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范文

时间:2023-03-03 18:54:25

就业导向

就业导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业界可谓风起云涌,从百度到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并购,从淘宝的热卖到1号店的横空出世,就连佛门清净之地少林寺开始了网店,电子商务在中国一片红火。各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达数十万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极低的就业率,现就读的电子商务专业大部分学生提出,不知道自己将来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一片迷惘,找不到在电子商务行业自己喜欢的方向,在中职毕业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因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任职资格模型”等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但很多中职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条件,中职生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择业态度等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偏差。中职生缺乏提升就业能力的主动意识,依靠政府和学校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较为严重;同时中职生在学习期间社会实践偏少,缺乏对职业发展的了解,不懂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较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就业目标的实现。

针对中职生的具体情况而言,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培训能力和就业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电子商务行业对岗位还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细分,只是对人才进行了区分,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和综合管理型人才。而现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个误区是:技术和商务想两头都占,一谈培养的人才,就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商务的复合人才。而针对中职生本身的定位,可取其一,难取其二。因此,在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时,实训课程的必要性强之又强,学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实训课程更为实在。在学生必要之际就能成为企业“即拿即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是中职院校,甚至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培养的目标。结合目前就业情况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过程中,不可忽略以下几个问题。

1 学校专业培养方向模糊

当前对电子商务主要存在不同的认识:①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现代通讯技术+商务活动”,以为只要把商务活动和现代通讯技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而不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在校短短的几年中什么都学,现代通讯技术学一点,商务活动知识学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②电子商务本质仍是商务,与现代通讯技术毫无关联,因此电子商务的教学应该就是讲授商务知识,把电子商务的教学等同于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商务的教学;③高度重视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忽略了商务知识的教学,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也就基本等同于信息技术专业。以上三种模式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因为这种模式表面上看非常全面,并且对于学校来说最容易组织和实施:有现成的教材、现成的师资、现成的讲义,运作起来十分简便,需要变化的只是将信息技术专业和商务专业多个方面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就行了,很容易形成批量教育,但这种“万金油”式的人才是不能支撑中国电子商务未来的天空的。

2 技能训练在学生学习中所占比例较低

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主要是“教师说,学生听”,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尽管近年职业院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系统,可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与实际的商业环境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学生的技能训练大都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3 毕业生就业方向模糊

由于在课程学习中未将就业导向与课程相联系,到时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掌握好相关的技能,且不能准确定位应聘的行业与职位,因此没有一技专业之长的人才不能吸引用人企业,电商毕业生往往得不到聘用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获得聘用机会,由于对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了解不清楚,由于缺乏工作方法、经验和热情,使他们也很通过聘用试用期。

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技术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工作中的逻辑思维;在课程体系上,根据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所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相对应;内容的选取上,针对电子商务职业领域内工作环境、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活动的技能要求。因此,从宏观上看,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起来的,以电子商务职业通用能与专用能力形成为目标的课程的统称,是实践教学走进电子商务工作现场的现实需要。从微观上看,是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电子商务职业资格标准相近、共通的基点上,兼顾学历教育的职业发展性和职业岗位培训的职业实用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针对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教学,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完成学校部门工作任务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认识岗位职责开始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任务,通过指导学生围绕所确定的任务循序渐进的做最终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完整任务的能力。

在电子商务领域中需要的战略型管理人才、经营型管理人才、营销实务型和技术操作型人才三个层次的人才中,其中具有理论基础同时具有操作能力的“即拿即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最受欢迎。因此,培养具有电子商务技能性的、实用性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者简介:

就业导向范文第2篇

当前,中职英语各专业多采用的是统一的教材即中等职业英语教材,教材内容多是偏向词汇量和理论知识教学的,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几年的时间下来,学生往往只是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法,但是英语口语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明显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对中职英语教材进行改革:

1.根据不同专业编写相应的教材内容。首先,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在使用中等职业英语教材时,要本着服务专业教学目标的原则。要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编写适合的英语教学内容,力争让英语这门公共课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色。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的设置来编写配套教材内容,比如结合中等职业英语教材,给电工专业的学生编写电工专业英语专用教学大纲,给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编写服装设计专业英语专用教学大纲,给建筑专业的学生编写建筑专业专用教学大纲,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编写计算机专业的英语专用教学大纲。因为各专业岗位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大量计算机专业英语用语,而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大量交际用语,便于和客户进行畅通交流。其次,要从学生语言学习的长远发展考虑,在内容上增加深度,保证其足够学生学以致用、保证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突出英语知识服务学生应用的特点,让学生学有所用。

2.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口语会话、交际英语的比重。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英语教材的改革,不但要根据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改变过去以词汇量和语法教学为主的教材结构,在教材中增加口语会话的内容和交际英语的内容。比如,增加一些诸如客人介绍、线路介绍、接送外宾和餐厅就餐、英语应聘等类的基础会话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多学习交际用语,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3.在教材内容上增加求职与就业板块内容。对中职学生来说,就业是首要的。因此,在内容上要体现服务就业的倾向性,要开辟求职与就业板块。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和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丰富就业板块的内容。该板块主要涉及的内容应该有应聘求职的技巧、企业文化学习、职场适应指南、职场沟通技巧、未来职业规划、上岗前学习等方面。

二、以服务就业为方向,促进中职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融合

1.明确各专业英语能力需求。中职英语教学应该充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在教学时要立足专业需求这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比如对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了解一些主要机械设备的英语名称,让他们熟记一些设备的英语翻译。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则要对他们进行交际口语强化训练,让他们能够从容地用英语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并让他们掌握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习惯,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准确用语。对化工专业的学生,则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化工用语的训练,让他们能够理解专业文献,具备化工词汇的翻译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

2.创设专业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专业体验中学习英语。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专业情境中,去英语英语。这就要求善于利用中等职业英语教材中的服务类模块和职业模块来给学生营造情境。比如,给学生营造一个英语招聘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专业介绍、专业成绩和特点、专业发展规划,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自我推销。

三、给学生创造模拟实践中心,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战”演练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必须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但是汉语交际环境使得学生鲜有这样的机会。这就需要中职学校要创设英语实战演练中心,该中心应该是一个英语的世界。主要由语言实验室和英语演讲厅、英语演播室、英语谈判室等组成。在改演练中心,学生必须要用英语完成交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组织相应的自由会话活动、就职演说活动、参观浏览活动和各种业务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实现不同环境的仿真化,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交流氛围。当然在实战演练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和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岗位锻炼机会

在以就业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英语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寻求和企业的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到各个岗位进行锻炼的机会。在合作对象上,要尽量选择有涉外业务的企业,让其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围绕“让学生具备在工作中用英语做某事”的标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到不同的涉外企业进行顶岗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岗位上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长期以来,英语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公开课,其对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未被重视,中职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单词、语法灌输等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路子上,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被忽略,中职英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重视英语教学,必须把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是极为重要的。

就业导向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环节,实践教学也已经越来越被各个高校所重视。本文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其优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使得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单纯增加课时的做法并不理想,要想让实践教学有机地把学校教学和促进就业联系起来,就要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

一、目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用人单位方面看:

1.“人荒”严重,无人可用。在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发现很多单位实际是处在“人荒”之中。员工身兼数职,疲劳工作,但是用人单位却很少用应届毕业生,他们常参加各种招聘会,但是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能马上顶岗的新员工。

2.新员工培训费用高昂。由于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差,应届毕业生上岗前就必须要进行岗前培训,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既是一笔将被计人生产成本的支出,又是一笔风险投资,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不敢或不愿做这种风险投入。

从学生方面看:

1.与实践对接慢,找工作困难。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甚至不符合整个行业的“型号和规格”。我们的实践教学往往是根据书本安排的实践,而不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所以与实际脱节严重;

2.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学生在初次工作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盲目自信,或盲目自卑,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二对自己的擅长与缺陷不能正确认识,进入角色缓慢。

目前各高校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我们实践训练的内容往往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并常常使用人单位和学生自己对学校所学到的理论产生疑,其主要原因就是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实际需求脱节。以职业训练为背景。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探讨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搭建行之有效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训练平台,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前,就掌握本专业上岗的实际技能和处理一般事件的基本能力,最终努力摸索一套完整的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择的实践教学模式。

1.与用人单位结合,找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点。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能力的具体要求,尤其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改变目前以“课本和课堂教学为纲”的实践教学训练方式,与本行业内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结合,鼓励一线教师走进用人单位,通过与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深入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能力的具体要求,必要时一线教师甚至可以采用短期顶岗的方式亲自体验,以此为依据制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2.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能力需求点和具体能力要求,制作可以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进行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请用人单位和专家组成的专家团为岗位能力进行等级划分,并确定每个能力指标的实践教学学时。如针对用人单位对办公室不同岗位员工打字速度的要求,可参考以下岗位能力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测评:(表内考核数字仅供参考)

3.以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首先对学生的训练前水平进行考核记录,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第二在实践环节集中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分别进行训练。此步骤最好选择有用人单位培训经验的教师进行,可使训练内容更贴近用人单位需求,可考虑聘请用人单位相关人员做兼职教师。第三学生的训练后水平进行考核记录。第四两者对比,即可看出训练效果,并且可以给出学生的考核等级。

最后把学生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训练测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学生可从综合测评结果中清楚了解到自己具体擅长哪个职位(比如哪些考核结果在一级的岗位应该为其就业首选)。在经过岗位能力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有能力点的训练后,测试都达到三级以上者实践教学环节方为合格。

4.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由用人单位最终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在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首先让学生按照最终训练测评结果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其次密切关注学生上岗速度和独立顶岗能力;最后由学生实习的单位针对学生的顶岗能力,从用人单位角度给学生赋分,并把用人单位赋分和训练考核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和不足,在以后的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改进。

三、以职业训练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

1.实践教学目标化和可考核化。本模式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划分工作中对能力点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岗位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体系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训练,可在实践环节中实现目标化教学。由用人单位和权威行业专家确定的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能客观反映学生训练水平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训练考核点主要以用人单位岗前培训内容为依据,既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训和招聘成本,又有利于降低用人单位的用人风险。

就业导向范文第4篇

从2007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洛阳理工学院不断总结就业工作经验,对历年就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办学核心理念,把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切实建立招生、学科专业建设与就业相适应的互动机制。因此,学院明确提出“地方高校理应服务地方经济,就业率与各系招生计划必须密切挂钩,教学与就业必须有机结合”的指导意见,并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就业导向作用。除对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体制”“全员参与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具体部署外,学院还安排专项经费,在招生就业部门的协调下以及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以系为单位,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回访、校友返校恳谈等多种形式,对各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学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紧盯就业市场的变化,科学研究并判断各专业的人才供求情况,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例如:根据近年建材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考虑到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财政政策的延续性,结合学院的专业优势,重点加强建材行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服务建材行业“量身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包括以水泥工艺为重点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建材机械制造为方向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水泥厂中控室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针对洛阳“工业强市”和“旅游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特点,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开设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根据2009~2010年就业形势出现的新特点,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在本科序列中申请开设社会需求旺盛、市场缺口较大的新兴专业,如金属材料工程(高性能结构材料方向)、硅材料工程等。

二、以就业率为依据,科学制订招生计划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增设新专业、制订年度招生计划的主要依据。学院将就业率、第一志愿上线率、入学率(以下简称“三率”)作为制订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其中就业率是核心指标。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如果某个专业的“三率”综合指标较高,可考虑安排相对较多的招生名额,而对“三率”综合指标连年走低的专业,则适度压缩其招生规模甚至停招。

按照这一思路,近年学院拓展了材料类、机械类、化工类、管理类、语言类等学科专业方向,新增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取消了工商管理、体育教育等一批专科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律事务等专业实行限制招生或隔年招生。学院升本后逐年增加本科专业,压缩专科专业,无论是在本科专业设置的选择上,还是在本科、专科招生人数的确定上,都以社会需求和科学测评为依据。2010年,学院在对人才需求周期和市场变化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大量增加材料类、机械类、土木类、会计类等专业的招生指标,对一些连续三年就业率走低的专业进行较大幅度的压缩。

三、以就业市场为准绳,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学院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力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努力做到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场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市场开发教学内容,根据市场设置教学情境,根据市场革新教学方式。例如:针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要加强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问题,学院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建立了工程实训中心,并将其作为综合性工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35%,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根据多家生产型企业的要求,对部分工科毕业生开设“6S”管理标准培训课,以提高毕业生对一线生产管理的适应能力。学院还规定,所有大专层次的学生都要参加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三年级上学期短期实习、下学期全学期实习,以提前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学院已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28个,为学生参加实践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并为他们取得这些证书创造条件,同时在学籍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双证书”的要求,即毕业生在领取毕业证前,必须拥有至少一个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四、以创新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

近年,在很多部级的专业大赛和活动中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组、二等奖5组;在第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在第二届中国电子商务大赛中夺得金奖;在全国第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通过决赛终审;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河南赛区大学组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喜迎国庆六十周年”第七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中获四十二式太极剑第一名;舞蹈表演专业80名学生代表洛阳国花牡丹艺术团参加“2009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大型巡游演出。

五、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动能

学院按照“立足建材、面向机电行业,依托河南、面向全国”的思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探索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办法,并以此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创新意识,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在运作模式上,学院利用开展就业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2009~2010年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20份,其中学院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签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协议,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

“校地合作”是以学院拥有的“洛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应用经济研究中心”“硅酸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市)重点科研平台为依托,服务河南,辐射外省,促进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是以学院的科研平台、师资资源、培训场所为依托,联合有关行业协会和一批重视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成立行业特色鲜明的科研、开发、培训、实习基地,如“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洛阳培训基地”等,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开展培训活动。2009~2010年,学院利用就业这一平台促成了三个重要合作项目:科研处与全球化专业汽车脚垫生产企业――宁波朗格世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学生处与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旗下的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达成企业奖学金的合作意向,土木工程系与具有总包一级资质的大型建筑工程企业――山东淄建集团初步达成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的意向。

通过不懈努力,学院目前已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97个、常年大量对口招聘毕业生的就业基地11个,充分满足了毕业生就业和实习的需要。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就业导向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校内实习;就业导向;教学技能

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最有效环节,也是师范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作为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是高师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当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校内实习能够将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初步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后续的校外实习乃至就业起到纽带作用,加强校内实习指导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训练,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师范生顺利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校内实习中现存的问题为背景,就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为高师院校进一步改革校内实习工作,进而做好校外实习和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一、校内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习工作面临着“三多两难”的困境。“三多”表现为实习生急剧增多,需要的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数量也随之增多;“两难”是实习组织安排难,保证实习质量难。目前,实习工作分两部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的第二阶段,时间为四周。从近期校内实习情况来看,实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实习并未得到学生的重视,一些学生准备考研,校内实习只是应付,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多,不能面面俱到;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没有具体要求,师生间缺乏沟通;对实习生的实习成绩评定不够严格,只要学生参加就能过关等等。除以上几点之外,使实习未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学生自身压力——就业。

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的市场化,学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外出应聘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许多学生利用校内实习时间外出找工作。因此,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校内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上,不能善始善终,而且实习和就业严重脱节,各自独立地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要改变现状,做好校内实习工作,就必须进行改进。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探索新的校内实习模式。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组织方式

思路的调整必然会给校内实习工作带来新的亮点,按照现代就业理念,就业包括“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创业、考取公务员、考上研究生”四种形式。我们的校内须以这四种形式为导同,积极组织实习。如果校内实习恰好可以适应就业的要求,积极创造实习岗位,以“实习+就业”的新思路,可以提前和用人单位“互动”。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创造了一个就业方向。为此,我们基于就业导向更新设计了校内实习的内容(如图1)。

(一)汇总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信息,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组织实习

基于就业导向的校内实习新思路,要求实习集体汇总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信息。例如,自主创业需要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各中小学校期望的教师素质和形象目标如何;公务员考试的要求、面试的要求是什么,考研需要怎样的专业训练等等。这些都应该纳入校内实习工作的导向当中。只有在实习中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对学生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学校可以根据各单位用人意向,规划参加校内实习的各专业人数,师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规范的,专业化的实践活动。这种建立在用人意向上的实习模式,能够挖掘用人单位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高校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师范毕业生,同时实习学生也将会给就业单位的教学工作注入活力,促进教学相长,保障用人单位招聘教师的质量,毕业生能够较早地了解招聘单位的文化和环境,也有利于将来尽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对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多赢局面。

最后,学校可以选择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检验实习结果。每个人最后实习成绩如何,实习效果怎样,需要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检验实习结果无疑能够增强学生实习生活的信心。学生可以在这个模拟过程中,以自己实力,检验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从而看清未来的方向。

(二)重视校内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在校内实习中,实习前的动员尤为重要,实习动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实习计划,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如果轻视这一环节,往往会出现学生在实习中一头雾水,无法解决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实习动员可从整体上对学生实习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传、帮、带”。首先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校内实习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为教师职业的起点,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一个端点。

在这个重要阶段,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点实事,重点放在学会如何培养自己在专业上的实践能力。第二,参加教学技能训练的实习生在实践活动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所布置的课程量,被动地进行实习,而应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发掘教材的深度,真正理解教育学和教学法的深刻内涵、揭示的规律、概括的原则和教学方法。第三,让学生感受到就业形势给学生带来的变化、给课堂带来的变化、给教师带来的变化。第四,在校内实习中,实习生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所面对的学生,感动评委。

无论是自主创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立志考取公务员,还是报考研究生,都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仅努力做到敬业、爱业、乐业,塑造自己良好职业形象,而且善于沟通,热衷学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创新型的人才;在实习过程中,学会爱岗敬业,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总之,动员工作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实习,并且尽快投入实践。动员学生把校内实习的着眼点放在培养自己长远发展的能力上,树立起稳定的专业思想,为自己的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作个良好的铺垫。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这三种就业形式的校内实习,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进行模拟实习训练,在这里重点谈一谈教师技能的培养。

我们应该改变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重学术轻师范的观念与传统,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应先从微观处着手,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见习讲习、微格教学、学生自主分散训练与教师组织指导训练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师范生逐一进行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等单项及综合的训练与考核,切实培养和发展未来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可通过实地参观、见习观摩、优质课堂录像分析等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可见,仅有大三第二阶段的校内实习对提高学生教育实习前的实践能力是不够充分的,实习的概念与实践应该更早地渗透在学生的平时专业学习之中,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习时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教学才会放心,才不会担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们应该注重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能训练,举办“未来教师教学技能大奖赛”、“课件设计制作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模拟研究生面试”、“公务员素质大赛”等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分层次比赛,表彰激励。这样,许多学生在校内是课件制作高手,实习时就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强手,毕业后就会很快成为教学能手和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就会受到中学和社会的认可。

三、结论

就业导向范文第6篇

江苏省地处沿海地区,属经济发达省份,提供给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和岗位相对较多,就业环境相对较好。但各行各业的就业竞争依然相当激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需就业的生源过多,大致情况为:省内生源的学生基本选择省内就业,省外就读的江苏籍学生回省就业居多,省外生源选择在江苏择业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再加上往届遗留下来的未就业生等。仍以淮阴工学院近5年园艺专业毕业生为例,从省内就业的毕业生来看:苏南(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5市)就业人数比例约为57.6%,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就业人数约为23.2%,苏北(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5市)就业人数约为19.2%,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就业。省外就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安徽、山东、广东、福建、湖南等。上述调查表明,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多数园艺专业毕业生会首选江苏省,其次是以江苏省为中心辐射到临近的省份和城市。这也与徐向东提出的“毕业生向往经济发达、生活质量好的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预期收入是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流向的重要原因”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二、园艺专业学生培养状况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其教学体系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两课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展实践等多种形式。以淮阴工学院为例,学校设立园艺本科专业已有近十年的时间,期间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士学位授予评估等工作,并不断吸收、借鉴了其他高校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做法,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践学分的比重,然而,理论学分所占的比重还是远远超出了实践学分,教学的重点依然是向理论倾斜,这可能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本科专业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理论教学易被监督、考核、量化,通过一定学时的授课,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效,而实践教学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相对复杂,如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指导与考察,经费的投入,交通等等,涉及问题较多,需全面统筹,才能保障实践的顺利开展;再则,即使实践学时跟上了,对实践的实际效果也难以客观评价,所以实践教学依然是人才培养的弱链环节。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

1.加强观念引导在就业政策上,我国早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包分配工作,转变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实现就业。政策的调整,促使学生对自主择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解决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观念引导,学习观、就业观念的引导应贯穿专业培养过程的始终,从入学教育时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前期规划。对那些在就业观上认识片面(例如非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不进等)的学生,要及时关注,既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也要引导其开阔视野。此外,在学习观、就业观的导向下,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资格证的考试,努力为就业赚取资本。看似就业时手里证书很全,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通过的这些应试资格考试,仍可能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短期获取的知识、技能储备也如同空中楼阁。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鼓励学生下企业、进一线,以获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指挥棒,人才培养方案能否体现当代性、前瞻性,决定了高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这五个方面构成。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围绕学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特别是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完善,竭力做到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个体性的统一,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培养目标。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保障。蔡元培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通常高校配置的实验室基本上能满足实验教学所需,但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场地、经费、管理等因素制约,往往发展滞后,使学生无法完成对园艺产品产前(规划)、产中(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管理)、产后(保鲜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等多个环节的实训。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实习基地每年接受学生到基地实习,帮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由于区域间隔,往往学校和教师与基地联系较少,缺乏与基地间的信息反馈;另外,校外实习基地与学校属于合作关系,实习基地的单位属性也与学校存在差异,致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有机衔接也难以掌控;还有一部分是靠个人关系联系接洽,其随意性较强,表现为监管、监控不到位,其安全问题也往往被忽视。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注重:科学制定实训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不断完善管理机制,选配专职人员担任专门实训指导老师,构建理论与实践衔接、校内与校外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实践的刚性需求。

4.加强平台建设,优化模块设置当下众多高校都在努力凝练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然而,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与市场、企业接轨,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需回炉重炼,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这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环节的通病,其根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生素质与岗位能力的脱节。就学校教育而言,应努力整合资源,培育出相关领域内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实验室等,依托这些平台的发展,不断促进理论和实践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融合,有针对性地优化专业模块设置,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学习平台提早介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效,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消化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从而进入“平台+模块”的良性轨道。

5.根据企业所需,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是近几年应用型院校的普遍做法,一般合作项目多集中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领域。从企业而言,通常需要高校提供能满足企业所需的专门型人才,最好是量体裁衣,压缩不必要的、低值的课程,针对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实现独家打造、定向培养。那么,这就需要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入手,勇于舍弃无关紧要的、重复性的课程,把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体现“应用型”特点,摆脱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如此,高校为企业输送了专门人才,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率;企业也获得了所需的人才,降低了人才的培养周期和培训成本;毕业生也能够在就业后迅速上手,独当一面,这样既提高了就业满意度,也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局面。

四、结语

前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所就读的专业越能满足市场需要,自身实践动手能力越强,他们对就业待遇、发展前景、保障性等方面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然而从现实来看,实践的缺乏或不够深入,使得大学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不突显,大多数毕业生预定的期望值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因此,人才培养应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实践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办学成本,也要考虑校内外培养路径的建构与完善,更要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积极引导、平台搭建,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大型的现代园艺公司,了解其运营及所需人才的状况,真正了解行业的发展态势,做到提前规划、准确定位。

就业导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就业 语文活动课 教学方法

一、语文活动课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凸显自身特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已被广大中职教师所认同和接受。中职语文教学不但承载着培养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任务,还要培养他们就业所需的实用语文能力,以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中职语文活动展示课开得究竟如何呢?现实情况是:日子原来怎么过现在还是怎么过,书原先怎样教现在还是怎样教,换句话说,语文活动课就等于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学校不重视

职业学校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近几年形成的重专业轻文化的趋势,使不少学校将语文课课时数压缩。仅有的几节课,大家当然要先完成课文的教学进度,而无需考试或考核的语文活动课被忽略了。

2.教师认为语文活动课费时费力

课文教学有许多现成教案、教学资料可参考,但语文活动课几乎没有可参考的现成资料,备课的工作量很大,好不容易备了一节,可能效果还不如人意,大家的热情当然就没了。

3.现行教材不够系统全面

现行的教材虽然每一单元都有“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用文写作”等实用语文课程的内容,但系统性不强。例如第一册第五单元是“求职信”,到第二册最后一单元又是“求职信”,中间的几个单元却是别的内容。而且内容编排也不够全面,比如“求职信”这一块,教材涉及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由于专业类别太多,统一的教材不能凸显各专业的特点,针对性不强。

二、语文活动课该如何上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活动课的初步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总理说:“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这段话强调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就业,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们语文课程教学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来设置课程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比如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导游,那么,学校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与旅客的沟通能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应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实用语言能力,使她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多一份自信,少碰一些壁垒。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我们才能切实地指导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语文活动课应以提高学生进入现实社会应具备的能力为重点来选择、组织、实施教学内容。因此,要讲究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针对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我们应重点设置求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求职信的撰写和求职、面试的技能技巧,做好就业准备。现行教材里虽然有求职信、应聘信的写作和两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求职、应聘”,但真要运用起来,这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而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增加个人简历的写作、面试准备、面试技巧、职校生求职的常用方法辅导,加强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等内容的学习,并将之整合成一个系列,称之为“求职演练”。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凭掌握这些求职技能想获得好职位的想法固然不现实,但至少使他们具备最起码的生活基础知识,保证他们走上社会时不再因为拙劣的应聘表现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现行教材中有一系列的口语与交际训练,但因为学生的专业不同,教材里的某些内容显得不太实用。因此,在进行口语训练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专业来筛选训练材料。比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口语训练题:“旅游旺季你带团到著名风景区旅游,几名游客对住宿条件不满,要求换房,由于客房暴满酒店方面不予受理,几个游客情绪激动言语激烈,你怎么说服游客平息怒火?”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则可设计这样的口语训练题:“老师提议小朋友回家用废旧物品完成小制作,并把作品带来学校。方方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认为学校老给家长增加负担,感到非常恼火,作为老师你怎么劝说?”像这些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中将遇到的典型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3.构建有效的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教法体系

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这是决定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小组讨论法、模拟情境教学法、典型案例分析法、实习见习等教学方法,都符合语文活动课的特点,能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1)情境教学法。模拟情境进行教学,强化了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践接触的机会。上文提到的“求职演练”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和能力。我们通过模拟招聘场景,学生和老师扮演面试者和考官来模拟招聘,让学生提前体会面试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自主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能力。

(2)案例分析法。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案例,供学生研究、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挑选合适的典型案例。首先让学生在熟悉案例内容,再分组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钥匙能够自己去开门,到处去找东西。我们教书,要使学生‘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这段话形象概括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如能掌握学习能力就好比获得一把钥匙,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自己掌握开启通往成功的道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摸索并形成经验,提高能力,这也是提高语文活动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最好将语文活动课从语文课中独立出来,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语文活动课被占用的情况。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每周至少1~2节,以保证教学效果。相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就业这个主题来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改变中职语文活动课教学与就业脱节的现状,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之路,让中职语文活动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主阵地。

就业导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82-02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近年来,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较强、可塑性大,能把所学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对工资待遇要求不高,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然而,根据笔者对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很低,一次就业专业对口的不到30%;二是就业稳定性差,因为专业不对口,频繁“跳槽”的很多;三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挤压现象愈来愈重。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增强社会竞争力是当前中职学校领导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措施

1. 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表明,学生不必掌握高深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而应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组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计算机教材进行反复研究,将原有教材按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筛选、浓缩,结合我校实训场所的现状,编写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计算机教学及考核以各门课程相应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突出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组织实训教学。

2. 革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最关键环节,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技巧的必须手段,教学过程直接关系着教育工作的成效。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师德素养对教学过程有直接影响,因而应对教师的专业提出严格要求,并加强培训和考核,使教师能够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进而有能力就教育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筹划和实施,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准备: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导向,贯彻国家发展战略思想和新课程改革之精要,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专业的深入学习能力和综合性应用能力。同时,将教学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建立自由、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效果;二是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突出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际操作规划好时间,保障理论教学和操作练习的有效间插;并选择合适的教学设备、拓展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多接触先进的计算机理论,保障教学的时代性。

3. 更新教学设备、方法和手段。

(1)计算机实训设备的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必要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之快让许多中职学校难以更上节奏,面对一个被淘汰的计算机机房,专业知识再强、教学方法再好、教学手段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打击,久而久之,实训课自然而然地变为游戏聊天实训课了。因此,及时更新计算机实训设备,确保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必要保障。

(2)教学方法的更新。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应以主体身份出现,应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督促者或引导者。教学方法也要因此而变,多开展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在不断加速,知识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在更新。教师、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普及给学生多了选择的途径。因此,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校园网络平台发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地实施教学活动,是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 夯实专业基础,拓展学生特长。用人单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口径尽可能宽,这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客观要求。为此,将学生在校的两年时间划分为“合格+特长”,即“夯实专业基础”和“拓展学生特长”两个培养阶段进行。

夯实专业基础阶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时间为一年级。在教学安排上,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精选教学内容,严格按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实训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要求尽可能选修一至两门专业选修课程。

拓展学生特长阶段主要为了解决“针对性、适应性”问题,教学时间是二年级,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教学课程中,以就业优先为主导思想,根据计算机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适应某个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特长,开设一定的特色选修课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计算机专业各种团体小组进行学生特长发展的活动,灵活设置弹性专业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5. 建设教师队伍。首先,对教师素质严格把关,在教师录用环节,采取开诚布公、广泛录取的形式,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应聘教师进行综合对比考核,优先录取受教育程度高者,或是通过科学的答辩考核,选用能力强的教师。对于录用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化培训,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广泛开展教育心得交流会等,还可聘请专业水平较高、在教师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来校进行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要关心教师、尊重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深入学习,参加更高等级的认证考核等;其次,要求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创新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专业能力,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去总结和完善。教师是教育创新改革的主力军,肩负着传递教学内容,收集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的重任。加强教师团队精神建设,可以使教师之间的心得交流更密切,信息反馈更及时、真实。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模式,同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万晓冬.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02).

[2]俞华锋.基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02).

[3]冯昭奎.IT革命对世界经济的中长期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07).

就业导向范文第9篇

摘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考核改革

一、现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微机室考试;考试形式单一,常用“笔试”、“机试”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在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都就业难的时代,为什么却出现了“技工荒”?月薪三千难觅一个“数控技师”?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专业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禁锢在校园内,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诸多的就业“哑铃现象”和多年的教学实践,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路在何方

我们知道“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用人单位欢迎的是不需要“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的员工!针对现行计算机专业考核机制中的种种不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在何方?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考试的“不可替代”性和考试独特的“教育资源”性,以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为龙头,推动计算机专业全面、深入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让学生做考试的主人,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考试任务,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作为新一代的职教工作者,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计算机操作“蓝领”,也要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

三、课程考核改革的试行概况

(一)考核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教材本身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能只依附于教材,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与发展学生个性相违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原则是:“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即对基础课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试。“基础统一”这块,经过多年的完善,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体系和管理机制,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所必须的课程,提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选修放开”是指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等课程实行“活模块”的教学方式,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结合自主选择。

”活模块”是关键,笔者认为在选择“活模块”课程时,要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现行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恰当设置活模块课程,或增添或删减,并且每个模块还应有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渗透。计算机专业的课时安排,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时,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例如:愿意从事“速录师”工作的同学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学习办公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想从事“广告设计”的同学除了添加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外,还要学习色彩搭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手绘等课程;搞网站建设的还要学习微机常用外部设备、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岗位课程。

(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让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岗位能力采分点”测试法。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考核大纲要求,结合社会行业需要,由计算机专业教师组制定、编写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岗位能力“采分点”,实行模块考核制度。教师在教学、考核时均以“采分点”为依据,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比如,上机操作课,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采分点”,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让学生上机探索,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然后填写上机实验

报告单,写出收获、体会、疑惑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2.“层层递进”测试法。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摸底,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动手能力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订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接着,当堂考核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台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3.“小组合作”测试法。

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将考题带出考室,规定完成的期限,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比如,给出任务:班级网站的建设。各小组接到任务后,根据成员自身特长分工协作:收集、整理、归纳资料;设计版面,录入相关信息;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班级像册进行加工处理;用Flash创建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Logo图,等等。

这种考评方式不但将所学的Flash、Photoshop等多门课程进行整合,而且还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融入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各小组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4.“学用结合”测试法。

有位朋友的电脑无法正常开机,请我帮忙维修。学生学过《微机常用外部设备及维修》,何不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我就请班上对这门课学得最好的两名学生前去维修,经过几小时的检查调试,终于排除了故障,这两个学生得到用户真诚的赞赏,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成就感最贴近生活、最有用,不像网络游戏,只有在玩伴之间才能了解,老师、父母不会替他们高兴。

5.“因人施考”测试法。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处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

6.“工程环境”测试法。

走出教室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工程环境中测试已成为必然,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企业还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完全可以在企业里进行,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是否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比如,学习网络技术时,让学生到网络公司去打“义工”,参与现场布线、组网、调试网络等;学习Photoshop时,到摄影楼去,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学习计算机硬件系统时,让学生先到网上查阅各种硬件的网上价格,给自己开一台电脑的配置清单,与电脑经销商开的配置清单进行对比等等。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考核方法,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侧重的选择、组合。

(三)考核形式的改革

1.一课一测,扎实基本功。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上机操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采分点”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操作(上机操作测试可由学习互助小组完成,教师抽查)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一课至少一得,扎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2.以实战操练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维护维修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以评委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向家长做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通过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素质。

通过定期地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拆装、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技能比赛、技能表演,展示学生素质,用行动代替语言推销自己。

4.“兵”帮“兵”的方式进行考核。

计算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资源优势,在全校范围内培养一大批专业骨干学生,比如机房的维护维修、校园网的管理等等。大胆启用“兵”帮“兵”的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再分别从教师、学生层面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并有责任心者留用。让有计算机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

5.多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职业资格证书的各模块又分为初、中、高级等多个层次,考试方案甚至考试题目都预先告诉学生,目标性很强,非常适合中职学生考核。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发展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四、课程考核改革初见成效

我校计算机教研组将05届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三个班进行实验,按学生兴趣,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将学生分为:办公软件操作员、数据库操作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网络技术员、计算机组拆装等五个专业组,可以选修第二、第三专业。经过两年的试行,课程考核的改革初见成效:学生就业时不但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还有多个标志自己专业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更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还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本届学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就业率达52.1,创我校历史高峰。

这说明改革是成功的,具有推广的价值。这套改革方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专业的主攻方向,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探索更加主动;“岗位能力采分点”,使学生清楚自己离专业水准的差距;“因人施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特长,突出以人为本;“小组合作”,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团队协作、创新精神更强;“层层递进”,在教师的帮扶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走向完美的人生;“工程环境”,与实际工作贴得更近,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手操作能力、职业能力更强,学习更加努力、更有成效。

结束语:

考核只是计算机专业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文秘站整

就业导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联储;货币政策;失业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2-0013-07

自2007年12月开始的,并以2008年秋季全球性金融危机方式表现的本轮衰退被认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被称为“大衰退”。由于衰退程度严重,衰退结束后的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就业更是远未回到危机前水平。

尽管就业严重偏离正常水平,但这主要是由周期性因素导致的,美联储有较大的改善就业的政策空间。美联储以价格稳定和最大就业为其政策目标,复苏以来的短期通货膨胀预期持续低于长期目标值而就业复苏迟缓,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的政策重点放在了刺激就业增长上。在“大衰退”的背景下,美联储的复苏政策以刺激就业增长为政策重心,出台了很多创新性举措。

一、“大衰退”以来美国就业复苏迟缓

与二战后的历次复苏相比较,本次美国就业复苏最为迟缓。

(一)就业市场各项指标均表现疲弱

根据美联储的研究,失业率可能是代表市场当时状况的最好单一指标,同时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演进较好的预测指标。

失业率由衰退开始时的5.0%上升到2009年10月的最高点10.0%,随后,随经济复苏而缓慢下降。但是,失业率的下降并不能完全代表劳动力市场的改善程度,比如,由于失望而放弃继续寻找工作的人数增多,这也将导致失业率下降。另一个判断劳动力市场演变状况的重要指标是非农新增就业数据。这是净值概念,它等于当月新雇佣人数减去离开岗位人数,而离开岗位人数包括临时性解雇、停职及其他。在每个月都有几十万人被雇佣或离开当前岗位,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新增就业。

对新增就业还要进一步分析其来源,可以发现,危机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劳动力市场的改善是由于临时性解雇的大幅下降而不是新雇佣人数的增加(见图3)。这表明,总体而言,在危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雇佣劳动力状况疲弱,就业市场远未回到正常水平。

总体来说,相较于近期美国历史上的各次衰退,在剔除人口结构等因素后,“大衰退”后的就业改善状况确实比较迟缓,就业状况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建筑业就业改善迟缓拖累整体就业复苏

自从2007年12月本次衰退开始,到2010年2月的就业谷底,非农就业人数减少870万,其中建筑业就业减少近200万,占总就业减少人数的22%。自“大衰退”以来,建筑业就业人数的下降在整体就业人数的下降中占比较大。

尽管如此,自衰退开始以来,建筑业就业人数下降对整体就业人数下降的影响还是被低估了。原因是:首先,建筑业就业人数的顶点是在2006年4月,大大超前于2007年12月开始的衰退,与2006年7月的房价顶点和2005年第4季度的住宅投资顶点接近。在衰退开始时,建筑业就业人数已经处于下降通道,比其顶点时少了近25万,这25万应该计入建筑业就业下降对整体就业下降的贡献度中去。其次,上述数字仅仅反映了建筑业就业下降对整体就业下降的直接效应,而没有包含由其导致的其他行业就业减少的间接效应。据劳工统计局的就业需求矩阵测算,在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建筑业就业人数下降100万,估计这将导致其他行业近80万人失业。据此推算,从2007年12月的就业顶点到2010年2月的就业谷底,整体就业人数下降的近40%是由建筑业就业人数下降导致的(桑切斯和桑顿, 2011)。

自经济复苏以来,尽管实际GDP、实际消费都已经高于危机前的顶点,但实际投资还是大幅低于2006年第1季度顶点时的水平。美国国内投资由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构成,私人投资占绝大部分,而私人投资主要由非住宅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投资构成。从住宅投资变化的节点和幅度来看,其是引领私人投资变化的重要力量。美国投资增长的缓慢可以直接归因于房地产投资的疲弱(见图6)。因而,可以说,房地产投资的疲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就业增长的缓慢。而房地产投资疲弱的根源在于房地产市场在2012年第3季度前一直处于下行、萎缩状态,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处于去杠杆化状态(见图7),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明显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复苏。

二、美国就业市场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本轮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是二战后历次衰退后复苏最为缓慢的。就业状况在复苏开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远离正常水平,且失业人口中长期失业占比大幅高于历史水平,这表明,美国的就业复苏是缓慢的。

(一)新增就业缓慢,就业水平远未回到正常水平

当前,劳动力市场远未从“大衰退”中恢复。尽管市场已经有所改善,就业仍远比危机前的高点低,表明经济仍远在潜在水平下运行。尽管当前已经从2008年10月10%的失业率高点回落,但仍比美联储预测的5.2%—6%的长期失业率区间高很多。在2012年12月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官员预测未来两年失业率将缓慢下降,到2014年底降至约7%的水平。

在就业人口中,有大量想要全职工作但只能从事兼职工作的,另外还有少量的因就业困难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这些都没有计入失业率。据美国劳工部统计,2013年8月,美国有791万想要全职工作但只能从事兼职(part time)工作的人群,而在衰退开始时仅为462万;失业人口没有包含86万因再就业困难而放弃寻找工作的人,而在衰退开始时仅为36万,这部分人尽管想要工作但因失望而退出劳动力市场。总括计算,隐性失业率达到12.9%,而不是当前失业率所表示的7.3%。

如此巨大的失业人口表明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另外,失业时期过长可能影响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长期的失业导致失业人员的技能丧失,导致这些人难以再就业,可能导致自然失业率的上升。

(二)长期失业占比较高,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在本轮周期中,失业人员的失业期限远超此前的经济周期,长期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占比也大幅上扬。这两个指标均大幅高于历史水平(见图9、图10)。

与短期失业人员相比,由于技能丧失、与劳动力圈子关系丧失等因素,长期失业人员更难重新找到工作(见图11)。

由于长期失业人员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重新就业,高企的长期失业率表明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使失业率下降,这使经济复苏缓慢,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三、就业增长疲弱的主要原因

在这次复苏中,长期失业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且持久保持这种状态,这或许表明失业人员所拥有的技能与雇主所要求的技能之间不匹配程度的增大。也就是说,本次失业中或许相当部分是结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周期性的总需求疲弱。失业到底主要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这个问题对货币政策操作极为重要。如果失业主要是由诸如技术、工作生活地点不匹配等结构性因素导致的,那么刺激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较差,政策的主要效果是引发通货膨胀,需要用货币政策之外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失业率。如果高企的失业率主要是由总需求疲弱等周期性因素导致的,那么,美联储就可以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使失业率下降。

劳动力市场的演变可以用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的经验关系来解释,这就是以英国经济学家William Beveridge命名的Beveridge曲线。通常,在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低,雇主难以找到工人,所以职位空缺率(Job Opening Rate)高。相反,在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高,工人较难找到工作,职位空缺率低。如果将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率作为坐标构成图形,这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在经济衰退时,失业率升高,职位空缺率走低,职位空缺率和失业率组合沿着曲线向右下行;反之,经济复苏时,该组合就沿着曲线向左上行。但是,当失业的结构性因素发生变化时,曲线就会向左下或右上移动。比如,当由于技术进步等结构性因素而导致失业工人的技能与雇主所要求的技能之间不匹配程度加大时,曲线向右上移动。

从图形来看,此次美国经济衰退结束(2009年6月)后,Beveridge曲线外移,这似乎表明结构性失业增加。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相对于历次衰退后的情形,本次复苏中需要跨行业和地区的重新就业情况并没有特别突出,这又表明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并不比以往大。从历史来看,由于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二战后的历次衰退都没有导致更高的结构性失业。这种曲线外移在以往也曾经发生过,但不持久。比如在1973—1975年和1981—1982年的那两次严重衰退及其后的一段时间里,该曲线都发生了外移,但在随后的复苏里又回到了原来位置。

由于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大衰退”以来Beveridge曲线外移并非意味着结构性失业增加,这是基于以下原因:(1)在深度衰退过程中,该曲线暂时性的外移可能是由于临时解雇(Layoff)大幅增加,这导致失业率快速上升,而岗位空缺(Job Vacancy)的变化是缓慢的。(2)经济失业保险的延长使得原本要离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人员继续留下来寻找工作。(3)雇主在对雇员的需求不大紧迫时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寻找特别合适的人来填补岗位空缺。总体来说,本轮衰退开始以来的曲线外移相对缓和,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曲线很可能内移。伯南克认为,与历史经验相类似,“大衰退”以来Beveridge曲线外移并不能表明结构性因素是导致衰退期间失业率大幅走高的主要原因(Bernanke, 2012)。

“大衰退”以来,失业的上升伴随着岗位空缺的大幅下降及失业在不同的产业和职位群体中广泛存在。在本次衰退中,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失业人员特别多,但制造业和其他对周期敏感的行业也同样遭受重击,这些行业的就业复苏同样也是缓慢的。

另外,理论上讲,不同行业间岗位空缺和失业状况不匹配将导致岗位空缺率高的行业工资上升较快,而劳动力过度供给的行业工资上升则相对较慢。经实证检验这种状况并不存在(罗思坦,2012)。总的来说,本轮衰退以来失业的增加主要是周期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耶伦, 2013b)。美联储也在2012年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多次讨论失业问题,认为本轮危机以来美国失业问题主要是周期性的,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可以通过刺激总需求来降低失业率。

这表明,总需求的周期性短缺是当今失业率高企的主要原因,高企的失业率可以通过刺激总需求扩张从而增强对劳动力的需求来大幅度地解决,这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政策作用的空间。

四、以就业增长为导向的美联储货币政策

鉴于实际就业严重偏离最大就业目标且就业复苏迟缓,美联储以促进就业增长为政策取向,采取了各种非常规的措施。

(一)明确最大就业目标的数值及其实现目标的政策策略

1. 明确就业目标的数值。在2012年1月的议息会议后,美联储发表了“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这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体系里所有中高层官员的“共识声明”。在这一声明中,美联储提出了长期通货膨胀率为2%的目标,并提出了与这一长期目标相匹配的最大可持续就业的目标区间(2012、2013年度为5.2%—6%)。这是美联储首次明确双重目标的具体数值。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率是单一地由货币政策决定的,中央银行可以决定长期通货膨胀水平。而最大可持续就业水平是由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等因素决定的,中央银行对此基本没有影响力。然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强烈地认为需要向公众提供最大就业目标的数量解读。如果不这么做,就可能误向公众传达出美联储在其双重使命中通货膨胀目标高于就业目标的政策取向。当然,在有关这个最大就业目标的具体数值上,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美联储内部都存在较大争议,且这一数值不是固定值,而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这个数值将在每年1月份的货币政策例会上进行讨论调整。

2. 实现最大就业目标的政策策略。美联储2012年1月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强调要以平衡方式实现其双重使命。平衡方式有几重重要含义,其中核心的是:最大就业目标和价格稳定目标是同等重要的,这两个目标通常是互补的,但有时可能会发生冲突,美联储为减少一个目标的偏离必须要允许另一个目标偏离其目标值。比如,一个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可能短暂地导致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值(耶伦,2012a、b)。在本次经济复苏中,失业率远离长期目标,美联储将政策重心放在降低失业率上,即便这些降低失业率的举措导致短期通货膨胀预期轻微、暂时地超过其长期目标值也在所不惜(耶伦,2013b)。

利用美联储内部经济模型模拟的最优政策路径显示,在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稳定的情况下,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设定是基于失业率更快下降所获得的利益与暂时、小幅的短期通货膨胀预期超过2%的损失之间的平衡而确定的。相对于泰勒规则之类的简单规则模型,最优政策路径导致失业率更快地下降,这是由其更低的名义和实际利率、更高的资产价格和更快的就业、收入增长所导致的(耶伦,2012a、b)。

(二)较低的中短期通货膨胀预期给美联储提供了就业刺激空间

由于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有时滞,故货币政策是基于中短期(一般为一到两年)经济金融状况的预测而不是实际的经济金融状况做出决策的。美联储以每季度一次的频率对美国未来一到两年的经济金融状况做出预测。

美联储的价格目标是以个人消费者价格指数(PCEPI)的涨幅来衡量的。“大衰退”结束(2009年6月)以来,尽管实际的PCEPI有时超过2%的长期目标值,但从对未来两年通货膨胀预期值来看,随着经济的逐步改善,除了2010年6月的那次货币政策会议由于受欧债危机爆发而使通货膨胀预期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基本保持平稳向上、逐步向2%的长期目标值靠近的走势,但始终低于2%。这给美联储出台激进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

(三)美联储的就业刺激政策

自2008年底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后,美联储就采取数量宽松政策和前瞻性政策指引等非常规政策手段来进一步刺激经济。非常规政策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压低中长期利率水平,以此促进对比如住房、耐用消费品等利率敏感商品的消费,拉动经济复苏。

美联储共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推出QE1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按揭贷款利率以缓解住房市场及整个信贷市场较紧的信用环境,以促进经济复苏。2010年11月推出QE2时尽管提到了就业是美联储的目标之一,但QE2的直接指向还是经济复苏。

自2012年4月以来,由于新增就业持续大幅低于经济稳健复苏所需的20万人,美联储于2012年9月推出QE3,QE3是开放式地每月购买400亿美元MBS,资产购买直至劳动力市场前景大幅改善。其直接指向劳动力市场的改善状况,这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直接挂钩。QE4则仅仅是对扭转操作的替代,以压低国债的长期收益率。

QE3政策的推出显然刺激了房市需求。从时间上来看,美房市出现显著量价齐升的月份开始于2012年的7、8月份,当时正是市场对QE3预期不断增强的时候。这种趋势伴随着9月份QE3的正式推出得以延续并且加强,表明直接针对MBS市场并以拉低抵押贷款长期利率为主要目的的QE3自其酝酿阶段就已对拉升楼市起到了直接作用。

从上述政策来看,除了购买长期国债和扭转操作以改善信用市场整体环境外,购买MBS是美联储的政策重点,这是与本轮衰退以来的建筑业就业复苏疲弱拖累整体就业复苏以及房地产业在历次经济复苏中引领经济复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四)以失业率作为未来货币政策立场的指引

美联储在推出QE3时表示,资产购买将直至劳动力市场前景大幅改善。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前景大幅改善? 耶伦在2013年的一次讲话中给出了她的看法(耶伦, 2013a)。

从对本次复苏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研究来看,由于劳动参与率迅速下降,劳动力市场实际改善程度要小于失业率下降幅度。这表明,失业率的下降幅度并不能代表劳动力市场的改善程度,对劳动力市场前景的判断需要结合其他一系列的劳动力市场指标以及总体的经济增长前景才能作综合判断。劳动力市场指标包含薪资就业增长、岗位流动等。另外,经济增长指标也很重要,如果失业率的下降并没有伴随足够强劲的经济增长,这并不能表明劳动力市场前景大幅改善;反之,即便在某个时点失业率没有大幅下降,但如果预期经济增速上升是可持续的,那么,可以判断劳动力市场将大幅改善。

在2012年12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表态将保持联邦基金利率处于极低水平“至少要失业率高于6.5%”。也就是说,只要失业率高于6.5%,美联储将维持零利率水平不变。在随后的议息会议上,进一步强调6.5%的失业率是门槛而不是触发加息的因素,也就是说,即便失业率跌至6.5%,也不一定会引发加息。

这进一步强化了更长时期保持低利率承诺的策略。在正常时期,美联储将在失业率降至6.5%前就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而在当前,美联储承诺,只要失业率处于6.5%上方、中期通货膨胀预期不超过2.5%,货币政策就不会收紧。比如,当中期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低于2%的政策目标时,即便失业率降至6.5%以下,美联储仍可能推迟加息行动。另外,当失业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失望而放弃寻找工作时,FOMC认为失业率显著低估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疲弱程度,这种情况也会导致美联储推迟加息行动。这给市场发出了强烈的美联储支持经济复苏的信号(耶伦, 2013a)。

自2013年3月以来,美国就业状况好转,新增就业维持在近20万人。在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改善将加速,而通货膨胀仍较温和。面对如此乐观的经济前景,放缓购债步伐进入了美联储的政策视野。在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的新闻会上,伯南克透露了宽松步伐放缓的时点及策略,美联储有可能在2013年晚些时候放缓购债步伐。如果经济持续改善,那么2014年上半年将继续缩减购债规模,至年中前后终止购债。预计失业率在2014年年中将降至7%附近,2014年第4季度将降至6.5%—6.8%,2015年上半年的某个时点将降至6.5%。

五、简要结论

本轮美国经济复苏以来,就业增长迟缓,实际就业状况仍远未回到正常水平,在中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低于长期目标值的情况下,美联储在政策利率降为零后进一步以刺激就业增长为政策重心,明确了最大就业目标数值及实现目标的方式,采取了激进的数量宽松和前瞻性指引等非常规政策。

本轮美国就业复苏迟缓的主要原因是周期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是有效的。而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稳定和中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低于长期目标值为美联储持续进行大规模的非常规政策提供了政策空间。

美联储于2012年9月推出的购买MBS的QE3是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资产购买直至劳动力市场大幅改善,这就将数量宽松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劳动力市场的改善状况直接挂钩。这种直接针对MBS市场以拉低抵押贷款长期利率来刺激房地产市场,增加建筑业就业,以带动整体就业的增长。这表明刺激房地产业复苏是美联储就业复苏政策的重点。

数量宽松除了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相应资产及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外,也通过沟通来影响资产的长期收益率。在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美联储又将包括利率提升、放缓购债进度等未来货币政策立场与失业率、通货膨胀预期等联系在一起。将政策工具的使用与失业率等指标直接挂钩,增强了公众对美联储未来政策路径的理解,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效用。

总体来看,自复苏以来,美联储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以刺激就业增长为导向的。这也可以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即货币政策目标未必是单一制,也不一定保持不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调控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Bernanke.2012.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Market,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Annual Conference, Arlington, Virginia, March 26.

[2]Rothstein,Jesse.2012.The Labor Market Four Years into the Crisis: Assessing Structural Explanations,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 65 (July).

[3]Sanchez and Thornton.2011.Why is employment growth so lo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Economic Synopses No.37.

[4]Yellen,Janet L..2012a.Perspectives on Monetary Policy,speech delivered at the Boston Economic Club Dinner, Boston, June 6.

[5]Revolution and Evolution in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s,speech delivered at the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lif., November 13.

上一篇:教育资源范文 下一篇:本科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