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范文

时间:2023-03-11 21:34:51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张音李威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对康复训练的作用

中风偏瘫的软瘫期(脊休克期),虽然可采用异化技术的促进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牵伸肌肉、挤压肌腹、短暂冰敷、皮肤刺痛等[22],但这些治疗方法费时费力,其刺激量相对较小,疗效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此时用针灸醒脑开窍法,针刺水沟、内关、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给予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疗效[23]。冯斌等[24]认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围的足底,与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诱发作用相类似,刺激后出现明显的屈曲反应,既可直接兴奋下肢屈肌,又可预防与减轻伸肌的痉挛,此法以运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早期神经反射弧的建立以促进瘫痪的肌力迅速恢复。针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郭泽新等[25]在治疗中体会到,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医师可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研究证明,针灸可刺激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26],改善颅内血液循环[27],而且还可以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28],从而有效地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针刺可缓解痉挛状态。当脊休克恢复后肌张力逐渐增高以至出现痉挛,解除痉挛状态、抑制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速度运动、精细运动成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任务[29]。严伟等[30]运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针刺以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为主,降低了牵张反射,使肌张力降低,结合康复训练中的抗痉挛、神经促通技术,可缓解偏瘫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周光辉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瘫痪肢体出现痉挛时,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可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达到抑制兴奋过高的脊神经的目的。

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的意义

传统针灸疗法虽然促进了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但若缺少针对性的练习和正确指导,就很容易产生代偿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这种代偿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很难纠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分阶段、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反复动作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大脑运动皮质区动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复学理论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缺少运动模式的概念,随着康复评定标准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中医师认识到“独取阳明”实际上仅适用于中风后瘫痪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动肌肌张力恢复并增强后,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协同运动,某些关节可以出现独立运动,此时上肢的屈肌过屈是由于伸肌未能过伸,下肢的伸肌过伸是由于屈肌不能过屈所致,故此期的针灸治疗应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阴阳经穴相配,减少对原屈(伸)肌的针刺,而改在相对应的原拮抗肌的针刺治疗,协调及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4]。

偏瘫康复范文第2篇

许多患者和家属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无力,可以通过在家里或去健身房自己练握力器或拉力器来恢复肌力。殊不知,脑卒中偏瘫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根本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因此,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目的不是以恢复肌力为标志,并且过早开始肌力训练不仅无益于康复,有时反而会加重肌痉挛,从而影响康复进程。

误区二 期望有“灵丹妙药”

有不少患者曾幻想有一种药物,一吃就好。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很好,可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这种药物。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得到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发生脑卒中后,患者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努力训练,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误区三 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有一部分医生和患者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并认为只有当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及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锻炼。其实,偏瘫的康复应尽早开始,在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的48小时后,就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误区四 康复是医生的事儿,与家属关系不大

一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儿,只要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家属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及督促训练是支持偏瘫患者战胜残疾的力量;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能否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督促和重视程度。

误区五 急性卧床期要静养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大家常将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并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卒中及偏瘫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肢置的正确摆放、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以预防褥疮的产生,避免或减少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六 喜欢在患侧上肢静脉输液

有的患者和家属认为患肢反正不会动,用来静脉输液正好合适。殊不知,这会影响患肢的康复。患肢的血液回流本来就差,加之渗液和活动受限,易引起手背水肿和粘连,从而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概率。

误区七 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患者和家属心急,患肢略微能活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个人牵着、拉着患者开始走路或爬楼梯,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方法不可取。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肢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并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

误区八 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被动治疗

有些患者发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和家属过分依赖,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的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不然,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更重要。

误区九 没有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有些偏瘫患者在医院里训练时,能保质保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训练项目,但是回到家中就忘了医生所教的,未能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患者在医院里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康复进程,巩固康复的效果。

误区十 患肢的恢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为先,并且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接着才有肘关节、腕关节的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误区十一 康复不等于恢复

脑卒中或多或少会遗留一些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及时做了正确的康复训练,机体的各项功能也不可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这里的恢复指的是回归发病前的状态;而康复的意义在于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偏瘫康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

脑卒中(Stroke,脑血管意外)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本文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进行分析,现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患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者,共80例。其中脑出血36例,脑梗死44例。

1.2康复治疗

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①松弛性瘫痪:发病早期症状有时不伴有意识障碍。出现面部瘫痪时在初期可以侵犯整个脸部,随着恢复可遗留下半部分的脸部瘫痪。上肢往往影响手指的分离运动,手指关节伸展。另外伸肌群的瘫痪也较严重。下肢主要是屈肌群功能障碍,整个下肢呈伸展位。②痉挛性瘫痪:多数是由于松弛性瘫痪向痉挛性瘫痪发展而来。过度时间多数在发病后,从第4周开始到第7周之间。痉挛性瘫痪的症候学特点是瘫痪与肌肉紧张异常分布。在上肢瘫痪是伸肌群明显,下肢是屈肌群明显。

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以患者卧床与否进行两阶段治疗。早期康复方法: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以完成转换,避免褥疮、深静脉血栓或坠积性肺炎形成,同时保证患者肢位优良,避免发生肌肉痉挛现象;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有机结合,在早期肌肉按摩基础上鼓励患者循序渐进以“健”带动“患”展开主动运动;开展坐位训练,在患者第一次取坐位时不可取直立坐位,可利用靠背架或起立平台进行辅助;床上立体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使患者肌力得以强化;语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相应语言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专业技师与专业康复医师要旁站指导并给予相应治疗,每天进行2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长为45min,共治疗45d。

二、结果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规范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早期康复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日,加快恢复时间,其效果也较非早期康复者为好。经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后期康复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三、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枢运动神经常出现不可逆损伤,其功能恢复并非单纯靠药物就可恢复。偏瘫是中风主要证候之一。临床见症为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有半身麻木,重则感觉完全丧失;有的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有的肢体瘫软等。中风所致偏瘫是指一侧锥体束损害导致同侧上、下肢体的瘫痪。病损部位可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脑干等部位,并常见锥体外系损害。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属中枢性瘫痪,多为偏瘫,是最重要的致残原因。患者在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为弛缓性瘫痪期,表现为病侧肢体肌肉呈弛缓性瘫痪状态,无自主运动,随后病侧肢体的肌张力开始增加,并逐渐进入痉挛期。一般指发病后l~3周内,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尽快使患者从床上的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开始床上生活自理,为改善期的功能训练创造条件。因此,一旦病情稳定就应进入床上运动训练,按照人体运动发育的规律,床上活动应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偏瘫患者的共同运动可分为屈曲型和伸展型,这两种类型上、下肢均可发生。上肢屈曲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偏瘫患者抬患侧上肢时,会出现肩胛骨上提、后缩,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或旋前,腕关节屈曲、内收,指关节屈曲、内收。上肢伸展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偏瘫患者抬患侧上肢时,会出现肩胛前伸、下推,肩关节内旋、内收,肘关节旋前、伸展,腕关节稍伸展,指关节屈曲、内收。下肢屈曲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在偏瘫患者行走时,会出现骨盆上提、后缩,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外旋,趾关节伸展。下肢伸展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偏瘫患者抬患侧下肢时,会出现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趾关节跖屈、内收。偏瘫患者下肢屈曲型共同运动超过一年时,患者在步行时会出现划圈步态。

紧张性反射是指延髓脑桥正常的迷路反射、颈反射、阳性支撑反射、抓握反射和延髓正常的对侧伸肌反射,在中枢性偏瘫时因下运动神经元失去运动神经元的控制时,以夸张的形式出现,表现出躯体平衡和局部平衡失调。异常的肌张力,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特点是上下肢表现不同。通常上肢表现在屈肌群、旋前肌肌张力增高,在手部主要表现在屈指肌群张力增高而发生手挛缩,表现为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手指屈曲、内收和拇指内收;而下肢表现在伸肌群、足内旋肌和大腿内收肌群张力增高,在足部主要表现在足下垂合并足内翻,表现为足部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减弱,足不能外翻或外翻功能减弱,足跖屈、内翻和足趾屈曲及内收(偶有大拇指伸展),走路时足底前外侧缘着地。

在治疗中,应创建能够对损伤神经加以修复,或可实现代偿的条件,从而使受损运动反射经良好刺激获得重建。早期康复治疗可将功能区转移,对部分脑加以刺激使之发挥功能代偿,促进新联系建立,对患肢循环极为有利。经过适度肢体健侧训练,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01:27-29.

[2]周维金,刘松怀.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医刊,2001,05:24-26.

偏瘫康复范文第4篇

急性期的偏瘫病人,用些营养脑细胞,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的治疗药物很有必要。当偏瘫病人进入平缓期时,除了继续服用引起偏瘫的原发病症药物外,其他药物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康复训练越早越好

康复训练的时机首先要求病人病情稳定,这主要包括血压稳定、呼吸稳定、心跳稳定,体温稳定。在稳定的状况下我们康复中心再给患者做一个评估:通常脑梗塞患者在病后两天左右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对于脑溢血患者时间可以往后延迟些,比如一周后。评估后就可以制订一些早期的康复方案,如早期床上的摆放,还有关节的一些被动活动,可以通过健手带动患手,这样可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锻炼控制患者躯体,让患者身体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这一时期还可以给患者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和摆放,也可以借助针灸、电刺激等来预防肌肉萎缩。

练习走路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当患者“患肢”有一定负重能力,站位平衡达到三级(即病人站立,有人轻推而不倒),能很好地控制髋、膝关节,即可下床练习走路。只有这样,才能甩掉偏瘫留下的不良姿态。如果脚步已经出现了画圈步态,应该注意锻炼膝关节的弯曲。让患者脚下踩着一个板,让髋关节挺起来,按照正确的锻炼方式就可以减轻患者的画圈步态。

康复训练需要患者积极参与

康复训练需要病人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可以增强大脑的重组功能。如患者穿毛衣时先把左袖对准左手(患肢),用右手向上拉至肩关节,然后再将衣袖穿到健侧手臂上。穿裤子时同样是先穿患侧位然后穿健侧位。用健侧位手辅助将裤子拉起。穿鞋的原则也是先穿息侧,可以做一些便于扣的鞋扣等。

有人患偏瘫后,任凭别人怎样劝说,也不接受康复训练。家人帮他活动胳膊腿,他就说疼。这是长期不动引起的废用综合征,长期不动会造成软组织挛缩和疼痛。这种情况下,家人可以告诉患者:虽然医学界认为,坏死的脑细胞不能恢复功能,但是人的大脑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区域,通过康复锻炼,可以用开发出来的新区域代替坏死脑细胞的功能,从而恢复部分功能甚至完好如初。长期躺着不动疼痛不会消失而且症状也不会得到改善。如果疼痛比较明显,可以用冰敷。将冰块包在湿毛巾中,在疼痛处敷5―10分钟,这样可以明显减轻疼痛。

康复训练对任何时期患者都有帮助

正确的康复锻炼对于任何时期的中风病人都是有帮助的,只要能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偏瘫病人的康复训练一定要与运动员训练区分开来,有些患者认为,我今天走30米,明天再累、再吃力也要走35米,不然就没有效果,其实这种方式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如果病人这一次超过了自己的体力限制,在下次锻炼时,极易引起上肢的痉挛。

偏瘫康复范文第5篇

步行的康复训练根据偏瘫老人的病情、年龄、心肺功能、肌力等情况进行。像小孩学步一样,分五个阶段循序渐进:坐起训练、站立前准备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上下台阶训练。

1.坐起训练

坐位平衡是偏瘫老人最基本的训练。首先在床上帮助老人进行被动训练,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关节,缓慢有节律地反复做外展、屈伸、旋转、上举和关节加压等动作,每天1~2遍。并鼓励老人用健侧腿伸入患侧腿下面,将患侧腿抬高,不断重复。

开始坐起训练,要在床上放好靠垫,让老人缓慢坐起,由半卧位状态逐渐提高角度,延长时间。还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带,让老人自己拉布带练习坐起。之后,让老人背部不依靠东西,自己扶床栏保持平衡坐位,最终达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进一步能移位、转身实现动态平衡。

2.准备站立训练

老人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在上肢支持下,臀部缓缓离开床面。家人要做好辅助和保护动作。

3.站立平衡训练

站不稳,就无法迈开腿。老人在家人帮助下双脚平行站立,脚掌完全着地,足趾不能钩地,膝关节伸直但不能过度。站立时间由开始几秒钟,逐渐延长至几分钟。切忌牵拉老人患侧上肢帮助其站立。

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进行靠墙站立、扶床站立的训练。家人两手扶持老人患侧腋下或臀部,用双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状态,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独自靠墙站立。在此基础上,再让老人扶床栏或平衡杆站立,并逐渐做到不扶物而站立。在站稳的基础上,两手扶床栏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和弯腰运动,左右两替提起,慢慢扶床横向移步等平衡训练。

4.步行训练

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偏瘫步态,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态。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以患侧下肢和健康下肢互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侧向跨步。跨步后重心要随之转移,并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位。步行训练时家人应站在老人的患侧进行保护和辅助。尽量将重心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过分将身体重心偏向健侧,反而引起患侧肌张力过高,难以形成正常步态。

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和选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进行适应性训练和评估。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使用。助行器的支撑面积大,且有一定分量,地面要求高,多在室内使用。多足拐杖支撑面广,稳定性好,但需要地面平整,不适合外出使用。单足拐杖体积小,分量轻,容易找到平衡点,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老人外出使用。

5.上下台阶训练

遵照健肢先上,患肢先下的原则,进行上下台阶练习。上楼梯时用健手扶住楼梯栏杆,将身体的重心移向患侧,并使患侧髋关节保持在伸直位,然后用健足踏上台阶,患足跟进站在一个台阶上。下楼梯比上楼梯难,要在重心偏向健侧的同时,适当降低重心,用患足下台阶,待患足放平稳、重心移至患侧下肢后,将健足跟进同一台阶。

在练习中,若出现头晕、胸痛、运动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出虚汗,说明运动量过大,应立即停止练习,或者减量练习。

专家指出,80%的中风老人通过康复训练,都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60岁以下的中风偏瘫老人,只要坚持适当的科学训练,都可能恢复独立行走能力,一般不主张过早的使用拐杖。

偏瘫康复范文第6篇

偏瘫、一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的发生和发展是很快的。由于安静卧床而引起的肌力减退,一周可减退20%,二至四周可减退40%~60%。当下肢关节挛缩时,可表现出瘫痪肢体的特有姿势,即挎篮子姿势或画圈走步态。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康复训练可分四个时期进行练习。

卧床期

被动运动与按摩在肢体尚未恢复主动运动时,可进行此项锻炼。由上到下,由近及远,左右两侧顺序地做各关节、各方向的轻柔被动运动和按摩,一日3次,每次各关节活动十来回。要注意对上下肢各关节进行全活动范围的被动活动。如果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在注意避免过于疼痛和骨折的条件下,必须进行超过受限范围的被动活动。对于有意识障碍和重度偏瘫的病人,更应该注意变换,防止褥疮的发生。

本体促进法练习在偏瘫侧肢体无自主运动时,可利用各种生理反射,如屈肌和伸肌的共同运动、联合运动与姿势反射等,诱发瘫痪肢体的主要运动。首先将患侧上肢被动上举过头时,手指可有伸展动作。第二,健侧手指用订预防伤风和感冒,当心着凉最重要。力握拳,可诱发患侧手指屈指运动;健侧手腕给予强烈的屈腕刺激,会引起患侧下肢伸展运动;健侧髋关节外展或内收并加以外力抵抗,可诱发患侧下肢运动。第三,取仰卧位,当大腿向腹侧屈曲时,可诱发足关节背屈。

主动、被动运动相结合当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后,可以让患者用自己健肢协助患肢进行自助的被动运动。由上肢到下肢,由近端到远端,将各关节做各方向被动运动。仅此仍不充分,还应有人帮助做被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直至达到该关节最大生理活动范围。

离床站立期

如果病人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CT跟踪观察未见病灶扩大,则可进行早期离床站立训练。取仰卧位,做腰向上抬起动作,以增强腰背肌的肌力。早期离床的前提是早期坐起。在坐位训练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性低血压。可以先让患者上半身缓慢坐起呈30。角。此时屈曲膝关节,使身体不能下滑,并测量血压、脉搏。如果血压、脉搏正常,则继续进行,否则应暂停训练。一般坐位时间限于30分钟,以后逐日观察反应,坐起角度按45。、60。、80。增大,如果80。坐位能保持30分钟,就可令其坐位就餐,以后再尽可能地延长坐位时间。若病人无明显不适,就可以过渡到乘轮椅进行训练。站立训练时应当先由他人扶助到轮椅上,进行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双拐扶助站立,待站稳后再练习左右转动、左右转弯及前倾后仰动作。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增加各种姿势的运动,重在进行正确的运动模式训练,而不是片面强调力量和速度的训练。

步行期

待站立后,顺序练习助手扶助迈步、双拐杖扶助迈步、单拐杖扶助迈步;能够迈步了,则应顺序练习双拐杖或助手扶持下步行、单拐杖步行、徒手步行、上下台阶步行等。上述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每次运动可延长至30分钟,每天活动不少于2小时,以不疲劳为度。

功能维持期

在徒手步行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进食、洗漱、更衣、解大小便,洗澡等动作的训练。其中手瘫痪者进行扳手指、按摩、玩保健球等练习,肩臂不遂者进行划船器、拉弹簧等训练,下肢瘫痪者进行直立扶床站立行走,以及借助踝关节训练器、股四头肌训练器等进行训练。活动量可视自己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一般每次5-30分钟,每天2-4次,以病人稍觉疲劳为度。

偏瘫康复范文第7篇

目的: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因急性脑血管疾病导致偏瘫、昏迷甚至死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和感情创伤。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较高,由于很多人认识不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不听从医生的康复治疗建议,从而导致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脑功能的重组和代偿,显著改善脑卒中出现的神经缺损,明显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

偏瘫;早期康复;脑卒中

偏瘫主要是由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而导致的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其他常见病因有脑血管先天异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外伤、脑肿瘤、某些脑部手术、脑炎脑膜炎等。在临床上有4种表现形式: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②迟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并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③痉挛性偏瘫:表现为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明显增高,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容易遗漏。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或过度被动活动,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关节肌肉损伤肿胀、韧带断裂或挛缩、僵硬、畸形、疼痛、关节腔出血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1.偏瘫患者的表现

如果偏瘫患者没有进行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将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很大影响:①最常见的是一侧身体疼痛和冷热感觉减退,一侧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蚁行感等。②偏瘫患者会痛觉过敏,如轻微触碰就会疼痛难忍,甚至没有刺激也会有痛感。③偏瘫患者长期卧床,还会发生很多并发症,如压疮、便秘、大小便失禁、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水肿、心肺功能下降、深静脉血栓、性低血压、坠积性肺炎等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加重偏瘫的症状,加大了治疗难度。④如果一个家庭有偏瘫患者,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经常处于沉重状态,情绪焦躁;其次,因为患者不能自行活动及变换,所以需要有专人护理和照料;还会明显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等。

2.早期康复的必要性

偏瘫对患者及家庭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及早进行康复训练非常必要。早期康复的目的有:①预防肌肉萎缩,肌腱缩短,防止关节挛缩,活动度受限;②防止长期卧床并发症;③给患者大脑正常的感觉、运动输入;④诱发主动运动出现;⑤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解放劳动力。其主要目标为恢复其自主和照顾自己的能力。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完好的交流能力,但患者对痛和不适有反应。急性期时间一般2~4周,待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脑卒中发生后1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期,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1]。为了预防诸多并发症,应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为恢复功能训练和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

3.早期康复的方法

常用早期康复训练方法:①良肢位摆放[1]:仰卧位:头颈部垫枕头,面部朝向患侧,患肩稍垫起,防止肩后缩,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上肢稍外展,前臂悬后,腕关节背伸,拇指指向外方,患髋稍垫起,防止髋关节屈曲、后缩、外旋,患腿外侧垫枕头防止外旋,足底与床尾之间搁一稍大点的硬枕,使足底位于正中位,防止踝关节屈曲导致下垂。健侧卧位:头用枕头支撑,患侧肩甲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腕伸展,上肢置于枕头上,患侧髋、膝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伸屈曲,背后放一较大的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患侧卧位:头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体下,患侧肩胛骨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自然伸展,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下面垫软枕,背部放一较大的枕头,躯干取放松。良姿位是对抗痉挛的,3种姿势中,以健侧卧位为主,以减少患侧肢体的损伤,但不论采取何种姿势,每隔1~2h应该更换一下[2]。②变换:预防压疮,每1~2h变换1次,将气垫圈置于臀部、足跟下,预防皮肤破损,经常清洁皮肤。③床上移动: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健手将患手固定在胸前,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抬起,向一侧移动,再将臀部抬起,向同侧移动,再将上肢、躯干同向移动。④床上翻身训练:仰卧位是最易诱发伸肌痉挛的,不宜长时间采用,可视病情通过翻身活动改善。⑤卧-坐位训练:分为卧位-床上长坐位和卧位-床边端坐位训练。⑥避免不良刺激:避免蛮力拽拉患侧上肢,尽量避免患侧肢体输液,以防加重患侧病患。⑦饮食护理: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常吃半流质食物,低盐饮食,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满足蛋白质、无机盐和总热能的供给,预防便秘。忌饮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日常护理:由于肢体瘫痪,有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悲观、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长期下去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要多体贴患者,鼓励患者利用健手进行适当活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期康复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以及建立神经轴突联系,有助于大脑半球功能的重组和代偿,在整个康复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偏瘫患者及家人的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早期康复的基本常识及长期预后,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保持一颗平和、良好、积极的心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健康生活的自信心,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华.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4468-4469.

[2]甘秀军.早期康复护理在偏瘫患者治疗的作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5):118-119.

偏瘫康复范文第8篇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脑血管意外中风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运动能力(Fugl-Meyer量表)和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较治疗组改善显著(P

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极大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偏瘫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94-02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范畴,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已成为诸多死亡因素的首位,并且患有该病的人中有86%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减少致残率是医学界一个有待完善与解决的课题。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单纯的康复治疗与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进行观察,后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住院病人,共4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5岁;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13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56~70岁,平均63岁;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9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3例。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均接受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西医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中医急性期采用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脑为主的中药治疗,后期应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病情一旦稳定即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5d,脑出血患者在入院10~14d之间,治疗组开始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康复治疗。

2.1针灸方法。取穴:百会、风池、天鼎、肩骨禺、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操作方法: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两组均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5d。

2.2康复训练。早期功能训练患侧做被动训练,健侧做主动训练,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肌张力,改善功能活动能力。中期肌张力增高,采用拮肌活动,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恢复期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控制,改进反复活动,提高动作的速度。可按下列康复项目,循序渐进,每日2次,每次45~60min。①翻身:定时变换,保持良好肢位。②关节活动:由大关节开始,幅度由大到小。③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④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双膝,单膝立位平衡。⑤慢步训练。⑥上下台阶训练。⑦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3治疗效果

按照偏瘫功能恢复过程六阶段及功能评定标准,2个月后治疗组对提高患者的肢体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中风偏瘫病人经积极抢救,一旦病情稳定后,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3月后因各种继发恢复减慢,故应及早介入针灸和康复训练。针对病变的不同时期,采用多种康复治疗手段,才能从不同的方面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在适应症上有相同的疾病谱,且治疗的时机相同,针灸与康复早期介入加快了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康复医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复治疗中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功能重组,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治痿独取阳明”,故针灸选穴中应首选阳明经穴。《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说明“血菀于上”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故取近头部百会、风池熄风清脑;肩骨禺、合谷、天鼎、外关用于上肢瘫;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可用于下肢瘫及足瘫,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头部穴位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神经细胞恢复运动机能,局部取穴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脑中风偏瘫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为脑中风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是目前中风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绍华,王东民.鉴定中患方当事人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25期

[2]罗艳红,钟广伟.不同中医证候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9年10期

偏瘫康复范文第9篇

常见的康复治疗误区有哪些呢?

1.不用做康复,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后果:观念错误导致乱治疗、白花钱

很多人认为,治疗中风偏瘫、不会说话、不能吃饭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针吃药,甚至包括一些大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也都这样认为。其实对脑梗塞来说,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持续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救活这些脑细胞,也就是说打针吃药都没有效果。当然,急性期使用的一些药物,如脱水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血脂药物,对防止患者再次发病、稳定病情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在得病6小时内还可以行溶栓治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而对脑出血,是没有药物可以治的。

康复治疗是目前对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这在临床上是经过证实了的。在国外,中风7天后患者就要转到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大约一个月后,转到社区康复中心做进一步的康复治疗。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社区康复中心,甚至大多数医院未设康复科,老百姓更缺乏康复意识,中风后不去康复训练,而是一味打针吃药,最后的结果就是乱治疗、白花钱,对恢复一点帮助也没有。

2.等到出现后遗症才开始康复治疗后果:耽误治疗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很多中风患者及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导致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发病3个月内)。其实正规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事实上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3.康复治疗很简单,无非就是动动胳膊、拉拉腿后果:自以为是,终致残废

这是最严重的错误观点。康复训练必须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严格按步骤进行训练。训练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如果随意训练,自作主张,必定会出问题。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肩手综合征等,就是没有按照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的要求做训练所导致。这个后果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出现肩手综合征,基本上患者这只胳膊和手就残废了。

4.训练时尽量用力后果:用力过度,造成新伤

当人体的感觉功能和肌肉张力正常时,肢体的运动会受到本能的自我保护。例如,某位老年患者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如果手臂受到外力继续向上抬举,就会感到肩部疼痛,同时肌肉也会出现反射性收缩,以对抗不适当的运动,这就是自我保护。如果保护机制不存在了,肩关节任由外力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周围的肌肉、肌腱等组织就会受伤。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患病早期就处于肌肉松弛瘫痪状态,患者家属或没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出于对患者的关心,希望其早日恢复运动功能,贸然在患侧肢体不能主动做各种运动时帮其做过多的被动运动,就极易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和骨折。虽然有些损伤较轻微,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等,但这些损伤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这种损伤最常出现在肩关节和髋关节。

5.急于求成,反复练习后果:徒劳无功,痉挛加重

有些患者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很刻苦地锻炼,但不注意讲究方法,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痉挛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但是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对手功能的恢复造成更严重的阻碍。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6.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越好后果:导致走路“划圈”步态,难看笨拙

正常人步行是双下肢各关节按照一定的规律顺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撑身体和迈步的动作。偏瘫患者如未经合理训练而急于步行练习,就会出现典型的偏瘫步态。正常人在需要向前迈步时能协调地将髋、膝、踝关节屈曲至适当角度,从而使该侧下肢长度“缩短”,轻松地把脚抬离地面。而偏瘫患者各关节均呈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将骨盆上提才能很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而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需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当训练加重了负责下肢各关节伸展的肌肉痉挛,使关节屈曲动作很难完成。如能在偏瘫早期开始正规康复训练,在患侧肢体运动协调的基础上再做行走训练,则能形成较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

偏瘫康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康复护理偏瘫患者脑中卒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97-01

偏瘫的原因有很多种,常常由血压、心脑血管、摔跤导致中风等问题引起,当然,这样的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加上中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在偏瘫后的恢复过程比较麻烦,而且想要复原有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对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才是至关重要的,康复护理的程度及因人而异的方案对患者能否痊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由于引起偏瘫病症的原因多数都是突发性的,事先没有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当发病后,病人的身体处于偏瘫的情况,肢体活动不受自己控制,甚至连生活自理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加上康复治疗过程较长,不能立即见效,所以,患者一般都有心理适应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常常会表现出悲观的态度,觉得自己从此以后就没用了,担心治疗后还是不能康复,或者不能痊愈、会经常复发,对未来充满了消极的思想等心理,逐渐的就会产生精神压力和焦躁的情绪,长此以往将有可能转变为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这时,医护人员护理时的态度、家人的耐心和关心程度,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会对患者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家属在平时的照料中应以足够的热情和温和的态度来对待病患,而且中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小孩脾气”,要多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诉说,尽量顺其意,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心理的想法;而医护人员在面对病患消极或烦躁的态度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为其讲解治疗康复的例子,从心理上诱导其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病情,要逐步的建立其自信,同时,很多偏瘫患者还存在语言障碍,这样的情况更应该耐心的与之沟通,在从心理上关心和关注的同时,应该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锻炼。

2康复训练

2.1卧床期。在患者刚开始偏瘫的时候,要使其保持良好的和肢位,因为这一点是患者恢复和做其他护理的基础,其中包括仰卧和侧卧,当患者需要变换的时候,医护人员的帮助是必须的,一般来说,想要避免褥疮等问题,最好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进行更换,这样也能让患者处于相对舒服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仰卧还是侧卧,都要保持头平。因为这时的患者并不能进行主动的活动,所以也需要护理人员定时的进行被动活动:四肢关节的弯曲、伸展和旋转,前提是不要弄疼患者,要多带动患者的患肢进行反复的活动,当感觉患肢能够轻微的移动的时候,可以协助其将膝盖弯曲,做床上桥式运动,这样有助于患者的肌肉力量的恢复,也要逐步增加平卧的角度,使患者能在锻炼中慢慢的坐稳。

2.2坐位期。康复护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能坐稳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坐位的耐力训练,同时配合以四肢的抬起与放松的活动,但是一定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情况,避免因训练引起心血管和脑压方面的问题。应该训练患者在没有任何背部依靠的情况下进行坐位练习,即使有外力的推动时也能保持平衡,这样就能协助患者坐在床的边缘或者椅子上,但要保持头部的直立,慢慢的做头部的转向和肩部的运动,并且训练患者能在座椅上做上身的转向运动,对于肘关节和手臂,应该引导患者进行举过头顶的活动,同时,将患手放在患腿上,用健康的手将患手拉伸并且帮助患手慢慢分开每一个手指,医护人员应该嘱咐病患在平时要反复的锻炼患手和患腿的活动能力锻炼。

2.3站立和步行期。当患者的患手和患腿能进行缓慢的活动时,应当帮助患者进行站立的训练,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让患者靠着床或者墙壁,以健康的手扶住支撑点,慢慢的把身体重心移向偏瘫的侧边,对患腿的腿部肌肉力量进行锻炼,加以偏瘫侧边的负重,弯曲,弓背等肢体训练,通过不断的练习,试着让患者开始无支撑的站立训练,并且从不同的方向轻推患者,当患者能够逐步掌握站立平衡时,就要开始步行的训练。

要让患腿在负重的情况下开始单腿站立进行腿部摆动训练,摆动时,足部及脚趾要进行相应的弯曲和活动,步行初期由医护人员陪护进行,在患侧和健康侧边进行交替时,注意患者的重心转移,而且要对患者的上肢做好严密的防范措施,谨防患者在步行康复训练时出现意外。逐渐的要患者能在步行时抬头,挺胸,能加大患肢的移动幅度。这是一个艰苦的康复过程,由于偏瘫患者的年龄结构问题,使得多数患者不能坚持下来,所以要在康复护理的过程中不断鼓励患者,树立其信心,并且要让患者看到每次训练进步之处,让他们能真正的感受到康复的希望。

3康复护理的意义

对于各种病因引起的偏瘫患者,能越早的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治疗的效果也越好。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的体内机理相对平衡,有着清醒的意识就能开始康复性的训练,这样的护理过程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高度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一些血压不稳或者心率不稳定的患者,严格来说要在患者发病两个星期后才能开始康复性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康复护理时采用的逐步锻炼模式,需要根据不同人的病情而定,这样才能充分刺激偏瘫患者的神经元,使其在发病后保持正常的兴奋过程,通过各阶段的锻炼练习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耐力,能有效的预防患侧的挛缩,避免出现肢体僵硬和肌肉萎缩的现象,用这种正常的康复训练模式能有效的降低偏瘫患者的残疾概率,尽快的恢复至能生活自理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战国霞,谢海,魏秀宏.护理干预对脑中卒偏瘫恢复期患者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5

上一篇:康复技术范文 下一篇:脑卒中康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