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1:39:37

语法教育论文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深思

英语语法教育在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占据的地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最为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分析教材中的句子结构,挖掘短语、惯用法以及词汇用法等语言点,讲解它们的使用法则,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操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还常常将文章逐词逐句地译成汉语。一篇课文上完后,学生们只掌握了一些语法条目及语言点,而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等理由则不作深层次的深思。然而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在上世纪末发生了变化,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下降,英语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层出不群。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目前状况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已经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最终的培养目标也变成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变成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结对子等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较好的运用。然而,不少英语教师却把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根本不进行语法及语言知识的教学。在一所学校,只要某位老师谈到英语语法教学,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谁要是在教学中上了语法课,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策略落后。语法教学在有些学校已经教学观念落后的代名

词。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代表英语语法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不,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教育,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发生低级的语法错误,反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性的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新定位

语法教学的淡化并不是完全的摒弃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新模式下,如何重新定位语法教育教学的性和角色,就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教学中最为的内容和难点之一。

1.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英语,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般的英语语法,那么学生在英语阅读、听说中就会十分困难。初中学生只有在英语课堂上以及学校开展的英语活动中才能有机会接触到英语语言,多数时间并不处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学生学习英语在许多方面还英语语法作支撑。正确的语法概念是他们自学英语的拐杖,有了牢固的语法知识,他们就可以去判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因此,在新课标实行之时,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并确定英语语法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英语语法教学推动了对文化的理解

英语表达方式与汉语表达方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在英语的使用方面面对的最大理由就是表达方式的转变,“汉语式”的英语表达方式层出不群,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对英语国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了解。文化之间的隔阂是我国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就英语学习中比不可少的,决定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要了解英语国家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逻辑,就加强英语语法的学习,英语语法的学习,掌握英语国家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能够推动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进而推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语法教育教学引起一定的,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中,合理使用语法教学来提升真个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语法学习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现代初中英语教学中,读、写、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阅读英语文章,听懂英语表达,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这些目的要实现就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否则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入误区,进而会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的影响。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英语习得 迁移 文献综述

一、引言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研究者关注的话题。然而方言是大多数人最早接触的语言形式,其对于我们的影响也许是终其一生的(王斯妮,2007),是真正的第一母语。随着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作用研究的深入,方言对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研究也偶有触及。从1987年蓝唐在《教育论丛》《浅谈客家学生学习英语音素的困难和纠正方法》开始,有关客家方言对英语习得迁移作用的研究呈显性增长,至今约有20年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探讨客家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障碍,探索客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规律,提高客家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此类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二、文献的检索收集和统计分析

本文收集的文献主要来源有六: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专业图书室、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联机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亚马逊网上书店、谷歌图书(学术)检索。通过检索收集共获高度相关论文28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篇,没有发现高度相关学术专著或教材。

通览相关文献,笔者试作如下几点分析归纳:

1.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研究。

其中专门讨论的论文有12篇,以讨论语音迁移问题为主的论文9篇,共计21篇,占比75%。代表性的有,肖燕丽(2000)通过比较英语和客家方言的元音、辅音的主要特点,具体分析了客家方言区学生在学习英语元音、辅音时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彭美兰(2014)通过问卷调查、语音测试和教学实践等方法开展实验,全面研究梅州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负迁移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分析受试客家学生的语音错误和对比分析客家方言及英语的语音差异剖析迁移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其原因及语音教学现状将具体的教学应对策略加以实证研究,从而得出确切可行的教学启示,以减少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

除了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研究以外,其他方面的迁移作用研究寥若晨星,比如,关注语法迁移作用的仅有1篇,蔡永贵(2012)以嘉应学院客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作文练习为语料,归纳出了学生因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的典型语法错误,分析了其成因,并就教学实践中如何帮助学生摆脱母语方言的干扰、建立新的语言习得习惯等提出了对策。另外,研究词汇迁移作用的论文也仅有1篇,詹晓慧(2012)从词汇习得的角度,对客家方言词汇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少此类负迁移影响的对策。此外,对英语学习中客家方言迁移作用进行综合性或一般性宽泛研究的论文有7篇,典型代表有,王斯妮(2007)研究了客家方言在音段音位、句法结构和语用等方面与英语的异同及其带来的影响,分析了特定历史和生存环境等所造就的客家人文化心理特质,探讨了其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英语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最后,还有2篇论文探讨了客家方言和英语在某些语用方面的差异或迁移现象,有2篇论文探讨了客家方言区英语教育中的本土化问题,邓海龙(2011)探讨了客家方言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

2.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性、案例性研究,实证性、描写性研究较少。

涉及实证性研究的仅有,熊梦雨的《客家方言学生习得英语音段音位的调查研究》,李裕娴的《从语音负迁移角度看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一项梅县客家方言与英语语音的实证研究》,江岚澜的《河源城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

3.研究主体主要来自客家聚居区的地方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

研究者主要来自梅州市的嘉应学院、嘉应师范专科学校,河源市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赣州市的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还有4所高校来自客家方言区的在读研究生。其分布如图所示:

4.研究成果出版去向主要是省级学术出版物。

比如,嘉应学院学报、贺州学院学报、考试周刊、课程教育研究等,还有广西大学等高校硕士论文。

5.研究成果出版时间主要集中于2010年以来的年份。

比如,2012年最多,有6篇论文出版,2014年有4篇,其他年份多为2、3篇左右,尤其2000年前出版的论文很少。

6.相关研究大多缺乏基金资助。

相关研究大多未能获得有关基金的资助。

三、启示与结论

根据以上对客家方言区英语习得迁移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笔者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研究的系统性。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方面,对于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迁移研究很稀缺。研究者有待于对客家话和英语在以上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分析异同,促进英语习得中客家话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2.增强研究的全面性。

目前研究侧重于客家话对英语习得的迁移研究方面,相对片面。客家方言语境下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师专业发展、客家文化语境下的校本教材编写、客家文化语境下学校英语教学管理和客家文化心理对英语习得影响等方面研究基本空白。

3.加强研究的实证性。

目前研究仍以经验性、个案性研究为多,缺乏实证性、描写性研究。某些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可信度有待提高。

4.打造高质量的研究。

目前研究难以获得基金支持,研究成果出版物去向层次偏低,未能有本学科核心刊物录用。另外,研究的可持续性较低,2000年后较长时间内研究成果未有较大进展。所以,同仁们当努力改变现状,为本领域的研究抢占新的高地,开辟新的境界。

5.加强研究合作和交流。

相关研究者尤其是客家地区的英语教育研究者应当加强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形成研究合力,扩大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同时让更多的优秀研究者加入到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1]蓝唐.浅谈客家学生学习英语音素的困难和纠正方法[J].教育论丛,1987,04:40-45.

[2]肖燕丽.客家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问题分析[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113-120.

[3]彭美兰.客家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研究[D].广西大学,2014.

[4]蔡永贵,朱金华.客家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法习得中的负迁移――以梅州客家方言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2,

04:70-73.

[5]詹晓慧,朱金华,何家驹.客家方言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02:76-79+83.

[6]王斯妮.客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与学[D].湘潭大学,2007.

[7]邓海龙.客家方言语料库建设与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44-46.

[8]熊梦雨.客家方言学生习得英语音段音位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9]李裕娴.从语音负迁移角度看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一项梅县客家方言与英语语音的实证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74-76.

[10]江岚澜.河源城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3.

[11]朱金华,刘红梅.客家方言语境下的英语礼貌语用失误[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5-18.

[12]张晓娟.英语和客家话礼貌的语用与文化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1,02:116-118.

[13]刘莹,朱佩颖.客家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本土化研究――以赣南地区为例[J].家教世界,2013,22:70-71.

[14]邹联芳.客家地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与英语本土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93-196.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 “耦合”观照之一:多媒体外语教学 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综合英语一》中的应用 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反思 认知负荷与多媒体外语教学 多媒体外语教学利弊刍议 多媒体外语教学手段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国内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影响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个体因素评述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 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二语习得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 高校多媒体外语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渗透 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 多媒体与外语教学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模式之一 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与过渡语僵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9.

[6]Arran Stibbe.Ecolinguisticsanderasure: restoring the natural world toconsciousnessIn Christopher Hart & Piotr Cap(eds.).Contemporary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14:583-602.

[7]杜晖.基于耦合关系的学术信息资源深度聚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3:68.

[8]Hasan,R.Theconceptionofcontextintext[A].InFries,P.&Gregory,M.(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C].Norwood,NewJersey:1995,183-296.

[9]常晨光,瑜敏.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3):1-5.

[10]巩湘红,常晨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思想述评[J].烟台大学学报,2011(4):116-120.

[11]丛迎旭.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限制与扩展[J].外国语,2011(5):46-53.

[12]王馥芳.语法隐喻可能“消解”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22-29.

[13]胡昌平.论文献耦合[J].情报学刊,1986(5):23-28.

[14]罗式胜.耦合类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1985(1):42-47.

[15]马瑞敏,倪超群.作者耦合分析:一种新学科知识结构发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98):4-11.

[16]李培凤.我国大学跨界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研究:基于SCI合作论文的互信息计量[J].复旦教育论坛,2015(2):68-72.

[17]赵蓉英.基于耦合关系的馆藏数字资源语义化深度聚合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2):52-55.

[18]廉志刚.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通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耦合效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7-8.

[19]Pun Min.The Useof Multimedia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Global Perspective[J].Crossing the Border,2013.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语文”应指“语言”“文学”

“语”和“文”应该包含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种作品,文学作品自然应该包含其内。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学习语文是为了满际的需要,会写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就可以了。这种意见当然也有道理,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单纯一些,目标清楚一些,不要搞得太庞杂。如果按照这样的设计,把语文课程的内容限定在语言、文字及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范围之内,为了满足文学教育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另设一门文学课程。文学不是奢侈品,文学对于人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人的观点是,语文主要是指语言文学更为贴切,它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范文,从文体上向非文学性的文章作适当扩展,从内涵上可向文化方面延伸。这样为语文定位,是符合国内外重视文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趋势的。

2.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

在我们看来,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部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文学。文学课应该以本国文学为主体,兼顾外国文学,老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中外文学作品,使学生爱好文学作品,并对中外文学有足够的估价和正确的认识,使学生从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中受到影响,养成高尚的人格。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正确地说,正确地写。通过语言教学,使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为祖国语言的完美而奋斗。

3.语言、文学宜分科

1956―1958年间,我国曾短暂实行过语文教育的分科教学。当时之所以进行分科教学,源于对实践中语文教育质量差的探讨。虽然分科教学的尝试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但这种分科教学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首先,当前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是专为语言教育设计的。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组织的基本方法是单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实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有序性,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较适宜的方法,最适合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结构、知识积累和技能要求由浅到深、有明确的既定量化目标体系的学科教学,语言教学正是如此。而中学文学教育并不完全适合单元教学法。文学教育的目标如提高文学艺术鉴赏力、培养人文精神等只能是定性的目标,不可能有如语言教学那样可以从词汇语法等方面量化的目标体系。单元教学法强调的标准化、统一化、高效率,非常适宜于语言教学。但文学教育更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个体性,更强调学生的领悟和教师的引导,其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在文学素养――更进一步,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不可能要求通过教学立竿见影地达到什么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用单元教学法是不太合适的。退一步说,即使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非常完美而有效的,但由于语文教育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为重心的基本要求,使得语文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合文学教育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中学文学教育要与语言教育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其次,“新的语言观使文学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附于语言教育来进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传统的文学研究都是从修辞、表达、技巧、手段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认为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随着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估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语言一经产生以后,对后来的个体而言就具有先进性,个体在使用语言之前必须学习语言。但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词汇堆积,也不是无意义的符号和对事物的指称代码,语言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沉淀,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人们学习和接受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学习一种文化并被其同化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的影响。语言成为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中介,人类关于实在的知识往往是在语言文化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决不能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语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会影响人对世界的认识。

现代文学理论超出了语言“工具论”的范畴,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范畴来研究,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的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制约着他对形象的孕育和塑造。所以,现代文学理论把澄清语言问题作为讨论文学的存在、发展、性质和特点必不可少的前提。新的语言观使得文学理论研究对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深入。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诗学、叙事学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术语、观念和理论,如“陌生化”理论、新形式论、复义、反讽、语境、“文学是非指称的伪陈述”、“诗歌是系统地对语法规则的背离”等等。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揭示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从语言传达的角度来看,言意矛盾贯穿整个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活动的始终。作家的创作既是在使用语言,又是在不断地与语言的束缚和遮蔽对抗,在这种对抗中会创造出新的语言,或是以艺术的手法对日常的语言进行加工,产生出全新的效果。语言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接受既定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学会运用他们来表达和交流。而文学的一个根本的要求是在既定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上突破他们的束缚和遮蔽。

此外,语言研究虽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事实上文学研究的范围远不止如此,如精神分析批评、文化批评等与语言已经往往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或者只是将对语言的分析作为一种手段,而研究的核心与焦点并不在于此。而且在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中,语言研究虽然重要,但绝非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上。即使对文学语言进行研究,也极少单纯地进行语言形式的研究,大多渗透、穿插、承载丰富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内涵。

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内涵探析

对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内涵的理解有许多种,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1.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教育

张永昊、周均平在《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一书中认为语文审美教育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文学教育来进行,忽视了文学教育,也就基本上否定了语文审美教育。这是把文学教育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体来认识的。这种把文学教育和语文审美教育结合研究的思路无疑是富有启发性的,但由于首先缺乏对文学教育内涵的科学界定,从而也就使这种研究缺少了应有的深度,有时甚至会模糊二者的关系。张、周二人在《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中也从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手段、范围和性质等方面辨析了它和文学教育的区别,认为语文审美教育比文学教育实施手段更丰富,除了借助文学形象,还可通过非文学形象进行,实施范围除了文学外,还包括语言、文章领域,在性质上文学教育具有纯审美性,语文审美教育则难完全超越实用性等等,应该说这种辨析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二者相关但不相等的关系。但正如上文所言,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文学教育内涵界定作参照,使这一切辨析仍有些雾里看花的味道,比如文学教育具有纯审美性之说,就值得商榷。从语文教育的大系统说,文学教育的基本功能特点是整合性,对各种知识的整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整合,对文化素养和人格建构和谐发展的整合等。

2.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实践

在笔者所见的大多数讨论文学教育的文章中,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确实也存在不严格区分甚至相互替代的现象,但如果就此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恐怕有失简单。首先,“教育”和“教学”是上、下位概念,存在联系但更有区别,提倡文学教育,强调的是文学教育育人立人的教育目的和效能,突出了文学教育侧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和人格建构整合的基本特点,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文学教学。其次,文学教育的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丰富补充语文教育思想,对传统的“双基”教学起一种反拨、调整、整合的作用,为新时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良好开展创造一个理想的实施空间,作为实施这种功能的文学教学,不仅不会取消传统的“双基”教学,反而会以其整合性充分优化语文教学系统,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状态的良好运行,所以那种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3.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教育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感;语感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表现在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加强语文教育中的语感教学,构建培养语感的教学实践体系,势在必行。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真正的语感培养教学任重道远。鉴于此,笔者大量阅读了有关语感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并得出了自己对于语感教学的一点见解。

一、语感的定义

语感,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感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是由夏丐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夏丐尊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①叶圣陶在此基础上认为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语感的水平决定着听说读写的水平,因为只有有了敏锐的感觉,读者“才能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旨趣的希望”。②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的能力”,“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情感,判断语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他认为“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

二、语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无意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语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并未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缺少这方面的主动性意识。教师自身未形成语感教学体系,并且缺少对于语言的敏感程度,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在讲授文本时,不擅于从语言层面上培养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学生的不重视

语感教学是通过感受、领会、积累、运用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但是,由于教师对于语感教学的意识不强,所以导致了学生对待语感学习的不重视。大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丧失了主体地位。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其中,使得语感教学在实践中举步维艰。

三、语感教学的策略

(一)吟咏诵读是前提

第一,要读得准确。读准字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朗读课文,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力。而且,朗读还会增加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丰富语言库存,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③在接触新课文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必要的时候还要编一些练习让学生去诵读,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第二,要读的美。美读最早是由叶圣陶提出的。叶圣陶这里说的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语体感、畅达感、分寸感等,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了然于心。”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合旋律舒缓而略带感伤的曲子进行范读,进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品味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要读得有感情。语文教材是情感的仓库,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语感的资料库。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一段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两个“沉默啊”,反复呼喊,第一句沉痛地指出现实,第二句激越地对沉默的现实表示不满,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为我们民族敲起警钟。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读得时候仿佛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引导学生读出不愿做奴隶的昂扬激越的感情。

(二)涵泳品味是关键

第一,发挥联想,丰富语感。在语感教学中,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为例,文中作者有四次流泪。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第二次是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第三次是车站离别,想起父亲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并且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

第二,创造意境,提升语感。所谓意境,就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感教学的课堂上,意境的营造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模式,学生自编自演,让学生充当文字编辑、导演、道具等职务。学生改编剧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揣摩语言提升语感的过程,学生将这种对语言的感悟很好地融入在剧情的设置中,学生不仅领会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对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了比较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可以起到提升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积累语言是保证

第一,在课堂中积累。多读与多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实践手段。博览群书有助于提高语感的广度,优秀的作品更能提升语感的品味。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游在言语世界中,在感受言语意蕴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充实与精神的成长。写作过程是一个自觉进行言语实践的过程。学生通过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实践,可以从规范化的角度检测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感水平。

第二,在生活中积累。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除了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丰富的语境,最好把学生带进自然、带进生活,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体味人生百态。伟大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在生活经验中学习语感,他曾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说:“宁静的夏夜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破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⑤

“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每一位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相信学生的语感能获得不断的提高。

注释

①杜草甬等.夏丐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9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23

③张鸿玲.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197

④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5

⑤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32

参考文献

[1]董明旺主编.洪振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徐云知著.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洪振涛.语感分析的特点及技法初探.中学语文教学.1994

[5]刘连庚.学习语法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7

[6]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以多种方式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的恰当,就能提高讲授的效果和质量,否则就会影响讲授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究和把握讲授的艺术,使自己的讲授具有艺术性。

一、要使讲授具有科学性

科学是有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熟悉,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摘要:“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讲授要达到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内容。讲授的内容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毫无虚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能有半点虚假。再次要有科学的语言。教师要用该科的专门术语,讲“行语”,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和专门术语相违反,并且要用普通话讲授,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力求语言清楚、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音调要有抑扬顿挫,富有美声。最后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富有灵活性,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适应性,轻易使学生接受。

二、要使讲授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学的表演性。罗伯特%26#8226;特拉弗斯在《教师——艺术表演家》一文中说摘要:“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讲授表演是教师一切外显行为的综合表演,它包括教师的衣着妆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因素。讲授表演要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这种表演直接具有社会伦理价值,即教师在表演中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启迪聪明,促进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自觉的“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这是教学表演和其它表演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讲授形象性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修辞、类比等形式,就会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立得要领,顿开茅塞,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

三、要使讲授具有情感性

讲授不单纯的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包含着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融地渗透和贯彻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塑造美的心灵,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是讲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授能够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讲授的情感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布满感彩,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讲授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律,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讲授之中,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炽热的感情去教书育人。在教朱自清《春》一文时,她通过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的大自然之中,使学生顿感心旷神怡。而在教散文《,您在哪里?》一文时,学生却是热泪盈眶,全场皆悲。可以肯定,假如没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和撞击,是不可能收到这样的讲授效果的。

讲授中的情感交流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语气上的肯定,表情上的默许,师生间人际距离的接近,往往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开启学生聪明的门扉,促使他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四、要使讲授具有适应性

这里讲的“适应”,是从广义而谈的。它包括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适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摘要:“适应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补充了适应社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熟悉论》原理中对适应思维作了论证。

讲授的适应性是学生熟悉规律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用已知求未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摘要:“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讲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揭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讲授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一方面要使学生听得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到“十不用”摘要:不用生造词、土语、废弃的旧词、冷僻的行业术语、少数民族谚语、难以理解的典故、修饰成分太长的长句、语法修辞的病句、半文半句的语言、口头禅。

五、要使讲授具有启发性

讲授的启发性包括三层含义摘要:“(1)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熟悉,激发他们学习的喜好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2)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索,引导他们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3)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提高讲授效果,防止和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已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此,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学中,不但有讲授方法的更新,还有讲授程序的变换。

总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历来为教师所采用,明确讲授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P4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摘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P1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摘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P8.

[4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P359.

[5温寒江主编现代教学论引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P222.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科学是有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熟悉,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证实了的真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摘要:“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讲授要达到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内容。讲授的内容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毫无虚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能有半点虚假。再次要有科学的语言。教师要用该科的专门术语,讲“行语”,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和专门术语相违反,并且要用普通话讲授,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力求语言清楚、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音调要有抑扬顿挫,富有美声。最后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富有灵活性,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适应性,轻易使学生接受。

二、要使讲授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学的表演性。罗伯特%26#8226;特拉弗斯在《教师——艺术表演家》一文中说摘要:“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讲授表演是教师一切外显行为的综合表演,它包括教师的衣着妆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因素。讲授表演要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这种表演直接具有社会伦理价值,即教师在表演中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启迪聪明,促进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自觉的“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这是教学表演和其它表演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讲授形象性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修辞、类比等形式,就会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立得要领,顿开茅塞,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

三、要使讲授具有情感性

讲授不单纯的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包含着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融地渗透和贯彻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塑造美的心灵,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是讲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授能够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讲授的情感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布满感彩,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讲授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律,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讲授之中,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炽热的感情去教书育人。在教朱自清《春》一文时,她通过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的大自然之中,使学生顿感心旷神怡。而在教散文《,您在哪里?》一文时,学生却是热泪盈眶,全场皆悲。可以肯定,假如没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和撞击,是不可能收到这样的讲授效果的。

讲授中的情感交流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语气上的肯定,表情上的默许,师生间人际距离的接近,往往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开启学生聪明的门扉,促使他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四、要使讲授具有适应性

这里讲的“适应”,是从广义而谈的。它包括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适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摘要:“适应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补充了适应社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熟悉论》原理中对适应思维作了论证。

讲授的适应性是学生熟悉规律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用已知求未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摘要:“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讲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揭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讲授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一方面要使学生听得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到“十不用”摘要:不用生造词、土语、废弃的旧词、冷僻的行业术语、少数民族谚语、难以理解的典故、修饰成分太长的长句、语法修辞的病句、半文半句的语言、口头禅。

五、要使讲授具有启发性

讲授的启发性包括三层含义摘要:“(1)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熟悉,激发他们学习的喜好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2)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索,引导他们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3)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提高讲授效果,防止和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已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此,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学中,不但有讲授方法的更新,还有讲授程序的变换。

总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历来为教师所采用,明确讲授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P4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摘要: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P1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摘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P8.

[4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P359.

[5温寒江主编现代教学论引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P222.

[6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P154.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高三即将面临着高考,时间紧、任务重、强度高。有些教师在语法复习中就蜻蜓点水,三言两语带过,就马上进入大量的习题机械练习。试图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消化繁多的语法知识。事实上这种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不仅谈不上成效,还浪费时间。而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具有图文并茂,体验情境等特点,由它营造的氛围就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趣味和欢乐中欣然接受英语语法的复习。

1. 传统高三英语语法复习教学概况

1.1语法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课堂上普遍采用“归纳语法规则,操练句型,总结笔记”的模式。空洞的讲解所占比重过大。一堂看似充实的英语课后,学生享受了知识的头脑风暴却没有收获感;密密麻麻的板书,学生反复记录。没有必要的课前导入,没有适当的点拨和启发,没有活跃的互动,让本来沉闷的复习变得更死板了。这会让一些学生慢慢地习惯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动学习和记忆不善于解决问题,强化语法知识。

1.2语法教学内容不丰富

高三处于冲刺总结的阶段,由于寸阴寸金,教师就除了整理所有语法知识点,按照考试轻重比例逐条讲解外,就再无暇估计其他。教师多数根据课本内容来安排教学内容,没有生动的时事补充和西方背景文化知识的扩展。这种教学理念和复习方式使学生脱离英语具体运用语境,在使用英语时容易出现英语表达不地道的缺点。

2. 语法复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优化策略

2.1有效的情境设计

这个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操作,用图片、视频、声音甚至比较生活化的问题等来缓解学生的学生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比较重要的语法“虚拟语气”时,可以这样设计复习的导入:If God could give me another chance, I would say to the girl: “I love you!” If I had to add a period of the love, I wish it would be 10,000 years.(化用周星驰经典电影《大话西游》的台词),还可以用边提问“What would you do now, if you lose your vision or other valuable things? You wish...”(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边展示美国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影片图片和主要作品,来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

2.2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景,通过角色扮演、互相合作,形式辅助教学,避免了单一的语法堆积讲授模式,还能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复习合理运用情情态动词进行建议、警告、请求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三五人一组,观察市民在公共场所的言行,并拍摄或记录违反规则的行为。然后围绕照片进行讨论。What mustn’t we do in the park? We mustn’t throw rubbish on the ground. We mustn’t spit or smoke in the park. 师生使用情态动词一起讨论文明市民应具备的素质,提出建议,养成良好的习惯。如:T: What must we do in public places, such as in the waiting room, in the dining-room and in the library? S: We must.../ We should.../ We would...然后趁热打铁在黑板上布置作业:“Our boss said she would attend the meeting on time, but she didn’t appear till now. (找出时态)”这样学生自己来总结语法要点,比被动抄笔记来得切实。

2.3拓宽学习渠道和评估机制

现在网上有各式各样的学习网站平台,如普特英语,扇贝英语等,因此除了传统课堂讲授模式,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另外增加合理的评估也能调动积极性,如建立网上评卷和对应奖励机制。教师还通过建立QQ群答疑,学生也能通过论坛发帖微信发消息等手段向教师提问。也能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教师作业,教师及时收到反馈。

路漫漫其修远兮。综上所述,结合现行我国高三英语的教学现状,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可以而且应该转变思维,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的大好环境和条件改善教学质量,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下,让自己的语法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在高考中积极备战,做到游刃有余。

[1] 王方清. 基于情境体验的高三英语语法复习教学例谈[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04).

[2] 秦雪娟. 利用网络激活高三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 2012(22).

[3] 翁建梁. 高三英语语法复习课有效性探索[J]. 英语教师, 2015(05).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应加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探究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法教学策略探究 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浅析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语法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语法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行动研究下的新课程高中英语语法课堂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作者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语法的本质,并对高中语法教学方法的建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改革之路,语法教学出现过两种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和做法:一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语法中心论。它几乎把语法教学当作英语教学的全部,它们的外语教学理念是学外语主要就是学它的语法规则知识,学好了语法就等于学好了外语。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另一种片面的倾向和做法是以交际法为核心的语法无用论,它把以前我国英语教学不尽人意的结果都归咎于语法教学,认为语法教学是造成“哑巴英语”的罪魁祸首,于是淡化、排斥语法教学,外语教学中不教语法。结果学习者又过早地出现了高原现象和化石现象以及汉式英语问题,又造就了“文盲英语”,即听说能力、表达流利性有所提高,但读、写能力和语言准确性严重下滑[1]。1语法的本质

纵观语法概念的发展演变,人类对语言语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全面。基于语法定义的演变,结合多年语法教学经验,对语法我们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一是语法的双重性质:静态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动态功能;语法既是语言的一套规则系统,又是语言的一套有意义的动态功能系统。语法集语言形式、意义、用法和功能于一体。二是从内涵的角度看,除词法、句法外,语法还包括篇章语法。三语法规则的运用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用角度和人的认知角度考虑。

总之,语法研究结果表明语法是有意义的、语篇的、因语境而动态变化的,所以在语法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语法教学只局限于固定的词法、句法结构形式的教学的做法,从新的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语法,剖析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真实作用和可谓外语教学所用的潜能、教学语法。从语法的性质看,语法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要掌握语言不得不掌握语法,它是学习语言不可逾越的环节,也是重要手段。所谓掌握语法是指既理解、学得语法知识规则又能内化运用这些知识规则于实际交际。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排斥语法就办不到了[2]。2对高中语法教学方法的建议2.1 显性与隐性语法教学、演绎法与归纳法结合并用

显性语法教学指教师将语法形式以显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语法项目。教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复杂的外语语言现象。其不足之处是它强调语言形式,却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反,隐性语法教学注意语言的意义和运用,却忽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两者各有优缺点。最好办法是,适合用归纳方式进行教授的语法项目则采用隐性教学法,适合用演绎方式教授的语法项目则采用显性教学法[3]。

新课标主张选用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语法教学法,但不是说对传统语法教学中的演绎法完全抛弃,它适用于较难的语法项目的教学,直接给学生展示语法结构进行系统分解。现行高中教材中的语法项目多是采用螺旋循环式编排,即把较复杂的语法点难度逐步递增地分层次呈现。这种编排对学生理解局部语法知识是有帮助的,但会破坏语法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阻碍学生整体把握语法知识,也可能造成新旧知识的混淆和相互干扰。因此我们教师应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内容做适当的调整,集中,归纳和拓展。在教学语法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加深学生对同一语法项目的整体认识。并时刻注意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其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系统讲解,并引导学生善于归纳分散的复杂语法以形成体系。2.2 任务型语法教学法

任务型语法教学法体现的是“做中学”,指的是在学生了解某语法项目的基本形式和功能后,教师设计融合该语法项目且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在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对该语法的感知、理解、内化过程,激发兴趣的同时使其不知不觉中用英语做事,在实际运用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基本内涵就是将任务型学习理念应用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而进行的实践活动[4]。

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改变目前语法教学过于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状况;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实践,使枯燥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之合作与交流。

当然,并非所有的语法项目都适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应以语法项目的不同特点来决定语法的教授方法。新课标鼓励采用一切适合学生、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2.3交际语法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语法教学也为培养交际能力服务。但就目前学校外语教学的情况,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处处时时有真实语言交际,所以要求语言教学尽可能交际化——模拟交际。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包含语法知识的模拟交际中体验新语法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久而久之,学生理解、运用语法的体验就更深刻。外语语法习惯变成学习者的直觉反应,使语法意识清晰。量变引起质变,当这种刺激反应到一定量时,教师对该语法的解析就能使学生对它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并牢牢储存于记忆,必要时转化为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3结论

语法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高师音乐专业本科学位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音乐的学科特殊性造成学生较为关注技巧及指导教师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部分选题仍存在以下问题。(一)选题过于宏观和宽泛,研究深度不够部分选题过于空泛,选题范围过大的问题,如《最真实的历史歌词与历代生活的特点》,其中历代生活可包括历史上所有朝代与时期,范围过大;选题《中国音乐剧发展历程探究》和《中日古筝音乐风格之比较》两篇选题,前者要梳理中国音乐剧整个发展历程,后者采用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和日本的古筝音乐风格进行研究,几千字的本科论文只能触及浅表。本科生知识储备与学术积累不够深厚,面对过于宽泛和宏观的选题难以胜任,易造成大题小作,未形成对某一领域中某一问题的深入及全面的认识。(二)选题重复现象严重,研究内容单一四届毕业论文部分选题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如近年来流行音乐中“中国风”元素盛行,学生选择《浅谈流行音乐中的戏曲元素》对其进行研究,造成选题扎堆。由于声乐方向学生较多,选题雷同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选择共鸣、呼吸、咬字吐字等较老的选题进行研究,类似选题共有30余篇,缺乏创新性。电影音乐领域大多数选题就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及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展开论述,从相同视角对不同的电影进行研究,所用理论问题大致相同,易出现抄袭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三)选题措辞不够规范部分选题明显存在语法和用词上的问题。如浅析《美声唱法中演唱中文歌曲的必要性》,选题表意不清;如《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罗西娜之比较》语言表达不够凝练;《钢琴演奏左手的风采》中名词与动词位置颠倒;《关于音乐的心育功能探讨》中“心育功能”不是规范的学术用语。

加强高师音乐专业选题质量的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高师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量化分析及存在问题的探讨,结合笔者的音乐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一)从制度层面,可实行“双导师”指导制高师音乐专业指导教师部分侧重于实践、部分侧重于理论研究,侧重实践的教师技能性较强,侧重理论研究的教师学术性较强,可两两组合实行“双导师”制。学生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论文选题较多,而高校论文指导教师理论性较强,对一线实际教学情况了解较少,也可将其与基础音乐骨干教师进行两两结合。这样可全方面对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论文给予指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从技术层面,可建立论文选题资料库高师音乐专业可采用计算机将往届学生的论文题目进行整理,并对历届选题进行量化统计与分析,做出选题各领域统计分布图,引导学生向选题较少的领域和新兴领域进行研究。论文选题的重复、相似现象除了在不同届出现,也可能会出现在同一届,要对本届论文选题进行实时更新予以公布。(三)从指导教师层面上,积极进行选题引导论文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积累和开阔学术视野以引导学生,也可引导学生选择容易着手的论文类别,综述类论文是就某一问题的现有研究进行整理与述评,对于大多数从未写过学术论文的同学而言较为容易上手,如《2007年—2010年中国音乐类学术期刊声乐论文研究综述》等。调查报告类论文学生可对家乡的地方戏曲剧种或剧团进行调查,学生只要切实进行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则不会出现抄袭现象,如《由太康道情剧团实地调查所引发的思考》等。(四)从学生层面上,努力拓宽学术视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应意识到毕业学位论文的意义,并认识到选题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重学术论文的阅读与研讨,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注重选题的创新性。高师音乐专业院校应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切实提高学生论文选题质量。学生则应勤于关注学科发展,注意学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结合实践早日着手考虑选题,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选题,写出符合高师本科院校要求的高质量论文。

上一篇:汉语言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电设备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