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瘤范文

时间:2023-02-23 08:48:18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生殖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发生在儿童期的任何年龄及身体的任何部位和脏器。笔者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05年3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有完整ct资料的小儿生殖细胞瘤38例,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男8例,女30例,年龄从出生~14,平均7.24岁。其中出生~3岁16例,4~7岁4例,8~14岁18例。临床表现为生后或偶然发现包块18例,占本组47.3%;腹痛10例;排便费力、大便变扁3例;胸痛3例;食欲不振2例;消化道出血2例。?

层厚、层距均为10mm ct扫描。38例全部平扫,其中11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对比剂用350mgi/ml欧乃派克 1.5~2.5ml/kg体重,经静脉团注后即刻扫描。常规进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观察肿瘤的形态外观特点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定位、定性提供资料。?

2 结果?

2.1 ct平扫显示?

本组纵膈内5例,腹腔内3例,腹膜后8例,盆腔22例。ct平扫显示:混杂密度占位18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的占位12例,绝大部分为软组织密度的占位8例。占位最小为1.5×2.3cm×3.5cm,最大为9.5cm×15.0cm×20.0cm。呈不规则形态的占位21例,类圆形17例;边缘光滑或较光滑者29例,边界不清9例;合并椎板裂4例,继发肾盂积水4例,胸、腹水各2例。?

增强后全部病例较前强化而清晰,尤其囊性占位,除钙化、脂肪不强化外,液体及液化坏死区可有轻度强化。?

2.2手术与病理?

本组良性占28例,占73.7%;恶性10例,占26.3%。良性均为成熟畸胎瘤,恶性10例中内胚窦瘤合并畸胎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胎瘤各2例;卵巢绒毛膜癌1例。

3 讨论?

3.1 生殖细胞瘤的胚胎发生?

生殖细胞瘤又称胚芽细胞瘤,系来自于生殖细胞的一组肿瘤,多数为良性畸胎瘤。少数为恶性,如:未成熟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内胚窦瘤、绒毛膜上皮癌、胚胎癌等,文献报道约占20%,本组占26.9%,与文献一致。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性腺,但也可以发生在性腺外的部位,如:骶尾部、腹膜后、纵膈、中枢神经系统等人体中线的部位,但人体的任何脏器及部位均可发生,如:胃壁畸胎瘤、椎管内硬膜外复合生殖细胞瘤、支气管内畸胎瘤等。性腺外的这类肿瘤可能是在胚胎早期生殖细胞从卵巢囊迁移异位到发育中的胚盘形成的。?

少说畸胎瘤出生时即为恶性,多说出生时为良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其中部分病例可发生恶变。文献报道不成熟畸胎瘤经手术切除后,可复发,但有向成熟畸胎瘤转化之可能。由于生殖细胞瘤起自原始的胚芽细胞,既可以形成良性肿瘤,亦可以形成恶性肿瘤,甚至可以形成一个肿瘤内既有良性的成分也有恶性的成分,如:成熟畸胎瘤和卵黄囊瘤并存。在同一肿瘤可存在不同恶性度和不同组织学型的成分,如:不成熟畸胎瘤含精原细胞、不成熟畸胎瘤含内胚窦瘤。?

3.2 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

根据本组ct表现,生殖细胞瘤可分为3种类型:?

3.2.13 种或3种以上组织密度组成的混杂密度占位最多见,均含有钙化和脂肪;本组18例,占47.4%,其中良性16例,恶性2例。?

3.2.2 以囊性为主的占位,本组12例,占31.6%。其中完全囊性2例,囊性中可见点状钙化3例,囊性为主,内有少许软组织及混杂密度占位7例。其中6例良性,1例恶性。?

3.2.3 软组织密度的占位8例,占21.0%。其中软组织占绝大部分内有少许脂肪、钙化和液体4例,3例恶性,1例良性。因此以软组织、钙化、脂肪、液体等多种组织密度的和以囊性为主的大多数为良性,而以软组织密度为主的大多数为恶性。除此,在良恶定性中还应注意包膜是否完整、有无腹水、肿大淋巴结、骨破坏、肺的球形病灶等转移的征象。?

3.3ct诊断生殖细胞瘤的敏感性?

本组38例全部诊断占位,其中31例诊断为生殖细胞瘤,占81.6%,31例中良恶定性准确27例。为诊断生殖细胞瘤7例中,良性畸胎瘤1例,内胚窦瘤合并生殖细胞瘤、无形细胞瘤、内胚窦瘤各2例。由于ct表现具有特异性,多数病例ct诊断正确,但少数病例需靠病理。?

3.4生殖细胞瘤检查方法的选择?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颅内生殖细胞瘤;磁共振影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文的38例案例男性33人,女性5人,在年龄分布上,位于7~32岁,平均年龄14岁,其中未成年人(小于18岁)的有32例,占总案例的84%。病程15日~30个月,平均病程在11个月。有11位病人病变区位于鞍区,占总案例29%;13位患者病变区位于松果体区,占总案例34%;14位患者病变区位于基底节区,占总案例37%;

1.2临床表现在临床表现上:①11位病变区位于鞍区的患者中,其中11人患有尿崩症,有7人视力减退,有4人复视,还有3人性早熟和1人患有癫痫症状。②13位病变区位于松果体区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8人有头痛和呕吐症状以及视水肿,7位患者表现佩里诺综合症,有1例视力减退,癫痫1例和1人耳鸣。③14位病变区位于基底节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14人均有偏瘫,耳鸣1例。

1.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在本文的案例中,所有患者的生化检查表现正常,其中5名患者进行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胎蛋白检查,检查结果正常。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脑部CT检查,检查结果表明11例病变位于鞍区的患者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混合,在影像的边缘很清晰,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发现病灶呈现均匀一致,范围比一般的扫描时增大;其中3例肿瘤体积较大累及第三脑室前部,出现中、重度脑积水,且1例伴瘤内钙化。病变位于松果体区的13例也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病灶,其中表现为等密度病灶伴斑点状钙化改变5例;表现为高密度边缘清晰无钙化病灶8例,13例CT增强扫描均显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位于基底节区的14例表现为片状不规则高密度病灶(10例)或低密度病灶(4例),14例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强化。38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位于松果体区及鞍区的24例表现为不规则形病灶,T1、T2加权像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其中6例磁共振矢状位扫描可见病灶压迫中脑导水管前部导致脑积水。病变位于基底节区的14例中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混杂高信号8例, T1加权像呈不规则混杂低信号、T2加权像呈混杂高信号6例,其中2例可见病灶囊变,加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该部位14例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

1.4治疗及预后本文的案例都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34患者在后期进行了放射治疗。术后,病情明显改善了有32位患者,只有6例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在术后半年后32患者复查脑部进行的CT和核磁共振检查,其中24例患者肿瘤病灶明显缩小,有8例病灶完全消失。

2讨论

颅内生殖细胞瘤不算是一种常见的脑内肿瘤,一般占脑内肿瘤的1%~4%左右的比例。颅内生殖细胞瘤一般常见于未成年人中,发病区域一般的中线,特别在鞍区、第三脑室旁及松果体区等部位尤为常见。从性别的角度来说,男性易发于松果体区,二女性易发于鞍区。在本文的案例中,超过八成的患者是未成年人,在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病变区在鞍区,这些数据都和文献报道符合。但在本文的案例中,病变区位于基底节区的比例高于病变区位于松果体区及鞍区的患者,这有差异于其他的文献报道。这种差异有可能于本文的样本数少有关。颅内生殖细胞瘤的病变区不同导致的临床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

2.1病变区位于松果体区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表现为①脑内部压力增高,由于脑部肿瘤增长,其癌细胞随着沿室管膜及脑室转移的时候,会导致脑脊液的压力变化,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脑部压力的变化会伴随头晕。恶心视力衰退等症状。②松果体区邻近部位的受压症状,其中以Parinaud综合症最为常见,也就是肿瘤压迫四叠体上丘使得眼球上下运动出现困难,同时导致瞳孔调节不顺。

2.2病变区位于鞍区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表现为①尿崩症:由于肿瘤影响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或对垂体柄的浸润影响了抗利尿激素的传导而出现尿崩症,本组中肿瘤位于鞍区的11例均表现为尿崩症,故患者(特别是青少年)出现中枢性尿崩症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②视力、视野受损症状:由于肿瘤对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的直接压迫导致出现视力异常或视野改变,本组病例中7例有视野、视力改变即为此原因所致;③内分泌紊乱症状:性征发育障碍或早熟;④颅内压增高表现不明显。发生于基底节区的生殖细胞瘤较少见,以偏侧肢体乏力或偏身感觉障碍为主要特点,这主要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累及内囊有关。

儿童、青少年易发颅内生殖细胞瘤,一般发病的区域多数时候在松果体区、鞍区或基底节区。患者临床常常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尿崩症、视功能障碍或偏瘫等等。在治疗上影像学可有效帮助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姚斌,李建娟,柳学,等.颅内原发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放射治疗;神经外科手术;CT;MRI

[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101-03

颅内生殖细胞瘤(germ cell tumor,GCT),属残留胚胎细胞发生的肿瘤,起源于原始的胚胎生殖细胞,按WHO分类标准分为五种亚类:胚生殖瘤、畸胎瘤、内胚窦瘤、绒毛膜癌、胚胎癌,通常把畸胎瘤、内胚窦瘤、绒毛膜癌、胚胎癌的分类合称为非生殖性生殖细胞瘤[1,2]。颅内GCT多发生于松果体区、鞍上区,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死亡率也高[3]。近年来,通过对颅内GCT的生物学起源与组织学发生特性的认识逐步深入,临床上综合运用放疗结合手术及化疗,改善患者预后,显著降低死亡率[4]。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0年~2013年35例得到病理确诊的颅内GCT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讨论颅内GCT优先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35例患者年龄3~35岁,平均13.5岁,均经过病理确诊为不同类型的颅内GCT,其中男23例,女12例。10~17岁占74.3%(26/35)。病程6个月~6年,平均1.5年,其中1.5年以下占65.7%(23/35)。

肿瘤的部位与大小:肿瘤位于鞍区部位12例(34.28%),三脑室部位5例(14.28%),额顶叶和下丘脑部位共3例(8.57%),基底节部位8例(22.86%),松果体区部位4例(11.43%),胼胝体、四叠体、侧脑室部位各1例(2.86%)。病灶最大径为2.1~10.3 cm,平均4.2 cm,其中鞍区2~4 cm(平均3.1 cm),基底节3~7 cm(平均4.7 cm),松果体区2~5 cm(平均4.0 cm)。最大的1例病灶位于右侧脑室,达(10×8×8)cm3。病灶多为单发,2例多发,1例为胚胎癌,左额顶有2处病灶,1例为畸胎瘤,三脑室有2处病灶。

1.2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22例(62.86%),视力障碍20例(57.14%),多饮多尿19例(54.29%),偏瘫10例(28.57%),视野障碍8例(22.86%),其中双颞侧偏盲4例,对侧同向偏盲、右颞侧偏盲、双鼻侧偏盲和管状视野各1例;复视7例(20.00%),小脑性共济失调5例(14.28%),内分泌系统症状(性早熟或性征发育不良、发育迟缓、月经紊乱等)5例(14.28%),偏身感觉障碍3例(8.57%),双眼上视不能3例(8.57%),其他还有Argyll-Robertson瞳孔2例,不自主运动、嗜睡和昏迷各1例。

1.3影像学检查

35例患者中行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7例,等密度7例,高密度5例,混杂密度7例,其中伴有钙化者10例,囊变者4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6例。行MRI检查27例,T1w低信号10例,等信号6例,混杂信号11例,T2w等信号2例,高信号17例,混杂信号8例。行MRI增强检查12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6例。35例患者中仅行CT扫描11例,其中5例提示为GCT,而其余6例则分别怀疑为颅咽管瘤(3例)、垂w瘤(1例)、脑膜瘤(1例)和脉络丛状瘤(1例)。仅行MRI检查12例,其中4例提示为GCT,而其余8例则分别怀疑为胶质瘤(5例)、颅咽管瘤(2例)和垂体瘤(1例)。既行CT扫描又行MRI检查15例,其中10例提示为GCT,而其余5例则分别怀疑为颅咽管瘤(3例)和胶质瘤(2例)。

1.4 病理学检查

手术或活检后病理示胚生殖瘤28例,其中恶性3例,畸胎瘤5例;其中恶性包括胚胎癌1例、内胚窦瘤1例。本研究对象未见绒癌。另外,有胚生殖瘤和胚胎癌各1例患者同时确诊有颅咽管瘤。

1.5 治疗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开颅切除术或活检术,12例鞍区肿瘤,采用额部冠状切口9例,经蝶入路1例,立体定向和经蝶活检各1例。基底节区肿瘤8例,采用颞叶入路3例,翼点2例,额叶1例,立体定向活检2例。三脑室肿瘤5例,采用额部冠状切口3例,翼点1例,顶枕1例。松果体区肿瘤4例,采用枕下入路3例,枕叶1例。下丘脑肿瘤3例,采用额部冠状切口、翼点和立体定向活检各1例。额顶叶肿瘤3例,采用额顶、翼点和立体定向活检各1例。侧脑室肿瘤1例,行翼点入路;四叠体肿瘤1例,行枕下入路;胼胝体肿瘤1例,行额部冠状切口。6例患者因为脑积水先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再行肿瘤切除或活检术。

2结果

35例患者中,8例患者肿瘤达到全切除,2例达到次全切除,11例达到大部分切除,11例仅部分切除,6例单纯为活检。术后3例死亡,1例三脑室畸胎瘤,术后第1天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经脱水降颅内压治疗后神志转清,术后第5天突发呼吸困难,再次昏迷,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而死亡;1例右基底节胚生殖瘤,术后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偏盲症状加重,出现尿崩,术后第2天CT检查提示术野出血施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第3天出现脑疝,呼吸心跳衰竭而死亡;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术后1个月出现脑积水伴颅内感染而死亡。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化疗联合放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a)-0035-02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f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treating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

LIU Zi-hou1 ZHAO Jing-hong2 JIANG Zhi-lan2 ZHANG Ji-wei1

1.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Tumor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12,China;2.Tumor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treating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 from November 2011 to November 2013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as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ere 34 cases in each group.Chemotherapy combined radiotherapy was take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radiation treatment. Results The obvious effectiv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58.83% (20/34) and 88.24% (30/34) respectively,while the obvious effectiv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41.18%(14/34) and 70.59%(24/34) respectively,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Clinical effect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CNS GCT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年轻及儿童人群,男女发病比率约为2∶1[1],并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亚洲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洲国家。原发CNS GCTs的好发部位为松果体和鞍上区,可分为胚组织瘤和非胚组织瘤两种病理类型[2]。临床研究发现纯生殖细胞瘤进行单纯放疗和成熟畸胎瘤行手术切除治疗可获得比较长期的生存,但其他类型单纯手术或放疗的预后较差[3]。临床上治疗原发CNS GCTs多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治疗原则是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纯生殖细胞瘤的放疗剂量和范围,以降低毒副作用[2]。近两年来,本院为探索治疗原发CNS GCTs的最佳方案,研究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原发CNS GCTs的临床效果,并取得初步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原发CNS GCTs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已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原发CNS GCTs。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18~41岁,平均23.6岁;根据肿瘤部位分类:位于松果体区有27例,同时累及松果体区和鞍上区有7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17~42岁,平均24.3岁;根据肿瘤部位分类:位于松果体区有26例,同时累及松果体区和鞍上区有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2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有7例(脱发2例,骨髓抑制3例,胃肠道反应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对照组有5例(脱发2例,胃肠道反应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治疗结束后,上述不良反应症状均自行缓解。

3讨论

原发CNS GCTs作为一种罕见的恶性细胞瘤,由于其发病部位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5]。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化疗治疗就开始应用于原发CNS GCTs的临床治疗[6],日本在临床上首次在放疗后联合EP、PVB化疗方案治疗CNS GCTs,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出了联合放化疗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的结论,如日本儿童脑肿瘤研究组对112例术后CNS GCTs 患者采用化疗后联合放疗,总有效率达92.0%[7]。近年来,随着临床治疗肿瘤方式的不断提高,原发CNS GCTs的治疗方案也从单纯提高生存率转变为目前的不降低生存率前提下,尽量选择远期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式。一些临床研究还发现,采用放疗治疗具有潜在的脑损伤及垂体功能的长期损害,曾考虑采用将单纯化疗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手段,Robertson等采用的EP化疗方案初治原发中枢神经系统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瘤,总有效率为75%,但其5年后的复发率为48%[8],可见,单纯化疗治疗并不能代替脑部的放疗治疗。考虑到上述研究情况,本研究也将治疗组的化疗联合放疗方式与对照组单纯化疗方式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化疗联合放疗方式治疗原发CNS GCTs效果显著的结论,然而,原发CNS GCTs具有多种不同的病理亚型,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针对性治疗对取得较好的疗效非常关键,所以原发CNS GCTs临床治疗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

综上所述,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原发CNS GCTs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群英,孙晓非,黄慧强,等.23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癌症,2008,27(4):438-441.

[2] 张玺炜,盛晓芳,高洪元.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474-476.

[3] 甲戈,罗世祺,李春德,等.化、放疗联合治疗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34例临床随诊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 19(1):3-6.

[4] 郭清华,臧丽,母义明,等.脑脊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在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治中的价值[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0):851-854.

[5] 张洪涛,潘树茂,关茂武,等.颅内原发性多细胞源性肿瘤(附八例报告)[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12):1269-1271.

[6] 张盛,伍钢.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瘤治疗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1,17(8):565-568.

[7] 方陆雄,徐书翔,朱明华,等.诊断性化疗在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0):984-986.

[8] 夏晓丽.颅内生殖细胞瘤误诊1例[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105.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10年间在医院神经科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共163例。

1.2方法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主。其中包括75例依据CT和MRI所进行的诊断性治疗的患者,但除外非肿瘤性囊肿,血管病等病例。根据病理学诊断标准,对各种肿瘤的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分类。

2结果

2.1肿瘤类型163例患者中,根据WHO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以颅咽管瘤最多,占12.8%,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占12.3% ,髓母细胞瘤占9.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7.0%,生殖细胞瘤占5.4%。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在患者中也较常见,占1.3 %。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着神经解剖的好发部位。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细胞肿瘤,神经元和神经元性混合性肿瘤可同时见于幕上及幕下。星形细胞肿瘤以大脑半球最多见,占33.2% ,其次为小脑(27.7%)、三脑室(11.7%)、脑干(9. 2%)及脊髓髓内(5.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有重要比例,占29.1 %,主要位于鞍区一三脑室前部一下丘脑(25.9%),小脑半球(29.6 % ),与小脑绷部(24.1% )。在室管膜细胞肿瘤中,患者好发于四脑室,脊髓与大脑半球。生殖细胞肿瘤是常见肿瘤,好发于松果体区(35.5% )、鞍区(33.8% )、三脑室( 8.2%)及丘脑基底节区(12.9%)。本组生殖细胞肿瘤中,生殖细胞瘤占56.5%。,其余为畸胎瘤(16.1 %)、未成熟型畸胎瘤(14.5 %) ,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9.7%)与胚胎癌(3.2%)。在生殖细胞瘤中11. 3%呈多发性。神经元与神经元一神经胶质肿瘤在本组中共17例,主要位于大脑半球64. 7%与脑干17.6%。本组血管母细胞瘤9例,以脊髓(55.6%),小脑(33.3%)与脑干(11.1%)为多见,其中11. 1%为多发性。脉络丛状瘤9例,位于侧脑室7例,四脑室与桥小脑角各1例。本组错构瘤共6例,主要位于下丘脑(2例)与脊髓(2例),其余为大脑半球与小脑半球各1例。

2.2特定神经解剖部位的好发肿瘤本组位于大脑半球的肿瘤主要见于星形细胞肿瘤(45.1%)、少枝胶质细胞肿瘤(17.6%)、室管膜细胞肿瘤(6.9%)、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6.9%)与神经元和神经元一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8%)。神经元一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中节细胞胶质瘤占63.6%,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36.3%。在星形细胞肿瘤中,主要以星形细胞瘤(69.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5%),与胶母细胞瘤(28.8%)为主。在丘脑基底节区好发的肿瘤中,主要为星形细胞肿瘤与生殖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中以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为主。本组鞍区一鞍上三脑室前部一下丘脑肿瘤中,主要以颅咽管瘤最为多见,占51.1%。其次为垂体瘤(28.7%),生殖细胞肿瘤(12.4%)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7.9% )。在鞍区的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常见,占95.5%。在颅内多发的生殖细胞瘤中,本组中只有1例未累及鞍区。松果体区肿瘤中除幕镰型脑膜瘤多见于成人外,其余类型均多见于儿童,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多见,其次以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为主。本组松果体区肿瘤共28例,生殖细胞肿瘤有22例,其余为松果体细胞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和少枝胶质瘤1例。在幕下肿瘤中,小脑纠部与四脑室肿瘤占48.9%,以髓母细胞瘤为最多,占50.9%,其次为星形细胞肿瘤(21.0%),其中主要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4.1%)。室管膜肿瘤占11.1%。在四脑室肿瘤中尚可见脉络丛状瘤与生殖细胞肿瘤,本组各2例。小脑半球肿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绝大多数,本组占75.7%。

2.3临床诊断的肿瘤类型及分布情况在这些患者中,幕上肿瘤50例(66.6%),幕下肿瘤24例(32.0%),脊髓肿瘤1例(1.3%)。在幕上肿瘤中,以鞍区-下丘脑-三脑室前部肿瘤居多,占38.0%,其次为松果体区肿瘤,占18.0%。在幕下肿瘤中,脑干肿瘤最多,占45.8%,占全部脑干肿瘤的1/3。其次四脑室、小脑绷部肿瘤未获病理诊断者有8例,占33.3%,但仅占该部为全部肿瘤的7.0%。根据病史特点、CT及MR影像学特征,诊断为颅咽管瘤10例,生殖细胞瘤12例,垂体瘤4例,脑干胶质瘤10例,髓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脑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其余肿瘤诊断均较难以明确。

3讨论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的飞速发展,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技术亦不断提高。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由于对神经系统诊治水平的提高,许多以前认为疗效很差的肿瘤,目前通过综合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患者进行手术活检者手术致残率及手术死亡率均为0。因此,手术切除或活检后获得宝贵的病理学诊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安全的。不同病理学类型的肿瘤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不同的手术方法及放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松果体肿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030-01

松果体区肿瘤是颅内一种少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7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4例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 年龄8~78 岁, 平均28.7岁。病程3 d~8年,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10例, 视力障碍3例,行走不稳3例,四叠体上丘(Parinaud)综合征2例,耳鸣4例,多饮多尿2例。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12例为松果体区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伴有明显的梗阻性脑积水征象,增强扫描可见病灶不同程度的增强;2例为低密度病灶,不被强化。12例行MRI检查,3例T1 低信号,T2 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其余T1、T2 均为混杂信号,无强化。5例患者行血浆AFP、HCG-β检查,其中3例AFP增高,2例HCG-β增高。

2 结果

8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4例肿瘤全切除,另4例次全切除。4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行放射治疗。4例次全切除者术后亦行放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生殖细胞瘤3例,成熟畸胎瘤3例,卵黄囊瘤和松果体细胞瘤各1例。行手术者中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所有病人进行随访6个月~9年,4例死亡;7例恢复良好,可以生活自理;2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

3 讨论

松果体区肿瘤少见,其组织来源各异。临床表现与肿瘤类型、大小及生长方向有关。本组资料中,肿瘤位于松果体区及脑室内共有10例,表现为梗阻性脑积水引起的颅高压症状(恶心,呕吐,头痛等);3例因脑积水或肿瘤挤压小脑引起步态不稳;2例因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表现为Parinaud综合征;2例因丘脑下部-垂体功能紊乱引起多饮多尿症状。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患者脑脊液及血浆内AFP、HCG-β水平增高,本组5例出现AFP、HCG-β增高,其中3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生殖细胞瘤;另2例未取得病理诊断。Niwakawa等[2]认为AFP、HCG-β 和乳酸脱氢酶是生殖细胞肿瘤非常有意义的标志物,可帮助判断肿瘤类型,并作为肿瘤复发监测的指标。

CT为首选的检查,不同类型肿瘤影像学表现不一:生殖细胞瘤CT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呈略高密度影, 多伴斑块状钙化,强化明显。MRI均表现为长T1 和长T2 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畸胎瘤内含有脂肪、骨骼、牙齿,故CT、MRI呈明显的混杂信号。CT或MRI检查也有助于其他少见肿瘤,包括脑膜瘤、胶质瘤和囊肿的鉴别诊断,但明确诊断需要病理检查。

治疗视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是否合并脑积水而定。对于生殖细胞瘤,由于半数以上的生殖细胞瘤对于放射治疗敏感性高,具有放射治愈性,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加放射治疗。对于良性肿瘤及放疗不敏感的恶性肿瘤,行手术切除,术中尽可能切除肿瘤, 使肿瘤较易与周边重要结构进行区分, 有利于放疗设计的进行。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全切除率得到提高,死亡率大大降低。本组4例全切(占50%),无1例在围手术期死亡。有学者提出[3],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新方案:第一步,在神经内窥镜下行活检取得病理诊断,并行第三脑室造口术,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第二步,根据病理诊断决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良性肿瘤尽可能全切,对放疗不敏感的恶性肿瘤瘤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继之化、放疗;对于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直接施行放疗,随后化疗,这一方案侵袭性小、安全,不仅可得到病理诊断,解除了梗阻性脑积水,而且避免了对放疗敏感的肿瘤行不必要的开颅手术。

[参考文献]

[1]王迎选,王所亭.现代立体放射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211.

[2]Niwakawa M,Tobisu K.The role of tumor markers in the treatment of germ cell tumor[J].Gan to Kagaku Ryoho,2001,28(8):1159-1165.

[3]Pople IK,Athanasiou TC,Sandeman DR, et al. The role of endoscopic biopsy and third ventriculostomy in the managerment of pineal region tumors[J].Br J Neurosurg, 2001,15(4):305-311.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7篇

儿童脑瘤的一般发病年龄为5-8岁,男孩稍多于女孩,比例约为1.3:1。从目前的情况看,该病最易被误诊为感冒,误诊率高达50%!最主要的误诊原因是:家长方面,对儿童脑瘤的症状不太了解,有病乱投医;医院方面,小儿神经科医生太少,而一般儿科医生对小儿脑瘤的症状不太熟悉,脑子里没有这根”弦”,把脑瘤错当成其他疾病(如感冒)。

其实,目前的医疗水平已能明显提高脑瘤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关键是家长和医院方面共同努力,做到尽早发现,并及早干预。

脑瘤“信号”

呕吐:儿童颅内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呕吐,有呕吐者占七成以上。特别注意:与消化系统引起的呕吐不同的是,脑瘤的呕吐呈喷射状,与饮食无关。多数病孩呕吐的同时还伴有头痛或头晕,病初呕吐常发生在清晨,以后随着病情发展,呕吐可发生在任何时间。

头痛:因肿瘤发生在小脑者多,很多患儿头颅增大、走路不稳。年龄较小的孩子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或用手击头等。冰眼斜或眼球不能上视:俗称“对眼”或“斗鸡眼”,眼歪口斜。

颈部抵抗或斜颈:平卧检查时低头下颌够不到胸前。有时患儿颈部其倾斜至某个姿势才舒服,这是有小脑肿瘤的一个信号

肢体动作差:病儿会出现由原来会走路退化为走路东倒西歪的情况,严重的会站不住、坐不稳,完全丧失独立活动能力,同时手握东西也不稳。多饮多尿:经常在门诊看到长期诊为“尿崩症”的患儿,最后因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才确诊为鞍上生殖细胞瘤。

身材矮小、发育迟缓、性早熟等。

检查、诊断

如发现孩子有类似上面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做头部CT和磁共振检查,这些检查快速、高效,检查前对不合作的小孩用一点睡眠的药物就行。必要的时候,医院还会建议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经过这些检查后,诊断基本可以明确了。

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对多数患儿是首选,但因肿瘤不易切除干净,有时显微镜下认为切除已彻底,实际上残留的肿瘤细胞是无法看到的,故手术只是完成了治疗的一半。目前先进的医院一般采用显微手术,脑瘤的全切除率大为提高,但从目前医院的临床情况看,不少患者在术前已双目失明,肿瘤大到难以置信,虽然切除了肿瘤,但术后视力已难以恢复。所以再次提醒家长要尽早留意孩子的病情。

放疗:是治疗小儿脑瘤的主要辅助手段。有的肿瘤,如生殖细胞瘤、脑干胶质瘤等,放疗还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不仅照射肿瘤的局部,为了避免肿瘤的播散还要照射全脑和整个脊髓。任何切不彻底的良、恶性肿瘤进行术后放疗都是有效的,只是放疗对髓母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有其特殊的价值。还有对颅咽管瘤的同位素内放疗,有些较小的肿瘤用Y刀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化疗:小儿脑瘤的化疗目前应用较少,但对髓母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采用化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胸腺 肿块性病病变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区肿块病变,男13例,女5例,年龄8个月~62岁。其中胸腺增生2例,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胸腺浸润4例,胸腺瘤3例,内胚窦瘤1例,胸腺畸胎瘤3例,胸腺脂肪瘤1例,胸腺囊肿2例,淋巴管囊肿2例。临床症状:胸闷6例,咳嗽6例,发热4例,重症肌无力3例,伴甲亢腺功能亢进1例。

方法:均常规胸部CT检查,采用Somatom DH或DR3全身CT扫描,取抑卧位,层厚8~10mm、间距10mm,范围从肺尖致横膈水平。所有病例均先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必要时用薄层、小野、高分辨率扫描技术行局部重复扫描,提高对小灶脂肪或钙化检出率。

结 果

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肿块3例。其中胸腺增生2例,CT示胸腺呈方形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精原细胞瘤1例,CT示胸腺区6cm×8cm软组织肿块影,分叶状,密度均匀,无钙化,其周围脂肪层消失。

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8例。其中淋巴瘤胸腺浸润4例,CT示胸腺区不均匀密度肿块,呈分叶状,内有坏死及囊变区,3例伴有肺门、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另1例伴胸腺腔积液,胸腺瘤3例,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2例,CT示胸腺区呈椭圆形软组织块影,其中1例边界清楚,肿块内有囊变区,另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部分边缘与主动脉弓分界不清。侵袭性胸瘤1例,CT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5cm×7cm,边缘模糊,其内有囊性变,囊变区内可见壁结节,肿块周围脂肪层消失,左侧胸膜不规则增厚。内胚窦1例,CT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7cm×9cm,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

表现为含脂肪密度肿块4例。其中胸腺畸胎瘤3例,CT示胸腺区混杂密度肿块,内含脂、钙化、骨性影,以及水样低密度区。其中2例边缘清楚光滑,囊壁钙化,并有1例内见脂肪液平面。另1例边缘不清,其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肿块内见大片状坏死区,且见较大壁结节,右侧胸腔积液;病理证实为恶性畸胎瘤。胸腺脂肪瘤1例,CT表现为胸腺 区呈脂肪密度肿块,内见线形及条样高密度影,大小4cm×5cm,边界清楚。

表现为水样低密度肿块3例。其中胸腺囊肿2例,CT示胸腺区卵园形囊性肿块,密度均匀,囊壁光滑,壁簿;其中1例囊壁部分孤形钙化。囊性淋巴管瘤1例,CT示胸腺区呈多房状水样低密度囊性肿块,大小4cm×6cm,囊壁薄而均匀,边缘光滑整齐。

讨 论

胸腺增生:胸腺增生是胸腺淋巴样滤泡增生,当机体受到外伤、手术和感染等刺激可发生胸腺增生,好发于青少年,临床上多伴有重症肌无力,有的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清乙酰胆碱受体升高是胸腺增生重要的参考指标[1]。其CT特点为胸腺呈方形或梯形弥漫性增大,密度较均匀,且仍保持其正常形态,用激素治疗可萎缩。本组2例均呈方形,轮廓清楚。本病主要与胸腺瘤、胸腺未退化鉴别。胸腺瘤呈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沿胸腺外缘形成局部膨出,使胸腺失去正常形态,用激素治疗肿瘤大小无改变。胸腺未退化,CT值较低为脂肪密度或略高。而胸腺增生的CT值较高,为软组织密度。

生殖细胞瘤:非恶性生殖细胞瘤:包括皮样囊肿和良性畸胎瘤。好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相近。皮样囊肿只有外胚叶,而畸胎瘤则包含内、中、外三个胚叶组织。其CT特征为前上纵隔类圆形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可单房或多房,密度度不均,内含脂肪、牙齿、钙化等组织。囊壁可簿可厚,有的还可见壁结节,囊壁可发生钙化,当出现脂-液体平面时,诊断有特征性。良性畸胎瘤因内含胰腺、延腺等组织分泌消化酶及皮脂肪腺样物的化学刺激,而常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提示出现上述改变时并不能说明肿瘤为恶性[2]。畸胎瘤可合并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瘤[3],其CT表现为以软组织成分为主的肿块,肿块可囊变、出血、坏死,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伴有邻近脏器侵犯,若肿块内发现钙化和脂肪成分常提示恶性畸胎瘤的诊断。精原细胞瘤常表现为均质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周围脂肪层消失。其他类型恶性生殖细胞瘤CT表现缺乏特征,但某些肿瘤如卵黄囊瘤、内胚窦瘤、绒癌可导致标记物(如AFP、HCG)增高[2,3]。本组1例内胚窦瘤,肿瘤实质内见不规则状坏死区,边界不清,AFP 增高。当年轻男性患者发现前上纵隔实性为主的肿块时,应考虑恶性生殖细胞瘤的可能。恶性生殖细胞瘤主要与侵袭性胸腺瘤、淋巴瘤胸腺浸润鉴别。三者均可引起肿瘤坏死及囊变,均可伴有邻近脏器犯征象;但前者位置偏下,肿瘤一般较大,而且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内的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的坏死区不同于后二者所致的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坏死区;另外,实验室检查对于鉴别诊断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严洪珍,孟祥军,许肾豪,等.胸腺增生影像诊断的价值与限度.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8:520

2 罗斗强,石木兰,吴宁.纵隔生殖细胞瘤(GCT)的断面影像表现-61个纵隔GCT的CT和MRI回顾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9:594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9篇

摘 要:目的:总结用球囊法甲氨喋呤(MTX)与32磷(32P)对脑肿瘤切除后局部内化疗与内放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通过用MTX与32P对术后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化疗与放疗进行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本组45例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病人进行内化疗与放疗治疗后的MRI及CT追踪复查6~12个月,肿瘤复发7例,均为胶质母细胞瘤,胶质瘤Ⅰ、Ⅱ级、转移瘤、生殖细胞瘤均无复发,有效率为60.3%。结论:由于脑肿瘤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不同,其治疗的结果不同。对脑胶质瘤Ⅰ、Ⅱ级、转移瘤、生殖细胞瘤局部化疗、放疗效果好,对胶质母细胞瘤效果差。本人认为此方法简单,效果确定,联合治疗较术后单纯放疗效果好。

关键词: 球囊法; 甲氨喋呤内化疗; 32磷内放疗

Balloon MTX Internal Chemotherapy and 32P Internal Radiotherapy of Brain Tumor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brain tumors with balloon MTX local internal chemotherapy and 32P internal radiotherapy.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by follow-up on MTX chemotherapy and 32P radiotherapy of brain tumors of different part and pathological type. Result: 45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 of different part and pathological type have been followed up by CT and /or MRI from 6 to 12 months.Seven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have tumors relapsing.Glioma(primary or secondary),metastatic tumors and germinoma didn’t recur.The effectiveness was 60.3%. Conclusion: Efficacy is different with the tumors of different part and pathological type.Local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re prominently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glioma(primary or secondary),metastatic tumors and germinoma.But they are not effective for glioblastoma.I think this method is easy and the result is remarkable.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gainst glioma,metastatic tumors and germinoma could be enhanced if the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Key words: Balloon; MTX internal chemotherapy; 32P internal radiotherapy

我院自1998年至2001年6月对45例颅内肿瘤采用球囊法甲氨喋呤内化疗与32磷内放疗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3例,女12例,年龄7~78岁,平均年龄41.8岁。

1.2 病变部位:额顶部10例、颞顶部10例、额叶10例、基底节区5例、松果体区3例、小脑半球7例。

1.3 病理类型:45例肿瘤中胶质瘤Ⅰ级10例,Ⅱ级13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转移瘤9例,生殖细胞瘤6例。

1.4 治疗方法:肿瘤切除后,在距骨窗边缘2.5cm处,对称钻2个2×2cm的骨孔,将容纳9毫居里32P球囊放入瘤腔,再将化疗注药泵末端的硅胶管放入瘤腔内,将两个注药泵固定在两个骨孔处,埋入头皮下,术后首次给MTX20mg、32P 9毫居里。以后每隔一周从头皮下的注药泵给MTX10mg、32P 3个月更换9毫居里,头皮上的注药泵一般为左化右放标记(两种形状的胶囊均为自行设计),一般化疗2个月为一疗程,放疗4次为一疗程。由于两个注药泵埋在头皮下,从头皮上可摸到隆起的泵,剪去头发,常规消毒,直接注射药物,由于注药泵底面有一层很薄的金属片,在穿刺过程中避免了将泵壁穿透药物注入头皮下,因为球囊及注药泵均为硅胶制作,一般不会出现排异反应。

2 结 果

术后经MRI及CT追踪复查6~12月,肿瘤复发7例,均为胶质母细胞瘤,胶质瘤Ⅰ、Ⅱ级、转移瘤、生殖细胞瘤均无复发,有效率60.3%。

3 讨 论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占整个颅内肿瘤的第一位,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能预防肿瘤生长和根治的方法。自从Overton首次报道用32P治疗复发性神经胶质瘤后,国内外相继报告了32P内放疗和联合全身化疗或局部放疗[1,2]取得较好效果。32P纯β射线,组织穿透力为4mm,半衰期为14.2d。MTX为二氢叶酸的拮抗剂[3],是一种抗肿瘤代谢药物,能选择作用于DNA的合成期,抑制瘤细胞的再生,胶质瘤中DNA含量为正常人的2~8倍,含量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当32P注入后使射线治疗范围内的肿瘤得到大剂量的β射线照射,不但杀灭增殖期肿瘤细胞,也能使静止期瘤细胞杀灭。由于射线的穿透力差,作用范围有限,周围瘤细胞得不到有效治疗,而MTX注射后能渗透到瘤腔内,使处于增殖状态的瘤细胞被高浓度的MTX杀灭,因此32P与MTX联合应用有协同治疗作用。目前认为化疗药物直接进入瘤腔及局部放疗为最有效的给药途径,更解决了全身化疗药物难于通过血脑屏障的问题,增加了化疗药物在瘤腔的浓度,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全身系统的毒性反应,解决了脑胶质瘤术后外放疗引起的并发症,从而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TaasanV,ShapiroB,TarenJA,et al.32P therapy of cystic astrocytomas:technique and preliminary application[J]. Nucl Med,1985,26:1335.

[2] Hood TW Mckeever PE.Stereotactic management of cystic gliomas of brain stum[J].Neurosurg,1989,24:373.

生殖细胞瘤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胸腺;体层摄影术;组织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R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4(a)-0067-05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Fujian Provincial Cancer Hospital,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ulti-slice CT (MSCT) findings of the common diseases from thymus combin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patholog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MSCT findings of 41 cases with common diseases from thymus proved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41 cases, there were 17 cases with thymomas, 13 cases with thymic carcinomas, 6 cases with germ cell tumors (include two matured and cystic teratomas, one seminoma, one embryonal carcinoma, one yolk sac tumor and one mixed germ cell tumor), 1 case with thymic lymphoma, 3 cases with thymic cysts, 1 case with thymic hyperplasia. These common diseases from thymus had some MSCT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SC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the common diseases from thymus, and combined with clinical data can improve their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Key words] Thymus; Tomography; Histopathology

胸腺病变众多,多表现为胸腺增大,可为肿瘤性增大或非肿瘤性增大。由于胸腺起源于3个胚层的生殖细胞层,有潜在的转变为多种肿瘤的可能。因此,胸腺肿瘤是前纵隔的常见肿瘤。原发的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胸腺类癌、胸腺脂肪瘤、原发生殖细胞瘤和淋巴瘤,后者亦可以继发的形式累及胸腺。其他非肿瘤性病变如胸腺囊肿和胸腺增生,也可造成胸腺增大而被误认为胸腺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是目前早期检出及诊断胸腺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将41例胸腺常见病变的MS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提高对胸腺常见病变的术前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8年5月~2012年12月经福建省肿瘤医院手术及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41例胸腺病变患者,其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15~79岁,平均45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痛12例,咳嗽、咳痰7例,重症肌无力3例,胸闷3例,颜面部水肿2例,声嘶1例,吞咽不畅1例,另有12例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为体检时发现。

1.2 MSCT扫描方法

采用东芝16层螺旋CT机,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肋膈角下水平,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层厚5 mm,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经肘静脉注射,剂量为70~90 mL,注射速率1.5 mL/s。获得图像分别在纵隔窗和肺窗下观察,并结合1.0 mm层厚轴位源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uti-planar recomstruction,MPR)。

1.3 图像分析

评价胸腺病变的位置(前纵隔偏左、偏右、中间或突向两侧)、大小(长径≤3 cm为结节,>3 cm为肿块)、形态(病变长径/短径≤1.5为类圆形,>1.5则为椭圆形)、边缘(分为光整、不规则或分叶状)、局限性(根据肿瘤与邻近结构周围脂肪界面之间的关系,将其分为局限和非局限)、密度(均匀、不均匀伴钙化、坏死或囊变)、邻近结构(胸膜、邻近大血管及心包)侵犯情况、纵隔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短径>1 cm)以及有无远处转移。胸膜不规则增厚、胸膜结节及肿块影、胸腔有积液,考虑胸膜受侵;肿块与心包脂肪间隙消失,且伴接触面不规则、心包增厚、心包腔积液,则考虑心包受侵。MSCT增强图像上,强化的形式分为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增强后的病灶内出现无强化的低密度区定义为坏死灶;如肿瘤包绕大血管并改变大血管的轮廓、存在瘤栓或血管闭塞,则考虑大血管受侵。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胸部影像诊断医师独立完成,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

1.4 胸腺上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依据2004年WHO的分型标准,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可分为6种亚型,即A、AB、B1、B2、 B3型及胸腺癌亚型[1]。本研究同时参考Jeong等[2]的简化分型方案将30例胸腺上皮肿瘤患者按低危肿瘤(A、AB、B1型)、高危肿瘤(B2、B3型)及胸腺癌,分为3组。

2 结果

41例胸腺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胸腺瘤17例(包括低危肿瘤6例和高危肿瘤11例)(图1、2),胸腺癌13例(图3),胸腺生殖细胞肿瘤6例(包括成熟性囊性畸胎瘤2例,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各1例)(图4、5),胸腺淋巴瘤1例(图6),胸腺囊肿3例(图7),胸腺增生1例(图8)。41例胸腺病变的MSCT征象差异详见表1。

轴位增强。男,44岁,AB型胸腺瘤。胸腺区类圆形肿块较均匀明显强化,边缘光滑,且与大血管间脂肪界面存在

图1 AB型胸腺瘤

A

B

轴位增强。男,34岁,B2型胸腺瘤。前纵隔偏右分叶状肿块,边缘较光滑,内见钙化,侵犯周围血管(图2A),伴胸膜种植(图2B)

图2 B2型胸腺瘤

A

B

轴位增强。男,36岁,胸腺低分化鳞癌。前纵隔偏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侵犯血管、心包、邻近肺组织和胸壁等毗邻的结构,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图3A)及肝多发转移(图3B)

图3 胸腺低分化癌

3 讨论

术前准确判断胸腺病变的良恶性及病理类型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和准确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胸腺常见病变各自都有一定的CT和临床表现特征。

3.1 原发性胸腺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

3.1.1 胸腺瘤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原发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者,无性别差异[3]。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大约1/3病例有胸痛、咳嗽、胸闷或对邻近结构压迫或受侵的症状。胸腺瘤可发生于颈部至横隔的任何部位,大部分位于前上纵隔,在升主动脉前、右心室流出道和主肺动脉上方突入一侧胸腔,向中线两侧延伸者较少见[4]。影像学上一般将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类,分别代表肿瘤的良、恶性生物学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危(非侵袭性)胸腺瘤与高危(侵袭性)胸腺瘤在肿瘤形态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肿瘤的边缘、密度、局限性、对邻近结构的侵犯、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有无转移方面有显著差异。其中肿瘤与邻近结构间的脂肪是否保留是判断胸腺瘤有无侵袭性的一个最重要征象。如有侵及邻近结构、伴有瘤内钙化、淋巴结肿大和(或)远处转移,则更能明确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

3.1.2 胸腺癌 胸腺癌是来源于胸腺的不常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5],约占胸腺上皮细胞肿瘤的20%。通常50岁以上发病。大部分位于前上纵隔,向中线两侧延伸者较多见。本研究证实,胸腺癌有很强的局部侵袭能力,边缘不规则或呈分叶状,易侵犯邻近结构(胸膜、心包、血管、胸壁等),多伴有胸腔和(或)心包积液,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远隔器官如肺、骨、肝和脑。本组13例胸腺癌中仅1例边缘光整,未侵犯邻近结构,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无远处转移,病理证实该病例为胸腺癌中的特殊类型――神经内分泌癌。这可能提示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侵袭能力相对较弱,但由于病例太少需待进一步证实。

3.1.3 生殖细胞瘤 前纵隔是性腺外最常见的原发性生殖细胞瘤发生的部位,较典型的是起源于胸腺内或非常接近胸腺处。生殖细胞瘤中最常见的是畸胎瘤和纯精原细胞瘤,而非精原细胞性恶性生殖细胞瘤(包括卵黄囊瘤、胚胎癌、绒毛膜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少见[6]。本研究结果显示,成熟的畸胎瘤多在40岁以下发病,典型CT表现为前纵隔囊性肿物,内可有液体、软组织、钙化、脂肪等多种密度。精原细胞瘤多见于30~40岁的男性,CT表现为前纵隔巨大的、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可有囊变,钙化少见,增强扫描时可轻度较均匀强化,可侵犯邻近结构,可有纵隔淋巴结的转移。非精原细胞瘤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累及年轻男性,平均30岁。50%的病例伴有甲胎蛋白和(或)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CT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软组织肿块,可向两侧生长,占位效应常见,增强后肿瘤中央常见不强化坏死区。肿瘤可侵及纵隔结构,常伴有胸腔和心包积液,还可发生纵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3.1.4 胸腺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内的淋巴瘤常表现为全身性疾病,但多累及胸腺;也可呈原发性,仅累及胸腺。HD比NHL更易侵及胸腺和纵隔,累及胸腺可达10%~40%。HD累及胸腺的CT表现多为分叶状肿块,典型者呈较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时呈轻-中度强化,可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7]。原发性纵隔大B淋巴细胞和成淋巴细胞淋巴瘤则表现为前纵隔内大的分叶状肿块(常>10 cm),易侵犯其毗邻结构,肿瘤内可发生坏死,常有胸腔积液。本组病例中1例为HD侵及胸腺,CT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分叶状肿块,增强扫描时呈轻度强化,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

3.2 胸腺非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及CT表现

3.2.1 胸腺囊肿 胸腺囊肿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大多数胸腺囊肿是后天性,继发于炎症、退行性变或纵隔肿瘤。先天性胸腺囊肿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囊壁薄或不能显示,囊内CT值常为水样密度。而后天性胸腺囊肿以多房者多见,大多有清晰的囊壁,常伴有钙化[8]。本组3例胸腺囊肿患者均为获得性囊肿,1例为单房,2例为多房,其中1例见钙化,均可见清晰的囊壁,密度相对较高,其CT值18~35 Hu,增强扫描时囊壁轻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

3.2.2 胸腺增生 胸腺增生在组织学上分为真性胸腺增生和淋巴性胸腺增生[9]。真性胸腺增生累及皮质和髓质,表现为弥漫性和对称性腺体增大,组织学上是正常的。它是对不同应激状态自发或继发的反应,如急性疾病的恢复或皮质类固醇治疗、放化疗之后。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大小。胸腺淋巴滤泡性增生比真性增生更常见,与重症肌无力高度相关。其特点是腺体大小和质量正常,但髓质的原始生发中心淋巴滤泡增生,而皮质变薄。CT表现为胸腺可正常或增大,如有增大则表现为弥漫性增大,使原略内限的外缘变隆突;但也可表现为局灶性结节甚至大至5 cm的肿块,这就需要与胸腺瘤鉴别。本组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为淋巴性胸腺增生,CT表现为胸腺弥漫性肿大,保持正常形状,密度与正常胸腺一致。

综上所述,虽然胸腺病变种类繁多,但都具有一定的CT征象和临床特征,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胸腺常见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都会有所帮助。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部分病变入组病例数较少,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增加病例数,以获得更多信息,为临床提供更高效、直接的诊治依据。

[参考文献]

[1] Travis WD,Brambilla E,Muller-Hermelink HK,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the lung,pleura,thymus and heart [M]. Paris Lyon:Iarc Press,2004:145-197.

[2] Jeong YJ,Lee KS,Kim J,et al. Does CT of thymic epithelial tumors enable us to differentiate histologic subtypes and predict prognosis? [J]. AJR Am J Roentgenol,2004,183(2):283-289.

[3] 李英,于铁链,李东,等.胸腺上皮肿瘤MSCT影像与WHO组织学分型的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3):431-433.

[4] Jung KJ,Lee KS,Han J,et al. Malignant thymic epithelial tumors:CT-pathologic correlation [J]. AJR Am J Roentgen ol,2001,176(2):433-439.

[5] 王磊君,张华,杨文洁,等.胸腺上皮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病理学分型的对照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4):382-386.

[6] 杨娟,徐山淡,白建军,等.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附32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 23(1):51-53,65.

[7] 沈月红,崔磊,尹剑兵.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3):377-380.

[8] 解振林,杨瑾,文德强,等.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1):37-39.

[9] 王书轩,郭启勇.胸腺膨胀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7):989-992.

上一篇:干细胞治疗范文 下一篇:多能干细胞范文