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1:13:50

心理测试论文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质健康 心理健康 检测系统 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体质和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了基于计算机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检测系统,然而目前国内体质和心理健康检测系统都是独立的系统,而且检测系统一般都在单机上运行,不利于检测大规模展开。为了使得体质和心理健康咨询更有针对性,开发了一种基于网络的体质和心理健康进行综合检测与分析的系统。

1 系统开发工具与环境

本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NET Framework 2.0、IIS、SQL Server、Dreamweaver、Photoshop,SPSS16.0(用以数据分析处理)。

数据库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ervice Pack 2,应用程序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Enterprise。

2 系统的构成、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概述

系统由体质与心理检测分析、咨询搜索、站内数据管理三个模块组成。

此系统体质检测系统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以每厘米身高的体重分布,确定学生的体形匀称度)、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耐力项目(800米、1000米)。其中还包括调查大学生体育运动量的“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系统的心理健康测试常用量表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项人格测量表(16PF)等。系统中与体质健康和体育运动密切相关的量表有:成效感量表、流畅性体验量表、体育锻炼动机量表,生身体自信量表、身体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等。

被试者可选择某一特定的内容进行体质和心理健康测试,系统用特定的数据处理程序对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参照正常人群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标准,对测试者的体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此外,系统还可根据测试的需要,不断增添加新的测试指标来扩展其测评能力和范围。

2.2 系统模块功能介绍

2.2.1 体质和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体质和心理健康检测模块主要是对大学生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根据各项指标,通过专家系统得出结论和运动处方。

(1)模块的模型。

界面:主要功能是与用户进行对话,用户可以查询所需的数据和评价分析结果等。系统则可以通过界面显示所查询的数据结果,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回答用户的问题。

事实库:存储所采集的测试者的数据。

知识库:存储体质和心理健康领域的专门知识。

规则库:存储推理所用的规则。

推理机:用于记忆系统采用的规则和控制策略等程序,保证专家系统能够以逻辑方式协调地工作。

(2)国民体质与心理健康检测模块的使用流程。管理员和用户使用各自的功能模块,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测试内容,管理员可以对用户基本信息和测试数据进行查询。

(3)国民体质与心理健康检测模块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设计。检测模块相关测试页面和专家系统的界面相对应。通过检测模块采集相应的检测指标并储存,作为专家系统中的“事实库”,可以通过知识库和推理机进行对比,得出体质和心理健康评价。系统设计了用户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功能,以及可以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

(4)检测模块评价功能设计。系统能根据所采集用户的信息得出评价和处方,系统评价的实质就是利用事实库同知识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然后再通过推理机推出结果。知识库、规则库和推理机的主要功能设计如下:

知识库是分析评价功能实现的基础,用于存储相应的知识,所采集的用户信息同知识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

规则库是评价功能(推理模块)的基础,用于存放事实内容以及产生式规则。

推理机模块是国民体质与心理健康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的功能是可以将用户的事实资料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内部的一系列规则,经推理得出相应结论的运行过程。

2.2.2 体质和心理健康咨询模块介绍

体质和心理健康咨询模块主要是为了提供健康知识的信息服务,用户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搜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字搜索满足条件的文章。

2.2.3 站内数据管理模块介绍

体质和心理健康检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调查问卷的内容也会进行改进。系统中的知识库和推理库更是会不断地更新完善。

3 小结

体质和心理健康检测系统较之以往的评价系统在便捷性、适用性、全面性方面有较大的优势。由于网络环境客观上造成测试人员与被测试者的直接接触减少,主试与被试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少,缺失诚信关系的建立,会对心理测试的可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系统还将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赵峰,王军.大学生心理测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

[2] 徐倩漪.国民体质检测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3] 徐勇,林建棣.体质评价的心理测评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J].体育学院学报,2002.21(2).

[4] 李德芳.网络心理测试与分析系统的开发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36-03

【关键词】 精神卫生;档案;问题解决;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心理档案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已为各高校普遍认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资料显示,仅2007-2008年,有关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论文就有近40篇,从数量上看,比前几年有明显提高。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关注和讨论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必要性、基本内容构成的比重较大,而对实际操作层面,如心理档案究竟应该怎么建、由谁来建、建档范围如何确定、应包含哪些相关材料等问题讨论相对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笔者对此提出如下思考。

1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将心理普查所形成的基础数据材料简单等同于学生心理档案 自2004年教育部在部属重点高校中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始,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迅速在国内各高校中普及开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历年来积累的大量第一手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数据,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测试数据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但不能把这些基础材料简单等同于学生的心理档案,原因包括:第一,心理普查的结果体现的是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个方面――统计学标准,另外还有社会学标准、医学标准及个人体验等标准,如果以此数据结果直接作为心理档案内容,至少说明档案内容不全面。第二,心理测试有其局限性,其中最大的一个局限性是测试不能保证100%准确[1]。测试的结果与受测者的主观心态密切相关,如果受测者有意隐藏客观心理状况,或是由于对心理普查有误解、偏见、恐惧而不认真作答,会导致数据失真、失实,从而影响普查数据的有效性,导致档案信息不准确。第三,心理测试的结果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个体心理状况,而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测试数据有一个时效性问题。即使普查数据真实、有效,也只能是当时受测个体的心理状况反映,不能反映现在和将来的情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心理普查数据只能作为学生心理档案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而不能直接将测试结果作为心理档案。

1.2 心理档案材料单一、不成体系 从档案材料的构成来看,主要存在2个问题,一是材料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如前所述,心理档案的内容大多以心理普查数据结果为主,另外可能包括学生的访谈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奖惩情况等,内容比较单一。二是限于专职人员短缺、学生数量庞大、档案意识薄弱等客观现状,档案材料比较零散,容易出现将原始材料直接归档的情况,缺乏合理的组织、编排,形成不了有机统一的体系。使心理档案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完整、有效的工作参考,从而导致心理档案使用价值不大,无法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

1.3 建档范围规定模糊 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建立高覆盖率的、内容翔实的个体心理档案系统目前尚不具备现实条件,因此先为少部分学生建立翔实的心理档案,然后逐步扩大建档对象的范围似乎更加可行。但对哪些同学需要首先纳入建档范围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缺乏工作规划。从心理疾病的预防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建档的应该是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但这部分学生的范围如何界定,筛选的标准是什么,比例应该有多大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其结果是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建档数量而轻建档质量,前期工作风风火火而后期工作虎头蛇尾,看上去人人都建档了,而实际上档案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一些需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档案建设力度不足,导致有限的资源、精力无法发挥最大的功效。

1.4 心理档案规范性不足 心理档案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究其本质仍是档案工作的一个分支,必须要遵循档案工作的基本规范和一般要求。目前各高校从事心理档案建设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接受档案工作知识培训机会较少,对档案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档案工作意识普遍不强,心理档案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1.5 心理档案重建设、轻使用 各高校对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都将心理档案建设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于心理档案具有私密性强、学生敏感程度高的特点,在心理档案建立后,管理单位过分考虑档案的保密性原则,轻易不视与人,造成了心理档案实际上被束之高阁的现状,能接触到档案的人过少,不能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

1.6 对心理档案最低保密限度执行不严 与此相对,心理档案最低保密限度的扩大化也是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 《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医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但此规定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各学校专职心理工作人员普遍较少,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兼职的学工系统人员完成的,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在对个别重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干预和教育过程中,为了工作方便,将档案内容告知学生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甚至是学生骨干,请他们协助开展工作,造成档案内容的外泄。二是心理档案没有单独存放、管理不严,心理档案在学工系统内随意翻阅,甚至个别学生干部都有可能知晓档案的内容,造成档案内容的外泄。三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以本单位在校学生心理档案内容作为案例,虽然隐去了个案的姓名,但一些关键信息没有处理好,使学生仍能对号入座,“找到”案例中的具体对象,给学生本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和压力,造成工作的被动。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会对学生本人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增大了工作开展的难度。

2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2.1 正确使用心理普查数据,为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基础材料心理普查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普查,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普查工作应该是全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基础、一个开端,而将普查数据直接作为心理档案的做法,实际上是人为终止了整个工作流程。

正确使用普查数据,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对数据进行整理、筛选,提高数据的有效性。目前,各高校大多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集中开展网上心理测试工作。数据结果汇总后,首先需要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考查,筛选出无效数据。无效数据一般有以下特征:答题时间明显过短;选项过份集中;测伪部分得分过高等。这部分数据一定要剔除出来,要向学生本人了解原因,对测试目的、意义宣讲清楚后安排他(她)们重测。(2)开展回访工作,详细考量数据的准确程度,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等级。心理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种量化的统计学指标,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参考,但心理测试本身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心理测试不能保证100%的准确率,心理测试具有时效性的特点,一种测试量表只能反映心理状况的一个方面,心理测试难以反映被试答题的客观程度(目前通用的普查量表大多无测伪项目设置)等。

每年心理普查结束后,对数据超标的学生发出回访邀请,进行一对一的访谈,重点了解他们数值超标项目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量表进行第2次测试,综合2次测试及面谈的情况确定他们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什么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处于什么程度,制作详细的回访记录。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测试的准确程度,将机械的数据转变为更为直观的学生具体心理健康状况信息。

2.2 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心理档案的建档范围 目前,各高校专兼职心理工作队伍人数严重不足是一个共性问题,在一个万人规模学校中,专职人员的人数一般为1~3人,兼职队伍以辅导员为主体,每个学院有1人主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工作。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大范围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现实,而且容易流于形式。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应筛选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首先把他们列入建档范围:(1)充分利用心理普查后的回访结果。通过回访,根据他们心理问题的性质和轻重划分不同的等级,分为较重心理障碍、一般性心理问题或适应不良、无心理问题3类,分别以ABC标识,对于A类学生必须纳入建档范围。(2)对于通过语言、行为流露过轻生意愿,或是已发生轻生行为的学生必须建档。(3)已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被正规医疗机构确诊为存在心理疾病,或因心理问题而休学者,首先纳入建档范围。

2.3 以学院兼职人员为建档主体,实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 关于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现在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由专职人员,如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来完成;二是由兼职人员,如辅导员来完成,2种模式各有利弊。由专职人员建立,能够满足对档案规范程度的要求,但缺点是建档范围比较小,对建档对象的实时情况掌握不及时,档案内容不全面,无法及时更新。由兼职人员建档,档案的内容比较丰富,实时性较好,但规范程度可能不够。

笔者认为,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由兼职人员来担任比较好,他们在一线工作,面对的学生群体相对较小,而且更方便了解学生情况,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行为表现,更有利于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实时性。关于档案的规范程度,一是要允许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再则,可以通过相关专题培训,结合专项检查的方式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档案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2.4 详细了解建档对象的家庭背景和应对方式 应重视对以下内容的收集:一是建档对象的家庭背景材料,主要包括家庭基本构成、主要经济来源、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交流情况、家庭氛围等。笔者在大量个体访谈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大多都有其家庭背景的因素,因此这部分情况必须了解清楚。在进行个体访谈时,这是一个必谈内容,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会很戒备和避讳,相关信息一般容易掌握。对学院而言,应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关注和了解学生殊家庭构成的情况,如单亲、离异、经济非常困难等。收集这部分信息时,应更注意学生家庭的交流方式。二是应注意收集建档对象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材料。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要特别留意他们在应激事件出现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面对同样的应激源,他们可能比普通同学有更剧烈的情绪波动,更激烈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应激状态下的表现是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认真记录。

在学校环境下,应激源一般包括:学业上不顺利,如考试不及格,各种等级、资格考试未通过等;人际交往问题,如舍友、同学关系紧张,与个别同学产生剧烈冲突等;恋爱失败,或是追求异性被拒绝;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直系亲属亡故等;出现重大挫折事件,如竞选失败、财物损失、身体受到伤害等。

建档对象的家庭情况和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信息,实际上是提供了他们心理问题的潜在背景和诱发因素,掌握这些情况有利于干预工作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2.5 注重心理档案内容的更新,及时反映建档对象的实际情况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复杂系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其心理状况是不同的。更新可以每月集中更新1次,如遇应激、危机事件需随时更新。对档案的更新可以选择几项主要内容,基础性资料一般不需定期更新。需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1)个体访谈记录、师生谈话、交流等原始记录材料,此部分材料需特别留意整理。对于少量存在心理障碍的重点关注对象,根据学生的主观意愿,学校一般会安排定期心理访谈,学院的老师也会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情况,这些关注、干预工作一定要有意识留下原始记录,一来作为反映工作的过程材料有留存的价值和需要;二来也能持续记录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有效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2)建档对象的近期行为表现,尤其是遇有应激事件时的行为表现。(3)建档对象的近期学业成绩、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等信息。

2.6 规范使用和管理心理档案,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作用 心理档案的作用在于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只有充分、规范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过分考虑对学生心理隐私的保护,而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甚至以保护学生隐私之名将其束之高阁,既是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也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将档案秘而不宣,其结果只能是使相关工作人员各自为战、重复劳动,不仅工作效果打折扣,而且易于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不利于工作开展。

充分使用是指在严格遵循个体心理信息最低保密制度前提下的充分使用,不能以工作之名而行损害学生心理隐私受保护权利之实。应在一定范围内鼓励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查阅学生的心理档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这个范围可以包括学院的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部分任课教师,但需绝对避免学生了解档案内容。

充分使用的另一方面是发挥心理档案的教育作用,有2层含义,一是通过心理档案的详细记载,使建档对象能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自己,进而不断有意识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悦纳自己。另外,心理档案中的访谈记录、师生交流记录等材料,其中包含很多专兼职教师的疏导、干预、调整措施,当他们在阅读自己的心理档案时,能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也能很好地帮助个体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学者提出,心理档案也可作为一种“新”疗法。二是通过大量心理档案材料的积累,能整理出很多典型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例,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促进广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动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很大,比单纯的基础知识普及、宣传的效果要好很多。

规范管理档案应做好以下几点:(1)学生的心理档案必须实行专人、专柜管理,对其使用必须严格执行登记、借阅制度,如非特殊需要,原则上不应外借。(2)心理档案只能用于心理教育之用,不能用来作为学生操行评定、奖惩评定的依据。如需作为科研、教学、教育之用,必须要隐去姓名、专业、籍贯等可能泄露学生身份的关键信息,原则上在校学生不作为案例的来源。(3)心理档案不进入学生档案系统,学生毕业后1 a内集中销毁。对于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因个人原因泄露学生心理档案信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 参考文献

[1] 聂振伟.正确认识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63-67.

[2] 刘慧.试论学校心理档案建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科研,2007(6):24-26.

[3] 黄丹艳.浅论大学生心理档案.当代教育论坛,2007(11):98-99.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科 研究生教育 压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05-02

一、新时期下农科专业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来源分析

(一)经济压力

农科类高校研究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虽然就读本科期间高校多有绿色通道,但毕业后面临偿还贷款等问题。另外由于农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则选择考研进行缓冲,但同样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加上一些高校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成本。目前在校生只能通过每个月的生活补贴、参与导师“三助”或者通过兼职来维持生计。所以在选择读研后,研究生首先面临的也必须解决的是经济压力问题。

(二)学习压力

现在很多高校对研究生获得学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在SCI收录或者核心期刊上。农科专业多数属自然科学类学科,需要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来获取数据资料,高强度的实验容易导致身心疲惫。毕业前要求这种举措虽然能够促使研究生主动学习,但也给他们在学习、科研、学位论文实验、毕业论文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部分高校现在实施培养机制改革,新的奖助制度体系显著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但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

(三)就业压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农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面窄、机会少、起点低、压力大。以往就业渠道主要是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但是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就职政府机关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而招考目录中的专业限制,尤其是一些农林单位也很少要求农林专业,这使得农科类研究生报考机会大大降低。部分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规模普遍萎缩,对农科专业研究生需求明显减少,即使增加教师大多也是博士生甚至“海归派”才准入,硕士生在高校就业的机会已经很少。此外,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缓慢,对农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甚少,而且农业本来就是比较艰苦的行业,很多农业院校研究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就业的竞争压力较大。

(四)家庭、感情压力

研究生年龄相对较大,部分是已婚的,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压力,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在学习上,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有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未婚的研究生多数是八零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也会面临着婚恋等问题,在遇到感情等挫折时,经常不知所措,造成一定的压力。

(五)心理压力

由于遇到经济、就业、家庭、感情或学业上的一系列问题,或者对未来目标定位过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很大,无形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来释放,日积月累,就会在一定时期爆发,形成焦虑、失落、迷茫、自闭、孤傲等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也曾指出,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排列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出现“井喷”现象。研究生学习多年,体力、脑力、经济上付出了较高的代价,自然就期望丰厚的回报。

二、农科专业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潮正猛烈涌向高校,这些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研究生,很多变化反映到思想领域,不断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在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特点,使得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对于艰苦行业的农科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而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管理者尽快解决。

(一)多数研究生自小在赞赏声中长大,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清高孤傲,不尊重他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喜欢独来独往,造成学习、科研的分散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

(二)在学习、生活、科研工作中缺乏主动性

习惯于任何事情都是别人尤其是导师安排好,做任何事情都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目标性、目的性不强。

(三)缺乏创新能力和求实、求真、求是、求新的科研精神

学术弄虚作假、篡改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在科研道德、科研态度、学术道德等方面也愈来愈凸现一些严重的问题。

(四)农科专业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欠缺

缺乏爱农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执着精神等。

三、新形势下缓解农科专业研究生压力的对策研究

(一)改革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开始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基本生活津贴和奖学金标准,有效缓解了研究生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确保了研究生静心科研。国家从2012年开始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很多高校也给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计划和创新项目,加大对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减轻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二)认清形势,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研究生的就业率要低于本科生,虽然这一说法值得推敲,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式的确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毕业研究生应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就业政策,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应对准备。因此,研究生要放下架子,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期望值,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做好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评估与职业生涯规划,思想上早做准备,早行动。毕业研究生的眼光也不应只盯在大城市、大企业和机关单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能给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研究生自我调节能力

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或复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并针对特殊个体进行一对一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毕业季等重要时期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心理萌芽问题,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四)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师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实践经验,对研究生科研方法的探索、理论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的导师队伍也存在负担过重、指导不力、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培训势在必行。导师既要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充分发挥学科文化熏陶在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科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学术道德、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语言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科成员个体的科研素养与品质,这种育人功能既拓宽了思想教育的途径,避免了单纯的说教教育,同时更能渗入学生的心中,影响其一生。因此创造良好的学科文化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学科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风貌及其自身素质的养成尤为重要。

(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思想上已比较成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不能放松。要充分发挥导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联动,让思想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科研等各个环节,做到业务学习、思想教育两不误。

[ 参 考 文 献 ]

[1] 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99-101.

[2] 范静静,罗远航.研究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101-103.

[3] 鲍威,吴宇川.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及其成效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4-10.

[4] 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学,2002,(2):72-73.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3 张 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二、对策与措施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为他们制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取得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报关员、营销员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系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参考文献:

[1]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408-410.

[2]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4):67-68.

[3]王永进.转型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2005(1):16-18.

[4]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2):40-41.

[5]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6]张钰.试论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就业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4(4):36-47.

[7]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人员素质;培训;激励

课题项目:河南省科技厅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100)资助

一、科技查新人员的素质培训

大数据的时代,快速从海量芜杂信息中找到有用相关正确信息更加不易,科技查新工作对查新人员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一)总负责人、办公文员、宣传员素质

总负责人一般要求从经验丰富的查新员或审核员中选拔,不仅具备查新要求的素质,还要具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明确各项工作环节的要求、规范、法律责任,并加强与咨询专家、评审专家的联系。办公文员要熟悉查新流程、熟练计算机操作、熟练操作科技查新管理系统,网上或面对面提供咨询服务,上传或下载表格文件、让用户了解查新动态,了解每个查新员的专业方向并分工协调,把已做的查新工作认真存档。宣传员要熟悉查新流程和业务,熟悉机构查新亮点和查新员各项状况,需具备很强的沟通和宣传能力。

(二)查新员、审核员素质

查新员和审核员的素质是查新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查新技术是核心,知识功底是基础,各项能力是双翼,职业道德是灵魂。

1.查新员的综合素质。

(1)专业知识:真正合格的查新员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知识,掌握2-3门相近相关专业,并尽可能的拓宽各领域知识,特别是科研前沿的一些动态消息。

(2)外语阅读能力:有很多针对企业的查新需要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而且很多科研专题需要检索外文数据库,如果外语水平达低,根本无法进行国际水平的查新任务,达到四级水平还较为吃力,影响进度。所以很多大型咨询机构纳入硕士、博士或海归精英。

(3)计算机操作能力:大数据背景下,对计算机分析软件和检索技术、数据库功能的熟练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查新员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不能满足于基本的使用,而要具备深层次的掌握和信息的挖掘分析。

(4)语言分析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这两项能力相辅相成,语言分析重在理解,理解查新项目背景、技术要点、查新点及所查各文献的主旨、各专利成果的重心;文字表达重在表达,撰写查新书面报告要求用词恰当,表述清晰准确,需要字句推敲锤炼。

(5)学习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科学与知识都是无止境的,新理论、新技术飞速发展,科研不断向交叉学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一领域课题向深层次发展,隐性词汇增多,而查新机构专业涉及越来越宽广,量大时间紧情况下,不可能每个查新员只接受本专业任务,所以查新员在工作的同时,要不断自我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新的专业、新的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会学习、会补充、会强化才会不断提高。

(6)沟通能力:查新员又身兼宣传员的责任,主动联系用户,甚至跟踪服务重大专项,需要深入用户了解需求,并就查新点进行沟通,甚至向咨询专家请教,说话方式、语言艺术都是需要注意的元素。

(7)职业道德:查新员要与用户和咨询专家耐心沟通,一视同仁,要实事求是,要有责任感,坚持科学原则,不泄密,不披露。

2.审核员的综合素质。

审核员是查新质量的“守门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态度之外,更要具备比查新员更高的素质。审核员需要审核查新程序是否符合规范,数据库选择、检索工具是否合适,检索词或检索式是否合适,检出文献是否相关或相近,检出文献是否查全,是否查准,判断是否客观,报告是否规范,而不是只看看表面格式或语句是否通顺,或只凭主观经验片面判断,所以,审核员要具备比查新员更高的水平才能胜任,需要有比查新员更深更广的知识功底,比查新员更强的各方面能力。查新机构的审核员应该取得国家颁发的查新审核员培训证书,国家要对审核员从业标准制定硬性规定。

(三)科技查新人员培训

1.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首先,负责人在已有查新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提高查新水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查新管理系统,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办公室人员要熟悉科技查新管理信息平台,熟练操作,接受委托书和咨询,熟悉各类表格规范填写,熟悉档案管理细节,根据查新工作的发展,不断完善查新的流程,使其更加规范有序。要做到这些,需要不断的自我钻研学习以外,要多与国内同行交流接触,可以通过出差考察或研讨方式、参加专门培训方式,也可通过网站互动平台或微信、电话等,借鉴别人的间接经验能有直接快速的效果。

2.查新员、审核员的培训。

查新员审核员的素质对查新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查新人员的培训重点在于查新员审核员的培训,使其在自我学习、自我积累的基础上水平提升更快、更高。

(1)常规培训:包括专职人员要接受的科技部委托组织的科技查新培训;查新员、审核员资格培训;国家组织的定期、不定期的查新技能培训,要求定期参加,集中培训,使查新技能培训制度化、常态化。

(2)关联业务培训:关联业务有专利分析、专利、专利法律咨询、商业规划书、市场调研报告等,国内很少把上列关联业务作为查新培训的重点内容,而给查新员、审核员增加一些有关专利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非常有必要,因为专利文献在专利查新和一般查新中举足轻重,只有查新员对专利申请等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规避相关法律纠纷,才能做出更客观严谨的查新报告,也间接提高业务水平。

(3)知识更新培训:为了更好的使查新员、审核员知识跟上科技的发展和时代步伐,在查新审核中更好的把握查新点和技术要点做出精准判断,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教授、权威讲解科技发展现状、趋势、热点等,定期开展查新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

(4)科技查新研讨会、同行经验交流会:查新机构要多组织查新人员参加各省市甚至国内外的查新研讨会、经验交流会,通过会议开阔眼界、查找差距、快速吸收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3.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

科技查新机构要建立查新机构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可以大略制定时间和模式,做出详细要求,形成制度,并做以记录,包括考勤记录、培训内容记录,对坚持良好的人员予以精神或实质奖励,对不重视提高,或参加会议只是应付形式的做出惩罚;此外,多多提供研讨会和交流会的机会,因为这种并不单调的模式、增加业界沟通交流的机会是大家乐于接受的。

二、科技查新人员的激励

科技查新是一项规范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行为方式机械化、单一化,繁忙时段长期面对电脑,超强工作量与高强度分析、脑力劳动易导致生理、心理疲劳;加之委托人的一些过高期望,施加有利的影响,查新点的不断沟通和专家咨询,难以理解的大数据信息,甚至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能干者、愿意接受者多干的情况,使得查新人员觉得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个人发展失衡,这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来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把每位人员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一)弹性管理激励

弹性管理是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员工自我管理、自我选择、自我调整、适应情况变化的灵活管理,意在打破传统刻板的工作模式,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弹性管理包括弹性工作时间、弹性工作职能、弹性奖金福利利润等。查新员工作以较高质量地完成大量查新任务为目的,让其灵活的选择时间段、舒适的地点更为人性化,传统固定的坐班制度难免让人产生枯燥无趣感;弹性工作职能是指在能力专业许可前提下,轮换相近工作或拓展工作范围、调试查新方向,提高工作新鲜度和热情,增加更多学习机会来提高工作效率;弹性奖金福利利润需要构建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奖励体系,需要细化可操作的奖金标准、加班补助福利、利润分成标准,秉持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定性定量的考评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提高工作人员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二)职称评定与绩效考量激励

职称评定激励对申请职称者有很显著的激励功能,运用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激发员工活力,增加查新工作量化制度和技能熟练程度或查新质量标准,使指标设置与德能勤绩相符,以此为依据,在课题申报、学术论文方面提供机会与奖励。公平透明的指标设置有利于调动工作激情,反之会挫伤积极性。绩效考量指机构对员工一定条件和时间下表现的态度、能力、业绩进行定量定性的考评,有打分计量标准,公开公正原则。例如员工学历、从事此行业年限、英语考级、计算机考级、分配工作量、完成工作量及态度、完成查新数量、质量、效益、反馈意见等都可以作为绩效指标。

(三)业务技能竞赛与成果展示激励

查新业务技能主要包括根据查新点快速定制检索式、快速分析归纳提炼相关文献、准确下结论等能力,可以就类似查新任务开展竞赛活动,由咨询专家或评审专家或机构负责人、审核员等作为评判,设置奖项并奖励,激励先进,树立榜样典型,并举办讲座介绍经验。开展学术研究、课题立项、成果奖项、核心论文展示,进行多项评比展示,给予强烈荣誉感和成就感。

(四)培训教育机会奖励

培训教育是提升个人素质、开阔眼界、完善技能、提升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快速掌握知识专业新动态,快速获取有用信息是提升自信心的关键。构建继续教育机制和增加培训平台是查新员增长图情知识、检索机能、专业知识、学术前沿知识的有力措施,并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

(五)情感疏导与沟通激励

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支持员工的工作与发展,形成领导与员工的和谐融洽关系,营造愉悦的工作氛围,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使每个成员感受集体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形成有效的情感激励。首先尊重员工,注意说话方式与策略,不当众批评,不说伤自尊的话语,委婉指出错误;关心员工困难,体谅员工难处,生日或过节以单位名义慰问,关心工作条件的改善,适当给予心理测试疏导,组织体育、音乐等方面活动调节身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氛围;支持员工的发展,赞赏所做成就。相信处于这种集体的每位员工会精神焕发,具有愉悦的情感和积极投入工作的状态。

科技查新站在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的同时,也要提倡纪律的约束,特别是要求查新员、审核员牢记职责与规范,明确不当行为所负责任,并不断自我学习和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查新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珑,袁飞等.关于建立查新行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J].现代情报,2007(1):128-129.

[2]周新跃科技查新员心理压力成因及激励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1):36-40.

[3]王欣等.试论科技查新机构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情报,2014,(12):130-133.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55-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3 张 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心理测试论文范文第8篇

我是上海某民办中专的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们学校有1200多名学生,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尤其是女生都愿意和我这个男性心理教师说说心里话,前来咨询的学生络绎不绝,我最多时一天辅导9名学生。兄弟中职校的心理教师非常羡慕我“生意兴隆”,说他们一个月辅导的人数还没有我一天多,纷纷要我介绍成功的经验,我把它归结为“五心”法——用心,爱心,细心,耐心,有心。

一是用心

说实话,一开始来咨询的学生也不是很多。有的学生由于对心理咨询有误解,怕被其他同学嘲笑自己是脑子有病的人,到了心理咨询室门口,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走开了;还有的即使被其他学生开玩笑推进了心理咨询室,但也很快逃了出去,仿佛里面是一样……对此,我没有灰心,而是在如何打开心理咨询局面上用了一点心:

首先,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通过调研,我发现有的学生之所以对心理咨询有误解,与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利用早晨在国旗下讲话和校会等各种机会,宣传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同时,我还利用担任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机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宣传心理咨询知识,鼓励学生们前来心理咨询。渐渐地,学生们明白了:前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其实都是正常的人,真正精神有病的人是不会来咨询的。在我的宣传下,学生们逐渐打消了顾虑,有一些学生终于敢走进心理咨询室了。

其次,我为自己拟定了一句“广告语”——“成长烦恼不用愁,杨老师为你解忧”,张贴在心理咨询室的门上,同时在上面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便于学生随时和我联系。考虑到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当面找我,我还在心理咨询室门口挂了一个“悄悄话信箱”,方便学生与我书面联系。

再次,我改变了坐等学生上门咨询的现象,走出去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我看到一些学生课余坐在操场上聊天,就主动加入他们的队伍,与他们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当场给予解答。我还趁机宣传心理咨询知识,并欢迎学生有空到心理咨询室坐坐,说那儿比较私密,说话更方便。这样,随后几天有不少学生陆陆续续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最后,我严格为辅导过的学生保密。遇到有的班主任出于好奇跑到心理咨询室要查看心理咨询表格,想了解自己班的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时,我也婉言谢绝。平时,遇到曾经咨询过的学生,如果旁边有人,我一般不主动与他们打招呼。这倒不是我架子大,而是怕边上的人“多心”:心理老师怎么会认识他?他是不是到心理咨询室去过了?咨询过的学生非常感谢我的“保密”,增进了对我的信任,又第二次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有的学生自己咨询了不算,还介绍自己要好的同伴前来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对那些不够自信的学生,我会及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或面带微笑点一下头,或送上一个信任的眼神等,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有些不愿面谈只愿短信咨询的学生,我也像面谈咨询一样,及时并详细地解答他们的问题。

二是爱心

我认为,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光有精湛的心理咨询技术还不够,还得有爱心,即热爱学生,要有亲和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是一名上了年纪的男性心理辅导教师,我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看待。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我有求必应。进入校门,我打破师道尊严的老传统,放下架子,不是等学生们先叫“老师好”,而是主动叫“同学们好。”平时遇见学生说“老师好”,我不会无动于衷而是主动回应。对有些虽然不是来咨询,仅仅是想到心理咨询室的沙发上来坐坐或参观一下的学生,我也热情接待。对口渴的学生,我还会主动给他们倒上一杯水;遇到有的学生肚子饿了,我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给他们吃。还有一次,上班路上我遇见一名脚不慎被水烫伤行走不便的女生,我二话没说,背起她就往医务室跑……所有这一切,拉近了我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们深受感动。不少学生称赞我是“学校最有爱心的好老师”。有的学生将心理咨询室当成了“学生之家”,有事没事总爱往心理咨询室跑,和我说心里话。

同其他中学(含中职校)一样,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同性恋”,尤其是女生居多。对这些 “同性恋”(实际上是同性依恋)学生,我没有半点歧视和指责,也不从道德层面进行抨击,更不轻易给她们贴标签,以免伤害她们的自尊心。我除了严格保密外,还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和她们做朋友。在我的关爱和疏导下,一名女生终于告诉了我这样一个秘密:已经从同性依恋的怪圈中走了出来,与对方成为了正常的同学关系。

三是细心

来访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我一般会主动说:“欢迎你来咨询,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而不说“你有什么心理问题需要我帮助吗”这样给对方贴标签的话。

一次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我发现学生开始说想咨询人际关系问题,但等做完心理辅导又迟迟不走,凭着我的细心,我知道她还有其他问题想咨询,前面的问题只是铺垫。于是,我及时说:“我发现你还有问题没有说,请放心,无论什么事都可以说,包括情感问题,我会为你保密的。”这时候,对方才红着脸说出了自己的隐私:她爱上了一个男生,但又怕影响学业,不知怎么办才好。针对她的心理困惑,我及时作了相应的心理疏导。

在做心理咨询时有时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如有的女生走进心理咨询室,不说是为自己来咨询的,而说是替某要好的同学来咨询的。我就问要好的同学为什么自己不来,她说怕难为情。起先我还信以为真,但随着咨询的深入,细心的我发现:怎么别人的心理状态,她了解得这么透彻?就像是自己的问题一样。我后来明白其实她咨询的就是自己的问题,只不过不好意思说而已。为了不影响咨询效果,我故意先不揭穿对方,等到咨询快结束的时候,我才笑着告诉对方真相:“这个要好的同学就是你自己吧。”该女生非常佩服我的细心,并表示今后有心理问题不会再找借口逃避了。

在做心理咨询时,我一般让来访学生坐在背朝着门的椅子上,这样,即使其他学生在门口张望,也不容易一下子看清来访学生的面孔,能起到保护作用。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使很多来访学生深受感动。

一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有一个职业病:就是好为人师,喜欢说教。这也是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初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也不知不觉犯了这样一个毛病,来访学生还没怎么说话,我就忍不住开始说教了,结果有的学生对我很不满意,还有的干脆直言不讳地对我说:“杨老师,你又在教育我们了。”为了克服这一毛病,我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注意细心地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只要发现来访学生脸上露出了不高兴的神情,我马上就停止说话,转而让学生说。时间一长,我养成了在心理辅导时细心观察多听少说的好习惯。

四是耐心

咨询会谈是心理咨询的主要手段。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目的是希望能通过咨询减轻自己的心理痛苦,调节心态,达到心理平衡。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对自己有多大希望获得心理改善是信心不足的。在咨询时如果有人耐心地听他倾诉,他就会感到如释重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

在一次心理咨询时,有一名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学生怕被我看出有心理问题,在咨询会谈时滔滔不绝,弄得我几乎成了一名“听众”。我一了解,才知道他是在班主任的安排下前来咨询的,对咨询会谈产生了阻抗,认为心理咨询与说服教育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无非就是“洗脑子”,于是他就先发制人,用不停说话来“堵”住我的嘴,使我感到厌烦,只好放他回去。

我掌握了他的心理,一点也不责怪他,而是耐着性子听他说。大概半个小时后,他感到我跟班主任真的不一样,终于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了。这时候,我才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我这样对他说:“别看你刚才说了这么多话,实际上你是想掩盖你的自卑心理……”他不得不承认我分析得有道理。这次咨询会谈整整进行了一个小时。临结束时,该学生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我原来对心理咨询根本不抱希望,认为是做做样子的,没想到你这么有耐心,一点也不嫌弃我说话啰嗦,相反,还对我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提供了不少建议。”

还有一次,一名来访学生平时比较羞涩,又不善于与人沟通,说起话来话吞吞吐吐,声音又很轻,我听得很吃力。但是我没有催她,而是竖起耳朵耐着性子听她倾诉,期间我还给她倒了一杯水,鼓励她不要有顾虑,有话慢慢说……结果这次咨询花了我近两个小时。等咨询完,该学生不好意思对我说:“杨老师,我性格内向,不大会说话,所以从上学到现在,还从没敢和一个老师说这么长时间的话,怕老师责怪我。今天遇到了你,我把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我真开心,谢谢你。”

五是有心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心理咨询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光懂得心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其他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咨询时做到游刃有余,走得更远。所以,我又自学了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平时博览群书,注意开拓知识面。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上网查询,直到弄懂为止。

有一次,我在心理测试时让来访女生写“我是……的人”,结果有的学生写了“我是腐女”等字样,我知道这是一句网络用语,但不知其意。问来访女生,她又不愿回答。为了了解该词的意思,我就上网查询,终于弄明白原来腐女是“腐女子”的简称,“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是一种有自嘲意味的自称。等以后再为学生做咨询的时候,如果碰到学生再说这样的话,我就心中有底了。

平时,我注意积累知识,把报刊上有关心理学小知识和有关励志的文章和小故事剪下来,剪贴成册,在为学生咨询的时候,我可以随时拿出来“用”。我还养成了这样一个好的习惯,每次咨询结束后,无论时间再晚,我都会把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及时写下来,便于日后总结经验。在我的努力下,我的两篇心理咨询案例得以在上海某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同行的好评。

由于现在教育部门对中学生中的同性恋现象缺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为了填补空白,我做了如下工作:一是主动找一些有这方面倾向的学生谈心聊天,从中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对中学生的同性恋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调研,我认为,中学生的同往过密,大多不是真正的同性恋,只是青春期性心理上的一种迷误。为了做到资源共享,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正准备写一篇论文——《试论中学生的同性恋现象及矫治对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我的努力下,学校心理咨询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每天前来咨询的学生源源不断。有时出现了前面的学生还没有结束咨询,后面的学生又在门口等候的喜人场景。有的学生因为平时没有时间,就放学后来找我咨询。有一次我已准备乘学校班车回家了,两名女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咨询,我没有说快下班了第二天再来,而是说可以。这次咨询共用了一个小时,等到两名女生高兴地离开了心理咨询室我才急忙回家。由于学校离家较远,等我乘公交车辗转回到家里,已是万家灯火了。

还有的学生将我当成了“自己人”,在暑假与家人闹了矛盾不知怎么办才好,也会发短信向我求助(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对此,我不仅不感到厌烦,相反还很高兴,这说明我的心理咨询已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012年第一学期,为了满足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求知欲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开办了一个“社交与口才”校园心理社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成为学校里学生参加人数最多的一个社团。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只要你具有了这“五心”,就一定能在学校心理咨询事业上作出一番成绩。

上一篇:建筑结构范文 下一篇:心理治疗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