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瘤范文

时间:2023-09-25 00:26:41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篇1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生殖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发生在儿童期的任何年龄及身体的任何部位和脏器。笔者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05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有完整ct资料的小儿生殖细胞瘤38例,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男8例,女30例,年龄从出生~14,平均7.24岁。其中出生~3岁16例,4~7岁4例,8~14岁18例。临床表现为生后或偶然发现包块18例,占本组47.3%;腹痛10例;排便费力、大便变扁3例;胸痛3例;食欲不振2例;消化道出血2例。

        层厚、层距均为10mm ct扫描。38例全部平扫,其中11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对比剂用350mgi/ml欧乃派克        1.5~2.5ml/kg体重,经静脉团注后即刻扫描。常规进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观察肿瘤的形态外观特点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定位、定性提供资料。

        2 结果

        2.1 ct平扫显示

        本组纵膈内5例,腹腔内3例,腹膜后8例,盆腔22例。ct平扫显示:混杂密度占位18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的占位12例,绝大部分为软组织密度的占位8例。占位最小为1.5×2.3cm×3.5cm,最大为9.5cm×15.0cm×20.0cm。呈不规则形态的占位21例,类圆形17例;边缘光滑或较光滑者29例,边界不清9例;合并椎板裂4例,继发肾盂积水4例,胸、腹水各2例。

        增强后全部病例较前强化而清晰,尤其囊性占位,除钙化、脂肪不强化外,液体及液化坏死区可有轻度强化。

        2.2手术与病理

        本组良性占28例,占73.7%;恶性10例,占26.3%。良性均为成熟畸胎瘤,恶性10例中内胚窦瘤合并畸胎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胎瘤各2例;卵巢绒毛膜癌1例。 

        3 讨论

        3.1 生殖细胞瘤的胚胎发生

        生殖细胞瘤又称胚芽细胞瘤,系来自于生殖细胞的一组肿瘤,多数为良性畸胎瘤。少数为恶性,如:未成熟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内胚窦瘤、绒毛膜上皮癌、胚胎癌等,文献报道约占20%,本组占26.9%,与文献一致。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性腺,但也可以发生在性腺外的部位,如:骶尾部、腹膜后、纵膈、中枢神经系统等人体中线的部位,但人体的任何脏器及部位均可发生,如:胃壁畸胎瘤、椎管内硬膜外复合生殖细胞瘤、支气管内畸胎瘤等。性腺外的这类肿瘤可能是在胚胎早期生殖细胞从卵巢囊迁移异位到发育中的胚盘形成的。

       少说畸胎瘤出生时即为恶性,多说出生时为良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其中部分病例可发生恶变。文献报道不成熟畸胎瘤经手术切除后,可复发,但有向成熟畸胎瘤转化之可能。由于生殖细胞瘤起自原始的胚芽细胞,既可以形成良性肿瘤,亦可以形成恶性肿瘤,甚至可以形成一个肿瘤内既有良性的成分也有恶性的成分,如:成熟畸胎瘤和卵黄囊瘤并存。在同一肿瘤可存在不同恶性度和不同组织学型的成分,如:不成熟畸胎瘤含精原细胞、不成熟畸胎瘤含内胚窦瘤。

        3.2 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

        根据本组ct表现,生殖细胞瘤可分为3种类型:

        3.2.13 种或3种以上组织密度组成的混杂密度占位最多见,均含有钙化和脂肪;本组18例,占47.4%,其中良性16例,恶性2例。

        3.2.2 以囊性为主的占位,本组12例,占31.6%。其中完全囊性2例,囊性中可见点状钙化3例,囊性为主,内有少许软组织及混杂密度占位7例。其中6例良性,1例恶性。

        3.2.3 软组织密度的占位8例,占21.0%。其中软组织占绝大部分内有少许脂肪、钙化和液体4例,3例恶性,1例良性。因此以软组织、钙化、脂肪、液体等多种组织密度的和以囊性为主的大多数为良性,而以软组织密度为主的大多数为恶性。除此,在良恶定性中还应注意包膜是否完整、有无腹水、肿大淋巴结、骨破坏、肺的球形病灶等转移的征象。

        3.3ct诊断生殖细胞瘤的敏感性

        本组38例全部诊断占位,其中31例诊断为生殖细胞瘤,占81.6%,31例中良恶定性准确27例。为诊断生殖细胞瘤7例中,良性畸胎瘤1例,内胚窦瘤合并生殖细胞瘤、无形细胞瘤、内胚窦瘤各2例。由于ct表现具有特异性,多数病例ct诊断正确,但少数病例需靠病理。

        3.4生殖细胞瘤检查方法的选择

生殖细胞瘤篇2

【关键词】 颅内生殖细胞瘤;全中枢放疗;护理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明确, 公认的说法是生殖细胞瘤起源于胚生殖细胞, 继而演化成全潜能细胞及胚胎癌, 进一步形成细胞瘤, 因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发生时会压迫脑组织、阻塞脑脊液循环、增高颅内压和扩大脑室, 目前治疗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手段是放疗, 但是放疗过后患者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有效的护理[1]。本文分析总结了濮阳市人民医院对收治的30例颅内生殖细胞瘤全中枢放疗患者的具体护理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30例颅内生殖细胞瘤全中枢放疗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 女性8例, 肿瘤发生位置多在中线附近, 鞍上和松果体区15例, 基底节及丘脑12例, 侧脑室1例, 第三脑室1例, 大脑半球1例。10例进行肿瘤姑息性手术治疗, 15例进行开颅肿瘤根治术, 其余5例进行脑脊液引流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后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都有呕吐头痛的症状, 其中6例患者出现视力减退, 4例患者多饮多尿, 4例患者发育迟缓, 3例患者颅压增高, 1例轻偏瘫。30例患者均完成了整个放疗。

1. 2 方法 采用X线放射治疗, 治疗时让患者俯卧, 保证患者呼吸顺畅, 照射剂量全脊髓25~30Gy/3周, 全脑30~35Gy/3.5周, 脑瘤推量区域50~55Gy/5周。根据患者的肿瘤大小、性质和负荷等确定最恰当的照射剂量, 在疗效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剂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护理 完成放疗后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3. 1 心理护理 作为情况比较严重的颅内生殖细胞瘤, 它的治疗困难让患者的心理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 对于以后生活的绝望让病患的情绪更不容易控制, 消极的心态对于病情的治疗是不利的, 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要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 主动关心患者, 在术前向患者解释清楚放疗的作用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也可以用实际案例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经常性地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的感觉, 让病患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 能够倾诉出自己的疑惑和顾虑[2]。

1. 3. 2 基础护理 在术前进行各种常规检测, 术前剃发, 不吃刺激性食物, 补充身体需要的营养, 务必让患者以最好的状态接受治疗。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 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瘤体占据了颅内容量, 病变周围出现水肿都会使颅压增高, 本组患者放疗后有3例患者颅压增高, 具体症状为血压升高, 头痛呕吐, 对于此类情况在确诊后要及时降低颅压, 可以使用脱水剂, 也可以进行脑室外引流。而手术操作影响到丘脑会造成尿崩症, 除了严密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及其他生命体征外也要鼓励患者多饮盐开水或橙汁, 以补充缺失的水分。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的不同分析其临床表现, 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本组患者中有6例出现放疗后视力下降症状, 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和日常生活的协助, 防止患者出现其他意外;为了保证放疗达到预期的作用, 因此要保证照射区域皮肤的清洁干燥, 防止皮肤感染。

1. 3. 3 胃肠道护理 因为放疗期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感, 长时间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因此根据呕吐频率和性状的不同, 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医生的嘱咐给患者服用止吐药, 减少胃部压力和呕吐带来的不良反应;及时清理呕吐物, 并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口气清新, 降低呕吐的可能;保持病房的整洁通畅, 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环境。

1. 3. 4 饮食护理 放疗期间患者呕吐等不良反应极容易造成患者没有食欲, 长时间下来就会营养不良, 但是长时间的放疗治疗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 因此一定要注意患者饮食搭配, 少食多餐, 为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 禁食刺激性食物, 对于颅压增高的患者要嘱咐其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食物, 预防过饱引起的肠胃不适;让患者明白营养合理进食的重要性, 积极的配合治疗;因为放疗会造成肿瘤细胞的破裂和死亡, 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便毒素能够及时的排泄出来。

1. 3. 5 健康护理 鼓励并帮助患者做小范围的肢体活动, 在协助期间保持心情的平和, 耐心地询问患者的感觉, 接触时注意力度适当, 以免造成患者的不适;为了防止压疮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在帮助患者保持舒适正确的的同时要注意定时帮患者翻身, 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结果

合理有效的护理下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在症状好转后出院。

3 讨论

颅内生殖细胞瘤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疾病, 而是一组具有特殊病理性质和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的肿瘤总称。因为肿瘤性质的不同, 其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不一样,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型转化、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等六种亚型, 这六种亚型又可以分成两大类, 即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 颅内生殖细胞瘤男性发病率明显比女性高, 这也是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一大特点。

颅内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 因其对放疗治疗非常敏感, 因此多采用放疗对症治疗[3]。因为患者的病情和放疗剂量的原因, 放疗治疗后患者极容易出现发育迟缓、视力减退及其他不良反应, 这让护理工作变得格外重要, 这种护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常规护理, 而是要求护理人员在专业娴熟的基础护理之外积极与患者沟通, 让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上都能正视疾病, 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以延长生命长度, 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 护理是患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在颅内生殖细胞瘤全中枢患者放疗期间进行系统有效的护理, 可以让患者放平心态, 积极的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纪玲.颅内生殖细胞瘤病人放疗的护理.全科护理. 2011,9(9):2307.

[2] 张少群.颅内生殖细胞瘤全中枢放疗患者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06(18):39.

生殖细胞瘤篇3

【摘要】:目的:探究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还有性索间质肿瘤化疗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以本院2012年治疗的18例患者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在心理、饮食、脱发等方面的护理,对静脉进行充分保护,观察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结果:在这18例患者当中都没有出现静脉炎、Ⅲ-Ⅳ度的骨髓抑制以及肾功能损害情况。目前只有1例患者仍然在接受化疗,其余患者治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的患者要进行及时还有足量的正规化疗,并在化疗期间护理要精心,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大幅度的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化疗护理

当前恶性肿瘤对于人们生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而在针对一些肿瘤的治疗当中以化疗取得的效果较为明显,但是患者进行化疗之后如何能够健康恢复,却是每一个医院都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对化疗患者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健康的前提[1]。我院在2012年治疗的18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患者,经过了我院合理科学的护理之后,治疗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组的18例患者当中,年龄最大的为42岁,年龄最小的为9岁,平均年龄为17.1岁。其中未婚的患者有12例,已婚未育的患者有6例。在18例患者当中病状表现为卵巢扭转的有3例,破裂的有1例。未成熟的畸胎瘤有9例,无性细胞瘤有4例,其中有1例表现为两性畸形,内胚窦瘤有3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有1例,颗粒细胞瘤有2例,卵泡膜细胞瘤有2例。在18例患者当中有17例进行了患侧附件切除手术,当中的1例在进行手术之后的4个月后再次复发,进行了肿块切除手术;余下的1例患者进行全子宫还有双侧附件切除手术。18例患者在手术之后都有进行化疗。

1.2 化疗方法

在48小时当中对患者静脉滴注博莱霉素,也可以使用平阳霉素,剂量是15-16mg/m2;对患者静脉滴注依托泊苷100mg/m2,1个小时1d,总共为3d;静脉滴注顺铂30-35mg/m2,总共是3d,1个小时1d。或者是静脉滴注100mg/m21d,2个小时1d。3d作为一个疗程,每隔三周就重复一次疗程,总共进行5个疗程。其中有4例患者本身有依托泊苷过敏症状,改用长春新碱进行替代,静脉推注2d,1.0-1.5mg/m2,10分钟1d。

2 结果

本组的18例患者在进行治疗护理之后并没有发生静脉炎的情况,Ⅲ-Ⅳ度的骨髓抑制也没有发生,肾功能运行正常。目前为止还有1例患者在接受化疗,其余的17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生活正常。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本病容易发作于在儿童还有青少年的时期,疾病本身以及化疗所带来的痛苦还有心理创伤,青少年对于自己一时失去了自主还有独立能力不能够适应,脱发引起的形象变化也让患者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当中儿童还有青少年因为该疾病而不得不中断学习,加上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并不足够还有父母因此滋生的烦躁情绪,对于青少年患者来说都是很大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在护理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尽量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用自己的沟通技巧还有方法,对患者详细的解释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取得的治疗效果,让患者树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以及信念,这对于治疗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2]。除此之外还需要满足患者自我肯定的心态,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和其能力相符合的劳务,在劳动当中对自己的作用肯定,满足其独立心理的需求。

3.2 饮食护理

化疗药物经常会让患者有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下降的症状,所以导致患者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状况。在化疗药物当中顺铂是一种会让患者有强烈呕吐欲望的药物,所有患者在使用之后都会出现呕吐,水分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流失,抗肿瘤药物还有止吐药物又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让其产生一种抑制作用,患者的大脑因为对正常排便发射引起的感觉刺激变得迟钝,引起便秘现象的出现。在护理的过程当中要经常让患者食用比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这些食物最好是含有丰富的热量、蛋白质以及纤维素等可以促进患者润肠通便。糙米、芝麻、谷类、新鲜的蔬菜还有水果都是这一类食物。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不要吃经过烟熏、霉变或者是含有亚硝酸盐的事物。每天要保持喝2000ml左右的水。另外还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对于患者的呕吐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对患者要正确的使用镇静或者是止吐一类的药物,对于出入的液量要有详细的记录。

3.3 静脉保护

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其中一条对静脉缓慢的滴注博莱霉素,要连续维持48小时,另一条静脉通路在3d之内静脉滴注依托泊苷、顺铂还有其它的大量液体。在这个过程当中,护士需要掌握很高的穿刺技术,因为要根据患者血管的情况作出选择,对于静脉的要求是健康、粗直并富有弹性、血流丰富。上面的要求都满足了之后选择一个口径最小的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除此之外还需要让患者自己掌握调节滴速的技巧,这样才能够保证药物的输入是正确有效的。

3.4 脱发护理

化疗药物会抑制患者的毛发根部细胞群有丝分裂,细胞因为不能经常更新会出现萎缩情况并导致脱发发生,一般来说都是在化疗之后的15d会开始发生,患者对此普遍是难以接受的。在进行化疗之前就要告知患者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并说明在化疗停止之后头发就会恢复正常,让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在食物方面要有选择性的选择黑芝麻、核桃这些有护法作用的事物。还要准备帽子、头巾这些物品,以备患者的需要。

对于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来说,它的护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化疗药物的特性还有使用方法,对于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严密观察[3]。对患者还有家属要有足够的耐性以及尊重,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孙唱.恶性肿瘤40例便秘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3);61-62

[2] 公丽萍.恶性肿瘤化疗4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1);57

生殖细胞瘤篇4

【关键词】 青蒿素/药理学;肿瘤/中西结合疗法;增敏;细胞培养;疾病模型,动物;裸鼠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抗疟倍半萜过氧化内酯,其人工半合成衍生物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蒿甲醚等已广泛用于疟疾治疗。在青蒿素抗疟研究中发现,阿霉素、维生素B2和甲萘酯等自由基引发剂(促氧化剂)与青蒿素有协同抗疟作用,而生育酚、抗坏血酸、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等自由基清除剂(抗氧化剂)则能降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1]。当疟原虫的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受到抑制后,青蒿素的疗效则明显提高[2]。因此,自由基引发剂增加或自由基清除剂减少对青蒿素的抗疟活性都有增效作用。

为提高青蒿素的抗肿瘤效果,本研究以谷胱甘肽(GSH)耗竭剂马来酸二乙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抑制剂巯基琥珀酸、过氧化氢酶(CAT)抑制剂氨基三唑等自由基清除剂与青蒿琥酯组成抗肿瘤增敏复方,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比较复方与单方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及延缓荷瘤小鼠移植肿瘤生长的效果,并初步阐明青蒿琥酯增敏复方增强抗肿瘤效果的作用机制,为青蒿素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药物和试剂青蒿琥酯由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LA090902),马来酸二乙酯为东京化成工业公司产品,巯基琥珀酸为Alfa公司产品,氨基三唑为上海精纯试剂有限公司产品,5氟尿嘧啶(5FU)、四甲基偶氮唑盐(MTT)、二甲基亚砜(DMSO)均购自Sigma公司,DMEM培养基(低糖)购自Gibco公司,胰酶、胎牛血清均购自TBD公司,蛋白质、GSH含量及GSHPX、CAT活性测定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批号:20090221)。

12实验动物和肿瘤细胞株SPF级BALB/cnu裸鼠,雌性,4周龄,体质量16~18 g,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粤20060015。人肝癌HepG2细胞株由中山大学提供。

13主要仪器CK40F200型倒置显微镜(Olympus公司),HW0301TVBA型CO2培养箱(Harrls公司),Legend Micro 17/17R 21/21R型高速冷冻离心机(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MK3型酶标仪(热电上海仪器有限公司),BS124S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4MTT比色测定[3]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用25 g/L胰酶消化为单个细胞,作细胞计数,以培养液稀释为终浓度5×104/mL的单细胞悬液,每孔100 μL接种于96孔板中,置于37℃、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中培养1~2 d,待细胞贴壁后,加入100 μL终浓度为10-7~10-2mol/L的药物于各孔中保温48 h后,每孔加入5 mg/mL MTT溶液20 μL,置于37℃、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中保温4 h,小心吸掉孔中培养液,加入150 μL DMSO,静置10 min后,用酶标仪测定490 nm处的光吸收值(D490)。

15GSH含量及GSHPX、CAT活性测定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6实验动物分组按照随机原则,将裸鼠分为5组:模型组,青蒿琥酯单方组(单方组),青蒿琥酯+马来酸二乙酯+巯基琥珀酸+氨基三唑复方1、2组(复方1、2组),阳性对照组(5FU组),复方1、2组分别皮下(远离肿瘤部位)、瘤下(接近肿瘤部位)注射,每组各5只。

17癌细胞接种造模[4]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HepG2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细胞,以25 g/L胰酶消化,磷酸盐缓冲液(PBS)洗2次,1 000 r/min离心5 min,收集细胞,用生理盐水悬浮细胞,定容,取02 mL HepG2细胞(5×106~6×106/mL)接种于裸鼠颈背部皮下。

18给药方法接种10 d后成瘤体积约100 mm3时给药,青蒿琥酯剂量为40 mg·kg-1·d-1,马来酸二乙酯剂量为200 mg·kg-1·d-1,巯基琥珀酸剂量为20 mg·kg-1·d-1,氨基三唑剂量为74 mg·kg-1·d-1,5FU剂量为185 mg·kg-1·d-1[5]。皮下或瘤下注射量为10 μL,连续用药15 d。

19数据计算p生长抑制(%)=(1–D实验孔/D空白孔)×100%。p抑瘤(%)=(m瘤,模型组–m瘤,治疗组)/ m瘤, 模型组×100%。V肿瘤(mm3)=l肿瘤×h2肿瘤/2。

110统计学方法采用简明统计软件(CS2000),版本号1034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青蒿琥酯及其复方组成药物的细胞毒性测定将HepG2细胞经不同药物处理48 h后,采用MTT法测定各药物的D490值,由此计算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显示:青蒿琥酯的IC50=70×10-5mol/L,马来酸二乙酯的IC50=20×10-5 mol/L ,巯基琥珀酸的IC50=21×10-4 mol/L ,氨基三唑的IC50=70×10-4 mol/L。由此可知,各药物对HepG2细胞的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马来酸二乙酯>青蒿琥酯>巯基琥珀酸>氨基三唑。

22青蒿琥酯及其复方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体外评价根据各药物对HepG2细胞的IC50进行青蒿琥酯复方配伍,其中青蒿琥酯浓度为5×10-5 mol/L ,马来酸二乙酯浓度为05×10-5 mol/L ,巯基琥珀酸浓度为1×10-5 mol/L ,氨基三唑浓度为1×10-4 mol/L。采用MTT法测定单方及复方作用后的D490值,由此计算得其p生长抑制,结果见图1。

图1结果表明,青蒿琥酯复方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高于青蒿琥酯单方,2组生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3自由基清除剂对青蒿琥酯抗肿瘤的增敏作用机理为了揭示青蒿琥酯复方的增敏机理,在HepG2细胞被药物分别作用24 h和48 h后,检测空白组、单方组和复方组中的GSH含量及GSHPX、CAT活性。

图2结果显示,经青蒿琥酯复方处理后,HepG2细胞中的GSH含量及GSHPX、CAT活性均较单方组有所降低,其中GSHPX在药物作用24 h后的活性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4青蒿琥酯及其复方抑制荷瘤裸鼠移植肿瘤生长的体内评价用药前先测定瘤体积,用药后剥取肿瘤,称量瘤体质量,测定瘤体积;根据用药后瘤体质量,计算单方组、复方组和5FU组的抑瘤率(%),结果见表1。荷瘤裸鼠用药后的肿瘤形态见图3(彩图见第318页)。a. GSH含量b. CAT活性c. GSHPX活性表1青蒿琥酯及其复方对荷瘤裸鼠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表1结果显示:用药后,复方1、2组及5FU组均可不同程度抑制肿瘤生长,其中复方2组与5FU组荷瘤体积显著降低,抑瘤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由表1和图3可知,青蒿琥酯增敏复方的抑瘤作用高于青蒿琥酯单方,表明自由基清除剂在活体条件下仍有助于青蒿琥酯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不过,按现有药物浓度,青蒿琥酯复方的抑瘤效果仍低于5FU,有待进一步从给药方式、剂量、配伍等方面加以改进。

3讨论

早在2000年,陈征途等[6]和吴玲霓等[7]就利用MTT染色、DNA梯度电泳、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等多种分析手段证明,诱导细胞凋亡是青蒿琥酯体外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机理之一。青蒿素类药物对铁离子化合物(如血红素)的高度亲和性赋予其更强的凋亡诱导活性。Lai等[8]发现,双氢青蒿素对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比对正常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大100倍,推测可能是癌细胞的含铁量高于正常细胞所致。郑青等[9]也发现,转铁蛋白对青蒿琥酯杀伤人肺癌细胞株A549具有增效作用,表明转铁蛋白富集的铁离子促进了青蒿琥酯羧自由基形成。

青蒿素类药物主要以羧自由基诱导细胞凋亡,因而易被GSH及其他非蛋白质巯基所破坏[10]。同时,青蒿素类药物可诱导肿瘤细胞中抗氧化酶基因表达,从而抵消青蒿素羧自由基对肿瘤的杀伤作用[11]。放射治疗增敏剂丁胱亚磺酰亚胺(BSO)是最常用的GSH抑制剂,它通过抑制γ谷胱甘肽合成酶阻断GSH生成[12]。马来酸二乙酯(又名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N乙基马来酰亚胺(又名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也能在短期内使细胞内GSH耗竭。巯基琥珀酸(又名硫代苹果酸)和氨基三唑分别为GSHPX和CAT抑制剂,可降低细胞中的GSHPX和CAT活性。马来酸二乙酯只会使GSH在短时间内耗竭,停药后GSH含量即可回升,因此其毒性很低。巯基琥珀酸和氨基三唑只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而不抑制其合成,因此其毒性也低。

本研究通过青蒿琥酯增敏复方的体外评价,初步证明复方中的3种促氧化剂(抗氧化酶抑制剂)能不同程度地降低GSH含量及GSHPX、CAT活性,而这些自由基引发效应与增敏复方对HepG2细胞较高的生长抑制率呈正相关。同时,体内实验结果也表明,增敏复方的抑瘤率较单方明显提高,表明这些增敏剂在活体肿瘤模型中也能很好地发挥增敏作用,初步验证了青蒿琥酯增敏复方优于青蒿琥酯单方的消瘤效果。虽然目前该复方的抗瘤作用还不及常规抗肿瘤药物,但若进一步优化使用剂量和给药方式,未来将有可能发展成为新一代临床肿瘤化疗复方药物。

参考文献

[1]Senok A C,Nelson E A S,Li K,et al. Thalassaemia trait,red blood cell age and oxidant stress: effects on Plasmodium falciparum growth and sensitivity to artemisinin [J]. Trans Roy Soc Trop Med Hyg,1997,91: 585.

[2] Meshnick S R,Tsang T W,Lin F B,et al. Activated oxygen mediates the 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qinghaosu [J]. Prog Clin Biol Res,1989,313: 95.

[3] 司徒振强. 细胞培养 [M].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186.

[4] 曾纪晓,何晓顺,马毅. 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 (12): 1522.

[5] 徐淑云,卞如廉,陈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62.

[6] 陈征途,黄真炎,吴玲霓,等. 青蒿素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10 (5): 23.

[7] 吴玲霓,黄真炎,雷娓娓,等. 青蒿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电镜观察 [J]. 新中医,2002,34 (3): 76.

[8] Lai H,Singh N P. Selective cancer cell cytotoxicity from exposure to dihydroartemisinin and holotransferrin [J]. Life Sci,2001,70 (1): 49.

[9] 郑青,郭建红,周仲楼,等. 转铁蛋白对青蒿琥酯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增效作用研究 [J]. 中草药,2008,39 (6):887.

[10] 徐亦益,陈绍芳. 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 [J]. 中国肿瘤,2004,13 (10): 641.

[11] 叶启祥.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 (5): 600.

生殖细胞瘤篇5

关键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脑膜瘤

 

脑膜瘤是颅内仅次于胶质瘤的常见原发肿瘤,占脑肿瘤的10%~15%,几百年来,一直受外科医师的关注,其主要以手术治疗,但辅助治疗也极为重要[1,2]。科技论文,脑膜瘤。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通过脑膜瘤的自分泌和旁分泌效应产生,而这些因子经过与脑膜瘤上特异受体相结合,调控脑膜瘤的增殖[3,4]。这些因子的研究为脑膜瘤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一、生长因子及其作用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r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nbility factor,VPF),是1989年由Fferrare等从牛垂体的滤泡星状细胞中提取的1种糖蛋白,是1种高度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可通过与VEGF受体(VEGFR)特异性结合,从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在脑膜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家族有6个成员:VEGF-A(通常所指的VEGF),VEGF-B,VEGF-C,VEGF-D,VEGF-E以及胎盘生长因子[5],均为同源二聚体蛋白,且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分别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目前已发现的VEGF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r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有5种,其中有3种属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超家族,VEGF-1(Flt-1)、VEGFR-2(KDR/FIk-1)、VEGFR-3(FLt-4),不同受体具有各自特异的生物学特性。VEGF主要通过VEGF-1和VEGFR-2在内皮细胞上发挥作用[6]。VEGFR-2在体内外触发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中均发挥作用,为发挥作用的主导受体,可与所有形式的VEGF相互作用[7],其为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主要介质,与VEGFR-1共同完成血管的新生。VEGFR-1能以可溶形式存在,因为对VEGF而言它的胞外部分比VEGFR-2更具有亲和力[8]。VEGF的另外两种受体是Npn-1 和Npn-2,它们是1种非酪氨酸激酶跨膜蛋白,细胞内部分比较短,不能介导Semaphorin的信号转导。Merrill等[9]报到在正常大脑组织中可检测到低水平的VEGF表达,但意义并不清楚。谢尚闹等[10]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发现正常脑膜组织不表达VEGF,而脑膜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VEGF蛋白表达。科技论文,脑膜瘤。

2、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PDGF家族包括PDGF-AA和PDGF-BB及其相应受体包括PDGF-α-R和PDGF-β-R。除PDGF-α-R外,其余成员的mRNA均在脑膜瘤细胞中检出,且在绝大多数脑膜瘤培养上清液中发现PDGF-AA和PDGF-BB。PDGF可刺激脑膜瘤细胞的增殖,外加PDGF(主要是PDGF-BB)以剂量依赖关系促进培养脑膜瘤细胞增殖,且PDGF抗体可显著抑制脑膜瘤培养液提取液所刺激脑膜瘤细胞的增殖[11]。徐广明等[12]研究揭示了PDGF在脑膜瘤生长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表明PDGFB链可以作为反义基因治疗脑膜瘤的优选靶向。

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 factor,FGF):由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的多肽,可以促进细胞,特别是内皮细胞增殖的蛋白因子家族,在细胞的生长、分化中起关键作用,与血管的生成,伤口的愈合和胚胎发育有关,对某些祖细胞的分化具有抑制作用。FGF及其相应受体皆在脑膜瘤细胞中表达,且FGF亦以剂量依赖关系促使无血清培养液中脑膜瘤细胞的增殖,故认为FGF参与脑膜瘤细胞自分泌生长刺激环路[13]。姚曙光等[14]研究显示,FGF-1和FGFR-1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膜瘤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高病理级别组的表达显著强于低病理级别祖,二者与脑膜瘤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这提示FGF-1的促有丝分裂活性可能对脑膜瘤细胞的增殖有重要作用。科技论文,脑膜瘤。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factor,IGF): IGF包括IGF-I和IGF-II,它们及其相应的受体的mRNA均在脑膜瘤细胞中表达,并在培养的脑膜瘤内检到IGF-I和IGF-II。在正常对照的脑膜瘤中IGF-I及其受体mRNA的存在,这提示IGF-II可能是主要的脑膜瘤生长调控因子。另外。IGF亦以剂量依赖关系刺激脑膜瘤细胞DNA的合成[15]。所以IGF确系脑膜瘤自分泌刺激因子。

5、其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脑膜瘤细胞及其微粒体中含有EGF受体,但EGF在脑膜瘤细胞培养上清中仍未检出,故推测其可能以旁分泌方式参与脑膜瘤增殖调控[4].此外,转化生长因子等亦可能参与脑膜瘤的调控。

二、细胞因子及其作用

1、白细胞介素(IL)既往认为IL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但目前发现很多肿瘤细胞均可分泌IL,其中确定与脑膜瘤有关的IL有以下两种类型。

(1)IL-6:众多实验表明,IL-6为脑膜瘤的自分泌因子。1994年Todo首次在培养细胞中发现IL-6mRNA的存在,并利用放射免疫法在其培养上清中检出IL-6[16]。IL-6可促使急性期蛋白合成,血管形成及多种细胞增殖,但其对脑膜瘤的作用尚有争议。Lichtor等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却发现,外加IL-6可显著促使培养的脑膜瘤细胞增殖[17]。IL-6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刺激gp130胞内部分酪氨酸磷酸化而发挥作用。在不同的组织与细胞中其表现出不同的生物行为,如对大多数肿瘤细胞,IL-6表现出促进增殖作用;但同时IL-6亦抑制少数其它肿瘤的生长。师蔚等[18]研究认为,与IL-6的多效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即IL-6本身可能抑制脑膜瘤细胞的增殖,但当其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是却能诱导其它脑膜瘤促增殖细胞因子或受体的表达,从而总体上因IL-6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效应;亦可能与IL-6在不同亚型脑膜瘤细胞内具体的信号转导机制不同相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IL-1β:是脑膜瘤自分泌增殖抑制因子,Levy采用ELISA法,定量测出脑膜瘤培养上清液中IL-1β的相对浓度,而在正常对照组则尚未检出[4]。外加IL-1β可显著抑制培养的脑膜瘤细胞的增殖[17]这与IL-1β可诱导NK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观点一致。王贵新等[18]研究认为IL-1β与恶性脑膜瘤的发生有关。

(3)其它类型:IL-3为多重集落刺激因子,可促使多种细胞增殖,IL-3对培养脑膜瘤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效应,推测该作用系IL-3于脑膜瘤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所致;IL-8为趋化因子的一种,其对某些肿瘤细胞尚表现出增殖效应,本研究表明IL-8在10ng/ml时对脑膜瘤细胞展示最大促增殖效应,但在其它浓度组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促增殖效应,故尚不能肯定IL-8对脑膜瘤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因体外实验中对某些因子作用的判断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19]。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TNF)最初发现这种物质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科技论文,脑膜瘤。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两类TNF基本的生物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20]。王贵新等[18]研究认为TNF-α与恶性脑膜瘤的发生有关。科技论文,脑膜瘤。占世坤等[21]研究脑膜瘤病人术后TNF的表达逐步正常,这与肿瘤切除彻底,瘤周水肿较轻有关。科技论文,脑膜瘤。转移瘤及恶性程度较高的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血清中TNF的水平仍持续升高,可以认为TNF可以作为预测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进一步研究肿瘤患者TNF的表达,可以为肿瘤的TNF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三、相关因子在脑膜瘤治疗中的作用

众多学者提出,既然脑膜瘤处在复杂的自分泌和旁分泌生长调控网络中,那么采取某些措施有效地打断其生长刺激环路,则可能会抑制脑膜瘤的增殖[2,3,4]。

1、相关因子拮抗剂Trapidil:Trapidil以剂量依赖关系抑制大多数正常培养脑膜瘤的增殖,同时因为Trapidil具有拮抗PDGF样因子的作用,对外加脑膜瘤培养提取液所刺激脑膜瘤细胞的增殖仍有抑制作用[22]。相关因子拮抗剂Suramin以剂量依赖关系拮抗上述生长因子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脑膜瘤细胞增殖,而且当浓度达100μmol/L时,可使EGF、IGF-I或PDGGF-BB所刺激脑膜瘤细胞完全破坏[23]。

2、Ca²+通道阻滞剂:在培养的脑膜瘤细胞中,当外加Ca通道阻滞剂Verapamin的浓度达1μmol/L时,则可降低EGF、IGF、PDGGF或FGF所刺激脑膜瘤细胞的增殖,但更高浓度不能使抑制效应更明显[24,25]。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虽然目前尚未见到在脑膜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但随着脑膜瘤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联合基因治疗方案的深入研究,脑膜瘤自旁分泌相关因子定会在其基因治疗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BlackPM.Meningiomas.neurosurgery,1993,32:643-657.

2.Todo T,Adams EF,FahlbuschR,et al.Autocrine growth stimulation of human meningioma cells by 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J Neurosurg,1996,84:852-859.

3.Walsh EB,BirchM,Callagher JA,et al.RT-PCR detection of cyctokine transcripts in a series ofcultured human meningiomas.J Pathology,1996,178:442-446.

4.Levy E,Paino JE,SarinPS,et al.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quantification of cyctokineconcentrations in human meningiomas.Neurosurgery,1996,39:823-829.

5.Iljin K,Karkkanen MJ,Lawrence EC,et al.VEGFR3 gene structure,regulatory region,and sequencepolymorphisms[J].FASEB J,2001,15(6):1028.

6.Bates DO,Harper SJ.regulationof vascular permeability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VascPharmacol,2002,39(4-5):225.

7.Sun FY,Guo X.Molecularand cellar mechanisms of neuroprotection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J].J Neurosci Res,200579(1-2):180.

8.Ferrara N,GerberHP,LeCouterJ.The biolory of VEGF and its receptors[J].Natmed,2003,9(6):669.

9.Merrill MJ,OldfielsEH.A reassessment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central nervoussystem pathology[J].J Neurourg,2005,103(5):37

10.谢尚闹,孙才兴,孙文勇,等.人脑膜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生物学意义[J].中国肿瘤,2005,14(6):379.

11.Black PM,CarrollR,Gloeacka D,et al.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stimulation inhuman meningiomas.J Neurosurg,1994,81:388-393.

12.徐广明,杨树源,刘杰文.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反义寡核苷酸体内抑瘤作用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2):103-105.

13.Ueba T,TakahashiJA,Fukumoto M,et al.Expression of fibriblast factor receptor-I in human gliomaand meningioma tissue.Neurosurgery,1994,34:221-226.

14.姚曙光,袁贤瑞.FGF-1和FGFR-1与人脑膜瘤病理分级的关系[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4):241-244.

15.Lichtoor T,KurpakusMA,Curney ME,et al.Express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and theirreceptors in human meningomatissue.Neurosurgery,1994,34:221-226.

16.Todo T,AdamaEF,Rafferty B,et al.Secretion of interleukin-6 by humanmeningiomacells:possible autocrine inhibitory regulation of neoplastic cellgrowth.J Neuroserg,1994,81:394-401.

17.Lichtor T,CibermannTA.Co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βandinterleukin-6 in human brain tumors.Neurosurgery,1994,34:669-672.

18.王贵新,杨涌杰,高红.细胞因子IL-β和IL-α在恶性脑膜瘤中mRNA表达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24(5):485-489.

19.师蔚,刘重霄,王芳茹等.IL-3、IL-6和IL-8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和作用[J].中国神经外科杂志,2003,19(1):55-57.

20.WangX,LiX,Erhard JA,etal.Detec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mRNA induction in ischemic braintolerance by means of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 Cereb Blood FiowMetab,2000,20(1):15-

21.占世坤,胡秉诚,沈健康等.脑肿瘤患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1):1-2.

22.Todo T,AdamsEF,Fahlbusch R,et al.Inhibition effect of trapidil on human meningioma cellproliferation via interruption of autocrine growth stimulation.JNeurosurg,1993,78:463-469.

23.Schrell UM,GauerS,Kiesewetter F,et al.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of human cerebral meningiomacell growth,cell cycle phases,extracelluar growth loop.JNeurosurg,1995,82:600-607.

24.Jenson RL,OrigitanoTC,Lee YS,et al.In vitro growth inhibition of growth factor stimulatedmeningioma cells by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Neurosurgery,1995,36:365-373.

25.Jenson RL,LeeYS,Guijruti M,et al.Inhibition of in vitro meningioma proliferation aftergrowth factor stimulation by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s:Part II-additionalgrowth factors,growth factor receptor immunohistochemistry,and intracellularcalcium measurements.Neurosurgery,1995,37:937-947.

 

生殖细胞瘤篇6

资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343例卵巢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8~76岁,平均39.6岁。依照WHO(1992年)卵巢肿瘤基本相同的简化组织学分类[1]。

结果

卵巢肿瘤的发病情况:各类卵巢肿瘤的发病率如下:上皮性肿瘤217例,占63.2%;性索间质肿瘤12例,占3.5%;生殖细胞肿瘤112例,占32.7%;转移性肿瘤2例,占0.6%。

上皮性肿瘤的分类:上皮性肿瘤是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组,发生于覆盖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虽然卵巢本身并非副中肾管,但其表面的生发上皮和副中肾管都来自原始体腔上皮,因此卵巢上皮具有高度的多能性,生发上皮在陷入卵巢上皮后,可直接或间接经细胞增生,而形成各种上皮性肿瘤。本组217例上皮性肿瘤中,浆液性肿瘤96例,占44.2%。其中浆液性状腺瘤6例,浆液性囊腺癌5例。黏液性肿瘤80例,占36.9%。其中黏液性腺癌3例。子宫内膜样癌2例,占0.9%。卵巢腺癌7例,占3.2%。纤维上皮性肿瘤3例,占1.4%。卵巢单纯性囊肿29例,占13.4%。

性索间质肿瘤分类:性索间质性肿瘤主要来自性索成分的颗粒细胞,支持细胞和特殊间质成分的卵胞膜细胞,这类肿瘤常有内分泌功能,故又称功能性卵巢肿瘤。这组肿瘤恶性程度较低。本组共12例,颗粒(卵胞膜)细胞瘤4例,占33.3%;卵胞膜纤维瘤2例,占16.7%,卵巢纤维瘤4例,占33.3%;卵巢神经纤维瘤1例,占8.3%;平滑肌瘤1例,占8.3%。

生殖细胞肿瘤分类: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包括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等。本组共112例,卵巢畸胎瘤105例,占93.7%;其中3例有少量甲状腺组织,其中鳞状上皮成分早期癌变1例。绒毛膜癌1例,占0.9%;卵巢胚胎性癌1例,占0.9%;无性细胞瘤3例,占2.7%;卵黄囊瘤1例,占0.9%。

转移性恶性肿瘤2例,均来自胃肠道。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在343例卵巢肿瘤中良性313例,占91.3%;恶性30例,占8.7%,与文献报道的10%[1]左右的发病情况基本一致,本组恶性肿瘤30例中,上皮性癌发病率最高,占恶性肿瘤的56.7%;生殖细胞肿瘤次之,占23.3%。具体如下:上皮性癌共17例(浆液性囊腺癌5例、黏液性腺癌3例、子宫内膜样癌2例、卵巢腺癌7例);恶性性索间质肿瘤中颗粒(卵胞膜)细胞瘤4例;恶性生殖细胞瘤7例;转移癌2例。

卵巢肿瘤的好发年龄:本组卵巢肿瘤发病年龄7~76岁,恶性肿瘤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生,上皮性肿瘤发病年龄为34~74岁,21~74岁,平均50.2岁。生殖细胞肿瘤发病年龄7~49岁,平均27.9岁,高峰年龄24~32岁。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发病年龄较低。

讨论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肿瘤之一,超声显像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虽然对观察盆腔肿物有一定帮助,但仍难于鉴别良性与恶性[2],最终诊断的依据是组织学诊断。本组上皮性肿瘤发病率最高,共217例,占63.2%;生殖细胞肿瘤次之,共112例,占32.7%。生殖细胞肿瘤常混合发生,其预后取决于最恶性的成分。

卵巢肿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各种疗法中最主要的是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也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但使患者的全身反应较重。手术、放疗及化疗3种方法综合应用,往往可使肿瘤患者的近期存活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普遍存在一个共有的复发问题。不少患者治疗后可以有一个阶段的缓解,但常在1~3年后复发。5年存活率较低。因此,研究改进治疗方法,并探讨影响疗效与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增进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谭郁彬,张乃鑫.外科诊断病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40-770.

生殖细胞瘤篇7

抑制增殖与诱导凋亡

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主要由于细胞无限增殖、凋亡受阻、分化障碍。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密不可分,有些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也诱导了细胞的凋亡。因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多以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及分化为主要作用机理。大量研究表明,大黄素对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而其对白血病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张旭霞等实验发现大黄素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同时还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使细胞受阻于G0/G1期而进入凋亡程序,c-mycmRNA表达降低,是大黄素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原因之一。Chun-GuangW等研究发现大黄素治疗后的K562荷瘤裸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肿瘤重量显著减少。

WeiTN等研究表明大黄素能明显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大黄素可通过下调促凋亡因子bcl-2、caspase蛋白家族、人类端粒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原癌基因c-myc等凋亡相关分子诱导细胞凋亡。LianX等实验表明大黄素作用后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humanmonocyticleuk-emia,M5)U937细胞,bcl-2/bax基因及蛋白的比值下降,被激活的caspase-3阳性细胞增多,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并呈时效关系,实验说明大黄素对U937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王潇等研究发现大黄素对APL细胞也有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activatedprotein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密切联系。Alejandro等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PI3K/AKT通路在T-ALL病人中普遍表达。在AML及CML病人的标本内也发现了AKT激酶及PI3K激酶普遍性持续性地活化,提示PI3K/AKT是促使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信号通路。OlsenBB等研究发现大黄素能负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多种信号分子,认为大黄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与抑制了PI3K/AKT通路多个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有关。

王春光等研究发现大黄素处理后的K562小鼠瘤组织中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抑癌蛋白FoxO3a水平明显升高。由此可见大黄素能够明显抑制裸鼠K562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了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由此可见,大黄素对多种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ax,下调促进凋亡因子如bcl-2、c-myc、hTERT,caspase凋亡途径,调控细胞周期,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逆转耐药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是影响化疗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可使肿瘤细胞对多种结构类型和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同时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化疗药物的疗效。多药耐药是白血病复发率高,治疗困难,预后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逆转白血病的多药耐药,能提高白血病的治疗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尤其是对复发后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天然来源核苷转运抑制剂,如茶多酚、丹酚酸A等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核苷酸合成补救途径,体外能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体内能协同抗肿瘤药物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荷瘤动物的存活期。

JiangXF等研究发现大黄素有核苷转运抑制活性,能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对肿瘤细胞的抗药性也有逆转作用。ZhengHY等实验表明大黄素能有效抑制CML耐药细胞KAR的增生、诱导其凋亡,同时还能下调耐药基因mdr-1mRNA及BCR/ABL融合基因合成的P210蛋白水平的表达,说明大黄素可能具有逆转CML耐药的作用。CHENYY等将大黄素作用于APL耐阿霉素细胞株HL-60/Adr,发现HL-60细胞出现增殖抑制,bcl-2、c-myc、caspase前体表达下调,提示大黄素可能具有逆转阿霉素耐药的APL作用,为治疗APL提供新思路。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pro-tein1,MRP1)能够通过细胞膜主动外排多种抗肿瘤药物,从而降低白血病细胞内的化疗药物浓度,引发靶细胞抗凋亡现象,而PI3K/AKT信号通路能上调MRP1蛋白水平,导致白血病细胞耐药。因此PI3K/AKT不仅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还与其耐药机制有密切关联。大黄素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不仅可影响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还能逆转其耐药。

由此可见大黄素具有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抑制多药耐药基因MDR,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下调多药耐药基因MRP1的水平。

增敏作用

大黄素不仅具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还可上调机体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大黄素在细胞体内可产生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在多种肿瘤细胞中低剂量即可增强砷剂的作用。MeganBrown等使用砷剂联合α-干扰素治疗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T-cellleukemia,ATL)取得明显疗效。但该联合方案的缺点是砷剂剂量大,AT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个月。

遂改进治疗方案采用砷剂(As)、α-干扰素(IFN-α)联合大黄素、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体外试验观察到这一方案可以阻断细胞周期,并且能杀死感染了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病毒I型(humanT-lym-photropicvirus-I,HTLV-I)的细胞。使用大黄素和DHA后,砷剂的剂量较原方案降低了100倍,却不影响对ATL细胞的抑制作用。这项研究的结果为难治性ATL患者使用As/IFN-α联合大黄素和DHA进行常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表明大黄素能提高机体对砷剂的敏感性。

ZhengZH等将大黄素、伊马替尼及大黄素联合伊马替尼分别作用于耐伊马替尼的CML细胞,实验发现大黄素联合伊马替尼用药组对K562耐药细胞的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较单药组作用明显增强,p210BCR/ABL蛋白表达水平较单药组明显下调。实验表明大黄素不仅能逆转伊马替尼的多药耐药,还能上调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发挥协同作用。

免疫调节

目前骨髓移植是唯一能治愈白血病的手段,骨髓移植后的病人为了避免发生移植排斥,需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如果大黄素能够调理机体免疫,配合西药抗排斥药物联合治疗,可减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及骨髓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沈乃营等分别给予人淋巴细胞不同剂量的大黄素和环孢素A(CsA),发现大黄素对活化淋巴细胞IL-2、IL-4的分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认为大黄素在体外可以通过抑制IL-2和IL-4的分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WangRT等研究表明大黄素可能通过提高淋巴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水平,促进淋巴细胞凋亡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LiuYX等研究表明大黄素能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调节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调控Th1和Th2类细胞因子,达到抑制免疫的作用。由此可见大黄素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为大黄素运用于移植抗排斥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生殖细胞瘤篇8

1 姜黄素进入肿瘤细胞及其对靶位点和信号转导的作用

姜黄素发挥作用,首先要进入细胞。姜黄素进入细胞后,能增加药物的靶位点,调节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从而调节肿瘤细胞的基因、酶和蛋白质表达。

1.1 肿瘤细胞摄取姜黄素

姜黄素能够通过细胞摄取进入细胞,然后起细胞毒效应的作用。Hsu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姜黄素的防扩散机制,定量研究细胞摄取姜黄素的功能。Chang等用HPLC定量测定人乳腺腺癌和导管癌分离出的三种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DA-MB-435S和MCF-7(MichiganCancer Foundation-7)对姜黄素的摄取,结果发现:随着姜黄素剂量的增加,癌细胞摄取姜黄素显示出剂量依赖性,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与癌细胞摄取姜黄素相关。

1.2 增加药物作用的靶位点

抗癌药物通常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而与之结合,消灭肿瘤细胞。姜黄素可以增加肿瘤细胞表面药物识别的靶位点,从而增加药物的抗癌效用。王家智[3]发现伊立替康和姜黄素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抑制作用高于伊立替康单独使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姜黄素使LoVo细胞拓扑异构酶I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增加,增加伊立替康对LoVo细胞的作用靶位点。

1.3 调节肿瘤细胞的信号传递

转化生长因子-/Smad蛋白是细胞信号传递的一种,即一旦受体与配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便被激活,受体激酶在细胞质内直接磷酸化并激活特殊类型的转录因子Smad,进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促进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eptide parathyroidhormone-related protein, PTHrP)、转录调节因子(ETwenty-Six-1, ETS-1)等蛋白质表达。姜黄素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的PTHrP的分泌,磷酸化的Smad2/3对TGF-信号反应下降,ETS-1蛋白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 kinase, MAPK)介导的TGF-信号无反应。Wright等[4]用姜黄素处理接种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小鼠,发现姜黄素阻止TGF-刺激的PTHrP的分泌,并且能阻断乳腺癌细胞的Smad信号。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姜黄素能够增强Nrf2(核转录因子)信号通路而起抑癌作用。Das等实验研究发现了姜黄素通过激活Nrf2信号预防癌症。研究发现,姜黄素协同其他化疗药物共同抗肿瘤的机制是通过增加原抗癌药物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serine- threonine kinase, 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作用而实现的。PI3K/AKT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肿瘤细胞的PI3K/AKT信号调控往往出现异常而使其有过强的生长增殖能力。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5-FU)均是抗癌药物,姜黄素联合5-FU或表柔比星使用能大大增加其抗癌能力。金萌[6]用HepG2肝癌细胞进行实验,用MTT[3-(4,5-dimethylthiazol-2-yl)-5diphenyl tetrazolium, 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反转录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武博荣用也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均发现了姜黄素是5-FU、表柔比星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增敏剂,姜黄素联合5-FU或表柔比星降低了AKT的表达水平,从而对HepG2细胞P13K/AKT信号通路实现调控。武博荣还确定了降低细胞生存率的最有效浓度配比是姜黄素(20 mol/L)联合表柔比星(2 mol/m1)。当姜黄素进入肿瘤细胞,完成信号转导的作用,即可调节细胞中某些酶活性及蛋白质、基因的表达。

2 调节肿瘤细胞中某些酶活性、蛋白质、基因的表达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而酶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催化剂。某些酶或其他蛋白质过度表达,能促进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姜黄素能够抑制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及酶的活性、增加抗氧化酶活性等。

2.1 抑制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及酶的活性

组蛋白去甲基JMJD2A、JMJD2B和JMJD2C过表达是大多数结肠肿瘤生长的重要原因。姜黄素能够抑制JMJD2酶的活性。Kim等实验发现,JMJD2C的表达下调能够减少HCT-116结肠癌细胞的生长能力。姜黄素作为JMJD2酶的体外抑制剂的衍生物,可降低体内JMJD2酶的活性。李燕通过实验发现,姜黄素能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 HIF-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 MMP-9)的表达及其启动子的活性,表明姜黄素能阻止某些蛋白质的转录过程而抑制该蛋白质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药物代谢酶可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药物代谢速度等。姜黄素与某些抗癌药物联合使用,进入体内受到药物代谢酶代谢转化的同时,也可调节或抑制某些药物代谢酶的表达水平和代谢活性,从而增加治疗效果。Liu等在实验中将小鼠分成正常对照、苯并芘[benzo(a)pyrene, BP, 是一种致癌物]处理、BP+姜黄素处理、BP+白藜芦醇处理,和BP +姜黄素+白藜芦醇处理五组。BP单剂量处理后观察到在小鼠的肺中药物代谢酶,即细胞色素酶CYP及细胞色素b5酶活性显著增加。对BP处理过的小鼠施加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处理,发现比其他组显著降低药物代谢酶活性。Liu等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姜黄素和槲皮素组合能够显著减少药物代谢酶活性,从而起抑癌作用。羰基还原酶1(carbonyl reductase 1, CBR1)能够还原代谢抗肿瘤药物如柔红霉素(Dau NorubicinRubidomycin, DNR)、阿霉素(Doxorubicin, DOX)等,降低抗肿瘤药物的效力,且CBR1的表达量随着抗肿瘤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发现,姜黄素是一种CBR1抑制剂,能与CBR1紧密结合。Hintzpeter等[12]通过分子建模发现姜黄素占据CBR1的辅因子结合位点,抑制CBR1还原裂解能力,结果表明,姜黄素与柔红霉素共同使用可以减少A549细胞中柔红霉素的还原裂解,从而增加其在癌组织中的功效。

蛋白激酶(磷酸化酶b激酶, PBK)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中高表达,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张生军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可以结合PBK,并抑制PBK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增殖的作用。

2.2 增加抗氧化酶活性

核因子-B(nuclear factor-B, NF-B)是一种转录因子蛋白家族,对细胞增殖、凋亡和恶性肿瘤有重要作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NF-B最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细胞内活性氧主要受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调控。正常细胞中NF-B的活化和信号传递被抗氧化酶抑制并进一步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在肿瘤细胞中代谢活动的增强导致了氧化应激,其进一步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损耗,且引起NF-B的活化进而促进转录的进行。Das等通过实验发现,姜黄素经内源性抗氧化防御系统,增强抗氧化酶活性而调节NF-B活性和氧化应激,破坏ROS产生的恶性循环,破坏肿瘤生长的高氧化性微环境。Das等也发现姜黄素预防癌症是通过增加二期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NQO1(Quinone oxidoreductase, 醌氧化还原酶)的活性而实现的。Liu等发现姜黄素和白藜芦醇或和槲皮素组合使用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GS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细胞中ROS水平降低,从而增加抗癌药物白藜芦醇和槲皮素的抗肿瘤效力。

2.3 恢复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

肿瘤抑制基因包括Rb基因、p 5 3 基因、p14ARF基因等。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丢失,细胞周期则失去控制,细胞过度增殖,表现出细胞癌性。Das等实验研究发现了在T细胞淋巴瘤小鼠肝脏氧化肿瘤微环境中,姜黄素能够恢复肿瘤抑制因子p53水平而达到抑癌效果的。王原等实验发现姜黄素可通过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的CDH1基因(编码E-cadherin)和p14ARF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而抑制SCL-1细胞增殖。当姜黄素调节肿瘤细胞中某些基因、蛋白质的表达及酶活性后,即可对肿瘤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发挥作用。

3 姜黄素对肿瘤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姜黄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增强天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3.1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正常细胞的分裂与增殖受到严格调控,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速度加快,生长与增殖失控。姜黄素可以将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阻断在间期的G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Hsu等实验研究发现姜黄素能抑制结肠直肠癌细胞增殖。张海燕研究发现姜黄素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Chang等通过对从人乳腺腺癌和导管癌中分离的三种细胞的研究,也发现姜黄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李旭等发现姜黄素和吉西他滨均可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邱伟等[18]运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发现姜黄素可以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可能是通过下调侵袭相关分子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表达而起抑制作用的。

3.2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肿瘤细胞中有一系列的癌基因过量表达,其产物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凋亡,使其对凋亡诱导因子的敏感性降低,能够逃逸凋亡机制,成为不死细胞。Hsu等用结肠直肠癌细胞做实验研究,发现姜黄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表现出剂量依赖性,促进凋亡似乎与细胞摄取姜黄素相关。范双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用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内中Bcl-2(B-cell lymphoma-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姜黄素可能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张海燕通过对姜黄素对SiHa、Caski、HeLa-S3和HeLa229四种宫颈癌细胞核和SiHa小鼠体内移植瘤模型的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发现姜黄素能够促进癌细胞的死亡,但不影响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的生存,且其可能是通过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死亡途径实现的。Chang等用HPLC定量测定姜黄素对细胞凋亡的活化作用,结果也表明姜黄素激活肿瘤细胞的凋亡程序,且凋亡似乎与癌细胞摄取姜黄素相关。丁志山等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用电子显微镜及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er, FACS)观察SMMC-7721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20 mmo/L的姜黄素即可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

目前有研究发现,姜黄素还可以增加其他抗肿瘤药物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杜琴等[21]实验中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FACS监测细胞凋亡,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比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核心成员Ceaspase-3、Ceaspase-8、Ceaspase-9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该蛋白酶切割底物DNA修复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联合姜黄素使用对SMMC-7721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比白藜芦醇单独使用要强。Sreenivasan等实验中用中值效应/等效线图解法和组合指数值来表征姜黄素与药物如卡铂或依托泊苷或长春新碱联合使用比药物单独使用增加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癌细胞系凋亡的作用效果更强,表明姜黄素增加RB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上具有协同作用。李旭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姜黄素和吉西他滨协同促进肝癌细胞HepG2凋亡。

刘小红实验发现姜黄素通过下调胃癌SGC-7901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potential, MMP)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也表明其诱导作用与位于线粒体上的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KATP通道)的闭合状态有关。

3.3 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指肿瘤细胞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肿瘤药物同时具有耐药性。研究发现,姜黄素可以逆转肿瘤药物的多药耐药性,有效地抑制肿瘤。李燕等用平板克隆形成和细胞周期分析胃癌细胞SGC790l-VCR的多药耐药性,用碱性磷酸酶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PCR等技术和Westem blot实验,检测SGC7901-VCR细胞中有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表明,低剂量姜黄素可以逆转SGC7901ⅣCR的多药耐药性,提高化疗药物长春新碱的抗胃癌作用。

3.4 增强NK细胞杀伤力

NK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靶细胞后启动其杀伤活力。姜黄素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能够通过增加天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而提高原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Halder等[24]通过小鼠模型与人源化的免疫系统,得出姜黄素与-3脂肪酸和抗氧化剂或与RvD1(resolvin D1, 消退素)能显著增强NK细胞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细胞的杀伤效果,并且能预防自身被降解。Fiala[25]通过实验也得出了姜黄素增强NK细胞杀伤作用的结论。姜黄素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增强天然杀伤细胞的作用之后,即可在组织水平上,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

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组织中包含的血管,主要起营养、支持肿瘤细胞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VEGF)能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等。姜黄素可以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李剑明等用荷瘤BALB/c鼠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体内新生血管的形态,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示踪技术观测血管生成情况。丁志山等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模型,李小江建立肺腺癌A549 SP细胞亚群荷瘤模型和肺腺癌A549 NON-SP细胞亚群荷瘤模型。汪丛丛等观察姜黄素对肺癌细胞A549血管拟态生成,结果均表明,姜黄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

5 展望

上一篇:多能干细胞范文 下一篇:干细胞治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