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范文

时间:2023-12-01 04:45:28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篇1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7月~2007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有2例于体检时被发现,3例在妇科手术中发现,3例因腹部肿块在我科确诊,其中手术治疗6例,完整切除5例(占83.3%)。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少见,常以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术前强调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如B型超声、CT及胃肠钡餐、钡灌肠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可初步诊断、定位和了解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仍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我院2000年7月~2007年8月,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例。现就其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及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 2例,11~20cm 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 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 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 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此外,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盆腔腹膜后肿块与妇科肿瘤的鉴别。本组3例是行妇科手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而切除的。

腹膜后肿瘤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52.9岁。本组中除2例在体检中B超检查偶然发现外,其余23例中,8例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15例为自行发现(扪及)肿块,其中7例无其他伴随症状,4例伴腹痛腹胀,2例伴发热、乏力,1例伴进行性消瘦、乏力,1例伴大便习惯改变。23例体检中扪及肿块,其中左侧腹部11例,右侧腹部9例,中上腹部2例,全腹部1例;4例伴有肠梗阻。

1.2 辅助检查 本组均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未见有钙化或骨化影。本组均行B超和CT检查发现肿块,符合率分别为72%(18/25)、76%(19/25)。23例行胃肠道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检查,11例有胃肠道受压移位。20例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4例有同侧肾或输尿管受压移位、和(或)肾盂积水。

1.3 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 肿瘤长径为4 ~30 cm,平均12cm,恶性肿瘤长径大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9例,分别为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鞘瘤2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16例,分别为平滑肌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神经纤维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2例,纤维肉瘤1例。

2 结果

2.1 手术方式 25例中行肿瘤全切除术者14例,占56%,其中良性肿瘤7例,占良性肿瘤的77.8%;恶性肿瘤7例,占恶性肿瘤的43.7%。部分切除3例,占12%;剖腹探查加活检8例,占32%。

2.2 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中大出血4例,降结肠损伤、乙状结肠损伤、输尿管损伤各1例,经输血,损伤修复,充分引流等处理治愈;股神经损伤1例,表现为股四头肌麻痹所致膝关节伸直障碍及股前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本组患者均痊愈或好转出院。

本组对14例肿瘤全切者进行了随访。良性肿瘤7例中,术后1年1例肿瘤复发,拒绝再次手术,生存2年;其余6例生存均已超过3年。恶性肿瘤7例中,术后1年内2例肿瘤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生存1.5年;1例于术后8个月死亡,4例于术后1年死亡,2例于术后2年内死亡。

3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以恶性居多,约80%的肿瘤是恶性[1-2]。本组资料显示,在良性肿瘤中,成人以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多见,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中,成人则以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等多见,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1-3]。目前临床上侧重于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有报道[4]B超和CT能客观地反映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毗邻关系及侵犯周围脏器的情况,其定位正确率分别达78%~85%和90%以上,但本组B超和CT定位正确率仅为72%和76%,其原因可能在于经验不足,不能把大的突于腹腔内的腹膜后肿瘤与腹腔内肿瘤进行有效区分。CT检查出现以下征象时,应首先考虑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①肿块使腹膜后脏器移位,尤其是向前移位;②肿块与腹膜后脏器分界不清,脂肪间隙消失,但肿块最大径线仍在脏器之外;③主动脉或下腔静脉受累或包埋;④肿块使腹腔内脏器向前方或侧方移位,但其间的脂肪间隙仍存在;⑤巨大肿块,其前缘因壁层腹膜(或同时有肾前筋膜)的被膜作用而多显光整,即使接近或抵达前腹壁,二者间仍可见窄条状或新月形低密度影,此可与腹腔内肿瘤鉴别。不论何种检查,其准确性都是相对的,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最后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一旦明确,应予以手术切除。但因体积较大、血液循环丰富、与主要脏器及大血管关系密切,故术中出血可能很多,有可能损伤大血管或需同时切除与肿瘤难以分离的器官或大血管等。本组手术并发症主要为大出血和临近脏器损伤,其中术中大出血4例,降结肠损伤、乙状结肠损伤、输尿管损伤各1例,经输血,损伤修复,充分引流等处理治愈;股神经损伤1例,表现为股四头肌麻痹所致膝关节伸直障碍及股前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因此,应做好周密的术前准备,包括备足血源,做好胃肠道准备和大血管修补或移植的准备;以及了解各器官功能,尤其是双肾功能和输尿管行程等。对于腹膜后肿瘤全切术后复发者,即使是恶性腹膜后肿瘤全切术后复发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可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本组中总手术切除率为56%,良、恶性肿瘤的切除率分别为77.8%和43.7%。限制肿瘤完整切除的原因[3]在于肿瘤与大血管和主要器官的关系密切或术中大出血等,因此,对于腹膜后肿瘤手术常采用:①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②对邻近大血管的肿瘤,尽可能游离其远近两端血管,控制血流,如术中损伤血管,控制血管可减少出血,便于血管修补或移植;③始终沿肿瘤包膜表面分离肿瘤。无论良、恶性肿瘤,大多有较完整的包膜,与周围器官或大血管常有一潜在间隙,始终沿包膜分离,可避免损伤邻近脏器或大血管。但对粘连严重,与周围组织脏器或血管浸润、融合的肿瘤,则只能根据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采用联合脏器切除、部分切除或探查活检等。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89-991.

[2] 陈乐真,石怀银,曾木英,等.94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5):400-401.

[3] 陈湘平,雷振东,皮执民.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8(4):285-287.

[4] 詹友庆,李国材,万德森,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03例分析.中华肿瘤杂志,1994,16(5):379-383.

腹膜后肿瘤篇3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是指在膈平面到骨盆入口处腹膜后脂肪、神经、淋巴以及残留胚胎组织中出现的原发性肿瘤,但是在肾上腺、肾以及胰等实质性脏器及大血管上出现的肿瘤均排除在外。在临床全身肿瘤发生率中PRT发生占有百分比为0.07%-0.20%,发病率比较低,但是在临床治疗中60-80%PRT患者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复发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则和相关参考文献相结合,分析目前PRT临床诊治发展现状。

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断

(一)和周围组织器官关系的诊断

在对PRT实施临床定位诊断的时候,CT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可靠性,并且在肿瘤良恶性判定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为患者临床病例类型分析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3]。神经源性肿瘤位置一般是在肾上腺旁和和髂腰肌旁;淋巴瘤则一般是在大血管走行周围生长;另外还有纤维组织细胞瘤和脂肪肉瘤则一般是在肾周围[4]。PRT通常原发性是在肾上腺、肾脏以及腹膜后间充质等中。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通过判定肿瘤和相关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就可以对PRT判定[5]。但是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主要表现也就是和相关器官移位和梗阻具有一定相关性[6]。

(二)影像学诊断

在临床PRT诊断中实施到腹部平片诊断,特异性较低,并且在肿瘤相应部位能够在平片上发现有钙化灶或者是牙齿的出现。如果患者是PRT怀疑患者,则可以对其实施消化道钡餐或者钡餐灌肠检查,通过对患者胃肠道受压情况以及位移情况,从而对患者肿瘤位置及大小情况进行判定,准确率可为50%[7]。在采用静脉肾盂造影或者是肾盂造影诊断的时候,能够明确的对患者肾脏和输尿管的位移、变形以及扩张等情况显示[8]。对于PRT来说,超声检查则属于是一种无创伤检查,不但价格便宜,而且操作简单,目前已经是PRT诊断的首选方式,通过超声引导对患者实施诊断性穿刺,能够对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明确判定,乐意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资料。CT和MRI则对PRT和周围重要器官关系的重要方式,同样在患者术前判定肿瘤是否切除及切除范围大小中具有重要作用[9]。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放化疗是PRT临床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化疗仅对恶性淋巴瘤和儿童横纹肌肉瘤效果显著,但是对于其他类型PRT效果并不显著。对于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目前只有几种药物可以实施化疗治疗,主要包括有异磷酰胺等等。目前已经出现了几种新化疗药物可以应用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也能够在PRT化疗中应用,主要包括有紫杉醇、托泊替康、多柔比星脂质体以及ET2743等等[10]。放疗在PRT中应用敏感性也普遍较低,但是却能够对患者手术范围缩小,提高患者临床手术切除率,并且还具有良好的局部控制率[11]。

(二)手术治疗

在PRT手术治疗中也就是手术切除,分为全切除以及部分切除。全切除也就是完全切除肿瘤肉眼,大出血的预防效果对手术效果具有直接影响[12-13]。其在手术过程中基本原则为先易后难、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一边实施分离也要一边实施止血,顺着肿瘤包膜外安全边缘逐渐实施分离,最大化的保证肿瘤的完整性,在手术最后对基底部处理,确保已经完全把肉眼可以看见的肿瘤切除[14]。部分切除是要将肿瘤75%以上切除,但是并不完全切除,也被称之为减容手术,属于是姑息性治疗方式,主要是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减轻腹腔压力和肿瘤两者对脏器造成的压迫感,同时也能够为患者临床的辅助治疗提供相应条件[15]。

三、结语

在PRT临床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是有没有彻底切除肿瘤,因此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应该是:如果患者已经是丧失根治性切除季候,则也就要最大化的实施姑息性大部切除,并且对患者实施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如果患者已经无法手术治疗,则可以对其实施介入治疗,以对患者生存率提高,并改善患者的临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波,潘小季,易旭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5):102-103.

[2]连鹏鹄,李汉忠.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4,35(4):10-11.

[3]Papavramidis T S,Michalopoulos N,Georgia K,et al.Retroperitoneal ganglioneuroma in anpatient: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last decade[J].South Med J,2009,102(10) : 1065-1067.

[4]张志鹏,修典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30例[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5):678-680.

[5]李新宇,朱继业,王福顺,等.累及大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12):115-116.

[6]Scoggins C R,Pisters P W.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oft tissue sarcomas[J].Adv Surg,2008,42( 4) : 219-228.

[7]郭定刚.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5例诊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14-1316.

[8]Kavanagh B D,Scheftera T E,Wersall P J. Liver,renal,and retroperitoneal tumors: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J]. Front Radiat Ther Oncol,2007,40( 4) : 415-426.

[9]Fasih N,Prasad S A K,Macdonald D B,et al. Leiomyomas beyond the uterus: unusual locations rare manifestations[J]. Radiographics,2008,28( 7) : 1931-1948.

[10] Yoo S H,Kim K R,Hong S J, et al.Primary retroperitoneal dysgerminoma presenting as an adrenal tumor: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Pathol Int,2011,61(4) : 248-251.

[11]Dierickx I,Jacomen G,Schelfhout V,et al.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Gynecol Obstet Invest, 2010,70( 3) : 186-191.

[12]于世良,王建,胡兴明,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9例诊治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8):832-836.

[13]方建华,常家聪,刘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9):63-65.

[14] Oldenburg J,Fossa S D.Late relapse of nonse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ur[J].BJU Int,2009,104( 9) : 1413-1417.

腹膜后肿瘤篇4

    疗效,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01年3月~2012年1月经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患者共31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3个月~75岁,平均43.52岁。首发症状:腹部肿块8例(25.8%),腹痛、腹胀7例(22.58%),邻近脏器压迫症状6例(19.35%),体检由B超或CT偶然发现7例(22.58%),行其他手术探查时发现3例(9.67%),有17例可触及肿块(54.83%)。

    1.2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确诊率为93.5%(29/31),CT检查确认率为100%(31/31),MRI检查确诊率为100%(13/13),消化道钡餐或钡灌检查12例,其中8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或梗阻。静脉肾盂造影6例,4例显示肾盂、输尿管受压移位或梗阻,血管介入造影检查6例,可疑有肿瘤压迫或侵犯者5例。

    1.3  病理类型:本组31例,良性13例(41.94%),其中畸胎瘤3例,神经鞘膜瘤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脂肪瘤2例,淋巴管瘤1例,囊肿2例,恶性18例(58.06%),其中精原细胞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脂肪肉瘤7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低分化腺癌1例。良性肿瘤直径2.8~32.6 cm,平均11.5 cm;恶性肿瘤直径5.8~32.5 cm,平均13.6 cm。

    1.4  手术方法:31例均经手术治疗。良性肿瘤13例中肿瘤完全切除11例(84.6%),肿瘤部分切除2例(15.4%),合并脏器切除3例(23%),其中2例切除结肠、1例切除脾脏。恶性肿瘤18例,肿瘤完全切除者8例(44.4%),合并脏器切除7例(38.9%),其中切除结肠3例,切除小肠2例,切除肾脏及脾脏各1例。肿瘤部分切除者7例(38.9%),未能切除行探查活检3例(16.7%)。为大血管受累1例,腹膜广泛浸润2例,大血管受累患者为右下腹平滑肌肉瘤,探查时见肿瘤包绕右髂血管,因与血管关系不明,仅行活检术,术后行静脉血管造影,证实肿瘤段髂外静脉狭窄,侧支循环已建立,再次手术切除肿瘤。因复发再手术5例,均为恶性肿瘤,1次手术3例,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2例,2次手术2例,均仅行部分切除,全组手术中无死亡。

    2 随访和预后全组 31 例, 29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 ~ 5 年。 13 例良性肿瘤患者 1 、 3 、 5 年生存率 100% 、 86.6% 、 76.3% 。 18 例恶性肿瘤患者 1

    6例获随访,肿瘤完全切除者8例获随访7例,其术后1、3、5年生存率为96.8%、76.3%、27.6%。肿瘤部分切除者7例,术后1、2、3年生存率为75.8%、36.8%、8.9%,探查活检3例中获随访2例,1例于术后12个月内1例于术后18个月内死于肿瘤晚期。

    3 讨论

    腹膜后肿瘤往往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症状,很多是出现了其他脏器压迫症状时才被发现[2]。本组中有19.35%的患者是出现了邻近脏器压迫症状才就诊,而有54.83%的患者可触及肿块,提示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影像学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确诊有重要意义,B超可作为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本组B超检查阳性率达93.5%,而5例复发性肿瘤是通过随访时经B超检查发现,CT和MRI检查尤其对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器官之间的关系和对术前判断能否切除或切除范围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又有重要价值,因此已成为决定手术方式及评估手术效果较为可靠的依据[3]。本组CT和MRI检查共44例,全部阳性显像。另根据牛爱国等经验,腹膜后肿瘤特别是恶性者瘤内血管丰富并与临近主要血管关系密切,应进一步行静脉血管造影以为手术提供尽量详细可靠的资料,本组1例大血管受累的右下腹平滑肌肉瘤,经静脉造影证实髂外静脉侧支循环已建立再次手术切除肿瘤成功[4]。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方法。笔者的体会是:①术前要做好准确的定位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制定详细手术方案,手术人员和相关学科(特别是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妇科等)充分讨论协作,备足血量,常规行肠道、阴道准备和置留输尿管导管,准备好血管器械和修补血管材料;②良好的麻醉加上足够大、显露良好的切口;③手术操作

    应尽可能在直视下进行,沿着肿瘤包膜或假包膜进行分离,从容易部位开始,由周围向中心推移;④遇到大血管被肿瘤挤压、推移时,为了防止血管损伤破裂,应争取将其近远两端充分游离,一旦损伤可以先控制,待肿瘤切除后再进行修补[5];⑤遇到肿瘤特别巨大显露困难影响手术操作时,可把肿瘤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切除后再补充切除残留肿瘤,避免因盲目搬动肿瘤而造成主要血管搬裂导致大出血的可能。

    重视术后随访,腹膜后肿瘤术后有较高复发率,主要是由于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即使完整切除者,其复发率也很高,特别是恶性腹膜后肿瘤有报道称复发率高达60%~90%[6]。术后复发者仍有部分能手术切除,本组恶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者中27.78%行再次手术切除。对于复发者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应积极手术切除复发肿瘤。

    4 参考文献

    [1] 黄  鹤,吴  佩,洪书剑,等.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76.

    [2] 曹  晖,赵恩昊,孙勇伟,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1例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9):575.

    [3] 覃  谦,施开德,庄晓泉,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33.

    [4] 牛爱国,时保军,温  哲,等.小儿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涉及重要血管的处理[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1):8.

    [5] 唐  云,宋少柏,梁发启,等.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大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4):689.

腹膜后肿瘤篇5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肿瘤;螺旋CT;诊断结果;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41-0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不常见,多数为恶性肿瘤,由于具有发病隐匿性,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从而造成不良结局[1]。如何加强患者的病情诊断,成为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应用螺旋CT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41例,均经过经皮穿刺病理检查确诊[2]。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5±2.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2±0.5)年。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13例,其中伴有包块5例,腹部隐痛24例,身形消瘦8例,腰膝乏力4例,没有明显症状5例。

1.2 方法 仪器选用螺旋CT扫描仪,患者扫描前6小时要禁食,服用泛影葡胺充盈胃肠道(浓度为3%),服用2次,间隔时间2小时。首先对患者进行腹部平扫,设置参数为:层厚5mm,层距5mm。然后部分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速度控制在每秒3ml,完成后在25秒后、65秒后进行扫描。观察患者的CT诊断结果,和病理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病理分析结果 41例患者病理分析结果显示,间叶组织来源11例,占比26.8%,其中包括平滑肌肉瘤6例,脂肪肉瘤5例。淋巴组织来源8例,占比19.5%,包括淋巴管瘤3例,淋巴瘤5例。神经组织来源20例,占比48.8%,包括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瘤4例,恶性神经纤维瘤9例。生殖细胞来源2例,占比4.9%,主要是畸胎瘤。

2.2 CT诊断结果 结果显示,良性肿瘤边界清晰,发生钙化的数量多,发生坏死的数量少,定性、定位准确率较高。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螺旋CT诊断表现 (1)间叶组织肿瘤。本次研究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共计11例,占比26.8%。其中,平滑肌肉瘤直径较大,形态多不规则,瘤体内有坏死区,会侵犯周围组织。脂肪肉瘤一般生长在筋膜或组织间隙,有包膜、边界模糊,瘤体内部有软组织间隔,很少发生钙化[3]。(2)淋巴组织肿瘤。本次研究肿瘤来源于淋巴组织共计8例,占比19.5%。肿瘤一般会围绕输尿管和腹部主动脉生长,患者容易形成肾脏积水,偶尔会伴有坏死囊变。(3)神经组织肿瘤。本次研究肿瘤来源于神经组织共计20例,占比48.8%。该类肿瘤密度有均匀的,也有不均匀的,增强扫描条件下大多不均匀,边界模糊。肿瘤一般位于脊柱两侧,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挤压。(4)生殖细胞肿瘤。本次研究肿瘤来源于生殖细胞共计2例,均为畸胎瘤,占比4.9%。该肿瘤一般位于肝、肾、胰等脏器中,大小差异大,形状不规则,具有清晰的边界。一般瘤体内密度不均匀,常伴有钙化影或蛋壳状阴影。在卢文彬的研究中总结[4],恶性肿瘤的CT特征在于形态不规则,容易出现坏死和液化,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侵蚀影响,甚至因压迫肌肉、皮肤、骨骼而导致向外突出。

3.2 CT诊断应用价值 螺旋CT进行扫描时,利用宽窗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后腹膜结构,尤其可以把肿瘤的大小、形态表现清楚。增强扫描功能的应用,可以看出肿块和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但即便如此,临床实践显示,对肿瘤作出准确的定性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包括良性或恶性,也包括肿块的组织类型。在马俊锋等人的研究报道中称[5],判断肿瘤性质,可以将肿瘤的密度作为一项参考指标,例如:CT值在-20―100Hu,提示脂肪瘤的概率大;脂肪内有条索状软组织,提示可能是脂肪肉瘤。肿瘤组织坏死,没有发生钙化,提示可能是平滑肌肉瘤;肿瘤内部不规则,存在点状钙化,提示可能是纤维组织细胞肉瘤等。另外,可以结合患者穿刺活检结果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6]。

综上,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而言,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正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状,对于临床治疗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宏,王朝军.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5(02):216-217.

[2] 黄子荣. 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诊断分析[J]. 重庆医学,2012,09(01):77-79.

[3] 于勇,段海峰,杨创勃,等. 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3,20(08):1032-1034.

[4] 卢文彬. 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2(16):2118-2120.

[5] 马俊锋,谭红娜,彭卫军.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附27例报告)[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7(06):823-825.

腹膜后肿瘤篇6

【关键词】 腹膜肿瘤性病变

恶性肿瘤特别是腺癌弥漫性转移至网膜是肿瘤晚期表现之一,提高腹膜转移性肿瘤的超声诊断能较好解决许多临床问题[1]。作者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1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7例腹膜肿瘤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表现与病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7例腹膜肿瘤患者中男67例,女50例;年龄17~86岁,平均(57.0±15.0)岁。其中腹膜转移性肿瘤103例、恶性间皮瘤5例、腹膜淋巴瘤6例、其他类型肿瘤3例(包括腹膜横纹肌肉瘤、大网膜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大网膜假粘液瘤各1例)。

1.2 方法

超声检查使用Toshiba PV 8000、Acuson Sequioa 512、 GE Voluson 730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对浅表腹膜病变者选用高频探头,频率10MHz。患者仰卧位或右前斜位,先扫查腹膜整体情况,重点观察患者腹膜有无增厚、腹膜回声及形态、腹腔内有无腹水,同时观察有无占位性病灶及占位与腹膜间的关系。应用可调式自动弹射活检枪及18G的BARD活检针。过程:先行超声定位,选择最佳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针在超声监视下进入腹膜弹射切割腹膜组织后迅速拔针,共穿刺2~3次,活检组织条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117例腹膜病变患者中,超声检查腹水53例,提示腹膜病变44例,其中弥漫性病变32例,腹膜局限性病变12例。

2.1 腹膜肿瘤性病变的声像图可分为

(1) 腹膜弥漫增厚或结节伴腹水型:共32例。其中转移性肿瘤26例、恶性间皮瘤5例、大网膜横纹肌肉瘤1例。(2) 肿瘤与腹膜粘连型:共7例。超声均表现为病灶向腹膜浸润,境界不清。其中4例为转移性肿瘤、3例伴有腹水。(3) 腹膜肿块型:共5例。转移性肿瘤3例、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其中2例伴有腹水。(4) 单纯腹水型:共16例。15例转移性肿瘤、1例恶性中胚叶混合瘤。(5) 无明显异常型:共57例,超声检查未发现腹膜病变及腹腔积液。

2.2 腹水征

53例患者有腹水,由于有相对良好的透声窗,能对腹膜进行细致的观察,腹膜病变的检出率相对较高,超声检查结果阳性37例,阳性率为69.8%;而在无腹水的病例中,超声只提示7例腹膜病变,阳性率为10.9%。见表1。表1 腹水征在超声诊断腹膜病变中的差别(略)

2.3 腹膜肿瘤的形态及继发病变影响超声诊断结果

6例恶性间皮瘤的超声诊断阳性率为100%,1例腹膜转移性卵巢粘液性囊腺瘤有阳性检查结果,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仅1例有阳性结果;转移性腹膜肿瘤中48例有阳性结果,阳性率为46.6%。

3 讨论

在不明原因的腹水诊断中,腹腔镜确诊率达82%[2],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但适用范围较窄。超声检查由于其方便、无创等特点而成为腹膜肿瘤性病变有效的诊断手段之一,可显示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腹膜回声、形态、厚度情况,行超声引导下腹膜穿刺活检能明确诊断[3]。腹水在超声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提供良好的透声窗能使腹膜的各层清晰显示以外,亦能起到提示性诊断的作用。

腹腔内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腹膜病变在超声上表现可从无明显异常到增厚>4cm(图1)。恶性间皮瘤腹膜可表现为局部肿块或是弥漫病变(图2)。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囊腔内充满胶冻样粘液,含粘蛋白和糖蛋白,自行破裂后粘液性上皮种植在腹膜上可继续生长,形成腹膜粘液瘤。超声检查有其特点:(1)腹膜多处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囊实性低回声团块。(2)彩色多普勒成像图(CDFI)示团块内乏血供。(3)腹腔内可见腹水。本组该例假粘液瘤系卵巢粘液瘤术后,故超声能明确诊断。大网膜淋巴结一般影像学检查为阴性,超声检出大网膜淋巴结阳性则有意义,一般为淋巴瘤或炎症性病变。故对大网膜淋巴瘤超声特别是高频超声不失为一实用的诊断手段。

在诊断腹膜病变中,应注意鉴别诊断。部分肥胖病例的腹膜由于脂肪成分而呈均匀性增厚。此外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由于肝脏缩小可致大网膜在肝前堆积。

【参考文献】

1 Bentrem D, Wilton A, Mazumdar M, et al.The value of peritoneal cytology as a preoperative predicto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undergoing a curative resection.Ann Surg Oncol, 2005,12(5):339~341.

2 Porcel A, Alcain G, Moreno M,et al.Value of laparoscopy in ascites of undetermined origin.Rev Esp Enferm Dig, 1996,88(7):485~489.

腹膜后肿瘤篇7

关键词:B超 腹部 误诊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6-01

B型超声诊断腹部肿块为临床最常用方法,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检查了99例腹部肿块,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86例,B超检查误诊13例,误诊占12%。为了今后更准确地诊断腹部肿块的来源与性质,特将其临床病理及图像资料、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总结,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超声诊断仪为日本产Alk SSD-256型实时线阵型,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及检查方法均按常规进行。本组腹部肿块的误诊分为3种类型:①漏诊即B超未能发现肿块;②未能提示肿块来源;③判断肿块来源错误。B超漏诊1例,为回音部肿瘤,声像图仅见气体强回声和不全性肠梗阻。未能提示肿块来源的8例,B超提示上腹部、腹腔,盆腔色块而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肠系膜炎性肿块1例,小肠系膜脂肪瘤1例,恶性组织细胞瘤1例,腹膜后脂肪瘤1例,中肾管囊肿1例,回首部瘤1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小肠恶性肉瘤1例。B超判断肿块来源错误3例,其中腹腔肿块误诊2例,腹膜后肿块误诊1例。

2 讨论

未能提示肿块来源及腹部肿块来源错误的为本组最常见的误诊类型,占90%。本组这种类型的失误主要见于腹膜后肿瘤和肠系膜肿瘤,腹膜后肿块易于误诊的原因,是肿块距腹壁较深,探查时因腹腔内胃肠道的气体干扰,图像显示欠佳,腹膜后肿瘤呈少见,但其组织来源和组织类型繁多;以及肿瘤体积过大与邻近器官解剖关系紊乱等因素有关。在判断腹部肿块来源是否来源于腹膜后时,必须熟悉腹膜后的正常解剖,以腹膜后的大血管为总纲,分辨其位置,观察血管的变异情况来判断肿瘤的位置,还应作侧卧位多方向探查,及深呼吸状态下实时观察。一般而言,肿块不会因改变或肠蠕动而变化,深呼吸时观察肿块很固定;多可见“越峰征”。从前腹部探查,气体及腹腔实质性器官常位于其腹侧或两侧即腹膜后肿块仅于其前方见到肠道气体回声。从背部探查肿声像图常较片腹壁探查清晰,在膝胸探查时肿瘤呈“悬吊征”为腹膜后肿瘤的特征。“假肾征”多为肠道肿瘤,饮水后探查确定胃和胰腺肿瘤,实时观察肿块与某器官同步活动时对确定肿块来源也极有帮助。如肿块与腹腔实质性脏器无关而与肠管相邻,且有较大幅度的左右活动,则提示为肠系膜肿瘤,当胃肠肿瘤无“假肾征”声像图表现时,可在饮水或水灌肠后探查,以显示肿块与胃肠道的关系,尽管如此某些腹部肿块,特别是巨大肿块来源的判断仍有困难,此时应选择CT等其他检查进行对照。

B超漏诊腹部肿块占病例10%,均为肿瘤引起慢性不全性肠梗阻,图像仅见充气的肠神而未见肿块光团,因此,对疑有腹部肿块而B超仅见高度的肠管胀气者,应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或服用泻剂,排除胃肠过多的气体后再行检查,以免漏诊。

腹膜后肿瘤篇8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5例,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MFH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7~82岁,其中大于50岁为17例,占68%;CT平扫肿瘤显示不规则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钙化3例,有分叶6例,小于10cm者9例,大于10cm者4例,边缘光整7例,侵犯周围组织9例,其中侵犯腰大肌3例、肾5例、肠系膜1例。有8例有明显的液化坏死。增强后肿瘤边界更清晰,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更明显,11例中至高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检查可作为主要诊断手段,能很好显示MFH肿块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肿瘤的定位及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以便于估计手术切除的难度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征象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是包括多种组织来源、病理类型比较复杂的一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 ,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 0.2%。而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来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组成成分复杂,形态多变,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正确率较低。发生于腹膜后的MFH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5例腹膜后MFH,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7~82岁,其中大于50岁为17例,占68%。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因腰背部不适、腰背痛;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有2例患者排尿困难而就诊。

1.2 设备和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螺旋CT行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10mm,无间隔连续扫描。

2 结果

2.1 病理形态学结果术后大体标本肿瘤边界不清,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伴有出血坏死或黏液变性。此种肿瘤的组织成分复杂,依据肿瘤中何种组织成分为主和发病率的多少的不同,将MFH分为五型,纤维型:由长梭形纤维细胞为主,又称为纤维型组织细胞瘤,此型最多见,本组13例;巨细胞型5例:肿瘤内出现较多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为特征;黏液型3例:肿瘤内有丰富的黏液成分;炎症型2例:肿瘤内有炎症或肉芽肿形成,也称为黄色瘤型或恶性黄色肉芽肿、黄色肉瘤以及炎性纤维组织细胞;血管瘤型2例:肿瘤内组织细胞间有出血、囊肿与血管瘤相似。 2.2 CT征象 25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肿瘤显示不规则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钙化3例,有分叶6例,小于10cm者9例,大于10cm者4例,边缘光整7例,侵犯周围组织9例,其中侵犯腰大肌3例,肾5例,肠系膜1例。有8例有明显的液化坏死。增强后肿瘤边界更清晰,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更明显,11例中至高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及文献报道:MFH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之一,好发年龄为50~70岁,本组大于50岁有17例,占68%。1964年由O’brian和Stout首先描述[1],MFH多发于四肢,腹膜后少见。Coindte等对1240例软组织肉瘤统计分析,在50种软组织肉瘤病理分型类型中,最常见的就是MFH,占28%[2]。

3.2 CT征象:CT检查能很好显示MFH肿块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肿瘤的定位及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以便于估计手术切除的难度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本组病例中,6例显示为分叶状,5例呈类圆形;侵犯周围组织8例;CT定位准确率88%,其定位诊断依据为,肿块侵及腹膜后器官(肌肉、肾等);腹膜后器官明显受压移位、变形;邻近盆壁或腹膜后间界限不清或消失。由于MFH组织学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CT定性诊断困难,多依据手术及病理。

3.3 鉴别诊断:MFH的CT表现需要与腹膜后其他软组织肿块鉴别,其中较常见的如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畸胎瘤等。马丽华[3]等认为,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与其位置走行有一定的关系,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肾上腺旁和髂腰肌旁;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大部分位于肾周围;淋巴瘤全部沿大血管走行周围生长。脂肪肉瘤CT扫描多可见到脂肪成分,是特征性诊断依据;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肿瘤内坏死区域较大;恶性畸胎瘤内成分复杂,常含有软组织及脂肪成分,并可见有结构的骨骼或牙齿样钙化。

参考文献

[1] Brian JE,Stout AP.Mallgnant fibrous xanthomas[J].J Cancer,1964,17(7):1445-1451

[2] Conindre JM,Terrier P,Guillou L,et al.Predictive value ofgrade for metas tasis deve lopment in the main histologis types ofsoft tissue sarcomas:a studa of 1240patients from the French Federation of Camcer centers Sarcoma Group.Cancer[J],2001,91(10):1914-1926

[3] 马丽华,宋朝晖,李洁,汪宁; 腹膜后肿瘤CT诊断[J].肿瘤防治研究,2002,04:343-344

[4] 吴天,张翔,姜毅,朱彤,叶兆祥,李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82-183

[5] 吴爱兰,韩萍,冯敢生,郑金龙,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1):46-48

上一篇:睾丸肿瘤范文 下一篇:肾上腺肿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