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中常见的误区

时间:2022-07-20 06:37:04

偏瘫康复中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 过早开始肌力训练

许多患者和家属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无力,可以通过在家里或去健身房自己练握力器或拉力器来恢复肌力。殊不知,脑卒中偏瘫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根本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因此,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目的不是以恢复肌力为标志,并且过早开始肌力训练不仅无益于康复,有时反而会加重肌痉挛,从而影响康复进程。

误区二 期望有“灵丹妙药”

有不少患者曾幻想有一种药物,一吃就好。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很好,可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这种药物。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得到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发生脑卒中后,患者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努力训练,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误区三 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有一部分医生和患者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并认为只有当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及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锻炼。其实,偏瘫的康复应尽早开始,在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的48小时后,就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误区四 康复是医生的事儿,与家属关系不大

一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儿,只要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家属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及督促训练是支持偏瘫患者战胜残疾的力量;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能否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督促和重视程度。

误区五 急性卧床期要静养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大家常将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并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卒中及偏瘫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肢置的正确摆放、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以预防褥疮的产生,避免或减少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六 喜欢在患侧上肢静脉输液

有的患者和家属认为患肢反正不会动,用来静脉输液正好合适。殊不知,这会影响患肢的康复。患肢的血液回流本来就差,加之渗液和活动受限,易引起手背水肿和粘连,从而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概率。

误区七 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患者和家属心急,患肢略微能活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个人牵着、拉着患者开始走路或爬楼梯,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方法不可取。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肢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并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

误区八 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被动治疗

有些患者发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和家属过分依赖,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的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不然,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更重要。

误区九 没有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有些偏瘫患者在医院里训练时,能保质保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训练项目,但是回到家中就忘了医生所教的,未能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患者在医院里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康复进程,巩固康复的效果。

误区十 患肢的恢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为先,并且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接着才有肘关节、腕关节的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误区十一 康复不等于恢复

脑卒中或多或少会遗留一些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及时做了正确的康复训练,机体的各项功能也不可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这里的恢复指的是回归发病前的状态;而康复的意义在于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上一篇:养生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下一篇:酱、醋、肉、蛋如何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