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矿城突围

时间:2022-10-17 02:33:50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具有显著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拥有一大批矿业城市。在目前我国400多座矿业城市(镇)中,西部地区占四分之一强,这些矿业城市的发展,不仅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支撑,为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随着长期大规模的开发,西部地区众多矿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畸形等突出问题,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尽快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是解决西部地区矿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概念界定:资源型城市与矿业城市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此后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实践也不断取得显著成效。在研究矿业城市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有必要对资源型城市与矿业城市作一简单区分。

资源型城市界定 国外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早在1920年,英国学者奥隆索(M・Auronsseau)首先提出了矿业城镇(Mini town)的概念。1931年,加拿大地理学家因尼斯(J・A・lnnis)对资源型城市作了开创性研究。1943年,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指出了资源型城市明确的划分标准,他认为城市采掘业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要大于15%方可称为资源型城市。另外,英文中对应于资源型城市的说法大体还有Resource-basedtown(资源型城镇)、Resource-baseddependentCommunity(资源型社区)等几种,它们指的是在公司主导下形成的、以单一采掘业为主的城市,比如加拿大的萨德伯里(Sudbury)、美国的梅萨比(Mesabi)、法国的鲁贝(Roubaix)、图尔宽(Tourcoing)等。

我国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认识大多从城市的职能入手,对资源型城市加以界定。本文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并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有较大份额的城市。这里的自然资源为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资源的开发也包括资源的初加工,如钢铁工业和冶金工业。

矿业城市界定 矿业城市是指因矿业开发而兴起、发展起来的城市,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矿业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清裕(1986)、沈镭(1999)提出以矿业从业职工占全部职工的15%以上作为划分矿业城市的标准。樊杰(1993)、张以诚(1999)则提出应该采用矿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作为划分矿业城市的标准。

一般而言,矿业城市包含在资源型城市之中。除矿业城市之外,资源型城市还包括森工城市等类型。由于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资源不丰富,几乎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森工城市。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基本上是矿业城市。

西部矿业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西部矿业城市是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具有和其它城市截然不同的特征。

先有大工业嵌入。后有城市发展一般的城市发展规律是先有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工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形成城市。而矿业城市是因发现某种或某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或其它自然资源,国家大规模地投资开发,形成现代大工业,进而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然后根据工业的规模、工业人口的数量等因素建设新兴城市。城市的形成走的是“先矿后城”之路,这是西部地区矿业城市形成的主导模式。

单一重型工业企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具有强大的主导作用 矿业城市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大型工矿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如甘肃省的白银市、金昌市等分别是在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单一重型工业企业在区域经济社会具有强大的主导作用,许多矿业城市往往有相应的代名词,如金昌又称“镍都”。有些学者将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0%以上、其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5%以上作为判断是否为资源型城市的关键标准。

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围绕主导工业进行。工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由于矿业城市的形成纯粹是以发展大工业为需要,没有大工业就没有这些城市,所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围绕着工业展开,城市规划者基本上就是企业本身,城市规划要首先考虑工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和客观需要,城市发展战略首先与工业发展战略相连接,城市市政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首先考虑为大工业提供服务。

城市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企业与地方的区际分置状态 与一般的城市不同,矿业城市的经济社会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整体感不强。在城市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企业与地方的区际分置状态,在表面上表现出大工业与地方社会经济的二元对立性。

西部矿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矿业城市的形成受到特殊的工业化历史背景和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一般城市相比,矿业城市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计划性和突进性。由于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及加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二元经济特征突出,其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矿业城市产业衰退的必然性,而产业结构的单一最终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难题。西部地区矿业城市目前面临以下六大突出问题。

后备资源日趋紧张,矿竭城衰的风险突出 资源的开采、初加工及其相关的其它配套行业(如维修、建筑、安装、运输等)共同构成了资源型产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和根本的矿业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状态。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规律是由资源的生命周期规律决定的。按资源的消耗程度,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基本上表现为:开发建设期(投产,资源量大)、达产稳定期(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资源量尚大)、成熟期(稳产,资源量大量减少)、衰退期(减产,资源量尚有,但较少,生产成本迅速增加)、关闭(资源枯竭,停止生产)。由此,按资源开发程度和目前拥有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量,可把矿业城市划分为处于成长期型、处于鼎盛期型和处于衰退期型。目前,西部地区矿业城市大多处于由鼎盛期向衰退期过渡阶段,处于成长期的较少,且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已经处于衰退期,如甘肃的白银、金昌等。与此同时,许多矿业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有效的接续产业,丧失了产业结构调整的

最好机会,矿竭城衰的风险很大。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不尽合理。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多元型,即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上形成并以其为支柱产业,但适时发展起其他非资源性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且比较合理。这类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靠但不依赖,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扩展型,资源型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不仅对资源进行初级开采加工,而且通过对其后续加工发展起相关的系列化产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延伸,这种产业结构具备一定的纵向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横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薄弱,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是单一型,资源型产业是支柱产业,缺乏其他主导产业。从总体上看,在西部矿业城市中,只有少数属于第一种类型,大部分则是具备后两种类型的基本特征,其非资源型的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

同时,由于这两种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一种投资量大、建设周期及投资回收期长、利润率低的基础性产业结构,其产品加工程度比较低,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追求的只是一种静态比较利益的实现,动态比较效益较差,在市场竞争中,不利于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利益双重流失。失血现象突出 西部矿业城市长期以来一直是廉价原材料的输出地,同时又是外地高价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导致资源和资金大量流失,资金自我积累的能力较差,财力严重不足,失血现象突出。

矿业产业负担重。从业人员生活水平较低 矿业企业历史包袱多,社会负担以及税赋较重。矿山企业办社会所承担的费用一般占其销售收入的15%-20%,而1994年税制改革大幅度地增加了矿山企业的税费负担,矿业综合税率算术平均为14.65%,比国际同行业约高出6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矿工工资收入水平在全国各行业中居倒数第二位,一些老矿山离退休人员多,下岗职工多,特别是一些闭坑矿山矿工生活更为艰难。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资源的粗放性、掠夺式开采利用比较普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排放的二氧化硫超过国家标准,大气飘尘指数过高;二是城市排放的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环境,三是由于采掘生产是“挖地球”作业,破坏了地表的植被,留下了大量的废渣;四是塌陷区问题,由于地下过度采掘而造成地面塌陷,形成显形和隐形塌陷区,严重情况下造成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带来灾害和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

以镍都金昌市为例,其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1)尾矿、固体废物越来越多。2002年共产生矿山尾矿、固体废物460多万吨,占地面积近10平方公里,这些尾矿、废物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并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恢复。(2)沙尘暴频发。由植被被破坏以后,沙土,极易发生沙尘暴。2002年发生沙尘暴17起,其中60%的沙尘来源于本地。沙尘暴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3)空气污染严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意识较差,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量二氧化硫直接进入冶炼烟气,造成金昌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十分严重。200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89万吨,严重超过国家环境标准。(4)水资源严重缺乏。金昌市是典型的缺水城市,而开矿用水量巨大,2002年开矿用水量为201.5亿立方米,这使得金昌市超采地下水情况十分严重。为保证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只能减少农业用水,造成大片农田得不到灌溉。2002年有约2.67万亩左右的耕地被迫撂荒,更谈不上绿化植树种草的用水了,这也加剧了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城市竞争力低下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与区域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乘数或倍增器的作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绩效及其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城市竞争能力的大小。

西部矿业城市大多地处边远偏僻地区,交通不便,在区位上处于劣势,与外界经济技术往来的市场通道建立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初级化,人才结构单一,不利于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即使其支柱产业在国际上大多也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化程度低,传统体制的制约比较突出,在全国市场化进程中处于落后位置,经济运行缺乏活力;就业压力很大,地方财政困难,市政建设欠账较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多种因素造成城市形象较差。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城市竞争力低下,在与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在西部矿业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核心所在。矿业城市的兴起是由于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其发展是由于资源型产业的壮大。但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单纯的单一产业经营,而城市经营不是其重点,因此城市发展诸多规律未能真正遵守,最终造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背离,导致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矿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于发展接续产业,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传统思路的问题所在 市场化进程中西部矿业城市所暴露出的矛盾与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比较突出,许多地方也先后提出了许多解决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对策的基本特征是围绕着产业转型做文章,强调发展替代产业,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

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接续产业这一概念,应该视为是一种思路上的重大调整和进步。原先所强调的产业转型及替代产业,虽然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忽略了矿业城市与地区的传统与历史,即新制度经济学所强调的初始条件,而初始条件对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二,产业转型中人为的、行政性力量主导,替代产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空想性,许多矿业城市与地区所提出的替代产业选择,最终多以失败告终,导致越调越差,不仅新的替代产业没有形成,反而造成新的负担:第三,受传统惯性影响,替代产业的确定多是单一产业型:第四,在调整中,由于市场的力量有限或不重视、不相信市场,“等、靠、要”的依赖观念比较突出,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度低;第五,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联系不密切,产业经营与城市经营未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第六,对自身的比较优势及市场定位不充分、不准确,拘泥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定性,表现出较强的机械性。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许多矿业城市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经济增长缓慢,财政入不敷出,就业压力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治理难度很大,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社会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发展思路的转变――发展接续产业理论和实践要求人们实现从发展替代产业向发展接续产业的思路转变,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正式标志着矿业城市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为这类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接续产业的思路,充分考虑了矿业城市的产业状况,注重延续和继承,反映出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遵从:该思路不再简单地强调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的负面作用,而是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并充分而恰当地利用其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平台:发展接续产业的思路应该是发散式的,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一个产业链条,不是单纯的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加工深度的问题,而是包括产业链条的增加;发展接续产业的思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接续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对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支持,实现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接续产业,就处于成长期和鼎盛期的矿业城市而言,是一个主动接续的过程,而对于处于衰退期的矿业城市则是一个被动接续的问题,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

发展接续产业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针对西部矿业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发展接续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市场化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而西部矿业城市的市场发育比较落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在发展接续产业的过程中,尤其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原先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之所以成效较差,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不够,人为、行政的力量压倒了市场的力量。

坚持市场化原则,首先要求要坚持需求导向,把市场需求与自身的资源供给状况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市场化原则,就必须充分相信并依靠市场主体的力量,来发展接续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矿业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其主体力量应该是市场,是各个分散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其中的民间资本的力量。对于矿业城市,市场化应突出地表现为民间资本化,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否定国有资本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经济在矿业城市一般都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在当地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发展接续产业的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但由于其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表现出机制不灵,效益低下,困难重重甚至积重难返,相当一部分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沉重负担。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巨大存量,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坚持市场化原则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出路只能在深化改革中寻找,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重塑市场主体,寻找切合实际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使其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

与此同时,创造并维护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放手发展各种形式的民营经济,积极开展项目融资,吸引外部资本的进入,让各种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战略,中共十六大再次重申“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之一。西部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在发展接续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矿业城市的实际情况,应着重解决好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治理保护、劳动力素质提高三个方面的问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与环保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的关联效应、扩散效应,推动并保持国民经济较快、较好地发展。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必须围绕着产业结构优化这一主题进行。

第一,重塑传统主导产业。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首先要对原有的支柱产业――资源开采加工产业进行升级换代,实施集约化、知识化、生态化改造,对原有传统主导产业进行重塑。

所谓集约化改造,就是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造,组建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的深加工、综合加工能力,改变资源开发利用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产业效益差的粗放经营模式。所谓知识化改造,就是要切实实施科教兴城战略,努力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加快科技进步速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变资源密集型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资源的深度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生态化改造则是指在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把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二,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形成多重、多极主导产业。以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矿业城市,其前途只能是所谓的“矿竭城衰”,这已为国际经验所证明。因此,矿业城市在重塑传统主导产业的同时,实施多元化战略,围绕着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形成多重、多极主导产业并存的格局。

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原则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一群在地理上相互靠近、在技术和人才上相互支持并具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扎堆,是区域与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究其原因在于区域产业集群能够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加强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产生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

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应该成为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指导原则之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几个必要条件,如存在一个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存在原料或设备供应商、靠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散地、特殊的智力或自然资源的存在、有基础设施可共享以及特殊的政策激励等。在发展接续产业的过程中,矿业城市应围绕着这些方面,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相关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区域竞争能力,在区域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多重化经济原则 多重化经济是指在一个区域之内,既有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既有新经济,也有旧经济;一方面提升发展传统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此形成初级、中级、高级等层次不等的多重经济分布状态。

矿业城市在发展接续产业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为,循序渐进,不应片面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对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经济予以高度重视。例如,就许多矿业城市而言,发展第一产业也是一种现实而成功的产业接续。

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坚持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共识,但人们普遍强调的多是利用自身静态比较优势,这虽然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难以根本提高自身在区域分工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根据初始的静态比较优势进行的专业化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会带来区域整体福利的降低,这已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现实绩效所证实。

基于以上情况,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不仅要重视自身比较利益的实现,更要强调比较利益的升级,坚持利用并实现自身动态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本区域当前可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未来具有“边干边学”(leaning by doing)能力较强的比较劣势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不断实现自身比较优势的升级换代,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与产品,通过产业的关联与扩散效应,带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铜城白银:浴火重生 下一篇:矿业城市的结构性危机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