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范文

时间:2023-03-13 08:55:28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范文第1篇

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征文通知(一号)

点支式玻璃幕墙单层索网实用抗震计算方法石永久;李勇;王元清;

单层网壳结构卸载过程计算分析与实时监测赵旭东;陈隽;李国辉;李科伟;金刚;

连云港体育场大跨度钢结构顶篷设计陈俊岭;马人乐;

弦支混凝土集成屋盖结构及其基本特性分析陈志华;乔文涛;

弦支混凝土集成屋盖结构特性分析及其参数讨论乔文涛;陈志华;

张弦桁架结构施工过程分析姜子钦;丁洁民;胡晓娟;

多组整体自应力模态索穹顶结构施工成形研究杨恩建;陈联盟;董石麟;

调频弹簧阻尼器对桅杆结构的风振控制分析赵晓阳;

上海中心大厦输入地震动分析与选用赵昕;孙华华;丁洁民;祁晓昱;

《建筑结构》远程投稿系统已开通,欢迎使用

新天地国际大厦基于目标位移的Pushover分析芮佳;王毓麟;

宿迁某高层办公楼基础隔震设计方法杜东升;王曙光;刘伟庆;孙臻;

郑州会展宾馆超高层混合结构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黄忠海;廖耘;李志山;王建;

海岛上捆绑式结构设计分析王立长;曲鑫蕃;董学智;李凡璘;

钢骨混凝土结构在转换层建筑中的应用娄霓;张兰英;

南京徐矿明星国际商务中心结构设计郎婷;邵强;王晗;

2011年《建筑结构》(月刊)征订

华星时代广场中庭改造结构设计吴燕秋;祝又霖;林毅;陆猛祥;

锈蚀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静力学性能试验宋小雷;曾志兴;吴晓斌;

GFRP套管混凝土长柱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王清湘;关宏波;崔文涛;

12m预应力混凝土鱼腹式吊车梁短期荷载试验商怀帅;周迎远;李海红;

京基金融中心巨型钢管混凝土柱试验研究杨晓蒙;田春雨;王翠坤;曹伟良;

新型钢管混凝土柱-板节点受力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刘付钧;蔡健;

拼装式铝合金活动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蒙皮效应李强;郝际平;

蒸压粉煤灰砖砌体干燥收缩试验梁建国;程少辉;

砌体结构挑梁下加设垫块的局部受压性能分析刘得亮;梁兴文;王庆霖;

在役历史保护建筑砖砌体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杨伟波;刘卫东;谈晓青;肖煌俊;

在役历史保护建筑砖砌体结构现有承载力试验肖煌俊;刘卫东;杨伟波;谈晓青;

CFRP剥离对CFRP抗弯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影响分析李艳;刘泽军;

既有配筋率对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公式适用范围的影响徐勤;唐周婷;

载体桩在处理深厚杂填土地基中的应用邓尤贵;

基于部分剪力连接模型的压型钢板-混凝土连续组合板极限承载力分析聂建国;王宇航;

腹板嵌入式组合梁局部受压试验研究李国强;李现辉;

钢筋混凝土梁和柱性能界限状态及其变形限值蒋欢军;王斌;吕西林;

预制圆孔板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张微敬;孟涛;钱稼茹;

空心薄壁方钢管混凝土柱局部屈曲时宽厚比限值的确定查晓雄;宋瑞强;吕赫男;

矩形钢管混凝土短柱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朱万成;凌丽;唐春安;于庆磊;张永彬;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圆钢管钢骨混凝土柱受压承载力分析肖海兵;赵均海;孙珊珊;孟晓健;曹文涛;

型钢组合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郭彦林;江磊鑫;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CEEDI)设计的援中非综合医院项目举行奠基仪式

防屈曲支撑框架设计方法研究赵瑛;郭彦林;

组合套管式新型防屈曲耗能支撑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徐继东;吉小萍;黄坤耀;李静;刘卓;

粘弹性阻尼器减震系统对单层球壳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李媛萍;张卫;

碳纤维布加固震后严重损伤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试验研究王新玲;赵更歧;吕林;朱俊涛;姚章堂;

北京理正荣获“国产CAD平台及专业软件特别贡献单位奖”

剪力墙平面布置对异形柱框剪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秦力;贾小刚;杨延波;

抗震剪力墙结构小跨高比连梁承载力计算分析刘清山;张伟;

背栓式微晶玻璃幕墙振动台试验研究卢文胜;黄宝锋;曹文清;

水源热泵抽取和回灌地下水对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单明;刘忠昌;舒昭然;李颖;

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协同工作时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分析党昱敬;柳建国;

刚性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李丽;鲍鹏;赵捷;

超大基坑逆作法施工监测分析张建新;牛磊;

深圳大学城体育中心竣工

对砌体结构类型的分析与抗震设计建议施楚贤;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温度应力有限元分析杨伟军;郑群圣;张海殿;杨春侠;

表面带凸凹槽蒸压粉煤灰砖砌体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刘立新;田高燕;蔡秀兰;

蒸压粉煤灰实心砖砌体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徐春一;刘明;张延年;

施工架眼对砌体结构应力分布的影响马希明;王正中;阳大兵;

新型竹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魏洋;蒋身学;吕清芳;张齐生;王立彬;吕志涛;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CEEDI)“超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现代竹结构人行天桥的研发和建造单波;周泉;肖岩;

一种新型复合木梁的受弯性能研究杨会峰;刘伟庆;

含嵌固墙体古建筑木结构震害数值模拟研究周乾;闫维明;纪金豹;

上海某木结构设计与计算分析金旭;李洪鹏;

轻型木框架齿板连接的试验研究江雪梅;

拱型波纹钢屋盖下部支承结构的设计与分析吴丽丽;王元清;张勇;石永久;

蒙皮板整体剪切屈曲性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郭静;单建;杨晓东;

灌芯玻璃纤维石膏墙板轴心受压构件试验研究赵考重;袁长波;王莉;

载体桩在北京璟都馨园工程中的应用王继忠;李玉朋;

凝土框架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设计方法叶列平;陆新征;李易;梁益;马一飞;

深圳将现世界最大空中花园

国外RC框架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检验与分析梁益;陆新征;李易;叶列平;

提高防震抗震能力,宁夏建成一批轻钢结构农宅

基于纤维模型的超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韩小雷;陈学伟;林生逸;何伟球;郑宜;吴培烽;毛贵牛;

广州南站正式开通运营

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弹塑性分析田淑明;聂建国;尚志海;谭晋鹏;王立军;

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刘哲锋;苏志力;杨伟军;

无粘结预应力混合装配式联肢墙抗震性能分析蔡小宁;孟少平;孙巍巍;吴畅;

某大底盘双塔连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设计黄瑾;杨骁;王阳利;

连体连接方式对高层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张丁喜;李春锋;

T形与L形短肢剪力墙破坏规律及刚度延性研究李青宁;李晓蕾;雷伟宁;

短肢钢板剪力墙选型参数研究郭震;袁迎曙;

单阶柱上下柱弹塑性阶段的相互作用童根树;黄山;

刚性双排孔槽形法兰连接的有限元数值模拟郑瑞杰;邵莲芬;陶永才;

支管拉力作用下钢管K形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黄文金;陈宝春;

冷弯薄壁C形钢梁弯曲变形分析苗二萍;刘小峰;彭奕亮;

考虑施工因素影响的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性能研究王永泉;郭正兴;吴一峰;罗斌;

某高位层间隔震加固结构分析研究吴从晓;戴纳新;周云;谭平;刘洪波;张建华;

层数对玄武岩纤维布与木材有效粘结长度影响的试验研究胡玲;杨勇新;汪健根;庄荣忠;陈绪军;邢建英;

碳纤维布加固框架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刘进军;王天稳;

集中荷载下提高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的方法张荣山;张鹏;何嵘;

某厂房振动耦合分析及结构加固李丕宁;彭文立;

沿海某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锈蚀原因分析与修复加固对策苗吉军;李乌江;刘延春;刘磊;丁元余;

受周边多塔楼约束的某地下车库的抗浮加固处理赖颖;金国芳;

某高层建筑桩基础超常沉降抢险加固及原因分析张清华;金国平;陈高鲁;杨益洪;韩少华;黄镇国;曾耀华;

大高宽比方形截面高层建筑的横风向风荷载及风致响应研究全涌;陈斌;顾明;

越南广宁体育场悬挑屋盖多振型和交叉项对风振响应的影响刘丹;黄本才;汪丛军;林高;

某景观烟囱顺风向风振响应分析与风振系数确定张文元;郑朝荣;张耀春;武岳;孙雨宋;

210m高异形烟囱横风向动力响应研究汤卓;王雪;束磊;吕令毅;

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及工程应用茅晓辉;付厚利;苏军一;

某桩锚支护结构设计及预应力锚索测试分析熊智彪;王启云;谷淡平;

预拌混凝土各龄期抗拉和抗压强度换算关系试验研究陈萌;刘立新;彭少民;

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开裂弯矩分析与试验研究吴瑾;丁东方;杨曦;

长江防洪模型大厅结构设计与分析李霆;刘炳清;建慧城;李宏胜;骆顺心;

长江防洪模型大厅结构损伤免疫力及换索分析骆顺心;李霆;刘炳清;

泰达市民文化广场金字塔钢结构及幕墙支承体系性能研究与设计郭彦林;兰涛;田广宇;马智刚;

泰达市民广场多折面钢结构及拉杆桁架支承体系和膜结构设计与研究郭彦林;兰涛;田广宇;刘涛;田晋华;

武汉体育中心二期工程体育馆屋盖张弦网壳结构设计张达生;郭必武;蔡元奇;宗静;袁强;袁晨;

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遗址馆主厅结构设计邵剑文;干钢;肖志斌;袁小树;

吴江市震泽中学体育场钢屋盖结构设计曹国辉;张涛;陈志强;

某复杂超高层结构方案的选择与优化设计黄忠海;廖耘;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三所和保罗·安德鲁巴黎建筑师事务所联合承担设计“太原博物馆”工程

温州世界贸易中心结构设计董明;余梦麟;包佐;任玉贺;陈绩明;刘宏欣;

控制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筏板弯矩的方法巢斯;赵锡宏;张保良;姜文辉;肖俊华;孔娟;袁聚云;

万银国际大厦基础设计分析刘中华;肖志斌;耿翠珍;

软土地区深基坑逆作法施工下立柱的竖向位移分析王文灿;仲晓梅;詹学智;

广州亚运场馆转入调试阶段

土抗力法计算深基坑支护桩弯矩及实测分析李建军;韩杰;梁仁旺;白晓红;韩云山;

紧邻已建车站基坑开挖近接施工影响分析郭海柱;张庆贺;

土层锚杆抗拔承载力确定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王晓东;张虎元;吕擎峰;张艳军;王旭东;

基桩弹性模量对组合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唐明雄;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屈曲约束支撑节点连接设计原则李国强;郭小康;

耗能减震技术在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李森;黄坤耀;郑亮;陈磊;

建筑结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结构 安全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当前住宅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存在抗震设计能力低下,结构设计失误等问题,不但会造成建筑物安全问题,更会影响设计行业的发展。应该从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入手,在结合建筑设计,特别是建筑结构设计相关要求和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结构强度和稳定度设计,实现抗震能力的提升,创新建筑结构设计的实际工作,形成对建筑安全性能的根本保障。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

1、建筑设计人员对其结构的安全意识不强,据分析发现目前建筑结构设计工程中, 大部分项目结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建筑项目结构的安全性都不太重视, 也没有一定的安全管理意识。由于其安全意识不强, 使得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就没有充分考虑其建筑结构安全问题, 也就使得因为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操作和技术规范的问题事故频繁发生, 并直接影响了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同时也影响了施工企业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筑结构的设计不够合理,建筑结构是整个建筑的灵魂,承载着整个建筑,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正常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只对建筑的外观和实用性考虑的比较多,往往会忽略建筑的安全性设计,或者是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的结构的安全性考虑不充分,不全面,这就会导致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建筑的设计者由于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不足,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对建筑结构的经济性考虑的较多,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考虑的较少,或者是对建筑结构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发现和整改,这就使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另一个建筑结构的不合理的原因,是建筑结构的设计者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设计,降低建筑结构的强度和整体性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结构的安全隐患。在建筑机构设计的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批,逐级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正和整改,降低建筑结构安全隐患的存在。

3、建筑物抗震性能不达标,我国处在地震带的城市屈指可数,但是每次地震发生的时候避免不了很多建筑物的倒塌,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极大的危害,也使人们对这个热门的建筑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异议。因此,在今后的建筑结构安全设计当中, 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一定要达到标准, 要让处在地震带的建筑物经受的起地震的考验,进而降低了因地震造成了财产损失以及人身伤亡,也让人们对建筑这行业有了一定的信任。随着科技的发展,许许多多的建筑物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拔地而起,对于建筑安全性的设计,国家也做出了硬性的规范措施,但是一些建筑公司的技术达不到国家的标准,强行起楼,不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性等,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抗震性能。

二、住宅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设计

1、提高建筑设计行业的抗震意识,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基础,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者要真正意识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型的思维模式,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能够精益求精,对每一项构件都精心的设计,并能够善于反思和总结工作经验以及教训,对好的方面加以发挥,坏的方面及时摒弃,为以后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思想,正确的对待抗震中的重要性,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负责,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才能,控制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能水平,使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基本意志,能够配合国家以人为本的政策。

2、提高并加强建筑结构设计者的专业水平,首先相关建筑结构设计师应当加强自我学习能力, 要在其日常工作中多多注意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学习, 努力在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 也要注意提高其对影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因素的认识, 并在其日常工作中严加注意, 要充分考虑其结构材料、施工技术、自然环境因素等影响建筑结构使用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因素, 同时也要多加练习和思考, 并在设计前做好准备工作, 也要对其施工过程进行关注,并不时和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此同时, 也要加强提高其技术规范制定的合理性, 有助于建筑施工队伍灵活应对和处理施工设计问题。

3、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我国对建筑住宅的质量有着严格的高要求,自从我国推出最新的住房体制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建筑住房的安全性已经列为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首要位置。根据调查得出,建筑结构以及建筑结构设计使用的材料,在建筑行业中所占的建筑费用的比例是比较小的, 合理的增加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性并不会对建筑总费用造成多大的负担。在即将投入到建筑施工材料方面, 要选择更优质的建筑材料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优质的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后期维修的费用, 能够不断的延迟建筑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等,鉴于长期的发展来看, 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能够在后续工作当中省去的很大的一部分资金, 所以综合来看选取优质的建筑材料能够降低建筑施工当中的成本,又能更好的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保证国家经济不受损失,确保人们的财产安全。

4、确保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分析可知, 在耐久性方面, 保护层越大, 耐久性就越好;根据裂缝宽度上面看,保护层越小,裂缝宽度也越小;根据承载力因素上看, 保护层越小, 抗弯承载力就越高。根据不同的建筑场合,不同的建筑美观程度,不同的建筑荷载纯性,建筑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护理因素,建筑物难以量化等因素都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 经分析由于建筑物使用材料上机理不清, 再加上更难以使用概率统计方法来分析, 所以建筑结构混凝土的保护层更需要增加厚度。

5、提高施工素质按照设计严格落实施工,在建筑行业工作人员就比较混杂,由于现在施工人员的数量要求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很多的施工人员在质量问题上就相应的不能够得到保证。虽然说管理队伍的素质提上去了,但是如果不能保证施工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仍然会有很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仍然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我们需要的施工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为了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我们要在招聘的过程中入手,要优先录用有着工作经验的人员,懂得施工质量的重要性,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还有就是后期的培训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认识,还要进行施工技能的训练,施工技术的传授来保证施工人员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当然伴随着建筑物的逐渐增多,人们也越来越担忧建筑的安全问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关系到建筑公司的信誉、利益等,而且还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郭军权.基于安全度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2(02):75―83

[2]林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裂缝问题研究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32):184―916

[3]宿宗英,赵丽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资讯,2010:244―257

建筑结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减震设计, 结构控制理论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 A

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各种建筑的破坏,使人们意识到,建筑应具有足够抵抗地震灾害破坏的能力。近百年来,各国建筑抵抗地震灾害打击破坏的方式,基本都是大大提高建筑物结构的强度与刚度,以此来对抗地震作用的打击,然而地震――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仍然严重的破坏和毁灭人类的各种建筑,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世界各国的专业人士对建筑结构抵抗地震破坏的研究进行了几十年,现在终于意识到,人类自己设计建造的各种建筑,对地球自身释放能量产生的地震破坏是无法对抗的。因而,许多专家学者又都在寻求一种与地球自然规律不产生对抗或抗拒的减震设计方法,去适应“地震”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这是人类对客观规律――地震释放地球内力的正确认识。建筑结构减震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种减震的装置(或构件),将不可抗拒的地震力与建筑物隔离开来,从而达到减少地震冲击力的破坏,使建筑物可以继续安全使用,这不是一件简单的设计工作。它需要既减小地震力的大小,又不能造成建筑变形过大、不稳定,甚至倾覆的危险。

建筑结构减震设计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及震害实践表明, 如果要求建筑结构在遭受地震作用下不破坏或不倒塌, 至少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 结构的主要部位有足够的强度储备;结构的主要部位对地震作用下的强迫变形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如果只是单纯满足前者, 往往需要耗用过多的材料,而且若遭受更强烈地震作用,结构仍可能破坏或倒塌。

从而提出结构抗震设计按两阶段设计,一是在弹性阶段按强度控制, 二是在弹塑性阶段按变形控制。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 既有足够的强度,又具有较大的延性及耗能能力, 能一定程度地适应强烈地震对结构产生的强迫变形。

一、建筑的延性设计

1、对建筑破坏构件的控制

在分析框架和抗震剪力墙结构倒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对破坏构件进行控制,使之发生期望的破坏形式,达到破坏影响在可控的范围内,使建筑结构既具有足够强度, 又具有足够延性的目的。实现途径是在结构的特定位置设置一定数量的人工塑性铰 ,对塑性程度及区域进行控制, 使得结构在强震时能形成最佳耗能机构。

2、对梁的延性设计

当连续梁的跨高比为5时,梁的延性和耗能性能都很好, 连续梁两端相对竖向位移的延性系数都在8以上,而且滞回曲线也相当饱满。当连续梁的跨高比降到1时,连续梁两端相对竖向位移的延性系数则降至3左右,而滞回曲线严重干扁,耗能很小,延性很低,最后在弯剪作用下破坏。抗震剪力墙的刚性连续梁,其跨高比往往仅为1左右,若要使其工作在弹塑性阶段作耗能构件,则需要对它的构造采取一定措施,以适应延性和耗能的要求。措施之一:是在0.5倍梁高的中心面上留一水平通缝;然后,在水平通缝的上下两侧各埋置钢板,;再后,在钢板上开有椭圆形的螺栓孔;最后,用高强螺栓把这两块钢板联结。

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小震作用下,高强螺栓把水平通缝分开的两部分连续梁联结成整体而共同工作,使刚性连续梁整体刚度不变,以保证其工作在弹性阶段;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两块钢板发生相对滑动,原来跨高比为 1的刚性 连续梁将被分成两根跨高比为2的小梁协同工作。这样的设计方案,不仅使延性系数由原来3提高为10左右,还因为两块钢板之间的滑动摩擦,使其耗能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对柱的延性设计

虽然设计师们都不希望塑性铰发生在柱上,但是它们仍需具有一定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才能保证强烈地震下建筑不倒坍。试验表明,采用螺旋箍筋的方式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柱的延性和后期抗轴压的能力。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本身的延性耗能设计是可以靠提高建筑结构构件的延性耗能能力来实现的。建筑结构的延性耗能设计只能从建筑材料的配置数量和构造方式来实现,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建筑结构的耗能减震设计

建筑结构的耗能减震设计方法很多,但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设计主动或被动的结构特殊体系的方式,使得建筑结构在强震时所受到的实际地震作用大大减小。这样设计的建筑结构强度和变形能力就无需像弹性法及延性耗能设计要求的那么高。因此,建筑结构的减震技术就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和运用前景。

1、建筑结构的吸震耗能设计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的主体结构上安装特殊的附加结构(如液压减震器、弹簧减震器等),地震时,这些吸震器会发生运动而吸收大量的振动能量, 从而减轻建筑主体结构的振动效应。还有一种方法是在筒中筒结构楼板与内筒壁处设置分缝(也可以设置类似液压减震器的设施),内外筒组成动接触体系,通过振动时两部分的微碰撞而互相吸能,降低整个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

2、建筑结构的阻震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一些连接处或一些构件上装上一定数量的阻尼器,通过这些阻尼器的较大阻尼力去减少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如果阻尼器的性能可靠,则结构的减震效果是稳定可靠的。主要方案有:

(1)、在高层框架核心筒体的连接处,采用弹簧钢杆摩擦减震器和砂质减震器;

(2)、在结构的抗震缝、伸缩缝或沉降缝处,放置扭转梁阻尼器或挤压铅阻尼器;

(3)、耗能横缝填充墙:主要是在填充墙上设置耗能横缝。这种墙的左右与框架柱脱开,下部与框架固接,上部由水平耗能缝通过耗能器与框架相连。

3、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

这种设计方法是目前在我国研究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在地震 作用激烈的传递路线上设置隔震层,使通过隔震层传到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中断或减少。 这种设计方法有一个特点:通常伴随有阻震设计。其原因是隔震层同时设有特殊阻尼材料。

三、建筑结构的动力优化设计

建筑结构控制与减震设计的方法在具体实施时,还会存在一个优化设计问题,比如:吸震器和阻尼器的设置参数与位置的优化; 人工塑性铰的位置、 数量及次序的优化;隔震体系的相对滑移量与隔震效果之间的优化等。本文以框架抗震剪力墙结构为例,介绍结构的动力优化设计。

建筑破坏构件控制的理论要求: 对框架结构,在中震时塑性铰仅出现在梁两端;在大震时才会在柱根部出现塑性铰,以形成梁式侧移机构,在任何情况下节点始终处于弹性状态。对于抗震剪力墙结构,在中震时塑性铰仅出现在连系梁两端;在大震时才在墙体根部出现塑性铰。

根据实际震害和试验研究的墙体先于框架破坏的规律,通过对结构的优化分析得知,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最佳耗能机构为: 在中震时,塑性铰仅依次出现在连续梁两端、墙体根部及框架梁两端;在大震时才会在框架柱根部出现塑性铰。

通过调整框架与抗震剪力墙的侧移刚度比、柱轴压比、框架梁与柱及连系梁与墙体的强度比等参数,并保证梁端、柱端和墙体根部不发生剪切破坏( 或滑移 ) ,就可以控制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连系梁、框架梁、柱、墙体的开裂和屈服顺序,从而达到控制整个框架) 剪力墙的工作状态。其中,对带钢板的梁( 在0.5倍梁高处设有水平缝与钢板) 的双肢抗震墙,通过建筑结构优化分析得知,对带钢板的连续梁的最佳位置约在抗震墙总高度的0.5倍处,带钢板的(刚性)连续梁的弯曲刚度宜等于普通连续梁弯曲刚度的100倍左右。

这样设计的抗震剪力墙墙,在弹性阶段,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增强,侧向变形减小,比普通的联肢抗震剪力墙具有更强的抗侧向力能力;在弹塑性阶段,刚性连续梁将被分成两根0.5倍跨高的小梁协同工作,抗震剪力墙侧向刚度减小,延性和耗能能力增加。

通过调整刚性连续梁的位置、弯曲刚度和配筋率等参数,可控制普通连续梁 和带钢板的(刚性)连续梁的内力及梁端开裂和屈服顺序,从而达到控制整个剪力墙的工作状态。

结束语

总之,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方法众多,但各种方法均有优点和缺点,应当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几种进行优化组合。合理的结合使用 荷载、风载和地震作用等以及抗震设防“三标准和两阶段”适当的选择减震的方案和设置参数。

参考文献:

[1]潘鹏,叶列平,钱稼茹,邓开来,何瑶;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年4月

[3]陈海卫;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1期

[4]刘鸣;结构振动控制的应用及若干问题[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年04期

建筑结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原因;加固方法;发展状况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drive the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rise, people living space for the comfort also more and more high, face disaster and frequen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o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bearing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whether new or built build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reinforcement has become as long as concer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and the commonly used direct and indirect method, and the analysis method i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se of building range. Let people know more about the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Reason; Reinforcement method; Development statu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当代的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又由于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形式,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建筑业也在当代形势下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方案。至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颁布建筑法至今,我国建筑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所以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得要求,确保建筑工程拥有优质质量,在新建工程和原有工程都要进行结构加固处理。尤其是原有建筑结构的加固,因为对原有建筑的改造,可以提高工程经济指标的控制,同时也使土地得以利用完全,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的紧张,为城市发展解决部分问题。

1加固的必要性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纪念性建筑或特别重要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普通建筑或构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易替换性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临时性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在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的时间内为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和耐久性,要在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和维护。所以在使用年限内为确保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对其进行加固维护就成为必要了。

2 各方面原因

2.1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所犯的错误,一般有设计方面的错误、施工方面的错误、使用方面的错误等。而设计方面的错误一般为概念错误和计算错误。如概念错误有:在进行桁架设计计算时,没有把构件的荷载作用在节点,二是概念理解错误把构件的荷载作用在节间;计算错误有:计算时由于粗心漏掉部分的结果的主要荷载或选用计算参数时选取有误造成计算结果荷载不符合规范要求。

2.2环境原因

建筑构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结构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受外部环境的侵蚀是不同的。环境造成的作用主要有三类,即化学作用、物理作业及生物作用。具体如下:

一、化学作用有:建筑工程是用于化工行业,其车间的气体或液体具有酸碱性,对建筑的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具有强烈的侵蚀性;

二、物理作用有: 建筑所在地区年温差或日温差较大或建筑使用功能为高温、高湿或冻融循环等环境,这样就会使结构由于极限环境产生裂缝;

三、生物作用有: 在木质结构上生存有腐蚀性微生物、细菌等,使木材镂空,失去承载能力[1]。

3 遵循的原则

不是所有的建筑结构都需要加固,应该在保证该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下,对建筑先进行检测、鉴定,需要进行加固的在进行加固处理。在不影响建筑结构整体的前提下,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应秉着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对原有建筑损坏较小的原则[2]。

4 常用加固类型

4.1直接加固方法(1)增加截面法优点:工艺简单、施工简便、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当代建筑结构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缺点:现场需长时间湿作业,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影响,因截面增大,加固后减小了建筑的净空。

适用范围:混凝土构筑物的加固都适用,如梁、板、柱及墙等。

(2)混凝土置换法优点:不但具有增大截面法的优点,还具有不影响建筑净空的特点。

缺点:和增大截面法一样现场需长时间湿作业,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影响。

适用范围:适用于加固混凝土承重构件,如缺陷严重的梁或柱及强度偏低混凝土受压区。(3)湿式外包钢加固法

优点:施工简便、工程量小、受力性高。

缺点:钢材用量较大、成本高、温度T>600℃的场所无防护时不可使用。

适用范围:用于在几乎不增加原有截面的情况下,需较大幅度增大承载力时的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4)粘贴钢板法优点:施工快,湿作业量小或根本无湿作业、不会改变建筑原有净空。

缺点:胶粘工艺和操作对加固效果影响较大。

适用范围:用于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下的承受静力作用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5)粘贴纤维法

优点:与粘贴钢板法优点相似,并还具有耐用、耐腐蚀和潮湿、维护费低、不增加建筑结构自重。

缺点:因其材质原因,需专门的防火处理。

适用范围:用于各种混凝土结构和一般构筑物的受力。(6)绕丝法优点:与增大截面法相似,具有工艺简单、施工简便、适应性强等优点。

缺点:与增大截面法相似,需长时间湿作业,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影响。

适用范围:对混凝土构件斜截面的加固,或需承受横向约束力的受压构件的加固。4.2间接加固方法(1)预应力法优点:减小构件的水平应力、效果显著、提高结构承载力效果明显。

缺点:加固后会改变建筑结构的外观。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应力与高高应变状态下及跨度大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温度T>600℃的场所无防护时与收缩性大的混凝土不可使用。(2)增加支承法优点:方法简单,可靠性高。

缺点:对原建筑物外观和使用功能有较大影响,会是建筑空间缩小。

适用范围:如果混凝土结构设计条件允许,便可使用[3]。

4.3其他的加固方法

还有一些加固的方法,像砌体结构加固方法、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及钢结构加固方法。砌体结构的加固有: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增设扶壁柱加固法、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预应力撑杆加固法等。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法有:增设圈梁加固、增设梁垫加固、砌体局部拆砌、砌体裂缝修补等、钢结构加固方法有:荷载的减轻、计算图形时改变结构、原结构构件截面的增大、裂纹扩展的阻止等[4]。

5.结语

以上所述的建筑结构所用的加固方法,是实际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加固的加固方法,虽然是多数研究人员实际验证的结果,但有些方法还是存在缺陷,如常常遇到的化学腐蚀作用,还有黏粘加固会增加建筑结构重量,增大荷载,增加支承加固法会破坏建筑原有的外貌或减小建筑原有的使用空间等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就得在今后的实践中采取更先进得工艺方法及新型的材料,运用技术含量高,且施工方法简单易行的加固方法,相信建筑领域的人才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孙秀华.浅谈各种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

[2] 杨金辉、汪仁和、张兴亮.浅谈建筑结构的加固[J].科技资讯.2008(09)

[3] 于大淮.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优选[J]. 硅谷.2010(24)

建筑结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的安全性与使用性能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混凝土具有性能好、强度高以及造价低等特点,因此在我国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十分普遍。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建筑物的整体使用性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必须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1 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提高,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前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十分广泛,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工程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混凝土的普遍应用也可以看做时展的印记。虽然目前在建筑行业中钢结构迅速兴起,但是由于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混凝土依然是建筑施工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在当前我国钢结构施工水平相对偏低的情况下,混凝土几乎霸占了大部分地区的建筑市场[1]。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逐渐成为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结构材料。但当前在建筑行业的实际应用中,混凝土在结构与设计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不尽完善、设计技术水平有限等。一些设计人员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无法把握整体性,这就导致很多大型建筑物由于混凝土设计不当而引发意外事故。例如,被称为亚洲第一的宁波独塔斜拉桥,由于混凝土设计问题引发桥裂;某市投入巨资建造的高速公路通车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在不同部位发现裂纹与凹槽等。这些大型工程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进而形成“豆腐渣”工程,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也造成严重影响。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十分关键,建筑工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使用安全[2]。

2 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主要原则

2.1 把握侧向力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侧向力对建筑物结构的形变、内力有直接影响,同时与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密切相关。侧向力主要是指水平地震作用以及风的作用,不管是高层还是低层建筑,都需要承受自重、雪载等垂直荷载的作用,并且需要承受风力、地震等水平力。对于低层混凝土结构,其在水平荷载的影响下位移以及内力较小,这个时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多层建筑结构中,由于受到的水平荷载作用逐渐增强,这个时候水平荷载等就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需要作为主要控制点。

2.2 要求较好的延性

与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更为柔和,在地震等水平力的作用下变形更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建筑结构的变形能力以及承载力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3]。在进入塑形阶段后,为了保障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避免高层建筑在大的地震中倒塌,就需要在符合混凝土结构刚性的前提下,运用科学合理的混凝土设计理念,并通过完善的构造措施,来提高整个建筑结构的变形能力,尤其需要注意建筑物的薄弱部位,保障整个结构有很好的延性。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保障设计的科学合理,让其具有良好的强度以及延性[4]。

2.3 要求合适的刚度

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物的侧向位移也将逐渐增加。因此,在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保障混凝土结构良好的强度,也应该保障其具有合适的刚度,混凝土结构的自振频率等应该符合要求,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结构的层位移也应该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2.4 整体性原则

建筑结构混凝土的总体设计原则,就是要求建筑物的每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并对整体的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保障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进而实现建筑结构系统的正常运作。

3 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关键点

3.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混凝土自身的质量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直接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改变混凝土的密度,并对混凝土的渗透压等进行调节,就可以有效减缓混凝土被侵蚀的速度,同时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混凝土的水灰比、强度等级等因素也有关系。在混凝土的实际应用中,氯离子对其中的钢材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应该根据工程所处环境的不同,注意控制环境中氯离子的浓度。同时由于混凝土中含有大量碱性骨料,如果建筑工程所处的环境比较潮湿,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活性离子与碱会发生反应,这样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进而加快混凝土被侵蚀的速度。如果混凝土出现的裂缝较大,在裂缝内部也可能出现腐蚀性物质,并导致混凝土中的钢材被腐蚀。上述这些因素均会导致钢筋的腐蚀速率加快,导致混凝土的保护层裂开并剥落,出现锈蚀后钢筋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减少,这也导致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钢筋出现锈蚀后,其抗滑能力会逐渐下降,也给建筑结构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在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承载力问题,避免出现混凝土的脆性破坏[5]。由此可见,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

3.2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设计

发生地震后建筑物的两个主体力量间将发生分配,因此在混凝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主体结构在不同时期刚度的变化情况,对于钢筋混凝土材料,设计时可以选择混凝土剪力墙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并将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物的一个主要抗侧应力结构。如果出现往复式地震,处于塑性阶段的建筑物会出现墙体裂缝,这个时候结构的刚度将迅速下降,而刚度出现退化会导致框架的剪应力增加。一般来说,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性形变较大,比混凝土墙体的弹性好的多。在遇到较大的地震时,尽管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比塑性阶段低,其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会吸收大部分弯矩与水平剪应力。因此,为了保障建筑结构的基本“裂缝”需求,同时把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水平部分,有效提高建筑物地基的承载能力,就需要应用相应的工艺措施让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变形能力,以此保障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

3.3 遵循强柱弱梁的理念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时遵循强柱弱梁的理念,在出现地震作用时,如果只是梁被破坏,并不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运作,可能只是部分结构失去工作能力,但如果柱被破坏,那么整个建筑物将会倒塌。因此,柱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处地震,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对柱的轴压比加强控制。根据相关工程的统计数据,柱的轴压比一般需要控制在0.9%以下。同时需要加强柱截面、边柱的强度,并对柱进行加密箍筋设计,保障配筋率在1%以上。

4 结 语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整个建筑物的设计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对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建筑结构混凝土的设计水平,以此维护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参军.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

[2]汤嘉健.浅谈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和计算步骤[J].科技资讯,2011(05).

[3]肖丽娜.浅谈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J].民营科技,2011(05).

[4]邵志超.浅谈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0(19).

建筑结构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 结构 加固

中图分类号: TU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涉及结构和构件的力学性能、可靠度、耐久性等,是当代房屋建筑结构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建筑结构的加固需要检测、鉴定、加固三个程序,房屋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加固这三方面的理论及技术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联系。房屋结构的检测是结构鉴定的技术基础,结构的鉴定过程需要检测技术为支撑,结构的加固是以结构检测与鉴定为必要前提。房屋建筑及结构在使用阶段后期的安全性与可靠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固技术。

二、现代建筑结构加固的现状

建筑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发展得越来越好,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开始相应的研究,并且开始逐步建立建筑加固技术的标准规范,不断推广新的加固技术,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配套的加固技术的不断涌现,让建筑结构的加固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此同时,现代建筑结构加固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有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有的建筑中,原来的设计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现在的需求,因而人们会对建筑的平面布置和使用功能进行改变,以满足人们多功能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另外,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对建筑结构加固的问题受到了建筑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而我国建筑大多数都采用混凝土结构,结构的抗震性能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的加固。而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问题就是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问题。由于混凝土结构建筑往往会出现裂缝的现象,这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施工以及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加固模式,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安全与稳定。

三、房屋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

设计标准低、使用不当、建筑功能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一般常见的有设计概念性错误,设计有缺陷,设计计算有偏差等;当时的施工技术与水平有限,不能很有效地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错误,在施工时只能有限地纠正参数等。材料本身的技术标准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导致结构或构件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耐久性出现劣化现象;结构或构件在使用过程中任意变更使用用途,通常会导致构件的使用荷载大大超载;为了改变建筑功能,违规进行结构的改造,对房屋任意增层、增加吨位,提高设备等级等等;长期在恶劣环境下使用,导致材料的性能每况日下。特别是在生物等作用下,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在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结构的功能及力学性能逐步下降。

四、常用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

混凝土结构加固补强的方法很多,直接加固法有加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外部粘钢加固法等,其它加固方法还有增设支点加固法、托梁拔柱技术、增设支撑体系和剪力墙加固法等。下面是目前常用的几种加固方法的介绍:

1、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在构件外部外包混凝土,增大构件截面面积和配筋量的一种加固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在我国,加大截面法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工艺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和加固要求不同,可选用单侧加厚、双侧加厚、三面和四面外包等。在以加大混凝土截面为主的结构中,为了保证后浇混凝土的正常工作,需适当配置构造钢筋;在以加配钢筋为主的加固方法中,即增加钢筋截面积,为保证加固钢筋的正常工作,需按构造要求浇灌混凝土保护层。外包材料一般以普通混凝土为主,当外包层较薄、钢筋较密时,可用细石混凝土,配筋除采用钢筋外,也常用型钢和钢板。但这种方法要求的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而且构件的截面增大后对结构的外观和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

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以型钢(一般为角钢)外包于构件四角(或两角)以加强其受力性能的加固方法。外包钢加固法分湿式和干式两种情况。湿式外包钢加固:外包型钢与构件之间是采用乳胶水泥粘贴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黏结,以使型钢与原构件能整体工作共同受力;干式外包钢加固:原构件与外包型钢之间无任何黏结,有时虽填有水泥砂浆,但彼此只能单独受力,承载力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加固有效。该方法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在使用上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截面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柱、梁、桁架弦杆和腹杆的加固。

3、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加预应力钢拉杆或撑杆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即通过施加预应力使拉杆或撑杆受力,影响并改变原结构内力分布,从而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并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特点是通过预应力手段强迫后加拉杆或撑杆受力,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原结构的应力水平,使一般加固结构中所特有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得以完全消除,具有加固、卸载和改变结构内力的三重效果,后加拉杆或撑杆和原有结构能够较好地共同工作,结构承载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预应力加固适用于大跨度结构以及采用一般方法无法加固或加固效果很不理想的较高应力应变状态下的大型结构加固,但此法不宜用于处在高湿度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或混凝土收缩徐变较大的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4、增设支点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增设支承点来减小结构计算跨度,改变结构内力分布并提高其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梁、板在跨中增设支点后,减小了跨度,从而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承载能力,并能减小和限制梁、板的挠曲变形。适用于房屋净空不受限制的大跨度结构中梁、板、桁架、网架等水平结构的加固。增设支点加固法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使用空间会受到一定影响。

5、粘贴钢板加固法

粘贴钢板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使其共同工作、整体受力,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它实质是一种体外配筋,提高原构件的配筋量,从而相应提高结构构件的刚度、抗拉、抗压、抗弯和抗剪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采用此法加固对结构胶的要求较高,结构胶必须具有强度高、黏结力强、耐老化、弹性模量高、线膨胀系数小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弹性。相对于传统加固方法,粘钢加固法更为简单、快速,对结构的外形、净空等影响较小,其施工过程对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小,因而在建筑领域和公路桥梁领域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

6、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

纤维增强塑料的应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的研究方向。纤维一般具有耐腐蚀、高强度、质量轻和非磁性的特点,将纤维和基体组合形成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能很好地继承纤维的这些优良特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结构物的修补和加固中。

结论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是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有效方法,已经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加深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沟通,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加固技术,逐渐增强建筑结构的加固能力,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不同的加固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结构加固,选择经济的施工材料,保证结构安全,为建筑企业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卜良桃, 王济川.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M ] .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建筑结构范文第7篇

在建筑表皮更新中,旧建筑留下的材料还能够二次利用,但是建筑改造不可避免的会有材料损失,旧材料的数量无法满足表皮更新的需求,在建筑改造中,新材料也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对于新材料的选用,要依据新旧材料的结合点,通过使用新材料最大程度的还原建筑原貌。例如意大利的Lingotto,在改造中使用了当时的新材料,也就是穿孔钢肋和点状玻璃幕墙,表皮更新后,建筑物的整体通透性增加了,而改造也并没有完全使用新材料,仍然有旧材料存在于建筑物上,体现了新旧材料的和谐共存。这个例子说明,在建筑更新中使用新材料,通过合理设计,能够减少新旧材料的违和感,让建筑表皮焕然一新。除了上述新旧材料的和谐共存,建筑师也提出新旧材料对比的想法,例如德国的伍兹堡艺术中心的改造中,建筑师将砂岩作为新材料,和原有的玻璃进行对比,充分表现了建筑师打破常规的艺术想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新技术在建筑表皮更新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是智能化技术,现今,智能化技术已经不再是新建建筑专享,而是延伸到了建筑表皮更新中,通过智能化技术,能够让建筑物表皮根据建筑的不同情况,执行不同的功能,使用最小的资源消耗,为建筑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例如瑞士SUVA保险公司,在原有的建筑表皮后,设计了一套智能玻璃幕墙,这套幕墙能够根据阳光角度调整玻璃角度,让合适的阳光量透入建筑物,保持建筑物内部的适宜温度;第二是生态化技术,大自然给人们供给了许多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阳光可以用来照明,风能可以用来改善建筑物通风效果,将生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能够让生态技术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减少能源消耗,顺应现今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例如法国非欧艺术博物馆中的“魔法墙”,是将自动浇水系统、废弃布料和植物,运用生态技术结合起来,这面墙既具有观赏作用,还能够调节室温,为室内环境提供新鲜空气。

2建筑结构骨架维护

2.1建筑结构骨架的维护意义近年来我国建筑频繁出现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进行建筑结构骨架的维护。现今我国的建筑物结构主要由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通过建筑结构维护,能够减少建筑物使用中发生的问题,保证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年限,对建筑物和居住人员有重要意义。

2.2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维护钢筋混凝土主要是由砂石、水泥、添加剂和水混合组成的,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具有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特点,由于混凝土呈现强碱性,会给钢筋表面覆盖一层钝化膜,减缓钢筋被腐蚀的速率,但是长期的外界因素会造成钝化膜被破坏,钢筋被腐蚀,造成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另如果钢筋和混凝土存在缺陷,也会总造成腐蚀,混凝土的强度较小,而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和水反应后会产生大量热量,造成混凝土有裂缝,有害物质可以通过这些裂缝进入混凝土,让强碱性的内部环境逐渐变为酸性,造成钢筋的腐蚀;而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同样会经由混凝土的空洞进入混凝土内部,将混凝土的pH降至8.2左右,随着腐蚀程度的加深,钢筋表面的绣会逐渐膨胀,造成混凝土变形和开裂。要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维护,首先应该清除钢筋表面的锈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药剂处理、手工除锈或者机械除锈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变除锈方法;第二是进行钢筋的修补,钢筋承担了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先要进行钢筋面积减少量计算,根据钢筋表面锈蚀来测定,还要预留出一定的维护空间,清除钢筋周边及表面的混凝土、锈蚀和水泥砂浆等杂质,然后用钢筋和原钢筋进行搭接焊,两部分钢筋的重合长度应该等于原钢筋的直径的十倍,如果有整根钢筋需要修补或者替换,按照规定来进行,保证质量符合要求;第三是混凝土的修补,如果混凝土表面有油污,可以使用丙酮清洗,如果混凝土表面被钢筋锈水污染,可以用酸性化学试剂和锈迹发生化反应来去除,也可以将被污染混凝土清理干净,用高一级强度的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2.3钢结构建筑骨架维护进行钢结构的建筑结构骨架维护,要先进行防腐处理,传统的维护方法是喷涂防锈漆,但是新型的钢结构大多都镀了锌,这种方法效果不佳。对于钢结构,应该先用机械去除原有铁锈和喷漆,用环氧富锌漆喷涂两次,然后再用环氧云铁灰厚浆底漆喷涂两次;由于钢材强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还应该通过喷涂防火漆进行防火处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建筑表皮更新和建筑结构骨架维护进行了积极探索,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提高维护水平,采用新技术,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作者:刘保战单位:华东管道设计研究院

建筑结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建筑施工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不断成熟,施工工艺不断得到更新,在此过程中,对一些老化的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也逐渐成为了建筑整体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障使用者的安全,许多国家逐渐把旧建筑物维修、改造和加固作为建设的一项重点。我国建筑工程维修加固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工程加固的必要性

笔者参与了拱北海关湾仔办公楼的加固改造、华发对外交流培训学校改造的设计及住建局组织珠海市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发现现有房屋,有些由于使用性质改变而导致荷载增加;有些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在层高较大的部位或在屋顶上进行加层;有些为满足节能有关规定,需将楼层周边凹凸部分填平改造;有些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有的由于遭受火灾、超载、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等。既有房屋的改造、加固日益增多,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根据形势的发展应不但能熟练地从事新建筑的结构设计,还要逐渐熟悉和掌握对既有房屋的改造和加固设计工作。

二、 加固的原则及要点

1、结构加固的基本原则

(1) 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是否满足要求,必须在改造加固前要对结构进行检测和鉴定,经可靠性鉴定需要加固时,必须进行加固,加固的范围可以是整体房屋,也可以是指定的区段或特定的构件。

(2) 由于高温、冻融、腐蚀、振动等原因造成的结构损坏,加固时应采取减小、抵御或排除上述不利因素影响的对策,保证加固后的结构安全可靠。

(3) 结构加固应尽量考虑经济效果,尽可能做到在不停产的条件下加固,尽量不损伤原构件和减少构件的拆除。

(4) 加固过程一定要注意安全,若发现结构构造有严重缺陷,应立即停止施工,等消除隐患后才能继续作业。

(5) 加固设计时应考虑施工方便且可行的施工方法。对于混凝土结构,应提高一级强度等级,并加强构造和连接措施等,以保证原结构与新结构的协同工作。

2、 结构加固的要点

(1) 应从安全、适用、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可靠性鉴定结果和结构功能降低的原因,结合结构布置的特点、主体结构传力、承力的特征、新的功能要求、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结构加固的方案的选择。

(2) 加固方案要在满足加固本身的要求上,多考虑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3 、常用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

建筑加固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经济、安全的效果。基本方法主要有:

(1)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将原有结构强度低、韧性差的构件材料用强度高、韧性好的混凝土材料置换,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部位。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刚度和承载力。其优点是工艺简单,占用空间小,造价较低;缺点是作业时间较长,在新混凝土终凝前要保证安全的卸力及支撑。

(2) 增大截面加固法:根据原结构构造和受力的实际情况,选用在受压区或受拉区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加层。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的混凝土的加固。该法的优点是应用面较广,适用性强,施工简单;缺点是施工时作业比较长,养护周期较长,截面增大对结构外观及房屋净空有一定影响。示意图如下:

(3) 增设支点加固法:通过减少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达到减少作用在被加固构件上的荷载效应,提高结构承载水平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梁、板、桁架、网架等结构的加固。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会减小使用空间。外加预应力加固法:采用高强度钢筋或型钢,在被加固构件体外增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通过施加预应力,使体外拉杆与被加构件共同受力,克服被围构件的应力超前现象,改变原有截面的受力特征,提高加固后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该法的优点是:占用空间小,施工周期短,加固效果好,提升幅度大;缺点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4) 外粘型钢加固法:在混凝土柱的四角或两面包以型钢的一种加固方法。对圆形柱、烟囱等圆形构件,多采用扁钢加套箍的办法。对于方形或矩形柱,大多在柱的四角用角钢,并在横向用缀板连成整体;该法的优点是既能增大结构承载力又不会引起刚度较多增加而导致地震作用的增大,同时还能利用型钢套箍和缀板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约束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和抗剪能力,使结构的变形能力大大提高;缺点是用钢量较大,不宜用于60℃以上高温场所,施工难度大,施工质量难于控制。

(5) 粘贴钢板加固法:在构件表面采用专用结构胶粘贴钢板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加固方法。适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和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加固。该法的优点是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影响较小;缺点是需要专业队伍操作,加固效果和施工质量及粘胶工艺密切相关,须做专门防腐防火处理。示意图如下:

(6) 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一种将高强度碳纤维织物或预成型板材通过改性环氧树脂粘贴于被加固构件表面的一种新型加固方法。优点是轻质高强,一般无需搭接,能适应曲面形状混凝土的粘贴要求,耐潮湿、耐腐蚀、施工便捷;缺点是使用环境的温度有限制,且需作专门的防护处理,若防护不当,易遭受火灾或人为破坏。

三、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1、加大截面积技术方法

通过加大截面积的方式,实现建筑结构加固,在构件的外部包裹混凝土,以增加构件的配筋量与横面积,实现结构加固目标。在建筑结构施工中,加大截面积的方法较为传统、常用,因此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各种墙体、梁柱等混凝土结构中。结合构件的加固要求、受力特点等区别,可选择单侧加厚、双侧加厚等方式。适当增设构造钢筋可确保后期浇筑混凝土的正常运行;如果工程以加配钢筋为主,则应增加钢筋的截面积,为了确保钢筋加固后的正常工作,还应浇筑一层混凝土保护层。一般情况下,外包材料多是普通混凝土,如果外包层薄弱、钢筋密集,就可利用细石混凝土,除了利用钢筋配筋之外,还可应用钢板或型钢。

通过采取加大截面积的技术方法,在设计构造时,应充分考虑原有部分与新加部分的整体受力情况。在产生受力时,加固结构的结合面就会产生各种应力,以剪力和拉力为主。在弹性塑性阶段,结合面的反向拉力、剪应力等,主要通过新旧混凝土粘合的强度来承担。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当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发生强度弱化,或者梁,柱等构件受到腐蚀,火灾,雨水,风吹,日晒等多方面的侵蚀,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大幅度降低,混凝土出现斑驳,开裂时候,可以使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要做好支顶措施,确保原有构件的安全稳定,也使混凝土的置换工作处于卸荷的状态,增强加固效果,增强构件的负载承重能力。同时,采取科学方法来对原有的混凝土进行剔除,并做好清理工作。这种方式可以大规模操作,但是,原有的混凝土剔除难度大,很容易对原有构件造成损坏。

3、外包钢加固法

在对一些老化或者还是既有建筑进行加固时候,外包钢加固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将建筑物的构件外部四角或者是两个角包上型钢,达到加固的目的。这种方法工作量很小,操作简单,而且加固的效果相对很稳定,因此,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常规加固方法。在这种加固方法施工时候,要保证原有的建筑物构件的截面尺寸不能变大。

4、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方法是通过外加预应力钢拉杆对钢筋混凝土建筑施工达到加固目的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增加预应力迫使钢拉杆和其他的型钢撑杆受到压力,对原有建筑物结构的预应力产生影响甚至是改变,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原有建筑物的应力水平。可以很好的消除应力应变滞后的难题。这种加固方法同时拥有加固功能,卸载功能,改变应力结构分布的功能,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大跨度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加固施工,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施加预应力的机械设备,但是,这种加固方法加固效果稳定,且总体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很大的优势。

5、绕丝加固法

在使用绕丝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实施加固时候,一般都通过将退火钢丝缠到将要加固的建筑物构件上,使得原建筑物构架的混凝土被约束,使得建筑物的极限承载力和建筑物的延性得到提高。这是一种补强加固的施工方法,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高建筑物构件的位移延性。使用绕丝加固法对建筑物构件实施加固之后,自重会比较小,构件的尺寸和相关的截面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对施工的环境要求也不高,但是,这种方法有着最大的缺陷,那就是通过施工后,加固的效果不太明显,尤其是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的构件承载力难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6、化学灌浆补强法

化学灌浆补强就是将一定化学材料配制成浆液, 用压送设备将其灌入混凝土结构裂缝内,使其扩散、胶凝或固化, 达到补强的目的。化学灌浆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环氧树脂为主剂配制成的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它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可以室温固化、收缩小、强度高、粘结力强等一系列优点, 而且因为环氧树脂灌浆材料的粘结力和内聚力均大于混凝土的内聚力,能有效地修补混凝土的裂缝, 恢复结构的整体性, 目前是一种较好的补强固结化学灌浆材料,一般用于修补宽度为0.2mm~ 0. 5mm的裂缝; 另一种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剂配制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灌浆材料,它具有可灌性好的特点,能灌入0.05mm宽的细微裂缝中, 一般用来修补缝宽在0. 2mm以下的裂缝。

结语:需要指出的是,建筑结构的加固,虽然有一些常规、常用的方法可供选择,但这些加固方法不一定就完全符合某一特定实际工程的特点。对某一特定结构来说,很难有完全固定的加固模式。因此加固设计时应在符合加固的相应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工程特点灵活选用加固方案,或针对实际情况采用特殊、有效的处理方法,达到最佳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1] 文明才. 建筑结构加固技术及发展趋势[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14):

[2] 范锡盛. 建筑物改造和维护加固新技术[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9.

[3] 郭光玲. 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概述[J]. 山西建筑, 2008.

建筑结构范文第9篇

摘要: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是高层结构是否合理、经济的关键,随着建筑高度和功能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本文总结了各种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复杂、新颖的结构体系的受力特征,进而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结构设计选型结构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相关概述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框架结构,异型柱框架结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以及混合结构,即由多种材料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构件、钢构件、组合结构构件(钢管混凝土构件、型钢混凝土构件及组合梁等)构成的结构。主要分为:(1)一般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一般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包括框架体系、剪力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筒体体系、框筒体系、筒中筒体系等结构体系。(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一般是指带转换层结构体系、连体结构体系、悬挑结构体系、带加强层结构体系、平面不规则结构体系等。(3)新颖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束筒体系、巨型框架体系、脊骨体系等结构体系。1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分析

1.1 高层建筑按结构材料划分

(l)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协同受力性能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结构中。它具有取材丰富,造价较低,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结构造型灵活,整体性能好等优点。

(2)钢结构体系

钢结构具有强度高,抗震性能好,构件截面小,工厂化生产程度高,施工方便,建设周期短,大跨度、大空间、多用途等特点。

(3)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将钢构件和钢筋混凝土构件两者并用,互相取长补短,既充分利用了钢构件具有的材料强度高,截面尺寸小,能提供较大跨度空间的优点。

(4)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包括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是指混凝土内含型钢的劲性配筋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的构件。

1.2 高层建筑按结构形式划分

多层及高层建筑中传统的、广为应用的是框架、剪力墙、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高度较大的高层建筑中,应用较多的是框架一筒体结构、框架结构、筒中筒结构及多筒结构等结构体系。

1.3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优化

(l)增加抗弯结构体系的有效宽度,以调整结构的抗侧刚度。这样做,是非常直接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增加宽度可以直接增大抵抗力臂,从而减小抗倾覆力。

(2)设计结构分体系时,应使其构件以最有效的方式相互作用。

(3)增大最有效承受荷载构件的面积,充分发挥材料的自身强度,是结构工程师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以及应该具有的基本结构概念。

(4)水平作用的传递主要是依靠楼板,并且目前几乎所有的结构分析理论所采用的基本假定都是楼板水平刚度无限大。

2高层建筑地基基础选型分析

2.1 建筑地基基础类型

多层及高层房屋的基础类型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类型。按基础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砖基础、毛石基础、灰土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按基础的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其中埋置深度小于5米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埋置深度大于5米的基础称为深基础;按基础的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按基础的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2.2 选择地基基础类型的原则

选择地基基础方案时,一般都优先考虑采用浅基础,持力层设置在天然土层上。由于这类基础埋置不深,无需复杂的施工设备,用料较省,开挖基坑,必要时排水疏干后和支护坑壁,地基不加处理即可修建,故工期短,造价低。仅当浅基础难以适应较差的地基条件或上部结构的荷载、构造及使用要求时,才考虑采用大型或复杂的浅基础、深基础或人工处理地基等造价较高、施工技术较特殊的地基基础方案。

3 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一层地下室为商场,二层地下室为人防及设备用房,平时为地停车库。平面轴线尺寸为 68.0m 114.3m,标准层尺寸为45.0m l5.8m,一层层高为5.lm,二层至五层层高为4.8m,六层以上层高为3m,第六层为结构转换层。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属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3.2 本工程结构体系的确定

(l)结构体系

本工程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在6层设置设备层兼作转换层,转换层以下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有利于空间的更好利用,采用矩形柱柱网,可以取得较大空间;转换层以上采用剪力墙结构,使住宅各房间美观大方,使用方便,同时为住宅营造了最大使用空间。

(2)屋盖及楼盖结构

本工程布置有较大的中庭,楼板开洞面积较大,因此采取加强中庭周围楼板的刚度及配筋,同时加大部分的边梁的截面等手段。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3.3 本工程桩基础方案的确定

本工程场地持力层较深(强风化层已在地下26m左右),且持力层以上砂层厚,地下水位较浅,水量较丰富,降水费用高,挖孔难度大,施工安全难以保证,本工程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桩。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PHC)刚度较大,抗裂性能好,施工速度快,静压管桩施工时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成桩费用按包工包料计比人工挖孔桩贵一些,但桩的持力层仅能在砾沙层,难以达到岩层。由于桩的挤土效应,常有部分桩很难穿透厚砂层,难于到达持力层,如果将静压改为捶击,又容易出现断桩现象,所以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不采用此桩型。采用反循环机械钻孔灌注桩。根据基础受力情况,持力层采用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丘 f r k=12.03Mpa;桩径采用800和1000mm,C30混凝土,桩长约22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须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确定,试桩数量须满足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经调查工程所在市的有关桩基础的使用情况,本工程可考虑选用桩径外径400mm内径200mm的预应力混凝土桩、桩身450mm扩大头700mm的夯扩桩,桩身800mm的机械钻孔灌注桩作为本工程的基础类型。

由于本工程桩基均为嵌岩桩,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可不进行沉降验算。

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底板400厚,侧壁400厚,采用自防水混凝土,混凝土抗渗强度等级S8。

4 结语

在分析高层建筑各主要建筑结构类型的结构特点、使用范围以及影响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针对本工程实际对各种基础形式,结构体系分析,确定最安全、经济、适用的基础形式和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实际的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工作中,单凭理论是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的,只有不断总结施工经验,不断改进设计理论,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彼此促进,才能真正提高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水平与应用水平。

一、混凝土结构历史

混凝土结构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新兴建筑结构。在19世纪中期,混凝土才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混凝土由于技术原因质量都比较低劣。直到19世纪末,工业生产的发展才推动了建筑材料的计算和研究。随着水泥、钢材工业的发展,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才逐步提高,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已经从28N/平方毫米提高到了420N/平方毫米。抗压强度的提高是混凝土的应用极速扩展,高强度的混凝土已经运用于大跨度、重型、高层建筑结构中,不仅减轻了自重还降低了建筑成本。我国到了70年代混凝土的应用才随着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而广泛应用。比如北京饭店、白云广场等。80年代后,混凝土技术才向着高技术、多元化发展,比如78层的香港中环广场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广州80层的中天广场是国内最高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现在,我国重视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现在国内混凝土技术都已经趋近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建筑结构混凝土的设计原则

1、侧向力的把握

在建筑结构、侧向力已成为结构形变,同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在高层建筑,所有在自重、雪活荷载和负荷、负荷力,再加上风、地震和力水平影响都会作用在结构上,水平荷载内力和位移逐渐增加,因此水平荷载和地震力是主要的控制因素。

2、建筑结构的刚度适宜性

随着建筑的高度的不断增长、侧向位移较大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不但结构强度的要求非常重要,也不能忽视结构的适用性,确保了结构的合理振动频率、控制水平层位移。

3、结构的良好延展性

采用比较短的分层结构,结构的高层建筑温和放缓,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更大的变形。建筑结构抗震性主要和结构的变形、承载能力两大因素。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塑性变形阶段仍会有一定的能力,能有效抵抗地震反应。因此,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提高能力整体结构的变形,特别是软弱层,满足延性的结构。

4、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主要的总体设计原则是各个组成部分形成建筑的一个整体,全面研究整体结构、功能、发展因素等问题,实现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相互结合和相互依存的目的,得到建筑结构系统的特点和运作规律。

三、建筑结构混凝土的设计要点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主要是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

因为钢筋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预应力是利用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在混凝土出现裂缝之前通过外力施加使混凝土受拉区预先受压力,再抵消受拉力区混凝土中的预压力,这样能够控制混凝土的延伸,控制出现裂缝,提高了构件的抗裂性能和刚度。在高层建筑、桥隧建筑、海洋结构、飞机跑道等方面都有预应力的身影存在。预应力不仅能够改善钢筋混凝土结构,提高结构的构件的稳定性和耐疲劳性外,在一些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比如说对压力有要求的原子能发电站,对防腐有要求的采油平台等,都需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改善钢筋混凝土的一大特点就是利用轻质材料来改善自重大的缺点,比如陶粒混凝土、浮石混凝土、火山渣混凝土、膨胀矿渣混凝土中,可以制成跨度较大、质量较轻的壁板、屋面板等。现在国内的轻质混凝土强度等级是C20-C40,容重是12-18N/立方米,所以自重轻。在地震多发地区利用这种轻质混凝土能够减小地震力。

2、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影响混凝土本身质量是直接影响混凝土耐久性重要原因。通过改进混凝土密度,降低渗透性能,可有效降低侵蚀的速度,同时它还和混凝土水灰比、不同强度等级相关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氯离子能促进钢材的腐蚀,所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不同,我们应该注意控制氯离子含量。如果混凝土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碱活性骨料,所以,在开启或潮湿环境下、碱和总活性粒子就会发生反应,导致混凝土开裂、加速侵蚀破坏速度的内容。如果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较大,腐蚀性物质可能在混凝土裂缝内部,造成钢材的腐蚀。这就会导致钢筋锈蚀氧化量将迅速扩大,造成混凝土保护层的破裂,甚至剥落。当钢筋的锈蚀之后,其有效面积就会减少,而产生的结构承载力下降。此外,锈蚀钢筋抗滑力的能力降低,出现建筑结构的隐患。因此,必须考虑到具体的设计结构承载力问题,否则可能产生脆性破坏。可见,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耐久性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3、“强柱弱梁”的设计

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主要来自“小震不坏,大震动不倒”的抵抗地震目标。在地震的作用下,如果柱破坏,使整个建筑将会倒塌,如果只是梁破坏,该区月可能会失去工作的能力,但是不会影响整体。因此,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各种地震灾害,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都必须注意到对抗震性能的设计。首先,我们必须加强对柱的轴压比的控制。目前,我们经常相关的计算都被认为是小地震的情况,如果在小地震情况、柱的轴压比偏高,所以如果遇到强烈地震,一定要产生额外的边柱轴力的影响,然后岗位将不存在安全储备功能,在强烈的地震将被彻底消灭。许多工程实际参考的一般不同轴压比最好不超过0.9%,同时为强化、柱截面和设置、加工、适当的边柱和加强柱的刚度,特别是柱应该采取加密箍筋的方式,控制配筋率超过1%。此外,不包括小截面柱等,应有20多个纵筋控制,注意不同的钢性柱不要太多。与此同时,可适当降低轴承,所以,在地震作用下形成的铰链梁,对于梁端塑性铰的作用发生是有很多的促进作用的,这样可以实现柱弯曲轴受弯承载力。

4、对细部构造的设计要求

还有一些结构细节需要重视。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纵向梁框架强度钢配筋率大于2%时,根据要求增加箍筋直径约2毫米;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的纵向钢筋加固量之比作为小;框架梁比较高时少于400加密区,箍筋间距太大;纵向拉伸钢框架梁配筋率大于2.5%;钢框架柱纵筋配筋率小等等。这是在我们设计的结构可以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

5、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要求

结构设计的总体要求是安全舒适和经济合理,这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才能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基本功能中最重要的是可靠性,包括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重新定义了结构性能。结构的安全等级根据其重要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划分。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整座建筑结构是否设计合理,是否符合需求将涉及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根据我国目前在建筑行业中因设计不当导致故障频繁的现状分析及相应的设计探索,我们应该更注重设计过程的重要性,相关部门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设计和施工水平,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2013(23).

[2]苏赐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0).

[3]张敬龙,梁丹.论水泥混凝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2)

作者简介

刘海波(1981)性别:男。籍贯:浙江省嵊州市。职称:工程师 。学历: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上一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心理测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