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15 18:41:08

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范文第1篇

一个患者,9岁男孩,隐睾。采集病史时,仔细查体后,问其父相关情况,这位衣着光鲜的农村爷们儿说:有一天,俺家孩子问,爸爸,我跟别的小孩儿一起尿尿,为啥别人都是两个蛋蛋,我却只有一个呢?我用最短的时间强压了一下怒火,并假装思考似的闭了一下眼睛,希望眼睑可以掩饰我凌厉的目光,硬挤出了一个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说:好,我知道了,麻烦你到办公室来一下,在病历上签个字。

我为什么愤怒

这爹当得也太没心没肺了,没看到自己儿子缺个蛋蛋么!同事们说这个家长愚昧,我想的却是谁造成了他们的愚昧呢?我给不出愚昧的成因,我只能说说隐睾。隐睾(cryptorchidism)也称下降不全(incomplete orchiocatabasis),指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下降至阴囊底部。通常早产儿隐睾的发病率为30%,足月儿为4%,1岁时为0.66%,成人为0.3%。这一组随年龄增大而递减的发病率能说明什么呢?是随着胎儿的成熟而下降的,且这一过程在出生后仍未停止,只不过1岁后下降的机会明显减少罢了。所以如果您宝宝(当然是带把儿的宝宝)的到1岁的时候还没下降到阴囊,那就必须得到医院求治了。

好多隐睾之所以被延误诊治,就是因为它似乎并不影响孩子的吃喝拉撒甚至长体重和个头,所以家长即使发现孩子少了个蛋蛋,也没觉得是异常。事实上隐睾分泌的雄性激素足以维持男性的外部特征和,但其生育能力却大受影响。双侧隐睾如果不治疗的话,几乎无生育能力,如果早期治疗生育率可达40%。单侧隐睾2岁前手术,生育率达87.5%,3~5岁手术,生育率达57.1%,13岁以后手术,生育率达54.3%。这组数据表现的问题也很明显,即手术越晚效果越差。现在公认的手术年龄为2岁以前最适宜。

隐睾的治疗

治疗方面除了主要的方法即手术之外,早期还可以考虑激素治疗,通过其内分泌系统促进下降。但多数时候,激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对于那些通过激素治疗没能使下降到阴囊的患者来说,是不是这样的治疗就失去意义了呢?事实也并非如此,因为即使激素治疗没能使下降,但却可以使增大、精索增粗,从而有利于随后的手术。手术也无法使全部的人获得生育能力,而且隐睾也可以有,如果一个人根本不在乎是否有生育能力,是不是可以选择不做手术呢?如何选择治疗方式,选择治或不治的确是患者自己的事,只是选择前必须得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因为隐睾带来的麻烦还不止不育这么简单。

隐睾带来的肿瘤

睾丸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阴囊;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36-01

我们对老年患者阴囊实质性肿块用二维超声及CDFI和能量图进行检查,就部分工作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257例患者,年龄59~74岁,其中均经手术或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方法:用美国GE Voluso彩超及韩国麦迪逊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患者仰卧位,暴露阴囊。先用二维超声观察阴囊内部声像图表现,然后CDFI显示病变部位血流情况。部分病人用CDE进行分析。结果肿瘤47例,①精原细胞瘤29例,增大,肿瘤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回声强度低于正常组织,瘤中见较强散在分布光点。②胚胎性癌3例,增大,肿瘤边界不规整,回声不均,内散在少数大小不等小液性暗区。高频超声在肿瘤内部可见到结节,边界回声较低。③恶性畸胎瘤2例,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常有多个不规则液性暗区,或有钙化强回声出现。④成熟型畸胎瘤11例,二维声像基本与恶性畸胎瘤相同,但增大不如后者明显,且CDFI及CDE显示瘤内血流明显少于恶性畸胎瘤。⑤白血病转移2例,均匀性增大,回声减低,内回声不均匀。以上病变CDFI及CDE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有丰富彩色血流,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及其它脏器(如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征象。 及附睾炎164例,①急性炎38例,肿大,内部可见一处或多处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严重者可见内大片低回声区,伴有鞘膜不同程度积液,CDFI见内低回声区血流丰富。②急性附睾炎12例,附睾肿大变形,内部回声不均,低回声区边界模糊不清,形态欠规则;若有脓肿形成,内可见无回声暗区。③慢性附睾炎114例,病灶主要局限在附睾尾部,紧贴在的下极,呈结节状,境界不清,回声略低,不均质, CDFI显示内部血流不丰富。 挫伤32例,阴囊肿胀,正常形态改变,根据损伤后时间不同呈现内部回声不均、低回声、强回声或液性暗区。同侧鞘膜内可见无回声区,内有密集小光点或纤细光带为积血表现。扭转4例,显示体积肿大,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扭转部位以上精索静脉曲张, CDFI显示血管内五彩血流,扭转部位以下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精索静脉曲张6例,精索静脉曲张表现为和附睾上方精索周围有多个条索状或迂曲状管形暗区,内径可达2~4mm,CDFI检测到静脉性血流频谱。 附睾结核4例,多为单侧发病并弥漫性轻至中度肿大,边界不规整,可呈凹凸不平状或多结节状回声,可呈低、强或混合性,如伴钙化,病灶内可显示强光团。讨论1 对病变部位诊断 根据两侧、附睾显示正常与否,可判定病变是位于内或外,尤其在、附睾触诊不清时,可准确地显示、附睾内部结构,清晰地显示临床上未能判断的小病变。2 对肿瘤诊断 肿瘤多为生殖细胞发生肿瘤,如精原细胞瘤、非精原细胞生殖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及畸胎瘤等。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超声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图像,鉴别肿瘤的类型,还可显示远处淋巴结有无转移,因各类肿瘤超声表现相似,除精原细胞瘤外,多数肿瘤回声不均匀,但随着综合考察病灶二维特征和血流动力改变,CDE、CDFI血流分级和肿块内血流检出率,则可能提示某些肿瘤的病理诊断。如囊实混合肿块内的强回声则有助于畸胎瘤的诊断。 3 对急性病变诊断急性炎、附睾炎、扭转为急性病变。从二维超声图像上,有时难以区别,可应用CDFI和能量图检查。由于急性炎症时,内部及包膜下血流增多,而扭转时,扭转内部及包膜下无血流信号,二者有显着不同。4 对附睾结核诊断 附睾结核随着病程的进展各转归不同,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干酪样坏死以及钙化甚至骨化,其病理改变为超声提供了声学诊断基础。我们结合临床资料,综合总结超声研究,考察病灶二维特征和血流动力改变,CDE、CDFI血流分型、分级和肿块内血流检出率,表明超声对老年阴囊疾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学庸 主编 新编诊疗常规. 第一版. 北京: 金盾出版社,1994,420-421.

[2]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85-1089.

睾丸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阴囊病变 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ultrasonic diagnosis)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尤其是B超,应用广泛,影响很大。【1】对于阴囊来说,由于部位表浅,暴露明显,用高频探头超声对阴囊病变可以快速、便捷的做出检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现就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就阴囊疾病患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随后就阴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012年度,抽取我院诊断阴囊病变56例,年龄22~65岁,患者有阴囊疼痛、肿胀,不育或阴囊空虚等现象。

2、检查方法。在临床检查时应用探头频率5.0~9.0 MHZ的飞利浦HD11 超声诊断仪,患者采取仰卧位,要让阴囊充分暴露;如检查精索静脉曲张可让患者采用站立位进行补充检查,要采用直接探测法进行多切面、多角度的扫查,然后观察阴囊壁是否已经增厚,双侧及附睾是否已经发生病变,精索静脉有无曲张,鞘膜是否已有积液等[2] 。

二、检查结果

在56 例阴囊病变中, 病变24 例(肿瘤4 例,炎症3 例,隐睾10例,外伤4例,扭转3 例),附睾病变11 例(炎症9 例,结核2 例),精索静脉曲张13 例,腹股沟斜疝8 例;病变占39.62%,精索静脉曲张占20.75%,腹股沟斜疝占15.09%,除炎、附睾炎,附睾结核及2 例轻度挫伤保守治疗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对阴囊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为100%。

三、阴囊病变的声像图特征

1、肿瘤。在56例患者中有4 例为肿瘤,均增大且单侧发病;其中2例肿瘤较小,在内能够发现近圆形肿块,周边隐现低回声晕,内部回声较正常粗大、致密、不均,CDFI 观察肿瘤血流信号较丰富;另外2 例较大肿瘤患者失去常态,表面不平整,浸及白膜,肿瘤有坏死现象,呈现不规则液性暗区,

2、炎。炎3 例均为双侧都有炎症,出现不同程度增大,包膜光整,内部回声增粗,CDFI观察内部均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经询问患者均有过流行性腮腺炎病史。

3、扭转。3例扭转均为单侧,其中1 例有轻度增大现象,内部回声稍低,分布均匀,CDFI观察血流消失,包膜处能够发现有微弱血流;另外2 例肿大,回声不均,可见低回声及液性暗区,CDFI观察内部血流消失。

4、外伤:4 例均为两侧都有伤情,其中一例为挫伤,但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3 例撕裂伤,形态失常,包膜中断,内部回声不均匀呈不规则稍强回声或低回声,CDFI 示血肿区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

5、10 例隐睾中病案中有7 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回声在阴囊内均未探及,均于腹股沟探及均质椭圆形回声。

6、附睾炎、附睾肿大9例,用高频探头超声对附睾进行观察:附睾头尾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能够清晰可见,但表面不光滑,内部回声微弱,且不均匀,附睾炎、附睾肿大多因尿道感染而致;

7、附睾结核2 例,外观外形增大,超声包膜回声不清,内部囊实相间并可探及强回声钙化,后方伴声影。

8、精索静脉曲张。从声像图上看13 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有9 例单侧出现,4 例双侧皆有,并且静脉增多呈盘曲状,内径变大增宽(达3~6 mm),立位超声检查较为明显。

9、腹股沟斜疝。从声像图上看8 例均为嵌顿疝,内容物为大网膜者,于疝内可见不规则网格状囊实相间之杂乱回声,内容物为肠管者可见肠内容物,CDFI观察血流信号不明显。

四、 讨论

阴囊位置表浅,患病后很容易被患者自行发现,在临床诊断中基本可以掌握病情。[3]随高频探头超声问世,加上高频超声结合彩超显像技术的临床应运,我们不仅能够清楚的观察到及附睾结构的变化,而且还能够根据血流灌注的特点,获得更为直观的、有效的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信息。

一是肿瘤虽然少见但只要发现病变,绝大多数是恶性肿瘤,患者多为青壮年,在原发肿瘤中生殖细胞肿瘤占90~95%,非生殖细胞肿瘤占5~10%,转移性不常见[4]。目前国内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肿瘤的发生与隐睾有关,本组病案中均无隐睾史,都是因为发现一侧有肿大现象然后去就诊,此时肿瘤已生长到一定程度,存在了一段时间了,故有条件人应该定期检查,这样可以提前能够检查出1 cm 以内的肿瘤。

二是隐睾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目前国内临床普遍认为婴幼儿在1 岁以内还可能自行回落到阴囊内,若婴幼儿2 岁还没有回落到阴囊就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超声早期诊断隐睾,明确部位,指导临床,早期治疗极为重要。

三附睾病变中,9 例附睾炎均因尿道感染而致,病变轻重不一,2 例附睾结核有结核病史,结合病史不难作出鉴别诊断。

四是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常见病,分辨疝的内容物超声检查清晰可见,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信息。

总之,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经济、实用、准确、无创伤、可重复性的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阴囊疾病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晋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科学技术出文献版社,2003:156.

[2] 金友进,王淑秀. 实时超声显像对腹股沟区及阴囊病变的诊断价值. 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14卷 第34期

[3]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四版(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48

睾丸肿瘤范文第4篇

一般认为,如果性生活时一方或双方生殖器官不洁,尤其是男性生殖器官不清洁,会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险。诸如包皮过长者包皮内的分泌物沉积而形成的包皮垢,可使女方患宫颈癌的危险增大。美国医学家指出,犹太妇女很少患宫颈癌,其原因是由于犹太人的规定所有的男性必须进行早期包皮切除术。切除包皮之后,头不易被污染,且清洁时也容易得多,不会形成包皮垢,因而比较安全。男性的癌与包皮过长密切相关。由于头和包皮腔受到包皮垢的劣性刺激,或包皮垢引起的炎症,因而容易诱发恶性肿瘤。

肿瘤多见于20-45岁男性,绝大多数是恶性的,一旦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转移扩散。肿瘤的发生原因,至今未能完全明了,有关专家认为性生活过频亦是其原因之一:是制造的“工厂”,其内生长着数以亿万计的生精细胞,约96%以上的肿瘤都源于生精细胞;如果过于频繁,必然增加负担,迫使它过多产生雄性激素和加速形成;又因“反馈作用”而抑制了脑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造成平衡调节紊乱,这就很可能引起局部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进而可导致肿瘤。

前列腺所产生的前列腺素是人体细胞功能局部调节的“使者”,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它对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胃肠道的正常机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前列腺素在人体内分布很广,但以中含量最高。若过于频繁,或因不洁引起病原体上行而殃及前列腺组织,则可对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学者对一个妇女监狱的调查统计发现,罪犯患宫颈癌的数字比性生活正常的女犯人要高出5倍以上;性生活开始过早(18岁以前)的妇女中,染上宫颈癌的可能性比那些性生活较迟的妇女要大3倍;而对于过早就有体验并且有多个对象的妇女,她们罹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则更大。

传统认为,妇女频繁的生育要比不生育的性生活更容易诱发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然而近些年来西方医学家研究指出,绝大多数宫颈癌和子宫体癌都属于诱发的疾患,尤其是年轻妇女。性生活开始过早的妇女子宫颈和子宫组织细胞尚处于不稳定阶段,对外来刺激相当敏感,她们往往到中年以后发现患了癌症。

美国学者还认为:有些性活跃的男性可能成为宫颈癌细胞的寄生和传播者。因为调查统计发现,配偶患过宫颈癌的男性如果再婚,他们的第二位配偶得宫颈癌的可能性比别的妇女竟高出100倍以上。

近10年来的医学研究提示,Ⅱ型疱疹病毒很可能是引起宫颈癌发生的病原体,医学家发现宫颈癌患者体内带有Ⅱ型疱疹病毒的抗体,性生活过早或性混乱的妇女,由于对象复杂,很可能会遇上Ⅱ型疱疹病毒携带者,因而遭致感染并最终成为癌症患者。

总而言之,不当或恣情,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险,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警惕啊!

睾丸肿瘤范文第5篇

方法 应用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对303例阴囊病变进行检查,并经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303例阴囊病变中,病变55例,其中肿瘤9例,急性炎7例,扭转3例,萎缩2例,隐睾31例,血肿3例;附睾病变27例,其中附睾炎21例,附睾结核6例;其他病变221例,包括精索静脉曲张13例,鞘膜积液53例,腹股沟斜疝151例,阴囊血肿4例。结论 超声检查对阴囊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诊断;阴囊病变;鉴别诊断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71-03中图分

类号:R 697.2文献标识码:A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0年元月至2006年6月经二维超声及CDFI检查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或经临床治疗后证实的阴囊病变共303例,探讨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阴囊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03例,年龄3个月-72岁,病程3天-45年。临床表现有阴囊肿大232例、疼痛42例、肿块249例、阴囊空虚31例及不育17例;9例有外伤史,2例有流行性腮腺炎史,2例有泌尿系结核史。急性炎、附睾炎、附睾结核、2例血肿、阴囊血肿病例经临床抗炎、抗结核等治疗后随访证实,余病例经手术病理确诊。

2.检测方法 采用美国百胜AU-4、美国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7.5MHz和13.0MHz。患者平卧位,必要时站立位,充分暴露阴囊,将探头直接置于阴囊上进行检查,先用二维超声检查双侧、附睾及周围结构有无异常,然后用CDFI观察,双侧对比,并记录存储。

结果

1.超声诊断符合率 303例阴囊病变超声检查有6例与临床、病理诊断不符,其中肿瘤、急性炎各1例,附睾炎和附睾结核各2例,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98.0%(297/303),详见表1。

2.超声声像图表现

(1)肿瘤:二维超声表现为病侧增大,精原细胞瘤病变区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均匀减低,后方声像衰减不明显,周围可见正常组织。胚胎癌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癌病变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不规则液性暗区。CDFI显示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分布杂乱。本组9例中右侧6例(包括1例腹腔隐睾恶变),左侧3例;精原细胞瘤5例,胚胎癌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2例。

(2)急性炎:二维超声显示肿大饱满,内部有局限性回声减低区,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CDFI显示病侧血流信号异常丰富。本组7例中双侧2例,单侧5例。

(3)扭转:均为单侧,二维超声显示肿大明显,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并可见片状无回声区。CDFI显示病侧血流信号消失。

(4)萎缩:二维超声显示病侧体积明显小于对侧,表面光滑,内部回声均匀、致密。CDFI观察未见血流信号。

(5)隐睾:本组31例,双侧7例,单侧24例(右侧14例,左侧10例),位于腹股沟21例,3例位于膀胱前及右侧,4例位于根部,超声检查未探及3例,手术后证实位于腹膜后。

(6)血肿:二维超声显示病侧肿大,内部出现形态不规则低回声,并有片状无回声及密集光点反射。CDFI观察低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

(7)附睾炎:二维超声显示病侧附睾尾肿大饱满多见,边界清而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部分出现小片状无回声。CDFI显示附睾血流信号丰富。

(8)附睾结核:二维超声显示病侧附睾尾肿大,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4例有散在的粗大强回声光点光斑,后方有声影。CDFI显示附睾血流信号稀疏分布。本组左侧4例,右侧2例。

(9)阴囊其他病变:①精索静脉曲张:11例左侧,2例双侧,站立位检查超声表现为阴囊根部静脉呈弯曲状增多,内

作者简介:钟秋红(1964-),女(壮族),广西靖西县人, 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径2.3-4 mm,CDFI观察8例Valsalva试验后有短暂返流,5例Valsalva试验返流信号明显增多。②鞘膜积液:超声表现为周围见无回声区,回声正常。③腹股沟斜疝:腹股沟至阴囊包块,包块内探及高低杂乱回声或肠管回声,腹压增加、站立位、咳嗽时包块增大,平卧位后包块缩小或消失,其中4例包块大小无改变,诊断为嵌顿疝。④阴囊血肿:超声显示阴囊壁明显增厚,层次不清,内见不规则无回声并有条索状光带不均匀分布。

讨论

既往诊断阴囊病变主要通过临床触诊及透光试验。随着超声的问世,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及附睾结构的改变,还可以根据其血流灌注特点,获得更直观的信息,明显提高了阴囊内病变诊断准确性。

引起阴囊急性疼痛的病因主要有扭转、急性炎、附睾炎、血肿等。扭转是精索受牵拉发生扭结而引起急性血管不通畅,致使供血发生障碍,临床上起病急,阴囊疼痛,肿大,典型超声表现为扭转的血流减少或完全消失。有报道认为,血流信号减少的程度和速度与扭转的程度、时间有关[1,2],不全扭转时血流没有完全消失,扭转持续24 h以上,存活的可能性极小。本组3例扭转时间均在24 h以上,CDFI检测血流信号完全消失而行手术治疗。急性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所致,肿大,而附睾炎多见于中青年,常由泌尿系感染或前列腺炎、精囊炎扩散所致,由于炎症可使附睾肿胀,甚至累积形成附睾炎,二者临床表现均有阴囊肿胀,附睾肿大、疼痛,二维超声表现或附睾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从二维图像不易与扭转鉴别,但因炎、附睾炎是炎症反应,血管扩张,流速增快,血流供应丰富,CDFI显示附睾血流信号丰富,本组炎、附睾炎表现与上述结果相符。因此,CDFI可较准确地区别高血流灌注的炎症与无血流灌注的扭转。但有报道指出,此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对不全扭转自行复位后引起的充血与急性炎的CDFI表现加以区别。血肿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上根据病史不难诊断,超声检查的目的在于根据损伤区内的血流信号显示程度判断病情的轻重,如损伤程度轻,CDFI显示病变区尚可见血流信号,而重度损伤,CDFI显示血肿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无,从而估计预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

肿瘤虽然少见,但绝大多数是恶性肿瘤,以右侧多见,好发于20-40岁[3],本组9例中均为恶性肿瘤,6例发生于右侧,2例年龄超过40岁。患侧肿大,肿瘤边界清或不清,内部回声或表现为较均匀的低回声,或为不均匀低回声间有不规则的无回声,CDFI显示肿瘤内血流信号丰富。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例因腹部包块就诊,超声检查发现其右侧阴囊空虚而考虑腹部包块为隐睾恶变,最后手术病理证实。肿瘤应注意与炎、血肿鉴别,三者的二维图像均显示病侧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但炎起病急,有局部疼痛,伴发热等,抗炎治疗有效,而肿瘤局部疼痛不明显,抗炎治疗无效。血肿有明确的外伤史,结合CDFI显示病变区血流信号减少或无的特点,可与肿瘤鉴别。但本组仍有1例误诊为附睾炎,原因是该例患者因合并局部炎症,起病急,阴囊疼痛,超声表现与附睾炎不易区别,而且该例患者未发现有他处转移灶,也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附睾结核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较少见,病人可有肺结核或泌尿结核病史(本组有2例有泌尿系结核史)。该病起病缓慢,病变发展多呈慢性过程,偶有急性过程,临床表现为附睾结节,形态欠规则,表面光滑,轻度压痛。二维超声显示病变多局限于附睾尾部,附睾尾肿大,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减低,其中4例因内部有强回声钙化灶,超声提示附睾结核,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另2例因临床表现、二维图像与非特异性附睾炎相似而误诊,最后由临床治疗随访确诊。一般认为,只有在附睾结核累及,形成脓肿或窦道形成,以及见到散在小钙化灶伴声影时,附睾结核的声像图才具有特征性,否则,与非特异性附睾炎不易鉴别[4]。也有研究发现附睾结核大多累及阴囊壁层,破坏阴囊壁的正常结构,即使在病变早期也可见精索的内外筋膜受累,而非特异性炎症时,即使附睾明显肿大,精索内外筋膜的解剖结构还是可见的[5]。因此在超声检查中,鉴别附睾的特异性、非特异性炎症尤其重要,因为二者在治疗方法中是完全不一样的。

隐睾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尤其在小儿,是最常见的生殖系统畸形,临床上认为1岁以内还有可能自行下降到阴囊内,1岁以后如仍未下降,则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治疗促使下降,若2岁以后未下降到阴囊,则应采取手术治疗。因为隐睾导致恶变几率高,其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20-40倍,因此,超声早期诊断隐睾 、明确隐睾部位,指导临床早期治疗极为重要。当然,位于腹股沟区的隐睾,由于位置表浅,超声容易探查发现,而腹膜后隐睾,由于位置深在,肠气干扰,隐睾又小,超声不易探及。本组结果证实,超声检查未探及,不应轻易作“缺如”的诊断。

鞘膜积液因其具有清晰的无回声及光滑的高回声壁,较易诊断并与阴囊内其他疾病鉴别。腹股沟斜疝临床上表现为站立性或增加腹压时肿块增大,平卧位后肿块缩小或消失,超声检查可分辨疝内容物,此时不难作出诊断。即使是嵌顿疝,根据CDFI显示疝内容物未探及血流信号的特点,仍可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信号。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睾丸肿瘤范文第6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9

精原细胞瘤是肿瘤的一种常见肿瘤,位于腹膜后巨大细胞瘤则较罕见。由于本病早期只是无意发现腹部包块,无疼痛症状,患者多不重视,未及时就诊,又未行全面检查,故易误诊,延缓治疗。现将本科,2012年3月收治右腹膜后巨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周某,男,37岁,因无意发现右下腹无痛性包块3年,约拇指大小,近3月来,右下腹包块进行性增大,无疼痛及其他不适,二便正常。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右中下腹可扪及约14 cm×9 cm×7 cm肿块,活动度可,边界清,表面光滑无触痛,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移浊(-),右腹股沟及阴囊未扪及,指诊无异常发现。胸片:未及异常,血、尿常规无异常;B超:肝、胆、脾、胰、肾无占位病变,右中下腹异常回声,大小约140 mm×68 mm×100 mm,内部回声欠均;CT描述:平扫示右中下腹部见团状混杂密度灶,CT值45 ~13 HU,最大截面径线相邻结肠,肠管受压变窄,肝、脾、双肾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诊断:右中下腹部占位性病变,来源于肠系膜可能。

1.2 诊断和治疗 入院诊断(1)右侧隐睾;(2)肠系膜囊肿。行术前准备,于入院3 d后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下腹一来源于腹膜后约13 cm×8 cm×6 cm灰白色肿块,外侧紧邻升结肠、回盲部,边界清,肿块向腹腔突出,表面有精索、输精管附着,部分浸润,肠系膜及区域性腹膜后未及肿大淋巴结,肝脏未及占位性病变,结肠、盆腔未及异常。术中诊断:右肿瘤(精原细胞瘤可能),拟行右肿瘤切除。术后病检:精原细胞瘤(见图1),免疫组化:PLAP(+),CD117(+),CD3(-),Ki-67

图1 精原细胞瘤病检单截图

2 结果

随访3个月,无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腰腹痛、腹胀等症。饮食可,二便正常,临床体检无异常发现。

3 讨论

3.1 病因 精原细胞瘤可能与遗传、隐睾、外伤、内分泌及化学致癌物质有关,其中下降不全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本例就是右侧下降不全,位于腹膜后产生恶变所致[1]。

3.2 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精原细胞瘤起源于的原始生殖细胞,为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男性,常为单侧,右侧略多于左侧,约占肿瘤的60%,该瘤为低度恶性,可发生于腹腔、腹股沟管、阴囊,隐睾患者在腹部或腹股沟部发现肿块并逐渐增大,常是隐睾发生恶变的表现。精原细胞瘤以淋巴道转移为主,少数以血道转移,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有的患者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晚期可有嗜睡、体重减轻。10%~20%的患者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该类患者内分泌功能失调,生精障碍,不育不孕机率升高。

3.3 精原细胞瘤的诊断 精原细胞瘤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外,主要靠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查,细胞形态结构单一和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是精原细胞瘤细胞形态的两个特征,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呈条索状结构,与正常精小管内精原细胞相似,瘤细胞大,圆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胞浆透明,核大,位于中央,核膜及染色质较粗,有1~2个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不多[2]。

精原细胞瘤可分为典型精原细胞瘤、未分化精原细胞瘤和精母细胞精原细胞瘤3个亚型。临床可分为3个分期:I期,肿瘤只局限及附睾,尚未突破包膜或侵入精索,无淋巴结转移;Ⅱ期,由体检或辅助检查证实已有转移,可扩散致精索、阴囊、髂腹股沟淋巴结,但未超出腹膜后淋巴结区域,转移淋巴结未能扪及者为Ⅱa期(此病例即为此期),临床检查扪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者为Ⅱb期;Ⅲ期,已有横膈以上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3.4 治疗 一经发现宜早期行肿瘤切除,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精原细胞瘤对放射高度敏感,高位摘除后,应对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照射,并可配合苯丙酸氮芥等烷化剂或顺珀为主的综合治疗,对Ⅲ期患者以化疗为主,辅以局部放疗。另外我国首创的“N-甲酰溶肉瘤素”治疗精原细胞瘤,有效率达91.3%,其中2/3完全缓解。

3.5 疾病预防 及早治疗隐睾,避免外伤和过度对预防精原细胞瘤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8-696.

[2] 李玉林.病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4.

睾丸肿瘤范文第7篇

癌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常见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癌好发于20~40岁男性青壮年,其发病原因不明,癌症状以的明显肿大为主要特点,不过早期发病时并没有明显症状,在病情恶化后,会以非常快的速度扩散转移,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中青年男子要增强防病意识,提高警惕,一旦发现以下特殊征象,应及时上医院检查。

肿大肿大的形状并不均匀,有时很不规则,患有肿瘤的一侧可以肿大突出得格外明显。

沉重感肿瘤是一个实质性肿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重量骤增,患者会有沉重的下坠感觉,甚至影响行走。如果用手托起,犹如托着石头一般,有一定的重量感。

质地坚硬用手触摸,会感觉像石块状,质地很硬,这与普通发生炎症时呈均匀性肿胀和质地较软有显著差别。

透光试验阴性

因肿瘤生长得致密坚实,里面并无液体,透光性便大大减弱。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进行肿瘤标记物血甲胎蛋白(AFP)检查,同时,还要进行B超、CT等影像学全面检查,以便详细了解肿块性质,有无淋巴结肿大、转移等。一旦发现癌早期症状,要及早进行治疗,其早期治愈率显著高于晚期。

预防癌从日常生活习惯做起

要防止受伤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防止的意外伤害,比如骑自行车时尽量减少对部位的压迫;二是在性生活时要预防对的伤害,避免激烈的动作对脆弱的造成损害,埋下病变隐患。

不吃含有赭曲霉素A的食物赭曲霉素是一种重要的致癌物质,极易诱发癌。它主要由生长于谷物和咖啡豆上的真菌产生,所以发生霉变的谷物千万不要食用。

穿宽松的四角内裤使宽松悬垂,保持其自然形状是最好的,所以穿宽松的四角内裤比穿紧身三角裤好,是预防异常的好方法。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坐着超过10小时更容易得癌,这是预防异常需要特别注意的!

要减少脂肪性食物的摄入脂肪含量高的饮食会干扰激素的产生,与异常的出现有关。饮食清淡、生活规律、经常锻炼对预防异常很重要!

小知识:沐浴后常做自检

男性自我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沐浴后,这是因为任何局部紧张都会使阴囊收缩,影响检查,沐浴后阴囊皮肤放松,检查比较容易,检查结果也比较准确。

睾丸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阴囊;脂肪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脂肪瘤是常见体表良性肿瘤,好发于颈、肩、背、大腿及臂部[1],发生于泌尿系者罕见,而发生于阴囊者更为罕见。笔者对阴囊脂肪瘤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表现及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6岁,因发现阴囊内肿物6年于2013年4月24日收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阴囊肿物,最初花生大小,无发热及疼痛,不伴血尿、尿频、尿痛等症状。6年来患者阴囊肿物逐渐增大,逐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双肾区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及尿道外口外观正常,阴囊皮肤正常,阴囊内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13cm×6cm,质软,无压痛,及附睾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为阴囊脂肪瘤,术前常规检查无异常,于2013年5月2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阴囊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阴囊内肿物约13cm*15cm,以脂肪成份为主,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将肿物完整剥离并切除后送病理科。术后病理诊断为阴囊脂肪瘤,随访1年阴囊脂肪瘤无复发。

2 结果

CT表现:阴囊内脂肪密度肿块影,CT值-40~136HU,呈分叶状,边界清晰,其内见条状纤维间隔,可清楚显示及附睾受压向左向下移位,与肿瘤间界限清晰。病理诊断:大体观呈分叶状,包膜完整,长径15cm,切面呈黄色,可见散在白色条带。经多处取材,镜下见分化成熟脂肪细胞,核小染色不深,包浆空,考虑为脂肪瘤。

3 讨论

3.1阴囊脂肪瘤概述 脂肪瘤是常见的源性间叶组织肿瘤,生长缓慢,发病率约2.1‰[2],常发生于体表,阴囊内由于少有脂肪组织,所以阴囊脂肪瘤罕见,常因偶然发现或肿瘤增大引起阴囊受压症状而就诊。

3.2病理 阴囊脂肪瘤病理特点:肉眼大体观及镜下所见均为成熟脂肪组织为其典型特征,大体观多为结节状或分叶状黄色油脂状肿物,有包膜,质地柔软,边界清晰,切面黄色油腻,较大者可见纤维分隔。镜下所见为大量成熟脂肪细胞,可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分隔。

3.3阴囊脂肪瘤的CT表现 阴囊脂肪瘤罕见,其CT表现结合文献可总结为:①阴囊内脂肪密度肿物,密度多均匀,CT值-40~136HU,肿物与正常皮下脂肪组织相同,此为阴囊脂肪瘤特征性CT表现。②肿瘤边界一般清晰,常可见薄层包膜。③肿瘤可见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偶见钙化,尤其是形态呈分叶状、直径大于7cm以上者。④阴囊脂肪瘤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呈结节状、分叶状。早期大部分为结节状,后期由于其生长不均一性,可呈分叶状[3]。⑤CT可清晰显示肿物与及附睾的关系,及附睾多由于受推压而向一侧移位,偶可见肿物与、附睾及皮下组织粘连。⑥肿瘤增强扫描,CT值无明显改变。

阴囊脂肪瘤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切除不完全易复发,因此术前定性诊断及周围毗邻组织器官关节非常重要,CT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轴面可避免重叠,且可多方位重建,通过对肿物密度CT值的测量,可对阴囊脂肪瘤作出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且可清晰显示肿物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4],可做为阴囊脂肪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3.4鉴别诊断 阴囊脂肪瘤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阴囊脂肪肉瘤:病理提示成熟的脂肪组织及未成熟的脂肪组织并存,分化差者,可仅见未成熟的脂肪组织,肿瘤生长迅速,包膜常消失,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CT提示肿物密度不均,边界不清,且肿物组织CT值高于脂肪密度[4~6]。WHO软组织及骨肿瘤分册将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并类于非典型性脂肪瘤样肿瘤,两者具有相同的遗传学及形态学特征[7]。②肿瘤:多为青壮年,肿物位于,生长迅速,多数肿瘤早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CT提示内实性占位性病变[8]。③阴囊表皮样囊肿:肿物内常充满皮脂样物,常并发感染,密度不均,高于脂肪密度。④腹股沟斜疝:疝入阴囊腹股沟疝肠内容物常为小肠,CT提示可见肠管样结构及肠内容物,局部肠壁肿胀、强化,腹腔内可见肠梗阻征象。

总之,阴囊内脂肪样密度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较大者可见纤维间隔为阴囊脂肪瘤特征性CT表现。CT能对其作出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在疾病的定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9],是临床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发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77.

[2] Rydholm A , Berg NO.Size, site and clinical incidence of lipoma. Factor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ipoma and sarcoma[J].Acta Orthop Scand,1983,54(6):929-934.

[3] 尹桂园,李世存,超声诊断阴囊脂肪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1):1960.

[4]孙凤霞,岳军艳,骨旁脂肪瘤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09,22(6):533-535。

[5]王礼斌,陆明,王健,等.腹膜后脂肪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41-1043.

[6]盛鸿颖,王冰,王阿樱,磁共振诊断巨大脂肪肉瘤1例[J].医学信息,2006,19(1):170。

[7]Dei Tos AP,Pedeutor F,Atypical lipomatous tumomr/well 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A].In:Kleihues P,Sobin LH,ed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tumors of soft tissue and bone[M].Lyon:IARC Press,2002:35-37.

[8]张莹莹,徐荣天,刘屹,等.肿瘤的MS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3):434-437.

睾丸肿瘤范文第9篇

【关键词】超声显像 阴囊 附睾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356-02

高分辨力的超声显像对阴囊疾病的诊断能力,已有明显进步。无论是临床能否触及到的病变,超声均能清楚地显示。但是对病变病理性质,如肿瘤的良恶性或炎性包块,尚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高敏感性的彩色多普勒显像(CDI)与高分辨力超声卢显像结合,扩宽了诊断视野,增加了确诊阴囊疾病的数量,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手术。超声检查阴囊的适应症有:(1)可触及性块,如阴囊积水,附睾及囊肿,阴囊内肿瘤,腹股沟疝,精索静脉曲张等;(2)阴囊疼痛,包括附睾-炎,精索扭转,阴囊外伤等;(3)不孕症,器官发育不良,精索静脉曲张,下降不足(隐睾症)等。本文就以上主要阴囊疾病的超声显像和CDI研究综述如下。

1 检查方法

除部分精索静脉曲张病人检查可取直立位外,一般病人均取仰卧位,一般人均取仰卧位。用一个毛巾卷垫在阴囊下方,用另一块毛巾放在上方使其帖近腹壁,以保证充分的检查视野,使用仪器配有5-12MHz探头,并配有敏感的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装置,足以探测低容量和低速血流[1]。

2 可触及肿块的非肿瘤性疾病

2.1阴囊积水:是由鞘膜内液体积聚所敛,故也称鞘膜积液。多数为原发性的,少数由外伤、感染、扭转或肿瘤引起。其超声表现为环绕周围的体积可变化的诱声暗区。 Peter等报告了一例原发性阴囊积水,其动脉无舒张期血流和静脉无血流,这种血流的异常与阴囊积水的关系尚不清楚。

2.2 附睾囊肿:囊肿多位于附睾头部,源自网状上皮,其大小可以几毫米至数厘米, 可呈单囊性或有分隔的多囊性。声像图表现为界线清楚的无回声暗区,含成分的囊肿内有可沉淀细小微弱的混浊回声。

2.3 囊肿:大多数囊肿起源于白膜,位于周围,多在其后部,其大小多在数毫米,但可触到。囊肿的声像图特征与身体其它器官囊肿一样,边界光滑,内部为无回声。

2.4 阴囊内钙化和小结石病:内偶有可显示小的孤立性的钙化,即光团或光点伴声影或彗星样声尾。通常认为是肉芽肿或静脉石,但也有人认为是“烧坏的”肿瘤。弥漫的分布均匀的小钙化灶可见于萎缩的。外结石少见,见于隐睾症、不孕症,固定术和男性假性两性畸形等。内外的钙化还可见于慢性结核和陈旧性外伤。值得注意的是,的小结石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Robert等复习了86例小结石病文献报道,其中,不孕症占37%,恶性肿瘤占29%[2]。故此,对内钙化的病人,如果其它检查没有获得肿瘤的证据,而未行手术治疗,也应当密切随访观察。

3 阴囊疼痛

3.1 急性感染性疾病:阴囊急症绝大多数由感染性疾病引起,其中附睾炎占75%,大多数炎由附睾炎扩散而致。单纯性炎少见,是由于梅毒,腮腺炎等血行感染发生。超声显像表现附睾和肿大,内部有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回声,可有鞘膜积液和阴囊壁增厚(>0.7cm)。CDI见增大的附睾或内有丰富的彩色血流,频谱多普勒显示动脉的阻抗指数(RI)低于0.7,而收缩期血流的峰速(PSY)增大, Brown等提出当两个动脉之间的PSV比值≥1.9时, 确定炎的准确性为90%,而附睾之间的比值≥1.7时,确定附睾炎的准确性达93%[3]。

3.2 慢性感染疾病:阴囊的慢性感染常由于急性感染治疗不彻底或某些特殊感染,如结核、布鲁氏菌和密螺旋体感染等,一般症状较轻。其主要超声表现为轻度重大,回声不均,常为略低正常组织的回声;附睾增厚,回声增强。附睾结核是常见的,早期与急性感染的超声特征类似,后期表现为不均匀的强回声或低回声区,伴有钙化后方有声影。

3.3 扭转:本病也称为精索扭转,起因于鞘膜内扭转的异常运动。通常为双侧性,可伴有阴囊积水,需行固定术。其声像图在急性期附睾不同程度肿大,阴囊壁增厚;亚急性期,附睾出现无回声暗区;晚期缩小和回声减少,附睾仍肿大并且回声增强。在急性期,CDI显示供应的血流减少或消失,而周围血流正常;在晚期,周围血流增加,而内仍无血流。

3.4 阴囊外伤:阴囊的开放性伤害需要及时手术修复。超声在阴囊伤害程度、扭转和错位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中起到重要作用。阴囊包皮伤可阴囊壁增厚,血肿时周围有无回声暗区或低回声区。如果包膜局部中断,证明破裂。内血肿见内有局限性低回声区或液性暗区。血肿的不同声像图表现,表明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对血肿病人应进行随访检查直至血肿完全消失[4]。

4 与不孕症有关的疾病

4.1 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是弯曲的蔓状静脉丛异常扩张,直径超过2mm,影响了的引流。超声显示弯曲的管状结构,CDI显示管腔内有逆向彩色血流,在深吸气或站立时更加明显。

4.2 隐睾症:本病不仅与不孕症有关,与恶性肿瘤和扭转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及时诊断是重要的。大多数下降不足的位于软组织内和腹股沟管内,超声显像检查的敏感性达97%。检查时应从阴囊处着手向上至腹股沟依次进行,下降不足的表现为小的,低回声型的酷似正常的椭圆形结构。CDI显示隐睾内及周围有宽频带低阻力型动脉频谱的血流。当隐睾体积较大,血流丰富时,应考虑恶变可能[5]。

5 阴囊内肿瘤

5.1 原发性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主要来源于生殖细胞。常见肿瘤如下。

5.1.1 精原细胞瘤,最常见(占40~50%)。其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清楚或不清,内部回声均匀,可有钙化点。

5.1.2 胚胎细胞癌(占20%),恶性程度高。其超声表现是肿瘤较大,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伴有液性无回声区和钙化。

5.1.3 畸胎瘤,发生在儿童可为良性和恶性,但在成人中多为恶性。主要由生殖细胞层组成,含有液化和钙化。肿瘤一般小于2cm,超声显示为混合回声,其钙化表现为散在的光点和光团,后部伴有声影。

不常见的肿瘤包括兼有畸胎瘤和胚胎瘤细胞的两种畸胎瘤,含有多种肿瘤细胞的混合细胞肿瘤和卵黄囊癌,绒毛膜癌等。以上肿瘤声像图表现为混合回声。基质肿瘤表现为局限性实质性低回声或高回声。“烧坏的”肿瘤是原发性肿瘤已经退化,已恢复到正常大小或已萎缩,超声显示为实质性回声或钙化灶。一般肿瘤的CDI表现为较大肿瘤内有彩色血流信号,小于1.5cm者血流信号较少,而良性肿瘤很少有彩色血流。

5.2 继发性肿瘤 主要来源于类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常为双侧受累,一般不累及附睾,超声特征为增大,内有弥漫性或局限性低回声区。转移瘤非常少见,超声表现通常为低回声。

5.3 外肿瘤 源自附睾和精索等其它组织的外肿瘤少见。基质和精索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较常见的实质性外肿瘤常位于附睾尾部,多发于中年,肿瘤较小。声像图表现与正常类似,为均匀的中等回声或较强回声[6]。

6 结论

高频超声与CDI结合对精索静脉曲张,附睾和感染,以及阴囊扭转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超声显像和CDI对阴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Robert A. Older. Laurence R. Watson( eds) Ultrasound Aozatomy of the Normal Male Reproductive tract. J Clin Ultrasound,1996;24(8):389

[2] Robert LM. RobertW, Susan W, et al.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A Benign condition with a M alignant Association. J Clin Ultrasound,] 996;24(4):197.

[3] Brown JM,Hammers LW, Barton JW, et al. Quantitative Doppler assessment of acute scrotal inflammation. Radiology,1995;197:427.

[4] Thomas E.H. Ultrasound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acute scrotum. J Clin Ultrasound,1996 ;24( 8):405.

[5]蒋苏齐,刘兰庄,王占江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隐睾症中的应用.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9):33.

睾丸肿瘤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频探头;诊断;阴囊

阴囊内疾病是门诊中的常见病,本文通过2007~2010年本院97例患者的彩超高频探头诊查,并经外科的手术及病理证实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97患者中,年龄最小患者12岁;年龄最大患者62岁,平均年龄为41岁。使用Voluson730Pro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 MHz,常规扫查阴囊部位,隐睾者还需要下腹部扫查,检查者采用多切面、多方位扫查。测量后观察病变部位病变情况,总结超声图像特点。

2 结果

肿瘤18例,占19%。①精原细胞瘤11例。增大,肿瘤边界比较清楚,可不规则,内部回声较均匀,回声强度低于正常组织,瘤中可见较强的散在回声光点,彩色多普勒血流较丰富。②胚胎性癌4例。增大,肿瘤边界可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大小不等的小液性暗区,还可见点状强回声。肿瘤内部结节,边界回声低。③恶性畸胎瘤1例。增大,表面凸凹不平,内部回声显示极不均匀常有多个不规则形液性暗区和强回声。④成熟型畸胎瘤3例。回声特点基本与恶性畸胎瘤相同,增大没有恶性畸胎瘤明显,彩色多普勒血流明显低于恶性畸胎瘤。⑤转移性病变1例。均匀性增大,内回声不均匀,回声减低,周边及内部均可见较丰富血流,并可见周围淋巴结等转移图像。

、附睾炎症16例,占17%。①急性炎7例,增大,内部回声表现为局部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多伴有鞘膜积液,内部可见彩色多普勒血流明显。②急性附睾炎5例,附睾外形增大、变形,内部回声不均,透声增强。受累区界限不清,边缘不规则,多数伴有鞘膜积液。只有少数形态改变不明显。只表现为附睾回声不甚均匀,内可见无回声时,即有脓肿形成。③慢性附睾炎4例,在附睾尾部,呈结节状,界限不清,回声略减低,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不丰富。

扭转8例,占8%。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扭转部位以上血流丰富,以下几乎不见血流。

血肿11例,占11%。阴囊肿胀明显,本组8例为骑车外伤所致,3例系外力所伤。周缘部不光整,有的可见一低回声区,范围比较局限。有鞘膜腔积液者,在液性暗区中见少量散在分布的点状和絮状低回声光点及光带,其内可见飘动。

鞘膜积液16例,占17%。本组21例为原发性鞘膜积液,5例为继发性鞘膜积液。周围可见液性回声包绕,鞘膜脏层与壁层夹角小于90°。

精索囊肿4例,占4%。位于和附睾的上方和外上方,囊肿直径1至5.1 cm,纵切时及附睾上方可见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周围有包膜回声,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后方透声好,囊肿越大透声越明显。

附睾囊肿5例,占5%。发生在附睾头3例,附睾尾2例。表现为附睾中的圆形或椭圆形暗区,边缘光滑,周边清晰而无反射光带,最大囊肿直径2.0 cm,囊肿越大透声越明显。

附睾结核3例,占3%。表现为附睾增大,边界不整,多呈凸凹不平或结节样回声,有的低回声,有的强回声,或混合性。合并钙化时病灶内显示强光团。

精索静脉曲张6例,占6%。和附睾上方精索周围有多个条索状或圆管形暗区,扩张的暗区直径通常在2.5~4.4之间,可见多普勒静脉血流频谱。

隐睾10例,占10%。隐睾常位于腹股沟区,通常在患侧阴囊外上区,即在腹股沟管的内环、外环、及管内探测。患侧由于发育不全而较健侧小,常呈类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包膜清晰。需要仔细寻找,有2例隐睾找不到。

3 讨论

3.1 高频探头诊断阴囊内疾病,较与传统5 MHz环阵探头加水囊简便,而且通过实践,显示率也大大增高。

3.2 彩色超声可以显示血流,比如精索静脉曲张的曲张静脉血管轮廓、范围及扩张直径;急性炎与肿瘤较丰富的血流;慢性附睾炎等血流不丰富;扭转内部及包膜下几乎不见血流[1]。

3.3 附睾结核随着病程的进展阶段而转归不同,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干络样坏死以及钙化,其图像特征反映的病理改变有特殊意义[2,3]。

3.4 肿瘤内的囊实混合回声中,如果有强回声,有助于畸胎瘤的诊断。

3.5 彩超高频探头通过图像诊查区别临床难以区分的上部肿物还是附睾肿物;临床的部分囊肿(白膜下)与肿瘤区别也立可便知[4]。

3.6 立位时交通性鞘膜积液与精索静脉曲张较卧位时明显,应该对比观查;阴囊一侧疾病时,要与健侧对比观察,提高诊断率[5]。

彩超高频探头检查方便、快捷、无痛苦,以上各种疾病可以各个方位、反复诊查。此种诊查方法有重要价值,应做为阴囊内疾病的常规、首选的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诊断与治疗的重要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24-33.

[2] 刘衍斌,等.超声对阴囊实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12):930-931.

[3]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78-590.

[4]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图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9):131-168.

上一篇:腹膜后肿瘤范文 下一篇:抗肿瘤药物范文

热门文章 更多>

睾丸肿瘤

精品范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