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范文

时间:2023-11-01 00:24:55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篇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即食食品的消费席卷全球。看起来简单的即食食品所包含的配料其实非常复杂,有许多种类。比如一块英国人常吃的肉馅土豆饼中就有50多种不同的配料,包括提升食品鲜味的、起乳化作用的、增加稠度的等等,这些都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如果失去了这些添加剂,食品的味道将大不如前。而在即食食品席卷全球的同时,一股崇尚自然的风气也吹向大众,在越来越多的人眼里,只有天然的食物才是无害、有营养的,任何含添加剂的食品都变得对健康有害了。

其实,对于食品添加剂,很多人都缺乏科学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现在我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抗氧化剂、合成甜味剂、食用香料等。

很多人只知道食品添加剂中的香精、糖精、色素、防腐剂,并认为是有副作用的、有毒的化学合成物,不是食品的正常组分,最好少用或不用。食品添加剂的积极作用常被忽略。举例来说,添加剂中的维生素类、阿斯巴甜、番茄红素等本身就是天然食物的组成成分,也是人体可利用的营养成分。如阿斯巴甜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做糖的代用品,其成分是人体正常需要的18种氨基酸之一,在人体内代谢不会升高血糖,而且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而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已证明对防癌、抗衰老有一定功效。而且,国家批准使用的大多数食品添加剂是低毒性的合成物,以山梨酸为例,一个体重50公斤的成人每天摄入210克才可能产生毒性反应,远远高于日常的使用量。

我们常常在食品成分介绍中看到“天然色素”“天然香精”等类似的字样。其实,“天然”并非等同“安全”,“天然”安全性也并不一定高于“合成”。在很多情况下,无论天然与否,只要使用适当,食品添加剂还可以有利于健康,比如营养强化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核苷酸)、食物纤维(增稠剂)、可以被人体吸收消化的有机酸、酯(香料)等,这些都是食物的正常成分,若这些都不含反而是不正常的。

食品添加剂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安全性仍是其命脉。食品添加剂在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指标及安全性检测。对于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各国都有严格规定。这些规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严密的毒性评价基础上的。国际上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毒性评价指标为ADI值,即每日允许摄入量,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规定的,即依照人体体重,摄入一种食品添加剂无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在这一安全剂量内,每天摄取直到终生,对人体都是安全无害,不会造成副作用(慢性中毒)的。

但是,过期的食品添加剂、长期过量食用食品添加剂、已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等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即使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使用中还有量的限制,离开“量”去谈食品添加剂的毒害或安全性是不科学的。过量摄取某种添加剂势必会造成很多副作用。无论是天然还是合成的化学物质,呈现中毒等效应都有一个相应的剂量,只有达到这一剂量才起作用。如超标使用甜味剂、膨化剂和防腐剂,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严重的可能致癌。色素使用超标(如酱卤类制品、灌肠类制品、休闲肉干制品等),会对人体主要脏器造成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食品中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更大。有些商家为了追求食品的香、酥、脆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不但不按照国家食品标准添加,而且常常使用化工材料代替天然的添加剂。这些超标使用添加剂的小食品可导致过敏、畸形、癌变或细胞组织的突变。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肝脏的解毒能力较弱,如果食用了这些不合格的食品,儿童就会对超量使用的添加剂产生过敏反应。而许多家长对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严重危害性毫无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症状,就诊时病因还无法查明。临床调查显示,血液病患儿中一半以上平时偏好小食品。由于儿童免疫功能较弱,化学物质超标可导致儿童基因突变,从而引发疾病。国家对儿童小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疏松剂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都严格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大用量,但一些不法商贩经常过量使用化学制剂。这些化学制剂在人体中累积到一定量后,便会严重危害健康。

食品添加剂篇2

搞清食品添加剂的真相,走出种种认识误区,对于“以食为天”的芸芸众生来说,乃是一件关乎健康的大事情,丝毫不能马虎。

食品添加剂的真相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为改善食品的品质与色、香、味,以及防腐与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物质。天然的全称为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安全度高,成本也高,使用受到限制;而化学合成物质则是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属于化学类添加剂,成本较低,应用广泛,安全性稍差。

目前,国内批准使用的添加剂已有1900多种,低于美国(2500多种)而高于日本与欧洲(1100多种)。按用途可简单地分为以下几大类:

为改善食品品质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剂、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

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而加入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稳定剂、乳化剂、消泡剂。

为提升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强化剂。

不难看出,食品添加剂在丰富食物品种、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不可或缺。如防腐剂(以山梨酸钾为代表)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需氧菌的活性,并可防止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的生长与繁殖,保障冷藏肉品的安全;抗氧化剂(以异山梨酸钠、维多酚等为代表)可确保植物油、油炸食品以及饼干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供人们长时间储存享用;着色剂(如色素)与香料则可满足你随时吃到各种口味的巧克力,以及琳琅满目的糕点的口欲与眼福。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就更不用说了,可使普通食品的养分种类与含量得到一定地提升与扩充,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是典型例子。不妨设想,一旦添加剂退出食品市场,我们的餐桌将变得何等单调甚至荒芜,孩子的营养与健康将遭受多么大的损失。

其实,我们这个民族与添加剂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早在汉代出现的豆腐就是由卤水点出来的,卤水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红酒,也是借助了红曲色素之功而大放光彩的,这也是祖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之一,其价值不比火药等4大发明差多少。所以应公正看待食品添加剂的功过,消除种种误解与偏见。

至于近年来频频亮出的食品安全红灯,罪不在食品添加剂本身,而是不法商人违规使用所致。就说“苏丹红”吧,本是一种工业染料,并非食用色素,当然要出事。“吊白块”与“瘦肉精”等事件也都是“鱼目混珠”惹的祸。总之,只要在品种与数量上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不容置疑的。

算算你吃了多少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广泛存在于加工食品中,除了少量天然野生食物外,我们日常所吃的90%以上食品都含有添加剂。究竟有多少呢?不妨算一算。

以面包为例,从最初的面粉到最后烤制成功,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添加剂。如第一个环节制作面包粉,需要加用面粉增白剂、强筋剂、面包改良剂。表面看只有3种,但其中的面包改良剂一种就可细化出20多种添加剂,包括复合酶制剂、复合乳化剂与天然植物胶等。第二个环节是为面包“美容”,以提升卖相。首先要加入色素,使其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或褐色;其次是加入乳化剂与膨松剂,令面包松软可口;同时,为诱惑顾客的购买欲则要加入香精,若为奶油面包还得使用抗氧化剂……待一系列添加剂都各自到位后,令人垂涎欲滴的面包才告完成。你瞧,一块面包的生产流程简直就成了40多种添加剂的“上岗”过程,可谓触目惊心吧。其他食物又如何呢?请看清单:

火腿三明治(由面包、鸡蛋、火腿、蛋黄酱、生菜组成):乳化剂、酵母粉、抗氧化剂、调味料、酸碱调整剂、甘氨酸、磷酸盐、酪蛋白酸钠、增稠剂、发色剂(亚硝酸钠)、着色剂(类拿胡萝卜素、胭脂红)、香料等,不下于50种。

猪肉咸菜便当:调味料、酸碱调整剂、甘氨酸、增稠剂、焦糖色素、甘油脂肪酸酯、酸味剂、山梨糖醇、壳聚糖、抗氧化剂、香料等,不下于20种。

速溶咖啡(由咖啡粉末、奶精、砂糖组成):乳化剂、增稠剂、酸碱调整剂、焦糖色素、香料等,将近10种。

桶装面:调味料、磷酸盐、蛋白水解物、增稠剂、乳化剂、红曲色素、栀子色素、抗氧化剂、碱水、酸碱调整剂,约在10种以上。

海带饭团:调味料、甘氨酸、焦糖色素、增稠剂、山梨糖醇、甘草、甜菊糖、多聚赖氨酸,添加剂品种不逊于桶装面。

速冻面点食品(汤圆等):糖精钠、甜蜜素、山梨酸、苯甲酸。

袋装沙拉(由生菜、胡萝卜、洋葱、金枪鱼、玉米等组成):乳化剂、增稠剂、类胡萝卜素、酸碱调整剂、调味料、抗氧化剂,

奶粉:抗氧化剂、氢氧化钾、柠檬酸、碳酸氢钠、磷脂、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约在6种以上。

低盐咸菜:酒精、调味料、酸碱调整剂、甜菊糖、糖精、抗氧化剂、山梨酸钾、着色剂、酸味剂、磷酸盐、增稠剂,与猪肉咸菜便当差不了多少。

酱油:包括酿造酱油、配制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料等3种,后两种添加剂较多。配置酱油有酒精、氨基酸、焦糖色素;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料有焦糖色素、增味剂、乳酸、香味剂、防腐剂。

食醋:防腐剂。

鸡精、味精:谷氨酸钠、香精、呈味核苷酸二钠。

运动饮料:酸味剂。

豆奶:增稠剂。

蛋黄派:乳化剂。

方便面:着色剂、抗氧化剂、增稠剂。

假如你来份火腿三明治加1杯牛奶(奶粉)做早餐,午餐来份猪肉咸菜便当与1杯速溶咖啡,晚餐来份海带饭团,宵夜来份袋装沙拉,另外喝点运动饮料,吃点蛋黄派小零食,加起来你会大吃一惊:一天的添加剂摄入竟接近百种之多。

趋利避害6个细节

不容讳言,添加剂毕竟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而是正宗的化学物质,少量长期摄入也可能有潜在危害,过量摄取则危害更大。如长期过量摄人防腐剂,轻者流涎、腹泻、肚痛、心跳加快;重者胃、肝、肾等器官受损;广泛用于饮料、果酱、果冻、蜜饯、奶茶、葡萄酒中的甜蜜素、柠檬黄、胭脂红等属于偶氮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致癌性;膨松剂含铝,长期慢性积累可降低免疫力,伤害神经诱发痴呆症,甚至致癌;木糖醇对胃肠有一定刺激,易在肠壁积累诱发腹泻;护色剂(如亚硝酸钠)过量食人可麻痹血管与呼吸,并有可疑致癌性;抗氧化剂(如D-异抗坏血酸钠)过量摄入可导致一系列肠道与皮肤病;增味剂(谷氨酸钠)对人体神经功能有抑制作用,多食可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等症状;酸味剂(如柠檬酸)太多可导致钙的流失,不利于儿童的骨骼与神经发育;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可造成苯的积累中毒,引发肝病甚至癌变。

那么,有没有办法趋利避害呢?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并建议你抓住6个细节:

1 多吃天然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肉类、粮食等,少吃加工食品,孩子尤应坚守这一原则。多在家中进食,减少饭店的用餐次数。烹调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不要加入太多味精、鸡精等调味料。

2 优选加工食品,如到大超市选购正规厂家的大品牌产品。购买时要细看标签,以添加剂含量少、加工程度低、保质期短、最接近天然状态的品种为优。尽量避开过分鲜艳(色素多)、香味太浓以及小作坊生产(可能违规增加添加剂的品种与数量)的产品。

3 对加工食品进行改造。如酸菜、酱菜、泡菜(含二氧化硫、乙二烯酸、抗氧化剂)、冷藏肉品(含亚硝酸盐)等,可先用清水冲洗5分钟,以减少盐分及添加剂含量;再蒸煮5~10分钟,可将添加剂含量减到最低程度。

4 经常调整食品种类,切忌长时间吃某一种加工食品,防止某些添加物质在体内累积。同时多吃菠菜、青椒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以及木耳、香菇、胡萝卜、海带、绿豆等有排毒功效的食物,前者可冲淡各种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后者有利于将添加剂及时排出体外。

5 不要受“纯天然”忽悠。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是现代食品工业所必须的,不存在纯天然加工食品,标注“不含任何添加剂”是一种不正当帝争手段,目的是误导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食品添加剂篇3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从现在炒得如火如荼的“苏丹红Ⅰ号”联想到过去的“吊白块事件”,这些食品添加剂都被检测出来对人体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食用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吗?”甚至有人下结论认为食品添加剂就是一种毒药。殊不知,这是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当真正认识了食品添加剂,学会正确地识别食品添加剂,我们就会明白,其实食品添加剂并不可怕。

何谓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的品质包括色、香、味等,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1)。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涵盖了防腐剂,甜味剂,食用香料,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增稠剂等,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用途也不相同2)。论文检测。在食品中适量使用防腐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如山梨酸、苯甲酸(钠)等,在食品中适量使用着色剂,漂白剂可以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明显提高食品的感观质量,如胭脂红、柠檬黄、二氧化硫等,在食品中适量使用使用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所制成的无糖食品可满足糖尿病人的需求,所以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一种市场的消费需求,

食品添加剂开发和生产已经成为食品工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食品添加剂若使用不当,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比如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就会引起蓄积中毒。为了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工作。论文检测。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法》中也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使用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有些食品添加剂是限用和禁用的,苏丹红就属于禁用的一种,同时对使用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标示也有明确规定,若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进行标示,具体的标示方法也有明确规定,如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属于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则要标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如使用了防腐剂苯甲酸就必须在标签上标出"苯甲酸",而不能仅标出"防腐剂"3);其他食品添加剂则可以只标出所用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只标出其所属的种类名称。如使用了酸度调节剂柠檬酸就可以在标签上标出"柠檬酸"也可以标出种类名称"酸度调节剂";若食品中添加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着色剂时。则必须将所使用的着色剂代码都详细的标示出来,如姜黄、诱惑红、亮蓝的代码分别是102、012、007则应在标签上标出"着色剂(102、012、007)"。

我国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将经过科学评价是安全的、国际已经普遍使用的一些食品添加剂纳入使用标准,卫生部也会根据食品添加剂的最新评价结果,修订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或做出禁止使用的决定,并予以公布。论文检测。因此只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消费者能够正确识别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就不会可怕,只要充分发挥食品添加剂的有益作用,就能够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市场沫上一道靓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10.30实施

2.《营养与食品安全》 郭卫红 2005.3 复旦大学出版社

3.《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7718-1994

 

食品添加剂篇4

一、食品添加剂的含义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二、我国的食品添加剂行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的食品工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多种口味的需求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但是食品添加剂“双刃剑”的性质,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它在满足我们食欲的同时,自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较大的伤害。

1.合格原料对人无害,非法添加等同下毒

非食品添加剂一般属于工业使用的添加剂,是卫生局所明令禁止使用于食品行业的添加剂。当然,即使经过政府准许使用的添加剂,也应该按照规定使用用量和范围,否则也属于违法行为。换一句话就是,按照规定不允许添加某种添加剂的食品,应该坚决不能放入某种添加剂。例如,婴幼儿食品里禁止添加防腐剂、合成色素、合成香精等,那么绝对一种也不能添加。另外,即使准许在某类食品里添加一种食品添加剂,应该按照规定添加符合使用数量。添加过量一旦被检查出来,就要作为不安全产品被处罚。

2.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有各种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种类和范围,超出这些范围和品种就是不合格的产品,常见的例如:甜蜜素、糖精钠等在膨化食品中或者甜点中经常使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拿包子里含有的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来说,过氧化苯甲酰分解后生成苯甲酸进入人体后,经过9~15小时,可与甘氯酸形成马尿酸从尿液中排出,不会在体内积蓄。但是,如过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会使面粉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还会产生苯甲酸,苯甲酸要在肝脏中进行分解,长期过量食用会损害肝脏功能。

三、食品添加剂行业现状改善

整个食品添加剂行业虽然存在着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有的无法避免,有的却是人为造成的。

1.权威食品安全信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食用安全,要加大添加剂的管理力度,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力度。统一规范食品的卫生安全法、管理办法、规范等条例等内容,迫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完善其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模式,做到生产、使用、管理科学规范。

2.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建立食品安全营养评价体系

医学院校对于食品卫生、食品营养等都有研究,而轻工业院校注重食品的加工工艺和食品设备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二者应该注重交际,如果可以联办食品卫生专业,那培养的食品专业人才将是更加全面的。

食品添加剂篇5

近几年来,“食品添加剂”的日子是真心不好过啊。

它们的迅速“蹿红”,除了占据了各大主流报纸杂志的版面以外,更多的是引来了人们质疑与惊恐的目光。

它们一次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每一个“家族成员”的曝光,都让人们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揪心。

人们开始慢慢地对它们失去了信心,开始排斥一切食品添加剂,开始谈“剂”色变,生怕下一个“中招”的就是自己。

曾经有个人在网上发起了关于“是否禁用面粉增白剂”的调查,结果是90%以上的参与者都要求禁用面粉增白剂。这给了主管部门巨大的压力。有评论家表示,如果搞一个“是否禁用所有的食品添加剂”的调查,结果或许也一定会是禁用食品添加剂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胜利。

既然人们如此齐心,食品添加剂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恐慌,干脆就禁用这些让人揪心的食品添加剂吧。

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将会是什么情形?

我们将再也吃不到火腿肠、香肠、熟肉罐头等熟肉制品。熟肉制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是因其能够满足人们对肉制品的口味和口感的要求,且易储存、携带。而这些熟肉制品所具有的这些特点都是依靠食品添加剂来实现的。肉质品中容易滋生致病细菌,为了抑制这种细菌的生长,肉中会加入防腐剂;为了保证口感良好,在加工过程中就需要加入一些磷酸盐之类的物质来保持肉中的水分不易流失。熟肉制品有不同的风味,这就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香料,来达到人们对肉制品口味的要求。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这些熟肉制品就无法生产。或许,我们可以用烘干或者风干这类传统方法生产制作香肠。或者为了保证肉的品质,将肉用油炸过之后,再密封起来。这些不用食品添加剂制作出来的肉制品倒也能吃,只要多加一些盐就可以保证肉的品质,但是即便这样腌制之后也会产生致癌物质。那么发明了“传统方法”制作熟肉制品的古人为什么就没有得过癌症?或许古人即使得了癌症,也会被当作“疑难杂症”来医治。现代科学的统计数据和试验已经证实这些“传统”和“无添加”的肉制品,会明显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而我们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是存在具有“潜在”或“莫须有”的致病因素的可能性。

肉制品吃不成了,那么买点饼干糕点之类的干粮吧。很遗憾,这些东西也没法生产了。且不说为了易于保存加入的防腐剂,为了好看使用的色素,为了口感良好加入的增稠剂等等,即使现做现吃的馒头或者面条,也还是需要面碱才能做出来。虽然先人们可以从湖水、泉水甚至草木灰中得到“天然的面碱”,但是它们的化学结构跟工业生产的面碱一模一样,也还是食品添加剂。更糟糕的是,这些“天然物质”中,还可能附带着砷、铅等重金属成分。虽然这些有毒物质的含量有限,可是跟工业生产的、有良好质量控制的面粉改良剂相比,毕竟潜在风险还是要大很多。

味多美、85度C也不能再经常光顾了。少了膨松剂、发酵改良剂、酶制剂和食用碱等食品添加剂,面包、蛋糕以及提拉米苏、焦糖布丁这类的甜点就不能正常生产了。当然依然可以制做自然发酵或不发酵的面饼,像是当年游牧部落随身携带的主食,以及我们先民们出远门包袱里放的烙饼,这种烙饼虽然能供果腹,但对于口味就不要有太高的奢望了。

早上急着上班,去胡同口或者路边早点摊买早点的习惯,您也为了“食品安全”戒了吧。好吃的豆腐脑,必须要有凝固剂,不管是石膏、卤水还是葡萄糖酸-δ-内酯,它们都是食品添加剂。豆腐脑、豆花、豆腐以及以豆腐为原料的各种食品,也都将成为“非法食品”。我们就只能凑合喝点豆浆或者粥,再配上几根油条了。可是油条更糟糕,传统的油条所使用的明矾,本来就含有“神经毒剂”――铝,虽然说含量小,但它也对人体无益。而那些后来开发出来的“无铝油条”,则需要更多的膨松剂。

馒头(含酸度调节剂)、大饼(含膨松剂和酸度调节剂)、油条(含膨松剂)、豆腐脑(含葡萄糖酸-δ-内酯)、面条(含酸度调节剂)……这些食物都将不复存在。当然仍可以用米饭和米糕类食物填饱肚子,但不能再配上可口的酱菜了,因为少了防腐剂,绝大多数佐餐小菜都会迅速霉变。

现成的吃的没有了,喝的就更不复存在了,巨大的饮料工业也将面临崩溃。因为饮料里,防腐剂、保鲜剂、乳化剂、香精,这些物质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饮料都没有了,那就只能喝水了。而“纯净水”,其实也并不“纯净”――它必须经过灭菌处理。任何的灭菌技术,总会有一些“助剂”残留下来。虽然这些助剂不在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内,但是它们的作用也与食品添加剂差不多,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使用的“化学物质”。既然添加剂没有了,那么助剂也就更不应该存在。盛夏之际,只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茶水将是唯一可饮用的消暑饮品。没有了乳化剂、增稠剂,我们再也吃不到香甜诱人的冰淇淋了。

现在看来,没有了食品添加剂,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都将不复存在。所以,当我们消除了一切食品添加剂,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吃?如果不禁用食品添加剂,我们还要继续与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打交道”吗?让我们先追根溯源了解一下何谓食品添加剂。

了解食品添加剂

其实,早在两汉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食品添加剂”了。

相传豆腐的出现归功于西汉淮南王刘安,他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的雏形。由于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出现后,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后,终于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

豆乳到豆腐是经历了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的。由于黄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形成了“胶体”溶液。如果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就必须加点“料”。所加入的石膏其实就是硫酸钙,它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形成白花花的豆腐脑。再将豆腐脑的水分挤出,就有了最终的成品――豆腐。这种点豆腐的方法流传至今,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豆腐不再使用传统的盐卤,而是使用葡萄糖酸-δ-内酯来凝固豆腐,所生产出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内酯豆腐。

镇江有道著名的菜肴,名叫“镇江肴肉”。有关于这道名菜的来历还有一个遥远的传说。相传在三百多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夫妻酒店。一天店主买回四只猪蹄,准备过几天再食用,因为天气炎热怕猪蹄变质,便用盐将其腌制。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妻子会误把为父亲做鞭炮所买的一包硝当作了精盐。直到第二天妻子找硝准备做鞭炮时才发觉,店主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连忙揭开腌缸一看,只见蹄子不但肉质未变,反而肉板结实,色泽红润,蹄皮呈白色。他为了去除猪蹄上硝的味道,一连用清水浸泡了多次,再经开水锅中焯水,用清水漂洗。接着将处理好的猪蹄入锅加葱姜、花椒、桂皮、茴香和清水焖煮。店主夫妇本想用高温煮熟猪蹄解其毒味,没想到半个时辰(一个小时)过后锅中却散发出一股极为诱人的香味。之后“硝水”就成为了制作“镇江肴肉”的配料之一。硝水是含有硝酸钾或硝酸钠的溶液,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护色剂,使用护色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肉制品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不分解、不破坏,呈现良好的色泽 。

不仅在我国,在国外也是如此,人们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巧遇食品添加剂”。

欧洲有做梨子酱的传统。但是去皮捣碎的梨很快就会变成褐色,不仅难看,味道也会受到影响。有经验的主妇会在其中加入一些柠檬汁,这样梨子酱就能保持“新鲜”的颜色。不仅是梨, 其实苹果、香蕉、土豆等去皮之后,都会很快变色。变色的原理是:水果蔬菜中都含有不等量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多酚化合物就暴露在了空气中。它们很容易被氧化,生成一类叫做“醌”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此外,许多多酚化合物被认为“营养价值高”,变成褐色素后其价值也就随即失去了。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使其保持本色。这里的柠檬汁,起到的就是食品添加剂中“抗氧化”的作用。在食品工业中,用柠檬汁效率不高,又很麻烦。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它的作用机理,当然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了。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中,很多就添加了抗坏血酸来保持色泽和风味。

追溯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要成为食品添加剂就要符合三点:其一,它是一种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其二,它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其三,它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的品质,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以及满足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其实食品添加剂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比如防腐剂,在食品工业时代之前,人们只能就近购买食品,需要长途运输或长期保存的食物只能采用腌渍、烟熏、风干、发酵等手段。防腐剂的出现使得过去难以保存的食品可以实现长途运输,甚至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以前食用油、麻花、坚果等食品经常会有哈喇味,现在这种情况就少多了,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抗氧化剂。而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等这些甜味剂,它们的甜度比蔗糖高得多,使用这些甜味剂不但可以降低食品成本,减少能量摄入,还能够满足糖尿病人对甜食的渴望。

这样看来食品添加剂也不是“毫无用处”,有人会说,既然我们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那我们不要那些坏的食品添加剂,只留下好的食品添加剂不就可以了。这又说错了。实际上,食品添加剂必需是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并且以“法”的形式规定了它可以在哪些食品中添加,其最大使用量是多少。它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食品配料,并无好坏之分。现代的食品工业的发展是绝对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更多的原因是混淆了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把一些非法的食品添加物的罪名扣到食品添加剂的头上。我国政府从来就没有允许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成为食品添加剂。没有获许可的添加剂就是非法添加剂,这些非法食品添加剂在食物中出现完全是那些不靠谱的企业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而造成的乱象,不过不用担心,这些黑心企业也会得到法律的制裁。现在,既然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也知道我们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那么就让我们来消除误解吧。

误解一: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是“问题”食品添加剂

很多人误认为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都是食品添加剂,其实这种误解的根源在于混淆了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添加剂是一个大门类,食品添加剂只是其中的一个集合。添加剂的种类很多,它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涂料添加剂,还有汽油添加剂等。

三聚氰胺是水泥添加剂,是塑料添加剂,是涂料添加剂,但非食品添加剂。

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代名词,它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 “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因而,它也不是食品添加剂。

苏丹红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这种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所以它不是食品添加剂,而属于化学染色剂。

误解二:保质期的长短与防腐剂的多少有关

购买牛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牛奶的保质期各有不同,贮存方法也不同。有的即使放在冰箱里面贮存保质期也只有3天,有的却可以放在常温下保存45天。很多人可能觉得能存放45天,必定是大量防腐剂在发挥功效。其实,认真阅读牛奶盒的配料表你会发现,即使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有些牛奶也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很久。这是因为常温牛奶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物理方法进行无菌处理。也就是采用UHT的方法(超高温瞬时灭菌),将食品瞬间加温至137℃并停留约4秒钟,不但能够有效杀灭微生物,还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

而且,常温液态奶的生产和包装都在严格密闭和无菌的设备环境中完成,对卫生、温度、湿度甚至气压都有明确要求,以减少和避免生产、包装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包装食品都需要添加防腐剂,才能为我们提供长久的保鲜功效,以避免微生物和我们“争抢”美味。

误解三:食品添加剂越多,毒性越大

数添加剂个数是个有趣的现象――“一支雪糕有19种添加剂,25克蛋糕含17种添加剂,中国人每天吃近百种添加剂,长期食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危害尤其严重。”这是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因为正规企业需要按国家规定把使用添加剂的情况标注在商品包装上,而这却被当成负面新闻进行报道。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归根结底是要看用了多大的量和吃了多少,通俗地说就是“剂量决定毒性”,与使用的品种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只要符合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可能会有人担心,多种食品添加剂同时食用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科学家的确没有把所有可能的食品添加剂组合拿来研究一遍,也不可能这么做,因为 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就可以有亿万种组合。但是科学家对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风险评估,并通过留下足够的安全系数、严格规定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方法来确保安全性。

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评价就已经考虑了“大量”的问题,这个“大量”可以形容为“把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的剂量,再除以保护系数(一般是100倍),作为对人体安全的剂量。而“长期”更是以“终生”、“每天”的长度和强度来衡量,加上上述的保险系数作为制定标准的科学依据,因此只要按标准使用,其安全性都是有保障的。

然而,长期大量吃某种食物仍然可能存在健康风险,任何食物都是这样,哪怕是“无添加”的。比如媒体报道的长期喝碳酸饮料喝死人了,但这并不能怪饮料里面的食品添加剂,饮料中“纯天然”的蔗糖能量摄入过剩可能才是主因。某环保机构的《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指出:零食中的食品添加剂对儿童健康不利,这也是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真实情况是零食摄入过多,会影响孩子正常膳食营养摄入,这当然对健康不利。

误解四:全球有统一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添加剂在欧盟禁止使用,而中国还在使用”,也有些报道会说,“在国外的限量是XXmg,而我国限量比国外高”。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种食品添加剂,批准使用的前提都是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认为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后才会被准许使用。至于某个国家让不让用、如何用,那只是管理上的取舍。

有些食品添加剂是我国特有的,仅在我国范围内允许使用,比如竹叶抗氧化剂、茶绿色素、茶黄色素等。我们有些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是严于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的,比如我国果冻中使用山梨酸钾(防腐剂)的限量是每千克0.5克,而欧盟的限量是每千克1克。还有一些食品添加剂是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允许使用的,而我国并未批准使用,比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剂)在国际标准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标准中都可以使用,而我国已经禁用。再比如焦糖色,我国不允许用于面包中,而欧盟是允许用于麦芽面包中的。国际标准允许TBHQ(抗氧化剂)用于食用冰中,我国则不允许使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误解五:“不含防腐剂”、“零添加”的食品最安全

一般消费者认为“不含防腐剂”、“零添加”更安全,一些商家也瞄准了这一点,使用这样的描述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同时还能保证自己的产品卖个好价钱。

实际上,防腐剂主要是用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否则有些食品还未出厂就坏掉了,甚至还可能产生毒素。从这一角度讲,防腐剂使我们的超市货架更丰富,也使我们的食品更安全。而且凡是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防腐剂都经过安全性评价,规范使用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

也有一些天然食品本身就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因为它们不会给腐败微生物提供宜居环境来“生儿育女”,比如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因此这些食品声称“不含防腐剂”完全是一种营销策略。

至于“零添加”就更不靠谱了。首先,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下已经很难找到,至少在整个加工工艺链条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几乎不可能。其次,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本来就有保障安全的作用,“零添加”绝不可能在安全性上变成“优等生”。当然,只要消费者愿意为这个营销噱头买单,这样的产品就会继续在市场上生存。

误解六:催熟剂也是食品添加剂

你一定还记得小时候,为了尽快地品尝到甘甜的柿子,会将青色的柿子放进米缸中等待它们快点变甜的乐趣吧?原来,将要成熟的植物会释放出乙烯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而乙烯作为植物“成熟激素”的秘密被揭开后,人工合成乙烯就被广泛用于水果催熟了。

这种催熟的过程或者说是这种为了催熟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它只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蔬果的品质。

误解七:绿色食品绝不含食品添加剂

如果通过以上对食品添加剂的了解,你还是对它心存芥蒂,而转头选择绿色食品,以此来避开食品添加剂的话,那么你就又错了。

绿色食品和不含食品添加剂是不能够划等号的,不要被“绿色”二字误导。绿色食品是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的,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类似的食品在其他国家被称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在我国,绿色食品被分为A级和AA级两个标准。A级绿色食品为初级标准,是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的,也就是可以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AA级绿色食品为高级标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但可以添加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所以即使选择了绿色食品,还是逃不开食品添加剂。

大多时候,人们的恐慌都源自对事物的不了解,因此不应当横加指责那些不了解的食品添加剂。当我们了解了食品添加剂,就会发现它其实并没那么可怕。所以别再为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揪心了。

教你看懂那些拗口的专业名词

柠檬酸,柠檬酸钠,无机磷有磷酸,乳酸钙,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苹果酸,酒石酸,罗汉果甜苷,山梨酸钾,亚硝酸盐,乳酸,胡萝卜素,叶绿素,紫胶红,胭脂虫红,日落黄,胭脂红,柠檬黄,谷氨酸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磷酸三钙,二氧化硅……这些看似熟悉又陌生、像天书一样存在的专业名词都是食品添加剂。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个庞大家族的“家谱”细数出来,但是可以先读懂这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做到心中有数。

柠檬酸、柠檬酸钠、苹果酸、酒石酸、无机磷有磷酸、乳酸钙、碳酸钾,这类物质经常会出现在可乐、七喜这类饮品的配料表中。他们属于酸度调节剂类,是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

亚铁氰化钾、硬脂酸镁、磷酸三钙、二氧化硅、微晶纤维素这五种物质是我国允许使用的抗结剂。它们一般添加于颗粒、粉末状食品中,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状态。如:制作冰淇淋时会加入抗结剂,防止冰渣的形成,改善其口感。

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 、甜蜜素、罗汉果甜苷,它们是甜味剂。这些食品添加剂会经常出现在糖果、蜜饯、果脯、饼干糕点的配料表中。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平时食用的蔗糖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患有苯丙酮酸尿症(PKU)的人群不适合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因为苯丙氨酸(PA)是阿斯巴甜的主要合成物之一,它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患有苯丙酮酸尿症的这类人群不能对苯丙氨酸进行正常代谢,并且过多的摄入苯丙氨酸会对他们的大脑造成损害。

山梨酸钾、亚硝酸盐、乳酸、对烃基苯甲酸,他们属于防腐剂类。看到亚硝酸盐请不要惊恐,它是安全型的,毒性仅为食盐的一半。

胶姆糖基础剂是用来制作口香糖和泡泡糖的食品添加剂,它赋予口香糖和泡泡糖等胶姆糖起泡、增塑、耐咀嚼的特性。这就是泡泡糖和口香糖在口腔中不溶解、不粘牙,而且会随着牙齿的咀嚼任意改变形状的奥妙所在。

食品膨松剂,它们的作用是使产品发起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蓬松、柔软和酥脆的性状,如在生产膨化食品时,可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硫酸铝钾(钾明矾)或硫酸铝铵(铵明矾)就是常用的膨松剂。

在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等食品中使用的茶多酚就是天然的食品抗氧化剂。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是防止或延缓油脂或食品成分氧化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常见的抗氧化剂有茶多酚,生育酚,丁基烃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烃基甲苯(BHT)。

羧甲基淀粉钠经常出现在冰淇淋、雪糕、酱制品的配料中。它们的作用是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其呈悬浮状态的作用,是一种常见的增稠剂。

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是赋予食品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如常见的天然色素:胡萝卜素,叶绿素,紫胶红,胭脂虫红,微生物类色素红曲红等;化学合成着色剂:日落黄,胭脂红,柠檬黄等。

木瓜蛋白酶、α-淀粉酶制剂、精致果胶酶、β-葡萄糖酶等被称为酶制剂。酶制剂的应用可提供新的食品品种,同时还可以简化原有的生产工艺,增加产品产量,改善产品品质,降低原材料消耗并消除环境污染。食品酶制剂的独特之处,就是可以催化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改进食品加工方法。在食品工业中,酶制剂主要用于淀粉加工、乳品加工、果汁加工、烘焙食品、啤酒发酵等。

二氧化钛――你不仅可以在食品添加剂里看到它,也可以在修正液的配料表里看到它。它是一种色素,是世界上最白的东西,1克二氧化钛可以把450多平方厘米的面积涂得雪白。基于此,一般食品只用上一点点就可以增白了。二氧化钛,无毒无害,不会在人体蓄积。当然,不合格的二氧化钛含有铅、砷、锑、汞这些“面目狰狞”的坏东西。

谷氨酸钠、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这些是我国允许使用的增味剂。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有时还被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

食品添加剂篇6

一、总体目标

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全面整治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和使用,坚决依法打击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生产销售非法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有效遏制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健康发展。

二、实施步聚

加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整治与规范力度,集中利用4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专项整治的目标任务。

(一)自查自纠阶段(年12月10日-年月日)

1、畅通投诉渠道。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各自网站或采取其他方式及时公布食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电话或电子邮箱。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及时追踪调查,对举报属实者予以适当奖励。

2、业主自查自纠。按照卫生部等国务院九部门联合的公告,明确专项整治的目的、范围和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公告要求,督促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单位以及餐饮经营单位对食品中添加和使用非食用物质和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进行自查自纠。

3、部门摸底排查。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迅速摸清和掌握各自监管范围内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企业、销售单位以及餐饮经营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调查摸清各自监管范围内非法食品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易被添加的食品类别,及时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送相关信息,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收集、分析和汇总,并及时通报至有关部门。

4、加强重点抽检。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监管职责、监管对象和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抽检工作,要根据以往食品安全监督监测和投诉举报等渠道发现的非法食品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线索,制定食品抽检计划,确定抽检的重点品种、重点食品类别。

5、汇总整理分析。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汇总、归类以往发生的各种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查找监管制度漏洞,完善管理措施。

(二)清理整顿阶段(年月日-日)

1、依法查处。根据第一阶段掌握的情况,各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开展突击检查行动,依法严厉查处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

2、追根溯源。各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发现的问题,追溯非法食品添加物源头,依法严厉查处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有效措施切断非法食品添加物的供应链,严防流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3、清理规范。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清理未列入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仍在违法使用的食品添加物品种,依法严厉查处以非食用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销售的行为。

(三)规范巩固阶段(年日-日)

1、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建立针对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非法食品添加物和不合格添加剂快速追查溯源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2、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行为。进一步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严把食品添加剂企业审查关,严厉查处企业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监督力度,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为。依法取缔非法食品添加物加工销售的黑窝点。严格食品添加剂运输、仓储的管理,切断非法食品添加物的供应渠道。具体工作由区质监局牵头负责落实。

3、规范食品添加剂经营行为。整顿规范食品添加剂经营行为,严格索证索票、购销台帐等规章制度,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销售食品添加剂的窝点,重点查处经销非食品添加剂冒充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及过期变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禁止经销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明或包装、标识、说明不符合要求的食品添加剂。具体工作由区工商局牵头负责落实。

4、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建立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加强餐饮经营单位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督促餐饮经营单位严格落实采购食品添加剂索证索票制度。要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的日常巡回检查和监督抽检,发现仍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售非法食品添加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从重处理。具体工作由区卫生局牵头负责落实。

5、规范农业畜禽、水产养殖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继续做好整顿奶站的工作,规范奶站管理,严厉打击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非食品添加剂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加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监管力度,坚决取缔“三无”饲料生产企业,打击在饲料中违法添加和滥用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产品中使用违禁药物等问题。具体工作由区农业局牵头负责落实。

6、增进企业诚信自律。加强食品行业诚信和自律机制建设,组织有关食品行业协会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和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区政府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经贸委、农业局、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分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杨耀文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指导、协调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本系统的专项整治具体实施方案、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单位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加大打击力度,严查违法行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要及时公布查处结果。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专项整治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向公安部门移送。移送涉嫌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和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等案件,有关职能部门要出具相应的鉴定结论或认定意见。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行为。

3、强化协调配合,形成整治合力。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形成整治合力,提高整治效能。要集中力量,严格执法,重拳出击,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将各项整治措施落实到位。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留问题死角,保证专项整治取得预期效果。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作用,提供相关信息和技术咨询,切实解决专项整治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健全企业诚信和自律机制,促进食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4、广泛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向社会大力宣传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宣传专项整治行动的进展和成效,曝光专项整治中查处的典型案例,让群众了解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专项整治的良好氛围。要组织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食品添加剂篇7

逼仄的空间里,散铺着各式各样的零食,便宜且色泽、口味偏重。通常一到放学时,这里便围满了身着校服的学生。

那是学生们经常光临的小卖部。儿童节前夕,记者对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多个小学、幼儿园分别进行了走访调查。在校园周边,总能发现一到多个小卖部,放学时,学生蜂拥而至。

在大兴区的一所小学外,不到两百米的距离有四家小卖部营业。东城区的一所小学外,还有小商贩推着平板三轮车兜售各种价廉零食和玩具,饼干、方便面、饮料一应俱全。

随机采访中,不少小学生告诉记者,上学路上或放学回家,因为肚子饿,他们都喜欢到小摊上买些零食。冰激凌、火腿肠、奶茶、薯片都是学生喜爱的零食,还有一种叫“辣条”的零食特别受欢迎。

这种辣条在学校周边的小卖部随处可见,种类繁多,但都便宜且味道重。这些辣条多由面粉加工制成,一般都是几十克的小包装,通常一包五毛钱。一打开包装,浓厚的味道很快就散发出来。

记者以每样5毛钱的价格买回了各类小零食,主要有油炸面制品、膨化食品、糖果、小糕点等。多数的外包装上都标注了保质期、食品安全认证标志以及配料等信息,但字迹大多很模糊,有的干脆没有配料表。而一种产品名称为“土豆丝”的调味面制品包装袋已经漏气,包装内部也已经是油迹斑斑。

近年来,校园周边的五毛小零食由于存在安全问题,成为了各地监管部门的重点整治对象。

2011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对调味面食制品进行了监测,发现了60种不合格产品。主要问题有合成色素超量添加、增味剂滥用,以及超范围使用防腐剂。今年4月,四川省质监局对校园周边的糕点、水果制品、冷饮、膨化食品等儿童喜爱的小零食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发现有10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色素、增味剂、防腐剂等超范围添加使用。

即使成为了重点整治对象,校园周围小零食的隐患也一直存在。其实,不止学校周围的小卖部,备受家长信赖的超市,售卖的儿童零食依然存在添加剂隐患。

日前,记者仔细查看了超市售卖的一些儿童零食包装上的配料表,发现很多零食都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方便面、薯片、什锦豆、饼干等食品的添加剂种类数量为最多,有的零食的添加剂多到几十种。

添加剂危害

“我也关注后面的配料,但好多看不懂。也就通过朋友介绍,说哪个品牌的东西质量比较好,我们就去买点儿。”不知道哪些添加剂有什么危害,这是家长们普遍的困扰。

去年6月到7月,国内一家青少年儿童环保教育机构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9个城市,39所学校,对近两万名儿童进行了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的调查,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摄入习惯、频率以及家长和儿童对待含添加剂食品的态度等,并了国内首个专门针对6岁-12岁儿童进行的、有关食品添加剂摄入状况的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凡是大受儿童欢迎的零食,含有的添加剂特别多,方便面、乳饮料、薯片、冰淇淋、火腿肠都涵盖其中。

方便面是广受儿童喜爱的零食之一。调查表明,42%的儿童经常食用方便面,每天1次以上的达6%,每周1次以上的达42%。方便面中的添加剂种类繁多,长期大量食用将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不小的影响。

谷氨酸钠是方便面中一种常见的添加剂,这是一种可能的过敏原,不准在婴幼儿食品加工中使用。它与抑郁、情绪改变、失眠、腹部不适等症状相关,儿童长期食用会危害其消化系统。这种添加剂在薯片中也很常见。

儿童常常无法抗拒饼干的诱惑。调查显示,66%的儿童经常食用饼干,15%的儿童每天1次以上,每天3次以上的达4%。

饼干中含有一种叫做焦亚硫酸钠的添加剂,此物质会杀伤细胞。HACSG(欧共体儿童保护集团)明确规定不准用于儿童,俄罗斯、挪威、奥地利和美国早在1976年就禁止将其用于食品加工中。像此类被国外明令禁止使用的还有冰激凌中一种名为苋菜红及其铝色淀的添加剂。

薯片中含有大量的油分,可为什么我们平时感受不到呢?“薯片中添加的膨松剂、增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大大地掩盖了油和盐的味道,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吃下一整包都不觉得油腻。”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行动专家组组长柴巍中解释。

记者针对市面上常见的薯片做了一个小实验。先取出一片薯片,用打火机点燃。这薯片不仅一点就着,还发出“滋滋滋”的响声,并且有油渗出;薯片开始冒黑烟,有火花出现,油滴也越来越多。滴下的油呈黄色,燃烧完的薯片变成了黑色。

“加入添加剂是食品生产的需要,不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柴巍中解释,“儿童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的发育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肝肾这样的代谢解毒的能力不健全。添加剂作为一种外来的、身体并不需要的化学物质进入儿童的身体,儿童对它就产生了一些有害健康的反应,如果过量那就是对器官功能的伤害。”

标准缺位

在国外,儿童食品添加剂有非常详细的禁止清单;而在我国,某种添加剂是否可以被应用到儿童食品中,其添加范围是什么,都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换句话说,我国没有针对儿童的食品安全标准。

铝被定义为毒害元素,部分含铝添加剂的应用近年来逐步受到关注,不少儿童喜爱的膨化食品、面食中都添加。2011年,我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7岁—14岁儿童通过膨化食品摄入的铝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降低,铝摄入量有增高的趋势。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各类添加剂不超过规定量,又被正常摄入的情况下,是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

另一种观点则反驳称,儿童的代谢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某些食品添加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体内产生积累效应,长期大量摄入就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风险。

在没有儿童食品安全的标准下,这两种观点还在争执。

规定量中的添加剂,是否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就没有影响了呢?“要警惕正常使用添加剂存在的潜在问题,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叠加使用,虽然每一种添加剂都没有超标,但是这些添加剂集中在一起就可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威胁。”对此,柴巍中认为,出台专门针对儿童食品的标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添加剂叠加使用,到底会不会相互发生反应产生新的有毒物质?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辅食的国家标准,针对三周岁以上的低龄儿童和青少年,却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篇8

营养强化剂有益健康

在这些有益健康的食品添加剂中,首先要说一说营养强化剂,它们是食品添加剂的一大类,包括了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钙、铁、锌、硒等)和其他营养物质(深海鱼油、乳铁蛋白等)。

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营养强化剂是必须的,比如一些婴儿的母亲没有母乳,孩子需要吃婴幼儿配方乳粉,这些乳粉就必须加入多种营养强化剂,配合乳清蛋白等其他成分就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婴儿的全部营养需求,使宝宝健康成长。

尽管通过合理的膳食配比我们可以从一日三餐中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人的不同生理阶段还是会有营养缺乏的可能。比如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中铁摄入量常常不足,尤其是对孕产妇和青少年来说缺铁还是比较普遍的,那就可以在生活中改用铁强化酱油,通过日常膳食便可增加体内的铁元素。还有常见的钙强化食品,比如高钙饼干、高钙牛奶、高钙麦片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补充钙,有利于牙齿和骨骼健康。

多种氨基酸,不限使用量

氨基酸也是食品添加剂大家族的成员,包括一些人体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大多数用作增味剂或香精、香料,提供鲜香的口感。我们最熟悉的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尽管有谣言说味精导致多动症或其他不良反应,但国际上几大权威机构从没否定过味精的安全性,也从未限制其使用量。

其他可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氨基酸包括甘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丙氨酸、苏氨酸等17种。除了甘氨酸和半胱氨酸盐酸盐,其他品种均不限制使用量,不过要获取丰富、全面的氨基酸还是得靠正常饮食。

富含膳食纤维的增稠剂

近年来,粗粮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粗粮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食品添加剂中有一大类叫增稠剂,一般是胶类、多糖类、糖醇类和改良淀粉类物质,其中有很多品种都是来自于天然食材的膳食纤维。比如,提取自豆类植物的刺云豆胶、槐豆胶、瓜尔胶、葫芦巴胶、决明胶、皂荚糖胶、田菁胶、大豆多糖;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黄原胶、可得然胶;提取自海藻的卡拉胶、海藻酸钠、海萝胶;提取自其他植物的黄蜀葵胶、亚麻籽胶、沙蒿胶、阿拉伯胶、果胶;提取自动物皮、骨和结缔组织的明胶;还有近些年保健品中较为常见的甲壳素、葡聚糖、壳聚糖也都是膳食纤维。

这些食品添加剂来自大自然又富含膳食纤维,你是不是希望食品企业多加一点呢?很可惜,由于它们的增稠效果远远强于淀粉勾芡,而且价格也比淀粉贵得多,所以用量一般都很少。获取膳食纤维还是要多吃全谷类、蔬菜水果和豆类,就别指望食品添加剂里面的增稠剂了。

植物中提取的抗氧化剂

另外,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特丁基对苯二酚也是对健康有益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因为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当然,对于那些听到化学名词就心里不舒服的“自然爱好者”,另一些抗氧化剂可能更适合他们的胃口,比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还有一些抗氧化剂是直接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茶多酚、甘草抗氧化物、迷迭香提取物、竹叶抗氧化物等,它们也包含多种抗氧化成分,不过在食品中添加的量也比较少。

上一篇:绿色食品范文 下一篇:三全食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