向善,使企业内团结和睦,亲如一家。

在商业交往中,儒商注重“和气生财”,“和”则“旺”。要坚持以正当手段竞争,不能搞小动作或诋毁竞争对手,摈弃不道德的竞争行为。对于同行业伙伴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即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双赢”模式正是儒家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价值,把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意。在今天提倡生态道德,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谐论”、“天人合一”于平淡朴素中有着奇迹般的深刻。

企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寻求祟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归宿。首先,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剥夺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其次,企业要为国分忧,勇于承担社会重任和历史使命,坚持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再者,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将仁慈爱心献给最需要关爱的人,博施济众,兼善天下。

三、儒家伦理思想贵“义”

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义与利的名言是:“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君子讲究的是义,小人讲究的是利。义指高尚的品格,利指物质利益。他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就是说要用道德原则来统率自己的行为,财富该取的才取。把孔子的全部言论联系起来看,他并不完全否定物质利益,但认为一个人取得物质利益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这里就包含了把义和利统一起来的思想。并且认为“义”重于“利”。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相互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己获利。“不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企业职业道德具有主观上的“利他”性和客观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础,“利己”是“利他”必然结果。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续下去。“义”是“利”的手段和途径。企业员工在职业实践中视顾客为上帝,对用户负责,必须会赢得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儒家思想塑造“企业魂”,就要把企业成员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祟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精神上来,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以企业集体利益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来。

四、儒家伦理思想贵“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诚”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诚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此外,儒家还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诚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等等。

企业商德的核心是诚信,诚实不欺、重约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业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企业的良心之所在,是企业对顾客、合作者忠实守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日本企业奉行的”终身雇佣制“就蕴含着管理者与雇员之间内在的、深厚的信任和忠诚关系。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企业要盈利,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获利,怎样获利的问题。企业赚钱要讲良心,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牢固地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信誉至上,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和言而无信。

企业成员要诚实、忠实、老实、要坦诚相待,信守承诺。要诚心待客,货真价实。要恪守信用,严格履约。企业成员要通过自律、自省、自觉,从思想上消除“机会主义动机”,减少“道德风险”。不弄虚作假,不瞒上欺下,不歪曲事实,不偏听偏信。只有诚信不欺、重约守信,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欺诈、哄骗,言而无信,昧着良心赚钱,就会使企业失去信用,最终也会失去市场,失去自下而上的根本依托。

还必须指出的是,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儒家伦理思想精华的同时,也必须摈弃儒家伦理思想中消极因素和道德弱点。如散漫、因循、事故,平均主义,封闭保守。尤其是宗法等级观念,官本位特权意识等。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创新意识、民主意识等,则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欠缺的。汲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兼容现代文明道德意识,就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职业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6.

[2]宋英.试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经济师,2006,(4).

[3]张平.道德教育与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06,(1).

[4]任俊华.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

化学家篇7

【关 键 词】 课程标准 优化 家庭作业 数学 兴趣

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革深化的今天,传统的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下面阐述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意义、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及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意义

家庭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

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而且,家庭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家庭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二、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设计"法度"的遵守。所谓"法度"就是指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体现"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精神。

(二)设计"坡度"的控制。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而一般的数学课后作业则较为简单,学生根据课本所学很容易"依样画葫芦"解题,而课外辅导资料则难度偏大者居多,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题目坡度要求要注意对一些难度校大的适当增加"台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的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设计"幅度"的提高。这里的"幅度"是指作业中所容纳的知识点的多少。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每天所学的知识点是建立在前一天的基础之上的,与以前所学可建立知识网。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应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前一段所学内容的小结,这样才能使实现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网络的逐步完善,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注意设计时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库珀教授对100多份研究进行分析后指出,家庭作业好处从低级中学(初中)开始呈现出来,但在低年级家庭作业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我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战术",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机械训练、重复模仿。家庭作业时间到底多长才算适量合理呢?库珀建议,小学生每晚为10到20分钟,初中以后,每年级按10分钟递增。美国全国家长--教师协会对于家庭作业的时间建议如下:

幼儿园至小学3年级:每天20分钟;

小学4年级至6年级:每天20-40分钟;

7年级至12年级:每天2小时。但视学生学科的类型和门类的不同作适当调整。虽然,这是针对美国学生,但其中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三、家庭作业设计的建议

笔者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对数学学科有一定的知识,对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都相当清楚,而且应该对学生怎样学习数学的过程有所认识,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二)作业内容的开放化。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想与主观生成性并存。比如在学过统计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类作业:

1、 统计自己一周购买的学习物品及每种物品的花费是多少?(画统计图)

2、 算出每天妈妈买菜总花费是多少?

3、 把一周内自己家庭所购买的物品进行分类(画统计图)

4、 算出一周内你家庭总花费是多少?

统计图的类型可以自己选择。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整、整理、归纳、计算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既巩固了统计学的知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了学数学的亲切感。而在完成这个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家庭作业的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化并加工、利用信息的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得到凸显。例如,"用一根长12米的绳子,在学校操场里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可能得到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1):设计成长方形S=4×2=8(平方米)

方案(2):设计成正方形S=3×3=9(平方米)

方案(3):设计成圆形C=12(米)r=12÷3.14÷2=1.9(米)

S=3.14×1.9×1.9≈11.4(平方米)

更有甚者,可能有同学设计成一边靠墙,面积更大。

(四)适当设计一些综合作业。把各学科的知识相关的各科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出各学科教材内容的"知识链"。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综合作业,对各科都能起到及时反馈、加深理解、促进迁移的作用。如布置学生在家设计一些自制的教具、学具等(如平面图形、定义卡片);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了统计图表这一课后,布置学生让学生分组对马路上的路段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并制成统计表等。这类作业不仅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的到了发挥,同时使学生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总之,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应该是可以选择的、个性化的,它应该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展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家庭作业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礼物,愿这个礼物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

参考文献

化学家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66-01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作为主导,单纯依靠布置作业,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所以,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业设计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重视。

一、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策略

(一) 注重内容多元化,增加学生的体验维度

1. 推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传授思想,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是充分应用到了生活中,让数学问题不再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应灵活,要充分使书本知识真正走向生活。在设计作业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情景、动手操作、视听媒体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直接感官体验,加深对数学课堂理论的理解。如结合三角形的知识学习,可以安排如下家庭作业:请你用小木棒拼出一个三角形,并考虑生活中哪些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在思考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而且丰富了教学活动经验。

2.增强数学家庭作业应用性

数学知识广泛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时,应充分与日常生活深度结合,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计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运用者。

3.推动家庭作业的综合化

在作业设计时,应注重创新,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设计,使数学作业更趋向于综合化。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语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巩固,还能促进自身发散思维的形成,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二) 注重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1. 家庭作业完成主体多元化

家庭作业通常是独立完成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并没有体现新课标中提到的合作性精神,因此,在新要求下设计家庭作业时,教师应注意设计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作业,有效引导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家庭作业完成水平多元化

为了增强例题的掌握,作业中会有一部分单纯模仿的练习内容,若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只设计这些内容,是不科学的,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过程中,应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家庭作业,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体现作业类别化,适应学生差异化需求

1. 作业内容可自选

家庭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天赋、学习程度、家庭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教师有责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完成基本作业的同时,制定差异化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2. 作业要求分层次

对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侧重,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容易完成家庭作业,而基础差的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本来就低,若家庭作业内容过难,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注重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的家庭作业,使其自己选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注重评价多元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1. 作业评价形式多元化

教师对于学生家庭作业的修改方式应当转变,不能以对和错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自尊心很强,若学生一直处于被否定状态下,会对其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若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以更积极鼓励的方式,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家庭评价主体多元化

数学家庭作业在老师一人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向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形成多主体评价体系。学生自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方法。学生互评更加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在日常学习中督促学生学习。家长评价可以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作业内容,而且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作业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结语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操作型、适用型、多元化型、综合型作业内容的结合,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也.小学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化学平衡范文 下一篇:化学实验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