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结构范文

时间:2023-12-10 21:43:51

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篇1

关键词:“…来了” 结构层次 语义特征

一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来了”这一语法结构的一些语法特征。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来了”结构中,“来了”前边可以是实词,但是不能是虚词。如果是实词,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或者是代词、副词等。

关于“…来了”结构的层次,其分析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单对结构中的“来”进行分析,就可以推断出它有三种语法功能。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趋向词的词性及其用法一直是语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各家各派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根源似乎在于这类词的用法较为复杂。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语法功能上,有时它们可以单独作谓语,更经常地却是跟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来”是用法复杂的趋向词之一。它可以单独作谓语,我们称之为“来1”;也可以附着于“上”类、“拿”类、“买”类动词之后,我们称之为“来2”;但当它附着于“走、看、想”等动词的后面时,意义与以上两类又是不同,我们称之为“来3”。[1]

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将“来1”判定为趋向动词;“来2”判定为趋向助词;“来3”判定为词缀。

那么根据“…来了”结构的实际情况,我们可推断出,如果本结构前面是动词的话,那“V来了”这种结构,可以表示三种不同的语法关系。因为“来1”既可以做动词的宾语,那整个结构就是述宾结构,也可以和前面的动词形成连动关系,那整个结构就是连动结构;“来2”可以做动词的补语,那整个结构就是述补关系;“来3”的意义已经虚化了,已语法化为了一个助词,表示目标或目的。[2]在本文所要讨论的结构中并未出现。

关于层次分析,下文会有详细论述。

二、对“n来了”的分析

很多的名词都能用在本结构中,下面我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据检验,只有一般名词和时间名词可以用在本结构中。例子如下:

一般名词:朋友来了、牛群来了、暴风雨来了、火车来了、洪水来了、战争来了、奥运会来了、46路来了、大革命来了、宫保鸡丁来了、牛奶来了

时间名词:秋天来了、立春来了

从结构关系来看,“n来了”是一个主谓结构,其中名词是作为主语,“来了”是作为谓语。

在“n来了”结构中,它的构造层次只有一种,即:“n/来了”。比如:

秋天/来了,朋友/来了,火车/来了,暴风雨/来了,奥运会/来了

关于“来”的语用含义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来:从别的地方朝说话人所在的地方移动。齐沪扬具体分析了“来”在句子中的参照位置。他认为句子中的参照位置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根据空间位移的物体与说话人的不同关系,“来”所指示的参照位置可以分为实在位置和虚拟位置两处。根据说话时间与空间位移时间的不同关系,把说话人说话时间发生在当时的,说话人所处位置称为“当前位置”,把说话人说话时间发生在以后的,说话人所处的位置称为“遥远位置”。齐文还进一步总结出,“来”可以表示遥远位置

“来”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当它不附在其他动词后,而是单独作句子的谓语时,我们可以称之为位移动词。“来”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位移的源点和终点,二是要有位移的方向,三是要有位移的参照点。[3]位移动词“来”的参照点是终点。

正是因为“来”具有位移性的语义特点,所以在“n来了”结构中,作为主语的名词,也必须具有可以发出“位移”这个动作的能力。同时结合对具体例子的分析,我们认为在“n来了”结构中,作为主语的名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N 1 类:朋友来了、牛群来了、火车来了、老师来了

从这些例子来看,这类名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自主性]、[+位移]、[+有定]的特点,即他们可以自主的进行位移,具有可以自主活动的能力,而且对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这些作为主语的名词都是已知的。

N 2 类:宫保鸡丁来了、牛奶来了、秋天来了

从这些例子来看,当这类名词处于特定的语境时,在语义上都具有[+有定]、[+顺序性]的特点,即这些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都属于一定的有序的序列,而且对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这些作为的主语的名词也都是已知的。

比如,有人在饭店里吃饭,点了三个菜,服务员会按顺序把菜拿到顾客的桌子上。当服务员把宫保鸡丁端来时,他可以对这个顾客说,“宫保鸡丁”来了。“宫保鸡丁”对于这位顾客和服务员来讲,都是已知的,而且是事先点好的三个菜中的一道菜,是有序的。

N 3 类:奥运会来了、大革命来了、世界末日来了

从以上的例子观察,我们可以得知,这些名词都是抽象名词,在语义上具有[+抽象]、[-自主性]的语义特点。即这些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都是抽象的,并且并不具备自主发生的能力。

三、 对“adv来了”结构的分析

据检验,副词似乎可以应用于这个结构中,但是并不是可以广泛的应用。

比如:竟然来了、果然来了、终于来了、不来了、只好来了、都来了、特意来了、单独来了

从结构关系看,“adv来了”是一个状中结构,副词是修饰作为谓语的“来1”的。本结构的层次结构也比较简单,只有一种分法,即“adv/来了”。

例子:竟然/来了、果然/来了、终于/来了、不/来了、只好/来了

因为代词的用法和名词、动词等类似,所以本文不再做专门的分析。

四、 对“v来了”结构的分析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出在“v来了”结构中,“来”具有“来1”、“来2”这两个意思。同时,“v来了”结构可以表示三种语法关系,即述宾关系、述补关系、连动关系。

甲、述宾结构:可能来了、能来了、应该来了、值得来了、乐意来了

乙、述补结构:跑来了、走来了、拿来了、买来了、借来了、抢来了

丙、连动结构:玩来了、帮忙来了、看戏来了、修路来了、祝贺来了、游泳来了、欢送来了[4]

1、在述宾结构里,“来了”是作为动词的宾语。从以上的例子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述语的这些动词都是能愿动词,即助动词。因为只有能愿动词可以后接动词或者形容词,而且不能后接名词做宾语。那么我们可以说,甲类动词具有[+意愿]的语义特征。这类述宾结构的结构层次可分析为“v/来了”。

例如:可能/来了、能/来了、应该/来了、值得/来了

2、在述补结构里,“来”是作为动词的补语来出现的。从例子里我们可以发现,在结构中充当述语的动词都具有位移性的特征,即具有[+位移性]的语义特点。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都有使某事物从此处到彼处的特点。这类结构的结构层次可以分析为:“v来/了”。

例如:跑来/了、走来/了、拿来/了、买来/了、借来/了

之所以这么划分层次,是因为“来”是作为动词的补语出现的,是依附于动词之上的,所以“v来”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而“了”只是作为动词后缀出现的。

3、在连动结构里,“来”和动词一起构成了连动结构,“了”是动词后缀。熙在《语法讲义》里也对“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进行了分析。其中后置的表示目的的“来”读轻声,这是一种虚化了的动词。[5]

通过对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发现“来”前面的动词,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动作行为,即具有[+目的性]的语义特征。因为在这类连动结构里,“v来了”都以可以转换为“来v了”,即“来”的目的是来做某事了。

例如:玩来了来玩了

帮忙来了来帮忙了

看戏来了来看戏了

修路来了来修路了

祝贺来了来祝贺了

这类连动结构的结构层次可以分析为,“v来/了”,其中动词v和虚化的动词“来”一起作谓语,“了”的语法地位是动词语缀。

五、 结语

本文根据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按照词语的语义特征对词进行了粗略的区分,同时借助于对例句的观察和分析,试图发现和总结“…来了”这一语法结构的内在规律,通过综合与分析,争取能够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所学的语言理论和例句进行恰当的结合。本文得出的推断还只是一些初步的结论,至于更深层次的发现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谢茹、刘亚军 ,试析三个不同的“来”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2] 王国栓 ,“来+VP" "VP+来”两格式中的“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3] 陈乐平, 位移动词“来”“去”语用含义分析 , 韶关学院学报 2005,5

[4]陆检明 ,“V来了”试析 中国语文,1989, 3

语法结构篇2

关键词:构式语法 英语反义结构 COCA语料库

1.引言

英语中,反义词经常共现在一些特定的结构框架中,例如,X and Y alike,neither X nor Y,both X and Y等等(Fellbaum 1995)。Jones(2002)基于独立报10年的全部内容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出了反义共现的结构框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对这些结构框架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些结构是不是规约化的形式意义配对体,出现在此结构框架中的X,Y是否都是传统的反义词,如果不是又该作何解释。本文将通过构式语法理论和大量真实的语料进行解答。本文将以Jones (2002)总结出的反义共现的结构为基础, 通过构式语法理论和大量真实的语料在COCA中对他们进行检索解答。

另外,构式语法发展至今日,虽然已有学者把构式语法的研究范围拓展到语素乃至语篇,大量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句子层面(Goldberg 1995),对其他层面包括短语层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也希望通过研究反义词共现的短语结构来验证该理论的适用范围。

2. 理论框架-构式语法

构式语法理论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成份分析模型的不足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多个流派。根据Croft & Cruse (2004),主要有:Kay和Fillmore的构式语法,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ackoff和Goldberg的构式语法,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此外,Steels的流体构式语法与Bergen & Chang的体验构式语法也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虽然各流派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对构式的基本观点都是相通的,反对转换生成语法把句法、词块看成不同的模块,而是把它们看成一个连续体,句法与词汇一样都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

2.1构式的定义

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大脑储存的基本单位,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从语素,单词,习语,部分词汇填充结构,到完全抽象的图式都可以称之为构式。构式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意义,但又不是其成份的简单相加,成份或意义的某些方面却不能其成份中推断出来。Goldberg (1995) 的经典定义为大多数研究所采用:C is a CONSTRUCTION iff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such that some aspect of Fi or some aspect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Fi, 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完全预测。)

在此基础上,Goldberg (2003)又进一步指出,即使构式是可以从其成份或已有构式中推断出来的,只要其有一定的频率,它仍然可以被大脑储存为构式。

2.2 构式与其成份的互动

根据Michaelis(2003),自下而上的词汇意义和自上而下的构式意义进行互动时,会有两种情况产生:第一种情况是,两者意义一致构式义与词汇义相互加强;另外一种情况是两者意义发生了冲突,构式将压制其词汇成份使其与构式义一致。

大多数情况下,构式与其成份的意义是一致的。就论元结构为例,hand依次经常出现在双及物结构中,一方面,根据框架语义学,hand有三个参与者,(agent, receiver and recipient), 即hand,双及物构式有三个论元成份,且构式的三个论元和动词的三个参与者成份可以融合;另外一方面,双及物构式和动词hand都有传递给“giving”的意思。因此,双及物构式和hand是互相融合的。

总之,正如Goldberg所主张的,构式意义来自于整个的构式而不是其成份,当构式义与其成份相融合时,两者相互加强,当两者产生冲突时,构式将压制其成份符合构式的意义。

3.英语反义结构

根据Goldberg构式语法对构式的定义,这些结构框架除X and Y, from X to Y, the very X and the very Y, either too X or too Y,X or Y, X as well as Y外都可以被称为反义构式,因为它们都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形式为CONTRAST(X,Y), 语义相对,且其形式与意义的某些特征无法从其成分中推断出来。

3.1英语反义构式的形式和意义

英语反义构式这个框架体现的反义关系用X和Y这两个成分来表现,比如,like X and Y like, both X and Y, more X than Y,并且我们常用CONTRAST (X,Y)这种形式来表达X和Y之间的二元反义关系。英语反义构式中X和Y应是反义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是不相融、相抵触的。例如,see和hear, smell, say同属于同一个框架下感觉器官的范畴。本是并列关系,但在neither see nor hear (this thing)这个短语中, hear和see是反义关系。此外,X和Y不在一个包含的关系中,如句子“we saw a lot of cats and dogs”是非常正常的,但“we saw a lot of cats and animals”听起就很奇怪了,因为cats属于animals,处于一个包含的关系中。

总之,英语反义构式中的X和Y应具有如下特征:

①这个构式可以被表述为:CONTRAST (X, Y);

②X和Y应是反义关系;

③X和Y属于同一个语义域,或者是同一框架中的不同的成员;

④X和Y不能具有互相包含的关系。

3.2 英语反义结构框架中X与Y之间的关系

3.2.1 X与Y作为典型反义词

between rich and poor 320(COCA检索的词频数)

men and women alike 98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95

either high or low 26

how good or bad 17

在这一组中,X和 Y是典型反义词。以上例子中,rich/poor, men/women, directly/ indirectly, high/low, good/bad不仅在语义上是反义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词汇关联,属于典型反义词。

3.2.2 X与Y作为边缘性反义词

friends and strangers alike 11

how well or poorly 10

either good or evil 9

between warm and cold 7

在这一组中,X和 Y仅仅从语义上是反义的,却不是约定俗成的典型反义词。Friends/ strangers, well/poorly, good/evil, warm/cold, consciously/subconsciously是语义反义词,而friends/enemies, good/bad, warm/cool, hot/cold, 是典型反义词。

3.2.3 X与Y作为同一框架中的具有并列关系的反义词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192

between Christians and Muslims 52

between thumb and forefinger 50

neither see nor hear 12

X与Y在这组中是指同一框架中的不同成员之间在中性的上下文语境中并不能构成反义词,而是具有并列关系。上例中,India 和 Pakistan都属于国家的范畴,Christians和Muslims是宗教的范畴,thumb和forefinger是描述手指; see和hear是感觉器官的范畴。同一个框架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激活这个框架的其他成员。例如,see能激活的不仅只是hear,感觉范畴的其他成员如say, smell同样也能激活。这些成员之间虽构不成反义词,但放在neither see nor hear这个结构中语义却是相反的,即为具有并列关系的反义词。

3.2.4 X与Y作为处于同一连续体中具有相连关系的反义词

neither rain nor snow 6

neither snow nor rain 5

neither rain nor sleet 5

between ice and water 2

X与Y在这组中是指在同一连续体中具有相连关系的反义词。通常我们很难把X与Y当成是反义词,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同一个连续体中的成员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天很冷时,rain可以很自然的转换为snow或sleet。rain/snow虽不是反义词,但在neither rain nor snow这个结构中,rain和snow在语义上构成了二元的反义关系。

3.2.5 其他

more personal than political 7

rather die than do 4

ideas not knives 2

words not colors 2

在这组中,X与Y在没有语境的条件下看其似乎是没有关联的。例如,没有语境,很难把personal, die, ideas, words和political, do, knives, colors分别联系起来。然而,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这些反义结构中并不是这样。在句子He said, “I'd rather die than do that.”中,说话者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去做那件事情,die和do语义上是不相融的,因此在这个语境中被认为是反义词。总之,以上的几个例子,X与Y虽看似无关但在这些反义构式中都被认为是反义词。

3.3语义融和与压制在英语反义结构中的作用

在COCA语料库对这些反义结构进行检索可以发现,英语反义结构与其组成部分进行互动,语义压制与语义融合轮流发生作用,使得出现此结构中不同类别的X,Y都具备语义相对的关系。

首先, 当X与Y是典型反义词时,它们的语义关系非常符合反义构式的要求,他们是互相融合的,语义融合机制发生作用。例如: X and Y alike 这个结构中, X和Y应是语义相对的关系。由于man和woman是约定俗成的反义词,那么man和woman之间的反义关系也恰当的融合到X and Y alike这个反义构式之中。所以,语义融合机制使得英语反义结构在COCA语料库出现得非常频繁并且高产。

其次,当X与Y具有反义关系,却不是典型反义词时,语义融和与压制同时起作用。一方面,X和Y语义是相对的,满足了反义结构的条件,语义融合机制使得他们共现并相互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虽然X和Y不是约定俗成的反义词,但是他们作为边缘反义词也同样可以出现在这些反义结构中。原因就是反义构式压制X与Y具有了语义相对的关系,而且人们更关注反义结构的整体意义而并不一定非得构成典型反义词。例如,now 和 November通常并不能构成反义词,甚至某些语境下他们指的是同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如:It is November now. 然而,在between now and November中,now 和 November却有了语义相对的含义,原因在于between X and Y这个反义结构压制X与Y具有了语义相对的二元关系。

另外,一些X与Y不具备明显的语义或词汇关系,没有语境时都根本不是反义词,但是,反义构式压制X与Y具有了语义相对的关系。

4.结语

本文借助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的真实语料,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反义词经常共现的结构框架进行了分析。此外,研究发现,此结构中的X与Y有五种关系:X与Y作为典型反义词, X与Y作为边缘反义词, X与Y作为同一框架中的具有并列关系的反义词, X与Y作为处于同一连续体中具有相连关系的反义词, 另外,一些X与Y不具备明显的语义或词汇关系。语义压制与语义融合轮流发生作用,使得出现此结构中不同类别的X,Y都具备语义相对的关系。通过本文对英语反义构式的分析期望能带动对反义词共现的语境和反义构式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roft, William & D.A. Cruse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Davies, Mark. (2008-) 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COCA): 450+ million words, 1990-present.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

[3] Fellbaum, Christiane (1995). Co-occurrence and Antony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8: 281303.

[4] Goldberg, Adele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Goldberg, Adele E. (2003).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7(5): 219-224.

[6] Jones, Steven (2002). Antonymy: a corpus-based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7] Michaelis, Laura A. (2003). Word meaning, sentence meaning and constructional meaning. In H. Cuyckens, R. Dirven and J. Taylor, (eds.),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exical Semantics. Amsterdam: Mouton de Gruyter.163-210.

[8] 曹南洋,吴华南(2005).英语反义词的判读及其反义关系的逻辑解析.《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117-119.

[9] 尹艳艳,布占廷(2008).作为共现词的形容词反义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97-101.

[10] 张建理(1999).标记性和反义词.《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第3期:29-34.

语法结构篇3

关键词 词法 句法 结构化 操练

目前大多数语法书都是以工具书的形式编写的,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特殊性,致使语法书变得臃肿;在呈现方式上采取“先提出论点,然后用例句进行阐述”的基本方法,把语法为学习者构建句子结构服务的宗旨变成了用例句去佐证一个语法观点,偏离了语法学习的真谛;在编排体系上采取了“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理论,即从词开始再到句子篇章,学习者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词法,懂得了很多词法,但很难在句子中准确地运用词法。这样的语法书作为工具书供查找之用或供英语语法工作者使用当然是可以的,但对于那些想通过语法学习这个捷径来掌握英语句子基本结构、尽快地根据语法规则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显得繁琐。另外,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把语法作为一种知识去教去学,不分青红皂白、主次轻重地把一本语法书从头到尾地学完,这样的学习指向不明,学来的语法不但不能在学习者头脑中构建句子结构,而且还人为地增加了学习者语法知识学习的负担,致使学习者费力不讨好。在语法知识的检测上,教师常采用选择填空的方式对某个语法知识进行定点检测,不是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句子而是一个语法知识点。这些是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费时不讨好的主要原因。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中避免Chinglish,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语法为学习者构建句子结构服务,笔者就词法和句法结构化操练谈下列看法。

一、英汉句法结构异同操练

很多学习者写的是Chinglish,讲的也是Chinglish,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搞清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以汉英句子结构异同的操练作为切合点,引导学生在分析汉语句子结构的同时,进行汉英翻译转换操练,能够让学生明白英汉句子转换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如: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英汉基本句子结构是:

汉语: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英语: (定语)+(主语)+(定语)+(频率副词作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定语)+(方向状语)+(方式程度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从例句到归纳,清楚地展示了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如果再进行一些汉英翻译操练,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汉英转换规律,可以避免一般句式中的中式英语。但这只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可以在学生阅读中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弄清楚,这样能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二、句法结构化操练

语法是对“语言结构及组织规则的描述”,将英语语法知识学习还原成句法结构操练,这是英语语法学习的回归。语法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操作结构。把语法作为一种纯知识去教,学生学到的是知识,他们也许会做语法题,但不一定能用语法规则去规范他们的英语语言。本文将英语语法知识归位回到词法与句法结构,并将这些结构进行操练,不仅可以避免学习者“语法条目繁多难记,语法抽象难懂”之苦,而且还能真正为学习者句子结构的构建和变通服务,体现了语法学习的真谛。

句法结构化操练就是将语法知识变成一个个句法结构,让学习者进行操练。这样的话,就要对现有的语法教材或语法书进行重组。重组可采用结构一、结构二……等形式进行编撰。如直接引语转化成间接引语可用四个结构来概括:

陈述句改成间接引语使用结构一:

say that或tell sb. that...

“Frank,I came to return you the book,”Henry said.Henry told Frank that he had gone to return the book.亨利告诉弗兰克他是去还书的。

一般疑问句改成间接引语时使用结构二:

ask(sb.) if/whether...

She said,“You have already got well, haven’t you?”Se asked whether/if I had already got well.她问他(我)是不是已经痊愈。

特殊疑问句改成间接引语时使用结构三:

ask sb.+wh-...

He said,“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He asked us (them)whether/if we(they)were getting along.他问我(他)过得怎样。

祈使句改成间接引语时使用结构四:

ask/tell/order/warn sb. to do sth.

He said,“(Don’t)Do that again.”He told me(not)to do that again.他叫我(不要)再做那件事。

除了这四个结构外,还要将直接引语转化成间接引语时时态、时间和人称代词等变化制成一个表格,让学生识记或查找,这些就是这个语法内容的全部,比起现有语法书来说既简单又明了,不但能避免抽象难懂的语法知识学习,而且在直接引语转化成间接引语的操练中掌握这几个结构的运用。

三、词法结构化操练

1.在结构操练中掌握词的位置

位置在这里指的是各种词类在句中所处的位置。由于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需要的词类也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同一意义的单词在形式上要作相应的变化。因此,词法学习必须要在句子结构的框架内进行,要遵循从篇章到句子再到词组单词的“top-bottom approach”(自上而下)的原则,而不能按照章节条目,词法谈词,句法谈句,将词法的学习与篇章句子分开。在操练句法结构中要掌握各种词的基本位置和基本用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可以在一些句子或短文中设一些空,首先让学生根据空的位置说出应该填什么词。如可以采取下列题型操练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位置:

用accuracy的适当形式填空:(从每个空所处的位置,讲出每个空应该填个什么词性的词)

(1)The test can___________predict what a bigger explosion would do.

(2)Although he insisted that his information was________,we still questioned the_________of what he said.

第一题空为accurately。情态动词与动词原形间的词一般为副词。第二题第一空为accurate,定语与表语一般用形容词担任;第二空为accuracy,在宾语的位置上,常用名词担任。

这两个例子是句子设空操练,也可在短文中设空操练。用这样的方式操练一段时间后,学习者基本上能掌握句子结构,并且能根据短文或句子结构判断每个空应填上什么词类的词,这就为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结构操练中辨别词的用法

词形的改变有时也会带来意义的不同。在处理词法运用细节的过程中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站在句子结构的高度通过比较去认识词法,要在句子的框架内去理解或推测未知词汇的意义、词性和用法。笔者一直致力于“一句话解决问题”的研究,破解了很多常用结构中的疑难点,下面是其中两例。

(1)have sth. done与have sth. to do的区别:have sth. done中的sth.一般为特指名词,而have sth. to do中的sth.一般为泛指名词。

(2)set/get/send/leave sb./sth. doing结构中的doing是无意识行为,是一种行为所致,而“set/get/send/leave sb./sth. to do sth.”中的宾补“to do”是有意识的行为,是按照主语的意图发生的动作。

四、句法操练的时效性

时效性指的是同一语法项目由于学习和操练的时间不同,学习者学习效果也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学习不同的语法项目。有些教师总埋怨多次讲解后学生还是不懂,其实,学生学习的语法材料也许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即使他们能够听懂一些零散的语法知识,但还是无法在英语句子结构中得到运用。因此,语法学习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当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内容相适应时,语法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在语法操练中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积淀基础

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法学习也是一样,因此它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水平上,若学生没有语言基础,语法学习就无从谈起。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课也许是因为他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比如说,有些学生在名词后加-ing,这说明学习者搞不清句式,分不清词性,还不具备学习动词加-ing用法的能力。有些教师道理讲得很清楚,旁征博引,但学生词汇量少,例句无法看懂,更何谈如何运用呢?因此,语法学习要讲究时效性。何时学习某个语法取决于他们的基础水平。根据现行教材,在英语学习的起始年级里,语法学习重心应该放在积淀词汇,记住一些典型的句式上,如名词复数形式的构成、代词、数词等与句子结构关系不紧密的词法学习,这个时候去学习一些句子结构等于是对牛弹琴。

2.构建结构

学生经过第一阶段后积累一定的词汇量,也接触了一些句子,对英语句子结构有些感性认识,这个时候进行句法结构操练,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句子结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句法结构操练首先以汉译英或英译汉为主,通过汉英互译,让学习者明晰英汉结构的异同,然后操练句子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就是主从复合句的操练。当学生对基本句子结构有所了解时,才能操练一些特殊结构即基本句型的变体。特殊结构的操练最好结合阅读教材,在教材中出现了就引导学习者模仿操练,各个击破,直至一个特殊结构全部涉及到时,才能进行概括总结。这样做体现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先分后合”的观点。若把所有的句法结构全部呈现出来,学习者就会因学习内容过多,或因句法结构操练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

语法是知识,更是一种结构。说它是知识,是因为它是对一种语言中句子结构规律的描述,现有的语法书基本上都是呈现语法知识;说它是结构,是因为语法知识是对句子结构的描写,当然可以归位回到句子结构上来。语法知识结构化指的是将语法知识归位变成句子结构。前者侧重知识学习,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种句子结构操练。通过结构操练更能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句子结构的构建上,这样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有效构建句子结构服务。

参考文献

[1] Norris,J.& Ortega.L.2000.Effectiveness of L2 instruction:A research synthesis and 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J].Language learning3.

[2] 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M].第2版.上海:南海出版社,2011.

语法结构篇4

[关键词]语法结构 英语听力 中学生

目前,我国广大的中学生听力相对来说较差,学生普遍感到听力难,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听力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听来听去,听力都没有得到提高。为此,许多英语老师都在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听力的有效方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听力被纳入为英语科考试的内容之一,分数为30分,占卷面总分的20%。基于此,本文从语法方面分析和讨论如何提高英语听力水平。语法主要研究句子的各种成分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就英语语法而言,它既有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又有各种各样的时态变化和附加成分等。正因为英语语法如此复杂,所以它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听力水平的提高。

一、注意把握英语的各种句子结构及其特征

英语中,最常用的句子结构就是简单句,就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所以听懂很容易。其次,容易听懂的是并列句,并列句由两个简单句构成,中间一般有and,but,while,for,so等并列连词连接。相对较难听懂的是复合句,特别是含有宾语从句、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听这类句子时,我们应当牢固地把握主句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抓住了也就基本上能够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复合句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进一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例如,在含有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主动的谓语动词多为say,tell,ask,report,confirm这类及物动词,后面紧跟着连词that和宾语从句这种现象在新闻广播中最为常见。在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中,我们常可以听到句子中某个名词后跟着which,that,who,whose,where,why等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在含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一般都有下列某个连词while,when,before,after,because,since,as if,although,unless等把主句与从句连接起来。总之,在听音过程中只要认真把握句子结构也就容易听懂整个句子的意思。

二、熟悉英语各种时态,了解常用时态的使用特点

英语中共有16种时态,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意义,它们的使用频率也不同。具体来说,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的运用最为广泛。比如,在新闻广播中,尤其是新闻导语中,最常见的就是一般现在时,这种时态表意清晰突出一个“新”字,使听众觉得新闻事件历历在目,感觉刚刚发生而且和现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排除各种附加成分的干扰

附加成分这里主要指插入语和分词短语。插入语一般用来对一句话做一些附加的解释,它与句子的基本意思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this,I suppose,do you think,同样,分词短语从形式上看接受于句子的谓语,其实它是附加成分,如I got off at the East lake stop only to discover another bus tailing behind carrying one person.这句话中含有两个做定语的现在分词短语,对于这些分词短语及上面讲的插入语,如果语法知识不扎实,听时不能把它们和句子的主要成分区分开,甚至本末倒置,必然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在设法听懂每个词的同时,抓住语言结构、理解词汇的能力

英国倡导交际教学思想的专家Littlewood把能听得懂、说得出、读得懂、写得出语法结构上正确的句子,作为交际能力的第一标准。如果你没听清对方讲什么,就无法在交际中作出反应;如果你听清了对方讲的每一个词,但误解了某些词的含义的话,也会使你的反应产生错误。因此,“听――理解――运用”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有一道常见的听力题:“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要求学生在以下几个答案中选出适当的答语:

A.He’s a doctor. B.Yes, he does. C. He buys an apple. D. He is sleeping.

原句的语言结构重点是What do you do?句型,这是一个重点日常交际用行语,大部分学生对此结构并不陌生,但有的学生在作答时却拿不定主意,认为C似乎对,D也没有错,却没发现问句既非问“你父亲做了什么”,更非问“你父亲正在做什么”,而是一种固定问法“你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只有答案A才是正确答案。教师在学生反馈答案时,应帮助学生回忆以上内容,并要求再用此句型创设一些情景对话,切忌为讲答案而直接给出答案。又如,What does your father like?与What does your father look like?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这样,通过听来促进学生理解并练习使用语言,学生就能逐渐地、自如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了。

五、注重语法结构要培养学生听力的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听力有一种“喜欢”的情绪在内,而不是带有“被迫”的感觉。如何培养他们的听力语感呢?(1)引导他们研究听力的模式。在讲评“时间与数字”时,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分辨__teen与ty, ties与__tieth的区别,还有表示倍数的词,尤其是double、a quarter,one third之类,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2)掌握一定的听力的词汇量,英语听力的词汇与英语课文的词汇是有着明显的不同,都是一些与公共场所有关的单词。如“地点与方位”,我要求学生背熟一些与公共场所有关的词汇,例如,与学校有关的词:homework,test,exam,fail, pass,lesson,lecture,course,professor,lab,等等。一听到以上的一些单词,就知道对话的地点是在学校。与车站机场有关的词汇有:booking ticket office, platform,conductor,flight,safety belt,take off,land,see sb.off.尤其是从safety belt,就可知对话的地点是在飞机上,等等。学生们通过记忆背诵这类词之后,当他们在听听力时,心中有了这些词汇,心就不会慌了,就能够轻松自如地拿下这些分数。(3)要注意对话中的词组转换和句型转换的现象。要求学生多总结,多归纳,以后碰到这类题型就能灵活变通。如题目1.What is Betty doing mow?

A.washing dishes B.cooking C.cleaning the kitchen.听力原文是:…I'm sorry,I can't talk right now, I'm washing my kitchen floor,Can you call back a little later?从听力录音可知,录音中只有washing the kitchen floor.而题目提供的答案却是cleaning the kitchen.如果考生心中早有“词组句型转换”的心理准备的活,就懂选C;反之,则会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选什么,及至反应过来,则动作慢了一拍,影响下一题的答题。

语法结构篇5

【关键词】 五步自主高效课堂模式;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英语教学中,我围绕“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创建了“五步自主高效课堂”模式。几年的实践探索,感觉收效甚好。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推广此模式。

一、五步自主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1]

1.陶行知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教是为了不教”。要以学案为媒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动脑,通过合作探究展示让学生享有动口的权利,使各类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步教学法就是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积极构建知识体系。

二、我的实践及操作过程

五步自主高效课堂模式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加深认识 拓展提升,得出结论 验证结论,当堂训练。此模式的三要素为: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当堂检测。

下面是我在定语从句第一讲时的课例。(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基础属于中等偏下,以此为基础我备的这节课)

本节课我选用谚语导入。①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②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③ 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④ All that ends well is well. ⑤ The man that suffers much knows much.(说明一下,这组谚语其实是我以前教学中专门为定语从句的学习埋下的伏笔)。谚语展示配有相关释义的图片,导入目标语言。接着我展示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我承上启下追问What is Attributive Clause?在同学们还没有回答上来时,我又抛出了定语从句的几个概念①从句②主句③先行词④关系词。这几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自学学案资料。我直接以实例例句She is the girl who can speak English well.考查其掌握程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第三步,利用刚刚学到的概念做指导,在READING中找出所出现的定语从句,从而把这节课引向深入。让同学们发现,合作,探究,总结关系代词的选择,并且分析每个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担当的成分。(这便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对于这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句子成分一塌糊涂。但必须养成他们分析句子先行词或关系词在从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的习惯,否则,当进行到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时就要出现困难.我采用的方法是组内讨论并讲解,做到成分清晰。第四步,解决问题,得出讨论的结论。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先行词指人,指物分别用哪些引导词,并说明其在从句做什么成分,突破难点,重点。第五步,当堂检测。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1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安排了一道口语训练题:组合两个简单句为一个定语从句。2我又用了几道单选题(含高考原题),让同学们掌握了定语从句的命题切入点和高考的考查角度,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检测题的结束本节课也接近尾声。一首歌曲填词又复习了本节课的目标语言。一节课轻松,愉悦,效果非常好,根据习题反馈,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全班同学“无淘汰”的都掌握了此语法项目。

除了巧妙运用“五步自主高效课堂”模式组织语法教学外,我在语法教学中还有一些尝试。

1.导入方法的多样性。在虚拟语气时,我用了听歌曲Breathless填词法。If our love was a story book, we would meet on the very first page. If we had babies, they would have their eyes.在学习时态语态时(复习课时),我运用看图说话法。以大家所喜爱的奥运会作为话题。以形象有趣的视频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2.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只有真实才会理解深入,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自如。3.以语料为载体,强化语言功能,融合综合技能培养。对于有一定阅读能力和基本语法规则的高中生来说,结合语篇和语境的学习是最佳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源和故事集中体现某个语法板块的段落,其文字优美,风趣,要求学生阅读,读后认真体会。

三、新的课堂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

备课量大。①老师知识储备要丰富,渊博。要在问题设计的难易梯度和巧妙度上下功夫。②老师要充分备学生。备学生的疑难点。

老师要指导学生的自学及合作探究,答疑解惑并善于发现共性问题以指导解决。即课堂上灵活二次备课。

教师的组织能力要强。要倾力打造神聚课堂。不能让讨论漫无边际,没有落脚点。

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乐知。

四、模式推广意义

向课堂要效率,教师快乐地教,学生自主快乐地学。老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实践的机会交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英语的语法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再是几条语法规则,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大量语言环境中对目标语言的感知。语法课变得活泼主动起来,再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他们自己总结的语法知识和反复置身语境的语言交际能力便是英语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语法结构篇6

关键词:立法语言;指人

“的”字结构;句法;语体“的”字结构是现代汉语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组成作用相当于名词的短语,由“定语+的+中心词”的形式省略中心词构成,又称“的”字短语。一般来说,常用文使用“的”字结构的频率不高,但考察发现法律文本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修正)(以下简称《刑法》)中广泛使用“的”字结构,而且专指人的“的”字结构使用频率非常高。《刑法》共452条,出现“的”字结构的有399条,其中含有指人“的”字结构的有368条。指人“的”字结构就是具备“X+的”(中心语不出现)的形式,专指人的一类名词性短语。由于指人“的”字结构具有较大的概括力和特殊的表现力,准确地加以使用有助于体现《刑法》语言简洁、庄重、精炼和严谨的特点,更好地明确犯罪对象,从而对特定人群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法律约束和处罚。认识指人“的”字结构本身的语言特点,可以引起我们对立法语言风格和法律条款的反思,促进立法语言质量的提高。

一、指人“的”字结构的语法特点

(一)形式较长,句法关系复杂

立法语言中指人“的”字结构多由“的”附着在多项并列的短语、单句或复句形式后构成。由于外在形式较长,“的”字结构往往包含多种单句或复句的句法关系。如:1)【1以暴力、威胁方法2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2)【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2因而发生重大事故,3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例1)指人“的”字结构分别由介词短语和兼语短语组成的复杂的状中短语形式加“的”构成,2和3组成兼语短语,它们和1组成一个总的状中短语。例2)第一个“的”字结构是由一个包含了顺承关系的因果复句形式加“的”构成,2和3构成顺承关系,它们和1构成大的因果复句。第二个“的”字结构是由一个状中短语和动宾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加“的”构成。犯罪的具体行为和刑事责任的复杂性,使《刑法》条文所涵盖的内容相对复杂,这就需要形式较长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句法关系,因此形式长、句法关系复杂就成了《刑法》的语法特点之一。指人“的”字结构的长度往往超过人们语感上可以自然接受的“句子”的长度,这种结构的出现也是为了服务《刑法》功能的需要。又如:3)【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例3)指人“的”字结构,提取主干为:近亲属或关系密切的人……索取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的”前由129个字组成,显然比日常表述中“的”字结构的惯用长度要长得多。当然,立法语言中的指人“的”字结构并非每一条文均这么长,例如:4)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一百七十条)例4)中“伪造货币的”仅有5个字组成。但笔者发现,形式如此短的指人“的”字结构在《刑法》中使用情况极少,在其他法律文本也很少见。

(二)句式独特

立法语言中指人“的”字结构最特殊的用法是放置在中心语之后成为限制成分。由于“的”字结构的使用简洁,常常改变了普通的句子组合规律,构成了立法语言形式上看似“不规范”的反常规表述。立法语言中指人“的”字结构的句式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议。如:5)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刑法》第六十二条)这个结构是“NP+VP+的”的形式,不少学者认为该句式是病句。以该句为例,蔡宝瑞认为,这一条款的主语不明确,应把这个“从轻处罚情节的”中“的”字改成“时”字[1]。周晓林认为,该句主语残缺,应删去“从轻处罚情节的”中的“的”,由“犯罪分子”做主语,实际上是把其内部层次看作“(NP+VP)+的”[2]。董秀芳认为“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修饰出现在其前的名词性中心语“犯罪分子”,做后置的关系小句[3]。笔者也认为这类句子不应看作病句。其实这个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名词短语,“NP+VP+的”的层次应为:“NP+(VP+的)”,“VP+的”是一个后置的关系小句,修饰其前的名词短语。后置关系小句由指人“的”字结构充当,一般情况下它都可转换成前置形式,而基本意义保持不变。这类作后置关系小句的指人“的”字结构在《刑法》中很常见。如:6)……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刑法》第六十七条)例6)中“的”字结构是修饰、限制其前的中心语“犯罪嫌疑人”的,这种“的”字结构可以挪至中心语前,即“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犯罪嫌疑人”。还有一种用法就是用逗号把中心语和“的”字结构隔开。如: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刑法》第七十七条)此外这种“NP+(VP+的)”结构还可并列,在后面出现的结构中的中心名词可以承前省略,如:8)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十七条之一)该例中第二个分句“过失犯罪的”前省略了中心语“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言简意赅,避免了表述的重复。

二、指人“的”字结构的语义特点

(一)语义信息量大

常用文和口语中的指人“的”字结构形式简单,表义也单一,如“开车的”、“唱歌的”、“做买卖的”等,单指从事某类职业的人,结构形式简单,语义单一平易。而前文提到的立法语言中的指人“的”字结构形式长,句法复杂,所以该结构往往包含着较多的内容,承载了单句、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所包容的容量,语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9)以制作、散发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过讲授、信息等方式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之三)10)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条)以上两条条文中的指人“的”字结构较复杂,分别规定了罪犯触犯“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和“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卫生器材罪”的具体行为,语义丰富,包含的信息量大。

(二)指代对象无正式名称

立法语言不仅规定人们的犯罪行为,而且要根据违法犯罪人的特征、属性进行分类、判断或说明,规定处置办法。立法语言中的指人“的”字结钩,一般用来指称没有正式名称的人,可以不受语体和交际场合的限制,脱离开具体语境,指称的特定犯罪人群并不变,即指代对象均是犯罪嫌疑人,不会产生歧义。这种结构很适应法律语言这种特殊的准确、严谨的表达需要,因此,条文中规定某一犯罪嫌疑人违法行为时多用“的”字结构。如:《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中“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积极参加的”、“其他参加的”、“犯前款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分别表示某一类犯罪人员,都是无定指的指代。而日常语体“教书的”、“杀猪的”、“剃头的”、“开车的”、“卖票的”、“烧饭的”等,指称对象都有正式名称,分别是:教师、屠夫、理发员、司机、售票员、厨师等。指人“的”字结构在立法语言中的指代对象虽无正式名称,却不会造成歧义。而相同结构如果出现在口语色彩突出的文学作品或者是非正式的场合,是指代具有正式指称的人物还是另指他人,就要受到作品语体、语境的限制。如:日常口语“动手术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其指称的对象,如“动手术的是他哥哥。”该句“动手术的”既可指动作行为的施事———医生,也可指动作行为的与事———病人。

三、指人“的”字结构的语用特点

(一)感彩多为中性

在感彩方面,立法语言中指人“的”字结构多为中性。因为法律条文规定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其严肃性和强制性决定了立法语言通常使用一种准确的、中性的语言风格,保持庄重、朴实的语体风格,以朴实无华的文风表达人的理性认知。带有感彩和道德色彩的褒义词和贬义词,用以表达人的感情和想象的华丽辞藻及口语、双关语、隐语等都不宜在法律条文中使用。立法语言的目的在于使立法者的真实意图一目了然、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立法语言只是对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的非常客观的叙述、说明。如:《刑法》第十七条“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中,“的”字结构指称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这类人的属性是:“犯故意杀人……罪”。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把法律意义上的“罪”与道德规范里的“恶”混淆,从而推断出这个“的”字结构的感彩为贬义。像“犯……罪、、抢劫、贩卖”等词语的感彩在立法语言中被淡化,立法语言只取其理性义。

(二)书面语特点突出

常用文指人“的”字结构具有很强的口语性,适用于具有口语色彩的文学作品或者非正式的交际场合,但文艺作品和立法文本的语体色彩明显不同,立法文本属于书面语体,同时也是实用语体和政论语体,因此立法语言在词语及句法形式选择方面须避免口语化。立法语言中指人“的”字结构的使用也必须与语体本身相符。如“的”字结构在口语表达习惯上用短句,而立法语言中指人“的”字结构常具有复杂的句法关系,表现出异于口语习惯的书面语句式特征:表达严谨规范,注重逻辑关系。但是应当指出,指人“的”字结构尽管结构复杂,其本质却是短语。指人“的”字结构是我国立法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法形式之一,这是由“的”字结构指代人物自身的特点以及它在立法语言中运用的特殊性决定的。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看,立法语言中的指人“的”字结构在承载较大的语义信息量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立法语言庄重性、准确性、严谨性和简约性的特点,准确地加以使用有助于明确犯罪对象,从而对特定人群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法律约束和处罚。

参考文献:

[1]蔡宝瑞.谈谈法律法规中的一些立法语言问题[J].修辞学习,2001(2):17—18.

[2]周晓林.行政法律语病例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3(3):65-67.

[3]董秀芳.“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小句的用法———兼评法律文献中“的”字短语的用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3(4):122.

语法结构篇7

关键词: 认知语法并列结构结构式意象认知域

1.引言

并列结构是各种语言中都有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人类语言中最简单原始的一种结构。以往对并列结构只是从结构形式上加以界定,以至于一些形式上类似于并列结构的语言单位被混同于并列结构。笔者以认知语法的语义描写为理论依据,从结构式、意象及认知域三方面对并列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

2.并列结构的结构式类型

认知语法将语法结构叫做结构式,是指由两个以上语言单位组成的大小不同、复杂程度不同的语言象征单位。认知语法不是用SNP+VP等固定的规则来描述构件及其复合结构之间的关系,而是用构件之间的对应来描述,这种对应不是词语上的,而是概念上的。在结构式中,如果一个构件A使另一构件B的一部分由抽象实现具体,构件A就叫做概念自主的,构件B就叫做概念依赖的,概念依赖的述义依靠概念自主的述义实现其语义。(赵艳芳,2005)

汉语传统语法把短语分成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连谓结构,这是按照组成短语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但接下来又有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的划分,和前面的标准完全不同。(黄伯荣、廖序东,2002)

英语中的词组分为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夸克,1989)这种划分方法统一明了,但并没有说明词组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词性并不像英语这样界限分明,若要采取同样的方法,也一样会带来混乱。

Langacker抛弃了传统语法中的十大词类划分方法,将词汇分为两大类:事体(Thing)和关系(Relation)。传统语法中所划分出的名词、代词、冠词、指示词、数量词等,主要凸显事体性;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主要凸显各种不同的关系性(包括动作、过程、性质、状态、关系等)。

按照认知语法对词性的划分和有关结构式的定义,我们可对短语进行如下分类:“事体+事体”、“关系+关系”、“事体+关系”和“关系+事体”,结构式各构件之间形成独立或依赖关系。并列结构应该属于“事体+事体”、“关系+关系”的类型,并且各构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如下列例句:

住宿生多半家境贫寒,能保证学费和简单的一日三餐的开销,对很多家庭来说已以很不容易了。(1)

我至今不知自己是如何飞快而奇迹地攀到崖顶抓住那朵花的,雨天中石壁很滑,可我居然熟稔沉着地爬了上去,并且摘到了那朵花。(2)

这样质朴亲切的叙述风格和文中所提到的那些已故的文学大师,不知怎的忽然让我想起已故的林予老师以及珍藏于我手中的他生前的几册藏书。(3)

(1)中的短语属于“事体+事体”类,构成的短语的各项之间相互独立,没有依赖关系。

(2)中“飞快而奇迹”和“熟稔沉着”是两个副词构成的短语,分别说明“攀”和“爬”的状况,属于“关系+关系”型结构式,各项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的。这两个短语都属于并列结构。

(3)中“叙述风格”中的“叙述”本来是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这个短语应归入“事体+事体”型结构式,然而“叙述”这时应该指“风格的一种”,说明“风格”的性质,其语义要通过“风格”来实现,句中使“我”想起林予老师的是“风格”而不是“叙述”,“风格”是概念自主的,“叙述”是概念依赖的,因此这个短语并不构成并列结构。

因此,并列结构应属于“事体+事体”或“关系+关系”类型,且各项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依赖关系。

3.并列结构形成的意象

意象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指对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的表征,比如大脑中会出现你见过的事物、情景,听过的声音,走、拿、打等动作也会在大脑中形成运动意象。但这种表征不是丰富的形象,而是删除具体细节的有组织的结构,是客体或事件在大脑里的一种抽象类比物。

并列结构各构件应该形成各自独立的意象。我们来看英语短语“bread and butter”,“bread”和“butter”是两个典型的“事体性”的词,而且两者之间由“and”连接,从形式上看是并列的,但是当听到或看到这个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却并不是“bread”和“butter”各自独立两种事物的意象,而是一个整体事物的意象――“涂黄油的面包”,显然这时我们再把它当作并列结构的短语就不合适了。再如“牛和羊”,两个事体性的词表明两种动物,形成两种意象,而“牛羊成群”中的“牛羊”虽然结构上各自独立,但是形成的意象却和“牛和羊”不同,我们在看到“牛羊成群”这个短语的时候,大脑中并不会出现“牛”和“羊”两种截然分开的动物群体,不会形成两种动物的意象,而是一个由牛和羊组成的整体,也不排除还有其它种类的牲畜,但是却不能再扩展,不能说“牛羊马成群”,这时的“牛”和“羊”具有物质性,“牛羊”这个时候不能算是并列结构,而是指一群牲畜的一个词。

同样汉语中的“直来直去”、“一板一眼”、“你一句我一句”等,从形式上看各构件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依赖关系,然而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们的组合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意象,如果把短语分开来说成“直来”、“直去”、“一板”、“一眼”,“你一句”、“我一句”,其语义就很难以理解了。

因此,并列结构还要在语义上满足各并列项形成各自的意象这一条件。

4.并列结构的认知域

认知域是描写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对语义结构的描写即是相对于这些认知域。各种概念和知识系统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认知域网络,构成我们的百科知识体系,对高层次的概念的描述依赖于对低层次概念的认知操作,我们对每一事物的认知都是以认知域为背景或基体的。(赵艳芳,2005)比如一个“圆”是相对于二维空间而言的,这时,“圆”为图形或侧面,二维空间为背景或基体。但“弧”是以“圆”为背景的。这时,“圆”成为“弧”的直接认知域,称为初级认知域。也就是说,对“弧”的定义比对“圆”的定义更复杂。任何一个认知单位当它作为认识另一个更具体的认知单位的背景时,也称为认知域,可见认知域分为不同层次,有大小、复杂程度和基本的认知域和非基本的认知域之分。

语言中的每个表达式都有一个对应的认知域,其管辖的范围有大有小,也就是说人们在理解一个事体时所涉及的辖域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辖域的级阶。例如:arm>hand>finger>knuckle,这里arm的概念提供了hand的空间范围,hand的概念提供了finger的空间范围,依次可推。对于knuckle来说,finger作为它的辖域就比arm作为辖域的级阶要低,那么在认知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就相对较少,“A forefinger has 3 knuckles”就比“An arm has 14 knuckles”的认知过程简单,前者是被人接受的句子,而后者则会让人费解,这是因为“knuckles”和“forefinger”的认知距离比和“arm”的认知距离要近。

The youngsters went off to the dance and the equator is equidistant from the two poles.(4)

(4)中的两个分句在结构上是各自独立的,且各分句形成各自的意象和命题,可是当这样两个结构被以并列的形式放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很难通过一般的认知模式对这句话形成概念并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体现话语的功能,这是因为这两个分句的直接辖域相差太远。

篮子里有香蕉、苹果和水果。(5)

句中“香蕉”、“苹果”和“水果”直接辖域接近,但以并列结构的形式出现仍不被接受,这是因为“香蕉、苹果”的直接辖域比“水果”低一个级阶,后者的直接辖域管辖前者的直接辖域,所以并列结构各并列项应该具有属于同一级阶的直接辖域。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英汉语并列结构三方面的特点:

(1)并列结构应属于“事体+事体”或“关系+关系”结构式类型,且各项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依赖关系。

(2)在语义上并列结构各并列项应分别形成各自的意象。

(3)并列结构各并列项直接辖域相差越远,就越难被人们接受,且各并列项应该具有属于同一级阶的直接辖域。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伦道夫・夸克.英语语法大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5,1.

[4]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Lakoff,G. & 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BasicBooks,1999.

语法结构篇8

关键词:“Adj/Adv+(地)+来说” 语法化 语体分布

一、引文

对“……来说”结构进行的研究已有《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形成和语法化机制》(陈昌来,杨丹毅,2009),《介词框架“PpAu(来说)”研究》(付琨,2004),《介词框架“P…来说”的标记和话题化功能》(付琨,2009),《对……而言/来说"与"就……而言/来说"之比较》(许国萍,2004),《来说的多角度考察》(马青青,2009)。此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P+X+来说”结构的共时和历时描写,但“Adj/Adv+(地)+来说”的功能和“P+X+来说”不尽相同,两者语法化的轨迹也不同,其次前人主要集中于对“P+X+来说”中介词P形成的语法化考察,而对“来说”鲜有关注。马青青(2009)虽然论述了“Adj/Adv+(地)+来说”的一些共时特征,但未用语法化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陈昌来、杨丹毅(2009)从历时相论述了“来说”的语法化,所引语料充足,但在语法化的条件和动因上分析得并不充足,因此还有值得深入的地方。李志平(2014)在《“说来”和“来说”及“X 说来/来说”功能差异溯源》中弥补了这一缺点,但是仍未涉及共时状态的语法化趋势描写。因此,对“Adj/Adv+(地)+来说”这一结构的语法化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

语法化的过程是个逐渐扩散的过程,某个语法形式起先只能出现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然后通过重新分析、类推、隐喻等语法化机制而逐渐扩散到更广泛的语境中。然而,不同的文体意味着其语境的综合也不尽相同、使用频率等语法化的条件也不同,因此有些结构更常出现在某类文体中,其语法化的程度也更高。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常见的语法化研究思路有两种,一是研究形式不同但功能相同的各种结构在某一语体中的分布,二是研究同一形式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本文对“Adj/Adv+(地)+来说”的考察便是糅合两种思路,利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的方法对此结构的分布进行分析。

本文所援引语料出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BJKY北京口语语料库,统计工具为R语言。

二、“Adj/Adv+(地)+来说”结构的语法化

2.1“Adj/Adv+(地)+来说”结构语法化的可能性

Traugott(2003)和Hopper(2003)提到,并不是所有的结构都有被语法化的可能,只有一些表示高度上位义的词或者下位词经过语义泛化之后才有可能被语法化,例如英语中的go,see,say等,典型的语法化实例是英文中的be going to从表示位移的动态短语语法化为将来时态的标记。基于这一原则,“Adj/Adv+(地)+来说”拥有可以被语法化的潜质,因为“来”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趋向动词,“说”则和英语中的say 类似,也能出现在大量语境中,因此它们具备了可以发生语法化的条件。

2.2“Adj/Adv+(地)+来说”的语法化现状

2.2.1“Adj/Adv+(地)+来说”中“来说”的语法功能

在研究“Adj/Adv+(地)+来说”语法化趋势之前,先要探明“来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来说”接在“一般”“具体”“严格”“普遍”等双音形容词之后,可以加“的”,也可不加“的”。但如果是单音形容词或单音副词以及三音节以上的形容词短语,则必须加“的”,例如“更普遍的来说”、“相对简单的来说”。整个结构通常位于句首,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或副词多为表达范围、方式的,对于其后所引介的观点起限制方式和范围的作用。因为此结构鲜少出现在单句中的谓语前,即使出现在谓语前,也会利用节奏上的停顿以示区别,所以恰当地来说,“Adj/Adv+(地)+来说”充当的是修饰全句的方式状语,而不仅仅是修饰单句中的谓语。现代汉语中,当形容词和副词在句首充当状语修饰全句时,它们不能以光杆形式出现,有的是以加“地”作为标记。例如:

(1)一般地,我们将计算机指令的集合称为程序。

(2)普遍地,我们匍匐于权力之下,屈服于强权而非善良。

(3)特别地,女生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上述例句中,“地”可以替换为“来说”,并且还有一些形容词只能用“来说”,不能用“地”,例如一些单音节形容词或副词,加“地“后仍不合法,以及一部分双音形容词或副词,像是“通常”“严格”“粗略”,更倾向用“来说”标记充当句首状语的作用,所以可以认为“来说”具有标记修饰全句的句首状语的作用。

2.2.2 “地”、“而言”和“来说”间的竞争机制

在语法化理论中提到,同样的语法功能可能有几个结构担任,一部分是固有的,还有一部分则也是语法化而来的。这些不同的形式会互相竞争。承担句首状语标记功能的成分,除了“来说”和“地”,还有“而言”,它也是语法化而来,因此在作定量比较时也不妨把“而言”也考虑进来。下面列出了在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各语体平均体中可以和“地”、“来说”和“而言”搭配做句首状语的情况,仅列出高频的一部分:“一般”、“具体”,“相对”、“通常”搭配“来说”分别有48941次,6028次,4484次,1198次;搭配“地”分别有707次,55次,116,9次;搭配“而言”的次数为16030次,5175次,8967次和358次。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都可以加“地”‘“来说”和“而言”的情况下,“来说”在数量上对“地”拥有绝对的优势,但针对“而言”则有胜有负,并且两者在语体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会谈到。

尽管“来说”经历了语法化,但是它并没有完全的语法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句首状语标记,因为“来说”还有作为连动短语的一些特征。在一些形容词进入这个结构时,其中一部分包括上述提到的可以直接加“来说”或者加“地”的形容词或副词,它们可以自由地加“地来说”,还有一部分则必需加“地”之后才能合法,例如:

(4)极端地来说,在最初移动棋子时,便可说胜负已定。

(5)国家对非国家行动者承担的责任有好几种形式,笼统地来说,有两种思路。

前面的“Adj+地”是状语标记,因此后面的“来说”更倾向理解为一个连动短语。而对于“一般来说”“普遍来说”这类结构时,“地”可出现可不出现;对于上文提到的“通常来说”“相对来说”而言,“地”出现反倒不合法。下面例举一些例词在“Adj/Adv+地来说”的结构中出现的频率以及和“Adj/Adv+来说”作对比的比值:“一般”,比值为679.736,“具体”,比值为102.169,“相对”比值为172.461,“简单”比值为4.354。除此之外,例举几个词加”地”的情况:“本质”7次,“完整”6次,“直接”3次,“广义”3次,“极端”2次。

从列举的例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一部分词汇中,“Adj/Adv+来说”具有绝对优势,并且开始排斥“地”的出现,大体上越常用,排斥的比值就越高,这正是体现了“来说”因在一部分词汇中高频使用其连动短语特征越来越虚化。从表3中这一张表中可以归纳出,必须进入“地来说”结构中的词有的是抽象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例如“科学”“概略”“广义”,还有一部分则是兼类词,例如“极端”“形象”等。这一点也印证了之前对于“来说”语法化程度不高的断定,因为根据张倩(2013),表示性状的抽象名词作加“地”后也能充当状语,因此它依旧起的是修饰后面的连动短语“来说”的功能。

由此可以推断,“来说”在现阶段汉语中的语法化情况:总体上,“来说”还处在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中,表现在“来说”本来的连动短语特征还未全部褪去,依然能接受状语的修饰;其次,能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或副词相对而言还比较少,其语法化过程中是渐进的,逐步扩散的;然后,语法化的进程是分层级的。在形容词和副词内部,高频使用的词最先开始摆脱“地”字的束缚,而将“来说”视为句首状语标记而非连动短语。一部分较为低频的词则处于中间地带。抽象名词则是最为缓慢的一类,“地”依旧强制出现,表明语法化进度相对滞后;最后,在与同样能够做状语标记的“地”和“而言“的竞争过程中,“来说”逐渐占据优势,但其竞争势态则要依不同的语体而定,这正是下面一节所要讨论的。

“来说”在现代汉语中正在经历一个“去范畴化”的过程,它现在正处于“中间态”(intermediate stage),即一方面典型的连动特征开始丧失,出现一些句首状语标记的特征,另一方面,连动的语义和语法特征还有残留,能出现的语境也有限制。

三、“Adj/Adv+(地)+来说”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

对某个结构进行不同语体的频率考察对于语法化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结构最初是出于一些语用因素而存在于某种特定的语体中,但随着在单一语体中的高频使用,语义逐渐虚化,语法界限模糊,语用层面的限制也逐渐减少,于是此结构便会扩散至其它语体中,此为语法化的一个经典过程。既然“来说”作为句首状语标记还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那么在不同的语体中其语法化的程度也就会也有所不同,出现频率越高其语法化的进度往往就越快。本节中的语料同样来自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JKY北京话口语语料库,涉及的语体类型包括文学作品、报刊、网络媒体、科技、自然口语五中语体。因为是调查语体的选择倾向,因此使用的统计方法是皮尔逊卡方检验。

首先,由上文可以直接看出“地”和“来说”之间较大的差距,因此本节则着重探讨在五种不同的语体中“而言”和“来说”这两种句首状语标记选择的倾向性,在这里,就以“相对”和“具体”为例,因为从表一中看出“而言”和“来说”旗鼓相当:根据计算,得知两个词的P值已经<2.2e-16(接近于0),显著的小于临界值0.0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体对“来说”和“而言”的选择是存在关联性的,我们可以从表中大致地推断出,对于“相对”而言,文学作品对两者的选择持平,报刊和科技语体更倾向“而言”,而口语和高度口语化的网络媒介语言则倾向“来说”。对于“具体”,情况稍有所不同,除科技语体外的所有语体都倾向于“来说”,科技语体则对两者持平。这种差异体现了现阶段,不同的形容词在不同的语体中对“来说”和“而言”的选择倾向是不同的,进一步体现了同样是语法化而来的两种标记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相对”这个词,“来说”的口语特点体现了其语法化的残存,因为“说”的本义暗示了其口语的性质,这正解释了为什么“相对来说”在科技和报刊文体中相对较少。相反的,对于“具体”这一个词,如同表一中“一般”的情况,“具体来说”的语法化进程要比“相对来说”更快,因为其口语色彩已经有所削弱,与对书面语高要求的报刊语体和科技语体并没有明显的冲突。这一点“一般来说”也有所体现,“一般来说”比“一般而言”更普遍地出现在报刊和科技语体中,证明“来说”已经高度语法化,口语色彩几乎丧失。

下面我们再以“严格”和“确切”这个词为例,讨论在不同语体中,“来说”连动语义淡化的程度。因为语料库限制,自然口语两者都未查到相关记录。但是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新兴的口语,因此在这两项统计中删去自然口语的项目。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表七中因存在小于5的单元,因此表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更为合适,表六仍用卡方检验。根据统计结果,表六P值接近于0,表七P值为1.404e-06,因此两者拒绝虚无假设,所以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在不同的语体中“来说”的语法化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网络媒介语言和科技语言中,“来说”语法化程度最高,文学作品和报刊语言则相对较慢。如在前文中所陈述的那样,“来说”是有一定的口语色彩的,所以一开始见诸于大量口语之中,随着高频使用,“来说”的意义不断遭到虚化(bleaching),语用特征也变得模糊,体现在一方面口语色彩淡化,可以更广泛地适用于书面语体中,另一方面连动的语法特征也退化,“地”字结构不再必要。

四、结语

语法化是当今学界研究的焦点也是热点。对语法化理论的应用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已经完成语法化的语言成分,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收集,对其进行历时方面的解释;二是对正在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词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其语法化现状进行分析,如果有可能,预测未来的语法化趋势。笔者着眼的是针对第二种应用中共时相的探究。对于“来说”的历时分析,前人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共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着眼于定量分析和语体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这两方面则还有所欠缺,本文正是弥补了这一欠缺。在进行研究时,限于篇幅和语料库的限制,对能进入“Adj/Adv+(地)+来说”结构的形容词或副词没有进行完全的归纳和系统的梳理,同时受限于语料问题,对自然口语中的研究也有所缺乏,这是本文不足的地方。这也是笔者打算另外撰文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上一篇:体系结构范文 下一篇:木结构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