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01:16:14

语法翻译教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1

    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后面that所引导的作为主句真正主语的从句,常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句子后面作真正主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常见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从句的长句用于表达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概述以及各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篇方面,主要通过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词汇重复出现可以减少语言在传递中产生的歧义,通过逻辑连接手段体现句子的语义联系。科技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或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2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发展

    语法翻译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PrussianMethod)等,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远的教学法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最早的外语教学法起源于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当时被称作“语法模仿法”。西欧一些国家在18~19世纪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翻译法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当时被称作“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其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被称作“传统法”。语法翻译法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历史基础。这种方法中翻译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通过母语教授外语、先分析语法、以翻译为基本手段、然后把目的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

    3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英语专家王宗炎认为:“学英语,必须懂得语法知识。不懂语法知识,听英语、读英语无法理解,说英语、写英语更无从下手”。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语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语法框架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确切地理解科技英语的抽象概念,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互译与比较,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理解和掌握科技词汇的用法,以及科技文写作的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例

    为了介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科技文选》第一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其应用策略。

    (1)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每单元分为A、B两部分。A为精读课文,B为泛读课文。课文和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每课课文后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

    (2)以演绎法讲授语法知识。先讲词汇构成、语法规则,分析句子成分,然后举例说明,并让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如在这一课词汇部分讲授词的派生,前缀anti-,mis-,ir-,un-,句子结构部分讲句型“It+be+adj.+todo/thatclause”“It+be+pastparticiple.+thatclause”。科技文体采用这种句型用以客观表述某些事实。词汇短语意义的学习采用同义词、反义词对照法。另外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表达原因“的方法,如Because,since,as,inviewofthefactthat,onaccountofthefactthat,owingtothefactthat,seeingthat,becauseof,onaccountof,owingto,dueto,Thisaccountsfor……,Thisexplainswhy……,Thisaccountforthefactthat……等。详细讲解之后学生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3)母语——目的语互译。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要逐字、逐句互译。互译是科技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本文通过互译,让学生了解“theknown,theunknown,theunknowable”,同时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检查学生语法知识是否熟练掌握,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行为。双语互译,有助于学生两种语言思维的灵活转换。课后附有翻译练习,先给出学生短语,并给出汉语句子要求学生翻译。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2

关键词:语法翻译交际法

从中世纪的欧洲人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产生语法翻译法起,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已经历了语法翻译法(脚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听说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认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际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讲oach)的演变。在现阶段笔者认为,高校的外语教学应从语法翻译和交际法两项入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应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既让学生对语言能够流利地运用,使之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又要让学生懂得语法翻译的知识,在不断的理解领悟中去体会语言的更深层次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授一、二年级学生时除了正常的教材,还应让他们多读些各个领域的原著,以适应不同语体的特点,这个阶段也是词汇量积累和扩大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尝试地进行部分运用;在三、四年级时可以利用视听手段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语言运用,提高听说能力,使其对语言的掌握从稳健中走向灵活。

参考文献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3

 

一、语法翻译法的形成及发展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 (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 of 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 of 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4

论文摘要:语法翻译教学法曾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由于交际法、自然法和听说法等教学理论的出现,语法翻译法教学受到了排斥。文章就语法教学状况,从语法的本质,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传统语法教学的弊病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Key words: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reevaluating

Abstract: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used to be the main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it is excluded because ofhe appearance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Natural Method and Audio-Lingual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tial aspects and theeveloping tendency of grammar and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grammar teaching metho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ob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grammar teaching.

一、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回顾及评析

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实践中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法,它产生于一千多年前,兴盛于第二世界大战前,在后一百年的历史中,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从理论上奠定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科学基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一直是外语教育与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我国7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一大批英语工作者、精通英语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多受益于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文法的理解,通过翻译手段进行教学。从中世纪为读懂用拉丁语写的著作而使用了翻译教学法,到18、19世纪,人们沿用此法教授英语和法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当初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和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母语进行教学,通过翻译来学习这两种语言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有效。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并顺应了人们认识和学习目的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好目的语的语法体系”[9]。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整体,为具体的语言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18世纪的语言学家对词类的研究和划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语法翻译教学法正是依赖这些语法术语和词类划分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语言学家还认为学习者应该通过学习书面语来掌握语言,因此这一认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确定了相应的范畴;而语法被语言学家看作是粘合剂,语言学习者只要掌握语法就可以表达思想,从而掌握语言。因此,语法被当作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心理学更关注语言的使用者和学习者。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generativism)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形成某些概念的能力,而概念形成是人类习得词汇意义的先决条件。因此,心灵主义的观点支持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18、19世纪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以及当时的社会需求有助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产生,同时随后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0]把翻译即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强调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阅读外语原著学习外语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直到二战以后,由于社会急需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听说交际的人员,用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加之当时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转换生成语言学已代替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理论的主流,心理学方面的认知主义也促使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某些弊病。

上世纪70、80年代以后,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自然法(Natural Method)理论占据了语言学的主导地位,语法教学受到严峻的挑战,几乎被抛弃。上述理论认为,教语言不必解释,学语言不是推理过程,而是在合适条件下,人们内在自然能力的作用,学语言要有人对话,有内容可谈等等,从而把语法教学降低到了极次要的地位。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法,主张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教学不能局限在语言的形式上,即语法上。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认为,学习者可以不用理解语法规则,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语言学习就是句型的学习。听说法认为通过基本句型来学习外语是重要的途径,在外语教学里培养语言习惯要靠反复操练,语言知识和理解力在这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自然法(Natural Method)则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认为语言学习是潜意识活动,学习者可以逐步地学会语言规律并能组织自己的语言。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变迁也体现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上。由于50、60年代受前苏联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所采用的语法翻译法,一直使用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诸多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加之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愈加突出,语法教学逐渐从外语教学的主导地位退出。近几年出版的各类英语教材中,语法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各类考试中语法的比例也只占到10%左右。人们似乎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对立起来,语法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甚至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障碍,情况果真如此吗?泰勒(Taylor)在1988年就说过:“在交际教学的总框架中,最近又出现了强调语法形式的倾向,似乎人们已经觉得语法是被过分忽视了”[6]。

二、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它以语法为主,结合词汇的讲解以及大量的翻译联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而且语法的介绍是由易到难,这一教学步骤较好地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让我们从“技能学习模式”(skill-learning model)中得以验证。“技能学习模式”从行为主义和认知发展的角度,强调运用练习(行为方面)来实现预期的计划(认知方面),即掌握某一种语言技能。而且一项整体技能的习得是需要融合各部分技能训练来得以实现,这是由语言使用的顺序本质决定的。[7]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在低层次学习中所掌握的信息量越大,即语法、词汇及句法结构的掌握,他就会越主动地完成高层次目标。因此,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通过语法和词汇来进行二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看,语法翻译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双语翻译来掌握语法的规则、词汇和句型结构。这种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语法规则对材料进行翻译,通过双向翻译和交流使得外语学习者清晰地辨别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从而加深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3)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对母语和目的语都要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向学生输入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结构系统,才能讲评学生对双语的语言输出,即翻译。其次,学生需要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内容进行熟记熟背,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质量。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在学习和记忆目标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掌握目标语。

三、语法的定义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Paul Procter主编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语法的定义是“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change their forms and are combined intosentences”[1].Crystal的AFirst Dictionary of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里的定义是“thewaywords,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combine to form sentences”[2]。这两个定义的界定范围虽然是有限的,但它们都告诉我们,组合正确的句子离不开语法,至少对有意识的学习是如此。Bowen指出语法是我们把有意义的词和词组组合成句子,用以交流可以理解信息的规则[3]。Bowen的解释更为明确,语法的句子组合不能脱离意义,只求语言形式,脱离了实际环境的句子不会产生任何意义,语法不仅是形式,它还制约着意义的形成。有些语法学家把语法的范畴界定得更大,如Gribbin就把语法解释为对语言无意识的知识,对语言有意识的知识,语言的规则和用法等三个部分[4]。

毫无疑问,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即交际能力,那么,语法能力的教学是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立,这是个需要明确的问题。一般来说,语言能力包括两个部分: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句子)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而语法能力是语言知识和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交际能力一般被认为是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身势语、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能力。语言是实现交际能力的主要手段。交际能力一般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5]。语言知识和技能是构成交际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能力和素质都是构成交际能力的辅助因素。语言的学习过程应遵循三个原则:语法原则,交际原则,文化原则。由此可见,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教学只要运用得当,不仅不会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障碍,而且还会促进交际能力的形成。因为语法除了是组合词语和句子的规则外,多种多样的语法形式还可起到调节词语的意义、调节上下文的关系等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而语法能力又是语言能力(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交际能力的形成。

语法教学和培养交际能力大可不必相互对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和互补性。语法———翻译法强调的是语言的理性知识和规则,重语法、翻译和对比,依赖母语,强调语言知识,轻视语言技能。交际法的特点是以语言功能为纲,重交际、实用、不重视语法,即所谓“流利优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关于语言的知识”。翻译法可以弥补交际法和听说法在语法和阅读方面的不足,交际法反过来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在学习的中后期阶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交际法的运用将会有效地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但也不排斥对语法———翻译法的运用,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语法———翻译法往往会有一箭中的的作用。

四、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再评估

应该承认,传统语法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不做调整和改进,就难于适应时代的需要,更难于振兴语法教学。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过分强调文字翻译的训练,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外语教学成了为语法规则和形式而进行的活动,失去了语言教学生动有趣的一面,学生学到的只是枯燥的概念和规则。其实这些规则只是语法的一部分,学生学会有限的概念,却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感悟和实践多种语言形式,使得这些规则难以成为无意识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交际应对中仍难免困难重重。这种弊病的形成,主要原因还在于人们对语法的理解只停留在语法的规则上面,没有把规则、形式与意义、交际功能结合起来。

尽管传统语法教学存在以上诸多不足,但并不是说语法教学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语法一直是、今后也将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点不存在疑问。韦德尔(Wedell,1990)说:“往往有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仍然不能在各种情况下始终如一地写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说出能被理解的简单话语。使学习者能够表达和理解简单意义的办法之一,就是从一开始就讲清语言的句法规则”[4]。问题是如何改进当前语法教学现状,使之更能适应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这是极为必要的。首先,把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习得相结合,为学习者尽可能多地创造语言习得的自然环境;改变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实际语境相脱离的状况,将语法规则运用到话语环境中去,达到语言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目的。其次,语法教学要抓好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环节,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是基础,了解意义是关键,学会使用是目的。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以感性符号为基础的认知学习上升到以理性、概括为基础的认知学习阶段。再者,语法教学要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初学者,在其感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避免过多的规则讲解;到了认知的高级层次,学习者的语法系统基本已形成,单靠对语法知识的补充复习无助于他们交际能力的提高。这时就要采取新的办法,更加强调语言的运用,在运用中强化语法知识。最后,教师应该了解最新的语法动向,多向理论语法求教;善于对学习者已接触过的某一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由点到面,建立系统,从整体上把握语法结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比较鉴别,把英语中结构有联系的语法现象,英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综合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比较的范围包括功能、结构、位置、关系、文体等等。提高对语法教学的要求,重视在交际中运用语法,强调交际语篇语境的连贯,语法规则正确与否要在运用中体现,同时,语法教学也要与听说读等技能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一些外语教学改革者认为语法翻译教学法过于依赖母语,认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犯的错误都缘于母语的干扰。必须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在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中都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不仅来自母语,还来自目标语或文化等其他方面。我们应把错误作为语言学习的策略:即利用错误检测学习进展,制定学习计划。所以,把母语学习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使它在语法翻译教学法中扮演肯定角色。语言学家H.H.Stern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参考语言,非常重要。[6]而在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借助母语知识教授与学习外语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外语教学改革者还认为在语法翻译的课堂上,过于强调语法规则的讲解及训练,而忽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使得学生对目标语听不懂,说不出。但是,“任何语言都是一个连贯性的系统或结构”[6],而语法知识正是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的总结。没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作为基础,语言的其他技能只是空谈,对成人的外语学习尤其如此。而在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课堂上,围绕课文进行的语法分析,包括语法形式和词汇的变化,即有助于学生理解、翻译该目标语,又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正是因为有详细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才使得外语学习者有着很强的阅读能力,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系统的翻译练习才使外语学习者有着很强的翻译能力。总之,从长远的角度看,在非语言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系统的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通过语法结构对双语进行比较会使目标语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束语

交际教学法的出现,对语法教学产生了冲击,也给语法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语法教学只重形式的做法,再也不能满足当前外语教学的需要,语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教语法,而是如何把语法教学与外语教学的交际目的结合起来,正如海姆斯(Hymes,1990)所说“语法规则离开应用是没有用的规则”[6]。充分发挥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让语法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得到应有的地位。90年代后,语法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表明人们在语法教学被忽视后,通过反思和教学实践逐步认识到语法的重要作用。语法教学的改革在于如何把语法教学融入到其他语言技能学习中,如何把语法活动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目前,在我国的英语教学界仍未有语法教学复苏的迹象,许多教师还是把不教或少教语法看作是世界的潮流。重新认识、评估语法和语法教学十分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各教学法都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己。对语法翻译法特点的再认识使得我们了解了它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价值。这是因为它的一些特点符合了外语学习的规律,符合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并且它也在不断的补充和调整自身,以期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语法翻译法占据外语讲坛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顽强的生命力将使它长久的在外语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Paul Procter.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Pitman Press,1978:494.

[2]Crystal,D.A First Dictionary and linguistics[M].London:Andre Dentsch,1980:167.

[3]Bowen,J.D TESOL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M].Newbury House,1985:76.

[4]Gribbin.The Role of Generalization in studying Grammar and Usage[J].English Journal,1996:55-56.

[5]Canale,M.and Swain,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and testing.Toronto,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86:5-6.

[6]H.H.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Education Press,1997:126-452.

[7]William Littlewood.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7.

[8]郝兴跃.再论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9]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5

关键词: 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母语负迁移

一、翻译实践与外语教学的互动互助关系

大学外语教学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制定的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整体品质的评价,比如培养各个专业从事国际交流的双语人才、培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国际交流人才,等等,这样的人才在语言方面要求至少是双文化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同时,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三个境界。第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 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即便是有意识的翻译也是缺乏系统意识、敏感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非自主行为。第二,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著、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第三,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三种境界虽然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具体的作法是,代表第一个境界的阶段,可以尽量缩短,有人甚至主张跳过或绕开直接进入第二境界。大多放弃第三阶段的追求,认为第三个阶段严格说已经属于翻译专业修养的范围,唯有第二境界是英语学习者的中心。这个发展模式将翻译放在最高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划定了学习者的。我们认为只要控制适当,各种能力训练可以交叉进行。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大学阶段所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表明,大学生完全具备向第三境界跨越的条件。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要重新审视翻译训练。

二、翻译训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证明

在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上,翻译法是最早的教学方法。19 世纪后期开始了外语教学法改革,同时对翻译法加以批判,翻译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或被融入其他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等)之中,因而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近些年来有人开始为翻译法正名,但基本观点仍然是把它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来认识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论证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外语教学离不开翻译;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 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

第一个假设涉及和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就是涉及外语教学的文化目的性及语言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第一,外语教学不可没有翻译,立论基础是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和再认识。证明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不管这门语言掌握得如何,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如母语)的学习者并不准备放弃这门语言,因为放弃一门语言等于放弃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就是放弃了原来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翻译成为跨越文化认识自身和他者的主要手段。第二,只有翻译才能深切体会和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不管我们学习语言还是翻译,都有主方语言( host lan2guage) 和客方语言(guest language) 的差别。汉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是母语,域外民族的语言则是我们的目的语。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翻译这种语言,或明或暗地替代、对应、置换。这一过程伴随着校正、调整对自身和对方的认识。学习语言的镜像作用就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和定位自身。学习者在外语中看到差异便会深入反思差异。

第二个假设“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在教学领域。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1) 翻译有助于外语的学习; (2) 翻译有助于母语的学习。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不能说这是个失败的方法,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外语。但是15 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拉丁

语虽然开始从权威语言的地位滑落,但是民族语言的崛起意味着多种语言翻译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能认为,过去的外语教学主要目标在于读写。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到17 世纪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仍然使用拉丁语授课,在法庭上仍然使用法语。可以设想,语言实践弥补了翻译法带来的不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法语、英语兴起,学校才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但教学方法仍然沿用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翻译法。翻译法经过改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并不是其他教学方法能够替代的。最早从科学角度倡导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本族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的是德国的马盖尔( k. mager) 。他从事外语教学活动期间正是语言学研究中历史比较法的流行时期,马盖尔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在翻译法的基础上创建了翻译比较法( translation - comparisonmethod) [1 ] (p11 - 12) 。后来的教学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功能法及不走极端的折中法等无不从翻译法中汲取营养。中国的普通外语教学以及成人外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看到翻译法的影子。这种沿袭决不是偶然的。翻译法的优势是有助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他对本族语的态度是先利用后排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对待母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由于相信一切语言都源于一种语言因而具有夸大母语作用的倾向。但是外语教学对于母语的潜在作用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促进母语的提高。这一论断常常不被认可,因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能够充分地“驾驭”我们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例证不支持这一假设或结论。对于学生用很不地道的母语翻译外语常常被容忍,而用不地道的外语翻译我们的母语往往不可容忍。这种差异表明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采用的是两套标准。对外语要求语法正确,对母语则要求达意。按照翻译法的要求,要译成地道的母语才可以算是掌握了外语,因此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外语学习者,不能算是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翻译可以成为检测和提高母语的手段,这一点也是被忽视的。

翻译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原因是,一方面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同母语学习的不同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决不能用习得母语的方式或标准衡量外语学习的方法或标准。另一方面关系到翻译是不是语言能力问题,在母语习得中,本族语的语内翻译是语言能力,语内翻译也是语言能力的标志或检测手段。那么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也应视为语言能力。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是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往往不算作语言能力。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论证及观点是相违背的。译被视为产生目的语文本的能力或选择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算是语言能力,那么语言能力就变得非常的狭窄

第三个假设是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语言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翻译,这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翻译永远是和语言打交道的活动,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规律是理所当然的。在历史上,翻译长期远离学术的中心。在西方,它被视为“雕虫小技”;在东方中国,译者被称为“舌人”、“小辨”。将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是现生的事,而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的目标就是减少翻译的随意性,并在理论上获得实证,翻译从经验主义的自我言说中解放出来。但是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行为和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超语言的方面。不仅仅涉及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还涉及非普遍的、无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遵守规则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活动。翻译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大多数现象一样,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文艺翻译中的大量事实涉及的美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所能涵盖的。因此,语言学或翻译的语言学绝不声称可以包揽一切,解释一切,即不是原文和译文的一切关系,而仅仅是两者之间经常起作用的普遍联系。俄国学者(如费道罗夫) 很早就将语言学自觉地全面地用在翻译研究上。乔姆斯基(n. chomsky) 在60 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内在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即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做了区分。但是乔姆斯基(1965) 警告说:“深层普遍形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存在某种合理的程序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在同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1965) 却对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说:“显然,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借鉴一种语言理论,即一种普通语言学理论。”翻译实践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我们既不能夸大它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和有效性,又不能忽视这些方面。

三、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实

践标准和方法

(一) 翻译训练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中翻译作为一项培养技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也是将翻译训练同外语的其它能力训练分割开来的作法。如果将这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求教师将翻译教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统一考虑。翻译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到能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实践标准是把握翻译教学成功的尺度。基于翻译可以作为翻译能力培养也可以转化成语言其它能力的手段这一认识,我们应思考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标准。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通过翻译建立学生的语言能力机制,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验证语言能力的标准,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验证标准。同时,它本身又是教学目的,相比而言后者的重要性是处于第二位的。

(二) 翻译训练存在的认识上及教学上的困难

这种作法的原因在于认定两种语言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实际上外语与本族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夸大了。语言的共性论(如认知语言学) 发现的事实说明,普遍性是第一位的,差异性是第二位的。夸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对语言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所谓“英汉的巨大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一个夸大的玄虚。具体表现为,夸大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频率,将某些不属于错误的语言实践定性为错误;夸大母语迁移的出现频率或比重,夸大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不能利用母语迁移作为桥梁扩展学习者增长语言能力的路径,甚至避免一切翻译。

翻译训练有一些困难。首先,大型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强调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应试带来的压力。大学外语教学基本上为考试服务,因而不注重翻译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翻译训练的教学评估难于控制,因为翻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因此评分标准难以控制。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难以控制。再次,工作量大。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专业的翻译训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材的选择纷繁复杂、作业数量多,致使翻译训练成为一种奢侈的训练项目。

(三) 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的正面作用

一般认为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 ransfer) 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这一观点将负迁移定性为“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积极的划分应该是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还可以分为有控制的迁移和无控制的迁移。所谓自我意识的迁移是能够有意识地评价审视自己的语言输出。所谓负迁移实际是学生在缺少自我评判标准和意识情况下创造性融合的进步阶梯。教师从这个进步阶梯开始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起点阐发、启示、改造形成新的融合。我们并不应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所谓负迁移,我们宁愿称这种负迁移为“创造性融合”成无控制的迁移。减少翻译训练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翻译会加剧母语的负迁移。但是“迁移”暗含着一个不当的比喻,即语言学习是“运动”。这种比喻不利于语言教学。迁移意味着带着母语的习惯旅行,有些教学方法(如自然法、听说法以及全面交际法等) 都力图割掉学习者与母语的联系。实际上语言学习是融合过程,在融合中提升的过程。

比如,在英语中的语法中主语既是主题又表明了讲话人的兴趣所在。英语通常被认为是主语突出(subject - prominent) 的语言,要求句中有明显的主语;而汉语则被认为是主题突出( topic - promi2nent) 的语言,不要求必须有主语。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学生通常把主题当作主语,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增强自我评判意识,进一步加以改造或创造。如:

to me ,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 too.

to me , to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too.

to me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 out2side , too.

my opinion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 too.

i think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逐字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后渐渐创造出新的融合。

(四) 翻译训练灵活多样

,有效利用母语负迁移

比较教学法认为,翻译训练活动可以是一种自觉地防止母语负迁移作用的活动。但是防范的心态是增强学习者焦虑的根源,不利于学习。学习者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实际上越是大胆实践的人、越是敢于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创造性地融合的人,外语的进步就越快。越是将外语夸大为一种完全与母语不同的人就形成一种暗示,即学习时充满错误的过程。虽然正视了错误,但并不是完全积极的。

首先,翻译训练要经常性与系统性。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单词解释、篇章的简单翻译和单元后的练习。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翻译专项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外语专业翻译训练的理论。其次,翻译训练兼顾趣味性。翻译训练不一定完全依赖书面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录像、新闻等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展开。再次,翻译训练强调跨文化性。这主要是针对翻译训练的材料选择来说的。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异国文化特征强的材料。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既进行了翻译的练习又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达原文之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母语文化修养的培养。翻译训练要求教师加强跨文化交际、语言对比和翻译方面的训练,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翻译训练的技术程序。这样才能避免传统翻译法的弊端,将这一教学路径放在培养国际双语交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等.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 ] chomsky , noam.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m ] . cam2bridge : ma :mit press , 1965.

[3 ]catford ,j .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 an essay in ap2plied linguistics [ m ]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5/1980.

[ 4 ] cristopher. n. candlin & david r. hal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translation[m]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摘 要]  外语教学中翻译训练本身就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强化翻译训练应该与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结合起来。翻译教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翻译训练指向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翻译训练本身有很多积极的效果,所谓“母语负迁移”也并不都是负面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本身是一种忽视迁移正向作用的划分。将迁移分为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更有利于调动迁移的积极因素。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有效的,但还需完善。翻译训练应做到经常性、系统性、趣味性,应注意跨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  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母语负迁移

一、翻译实践与外语教学的互动互助关系

大学外语教学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制定的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整体品质的评价,比如培养各个专业从事国际交流的双语人才、培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国际交流人才,等等,这样的人才在语言方面要求至少是双文化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同时,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三个境界。第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 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即便是有意识的翻译也是缺乏系统意识、敏感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非自主行为。第二,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著、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第三,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三种境界虽然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具体的作法是,代表第一个境界的阶段,可以尽量缩短,有人甚至主张跳过或绕开直接进入第二境界。大多放弃第

三阶段的追求,认为第三个阶段严格说已经属于翻译专业修养的范围,唯有第二境界是英语学习者的中心。这个发展模式将翻译放在最高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划定了学习者的。我们认为只要控制适当,各种能力训练可以交叉进行。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大学阶段所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表明,大学生完全具备向第三境界跨越的条件。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要重新审视翻译训练。

二、翻译训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证明

在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上,翻译法是最早的教学方法。19 世纪后期开始了外语教学法改革,同时对翻译法加以批判,翻译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或被融入其他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等)之中,因而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近些年来有人开始为翻译法正名,但基本观点仍然是把它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来认识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论证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外语教学离不开翻译;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 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

第一个假设涉及和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就是涉及外语教学的文化目的性及语言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第一,外语教学不可没有翻译,立论基础是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和再认识。证明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不管这门语言掌握得如何,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如母语)的学习者并不准备放弃这门语言,因为放弃一门语言等于放弃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就是放弃了原来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翻译成为跨越文化认识自身和他者的主要手段。第二,只有翻译才能深切体会和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不管我们学习语言还是翻译,都有主方语言( host lan2guage) 和客方语言(guest language) 的差别。汉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是母语,域外民族的语言则是我们的目的语。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翻译这种语言,或明或暗地替代、对应、置换。这一过程伴随着校正、调整对自身和对方的认识。学习语言的镜像作用就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和定位自身。学习者在外语中看到差异便会深入反思差异。

第二个假设“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在教学领域。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1) 翻译有助于外语的学习; (2) 翻译有助于母语的学习。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不能说这是个失败的方法,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外语。但是15 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拉丁语虽然开始从权威语言的地位滑落,但是民族语言的崛起意味着多种语言翻译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能认为,过去的外语教学主要目标在于读写。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到17 世纪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仍然使用拉丁语授课,在法庭上仍然使用法语。可以设想,语言实践弥补了翻译法带来的不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法语、英语兴起,学校才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但教学方法仍然沿用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翻译法。翻译法经过改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并不是其他教学方法能够替代的。最早从科学角度倡导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本族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的是德国的马盖尔( k. mager) 。他从事外语教学活动期间正是语言学研究中历史比较法的流行时期,马盖尔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在翻译法的基础上创建了翻译比较法( translation - comparisonmethod) [1 ] (p11 - 12) 。后来的教学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功能法及不走极端的折中法等无不从翻译法中汲取营养。中国的普通外语教学以及成人外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看到翻译法的影子。这种沿袭决不是偶然的。翻译法的优势是有助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他对本族语的态度是先利用后排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对待母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由于相信一切语言都源于一种语言因而具有夸大母语作用的倾向。但是外语教学对于母语的潜在作用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促进母语的提高。这一论断常常不被认可,因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能够充分地“驾驭”我们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例证不支持这一假设或结论。对于学生用很不地道的母语翻译外语常常被容忍,而用不地道的外语翻译我们的母语往往不可容忍。这种差异表明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采用的是两套标准。对外语要求语法正确,对母语则要求达意。按照翻译法的要求,要译成地道的母语才可以算是掌握了外语,因此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外语学习者,不能算是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翻译可以成为检测和提高母语的手段,这一点也是被忽视的。

翻译在

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原因是,一方面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同母语学习的不同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决不能用习得母语的方式或标准衡量外语学习的方法或标准。另一方面关系到翻译是不是语言能力问题,在母语习得中,本族语的语内翻译是语言能力,语内翻译也是语言能力的标志或检测手段。那么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也应视为语言能力。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是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往往不算作语言能力。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论证及观点是相违背的。译被视为产生目的语文本的能力或选择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算是语言能力,那么语言能力就变得非常的狭窄

第三个假设是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语言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翻译,这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翻译永远是和语言打交道的活动,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规律是理所当然的。在历史上,翻译长期远离学术的中心。在西方,它被视为“雕虫小技”;在东方中国,译者被称为“舌人”、“小辨”。将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是现生的事,而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的目标就是减少翻译的随意性,并在理论上获得实证,翻译从经验主义的自我言说中解放出来。但是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行为和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超语言的方面。不仅仅涉及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还涉及非普遍的、无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遵守规则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活动。翻译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大多数现象一样,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文艺翻译中的大量事实涉及的美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所能涵盖的。因此,语言学或翻译的语言学绝不声称可以包揽一切,解释一切,即不是原文和译文的一切关系,而仅仅是两者之间经常起作用的普遍联系。俄国学者(如费道罗夫) 很早就将语言学自觉地全面地用在翻译研究上。乔姆斯基(n. chomsky) 在60 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内在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即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做了区分。但是乔姆斯基(1965) 警告说:“深层普遍形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存在某种合理的程序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在同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1965) 却对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说:“显然,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借鉴一种语言理论,即一种普通语言学理论。”翻译实践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我们既不能夸大它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和有效性,又不能忽视这些方面。

三、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标准和方法

(一) 翻译训练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中翻译作为一项培养技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也是将翻译训练同外语的其它能力训练分割开来的作法。如果将这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求教师将翻译教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统一考虑。翻译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到能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实践标准是把握翻译教学成功的尺度。基于翻译可以作为翻译能力培养也可以转化成语言其它能力的手段这一认识,我们应思考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标准。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通过翻译建立学生的语言能力机制,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验证语言能力的标准,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验证标准。同时,它本身又是教学目的,相比而言后者的重要性是处于第二位的。

(二) 翻译训练存在的认识上及教学上的困难

这种作法的原因在于认定两种语言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实际上外语与本族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夸大了。语言的共性论(如认知语言学) 发现的事实说明,普遍性是第一位的,差异性是第二位的。夸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对语言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所谓“英汉的巨大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一个夸大的玄虚。具体表现为,夸大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频率,将某些不属于错误的语言实践定性为错误;夸大母语迁移的出现频率或比重,夸大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不能利用母语迁移作为桥梁扩展学习者增长语言能力的路径,甚至避免一切翻译。

翻译训练有一些困难。首先,大型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强调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应试带来的压力。大学外语教学基本上为考试服务,因而不注重翻译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翻译训练的教学评估难于控制,因为翻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因此评分标准难以控制。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难以控制。再次,工作量大。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专业的翻

译训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材的选择纷繁复杂、作业数量多,致使翻译训练成为一种奢侈的训练项目。

(三) 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的正面作用

一般认为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 ransfer) 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这一观点将负迁移定性为“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积极的划分应该是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还可以分为有控制的迁移和无控制的迁移。所谓自我意识的迁移是能够有意识地评价审视自己的语言输出。所谓负迁移实际是学生在缺少自我评判标准和意识情况下创造性融合的进步阶梯。教师从这个进步阶梯开始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起点阐发、启示、改造形成新的融合。我们并不应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所谓负迁移,我们宁愿称这种负迁移为“创造性融合”成无控制的迁移。减少翻译训练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翻译会加剧母语的负迁移。但是“迁移”暗含着一个不当的比喻,即语言学习是“运动”。这种比喻不利于语言教学。迁移意味着带着母语的习惯旅行,有些教学方法(如自然法、听说法以及全面交际法等) 都力图割掉学习者与母语的联系。实际上语言学习是融合过程,在融合中提升的过程。

比如,在英语中的语法中主语既是主题又表明了讲话人的兴趣所在。英语通常被认为是主语突出(subject - prominent) 的语言,要求句中有明显的主语;而汉语则被认为是主题突出( topic - promi2nent) 的语言,不要求必须有主语。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学生通常把主题当作主语,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增强自我评判意识,进一步加以改造或创造。如:

to me ,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 too.

to me , to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too.

to me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 out2side , too.

my opinion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 too.

i think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逐字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后渐渐创造出新的融合。

(四) 翻译训练灵活多样,有效利用母语负迁移

比较教学法认为,翻译训练活动可以是一种自觉地防止母语负迁移作用的活动。但是防范的心态是增强学习者焦虑的根源,不利于学习。学习者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实际上越是大胆实践的人、越是敢于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创造性地融合的人,外语的进步就越快。越是将外语夸大为一种完全与母语不同的人就形成一种暗示,即学习时充满错误的过程。虽然正视了错误,但并不是完全积极的。

首先,翻译训练要经常性与系统性。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单词解释、篇章的简单翻译和单元后的练习。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翻译专项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外语专业翻译训练的理论。其次,翻译训练兼顾趣味性。翻译训练不一定完全依赖书面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录像、新闻等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展开。再次,翻译训练强调跨文化性。这主要是针对翻译训练的材料选择来说的。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异国文化特征强的材料。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既进行了翻译的练习又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达原文之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母语文化修养的培养。翻译训练要求教师加强跨文化交际、语言对比和翻译方面的训练,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翻译训练的技术程序。这样才能避免传统翻译法的弊端,将这一教学路径放在培养国际双语交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等.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 ] chomsky , noam.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m ] . cam2bridge : ma :mit press , 1965.

[3 ]catford ,j .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 an essay in ap2plied linguistics [ m ]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5/1980.

[ 4 ] cristopher. n. candlin & david r. hal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translation[m]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6

[关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自然地和国际友人进行交流,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翻译教育的缺失逐渐被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做了明确规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增加了翻译题型,一些大学将英语翻译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来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对大学英语翻译课程重视不够

虽然大学四六级考试增加了翻译的题型,增加了学校对于英语翻译的重视程度,但是少量的翻译分值导致了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学习目的性很强,甚至有的学生四六级分数很高,在生活里和人交流时,连日常的简单翻译都感到吃力。这说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

2.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材陈旧

大学英语课程使用教材的课后练习只是对当课生词、词组、语法结构的复习,涉及到翻译的部分很少。另一方面,即使有翻译的练习,也是文本翻译,按照英文词语逐字翻译,缺少自主发挥的余地,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对语言文化背景缺乏了解

英语翻译很多时候要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逐字逐句的翻译。只有充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对于一些常用语不同地方的不同含义熟记于心,才能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要加强对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避免造成语句理解的偏差。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

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生活在不同空间的人们文化差异的存在,使翻译的意义变得尤为深远,它能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奠定了基础。由此笔者通过对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高对英语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

我国目前高校对英语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还是脱节的,语言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适应这种趋势,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高校必须重视翻译课程,通过教育部门重视,教师自身水平提高和改变学生学习态度三方面加以改革,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词组的记忆和理解

大学翻译教学中,一些学生对于英文词组意思记忆不是很明确就开始翻译,使得译本出现意思混乱、没有连贯性甚至方向错误的现象。英语翻译的能力必须以扎实的语言技能为基础,对词组的记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本单词中正确理解语意,给出最贴切的翻译。实际上,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翻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正确的翻译必须在前面四个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材,改变教学方式

词汇的掌握程度高要求英语教材和翻译材料必须优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选用教材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新鲜的教材知识会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的冲动,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们都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条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生融成一体,制造他们的兴趣点,启发引导学生由注入式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学后会用”的目标。

4.加强知识背景的了解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和技能,而且要重视学生双语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英语翻译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运用,例如: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换序译法、词类转换法、长句拆译法、合句法、替代法、转态译法等。具体采用的方法要看翻译的文本而定。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的就是知识背景的差异,东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文化背景是会造成翻译上的障碍,不能真正表达出作者原有的意思。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在我们平常翻译就是“周五到了,他们将出去喝的酩酊大醉”。而了解英国的文化背景之后,便可以了解,周五是应该发薪水的日子,所以如果在翻译时能把更深层次的东西翻译出来,变为“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将更加准确的呈现原作者的意图。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一些掌握英语翻译技能的人才将会越来越被企业赏识。大学英语翻译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传递文化信息、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解决当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高建坤.探索网络多媒体相结合的大英翻译教学模式―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

[2]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46.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30-02

众所周知,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与感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社会互动频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越来越来越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是当代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外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找到一条适合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来检验学生英语是否理解到位,进而解难释疑。因为翻译的实质是两门语言代码的转换,其过程有理解、表达、校对三步,尤其需要调动译者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能谈得上表达、校对。要取得正确理解,就必须对文章的语言现象、文章内容、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有个全面的把握。因此,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首先,重视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增强英语思维表达意识。其次,全面培养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非翻译的其他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再次,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说明及编写内容来看,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笔者认为,适当做些翻译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固定表达、句子结构等的理解能力和句法表达及语法规律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积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过度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缺乏必要的翻译课程设置;也没有专门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有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例如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为非英专业学生增设翻译课等。为了改变大学英语翻译课不受重视的状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增加了句子内部汉译英考试题项,这一改革措施对重视翻译教学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是不尽人意。从学生的平时翻译作业和多次翻译考试结果来看,相当一大部分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深究起来,笔者发现,主要是翻译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技巧欠缺造成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本科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培养之间缺乏协调,需要总体规划的全方位教学指导思想。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方法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如何有赖于学生对翻译方法的掌握以及翻译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校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实践,了解西方文化,通晓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成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翻译兴趣。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基本翻译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单纯的翻译实践课受到理论的指导。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水平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单纯的翻译劳动,还得靠翻译理论的正确指导。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方法和翻译的一些基本理论常识,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的翻译理论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使其翻译实践更有成效。翻译教学必须重视中外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教授翻译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翻译问题,自觉监督具体的实践活动。翻译理论必须和翻译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翻译理论一方面来自于翻译实践,另一方面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一定会更加科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例证,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可以先讲解一些理论,当场提问学生做些课堂练习;然后再布置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下次上课是先讲评作业,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得的翻译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自觉地、进而无意识地运用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二)适度介入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加强学生对西方语言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语言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传递文化内容的过程,译者作为两种文化的传播者,其任务是使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彼此互相沟通。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适时、适量地导入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加英汉语言对比的内容,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教师可以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做习题——教师对答案。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加大语言输入,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一个人讲解,缺少自由表达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不太有利。由于增设翻译课受到课时、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利用精读课教学时间进行翻译教学,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学习英语的教学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的对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以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认识到英汉语言除了有相似之处,更有相异之处,引导其自觉探寻并逐步掌握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基本特点和常用的翻译技巧。通过练习翻译作业,学生可以达到自觉培养翻译意识,遵循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尽量减少汉语的负面影响,选择英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译出原文信息,提高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对英汉语言宏观结构的认识水平。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播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翻译教学必须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积极探讨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是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相比课时较少,而翻译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笔者认为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有效利用语料库、翻译软件、翻译论坛等条件,采取交互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老师可以补充大量有针对性的翻译理论、翻译例证供学生学习,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不够的缺陷。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课外利用语料库进行自主学习,语料库“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一种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母语和外语各自的特征以及转换的方式,培养翻译意识,逐渐形成运用翻译策略的能力”。其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机器翻译和翻译记忆系统,为自己提供参考资源,帮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译任务”。此外,通过翻译论坛,学生可以交流翻译信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构建知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运用新技术和新工具,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提高和加强。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有利于实现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还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勇于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翻译方法。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造就一批国际型、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波,《实用英汉翻译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2]尹 朝,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3]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2005。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8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高职英语;适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之间的交际场所变得日益增多,对于个人的语言技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由于过去传统语法翻译法,过于看重学生的听说学习训练,进一步的导致了我国出现大量的“陀⒂铩⒘子英语的教学现状[1]。这一问题也导致了最近这几年此方法教学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质疑。在学生已经有英语学习基础后,在高职英语教学课程中语法翻译法是否依然有存在价值?为此,笔者在文中将结合自我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其存在的价值。

一、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教育院校中的学生,普遍最为关切的即为是否可以通过英语三级、四级等级考试,对于有助于自身考试通过的语言知识,学生表示出强烈的渴求,而对一个重视英语交际知识的学生却认定其为毫无价值[2]。高职生很少有空间或者机会在生活中应用英语,都很自然的选择母语进行交流。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英语交际的重要性。同时,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部分学生由于看不到自身的进步,极大的打击了自我的学习信心。学习行为变得十分盲目,没有计划性。在此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形成自我的英语学习能力。为此,在高职教育院校中想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这一方法并不具备实用性。为此,对于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而言,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要以三级、四级考试,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为班级学生教授英语语言知识,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语法翻译法,是眼下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适用于高职教育院校实际教学现状的教学方法。简单的说,高职教育院校最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学生数量激增,使得语法翻译法得以存在并被广泛应用。不仅因为可以切实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作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后的产物,还可以有效的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3]。为此,在高职教育阶段内,应用此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职教育院校英语学科的实际教学现状

虽然经历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但是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转变。首先,高职教育院校中仍然选用过去应用的教材内容;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进行教学模式的转换,仍然沿用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开展教学活动;最后,教师自我没有及时的转换教学观念,严重忽略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任务。面对这一现实教学局面,英语教师需要认清当前的教学形势,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与之相关的语法现象,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

三、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适用价值

(一)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中英语教师最为困扰的一个教学问题即为;学生个体的应试能力比较强,高分低能想象比比皆是。如何才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翻译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句型、英语单词、短语等内容进行一一的对应,学生就可以对此内容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4]。如果英语教师可以追加设计一些相应的翻译练习,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

(二)有利于高职生学习互补

由于各种各不相同的因素,高职教育院校中学生存在着大量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群体虽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进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是选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全英语式的教学,学生不仅会出现不能理解的问题,同时还会严重的抑制学生的学习信心。但是若是英语教师一味运用汉语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无法有效完成的同时,进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对于一部分不容易理解并掌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翻译,这一教学方法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自身必须要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角色定位。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前,进行充足的教学准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针对性的解析英语词汇,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课堂教学比较尴尬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哪一位教师,自身的教学责任感多么强,都无法将每一句教学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与其他教学学科相比较,英语教学活动中有诸多意想不到的教学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是临时进行延伸的。

(三)有利于英语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我的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教育阶段中的英语教师而言,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教师若是想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其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身的教学需求,教师需要及时的选用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应用英语语法翻译,教师可以十分精准的了解并掌握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英语句型、短语等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获取真实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而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自我的教学计划,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翻译学习能力

高职教育阶段中的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为:没有进行独立的开设英语翻译的教学课程,英语翻译并没有得到学生以及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少主动向班级中学生进行教学英语语法翻译的专业理论、翻译相关技巧以及英语语法的部分潜在学习规律。学生在进行实际英汉互译时,经常性的出现词不达意等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及时的提高自身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重视意识,并借助英语词典将教材中的部分难度比较低的英语短文翻译成汉语;规定学生的翻译时间,为每小时不少于250英语单词。在进行实际翻译英语短文时,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较大的教学错误,时速为每小时不少于200汉字。

四、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前阶段,语法翻译法自身存在诸多的教学问题,但是考虑到高职教育阶段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薄弱的教学现状,无法进行舍弃其教学方法。同时,单一的选用语法翻译法而放弃其他教学方法,排斥其他方法也不适应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语法翻译法进行科学的区分,从中挖掘出具备教学实效性的内容,并及时的摒弃一部分不符合教学发展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其教学方法。

(二)充分发挥出汉语母语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作用

从高职生英语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合理的应用母语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并掌握其英语语言,同时从根本上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教师需要注意不可以过多的应用母语进行教学,比较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依赖母语教学的问题,进而严重的诱发了学生无法自主完成学习行为的问题。为此,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母语与英语这两种教学语言全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挖掘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使班级中的学生尽可能的避免逐字逐句的翻译与理解语言。对于班级中部分英语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应用母语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展现教学工具,使班级中学生进行理解并掌握英语词义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内容。随着学生的英语学习的不断累积,英语教师需要逐渐减少对于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提高对于语法翻译教学方法的重视意识

针对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中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差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的提高自身对于语法教学的重视意识。通过语法翻译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列举出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教师需要将教材中十分枯燥乏味的英语语法内容,科学的融入至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并掌握其学习规律,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英语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的语法翻译法,主要还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线,全面的灌输英语语法教学知识。在此种教学情境中,学生无法切实有效的发挥出自我的学习潜能,其学习质量也必然不理想。为了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出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教学作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逐渐转换自我的教学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进行积极的参与。教师需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阶段中英语学科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全部具有有益的教W成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深入的探索语法翻译法的应用方法,挖掘其教学优势,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出自我的教学成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进而全面推动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帆. 谈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改进[J]. 辽宁高职学报,2015,08:50-51.

[2]宁晓兰. 语法翻译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青春岁月,2014,12:48.

[3]巫新云.论语法翻译法在高职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存在价值[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5:103-104.

上一篇:市场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医英语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