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物资范文

时间:2023-11-13 04:18:19

农用物资

农用物资篇1

一、 农业废弃物的定义

农业废弃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农业资源,具体指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能量流失和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资源投入与产出在能量和物质的差额。

二、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

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主要有四种来源,分别为植物性来源、动物性来源、农副产品加工性来源和农村城镇生活性来源,这些废弃物的来源伴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废弃物的来源较广且分散,产生的废弃物数量越来越多,在对其进行处理时未能做到实际有效;二是处理众多农业废弃物的技术水平较为低下,只进行了较为粗放的资源化利用;三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配套基础设施,制约了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

鉴于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农业废弃物产生的来源与发展现状出发,探讨出具体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对现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将废弃物作用到农业上来。

(1)制作肥料 .

1)堆肥。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温度、湿度、pH值条件下,使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可作肥料和改良土壤。根据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培肥化可分为好氧堆肥化和厌氧堆肥化。

2)液体肥料。农业废弃物(废渣、杂草、废菜叶、瓜果皮等)做成堆肥后,其液体汁液经安全处理后可制成液体肥料。

3)有机生物肥。堆肥处理后,沼气池中的固体残渣经处理后可制成有机肥。

4) 有机复合肥。将高温堆肥产品经杀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等无害化处理和稳定化处理后,配以一定比例的无机氮、磷、钾复合造粒,加入功能微生物而形成的一种融有机、无机肥及功能微生物于一体的“三合一”肥料。

(2)生产饲料

1)氨化饲料。利用碱尿素等含氨的物质经过与秸秆混合发生变化,使秸秆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细胞壁膨胀疏松,便于牲畜消化吸收。

2)青储饲料。能有效保持作物茎杆的青绿状态,提高适口性。

3) 生化蛋白饲料。利用微生物培养基、酵母真菌、氨基酸、酶制剂等生物和矿物质使作物饲料转化成蛋白饲料,比普通饲料营养价值更高。

4)糖化饲料。人工造就近似于牛前胃的生理环境,通过有益微生物发酵使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转化为糖类,增加粗蛋白7%~13%、18种氨基酸4%~8%及各种维生素,从而使低能的废弃物转化为高能的廉价的“细菌饲料”。

5) 碱化饲料。在一定浓度的碱液(通常占干物质的3% ~5%)的作用下,打破秸秆粗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之间的醚键或酯键,并溶去大部分木质素和矽酸盐,撕断维生素与木质素的复合物,从而提高粗饲料的营养价值,使不消化的木?|素变为易消化的羟基木质素,利于动物吸收。

(3)生产工业及医药原料

1) 有机产品。生产木糖、木糖醇、淀粉,制乙醇、糠醛,提取烟碱及中药原料。

2) 轻型建材。可制作编织物和装饰品及其他。如麦秸可编成凉席凉帽;高粱秆可制成门帘和窗帘;稻草和其他秸秆可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复合墙板等

3) 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用农作物秸秆制作的方便碗和快餐盒有易分解、易腐烂的优点,不仅减少了白色污染,还减少了木料的消耗,利于保护环境。

4) 食品防腐剂和空气清新剂。如竹叶可制防腐剂,有些水果残渣可制成空气清新剂。

5) 药物。如芹菜和黄瓜根可制成中药,薯秧根可作饲料、制糖稀或酿酒。副食品如果皮可制饴糖、酒精或氨基酸,过熟的水果可制成果酱、甜点心、冰淇淋、饮料和果味面包等。

6) 生产食用菌。平均1kg食用菌(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可消耗秸秆1kg左右,菌渣还可还田作有机肥料。

7) 其他。农业废弃物还可用来制造生物润滑油、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生物洗涤剂、汽车构件和特殊纸类等。

2.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规,提高全民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识。

3.加大对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完善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面对农村对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较为低下和落后的现状,必须要从技术上予以支持,从资金上予以帮助。

四、结束语

农用物资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课程资源;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64-01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在农村学校,生物教师如何发现资源,有效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呢?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充分发现并利用好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操作性强,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中学生处在好奇心强、爱动手、爱尝试的身心发展时期,因而,绝大部分学生对生物课很感兴趣。虽然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也逐渐建起了生物实验室,并在课外组建了生物兴趣小组,为生物课的实践、实验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有时虽然赶不上城市,但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优势,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利用。在这些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利用好农村的生物课程资源呢?

一、利用好校内课程资源

生物实验室、图书室等都是触手可及的好资源。有部分教师认为,生物课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完,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让学生看看就行,没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形式的学习。显然,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已经跟不上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仅仅靠教科书和演示实验视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带学生使用并掌握显微镜等最基本的仪器,对于学有余力和特感兴趣的学生,带领他们查阅文献资料,培养在浩瀚的知识海洋汲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农村学校周边有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笔者在进行“动物的行为”这一节课教学之前,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笔者带着学生来到校外不远处的荒地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找一处蚂蚁窝,并让上学路过这块荒地的学生负责观察并记录蚂蚁的活动和行为,另外安排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家附近观察并记录蚂蚁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和行为。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没有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师和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却使学生兴趣倍增,而且在一年后上交的报告中,有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并认真地做了记录。随后笔者把报告整理成册,打印后在生物兴趣小组内传阅,受到学生好评,也让其他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师在组织学生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同时要求学生不要踩踏农田,不攀折花木,对养殖场的家禽不乱投喂食物。这些细节要求,无形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大自然和环境的意识。

三、利用好家庭资源

笔者所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家里或多或少饲养着家禽、家畜,种植着小麦、土豆、玉米等农作物,这些都是经济、便利的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所授章节提前安排活动,然后把活动记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负责分类整理。有条件的可打印装订成册,而后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兴趣和欣赏劳动成果的驱使下分享成果的喜悦。这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极大地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四、利用好信息化课程资源

有些动植物在农村是找不到的,同时,受到经济、区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城市参观动植物园、博物馆等。在这种局限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下载一些农村见不到的动植物图片(最好用彩图)、课件、音视频文件等,结合所授章节取其精华,利用多媒体等呈现,学生会觉得新颖,提高学习兴趣。笔者曾尝试每节生物课前3分钟,让学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讲述电视台(特别是中央7套的“人与自然”节目)或网络上关于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不错。课外,学生也会留意有关生物的信息、知识,培养了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在农村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课程基础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结合农村生物教学实际,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内外、课内外、有形无形的生物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他们的责任感,提高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农村生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课程资源,尤其是注重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让学生及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从多角度提升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农用物资篇3

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条件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目前,教材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渠道。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仅仅是构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单纯依靠教材是无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因地制宜、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用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和能力、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做人。

二、 农村生物课程资源的优势

就目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言,与城市相比,农村明显处于劣势:校内实验室设施简陋、器材短缺;图书馆藏书有限;校外没有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资源还远未得到普及等。但是,农村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势一: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

农村地域辽阔,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池塘沟渠、道路两旁、山林小溪、庭院果园等,分布着种类和数量难以计数的野生动植物,各种农作物、蔬菜、花卉、中草药、家畜家禽等随处可见。这些大自然的恩赐,犹如一座天然的博物馆,为农村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

优势二:宝贵的无形课程资源

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怀抱,耳濡目染、亲密接触,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如大量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学生家长在继承了前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沿用着前辈有效(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如各种农谚等。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充分开发和利用的极佳的生物课程资源。

三、 开发和利用农村生物课程资源

在上《种子的成分》这节课时,因为学校的生物实验室正在改造而无法使用,不能做分组实验。情急之下,我想到班上的同学都来自农村,他们见过、摸过、吃过、甚至亲自播种和收获过种子,对于种子,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感性知识积累,而这正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我何不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把他们的相关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说出来,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种子的成分呢?

由于课前没有安排预习,我在引导学生复习完种子的结构后,要求学生把书合上。“是不是要考试哦?”一些学生立刻睁大了眼睛。“不考试”,我肯定地回答。“我请同学们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同学们个个都来了精神。“我们知道了种子的结构,其中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胚要萌发并长成幼苗,需要种子为它提供营养。那么种子里都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话音刚落,很多同学就举起了手:“有水、有油、有营养……。”

我看到同学们热情很高,心里暗自高兴。为了秩序,也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我提出三点要求:要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学会倾听;发言必须要有依据,或者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不重复别人的观点,但鼓励争论。尽管如此,学生的热情依然不减,纷纷举手发言。

“种子里有水,因为植物要吸收水分;”“没有水,种子就会死掉;”“刚收的种子很饱满,干了以后就蔫了,因为水被蒸发了,所以种子里有水;”“水是生命之源,种子是有生命的,所以种子里有水;”“芝麻、油菜籽可以榨油,种子里有油;”“把炒熟的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再把纸放到水里,挤过的地方水打不湿。是油。”“

种子里有色素,因为种子有各种颜色;”“种子里有维生素,因为人需要维生素;”“嚼花生米时会嚼出白色的物质,我认为种子里有蛋白质;”“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饭是种子做的,人需要蛋白质,所以种子里有蛋白质;”“面筋就是蛋白质。”“植物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所以种子里含有无机盐;”“种子燃烧后要变成灰,灰是无机盐。”

学生的发言热烈而有序。尽管有很多说法很天真,也有很多出乎我的预料,却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我在主持讨论的同时,不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并通过对学生发言的适时点评,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讨论引向深入。

在对“向玉米种子的纵剖面滴加碘液,变蓝部分含有淀粉”的发言进行点评时,我特别强调了这个发言其实包括了探究活动的四个完整步骤,即提出问题(种子含有哪些成分)、作出假设(假设种子里含有淀粉)、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向玉米种子纵剖面滴加碘液)、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部分剖面变蓝,证明种子里含有淀粉)并指出这就是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实验时,教室里又是“哇――?”声一片。他们不相信这就是科学实验,以为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科学实验。

在和学生一起归纳了种子的主要成分并讲清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们常用鲜花来美化环境、传递情感。但就植物本身而言,美丽的花朵并非为人类而盛开,而是植物自身繁殖的需要。那么,植物把那么多营养成分储存在种子里又是为了什么呢?同学们很快便明白了种子中不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都是胚萌发进而长成幼苗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为了使幼苗健壮,在播种时,应挑选粒大而饱满的种子。

总之,农村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同时,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综合利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农用物资篇4

一、工作目标

全面清理整顿规范现有农资批发和零售经营网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在经营方式上由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县供销社分别牵头组建一个农资连锁企业;在供应体系上农资连锁企业分别设置县级农资连锁配送中心、乡镇、村级连锁店3级连锁经营服务体系。2009年9月底前,完成农资供应网络体系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建立新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二、工作原则

本着"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依法规范、服务农民"的原则,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市场化运作,网络化配送,努力打造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经营主体,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进入我县农资市场。

三、工作方法

(一)统一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准入规范标准。根据商务部《农资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和《市小农资质量安全与规范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开设连锁店的最低标准为:一是营业面积乡镇级连锁店在80平方米以上,村级40平方米以上,房屋结构牢固,通风条件好,商品经营区、仓储区、生活区相对独立;二是必须有2名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经营人员;三是必须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明码标价、统一台帐制度、统一服务规范。

(二)整顿规范农资经营主体。根据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对现有农资网点分三种情况进行整顿:一是经县整顿和规范农资供应网络体系工作领导小组验收,符合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准入标准的,县农资连锁企业与农资门店签订经营协议,准许加入。二是暂不符合准入标准的,允许在1-2个月时间内限期进行整改,通过验收达到标准后,准许加入。三是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准入标准的或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由工商、农业部门依法予以取缔。供销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共同做好农资网点的准入审核工作,符合准入标准的经营网点,由农资连锁企业统一向工商部门申请核发非独立核算营业执照。

(三)县农资连锁企业要按照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建立规范经营的长效管理机制,规范连锁经营行为,以规范促管理,做好全县农资商品的供应和市场稳定,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的农资产品,加强农资经营人员的培训,不断增强诚信经营意识,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确保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

四、政策和措施

(一)县财政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专项扶持基金。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新农药、新技术及替代农药的推广,农资经营人员培训,化肥淡季储备、救灾农药储备专项利息补贴等。

(二)对连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门店营业场所的装修和设备、设施投资按现代物流配送的要求,按其投资额给予一定补助。

(三)对农资配送中心所需土地,按工业仓储用地标准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并减免相关配套规费。

(四)县农资连锁企业设立连锁店,可持加盖企业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免予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工商行政部门对连锁企业经营范围、原则上按企业章程核定,免除农资连锁门店会费等相关费用。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清理整顿和规范农资供应网络体系工作,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府办、工商局、财政局、农业局、供销社、经贸局、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整顿和规范农资供应网络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农业、供销部门要负责做好农资连锁经营网络的建设;工商部门要做好对现有农资经营网点的注销和重新登记工作,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积极为新组建的农资连锁网点的注册登记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并加大对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农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农业局要会同供销社负责全县农资网点设置的行业管理,组织开展检查考核落实资金、补助等工作。农资连锁网络体系建立后,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全县农资市场的监管,确保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农资投入品供应环境;县财政、质监、经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建设。

农用物资篇5

一、 农村生物教学与自然资源的利用

生物学是一门理科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下许多探究性活动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农村中学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但由于农村中学地处乡村,丰富的生物自然资源触手可及,生物教材上大多实验所需材料在农村中广泛存在,取材十分方便且成本特别低。比如观察花的结构,探究种子发芽等,这些材料在农村家庭广泛存在,容易取得,可让学生就地取材,由此把生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从课堂引向外部世界,真正做到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在采集过程中,给予自然教育要求学生不要大量采集,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可教会学生认识当地珍惜动植物以及如何保护当地珍稀动植物资源。

另外,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生物教学的实物标本。在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种子植物”、“水中生活的动物”等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观察实践,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增加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会僧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和交流能大大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二、 农村生物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资源的利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生物教材上很多知识在农村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导学者的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如在介绍“蕨类植物”时,由于这一类植物有很多药用价值,而农村又有食用中草药的习惯,所以农村学生对这一类植物了解较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并介绍其要用价值。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更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解“顶端优势”时,可以棉花的种植为例子。因为在北方农村,种植棉花十分普遍。在帮助家人种植棉花时,农村学生都知道,每到一定时候,都要剪掉棉花的顶端。教师应充分联系农村的生活经验,向学生讲解顶端优势,告诉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将棉花的顶端摘掉,棉花的果枝就会快速生长,达到高产的目的。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对顶端优势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理解。像这种与教材结合非常紧密而又在农村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内容很多,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只要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联系实际生活,就能够促使学生发挥其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 农村生物教学与生产资源的利用

农村地区的经济形式大多以农业为主,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区域经济。因此,在农村有着相当多的农业生产资源供我们所选择,如蔬菜园地、反季节大棚温室、苗圃及奶牛养殖场等。在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介绍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让学生明白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在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让学生说说家里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施什么肥,这些肥料所含的元素,最后老师加以引导总结出农作物所必需的元素。在讲到相关内容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蔬菜大棚,走访果树种植户,去学习他们如何对果树进行秋剪,并了解光照、光合效率、营养积累等对果树的重要性,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一些学生回家后,还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协助家里做好生产发展。

在教学中,还可开展种子萌发、马铃薯块茎育苗、葡萄扦插、果树嫁接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像这样教学中穿插一些具体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使学生更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的距离,也可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通过与农村生产实际的结合,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更多的要求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在探究中学习生物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己的生活实践、家人的生产经验等。所以,对于农村生物教师来说,新教材在农村生物教学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面对农村生物教学的不利因素,我们应竭尽全力,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生物教学的优势资源服务于教学,给学生营造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只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优势资源,克服现有农村生物教学的弊端,也能使农村生物教学生动有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将势在必得。

农用物资篇6

关键词 农职;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28-01

新课改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职生物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进行生物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即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对学生的学习有意义的、能够唤起学生思维的材料,经过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师生共同挖掘、共同探讨,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出来。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生物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途径

1.1 二度开发生物课程资源

农职生物课程不是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标准,是可以超越、变更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所学专业的需求,在课程的开发和建构方面进行结构上的突破和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组[1]。例如,在学习“营养繁殖”时,应结合当地果树种植情况、生产季节安排,可增加葡萄扦插育苗或桃芽接育苗等技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实际生产的能力。

1.2 自主开发校内生物资源

校园内的生物及其作为生命体所产生的现象和规律,都是生物课程所要阐述和研究的科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随时采用学生目所能及的校园生物,进行以直观教法为主的多感官教学。校园内的绿植、鱼塘、猪舍等无一不可作为生物课程资源进行开发[2]。如学习“生物的生态系统”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校园池塘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各种生物链、各级营养级和消费者类型,提高学生对学校生物群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还可引导学生创建生物兴趣小组,促进学生自主开发校园内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1.3 注重开发校外生物资源

人们利用大麦酿酒、制醋;农民在作物干旱时灌溉、涝时排水,在作物开花时施硼肥、钾肥;黄河污染;沙尘暴天气;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农家菜园、果园等,这些社会和自然现象都是生物教学可利用的校外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和相关的校外资源进行有效衔接,能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3-4]。

1.4 精心开发媒体生物资源

网络媒体的生物教学资源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内容更丰富,如动植物的图片、趣闻、最新的生物科技进展等;电视媒体的科普、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节目形象、直观,都是生物教学的宝贵资源,包括教师精心自制的教学课件、动画等教学资源,师生可共同收集、整合纳入校内生物学多媒体资源库,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所应用。

2 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生物课程中的资源与校内、外的资源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学情、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方面将开发的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优化、利用,创造多样的学习途径,使学习形式更新颖,教学更生动,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效主动地学习。

2.1 在讲授法教学中的利用

讲授法仍然是目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的言语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叙述所知资源,教师再做相应补充,以拓开学生的视野,加深理解认知,同时使学生受到教育。例如,在生物课程的绪论中,提及我国古代及现代生物学成就,教师可结合课程进行知识拓展,师生互述祖国富饶的生物资源和古代及现代生物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2 在情境式教学中的利用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农职生物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及问题、图片、实物和媒体资源等,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乐于学,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可纳入校内、外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导学生进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问题的设置要进行小步调层层递深,能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深化。再如创设“真实情景”时,要让学生亲临现场,在校现代农业实验室、校生产实践基地、田间、野外、农场等真实场景中学习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思维能力,对生物的兴趣和感情也日益提高。

2.3 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利用

农职生物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是情境、调查、实验和实习等探究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开发的资源,创造条件设置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

3 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与教师自身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二是被开发的生物课程资源,必须应用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学生互动,才能体现课程资源二次开发的价值。三是开发和应用生物课程资源应以生物课程本身和校内的生物课程资源为主,以校外课程资源为辅,不能出现喧宾夺主。

4 结语

总之,对生物课程资源合理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可以使教师走出课程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5 参考文献

[1] 朱萍,余群英.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中学生物学,2007(9):27-29.

[2] 周长梅.农村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12):53-54,49.

[3] 魏小成.新课程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J].中学生物学,2012(1):58-59.

农用物资篇7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现状;利用方式;还田技术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1-0027-03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发生转移,使农作物播种与播种任务加重;同时农村的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能源物质,导致了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或移出农田随意废弃丢置,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是利用秸秆直接有效的途径,在作物增产、培肥地力方面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1,2]。随着社会的发展,秸秆还田方式、方法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大部分地区加大了禁烧秸秆力度和启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使秸秆直接还田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农民秸秆还田的意识逐步加强。笔者从秸秆资源量及养分情况、还田方式、时间、数量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秸秆还田进行科学指导。

1 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量及养分含量

1.1 主要农作物秸秆量

由于秸秆量未列入相关部门的统计范围,一般根据作物产量估算而得。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3]及秸秆产量/经济产量[4],估算中国2009年主要作物秸秆总量约6.46亿t,其中以玉米、稻谷、小麦的秸秆为主,分别约为2.25亿、1.89亿和1.19亿t(表1)。

1.2 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含量

秸秆中含有大量C、N、P、K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其中以C、N、P、K为主。秸秆还田能够把作物吸收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归还到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根据养分含量与作物秸秆量估算,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养分量占当年化肥施用量5 404.4万t[3]的30%左右。各主要农作物养分含量[4]见表2,各主要农作物秸秆含N 600.80×104 t、P2O5 92.56×104 t、K2O 940.86×104 t。

1.3 秸秆各利用方式下的养分还田率

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质能源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可以作为有机肥肥源、饲料、燃料、工业原料。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归还到农田的养分比例不同(表3)[5],秸秆中磷、钾还田率高于氮的还田率,主要是由养分元素的性质决定。

2 秸秆还田技术

2.1 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还田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通常所说的秸秆直接还田是指作物收获后剩余的茎秆等直接还田,不包括地下根茬,主要有3种形式,即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和留高茬还田;秸秆间接还田是指秸秆作为其他用途后产生的废弃物继续还田,包括秸秆沼肥还田、秸秆过腹沼肥还田、秸秆菌糠还田、秸秆菌糠沼肥还田、秸秆堆沤还田、外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气渣液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草木灰还田等8种方式[6]。目前,全国各地的秸秆还田主要采用3种方式,即机械粉碎翻压还田、覆盖还田和留高茬还田。华北平原地区机械化程度较高,绝大部分采用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南方水热资源充足,宜采用覆盖还田。

2.2 秸秆还田量

秸秆还田数量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能够维持和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不影响下季作物耕作。因此,从生产实际来说,以秸秆原位还田为宜。在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上,油菜秸秆还田量在1 800~5 400 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秸秆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油菜秸秆量达到7 200 kg/hm2时没有增产的效果[7]。有研究发现,玉米产量与秸秆还田量呈现典型的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关系[8]。当秸秆还田量达到11 250 kg/hm2时,水稻产量下降。因此,从培肥地力和人力资源角度出发,稻草还田量在5 250~9 750 kg/hm2较为适宜,在适宜的范围内全部直接还田省工省时[9]。秸秆用量过大,在微生物作用下消耗较多的土壤氮素,使土壤氮素供应不足,使秧苗的返青和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10]。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由土壤类型、气候、耕作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秸秆还田量主要由当地的作物产量、气候条件、耕作方式以及利用方式决定,而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还田量。

2.3 秸秆还田时间

秸秆还田时间的选择在实际生产中至关重要。秸秆还田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与作物争夺氮源,同时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这些物质明显影响下季作物的生长[11]。实际生产中要注意还田时间,并结合作物需水规律协调好水分管理,适当搁田、烤田、晒田,消除还原物质对下季作物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秸秆的优越性和环境效应。秋季秸秆还田后经过一个冬季的冻融,使碳氮比降低,可以减轻插秧后稻草与秧苗竞争氮素的现象。

2.4 秸秆还田配套措施

中国人均耕地较少,复种指数较高,每季作物之间间隔较短,同时秸秆碳氮比较高,不易腐烂,出现妨碍下季作物耕作而影响出苗、烧苗、病虫害加重的现象,有时甚至造成减产。为了克服秸秆还田的盲目性,提高效益,在秸秆还田时需要大量的配套技术措施。

秸秆翻压深度能够影响作物苗期的生长情况。小麦秸秆翻压深度大于20 cm时或耙匀于20 cm耕层中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不大。翻压深度小于20 cm时对苗期生长不利[12]。从粉碎程度上看,秸秆小于10 cm较好。秸秆翻压后使土壤变得疏松,大空隙增多,导致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因此,秸秆还田后应适时灌水、镇压,减少秸秆还田对作物的影响。秸秆还田时秸秆应均匀平铺在田间,否则秸秆过于集中,容易导致作物局部出苗不齐。

碳氮比是影响作物秸秆分解的重要因素。作物秸秆碳氮比较大,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秆时与作物争氮,影响作物苗期生长,秸秆还田时补充氮肥是必要的。

土壤含水量亦能影响秸秆分解速度。研究认为,旱地秸秆还田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分解速率最快,低于15%几乎不发生分解,而在秸秆淹水条件下,在厌氧还原的条件下产生CH4、N2O、H2S以及还原性离子,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13]。因此,水田秸秆还田后应适当排水晾田,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秸秆还田,特别是秸秆覆盖还田为病虫提供了栖息和越冬的场所。因此,尽量减少还田秸秆病株的残存量是减少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等.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2):236-241.

[2] 陈德章.稻草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0(5):24-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有机肥料养分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 高祥照,马文奇,马常宝,等.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3):242-247.

[6] 毕于运,寇建平,王道龙.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

[7] 王月星,陈叶平,高松林,等.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对免耕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7,21(4):438-439.

[8] HUMBERTO B C, LAL R, POST W M, et al. Changes in long-term no-till corn growth and yield under different rates of stover mulch[J]. Agron J,2006,98:1128-1136.

[9] 陆 斌,李 涛,丁兆禄,等.稻草还田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4(4):74-76.

[10] 廖先苓,周卫军.15N标记羊粪和稻草还田氮素的转化和效应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5,32(3):289-292.

[11] 彭 娜,王开峰,王凯荣,等.不同水分管理下施用稻草对土壤有机酸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5):857-862.

[12] 吴玉荣.小麦秸秆翻压深度、粉碎程度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59.

农用物资篇8

一、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分析

1、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

太原市农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薯类、蔬菜等作物为主。据统计,太原市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及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75.6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27.51万亩。在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玉米占44.64%,谷子占6.89%,小麦占2.50%,高粱占1.19%,水稻占0.16%,豆类占6.67%,薯类占6.92%,其他占3.77%,油料占3.00%,蔬菜占24.26%。从作物秸秆生产量看,全市农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约为429600t,其中:玉米占66.64%,蔬菜占21.95%,小麦占2.59%,谷子占2.49%,高粱占1.68%,水稻占0.18%,豆类占1.85%,薯类占1.50%,其他杂粮占0.73%,油料占0.39%。

2、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秸秆作为农作物的重要农副产品,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造纸、建材、食用菌等工副业生产的资料。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完善和推广,秸秆用作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化利用等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化进程,秸秆综合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太原市对各类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量为36.17万t,综合利用率为84.19%,主要利用方式为秸秆肥料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这两种利用途径的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94%以上,秸秆用作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化利用领域也有涉足,但比例很小。从全市的总体情况看,秸秆饲料化利用量约17.52万t,占秸秆利用总量的48.44%;秸秆肥料化利用量约16.55万t,占秸秆利用总量的45.76%;秸秆能源化利用量约1.98万t,占秸秆利用总量的5.47%;秸秆原料利用量约0.12万t,占秸秆利用总量的0.33%。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秸秆的资源性认识不足,效益性差。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日益改善,煤、天然气、煤气、电磁炉等先进取暖烧饭设备,正逐渐取代秸秆柴草而进入百姓人家,大量秸秆失去了原有的用途而被废弃,一些地区没有把秸秆真正作为资源来看待,加之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一些群众对秸秆还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的好处认识不够,对秸秆用作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燃料及工业原料等产业化发展的价值和综合利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缺乏应有的重视,更由于一些群众对焚烧秸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出秸秆作为资源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反而造成了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双重损失。

(2)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单一,附加值低。

目前,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还较为原始和传统,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是薪柴,气化利用比例较低;秸秆生物转化的利用量少,仅为0.12万t;工业化利用主要是少量草制品编制,秸秆利用量也仅为0.02万t,其他工业化利用方式基本上是空白。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未能充分发挥出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零散,利用方式单一,综合利用的规模小,未能形成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格局,更没有形成有效的秸秆综合利用循环模式,产业链条短、循环性差。现有的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栽培食用菌等利用方式,都急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4)秸秆综合利用市场空间小,有待进一步开发。

秸秆的市场化经营、工厂化处理,能够为秸秆大规模综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也可为广大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没有得到深入普及,人们对秸秆的资源性、效益性认识缺失,从而使得秸秆综合利用还没有引起广大农户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直接导致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投入有限,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利用途径单一等落后局面。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

1、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

要把积极发展规模养殖,推广秸秆养畜,作为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举措,各地尤其是重点乡(镇)要围绕奶牛、肉牛养殖,加快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推广应用,做到足额青贮,努力扩大青贮数量。还要通过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实现秸秆过腹还田,进一步拉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场和农户签订合同,搞好农作物秸秆购销和运输等服务。

2、大力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

要把实行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节本增效、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方法,作为农作物秸秆禁烧、消除火灾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各县(市、区)要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在巩固现有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还田比例,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和发展农机民营专业组织,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3、努力开发农作物秸秆工业化利用途径。

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要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空间。要积极扶持以农作物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也非常高,是发展农作物秸秆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好项目,非常适合在农户中推广,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和各类专业组织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推动农作物秸秆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优势,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引导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

上一篇:废旧物资处理范文 下一篇:救灾物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