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法范文

时间:2023-10-17 09:32:38

节约能源法

节约能源法篇1

第一条为了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能源,是指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煤气、热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第三条本法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第四条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改善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

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五条国家制定节能政策,编制节能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能源的合理利用,并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履行节能义务,有权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节能或者节能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八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主管全国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节能管理

第九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每年部署、协调、监督、检查、推动节能工作。

第十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能源节约与能源开发并举,把能源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对能源节约与能源开发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比较论证的基础上,择优选定能源节约、能源开发投资项目,制定能源投资计划。

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资金中安排节能资金,用于支持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节能资金,用于支持能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第十二条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

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依法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成后,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

第十三条禁止新建技术落后、耗能过高、严重浪费能源的工业项目。禁止新建的耗能过高的工业项目的名录和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有关节能的国家标准。

对没有前款规定的国家标准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节能的行业标准,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制定有关节能的标准应当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第十五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生产量大面广的用能产品的行业加强监督,督促其采取节能措施,努力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逐步降低本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

第十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生产过程中耗能较高的产品制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制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应当科学、合理。

第十七条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名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企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按照国家有关产品质量认证的规定,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提出用能产品节能质量认证申请;经认证合格后,取得节能质量认证证书,在用能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节能质量认证标志。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做好能源消费和利用状况的统计工作,并定期公报,公布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等状况。

第二十条国家对重点用能单位要加强节能管理。

下列用能单位为重点用能单位: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委托具有检验测试技术条件的单位依法进行节能的检验测试。

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要求、节能措施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合理使用能源

第二十一条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的节能技术措施,降低能耗。

用能单位应当开展节能教育,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节能培训。

未经节能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在耗能设备操作岗位上工作。

第二十二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第二十三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生产耗能较高的产品的单位,应当遵守依法制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情节严重的,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第二十五条生产、销售用能产品和使用用能设备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停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并不得将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六条生产用能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上如实注明能耗指标。

第二十七条生产用能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伪造的节能质量认证标志或者冒用节能质量认证标志。

第二十八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用能效率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中聘任能源管理人员,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能源管理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单位职工和其他城乡居民使用企业生产的电、煤气、天然气、煤等能源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计量和交费,不得无偿使用或者实行包费制。

第三十一条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向用能单位提供能源。

第四章节能技术进步

第三十二条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先进节能技术,确定开发先进节能技术的重点和方向,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

第三十三条国家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科研项目、节能示范工程,提出节能推广项目,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采用先进的节能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

国家制定优惠政策,对节能示范工程和节能推广项目给予支持。

第三十四条国家鼓励引进境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禁止引进境外落后的用能技术、设备和材料。

第三十五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排的科学研究资金中应当安排节能资金,用于先进节能技术研究。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技术政策,推动符合节能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生产。

第三十七条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

第三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第三十九条国家鼓励发展下列通用节能技术:

(一)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利用率,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

(二)逐步实现电动机、风机、泵类设备和系统的经济运行,发展电机调速节电和电力电子节电技术,开发、生产、推广质优、价廉的节能器材,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三)发展和推广适合国内煤种的流化床燃烧、无烟燃烧和气化、液化等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四)发展和推广其他在节能工作中证明技术成熟、效益显著的通用节能技术。

第四十条各行业应当制定行业节能技术政策,发展、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限制或者淘汰能耗高的老旧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通用的和分行业的具体的节能技术指标、要求和措施,并根据经济和节能技术的发展情况适时修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使我国能源利用状况逐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新建国家明令禁止新建的高耗能工业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止投入生产或者停止使用。

第四十三条生产耗能较高的产品的单位,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情节严重,经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没有达到治理要求的,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情节严重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可以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将淘汰的用能设备转让他人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未在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上注明能耗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在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上注明的能耗指标不符合产品的实际情况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使用伪造的节能质量认证标志或者冒用节能质量认证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部门责令公开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国家工作人员在节能工作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节约能源法篇2

交通运输部日前公布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规定交通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加强能源计量管理,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和校准的能源计量器具,对各类能源的消耗实行分类计量。对违反规定者,将依法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

据介绍,交通节约能源是指加强公路、水路交通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在公路、水路交通使用能源的各个环节,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该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建立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检测体系并加强对检测的监督管理,确保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符合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

该办法对违反规定的交通用能单位出台相应问责和出发措施,在科研、设计、生产中违反有关强制性节能标准规定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职权范围内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或者给予责任者行政处分;交通用能单位有漏报、迟报、虚报、拒报或者其他不按照规定报送能源统计数据的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的,将淘汰的用能设备转让他人使用的,或者有其他节能违法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处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情况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公路、水路交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路、水路交通能源利用及节约能源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是指加强公路、水路交通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在公路、水路交通使用能源的各个环节,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负责全国公路、水路交通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第二章 加强节能管理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公路、水路交通节能管理体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部署、协调、监督、检查、推动节能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引导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节能的宣传教育,增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意识。

第八条 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节能纳入交通发展规划,并根据交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公路、水路交通节能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在前款规定的公路、水路交通节能规划的范围内,制定本行政区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规划。

第九条 交通运输部建立公路、水路交通能源消耗报告、统计、分析制度,配合国务院统计部门加强对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研究,改进和规范能源消耗统计方法,做好公路、水路交通能源利用状况的统计和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公路、水路交通能源消耗报告、统计、分析制度。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建立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检测体系并加强对检测的监督管理,确保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符合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

前款规定的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由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在该标准出台前,交通运输部先行制定并实施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限值的行业标准。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部制定、修订装机功率超过300千瓦的港口机械等交通用能设备的单位产品能耗限值标准,并由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推广。

第十二条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确保项目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具体评估办法按照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开发先进节能 技术,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公路、水路交通开发先进节能技术的重点和方向,建立和完善交通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交通运输部适时公布“营运车船节能产品(技术)目录”,引导使用先进的节能产品、技术,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交通运输行业重大节能科研项目、节能示范项目、重点节能工程。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公路、水路交通节能检测机构建立节能监测体系,通过节能检测机构提供的节能检测结果,获取节能监测数据。

节能检测机构应当及时提供公路、水路交通节能检测结果,并对所提供的数据负责。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申请将节能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建立节能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以国家和地方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的交通节能投入机制,设立各个层次的节能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支持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

节约能源法篇3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法律功能;法律保障机制;软法渊源 

【正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仅是针对资源的节约使用,更是对现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增,相应地,资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另一方面,资源浪费过于严重,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过低,严重制约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简称,下同)是国家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之辨析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观点综述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陈东琪(2004)首次提出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叶蔚等(2004)首次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们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的观念、主体、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曾智泽(2004)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措施,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态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一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白雪秋(2004)在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时,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大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社会主体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李艳芳(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国家通过采取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促使政府、一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出现资源能源的浪费,从而形成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5]陈德敏(2008)指出,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6]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目前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通过他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的阐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同时,笔者认为诸多论者的表述存在这样一个不足:他们在界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并没有对“资源”做出明确的辨别,而是笼统的概念界定概念,这并不利于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质内涵的认识。此种情况一直到陈德敏教授在论述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才给予了“资源”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将其界定为物质资源。总结前人所述,本文认为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可做如下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一个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在

[1] [2] [3] [4] [5] [6] 

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科技、法律、行政和道德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的社会系统。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它包括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多方面内容;、节约资源主要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核心是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资源的节约是全领域多方式的,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不同措施进行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节约资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对称,以生态效益优先、资源“以供定产,以产定需”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法律功能之定位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科技、行政、法律和道德等多种措施。如何做到资源节约,技术是关键,法律是根本。制度的缺失,需要法律的制度构建功能予以补足,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则可以将其上升到立法高度,发挥法律权威强制性优势;科技瓶颈问题,同样需要法律构建制度基石,来解决科技在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动力不足的缺陷;而国民消费观念的矫正和节约意识的强化,更需要法律发挥其本身固有的规范引导和宣传教育功能;最后,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本身的制度缺陷,则需要法律保障机制发挥其内部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调整功能,使法律制度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并在社会建设中将其外部保障功能得到最优化发挥。因此,面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种种问题,法律手段是第一位的有效解决方式,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法律保障先行。此外,“法律功能是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法律进行功能分析就是对法律所产生的客观后果在社会整体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认识和评价。法的功能是法所固有的功用和性能,是法的天然的和内在的属性,能够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力。法律功能反映法与社会的关系,它既能对社会整体发挥功能,又能在其内部法律系统之间实现其内在功能的协调。”

本文认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应该是指法律的保障体系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对节约型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生活方式加以引导,通过法律体系内部的互动及外部化影响所体现出的对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按照法理学的分类,法律的一般功能可以分为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法对人的行为的功能即规范功能,主要涵括指引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和强制功能等五种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涵括法的经济功能、法的政治功能、法的文化功能和法的社会公共事务功能。法律的功能是法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一经产生就应该具有其功能量度的规定性。结合以上对法律一般功能的认识,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主要有包括五个方面,即引导评价功能、持久稳定性功能、利益调整功能、制度构建功能、权威强制功能。

“法律的生命在于功能的实现,法律功能实现是法律实施活动的后果,即法律通过人们的适用和遵守而产生一定的效果,使法律功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具体的发挥。”如果只注重功能研究而不关注其是否能在社会中有效发挥,那么功能的研究就是欠缺的、不全面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发挥法律的功能优势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有序进行。综合法治环境的现状以及对立法缺失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努力构建使法律功能优势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法律功能实现的途径,使法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将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地推进。

三、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法律缺陷

(一)、我国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概况

我国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制环境还没有形成,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完善,直接制约着节约型社会建设。就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而言,目前我国制定了以下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方面,自年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目前节约型社会立法建设的一大亮点。其他几部单行专门法律包括《节约能源法》(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年颁布)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年颁布)等。此外,各领域的相关专项立法有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年修正或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年修正或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正)、

节约能源法篇4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 必要性 立法完善

节约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如今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基本国策。但是,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必然与一些社会浪费顽疾产生尖锐的冲突,与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些激烈的矛盾冲突必须用法律进行规制,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序开展。

一、依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第一,法律是保障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手段。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资源对外依赖的趋势日益显现。例如,我国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每年不得不大量进口能源。在中国崛起与现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发生冲突、招致发达国家的“围堵”的背景下,这种高度对外依赖,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的实现和国家安全的保障。应对危机和困境,我们必须寻求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社会综合性转变的工程。它的实现要靠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文化的等手段协同调整。在这诸多手段中法律是节约型社会实现的根本保障。

第二,法律的强制功能和稳定性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基本国策稳定实施。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它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要达到这一经济发展目的,势必要求长期稳定地有效实施这一基本国策,而法律的稳定性恰恰能够满足政策稳定的基本要求。同时,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在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改革工程,必然会涉及对现行的一些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策予以变革,推行一些新的政策和制度,而要进行这些变革只有依靠法律的强制功能才能奏效。

第三,法律的利益调整功能平衡协调各主体的利益需求。马克思认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节约型社会建设既要求低投入,又要求高产出;既要求避免浪费又要求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既要求国家机关廉洁又要求国家机关高效;既要求生态环境能供给尽可能多的资源又要求这种供给能良性循环。可见,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有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通过法律规定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改变单纯发展经济的利益取向,引导人们放弃牺牲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代之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法律的利益调整功能优势调整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公益与私益、代际与代内利益的格局,使利益符合现阶段社会的整体利益发展趋向,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法律的指引评价功能促进公众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积极行为。法律具有指引、教育、评价功能。有关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指导,规范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标准和违法者的责任,警示人们违法必受罚,受罚不可变通,故只有迎合法律规定,积极投身节约型社会建设才可能与法的评价相协调而免受法律制裁。这样可以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行为防线,固守崇尚节约的价值观,促使公众积极主动地投身节约型社会的实践活动,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尽早实现。

鉴于此,我们应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从根本上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有关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立法完善

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立法体系应该是由以宪法为依据,以资源节约基本法为统帅的包括环境保护法、资源法、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价格法、计划法、产业法、科技进步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但这一体系的现状是:资源节约基本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尚未出台,环境保护法、资源法、能源法存在诸多不足,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价格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立法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资源节约基本法

首先,应制定一部资源节约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节约法》,规定在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各领域共同遵守的资源节约的立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用以统帅和协调各有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因为,只有在资源节约基本法的统辖下,其他有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才能将资源节约作为它们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而使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协调起来。

2.尽快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立法体系核心部分。我国应当积极考察和借鉴西方国家循环经济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划、政策,对循环经济的行为加以规范和调整,以促进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应当达到三重目标:一是保护环境;二是节约资源;三是促进经济发展。

3.加快对环保法、资源法、能源法的补充和修订

立法机关应针对环境法、资源法、能源法的缺陷及时做出补充和修改。在环境法方面,应尽快将《环境保护法》提升为保障环境、协调环境单行法关系的环境基本法。在自然资源法方面,首先,应加快制定自然资源基本法,确立明确、统一的生态保护的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其次,构筑更加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法律结构,加强外部结构的协调性和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最后,明确管理部门职责,由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必须要求众多的国家行政部门参与其事,如果不明确各有关部门之间职责,致使责权不清则永远无法做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在能源法方面,首先应加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改变能源基本法缺位的致命伤;其次,应尽快制定《石油法》、《核能法》等重要的能源单行法,如果连这两种重要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没有法律规制,在能源节约方面将成为空谈。

4.转换法律调控模式,完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转换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调控模式即是要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的法律调控模式,改变现有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直接调控模式。间接调控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制度:资源市场主体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技术标准,鼓励创新和节约的激励制度。资源市场主体制度是要确立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的条件下,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取得资源所有者的法律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就是国家通过对资源使用人和排污人收取税或费的形式来实现的资源的有偿使用,如发达国家的新鲜材料税、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填埋和焚烧税等,这是资源节约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法律手段。制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技术标准,通过技术规制,促使企业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激励措施对资源、能源的节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导向性和扶持性调控体系来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例如,改革财政补贴方式,完善倾斜性财政资金投资政策,制定相应的扶持节约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循环经济核算制度和激励制度,利用税费调节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限制过度消耗资源行业,利用反映资源和环境真实成本的价格杠杆,来引导资源消费行为。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法、税收法、金融法和价格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宏观调控。

节约型社会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千秋伟业。在依法治国背景下的今天,应更加注重法制建设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和完善有关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来确保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德敏董正爱: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优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3

[2]王伟奇:法律调控模式在“节约型社会中”的转型――以能源领域为例[J].理论月刊.2006,(7):128

[3]戚道孟刘翠娥高聚文:节约型社会环境法律制度建设若干问题探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4):50

节约能源法篇5

关键词 资源节约 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13

College Students' Resource-saving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source-saving Society

LI He, ZOU Shixi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Extensiv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o bring our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restricting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to build educational content system resource conservation education Students must be clear, the purpose, content and form resource conservation education is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basic knowled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servation awareness and become builders of a resource-saving society.

Key words resource saving; education; way

1 高校开展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节约文化

我国节约思想源远流长,底蕴丰厚,进入现代社会,节约教育应该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社会要求来教授节约内容,选用切合实际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研究资源节约教育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的节约文化,丰富新时期节约文化的内容,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下的新的节约理论体系,为我国节约美德宝库增添一笔新的财富。

1.2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的内容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思想意识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和要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要相应地变化,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今,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破坏,亟需人们提高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对大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时不我待,大学生的资源节约素质已成为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节约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会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1.3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培养接班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未来的各类优秀人才大多将从他们中间产生,由于他们得到长期培养,知识结构学识水平都要高于普通民众,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会更强,如果他们都有了较强的资源节约观念,他们就会以身作则并影响一批人参与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的建设当中去。

2 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现状

2.1 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取得的成绩

根据教育部简报《厉行勤俭节约,学校在行动》专辑所述,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及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取得的成绩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节约主题活动方面。很多学校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资源节约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学习专栏、专题征文和演讲系列活动。二是资源节约制度机制方面。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建立完善节能考核奖惩制度,把节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生活、教学工作,实现节能工作的制度化、长效化。三是资源节约教育创新方面。一些知名大学向师生发放《节能宣传册》、《低碳生活读本》学习材料,邀请专家学者做节能报告,深入推动节能活动。

2.2 当前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资源节约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提升。由于教育部未将提高全体学生的资源节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之中,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资源节约教育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二是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没有完整的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得学生接受资源节约知识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很难形成资源节约意识。三是没有将资源节约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教育之中。除了相关学科的课堂之外,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几乎没有提及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四是师资力量匮乏。我国高校中从事资源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除了相关专业的任课老师,其他老师自身对资源节约知识的驾驭能力都有所欠缺。

3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体系构建

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开展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已成为必然。资源节约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对象众多、方法灵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

3.1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目标,就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宣传资源环境形势,普及资源节约知识,提高资源节约意识,使大学生具备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理解资源危机、关心能源问题,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形成节约行为和节约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促成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3.2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基本内容

资源节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改变现在资源节约教育内容上零散、单一的现状,重点是构建资源节约教育的内容体系,重视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一是要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正确认识问题,通过系统而深入的资源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认识到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从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①

二是能源教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对资源的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教育可以使人们真正理解能源危机和能源问题,在高校进行能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关心能源问题、提高节能意识、增长能源知识。能源教育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能源概念;(2)能源知识;(3)能源技术;(4)能源与人、环境的关系;(5)节能行为。②

三是资源节约政策及法规教育。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资源节约政策和法规,对大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政策法规教育,一方面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和法规导向,使资源节约活动在依法有理有据的前提下进行;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明白浪费行为的严重危害,使自身行为得到政策法规的约束。

四是节约行为养成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具有节约意识、节约习惯和节约能力的人是高素养的人,让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得到传承。节约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节约经验、节约知识、节约观念,从节约行为和表象到节约的概念、理念、理论和原理,③树立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更做到以节约为荣。

3.3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形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资源节约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课堂教育是重要的途径,学校首先要需要明确资源节约教育的必要性,在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确保资源节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资源节约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在传统课程讲授得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资源节约理论知识能联系实际。

4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的具体途径

4.1 资源节约教育进教材

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节约意识的培养,而国外很多学校已经把节约教育明确列入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且在学生的教材中融入节约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开展节约教育过程中有益的经验,对我国的资源节约观教育加以完善。所以,我们也应将资源节约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资源节约教育相关的基础性知识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同时要在公共政治课本中形成独立的章节。

4.2 适当增加相应的资源节约观教育的选修课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的产生乃至解决往往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而政治公共课也无法将资源节约教育的相关内容讲授得更具体更深入,所以除了高校常规课程之外,开设专门的资源节约观教育相关选修课程也十分必要。在高等教育中开设资源节约观教育的选修课,可以面对全体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资源节约观教育课程。

4.3 建立节约资源的常规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资源节约观教育的重要保证,用制度约束来增强学生的资源节约观念。首先是对水电能源进行严格的配比。学校应分类制定场所设备设施的节水节电管理规定,对公共场地的水电实行严格控制。其次是对书本及办公用品进行重复利用。学校应对办公用品的采购实行控制定量,提倡重复使用、彻底使用,对旧教材、图书学校也可以进行统一的回收再利用。再次是学校应该为资源节约建设确立责任人。小的方面,在教学楼和宿舍楼都可以请楼管或者宿管对用水用电情况单独关注;大的方面,学校领导要对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承担更多的责任。

4.4 开展丰富多彩的资源节约实践活动

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应该与各类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实地考察以及案例分析,使学生直面资源节约问题,将课堂所学的原理、基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巩固加深。例如,在每年的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等各种环境保护日开展宣传活动,与资源节约教育的教学内容及实验、野外考察相结合;在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自发地组建资源节约教育协会或社团,以社团为核心在高校内外辐射展开资源节约教育实践活动。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大学生资源节约教育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大学发展和实施资源节约教育,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对资源节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在新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注释

① 刘希平.弘扬节约文化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J].群众,2006.9:29-34.

② 左远志,杨晓西.大学开展能源教育的新视角[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2:101-103.

节约能源法篇6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由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把节约资源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旨在以较小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国民经济步入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见,构建“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立足国内实际,排查摸清我国社会仍面临的制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因素和问题,相机抉择采取对策措施,对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1.相当一部分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认识不清,观念模糊。有的同志认为现在还谈“节约”完全无此必要,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了,产品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应当允许人们大胆消费,享受生活;有的同志认为“节约”与“发展”对立,认为节约是缩减消费,影响内需,最终影响经济发展;还有的同志认为国家机关、公共场所的财物是公共产品,不用白不用,谁节约谁吃亏。持有这些错误观点和认识的同志,由于缺乏对“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正确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2.国内多数企业由于“节能”技术陈旧,导致巨大的能源浪费。多年以来,我国大部分采矿业或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生产工艺陈旧落后,“节能”意识淡薄、资源循环使用率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资源浪费。以国内煤矿业为例,目前我国采煤工艺落后,房柱式、巷柱式采煤浪费极大,由此导致国内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相当于采1吨扔2吨,自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我国煤炭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近280亿吨。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20多倍,专家据此测算,如果我国能达到日本目前的节能水平,那么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今后60年内都不用新增。

3.公权浪费严重,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其一,财政供养人员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超过3800万人,加之工资制度改革等因素,财政每年需要增加的工资性支出就占国家新增财力的60%以上,在不少地区新增财政收入约有80%以上用于人员经费。其二,政府部门公款消费支出巨大。仅2005年,政府部门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其三,决策失误造成了巨额的浪费。在不少政府部门,由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相当一部分领导决策随意性大,仅凭自己的经验与好恶决策,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决策失败了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并不少见,最终受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的15年间,我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

4.缺乏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主要表现:一是财政缺乏支持“节约、节能”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投入不足,财税调节手段单一,往往仅采用税收减免的单一做法;二是没有专门针对能源使用征收的税种,也没有形成对节能的支撑体系,没有做到以节约、节能为中心;三是现行税收政策甚至明显存在一些背离构建“节约型社会”基本原则的不合理规定,如:我国税法规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3%,低于正常税率4个百分点,这无疑鼓励了对于能源产品的过度开发和挥霍。又如,现行资源税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使得企业对可开采但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负任何税收代价,也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积压浪费。再有,一些高科技企业在更新设备、投入研发、引进人才等方面得不到税收政策的支持,甚至往往比同等规模的资源消耗型企业纳税更多,严重挫伤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5.立法不完善,执法出现“疲软”现象。目前,尽管我国已出台《水法》、《土地管理法》、《节约能源法》等法规,但由于这些法规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相应的配套辅助法规及细化标准,实践上操作性不强,导致出现立法的“真空地带”。此外,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指标,不惜牺牲环境能源为代价,为一些外延式、粗放型企业大开绿灯,甚至为一些高能耗企业开脱罪责,致使一些严重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的企业责任人员得不到依法惩处,客观上导致了执法“疲软”的现象。

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1.大力倡导节约意识。古人云: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节约是长久国策,不是权宜之计。节约不仅是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而且还包含了如何使用才能更加合理、恰当和高效。地球上的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所以无论是发达抑或落后,富裕抑或贫穷,都需要厉行节约。节约是一种世界潮流,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构建“节约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做到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倡导节约意识,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广泛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表彰节能先进个人,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和个人,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升水、每斤粮、每度电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统一体,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活动的4R原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即资源投入减量;(2)再利用原则(recycle)即废弃物资源化;(3)无害化原则(harmless)即资源的利用循环;(4)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即资源要素整合。循环经济理念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之后便在欧美国家风行至今,不仅显著改善了欧美国家的环境和生存状态,而且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利润。循环经济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行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按循环经济要求,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建成废气、废水、废渣综合利用装置123套,把废水处理成中性水,余热用来发电,仅2005年通过“变废为宝”即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当年投资回报率高达430%。

3.大力构建“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幅度地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具体可采取四条措施:一是下决心精简机构和人员,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和编制,重点解决好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等问题;二是进一步细化政府部门预算,试行单位经费总额包干或分项包干使用,结余留用,提高政府部门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率;三是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重点查处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用公款请客送礼等违纪行为;四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提高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尝试建立决策失误问责制、赔偿制和引咎辞职制,给决策失误者以应有的惩处。 转贴于

4.建立起一套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节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属社会公共产品范畴,政府必须通过制定有力的财税政策予以扶持: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推广节约技术、生产使用节能产品、开发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力度;二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对节能和环保的支持力度,重点向节能行业、节能技术、节能住宅、循环经济等方面倾斜;三是形成与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税收政策,重点是建立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环境税体系,实行税收差别税率,同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实行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5.完善节能立法,加大对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其一,应抓紧完善我国《水法》、《土地法》、《节能法》等法规的不完备之处,尽快出台与这些法规相配套的辅助法规及其细化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其二,建议尽快设计并出台一系列以节能行为为客体的奖惩制度,可考虑由各级财政垫资建立节能环保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年度内各行业节能环保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而对于那些高能耗、严重破坏周边环境的工业企业或立项,应坚决予以关停或取缔,对已造成能源大量损耗或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真正起到“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的效果。其三,借鉴国外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层面敦促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过程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废弃物的无害化和循环利用。愚以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内容应包括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经济激励的手段、激发公众参与、政府和有关主体的义务责任等四方面,同时加强执法及司法力度,以确保此部法律真正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杨开太.建设节约型社会:理论假设与现实意义.经济论坛,2007,13.

[2]王东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与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祝四清.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人本观.求索,2007,11.

[4]高建设.构建节约型政府关键在制度创新.现代经济现代物业,2007,9.

[5]孟莹莹.运用财税杠杆助力建设节约型社会.铜陵学院学报,2007,6.

[6]王森,王庆,赵涛.节约型社会的人力资源节约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9.

[7]蒋少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金融视角.特区经济,2007,8.

节约能源法篇7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温家宝(2005年6月30日)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二、近期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伴随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大力节约能源。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大力节约包装材料,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食品和用品等过度包装问题,大力推广散装水泥。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大搞墙体材料革新,实施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计划。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有机废水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三、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公用设施、公务活动、住房、汽车及日常生活消费中,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要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建设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快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要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在近期内都要认真开展资源使用情况的大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整改,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前,正值用电高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要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节约用电和提高用电效率,确保安全迎峰度夏。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四、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层层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要把资源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节约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更好地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共同搞好资源节约活动。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国务院各部门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全国前面,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当前,所有政府机构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夏季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除重要活动和外事活动,其他公务活动可不着正装,以利节约能源。要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资源社会氛围。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宣传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单位、个人的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要广泛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活动。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各地方、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区、本部门资源节约的经验,注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真抓实干,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到实处,务必使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节约能源法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依据,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目标,宣传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宣传节能形势和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新技术、新经验等专题,增强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培养节能习惯,提高节能管理水平,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宣传要点

(一)宣传新形势下国家出台的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宣传节能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二)宣传我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形势,反映我局公共机构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节能潜力。

(三)宣传和推广节能降耗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

(四)宣传我局公共机构节能规划执行情况、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中好做法、好经验、先进单位和先进典型等。

三、计划及安排

(一)开展节约能源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今年全局公共机构要开展好三项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国情”教育,增强能源忧患意识和全局观念;二是开展节约能源政策教育,增强节约能源的自觉性和严肃性;三是开展节约能源常识教育,基本掌握节约能源的方法和技巧。我局通过宣传专栏和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学习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重大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及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二)营造浓厚氛围,开展节能活动周活动。以201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7月份,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悬挂醒目条幅、标语、宣传画,办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三)加强日常管理,开展创造“节约型机关”活动。一是节约用水。用水时水龙头开得要适度,用水过后要随手将水龙头关紧关严,加强对办公楼供水管网和用水设施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防止“长流水”和“滴漏”现象。提倡水的重复使用。二是节约用电。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能耗,杜绝白昼灯、长明灯现象。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切断计算机、饮水机及附属设备电源,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机关”。三是节约用材。提倡双面用纸,注意信封、复印件、回形针、大头针的再利用;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消耗;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四是节约油料和车辆维修费。公务车实行定点加油,建立车辆百公里油耗考核制度,根据车型和排气量,严格燃油定额管理;工作人员公务外出需使用公务车辆时,尽量同行;机关各单位油料和维修费用要厉行节约,节假日非公务时不得使用公务车辆。五是严格控制会务及公务接待规模。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八项规定”,按照市政府公务接待的有关规定,本着热情、节俭的原则,做好会务和公务接待工作。六是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四)适时通报各股室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半年或年底召开会议,适时通报各股室节能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以及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办法等,交流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推进节能工作向前发展。

四、组织领导

上一篇:能源动力类范文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电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