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范文

时间:2023-12-03 13:30:27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篇1

常见的康复治疗误区有哪些呢?

1.不用做康复,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后果:观念错误导致乱治疗、白花钱

很多人认为,治疗中风偏瘫、不会说话、不能吃饭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针吃药,甚至包括一些大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也都这样认为。其实对脑梗塞来说,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救活这些脑细胞,也就是说打针吃药都没有效果。当然,急性期使用的一些药物,如脱水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血脂药物,对防止患者再次发病、稳定病情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在得病6小时内还可以行溶栓治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而对脑出血,是没有药物可以治的。

康复治疗是目前对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这在临床上是经过证实了的。在国外,中风7天后患者就要转到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大约一个月后,转到社区康复中心做进一步的康复治疗。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社区康复中心,甚至大多数医院未设康复科,老百姓更缺乏康复意识,中风后不去康复训练,而是一味打针吃药,最后的结果就是乱治疗、白花钱,对恢复一点帮助也没有。

2.等到出现后遗症才开始康复治疗后果:耽误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很多中风患者及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导致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发病3个月内)。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3.康复治疗很简单,无非就是动动胳膊、拉拉腿后果:自以为是,终致残废

这是最严重的错误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严格按步骤进行训练。训练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如果随意训练,自作主张,必定会出问题。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就是没有按照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的要求做训练所导致。这个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基本上患者这只胳膊和手就残废了。

4.训练时尽量用力后果:用力过度,造成新伤

当人体的感觉功能和肌肉张力正常时,肢体的运动会受到本能的自我保护。例如,某位老年患者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如果手臂受到外力继续向上抬举,就会感到肩部疼痛,同时肌肉也会出现反射性收缩,以对抗不适当的运动,这就是自我保护。如果保护机制不存在了,肩关节任由外力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就会受伤。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患病早期就处于肌肉松弛瘫痪状态,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希望其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贸然在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就极易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等,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最常出现在肩关节和髋关节。

5.急于求成,反复练习后果:徒劳无功,痉挛加重

有些患者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很刻苦地锻炼,但不注意讲究方法,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痉挛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造成更严重的阻碍。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6.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越好后果:导致走路“划圈”步态,难看笨拙

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各关节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偏瘫患者如未经合理训练而急于步行练习,就会出现典型的偏瘫步态。正常人在需要向前迈步时能协调地将髋、膝、踝关节屈曲至适当角度,从而使该侧下肢长度“缩短”,轻松地把脚抬离地面。而偏瘫患者各关节均呈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将骨盆上提才能很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而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需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当训练加重了负责下肢各关节伸展的肌肉痉挛,使关节屈曲动作很难完成。如能在偏瘫早期开始正规康复训练,在患侧肢体运动协调的基础上再做行走训练,则能形成较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

偏瘫康复篇2

关键词 中风偏;早期康复;研究

偏瘫是中风患者临床上出现最多的表现之一,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这些患者常常伴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恶心等临床症状[1]。引起中风偏瘫的发病原因有不少,比如年龄、生活习惯等,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大,中风偏瘫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中风偏瘫的发病原因[2-3]。如何进一步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96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96例中风偏瘫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符合卫生部门制定的关于中风偏瘫的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中风偏瘫患者。男性患者为59例,女性患者为37例,年龄为46~76岁,平均年龄为58.5岁。将本组9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中风偏瘫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均衡性。

1.2 治疗方法[4]: 对照组:给予本组48例中风偏瘫患者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等常规药

物治疗;(2)治疗组:给予本组48例中风偏瘫患者再在对照组基础上,还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方法的主要包括为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中医传统医学等,依据患者症状给予主次轻重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两组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1.3疗效标准[5]:

疗效判断标准分为:(1)痊愈:中风偏瘫患者经过治疗后,肢体功能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具备独立生活能力;(2)显效:中风偏瘫患者经过治疗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基本具备的独立生活能力;(3)有效:中风偏瘫患者经过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到治疗前的一般状态,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独立生活能力;(4)无效:中风偏瘫患者经过治疗后,肢体功能未见任何改善,无独立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临床疗效相比较:治疗组中风偏瘫患者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7.1%)(χ2=6.517,P=0.028<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中风偏瘫患者间的临床疗效相比较

组别 n 痊愈(n) 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8 25 12 9 4 91.7*

对照组 48 22 13 14 11 77.1*

χ2 6.517

P 0.028

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0.05

3 讨论

我国是中风偏瘫疾病多发国家,中风偏瘫的危险因素很多,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性情急躁、气候与季节等都是危险因素。脑中风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康复训练越早越好,从病人送到医院的当天起就应该与治疗同步实施康复训练。本文对两组中风偏瘫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加康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中风偏瘫患者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7.1%)(χ2=6.517,P=0.028<0.05),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中医传统医学等多种方法的康复治疗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骆雪琴,陈春芹,朱云芳. 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影响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4,41(7): 1484-1486.

[2] 张敏娜,贾月.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重要性及防止异常模式[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5): 149-150.

[3] E. Parneix, E. Sorita, E. Maupasi, et al. Comparing pre- post-treatment effects of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in a patient after strok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in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using the situational assessment AMPS[J]. Annals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3, 84(193): e132.

[4] 成国,胡一莉,戴慧峰,等. 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3): 442-443.

偏瘫康复篇3

【摘要】: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偏瘫侧肩痛会使偏瘫肢体康复治疗时间延长,同时,也妨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行走和上肢功能康复治疗的进展。由于肩痛的存在,使得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肉主动活动减少,妨碍了坐位和站立位的平衡维持,造成患者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工作和生活,阻碍了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偏瘫肩痛对脑卒中康复效果成负面性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等望肩部问题,为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促进其独立活动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关键词】:脑卒中 脑瘫肩痛 康复

一 正确摆放 正确的,适当的支撑和正确保持肩关节的主要活动可预防偏瘫肩痛的出现。脑卒中患者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介入。发病后,患者侧上肢主动运动尚未出现;或主动控制能力差时,正确的患肢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和腕与手的肿胀,防止肩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确的摆放肢体能使松驰的肩关节相对稳定,便骨头不易向下或向侧方移动。患者在坐时,患侧肘部,腕部和手应有良好的支撑,避免患侧上肢下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必要时,也可用肩托,或三角巾将患侧肢体托起,使上肢患臂悬吊,也能减轻肩痛的症状。在仰卧位时,患侧痛胛骨下需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同时,患侧上肢也应垫枕,并呈伸展位,掌心向上;在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有掌心向他侧和痛胛骨前伸位,在患侧卧位时,患侧伸直和肩胛骨前伸,并有掌心向健侧。正确的肢体摆放位可以获得正确的本体刺激,从而调整患侧上肢肌肉张力的失衡,利于患肢的功测能恢复。

二 电刺激疗法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肌肉内电刺激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等都是治疗慢性偏瘫肩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脑卒中发作早期运用电刺激治疗患者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能够明显改善肩痛,肩并节半脱位和肩部活动性。

三 运动疗法 对经治40例偏瘫肩痛的患者,20例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bobath运动作为治疗组,分别在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2个月进行对疼痛、肩活动范围,功能独立性、主动功能、痉挛等评定。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肩痛有新减轻,差异无显著性竟义,但在出院后三个月治疗但疼痛和肩活动范围改变有显著意义。表时,长期坚持每日肩部bobath运动治疗可减轻偏瘫患者的肩部疼痛。

四 针灸治疗 应用针灸治疗,主穴、人中、极泉(患侧)、内关、通星、是三星、绝骨、三阳穴、三角泉、交替使用。西窗:按经络辨证进行。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cl,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研究后发现针灸治疗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同时研究中发现针灸配合中药的综合疗法在针灸治疗起着主导作用。早期介入效果更佳。

五 讨论 肩痛不仅延长患者偏瘫侧肢康复治疗时间,导致患者住院时间长,加重经济负担,而且也阻碍了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进程,从而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偏瘫肩痛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法因人而宜。目前临床较多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偏瘫肩痛的患者。有研究认为,脑卒中三级综合康复治疗可以减少卒中患者肩痛的发生率,促进偏瘫肩痛患者肢体综合运动功能的恢复。

偏瘫康复篇4

偏瘫是急性脑卒中最常见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偏瘫康复的研究日益增多。偏瘫早期康复能够很大程度上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存在治疗时机、方法的选择及康复知识的普及等一些问题。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

Abstract: Hemiplegia is the most common sequela of actule stroke which brings heavy burden to society and family.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habilitation of hemiplegia studies increase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The patient is able to restore the limb function to a great degre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if he can rehabilitate in an early phase of Hemiplegia.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like curing opportunity, the choice of method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etc.

Key words:stroke; hemiplegia; early rehabilitation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存活患者中约70%~8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大量的临床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即介入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近年来对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的康复治疗方法研究甚多,现综述如下。

1 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意识障碍Glasgow昏迷量表中的评分>8的状况下就可进行[3]。Brunnstrom根据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详细观察,提出了著名的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此理论认为,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不同于周围神经损伤的直线恢复过程,而是一个曲线恢复的过程,揭示了中枢性瘫和周围性瘫的本质区别[4]。Brunnstrom理论:卒中偏瘫可分为6 期:I期(弛缓期,肌肉迟缓,无反射)、Ⅱ期(轻度痉挛期,出现联合反应)、Ⅲ 期(痉挛加剧期,可随意引起协同运动)、Ⅳ 期(痉挛减弱期,出现分离性运动)、V期(自主运动建立期) 和Ⅵ 期(运动接近正常期,协调运动接近正常,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根据此理论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和程序。卒中偏瘫急性期肢体多呈弛缓状态,故此期治疗应以提高肌张力,缩短软瘫期,尽早进入痉挛阶段为原则[5] 。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1~2级。指患者处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早期(最早1周内,平均2周左右),患者经临床抢救脱离了危险,病情已趋稳定,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受累侧肌力和肌张力均低下,有时出现高肌张力。

2 运动治疗的早期介入

2.1 运动再学习 由于中枢神经细胞损伤不能再生、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接通,此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有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的代偿一般不会自动发展,而有赖于学习和训练[6]。科学的运动再学习和训练就是实行有效的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和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康复前期以物理疗法为主,后逐渐以作业疗法为主。

武丽芳,等:脑卒中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年4月,30(2)2.1.1 PT疗法 包括卧位和坐位抗痉挛姿位的摆放;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肩胛带的活动,活动度应该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健侧、患侧翻身练习;搭桥练习;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嘱其在非治疗时间坐位训练,床头摇高30°坐位,患者能承受最长时间超过30 min后,隔天床头增高10°训练,直至能维持90°超过30 min后开始训练床边健侧、患侧起坐练习;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7]。

2.1.2 OT疗法 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职业劳动及工艺劳动训练等,目的是让病人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主要依据患者各阶段的实际功能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进食、梳洗、穿衣、从床上到轮椅的相互转换等日常生活活动,以及木工、纺织等的手工模拟操作和套环、拼图等文体娱乐方面的训练[8]。

2.2 电刺激 电刺激作为一种物理疗法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按刺激的频率不同可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中频电刺激疗法和高频电刺激疗法。电刺激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一是将带有黏性的电极置于皮肤上(经皮肤电刺激皮下的神经,transeutaneous electrical newe stimulation,TENS);二是将电极插入皮肤内(侵入性电极刺激神经,percutaneous ele- ctrical Here stimulatlon,PENS)。如果插针的部位是根据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原则而选取,则称为电针。可以认为PENS与电针的差别主要是理论上的,而不是实际操作上的[9]。Francisco[10]等将脑卒中6 周的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在康复治疗期间实验组除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外,偏瘫侧腕伸肌每天接受30 min肌电诱导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10-11]是将神经肌肉电刺激[12]与肌电生物反馈技术[13]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将患者主动有意识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微弱肌电信号放大后再输出、刺激相应肌肉引起明显肌肉收缩运动、从而完成闭环刺激模式和反复主动运动训练[14]。郑萍等[14]将早期偏瘫患者90 例随机分为3 组,分别常规治疗组,分别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组和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组,发现:3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肌力及应用Fugl-Meyer评价表、Barthel指数评分表进行评分的分值均有显著性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效相比有明显提高(P

2.3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15]。“运动想象”疗法改善运动学习最有力的解释是心理神经肌肉理论(psyhoneuromusctdar theory,PM)。PM理论是基于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已储存了进行运动的运动计划或“流程图”(schema)这一概念,假定在实际活动时所涉及的运动“流程图”,在“运动想象”过程中可被强化和完善,因为想象涉及与实际运动同样的运动“流程图” [16]。另外运动想象训练需要患者能理解指导语,对于智力或认知障碍、失语患者不宜进行运动想象[15]。王瑜[17]等将30 例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 组患者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观察组患者同时接受运动想象训练和头针治2疗。2组治疗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MBI明显提高(P

2.4 中医理疗早期介入 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是对于治疗时机存在很大争议,甚至形成根本分歧[18]。现代医学认为[19],早期针灸干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脑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针刺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强中枢外周传到功能;对脑葡萄糖代谢,钙离子,ATP代谢也有影响;增强免疫力缓解脑血管的免疫损伤;调节脑梗塞患者LOP和SOD水平,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加速自由基的清除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20]。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21],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皆有着一定的疗效。而且在急性期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针刺。齐宇等在中风发病的超早期(3 h)运用针灸治疗,结果显示疗效满意[22]。

仪器的早期介入也对中风的康复具有影响。赵留庄等[23]在中风发病3 d内运用神经康复理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效果显著。此外,电疗、光疗、水疗、蜡疗以及电针疗法、超声疗法、穴位磁疗、中西药直流电导入等,这些理疗方法的早期介入也为中风病人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心理问题的康复 偏瘫患者经过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还要面对漫长而艰苦的康复过程。由于身体的残疾,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抑郁,焦虑,恐惧,情感脆弱、自我控制力差;行为依赖,被动,意志力差;攻击行为等[24]。

心理康复贯穿整个病程和护理的始终,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支持、鼓励,指导其家属、同事给予病人宽慰,树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锻炼,由替代护理逐渐过渡到自我护理,最大限度发挥患者身体的残存功能[25]。

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躯体、心理、免疫功能、家庭功能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6]。

2.6 各种康复方法的结合 把中国传统的针刺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其疗效越来越多的得到肯定。有针刺配合、点穴配合、康复治疗物理疗法分别结合康复治疗,药物、健肢功能活动、健康指导配合综合的康复训练等,各种康复方法的结合治疗经研究表明都优于单一的康复疗法[27]。

3 问题与展望

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在神经科治疗,出院后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的患者从未得到康复训练,这与国外提倡的早期康复治疗存在较大的差距[28]。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及居民收入不高,大多数急性卒中患者在神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平均住院天数约14 天,不能转到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因此很多患者出院后没有康复治疗发生“废用综合症”或者非科学的康复发生“误用综合症”。 因此应该大力推广和普及三级康复治疗模式[29]。一级康复是指早期在急诊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是指在康复病房/中心的康复治疗;三级康复是指在社区或是家中的继续康复治。因此早期正确、科学的康复治疗对整个康复的过程就更为重要。但对治疗时机及具体方法的选择扔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敬华,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0-751.

[2] 谭娟,邓景责,周文胜.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8):607-608.

[3] 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31.

[4] 潘雷,迟越 .结合Brunnstrom理论探讨卒中后偏瘫体针的选穴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37-1038.

[5] 赵艳玲,唐晨光. 序贯针法分期论治中风病偏瘫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24(4):53-54.

[6] Jang SH,Kim YH,Cho SH,et a1.Cortical reorganization induced by task—oriented training in chronic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Neuroreport,2003,14:137-141.

[7] 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 三级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31365例临床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2):175-180.

[8] 朱玉连,胡永善,谢臻,等.脑卒中偏瘫患者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68-69.72.

[9] 冯龚,何祥.电刺激与神经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8(38): 6977-6979.

[10] Francisco G,Chae J,Chawla H,et a1.Electmmyogram-triggered neuromv-scular stimulation for improving the arm function of acute stroke survivop3:a randomized pilot study[J].Arch Phys Med Rehab, 1998,79 (5):570-575.

[11] Cauraugh J,Light K,Kim S.Chronic motor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recovering wrist and finger extension by electromyography triggered 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J].Stroke,2000,31(6):1360.

[12] Chae J,Bethoux F,Bohine T.Neuromuscular stimulation for upp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acute hemiplegia[J].Stroke,1998,29:975.

[13] Dursun E,Hamamci N,Donmez S.Angular biofeedback device for sitting balance of stroke patients [J].Stroke,1996,27(8):1354.

[14] 郑萍,纪树荣.肌电诱发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偏瘫康复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 2006,21(8):710-711.

[15] 李继刚,田宝. 运动想象的理论模式生理机制与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5):64-67.

[16] Page SJ,Levine P,Sisto SA,et a1.A randomized e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J].Clin Rehabil,2001,15(3):233-240.

[17] 王瑜,李聪元,阎桂芳.运动想象结合头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7,6(7):422-423.

[18] 范刚启,刘冠军.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时机选择[J].中医杂志,1997,38(3):178.

[19] 呙帆,方之勇. 早期介入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 1229-1231.

[20] 赵亚伟.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25:13284-13286.

[21] 范刚启,蔡辉,赵凌杰,等.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的几点建议[J].中国针灸,2004,24(6):434-437.

[22] 齐字,何春慧,周丹,等.针灸治疗超早期缺血性中风16例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3):191.

[23] 赵留庄,李艳娜,庞贺香.早期应用神经康复理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1,16(22):1024.

[24] 甘露,常志杰, 吴世杰.偏瘫患者心理问题的康复[J].中国医学装备,2008, 5(4):42-44.

[25] 李玲玲,马雨慧,周瑞红.早期综合功能锻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868-869.

[26] 王艳云,王拥军.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心理防御及心理干预策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38-140.

[27] 王桂碧,金燕,李燕玲,等.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13-115.

[28] 高艳丽,荣阳.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论著,2007,4(4):1-2.

偏瘫康复篇5

关键词:脑血管病;偏瘫;早期康复;疗效

脑血管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是造成人类残疾、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1]。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破裂,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中老年人,是该病主要的发患者群。偏瘫是指患者一侧肢体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活质量[2]。现搜集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的脑血管病偏瘫76例患者,对其,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2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的脑血管病偏瘫76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病例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20例、18例,共38例,年龄51岁~72岁,平均年龄为(54.26±2.14)岁,其中22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17例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乙组病例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21例、17例,共38例,年龄52岁~73岁,平均年龄为(54.27±2.15)岁,其中23例脑梗死,15例脑出血,18例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

1.2方法 对甲组患者和乙组患者,实施相同的药物治疗,药物选择脑活素、甘露醇和胞二磷胆碱,对脑梗死患者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在服药期间,对甲组和乙组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出现加重情况。确定临床症状无加重、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平稳后,对甲组38例实施康复治疗。治疗方法如下:①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对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易产生紧张、烦躁、焦虑、压抑的心理压力,情绪较为低落,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会影响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必须加强对患者心理状况和不良情绪的了解、分析,告知患者疾病的可控制性和好转性,增强患者对疾病战胜的信念,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②在患者卧床期间,应当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减少患侧受压强度。患侧的腕部、肘部和指关节等应当自然伸展。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易产生坠积性肺炎、褥疮和深部静脉炎等疾病,为了预防上述疾病,应加强对患者的定时翻身,每隔2h 1次。③对患者关节部位加强按摩,按摩2次~3次/d,按摩5下~10下/次,按摩时手法应轻柔,不能粗暴,避免对关节造成损伤。鼓励患者尽早坐起,积极的进行坐位训练。④鼓励病情较轻的患者早日下地锻炼,包括步行、站立平衡和转移等日常动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适当的进行上楼梯、下楼梯等锻炼。⑤治疗期间,必须鼓励患者长期、坚持训练,告知患者只有长期、坚持训练才能保证较好的治疗效果,禁忌半途而废。

治疗6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调查,对比甲组和乙组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 无效:患者不能自理,评分70分。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其中3例无效,占8.57%;19例好转,占54.29%;16例有效,占45.71%,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好。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16%,其中14例无效,占36.84%;16例好转,占42.11%;8例有效,占21.05%,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甲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乙组,生活自理能力优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血管病按照不同的疾病性质,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按照不同的疾病进程可分为慢性和急性[3]。该病具有起病急的特点,患者在发病时会突发吐字困难、口角流涎、口眼歪斜、意识障碍、肢体麻木等,易并发肾功能衰竭、脑疝、脑心综合征等疾病。患者在早期康复阶段,仍需要继续服用药物,增强部分神经系统细胞的功能恢复,尽力挽救受损组织,但药物不能使完全坏死的神经细胞恢复,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治疗。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38例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康复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患者自理能力较好,未实施康复治疗的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3.16%,患者自理能力较差,两组之间差异较大,表明康复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综上分析,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积极的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健,贾应勃,葛斯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14(15):42-43.

[2]张伟,岳喜会,祁亚敏.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3,10(10):46-47.

偏瘫康复篇6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年月~年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例,年龄在~岁之间,男性人,女性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例,年龄在~岁,男性人,女性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例,肌力~级以下。

        方法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次,每次~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结果

        经过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l。

        体会

 &n

  

bsp;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结论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相结合、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针炙、按摩、康复器材等综合康复与护理措施,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偏瘫康复篇7

摘 要: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体会。方法:选取60例中风偏瘫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和中西医护理,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中风偏瘫患者,经过积极药物治疗,早期康复及中西医护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上、下肢肌力>Ⅱ级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出现大幅提高。结论: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及中西医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中西医;护理

    中风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86.

偏瘫康复篇8

1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2008年8月本科收治偏瘫患者35例,其中女16例,男19例,未婚者4例,35例患者从入院即进行康复治疗,同时重点加强心理指导,并贯穿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2 偏瘫病人的心理问题

偏瘫病人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与偏瘫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运动功能、经济状况、参与家庭活动的能力改变,以及就业能力的改变等方面有关,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调,从而就产生一系列的病态心理。

2.1 急躁。一旦发病,患者便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给生活上带来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生活不能自理,都需别人照顾,加上病情恢复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急燥情绪;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寄托于康复工作者快些指导和帮助他们康复。这些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使病人产生焦躁情绪,主要表现为在训练中情绪不稳、易怒,怀疑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由积极转为悲观。

2.2 恐惧。由于偏瘫病人大多数为老年人,而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有更大的恐惧心理。由于年老生理储备能力低,体弱多病,自理能力差,大多数怕痛,害怕活动,担心过早活动对以后有不良影响,甚至拒绝。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心理工作,打开病人的心结,对病人要耐心的讲解,深入沟通,了解原因后对症处理。

2.3 对后遗症的疑虑。许多偏瘫病人对疾病的后遗症无法接受与理解,有时会发脾气,一位正在上班年龄的患者抱怨说,我住院治疗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不能够去上班啊,走路可以了但手还不能写字,我还有许多事要做。尤其是4例未婚的患者更是惧怕后遗症,由于后遗症引起的种种抱怨,担心的问题更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情,情绪波动较大。

3 对不同心理类型偏瘫病人的心理治疗

3.1 对急躁型病人的康复。

3.1.1 康复工作者一定要用和蔼的态度对待病人,病人越是有快些恢复的想法,我们就越要和患者讲清患脑部疾病恢复时间较长的原因,同时又要鼓励患者去积极的面对。脑部受伤要比骨骼、肌肉、其它任何脏器等损伤都恢复得慢。神经细胞坏死不能再生,只有启发和诱导其它脑细胞去代替失去的功能[2]。

因此康复人员在训练中,任何语言的不当和细微的面目表情都可能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对康复失去信心。然而对他们的微小的一点进步给予鼓励,则都会使他们精神振作。所以,和蔼的态度和微笑的表情对病人是否坚持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3.1.2 要给患者康复训练以正确、科学的指导。因为指导失误也会导致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有些人一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这样不但疗效不明显,反而使患者延长了恢复的时间或失去了康复的机会,这样会造成患者新的心理创伤。

3.1.3 经常主动和病人交淡,及时的发现病人康复中出现的新的心理问题,及时的为病人打开心结。

3.1.4 由于患者康复的大多数工作是在家属的配合下进行的。所以对其家属和护理人员要进行偏瘫疾病知识的培训。医生给康复训练指导后,首先要让家亲属领会,然后按照医生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适度的反复训练,尽量为患者增加康复训练的机会。

3.2 对恐惧和后遗症的疑虑型病人的康复。针对那些对疾病恐惧和对后遗症的疑虑型的患者,医护人员要从“病”本身的角度去解释它的发生,发展等,耐心的解释中风后遗症的存在,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后遗症,采取不同的辅助用具,尽量减少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3]。对退休的老人,尽量多安排一些老年人活动,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可以替代患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健肢的娱乐活动,以实现自我活动价值。对于上班的患者,可以和其家属及工作单位联系,尽可能的为患者安排适合的岗位,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让患者感觉到自己仍然是“有用”的人。利用其他的娱乐设施如听音乐,下棋,看书等等,使患者的心情保持舒畅,使他们减少或忽略疾病所带来的不便,慢慢习惯与适应,同时医务人员应定期上门康复指导,对患肢进行功能训练,使患者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建立健全的网络与电话联系,针对患者病情提供可行的辅助用具并对症指导,解除顾虑及烦恼。

4 讨论

35例偏瘫病人中出现心理异常的病人有32例,经过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后23例生活上可以基本自理,并且积极的去面对生活,11例因身体功能难以恢复而长期卧床,生活需要家属照顾,1例患者因病情加重己死亡。心理主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以脑的发育为基础的,在患者发生肢体功能障碍时,因为生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绝望、抑郁、厌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增强胜任感和充实感,同时使患者感到有足够的力量面对现实,从而加快神经功能的康复,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菊峰,张继敏,孙静,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惫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5,35(11):684-683

[2] 高玉芳.心理情感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中国脑血管病康复医学杂志,2003,5(1):42

上一篇:脑卒中康复范文 下一篇:康复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