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范文

时间:2023-12-07 20:09:47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篇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法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具有概念繁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知识更新快、与临床应用较为紧密等特点,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但又较为难教和难学的一门课程。与一般医科大学相比,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具有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员学风较为严谨、纪律性较强,但是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意识较差,考核指标比较单一等特点,目前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化医学免疫学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用PBL教学方法

相对于一些地方高校,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员教,学员听模式为主,导致学员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因此,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1],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入带有导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由学员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仅由此掌握相应的知识,更由此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员和学员、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适用于医学免疫学这种知识更新快、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课程。

结合本校学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学员进行PBL教学所必须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我们以临床医学五年制学员为对象,选用临床免疫学相关章节进行PBL教学。结果表明,与以前常用的传统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入学习,更能够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员由以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员对PBL教学模式表示欢迎和认可,认为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值得推广。实践表明,PBL教学法是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基础医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难懂,一方面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员对这些枯燥深奥的概念也难以理解。因而,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生理过程形象生动得展示给学员,让他们学得轻松和乐于接收,是改善课堂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授课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概念和微观的细胞分子间互相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能帮助学员更直观深刻、简洁明了地理解免疫学的相关原理,而且使学员便于记忆。传统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和篇幅重点讲述和解释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通过几张幻灯或者几个动画就能阐述清楚。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构、免疫球蛋白结构及抗原抗体反应等,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传递更多的知识。此外,多媒体课件易于复制和传播,学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笔记,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课堂理解和互动,从而有效减轻学员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一些对免疫学较有兴趣、求知欲强且学有余力的学员所开展的以拓展学员知识面,培养学员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大班课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员的引导,给他们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使学员了解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启发他们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设计科学实验加以验证,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则可以整理成文发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员的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一是教师不注意引导学员自己去探索问题,而是简单地让学员参加自己课题的研究,从事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这样固然能够让学员增加一些对科学实验的感性认识,但学员缺乏对整个科研课题背景和意义的清晰认识,往往在科研思维和知识面上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拓宽,达不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预期效果。二是有时候会简单地以文章发表作为衡量第二课堂活动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和学员片面追求论文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活动,从而偏离了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能力这个根本的方向,使学员没有真正的收获。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4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免疫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往开设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多为对现有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如凝集实验等,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缺乏开放性和探索性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实验往往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免疫学技术和方法,很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已很少用到,不利于加强学员对免疫学科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增加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比重,使之与科研工作实践紧密联系是改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5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可以使教员和学员分别找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医学免疫学考核是以笔试体现的理论教学成绩和以实验报告体现的实验教学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单一。随着教改工作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客观地反应教学质量。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效果,并积极利用考试之外的各种考核方式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例如:丰富考试题型,减少单纯记忆性的命题,增加案例分析题等反映学员应用知识能力的题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平时表现出的严谨、仔细等科研素质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采用开卷考试,自选方向,提交关于某一问题的综述报告等更加开放的考试方式,从而全面、综合地评价学员的成绩。

总之,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认真探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员加强对教学的准备和设计,做好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员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Richard B, David I, Derek L.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medical school: another case of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J].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2005,29:194-196.

[2] Newman MJ.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Education, 2005, 32:12-20.

医学免疫学篇2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改进对策1

1.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各章节联系紧密,学科中名词、缩写较多,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此外,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安排上,这些学科有时又被安排在医学免疫学之后或者同时授课,这样就经常使得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非常难教。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难以理解免疫学相应的内容,导致上课后仍是似懂非懂。(2)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医学免疫学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医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讲授的都是医学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将各学科分开,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这样就使学生听课越多越觉得模棱两可,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也就不能及时消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民汉合班的学生来讲,由于语言基础分化明显,使得他们在汉语课堂上听讲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恰当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最终放弃学习。(3)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医学免疫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生物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导致他们不仅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医学知识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讲解理论知识,难以将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很好结合。尤其对于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来说,很难将医学免疫学课程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年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1)增强医学免疫学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所以要增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在每章开讲前,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案例和相应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汇总,并于课堂上进行汇报,然后通过教师引出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课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很大变化,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多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巩固了医学免疫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反复多次,通过与自己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和反思,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为主与问题导入(PBL)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师讲课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公认难学的医学基础课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就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和感触做了简单介绍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 荣 蒋香菊 王丁丁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克拉玛依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唐小云,石学魁,李霞.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西北医学教育[J].2013,21(6).

医学免疫学篇3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教学方法 教学体会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目前,免疫学已由过去的抗感染免疫渗透到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各领域。免疫学技术也随之成为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如蛋白质等物质,各种免疫分子以及免疫调节分子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吃力,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总结了数年来免疫学教学经验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1. 让学生了解一些免疫学发展史

在首堂教学课上讲授免疫学的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免疫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已使用人痘苗预防天花,并对后来牛痘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免疫学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巧思妙想均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并在其中穿插讲授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知识。作者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

2. 对免疫学教材做一个大纲性的概括

教师应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免疫学有关内容之前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认识,通过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教学,使学生把握主干核心。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尤其是抓住免疫应答这一主干核心,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相关的封闭孤立的资料制成简单的线条图,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和结构的限制,将该门课程各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这样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后续章节学习过程中有个清晰的思路,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观察、分析和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2]。

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免疫学发展更新快,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且新旧并存,致使原已网络化的免疫学混乱度更大,学生在学习时无形之中感觉到内容多、杂乱、很难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明确各章节教学中重点、难点,在授课时突出重点,逻辑严谨,才有可能化繁为简,使学生把握住免疫学基本脉络和精髓的重点内容。在讲解上应深入浅出地讲通讲透;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在方法上要多方配合使学生在习完有关内容后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对于次要的内容,对于内容较新,大纲暂无要求的内容简略讲解。有所轻才能有所重,有略才有详,这既是教学学时所限,也是更好掌握免疫学内容之必然,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3]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大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4]。

免疫学课程大都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微观、抽象,不易理解,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学习免疫学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感到有些吃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关于免疫应答的过程,由于涉及多种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提成抗原信息,T、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产物。随后效应性淋巴细胞、抗体、以及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的共同作用将抗原清除破坏,最后还要进行应答后的自稳调节。这些过程是无法观察到的,过去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加以想象,理解上会感到困难。笔者在讲解这个问题时,采用Flas教学展示了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过度地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往往会极大地缩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因此,在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媒体齐全,不考虑教学效果。过于花哨的多媒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多媒体的图、动画等直观的教学资料上,从而把注意力分散到了非教学信息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均未发挥主观上的能动性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6]。

5. 结合临床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2]

免疫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属性决定了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作为医学生由于职业选择较单一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到临床的知识,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同临床实例联系,让学生感知其有用,而后把握其重要性。这样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讲到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应而致免疫损伤时,可举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例子说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外来抗原(如链球菌感染)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当机体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的同时,此抗体也可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并激活补体,从而导致免疫损伤,使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由于在此过程中补体被消耗,从而导致血液中补体含量下降。据此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补体含量来辅助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6. 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7]

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在实验课教学上的体会是,首先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免疫学实验新技术,以往的实验教材已经显得落伍了。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删除了一些纯属验证理论、科研工作中已经不常用的实验,例如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玫瑰花结实验等。授课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便于学生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加以运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抛弃过去那种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机械操作的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行实验,更容易理解实验步骤的道理,也自然理解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会更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操作要求去做,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教学效果也明显改善。

其次要注意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以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由于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强,前面某一概念的不理解往往造成后面章节学习困难。而紧接理论课后的实验课是温固而知新的极好机会。例如,实验课的实验材料涉及有单抗、抗原、免疫细胞以及CD分子、细胞因子等概念。在介绍实验材料的同时,顺便让学生回忆一下相关概念,将枯燥难记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使散乱的知识变得更为有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因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介绍实验方法应用时,注意将书本上散落在各章节的知识点串起来,横向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眼前需要思考的科研课题中具体的知识网络。实验教学中注意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再次,课后要及时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带教老师在学生操作实验时,应在旁边仔细观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时加以指正,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所观察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应用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利玉.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96.

[2]袁桂峰,陈森洲.浅议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医学文选,2001.20,(6):863-864.

[3]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4]黄国琼.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西北医学教育,2000,3:16.

[5]林宪生.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4:22.

[6]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特征.教育科学,2000,1:1.

[7]李华,,郭波等.提高研究生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探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7,(1):62-64.

医学免疫学篇4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其主要的课程内容有: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机制、致病性和疾病诊治方式等的分析与研究。其便于医学生掌握临床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损伤性疾病等类型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其诊治打下基础。“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对于现代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来说,尤为重要,与流行病学、医学检验之间的联系紧密,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繁杂,不易于学生的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较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差。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的创新。

二、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呆板。不适应与当前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框架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沿袭了教师的思维与观点,缺乏自我的探索和创新认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提问和讨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疑问和矛盾作为诱饵,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氛围,结合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授微生物的分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微生物为何会致病、致病类型以及是否具备传染性等进行讨论,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与认识,然后教师在对其存在的疑问和错误进行纠正解答,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还让学生深刻理解、认知了微生物的知识。

三、认真专研,优化教学大纲

由于新的病原生物不断的出现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学课时的缩短和教才内容的滞后,不利于以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的理解、学习、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预先专研教学大纲,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以及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同时,教师要广泛参考、阅读相关的教学资料,认真、仔细的准备教学课件,突出重难点,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免疫力的抗体和补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其免疫力的概念、特点和免疫过程后,可适当的进行相关知识的扩充讲解,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和肾病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适当的知识扩充和删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在教学内容上会涉及器官、组织和细胞分子等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传统的讲授教学,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其知识要领,不便于学生的实际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教学的文本、图像、声音和视屏等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手段,将教学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重复性,同时较大的信息量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五、科研课题和科研实践进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的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研课题及其结果直接带进课堂,让学生接受前沿知识、信息,使得更好的推动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及时的进行科研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适当、正确的应用其中,从而促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对学生以后的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感知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正确、有效的吸收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为其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医学免疫学篇5

1.1“框架”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框架式”教学设计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框架一词是由闵斯基提出的,他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这个记忆结构就是“框架”,是一种架构,而“框架”即是代表典型情况的资料结构。为了更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框架式教学法授课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把握,不在教学内容的“细节”上纠缠,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调控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散,以降低课程难度。

1.2“框架式”教学法的优势

知识框架的建立,使学生对医学免疫学有了初步的整体概念,而且知识框架的建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讨论医学免疫学知识有系统的指导作用。并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北北方学院2010级两个医学本科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3名学生,分为实验班(43名)和对照班(40名)。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方法

学前对两个班进行免疫学基础知识问卷调查。实验班采取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两个班理论授课内容和学时数相同,授课过程中进行两次理论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内容、方式、时间均相同。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2.2.2“框架式”教学法的应用

首先对教学内容划分模块、重视教材中“免疫学简介”章节的教学,引入框架式教学理念。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针对所有医学免疫学内容搭建如图1的基本框架,使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及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对具体章节搭建框架。教学中针对本章节的主题,确定教学目的,按照从总到分的原则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为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空间。比如对“抗原”这一章:先要求学生掌握好抗原的概念及特异性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举例日常哪些物质可以成为抗原,这些物质又具有怎样的共同特性,最后总结出抗原的概念及具备哪些特性就可以成为良好的抗原。再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在基本框架搭建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学习以充实自身的框架,比如可以向学生提问抗原是怎样被机体识别的?其特异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提供相关书籍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搜索、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充实框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惜删掉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对于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等过程中的细节之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讨论,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易于理解和掌握,便于加强记忆。

2.3统计学处理

学生成绩以x±s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学前免疫学基础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平均成绩与对照班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之前,具有同等水平的基础知识。

3.2对照班和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最后考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考试分数均呈正态分布、考试的可信度较高。两个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经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两个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经统计分析,实验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满意程度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而激发学习兴趣实验班也高于对照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它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相互渗透、互相推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但是其理论内容深奥、抽象,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并且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把握。高等医学院校免疫学授课还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并且不断更新,学生班容积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台上“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此本文对框架式教学法进行了探讨。框架式教学法是系统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它强调知识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框架式教学法就要求:授课要精选精讲而不是面面俱到;对整门课建立内容的框架结构同时强调其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课后学生要自己丰富、充实框架所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随机选取的两个班级学生免疫学基础知识水平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实验班采用框架式教学法授课,对照班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经过处理,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说明框架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同时框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从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细节知识的讲授,节省了课时,适应了免疫学学时少的情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框架式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构建本学科的新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独到之处,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5结论

研究是将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分析了教学效果。适应了现行的考试和教学形式。课题组认为,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的需要,适当的运用框架式教学法,再进行简短的说明、分析。有利于对医学免疫学教学重点、难点的概括和总结;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框架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医学免疫学篇6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翻转,在上课前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完成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课堂上完成知识的掌握和吸收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讲授内容,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学习形式。翻转课堂是最早于200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高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于2011年创建了可汗学院,随后将此种教学模式向全球推广[1]。此后,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尝试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2]。

1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通过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为揭示疾病免疫机制提供新认识,为疾病的免疫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对培养医学生科学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医学免疫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无味,如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递呈、免疫应答等章节,章节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仅仅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医学免疫学与其它学科联系紧密,是一门紧密联系医学基础与临床的纽带学科,有必要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复习,但由于学时有限,在课堂上没有更多时间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和复习,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翻转课堂能解决这一矛盾,它可以通过先学而后教,使学生课前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复习和学习,出现的疑难问题在上课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解决。另外,大多数医学生知识接收能力有差异,知识背景差异亦较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之间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

目前,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模式为多媒体集中授课。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可将声、像、图、文整合,知识点多,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也存在着弊端,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时速度快,一闪即过,学生很难记住知识点;其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是教师的灌输,学生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化。翻转课堂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发展,基础理论和方法已经成熟。翻转课堂由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制作授课视频,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深入学习,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占用课堂内时间讲授知识,而是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制作多媒体课件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学生对不理解内容向老师提问,最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医学免疫学课程体系中,实验课教学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但是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认真的指导,目前实验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问题都及时处理,学生也不可能随时使用教学实验设备,在放假期间学生也不能随时出入实验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解决些难题,老师可以提前拍摄实验操作过程视频,放置于网络课堂上,供学生在课外学习,在实验课上同学和教师共同交流实验操作过程视频中的假设、推断和结论,同时再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与传统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更加重视个别化的辅导与矫正,使学生的失误减少到最低。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学习单元,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对于在知识背景上存在差异的授课对象,可对学习单元进行调整。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后,教师以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矫正学习,对未达标的学生通过额外的学习时间给予补偿学习,然后再次通过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矫正性帮助。目前,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不断出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课堂等新兴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地融入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成为可能。

3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翻转课堂中,学习材料主要是医学免疫学教学视频,一般视频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但在内容上要保证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教学视频内容来源很广泛,包括:教师课堂授课的录像;教师在课外录制的授课视频;教师授课视频与电脑屏幕录播的结合;教学幻灯片转化形成的视频;录制电脑屏幕播放的视频;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动画;一次讨论或演讲的录像等。素材形式多样,可以用图片、动画或视频,把教学视频制作的精美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做为组织者、指导者、倾听者,推动翻转课堂的实施,采取讨论、实验、演讲报告、测试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3]。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继续采用评价方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目前也是形成性评价的核心理念。

4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果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和本质,注定走不远。翻转课堂绝不是纯技术的视频制作,将视频制作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的做法是个误区,教师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首先,要注重视频课程质量。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基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学团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反复推敲教学语言,要将视频课程讲解的有趣味性,用信息的魅力抵消技术的魅力。其次,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完知识点后,需要教师及时辅导与帮助,不要出现学生放任自流的情况。线上授课视频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让学生愿意将时间用在学习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有效支持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内化均比传统课堂更有优势[4]。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转变教师观和学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5]。

参考文献

[1]Abeysekera,Lakmal,PhillipDawson.Motivationandcognitiveloadintheflippedclassroom:definition,rationaleandacallforresearch[J].HigherEducationResearch&Developmen,2015,34(1):1-14.

[2]王米雪.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基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607-611.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5]赵俊云,杨向竹,郭健.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医学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2):93-95.

医学免疫学篇7

【关键词】网络考核;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自主学习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传统纸质作业考核的不足

1.1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

传统的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的纸质作业是由教师依据参考的教科书或者辅助材料进行设计,以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内容与形式为主,形式比较单一,知识点局限,缺乏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导致所布置的作业缺乏层次化,无法培养水平不同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另外,传统的纸质作业,主要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练习[5],较少有对相关医学素质和技能的关注,缺乏专业特征型的设计,导致考核的个性化和层次化不足。

1.2被动接受,自主学习差

对于传统的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纸质作业,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把教师布置的考核当作强加的任务,被动接受。做作业时动笔不动心,经常是抄一遍教科书上的相关知识点,导致其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运用收效甚微。对于综合性或应用型的题目,不能够通过主动查找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由于每个同学的作业内容相同,有些同学对待作业,直接拿别人的答案抄袭[5],蒙骗教师,使得考核既不利于学生成绩与能力提高,又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还助长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

1.3批改耗时,反馈不到位

由于医学院校大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授课形式[6],班级人数较多,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课程的传统纸质作业交齐后,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批阅。由于批阅任务的繁重,教师在批阅时会更多的关注作业的大体结果,对所教学生的作业整体情况缺乏深层次的了解。有时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难以做到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从而影响了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判别[3]。并且,由于大学课程的安排特点,学生至少在几天以后才能拿到批改后的作业信息[7]。学生得到反馈信息的时候,教师已经进行新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难以及时跟进,从而降低了考核的预期效果,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

2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网络作业考核的优点

2.1试题针对性强,个性化的设计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向学生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网络作业。通过建立丰富的网络题库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及考核目的的差异,按知识点或章节实现作业的自动组卷[3],实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个性化考核。并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的不同,实现网络作业的层次化设计,并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难度以及作业的数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达到事半功倍的考核效果。并且将设计的作业题目与专业结合,使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并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作业形式丰富,增强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将作业题目分门别类。通过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题和应用题等多种题型,让学生进行多样化选择。并且网络作业的呈现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融合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学生可以在个人电脑和手机等终端随时完成布置的作业[3],通过网络作业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作业不再是负担。通过网络平台随机抽题或将题目进行随机排列,使不同的学生抽到的题目是存在差异,从而有效地避免抄袭[2],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设计与临床有关的案例题或应用题,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查找和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完成网络考核。在此基础上,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2.3减轻教师负担,及时反馈信息

网络作业大部分题型采用计算机自动批改,只有部分题型需要教师人工批阅[2],这样不仅使得作业批改的准确率提高,还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学生提交网络作业后可及时获取题目的解析,对疑难问题还可与教师或同学通过网络交流互动[4],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轻松完成考核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内容的反馈信息。在这些精确数据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策略或方法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并且通过智能化的网络考核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教师从经验式教学转变为数据驱动式教学,从解决专业或班级共性问题到解决学生个性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网络考核效果的体会

医学免疫学篇8

一、通过饮食营养增强免疫力

人们经常说起的免疫力实际上是指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也就是说当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等多种)侵袭时,人体的防御部队─免疫细胞会对外来致病物质加以识别,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抵抗力,从而更有效地清除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这支奇特的防御部队由两部分组成─由T淋巴细胞“领导”的“细胞免疫部队”和由B淋巴细胞“领导”的“体液免疫部队”。前者主要发挥调节人体免疫反应和细胞直接杀伤外来入侵物的功能,后者则是通过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分子)来中和外来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杀死病原微生物。在实际战斗中,“细胞免疫部队”和“体液免疫部队”之间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我们不能截然分清哪支部队的功劳更大一些,而只能说在某一场战役中,哪一支免疫部队起主导作用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更加精锐的防御部队呢?除了要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营养。人体的营养状况对免疫功能有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每天所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

1、蛋白质与营养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支防御部队的组成。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细胞和其他各种细胞的基础,人体每天只有摄入充足优质的蛋白质,才能保证这支精锐的防御部队的规模以及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打一场漂亮的保卫战,后勤工作一定要跟得上。作为人体细胞运输氧分以保证能量供应的血红蛋白,就挑起了后勤的大梁。由于铁是组成血红蛋白主要成分,因此补充充足的铁是战斗中后勤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2、抗氧化物质

如果说体内的所有细胞能够上下齐心,那对付外来的入侵者的进攻也并非难事。但是人体内偏偏还是存在着一部分破坏分子,他们每天都在侵袭各种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人体防御部队的作战能力,他们就是“自由基”。为了把这些破坏分子对人体安全的危害降到最小,人体内也有专门的“治安警察”─抗氧化物质来对付他们。抗氧化物通过消灭自由基来保证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受侵害,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常见的抗氧化物质包括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硒等矿物质。值得一提的是,β-胡萝卜素不仅是重要的抗氧化物质,而且它还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它就像是强心剂,使冲锋陷阵的防御部队以充足的体力和旺盛的斗志投入战斗。而维生素E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又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分化,这样又可以保证体内的防御部队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3、脂类营养

饮食脂成分和含量也可通过改变细胞膜脂成分直接影响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功能。—般来说,当膜磷脂中n-6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时,通过增加花生四烯酸合成,提高胞内前列腺素水平,已知前列腺素可通过提高细胞内cAMP或cGMP水平,介导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T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低下,1990年NiemanDt等将36名轻度肥胖

的中青年妇女分为运动组(15周轻快步行)和非运动对照组进行,结果表明:运动组较非运动组淋巴细胞数、T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NK细胞无变化,而NK活性、IgA、IgG、IgM均显著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率下降。

4、糖与免疫

正常情况下,机体组织中皆有自由基代谢发生,当自由基产生过多(剧烈运动时)和/或机体清除能力降低时,会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广泛性损害,体内存在的可清除自由基,减轻其危害的物质主要是抗氧化酶,通过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保护机制使机体免遭自由基的损害。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它们通过各自的作用途径,维持着体内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的动态平衡。而急性运动会破坏这种平衡,导致自由基堆积。近期有学者提出运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产生较多的自由基,会导致肌纤维及线粒体膜等生物膜完整性丧失及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细胞代谢功能紊乱,细胞广泛性损害及病理变化,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产生疲劳。据实验表明,补充单纯果糖及葡萄糖—果糖混合液能改善骨骼肌利用O2的能力和心血管系统供氧能力,担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减少乳酸堆积,从而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陈吉棣教授(1990年)曾做实验表明,低聚糖饮料可使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可稳定血容量、血清胰岛素、血镁、血钾和血乳酸,增加运动做劝和延长运动时间。

可见,各种营养素的补充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上,存在“营养-免疫-感染”的三角关系,也就是机体营养不良将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而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又会使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有利于感染的发生和。因此,通过均衡的饮食,从各种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是增强抵抗力的基础。如果不能从食品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建议补充一些营养保健食品来增强免疫功能。

二、适当的运动增强免疫力

生、老、病、死作为,谁也无法抗拒。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免疫机能减退,由此而引发严重机体寿命的许多免疫疾病。运动可以达到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合适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锻炼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推迟免疫器官衰老。

已有报道,骨骼肌运动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例如运动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发生变化,运动可以引起杀伤性细胞的数日及杀伤能力发生变化等。有资料表明,适度规律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大强度运动使机体免疫力受损。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指耗氧量超过机体最大耗氧量的75%)会降低人体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数目及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有人认为,大强度的运动对机体是一种应激刺激,体内某些应激性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柬、交感神经递质、阿片肽等升高,这些物质均会影响到免疫系统的功能。大强度运动时,体内能量物质缺乏,影响了免疫细胞的质和量,从而降低丁机体的免疫功能。

上一篇:动漫人物范文 下一篇:二维动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