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19 16:04:15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1篇

胃肠钡剂检查

腹膜后肿瘤长大后可压迫累及胃肠道钡餐或钡剂灌肠可显示胃肠道受肿瘤压迫和移位征像也可采用侧位或斜位片来检查腹膜间位脏器如十二指肠升结肠、降结肠。通过出现明显向前外侧移位来推测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如钡剂检查发现胃肠道粘膜破、充盈缺损、管壁僵硬或狭窄等改变证实肿瘤源于胃肠道可以与腹膜后肿瘤鉴别。

肾盂造影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适用于邻近肾脏或输尿管的腹膜后肿瘤诊断检出率6%~8%造影可见肾脏向前或向内移位肾门转向前转肾盂或输尿管积水。恶性肿瘤可引起输尿管的扭曲、移位和梗阻良性肿瘤多见输尿管的移位扭

曲和梗阻少见。

CT检查

CT扫描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侵犯部位及提示肿瘤病变的性质。肿瘤可使腰大肌显示不清肝右后叶旁脂肪线外移下腔静脉肾脾静脉升结肠十二指肠及胰头前移。

实质性肿瘤的密度较高CT值也较高。假囊肿型肿瘤质地均匀密度低CT值也低。混合性肿瘤质地不均匀部分密度增高脂肪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锐利CT值接近正常脂肪组织[1]。脂肪肉瘤的密度欠均边界不清有侵蚀性CT值大于正常脂肪。平滑肌肉瘤多数有低密度区系肿瘤坏死和出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瘤内含有脂肪成分可呈多房性脂肪的块影有圆形、卵圆形及分叶状[]。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于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胰腺周围呈分散或融合成块的肿大淋巴结影。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将肠系膜上血管包埋其间成“三明治”征[]。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扫描可显示血管受肿瘤的压迫而移位。

MRI 检查

MRI 检查可任意平扫有利于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大致判断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的侵润范围显示血管内瘤栓的有无及大小有助于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可评价一些术后病例。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2篇

浙江金华的蒋老太今年70岁,中年时发现腹膜后长了个瘤子,当时没钱动手术。20多年过去了,蒋老太腹部的肿瘤越长越大,吃饭、活动都受到影响。到医院一检查,结果让医生和子女们都惊呆了:肚子里的肿瘤已长到20多公分,而且与腹腔里最大的两根血管――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关系密切,将腹主动脉向左侧推开4厘米,将原本位于腹膜后的下腔静脉和肾静脉完全抬起。同时将肝脏压得菲薄如纸,与肝脏的组织结构侵犯到一起,将原本位于右腰部的右肾向下推移到了髂窝。

当地医院明确告诉子女们,手术难度太大,风险极高,必须到上级医院诊治。于是子女们带着老太辗转南京和上海,打听找到了长海医院血管外科的曲乐丰教授。曲教授和其治疗小组的医生们仔细检查病人,认真研究影像学资料,在认真准备围手术期每一个细节的基础上,不但成功切除了蒋老太藏在体内二十多年的巨大肿瘤,而且将其重要的相邻组织,如肝、肾等完整保留。切除的肿瘤直径达22厘米,重量6.5斤,护士开玩笑说:“七十岁老太剖腹产出一个六斤半的婴儿。”术后蒋老太恢复很快,10天后拆线顺利出院。

腹膜后肿瘤是外科常见的隐匿性肿瘤之一,多数为良性,少部分为恶性。初始阶段症状往往不明显,或是不典型,患者常常忽略,以为是“老胃病”“老便秘”“老腰酸”等而不去医院检查治疗。直到肿瘤长到很大了,从肚皮表面都能很清楚地摸到肿块后才引起重视,这时往往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胰、肾等脏器都是常见的后腹膜肿瘤发生部位,甚至腹膜后的神经、血管、脂肪组织等都能发生肿瘤。腹膜后脏器位置较深,痛觉不敏感,很多腹膜后肿瘤被发现时已广泛侵犯,或与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纠缠”在一起,医学上称之为“行为恶性”,无法手术,给患者及家属造成终身遗憾。

所以,我们建议有异常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仔细检查,尤其是那些容易轻视的症状,比如上腹胀满、顽固性呃逆、无痛性黄疸、消化不良、进行性腰酸、大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等,它们可能预示着腹部肿瘤的发生。另外,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吸烟、酗酒、长期便秘、消化不良等的老年人,应该每年查一次腹部B超或是CT,以全面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

对于确诊腹部肿瘤的患者,不要放弃希望。很多像蒋老太这样的患者,找到有经验的医生,经过细致的手术准备和术后精心治疗,有可能通过手术将肿瘤彻底切除而痊愈。但也不要病急乱投医,我们科经常见到一些已经做过五六次,甚至七次开腹手术的患者,这给手术造成相当的难度,患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了。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原发性 腹膜后肿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60

我院2000年7月~2007年8月,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例。现就其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及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 2例,11~20cm 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 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 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 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此外,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盆腔腹膜后肿块与妇科肿瘤的鉴别。本组3例是行妇科手术中发现腹膜后肿瘤而切除的。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腹膜后肿瘤 分析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48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23例,女25例,年龄1~76岁,平均39岁。采用GE VIVID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5.0MHz,要求空腹进行,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与内部回声,以及变动及深呼吸时肿瘤的活动度,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并观察有无胸腹腔积液。

结 果

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恶性肿瘤83.3%(40/48),良性肿瘤16.7%(8/48)。显示本文资料中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分别为恶性淋巴瘤33.3%(16/48)和精原细胞瘤10.4%(5/48)。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病理良恶性诊断符合率高达83.3%(40/48),超声诊断对病理类型提示符合率41.7%(20/48)。

超声表现以及良恶性病灶之间的差异:超声表现多数为低回声、内部不均质、后方回声无改变、边界清晰但不规则、推压周围脏器或解剖结构、随呼吸的移动性消失,而对邻近脏器或结构的包绕较少发生。在良恶性病变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征象是:内部异质性、边界清晰程度、边界规则程度以及移动性。

讨 论

本文资料显示,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病理良恶性鉴别诊断符合率为83.3%,因此超声应作为腹膜后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本文资料结果表明腹膜后肿瘤中恶性肿瘤居多数,占83.3%,与国外报道相似[1]。腹膜后恶性肿瘤多呈实质不均匀图像,本文仅仅27.5%表现为实质均质性回声,其中10例均为直径5cm以下的恶性淋巴瘤;40例恶性肿瘤中仅有4例因肿瘤体积巨大内部伴有坏死出血,见到部分灶状液性暗区,8例良性肿瘤中有3例呈巨大液性暗区,内壁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现象,3例呈混合回声型。上述声像表现与国内报道相似[2]。

其次,本文资料表明腹膜后肿瘤的好发部位与内部回声特征有助于肿瘤病理性质的诊断:①恶性淋巴瘤病变发生于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多数沿腹主动脉至髂血管处弥漫性分布,呈多发性低回声团块状,小于5cm的肿瘤多为均匀性低回声,大于5cm的肿瘤多为不均匀性低回声,聚集成团,呈多结节融合的肿块。但是本文有4例发生部位仅仅位于下腹部髂血管旁,提示探查时需要进行广范围的扫描观察。有10例伴有肝脏与脾脏淋巴瘤浸润,本文资料表明对于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类型诊断率高达81.2%,大大高于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总诊断符合率41.7%。这表明超声检查对腹膜后恶性淋巴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②腹膜后精原细胞瘤是隐睾在腹膜后恶变所至,因此肿瘤多发生下侧腹部,而由于白膜为致密结缔组织,肿瘤难以突破,因此肿瘤大多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光滑清晰。本文5例精原细胞瘤均表现为类圆形低回声团块,位置比较表浅,位于下侧腹部,境界清晰,包膜光滑,内部回声不均为结节样,同时患者均伴有隐睾,故对成年男子发现下侧腹部低回声团块要检查是否伴有隐睾,若伴有隐睾则高度怀疑精原细胞瘤的可能性。本组资料表明对精原细胞瘤的病理类型诊断率高达100%,并且超声检查可以根据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肝脏肾脏有无受侵犯而判断肿瘤的分期。

综上所述,腹膜后肿瘤定位的主要根据有两点:①腹膜后肿瘤常常推压邻近的腹膜后实质脏器和解剖结构,并且紧邻后腹壁,包括脊柱和肌肉。另一个判断肿物来源于腹膜后的特征是包绕征象,特别是对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输尿管的包绕。Didier等[3]报道了2例下腔静脉的肿瘤(平滑肌肉瘤及免疫母细胞瘤),在静脉腔内形成瘤栓。但笔者尚未发现此类病人。腹部血管造影可以发现病灶的滋养血管,从而对判定肿瘤的来源有帮助[4]。②呼吸时肿物的移动性减弱或消失现象,这是由于其深在腹膜后区,位置较为固定以及周围粘连或侵犯之故。然而少数病灶可以没有上述推压现象,这可能与它们瘤体较小、离腹膜后器官较远、向腹侧生长趋势或相对良性的生长方式有关。

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内部不均质或异质性,边界清晰与不清晰,外形规则与不规则,以及移动性减弱或消失。其他征象,如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变化、推压等在良恶性病变之间有较大程度的重叠。部分病例定性仍有困难,由于没有边缘特征,不能评估是否向周围浸润,从而难以定性。所以当病变特征不典型时,则只能做出定位诊断。

参考文献

1 Taqueu DP,Coit DG.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soft-tissue sarcoma of the retroperitoneum.Annsurg,1990,212:51

2 林礼务.现代超声临床诊断.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48-158

3 Didier D,Racle A,Etievent JP,et al.Tumor thrombus of inferior vena cava secondary to m alignant abdominal neoplasms:US and CT evaluation.Radiology,1987,162(1):83-89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手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 R65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2-62-0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系指来源于腹膜后脂肪、淋巴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以及胚胎残留组织,临床上较少见,约占全身肿瘤的0.07~0.12%[1]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腹膜后潜在间隙大,肿瘤往往长到巨大方被发现,给手术切除带来极大困难。现结合我院于1990~2008年间收治3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3~64岁,平均年龄33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年;其中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瘤10例。肿瘤长径10~30cm。

1.2临床表现

腹部包块27例,腹部稍胀不适8例,消瘦、乏力、贫血9例,胃肠道压迫症状12例。

1.3诊断

本组病例入院时均触到腹部包块,18例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12例剖腹探查诊断腹膜后肿瘤,其中病理诊断为畸胎瘤4例,脂肪瘤2例,血管外皮细胞瘤2例,淋巴管瘤2例,脂肪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瘤3例,恶性畸胎瘤3例,纤维肉瘤5例,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未定型恶性肿瘤4例。

1.4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大切口开腹,切口入路根据肿瘤位置可采用正中切口、左右腹直切口和横切口,以方便切除肿瘤为准。开腹后常规探查腹腔器官,有无位置改变,有无受浸润,种植等,有无转移病灶及受压情况,然后探查肿瘤与重要血管、器官的关系,如肝、肾、胰、脾及胆管腹主动,静脉等,大体评估肿瘤切除的可能性。根据肿瘤偏左或偏右,切开升结肠旁沟或降结肠旁沟,将结肠及腹膜推向内侧,显露肿瘤,于肿瘤包膜包紧贴包膜,交替用锐性、纯性游离解剖,由周围向中心推进,由浅入深,完整切除肿瘤。

2结果

本组完整切除29例,其中良性肿瘤完全切除。恶性肿瘤完整切除19例,因肿瘤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而未能切除1例。术中出血100~3000mL。手术误切右肾1例,下腔静脉损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6例,2例脂肪肉瘤1年后复发再手术,1例恶性血管内皮瘤2年后反发再手术,1例恶性纤维组织瘤2年后复发再手术2次。

3讨论

3.1术前准备

腹膜后肿瘤大多数为低度恶性或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远处转移晚,多数适用于外科手术治疗[2]。然而由于腹膜后解剖位置特殊,组织结构疏松,肿瘤往往长得较为巨大才被发现,此时肿瘤常累及重要器官和血管,给手术切除带来困难。因此,术前准备必须充分。

首先,应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全面了解肿瘤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特别是与重要血管及输尿管的关系。再次,腹部血管造影已被认为是腹膜后肿瘤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了解腹膜后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肿瘤血供情况,必要时可将肿瘤供给血管进行栓塞,减少术中出血。本组1例畸胎瘤因肿瘤较大,占据腹腔大部将下腔静脉往前挤使其变形,术中未能认清而误切开下腔静脉,导致术中出血3000mL。另1例巨大畸胎瘤将右肾挤压,致右肾变形而误切除,另1例因肿瘤包绕侵犯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因术前未能明确而未备人造血管,故仅探查而关腹。

总之,服膜后肿瘤切除手术为非定形术式,含有较多不定因素,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中常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所以术前充分准备尤为重要,评估术中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制定相应计划,充分准备好血源及特殊材料,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意外。

3.2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选择以良好的术野显露,足够大的操作空间为基本原则[3]。腹部直切口有利于上、下延长。根据需要切口可以剑突至耻骨联合,必要时加做左或右横切口,甚至做腹部大“十”字切口,充分显露术野,以免给深部操作带来困难,或在视线不清时盲目操作,导致误伤,误切,大出血等。本组1例因切口不够大,在分离时分破肿瘤,导至失血1800mL,其教训深刻。若肿瘤小,并且位于髂凹部,可行左或右下腹部斜切口,不切开腹膜入路。本组2例位于左髂凹血管外皮瘤,经此入路完整切除肿瘤,腹膜后肿瘤部位隐蔽,生长缓慢,就诊时肿瘤多较巨大,累及重要器官和血管,给手术分离及肿瘤完整切除带来困难。并且肿瘤生长部位不同,病理类型各异,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复杂,因此没有固定手术模式。术中必须充分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关系,以及已改变了位置的正常脏器。本组1例因未了解移位了的肾脏,而误将其与肿瘤一起切除,后虽发现而重新植入,但给手术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在游离肿瘤时对粗大血管要特别辩认其来源,必要时先暴露肿瘤外重要血管,根据其走向分清与肿瘤的关系。若关系密切者可预设血管阻断钳(或带),以防不测。本组1例下腔静脉移位,术中又未解剖周围重要血管,导致下腔静脉切断4/5,即刻失血3000mL,此教训极为深刻。在误切开肿瘤时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特别是恶性肿瘤,本组有1例误切入肿瘤内导致大出血,经钳夹以及缝合肿瘤包膜均无法控制出血,后将包膜内容物掏空,在基底部缝扎才止准血。本组2例复发病例中因术后复查认真,复发肿瘤较小时早期发现,手术也相对安全、容易。腹膜后肿瘤术后5年复发很高,可达61%,但大部分为局部复发,仍有再切除的可能[4]。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好,无远处或腹部广泛转移,均应进行积极手术治疗。

总之,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由于该肿瘤位于腹膜后,发现时往往巨大,周围空间狭小,手术显露完整切除,止血难度大。因此,应按照腹膜后肿瘤手术基本原则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完整、整块切除肿瘤,包括肿瘤周围受累的组织和器官,尽量不分破进入肿瘤内,不残肿瘤组织和包膜,同时熟练掌握术中控制出血的有效方法及血管重建技术,这样才能提高手术的完全性和切除率,从而有效降低复发率。对于肿瘤复发者应积极再手术,以延长其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黄洁夫. 腹部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4.

[2] 蒋彦永,罗成华. 原发生腹膜后肿瘤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3.

[3] 刘鹰,朱立元,吴坤胜,等. 腹膜后肿瘤28例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2):732-733.

[4] 李荣. 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原则与策略[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4):246.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手术入路 腹主动脉 降低死亡率

腹膜后肿瘤多为软组织起源,是一个极为多样化的群体,也是一类病理类型繁多,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且一旦确诊常因累及腹膜后众多的血管、神经或脏器,致手术切除困难,它对化疗、放射治疗又不敏感。因此,它是一类难治性肿瘤。近年来治疗腹膜后各类肿块14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4例病例中,男3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37岁。囊性肿块4例,肿瘤性肿块6例,结核性肿块2例,炎症肿块2例,肿瘤大小0.2~4.7kg。

检查方法:①肿块检查:先对肿块进行扪诊,了解肿块位置、大小、有无活动性,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探头对肿块进行横切、纵切、斜切检查,扫查过程中注意变换灵敏度,必要时采用变换、探头对肿块加压、深呼吸、用手推动肿块、饮水等方法,观察肿块准确的位置、形态、大小、轮廓,边界,内部回声性质(无回声、实质性回声、气体回声、无回声与实质性回声混合、无回声与气体回声混合、实质性回声与气体回声混合、无回声与实质性回声气体回声混合等)。②肿块与邻近脏器关系:通过上述对肿块的检查,可了解肿块与邻近脏器有无关联。此外,对邻近脏器也应进行检查,右季肋部的肿块,要检查肝右叶、胆囊、右肾、下腔静脉、结肠肝曲。中上腹部肿块,要检查肝、胃、十二指肠、胰腺、肾、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季肋部肿块,要检查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右腰部肿块,要检查肝脏、升结肠、右肾、腹主动脉。左腰部肿块,要检查降结肠、脾脏、左肾。下腹部肿块,要检查小肠、结肠、子宫及附件。观察肿块是否为邻近脏器的一部分或位于脏器内,或与邻近脏器相连而有分界,或与脏器无关。观察脏器有无转移性或原发性病灶。肿块内的血流情况及血流与邻近器官血供的关系。③腹腔积液的检查:仰卧位、侧卧位时,观察腹腔内有无范围可变化的无回声区,包裹性积液时无回声区范围也可无变化。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常规消毒术野后逐渐进腹,开腹后先做一般检查,进一步确定肿块的部位、性质、大小、硬度、粘连情况,有无外伤性血肿、有无阑尾炎、盆腔结核、肠管扩张、肠梗阻、肠粘连及解剖学变异等情况,如女性患者要注意子宫及附件,宫外孕、畸胎瘤等诸多情况。如肿块与肠管或子宫及附件有粘连时应先松解粘连、游离肿块、再正式确定肿块在脊柱旁或腹膜后隙的深度等情况,并充分暴露肿块后可先做诊断性穿刺,确定有无穿刺液或穿刺液的性质,有脓者考虑脓肿或结核性脓肿,鲜血者多考虑外伤性血肿,抽不出东西而穿刺有阻力或较硬时多考虑实质性肿块,多数为肿瘤,原则上囊性肿块,包括囊肿、血肿、脓肿都采取打洞引流。将引流管引至体外腹壁固定,4~7天可拔除,对囊性肿块亦可完整摘除。实质性肿块可考虑完整摘除,手术入路方式的观点是松懈其肿块周围所有的粘连后,从脊柱旁逐渐进入,尽量采取钝性分离,并用术者示指尖探摸腹主动脉搏动、离搏动1cm外剪切剥离肿块,这样反复多次进行探及或切割、可免损伤腹主动脉干、输尿管、腰交感神经等主要器官,特别是预防腹主动脉干破裂或断裂,这样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和保全患者生命的安全性。患者腹膜后隙4.7kg的巨大肿瘤切除,结果见图1。

图1 患者腹膜后隙巨大肿瘤切除

结 果

本院根据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症状与体征以及特殊检查,主要采取影像学X线片、B超、CT、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确诊无误后首先确定正确的手术方案,在术中根据肿块的大小、性质、部位、活动度、粘连度、质地硬度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见表1。

讨 论

腹膜后肿块在临床普外科及妇科比较常见,其摘除方法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手术比较容易,如腹膜后隙比较浅的囊肿、脓肿或肿瘤。而有些手术比较难做,特别是比较大的浸入比较深的腹膜后隙肿瘤或占据整个腹腔而粘连严重的、并有多次手术史的。术者在术中自始至终的用左手示指尖摸及腹主动脉搏动,沿搏动方向避开腹主动脉,行细微轻柔,必要时毫米距离的切割,才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正是笔者提论立说的新问题,也是手术成功的先决因素。如果术者是一位没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如不慎将腹主动脉干切断或切裂,导致无法控制的特大出血,可致患者在几十秒内死亡在手术台上。所以临床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9 Case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Diagnosis Analysis.

CHENG Zhang-lin,WANG Guo-feng,LI Yan-ho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yang,xinyang46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2006 to 2009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were done in 9 cases,analyzed its ag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uxiliary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 typ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data. Results Starting symptoms and signs were almost abdominal bag piece and abdominal pain. Six patients were operated smoothly tumor resection, 2 cases took intraoperative biopsy probe line, 1 case died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Conclusion Msa early lacks the typical symptom, color dopplar ultrasound, CT imaging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is such as the important means. Complete resection is the key and treatment of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 prognosis. For the infringement of viscera apply involving the viscera remoed, unresectable and excision again hair claims exploration biopsy and again removed surgically.

【Key words】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Diagnosis;Treatment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是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组织来源包括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和胚胎残留组织,但一般不包括胰腺、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肿瘤和腹膜后血管瘤。PRT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0%[1]。由于其位置隐蔽,早期大多数无特殊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患者就诊时多因病变广泛常常致手术无法彻底切除肿瘤,治疗上较为困难。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7例。现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9例,其中男5例,女4例,男女比例为1.3∶1.0。年龄52岁~73岁,平均58岁。首发症状:腹部包块5例,腹痛、腹胀2例,邻近脏器压迫症状1例,体检时彩超发现1例。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行彩超检查,阳性率7例(77.7%)术前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检查,阳性率100%,并可明确肿瘤与腹膜后血管的关系。

1.2 手术情况 本组9例单纯瘤体切除4例,瘤体长径分别为8 cm,20 cm。联合小肠切除1例,联合胰尾、脾脏切除1例,瘤体长径分别为18 cm,22 cm。1例女性患者,68岁,瘤于骶前,长径16 cm,切除瘤体后发生骶前静脉大出血,以纱垫填压后关腹,术中、后输血2000 ml,于术后8 h死亡。1例男性患者,52岁,瘤于骶前,长径12 cm,术中探查瘤体完全固定于骶骨前,周围基本无解剖间隙,经与其家属交流沟通后,取一块组织送病理检查后关腹。1例男性患者,65岁,瘤于左肾下极,长径14 cm,活动度差,完全包绕左侧肾蒂,术中判断为恶性淋巴瘤,取组织活检后关腹。

1.3 术后病理 畸胎瘤2例,脂肪瘤2例,恶性胃肠间质细胞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

2 结果

畸胎瘤2例,手术顺利切除,术后随访3年存活。脂肪瘤2例,手术顺利切除,术后随访3年有1例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恶性胃肠间质细胞瘤2例,均联合脏器切除,术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1年,术后随访1例因复发死于术后18月,1例术后1年存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瘤体顺利切除,但死于围手术期。恶性神经鞘瘤1例,失访。恶性淋巴瘤1例,术后化疗,于术后2年3个月死亡。

3 讨论

3.1 PRT的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由于发生部位深在,腹膜后间隙广泛,肿瘤组织来源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发现时多属中晚期,1/3的病例被误诊并接受不正确的治疗[2]。腹部可触及的包块是表现最多的症状,有报道46.7%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3],提示我们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影像学检查对PRT确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彩超可作为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本组1例就是在体检时经彩超发现。本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彩超检查,阳性率为77.7 %。腹部CT扫描不单能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数目,还能帮助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更多的有效的资料。MRI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能多层次,多方位显示肿瘤的位置及大小,并灵敏地反映流空效应,可显示大血管、输尿管的关系,判断根治性切除的可能性,是目前诊断腹膜后肿瘤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认为彩超及CT扫描是原发性腹腔后肿瘤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对正确判断肿瘤和邻近脏器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血管造影(DSA)对定位有重要价值,能根据供养动脉走行、分布及形态改变来判断肿瘤的来源,发现较小的肿瘤,显示血管受侵的程度,以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并能行术前的化疗及栓塞治疗,减少术中出血。总之,我们认为,术前定位诊断中,彩超、CT是首选,必要时做MRI及DSA以进一步定性诊断。

3.2 PRT的外科治疗 目前对于PRT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治疗PRT最有效的方法。广泛切除及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肿瘤的理想术式,手术均应遵循“无瘤操作”原则[4]。首次治疗相当重要,应努力做到彻底切除肿瘤,不能简单作局部切除而遗留肿瘤[3]。本组资料显示,在PRT手术中,肿瘤的长径与切除率无明显相关,只要手术切口足够,显露良好,即使肿瘤体积巨大,对完整切除肿瘤并无影响。而影响肿瘤完整切除的主要原因为肿瘤的性质、大血管或骶前静脉丛受累、多脏器受侵。恶性PRT常累及邻近脏器,致使无法彻底切除,需扩大切除范围,行部分或整个脏器切除。术前应做好肠道准备、血源准备和血管修补或吻合,部分器官切除所需的特殊器械准备。本组1例死亡病例就是因为准备不足,供血不及时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教训深刻。手术中必须有良好的肌松效果使术野充分地显露,便于直视下操作。手术切口以术野能根据手术需要得到充分的显露为原则。术中要探查肿瘤及其与周围邻近器官组织的关系。以便正确估计肿瘤能否切除及其切除的范围。分离时应紧贴肿瘤包膜进行游离,出血点彻底止血,大血管结扎。根据情况把肿瘤连同受侵犯的器官及组织一块切除。

3.3 无法切除的肿瘤,应行小块组织切除进行病理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4 PRT的术后复发

PRT术后复发率高。影响PRPT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有[5]:(1)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PRPT术后复发的主要确定性因素,因此应做到肿瘤的完整彻底切除;(2)恶性PRPT比良性PRPT易术后复发,因此,正确处理恶性PRPT是控制复发的重要措施;(3)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是极易复发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以低恶性的脂肪肉瘤复发多见。术后复发多为局部复发或种植转移,较少有远处转移,多数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手术依然是主要治疗措施。因此,只要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没有明显手术禁忌证,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目前,对于再次手术的共识是:对多次复发肿瘤不应放弃手术治疗机会。其具体方法与原发性肿瘤相似。

参 考 文 献

[1] 李澍,冷希圣,王茂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策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8):460-462.

[2] Van Dalus T,Van Geel AN,Coevorden F,et al.Soft tissue carcinoma in the retroperitoneum:an often neglected diagnosis. Eur Jsurg Oncol,2001,27(1):74-79.

[3] 韩锡林,寇昌华,田庆中,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0例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4):278-280.

[4] SHI Yingqiang,SHEN Zhen-zhou. The problem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soft tissue sarcoma. Chin J Practic Surg,1997,17(6):323-325.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螺旋CT;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断;价值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的是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其来源组织多样,如脂肪、淋巴组织、筋膜、肌肉、胚胎残留组织以及血管组织等。该病多为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初期并无任何症状,但随着肿瘤逐渐变大,侵袭或者压迫到周围组织及脏器时,方有症状出现,在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难度【1】。笔者对27例已经病理或者手术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CT显像并对其进行CT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接收的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病理穿刺或临床手术确诊,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在4―75岁,平均(54.72±4.36)岁;病程为2个月―13年,平均(3.3±0.5)年;其中3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并无显著临床症状,而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腰部酸痛、腹部疼痛或隐痛、消瘦、腹胀等临床症状,可扪及腹部包块。

1.2.方法【2】

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禁饮禁食8小时,在CT检查前给予口服2%―3%泛影葡胺造影剂,以便于充盈胃肠道。随后使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检查,扫描范围可扩大至整个肿块,管内电压和电流分别设置为120Kv,160mA,层厚与层距均在5―10mm之间,其中22例进行增强扫描,首先以每秒3ml的速度推注135%碘海醇80―100ml,分别于25秒及62秒时进行扫描,部分患者可延迟扫描。

2结果

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螺旋CT定位与定性分析结果是: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4例,其中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囊性淋巴瘤2例,纤维肉瘤2例,肌肉瘤3例,其中恶性肿瘤11例;神经组织源性肿瘤6例,母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其中恶性肿瘤2例;来自生殖细胞的肿瘤6例,其中恶性肿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经病理穿刺检验及手术确诊,可知螺旋CT定位分析准确的有24例,所占比例为88.89%;定性分析准确的有19例,所占比例为70.37%。

3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原发性腹膜肿瘤的患者较为少见,约为全部肿瘤的0.07%―0.2%。且大部分为恶性肿瘤。由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组织,而不是大血管及实质性脏器等,位置较深,解剖复杂,其临床表现具有多种形式且不具有特征性,因此较难在疾病初期发现,容易出现误诊与漏诊的情况。与此同时,多数患者确诊时,肿瘤变大,并波及腹膜后血管、神经、脏器等,手术治疗已相当困难,因此临床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的机率较低。加强检测手段和力度,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螺旋CT扫描检查密度分辨率高,显像无重叠,能敏感发现肿瘤所处的位置及大小,增强扫描过程中能有效揭示肿瘤的血供特征。笔者所在医院的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患者在诊断时,对其进行CT平扫扫描与增强扫描检查。采用螺旋CT扫描对其进行定位,重点在于区别腹部肿瘤位于腹腔内还是腹腔后,并对腹腔后肿瘤的起源加以判断。使用对比剂充盈患者胃肠道,随后进行增强扫描,利用多平面图像重组的原理,判断肿瘤与腹膜后脏器、血管的关旭,进而对其进行定位。然而由于部分肿瘤体积较大,定位较为困难。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经病理及临床手术确诊,螺旋CT检查的定位准确率高达88.89%,且定位有误的均为相对巨大的肿瘤。笔者对CT定位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特征总结如下:肿瘤与邻近器官之间有脂肪间隔;肿瘤部位的后侧并无肠管包绕;肿瘤邻近脏器多使的脏器前移;肿瘤邻近肌肉或肿瘤边界处均无明显界限或分界模糊;肾后间隙的肿瘤会使得间隙变大,肾周间隙的肿瘤会使得肾脏移位,甚至会导致肾轴旋转,肾旁间隙的肿瘤会引起腹膜后器官的前移或对侧移位【3】。通常情况下,通过对肿瘤及其邻近组织、器官关系的多角度分析,就能对肿瘤进行准确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较为多样,因此若单纯依据肿瘤的大小、形态等难以区别其良性、恶性。肿瘤的良、恶性的诊断依据是肿瘤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术后是否有复发迹象或是否有转移等。良性肿瘤相对较小,边缘规则、光滑,包膜完整,邻近组织器官易发生推移,但仍可见脂肪间隙存在,术后不易复发。而恶性肿瘤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多以血管为中心,向外生长,邻近器官出现浸润现象,有淋巴转移出现,多为远处转移,术后容易复发,以上均可作为临床判断良性、恶性肿瘤的依据。本次研究中,27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的定性诊断正确19例,错误7例,准确率为70.37%,其中2例为良性肿瘤边缘模糊,5例为边缘清楚的恶性肿瘤。有关文献认为,肿瘤的形态、大小、周围组织的侵犯以及强化方式等对于良恶性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4】。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肿瘤的形态、边缘及是否侵犯邻近组织为主要诊断依据,肿瘤的大小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过程中,螺旋CT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对其作出较好的定位及定性判断,有较高的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仕文.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CT诊断价值探讨[J]. 福建医药杂志,2009,01(31):116-117.

[2]石宏,王朝军.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12,02:216-217.

[3]夏清新. 1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2012,16:162.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治疗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163

作者单位: 047600山西省黎城县人民医院外科(林强 王敏英);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肿瘤科(牛建勇)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起源于腹膜间隙的肿瘤,组织来源包括脂肪、神经、淋巴、结缔组织、尿生殖源性、生殖细胞源性等组织的肿瘤,不包括胰腺、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和腹膜后的大血管肿瘤。发生率占全身肿瘤的0.07%~0.2%[1]及全部恶性肿瘤的0.5%以下。由于腹膜后间隙容量很大,患者早期大多数无特殊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患者就诊时多因病变广泛致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在诊治上多有困难, 影响患者的预后。两院1994~2007年手术治疗腹膜后肿瘤26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对策做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5~73岁,平均43.8岁。病程4个月~33年,平均28个月。肿瘤大小为2 cm×3 cm~23 cm×46 cm。随访37例,随访时间3个月~9年,平均23个月。

1.2 临床表现 2例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就诊首发症状腹部肿块20例(76.9%),腹痛16例(61.8%),腹胀14例(53.8%),腰痛8例(30.8%),邻近脏器压迫症状6例(23.1%)消瘦3例(11.5%),其他还有恶心,呕吐,返酸,腹泻,直肠刺激征,排尿困难,排便困难等症状。体检触及腹部肿块15例(57.7%)。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经彩超检查,阳性率为76.9%。CT检查15例,加增强扫描26例,阳性率为88.5%。MRI检查19例,阳性率为94.7%。消化道钡餐检查6例,阳性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检查4例,阳性2例,显示肾脏、输尿管受压移位。术前诊断为PRT者24例,定位诊断符合率84.6%,术前获得组织学诊断者3例,定性诊断符合率11.5%。

1.4 手术及探查情况 26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恶性肿瘤17例(65.4%),良性肿瘤9例(34.6%)。肿瘤完整切除19例(73.1%)。肿瘤部分切除4例,其中良性肿瘤1例,恶性肿瘤3例。仅行探查及活检3例,均为恶性肿瘤。无手术死亡。

2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需除外胰腺,肾脏,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及大血管的肿瘤。PRT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0%,约60%~85%为恶性[1],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国外报道多发年龄为50~60岁,国内多数报道平均年龄40岁[2]。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本组男女比1.13∶1。

2.1 PRT的诊断 腹膜后潜在腔隙巨大,部位深、腹腔具有高度适应性。所以肿瘤在腹膜后膨胀性生长时间长,临床缺乏特异症状,不易早期发现,发现时多属中晚期,1/3的病例被误诊并接受不正确的治疗,临床发现肿瘤已巨大,很多是出现了其他脏器压迫症状时才被发现。本组中有23.1%的患者是出现了邻近脏器压迫症状才就诊,有57.7%的患者可触及肿块。鉴别诊断时采用膝胸卧位,腹腔肿瘤活动度大,可推动。腹膜后肿瘤位置相对固定,活动度差,不能推动。影像学检查对 PRT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彩超是诊断PRT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本组病例均行彩超检查,阳性率达76.9%,有3例是通过随访时彩超检查发现肿瘤复发。彩超对于判断肿瘤性质仍有欠缺,主观性太强是缺点之一。目前CT和MRI检查最常用,不仅可发现腹膜后肿块,且其定位正确率达80%~95%,可较准确了解肿瘤与邻近脏器及大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等,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设计,同时对手术后复发的早期发现也有意义[3]。对于不能接受X线检查的儿童和孕妇或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MRI是必要的。本组26例行CT检查,19例MRI检查,阳性率分别为88.5%和94.7%。所以作者认为彩超、CT扫描和MRI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对正确判断肿瘤和邻近脏器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其他检查还有静脉肾盂造影、胃肠钡剂造影、血管造影(DSA)和X线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在PRT的诊断中有特殊作用,尤其对肿瘤位置临近肾脏,输尿管等泌尿器官时,可以了解肾脏,输尿管是否受压移位或浸润侵犯。对于手术困难估计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有指导意义。本组静脉肾盂造影4例,2例显示肾脏、输尿管受压移位。胃肠钡剂造影可了解胃肠道推移和受压程度。本组消化道钡餐检查6例,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血管造影(DSA)对定位有重要价值,能根据供养动脉走行、分布及形态改变来判断肿瘤的来源,发现较小的肿瘤,显示血管受侵的程度,以利于手术方案的制订,并能进行术前的化疗及栓塞治疗,较少术中出血。X线检查是诊断PRT的常用方法,腹部平片有助于畸胎瘤的诊断。也有部分患者需要免疫组化检查才能确诊。

2.2 PRT的外科治疗 除外恶性淋巴瘤以放疗为主。手术切除仍是主要PRT的有效手段。不论良,恶性肿瘤,皆强调肿瘤的完整切除。良性肿瘤完整切除率高。腹膜后恶性肿瘤常累及周围重要器官或大血管,造成手术切除困难,故应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包括以下几点:①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血管、脏器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②血源准备,一般以800~3000 ml为宜,具体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而定;③常规胃肠道清洁准备,因肿瘤常涉及直肠和乙状结肠,术中有可能行肠道切除或修补;④手术器械的准备,包括血管修补或吻合、部分器官切除所需的特殊器械准备和止血材料等;⑤女性患者应行阴道清洁准备,因术中可能伤及阴道,而需要切除或修补;⑥术前应放置输尿管导尿,有利于术中辨认移位或受压患者的输尿管,防止术中损伤;⑦建立大静脉通道,以备大量快速输血输液和监测中心静脉压所用;⑧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包括常规预防应用抗生素避免术后感染和年老体弱者的营养支持等。手术入路的选择以术野显露良好和相对从容的操作空间为原则,常有经腹入路,经骶部入路,经腹骶联合入路或经腹会阴联合入路。对已婚妇女,直肠侧方小肿瘤可经阴道入路手术,直肠侧间隙肛提肌以下的小肿瘤可经肛旁入路手术,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具体来定。肿瘤的切除应遵循“无瘤操作”原则,肿瘤的大小与切除率无明显相关,即使肿瘤体积巨大,对完整切除肿瘤并无影响。而影响肿瘤完整切除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受侵和多脏器受侵。恶性PRT常累及临近脏器,致使无法彻底切除,需扩大切除范围,行部分或整个脏器的切除。切除巨大肿瘤困难时,我们的体会是:①切口应足够大,充分暴露术野;②沿肿瘤多处分离切除,由四周易分离处着手;③姑息切除的肿瘤切缘用氩氦刀冷冻;④若动脉受侵,可以切开动脉鞘以利于完整切除肿瘤;⑤肿瘤巨大并且局部粘连紧密,包膜外分离易出血时,可在包膜内切除大部分肿瘤。

2.3 PRT的预后 良性肿瘤切除后预后较好。恶性肿瘤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术时转移,切除彻底性,肿瘤恶性程度,多次切除和切缘情况,肿瘤复发次数等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和切除彻底性是重要预后因素,绝大数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恶行程度较低的脂肪肉瘤即使仅行姑息切除手术,仍有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预后较好。

2.4 PRT的复发 PRT的复发率高,PRT的复发多为局部复发或种植转移,较少有远处转移,多数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手术依然是主要治疗措施。因此,只要患者一般情况可以,没有明确手术禁忌证,手术治疗仍为首选。本组病例回归分析发现影响PRPT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有:①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PRPT术后复发的主要确定性因素,因此术中要遵循“无瘤操作”原则,力求完整切除肿瘤;②恶性PRPT比良性PRPT易术后复发;③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是极易复发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以低度恶性的脂肪肉瘤复发多见,而远处转移较少见。故应强调术后定期随访。复发后肿瘤的治疗仍以根治性切除为主,再手术对患者的生存具有与初次手术同等重要的价值,仍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4]。

2.5 PRT的放化疗 化疗可作为手术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尽管可供选择的化疗药物较多,可供选择的化疗方案也较多,许多新的药物已经应用到临床治疗,但总体来讲,PRT的化疗效果还远不能令人满意。术前化疗,尤其对于原发肿瘤较大、难以完整切除的腹膜后占位性肿瘤已取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对于无法切除的腹膜后软组织肉瘤对化疗相对较敏感,术前给予化疗后,可使肿瘤缩小,为手术争取到新的机会,使不能切除的肿瘤转为可以手术切除。而对于术后辅助化疗,其疗效则存在较大的争议。由于 PRT对放射线不甚敏感加之术前不易取得病理,因此放疗很少单纯使用,主要配合手术起到辅助作用,术前、术中化疗较少使用。术后明确了病理类型,对于切除不彻底者;肿瘤有明确残留者;切缘镜下病理阳性者;术后肿瘤复发者;或多次术后有强烈复发倾向者。可针对性的制定放疗计划,综合治疗。

2.6 PRT的氩氦刀治疗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术中联合氩氦刀治疗能有效提高手术疗效,氩氦刀具有以下优点:①可有效杀灭癌细胞;②定位精确。可以设定冷却的范围;③可控行好。由于氩氦刀温差电偶直接安装在刀尖,其变温时间、速度、温度、冰球的大小与形状完全可控;④手术损伤轻,安全性大不损伤较大的血管,手术并发症少。术中加氩氦刀肿瘤切缘消融术,有助于获得阴性切缘,达到根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澍,冷希圣,王茂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策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8):460462.

[2] 牛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7(6):367369.

[3] 彭淑牖,白明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腹部外科,2001,14(3),133134.

腹膜后肿瘤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后腹膜巨大肿瘤 误诊 卵巢肿物

Peritoneum giant tumor error diagnostic swells thing 1 example

Wang Yingjie

Abstract:Although the latter peritoneum swells the thing and the ovary tumor is two different sickness plants,but in front of a technique negligence and disease itself characteristic still might create the error diagnostic,after presently the peritoneum tumor misdiagnoses my courtyard an example report as follows.

Keywords:The latter peritoneum giant tumor Error diagnostic Ovary swells the thing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208-01

后腹膜肿物与卵巢肿瘤虽为两个不同的病种,但术前的一点疏忽及疾病本身的特点仍可造成误诊,现将我院后腹膜肿瘤误诊1例报道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48岁,于2009年自觉下腹部肿大,无其他不适,近一年下腹逐渐增大伴下蹲困难。于当地行B超检查提示巨大盆腹腔肿物,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院,门诊已巨大卵巢囊肿收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脉搏88次/分,神志清,全腹膨隆,如孕足月大小,行彩超检查提示盆腹腔巨大囊实性肿物。各项化验检查及肿瘤筛查无异常,追问病史,无明显消瘦及其他不适史,充分术前准备后于入院后第二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双卵巢已萎缩,卵管无异常。此肿物位于后腹膜,术中诊断后腹膜肿物,打开后腹膜探查肿物上达剑下,下充满整个盆腔表面无明显大血管,请外科医生上台会诊手术,完整剥离肿物,见该肿物无蒂,独立生长有部分血管源自后腹膜腰大肌,后腹膜腔较大,无明显出血,术后病理证实后腹膜纤维脂肪瘤伴部分液化。术后病情平稳,于术后7天复查泌尿系及腹部B超无异常,平稳出院。

2 讨论

上一篇:肾上腺肿瘤范文 下一篇:睾丸肿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