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行业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9:06

保健品行业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诊断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本应充满生机、朝气的行业,近年来却陷入所谓“五年生死时限”的企业文化怪圈,几乎成了“病态行业”,严重困扰着诸多业内人士。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

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软文宣传与广告轰炸策略所带来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业,总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广告宣传。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没有尽到严格依法审查广告的责任,给保健品企业提供违规营销宣传的平台,造成了广告信誉低下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媒体与保健品企业的双重监督,坚决杜绝保健品营销广告中的违规宣传,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广告环境。

(4)形成消费者共同监管体系是消除保健品企业文化病症的重要举措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2篇

最需要保健的是保健品业本身

回顾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我们会找到一条骤升骤降的发展曲线,曲线的峰值代表某些保健品领域的过热膨胀,曲线的波谷则代表了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低迷、萎缩。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但对保健品行业而言似乎只有酷热与寒冬,大批品牌在热潮中涌现,又在寒冬里消亡。

从90年代初期算起,中国保健品行业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某一类保健品的盛衰作为标志:92-93年乌鸡精系列、蜂王浆系列95-96年减肥运动98年的养颜美容系列99年补钙系列2001年送礼系列。在这期间,大量的保健品品牌犹如走马灯一样登上市场这个旋转舞台,切一块或大或小的蛋糕后转瞬即逝。二十年周而复始,每一轮保健品热潮过后,整个市场都会重又陷入冰冷的泥潭,回到最初的起点。除了保健品厂商练就了神奇的营销功力外,整个保健品行业很少有什么实质的进步和积累。

三株公司是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的企业。94-96年,三株依靠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人海战术(仅山东一省就有三万销售人员)造就了中国保健品的销售神话,96年三株的销售额更是创记录地达到80亿。但这座大厦的根基如此脆弱,一个小小的“常德事件”使三株的市场一夜间崩溃,成为中国保健品业中的第一猝死大案。

三株的横空出世,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保健品主体市场的形成,但随着它的轰然倒塌,也给中国保健品业带来了诸多后遗症。中国的保健品业很快淡忘了令三株最痛的“常德事件”,更没有人愿意理会80亿的巨人缘何在一夜间崩塌的深层的原因,它们欣喜地看到了三株利用广告所创造的销售神话,在三株之后,不断有大的保健品品牌步其后尘,在利用巨大的广告投入攫取了巨大的销售量之后迅速消亡,这被营销界称为保健品的“三株现象”。

诸如国氏减肥、脑黄金、中华鳖精、彼阳牦牛状骨粉,这些在保健品市场曾叱咤一时的大品牌们,如今在各商场、药店的保健品柜台上大多已难觅踪影了。2001年,我们似乎又从脑白金身上又看到了三株的影子。脑白金依然承袭了三株的市场运做的手法,强大的广告攻势轰击着每一个媒体和每一个电视台的屏幕,令消费者应接不暇。当然,脑白金在不惜血本的广告豪赌之下,2001年抢下13亿左右的销售额,史玉柱的成功复出,也使其也荣登当年十大经济人物。但随着《南方周末》等媒体不断对脑白金广告夸大诉求的质疑以及转年之后送礼市场归于平淡,脑白金的销售全线滑坡,而一则口口声声让广大市民作证的广告在今年5月份的轰然登场,也预示着脑白金再无强有力的卖点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脑白金不会走三株的老路呢。

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三株现象”的肆虐,使一个个的保健品企业走向消亡,更使整个保健品行业陷入了一种混乱无序和畸形发展的怪圈之中。

中国保健品的品牌之痛

品牌一词随着可口可乐、宝洁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就连老百姓对品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他们在购物或聊天时也是言必称“品牌”二字。品牌是企业商业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它是无形的,是建立在消费者心里的。很多国外的企业历经几十年,上百年而长盛不衰,其企业领导人在被问及他的企业何以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时,他们通常会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经营了这么多年,只经营一种东西,就是品牌。说到品牌总会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被提及,可口可乐的前一任总裁说,如果有一天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被烧光,没关系,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在所有废墟上重建新的厂房,全世界所有的银行都愿意把钱借给我们。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中国保健品的品牌价值在那里呢?不要说烧了还能重新崛起,中国保健品的现状是,无论产品今天的销量有多大,产品明天的命运却无法预料。今天打广告还能卖货,明天不打广告销量就下滑,后天再不打广告,已经找不到了。这还不算什么,更另人可悲的是,似乎中国保健品的品牌声誉一直面临被“侵害”的捆饶。我们还记得早几年前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记者暗访一家生产某畅销全国的鳖精的厂家,展现在眼前的景象是,在一个村镇院落里,一溜摆满了十几个水缸,一个水龙头正哗哗拉啦地向水缸里放水,一个工人用根绳子牵着一只老鳖在水缸里爬上爬下。工人在老鳖爬过的每个水缸上逐一贴上标签,标签上写着:鳖精已做好,等待灌装。笑话归笑话,由此可见,在消费者心目中,保健品行业的信任度是怎样的低下。

1999年—2000年的补钙大潮中,彼阳牦牛壮骨粉和哈六药的盖中盖可谓是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两者的销售额分别达到6个亿和15个亿,而据奥美广告公司所做的补钙品牌广告投放的调查显示:1999年彼阳牦牛壮骨粉和盖中盖广告投放量占所有钙品牌广告投放量的15%和35%。盖中盖的“明星促销员”们天天在电视里向人们不厌其烦的推荐:我信赖,盖中盖。引起了公众关于明星做广告的大讨论,终于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感,。紧接着虚假广告“巩丽阿姨”事件使盖中盖在消费者心目中一落千丈。彼阳牦牛壮骨粉也因为“牦牛骨与普通牛骨”的纷争使其形象受损,后来的“欧记事件”更是让彼阳官司缠身。

2001年10月国家工商局暴光了涉嫌广告欺诈的十家公司,由于广告违规事件的影响恶劣,新华社也发了通稿。在这十家企业中,保健品行业中就占到8家。

广告泡沫吞噬品牌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被一些优秀品牌表现出的魅力所折服:可口可乐的“激情与活力”,德芙巧克力的“浓浓爱意”,IBM一直所遵循的“科技领先、服务制胜”的品牌理念…,我并不想把这些国际品牌与中国保健品企业进行比较,毕竟保健品行业的现状离这些优秀品牌的确太远。但我们可以将海尔与中国保健品企业作一个类比,因为海尔由一个15年前青岛濒临倒闭的小冰箱厂发展为如今中国家电业的龙头老大的历程,也许能给国内的保健品行业有益的借鉴。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企业对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一种承诺,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品牌的价值就体现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之中。海尔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身体力行将“真诚到永远”这一理念切实灌输到它的产品、营销、服务之中,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终于铸就了海尔品牌。如今,海尔的品牌价值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使海尔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际也有了一席之地。

而在现今的保健品行业里,广告决定了一切,企业视广告为保健品的生命,保健品已失去了产品本身的意义,而沦为不折不扣的广告产品。我们都领教了保健品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但目前尼尔森调研机构披露的广告投放报告还是令人吃惊不小:上季度亚洲十大广告客户全部出自中国大陆,而保健品“独占鳌头”,第一位和第三位均来自国内两家知名的保健品企业,其中第一位的广告投放额高达8800万美元。中国保健产品的广告不但做到了中国第一,更是做到了全亚洲第一。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保健品巨大的广告投入却没能换来企业长久的生命力。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地进行广告轰炸时,在广告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营销,也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全部的品牌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其知名度和销量,但企业决不能通过单纯的广告营销来获得其品牌的价值。靠激素催长的生物生命必不长久,同样依靠广告膨胀起来的市场其生命力也必然不会旺盛。不存钱而一味支取,这样当市场被透支一空的时候,企业的末日也就到了。保健品利用广告制造市场泡沫,而保健品的销售平台就恰恰建立在这种泡沫的基础之上,随着广告效应的不断下降,泡沫也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销售平台就会在短时间内崩塌,因此保健品行业内三株现象的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品牌的建立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心力,企业塑造、品牌塑造涉及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产品层面、营销层面、企业文化层面,在营销层面里又包括营销战略的设计,终端通路的建设、广告促销的推广,企业在经营运作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对品牌的积累。企业要想真正赢得市场,要看其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这都要依靠企业对品牌的潜心经营。

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难以成就健康的企业

企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企业本身有长远的经营眼光、科学的营销策略,同时也依赖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恰恰是中国保健品行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市场的混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保健品行业入市门槛很低。保健品的生产管理要求是按照食品行业的标准来执行的,因此对生产企业的技术要求不高,再加上保健品的研发费用很低,一个人花上几万元甚至几千元买个配方就可以开个保健品公司了。从根本上说,保健品只是一种功能性的食品,属于食品范畴,同时,目前我国对保健品的定价没有严格的限制,行业缺乏价格透明度,这就造成了产品的功效与价格严重不等值。这样保健品往往是用食品的技术含量,以相当于药品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成本只有几元的保健品售价可以高达几十元和上百元。因此,尽管行业口碑如此之差,企业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却丝毫没有影响投资者对保健品的投资热情。无论何时保健品行业都是经济活跃的领域。翻开《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杂志》,近三分之二的广告都是某些保健品隆重招商的信息。

有人估算中国生产保健品的企业有3万家以上,大多数都是既缺资金有无技术的小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公司经营观念上的落后,品牌意识的淡漠使趋利主义大行其道。一些大企业虽然有相当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有品牌运做的意识,但他们很快发现与其扎扎实实的作品牌,搞科研不如广告一响黄金万两来得实惠,因此短视的营销观念占据了企业经营的主导思想。整个行业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什么品牌规划,长远战略统统抛之脑后了。保健品的一个个猝死现象也使他们相信,保健品就是个短平快的产品,趁着今天还能卖,多赚一笔是一笔,至于明天品牌或企业的生死并不重要。笔者曾把保健品行业的现状比喻为一潭混水,混水之一的意思是:行业的混乱无序、缺乏规范;混水之二的意思是:混水里也是摸鱼的最佳所在。

另一方面,虽然消费者对保健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消费者对保健的认识本身却很模糊,因此很容易受公众媒体乃至广告的引导。软性报道和科普形式的宣传是保健品企业惯用的手法,而这样的宣传当然是带有极强的营销目的,所以企业的这种广告轰炸式的简单营销自然是屡试不爽。

什么样的土壤,必然会孕育什么样的种子,所谓橘生江南为橘,橘生江北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混乱无序、缺少规范的市场土壤产出的是畸形的企业。畸形的必然不是什么优良的品种,尽管一段时间也可能长得枝繁叶茂,但终究逃不出很快就枯萎死亡的命运。

结束语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3篇

最需要保健的是保健品业本身

回顾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我们会找到一条骤升骤降的发展曲线,曲线的峰值代表某些保健品领域的过热膨胀,曲线的波谷则代表了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低迷、萎缩。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但对保健品行业而言似乎只有酷热与寒冬,大批品牌在热潮中涌现,又在寒冬里消亡。

从90年代初期算起,中国保健品行业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某一类保健品的盛衰作为标志:92-93年乌鸡精系列、蜂王浆系列95-96年减肥运动98年的养颜美容系列99年补钙系列2001年送礼系列。在这期间,大量的保健品品牌犹如走马灯一样登上市场这个旋转舞台,切一块或大或小的蛋糕后转瞬即逝。二十年周而复始,每一轮保健品热潮过后,整个市场都会重又陷入冰冷的泥潭,回到最初的起点。除了保健品厂商练就了神奇的营销功力外,整个保健品行业很少有什么实质的进步和积累。

三株公司是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的企业。94-96年,三株依靠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人海战术(仅山东一省就有三万销售人员)造就了中国保健品的销售神话,96年三株的销售额更是创记录地达到80亿。但这座大厦的根基如此脆弱,一个小小的“常德事件”使三株的市场一夜间崩溃,成为中国保健品业中的第一猝死大案。

三株的横空出世,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保健品主体市场的形成,但随着它的轰然倒塌,也给中国保健品业带来了诸多后遗症。中国的保健品业很快淡忘了令三株最痛的“常德事件”,更没有人愿意理会80亿的巨人缘何在一夜间崩塌的深层的原因,它们欣喜地看到了三株利用广告所创造的销售神话,在三株之后,不断有大的保健品品牌步其后尘,在利用巨大的广告投入攫取了巨大的销售量之后迅速消亡,这被营销界称为保健品的“三株现象”。

诸如国氏减肥、脑黄金、中华鳖精、彼阳牦牛状骨粉,这些在保健品市场曾叱咤一时的大品牌们,如今在各商场、药店的保健品柜台上大多已难觅踪影了。2001年,我们似乎又从脑白金身上又看到了三株的影子。脑白金依然承袭了三株的市场运做的手法,强大的广告攻势轰击着每一个媒体和每一个电视台的屏幕,令消费者应接不暇。当然,脑白金在不惜血本的广告豪赌之下,2001年抢下13亿左右的销售额,史玉柱的成功复出,也使其也荣登当年十大经济人物。但随着《南方周末》等媒体不断对脑白金广告夸大诉求的质疑以及转年之后送礼市场归于平淡,脑白金的销售全线滑坡,而一则口口声声让广大市民作证的广告在今年5月份的轰然登场,也预示着脑白金再无强有力的卖点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脑白金不会走三株的老路呢。

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三株现象”的肆虐,使一个个的保健品企业走向消亡,更使整个保健品行业陷入了一种混乱无序和畸形发展的怪圈之中。

中国保健品的品牌之痛

品牌一词随着可口可乐、宝洁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就连老百姓对品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他们在购物或聊天时也是言必称“品牌”二字。品牌是企业商业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它是无形的,是建立在消费者心里的。很多国外的企业历经几十年,上百年而长盛不衰,其企业领导人在被问及他的企业何以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时,他们通常会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经营了这么多年,只经营一种东西,就是品牌。说到品牌总会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被提及,可口可乐的前一任总裁说,如果有一天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被烧光,没关系,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在所有废墟上重建新的厂房,全世界所有的银行都愿意把钱借给我们。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中国保健品的品牌价值在那里呢?不要说烧了还能重新崛起,中国保健品的现状是,无论产品今天的销量有多大,产品明天的命运却无法预料。今天打广告还能卖货,明天不打广告销量就下滑,后天再不打广告,已经找不到了。这还不算什么,更另人可悲的是,似乎中国保健品的品牌声誉一直面临被“侵害”的捆饶。我们还记得早几年前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记者暗访一家生产某畅销全国的鳖精的厂家,展现在眼前的景象是,在一个村镇院落里,一溜摆满了十几个水缸,一个水龙头正哗哗拉啦地向水缸里放水,一个工人用根绳子牵着一只老鳖在水缸里爬上爬下。工人在老鳖爬过的每个水缸上逐一贴上标签,标签上写着:鳖精已做好,等待灌装。笑话归笑话,由此可见,在消费者心目中,保健品行业的信任度是怎样的低下。

1999年—2000年的补钙大潮中,彼阳牦牛壮骨粉和哈六药的盖中盖可谓是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两者的销售额分别达到6个亿和15个亿,而据奥美广告公司所做的补钙品牌广告投放的调查显示:1999年彼阳牦牛壮骨粉和盖中盖广告投放量占所有钙品牌广告投放量的15%和35%。盖中盖的“明星促销员”们天天在电视里向人们不厌其烦的推荐:我信赖,盖中盖。引起了公众关于明星做广告的大讨论,终于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感,。紧接着虚假广告“巩丽阿姨”事件使盖中盖在消费者心目中一落千丈。彼阳牦牛壮骨粉也因为“牦牛骨与普通牛骨”的纷争使其形象受损,后来的“欧记事件”更是让彼阳官司缠身。

2001年10月国家工商局暴光了涉嫌广告欺诈的十家公司,由于广告违规事件的影响恶劣,新华社也发了通稿。在这十家企业中,保健品行业中就占到8家。

广告泡沫吞噬品牌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被一些优秀品牌表现出的魅力所折服:可口可乐的“激情与活力”,德芙巧克力的“浓浓爱意”,IBM一直所遵循的“科技领先、服务制胜”的品牌理念…,我并不想把这些国际品牌与中国保健品企业进行比较,毕竟保健品行业的现状离这些优秀品牌的确太远。但我们可以将海尔与中国保健品企业作一个类比,因为海尔由一个15年前青岛濒临倒闭的小冰箱厂发展为如今中国家电业的龙头老大的历程,也许能给国内的保健品行业有益的借鉴。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企业对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一种承诺,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品牌的价值就体现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之中。海尔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身体力行将“真诚到永远”这一理念切实灌输到它的产品、营销、服务之中,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终于铸就了海尔品牌。如今,海尔的品牌价值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使海尔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际也有了一席之地。

而在现今的保健品行业里,广告决定了一切,企业视广告为保健品的生命,保健品已失去了产品本身的意义,而沦为不折不扣的广告产品。我们都领教了保健品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但目前尼尔森调研机构披露的广告投放报告还是令人吃惊不小:上季度亚洲十大广告客户全部出自中国大陆,而保健品“独占鳌头”,第一位和第三位均来自国内两家知名的保健品企业,其中第一位的广告投放额高达8800万美元。中国保健产品的广告不但做到了中国第一,更是做到了全亚洲第一。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保健品巨大的广告投入却没能换来企业长久的生命力。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地进行广告轰炸时,在广告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营销,也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全部的品牌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其知名度和销量,但企业决不能通过单纯的广告营销来获得其品牌的价值。靠激素催长的生物生命必不长久,同样依靠广告膨胀起来的市场其生命力也必然不会旺盛。不存钱而一味支取,这样当市场被透支一空的时候,企业的末日也就到了。保健品利用广告制造市场泡沫,而保健品的销售平台就恰恰建立在这种泡沫的基础之上,随着广告效应的不断下降,泡沫也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销售平台就会在短时间内崩塌,因此保健品行业内三株现象的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品牌的建立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心力,企业塑造、品牌塑造涉及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产品层面、营销层面、企业文化层面,在营销层面里又包括营销战略的设计,终端通路的建设、广告促销的推广,企业在经营运作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对品牌的积累。企业要想真正赢得市场,要看其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这都要依靠企业对品牌的潜心经营。

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难以成就健康的企业

企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企业本身有长远的经营眼光、科学的营销策略,同时也依赖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恰恰是中国保健品行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市场的混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保健品行业入市门槛很低。保健品的生产管理要求是按照食品行业的标准来执行的,因此对生产企业的技术要求不高,再加上保健品的研发费用很低,一个人花上几万元甚至几千元买个配方就可以开个保健品公司了。从根本上说,保健品只是一种功能性的食品,属于食品范畴,同时,目前我国对保健品的定价没有严格的限制,行业缺乏价格透明度,这就造成了产品的功效与价格严重不等值。这样保健品往往是用食品的技术含量,以相当于药品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成本只有几元的保健品售价可以高达几十元和上百元。因此,尽管行业口碑如此之差,企业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却丝毫没有影响投资者对保健品的投资热情。无论何时保健品行业都是经济活跃的领域。翻开《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杂志》,近三分之二的广告都是某些保健品隆重招商的信息。

有人估算中国生产保健品的企业有3万家以上,大多数都是既缺资金有无技术的小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公司经营观念上的落后,品牌意识的淡漠使趋利主义大行其道。一些大企业虽然有相当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有品牌运做的意识,但他们很快发现与其扎扎实实的作品牌,搞科研不如广告一响黄金万两来得实惠,因此短视的营销观念占据了企业经营的主导思想。整个行业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什么品牌规划,长远战略统统抛之脑后了。保健品的一个个猝死现象也使他们相信,保健品就是个短平快的产品,趁着今天还能卖,多赚一笔是一笔,至于明天品牌或企业的生死并不重要。笔者曾把保健品行业的现状比喻为一潭混水,混水之一的意思是:行业的混乱无序、缺乏规范;混水之二的意思是:混水里也是摸鱼的最佳所在。

另一方面,虽然消费者对保健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消费者对保健的认识本身却很模糊,因此很容易受公众媒体乃至广告的引导。软性报道和科普形式的宣传是保健品企业惯用的手法,而这样的宣传当然是带有极强的营销目的,所以企业的这种广告轰炸式的简单营销自然是屡试不爽。

什么样的土壤,必然会孕育什么样的种子,所谓橘生江南为橘,橘生江北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混乱无序、缺少规范的市场土壤产出的是畸形的企业。畸形的必然不是什么优良的品种,尽管一段时间也可能长得枝繁叶茂,但终究逃不出很快就枯萎死亡的命运。“”版权所有

结束语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4篇

最需要保健的是保健品业本身

回顾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我们会找到一条骤升骤降的发展曲线,曲线的峰值代表某些保健品领域的过热膨胀,曲线的波谷则代表了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低迷、萎缩。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但对保健品行业而言似乎只有酷热与寒冬,大批品牌在热潮中涌现,又在寒冬里消亡。

从90年代初期算起,中国保健品行业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某一类保健品的盛衰作为标志:92-93年乌鸡精系列、蜂王浆系列95-96年减肥运动98年的养颜美容系列99年补钙系列2001年送礼系列。在这期间,大量的保健品品牌犹如走马灯一样登上市场这个旋转舞台,切一块或大或小的蛋糕后转瞬即逝。二十年周而复始,每一轮保健品热潮过后,整个市场都会重又陷入冰冷的泥潭,回到最初的起点。除了保健品厂商练就了神奇的营销功力外,整个保健品行业很少有什么实质的进步和积累。

三株公司是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的企业。94-96年,三株依靠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人海战术(仅山东一省就有三万销售人员)造就了中国保健品的销售神话,96年三株的销售额更是创记录地达到80亿。但这座大厦的根基如此脆弱,一个小小的“常德事件”使三株的市场一夜间崩溃,成为中国保健品业中的第一猝死大案。

三株的横空出世,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保健品主体市场的形成,但随着它的轰然倒塌,也给中国保健品业带来了诸多后遗症。中国的保健品业很快淡忘了令三株最痛的“常德事件”,更没有人愿意理会80亿的巨人缘何在一夜间崩塌的深层的原因,它们欣喜地看到了三株利用广告所创造的销售神话,在三株之后,不断有大的保健品品牌步其后尘,在利用巨大的广告投入攫取了巨大的销售量之后迅速消亡,这被营销界称为保健品的“三株现象”。

诸如国氏减肥、脑黄金、中华鳖精、彼阳牦牛状骨粉,这些在保健品市场曾叱咤一时的大品牌们,如今在各商场、药店的保健品柜台上大多已难觅踪影了。2001年,我们似乎又从脑白金身上又看到了三株的影子。脑白金依然承袭了三株的市场运做的手法,强大的广告攻势轰击着每一个媒体和每一个电视台的屏幕,令消费者应接不暇。当然,脑白金在不惜血本的广告豪赌之下,2001年抢下13亿左右的销售额,史玉柱的成功复出,也使其也荣登当年十大经济人物。但随着《南方周末》等媒体不断对脑白金广告夸大诉求的质疑以及转年之后送礼市场归于平淡,脑白金的销售全线滑坡,而一则口口声声让广大市民作证的广告在今年5月份的轰然登场,也预示着脑白金再无强有力的卖点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谁能保证脑白金不会走三株的老路呢。

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三株现象”的肆虐,使一个个的保健品企业走向消亡,更使整个保健品行业陷入了一种混乱无序和畸形发展的怪圈之中。

中国保健品的品牌之痛

品牌一词随着可口可乐、宝洁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就连老百姓对品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他们在购物或聊天时也是言必称“品牌”二字。品牌是企业商业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它是无形的,是建立在消费者心里的。很多国外的企业历经几十年,上百年而长盛不衰,其企业领导人在被问及他的企业何以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时,他们通常会表达这样的意思:我们经营了这么多年,只经营一种东西,就是品牌。说到品牌总会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被提及,可口可乐的前一任总裁说,如果有一天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被烧光,没关系,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在所有废墟上重建新的厂房,全世界所有的银行都愿意把钱借给我们。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中国保健品的品牌价值在那里呢?不要说烧了还能重新崛起,中国保健品的现状是,无论产品今天的销量有多大,产品明天的命运却无法预料。今天打广告还能卖货,明天不打广告销量就下滑,后天再不打广告,已经找不到了。这还不算什么,更另人可悲的是,似乎中国保健品的品牌声誉一直面临被“侵害”的捆饶。我们还记得早几年前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记者暗访一家生产某畅销全国的鳖精的厂家,展现在眼前的景象是,在一个村镇院落里,一溜摆满了十几个水缸,一个水龙头正哗哗拉啦地向水缸里放水,一个工人用根绳子牵着一只老鳖在水缸里爬上爬下。工人在老鳖爬过的每个水缸上逐一贴上标签,标签上写着:鳖精已做好,等待灌装。笑话归笑话,由此可见,在消费者心目中,保健品行业的信任度是怎样的低下。

1999年—2000年的补钙大潮中,彼阳牦牛壮骨粉和哈六药的盖中盖可谓是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两者的销售额分别达到6个亿和15个亿,而据奥美广告公司所做的补钙品牌广告投放的调查显示:1999年彼阳牦牛壮骨粉和盖中盖广告投放量占所有钙品牌广告投放量的15%和35%。盖中盖的“明星促销员”们天天在电视里向人们不厌其烦的推荐:我信赖,盖中盖。引起了公众关于明星做广告的大讨论,终于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感,。紧接着虚假广告“巩丽阿姨”事件使盖中盖在消费者心目中一落千丈。彼阳牦牛壮骨粉也因为“牦牛骨与普通牛骨”的纷争使其形象受损,后来的“欧记事件”更是让彼阳官司缠身。

2001年10月国家工商局暴光了涉嫌广告欺诈的十家公司,由于广告违规事件的影响恶劣,新华社也发了通稿。在这十家企业中,保健品行业中就占到8家。

广告泡沫吞噬品牌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被一些优秀品牌表现出的魅力所折服:可口可乐的“激情与活力”,德芙巧克力的“浓浓爱意”,IBM一直所遵循的“科技领先、服务制胜”的品牌理念…,我并不想把这些国际品牌与中国保健品企业进行比较,毕竟保健品行业的现状离这些优秀品牌的确太远。但我们可以将海尔与中国保健品企业作一个类比,因为海尔由一个15年前青岛濒临倒闭的小冰箱厂发展为如今中国家电业的龙头老大的历程,也许能给国内的保健品行业有益的借鉴。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企业对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一种承诺,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品牌的价值就体现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之中。海尔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身体力行将“真诚到永远”这一理念切实灌输到它的产品、营销、服务之中,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终于铸就了海尔品牌。如今,海尔的品牌价值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使海尔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国际也有了一席之地。

而在现今的保健品行业里,广告决定了一切,企业视广告为保健品的生命,保健品已失去了产品本身的意义,而沦为不折不扣的广告产品。我们都领教了保健品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但目前尼尔森调研机构披露的广告投放报告还是令人吃惊不小:上季度亚洲十大广告客户全部出自中国大陆,而保健品“独占鳌头”,第一位和第三位均来自国内两家知名的保健品企业,其中第一位的广告投放额高达8800万美元。中国保健产品的广告不但做到了中国第一,更是做到了全亚洲第一。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保健品巨大的广告投入却没能换来企业长久的生命力。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地进行广告轰炸时,在广告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营销,也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全部的品牌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密集的广告投放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其知名度和销量,但企业决不能通过单纯的广告营销来获得其品牌的价值。靠激素催长的生物生命必不长久,同样依靠广告膨胀起来的市场其生命力也必然不会旺盛。不存钱而一味支取,这样当市场被透支一空的时候,企业的末日也就到了。保健品利用广告制造市场泡沫,而保健品的销售平台就恰恰建立在这种泡沫的基础之上,随着广告效应的不断下降,泡沫也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销售平台就会在短时间内崩塌,因此保健品行业内三株现象的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品牌的建立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心力,企业塑造、品牌塑造涉及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产品层面、营销层面、企业文化层面,在营销层面里又包括营销战略的设计,终端通路的建设、广告促销的推广,企业在经营运作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对品牌的积累。企业要想真正赢得市场,要看其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这都要依靠企业对品牌的潜心经营。

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难以成就健康的企业

企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企业本身有长远的经营眼光、科学的营销策略,同时也依赖于良好的市场环境。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恰恰是中国保健品行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市场的混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保健品行业入市门槛很低。保健品的生产管理要求是按照食品行业的标准来执行的,因此对生产企业的技术要求不高,再加上保健品的研发费用很低,一个人花上几万元甚至几千元买个配方就可以开个保健品公司了。从根本上说,保健品只是一种功能性的食品,属于食品范畴,同时,目前我国对保健品的定价没有严格的限制,行业缺乏价格透明度,这就造成了产品的功效与价格严重不等值。这样保健品往往是用食品的技术含量,以相当于药品的价格进行销售,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成本只有几元的保健品售价可以高达几十元和上百元。因此,尽管行业口碑如此之差,企业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却丝毫没有影响投资者对保健品的投资热情。无论何时保健品行业都是经济活跃的领域。翻开《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杂志》,近三分之二的广告都是某些保健品隆重招商的信息。

有人估算中国生产保健品的企业有3万家以上,大多数都是既缺资金有无技术的小厂。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公司经营观念上的落后,品牌意识的淡漠使趋利主义大行其道。一些大企业虽然有相当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也有品牌运做的意识,但他们很快发现与其扎扎实实的作品牌,搞科研不如广告一响黄金万两来得实惠,因此短视的营销观念占据了企业经营的主导思想。整个行业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什么品牌规划,长远战略统统抛之脑后了。保健品的一个个猝死现象也使他们相信,保健品就是个短平快的产品,趁着今天还能卖,多赚一笔是一笔,至于明天品牌或企业的生死并不重要。笔者曾把保健品行业的现状比喻为一潭混水,混水之一的意思是:行业的混乱无序、缺乏规范;混水之二的意思是:混水里也是摸鱼的最佳所在。

另一方面,虽然消费者对保健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消费者对保健的认识本身却很模糊,因此很容易受公众媒体乃至广告的引导。软性报道和科普形式的宣传是保健品企业惯用的手法,而这样的宣传当然是带有极强的营销目的,所以企业的这种广告轰炸式的简单营销自然是屡试不爽。

什么样的土壤,必然会孕育什么样的种子,所谓橘生江南为橘,橘生江北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混乱无序、缺少规范的市场土壤产出的是畸形的企业。畸形的必然不是什么优良的品种,尽管一段时间也可能长得枝繁叶茂,但终究逃不出很快就枯萎死亡的命运。

结束语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5篇

探究保健品市场当年的风起云涌,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在生活水平提高前提下的骤然暴发。而行业的衰落则是出于产品品质缺乏保障、广告宣传不实以及企业多元化经营、管理膨胀等原因,事实上,人们的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加,这也是健康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不断加剧的“看病难,看病责”现象以及正在努力推进中的全民医改,再度唤醒了人们隐存着的健康意识;同时,保健品行业管理法规的出台,中国传统医药养生文化的升温,保健品专业化制造和销售企业的龙头带动,正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保健品行业渐渐复苏。

法规保障信用基础

快速崛起又快速滑落的保健品行业,既暴露出保健品企业管理经营问题,同时也暴露出行业法规的缺失和监管的乏力。立法和规范管理成为行业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国家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出台《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启动了类似药品的再注册管理,制定了《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方案》、《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实施意见》、《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审评竞点》作为清理换证和再注册工作的法律依据,同时加强虚假不实广告的监管力度,通过媒体曝光违法违规广告。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广告监管力度的加大,为保健品企业的注册生产、质量安全、营销和售后的信用体系建立了基础条件。

全民医改引导和催生保健品市场的复苏

2009年正式启动的全民医改,毫无疑义带来了健康产业蛋糕的大扩增和人们健康需求的大放量。医改并不仅仅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看得上病、吃得起药的初级愿望,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拥有健康的身心,幸福生活才是医改及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但对于拥有13亿人口,经济和科技并不十分发达的大国来说,在计划时间内实现医改初级目标已经非常了不起,要实现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的美好愿景,更多地需要人们自己努力,而这也是催生健康产业包括保健品行业复苏的重要原因。

中医药传统养生文化的整体推动作用

现代社会的健康观念、医学模式、防治方法、药物研制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未病先防、以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健康治疗和养生理念显示出的科学、有效、安全、经济、便捷等特性,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肯定和接纳。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有着良好的市场和群众认知基础,据了解,我国保健品市场中,有超过70%的品种均为中药保健品,尤其是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得到了大力推广,这将会更直接地推动以中药为主的保健品行业快速发展。

专业化制售、精准化定位的龙头企业带动

在漫长的冬蜇过程中,保健品企业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安利为代表的外资保健品专业企业,以天狮、汤臣倍健、碧生源为代表的本土专业企业,以健康元、广药集团、江中制药为代表、借专业医药制造技术和资源优势开辟保健品新市场的知名医药企业,以藏药、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保健品专业生产企业等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与早年叱咤风云的保健品大佬们相比,如今的这些保健品企业新秀们都拥有专业化的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和队伍以及精准化产品定位等特性,这些特性也促使他们以新的理念和姿态,在行业信任危机的风雨涤荡中,共同为保健品市场撑起一方晴空。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6篇

四分之一保健食品为假冒

确认产品是否假冒的标准是外包装上的产品名称、企业名称、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与国家文件内容部分或全部不符。

假冒保健食品超过100个的地区有9个,其中内蒙古、安徽、河南位列三甲;在直辖市和省会中,北京以68个假冒产品位居直辖市榜首,呼和浩特则以90个成为省会中的重灾区。

假冒保健食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食品打保健食品的旗号招摇撞骗;二是个别保健食品添加了违禁成分,如减肥产品添加西布曲明、免疫调节产品添加伟哥粉等。

创业资本慎入保健品传统渠道

在市场覆盖率和广告投放费用居前20位的保健食品中,没有2003年以后上市销售的保健食品,也就是说,在最近的两年多时间里,在保健食品传统销售渠道领域,没有涌现出新的、形成全国销售规模的保健食品。

目前,在市场覆盖率和广告投放费用方面,位列前三位的保健食品企业是哈药集团、黄金搭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太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的6个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均为100%,按照媒体广告报价计算,其广告投放总量超过其余17个产品的总和。

高广告投入与高市场覆盖率的结合,说明保健品的传统经营渠道经营成本与风险之大,已经使中小投资者难以承担。这一点,从最近两年多时间里,保健品传统渠道没有新的、形成全国规模的产品出现也可以看出来。

保健品的融资市场上,借助传统模式招商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企业自有资金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保健协会提醒投资者,目前以超市、药店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传统经营渠道模式存在很高的经营风险,不适合中小资本采用和进入。

三分之二获批品种 没有生产销售

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3829家企业的6009个保健食品。调查发现,仅1917个产品上市销售,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只有1823家企业仍然存在,不到原有数量的50%。

这些数据,使过去业内流传的“幽灵产品”(有批号但没有生产、经营的产品)和“亚死亡企业”(停产、转产或已经注销的保健品企业)的说法,有了最真实、准确的数字。没有上市销售的保健食品,除了少部分转入直销市场外,绝大多数属于等待转让或储备型产品,估计数量在2000个左右。

目前的保健品申报制度,导致低水平重复开发、重复申报现象严重。企业应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购买、转让或合作开发已有保健品上来,缓解重复申报问题,同时可以降低申报成本和风险,避免因漫长的申报等待期而错失市场机会。

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保健品市场主要有两类产品:中药保健品,洋保健品(如营养补充剂)。原则上,营养补充剂类保健品是方向,但具备运作实力的企业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保健品企业难以承受这种市场导入成本。新的《保健食品审批管理办法》将在年内出台,保健品的审批将更加向药品靠拢,产品开发的难度肯定会进一步加大。

从营销上看,过去的两三年,是保健品行业的黄金期,主要因素是传统渠道营销模式的衰落,以会议营销为代表的“准直销模式”迅猛发展。然而,这一模式被广泛采用,市场过度掠夺,缺乏模式创新,该模式已经进入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它难以摆脱政策风险,《直销条例》将使这种灰色地带越来越少,其限制性条款又是大多数“准直销模式”的企业难以满足的。如何生存和发展,摆在了企业面前。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7篇

据华格纳郑州001旗舰店营销人员介绍,该产品自2005年底上市以来,以每片2390元的价格已销出了5万多片,并评选出了华格纳“健康大使”、“健康之星”,到各地参观旅游,借以宣传。

然而,今年3月19日《市场报》的一篇报道却认为华格纳涉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其自称在“2006国际医学物理和医学生物工程学术年会”上荣获“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一事也属子虚乌有,有关荣誉证书涉嫌伪造。6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播出《质疑华格纳神话》报道,更是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华格纳被调查,中国保健品行业再度陷入“诚信危机”。

华格纳神话:“活到150岁”

“无药无病过新年”,“送套华格纳,人家十年也忘不了你”……进入2006年12月,瞄准春节礼品市场的商机,华格纳生物晶片经销商在此后的一个多月内再次以连篇累牍的广告席卷中原媒体。

忽悠:雪藏50年的二战机密

一枚小小的高科技生物晶片,可让人们“远离疾病”,“少吃药甚至不吃药”,还宣称此晶片由中国人保财险承保,并公开承诺“签约销售,无效退款”,还有包括医生、教授、名人在内的使用者对其功效现身说法,可谓言之凿凿。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商家还通过平面媒体与公司网站了一系列无据可考的文章。称华格纳生物晶片的技术来自于雪藏了50年的二战机密,它让人类看到了“活到150岁”的希望,而世界也将进入无药治病的时代。其中一篇文章竟把“德国人能70岁退休”的现象也归功于此晶片。

华格纳的效果真如此神奇吗?

今年2月,河南睢县的白先生受不住常年吃降压药的痛苦和华格纳广告的诱惑,买了一套晶片,可自从戴上后,病情不轻反重,挡不住血压上升。

61岁的郑州市民朱女士自1990年患上高血压症,睡眠一直不好。1月17日,朱女士买来了晶片,当天她还真睡了个安稳觉,但接下来的几天,不吃安眠药愣是睡不着。“戴三个月都没有丝毫效果,我不再抱有信心了。”朱女士愤怒地说。

德国:华格纳身世令人怀疑

虽然自称“来自德国的私人医生”的华格纳在所有的经营场所、网站、广告和说明书里,都有一张华格纳博士的照片,说“他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潜心研究生物能量,奠定华格纳生物晶片的理论基础。”“2003年,德国不来梅自然医学院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研制出了这种产品,在美国等全球50多个国家同步上市,拥有1300多万使用者”。然而其“身世”仍然令人怀疑。

《德国之声》记者曾在德国做过调查,海德堡大学里姓华格纳的博士很多,如此光有姓而没有名的人很难查询。海德堡大学从来没有人进行过“生物能量”方面的研究。另外,华格纳由于没有进行法律规定的临床实验,在德国无法正式销售,因而无人知晓。记者还试图在德国查找华格纳的研制机构“不来梅自然医学院”,结果哪儿也找不到华格纳的踪影。

诚然,华格纳宣传材料中出现的一些院士、教授也不能令人相信。

市场:保健品各领三五年

华格纳自称2006年曾在韩国召开的国际医学物理和医学生物工程学术年会上被授予“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并被大会主席、韩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金孙义教授褒奖有加。而金孙义教授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华格纳生物晶片”。华格纳的广告上有“国内8位院士断言,该晶片科技含量之高,功效之卓越,国内罕见,5年内不会有同类产品超越”之类的文字,可到底是哪8位院士,华格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总经理拒绝回答。此外华格纳宣传资料还多次引用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杨子彬在几次会议上对“华格纳”的高度评价。杨教授则申明他从来没有说过这些话。

其实,从开始的三株口服液,到蚁力神、巨能钙、藏秘排油减肥茶,再到现在的华格纳生物晶片,保健品市场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三五年”。而由相声演员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也因涉嫌虚假宣传成了众矢之的。该产品经专家鉴定,它与藏茶没有关系。调查发现,该产品使用的商标是正在受理尚未批准的。产品宣传中出现的“亚洲藏茶医学保健研究所”于2006年3月1日成立,是一个注册股本只有1万港币的私人公司。董事只有1个人,名叫张锦力,此人正是“藏秘排油”的策划人。

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那么,又是谁给这些坑人的“问题保健品”发放“通行证”呢?

地方法规成了通行证

尽管从真实出身、工作原理到确切疗效,华格纳都存在种种疑点,但是它的外包装上却标有国家药监部门发放的“陕食药监健用字05020262”的批准文号。很显然,这种晶片只是保健用品,虽然在德国不许进医药市场,而在国内却成了“神奇医生”;连国外发明者都提供不出科学依据的东西,在我国却堂而皇之地取得了批准文号。

在我国,药品、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分别有“国药准字”、“国食健字”和“国食药监械准字”这三种批准文号,而没有“健用字号”,那么华格纳产品上标注的“陕食药监健用字”是怎么回事?

在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规处处长邵君利向记者证实,华格纳生物晶片的生产批准文号的确是他们审批的。他解释说,“陕食药监健用字”是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保健用品的批准文号,审批的依据是陕西省2005年出台的地方法规《陕西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

原来陕西省有一个《陕西省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属于政府规章。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各地要清理许可项目,陕西省政府决定把这个许可保留下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政府规章设定的许可只有一年许可时限,如果超过这一年,不升格成地方法规就会被废止,所以陕西省人大很快就通过立法,制定出一个地方法规,这就是《陕西省保健用品管理条例》。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有关保健用品的地方法规。

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法规给华格纳的上市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其最终获得了具有法定效力的批准文号。

一天审批三个保健品

不过,华格纳审批中出现的问题在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非个案,调查发现“陕食药监健用字”在全国屡见不鲜,且引发了消费者大量投诉。

今年初,批准文号为“陕食药监健用字05020032号”的“凤保宁”女性专用消毒用品在长沙掀起广告攻势,陈女士买了三个疗程的产品。用了一个月,陈女士的身体出现不适,丈夫也因此染病,原来问题出在陈女士用的“凤保宁”上。

去年10月,济南一名儿童在使用“陕食药监健用字04010120号”“忠效牌尿床速康贴”时,出现腹部疼痛和呕吐症状。经过核实,这个批准文号竟然对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另一种产品被称做“蚁王透骨贴”。

邵君利处长介绍,从2005年12月1日到2006年6月,短短7个月的时间,陕西省药监局就审批了600个“陕食药监健用字”的批号,再加上以前陕西省卫生厅批准、后该局给它换证的300个,现在市场上的“陕食药监健用字”总共是900个左右,平均每天发放三个批准文号,而一个批准文号要交的审批费用大概在两到三万元之间。

倒卖批文风险由谁担?

2003年6月16日之前,保健品审批一直由卫生部门独家垄断,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之后,该局于2005年4月30日出台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并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较之前明显的变化是,注册申请主体放开,自然人可申请保健食品注册。今后,那些掌握某些保健食品独特配方的人员可先申请注册再进行转让。正是由于保健品批文的可转让性,于是“倒卖批文”几乎成为某些人的财路,甚至出现了一些批文掮客,他们多以公司、机构等形式出现,利用自己在政府层面的人脉关系,在长期的买卖批文过程中,他们打造出了一条保健品批文流水线。

在保健品行业浸淫了十多年的一位人士说:“很多大型保健品企业都在申请批文,其实相当数量不是为了自己生产经营,而是为了倒卖批文,很多企业把买卖批文当成了自己的副业。”一个数据似乎可以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前几年,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3829家企业的6009个保健食品,而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显示,仅有1917个产品上市销售,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的批文身归何处?

另据一份报告显示,当前批准数量最多的保健食品是免疫调节功能类,为1924个,其中上市销售的有831个;最少的是促进泌乳功能类,产品数量为4个,目前上市销售的只有1个。这些没有上市销售的保健食品,除了少部分转入直销市场外,绝大多数属于等待转让或储备型产品。保守地估计,目前取得批准文号、等待转让的保健食品达2000个左右。

保健品批文的市场较为复杂,交易价格也各不相同。维生素、矿物质类保健品批文的价格相对低一些,每个约为20万元,而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批文则价格很高,比如护肝保健品的批文价格每个约在30万元,减肥保健品批文的价格为每个50万元,辅助降低血糖、血脂等保健品的价格每个大概在60万元。

保健品批文的转让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风险的承担者就是数量最为庞大但可能毫不知情的消费者群体。

保健品咋成了神奇药

在我国,药品、保健品具有严格的区分,其批准文号也差别很大。凡“健字号”的产品均属于保健类的商品,它不是药品,更不具备药物功效。但河南商丘市的监管人员在福星路的一家药店暗访中发现,在其药品销售专柜上竟赫然摆放着一种名为蜂灵怡神液的商品,而其批准文号却是“健字号”,销售小姐对暗访人员介绍说这种商品可以治疗头疼心悸、止痛消炎。

药店况且如此,保健品店又该如何呢?记者走进当地位于东风路的一家“保健品专卖店”,店老板见有生意上门,一个劲地吹嘘自己经营的一种保健品具有软化血管、去脂降压、连一般药品都难以达到的疗效,并拍胸脯保证:保健品就是药,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好药”。

而一些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擅自在保健品中添加违禁药品的也不鲜见。被卫生部门查处的包括:减肥类食品违法添加芬氟拉明、麻黄素等药品;部分抗疲劳类保健食品违法添加枸橼酸西地拉非(伟哥的主要成分);促进生长发育的产品中违法添加生长激素等。

用诚信重振中国保健品市场

中国保健协会近日宣布“健康中国――中国保健行业2007诚信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上海交大昂立、天津天狮、大连珍奥等100多家保健品企业负责人宣读了保健企业社会责任诚信公约。协会秘书长徐华峰在接受采访时说,2007保健品行业诚信年将打击假劣产品、扶植信誉企业、净化市场环境,全力塑造和谐诚信的行业形象。

层层陷阱:宣传口无遮拦失管

据中消协和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前不久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擅自宣称产品具有治疗功能的占31.4%。

根据规定,保健品广告必须标注产品名称、批准文号、广告批准文号、保健品标识、保健品不适宜人群及“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等内容。但是,95.16%的此类产品在这方面都存在问题,甚至在产品广告中经常出现一些绝对性语言,如承诺减肥功效几小时、几天能达到什么效果,能减多少公斤。这类违规达到69.35%。在广告中使用专家、消费者名义和形象,这类违规比例达到67.34%。

目前,我国保健品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60%以上是中小型企业,有实力投入研发的企业为数不多。在质量得不到提升和创新的同时,商家往往选择利用广告效应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专家指出,造成保健品夸大、虚假宣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企业为尽快赚钱,有意违规操作误导消费。据业内人士透露,保健品利润一般可达100%到200%。一个保健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出成品,再到商标注册一般只需数十万元,企业将更多的赌注下在巨额广告投入上,以至于形成惯例――谁的广告经费投入高,谁在广告中能让消费者动心,谁的销量就大,赚的钱就多。

因此,目前保健品消费存在的层层陷阱,已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治理顽疾:要善诱更须铁砂掌

两年前曾经出台了两部颇受关注的保健食品法规,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另一个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这两部法规涉及保健品的注册、生产、销售、宣传等多个环节,为保健品的审批、监管提供了制度规范。当时曾有人欢呼“保健品市场混乱有望终结”!可事实证明其效果并不佳,依旧是审批混乱、监管不顺、宣传虚假。

这些年,卫生部虽然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保健食品的专项整治活动,重点针对减肥类、辅助调节血糖类、抗疲劳类等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物情况进行清理整顿,并撤销了38个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但是其震慑作用并不明显。

同样,现有的广告管理及处罚措施亦不能遏制虚假保健品广告的出现。依据现有的法规,虚假保健品广告不论合同额有多大,罚款最高只有3万元。

虽然保健品虚假违法广告随处可见,却鲜见因此被吊销《广告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的。由于虚假广告产生的利润达到了罚款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区区最高3万元的罚款对保健品厂家来说是“小菜一碟”,违法行为即使被查处了还有获利空间,违法广告行为也就屡禁不止了。看来,治理这方面的顽疾,非有铁砂掌不可!

为此,有法律人士建议,为增强广告违法处罚的威慑力,有必要对虚假广告罪立法,把虚假广告从一般违法上升为犯罪,用刑法手段来维护广告的真实性。

官方行动:出台国家标准体系

“‘诚信’是重振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关键所在,目前保健品市场迫切需要建立‘诚信’体系,而正是因为当前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系统,没有一个衡量企业诚信的砝码,才会导致整个社会对保健品行业骂声一片。”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峰如是说。他透露,中国保健协会去年开始酝酿建立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体系,从今年开始将有近40项有关保健食品的标准陆续出台。

记者获悉,由该协会牵头制定的标准计划包括标准样品、检测方法、原料、产品、管理标准,除已经获批的芦丁、大豆苷、虫草素等11个标准样品项目外,还有卵磷脂、人参皂苷、蜂胶等16种检测方法标准。虫草胶囊、银杏叶片、高钙素、健身香烟等5项产品标准,也有可能在今年正式出台。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前主任、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李忠海指出,协会标准不仅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体系,也已经写入即将的新《标准化法》中并完成修订,将会在国内标准管理体系和国际标准对接中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

对于即将出台的保健品及原料标准,大部分企业均表示欢迎。目前,中国保健协会已与天狮集团、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南京中脉、珠海天年、大连珍奥、南方李锦记、无锡百和织造、南良集团、浙江弘强彩涤、广药汉方、天津尖峰、北京文正堂、北京中宏等18家企业代表签订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原材料等22个项目、66个标准的制定协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处处长严卫星指出,以标准手段、工艺规范保健食品原料行业,是对我国保健食品业的贡献,将弥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管理部门一直想做但囿于人力物力所限又一直未开展的工作。

据了解,目前我国卫生、药监等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进一步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监管。而中国保健协会也组建了行业诚信自律组织――“信誉保证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完全由保健品生产企业组成,将有利于净化保健品的市场环境。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保健品行业 企业文化 病症诊断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本应充满生机、朝气的行业,近年来却陷入所谓“五年生死时限”的企业文化怪圈,几乎成了“病态行业”,严重困扰着诸多业内人士。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

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软文宣传与广告轰炸策略所带来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业,总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广告宣传。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没有尽到严格依法审查广告的责任,给保健品企业提供违规营销宣传的平台,造成了广告信誉低下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媒体与保健品企业的双重监督,坚决杜绝保健品营销广告中的违规宣传,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广告环境。

(4)形成消费者共同监管体系是消除保健品企业文化病症的重要举措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9篇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软文宣传与广告轰炸策略所带来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业,总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广告宣传。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没有尽到严格依法审查广告的责任,给保健品企业提供违规营销宣传的平台,造成了广告信誉低下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媒体与保健品企业的双重监督,坚决杜绝保健品营销广告中的违规宣传,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广告环境。

(4)形成消费者共同监管体系是消除保健品企业文化病症的重要举措

形成消费者共同监管保健品市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监督权利与工作平台,如在消费者协会中成立“保健品消费者监管协会”专门从事保健品产业的监管工作。协会可以开设热线,专门接受群众投诉;可以在报纸等媒体开设专栏进行“保健品消费者监管协会”将违规企业进行及时曝光,加大监管的处理力度;可以定期组织热心关注保健品企业的消费者进行企业参观检查,加大定期跟踪监管保健品营销的力度等有效措施。

[摘要]解析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文化现状及其危机,已成为当前中国保健品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国保健品企业存在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人才匮乏症、行业制度混乱症等病症。对现存的各种企业文化病症进行诊断分析和综合治疗,才能给保健品行业自己做好“保健”,并能使广大的消费者健康。

保健品行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诊断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本应充满生机、朝气的行业,近年来却陷入所谓“五年生死时限”的企业文化怪圈,几乎成了“病态行业”,严重困扰着诸多业内人士。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软文宣传与广告轰炸策略所带来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业,总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广告宣传。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没有尽到严格依法审查广告的责任,给保健品企业提供违规营销宣传的平台,造成了广告信誉低下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媒体与保健品企业的双重监督,坚决杜绝保健品营销广告中的违规宣传,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广告环境。

(4)形成消费者共同监管体系是消除保健品企业文化病症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保健医生范文 下一篇:税务顾问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